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语文下册2格律诗五首《题李凝幽居》教学设计长春版 (1)

合集下载

八年级语文下册《第2课 格律诗八首——《题李凝幽居》》教案

八年级语文下册《第2课 格律诗八首——《题李凝幽居》》教案
课题
课 型 知识目标:了解事情的经过,理解“推敲”的含义。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新授课
设 计 人
蔡巍
教学 能力目标:正确流利讲述“推敲”的故事,养成推敲词句的习惯与能力。 目标 情感目标:学习贾岛认真严肃的创作态度和锲而不舍的钻研精神。 重点 难点 品味语言,体会意境,诵读并背诵诗歌。 整体把握和感悟诗的表现手法。 教 课前演讲 一.导入新课 二.作者简介 贾岛(779—843),唐代诗人。范阳人。早年出家为僧,后人称他为苦吟诗人。元和五年(810) 冬,至长安,见张籍。次年春,至洛阳,始谒韩愈,以诗深得赏识。后还俗,屡举进士不第。文宗时, 因诽谤, 贬长江 (今四川蓬溪) 主簿。 曾作 《病蝉》 诗“以刺公卿” ( 《唐诗纪事》 ) 。 开成五年 (840) , 迁普州司仓参军。武宗会昌三年(843),在普州去世。贾岛诗在晚唐形成流派,影响颇大。 三.朗读训练 明确:诗歌讲求节奏、平仄、押韵,语言具有凝练、含蓄、形象的特点,所以诵读时要体会诗的 韵律美,研读时要品味诗的意境美、情感美。 四.品读赏析 (1)此诗讲述了怎样一个“故事”?讲述了老僧(或许即指作者)访友未果的故事。 (2)这次拜访是不是“初访”?为什么? 不是初访。因为从首联可以看出,这联写老僧(或许即指作者)独自一人沿着一条长满小草的小 路,走到友人邻居很少的荒芜的小园里来。如此熟门熟路,初访者怎么做得到呢? (3) 相传贾岛曾骑驴赋诗, 吟得“鸟宿池边树, 僧敲月下门”之句。 开始他拟作“僧推月下门”, 后又改“推”为“敲”字,并在驴上引手作推敲之势,不觉中冲撞了京兆尹韩愈的仪仗队。韩愈问他 原因,他回答了自己作诗的过程。韩愈停下马来,思考了很久,对贾岛说:“敲字佳矣。”于是,韩 愈和贾岛并辔而归,共论诗道。请仔细体会,为什么“敲”比“推”好? 这两句诗,粗看有些费解。难道诗人连夜晚宿在池边树上的鸟都能看到吗?其实,这正见出诗人 构思之巧,用心之苦。正由于月光皎洁,万籁俱寂,因此老僧(或许即指作者)一阵轻微的敲门声, 学 过 程 差

《题李凝幽居》课文教案

《题李凝幽居》课文教案

《题李凝幽居》课文教案题李凝幽居课文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通过学习本课文,使学生了解李凝幽居的背景和梁启超对悲剧人物的理解,能正确理解课文内容,掌握和运用相关词汇和表达方式。

2.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和分析文本的能力,培养学生对悲剧人物的思考和理解能力。

3.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和热爱,增强学生对悲剧题材的思考和审美意识。

二、教学重难点1. 教学重点:(1)理解课文内容,准确理解李凝幽居的思想表达。

(2)掌握悲剧人物的特点和梁启超的解读。

2. 教学难点:分析文本中的悲剧元素,并用合适的语言表达自己的理解。

三、教学过程1. 导入(10分钟)向学生展示一幅李凝幽居的图片,利用问题导入:“你们看到这位文人雅士,你们能想象出他的居所是怎样的吗?又有哪些特点表现出他的人生态度和情感?”引导学生进行讨论,并引出“题李凝幽居”这个课文。

2. 阅读课文(15分钟)学生阅读课文《题李凝幽居》,理解文中所描述的景物和作者对自然和人生的思考。

3. 查阅资料(20分钟)学生利用课外时间,自行查阅资料关于李凝幽居以及悲剧题材的相关内容,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自主学习的能力。

4. 分组讨论(15分钟)将学生分成小组,让每个小组讨论李凝幽居这个人物形象的特点,以及课文中表达的悲剧元素。

每组设计一个表现形式,如PPT、绘画作品等,并准备分享给全班。

5. 小组分享(15分钟)每个小组派代表向全班分享他们小组的讨论成果,并展示他们设计的表现形式。

全班鼓励提问和讨论,引导学生进一步思考和深入理解课文。

6. 拓展阅读(15分钟)老师引导学生阅读一些与悲剧题材相关的名著或文章,如莎士比亚的悲剧剧作、王尔德的《道林·格雷的画像》等,培养学生对悲剧题材的兴趣和理解能力。

7. 总结归纳(10分钟)教师引导学生总结课上所学的内容,对课文和李凝幽居的思想进行归纳和总结,梳理课文内容和主题。

四、教学评估1. 教师观察学生的课堂表现,包括回答问题的准确程度、参与讨论的积极度等。

八年级语文下册 2 格律诗五首 题李凝幽居课件 长春版

八年级语文下册 2 格律诗五首 题李凝幽居课件 长春版
首联属于环境描写,开篇点题(诗题中的“幽居”二字 野草丛生的小径通向荒芜不治的小园;附近也没有别的人 勒环境的幽深僻静,语言洗练,暗示出李凝是一位隐士。
洗练:(语言、文字、技艺等)简练利落。
合作探究
颔联: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
从字面意思看,这两句诗写出了什么意境?
颔联描写自己步入幽居所见所闻的景色。句中的“ 僧 自称。诗人写景,难在捕捉稍纵即逝的“瞬间”景致,此 了一个富于诗情画意的瞬间。
月色皎洁,池水潋滟,池边浓绿的树林里闪动着斑驳月 树上栖宿。在这万籁俱寂的荒园里,一个僧人在轻轻敲门 俨然一幅有声有色的图画!
“鸟宿”在高处,是静景,“僧敲”在低处,有动态, 一低,一静一动,相互配合得多么和谐!
合作探究
颈联:过桥分野色,移石动云根
颈联写回归路上所见。诗人走过一条小桥,但见月 原野,色彩斑斓;晚风轻拂,云脚(雾)飘散,仿佛山 这一联以幻写真,亦真亦幻,更显出月色的迷离,环境 化的神奇。
布置作业
1.熟读并默写这首诗; 2.学习“推敲”这种写作态度,修改自己的上一篇作文
重点突破
也有人认为:结合全诗分析,“敲”比“推”应更符合诗 合诗人的心境。
首先,“敲”字为“鸟宿池边树”提供了视觉依据。因“ 引起鸟儿一阵不安的躁动,或是从鸟窝中飞出转了个圈,又栖息 “推”只能从诗外寻找一些解说勉强的根据。其次,“敲”字将 幽静,把诗人的心境表现得更为透明。试想:月光融融,一片寂 园,来到友人门前举手敲门,耳闻一两声“咚……咚……”的敲 不闻友人应门,只见树上被惊起的宿鸟……幽然之境顿出,孤寂 喻。用“推”虽然像朱光潜先生所说的那样“调和”,但是给人 死寂,缺乏生气;抒情主人公似乎毫无思想,精神麻木,形同槁 “暂去还来此,幽期不负言”有所待有所期盼的活生生的灵魂对

长春版语文八下题李凝幽居教案

长春版语文八下题李凝幽居教案

《题李凝幽居》《西江月遣兴》学案设计学习目标:1、知识与技能:通过朗读感知课文内容,熟知“推敲”典故的来历。

2、过程与方法:懂得写作中讲究炼字的道理。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习鉴赏诗歌。

学习重点1、正确理解诗词大意,背诵古诗词。

2、名句的鉴赏学法指导自主先学,合作探究相关链接1、贾岛(779~843)中国唐代诗人。

字浪仙,一作阆仙。

范阳(今北京附近)人。

曾出家为僧,号无本。

元和六年(811),谒韩愈,以诗深得赏识。

传说贾岛在长安跨驴背吟“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炼“推”、“敲”字不决,后世乃以斟酌文字为“推敲”。

后还俗,屡举进士不第。

文宗时任长江(今四川蓬溪)主簿。

开成五年(840),为普州司仓参军。

武宗会昌三年(843),卒于普州。

贾岛在韩门时,与张籍、孟郊、马戴、姚合往来酬唱甚密。

他擅长五律,苦吟成癖。

其诗造语奇特,给人印象深刻,常写荒寒冷落之景,表现愁苦幽独之情。

如“独行潭底影,数息树边身”,“归吏封宵钥,行蛇入古桐”等句。

这类惨淡经营的诗句,构成他奇僻清峭的风格,给人以枯寂阴黯之感。

也有于幽独中表现清美意境的诗和语言质朴自然、感情纯真率直、风格豪爽雄健的诗。

其集中300多首存诗,绝大部分是寄赠酬唱之作,题材狭窄,偏重炼句,忽视完整艺术境界的创造。

贾岛诗在晚唐形成流派,影响颇大。

晚唐李洞、五代孙晟等人对他十分尊崇。

贾岛著有《长江集》10卷。

2、辛弃疾(1140-1207)南宋词人。

原字坦夫,改字幼安,别号稼轩,历城(今山东济南)人。

出生时,中原已为金兵所占。

二十一岁参加抗金义军,不久归南宋。

历任湖北、江西、湖南、福建、浙东安抚使等职。

一生力主抗金。

曾上《美芹十论》与《九议》,条陈战守之策,显示其卓越军事才能与爱国热忱。

但提出的抗金建议,均未被采纳,并遭到打击,曾长期落职闲居于江西上饶、铅山一带。

韩侂胄当政时一度起用,不久病卒。

其词抒写力图恢复国家统一的爱国热情,倾诉壮志难酬的悲愤,对当时执政者的屈辱求和颇多谴责;也有不少吟咏祖国河山的作品。

推荐长春版八下语文第2课《题李凝幽居》新课讲知课件

推荐长春版八下语文第2课《题李凝幽居》新课讲知课件

2019年
最新中小学课件资料
谢谢观看!
诗 歌 特 色
贾岛诗的主要风格是僻涩寒
瘦,有时字句过于刻意推敲,难
免留下斧凿的痕迹。这首诗所写 景色可谓清幽奇崛,诗用白描手 法,朴素自然的语言,使人读来 流利顺口。诗中“宿”、“敲”、 “分”、“移”、“动”等字, 虽经过精心锤炼,但不觉其雕琢,
应是贾岛诗中的上乘之作。
2019年 最新中小学课件资料
“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为千古名 句,这两句诗好在哪呢?
颔联描写自己步入幽居所见所闻的景色。此诗 巧妙地抓住了一个富于诗情画意的瞬间。请看,月 色皎洁,池水潋滟,池边浓绿的树林里闪动着斑驳 月光,鸟儿在树上栖宿。在这万籁寂寂的荒园里, 一个僧人在轻轻敲门,其声笃笃,俨然一幅有声有 色的图画!“鸟宿”在高处,是静景,“僧敲”在 低处,有动态,有音响,一高一低,一静一动,相 互配合得多么和谐。而且,我们还可以想象,这敲 门的“笃笃”之声,定会惊动宿鸟,或引起它们零 乱不安的啼鸣, 惊而飞出,察看动静后复又返巢栖 宿。十个字,意象密集,境界幽绝。
2019年
最新中小学课件资料
有人说,《题李凝幽居》一诗都围绕一个 “幽”来写,你是否赞同,谈谈你的看法。
赞同。题目即已经言明“幽居”。草径、荒园、 鸟宿树、月下门、分野色、动云根等物象,为读 者描绘了一幅优美静谧的李凝幽居图。而于万籁 俱寂之时来“敲”月下之门,剥啄之声惊动“宿 鸟”,以喧衬寂,以动形静,更显寂静。“一诗 动云根”又从视觉形象上以云之动写了环境是幽 静。故而全诗都突出一个“幽”字。
退出
2019年 最新中小学课件资料
2019年 最新中小学课件资料
“推敲”一词(或典故)来源于《题李凝幽居》。 你认为“推”和“敲”哪一个更好,谈谈你的看法。

八年级语文下册 2 格律诗五首 题李凝幽居课件 长版

八年级语文下册 2 格律诗五首 题李凝幽居课件 长版

合作探究
尾联:暂去还来此,幽期不负言。
尾联运用了什么表达方式,表现作者对李凝怎样的期望?
尾联是抒情,点明全篇主旨(卒章显志)。诗人面对友人幽居周 围的幽美迷人景色,对隐逸生活无比神往。他在心里说,我暂且离去 ,不久当会重来,一定不负共同归隐的相约。
课堂小结
首联写友人李凝幽居的环境。 颔联写幽居的静寂。(以动衬静) 颈联写回归路上所见。 尾联点明诗的主旨:表达了诗人归隐的愿望。
大家认为,韩愈觉得哪一个字用得更好呢?韩愈这样认为的理由是什么 ?我们还要把这两句诗放回原诗中,认真推敲一番。
课文导入
中国自古就是诗歌璀璨的国度。诗人们的风格也不尽相同:或潇洒或 沉郁,或粗犷或婉约。
不仅如此,就连作诗的速度都有所差异:有的人七步成诗,他叫曹植 ;有的人指物立就,他叫方仲永;也有人作诗是慢工出细活,那么你知道 最慢的诗写了多久么?猜猜看吧!
前三联是写景叙事,作为铺垫,最后方托出此一主旨,即 对隐逸生活的向往。
重点突破
“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为千古名句,这两句诗好在哪呢? 颔联描写自己步入幽居所见所闻的景色。此诗巧妙地抓住了一个富于
诗情画意的瞬间。请看,月色皎洁,池水潋滟,池边浓绿的树林里闪动着 斑驳月光,鸟儿在树上栖宿。在这万籁寂寂的荒园里,一个僧人在轻轻敲 门,其声笃笃,俨然一幅有声有色的图画!“鸟宿”在高处,是静景,“ 僧敲”在低处,有动态,有音响,一高一低,一静一动,相互配合得多么 和谐。而且,我们还可以想象,这敲门的“笃笃”之声,定会惊动宿鸟, 或引起它们零乱不安的啼鸣, 惊而飞出,察看动静后复又返巢栖宿。十个 字,意象密集,境界幽绝。
月色皎洁,池水潋滟,池边浓绿的树林里闪动着斑驳月光,鸟儿在树 上栖宿。在这万籁俱寂的荒园里,一个僧人在轻轻敲门,其声笃笃,俨然 一幅有声有色的图画!

【长春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精品教案:《题李凝幽居》《泊秦淮》

【长春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精品教案:《题李凝幽居》《泊秦淮》

《题李凝幽居》《泊秦淮》《题李凝幽居》一、导入上节课我们学习了《题破山寺后禅院》,这节课再来学习一首题诗——《题李凝幽居》二、作者介绍贾岛(779—843),唐代诗人.范阳人.早年出家为僧,后人称他为苦吟诗人.元和五年(810)冬,至长安,见张籍.次年春,至洛阳,始谒韩愈,以诗深得赏识.后还俗,屡举进士不第.文宗时,因诽谤,贬长江(今四川蓬溪)主簿.曾作《病蝉》诗“以刺公卿”(《唐诗纪事》).开成五年(840),迁普州司仓参军.武宗会昌三年(843),在普州去世.贾岛诗在晚唐形成流派,影响颇大.“郊寒岛瘦”缘何说起?当然由孟郊贾岛诗风而来,主要是指他们诗作中所体现出来的狭隘的格局、穷愁的情绪和苦吟的精神.两人都一生不曾做过什么像样的官,孟郊本人性情耿介,是个不善与别人往来的人,考了三次之后才于50岁时中了个进士,得到一个可怜的小官位.但他平时总爱将时间花在饮酒弹琴赋诗上面,不理政务,最后竟由别人代他的职,自己拿着半俸回家,过上了“一贫彻骨,裘褐悬结”的清苦日子.他的诗作因此而愈见其“寒”.贾岛曾做过和尚,算是个“诗僧”.《唐才子传》说他居京三十年,屡试不中,“连败文场,囊箧空甚,遂为浮屠”,虽然穷成这样,仍不掩贾岛的性情.三、朗读课文1、听范读.仿读.2、学生自由读.3、全体学生齐读诗歌.要求:注意把握朗读时的节奏、韵律、声调和重音.在读时用心揣摩诗的内容和情感.四、理顺诗意1、结合注释,试译诗歌.2、交流难点,理顺诗意.参考:附近没有人家为邻,一切是那么闲适宁静,一条长满青草的小路,通向了荒芜的庭院.月光皎洁,万籁俱寂,鸟儿栖息在池边的树上,一位僧人披一身月色,深夜来访,敲响了这座庭院的门.没想到主人不在,往回走的路上,过了桥,格外引人注目的是风光秀丽的原野景色,夜风轻拂,天上的云随风飘移,仿佛山石在移动.我这只是暂时回去,过一段时间再来,共同归隐的约定,我是不会失言的.五、研讨诗歌1、此诗讲述了怎样一个“故事”?明确:讲述了老僧(或许即指作者)访友未果的故事.2、从首联:“闲居少邻并,草径入荒园.”可以读出哪些内容?明确:写友人李凝幽居的环境.也暗示了李凝的隐士身份.3、请仔细体会,把“敲”换成“推”好不好?明确:“敲”更能体现环境之幽静,响中寓静,有出人意料之胜,倘用“推”字,当然没有这样的艺术效果了.拓展:推敲原文:岛初赴举京师.一日于驴上得句云:“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始欲着“推”字,又欲作“敲”字,炼之未定,于驴上吟哦,引手作推敲之势,观者讶之.时韩退之权京兆尹,车骑方出,岛不觉冲至第三节,尚为手势未已.俄为左右拥止尹前,岛具对所得诗句,“推”字与“敲”字未定,神游象外,不知回避,退之立马久之,谓岛曰:“‘敲’字佳.”遂并辔而归,共论诗道,留连累日,因与岛为布衣之交.(《苕溪渔隐丛话》)译文:贾岛当初在京城里参加科举考试.一天他在驴背上想到了两句诗说:“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开始想用“推”字,又想用“敲”字,用心琢磨,反复锤炼,决定不下来,便在驴背上吟诵,伸出手做出推和敲的姿势来.当时韩愈临时代理京兆尹(京城地方的长官),他正带车马出巡,贾岛不知不觉冲撞到韩愈仪仗队的第三部分,还在不停地做推敲的手势.于是一下子就被韩愈左右的侍从推搡到韩愈的面前.贾岛详细地回答了他在酝酿的诗句,用“推”字还是用“敲”字没有确定,想的出神了,忘记了要回避.韩愈停下车马思考了好一会,对贾岛说:“用‘敲’字好.”两人于是并排骑着马回家,一同谈论作诗的方法,好几天不舍得离开.韩愈因此跟普通老百姓贾岛结为了朋友.4、颈联写归途的所见,写这些景物突出了什么特点?明确:幽深而迷人.诗人走过一座小桥,视野开阔起来,依稀分辨得出原野上斑斓的色彩;夜风轻拂,云脚飘移,让人觉得仿佛山石在移动.诗人反说此景,别具特色,因为“石”并未动,是“云”在动.这样更显出了环境的幽深而迷人.5、反映了老僧怎样的心情?明确:反映了老僧颇有几分兴奋喜悦的心情.5、按说拜访朋友却吃了闭门羹,心情应该是失落郁闷才对,怎么他反而会喜悦呢?明确:“幽居”的清新幽静,所见所闻,“幽居”主人的超尘脱俗,使诗人更坚定了归隐的决心和自信.六、主旨归纳:本诗抒写了作者走访友人李凝未遇这样一件寻常小事.语言质朴,流畅自然,表达了诗人悠闲自得的情趣和对隐逸生活的向往.板书设计:题李凝幽居贾岛草径、荒园、鸟、树、石、云——悠闲自得、向往隐逸《泊秦淮》一、作者简介杜牧,字牧之,号樊川,京兆万年人.是晚唐一位著名诗人.出身于世代官僚地主家庭.青年时期的杜牧,怀有经邦济世之志,喜读兵书,为人刚直不阿,敢于指陈时弊.26岁中进士,为弘文馆校书郎.后来,由于卷入了牛李党争的政治旋涡之中,使他的政治主张未得施展.除在地方上做过10年幕僚外,又在黄、池、睦、湖等州做过刺史,还曾任过监察御史、司功员外郎等职,终于中书舍人.著有《樊川文集》.二、介绍背景秦淮河自古为金陵(今南京)胜地:歌楼舞榭,鳞次栉比;画船游艇,南来北往.诗人夜泊于此,眼见灯红酒绿,耳闻淫歌艳曲,触景生情,写下了这首流传千古的七绝.唐朝著名诗人杜牧游秦淮,在船上听见歌女唱《玉树后庭花》,绮艳轻荡,男女之间互相唱和,歌声哀伤,是亡国之音.他的诗说:这些无知歌女连亡国恨都不懂,还唱这种亡国之音!其实这是借题发挥,他讥讽的实际是晚唐政治:群臣们又沉湎于酒色,快步陈后主的后尘了.秦淮一隅,寄托如此深沉的兴亡感,足见金陵在当时全国政治中心已经移向长安的情况下,影响仍然很大.杜牧前期颇为关心政治,对当时百孔千疮的唐王朝表示忧虑,他看到统治集团的腐朽昏庸,看到藩镇的拥兵自固,看到边患的频繁,深感社会危机四伏,唐王朝前景可悲.这种忧时伤世的思想,促使他写了好些具有现实意义的诗篇.《泊秦淮》也就是在这种思想基础上产生的.三、朗读诗歌1、听范读.仿读.2、学生自由读.3、全体学生齐读诗歌.四、理顺诗意1、结合注释,试译诗歌.2、交流难点,理顺诗意.参考:迷蒙的烟雾笼罩着寒江,小洲白沙上映着银色的月光,夜晚我停泊在秦淮河岸,正临近酒家所在的地方.歌女不知什么是亡国之恨,仍在对岸把《玉树后庭花》声声歌唱.五、诗歌研读(一)“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1、为我们描绘了一幅什么样的画面?明确:轻轻的烟雾和淡淡的月光笼罩着寒水细沙.2、“烟笼寒水月笼沙”这句诗中的两个“笼”字好在哪儿?明确:两个“笼”字将烟、月、水、沙四种景物融为一体,贴切传神地勾画出秦淮河两岸朦胧淡雅的景象,创设出一种冷清愁寂的氛围.3、“夜泊秦淮近酒家”一句在诗中有什么作用?明确:“夜泊秦淮”为上一句的景色点出时间、地点,同时也照应了诗题;“近酒家”开启下文,由于“近酒家”,才引出“商女”“亡国恨”“《后庭花》”,也由此才触动了诗人的情怀.可见,这七个字承上启下,结构全篇.(二)“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1、《后庭花》的文学常识:明确:据说是南朝陈后主所作的乐曲,被后人称为“亡国之音”.“隔江”承接上一句“亡国恨”故事而来,指当年隋兵陈师江北,一江之隔的南陈小朝廷危在旦夕,而陈后主依然沉湎在歌声女色之中,终于被俘亡国.2、作者在这里引用《后庭花》的用意是什么?明确:这两句诗从字面上看似乎是批评歌女,而实际上是诗人有感于晚唐国事衰微、世风颓靡的现状,批评那些沉溺于歌舞升平而“不知”国之将亡的统治者.“犹唱”二字意味深长,巧妙地将历史、现实和想象中的未来联系起来,表现出诗人对国家命运的关切和忧虑.六、作业熟读、背诵并默写两首诗歌.板书设计:泊秦淮杜牧亡国恨——《后庭花》借古讽今、忧国忧民。

《格律诗八首》教案 长春版八年级语文下册共3篇

《格律诗八首》教案 长春版八年级语文下册共3篇

《格律诗八首》教案长春版八年级语文下册共3篇《格律诗八首》教案长春版八年级语文下册1《格律诗八首》教案长春版八年级语文下册在语文课堂中,学生学习古诗文是必不可少的一环。

古诗文作为中华文化瑰宝,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和艺术价值,是中华民族的文化基因之一。

而《格律诗八首》作为唐代诗歌的代表作之一,被誉为“诗家之绝唱,绝代之佳作”。

那么,在教学中如何更好地教授《格律诗八首》呢?下面就来一起探讨一下。

一、教学目标:1.掌握古诗文阅读的基本方法,加深对唐代八大家的理解认识。

2.了解《格律诗八首》的创作背景、艺术特点及意义,掌握其意境、语言、节奏和韵律等方面。

3.培养学生审美情趣和艺术欣赏能力,使学生在欣赏诗歌之余,更好地体会中华文化的独特魅力和精髓。

二、教学内容:1.教师为学生介绍唐代八大家的背景与代表作品,便于学生更好地掌握其作品的思想内涵和艺术表现。

2.教师详细讲解《格律诗八首》的创作背景、格律体裁以及诗歌艺术特点。

3.逐篇讲解《琵琶行》、《静夜思》、《登高壮观》、《春晓》、《早春呈水部张员外》、《登幽州台歌》、《赋得古原草送别》和《秋夜寄邱员外》这八首诗歌。

通过对每首诗歌的解读,引导学生深入理解其意蕴和感受其气息和语言艺术。

4.配合诗歌辅助材料,如音频、图片等,使学生更好地感受和理解诗歌内容和艺术表现。

5.课堂演读和欣赏,鼓励学生通过朗诵和演绎,体验《格律诗八首》诗歌的情感表现和语言的韵律之美。

三、教学方法:1.讲解方法:运用多媒体教具,结合图片、音频等辅助材料,生动地讲解《格律诗八首》的内容和艺术特点,引导学生加深对唐代八大家的理解认识。

2.对话式教学法:以对话的形式引导学生理解诗歌内容和构思,把抽象的诗歌形象化,使学生更好地接受和吸收知识。

3.演绎演唱法:利用学生的语言和表演天赋,让学生在课堂中进行演绎或演唱,帮助学生更好地感悟并喜欢诗歌。

4.欣赏体验法:让学生通过欣赏和体验,从中品味文化,感受诗歌所蕴含的人生哲理和精神情怀。

八年级语文下册《题李凝幽居》教案设计

八年级语文下册《题李凝幽居》教案设计

八年级语文下册《题李凝幽居》教案设计课题题李凝幽居课型新授教具PPT教材解读:《题李凝幽居》这首诗通过写李凝幽居的清幽静美来赞美主人超凡脱俗的高雅志趣,通篇围绕一个“幽”字来写,堪称于幽独中表现清美意境的代表之作。

诗中点到的草径、荒园、宿鸟、池树、野色、移石、云根,皆为幽独之景,却无不表现出了清美的意境和高蹈绝尘的审美情趣。

教学目标:通过学习课文掌握鉴赏即景抒情诗的方法掌握诗歌创作中正衬与反衬的艺术手法教学重点:通过对诗歌意境的分析把握诗人情感教学难点:借景抒情诗中的衬与反衬教学方法:讲练一、导入知识点回顾:即景抒情诗:借歌咏自然景物中的山、水、田园等景物,或用借景抒情,或用情景交融的手法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

作者笔下的自然景物都融入了作者的主观情感。

鉴赏要点:把握景物的特征和寓意,进而感受诗歌情景交融的意境。

主要内容:借景表达自己与众不同,厌倦官场,不愿同流合污的高贵品质。

表达报国无门、怀才不遇等感伤。

表达客居他乡,怀友思亲的感情,或其他或喜或悲或忧的感情。

描写自然景物,表现对田园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二、内容分析【学生齐读】题目是作品的眼睛,读诗先读题,题目是什么意思?【题中“题李凝幽居”中的“题”字的意思是__,“幽居”的意思是_________。

】思考一下:作者为什么要“题李凝幽居”呢?------为的就是抒情抒发什么样的感情呢?------下面我们就从意象开始即景抒情诗是通过写景状物来表现思想感情的,这首诗前三联写景,尾联抒发了“暂去还来此,幽期不负言”的感情,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感情呢?三联都分别写了哪些景物?描绘了一个怎样的画面?展现了一种什么样的氛围?表现了一种什么样的感情?首联“闲居少邻并,草径人荒园”写友人李凝幽居的环境。

诗人沿着一条杂草丛生的小径走去,寻访友人幽居之处;小径通向荒芜的小园,周围很少有人居住。

暗示了李凝的隐士身份。

颔联“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写幽居的静寂。

友人幽居之处旁有一池塘,池塘边有树,诗人来到门外,轻叩门扉。

题李凝幽居说课稿教案

题李凝幽居说课稿教案

《题李凝幽居》说课稿一、教材分析《题李凝幽居》是北师大版八年级下册第四单元《诗词十一首》中的第十首,这首诗集美景、美言于一体,描写了作者走访友人李凝未遇这样一件寻常小事。

语言质朴,流畅自然,表达了诗人悠闲自得的情趣和对隐逸生活的向往。

体味诗中优美的意境及生动传神的用字,对学生古诗欣赏能力的培养起着重要的作用。

无论从诗文的写作手法、还是语言风格看,都是发展学生语言、启发思维、启迪智慧的好载体。

二、学生分析本课的学习对象是八年级的学生,经过小学到初中阶段的学习,学生已经掌握了一定的学习古诗的方法。

如:结合注释、联系上下句理解诗意,学生能够综合运用赏析诗歌的方法,粗浅地感知诗歌大意。

但由于学生的生活距作者所处年代比较久远,仅凭诗文中死板的文字,想让学生深刻领会诗文丰富的内涵和精美的语言,对学生来说还是有一定的难度。

另外《新课标》指出,诵读古代诗词,有意识地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赏品味和审美情趣。

基于这些要求和本年级学生的认知水平,我将本课的重点定位在欣赏、品味经典名句的语言内涵,品味作者情感作为教学的重点,并且把它落实在以下教学目标中。

三、教学目标本诗是一首经典名作,尤其它的遣词造句及以动衬静的表现手法令人称道,这也是学习本诗的重点。

另外通过学习,学生进一步受到传统文化的熏陶,对传承民族文化也有重要意义。

基于此,本课教学目标界定为以下几点:知识目标:了解作者贾岛相关文学常识;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古诗;在反复诵读的基础上理解诗歌内容,体味诗人悠闲自得的生活情趣和对隐逸生活向往的思想情感。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诵读、鉴赏古诗的能力,体味作者精心炼字的妙处。

情感目标: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古文化的思想感情,提高其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

教学重点理解诗意,品析意境。

教学难点品析名句,领悟以动衬静的手法。

四、教法、学法为了能更好的把这些教学目标落实在教学各个环节中,化抽象为直观形象的画面,教学中通过多媒体演示为学生创设优美的教学情境,教者在授课中运用讲解法、激励法、朗读法、品读法等多种教法,以读为主,在读的基础上,突破赏析语言这一难点。

题李凝幽居教案

题李凝幽居教案

题李凝幽居教案题李凝幽居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李凝幽居的背景和文化内涵。

2.学习理解李凝幽居的主题和意义。

3.掌握李凝幽居的基本词汇和句式。

4.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创造力。

二、教学重难点1.李凝幽居的主题和意义。

2.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创造力的培养。

三、教学过程1.导入通过图片和音乐让学生感受幽居的意境,激发他们对幽居的兴趣和好奇心。

2.讲解背景介绍李凝幽居的背景和生活环境,让学生了解到他生活在一个清静幽雅的环境中,并对世俗的纷扰和功名利禄不感兴趣。

3.学习词汇和句式讲解李凝幽居中的一些关键词汇和句式,帮助学生理解文意和结构。

4.分析主题和意义通过阅读李凝幽居的诗句和段落,引导学生分析文中的主题和意义,并发表自己的看法和感受。

5.文学鉴赏练习让学生分组进行文学鉴赏练习,选择自己喜欢的诗句并解释其意义和寓意。

6.写作训练要求学生根据自己对李凝幽居的理解,写一篇关于幽居的短文,并分享给其他同学。

7.搜集资料要求学生根据老师的指导,搜集李凝幽居的相关资料,并进行整理和展示。

8.总结反思引导学生总结他们在学习李凝幽居中的收获和体会,以及对幽居人生的理解和感悟。

四、课堂作业要求学生回家后继续思考和阅读李凝幽居,写一篇关于幽居的读后感,并在下节课时与同学分享。

五、教学反思通过这堂课,学生对于李凝幽居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对于幽居的主题和意义也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和感悟。

通过学习李凝幽居,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创造力也得到了一定的提升。

但是课堂时间有限,对于李凝幽居的内容进行了一些简化和概括,对于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创造力的培养尚有不足,需要在以后的教学中加以强化和拓展。

题李凝幽居教案

题李凝幽居教案

题李凝幽居教案教案标题:题李凝幽居教案教学目标:1. 通过学习李凝的《幽居》一诗,使学生了解李凝的创作背景和诗歌风格。

2. 培养学生欣赏诗歌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审美水平。

3. 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提高学生的文学修养。

教学内容:1. 诗歌背景知识:介绍李凝的生平和创作背景。

2. 诗歌分析:分析《幽居》一诗的诗意、意境和表达手法。

3. 诗歌赏析:引导学生欣赏《幽居》一诗,理解其中的情感和意义。

4. 诗歌创作:鼓励学生进行创作,以《幽居》为题材,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思考。

教学步骤:1. 导入:通过展示李凝的照片和简要介绍他的生平,引起学生的兴趣。

2. 诗歌背景知识讲解:向学生介绍李凝的创作背景和他的诗歌创作风格,以便学生更好地理解《幽居》一诗。

3. 诗歌分析:分析《幽居》一诗的结构、意象和表达手法,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诗歌的内涵。

4. 诗歌赏析:逐句解读《幽居》一诗,引导学生感受其中的情感和意义,并与自己的生活经验进行对比和联想。

5. 诗歌创作:鼓励学生以《幽居》为题材,进行诗歌创作,表达自己对幽居的理解和感受。

6. 展示和分享:学生互相展示自己的创作,并进行分享和讨论,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和思想碰撞。

7. 总结: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和收获,鼓励学生继续深入学习和欣赏诗歌。

教学评估:1. 课堂讨论: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度和回答问题的能力,评估他们对《幽居》一诗的理解程度。

2. 诗歌创作评价:评估学生的诗歌创作质量和表达能力,包括创意、结构和语言运用等方面。

教学资源:1. 李凝的照片和简介2. 《幽居》一诗的课文材料3. 诗歌分析和赏析的辅助材料4. 学生的诗歌创作作品展示板或投影仪教学延伸:1. 鼓励学生继续阅读李凝的其他作品,拓宽对他的了解和欣赏。

2. 组织学生参加诗歌朗诵比赛或文学社团活动,提供更多展示和交流的机会。

3. 引导学生学习其他诗人的作品,比较他们的风格和主题,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希望这份教案能对您有所帮助,祝您教学顺利!。

八年级语文下册 2《格律诗八首》题李凝幽居学案1(无答案) 长版

八年级语文下册 2《格律诗八首》题李凝幽居学案1(无答案) 长版

《题李凝幽居》【学习目标】1 知识与能力:反复吟咏,加深理解,熟读成诵。

2 过程与方法:把握有关诗歌产生的历史背景以及作者的生平、思想。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导学生从形象入手,体会诗歌的意境,领会诗歌所表达的深刻的思想感情,了解诗歌所蕴涵的文化内涵。

【学习重点】记忆名句,体会其中蕴涵的情理,争取做到学以致用。

【学习难点】领略中国古代诗歌的凝练美、意境美、音律美和含蓄美。

【学习方法】自主探究、小组合作、交流互助、启发点拨【预习提示】了解诗人并背诵诗歌【学习过程】一预习检测(2分)1 鸟宿池边树,。

2 ,幽期不负言。

二资料链接贾岛(779—843),唐代诗人。

范阳人。

早年出家为僧,后人称他为苦吟诗人。

元和五年(810)冬,至长安,见张籍。

次年春,至洛阳,始谒韩愈,以诗深得赏识。

后还俗,屡举进士不第。

文宗时,因诽谤,贬长江(今四川蓬溪)主簿。

曾作《病蝉》诗“以刺公卿”(《唐诗纪事》)。

开成五年(840),迁普州司仓参军。

武宗会昌三年(843),在普州去世。

贾岛诗在晚唐形成流派,影响颇大。

“郊寒岛瘦”缘何说起?当然由孟郊贾岛诗风而来,主要是指他们诗作中所体现出来的狭隘的格局、穷愁的情绪和苦吟的精神。

两人都一生不曾做过什么像样的官,孟郊本人性情耿介,是个不善与别人往来的人,考了三次之后才于50岁时中了个进士,得到一个可怜的小官位。

但他平时总爱将时间花在饮酒弹琴赋诗上面,不理政务,最后竟由别人代他的职,自己拿着半俸回家,过上了“一贫彻骨,裘褐悬结”的清苦日子。

他的诗作因此而愈见其“寒”。

贾岛曾做过和尚,算是个“诗僧”。

《唐才子传》说他居京三十年,屡试不中,“连败文场,囊箧空甚,遂为浮屠”,虽然穷成这样,仍不掩贾岛的性情。

三课内探究1.此诗讲述了怎样一个“故事”?2.这次拜访是不是“初访”?为什么?3.相传贾岛曾骑驴赋诗,吟得“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之句。

开始他拟作“僧推月下门”,后又改“推”为“敲”字,并在驴上引手作推敲之势,不觉中冲撞了京兆尹韩愈的仪仗队。

八年级语文下册 第2课《格律诗八首》教案1 长春版

八年级语文下册 第2课《格律诗八首》教案1 长春版

第2课《格律诗八首》教学目标1.反复诵读,体会这八首诗的艺术特色及语言风格。

2.了解这八首诗的思想内容,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3.启发学生热爱祖国古典文化的思想感情,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

教学重点启发学生热爱祖国古典文化的思想感情,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

教学难点体会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及所描绘的意境。

课时安排3课时。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

中国是一个诗的国度。

源远流长的中国古代诗歌,到了唐代出现了前所未有的繁荣,迎来了第一个高峰。

诗人灿若星河,作品浩如烟海,风格异彩纷呈。

今天,我们就来欣赏几首有代表性的经典作品,走进诗人的心灵世界,感受他们卓尔不群的艺术才情。

二、学习《使至塞上》。

1.作者及写作背景。

王维(701—761),字摩诘,盛某某水田园诗的代表诗人。

王维少年时就有才名,21岁擢进士第,后因事获罪,贬济州司仓参军。

X九龄为相后,提拔他为右拾遗,又一度赴河西节度使幕,为监察御史兼节度判官。

安史之乱,他被迫接受伪职,后被定罪下狱,旋即得到赦免,后官至尚书右丞。

晚年无心仕途,专诚奉佛,故后人称其为“诗佛”。

奠定王维在唐诗史上大师地位的,是其抒写隐逸情怀的山水田园诗。

他精通音乐,又擅长绘画,在描写自然山水的诗里,创造出“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静逸明秀诗境。

开元二十五年(737)的春天,王维奉唐玄宗之命,以监察御史的身份赴西北边塞慰问战胜吐蕃的河西节度副使X希逸,这实际上是被排挤出朝廷。

《使至塞上》所写的就是这次出使的情景。

2.朗读指导。

教师播放示X朗读磁带,要求学生听读,把握诗的节奏和韵律,用心揣摩诗中流露出的情感。

听后学生自由朗读,然后再找学生朗读,最后教师X读,学生齐读。

在反复朗读的过程中,学生初步把握该诗的内容和情感。

3.品味赏析。

首联——“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

”交代诗缘何而作,以及写作的地点。

“欲问边”,是出使的目的。

“单车”,是说随从少,仪节规格不高。

诗于记事写景之中微露失意情绪,这种情绪便是从“单车”二字引发出来。

八年级语文下册二《格律诗八首》(第1课时)教案设计长春版

八年级语文下册二《格律诗八首》(第1课时)教案设计长春版

格律诗八首教学目标1.在朗读诗歌中品味诗歌的艺术魅力。

2.通过诵读,体会诗歌的意境以及作者寄托的思想感情。

3.培养学生对诗的感悟及想象诗中所描绘画面的能力。

教学重点品味语言,体会意境,诵读并背诵诗歌。

教学难点整体把握和感悟诗的表现手法。

课时安排3课时。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

王维诗之宏大,李白诗之飘逸,杜甫诗之沉郁,无不令我们爱不释手,浮想联翩。

今天就让我们再次领略唐朝诗人带给我们的艺术魅力吧!二、学习《使至塞上》。

1.作者简介。

王维(701—761),字摩诘,祖籍太原,唐朝诗人,世称“诗佛”。

王维精通佛学,佛教有一部《维摩诘经》,是维摩诘向弟子们讲学的书,王维很钦佩维摩诘,所以自己名为维,字摩诘。

开元九年(721),王维进士及第,官太乐丞,随即因为署中伶人舞黄狮子犯禁,受了牵连而谪为济州司仓参军。

开元十四年(726),辞去官职。

后又任右拾遗,又为监察御史,40岁时,迁殿中传御史。

天宝末年,安禄山攻占长安,王维被安禄山胁迫做了他的官员。

但是他并不愿意,曾作诗表达了心迹。

当安禄山兵败后,王维因此得到了赦免,并任太子中允,后转尚书右丞,故世称“王右丞”。

王维诗书画都很有名,多才多艺,对音乐也很精通。

他对山水画贡献极大,被称为“南宗画之祖”,受禅宗影响很大。

他创造了水墨山水画派,此外,还兼擅人物。

王维以五言律诗和绝句著称。

王维的诗有两种风格,前期的诗大都反映现实,后期则多是描绘田园山水,王维最擅长的也是田园诗。

2.写作背景。

此诗为王维边塞诗的代表作。

开元二十五年(737)春,河西节度副使崔希逸大胜吐蕃,王维奉唐玄宗之令出塞赴凉州慰问,居河西节度使幕中。

此诗即出塞途中所作。

3.朗读指导。

学生自由朗读,学生代表读,教师范读,听朗读带。

(注意读准字音,把握节奏。

)4.品评赏析。

(1)苏轼评价王维的诗:“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

”至今这个评价都受到了学者的肯定。

下面请同学们展开联想和想象,用自己的语言描绘诗歌中的画面。

题李凝幽居教学设计

题李凝幽居教学设计

《题李凝幽居》教学设计一、故事导入贾岛是唐代诗人,早年家境贫寒,曾落发为僧,后来受到韩愈的赏识,还俗参加科举,但还是屡试不第。

贾岛很喜欢作诗,他作诗时非常讲究炼字,总是反复苦吟思索。

有一天,贾岛骑着毛驴走在路上,得到了两句诗: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可是第二句究竟用“推”好还是用“敲”好呢,贾岛冥思苦想,还用手作出推敲的样子,由于太专心,一头就撞进了当时任长安长官的韩愈的仪仗队中。

仪仗队的士兵见状,马上把贾岛揪了下来,押到韩愈跟前。

韩愈问明原委后,不但没有责备贾岛,还帮他分析用哪一个字更好。

最后两人竟成了好朋友,推敲也成为了脍炙人口的常用词,用来比喻写文章或做事时,反复琢磨,反复斟酌。

大家认为,韩愈觉得哪一个字用得更好呢?韩愈这样认为的理由是什么呢?我们还要把这两句诗放回原诗中,认真推敲一番。

二、解题“题李凝”的意思是写给李凝的,李凝的身份是什么?从哪些地方可以知道?“幽居”是清幽的居所。

这个清幽的居所到底是怎样的?让我们一起来朗读诗歌,认真体会。

三、作者介绍贾岛(779—843),唐代诗人。

范阳人。

早年出家为僧,后人称他为苦吟诗人。

元和五年(810)冬,至长安,见张籍。

次年春,至洛阳,始谒韩愈,以诗深得赏识。

后还俗,屡举进士不第。

文宗时,因诽谤,贬长江(今四川蓬溪)主簿。

曾作《病蝉》诗“以刺公卿”(《唐诗纪事》)。

开成五年(840),迁普州司仓参军。

武宗会昌三年(843),在普州去世。

贾岛诗在晚唐形成流派,影响颇大。

“郊寒岛瘦”缘何说起?当然由孟郊贾岛诗风而来,主要是指他们诗作中所体现出来的狭隘的格局、穷愁的情绪和苦吟的精神。

两人都一生不曾做过什么像样的官,孟郊本人性情耿介,是个不善与别人往来的人,考了三次之后才于50岁时中了个进士,得到一个可怜的小官位。

但他平时总爱将时间花在饮酒弹琴赋诗上面,不理政务,最后竟由别人代他的职,自己拿着半俸回家,过上了“一贫彻骨,裘褐悬结”的清苦日子。

他的诗作因此而愈见其“寒”。

题李凝幽居教学设计

题李凝幽居教学设计

教学准备1. 教学目标知识目标掌握文学常识和关键字词。

能力目标合作感知作者走访友人李凝未遇这一寻常小事。

情感目标体会诗人悠闲自得的情趣和对隐逸生活的向往。

2. 教学重点/难点教学重点合作感知作者走访友人李凝未遇这一寻常小事。

教学难点体会诗人悠闲自得的情趣和对隐逸生活的向往。

3. 教学用具4. 标签教学过程教学过程:题李凝幽居贾岛闲居少邻并,草径入荒园。

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

过桥分野色,移石动云根。

暂去还来此,幽期不负言教学要点:1、合作感知作者走访友人李凝未遇这一寻常小事。

2、体会诗人悠闲自得的情趣和对隐逸生活的向往。

一、导入。

概述诗意导入。

本诗抒写了作者走访友人李凝未遇这样一件寻常小事。

语言质朴,流畅自然,表达了诗人悠闲自得的情趣和对隐逸生活的向往。

二、新课。

1、作者简介。

贾岛(779——843),字阆仙,自称碣石山人,范阳(今河北涿州)人。

早年屡试进士不中,出家为僧,法名无本。

后遇韩愈,还俗应举,却终未及第。

做过长江主簿、普州司仓参军等小官。

在诗歌创作上追求奇巧,专以雕琢推敲为工,铸字炼句取胜,风格奇僻凄寂,与孟郊并称“苦吟”诗人,对后世影响较大。

有《长江集》传世。

2、整体感知。

首联“闲居少邻并,草径入荒园”,诗人用很经济的手法,描写了这一幽居的周围环境:一条杂草遮掩的小路通向荒芜不治的小园;近旁,亦无人家居住。

淡淡两笔,十分概括地写了一个“幽”字,暗示出李凝的隐士身分。

“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是历来传诵的名句。

“推敲”两字还有这样的故事:一天,贾岛骑在驴上,忽然得句“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初拟用“推”字,又思改为“敲”字,在驴背上引手作推敲之势,不觉一头撞到京兆尹韩愈的仪仗队,随即被人押至韩愈面前。

贾岛便将做诗得句下字未定的事情说了,韩愈不但没有责备他,反而立马思之良久,对贾岛说:“作‘敲’字佳矣。

”这样,两人竟做起朋友来。

这两句诗,粗看有些费解。

难道诗人连夜晚宿在池边树上的鸟都能看到吗?其实,这正见出诗人构思之巧,用心之苦。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题李凝幽居》教学设计
《题李凝幽居》是唐代诗人贾岛的五言律诗作品。

此诗虽只是写了作者走访友人未遇这样一件寻常小事,却因诗人出神入化的语言,而变得别具韵致。

诗人以草径、荒园、宿鸟、
池树、野色、云根等寻常景物,以及闲居、敲门、过桥、暂去等寻常行事,道出了人所未道之境界,表达了作者对隐逸生活的向往之情。

全诗语言质朴简练,而又韵味醇厚,充分体现了贾岛“清真僻苦”的诗风。

其中“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两句历来脍炙人口。

【知识与能力目标】
1.了解作者相关文学常识;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古诗;
3.
在反复诵读的基础上理解诗歌内容,理解作者表达的思想情感。

【过程与方法目标】
通过反复诵读,理解诗歌内容,体会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体会作者对隐居生活的向往之情。

【教学重点】
通过作者所写之景,体会作者向往隐居生活的情怀。

【教学难点】
探究“敲”字的所体现的艺术效果。

搜集关于贾岛的生平与创作资料,制作多媒体课件;布置学习预习作业。

一、故事导入:
贾岛是唐代诗人,早年家境贫寒,曾落发为僧,后来受到韩愈的赏识,还俗参加科举,但还是屡试不第。

贾岛很喜欢作诗,他作诗时非常讲究炼字,总是反复苦吟思索。

有一天,贾岛骑着毛驴走在路上,得到了两句诗: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可是第二句究竟用“推”好还是用“敲”好呢,贾岛冥思苦想,还用手作出推敲的样子,由于太专心,一头就撞进了当时任长安长官的韩愈的仪仗队中。

仪仗队的士兵见状,马上把贾岛揪了下来,押到韩愈跟前。

韩愈问明原委后,不但没有责备贾岛,还帮他分析用哪一个字更好。

最后两人竟成了好朋友,推敲也成为了脍炙人口的常用词,用来比喻写文章或做事时,反复琢磨,反复斟酌。

大家认为,韩愈觉得哪一个字用得更好呢?韩愈这样认为的理由是什么呢?我们还要把这两句诗放回原诗中,认真推敲一番。

二、诗题简介:
“题李凝”的意思是写给李凝的,李凝的身份是什么?从哪些地方可以知道?
“幽居”是清幽的居所。

这个清幽的居所到底是怎样的?让我们一起来朗读诗歌,认真体会。

三、整体感知:
1.朗诵诗歌
要求自读三遍,读准字音,一边读一边思考下列问题:
2.这首诗歌描绘了哪些景物,这些景物共同营造了怎样的氛围?
(先由学生相互讨论,自由发言,再由教师点拨)
诗人沿着一条杂草丛生的小径走进荒芜的园子,幽居的旁边有一个池塘,池塘边上小鸟早已栖息。

回去的路上,诗人经过一座小桥,月色下色彩斑斓的原野被桥分成两半。

晚风吹拂,云影飘移,就像山石在移动,亦幻亦真,构成了一幅清幽寂静的月夜寻友图。

3.这首诗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情怀?
抒发了作者对隐居生活的向往之情。

小结:这首诗紧扣“幽”字,首联写李凝所居之地的幽僻,颔联写所居之地的幽静,颈联写所居之地环境的幽美,尾联抒发诗人对隐居生活的向往之“幽情”层层铺垫,将诗人归隐志向表达得水到渠成。

四、合作探究:
在了解了想要在诗中营造的氛围特点和所要表达的情感后,我们就可以对“推敲”认真
得推敲推敲了,你认为颔联中用“推”好还是用“敲”好?请谈谈你的看法。

(把“推”“敲”二字先后放入诗中,反复品读,看看用得如何。

以学生讨论探究为主,教师点拨)
“鸟宿”在高处,是静景;“僧敲”在低处,有动态,有音响;高低错落、动静结合的布景给人和谐之感。

一个“敲”字,不仅能反衬出环境的清幽寂静,还能引人无限的遐想:敲声惊鸟,鸟飞啼鸣,绕树盘旋,继而复归……一系列的“连锁反应”使画面充满了动感;同时也说明,诗人先前其实并未看见池边的大树上有鸟栖息,是在敲声惊出之后才知道“鸟宿池边树”的,合情合理;更有意思的是,用“敲”能说明诗人对李凝的钦敬、仰慕之情,他们的关系还没有到“推门而入”、彼此随随便便的地步,所以诗人还要礼貌恭敬地先敲门。

五、拓展延伸:
讲究推敲是古人诗歌创作中炼字的一个典型。

诗歌语言的一大特色是形象、凝练、富于表现力。

因此,注意诗歌语言的炼字,就成为鉴赏诗歌语言的一大切入点。

炼字中不仅常炼动词,还讲究炼数词。

如齐己的《早梅》:
万木冻欲折,孤根暖独回。

前村深雪里,昨夜一枝开。

风递幽香出,禽窥素艳来。

明年如应律,先发望春台。

齐己曾拿此诗请教郑谷,郑谷读后说,“数枝”未若“一枝”佳”。

你认为哪一个更好?为什么?
“一枝”是诗的画龙点睛之笔:梅花开于百花之前,是谓“早”;而这“一枝”又先于众梅,悄然“早”开,更显出此梅不同寻常。

板书:题李凝幽居
草径、荒园——幽僻
宿鸟、池树——幽静——幽情
野色、云根——幽美
六、布置作业:
1.熟读并默写这首诗;
2.学习“推敲”这种写作态度,修改自己的上一篇作文。

略。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