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致眩晕的几大辩证类型
中医眩晕的辩证要点
中医眩晕的辩证要点眩晕是一种常见的临床症状,主要表现为头晕、眼花、站立不稳等症状。
在中医看来,眩晕主要是由于脏腑功能失调引起的一种病证,其病因较为复杂,包括气血不足、肝阳上亢、痰浊中阻、肾精不足等多个方面。
因此,对于眩晕的治疗,需要结合患者的具体情况进行辨证施治。
下面将详细介绍中医眩晕的辩证要点。
一、辨虚实:眩晕按其发病机制,可分虚实两种。
晕而不见醒人事者多实;轻飘欲脱或时时旋转不定者为虚。
故临床常须结合患者四诊合参加以区分,切不可概以实证治疗而不知所以然。
二、辨部位:眩晕之症必审其位,或左或右,或头两侧上下有定处不移者可知其所涉内脏经络之所在。
一般而言,左侧属血少,右侧属气滞痰瘀。
但亦有因情志不舒气郁化火生痰而致右侧亦受影响者,则又当详查舌脉与病程久暂来辨证施治。
三、察兼夹:本症临证所见颇为繁杂,既有阴虚血少挟火之象(如口苦便干急躁),又有脾胃湿热、食滞胃脘等相兼为病,故对某些具体病例应全面分析其各症状出现的比例及其持续时间来判断主要矛盾,这样有助于制定更为合理的治疗方案。
四、注意特殊情况:年老体弱者在精神过度刺激之后可突发眩晕跌倒。
五、体质因素:在考虑各种因素综合治疗眩晕的过程中,特别要注意的是病人的体质状态。
“禀赋不足之人非温无类也”阐明了体质的重要性;性格特征属于孤僻内向型胆小易忧虑敏感多疑之病人,应注意测其所患脏腑是否本身就存在气血不和等功能性障碍。
若此类型人伴有头面五官肌肤九窍为之先鸣时,治疗应以开窍解郁为主。
此外饮食起居情绪工作学习中的一切细节问题都可能成为疾病发生的诱因或致病原因,所以良好的生活习惯和良好的心理素质也是防止发生疾病及保证治疗效果的重要条件。
第1 页。
头晕如裹的中医辩证
头晕如裹的中医辩证
头晕如裹,是中医学中一种常见的症状。
它可以表现为头晕眩晕、头重脚轻、眼花耳鸣等不适感觉。
中医认为,头晕如裹是由于人体脏腑功能失调所致,主要与肝经、脾胃、肾脏等相关。
中医辩证认为,头晕如裹的病因主要有肝火上炎、脾胃虚寒、肾阳不足等。
肝火上炎指的是肝经火旺,由于情绪不稳定、生活压力大等原因,导致肝火上炎,进而引发头晕如裹的症状。
脾胃虚寒是指脾胃功能失调,消化吸收能力下降,导致气血不足,从而出现头晕如裹的现象。
肾阳不足则是指肾脏功能减退,导致人体阳气不足,血液循环不畅,从而引发头晕如裹。
对于不同的辩证类型,中医有相应的调理方法。
对于肝火上炎型的头晕如裹,可以通过疏肝清热的方法来调理,如多喝水、保持心情舒畅等。
对于脾胃虚寒型的头晕如裹,可以通过调理脾胃功能,如饮食调理、适量运动等。
对于肾阳不足型的头晕如裹,可以通过补肾阳的方法来调理,如多吃温补食物、适当运动等。
除了中医调理,日常生活中还可以注意一些小细节,预防头晕如裹的发生。
首先要保持良好的生活规律,不熬夜、不过度劳累,避免情绪波动等。
其次要注意饮食调理,避免暴饮暴食,多吃新鲜蔬菜水果,保持肠胃健康。
此外,适度的运动也有助于改善血液循环,缓解头晕如裹的症状。
头晕如裹是一种常见的症状,中医辩证认为它主要与肝火上炎、脾胃虚寒、肾阳不足等因素有关。
针对不同的辩证类型,中医有相应的调理方法。
同时,日常生活中注意保持良好的生活规律、饮食调理和适度运动,也能预防和缓解头晕如裹的发生。
希望以上内容对大家有所帮助。
眩晕气血亏虚辩证依据
眩晕气血亏虚辩证依据眩晕症在中医上根据它的临床症状和舌苔脉象分为4个类型,及肝阳上亢(肝阳偏旺,引起头晕、目眩、头痛等症状)证、气血亏虚证、经血不足证以及痰浊中阻证。
肝阳上亢的需要平肝潜阳(抑制肝内上升太过的阳气)、滋养肝肾;气血亏虚的需要补养气血、健运脾胃;精血不足的需要补益精血;痰浊中阻的需要燥湿祛痰、平肝熄风(调节肝的功能来祛除内风)。
1.肝阳上亢证:主要表现为眩晕耳鸣、头痛头胀,常用天麻钩藤饮加减进行平肝潜阳,滋养肝肾治疗。
2.气血亏虚证:主要表现为眩晕动则加剧,劳累即发,面色㿠白(面色发白且无光泽),常用归脾汤加减进行补养气血,健脾运胃治疗。
3.精血不足证:主要表现为眩晕而见精神萎靡,腰膝酸软(腰部和膝部酸软无力的感觉),肾阴亏虚者常服用左归丸进行补肾滋阴治疗。
肾阳亏虚者常服用右归饮进行补肾助阳治疗。
4.痰浊中阻证:主要表现为眩晕而见头昏如蒙,胸闷,恶心,常服用半夏白术天麻汤加减进行燥湿祛痰,平肝熄风治疗。
患者如果存在眩晕症,建议及时就诊,在医生指导下用药,切勿擅自用药。
眩晕是目眩和头晕的总称,以眼花,视物不清和昏暗发黑为眩;以视物旋转,或如天旋地转不能站立为晕,因两者常同时并见,故称眩晕.中医药(1)肝阳上亢:眩晕伴面红目赤,口苦易怒,重者肢麻震颤,眩晕欲仆,头痛,语言不利,恶心呕吐,舌红苔黄,脉弦数.治法:平肝潜阳.方药:天麻10克,钩藤10克,石决明30克,生牡蛎30克(先煎),代赭石30克(先煎),川牛膝10克,益母草10克,黄芩10克,山栀10克,杜仲10克,桑寄生12克,茯神12克(2)痰浊中阻:眩晕伴头重昏蒙,胸闷乏力,纳呆,或时吐痰涎,苔浊腻,脉滑.治法:祛痰健脾.方药:半夏10克,白术10克,天麻10克,橘红10克,茯苓10克,生姜2克,大枣6克,甘草6克(3)淤血内阻:眩晕伴头痛,痛有定处,心悸烦闷,疲倦乏力,唇舌紫暗或舌有淤斑,脉弦涩或细涩.治法:活血祛淤生新.方药:当归15克,生地15克,桃仁6克,红花6克,赤芍6克,枳壳10克,柴胡6克,桔梗6克,川芎6克,牛膝6克,天麻6克(4)肾精不足:眩晕伴耳鸣,遗精,腰膝酸软,精神萎靡,舌嫩红,少苔或无苔,脉细弱.治法:补肾填精.方药:党参15克,熟地12克,茯苓12克,天冬12克,麦冬12克,柴河车10克,龟板15克(先煎),杜仲12克,牛膝12克,黄柏6克,菟丝子10克,枸杞子10克,山萸肉10克,女贞子10克,早莲草10克(5)气血亏虚:眩晕在活动后加重,神疲气短,面色少华,纳差,舌质淡胖,脉细或虚大.治法:益气养血健脾.方药:人参15克(另煎兑人),黄芪25克,当归12克,白术12克,茯苓10克,川芎12克,白芍12克,地黄12克,肉桂6克,牛膝12克,炙甘草10克(6)针刺治疗:主穴:风池(双),百会,印堂,合谷(双),人中,安眠(双),太冲.配穴:恶心伴呕吐者,加内关,神门,足三里;耳鸣加翳风,听宫,率谷,中渚。
《中医内科学》_第三节 眩晕_中医世家
《中医内科学》_第三节眩晕_中医世家【中医内科学】
第三节眩晕
眩晕是一种常见的症状,患者感觉周围的事物在旋转或自己在旋转,伴随着头晕、恶心等症状。
中医认为眩晕可分为以下几种类型:
一、阳虚型眩晕:
阳虚型眩晕主要表现为头晕目眩、头重脚轻、神疲乏力等症状。
常见的病因有脾胃虚弱、肾阳不足等。
治疗上应调理阳气,同时注意饮食调理,补充养分。
二、阴虚型眩晕:
阴虚型眩晕主要表现为头晕目眩、手足心燥、口干咽燥等症状。
常见的病因有阴虚火旺、肝肾阴虚等。
治疗上应清热益阴,同时注意保持正常作息,避免过度劳累。
三、湿阻型眩晕:
湿阻型眩晕主要表现为头晕目眩、胸闷、口苦、口黏等症状。
常见的病因有脾胃湿热、湿邪困阻等。
治疗上应祛湿化痰,调理脾胃,避免暴饮暴食。
四、痰浊型眩晕:
痰浊型眩晕主要表现为头晕目眩、恶心呕吐、口苦黏腻等症状。
常见的病因有脾胃失调、痰湿阻络等。
治疗上应祛痰化痰,理气开窍,调理脾胃。
附件:本文档涉及的附件包括有关眩晕的相关病例研究报告、中医经典文献摘录等。
请参考附件获取更多详细信息。
法律名词及注释:
1.阳虚:指人体阳气不足的状态,表现为体力不足、疲乏无力等症状。
2.阴虚:指人体阴液不足的状态,表现为口干、咽干等症状。
3.湿阻:指湿气积聚在体内,影响体内气血流通的情况。
4.痰浊:指体内湿气积聚形成的痰液,表现为口苦、头晕目眩等症状。
中医眩晕的分型辩证治疗
中医眩晕的分型辩证治疗摘要】眩晕是临床常见的自觉症状,可单独出现,也可以见于多种急慢性疾病之中,在临床上根据眩晕的性质分为:阴虚阳亢型眩晕、瘀血阻络型眩晕、肝气上逆型眩晕、阴虚火旺型眩晕,根据不同的证型特点,加以辩证治疗。
【关键词】眩晕辩证分型中医药治疗【中图分类号】R24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1752(2013)29-0356-021. 阴虚阳亢型眩晕主要表现:眩晕且头胀痛,多以头顶胀痛为著,伴腰膝酸软,心烦,急燥易怒,夜寐不安,甚或恶心呕吐,或兼有胁肋胀,舌质正常或偏红,苔薄黄,脉弦细。
治宜:滋阴潜阳,平肝熄风。
方用镇肝熄风汤加味。
药用生赭石30g、怀牛膝30g、生杭芍20g、生龟板25g、生石决25g、生龙骨25g、生牡蛎25g(以上药先煎)、寄生20g、杜仲炭20g、天麻10g 水煎服,每日三次。
按肝肾母子相生,而且肝为风木之脏,体阴而用阳。
肾阴不足,木少滋荣,凤阳升动,循经上扰清空所致,故以龟板、寄生、怀牛膝、杭芍、杜仲炭滋补肝肾以潜阳,生石决、生赭石、生龙牡、天麻重镇平阳以熄风;诸药合用,肝肾阴衰,肝阳潜藏,眩晕得愈。
2. 瘀血阻窍型眩晕主要表现:眩晕伴头痛,经久不愈,兼见失眠健忘、心悸、精神不振,面唇紫暗,舌质正常或暗青,脉涩。
治宜活血通络止痛。
方用通窍活血汤加减。
药用:川芎15g、丹参15g、赤芍12g、桃仁15 g、红花15 g、益母草15g、麝香0.15g(另包)、玄胡9g、大枣3枚、黄酒2两。
按遵久病入络之古训,宗王清任通窍活血汤旨意,予川芎、丹参、赤芍、桃仁、红花活血化瘀,祛瘀通络。
麝香开窍散结,玄胡活血行气,尤其止痛效果好,黄酒助血行,大枣甘温益气,缓和药性,配合活血化瘀,以防耗伤气血。
诸药相伍,则瘀血得化,脉络得通,眩晕可止。
3. 肝气上逆型眩晕主要表现:头晕且通,疼痛每因气郁恼怒等情志变化而增减,伴有胸胁胀闷,时叹息,性情急躁易怒,苔薄黄,脉弦。
2024年急诊眩晕患者的中医辨证分型特点及施护
2024年急诊眩晕患者的中医辨证分型特点及施护一、眩晕的中医分型眩晕,古称“眩冒”,是一种以头晕、眼花为主要症状的疾病。
在中医理论中,眩晕的成因多端,涉及脏腑功能失调、气血阴阳失衡等多个方面。
中医对眩晕的辨证分型主要有以下几个类型:肝阳上亢型:眩晕耳鸣,头目胀痛,口苦,失眠多梦,遇烦劳郁怒而加重,甚则仆倒,颜面潮红,急躁易怒,肢麻震颤,舌红苔黄,脉弦或数。
气血亏虚型:眩晕动则加剧,劳累即发,面色晄白,神疲乏力,倦怠懒言,唇甲不华,发色不泽,心悸少寐,纳少腹胀,舌淡苔薄白,脉细弱。
肾精不足型:眩晕日久不愈,精神萎靡,腰酸膝软,少寐多梦,健忘,两目干涩,视力减退,或遗精滑泄,耳鸣齿摇,或颧红咽干,五心烦热,舌红少苔,脉细数;或面色晄白,形寒肢冷,舌淡嫩,苔白,脉弱尺甚。
痰浊中阻型:眩晕,头重昏蒙,或伴视物旋转,胸闷恶心,呕吐痰涎,食少多寐,舌苔白腻,脉濡滑。
瘀血阻窍型:眩晕,头痛,健忘,失眠,心悸,精神不振,耳鸣耳聋,面唇紫暗,舌有瘀点或瘀斑,脉弦涩或细涩。
二、中医施护原则对于急诊眩晕患者的中医施护,应首先明确其分型,然后根据分型特点采取相应的施护措施。
整体护理原则为调和阴阳、扶正祛邪,以及通过调理脏腑功能来达到治疗眩晕的目的。
针对不同分型,护理原则如下:肝阳上亢型:宜平肝潜阳,滋养肝肾。
保持环境安静,避免患者情绪波动,饮食宜清淡,忌辛辣烟酒,可用菊花、决明子等清肝明目之品泡水饮用。
气血亏虚型:宜补益气血,调养心脾。
保持病房温暖舒适,避免过度劳累,饮食宜营养丰富,易消化,可用黄芪、当归等益气养血之品炖汤饮用。
肾精不足型:宜滋养肝肾,益精填髓。
保持环境温馨安静,避免房事过度,饮食可多食用黑豆、黑芝麻、核桃等补肾之品,也可用枸杞、女贞子等泡水饮用。
痰浊中阻型:宜化痰祛湿,健脾和胃。
保持病房通风透气,饮食宜清淡易消化,忌肥甘厚味,可用陈皮、茯苓等化痰祛湿之品煎汤饮用。
瘀血阻窍型:宜活血化瘀,通络开窍。
保持环境安静舒适,避免长时间卧床,适当活动身体,饮食可加入山楂、红花等活血化瘀之品。
《中医内科学》_第三节 眩晕_中医世家
《中医内科学》_第三节眩晕_中医世家中医内科学第三节眩晕中医世家1、眩晕的定义和分类1.1 定义眩晕是指一种感觉,患者感觉自己或周围物体在旋转或移动,常伴随头晕、恶心、呕吐等症状。
1.2 分类1.2.1 外感性眩晕:由感冒、中耳炎、鼻窦炎等引起的眩晕。
1.2.2 内因性眩晕:由内耳疾病、颈椎病等引起的眩晕。
1.2.3 情绪性眩晕:由情绪波动引起的眩晕。
1.2.4 高血压性眩晕:由高血压引起的眩晕。
1.2.5 药物性眩晕:由药物副作用引起的眩晕。
1.2.6 其他类型的眩晕:包括颅脑损伤、中风等引起的眩晕。
2、眩晕的病因与病机2.1 病因2.1.1 外感病邪侵袭:风热、风寒、风湿等邪气入侵体内引起眩晕。
2.1.2 内伤因素:肝肾不足、脑血供不足等内伤因素导致眩晕。
2.1.3 情绪因素:情绪波动导致眩晕。
2.1.4 高血压、颈椎病等其他病因。
2.2 病机2.2.1 风邪阻络:风邪侵袭头部经络,导致经络阻滞,气血运行不畅,引起眩晕。
2.2.2 脾肾阳虚:脾肾阳气不足,无法提供充足的气血供给,导致脑部功能障碍,出现眩晕。
2.2.3 情志失调:情绪波动导致气血运行不畅,影响脑部正常功能,出现眩晕。
2.2.4 肝风内动:肝阳上亢或肝风内动,使脑部功能紊乱,出现眩晕。
3、眩晕的临床表现3.1 自觉症状3.1.1 旋转感:患者感觉自己或周围物体在旋转。
3.1.2 头晕:患者感觉头部沉重、不稳。
3.1.3 恶心、呕吐:伴随眩晕出现恶心、呕吐症状。
3.1.4 视物模糊:视物模糊、眼前出现黑影等症状。
3.2 查体所见3.2.1 头晕:查体时观察到患者头晕、眼球震颤等现象。
3.2.2 视力异常:检查时发现患者视力下降,瞳孔反应迟钝等异常。
3.2.3 耳聋、耳鸣:患者可能出现耳聋、耳鸣症状。
4、眩晕的诊断与治疗4.1 诊断4.1.1 详细询问病史:了解患者眩晕的发作频率、持续时间、伴随症状等。
4.1.2 体格检查:包括观察患者的头晕程度、眼球震颤等。
眩晕中医鉴别诊断
眩晕中医鉴别诊断
在中医上,对眩晕进行诊断的同时,需要同中风、癫痫、厥证等其他疾病导致的眩晕进行鉴别。
在中医上,眩晕即头晕眼花,轻者在闭目后眩晕可止,重者如坐舟船、旋转不定、不能站立或伴有恶心、呕吐等症状,常见原因包括肝阳上亢、气血亏虚、肾精不足、痰浊中阻。
一、诊断:
1、肝阳上亢:长期忧郁、恼怒导致肝阴耗损、风阳内动,进而会导致患者出现肝阳上亢,除出现眩晕外,患者还会伴有头痛、面色红赤、舌红少苔等症状;
2、气血亏虚:患者长期久病或过量失血会导致气血不足,气虚则清阳不升,血虚则脑失所养,患者除出现眩晕外,还会出现舌淡、头痛等症状;
3、肾精不足:可有先天、后天或老年性肾精不足,肾精可以生髓,如果肾精亏虚导致精髓不足,上下都虚就会引起形成眩晕症状,除此之外患者还会出现头胀痛、舌淡、苔薄等症状;
4、痰浊中阻:部分患者喜欢肥甘、厚腻的食物,过量食用则容易伤脾胃,脾虚则导致水谷不化、聚湿生痰,而清阳不升、浊阴不降会引起眩晕,还会伴有头沉、上身困重、舌苔厚腻、脉滑等症状。
二、鉴别:
1、中风:中风患者除出现眩晕外,还可以表现为两眼歪斜、语言不利、手足麻木等症状,且通过检查可以发现病灶;
2、癫痫:癫痫是突然性发作,而且患者可口发猪羊叫声,且可能伴随口吐白沫、角弓反张等症状;
3、厥证:厥证是突发的晕厥,并且患者手足冰凉,但眩晕无此表现。
此外,对于经常出现眩晕的患者,诊断明确后,可以在医生指导下服用半夏白术天麻汤加减治疗痰浊中阻型眩晕,可使用柴胡疏肝散加减治疗肾精不足导致的眩晕,选择归脾汤加减治疗气血亏虚型眩晕,
使用镇肝熄风汤加减治疗肝阳上亢型眩晕。
但是不建议患者自己购买药物后使用,以免用药不当。
中医对于头晕目眩的解释
中医对于头晕目眩的解释
头晕目眩是一种常见的症状,中医学通常将其归类为“眩晕”范畴。
根据中医理论,头晕目眩可能由多种原因引起,包括气血不足、脾胃虚弱、肝阳上亢等。
中医认为,头晕目眩与人体的脏腑功能密切相关。
脾胃是消化和吸收营养的重
要器官,如果脾胃功能不好,消化不良或胃肠功能紊乱可能导致气血不足,从而引发头晕目眩。
此外,肝阳上亢也可能导致头晕目眩,这与中医理论中肝主疏泄、藏血的观念有关。
在中医诊断中,医生通常会综合考虑患者的症状、舌诊和脉诊等观察结果。
根
据诊断结果,中医医生可能采用针灸、中药或中药汤剂等治疗方法。
对于头晕目眩症状,中医中常用的治疗方法包括调整饮食,确保营养均衡;采
用中药进行调理,以增强脾胃功能和补充气血;适度锻炼身体,加强体质等。
同时,在日常生活中,中医强调注意均衡饮食,避免过度劳累和情绪波动,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也有助于改善头晕目眩的症状。
然而,每个人的体质和病情不同,对于头晕目眩的治疗方法也可能存在差异。
因此,建议患者在遇到头晕目眩症状时,最好咨询中医医生进行适当治疗,并根据医生的建议进行个体化调理。
总而言之,中医对于头晕目眩的解释切合实际,并提供了多种治疗方法来改善
症状。
通过中医的综合调理和生活习惯的改变,患者可以望得到头晕目眩症状的缓解和康复。
五种头晕中医辨证施治
五种头晕中医辨证施治眩晕是老年人常见的病症之一,俗称“头晕”。
目前对于眩晕,西医常靠输液扩张血管来缓解一时之急,但很容易反复;而经中医辨证施治,多疗效不错。
可导致眩晕的病因有很多,像高血压、贫血、颈椎病、腰椎病、美尼尔氏综合征、脑动脉硬化、植物神经功能紊乱、更年期综合征、肾上腺皮质机能减退、前庭神经元炎、内听动脉阻塞、脑震荡及其后遗症、眼屈光不正、劳累过度、化学物品中毒,等等,皆可引起眩晕。
眩晕患者除单纯头晕外,常伴有心悸失眠、耳鸣耳聋、头脸麻木、潮热盗汗、胸闷恶心、神疲倦怠;面色苍白、烦躁易怒等,对此中医中药也能及时改善。
中医认为,眩晕的病因病机多为风、火、痰、虚、瘀等。
病位虽在脑,却与肝、脾、肾关系密切,其中尤以肝为主。
在眩晕的治疗上,根据其病因病机的不同,中医常将眩晕分为以下几种证型,辨证后用药。
肝阳上亢型患者常表现为眩晕耳鸣,头痛而胀,每因烦劳或恼怒加重,面色潮红,少寐多梦,平素急躁易怒,口苦。
治疗宜养血平肝,活血通络。
可以选用中成药养血清脑颗粒,口服,每次1袋(约4克),每日3次。
可改善脑微循环,增加脑血流量,缓解血管痉挛,止痛。
对于肝亢所致头痛、眩晕眼花、心烦易怒、失眠多梦等有效(糖尿病患者忌用,下同)。
气血亏虚型患者常表现为眩晕,动则加剧,劳累即发,面色苍白,唇甲不华,发色不泽,心悸少寐,神疲懒言,纳少腹胀等。
治疗宜益气补血、健脾养心。
可以选用中成药复方阿胶浆,每次20毫升,每日3次。
可补气养血。
肾精不足型患者常表现为眩晕久发不愈,精神委靡,少寐多梦,健忘,腰膝酸软,耳鸣等。
治疗宜滋肝养肾、益精填髓。
中成药选用锁阳固精丸,口服,每次1丸(大蜜丸),每日2次。
可温肾固精。
用于肾虚滑精,腰膝酸软,眩晕耳鸣,四肢无力。
痰浊中阻型患者常表现为眩晕伴头重昏蒙,胸闷乏力,纳呆恶心,食少多寐,或时吐痰涎,苔白腻。
治疗宜燥湿化痰。
可以选用中成药眩晕宁颗粒,温开水冲服,每次1袋(约8克),每日3~4次。
眩晕的诊断标准
根据病史分析及检查结果的定位诊断1、前庭末梢性眩晕——感受信息障碍【症状】 发作性运动错觉性眩晕,头部活动时加剧,通常在48小时后逐渐减轻,其后主要为平衡障碍,有耳蜗症状,恶心,呕吐,焦虑。
【体征】 眼震,共济失调,偏点试验阳性,偏倒。
听力学:一侧听力损失。
眼震电图:半规管功能减退,固视抑制。
2、脑干、小脑病变性眩晕可有椎-基底动脉短暂缺血性眩晕,多发性硬化、肿瘤、基底动脉偏头痛等疾患。
【症状】 强烈的急性运动错觉性眩晕,恶心,呕吐,严重共济失调,复视,面部无力,麻木,感觉异常,蹒跚,偏倒,咽下困难,意识丧失。
【体征】 核内眼肌麻痹,共济失调征,听力损失,吞咽障碍及构语障碍,感觉缺失,肢体无力或麻痹。
听力学:蜗后性听力损失失征象。
眼震电图:水平或垂直性眼震,固视诱发眼震,扫视障碍,平滑跟踪障碍,优势偏侧,麻痹,强烈位置性眼震。
3、丘脑、皮层功能障碍性眩晕-知觉障碍如脑震荡后遗症,药物的作用,焦虑,心理障碍,过度换气综合症,前庭性癫痫等。
【症状】 头晕,头昏,晕厥,耳鸣,记忆力减退,平衡失调,疲劳,焦虑,情绪不稳定,抑郁,认识障碍等。
【体征】 检查常无异常发现,症状多于体征,轻度不稳,未能避免倾倒,立行不能(a sta-sia,abasia),不伴有恶心之呕吐。
听力学:正常。
眼震电图:正常。
4、应明确眩晕的性质:周围性眩晕,眼球震颤多有固定方向;阵发的、偶发的或严重的眩晕发作,间歇期无异常者提示周围性病因;单侧耳聋伴耳鸣是周围性病因;单侧耳聋伴耳鸣是周围神经病变的可靠标志。
中枢性眩晕,眼球震颤方向不固定;持续的眩晕或失平衡状态,伴有眼球震颤与步态障碍者,提示中枢神经系统疾病;复视、构音不清、共济失调、单侧轻瘫等也提示中枢性病变。
5、前庭功能测验、电测听较有价值,头颅摄片、脑电图、脑脊液检查、Cr、hmI、脑血管造影可进一步明确病因。
6、再结合上述疾病的临床特征,最终明确诊断。
眩晕的中医名词解释
眩晕的中医名词解释眩晕是一种常见的症状,许多人在生活中都会经历。
在中医学中,眩晕被称为“眩晕症”或“头晕症”。
眩晕指的是头部感觉不稳,伴随恶心、呕吐或失眠等不适症状。
眩晕可以由多种原因引起,包括内耳问题、颈椎病、神经系统疾病等。
中医学将眩晕分为两个主要类别:真性眩晕和假性眩晕。
真性眩晕是由于病理性原因引起的眩晕,如内耳炎、晕厥等。
而假性眩晕则是由于非病理性原因引起的眩晕,如情绪波动、失眠等。
中医学认为,眩晕是由于脏腑功能失调或气血运行不畅引起的。
根据中医学的理论,眩晕可以分为多个亚型,如头晕、目眩、耳鸣、视物模糊等。
每种亚型都有其特定的病机和治疗方法。
在中医的“四诊”中,可以通过望、闻、问、切四个方面来确定眩晕的病因。
望诊主要观察面色是否苍白,目光是否呆滞等。
闻诊则主要依靠医生的嗅觉来判断患者是否有口臭或气味异常等。
问诊则是医生会询问患者的症状、发作频率、疼痛程度等。
最后,切诊是医生通过按压患者的穴位来观察反应。
中医学中,眩晕的病因可以归类为不同的证型。
常见的证型有肝阳上亢、肾精亏损、湿热内蕴等。
肝阳上亢证型的症状主要是头晕目眩、耳鸣耳聋、脾气急躁、面红目赤等。
肾精亏损证型的症状则包括头晕、耳鸣、腰酸腿软、健忘等。
湿热内蕴证型则表现为头晕眩晕、口苦口干、大便黏滞等。
根据不同类型的证型,中医提出了相应的治疗方法。
对于肝阳上亢证型,可以使用平肝息风的方剂,如柴胡疏肝散等。
肾精亏损证型可以应用补肾养阳的方剂,如左归丸等。
对于湿热内蕴证型,可以采用清热利湿的方剂,如龙胆泻肝汤等。
在中医学的治疗方法中,除了内服中药外,还包括针灸、推拿、拔罐等。
针灸是一种通过刺激穴位来调节气血运行的疗法。
推拿则是通过按摩肌肉和经络来调节脏腑功能。
拔罐则是通过在特定穴位上使用负压来促进血液循环。
中医学在治疗眩晕中也注重饮食调理。
根据中医的理论,可以通过调整饮食来改善眩晕的症状。
一些有益的食物包括黄豆、黑豆、黑芝麻、核桃等滋补品。
中医关于“眩晕”的辨证要点
中医关于“眩晕”的辨证要点
一、辨相关脏腑
眩晕病在脑窍,但与肝、脾、肾三脏功能失调密切相关。
1.肝阳上亢之眩晕兼见头胀痛、面色潮红、急躁易怒、口苦脉弦等症状。
2.脾胃虚弱,气血不足之眩晕,兼有纳呆、乏力、面色苍白等症状。
3.脾失健运,痰湿中阻之眩晕,兼见纳呆呕恶、头痛、苔腻诸症。
4.肾精不足之眩晕,多兼有腰酸腿软、耳鸣如蝉等症
二、辨虚实标本
1.凡眩晕反复发作,症状较轻,遇劳即发,伴两目干涩、腰膝酸软,或面色白、神疲乏力、形赢体弱、脉偏细弱者,多属虚证,由肾精不足或气血亏虚所致。
2.实证眩晕,有偏痰湿、瘀血及肝阳、肝风、肝火之别。
3.若眩晕较重,或突然发作,视物旋转,伴呕恶痰涎、头沉头痛、形体壮实、苔腻脉滑者,多属痰湿所致。
4.眩晕日久,或头部外伤之后,伴头痛固定不移、唇舌紫暗、舌有瘀斑、脉涩者,多属瘀血所致。
5.肝阳风火所致者,见眩晕、面赤、口苦、烦躁易怒、肢麻震颤,甚则昏仆,脉多弦数有力。
三、辨缓急轻重
眩晕的病势缓急不一。
1.因虚而发者,病势绵绵,症状较轻,多见于久病、老人及体虚之人。
2.因实而发者,病势急骤,症状较重,多见于初病及壮年、肥人。
3.若眩晕久稽不愈,亦可因实致虚或因虚致实,而成虚实夹杂状态,症状时轻时重,缠绵难愈,或有变生中风厥证之虞。
头昏 中医辨证及治疗
头昏中医辨证及治疗头昏是一种常见的症状,中医常常根据不同的证候进行辨证施治。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中医辨证及治疗方法。
头昏的辨证中医认为头昏可以由多种原因引起,主要可分为以下几种辨证类型:1.虚证:头昏伴有头晕、乏力、神疲等症状,脉象弱缓。
可能是气血不足、脾胃虚弱等引起的。
治疗方法通常是补益气血、健脾益胃。
2.实证:头昏伴有头痛、目眩、发热等症状,脉象有力。
可能是风热、湿热等实质性病理因素引起的。
治疗方法通常是清热解毒、祛风散寒。
3.痰湿证:头昏伴有头沉重、目眩、口苦、胃脘不舒等症状,脉象滑数。
可能是痰湿阻滞引起的。
治疗方法通常是利湿化痰、健脾化湿。
4.血瘀证:头昏伴有头重、眩晕、记忆力下降等症状,脉象涩紧。
可能是血液循环不畅引起的。
治疗方法通常是活血化瘀、通络散结。
中医治疗方法根据具体的辨证类型,中医可以采用以下一些治疗方法来缓解头昏症状:1.针灸:通过在特定的穴位上刺激,调节气血的运行,改善头昏症状。
2.艾灸:使用艾叶熏热穴位,温通经络,促进血液循环,缓解头昏症状。
3.中药内服:根据辨证类型,使用具有补益、清热、利湿、活血等功效的中药,调理身体,改善头昏症状。
4.饮食调理:根据个人的体质和辨证类型,合理搭配饮食,避免刺激性食物,保持规律的饮食习惯。
注意事项在寻求中医治疗头昏症状的时候,需要注意以下几点:选择正规的中医医院或医生,确保医生具有合法的执业证书。
遵循医生的建议和用药剂量,不随意更改或停止药物治疗。
如果头昏症状没有明显改善,或者出现其他不适症状,及时与医生沟通并寻求进一步的诊断和治疗。
请注意合理的生活调理,保持充足的睡眠,避免过度劳累和精神紧张。
结论头昏是一种常见的症状,中医可以通过辨证施治来缓解头昏症状。
根据不同的辨证类型,中医可以采取针灸、艾灸、中药内服和饮食调理等治疗方法。
寻求中医治疗时,应注意选择正规的中医医院或医生,并遵循医生的建议和注意事项。
《中医内科学》_第三节眩晕_中医世家
《中医内科学》_第三节眩晕_中医世家《中医内科学》_第三节眩晕_中医世家眩晕是一种常见的临床症状,患者常感到自身或周围环境的旋转、摇晃或移动,有时还伴有恶心、呕吐、出汗、耳鸣等不适。
在中医内科学中,对眩晕的认识和治疗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经验。
中医认为,眩晕的发生与多种因素有关。
首先,情志失调是一个重要的诱因。
长期的精神紧张、焦虑、抑郁或愤怒等不良情绪,容易导致肝气郁结。
肝郁化火,上扰头目,就可能引发眩晕。
其次,饮食不节也不容忽视。
过度饮酒、过食肥甘厚味,损伤脾胃。
脾胃虚弱,不能运化水谷精微,聚湿生痰。
痰湿中阻,清阳不升,也会导致眩晕。
再者,劳倦过度,如长时间的体力劳动、脑力劳动或房事不节,损伤肾精。
肾为先天之本,主藏精生髓。
肾精亏虚,髓海不足,不能濡养头目,同样会出现眩晕。
此外,外感风邪、跌扑损伤等因素也可能导致眩晕的发生。
从中医的辨证论治角度来看,眩晕主要分为以下几种证型:肝阳上亢型:这类患者多表现为眩晕耳鸣,头目胀痛,急躁易怒,口苦,失眠多梦,舌红苔黄,脉弦数。
治疗上应以平肝潜阳,清火息风为原则,常用天麻钩藤饮加减。
气血亏虚型:常见症状为眩晕动则加剧,劳累即发,面色㿠白,神疲乏力,心悸少寐,舌淡苔薄白,脉细弱。
治疗宜益气养血,健运脾胃,可用归脾汤加减。
肾精不足型:其特点为眩晕日久不愈,精神萎靡,腰膝酸软,少寐多梦,健忘,两目干涩,视力减退,或遗精滑泄,耳鸣齿摇。
舌红少苔,脉细数。
治法为滋养肝肾,益精填髓,多选用左归丸加减。
痰湿中阻型:此类患者的眩晕多伴有头重如裹,胸闷恶心,食少多寐,舌苔白腻,脉濡滑。
治疗以化痰祛湿,健脾和胃为主,常用半夏白术天麻汤加减。
瘀血阻窍型:主要表现为眩晕头痛,兼见健忘,失眠,心悸,精神不振,耳鸣耳聋,面唇紫暗,舌暗有瘀斑,脉涩或细涩。
治疗当以祛瘀生新,通窍活络为法,方用通窍活血汤加减。
在治疗眩晕时,中医除了使用中药方剂,还会结合针灸、推拿等外治疗法。
例如,针灸常选取百会、风池、内关、太冲等穴位,通过针刺调节经络气血,以达到缓解眩晕的目的。
中医引起眩晕的常见原因
中医引起眩晕的常见原因中医引起眩晕的常见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 内脏病变:中医认为,眩晕是由于脏腑功能失调引起的。
例如,肝郁气滞可导致头晕目眩,血虚导致脑不足以及肾虚引发的眩晕等。
中医通过调理脏腑功能,恢复气血平衡,来改善眩晕症状。
2. 血压问题:中医认为,眩晕与血液循环有关,血液过多或不足都可能导致眩晕。
例如,中医认为阴虚火旺的体质容易出现眩晕,而寒湿凝滞的体质则易出现头昏眼花。
通过调理人体阴阳平衡,中医可以改善眩晕症状。
3. 颈椎问题:中医认为,颈椎病是导致眩晕的常见原因之一。
颈椎病引起颈部骨骼、肌肉、血管等结构的变化,导致颈动脉的受压或供血不足,从而出现眩晕症状。
中医通过手法治疗、穴位按摩等方法,可以改善颈椎问题,减轻眩晕。
4. 情志不平衡:中医认为,情志不平衡、精神紧张等心理问题是导致眩晕的重要原因之一。
情志不和可导致气机郁滞,从而引起眩晕症状。
中医通过调理情志,平衡情绪,可以改善眩晕症状。
5. 饮食不当:中医认为,饮食不当也是引起眩晕的原因之一。
例如,暴饮暴食、过食辛辣刺激物、不吃早餐等都可能导致脾胃功能失调,引发眩晕等症状。
中医通过调理饮食习惯,合理膳食安排,可以改善眩晕症状。
6. 外感风寒湿邪:中医认为,外感风寒湿邪侵袭人体,可导致气血循环不畅,从而引起眩晕。
例如,中医认为风邪入侵头部可导致头晕眼花;湿邪蕴结可导致头沉沉胀,头重脚轻等症状。
中医通过中药辨证施治,可以改善外感引起的眩晕症状。
总之,中医引起眩晕的常见原因主要包括脏腑病变、血压问题、颈椎问题、情志不平衡、饮食不当、外感风寒湿邪等。
中医通过调理脏腑功能,平衡阴阳平衡,调整情志以及合理饮食等方法,可以改善眩晕症状,恢复健康。
事实上,在中医的理论体系中,眩晕的病因病机可能非常复杂,有些病人可能是由多种原因综合作用产生的,因此在临床中必须进行全面综合分析,确立辨证的依据,提高中医治疗眩晕的效果。
眩晕辨证论治分型完整版
眩晕辨证论治分型 HEN system office room 【HEN16H-HENS2AHENS8Q8-HENH1688】眩晕1.风痰上扰症状:眩晕有旋转感或摇晃感、漂浮感,头重如裹,胸闷、恶心而时吐痰涎,少食而多思睡,舌胖苔浊腻或厚腻而润,脉滑或弦滑或脉濡缓。
辩证分析:头晕伴摇晃漂浮感,风性主动,故为风象,脾胃不健则生痰,痰浊中阻,清阳不升则头晕,浊阴不降故头重如裹,痰浊中阻,气机不畅故胸闷恶心,脾胃不健故少食,痰浊蒙蔽清窍故思睡。
舌质淡红,苔润腻,脉弦滑,均为痰浊中阻之象。
治法:燥湿祛痰,健脾和胃。
方药:半夏白术天麻汤加减。
制半夏10g 白术12g 天麻10g 茯苓15g 生姜3g 橘红6g 大枣2枚2.阴虚阳亢症状:头晕目涩,心烦失眠,多梦,面赤颧红,耳鸣,盗汗,五心烦热,手足心热,口干,舌红少苔,脉细数或细弦。
辩证分析:阴虚则阳亢,肝阳上亢,上冒清空故头晕耳鸣,阳升则面赤颧红,阴虚则内热,故五心烦热盗汗,内热扰动心神故心烦失眠多梦,阴虚则津亏,故目涩口干。
舌红少苔,脉细弦数为阴虚阳亢之象。
治法:镇肝熄风,滋阴潜阳。
方药:镇肝熄风汤加减。
怀牛膝30 g代赭石30g先煎生龙骨10g先煎生牡蛎15g先煎生龟板15g先煎生白芍15g 元参15g 天冬15g 川楝子6g 生麦芽6g 茵陈6g 甘草5g-3.肝火上炎症状:头晕胀痛,目赤口苦,胸胁胀痛,烦躁易怒,寐少多梦,小便黄,大便干结,舌红苔黄,脉弦数。
辩证分析:肝阳化火,火性炎上,上扰清空则眩晕,头痛且胀,火现于面则面红目赤,火化味为苦,故口苦,肝火扰动心神故少寐多梦,肝在志为怒,肝气实则怒,故易怒,舌红苔黄脉弦为肝火上炎之象。
治法:平肝潜阳,清火熄风。
方药:天麻钩藤饮加减。
天麻10g 钩藤12g 石决明18g 川牛膝12g 益母草10g 黄芩10g 栀子10g 杜仲10g 桑寄生10g 夜交藤10g 茯神10g4.气血亏虚症状:头晕目眩,劳累则甚,气短声低,神疲懒言,面色晄白,唇甲苍白,心悸少寐,纳少体倦,舌淡胖嫩,边有齿印,苔少或薄,脉细或虚弱。
眩晕的辨证分型
眩晕的辨证分型
1.肝阳上亢症状:眩晕耳鸣,头痛且胀,每因烦劳或恼怒而头晕、头痛加剧,面时潮红,急躁易怒,少寐多梦,口苦。
看红苔黄,脉弦。
证候分析:肝阳上亢,上冒清空,故头晕头痛;劳则伤肾,怒则伤肝,均可使肝阳更盛,故头晕、头痛加甚;阳升则面部潮红;肝旺则急躁易怒;肝火扰动心神,故少寐多梦;口苦,舌红苔黄,脉弦,皆是肝阳上亢之征医`学教育网搜集整理。
2.气血亏虚症状:眩晕动则加剧,劳累即发,面色白,唇甲不华,发色不泽,心悸少寐,神疲懒言,饮食减少。
舌质淡,脉细弱。
证候分析:气虚则清阳不展,血虚则脑失所养,故头晕且遇劳加重;心主血脉,其华在面,气血虚则面色眺白,唇甲不华;血不养心,心神不宁,故心悸少寐;气虚则神疲懒言,饮食减少;舌淡,脉细弱均是气血两虚之象。
3.肾精不足症状:眩晕而见精神委靡,少寐多梦,健忘,腰膝酸软,造精,耳鸣。
偏于阴虚者,五心烦热,舌红,脉弦细数;偏于阳虚者,四肢不温,形寒怯冷,舌淡,脉沉细无力。
证候分析:精髓不足,不能上充于脑,故眩晕,精神委靡;肾虚,心肾不交,故少寐多梦,健忘;腰为肾之府,肾虚则腰膝酸软;肾开窍于耳,肾虚故时时耳鸣;精关不固,则见遗精;偏阴虚则生内热,故五心烦热,舌红,脉弦细数;偏阳虚则生外寒,故四肢不温,形寒怯冷,舌淡,脉沉细无力。
4.痰浊中阻症状:眩晕而见头昏如蒙,胸闷,恶心,食少多寐。
苔白腻,脉濡滑。
证候分析:痰浊蒙蔽清阳,清阳不升,则眩晕头重如蒙;痰浊中阻,浊阴不降,气机不利,故胸闷恶心;脾阳不振,则少食多寐;苔白腻,脉濡滑均为痰浊内蕴所致。
展开阅读全文。
眩晕患者的辩证施护
施辩证护:气血亏虚
1.病室以向阳,温暖,避免对流风。保证充足的休息。 2.进食培补脾胃,补益气血的食物:瘦肉、猪肝、鱼类、大豆、大枣、桂圆、山药等。平时
可用党参煎水代茶饮,或西洋参泡水饮食,避免生冷、油炸硬固之品。 3.中医方药为补益的归脾汤,需长期服用,空腹服用。服药期间忌恼怒生气,过度思虑。
施辩证护:肝肾阴虚
1.眩晕严重时闭眼静卧,减少下床及活动,必要时给予协助。 2.饮食宜补益肾精:如猪肾、甲鱼、母鸡、黑芝麻、黑豆、核桃、桂圆等,平时多食枸杞茶、
莲子心茶以清心定神。忌海鲜、羊肉、辛辣之品。 3.中药温服,并长期服用。如若感受外邪,应暂停服药。
健康指导
1.避免和消除各种导致眩晕发作的因素,保持情绪乐观,锻炼身体,注意劳逸结合。 2.饮食定时定量,忌暴饮暴食和过食肥甘厚味、过咸伤肾之品。 3.避免突然的头部运动。 4.眩晕恢复后不宜高空作业,避免游泳、乘船及各种旋转大的动作和游戏。 5.积极治疗原发病如:高血压、贫血、颈椎病等。
眩晕患者的辩证施护
定义
眩晕是右风阳上扰,痰瘀内阻等导致脑窍失养,脑髓不充,以头晕目眩,视物旋转为主要临 床变现的病症。轻者闭目即止,重者旋转不定,不能站立,或伴有恶心、呕吐、汗出,甚至 昏倒。
肝阳偏亢 长期忧郁恼怒 久病不愈或失血 先天不足 老年肾亏 头颅外伤
眩晕的病因
眩晕的辩证及临床表现
Hale Waihona Puke 风阳上扰:肝阳化风,上扰头目,则眩晕耳鸣,阳亢逆无制,则头痛且胀,面红目赤,易怒, 失眠多梦。
眩晕的辩证及临床表现
痰浊上蒙:痰浊蒙蔽清阳,清气不升,则眩晕而头痛如裹,痰阻中焦,胃气不降,则胸闷、 恶心、呕吐痰涎。
眩晕的辩证及临床表现 气血亏虚:血虚则脑失养,气虚则清阳失展,故眩晕,面色淡白,血不养心,故心悸少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导致眩晕的几大辩证类型
2022-01-26 20:53
中医养生郑芝环
说说常见的导致眩晕的几大原因,多数患者临床常见的症状是头晕,旋转,眼前发黑,站立不稳,中医上多分为肝阳上亢、肾精不足、心脾两虚、痰湿阻窍等几大类型。
如果肝肾阴虚,肝阴不足,阴不制阳,肾阴不足,水不涵木,特别容易导致肝阳上亢,肝阳化风,上扰神明,从而就会出现眩晕等症,一般临床多伴有烦躁易怒、腰膝酸软、口干、睡眠差等问题,治疗需要滋养肝肾平肝潜阳熄风,可以用天麻钩藤饮或杞菊地黄丸加减。
肾精不足,是因为肾藏精精生髓功能不足,以虚为主,有一些肾虚的表现,需要补肾填精为主要的治疗,可以采用左归丸或右归丸等补益肾精的方药调理。
心脾两虚,主要是由于心气不足,脾胃虚弱血液化生不足,神失所养,从而出现眩晕,多伴随着失眠多梦、健忘、面色萎黄等问题,可以应用十全大补汤、归脾汤等方药治疗治疗。
痰湿困扰造成的眩晕,主要是痰湿阻滞脑窍,多由脾胃虚弱痰湿内盛导致,多出现食少、恶心反胃、腹胀、便溏等问题,需要健脾胃,理气化痰祛为主,我们可以用导痰汤、半夏白术天麻汤等方加减进行调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