眩晕的病因病机、类证鉴别和辨证论治

合集下载

中医内科学-眩晕

中医内科学-眩晕

2021/10/28
6
病机转化--变证 • 肝风夹痰火上蒙清窍,阻滞经络 • 突发气机逆乱,清窍暂闭或失养
【病因病机】
中风 晕厥
2021/10/28
7
【范围】
高血压病、 低血压、 脑动脉硬化、 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 梅尼埃综合征、 贫血、 颈椎病、 神经官能症等.
临床表现以眩晕 为主症者, 均可 参考本节有关内 容辨证论治。
2021/10/28
中医内科学 魏潇
17
四、预后转归
• 轻者------预后较好 • 重者------ 反复发作
中风 失明耳聋
2021/10/28
18
小结
1.眩晕的主要特征:临床上以头晕、眼花为主要表现的一类病证。眩即眼花, 晕是头晕,两者常同时并见,故统称为“眩晕”。 2.眩晕的主要病机:虚者为髓海不足,或气血亏虚,清窍失养;实者为风、火、 痰、瘀扰乱清空。病位在脑(清窍),与肝、脾、肾三脏关系密切。 3.眩晕的诊断要点:依据—主症;线索—临床特点+兼症;手段—现代检查。 4.眩晕的辨证要点:辨虚实;辨标本;辨脏腑。 5.眩晕的治疗原则:补虚泻实,调整阴阳。
清 窍
肾精不足 髓海空虚
肾精不足
失 养
肝郁化火 肝阳上亢
风阳上扰

脾胃受伤

痰浊中阻 聚湿生痰


瘀血内停 瘀血阻窍
眩 晕
5
基本病机:虚,髓海不足,清窍失养;实,风、火、痰、瘀扰乱清空 病位:在脑(清窍),与肝、脾、肾三脏关系密切 病理性质:病理性质总属于本虚标实
本虚为肝肾阴虚、气血不足 标实为风、火、痰、瘀
21
3
【概说】
3.元.朱丹溪提出:“无痰不作眩”, “头眩,痰夹气虚并火,治痰为主,挟补气药及降火药”。

眩晕证治临床心得

眩晕证治临床心得

眩晕证治临床心得眩晕在临床颇为常见。

本文基于临床经验总结,提出眩晕病因病机新观点,强调外感因素、瘀血内阻等在眩晕发病中的重要地位,并提出新的辨证分型及临床用药思路,验之临床,收到佳效。

Abstract:Vertigo is common in the clinic. On the basis of experience in clinical treatments,this article proposed new concepts in etiology and pathogenesis of vertigo,emphasized exogenous factors,blood stasis and so on in the incidence of vertigo,and put forward new TCM syndrome types of vertigo and clinical medication,which has achieved positive efficacy in clinic.Keywords:vertigo;treatment based on syndrome differentiation眩晕是脑病科常见病症之一,多见于中老年人,女性多于男性,临床常表现为头晕眼花,天旋地转,轻者闭目即止,重者如坐舟车,或有恶心呕吐,甚则昏倒于地。

本病涉及多个学科,病因病机复杂,鉴别诊断困难,故治疗颇为棘手。

另外,由于患者个体主观感受差异及对病情性质、轻重描述不同,影响临床资料的客观性,给临床诊治带来挑战。

笔者从事中医脑病临床、教学及科研工作多年,在眩晕的中医诊疗方面积累了一定经验,现总结如下。

1 病因病机有关眩晕的病因病机,《内经》作了较详细的论述,如“诸风掉眩,皆属于肝”(《素问·至真要大论篇》)、“木郁之发,太虚埃昏……甚则耳鸣眩转,目不识人”(《素问·六元正纪大论篇》)、“髓海不足,则脑转耳鸣,胫酸眩冒”(《灵枢·海论》)、“故邪中于项,因逢其身之虚……入于脑则脑转,脑转则引目系急,目系急则目眩以转矣”(《灵枢·大惑论》)等。

中医内科学试题(精选10含答案)

中医内科学试题(精选10含答案)

中医内科学试题及答案1、湿热下注扰动精室之遗精应选用A.龙胆泻肝汤B.苍术二陈汤C.程氏萆薢分清饮D.八正散E.知柏地黄丸【答案】C2、将中风重证分闭证和脱证的医家是A.叶天士B.李中梓C.张景岳D.刘河间E.张仲景【答案】B3、周某,男,16岁。

以进食海鲜为诱因,诱发血证,皮下紫斑遍身,并有鼻衄.齿衄,腹痛,便血尿血,发热,四肢关节疼痛,舌红苔黄,脉弦数。

热邪阻滞经络,以关节疼痛为突出症状者,宜加用A.秦艽.木瓜.桑枝B.黄芩.银藤.川乌C.川乌.草乌.附子D.桃仁.红花.当归E.水蛭.土鳖虫.穿山甲【答案】A4、以下属于瘿病的主要病变部位的是A.肝脾心B.脾胃心C.肝肾心D.肝脾肾E.肝肾胃【答案】A5、感受温热毒邪而致痿病的病机重点在于A.灼伤津液B.肺热叶焦C.直中心包D.浸淫经脉E.脾胃受损【答案】B6、患者突然昏仆,不省人事,肢体软瘫,目合口张,鼻鼾息微,手撒肢冷,汗多.二便自遗,舌萎,脉微欲绝,其中风属B.阳闭证C.阴闭证D.脱证E.后遗症【答案】D7、经久不愈,固定不移的瘀血头痛,方选A.麻黄汤B.桂枝汤C.荆防败毒散D.通窍活血汤E.川芎茶调散【答案】D8、无梦而遗,滑泄不禁,精液清稀而冷,形寒肢冷,腰膝酸软,夜尿清长,舌淡胖,苔白滑,脉沉细。

治疗方剂宜首选A.天王补心丹B.知柏地黄丸C.妙香散D.金锁固精丸E.补中益气汤9、厥证与中风的鉴别中,主要的区别是A.患者的年龄B.发病时有无四肢厥冷C.神昏时间的长短D.醒后有无后遗症E.发病时有无牙关紧闭【答案】D10、肺胀病理因素是A.瘀血B.水饮C.痰浊D.痰瘀E.劳欲【答案】A B C11、痢疾辨证当辨A.辨久暴B.辨寒热偏重C.辨伤气.伤血D.辨邪正盛衰E.辨在脏在腑【答案】A B C D12、胃痛在辨别时应注意A.表里B.寒热C.虚实D.气血E.阴阳【答案】B C D13、痿证发病与下列哪脏有关A.肝B.肾C.肺D.心E.胃【答案】A B C E14、脾胃虚寒型呕吐的主症是A.时发时止B.面色咣白C.倦怠乏力,四肢不温D.口干不欲饮或喜热饮E.舌淡苔薄【答案】A B C D E15、治疗血证的基本原则有A.治血B.治痰C.治气D.治火E.治瘀【答案】A C D16、李中梓在《医宗必读·泄泻》中提出治泻九法包括A.淡渗.升提B.清凉.疏利C.甘缓.酸收D.燥脾E.温肾.固涩【答案】A B C D E17、消渴的病变脏腑有A.肝B.肺C.脾D.胃E.肾【答案】B D E18、积证在历代医籍中亦称为A.癥积B.痃癖C.癖块D.伏梁E.肥气【答案】A B C D E19、痫证休息期肝火痰热证的治法A.平肝息风,定惊安神B.清肝泻火,化痰宁心C.清热泻火,顺气豁痰D.疏肝和胃,健脾化痰E.涤痰息风,开窍定痫【答案】B20、下列哪一项是水肿与鼓胀的鉴别点A.肿胀的部位B.肿胀的顺序C.腹壁青筋是否暴露D.小便是否通利E.病变脏腑不同【答案】A B C E21、症见腹中气聚,攻窜胀痛,时聚时散,苔白脉弦,治法为A.理气化浊B.理气活血C.疏肝解郁D.行气消聚E.祛瘀活血【答案】C D22、下列各项中不属于肝郁气滞证临床表现的是A.情志抑郁B.瘿瘤瘰疬C.乳房胀痛D.月经不调E.胁肋灼痛【答案】E23、治疗血证的基本原则有A.治血B.治痰C.治气D.治火E.治瘀【答案】A C D24、喘证水凌心肺发生的主要病机是A.肾阳衰弱B.痰湿壅盛C.脾阳虚衰D.肺气郁闭E.心阳不足【答案】A25、下列是内伤腰痛特点的是A.腰部隐痛B.病程缠绵C.起病隐匿D.腰痛明显E.酸软无力【答案】A B C E26、肾虚腰痛,无明显阴阳偏盛者,可服用A.河车大造丸B.补髓丹C.左归丸D.青娥丸E.右归丸【答案】D27、积证与鼓胀的鉴别要点是A.腹中有无水液停聚B.有无腹痛C.有无结块可扪及D.有无腹部胀大E.有无嗳气.腹胀28、痫病七情失调主要责之于A.喜B.怒C.忧思D.惊恐E.悲伤【答案】D29、患者突然昏仆,不省人事,半身不遂,牙关紧闭,面白唇暗,静卧不烦,四肢不温,痰涎壅盛,舌苔白腻,脉沉滑缓,可诊为A.厥证B.痉证C.中风D.口僻E.痿证【答案】C30、癫证与狂证总的治疗原则A.调整阴阳B.调理气血C.调理肝气E.以上都不对【答案】A31、火邪致病常不会表现出的症状是A.面赤B.斑疹C.烦躁D.谵妄E.倦怠【答案】E32、癫证,常有精神抑郁,表情淡漠,沉默痴呆,时时太息,言语无序,喜怒无常,舌红苔腻而白,脉弦滑。

中医内科学——眩晕

中医内科学——眩晕

张氏从阴阳互相依存原理及人体是一有机整体的观点,认识与治 疗眩晕,实是难能可贵,并认为眩晕的病因病机“虚者居其八九, 而兼火兼痰者,不过十中一二耳”。详细论述了劳倦过度、饥饱 失宜、呕吐伤上、泄泻伤下、大汗亡阳、啕目惊心、焦思不释、 被殴被辱气夺等皆伤阳中之阳,吐血、衄血、便血、纵欲、崩淋 等皆伤阴中之阳而致眩晕。
汉代张仲景认为痰饮是眩晕发病的原因之一,为后世“无痰不作 眩”的论述提供了理论基础,并且用泽泻汤及小半夏加茯苓汤治 疗痰饮眩晕。宋代以后,进一步丰富了对眩晕的认识。严用和于 《重订严氏济生方·眩晕门》中指出:“所谓眩晕者,眼花屋转, 起则眩倒是也,由此观之,六淫外感,七情内伤,皆能导致”, 第一次提出六淫、七情所伤致眩说,补前人之未备,但外感风、 寒、暑、湿致眩晕,实为外感病的一症状表现,而非主要证候。
眩晕
中医药大学 卢老师
目录
概述
病因病机
诊断与鉴别诊断
辨证论治
临证加减调护0源自 概 述定义由于风、火、痰、虚、瘀引起清窍失养,临床上以头晕、眼花为 主症的一类病证称为眩晕。眩即眼花,晕是头晕,两者常同时并 见,故统称为“眩晕”。
其轻者闭目可止,重者如坐车船,旋转不定,不能站立,或伴有 恶心、呕吐、汗出、面色苍白等症状。严重者可突然仆倒。
5.应注意排除颅内肿瘤、血液病等。
04 类证鉴别
中风
中风以卒然昏仆,不省人事,伴有口舌歪斜,半身不遂,失语; 或不经昏仆,仅以喁斜不遂为特征。
中风昏仆与眩晕之仆倒相似,且眩晕多为中风先兆,但眩晕患者 无半身不遂、昏仆不省人事、口舌歪斜及舌强语蹇等表现。
厥证
厥证以突然昏仆,不省人事,或伴有四肢厥冷为特点,发作后一 般在短时间内逐渐苏醒,醒后无偏瘫、失语、口舌喁斜等后遗症。 严重者也可一厥不复而死亡。

中医内科学试卷含答案(卷8精选)

中医内科学试卷含答案(卷8精选)

中医内科学试题及答案1、胁痛的基本治疗原则是A.疏肝化瘀止痛B.活血化瘀止痛C.疏肝和络止痛D.清热化湿利胆E.养血柔肝止痛【答案】C2、治疗汗证属于邪热郁蒸者,应选A.当归六黄汤B.龙胆泻肝汤C.泻白散D.四妙丸E.三仁汤【答案】B D3、下列哪项是痰热郁肺型肺胀的主症A.咳逆喘息气粗B.胸满烦躁,目胀睛突C.痰黄或白,黏稠难咯D.痰稀易咯出E.舌苔黄腻,脉滑数【答案】A B C E4、患者,女,18岁。

得病于忧虑,精神恍惚,心神不宁,悲切善哭,舌淡,脉弦细。

其诊断及处方应是A.肝气郁结型郁证——柴胡疏肝散B.心脾两虚型郁证——归脾汤C.气郁化火型郁证——丹栀逍遥散D.痰气郁结型郁证——半夏厚朴汤E.心神失养型郁证——甘麦大枣汤加味【答案】E5、“真心痛,手足青至节,心痛甚,旦发夕死,夕发旦死。

”出自A.《金匮要略》B.《素问·藏气法时论》C.《灵枢·厥病》D.《灵枢·五邪》E.《伤寒论》【答案】C6、心悸的诱发因素有A.惊恐B.紧张C.劳倦D.饮酒E.饱食【答案】A B C D E7、患者肺胀病史20年,咳嗽,痰白泡沫状,少食乏力,自汗怕风,面色少华,腹胀,便溏,舌体胖大,齿痕,舌质淡,苔白,脉细或脉缓或弱。

治疗应首选A.六君子汤B.五苓散C.真武汤D.玉屏风散E.涤痰汤【答案】A D8、不是风水相搏证临床表现的是A.恶寒发热B.起病急骤C.头面眼睑先肿D.形寒肢冷E.脉象浮数【答案】D9、厥证的辨证要点包括A.辨病因B.辨虚实C.分气血D.辨阴阳E.分脏腑【答案】A B C10、刘某,女,38岁。

近1周头摇不止,头晕目眩,胸脘痞闷,口黏,舌体胖大,有齿痕,舌红苔黄腻,脉弦滑数。

治疗宜选用A.导痰汤B.半夏白术天麻汤C.羚角钩藤汤D.涤痰汤E.二陈汤【答案】A C11、消渴病合理的饮食是A.少食多餐B.定时定量进餐C.粗纤维饮食D.低脂饮食【答案】B12、肺病的常见症状包括A.咳嗽B.气喘C.咳痰D.胸痛E.咯血【答案】A B C D E13、患者,女,36岁。

眩晕的鉴别诊断与治疗

眩晕的鉴别诊断与治疗

眩晕“头晕”是来神经内科就诊患者最常见主诉之一。

按照患者不同临床特点可将“头晕”分为头昏和眩晕两大类。

头昏(Dizziness):以持续的头脑昏昏沉沉不清晰为主症,无自身或外界物体运动或旋转感,多伴有头重、头闷、头胀、健忘、乏力和其它神经症或慢性躯体性疾病症状, 劳累及紧张时加重, 系由神经衰弱或慢性躯体性疾病所至。

眩晕(vertigo):自身或周围物体空间位置发生改变的一种错觉, 患者感觉自身或外界物体旋转性、颠簸性、摆动性、浮沉、飘移等错觉。

头位变动和睁眼时加重,根据病变位置的不同,可伴有恶心、呕吐,眼球震颤和定向倾倒等体征。

空间位置觉维持有赖于前庭系统、视觉和本体感觉之间相互协调来完成。

当三者传入冲动不一致,特别是两侧前庭系统传入冲动不一致即可产生眩晕。

前庭神经的传导通路:三个半规管壶腹嵴、椭圆囊和球囊—内耳前庭神经节双极细胞—前庭神经—内听道—内耳孔入颅—脑桥—前庭神经核的上核、内侧核、外侧核、下核—发出纤维投射至小脑(绒球及小结)、皮质前庭代表区、上部颈髓前角细胞、内侧纵束、前庭脊髓束等。

解剖上将病变累及前庭神经传导通路内耳孔以前产生的眩晕称为周围性眩晕,约占所有眩晕的77%,而颅内段的眩晕称为中枢性眩晕,约占23%。

周围性眩晕的特点:①多为旋转性眩晕;②发作时间短(数分、数小时、数天);③前庭表象:植物神经功能障碍重,平衡障碍与眩晕程度一致;④眼球震颤:短暂、细速、多为水平旋转性;⑤常伴耳鸣、耳聋。

中枢性眩晕的特点:①平衡障碍为主,眩晕相对较轻;②发作持续时间长;③前庭不协调现象:眩晕程度与植物神经功能障碍不一致,平衡障碍与眩晕程度不一致;④眼球震颤:持续、粗大、垂直、斜动、分离性;⑤常伴头痛、颅神经及脑干病变等症状。

第一节眩晕病人的临床评估诊断有眩晕症状的患者最重要的步骤是采集一个好的病史,包括过去史、家族史、过敏史、药物史、饮食和吸烟史。

一.症状特点:(1)眩晕是阵发性或持续性。

《中医内科学》眩晕 ppt课件

《中医内科学》眩晕  ppt课件

PPT课件
30
〔治法〕 燥湿祛痰,健脾和胃 〔方药〕 半夏白术天麻汤 半夏、白术、茯苓、陈皮、生姜 ——健脾化痰 天麻 ——平肝熄风
PPT课件
31
5、瘀血阻窍
〔症状〕 眩晕头痛,兼见健忘,失眠,心 悸,精神不振,耳鸣耳聋,面唇紫暗, 舌有瘀点或瘀斑,脉弦涩或细涩。
PPT课件
32
〔治法〕祛瘀生新,通窍活络 〔方药〕 通窍活血汤 赤芍、川芎、桃仁、红花-活血化瘀, 祛瘀通络 麝香、老葱——开窍通阳 黄酒——辛窜,以助血行 大枣——甘温益气,缓和药性,以防耗伤 气血
PPT课件 39
病案分析(1)

王某,男,50岁,2003年9月6日初诊。 有肺结核、轻度肺气肿、十二指肠球部溃 疡、胃下垂及慢性结肠炎等病史。仅一 月来,因用脑过度,头目昏眩,耳鸣, 恶心欲吐,只能闭目安睡,不能转侧起 坐,形体消瘦,进食甚少,肠鸣腹痛, 舌苔干黄,脉濡细,西医诊断为“椎基 底动脉供血不足”

PPT课件
42
第三步:可做哪些相关检查。 根据患者眩晕发作时伴耳鸣、恶心欲吐 之症,可做下述检查: 1、建议其赴五官科会诊检查已排除内耳 眩晕症。 2、可做颈椎摄片排除颈椎病引起的眩晕。 3、必要时做脑血管造影或颅脑CT、MRI 以排除颅内血管病变及颅内占位性病变。

PPT课件
43

PPT课件
49
方中:肉苁蓉、鹿茸末温肾助阳; 黄芪、白术、党参、茯苓健脾益气以实 后天; 熟地、枸杞、当归、石斛、牛奶等甘平 滋补,以“阴中求阳”,又可制前药之 燥。 全方补阳配阴,使阳得阴助生化无穷。 在温肾补火的原则下,佐以填精益髓等 血肉有情之品,资其生化之源,即所谓 “益火之源,以消阴翳”。

急诊眩晕疾病分类、鉴别要点、诊断流程、临床急诊眩晕诊断流程及急性前庭综合征和发作性前庭综合征疾病表现

急诊眩晕疾病分类、鉴别要点、诊断流程、临床急诊眩晕诊断流程及急性前庭综合征和发作性前庭综合征疾病表现

急诊眩晕常见原因、疾病分类、处理步骤、鉴别要点、诊断流程、急诊科和神经耳科临床急诊眩晕诊断流程及急性前庭综合征和发作性前庭综合征疾病临床表现急性眩晕最常见的原因是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但在年轻人中,前庭性偏头痛可能更常见。

眩晕患者可能被误诊为良性内耳疾病,如迷路炎或梅尼埃病,远远超过应该诊断的BPPV和前庭性偏头痛。

良好的病史和检查是达到正确诊断的关键,并确保卒中或其他危险的病变不被漏诊。

急性眩晕的中枢性(脑)病因比外周(内耳)病因更有可能需要紧急分诊和处理。

急诊眩晕分类根据目前前庭疾病国际分类,前庭疾病可分为急性前庭综合征(AVS)、发作性前庭综合征(EVS)和慢性前庭综合征。

急诊眩晕主要包括所有的急性前庭综合征和发作性前庭综合征首次及病程早期的部分发作;发作性前庭综合征在其病程的中后期,由症状的反复发作性,患者已部分适应并了解眩晕的规律,恐慌程度多显著低于急性前庭综合征患者。

急性前庭综合征是:①急性发作的前庭症状,常持续数十分钟以上乃至数天;②前庭功能检查常可见到前庭功能障碍的证据(自发性或诱发性眼震、视眼动障碍、前庭-眼反射(VOR)障碍及姿势或步态障碍);③常需要首先确定有无急性脑血管病,其次完善其他中枢性和外周前庭疾病的鉴别。

发作性前庭综合征指的是:①反复发作的前庭症状,常持续数秒~数小时;②发作间期的前庭功能检查或可见前庭功能障碍的证据;③需要完善外周与中枢性眩晕的鉴别。

急性眩晕急诊全科处理步骤:①生命体征监测:血压呼吸、脉搏等;②评估患者的意识状态;③瞳孔和眼动检查;④检查脑膜刺激征、病理反射、肌力与肌张力;⑤其他有关的颅神经检查:三叉神经、面神经、舌咽及迷走神经、舌下神经等。

异常者可先行头颅CT或者头颅MRI检查。

如果是神经耳科医生接诊,由于专业知识、检查手段的便利,更快进入眩晕鉴别诊断流程。

急诊眩晕鉴别要点根据眩晕症状的特征,可以基本确认是急性前庭综合征还是发作性前庭综合征,然后酌情配合专科检查,如:在急性发作期可以选择进行自发性眼震、位置性眼震和头脉冲试验(vHIT),前庭双温、转椅试验等需要急性期过后择期进行。

中医内科主治医生中级考试大纲

中医内科主治医生中级考试大纲

中医内科学第一单元感冒细目一:概述要点: 1.感冒的定义2.感冒的源流3.时行感冒的定义细目二:病因病机要点:1.感冒的常见病因2.感冒的基本病机3.感冒发病关键细目三:诊断和类证鉴别要点:1.感冒的诊断要点2.感冒与温病早期的鉴别风寒感冒与风热感冒的鉴别普通感冒与时行感冒的鉴别细目四:辨证论治要点:1.感冒的辨证要点2.感冒的治疗原则3.感冒的分证论治(包括虚体感冒) 细目五:预防调护要点:1.感冒的预防调护方法2.感冒的煎药方法3.感冒的服药方法第二单元咳嗽细目一:概述要点:1.咳嗽的定义2.咳嗽的源流3.主要相关西医疾病的诊断细目二:病因病机要点:1.咳嗽的常见病因2.咳嗽的基本病机3.“五脏六腑皆令人咳,非独肺也”的含义4.“脾为生痰之源,肺为贮痰之器”的含义细目三:诊断和类证鉴别1.咳嗽的诊断要点2.咳痰特点的鉴别咳嗽特点的鉴别咳嗽与咳喘的鉴别细目四:辨证论治要点:咳嗽的辨证要点咳嗽的治疗原则咳嗽的分证论治外感咳嗽治疗的忌宜内伤咳嗽治疗的忌宜细目五:预防调护要点:咳嗽的预防调护方法第三单元哮病细目一:概述要点:1.哮病的定义2.哮病的源流3.主要相关西医疾病的诊断细目二:病因病机1.哮病的病因2.哮病的主要病机3.夙根的实质4.哮病发作期的基本病理变化细目三:诊断和类证鉴别要点:1.哮病的诊断要点2.哮病与喘证的鉴别3.哮病与伏饮的鉴别细目四:辨证论治要点:1.哮病的辨证要点2.哮病的治疗原则3.哮病的分证论治4.喘脱危证的证候特点5.喘脱危证的治疗细目五:预防调护要点:哮病的预防调护第四单元喘证细目一:概述喘证的定义喘证的源流主要相关西医疾病的诊断细目二:病因病机要点:1.喘证的病因2.喘证的主要病机及转化3.喘证“在肺为实,在肾为虚”的病机特点4.喘脱的病机5.喘脱的临床特征细目三:诊断和类证鉴别要点:1.喘证的诊断要点2.喘证与哮病的鉴别3.喘证与气短的鉴别细目四:辨证论治要点:1.喘证的辨证要点喘证的治疗原则喘证的分证论治上实下虚”喘证的证候特点上实下虚”喘证的治疗细目五:预防调护要点:喘证的预防调护第五单元肺痈细目一:概述要点:1.肺痈的定义2.肺痈的源流3.主要相关西医疾病的诊断细目二:病因病机要点:1.肺痈的病因2.肺痈的基本病机及转化3.肺痈成痈化脓的病理基础细目三:诊断和类证鉴别要点:1.肺痈的诊断要点2.肺痈与风温的鉴别3.肺痈与肺痿的鉴别细目四:辨证论治要点:1.肺痈的辨证要点2.肺痈的治疗原则3.肺痈的分证论治4.常见证候治疗的加减变化细目五:预防调护要点:肺痈的预防调护第六单元肺痨细目一:概述要点:1.肺痨的定义2.肺痨的源流3.主要相关西医疾病的诊断细目二:病因病机要点:1.肺痨的常见病因2.肺痨的主要病机及转化细目三:诊断和类证鉴别要点:1.肺痨的诊断要点2.肺痨与虚劳的鉴别3.肺痨与肺痿的鉴别细目四:辨证论治要点:1.肺痨的辨证要点2.肺痨的治疗原则3.肺痨的分证论治4.常见证候治疗的加减变化细目五:预防调护要点:肺痨的预防调护第七单元肺胀细目一:概述要点:1.肺胀的定义2.肺胀的源流3.主要相关西医疾病的诊断细目二:病因病机要点:1.肺胀的常见病因2.肺胀的主要病机特点3.肺胀本虚与标实的内涵及转化4.肺胀的发生与咳嗽的关系5.肺胀的发生与喘证的关系细目三:诊断和类证鉴别要点:1.肺胀的诊断要点2.肺胀与喘证、哮病的相互关系3.肺胀与喘证、哮病的鉴别细目四:辨证论治要点:1.肺胀的辨证要点2.肺胀的治疗原则3.肺胀的分证论治4.常见证候治疗的加减变化细目五:预防调护要点:肺胀的预防调护第八单元心悸细目一:概述要点:1.心悸的定义2.心悸的源流3.主要相关西医疾病的诊断细目二:病因病机要点:1.心悸的常见病因2.心悸的主要病机及虚实转化3.虚、痰、水、甀与心悸的关系细目三:诊断和类证鉴别要点:1.心悸的诊断要点2.惊悸与怔忡的鉴别3.心悸与奔豚的鉴别4.心悸与卑的鉴别细目四:辨证论治要点:1.心悸的辨证要点2.心悸的治疗原则3.心悸的分证论治4.常见证候治疗医学全在.线提供的加减变化细目五:预防调护要点:1.心悸的预防2.重症心悸的预后第九单元胸痹细目一:概述要点:1.胸痹的定义2.胸痹的源流3.《金匮要略》对胸痹证治的认识4.主要相关西医疾病的诊断细目二:病因病机要点:1.胸痹的常见病因2.胸痹的病机3.胸痹的发展趋势、虚实两者的内涵及其转化细目三:诊断和类证鉴别要点:1.胸痹的诊断要点2.胸痹与悬饮的鉴别胸痹与胃脘痛的鉴别胸痹与真心痛的鉴别细目四:辨证论治要点:1.胸痹的辨证要点2.胸痹的治疗原则及具体治疗方法3.胸痹的分证论治4.阴寒凝滞与心肾阳虚之胸痹的证治区别及其治疗加减变化5.常见证候治疗的加减变化6.真心痛的分证论治细目五:预防调护要点:胸痹的预防调护第十单元不寐细目一:概述要点:1.不寐的定义2.不寐的源流3.主要相关西医疾病的诊断4.健忘的定义细目二:病因病机要点:1.不寐的常见病因2.不寐的基本病机3.不寐的病理变化细目三:辨证论治要点:1.不寐的辨证要点2.不寐的治疗原则及方法3.不寐的分证论治4.心胆气虚证治疗的加减变化细目四:预防调护要点:不寐的调护第十一单元癫狂细目一:概述要点:1.癫狂的定义2.癫狂的源流3.主要相关西医疾病的诊断细目二:病因病机要点:1.癫狂的常见病因2.癫狂的主要病机及转化细目三:诊断和类证鉴别要点:1.癫证与狂证的特征及鉴别要点2.癫证与郁证的鉴别3.癫证与痫证的鉴别4.癫证与痴呆的鉴别细目四:辨证论治要点:1.癫证与狂证的辨证要点2.癫狂的治疗原则3.癫证的分证论治4.狂证的分证论治5.常见证候治疗的加减变化细目五:预防调护要点:癫狂的预防调护第十二单元痫病细目一:概述要点:1.痫病的定义2.痫病的源流3.主要相关西医疾病的诊断细目二:病因病机要点:1.痫病的常见病因2.痫病的主要病机特点3.痰邪在发病中的意义及转化4.痫病发生的病机关键细目三:诊断和类证鉴别要点:1.痫病的诊断要点2.痫病与中风的鉴别3.痫病与厥证的鉴别4.痫病与痉证的鉴别细目四:辨证论治要点:1.痫病发作持续时间、间歇时间及发作程度在辨证时的意义2.痫病发作期与间歇期的治疗原则3.痫证的分证论治4.常见证候治疗的加减变化细目五:预防调护要点:1.痫病的预防2.痫病的生活调理痫病的工作限制痫病发作的注意事项第十三单元痴呆细目一:概述要点:1.痴呆的定义2.痴呆的源流3.主要相关西医疾病的诊断细目二:病因病机要点:1.痴呆的主要病因2.痴呆的病机及转化细目三:诊断和类证鉴别要点:1.痴呆的诊断要点2.痴呆与郁证的鉴别痴呆与癫证的鉴别痴呆与健忘的鉴别细目四:辨证论治要点:1.痴呆的辨证要点2.痴呆的治疗原则3.痴呆的分证论治4.常见证候治疗的加减变化细目五:预防调护要点:痴呆的预防调护第十四单元厥证细目一:概述要点:1.厥证的定义2.厥证的源流3.主要西医疾病的诊断细目二:病因病机要点:1.厥证的常见病因2.厥证的基本病机及转化细目三:诊断和类证鉴别要点:1.厥证的诊断要点2.厥证与中风的鉴别厥证与痫病的鉴别厥证与昏迷的鉴别厥证与眩晕的鉴别细目四:辨证论治要点:1.厥证的辨证要点2.厥证的基本治疗原则3.厥证的分证论治4.常见证候治疗的加减变化细目五:预防调护要点:1.厥证的预防2.厥证的护理措施第十五单元胃痛细目一:概述要点:1.胃痛的定义2.胃痛的源流3.主要相关西医疾病的诊断4.吐酸的定义细目二:病因病机要点:1.胃痛的常见病因2.胃痛与肝、脾、胃的关系3.胃痛的主要病机及转化4.胃痛出血的病理转化细目三:诊断和类证鉴别要点:1.胃痛的诊断要点2.胃痛与真心痛的鉴别3.胃痛与胁痛的鉴别4.胃痛与腹痛的鉴别细目四:辨证论治要点:1.胃痛的辨证要点2.胃痛的基本治疗原则3.胃痛的分证论治4.常见证候治疗的加减变化细目五:预防调护要点:胃痛的预防调护第十六单元痞满细目一:概述要点:1.痞满的定义2.痞满的源流3.主要相关西医疾病的诊断细目二:病因病机要点:1.痞满的常见病因2.痞满的病机及转化细目三:诊断和类证鉴别1.痞满的诊断要点2.痞满与胃痛的鉴别要点:痞满与鼓胀的鉴别痞满与胸痹的鉴别痞满与结胸的鉴别细目四:辨证论治要点:1.痞满的辨证要点2.痞满的治疗原则3.痞满的分证论治4.常见证候治疗的加减变化细目五:预防调护要点:痞满的预防第十七单元呕吐细目一:概述要点:1.呕吐及干呕的定义2.呕吐的源流3.主要相关西医疾病的诊断细目二:病因病机要点:1.呕吐的常见病因2.呕吐的主要病机及转化细目三:诊断和类证鉴别要点:1.呕吐的诊断要点2.呕吐与噎膈的鉴别3.呕吐与反胃的鉴别4.呕吐物的鉴别细目四:辨证论治要点:2.实证呕吐与虚证呕吐的治疗原则3.呕吐的分证论治4.证候治疗的加减变化细目五:预防调护要点:呕吐的调护第十八单元噎膈细目一:概述要点:1.噎膈的定义2.噎膈的源流3.主要相关西医疾病医学全在.线提供的诊断细目二:病因病机要点:1.噎膈的常见病因2.噎膈与气、痰、甀、虚的关系3.噎膈的病机特点及转化细目三:诊断和类证鉴别要点:2.噎膈与反胃的鉴别3.噎膈与梅核气的鉴别细目四:辨证论治要点:1.噎膈的辨证要点2.噎膈的基本治疗原则3.噎膈的分证论治4.常见证候治疗的加减变化细目五:预防调护要点:噎膈的调护第十九单元呃逆细目一:概述要点:1.呃逆的定义2.呃逆的源流3.主要相关西医疾病的诊断细目二:病因病机要点:1.呃逆的常见病因2.呃逆的发生与肺胃的关系3.呃逆的主要病理因素及转化细目三:诊断和类证鉴别要点:1.呃逆的诊断要点2.呃逆与干呕的鉴别3.呃逆与嗳气的鉴别细目四:辨证论治要点:1.呃逆的辨证要点2.呃逆的治疗原则及其方法3.呃逆的分证论治4.证候治疗的加减变化细目五:预防调护要点:呃逆的调护第二十单元腹痛细目一:概述要点:1.腹痛的定义2.腹痛的源流3.腹痛与脏腑经络的关系4.主要相关西医疾病的诊断细目二:病因病机要点:1.腹痛发生的常见病因2.腹痛病机寒热虚实的内涵3.腹痛的基本病机及其转化4.腹痛与脏腑经络的关系细目三:诊断和类证鉴别要点:1.腹痛的诊断要点2.腹痛与胃痛的鉴别3.内科腹痛与外科腹痛的鉴别4.内科腹痛与妇科腹痛的鉴别细目四:辨证论治要点:1.辨腹痛的性质2.辨腹痛部位3.腹痛的治疗原则4.腹痛的分证论治5.证候治疗的加减变化细目五:预防调护要点:腹痛的调护第二十一单元泄泻细目一:概述要点:1.泄泻的定义2.泄泻的源流3.《医宗必读》提出的治泻九法4.主要相关西医疾病的诊断细目二:病因病机要点:1.泄泻的常见病因2.泄泻与脾虚、湿盛的关系3.泄泻的病机特点及转化细目三:诊断和类证鉴别要点:1.泄泻的诊断要点2.泄泻与痢疾的鉴别3.泄泻与霍乱的鉴别细目四:辨证论治1.泄泻的辨证要点2.泄泻的治疗原则3.泄泻的分证论治4.证候治疗的加减变化细目五:预防调护要点:泄泻的调护第二十二单元痢疾细目一:概述要点:1.痢疾的定义2.痢疾的源流3.主要相关西医疾病的诊断细目二:病因病机要点:1.痢疾的常见病因2.痢疾发生的病机3.暴痢与久痢的病理特点及转化细目三:诊断和类证鉴别1.痢疾的诊断要点2.痢疾与泄泻的鉴别细目四:辨证论治要点:1.痢疾虚实寒热的辨证要点2.痢疾的治疗原则及治疗宜忌3.痢疾的分证论治4.证候治疗的加减变化细目五:预防调护要点:1.痢疾的预防2.痢疾的调护第二十三单元便秘细目一:概述要点:1.便秘的定义2.便秘的源流3.主要相关西医疾病的诊断细目二:病因病机1.便秘的常见病因2.寒、热、虚、实便秘的主要病机及转化细目三:诊断和类证鉴别要点:1.便秘的诊断要点2.便秘与肠结的鉴别细目四:辨证论治要点:1.便秘的辨证要点2.便秘的治疗原则及方法3.便秘的分证论治4.常见证候治疗的加减变化5.便秘的常用外治法细目五:预防调护要点:便秘的调护第二十四单元胁痛细目一:概述要点:1.胁痛的定义2.胁痛的源流3.主要相关西医疾病的诊断细目二:病因病机要点:1.胁痛的常见病因2.胁痛的病机要点及转化细目三:诊断和类证鉴别要点:1.胁痛的诊断要点2.胁痛与悬饮的鉴别细目四:辨证论治要点:1.胁痛的辨证要点2.胁痛的治疗原则3.胁痛的分证论治4.证候治疗的加减变化细目五:预防调护要点:胁痛的调护第二十五单元黄疸细目一:概述要点:1.黄疸的定义2.黄疸的源流3.主要相关西医疾病的诊断细目二:病因病机要点:1.黄疸的病因2.黄疸的病机及转化细目三:诊断和类证鉴别要点:1.黄疸的诊断要点2.阳黄与阴黄的鉴别3.黄疸与萎黄的鉴别细目四:辨证论治要点:1.黄疸的辨证要点2.黄疸的治疗原则3.黄疸的分证论治4.阳黄初起兼表证的治法5.阳黄初起兼表证的常用方6.常见证候治疗的加减变化7.黄疸消退后的调治细目五:预防调护要点:1.黄疸的饮食宜忌与生活调摄2.黄疸的转归与积聚的关系3.黄疸的转归与鼓胀的关系第二十六单元积聚细目一:概述要点:1.积聚的定医.学全.在.线义积聚的源流3.积与聚的临床特点积与聚的病机的异同点5.主要相关西医疾病的诊断细目二:病因病机要点:1.积聚的常见病因2.积聚的病机要点及转化细目三:诊断和类证鉴别要点:1.积聚的诊断要点2.积与聚的鉴别3.积聚与痞满的鉴别细目四:辨证论治要点:1.积聚的辨证要点2.积聚的治疗原则3.积聚的分证论治4.证候治疗的加减变化细目五:预防调护要点:积聚的调护第二十七单元鼓胀细目一:概述要点:1.鼓胀的定义2.鼓胀的源流3.主要相关西医疾病的诊断细目二:病因病机要点:1.鼓胀的病因2.鼓胀发生的主要病机及转化细目三:诊断和类证鉴别要点:1.鼓胀的诊断要点2.鼓胀与水肿的鉴别3.气鼓、水鼓与血鼓的鉴别细目四:辨证论治1.鼓胀的辨证要点2.鼓胀的治疗原则3.鼓胀的分证论治4.常见证候治疗的加减变化细目五:变证要点:1.鼓胀大出血的分证论治2.鼓胀昏迷的分证论治细目六:预防调护要点:要点:1.鼓胀的饮食宜忌2.鼓胀的调护第二十八单元头痛细目一:概述要点:头痛的定义头痛的源流主要相关西医疾病的诊断细目二:病因病机要点:1.头痛的病因2.头痛的病机及转化细目三:诊断和类证鉴别1.头痛的诊断要点2.头痛与眩晕的鉴别3.真头痛与一般头痛的鉴别细目四:辨证论治要点:1.头痛的辨证要点2.头痛的治疗原则3.头痛的分证论治4.常见证候治疗的加减变化5.偏头痛的特点与治疗细目五:预防调护1.头痛的生活调摄2.头痛的预防第二十九单元眩晕要点:细目一:概述要点:眩晕的定义眩晕的源流古代医家对眩晕病机的认识主要相关西医疾病的诊断细目二:病因病机要点:1.眩晕的病因2.眩晕的病机及转化细目三:诊断和类证鉴别眩晕的诊断要点眩晕与中风的鉴别眩晕与厥证的鉴别细目四:辨证论治要点:1.眩晕的辨证要点2.眩晕的治疗原则3.眩晕的分证论治4.常见证候治疗的加减变化细目五:预防与调护要点:1.眩晕的预防2.眩晕的调护第三十单元中风细目一:概述要点:1.中风的定义2.中风的源流3.古代医家对外风、内风、真中、类中和非风的认识4.相关西医疾病的诊断细目二:病因病机1.中风的常见病因2.中风的主医学全在线要病机3.中风的病理因素4.中经络的病机及转变5.中脏腑的病机及转变6.中风恢复期的病机及转变细目三:诊断和类证鉴别要点:要点:1.中风的诊断要点2.中风与口僻的鉴别中风与厥证的鉴别中风与痉证的鉴别中风与痿证的鉴别中风与痫病的鉴别细目四:辨证论治要点:中风的辨证要点中风的治疗原则中风的分证论治常见证候治疗的加减变化细目五:预防与调护要点:1.中风的预防2.中风的护理3.中风的综合治疗措施第三十一单元瘿病细目一:概述要点:1.瘿病的定义2.瘿病的源流3.主要相关西医疾病的诊断细目二:病因病机要点:1.瘿病的病因2.瘿病的病机及转化细目三:诊断和类证鉴别1.瘿病的诊断要点2.瘿病与瘰疬的鉴别3.瘿病与消渴的鉴别4.瘿囊与瘿瘤的鉴别细目四:辨证论治要点:1.瘿病的辨证要点2.瘿病治疗的基本原则3.瘿病的分证论治4.常见证候治疗的加减变化细目五:预防调护要点:1.瘿病的饮食宜忌2.瘿病的调护第三十二单元疟疾要点:细目一:概述要点:1.疟疾的定义2.疟疾的源流3.古代治疗疟疾的药物细目二:病因病机要点:1.疟疾的病因2.疟疾的病机及转化细目三:诊断和类证鉴别要点:1.疟疾的诊断要点疟疾与风温发热的鉴别疟疾与淋证发热的鉴别寒疟、温疟和瘴疟的鉴别细目四:辨证论治要点:疟疾的辨证要点疟疾治疗的基本原则疟疾的分证论治常见证候治疗的加减变化细目五:预防调护要点:疟疾的预防措施疟疾发病期的服药时间疟疾发病期的调护方法第三十三单元水肿细目一:概述要点:1.水肿的定义2.水肿的源流3.《素问•汤液醪醴论》对水肿治则的认识4.《丹溪心法》中对阴水、阳水分类的认识5.主要相关西医疾病的诊断细目二:病因病机要点:1.水肿的病因2.水肿的病机及转化细目三:诊断和类证鉴别要点:1.水肿的诊断要点2.水肿与鼓胀的鉴别3.阳水与阴水的鉴别细目四:辨证论治要点:1.水肿的辨证要点2.水肿的治疗原则3.水肿的分证论治4.常见证候治疗的加减变化5.水肿应用攻逐法的原则细目五:预防调护要点:水肿的饮食宜忌与生活调摄第三十四单元淋证细目一:概述要点:1.淋证的定义2.淋证的源流3.主要相关西医疾病的诊断细目二:病因病机要点:1.淋证的常见病因2.淋证的病机及转化细目三:诊断与类证鉴别要点:1.淋证的诊断要点淋证与癃闭的鉴别血淋与血医学全在线尿的鉴别膏淋与尿浊的鉴别六种淋证间的鉴别细目四:辨证论治要点:1.淋证的辨证要点2.淋证的治疗原则3.临证的分证论治4.常见证候治疗的加减变化细目五:预防调护要点:淋证的饮食起居宜忌淋证的预防注意点第三十五单元癃闭细目一:概述要点:1.癃闭的定义2.癃闭的源流3.古代医家有关癃闭的治疗方法4.主要相关西医疾病的诊断细目二:病因病机要点:1.癃闭的病因2.癃闭的主要病机及转化3.癃闭的预后与转归细目三:诊断和类证鉴别要点:1.癃闭的诊断要点2.癃闭与淋证的鉴别3.癃闭与水肿的鉴别4.癃闭与关格的鉴别细目四:辨证论治要点:1.癃闭的辨证要点2.癃闭的治疗原则3.癃闭的分证论治常见证候治疗的加减变化癃闭急证的处理方法细目五:预防调护癃闭的饮食宜忌癃闭的生活调摄留置导尿病人的护理第三十六单元郁证细目一:概述要点:1.郁证的定义郁证的源流素问》有关五气之郁治疗的论述丹溪心法》的六郁之说5.主要相关西医疾病的诊断细目二:病因病机要点:1.郁证的常见病因2.郁证的基本病机及转化细目三:诊断和类证鉴别要点:1.郁证的诊断要点2.郁证梅核气与虚火喉痹的鉴别3.郁证梅核气与噎膈的鉴别4.郁证脏躁与癫证的鉴别细目四:辨证论治1.郁证的辨证要点2.郁证的基本治疗原则3.郁证的分证论治4.常见证候治疗的加减变化细目五:预防调护要点:要点:1.郁证的预防郁证的护理郁证的精神调护第三十七单元血证细目一:概述要点:1.血证的定义血证的源流内科血证的范围血证论》关于血证病机、治则的论述景岳全书》关于血证病机、治则的论述先醒斋医学广笔记》关于血证病机、治则的论述7.主要相关西医疾病的诊断细目二:病因病机要点:1.血证的常见病因2.血证的基本病机及转化细目三:诊断和类证鉴别要点:1.各类血证的诊断要点2.尿血与血淋的鉴别3.咳血与吐血的鉴别4.便血之远血与近血的鉴别5.紫斑与出疹、丹毒的鉴别细目四:辨证论治要点:1.各类血证的辨证要点2.血证的治疗原则3.各类血证的分证论治4.常见证候治疗加减变化细目五:预防调护要点:1.血证的预防2.血证的调护第三十八单元痰饮细目一:概述要点:1.痰饮的定义痰饮的源流金匮要略》对痰饮医学全在线网站的论述、分类、治法4.主要相关西医疾病的诊断细目二:病因病机要点:1.痰饮的常见病因2.痰饮的基本病机及转化细目三:诊断和类证鉴别要点:1.各类痰饮的诊断要点痰、饮、水、湿的鉴别悬饮与胸痹的鉴别溢饮与风水证的鉴别支饮与哮病的鉴别支饮与喘证的鉴别支饮与肺胀的鉴别细目四:辨证论治要点:痰饮 1-1辨证要点1-2分证论治悬饮 2-1辨证要点2-2分证论治支饮 3-1辨证要点3-2分证论治溢饮 4-1辨证要点4-2分证论治本病总的治疗原则常见证候治疗的加减变化细目五:预防调护要点:痰饮的调护第三十九单元消渴细目一:概述要点:消渴的定义消渴的源流主要相关西医疾病的诊断细目二:病因病机要点:1.消渴的病因消渴的主要病机、脏腑间的互相影响及病机转化消渴日久出现变证的病机细目三:诊断和类证鉴别要点:。

类症鉴别与病因病机

类症鉴别与病因病机

一、感冒可见鼻塞、流涕、喷嚏、咽痛、周身酸楚不适、恶风恶寒,或有发热。

可夹暑、夹湿、夹燥。

病因病机:外感六淫,实行疫毒,卫表失和。

实行感冒多呈流行性,突然起病,恶寒,高热,周身酸痛,疲乏无力。

少数可传变入里,变生它病。

风温见发病急骤,寒战高热、头痛、汗出热暂解,脉不静热旋复起,咳嗽胸痛。

甚至出现神昏,惊厥,谵语等传变入里证侯。

二、咳嗽以咳嗽有声咳痰为主证。

病因病机:外感六淫,内邪干肺,肺气上逆。

喘证以呼吸困难为主,甚至可见张口抬肩,不能平卧。

肺痨主因感染痨虫,有传染性。

除咳嗽尚有潮热、盗汗、咯血、消瘦等。

三、哮病是发作性痰鸣气喘疾病。

发作时痰鸣有声,呼吸气促困难,甚至不能平卧。

病因病机:外邪侵袭,饮食不当,体虚病后。

外邪内伤,凝聚成痰,内伏于肺,阻遏气道,引发气逆。

喘证为呼吸气促困难,无哮鸣,哮必兼喘,喘未必兼哮。

四、喘证见呼吸困难,甚至张口抬肩,鼻翼煽动,不能平卧。

病因病机:外邪侵袭,饮食不当,情志失调,劳欲久病。

实喘在肺,虚喘在肺肾。

哮病兼喘证尚有喉中哮鸣有声。

五、肺痨是传染病,感染痨虫后以咳嗽、咯血、潮热盗汗、消瘦为主。

病因病机:禀赋不足,病后失调,感染痨虫。

虚劳属阴阳五脏虚损,以肾为主,不传染。

肺痨以阴虚为主,有传染性。

肺痿以咳吐浊唾涎沫为主,肺痨以咳嗽、咯血、潮热盗汗、消瘦为主。

六、心悸自觉心中悸动,惊惕不安,甚则不能自主。

病因病机:外邪、情志、内伤引起气血阴阳亏虚,心失所养,外邪侵扰,心神不宁。

怔忡多由久病体虚,心脏受损所致。

无精神因素也可发生。

而心悸多由情志因素引起,病情轻浅,可自行缓解,不发如常人。

奔豚发自少腹,上下冲逆。

心悸发自于心,为心中剧烈跳动。

七、胸痹为胸部闷痛,甚至胸痛彻背,不能平卧。

休息用药后得以缓解。

病机病因:气血痰瘀,不通则痛,不荣则痛。

悬饮为胸胁胀痛,持续不解,多伴有咳唾,转侧,呼吸时加重。

肋间饱满,并有其它肺病症候。

胃脘痛常伴有嗳气,泛酸,嘈杂,腹胀等消化不良症状。

中医内科学试题及答案(第6套)

中医内科学试题及答案(第6套)

中医内科学试题及答案1、不寐的概念不包括A.整夜不能入睡B.易醒,醒后难再入睡C.入睡困难D.多梦E.时睡时醒【答案】D2、下列方法有助于诊断肺痈的是A.验痰法B.口嚼生豆汁不觉有腥味C.爪甲紫而带弯D.支气管碘油造影E.纤维支气管镜【答案】A B C D E3、首先将淋证分为8类的医籍是A.《金匮要略》B.《医灯续焰》C.《诸病源候论》D.《中藏经》E.《千金要方》【答案】D4、不寐的主要病机有A.阳盛阴衰B.阴盛阳衰C.心肾不交D.阴阳失交E.阳不入阴【答案】A C D E5、下列属于痰饮病的辨证要点的是A.辨清部位B.标本虚实C.区分兼夹D.预后转归E.辨伴随症状【答案】A B C D6、下列属于营分证的临床表现有A.发热不恶寒B.身热夜甚C.口干不甚渴饮D.有汗热不解E.斑疹紫黑密布【答案】B C7、下列对哮病发作期与缓解期鉴别有意义的是A.声音B.呼吸C.面色D.舌苔E.脉象【答案】A B E8、肺痿虚热证的治疗主方是A.沙参麦冬汤B.百合固金汤C.麦门冬汤D.麦门冬汤合清燥救肺汤E.月华丸【答案】D9、何书提出用诸泻心汤治疗痞满A.《伤寒论》B.《金匮要略》C.《兰室秘藏》D.《丹溪心法》E.《医林改错》【答案】A10、湿热下注扰动精室之遗精应选用A.龙胆泻肝汤B.苍术二陈汤C.程氏萆薢分清饮D.八正散E.知柏地黄丸【答案】C11、患者恶风寒,微发热,汗出,流清涕,喷嚏,咽喉痒痛,咳嗽,皮肤瘙痒.丘疹,新起面睑肢体浮肿,苔薄白,脉浮缓。

下列选项中适合患者的代表方为A.香薷饮B.王氏清暑益气汤C.杏苏散D.桑菊饮E.清营汤【答案】D12、吞咽梗阻,胸膈痞满,时有疼痛,情志抑郁时加重,嗳气呃逆,呕吐痰涎,口干咽燥,大便秘结,舌质红,苔薄腻,脉弦滑。

应辨证为A.肺肾不足B.气虚阳微C.气阴两虚D.痰气交阻E.心肾两虚【答案】D13、痫病七情失调主要责之于A.喜B.怒C.忧思D.惊恐E.悲伤【答案】D14、认为肥胖应从湿热及气虚两方面论治的说法见于A.《内经》B.《丹溪心法》C.《景岳全书》D.《石室秘录》E.《女科切要》【答案】B15、妙香散治疗遗精的哪一型A.君相火旺证B.湿热下注证C.劳伤心脾证D.肾气不固证E.脾肾两虚证【答案】C16、阳水辨证属风水相搏者,其最佳选方是A.麻黄汤B.五苓散C.五皮饮D.越婢加术汤E.麻黄连翘赤小豆汤【答案】D17、以下不属于疟疾的辨证要点的是A.病情轻重B.寒热的偏胜C.正气的盛衰D.病程的长短E.预后的良好【答案】E18、内伤发热痰湿郁热证,若出现寒热如疟,寒轻热重,口苦呕逆者,应加用A.秦艽.白薇B.龙胆草.黄芩C.青蒿.黄芩D.竹茹.藿香.白蔻仁E.郁金.香附.青皮【答案】C19、尿血与血淋的鉴别点是A.尿色的深浅B.尿中有无红细胞C.是否有排尿疼痛D.是否伴有全身症状E.是否伴有水肿【答案】C20、寒哮的治疗原则是A.清热宜肺,化痰定喘B.宣肺散寒,化痰平喘C.健脾益气D.补肾纳气E.以上都不是【答案】B21、治痢的主要方法是A.温中燥湿B.养阴和营C.清热解毒D.温补脾肾E.温中清肠【答案】C22、患者腹大胀满不舒,早宽暮急,面色苍黄,脘闷纳呆,神倦怯寒,四末不温,尿少不利,舌体胖,质紫,苔淡白,脉沉弦无力。

中医内科学重点笔记

中医内科学重点笔记

中医内科学必背重点笔记上篇总论1.西周时期有“食医”、“疾医”、“疡医”、“兽医”的分科,其中疾医可谓最早的内科医师。

2.《黄帝内经》最显著的特点是体现了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

3.《伤寒杂病论》以六经论伤寒,以脏腑论杂病。

4.葛洪《肘后方》,记载了许多简便有效的方药,如用海藻、昆布治疗瘿病,用槟榔祛寸白虫,用青蒿治疗疟疾。

5.隋代巢元方《诸病源候论》是一部世人公认的最早的中医病因病理学专著,指出瘿病的发生与水土和情志有关。

6.《千金要方》提出了苦参治疗痢疾。

7.金元四大家:刘完素---火热论;张从正---攻邪派;李杲---脾胃内伤学说;朱丹溪---阳常有余,阴常不足。

8.薛己《内科摘要》首先用内科命名的医书。

第一章肺系疾病第一节感冒一、定义:由于感受触冒风邪,邪犯卫表而导致的常见外感疾病。

临床以鼻塞、流涕、喷嚏、咳嗽、头痛、恶寒、发热、全身不适、脉浮为特征。

本病一年四季均可发生,尤其以春冬两季为多。

二、源流:1、《内经》提出病因和主证。

2、《伤寒论》认识到风寒感冒有轻重之别。

3、《诸病源候论》提示其属于时行病,具有较强传染病。

4、《仁斋直指方●诸风》首提感冒病名。

5、《丹溪心法》认为病位在肺,提出辛温、辛凉治疗大法。

6、《类证治裁●伤风》提出时行感冒之名。

7、从温病学说兴起之后,把风热感冒纳入温病的卫分证,创立了银翘散、桑菊饮等著名方剂。

三、病因病机:(一)病因:六淫、时行邪毒病位:肺、肌表(二)病机:邪犯卫表,肺卫失和。

外邪侵袭人体是否发病,关键在于卫气之强弱,同时与感邪的轻重有关。

(三)病理性质有寒热两类:(四)预后良好,少有传变。

四、诊查要点(一)诊断依据:1.临证以卫表及鼻咽症状为主,可见鼻塞、流涕、多嚏、咽痒、咽痛、周身酸楚不适、恶风或恶寒、或发热等。

2.时行感冒多呈流行性、在同一时期发病人数剧增,且病证相似,多突然起病,恶寒、发热(多为高热)、周身酸痛、疲乏无力,病情一般较普通感冒为重。

眩晕症的诊断与治疗

眩晕症的诊断与治疗

眩晕眩是指眼花或眼前发黑,晕是指头晕甚或感觉自身或外界景物旋转。

二者常同时并见,故统称为“眩晕”。

轻者闭目即止;重者如坐车船,旋转不定,不能站立,或伴有恶心、呕吐、汗出,甚则昏倒等症状。

眩晕最早见于《内经》,称之为“眩冒”。

在《内经》中对本病的病因病机作了较多的论述,认为眩晕属肝所主,与髓海不足、血虚、邪中等多种因素有关。

如《素问·至真要大论》云:“诸风掉眩,皆属于肝”。

《灵枢·海论》曰:“髓海不足,则脑转耳鸣,胫酸眩冒”:《灵枢·卫气》说:“上虚则眩”。

《灵枢·大惑论》中说:“故邪中于项,因逢其身之虚,……人于脑则脑转,脑转则引目系急,目系急则目眩以转矣”。

《素问·六元正纪大论》云:“木郁之发……甚则耳鸣眩转”。

汉代张仲景认为,痰饮是眩晕的重要致病因素之一,《金匮要略·痰饮咳嗽病脉证并治》说:“心下有支饮,其人苦冒眩,泽泻汤主之”。

至金元时代,对眩晕的概念、病因病机及治法方药均有了进一步的认识。

《素问玄机原病式·五运主病》中言:“所谓风气甚,而头目眩运者,由风木旺,必是金衰不能制木,而木复生火,风火皆属阳,多为兼化,阳主乎动,两动相搏,则为之旋转。

”主张眩晕的病机应从风火立论。

而《丹溪心法·头眩》中则强调“无痰则不作眩”,提出了痰水致眩学说。

明清时期对于眩晕发病又有了新的认识。

《景岳全书·眩运》篇中指出:“眩运一证,虚者居其八九,而兼火兼痰者,不过十中一二耳。

”强凋指出“无虚不能作眩。

”《医学正传·眩运》言:“大抵人肥白而作眩者,治宜清痰降火为先,而兼补气之药;人黑瘦而作眩者,治宜滋阴降火为要,而带抑肝之剂。

”指出眩晕的发病有痰湿及真水亏久之分,治疗眩晕亦当分别针对不同体质及证候,辨证治之。

此外《医学正传·眩运》还记载了“眩运者,中风之渐也”,认识到眩晕与中风之间有一定的内在联系。

眩晕是临床常见症状,可见于西医的多种疾病。

中医内科学课程标准(最新)

中医内科学课程标准(最新)

《中医内科学》课程标准课程名称:中医内科学适用专业:中医(针灸推拿)专业(一)前言1、课程性质《中医内科》是中医(针灸推拿)专业的一门岗位能力核心课程,也是该专业的工学结合课程,是集理、法、方、药为一体,研究中医内科疾病病因病机、诊断与鉴别诊断、辨证论治及预防、康复措施的临床综合课程,是指导该专业临床实践的主要课程之一。

2、设计思路(二)课程目标1、教学目的(1)通过改进创新教学方法,使学生较好地掌握中医内科常见疾病的诊断依据与类证鉴别诊断;(2)结合前导课程,学会中医内科疾病的辨证论治方法和技巧;(3)导入临床案例、临床见习和引入执业医师考试模拟题,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和资格考试能力;(4)学会书写完整中医病历。

2、学习目标(1)通过学习本课程,了解各系统病症的关联,理解各病概念;(2)熟悉中医内科各系统疾病的病因和发病机理;(3)学会对各系统疾病的诊断和类证鉴别诊断;(4)重点掌握疾病的分型论治,尤其是“同病异治”和“异病同治”思想的实际运用。

(三)课程内容和要求(四)实施建议1、教材编写本课程原用余甘霖主编、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8年出版的《中医内科学》。

今年开始使用肖文冲老师主编的工学结合校本教材《中医内科学》教材(2013年8月印刷)。

该教材按照项目任务体例编写,创新历代中医内科学编写体例,内容上作了删减和编写结构上作了调整,顺应了当前职业教育发展理念。

参考教材:《中医内科学》,吴勉华主编,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12年,第九版。

《中医内科学》,张伯礼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2012年,第2版。

2、教学建议采用理论授课为主,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视频教学、病案分析或模拟病人训练,加强课堂互动,活跃课堂氛围,提高教学效果和质量。

3、教学评价本课程采取形成性综合考核方式评价学生学习情况及教师教学效果。

(1)平时成绩(50%)=10%提问+20%作业+10%考勤+10%临床案例处理能力;(2)期末考试(50%)=40%选择题+10%名词术语+15%填空+20%简答题+15%病案分析。

引起眩晕的疾病种类很多.

引起眩晕的疾病种类很多.

眩晕的临床诊断与班级:针推1103 治学号:111041901041疗姓名:来保勇摘要:引起眩晕的疾病种类很多,大约有上百种病可以引起眩晕,不同的疾病的原因也是不一样的。

按照病变部位的不同,大致可以分为周围性眩晕和中枢性眩晕两大类。

中枢性眩晕是由脑组织、脑神经疾病引起,比如听神经瘤、脑血管病变等,约占眩晕病人总数的30%。

周围性眩晕约占70%,多数周围性眩晕与我们的耳朵疾病有关。

周围性眩晕发作时多伴有耳蜗症状(听力的改变、耳鸣)和恶心、呕吐、出冷汗等植物神经系统症状。

部分疾病可反复发作性眩晕,自行缓解. 中枢性眩晕是由脑组织、脑神经疾病引起,比如听神经瘤、脑血管病变等,约占眩晕病人总数的30%。

周围性眩晕约占70%,多数周围性眩晕与我们的耳朵疾病有关。

周围性眩晕发作时多伴有耳蜗症状(听力的改变、耳鸣)和恶心、呕吐、出冷汗等植物神经系统症状。

部分疾病可反复发作性眩晕,自行缓解。

人的耳朵分为外耳、中耳和内耳,前庭器官在人的内耳中,它和耳蜗紧密相连,总称位听器官。

位置的位,听觉的听。

前庭负责身体的平衡,耳蜗负责听声音。

引起常见的疾病:1.高血压病:高血压所致的眩晕多数是由于情绪变化、精神紧张或受精神刺激等因素的影响,使血压产生波动而引起的。

也有的是滥用降压药,使血压突然大幅下降,发生眩晕。

2.低血压症:低血压眩晕也是非常多见的,特别是年轻人,容易反复发作。

姿势性低血压眩晕则多见于中老年人,在起立或起床时突然眩晕,旋即消失,再做同样动作时又觉眩晕。

3.动脉硬化症:动脉硬化造成脑血栓附着可诱发脑缺血发作。

这种脑缺血如果来自颈内动脉,就可出现浮动性眩晕和眼前发黑。

4.脑瘤:发生在中枢前庭系的小脑、脑干易发生旋转性眩晕。

脑瘤引起的眩晕一方面是由于颅内压增高,另一方面则是由于脑瘤的压迫而致血循环障碍,使前庭神经核区及其通路直接或间接受损而造成眩晕。

5.脑血栓:轻度的脑血栓可引起眩晕。

这是因为动脉硬化造成动脉管腔内膜病变出现狭窄后,其远端部分仍可通过自动调节,使血管阻力减低,并建立侧支循环而维持“正常”的血流量,暂时不使脑血栓形成。

中医内科学试题及答案(第10套)

中医内科学试题及答案(第10套)

中医内科学试题及答案1、下列方剂可以用于治疗温热病热入血分证的有A.犀角地黄汤B.羚角钩藤汤C.加减复脉汤D.大定风珠E.麻杏石甘汤【答案】A B C D2、下列各项,不属于黄疸病因的是A.感受外邪B.饮食所伤C.脾胃虚寒D.病后续发E.情志内伤【答案】E3、首先将痉证分为刚痉和柔痉的是何医著A.《黄帝内经》B.《温病条辨》C.《金匮要略》D.《诸病源候论》E.《医学明理》【答案】C4、下列属于水肿的辨证要点的是A.辨阳水.阴水B.辨病邪性质C.辨脏腑D.辨虚实E.辨标本【答案】A B C D5、外感咳嗽其病尚浅而易治,但燥与哪个邪气二者较为缠绵A.湿B.风C.寒D.火E.暑【答案】A6、患者男性,65岁。

症见喘逆上气,息粗鼻扇,胸胀或痛;咳而不爽,吐痰稠黏,伴形寒,身热,烦闷,身痛,无汗,口渴;舌苔薄白,舌边红,脉浮数。

治宜选用A.桑白皮汤B.五磨饮子C.麻杏石甘汤D.真武汤E.葶苈大枣泻肺汤【答案】C7、痹病的内在致病因素是A.正气不足B.感受风寒湿邪C.情志不畅D.饮食不节E.瘀血阻滞【答案】A8、“胃脘痛”之名最早记载于A.《外台秘要》B.《伤寒论》C.《黄帝内经》D.《兰室秘藏》E.《证治准绳》【答案】C9、《黄帝内经》中郁的概念包括A.木郁B.火郁C.土郁D.金郁E.水郁【答案】A B C D E10、最先提出“虚劳”病名的著作是A.《黄帝内经》B.《金匮要略》C.《难经》D.《医宗必读》E.《诸病源候论》【答案】B11、对内伤发热的调摄护理包括下列哪些内容A.注意休息B.情绪乐观C.饮食清淡D.保暖避风E.防止外感【答案】A B C D E12、首先将痉证分为刚痉和柔痉的是何医著A.《黄帝内经》B.《温病条辨》C.《金匮要略》D.《诸病源候论》E.《医学明理》【答案】C13、痰湿蕴肺型咳嗽宜选用A.清金化痰汤B.二陈平胃散C.三子养亲汤D.沙参麦冬汤E.桑杏汤【答案】B C14、李某,男,37岁。

脑系病证(中医内科学)

脑系病证(中医内科学)

脑系病证【学习目标】知识要求1.掌握头痛、眩晕、中风等病证的诊断要点、辨证论治。

2.熟悉痫病、癫狂、痴呆等病证的诊断要点、辨证论治。

3.熟悉头痛、眩晕、中风、痫病、癫狂、痴呆等病证的病因病机与类证鉴别。

技能要求1.能够对头痛、眩晕、中风、痫病、癫狂等脑系病证患者进行辨治处置。

2.能够对脑系病证患者开展预防与调护指导。

【概述】概念脑系病证是指机体在外感、内伤等病因作用下,导致脑的功能失常所表现出的一类病证。

临床常有头痛、眩晕、中风、痫病、癫狂、痴呆等病证。

一、脑的生理病理特点1.脑的生理功能与特点脑居颅内,由髓汇集而成,故名“髓海”,如《灵枢•海论》曰:“脑为髓之海。

”脑的主要生理功能:主精神、思维和感觉运动。

脑与心共主神明。

李时珍明确提出“脑为元神之府”。

汪昂《本草备要》曰:“人之记性,皆在脑中。

”王清任在《医林改错》中对脑的功能做了详细的论述,将思维、记忆、语言、视、听、嗅觉等功能,皆归于脑。

脑髓由肾精所化生,通于脑而成,故肾精的盛衰直接影响着脑的功能。

青少年肾精充盛,脑髓满盈,聪慧精明,思维敏捷,记忆迅速而持久,对答流利;中老年人肾中精气不足,则见记忆力减退、健忘。

脑的功能也与五脏精血盛衰有关。

2.脑的病理特征脑的病理表现主要为情志思维活动的异常,即精神、思维、意识、记忆、语言和感觉运动的异常上。

脑的病理变化主要有虚实两个方面,虚多为气、血、阴精的亏损,实多为风、火、痰、瘀及外邪的侵扰。

如阴精亏虚,髓海不足,或气血亏虚,均致清窍失养,则发为头痛、眩晕;而风、火、痰、瘀等实邪壅盛,扰乱清空,也发头痛、眩晕;外感六淫,上扰清窍,清窍不利,而见外感头痛;痰气郁结,蒙蔽神机,神机失灵,精神错乱,则为癫证;痰火上扰,神明失主,精神错乱,则发狂证;痰浊、痰火、风痰或痰瘀闭阻神明,心脑神机失用,则为痫病;风阳暴升,夹痰夹瘀,气血逆乱,上冲于脑而成中风。

精、气、血亏损,髓海失充,脑失所养,或气、火、痰、瘀,内阻于脑,上扰清窍,则发为痴呆。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眩晕的病因病机、类证鉴别和辨证论治
眩晕
一、概述
1.眩晕的定义眩是眼花,晕是头晕,二者同时并见,故统称为“眩晕”。

轻者闭目即止;重者如坐车船,旋转不定,不能站立,或伴有恶心、呕吐、汗出,甚则昏倒等症状。

2。

眩晕的源流眩晕最早见于(内经),称之为“眩冒”。

汉代张仲景认为,痰饮是眩晕的重要致病因素之一。

至金元时代,对眩晕的概念、病因病机及法方均有了进一步的认识。

此外《医学正传·眩运》还记载了“眩运者,中风之渐也。


3.古代医家对眩晕病机的认识《丹溪心法·头眩)偏主于痰,有“无痰则不作眩”的主张,提出“治痰为先”的方法。

《景岳全书·眩运》指出:“眩运一证,虚者居其八九,而兼火、兼痰者不过十中一二耳。

”强调了“无虚不能作眩”,在治疗上为“当以治虚为主”。

4.主要相关西医疾病的诊断高血压病:十八岁以上成年人高血压定义为:在未服抗高血压药物情况下,收缩压大于等于140mmHg和舒张压大于等于90mmHg。

患者既往有高血压病史,目前正服用抗高血压药物,即使血压已低于140/90mmHg,仍可诊断为高血压。

二、病因病机
1.眩晕的病因(1)肝阳上亢素体阳盛,肝阳上亢,发为眩晕;或因长期忧郁恼怒,气郁化火,使肝阴暗耗,风阳升动,上扰清空,发为眩晕;或肾阴素亏,肝失所养,以致肝阴不足,肝阳上亢,发为眩晕。

(2)气血亏虚久病不愈,耗伤气血,或失血之后,虚而不复,或脾胃虚弱,不能运化水谷以生化气血,以致气血两虚,气虚则清阳不展,血虚则脑失所养,皆能发生眩晕。

(3)肾精不足肾为先天之本,藏精生髓,若先天不足,肾阴不充,或老年肾亏,或久病伤肾,或房劳过度,导致肾精亏耗,不能生髓,而脑为髓之海,髓海不足,上下俱虚,发生眩晕。

(4)痰湿中阻嗜酒肥甘,饥饱劳倦,伤于脾胃,健运失司,以致水谷不化精微,聚湿生痰,痰湿中阻,则清阳不升,浊阴不降,引
起眩晕。

眩晕的病因虽如上述,但往往彼此影响,互相转化。

如肾精亏虚本属阴虚,若因阴损及阳,可转为阴阳俱虚之证。

又如痰湿中阻,初起多为湿痰偏盛,日久可痰郁化火,形成痰火为患。

失血过多每使气随血脱,出现气血两亏的眩晕。

2.眩晕的病机及转化本病的基本病理变化不外虚实两端。

虚者为髓海不足,或气血亏虚,清窍失养;实者为风、火、痰、瘀扰乱清空。

本病病位在头窍,其病变脏腑与肝、脾、肾三脏相关。

痰湿中阻,郁久化热形成痰火为患,甚至火盛伤阴,形成阴亏于下,痰火上蒙的复杂局面。

再如肾精不足,本属阴虚,若阴损及阳,或精不化气,可转为肾阳不足,或阴阳两虚之证。

若中年以上,阴虚阳亢,风阳上扰;往往有中风晕厥的可能。

三、诊断和类证鉴别
1.眩晕的诊断要点(1)头晕目眩,视物旋转,轻者闭目即止,重者如坐车船,甚则仆倒。

(2)严重者可伴有头痛、项强、恶心、呕吐、眼球震颤、耳鸣耳聋、汗出、面色苍白等表现。

(3)多有情志不遵、年老体虚;’饮食不节、跌仆损伤等病史。

2.眩晕与中风的鉴别中风以猝然昏仆,不省人事,口舌歪斜,半身不遂,失语,或不经昏仆,仅以喁僻不遂为特征。

中风昏仆与眩晕之甚者相似,眩晕之甚者亦可仆倒,但无半身不遂及不省人事、口舌歪斜诸症。

也有部分中风病人,以眩晕、头痛为其先兆表现。

3.眩晕与厥证的鉴别厥证以突然昏仆,不省人事,四肢厥冷为特征,发作后可在短时间内苏醒。

严重者可一厥不复而死亡。

眩晕严重者也有欲仆或晕旋仆倒的表现,但眩晕病人无昏迷、不省人事的表现。

四、辨证论治
1.眩晕的辨证要点(1)辨相关脏腑肝阳上亢之眩晕兼见头胀痛、面色潮红、急躁易怒、口苦脉弦等症状。

脾失健运:痰湿中阻之眩晕,兼见纳呆、呕恶、头痛、苔腻诸症。

肾精不足之眩晕多兼有腰膝酸软、耳鸣等症。

(2)辨标本虚实凡病程较长,反复发作,遇劳即发,伴两目干涩,腰膝酸软,或面色咣白,神疲乏力,脉细或弱者,多属虚证。

凡病程短,或突然发作,眩晕重,视物旋转,伴呕恶痰涎,头痛,面
赤,形体壮实者,多属实证。

2.眩晕的治疗原则补虚泻实,调整阴阳为主。

虚者当滋养肝肾,补益气血,填精生髓。

实证当平肝潜阳,清肝泻火,化痰行瘀。

3.眩晕的分证论治
(1)肝阳上亢[症]眩晕耳鸣,头痛且胀,每因烦劳或恼怒而头晕、头痛加剧,面时潮红,急躁易怒,少寐多梦,口苦,舌质红,苔黄,脉弦。

[法]平肝潜阳,滋养肝肾。

[方]天麻钩藤饮加减。

常用药:天麻、石决明、钩藤、牛膝、杜仲、桑寄生、黄芩、白芍等。

(2)气血亏虚[症]眩晕动则加剧,劳累即发,面色苍白,唇甲不华,发色不泽,心悸少寐,神疲懒言,饮食减少,舌质淡,脉细弱。

[治疗]补养气血,健运脾胃。

[方]归脾汤为主方。

常用药:党参、黄芪、白术、当归、熟地、大枣、茯苓、远志、枣仁等。

(3)肾精不足[症]眩晕而见精神萎靡,少寐多梦,健忘,腰膝疫软,遗精,耳鸣。

偏于阴虚者,五心烦热,舌质红,脉弦细数。

偏于阳虚者,四肢不温,形寒怯冷,舌质淡,脉沉细无力。

[法]偏阴虚者,治以补肾滋阴。

偏阳虚者,治以补肾助阳。

[方]补肾滋阴宜左归丸为主方。

补肾助阳宜右归丸为主方。

常用药:熟地、山药、龟板、鹿角胶、紫河车、杜仲、枸杞、菟丝子、牛膝等。

(4)痰湿中阻[症]眩晕而见头重如蒙,胸闷恶心,食少多寐,苔白腻,脉濡滑。

[法]燥湿祛痰,健脾和胃。

[方]l半夏白术天麻汤加减。

常用药:陈皮、白术、茯苓、天麻等。

(5)瘀血阻窍[症]眩晕,头痛,兼见健忘,失眠,心悸,精神不振,耳鸣耳聋,面唇紫暗,舌暗有瘀斑,脉涩或细涩。

[法]祛瘀生新,活血通窍。

[方]通窍活血汤加减。

常用药:川芎、赤芍、桃仁、红花、白芷、菖蒲、老葱、当归、地龙等。

4.常见证候治疗的加减变化
(1)肝阳上亢:若肝火上炎,口苦目赤,烦躁易怒者酌加龙胆草、丹皮。

若肝肾阴虚较甚,目涩耳鸣,腰膝疫软,舌红少苔,脉弦细数,可酌加枸杞、首乌。

(2)气血亏虚:若中气不足,清阳不升,兼见气短乏力,纳少神疲,
便溏下坠,脉象无力者,可合用补中益气汤;若自汗时出,易于感冒,当重用黄芪。

(3)肾精不足:若阴损及阳,肾阳虚明显,表现为四肢不温,形寒怕冷,精神萎靡,舌淡脉沉,或与右归丸温补肾阳,填精补髓。

·
(4)痰湿中阻:若眩晕较甚,呕吐频作,视物旋转,可酌加代赭石、竹茹以镇逆止呕;若脘闷纳呆,加砂仁、白蔻仁等芳香和胃。

(5)瘀血阻窍证:兼见疲乏无力,少气自汗等症,加黄芪、党参益气活血;兼见畏寒肢冷,感冒加重,可加附子、桂枝温经活血。

五、预防与调护
1.眩晕的预防眩晕的发生,多与饮食不节,劳倦过度,情志失调有关,因此预防眩晕的发生,应避免和消除能导致眩晕发生的各种内、外因素。

要坚持适当的体育锻炼,增强体质;保持心情舒畅,情绪稳定,防止七情过伤;注意劳逸结合,注意饮食有节,尽量戒烟戒酒。

2.眩晕的调护眩晕发病后要及时治疗,注意休息,严重者应当卧床。

注意饮食宜清淡,保持情绪稳定,注意避免突然剧烈的体位改变和头部运动,以防眩晕症状的加重或发生昏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