从法律社会学的角度浅析“秋菊打官司”
4.电影《秋菊打官司》之法律解析
电影《秋菊打官司》之法律解析一、影片背景《秋菊打官司》是一部关于现实农村生活的影片,围绕农妇秋菊想要讨一个说法而展开,着重刻画了她不断的奔波的过程,对农村生活状态和人物关系以及伦理进行了真实的表现,简单直接地表达了人对自我权益的觉醒。
影片拍摄手法朴实,并有一些偷拍的实际生活场景,给予影片无比强烈的真实感,并且把秋菊坚强、朴实的个性表现的淋漓尽致。
巩俐在张艺谋这部纪实风格的作品中,将秋菊这位性格执拗的农妇演绎得十分到位。
影片借一个“民告官”的故事,赞颂了农村女性的自尊、自强、自信以及法制观念的觉醒。
二、案情介绍案件发生在中国陕西凤翔县。
秋菊的丈夫万庆来与村长王善堂因为盖房子发生争执,万庆来被村长踢中下体并造成肋骨骨折。
秋菊怀着身孕去找村长说理,村长不以为意而不肯认错。
秋菊不服,要讨个“说法”,前往乡里公安局上访。
乡里的李公安与村民们都有交情,决定用调解处理矛盾并赔偿秋菊一家二百元结束此事。
村长口头答应赔偿秋菊家的经济损失,心里则认为不应该赔钱,将钱甩在空中。
秋菊觉得人格受到侮辱,没有捡钱,而是到县公安局去上访,县里公安局复议书维持原判。
秋菊还是不服,来到上级城市。
秋菊向市公安局长送礼,市公安局长没要礼物,并亲自把秋菊送回旅店。
市里的复议书仍然维持原判,只是要求多加五十元钱赔偿金。
复议书直接交到村长手里,村长仍然不以为意。
万庆来从村长那里拿了钱,但倔强的秋菊又把钱还给了村长,重新去了市里。
市公安局长建议他走法律程序,并推荐给她一个律师,帮忙起诉村长。
而法院则判决市公安局处理得当,维持原案裁决复议。
秋菊不服,向市中级法院上诉。
在秋菊孩子满月之时,中级法院判决拘留村长十五天。
三、角色介绍1.原告:秋菊,被害人万庆来之妻。
2.被告:王善堂,陕西凤翔县某村村长。
3.调解员:李公安,乡公安局民警。
四、法理分析1.调解制度的应用价值我国目前还处在建设现代法治国家的进程中,这一法制现代化过程的主要内容就是移植西方法律制度。
从法律的角度秋菊打官司观后感
从法律的角度秋菊打官司观后感“秋菊打官司”是一部中国电视剧,讲述了一个农村妇女在维护正义和尊严的道路上与不法势力进行斗争的故事。
从法律的角度来看,这部剧呈现出了一系列值得思考的问题,包括法律意识、法律运作、法律公平性以及社会问题与法律之间的关系。
首先,在《秋菊打官司》中,主人公秋菊作为一个普通的妇女,因感情原因帮助了当地村民,从而引发了一连串的纷争。
观众通过这个故事可以看到,法律意识在当时的农村社会中并不普及。
很多村民对法律的了解非常有限,法律规则对他们而言是模糊而遥远的事物。
然而,秋菊通过自己的勇气和坚持,不仅自己逐渐提高了法律意识,也在一定程度上唤醒了其他村民对法律的关注。
这体现了法律意识的重要性,只有当人们具备了足够的法律知识和意识,才能更好地避免和解决法律纠纷。
其次,剧中展示了法律运作的过程。
秋菊作为无专业法律知识背景的普通人,通过努力和坚持,自学了一些法律常识,并且成功地起诉了违法土地交易的主要嫌疑人。
这一过程向观众展示了中国法律体系的一些特点,如法院的组织结构、诉讼程序等。
可以看出,法律系统的运作离不开各个环节的顺利衔接,需要有法官、检察官、律师等专业人士的参与,以保证案件得以正义地审理和判决。
同时,剧中也表现出了司法环境的不完善和人情案情之间的矛盾,从而引发了观众对法律执行的思考。
第三,剧中反映了法律公平性的问题。
在《秋菊打官司》中,秋菊作为一个弱势群体的代表,面对有权有势的土地开发商,背后还有一些腐败的官员,为了维护自己的权益,她不得不与这些势力进行对抗。
剧中多次展现了正义和利益之间的矛盾。
观众可以看到,在现实生活中,有时法律并不能完全保障弱势群体的权益,有时正义和公平往往受到权力和利益的干扰。
这提醒我们,在现实中,法律的公平性和正义性需要不断地改进和加强,以确保每个人都能够公平地享受法律的保护和服务。
此外,《秋菊打官司》也引发了观众对社会问题与法律关系的思考。
剧中涉及到土地问题、房屋拆迁、官员腐败等社会问题,这些问题不仅仅是一部电视剧中的情节,也是中国社会普遍存在的问题。
从《秋菊打官司》看中国乡土社会的礼与法
从《秋菊打官司》看中国乡土社会的礼与法尊敬的各位同学、老师:相信大家都看过《秋菊打官司》这部张艺谋早期的乡土色彩浓厚的作品,那么他在这部作品中想表达什么?是单纯为了反映了农民法律意识的增强和自找意识的觉醒,体现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法治意义,为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和社会主义法制建设制作一部宣传吗?,那么编剧也就不用费尽心机为该设置一个欧·亨利式的结局。
可见,并不如此。
因为在村长挽救了秋菊母子(儿子)生命后,在法律处罚还未传达前,矛盾就已经自然地化解为秋菊一家对村长的感激。
村长甚至夸赞秋菊有本事(村长骂自己老婆说:“你看人家,想生儿子,就生儿子”)。
然而就在观众为秋菊维权的行为叫好时,法律就像个害羞的小女孩在秋菊的“说法”面前红了脸。
法律确实以它的方式维护秋菊的权益,拘留了村长,却“因脱离乡土气息”使秋菊陷入困惑,离那个“说法”越来越远。
那么秋菊贯穿整部影片的“说法”究竟是什么呢?这也就是我为什么一开篇就说,这部影片是饱含乡土色彩的,这也就是意味着一切的讨论都要在乡土社会秩序这个的前提下,进行解释。
乡土社会秩序并不像现代法治社会是由成文法律体系规范着生活的方方面面,它来自于传统,是社会经验长久积累后逐渐养成的群体习惯。
这是个“无法”的社会,却是个“有礼”的社会。
“无法”并不影响乡土社会的秩序,它通过“礼治”来维持,使人们从传统教化中养成个人对祖宗之法的敬畏之心,使人主动地服膺于成规。
也就是说秋菊打官司,是“送法下乡”初期现代法治思想与旧有礼治秩序冲突下,人民权利意识开始觉醒,并希望运用尚未熟悉的现代法治思维来解决旧秩序中民事纠纷的一个经典案例,然而它确实是一次令人困惑的“送法下乡”。
但是这只是秋菊一个人的困惑吗?。
《2024年要命的地方_《秋菊打官司》再解读》范文
《要命的地方_《秋菊打官司》再解读》篇一要命的地方_《秋菊打官司》再解读要命的地方:《秋菊打官司》再解读一、引言《秋菊打官司》是著名导演张艺谋执导的一部以真实故事为背景的电影。
它在中国社会,特别是在中国农村文化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记。
此篇旨在深入分析影片所体现出的法律问题与人文背景的紧密结合,特别是其中的关键剧情环节——所谓的“要命的地方”,为观众带来更多角度的思考和认识。
二、法律背景与社会矛盾的交融电影以一个小村落中因为赔偿纠纷引发的一系列法律冲突作为主要剧情线,这其中既有法理层面的争论,又有对道德和社会风俗的讨论。
这不仅展现了我国基层的司法运作和人民的法律意识,还映射了乡村的贫富矛盾和社会不公。
三、要命的地方:秋菊的坚持与法律的公正“要命的地方”在电影中主要体现在秋菊对法律公正的坚持上。
她为了维护自己的权益,不惜与村长和整个村子的人对抗,甚至走上了法律的道路。
这个过程中,她遭遇了种种困难和压力,但最终她坚持了下来,不仅得到了应有的赔偿,也使得村民们对法律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四、法律与人情的碰撞电影中还体现了法律与人情的碰撞。
在秋菊的案例中,尽管她坚持法律,但同时也面临着来自家庭和社会的压力。
这种压力在农村尤为明显,因为农村社会是一个以人情关系为基础的社会,法律往往被视为冷酷无情的。
然而,秋菊的坚持也使得人们看到了法律的公正和力量,这种力量可以保护每一个人的合法权益。
五、电影的启示与反思《秋菊打官司》不仅是一部反映农村生活和人情的电影,更是一部关于法律和人权的故事。
它告诉我们,在面对不公和不义时,我们应该有勇气站出来维护自己的权益,即使面对的是强大的对手和复杂的社会关系。
同时,我们也应该更加尊重和理解法律,因为它不仅是维护社会公正的工具,也是保护我们每一个人的有力武器。
六、结语总的来说,《秋菊打官司》是一部深刻反映中国社会现实和法律问题的电影。
它通过秋菊的案例,让我们看到了法律与人情的碰撞,也让我们看到了法律的公正和力量。
浅谈秋菊打官司
浅谈秋菊打官司‚秋菊打官司‛主要反映了国家制定法同秋菊所讨的‚说法‛之间的矛盾与冲突与法律统一性和在不同地方上的差异性之间的矛盾。
一、浅谈‚说法‛我们可以看到在影片的一开始包括后面秋菊都曾多次提出‘他是村长,踢一下也不要紧,但是他踢哪里都不能往那要命的地方踢。
’其实在秋菊的观念里,村长是官,他们是民,本身在地位上就并不是平等的,村长要出气,踢一脚也不是什么大事,但是关键就在于村长踢的那个地方过于特殊。
万庆来是独子,如果秋菊肚子里怀的孩子不是个儿子呢,那么万家就有面临着绝后的可能,这对于当时的中国农村家庭来说,可是天大的事情。
其实秋菊讨‚说法‛的实质是因为血脉,是儿子。
这一点是万家人和村长一家人都清楚的,秋菊讨的‚说法‛真正是啥,所以在秋菊难产时,村长大半夜里不计前嫌冒着风雪去找人来帮忙,他们都明白事态的严峻性,也明白真正看重的东西是啥,试想如果秋菊没有生下儿子,那么事情绝对不会就这样结束,两家也绝对不会和好,秋菊会一直坚持着要这个‚说法‛。
我们不能就此认为秋菊是愚昧的、落后的,因为我们没有处于当时的那个农村大环境中,所以无法体会到血脉对于一个家庭来说的重要性,这是植根于中国几千年来沉淀下来的观念。
而这个‚说法‛对于除了李公安以外的国家公职人员来说都是陌生的,他们想把这件事置于国家制定法下来讨论,来处理,所以才会发生秋菊对于得到的结果一直不满意的状况,一级一级往上告,然而从国家制定法这一方面来评定的只有分为轻微伤、轻伤、重伤,同时对于受害者有一定的赔偿,对于另一方有一定的惩处,这也就是在电影的最后,由于鉴定万庆来的肋骨受伤(在我国现行的人体轻伤鉴定标准中是有关于睾丸受伤程度的鉴定的),村长被处以十五天行政拘留(依据原《治安管理处罚条例》22条第一项),秋菊表示不解,‘我没让你们抓他呀’,在秋菊看来只是想要讨个说法,让村长道个歉,给个解释,但是由于国家制定法的介入,并没有理解她的初衷,得到的也并不是她想要的结果,更何况村长还救了秋菊母子的性命,在秋菊看来这更是恩将仇报。
《2024年要命的地方_《秋菊打官司》再解读》范文
《要命的地方_《秋菊打官司》再解读》篇一要命的地方_《秋菊打官司》再解读要命的地方:《秋菊打官司》再解读《秋菊打官司》是著名导演张艺谋于1992年执导的一部经典电影,它以其独特的故事情节和深入人心的角色塑造,揭示了农村女性在司法系统中的艰难与坚韧。
影片凭借其强烈的现实主义色彩和深入的社会探讨,赢得了观众的高度认可和广泛好评。
本文旨在从电影的主题、人物塑造、情节设置以及社会意义等方面,对这部电影进行再解读。
一、主题解读《秋菊打官司》的主题是农村女性在司法系统中的挣扎与抗争。
影片通过秋菊这一角色,展现了农村女性在面对不公时所表现出的坚韧与勇气。
同时,电影也揭示了司法系统在农村地区的局限性和复杂性,以及农民在面对法律时所面临的种种困难。
这一主题的深入探讨,使得电影具有了强烈的现实主义色彩和社会意义。
二、人物塑造电影中的人物塑造非常成功,尤其是女主角秋菊。
秋菊是一个典型的农村女性,她有着朴实、坚韧、勇敢的性格。
在面对不公时,她不畏强权,敢于挑战权威,她的这种精神令人敬佩。
此外,电影中的其他角色也各具特色,如村长、律师等,他们的性格和命运都深刻地反映了当时农村社会的现实。
三、情节设置电影的情节设置非常紧凑,每个情节都紧扣主题,为整个故事增色添彩。
影片从秋菊为丈夫讨回公道开始,通过她的不懈努力,引发了社会各界的关注。
而在这个过程中,秋菊遭遇了种种困难和挫折,但她始终坚持自己的信念,最终实现了自己的目标。
这种紧凑而富有张力的情节设置,使得电影更具观赏性和吸引力。
四、社会意义《秋菊打官司》具有深刻的社会意义。
首先,它揭示了农村地区司法系统的局限性和复杂性,以及农民在面对法律时所面临的困难。
这有助于引起社会对农村司法问题的关注和思考。
其次,电影中的秋菊等角色所展现出的坚韧与勇气,激发了人们对正义的追求和对公平的渴望。
这种精神力量对于社会的进步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最后,电影还通过秋菊的故事,展示了农村女性的生存状态和心声,为农村女性争取了更多的关注和支持。
《2024年要命的地方_《秋菊打官司》再解读》范文
《要命的地方_《秋菊打官司》再解读》篇一要命的地方_《秋菊打官司》再解读《秋菊打官司》再解读:要命的地方引言《秋菊打官司》作为一部描绘中国农村法律意识觉醒的电影,其深邃的内涵和独特的故事情节早已成为中国电影史上的经典之作。
本篇将再次解读这部电影,探讨其关键的主题、情节以及人物塑造,并分析其背后所反映的社会现象和价值观念。
一、主题与情节《秋菊打官司》以农村妇女秋菊为主角,通过她为争取自己的合法权益而展开的官司过程,展现了农村法律意识的觉醒和法律制度的完善。
电影中,秋菊在面对丈夫被村长打伤的困境时,选择了通过法律途径来维护自己的权益。
这一过程充满了曲折和磨难,但也正是这一过程体现了法律的公正与力量。
二、人物塑造1. 秋菊:作为电影的主角,秋菊的性格坚毅、正直。
她在面对不公时,敢于站出来为自己争取权益,表现出了强烈的法律意识。
2. 村长:电影中的村长形象具有一定的复杂性。
他既是一个权力较大的地方领导,又是一个不守法纪的人。
这一形象反映了当时农村社会的一些现实问题。
3. 律师:电影中的律师形象则代表了法律的公正与力量。
他们为秋菊提供了法律援助,帮助她维护了自己的合法权益。
三、电影背后的社会现象与价值观念1. 法律意识的觉醒:《秋菊打官司》反映了当时中国农村法律意识的觉醒。
随着社会的进步和法律制度的完善,越来越多的人开始认识到法律的重要性,并愿意通过法律途径来维护自己的权益。
2. 公正与力量的体现:电影中,秋菊在律师的帮助下,最终赢得了官司,这体现了法律的公正与力量。
同时,也表明了社会对于公正的追求和对于法治的信仰。
3. 农村社会现象的反映:《秋菊打官司》还反映了当时农村社会的一些现实问题,如权力滥用、不公现象等。
这些问题在当时的社会中普遍存在,而电影则通过秋菊的官司过程,将这些问题呈现给了观众。
四、电影的艺术价值《秋菊打官司》作为一部经典的电影作品,其艺术价值不容忽视。
首先,电影的剧情紧凑、情节跌宕起伏,使得观众在观影过程中始终保持紧张感。
秋菊打官司理论分析论文
秋菊打官司理论分析论文《秋菊打官司》是一部同时展现中国社会现实和女性意识觉醒的经典影片,而其所传达出的“秋菊打官司理论”更是深深地影响了中国社会的法律观念和公平正义思想。
这篇论文将从影片中秋菊打官司的过程中总结其理论基础和实践意义,并对现今社会的司法实践提出一些建议。
一、秋菊打官司理论基础分析1.法律是为人民服务的工具在影片中,秋菊首先选择了到政府来寻求法律援助,这展示了法律作为为人民服务的工具的重要性。
影片中,秋菊与律师进行对话时,律师经常问她“你有证据吗?”等问题,这体现了法律是基于事实证据来维护公平和正义的。
另外,在与代理律师沟通时,秋菊明确表示自己手中没有证据,而代理律师却表示只要有证据就一定会打赢官司,这显然是不负责任的律师,是有违律师行为规范的。
2.法律是公平正义的工具影片中,秋菊在官司中的胜利,展示了法律作为公平正义的工具的重要性。
秋菊在官司中的胜利是建立在事实和证据的基础之上的,这表明法律是应该以事实为基础来维护公平和正义的。
此外,在秋菊打官司的过程中,法官对两方当事人的发言进行了公平地听取和评估,这也充分体现了法官作为公正执行者的重要性。
这与另一个案例对比:罗刚打官司时法官只是听罗刚一方的陈述,并直接做出了不公正的判定。
可见,司法公正是维护公平正义的基础。
3.法律是应该通过实践来诠释的工具影片中,秋菊在官司中成功诠释了“秋菊打官司理论”。
这一理论的核心内容可以归纳为:“只要做了违法的事情就必须受到法律的制裁,人民就是法律的最高主宰”。
这一理论的实践意义十分突出:法律是否公平、是否正义不是由法律本身而是由人来评判。
影片中,律师和法官对官员的违法行为视而不见,秋菊以个人实践诠释了这一理论,在制裁官员的同时也强调了司法公正。
二、“秋菊打官司理论”的意义与实践“秋菊打官司理论”为我们提供了一个新的思考视角,即法律规定是不能凌驾于公众利益之上的。
我们可以从中看到,我们在维护自身权利的同时,也在维护公正和公平。
《2024年要命的地方_《秋菊打官司》再解读》范文
《要命的地方_《秋菊打官司》再解读》篇一要命的地方_《秋菊打官司》再解读要命的地方:《秋菊打官司》再解读一、引言《秋菊打官司》是一部由张艺谋执导的经典中国电影,该片以真实事件为背景,讲述了农村妇女秋菊为了维护自己的权益,与当地政府和官员展开的官司故事。
这部电影不仅在国内外获得了广泛的关注和赞誉,而且也成为了中国社会变迁和法治进步的缩影。
本文旨在通过对《秋菊打官司》的再解读,探讨其背后的社会意义和价值。
二、电影情节回顾电影以秋菊的丈夫在村子中被村长打伤的事件为起点,描述了秋菊从个人视角出发,展开了一系列维权的努力。
在这个过程中,秋菊先后遭遇了村民、政府和官方的复杂人际关系和利益冲突。
通过多次沟通、争执、寻求法律援助等手段,秋菊最终成功将村长告上法庭。
三、电影主题解读《秋菊打官司》所展现的不仅仅是个人与政府之间的矛盾冲突,更是对当时中国社会法制建设、权力运行机制以及社会公正的深刻反思。
电影通过秋菊的维权过程,揭示了农村地区法治意识的觉醒和法律制度的缺陷。
同时,电影也展现了普通人在面对不公时,如何勇敢地站出来维护自己的权益。
四、社会意义与价值《秋菊打官司》所呈现的社会现象和问题具有深远的意义。
首先,电影反映了中国农村地区法治建设的进步和挑战。
随着社会的发展,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注和维护自己的权益,而法律成为了维护公正的重要武器。
然而,电影也揭示了法律制度的不完善和执行中的问题,如地方官员的权力滥用等。
其次,电影强调了普通人在面对不公时的勇气和坚韧。
秋菊作为一个普通的农村妇女,敢于与政府和官员抗争,为了维护自己的权益而不断努力。
这种勇气和坚韧是值得赞扬的,也是社会进步的重要推动力。
最后,电影还提醒我们关注社会公正和公平的重要性。
在当今社会,公正和公平是人们追求的基本价值之一。
只有当每个人都能够得到公正的对待和公平的机会时,社会才能实现真正的进步和发展。
五、电影的艺术价值《秋菊打官司》作为一部经典的中国电影,其艺术价值也是不可忽视的。
《2024年要命的地方_《秋菊打官司》再解读》范文
《要命的地方_《秋菊打官司》再解读》篇一要命的地方_《秋菊打官司》再解读要命的地方:《秋菊打官司》再解读《秋菊打官司》是著名导演张艺谋于1992年执导的一部以真实事件为背景的影片。
影片讲述了中国农村妇女秋菊在为村民讨回公道的过程中,经历种种困难和挫折,最终在司法过程中维护了她的合法权益。
本文将从不同角度对这部电影进行深入解读,探索其内在的主题、艺术表现及社会意义。
一、主题内涵《秋菊打官司》的主题直指中国农村的司法问题。
影片通过秋菊的遭遇,展示了农村地区法律意识薄弱、司法制度不完善以及基层干部执法不公等问题。
同时,影片也展现了秋菊在争取公正过程中所展现的坚持和勇气,表达了对社会公正、正义和尊严的追求。
二、艺术表现在艺术表现上,《秋菊打官司》采用了纪实风格的拍摄手法,通过镜头真实地再现了农村的场景和生活。
电影中的人物形象生动,情感真挚,使观众能够深入了解他们的内心世界。
此外,影片的情节设置和对话也具有较高的艺术性,通过简单却有力的语言和情节安排,展现了农村妇女在争取公正过程中的艰难与坚持。
三、角色塑造电影中的主人公秋菊形象鲜明,她的形象既是一个勤劳善良、忍辱负重的农村妇女,又是一个为了正义敢于与权力抗争的勇士。
通过她的故事,观众能够看到农村妇女在追求公平与正义的过程中所面临的种种困难和挑战。
此外,影片中的其他角色也各具特色,如村干部、律师等人物形象都具有一定的代表性,使观众能够更全面地了解当时的社会背景和司法环境。
四、社会意义《秋菊打官司》具有深刻的社会意义。
首先,影片揭示了当时中国农村司法制度存在的问题,为推动司法改革提供了有力的社会舆论支持。
其次,影片展现了农村妇女在争取公正过程中的勇气和坚持,为女性争取自身权益树立了榜样。
最后,电影也呼吁人们关注基层民主建设,提高公众的法律意识,为建设法治社会提供了有力的文化支撑。
五、个人感受在观看《秋菊打官司》的过程中,我深感震撼。
影片真实地反映了当时中国农村的司法问题和社会现实,使我更加关注基层民主建设和司法改革的重要性。
《2024年要命的地方_《秋菊打官司》再解读》范文
《要命的地方_《秋菊打官司》再解读》篇一要命的地方_《秋菊打官司》再解读《秋菊打官司》再解读:要命的地方与司法社会价值一、引言《秋菊打官司》作为一部中国电影史上的经典之作,由导演陈凯歌执导,通过对一位普通农村妇女秋菊为维权而踏上司法道路的历程进行深度描绘,不仅展现了个人的坚持与拼搏,也反映出中国司法制度的变迁与进步。
本文旨在通过对电影的再解读,探讨其背后的社会价值与要命的地方。
二、电影情节回顾电影以秋菊的丈夫被村长打伤为开端,秋菊为了维护自己的权益,开始了一场与村长之间的官司。
在整部电影中,秋菊经历了从乡到县、从县到市、甚至上诉至更高法院的艰辛过程。
在每一个司法环节中,她都遭受了来自亲朋好友、上级官员甚至是乡里村舍的各种压力与误解。
但最终,她坚持下来,完成了对村长的判决,为自己讨回了公道。
三、电影的深刻含义(一)个体的维权之路电影展现了普通民众在维权过程中的无奈与勇敢。
在许多社会现实中,我们不难发现有些人会因为权力与财富的不平衡而放弃维权,或者面对司法体系中的各种不公与挑战时选择了妥协。
而秋菊的坚持,无疑给这些犹豫不决的人带来了启示:即使面对再大的困难,也要勇敢地维护自己的权益。
(二)司法制度的进步电影通过秋菊的官司之路,反映了中国司法制度的进步。
从乡到县、从县到市,每一次司法审判都是对法律权威的维护与捍卫。
同时,电影也展示了中国司法体系中的民主与公正。
无论是法院的公正判决还是对违法行为的惩罚,都体现了法治精神的重要性。
四、要命的地方(一)个体与社会的冲突电影中,秋菊在维权过程中遭受到了来自社会各方的压力与误解。
这种个体与社会之间的冲突是普遍存在的。
当个体追求自己的权益时,往往需要面对来自社会环境的种种阻力。
如何在这种环境中坚守正义,是每一个社会成员都需要思考的问题。
(二)法治精神的重要性电影强调了法治精神的重要性。
在许多地方,人们的思维习惯和道德观念仍停留在传统观念中,而法治则是推动社会进步的关键所在。
从法理角度浅析秋菊打官司
陈红体律师电影《秋菊打官司》,讲的是西北农村中的一个纠纷处置(而不是解决)。
为一些并不很紧要的事,一位农民张三(秋菊丈夫)同村长吵起来了,骂村长“断子绝孙”(村长的确只生了四个女儿)。
这种话在中国的社会背景(尤其在农村)下是非常伤人的。
愤怒的村长因此和张三打了起来,向张三的下身踢了几脚。
张三受了伤。
张三的妻子――秋菊为此非常愤怒。
她认为,村长可以踢她的丈夫,但不能往那个地方踢。
她要讨个“说法”,大致是要上级领导批评村长,村长认个错。
由于这种纠纷在中国农村并不少见,而且伤害也不重,因此乡间的司法助理员没有给予这位村长正式的处罚,而是试图调解一下。
这种调解不能令秋菊满意,于是她到了县城、省城讨“说法”。
经过种种努力,最后在一位律师的帮助下,上级派来了公安人员调查,发现该张三受到了轻微伤害(下身受到伤害),应当受到治安处罚。
村长被抓了起来,判处了15天行政拘留。
但是在秋菊被告知这一决定、村长被带走之际,秋菊说,怎么把人给抓了,我只是要个说法。
她跑到村外的公路边,看着远去的警车,满脸的迷惑不解:她不懂得为什么法律是这样运作的。
请从法理学的视角来分析该案。
一、从权利和义务的角度分析权利,就是规定或隐含在法律规范中、实现于法律关系中的、主体以相对自由的作为或不作为的方式获得利益的一种手段。
义务则是设定或隐含于法律规范中,实现于法律关系中的主体以相对受动的作为或不作为的方式保障权利主体获得利益的一种约束手段。
具体到本案,第一、张三的行为侵害了村长的名誉权,名誉权是指公民、法人对自己的品德、才干、名声、信誉在社会生活中所获得的社会评价,即自己的名誉依法所享有不受侵害的权利。
我国《民法通则》第一百零一条在确认公民、法人享有名誉权的同时,又以禁止性的法律规范规定:“禁止用侮辱、诽谤的方式损害公民、法人的名誉”。
侮辱、诽谤是损害他人名誉权的两种主要方式,侮辱是指以语言、文字或行为,公然损害他人人格,毁坏他人名誉的行为;诽谤是指捏造并散布某些虚假的事实,破坏他人名誉的行为。
《2024年要命的地方_《秋菊打官司》再解读》范文
《要命的地方_《秋菊打官司》再解读》篇一要命的地方_《秋菊打官司》再解读要命的地方:《秋菊打官司》再解读一、引言《秋菊打官司》是著名导演张艺谋执导的一部反映中国农村现实问题的电影。
影片通过讲述一个普通农村妇女秋菊为争取公正而打官司的故事,生动地展示了农村社会的现实状况。
本文旨在通过对这部电影的再解读,深入探讨其主题、人物塑造、情节安排以及社会意义等方面,从而揭示其独特的艺术价值和深刻的社会启示。
二、主题解读《秋菊打官司》的主题围绕着农村社会公正与法律意识展开。
影片通过秋菊为了讨回公道而不断打官司的过程,反映了农村社会在追求公正、法治方面的努力与困境。
这一主题不仅具有强烈的现实性,也蕴含着对农村社会发展的深刻思考。
三、人物塑造影片中的人物形象鲜明,尤其是主人公秋菊的塑造非常成功。
秋菊是一个普通的农村妇女,有着坚定的信念和顽强的毅力。
她在面对不公时,没有选择妥协,而是勇敢地站出来为自己争取权益。
这种勇气和毅力令人敬佩。
此外,影片中的其他角色如村长、乡干部等也各具特色,为故事增色不少。
四、情节安排电影的情节紧凑且富有张力,使得观众始终保持着高度的关注度。
从秋菊的丈夫被村长踢伤开始,到她为了讨回公道而不断打官司,再到最终法院的判决,整个故事情节环环相扣,引人入胜。
同时,电影在情节发展中巧妙地融入了农村社会的现实问题,使得故事更具深度和广度。
五、社会意义《秋菊打官司》具有深刻的社会意义。
首先,它反映了农村社会在追求公正、法治方面的努力与困境,唤起了人们对农村社会发展的关注。
其次,影片通过秋菊等人物的形象塑造,展现了普通人的勇气和毅力,激励人们在面对不公时勇敢地站出来为自己争取权益。
最后,电影还揭示了农村社会存在的问题和矛盾,为解决这些问题提供了有益的启示。
六、艺术价值《秋菊打官司》在艺术上也具有很高的价值。
首先,电影的拍摄手法和画面构图非常出色,使得整个故事更具观赏性。
其次,电影的音效和配乐也非常出色,为故事增色不少。
秋菊打官司
《秋菊打官司》之法律思考2014级社会学观点:西方的法治理念与中国本土的法治理念存在着冲突。
表现:秋菊一直说要讨一个说法,由此上访到乡里、县里、市里,但最后通过法律途径把问题解决——把村长拘留15天之后,在秋香的脸上却看不到任何开心的表情,因为这并不是她一直追寻的说法。
原因:在我看来,西方的法治理念与中国本土法治理念的冲突实质上就是法与情的冲突。
相对于中国来说,西方国家属于陌生人世界,他们更强调个人的权益,维权意识很高。
而中国则是熟人社会,人们的日常生活离不开熟人关系网,这种情况在农村更具代表性。
当秋菊把她与村长的矛盾纠纷付诸于法律行动时,其实情与法的碰撞。
一旦完全引用西方的法治理念来解决这个矛盾时,必然会伤害到熟人社会中的情,这也是在结局时秋菊没有露出微笑的原因。
西方的法治理念强调的是解决当下的矛盾,而完全无视了当事人所依存的复杂的熟人社会。
社会规范除了法律之外还有许多表现形式,比如道德规范,而在广大的中国农村地区,人们解决问题的途径多是运用约定俗成的道德规范。
事实上,秋菊一直追求的“说法”其实就是通过道德规范让村长认识到打人是不对的,并且道歉。
所以那些判决上的经济赔偿甚至是拘留惩罚都不是她想要的“说法”。
一旦法律试图取代道德规范来解决一切中国熟人社会里的纠纷,那必定会造成严重的后果。
正如电影里的结局一样,当村长被拘留之后,秋菊家和村长家的“情”可能会就此破裂,看重“情”的乡亲们可能也会从此疏离了秋菊家,从而使秋菊被排挤在熟人社会之外。
然而,这些都不是秋菊想要的。
所以,在这场东西方的冲突里最好的解决方法就是在情与法之间找到一个最佳的平衡点,但这个愿望却很难实现。
4.电影《秋菊打官司》之法律解析
电影《秋菊打官司》之法律解析一、影片背景《秋菊打官司》是一部关于现实农村生活的影片,围绕农妇秋菊想要讨一个说法而展开,着重刻画了她不断的奔波的过程,对农村生活状态和人物关系以及伦理进行了真实的表现,简单直接地表达了人对自我权益的觉醒。
影片拍摄手法朴实,并有一些偷拍的实际生活场景,给予影片无比强烈的真实感,并且把秋菊坚强、朴实的个性表现的淋漓尽致。
巩俐在张艺谋这部纪实风格的作品中,将秋菊这位性格执拗的农妇演绎得十分到位。
影片借一个“民告官”的故事,赞颂了农村女性的自尊、自强、自信以及法制观念的觉醒。
二、案情介绍案件发生在中国陕西凤翔县。
秋菊的丈夫万庆来与村长王善堂因为盖房子发生争执,万庆来被村长踢中下体并造成肋骨骨折。
秋菊怀着身孕去找村长说理,村长不以为意而不肯认错。
秋菊不服,要讨个“说法”,前往乡里公安局上访。
乡里的李公安与村民们都有交情,决定用调解处理矛盾并赔偿秋菊一家二百元结束此事。
村长口头答应赔偿秋菊家的经济损失,心里则认为不应该赔钱,将钱甩在空中。
秋菊觉得人格受到侮辱,没有捡钱,而是到县公安局去上访,县里公安局复议书维持原判。
秋菊还是不服,来到上级城市。
秋菊向市公安局长送礼,市公安局长没要礼物,并亲自把秋菊送回旅店。
市里的复议书仍然维持原判,只是要求多加五十元钱赔偿金。
复议书直接交到村长手里,村长仍然不以为意。
万庆来从村长那里拿了钱,但倔强的秋菊又把钱还给了村长,重新去了市里。
市公安局长建议他走法律程序,并推荐给她一个律师,帮忙起诉村长。
而法院则判决市公安局处理得当,维持原案裁决复议。
秋菊不服,向市中级法院上诉。
在秋菊孩子满月之时,中级法院判决拘留村长十五天。
三、角色介绍1.原告:秋菊,被害人万庆来之妻。
2.被告:王善堂,陕西凤翔县某村村长。
3.调解员:李公安,乡公安局民警。
四、法理分析1.调解制度的应用价值我国目前还处在建设现代法治国家的进程中,这一法制现代化过程的主要内容就是移植西方法律制度。
法律:尴尬的胜利——《秋菊打官司》
法律:尴尬的胜利——《秋菊打官司》1.西化法律与中国国情的适用性问题2.法律规定的权利与人民要求的权利之间的差异法律的不足3.特定地区:农村法制土壤的缺乏和关系网络影响情与法的尴尬对峙“上层法制先导”与“民间意识堕距”——《秋菊打官司》在秋菊不断地上访,不断地进行权利上溯的同时,她与她的“战争”对象,也是真正的诉讼被告——村长,之间却总是有着一种基于乡里、邻里、村带性和普通人情的交往关系。
村长不断地抵制秋菊的“道歉要求”,不断地给秋菊找难堪,甚至辱骂,但他从未阻止过秋菊的上访,从未对上级进行过行贿以期在秋菊成功上诉后处罚和赔偿能够减轻。
秋菊和丈夫也一次次地很尊重地叫他村长,并如兄弟朋友般自然亲切地和他进行交谈与辩解。
但双方在“道不道歉”(即面子问题)的认识上还是一直执着地僵持着,并且火药味颇重,仿佛这一切与时刻存在的人情交往完全可以切割开来,他们可以用截然相反的态度自由转换在“融洽”与“对峙”关系中。
所以这场“战争”显得敌对意识模糊不堪,作战双方关系另类。
表面上,秋菊对“权利”有着很明显的也很让人赞叹的主体意识,但更多的,秋菊只是一种从人格和尊严,甚至为了出一口气出发,去争取自己理想的结果。
电影中,“民告官”的行政法刚刚颁布,法律已经有了,但是百姓明白这个法究竟是怎样一个法吗?在百姓的认识框架中这个法能够以前所未有的精准度对“权力迫害”进行打击吗?在民间法律意识丝毫不容乐观的90年代,这个法能够以革命性的崇高姿态而得到百姓的全面拥护吗?很显然,不能——秋菊最后打官司了,按照法律程序,市公安局应该首先成为被告,作为其法人代表的公安局长也应该出庭候审,但是秋菊却不愿意了,因为公安局长是一个大好人,一直在帮助她,甚至还用小轿车搭载了秋菊(这在当时的农村看来可是一个了不起的荣誉),她说:“我告的是村长,不是局长,局长出庭,我就是不去。
”这个情节太赋戏剧效果,本来法律是到了位的,也是坚定地站在百姓利益一方的,但百姓却由于法律意识不够,居然毫不买账。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从法律社会学的角度浅析“秋菊打官司”“秋菊打官司”是法律社会学的一个著名案例,反映了国家制定法同秋菊讨的那个“说法”之间的矛盾与冲突以及法律统一性与地方性的博弈问题等。
同时,这个案例也在一定程度上揭示出了中国法治建设进程中所面临的困惑。
强调依法治国,就必须解释并回答这一问题。
标签:秋菊打官司;法律社会学;国家制定法;说法“秋菊打官司”是法律社会学研究领域特别喜欢探讨的一个案例。
究其为何如此热衷于讨论这个看似简单的案例,主要是因为隐藏在这个案例背后的矛盾与冲突反映了我国法治的现状:秋菊讨的那个“说法”和国家制定的正式法律之间的矛盾与冲突。
张艺谋执导的电影《秋菊打官司》的故事梗概大体是这样的。
秋菊的丈夫和村长吵架,骂了一句“断子绝孙”(村长只生了四个女儿,没有儿子)。
村长大怒,踢了秋菊丈夫“要命的地方”。
秋菊要村长认错,村长不肯,她就一级一级告状,讨她的“说法”。
后来秋菊难产,村长领了人冒着大风雪,走几十里山路把她抬到县医院,救了秋菊母子的命。
没想到,正当秋菊感恩不尽,等着村长来家吃给儿子做满月的酒席的时候,上级查出了秋菊丈夫被村长打的伤处(但不在下身),派了一辆警车把村长带走了,并对村长处以了十五天行政拘留(依据原《治安管理处罚条例》第22条第1项)。
面对这一结果,秋菊显得异常难堪:她讨的只是自认为符合逻辑的一个“说法”,并不要求政府抓人。
那么我们在此就要提出几个问题:秋菊讨的“说法”到底是什么?秋菊讨的“说法”为什么会与国家的制定法发生冲突?这个冲突的根源是什么?一、“说法”释疑要回答上述问题我们首先不得不谈谈法律意识。
也许有人会不假思索地批评说,秋菊讨的“说法”是愚昧、落后的。
但是事实上,我们真的就能用“愚昧”、“落后”下一个简单的结论吗?根据马克思的观点,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是对社会存在的反映。
那么很明显,秋菊讨的“说法”也是社会意识的一种——法律意识。
因而,这个“说法”也就取决于社会存在。
笔者认为,秋菊讨的“说法”是根植于中国几千年沉淀下来的广大农民的法律意识之中。
他们心中的“法”是根据他们自己的理性、道德观念得出来的推理、判断,而并非仅仅根据现今国家的制定法。
根据传统的法学模式——把法律描绘成一系列的规则,这些规则的符合逻辑的运用则决定了法律的运作方式。
而法律社会学模式关注的重点恰恰不在规则本身,而在于规则的运行过程、运行环境,以及受到了哪些社会因素的影响,等等。
中国农村是一个熟人社会,改革开放以前的几千年来未曾有根本性改变。
“熟人”模式就进入了研究法律社会学的学者的视野之中。
我们会注意到熟人之间的相处方式是同陌生人有着本质区别的:前者更在乎对其行为进行的社会评价,而后者的行为则多是以自我利益最大化为出发点。
因此,中国人,特别是中国农民,他们认为“隐忍”是非常重要的,熟人之间有“隐忍”的义务,一般不愿意将纠纷诉诸法院,这也就是所谓的“息讼”的传统思维模式。
同时,他们心中有他们自己的一套“法律原则”,即是说他们所说的“理”。
可以说“理”与“隐忍”支配了他们对法律的理解,共同构成了他们判断是非曲直的重要原则。
秋菊之所以要一直讨“说法”就是因为她心目中的“理”战胜了“隐忍”原则,或者说她认为超出了她的“隐忍”限度。
她的“理”就是延续了几千年的中国人朴素的传宗接代思想,诚如孟子所言:“不孝有三,无后为大。
舜不告而娶,为无后也,君子以为犹告也(《孟子·离娄上》)。
”村长踢了秋菊男人“要命的地方”正是违背了这一“理”的原则,因而,也就不难理解秋菊为什么要一级一级告状了。
将秋菊讨的“说法”简单定论为“愚昧”、“落后”是站不住脚的。
但当秋菊讨的“说法”没有得到国家司法正面回应的时候,村长却被政府抓走了。
这时,村长被抓走反而同她讨的“说法”相冲突了。
因为她不能理解政府的行为,换句话说,她不能理解国家的制定法。
从社会效果的角度来看,此时,国家制定法并没有实现它所期望的社会效果。
依照庞德的观点,国家法的功能无外乎是实现社会控制,维护社会稳定。
但这时,实际的社会效果可能恰恰与此相反。
首先,双方当事人(包括秋菊和村长)都不能理解此时的国家法,这也就妨碍了其功能的实现;其次,从当地的乡村秩序来讲,“抓走村长”不但没有起到维持当地社会稳定的作用,反而会造成其固有秩序的混乱。
当地民众会认为是秋菊的错误(一定程度可以说是“以怨报德”)造成了村长被抓走,使秋菊陷入了更加难堪的道德困境。
二、原因探究在一定意义上,我们可以说秋菊的困惑也是广大的中国法律人所面临的共同困惑。
我们不得不追问一个问题:为什么民间的“说法”同国家的制定法之间有如此明显的鸿沟?诚如上面的分析,我们不能将所有问题都归咎于大众,正如朱苏力所言:“我们不能把一切我们认为的社会问题都推到政府身上去,推到官员腐败、人民愚昧上去,推到中国文化上去,推到司法不独立上去。
这种归根寻源是最容易的,同时也是最不负责任的。
”[1]因而,我们不得不认为问题的原因可能就在法律及法律运行本身。
埃利希认为法律发展的重心既不在立法和法学,也不在司法审判,而在社会本身。
在埃利希看来,这种来源于社会本身非国家制定的法就是“活法”,它是法律结构中最重要的法,包括判例、习惯和契约文书。
埃利希认为“活法”产生于自然,“人是社会的成员,他好比是组成物质的原子上的电子一样,沿着一定的轨迹围绕着原子旋转。
‘社会秩序’如同原子的‘内部秩序’一样,是自然规律。
”[2]其实,通俗地讲,埃利希所说的“活法”就是社会规则,亦即各种社会团体的内在秩序。
在这种意义上,“活法”在国家产生以前就自发地与社会同时出现并获得发展。
同时,埃利希认为,法官仅靠国家制定的成文规则进行判决是远远不够的。
每一种制定出来的规则从本质上来说都是不完整的,而且一旦它被制定出来,由于社会生活的变化,就很快变得过时了。
由是之故,我们姑且不论国家制定法是不是通过法律移植而形成的,而只论其社会效果。
如果制定法不能实现良好的社会效果,不能发挥出较好的社会控制功能,那么我们就对法律本身的合法性提出了质疑。
因而,无论法学家还是一般的法律人对法律的认知都需要从原来简单的只重视规则本身的狭隘视野之中跳出来了,应该更多地关注法律的运行过程、法律的语境,将更多地目光投向法律规则所赖以生存的复杂的社会环境之中。
法律需要同社会发展一起共同进步。
国家制定法本身并非一个自给自足的系统,它是由人制订并加以实施的。
基于我们对人的理性有限性的认识,国家法律就不可能穷尽人类生活的全部,它天然地就存在“漏洞”。
正是从这个意义上说,法律多元本身就是一种客观存在,民间的各种“说法”也就有了话语空间。
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进一步发展,社会结构正日趋复杂,城乡、东部地区与西部地区、民族的差异性不仅体现在物质基础层面,也体现在价值观即法律意识等层面。
目前,对中国社会结构变迁的解释有着多种理论,但无论是二元论、三元论还是断裂论等都无法对当下中国社会结构进行全面、准确、权威的描述。
传统与现代、东方与西方以及其他各种法律意识多元并存着,国家制定法无力涵盖所有,只能依据立法者的理性加以权衡、取舍。
法律统一性与法律地方性的问题是一个长期互动、博弈的过程。
三、结语从上面我们可以看出,对法律的任何分析,如果是在社会真空中进行而不考虑它在社会空间中的位置和方向,都是不完全的和不充分的。
另外,对法律的分析也要放到时间的量度中进行,否则,法律本身的滞后性就愈发明显并使其负面的影响更加突出。
在对法律的分析过程中,法律社会学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运用社会学的方法来思考中国法治进程中所面临的种种问题也变得不再那么陌生。
但是,目前看来,法律社会学在法律创制的过程中所发挥的作用还是非常有限的。
这种有限性便直接影响到了制定法实施的社会效果。
过去在法律创制的过程中过于注重法律形式主义——即法律规则本身在逻辑上的严密性,而较少考虑法律的实质内涵与运行过程,这种法律形式主义不仅在过去而且至今都在法学研究、法律教育以及法律实践中占有似乎不可撼动的统治地位。
在笔者看来,今天的中国法学之所以面临一些困难的处境跟这个原因有密切联系。
那种过分强调规则本身而不问法律的社会效果的思维方式才是导致“秋菊”尴尬的根本原因之一。
当然,不可否认的是今天的中国农村特别是东部农村已经跟“秋菊”的时代有所变化了,但是,根本的质变却并未出现。
中国的城乡二元结构划分法在部分学者看来显得武断、不科学,但我们至少可以说,同样的法律规范在农村实现的社会效果和城市的社会效果的确是存在一定差异的。
当然,这种差异性是在任何一个经历急剧转型的国家所不能避免的。
但若以不可避免来为国家制定法的合法性、正当性进行辩护却又显得那么苍白与无力。
法律的合法性、正当性的来源不是法学家的说教,也绝不是国家的武力后盾,而是取得社会普遍的承认与经过社会实践的检验。
我们的法律本身要获得正当性,就不得不回应“秋菊”们不断寻求的“说法”。
这种回应越及时,越有利于确立法律本身的权威性。
第一,法律人,特别是立法者要加强对优秀传统法律文化的研究、继承。
在对传统法律文化进行评判时,要注意“精华”和“糟粕”的界定问题。
过去我们用一种非此即彼的“二元论”已经破坏了大量优秀传统文化及其载体,用今天的眼光重新加以审视,这种“二元论”是不够科学、全面的,必须加以检讨。
立法者要在尊重客观社会存在的前提下加以仔细甄别、提炼。
第二,在对西方法律进行移植的时候,要充分考察其法律运行的全过程。
我们要用系统论的方法指导立法工作,切忌盲目追求时髦的法学理论,而不顾本土资源的实际。
当然,从根本上来说,要改变“秋菊”等对国家法律的认知,使“说法”同国家法能够天然的合二为一,就必须加强社会建设。
社会建设不仅指经济建设,而更为重要的是指包括法律文化等在内的文化建设。
我们的国家制定法有了其生根、发芽的土壤,它才会获得法律社会学意义下的正当性与合法性。
从长远来看,只有当法律统一性与地方性达到了一种平衡状态,二者之间能够形成一种良性的互动之后,秋菊们讨的“说法”同国家制定法之间的冲突与紧张才会得以缓解,社会主义法治建设才真正取得了明显成效。
参考文献:[1]苏力.道路通向城市:转型中国的法治[M].北京:法律出版社,2004:300.[2]潘华仿.英美法论[M].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8:20.[3][美]唐纳德·布莱克.论法律社会学[J].外国法译评,1997,(2).[4]王文.论“法律社会化”[J].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学报,1999,(2).[5]孙文恺.社会学法学[M].北京:法律出版社,2004.[6][美]罗斯科·庞德.通过法律的社会控制、法律的任务[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