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医数十年,这位老中医治疗眩晕总结出这样的经验
老中医吕继端医疗经验
杂病专家吕继端临证旨要张赤志整理编者按:吕继端教授在数十年的教学、医疗、科研工作中取得了重大学术成就,先后编著《控制论中医学》、《新温病学》、《矽肺病的防治》等,并撰写论文数十篇,1991年由国务院授予有突出贡献专家称号。
吕氏运用唯物辩证法的观点和方法,重视哲理指导医理,首先提出中医基础理论,五行生克制化同控制论反馈原理的关系,并阐明其人体脏象生理、病理、治疗的相互反馈、调节与控制,以期达到平衡与稳定。
吕氏擅长内妇儿科及疑难病证,精于外感、热病、中风、老年痴呆、咳喘等病的研究;从名案评析及医论医话中,在继承的基础上发扬辨证与辨病合参,确有独特见解;自拟“益智灵”治疗老年性痴呆、脑萎缩、帕金森氏病、脑炎后遗症均获良好效果。
吕继端1929年出生在湖北阳新县一个中医世家。
禀承家训,矢志医道,师承三代传授,后得当地名医程老先生教诲,终成学业,悬壶乡梓。
建国后,参加区中医联合诊所,担任所长。
50年代,又先后赴湖北中医学院和南京中医学院深造,1959年调湖北中医学院工作,历任温病教研室副主任,中医工程研究所副所长,并担任中国生物医学会中医工程学会顾问,湖北省老年医学会理事,湖北中医学院学位委员会委员。
1991年7月,由国务院授予有突出贡献专家称号并享受政府特殊津贴。
吕氏数十年来不遗余力地奋战在临床、科研、教学前线,为中医事业后继有人,培养了多批优秀中医高级人才,并积多年临床经验,编写《控制中医学》、《矽肺病的防治》、《新温病学》等著作,先后发表《中医基础理论与控制论》等数十篇论文。
主持的课题有“113例急性细菌性痢疾电子计算机辨证论治疗效对比观察”、“吕继端中风治疗系统”、“益智灵益智健脑作用的实验研究”,通过省级鉴定,均评为“国内先进水平”,其中前二项同获湖北省科研成果二等奖。
吕氏一生好学不倦,博采众长,广寻精萃,锲而不舍。
主张学者必须博极医源,孜孜不倦。
第二卷318虽年过花甲,医务繁忙,仍抽出时间,潜心攻读医书。
名老中医屡试屡效方之眩晕秘方
行之医话12篇原创内容公众号眩晕——平肝清晕汤(张子琳方)【组成】 生白芍12g,生石决明15g,白蒺藜12g,菊花9g,生地黄12g,生龙骨15g,生牡蛎15g。
【功效主治】 平肝清热。
主治肝阳上亢之眩晕。
每逢用脑过多,或情绪激动,神经紧张而增剧。
伴有目糊、口干、少寐、心慌等证。
脉弦数。
【方解】 平肝清晕汤,乃张老多年之经验方,遵内经“诸风掉眩,皆属于肝”之理,从张锡纯的建瓴汤推衍而得。
方中白芍、生地黄滋阴养血,生石决明乃镇肝潜阳治眩晕之要药,生龙骨、生牡蛎重镇潜阳,兼有滋阴之功。
合而用之,既能滋养肝肾之阴,又可潜镇上之阳,为方中治本之品。
菊花、白蒺藜清肝明目,而兼祛头风,此为方中治标之药。
全方七味,标本兼顾。
对肝阳上亢之眩晕,不论其病因如何,皆确中病理,故效如桴鼓。
【加减】 如眩晕甚者,加天麻、钩藤、玉竹等柔肝息风之品;耳鸣甚者加磁石;大便干者,加当归、火麻仁;手足心热者,加牡丹皮、地骨皮;恶心者,加竹茹、代赭石;失眠者,加远志、炒酸枣仁;如食少纳呆者,去生地黄。
【验案】 孟某,女,64岁。
1974年4月7日初诊。
患美尼尔综合征多年,并伴有轻度动脉硬化。
每年春季频繁发作,本次发作已10余天。
现症见:头晕甚,耳鸣不止,食欲不隹,恶心,嗳气,喜进冷食。
头晕不得转侧,如坐舟车,动则恶心,呕吐,眼糊,目眩,以闭目静养为安。
左手、足发热,右手、足觉冷,伴有心慌、失眠、手足抽搐,溺黄,大便一般,脉沉弦无力。
此为肝阳上亢所致,拟以平肝清晕汤加减治之。
处方:生白芍12g,白蒺藜12g,生石决明15g,菊花10g,竹茹6g,代赭石10g,远志6g,生龙牡各15g,夜交藤12g,钩藤10g,桑枝15g,麦冬10g,龙胆草5g,炒酸枣仁15g,丝瓜络10g。
水煎服。
二诊(4月10日):服上方2剂后,头晕减轻,已能进食,恶心轻微,但吐酸水,余无不适。
脉沉弱稍弦。
上方去龙胆草加半夏10g。
继服2剂后诸症均安。
按:本患者呕吐较重,故加竹茹、代赭石降气止呕;伴有心慌、失眠,加远志、酸枣仁、夜交藤养心安神;四肢抽搐,加钩藤、桑枝、丝瓜络通络止痉。
许心如辨治眩晕经验
些养血荣筋之品, 可用 四物汤养血, 用木瓜、伸筋草 、 血藤 等 鸡
活血解痉, 做到标本兼顾 。 2 3 脑 源性 眩晕 . 这类见于脑梗死、脑 出血 、脑动 脉硬 化、椎基底动脉供 血 不足等很 多疾病, 多发 于中老年患 者, 常 以气血 不足或气虚 通
1 4 痰浊中阻型 .
常因素体肥胖或饮食不节, 脾失健运而成。 证见头晕 昏沉, 头重如裹, 视物旋转, 胸胁胀 闷, 口中黏腻, 纳呆, 舌质 淡, 苔腻,
血瘀、清窍失养为主要病 因病机, 病性多属虚实夹杂 。证见 眩
晕、头痛, 见健 忘、失眠、心悸, 兼 舌质 淡黯或有瘀点瘀斑, 脉 沉细或细涩 。故治疗上多采用益气 活血 、通 窍活络法, 以补 方
脉滑 。治 以化痰通络 、清脑 开窍, 常选旋覆代赭 汤或半夏 白术
天麻汤加减 。
阳还五汤或血府逐瘀汤加减, 药物常用当归 、JI 、赤芍 、 白 I 芎
关键 词:名 医经验 ;许 心如 ;眩晕;辨证 ;辨病
中图分类号:R 5 . 2 5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0 .342 1)90 9 .2 0 55 0 (0 10 —0 40 2 辨病 与辨证结合论 治 现代 医学 中很 多疾病 都 以眩晕 为主 症, 常见 的有 :耳源 性眩 晕, 如美尼尔 综合征 、前庭神 经炎等 ;脑源性 眩晕, 如脑 梗死 、脑 出血 、脑动脉 供血 不足 、颈动脉 狭窄等 :心 源性眩 晕, 如病 态窦 房结综 合征 ;颈源 性眩 晕主要 是颈椎 病等 ;其 他还有 一些如 植物神 经功 能紊乱 、围绝经期 综合征 、贫血 以 及外伤 后都可 见眩 晕症状 。 许师 在临床 诊 治过程 中常常抓 住 主症 , 合年龄 、 因, 结 病 分虚 实, 把辨 病和辨 证结 合起来 , 用 选
名老中医梁敏辉治疗眩晕的临证经验
名老中医梁敏辉治疗眩晕的临证经验摘要:“眩”是指眼花或眼前发黑,“晕”是指头晕或感觉自身与外界景物旋转。
两者常同时并见,并统称为眩晕。
该论文通过整理半夏白术天麻汤结合针灸治疗痰湿阻络型眩晕患者的临证经验,分析该类眩晕疾病的病因病机,辩证论治,理法方药,针灸疗法。
运用全国基层名老中医梁敏辉老师的学术思想选择半夏白术天麻汤及针灸扶正祛邪之法进行治疗,分析其中包含的中医临证思想。
同时查阅相关记载文献,进行总结分析,为今后治疗该类眩晕患者提供共更好的临床指导意义,从疾病本质出发,力求达到治病求本的目的。
关键词:眩晕;学术思想;针刺“眩”是指眼花或眼前发黑,“晕”是指头晕或感觉自身与外界景物旋转。
两者常同时并见,并统称为眩晕。
轻者闭目即止,重者如坐车船,旋转下定,不能站立等。
眩晕是临床一类常见多发病,其病因错综复杂,病程缠绵反复。
现代医学认为,病因主要由于前庭神经的病变。
病因多为耳石症,美尼尔综合征、良性位置性眩晕、低血糖症、高血压症、低血压症、脑动脉硬化症、贫血、急性的耳迷路炎症,还有一个主要病因就是耳毒性药物或物质所起在大量的临床实践中认识到造成眩晕的还有以下几个原因:①不注意营养保健,容易造成贫血,多数为老年人。
②高血脂,血小板增多症等均可使血液黏稠度增高,血流缓慢,以致脑部供血不足,造成眩晕。
③动脉硬化也可以造成眩晕。
④颈椎病,颈椎病变的人患眩晕症的人数极多。
⑤心脏病及血液疾病等均能引起供血不足而眩晕。
眩晕最早见于《内经》,称为“眩冒”“眩”。
中医学认为眩晕主要因为肝阳上亢,痰浊中阻,肾精不足,气血亏虚等原因。
眩晕症具有十分复杂的发病机制,与瘀、痰具有密切的关系,痰瘀互结,使得浊气无法下降,清气难以升高,气机受到阻塞,无法供养脑髓,清窍蒙蔽而诱发眩晕【1】。
诸多因素造成髓海不足,脑失所养。
《灵枢·卫气》云:“上虚则眩。
”人体正气虚是眩晕的发病基础,因此扶助正气乃治疗眩晕之纲。
《景岳全书·眩晕》强调“无虚不作眩”等,都是古人所总结的眩晕发病的原因。
胡希恕治眩晕医案
胡希恕治眩晕医案胡希恕(1936年-2017年)是一位中国中医药界的著名专家,擅长中医内科和中医骨伤科。
他在治疗眩晕方面有着丰富的经验和独到的见解。
以下是胡希恕治疗眩晕的一些医案和相关参考内容(不包含链接)。
1. 病案1患者:女性,60岁,眩晕症状已有1年多,伴随着头晕、恶心、呕吐,常常丧失平衡感。
治疗方案:胡希恕采用了中医针灸疗法治疗该患者。
他选择了一些特定的穴位进行针灸,如百会穴、风池穴、肩井穴等。
同时结合中药煎汤,使用了葛根、防风、川芎、柴胡等药物。
效果:经过4个疗程的治疗,患者的眩晕症状明显减轻,头晕、恶心等症状也有所改善。
2. 治疗原则胡希恕治疗眩晕的原则是“以眩晕的病机为主,辅以局部症状的病机,并重视辨证施治。
”他认为眩晕的发病机制主要与半规管功能紊乱、颈椎病、高血压、心脑血管疾病等因素有关。
因此,治疗眩晕的关键是针对病因进行治疗。
3. 针灸治疗胡希恕在治疗眩晕中广泛应用针灸疗法,并取得了一定的效果。
他认为,针灸可以调节体内的气血运行,改善气血不畅所引发的眩晕症状。
他常用的一些穴位包括百会穴、风池穴、肩井穴等。
4. 中药治疗胡希恕在治疗眩晕中也常采用中药配合针灸进行综合治疗。
他认为,中药可以调整体内的阴阳平衡,改善眩晕的病理过程。
他常使用的一些中药有葛根、防风、川芎、菊花、柴胡等。
5. 调理饮食胡希恕认为,饮食习惯的调整对于眩晕患者来说非常重要。
他建议患者尽量避免辛辣刺激性食物的摄入,如辣椒、姜蒜等。
同时,对于有高血压或心脑血管疾病的患者,还应限制盐的摄入量。
6. 身体锻炼胡希恕认为,适当的身体锻炼可以改善眩晕的症状。
他建议患者进行一些有氧运动,如散步、跳绳、游泳等。
同时,还可以进行一些颈椎保健操,有助于改善颈椎病引起的眩晕。
总之,胡希恕治疗眩晕的方法主要包括针灸、中药治疗、调理饮食和身体锻炼等。
他的治疗经验丰富,注重综合施治,以病因为导向,取得了一定的疗效,为中医眩晕治疗领域做出了积极贡献。
眩晕病中医名家经验
眩晕病中医名家经验
眩晕病,即眩晕症,是一种常见的病症,中医名家在治疗眩晕病方面有着丰富的经验。
1. 针灸疗法:中医认为,眩晕病多与脑、耳、眼等器官功能失调有关,针灸疗法可以通过调节人体气血运行,促进经络畅通,改善器官功能,达到治疗眩晕的效果。
常用的针灸穴位包括百会穴、风池穴、印堂穴等。
2. 中药治疗:中医药物治疗眩晕病主要通过调理肝风、疏肝气以及补益脾胃等方式来改善病症。
常用的中药方剂有天麻钩藤饮、四逆散等,在具体应用中根据患者的身体状况进行调整。
3. 饮食调节:中医认为,眩晕病与脾胃虚弱、气血不足等有关,因此在饮食方面需要注意调节。
推荐患者多吃易消化、富含营养的食物,如山药、红豆、黑米等,同时避免辛辣、油腻等刺激性食物。
4. 调节生活习惯:中医认为,眩晕病与情志不宁、过劳等因素有关,因此患者需要注意调节生活习惯。
保持良好的心态,避免情绪波动;合理安排工作和休息时间,避免疲劳;规律生活,注意充足的睡眠。
以上是中医名家治疗眩晕病的一些经验,但仍需要根据个体情况进行具体的诊断和治疗。
建议患者在就医前咨询专业的中医医生以获得更准确的诊断和治疗方案。
彭玉山主任中医师治疗眩晕经验
彭 玉 山 主任 中 医师 为 北 京 市 中 医 药薪 火 传 承 3+3工 程 学 术 经 验 继 承 工 作 指 导老 师 ,北京 市 怀 柔 区首 届 名 老 中 医 .中华 中 医 药 学 会 脑病 专业 委 员 会 委 员 。彭 师 从事 中 医临 床 工 作 40余 年 , 医 术精 湛 ,医 德 高 尚 ,在 中 医脑 病 诊 疗 方 面学 验俱 丰 ,尤 其 对 眩 晕 的研 究 有 独 到 之处 。现 将 彭 师 治 疗 眩 晕 的经 验 简 述 如 下 。
3 辨证 处 方 3.1 疏肝 解郁 ,理 气 畅 中 肝 主 疏 泄 ,性 喜 调 达 ,恶 抑 郁 。 忧 郁 恼 怒 太 过 ,肝 失 条 达 ,肝气 郁 结 ,气 郁 化 火 ,肝 阴耗 伤 ,风 阳 易 动 , 上 扰 清 空 。发 为 眩 晕 。症 见 眩晕 ,情 绪 不 宁 ,郁 闷烦 躁 ,胸 部 满 闷 , 脘 闷 暖气 ,不 思 饮 食 ,大便 不 调 ,苔 薄腻 ,脉 弦 。治 以疏 肝 解 郁 ,理 气 畅 中 。方选 柴 胡 舒 肝 散 加 减 。 3.2 清肝 泻 火,化 痰利 湿 肝为 风木之 脏 ,体 阴用 阳 ,其 性刚 劲 ,主 升 主动 。索 体 阳盛 ,性 急 多 怒 ,肝 阳偏 旺 ,木 旺生 火 ,龙 雷 之 火 上 升 ,风 火 相搏 ,火 随 气 窜 ,痰 因 火 动 ,上 冒清宫 ,眩 晕 因 作 。症 见 眩晕 ,急 躁 易怒 ,口苦 而 干 ,或 伴 头胀 痛 ,目赤 ,耳 鸣 ,每 因恼 怒 而上 症 加 剧 。舌 红 ,苔 黄 ,脉 弦 。治 以 清肝 泻 火 ,化 痰 利 湿 ,方 选 龙
名老中医王如侠眩晕辨治经验
【 Ke y w o r d s ]V e r t i g o ; E x p e r i e n c e o f T C M ma s t e r ; Wa n g R u x i a
d o i : 1 0 . 3 9 6 9  ̄ . i s s n . 1 6 7 4 — 7 8 6 0 . 2 0 1 6 . 3 4 . 0 3 7
瑰花 ,茯 神 ,炒 枣仁 ,炙 远志,夜 交藤 。肝 火太 旺,上炎 于 面, 口苦 目赤 较甚 ,烦躁 易 怒 明显者 ,加龙 胆 草、牡丹 皮 。 若伴肝 肾阴虚 明显 ,见 目涩耳 鸣,腰酸膝 软 ,舌 红少苔 ,脉
弦 细 数 , 加 枸 杞 子 、麦 冬 、 何 首 乌 。 若 阳 亢 致 肝 风 内动 , 手
103969jissn16747860201634037王如侠老中医已七十余岁从医五十载现仍工作于临床一线被遴选为第三批全国名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在内科领域中有许多建树特别是在心脑血管疾病方面有深刻的体会和独到的见解尤其对眩晕的治疗有着良好的临床疗效王老认为眩晕是一组临床常见症候群以头晕头昏眼花头重脚轻感觉自身或景物旋转身体漂浮行走摇晃等为主要表现从青年到中老年均有发生多见于美尼尔氏病颈椎病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高血压脑动脉硬化脑梗死贫血神经衰弱等疾病
we a l t h o fc l i n i c a l e x p e r i e n c e , e s p e c i a l l y f o r t r e a t i n g v e  ̄i g o . T h e e x p e r i e n c e o f Wa n g Ru x i a wa s s u mma r i z e d , a n d v e  ̄i g o we r e d i v i d e d i n t o
常见眩晕要辨证,国医大师熊继柏这样治!
常见眩晕要辨证,国医大师熊继柏这样治!一、历代医家对眩晕认识眩晕病证,最早见于《内经》,称之为“眩”或“眩冒”。
《内经》认为眩晕以虚为主。
汉代张仲景则认为痰饮是眩晕发病的原因之一,并用泽泻汤及小半夏加茯苓汤治疗痰饮眩晕,为后世“无痰不作眩”的论述提供了理论基础。
宋代严用和首次提出了六淫、七情所伤致眩的观点。
元代朱丹溪倡导痰火致眩学说,提出“无痰不作眩”的理论。
明代张景岳认为眩晕的病因病机“虚者居其八九,而兼火兼痰者,不过十中一二耳”。
秦景明在《症因脉治·眩晕总论》中认为阳气虚是本病发病的主要原因。
徐春甫《古今医统·眩晕宜审三虚》认为:“肥人眩运,气虚有痰;瘦人眩运,血虚有火;伤寒吐下后,必是阳虚。
”龚廷贤《寿世保元·眩晕》集前贤之大成,对眩晕的病因、脉象都有详细论述,并分证论治眩晕,如半夏白术汤证(痰涎致眩)、补中益气汤证(劳役致眩)、清离滋饮汤证(虚火致眩)、十全大补汤证(气血两虚致眩)等。
虞抟《医学正传·眩晕》指出:“眩晕者,中风之渐也”,认识到本病与中风之间有一定内在联系。
二、熊老个人经验01辨治眩晕,当先审证候虚实。
眩晕之证,病机比较复杂,临证当先审证候虚实。
一般而言,新病多实,久病多虚;体壮者多实,体弱者多虚;兼呕恶、面赤、头胀痛者多实,兼体倦乏力、遇劳则甚者多虚;发作期多实,缓解期多虚,病久常虚中夹实,虚实夹杂。
02虚证眩晕,需详辨脏腑病位。
虚证眩晕,总因虚损而致清窍失养所致,然临证却需详审脏腑病位。
肝阴不足,肝郁化火,可致肝阳上亢,其眩晕兼见头胀痛,面潮红等症状。
脾虚气血生化乏源,眩晕兼有纳呆,乏力,面色淡白等;脾失健运,痰湿中阻,眩晕兼见纳呆,呕恶,头重,耳鸣等。
肾精不足之眩晕,多兼腰酸腿软,步摇发脱,耳鸣。
03眩晕肢麻,要警惕中风发生眩晕若兼头胀而痛,心烦易怒,肢麻震颤者,应警惕发生中风。
清代李用粹《证治汇补·卷一·中风》说:“平人手指麻木,不时眩晕,乃中风先兆,须预防之。
郝万山治头昏沉医案
郝万山治头昏沉医案
郝万山治疗头晕沉重的医案是一种中医治疗方法,下面我将从不同角度全面回答你的问题。
首先,头晕沉重是一种常见的症状,可能由多种原因引起,如颈椎病、高血压、贫血、内耳问题等。
郝万山治疗头晕沉重的医案主要是基于中医理论和经验,通过调理人体的阴阳平衡、气血运行等来改善症状。
从中医的角度来看,头晕沉重与人体的气血运行不畅有关。
郝万山治疗头晕沉重的医案通常会采用中药调理,如黄芪、白术、当归等,以补充气血、调理脾胃功能。
同时,根据具体病情,可能会配合针灸疗法,刺激特定穴位以调节气血流动。
其次,郝万山治疗头晕沉重的医案也注重个体化的治疗方案。
中医强调辨证施治,即根据患者的具体症状、体质、病因等因素制定个体化的治疗方案。
因此,在治疗头晕沉重时,郝万山可能会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如年龄、性别、体质、病史等,制定相应的治疗方案。
此外,郝万山治疗头晕沉重的医案还可能结合其他辅助治疗方法。
例如,推拿按摩、理疗、中药熏蒸等,以促进血液循环、放松肌肉、改善症状。
同时,他还可能会建议患者调整生活习惯,如合理饮食、适量运动、规律作息等,以维持身体的健康状态。
总结起来,郝万山治疗头晕沉重的医案是一种综合运用中医理论和经验的治疗方法。
他会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制定个体化的治疗方案,包括中药调理、针灸疗法、辅助治疗方法等。
同时,他还会建议患者调整生活习惯,以维持身体的健康状态。
这些措施旨在通过调理人体的阴阳平衡、气血运行等来改善头晕沉重的症状。
请注意,以上所述仅为参考,具体的治疗方案需要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来确定。
跟诊惊现奇效医案:20余年头晕,三付中药见奇效!中医辨证之精妙叹为观止!
头晕是指病⼈⾃感头部发昏,周围景物好象在旋转,⼈有要跌倒的感觉,轻者闭⽬即⽌,重者不能站⽴,若兼眼花⽬眩者称为眩晕。
本症在古代医籍中有多种名称。
《素问》有'头眩'、'掉眩'、'徇蒙招尤'之称;《灵枢》称'眩冒'、'⽬眩'、'眴仆'等;《⾦匮要略》有'冒眩'、'癫眩'之记载;《诸病源候论》称'风眩';《圣惠⽅》称'头旋';《三因⽅》称'眩晕';《济⽣⽅》称'眩运',清代以降,多称'眩晕'或'头晕'。
头晕的常见证候如下:风⽕上扰头晕胀痛,烦躁易怒,怒则晕痛加重,⾯⾚⽿鸣,少寐多梦,⼝⼲⼝苦,⾆红苔黄,脉象弦数。
本证多因平素阳盛⽕旺,肝阳上亢;或常有恼怒郁懑,⽓郁化⽕,耗伤肝阴,以致风阳内动,风⽕上扰所致。
风⽕扰动于上,则头⽬眩晕且作胀痛;怒则肝⽕益炽,故头晕头痛加重;风⽕扰及⼼神,则烦躁易怒,少寐多梦;⼝苦,⾆红苔黄,脉象弦数,皆风⽕亢盛之征。
治宜清⽕熄风,平肝潜阳。
⽅以天⿇钩藤饮。
若肝胆热甚,⼝⿐⽣疮,⼩便短⾚,宜清泻肝胆之⽕,⽅⽤龙胆泻肝汤。
中年以上,风⽕眩晕,应警惕是否为中风之先兆,当及时防治。
阴虚阳亢头晕,⽬涩,⼼烦失眠,多梦,或有盗汗,⼿⾜⼼热⼝⼲,⾆红少苔,或⽆苔,脉细数或细弦。
阴虚阳亢者为平素肾阴不⾜,或热病久病伤阴,阴津不⾜,⽔不涵⽊,以致肝阳上亢,以阴虚为主。
阴液不⾜,⽬失濡润,故头晕⽽⽬⼲涩;肾阴不⾜,⼼肾不交则⼼烦失眠,寐中多梦;阴虚⽣内热,故⼿⾜⼼热。
夜寐盗汗;⾆红脉细数皆阴虚内热之象。
本证以眩晕⽬⼲,⼿⾜⼼热,⾆红少苔或⽆苔为特点。
治宜养阴平肝定眩,⽅⽤菊花芍药汤或杞菊地黄丸。
痰浊中阻头晕头重,胸膈满闷,恶⼼呕吐,不思饮⾷,肢体沉重,或有嗜睡,⾆苔⽩腻,脉象濡滑,或弦滑。
名老中医治头晕的经验
名老中医治头晕的经验
头晕是一种常见症状,可能由多种原因引起,如血压不稳、贫血、颈椎病等。
中医认为头晕与人体的气血运行有关,经络不通畅或气血不足都可能导致头晕。
以下是名老中医治疗头晕的几种经验。
1. 艾灸穴位
艾灸是中医传统疗法之一,对头晕有一定的疗效。
常用的穴位有百会穴、风池穴、大椎穴、太阳穴等。
百会穴位于头顶正中央,风池穴位于颈后头发发际边缘,大椎穴位于颈椎第七椎间隙上方,太阳穴位于眉毛外侧凹陷处。
艾灸这些穴位可以疏通经络、调节气血,改善头晕症状。
2. 中药治疗
中药治疗头晕的方法有很多,根据具体症状选择不同的药材。
例如,对于由气虚引起的头晕,可以用人参、黄芪、白术等补气药;对于由血虚引起的头晕,可以用当归、党参、熟地黄等补血药;对于由气滞血瘀引起的头晕,可以用川芎、桃仁、红花等活血化瘀药。
但使用中药治疗头晕需要遵医嘱,不可自行乱用。
3. 饮食调理
中医认为饮食与身体健康密切相关,头晕病人应注意饮食调理。
如头晕由血虚引起,可多吃些补血食物,如红枣、桂圆、龙眼等;头晕由气虚引起,可多吃些补气食物,如枸杞、柿子、山药等;头晕由肝火旺盛引起,可多吃些清热解毒食物,如苦瓜、黄瓜、冬瓜等。
以上是名老中医治疗头晕的几种经验,但不同的病因需要不同的
治疗方法,因此在治疗头晕时应根据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方法。
同时,饮食和生活习惯也需要调整,如避免熬夜、保持良好的心态等。
董桂英教授治疗眩晕病临床经验总结
导 师 董 桂 英 主 任 根 据 前 人 经 验 并 结 合 现 代 人 体 质 特 征,指 出 眩晕病位在脑,主要与肝、脾、肾有关,再与风、火、虚、痰、瘀相互夹 杂影响,夹瘀夹痰最多见,认为瘀相与痰相是眩晕中最常见的,两 者相互夹杂,互为因果相互影响,瘀相去除痰相随之消失,眩晕则 停止,反之亦然,故特别强调“痰瘀同治”。现代人生活条件提高, 嗜食肥甘厚味,营养丰富甚至营养过剩,多发肥胖,吸烟嗜酒,工作 压力大、情绪焦虑等多方面的原因,痰湿体质者愈来愈多。痰浊、 血瘀也成为了眩晕的常见病理因素。嗜食肥甘,脾胃受损,导致运 化失司,津液聚集生痰,痰湿凝聚,化生痰浊,使气血运行不畅,气 滞血瘀,痰与瘀相互搏结,阻滞经络,痰浊上蒙清窍,遂致眩晕。
1 眩晕病因病机溯源
眩晕最早出现于《内经》,称之为“眩冒”、“掉眩”,主要有因风、 因虚、因瘀之说,与肝脾肾相关。《素问· 至真要大论》指出:“诸 风 掉 眩 ,皆 属 于 肝 ”,提 出 眩 晕 与 肝 关 系 密 切 。 此 外 ,《 内 经 》中 也 提 及“虚”之 病 机,“上 气 不 足,脑 为 之 不 满,耳 为 之 苦 鸣,头 为 之 苦倾,目为之眩”,指出眩晕与虚有关;汉·张仲景在《金匮要略》中 写道:“心下有痰饮,胸胁支满,目眩”,开创了“因痰致眩”的先河。 元·朱 丹 溪 在“ 医 圣 ”张 仲 景 的 基 础 上,提 出“无 痰 不 作 眩 ”,刘 完 素提出“风火致眩”。明·杨仁斋《仁斋直指方》言:“瘀滞不行,皆 能眩晕”,首提因瘀致眩,明·虞抟在《医学正传·眩运》中进一步发 展此观点:“外有因坠损而眩运者,中有死血迷闭心窍而然,是宜行 血清经,以散其瘀结”。
0 引言
导师董桂英教授为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第二批中医优秀临床人 才,在论治眩晕病方面有独到经验。她重视治未病和后续调理,取 得了很好的临床疗效。笔者跟师学习近 2 年,深得导师治疗眩晕 真谛,现总结如下。
著名中医学家裘沛然治疗眩晕医案4则
著名中医学家裘沛然治疗眩晕医案4则眩即眼花,晕即头晕,临床上两者常同时出现,故统称为“眩晕”,轻者闭目可止,重者如坐车船,旋转不定,不能站立,或伴有恶心、呕吐、汗出、面色苍白等症状。
眩晕为临床常见病证,多见于中老年人,亦可发于青年人。
本病可反复发作,妨碍正常工作与生活,甚者可发展为中风而危及身体健康。
临床上用中医中药防治眩晕,对控制眩晕的发生、发展具有较好疗效。
中医认为本病多为阴虚阳亢,肝火上炎,气血亏虚,肾精不足,痰瘀阻窍所为,当以平肝潜阳,益气养血,补益肝肾,祛瘀化痰为治。
高血压、低血压、低血糖、贫血、美尼尔氏综合征、脑动脉硬化、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神经衰弱等所致的眩晕,在常规治疗的同时,可配合中药治疗。
根据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制定的《眩晕中医诊疗方案(2017年版)》,中医辩证施治,一般分为以下几型。
1.风痰上扰型:主要表现为头晕,有旋转感或摇晃感、漂浮感,头重如裹,伴有恶心呕吐或恶心欲呕、呕吐痰涎,食少便溏,舌苔白或白腻,脉弦滑。
当以祛风化痰,健脾和胃为治,方用半夏白术天麻汤加减,药取陈皮、半夏、茯苓、白术、天麻、大枣、橘红各10克,甘草5克,生姜3片,水煎服,每日1剂(下同)。
中成药可选用蛇胆陈皮口服液(片、胶囊),每次1支,每日2次口服;天麻片,每次5片,每日3次口服;眩晕宁冲剂,一次8g,一日3~4次,开水冲服。
2.肝火上炎型:主要表现为头晕且痛,其势较剧,目赤口苦,胸胁胀痛,烦躁易怒,寐少多梦,小便黄,大便干结,舌红苔黄,脉弦数。
当以平肝潜阳,清火熄风为治,方用天麻钩藤饮加减,药取天麻、钩藤、石决明、黄芩、栀子、益母草、牛膝、杜仲、桑寄生、茯神、夜交藤、夏枯草各10克。
中成药可选用复方罗布麻冲剂,或山花晶颗粒,每次10克,每日3次口服;丹栀逍遥丸,每次9克,每日2次口服;龙胆泻肝口服液,或夏枯草膏,每次10ml,每日3次口服。
3.气血亏虚型:主要表现为头晕目眩,动则加剧,遇劳则发,面色晄白,爪甲不荣,神疲乏力,心悸少寐,纳差食少,便溏,舌淡苔薄白,脉细弱。
简述眩晕证之中医临床治疗经验
简述眩晕证之中医临床治疗经验眩晕是指旋转性的头晕感和晕厥的感觉,以及伴随的恶心和呕吐。
眩晕是一种常见的症状,它可能是由许多因素引起的,如晕车、头部受伤、中耳疾病等。
中医认为,眩晕证是因为人体阴阳失调,气血不畅,经络不通等导致的。
病因病机中医认为,眩晕是由于人体五脏失调、气血不畅以及阴阳失衡等因素引起的。
具体来说,病因包括以下几种情况:1.脾肾阳虚- 饮食习惯不当,过度运动,精神紧张等病因不但耗损了脾肾阳气,还导致了气血不足和经络不畅。
2.精神因素- 精神紧张、恐惧、焦虑等情绪波动是造成眩晕加重的主要原因之一。
3.中耳疾病- 感冒、耳部感染、鼓室积液、耵聍栓塞等引起的中耳疾病也是导致眩晕的原因之一。
中医治疗中医认为,眩晕证是由阴阳失调,气血不畅,经络不通等导致的。
因此,治疗眩晕,首先需要调整人体阴阳平衡,促进气血畅通。
采用中医方法治疗,可以很好地缓解眩晕的症状。
1. 药物治疗对于轻度的眩晕,可以使用一些中药来调理身体。
最常用的中药有三七、川芎、黄连、红花、细辛、陈皮等。
这些中药可以促进气血畅通,调理身体阴阳平衡,缓解眩晕的症状。
2. 食疗治疗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可以通过食疗来预防和治疗眩晕。
具体建议如下:1.多吃蔬菜和水果,特别是富含维生素C的食物,如柑橘类水果、草莓和西红柿等。
2.吃些鱼和瘦肉,这些食物富含优质蛋白质,有助于补充体内蛋白质的损失,同时有利于促进血液循环。
3.避免过度食用甜食和油腻的食物,这些食物会刺激消化系统,油腻的食物还会导致血液循环不畅。
4.喝些益智茶,这种茶能够舒缓神经,缓解头晕的症状。
3. 针灸治疗针灸疗法可以调节人体阴阳平衡,增加机体免疫能力,使眩晕症状得到缓解。
常见的治疗穴位有百会穴、太阳穴、耳部穴位等。
4. 推拿按摩治疗推拿按摩可以刺激身体的气血运行,通过揉捏、按摩、叩击等手法,加速病因部位的气血循环,从而缓解眩晕的症状。
5. 运动治疗适当的运动可以改善人体阴阳失衡,促进血液循环,提高身体免疫力。
眩晕症中医治疗经验总结
眩晕症中医治疗经验总结眩晕症在咱中医这儿可大有讲究呢!咱先说说眩晕症是咋回事儿吧。
眩晕症呀,就是那种感觉天旋地转的,有时候站都站不稳,脑袋就像在坐过山车似的,可难受了。
这病可不分男女老少,说找上谁就找上谁。
那中医咋看眩晕症呢?中医认为啊,眩晕症的原因有好多呢。
比如说气血不足,就像那汽车没油了,跑不动,人要是气血不足啊,脑袋就晕乎乎的。
还有啊,肝阳上亢也会引起眩晕症。
这就好比那锅里的水开了,热气直往上冒,肝阳太盛了,就容易让脑袋发晕。
另外呢,痰湿内阻也是个常见原因。
就像那路上有很多泥巴,车走起来就不顺畅,身体里有痰湿,气血运行就会受到阻碍,人也就容易眩晕。
那中医治疗眩晕症都有啥办法呢?中药调理那是必不可少的。
要是气血不足呢,就会用一些补气血的药,像八珍汤之类的。
八珍汤就像一个营养套餐,里面有人参、白术、茯苓这些能补气的药材,还有熟地、当归、川芎、白芍这些能补血的药材,就像给身体补充能量一样,气血足了,眩晕自然就减轻了。
要是肝阳上亢呢,就得用平肝潜阳的药,像天麻钩藤饮。
天麻就像一个小卫士,专门去平定那上亢的肝阳,钩藤也来帮忙,把那乱冲乱撞的阳气给降下来。
对于痰湿内阻的情况呢,半夏白术天麻汤就派上用场了。
半夏就像个清洁工,把身体里的痰湿打扫干净,白术健脾,不让痰湿再产生,天麻来止晕,这样身体就清爽了,眩晕也就消失了。
除了吃药,中医的针灸推拿对眩晕症也很有效哦。
针灸就像给身体里的穴位打电话,告诉它们要好好工作。
比如说扎百会穴,百会穴可是个很重要的穴位,就像身体的司令部,扎这个穴位能提升阳气,让脑袋清醒。
还有风池穴,风池穴就像个避风港,刺激它能把那些让脑袋晕的风邪赶跑。
推拿呢,就像给身体做按摩一样,通过按摩头部、颈部的穴位和经络,让气血运行顺畅。
按摩师的手就像魔法棒,在头上、脖子上这么一按一揉,头晕的感觉就会慢慢减轻。
还有啊,在生活中咱也得注意。
得了眩晕症的人啊,可不能太劳累了。
要像照顾小婴儿一样照顾自己,早睡早起,保证充足的睡眠。
赵绍琴治疗眩晕医案
赵绍琴治疗眩晕医案
赵绍琴是著名的中医学家,他在治疗眩晕方面有着丰富的经验。
以下是一个赵绍琴治疗眩晕的医案:
患者,男,50岁。
主诉:头晕目眩,不能站立,恶心呕吐,不能进食已3天。
发病前曾因情绪激动而致失眠、心悸、烦躁。
舌质红苔黄腻,脉弦滑数。
诊断:眩晕。
证属肝火上炎,内风扰动。
治则:平肝清热,熄风潜阳。
方药:羚羊角粉1克(冲服),菊花10克,钩藤10克(后下),桑叶10克,生地15克,白芍15克,甘草6克,黄芩10克,黄连6克,竹叶10克。
服上药2剂后,眩晕大减,已能站立行走,恶心呕吐已除。
守上方再服2剂而愈。
按:此案患者发病前有明显诱因——情绪激动,且舌红苔黄腻,脉弦滑数,显系肝火上炎、内风扰动所致。
故用羚羊角粉、菊花、钩藤等平肝清热、熄风潜阳之品而获效。
如需获取更具体的信息,建议查阅相关资料或咨询中医学领域的专家学者。
沈英森治疗眩晕的临床经验介绍
握患者的双足踝部 向上牵引 , 使腰部呈波浪式抖动
3— 5次 。
222 侧卧位 ( ) .. 1 腰部斜 扳法 : 患者侧卧位 , 右 侧躯体在下 , 左侧躯体在上 , 右下肢伸直 , 左下肢屈 曲, 术者 立 于 患 者 背 侧 , 手 掌 放 在 患 者 左 肩 的前 右 缘, 左手掌放在左髂骨的后外缘 , 双手作相反方 向的 斜 扳 , 时施 于 对 侧 , 右 各 1次 。 ( ) 腿 后 伸 同 左 2 单
有扩张血管, 减少血小板及红细胞凝集性 , 降低血液 粘稠度 , 善血管 通透性 及循 环 消除炎 症 , 善局 部 改 改 营养状况 , 促进组织修复和再生 , 有利于骨关节及周 围软组 织 、 神经 的恢 复 。
腰 椎 间 隙 的最 长牵 引距 离 平 均 可达 3— m。 5m 故腰部 牵抖 法可 解决 容 积 问 题 , 善椎 管 内和 椎 间 改
l 2 0— 0次 。
孔内的血液循环 , 使脊柱周 围组织和马尾神经的血 液循环得以恢复 , 有利于神经、 肉组织水肿和炎症 肌 的吸收。震颤按压 , 后伸摇腰, 可使椎间盘外压力增 加, 促使突出物还纳或改变其与神经根的位置 ; 屈腰 抬臀可使脊柱屈曲旋转位时 , 使处在曲线 凸面的椎 间盘在 纵 向压力 和旋 转 力 的 作 用下 变 位 ; 部 斜 扳 腰
沈英森治疗眩晕的临床经验介绍
★ 胡志成
徐 云生 ( 暨南 大学 医学 院 中医系 广州 50 3 ) 162
摘要 : 沈英森教授从 事 中医临床几十年 , 累了丰富的经验。其治疗眩晕 紧扣病机 , 积 严谨组方 , 灵活用药, 故临床疗效显著。 临
证 常以酸枣仁 汤为主 养血调肝 治疗虚 劳眩晕, 以龙胆 泻肝 汤为主清泻肝胆 治疗肝 火眩晕, 以半夏 白术天麻 汤为主化痰熄风 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从医数十年,这位老中医治疗眩晕总结出这样的经验眩晕是指以头晕目眩为主证的一种疾病。
目眩是视物昏花或眼前发黑,头晕是自觉景物旋转,站立不稳。
二者常同时并见,故统称为眩晕。
与现代医学之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高血压病、梅尼埃病等疾病相似。
重视无形之痰针对无形之痰,洪老喜用竹茹、天竺黄等清化热痰药及橘红、僵蚕等较平和的化痰药,化痰而不伤阴,祛邪而不伤正。
洪老治疗眩晕慎用燥湿化痰药,如半夏、南星等。
眩晕发病多与肝阴不足、肝郁化火、肝阳上亢、痰火内扰等病理因素有关,燥湿化痰药性多温燥,有伤阴之弊。
阴伤则难以制约肝阳,阴虚则火旺,导致眩晕病情加重。
魏某,男,57岁。
初诊:头晕、头胀、右手麻木、耳鸣、面部烘热,颈部发硬感,睡眠差,舌淡、苔白,脉弦滑。
高血压病史5年,最高160/90 mmHg。
中医诊断:眩晕(肝阳上亢)。
方药:当归15g,川芎15g,白芍20g,生地15g,葛根20g,僵蚕10g,桑叶15g,夏枯草10g,麦冬10g,川贝10g,远志15g,炒枣仁15g,菊花15g,茯神10g,橘红10g,竹茹10g,蔓荆子15g,怀牛膝15g,瓜蒌仁15g。
5剂,水煎服。
服上方后,头晕缓解。
按:本病为眩晕之肝阳上亢证。
主因肝肾阴虚,不能制阳,肝阳偏亢。
气有余便是火,气盛导致火盛,火盛伤阴,耗津烁液成痰,于是肝风挟痰浊,痰火邪鼓动气血,上乘脑络,导致眩晕。
肝体阴而用阳,主藏血。
洪老以生四物汤补肝血,兼清血分之热;夏枯草、菊花平肝潜阳;僵蚕、橘红、竹茹、瓜蒌仁以化无形之痰邪;桑叶、蔓荆子清利头目;远志、炒枣仁、茯神养心安神。
共奏平肝潜阳、清利头目、化无形痰、养心安神之功效。
滋肾柔肝、育阴潜阳之法洪老治疗眩晕习用滋肾柔肝、育阴潜阳之法,常用枸杞子、白芍、菊花、桑叶、石决明、珍珠母等药物。
用生四物汤补血、凉血,药用:生地黄、白芍、川芎、当归。
伴肝郁者,洪老常用柴胡、郁金、香附、香橼等药物,忌用刚燥伐肝之品,以防助热伤阴。
陈某某,女,40岁。
初诊:头晕1周,下午伴头痛,偶有烘热,口干不苦,乏力,怕热,睡眠可,二便可,血压110/75 mmHg。
舌淡,苔薄黄,脉弦细。
诊断:头晕(肝肾阴虚阳亢)。
治法:平肝潜阳、滋补肝肾。
方药:白芍20g,怀牛膝15g,钩藤20g,石决明15g,珍珠母20g,菊花15 g,葛根20g,夏枯草15g,杜仲15g,生地黄15g,蔓荆子15g,橘红10g,远志15g,天麻10g,当归15g,川芎15g,香附10g,香橼10g。
5剂,水煎服。
服上方后,患者头晕消失。
按:患者素体肝肾阴虚,阴不制阳,致肝阳偏亢,上扰清窍则见头晕及头痛,肝阴虚生热,灼伤津液,不能上承,故见口干。
苔薄黄为热象,脉弦细为肝阴不足之象。
本方以白芍、菊花、石决明、珍珠母育阴柔肝;以生四物汤养肝血,清血分热;钩藤、夏枯草、天麻平肝潜阳。
众药合用,共奏平肝潜阳、滋补肝肾之功效。
常用补阳还五汤加丹参、葛根对药针对瘀血眩晕一病,洪老常用补阳还五汤加丹参、葛根对药治疗。
补阳还五汤为益气活血之代表方剂,方中重用黄芪,大补中气,气旺血行,祛瘀而不伤正;当归尾活血兼养血,化瘀而不伤血;桃仁、红花、川芎、赤芍皆能祛瘀;地龙则长于通络。
丹参、葛根对药配伍,丹参能祛瘀以生新,葛根善于升发清阳,二药配伍,瘀血得祛,阳气得升,眩晕可止。
杨某某,男,62岁。
初诊:头晕,胀痛,视物模糊,乏力。
血压110/80 mmHg。
舌黯,苔白,脉沉细涩。
头CT示:多发腔隙性脑梗塞。
中医诊断:眩晕(瘀阻头窍)。
西医诊断:腔隙性脑梗塞。
方药:黄芪25g,赤芍15g,当归15g,川芎15g,地龙15g,桃仁10g,红花10g,丹参15g,葛根20g,枸杞15g,菊花15g,香附15g,山药20g,蔓荆子15g。
5剂,水煎服。
服上方后,头晕基本消失。
按:气为血之帅,气虚不能行血,致络脉瘀阻。
王清任曰:“元气既虚,必不能达于血管,血管无气,必停留而瘀”(《医林改错》),气血不能上荣头目,故见眩晕。
舌黯、脉涩均为血瘀之象,脉沉细、乏力为气虚之征。
方中黄芪补中益气,气旺血行;当归、川芎、桃仁、赤芍、红花,皆可活血化瘀;丹参补血活血,葛根升发清阳;菊花、蔓荆子以清头明目;枸杞、山药补益肾肝。
在现代医学的观念中,眩晕症是头晕和目眩的总称,是一种常见的临床症状。
眩晕发作时的特征是常常会感到天旋地转的晕,甚至出现恶心、呕吐、冒冷汗等自律神经失调的症状。
要注意的一点是,眩晕症通常反映出前庭部位的病变,它是一种症状,并不是一个疾病。
眩晕有假性眩晕和真性眩晕之分。
真性眩晕(周围性、前庭外周性):呈阵发性的外物或本身的旋转、倾倒感、堕落感,症状重,多伴有明显的恶心、呕吐等植物神经症状,持续时间短,数十秒至数小时,很少超过数天或数周者。
病因多见于前庭外周性病变。
假性眩晕(中枢性、脑性):为外物或自身的摇晃不稳感,或左右或前后晃动,注视活动物体时,或嘈杂环境下加重。
症状较轻,伴发植物神经症状不明显,持续时间较长,可达数月之久,多见于脑部和眼部等疾患。
假性眩晕常见于心血管疾病、发烧、贫血、中毒性疾病、代谢性疾病、视觉障碍、屈光不正、颈椎病、更年期综合征和神经官能症等。
因此,出现眩晕症应该及时治疗,排除健康隐患。
引起眩晕的常见原因有:贫血、高血压病、低血压症、动脉硬化症、甲状腺功能减退、内耳疾病、脑血栓、脑部肿瘤等。
眩晕病的治疗:眩晕并不是一种单门别类的病症,这是许多疾病的综合症,要在医生诊断后对症治疗:1、眩晕症发病期间,病人自身要选择舒适的体位,避免直视灯光的刺激,并抛除杂念,使整个人进入一种放松的状态。
2、对于可逆损害性眩晕和前庭功能一次性损伤不可逆转的眩晕症患者来说,要服用具有前庭神经镇定效果的药,比如异丙嗪(非那根)、地西泮(安定)等药,以便及时有效地控制住病情,3、眩晕时经常伴有呕吐症状的患者,应当常备阿托品和山莨菪碱类能有效止呕的药物,并适时补充维生素E和维生素C。
在中医的观念中,眩晕的真正原因是水不能正常化气,或者是由于贫血形成的。
在《黄帝内经--水热穴论》中说:肾者,胃之关也,关门不利,故聚水而从其类也。
清代名医陈士铎则认为:胃为肾之关。
他多次在其著作中提到,并指出“胃为肾之关,非肾为胃之关,《内经》年久讹写误传,世人错认肾为胃之关门”(《辨证录·卷十·种嗣门》)。
有别于《内经·水热穴论》“肾为胃之关”的观点。
肾司胃之开阖《辨证录·痿证门》指出“胃之开阖肾司之也”。
《本草新编·熟地》则进一步提出两者生理上的联系,认为“肾水旺而胃中之津液自足,肾气足而胃气亦足”。
胃之受纳通降开阖的生理功能在根本上受制于肾气的充足与否。
“胃为肾之关门,肾气足而关门旺……胃气得肾气之升降,而胃气有不更开,饮食有不更进乎”(《本草新编·茯苓》),“肾衰则胃不为肾以司开阖”(《辨证录·血症门》)。
笔者也赞同陈士铎的观点。
其实胃为肾之关最直接的表现就是河流与堤坝之间的关系,肾主水类比于长江、黄河等河流,脾胃主土,类比于河道两侧的堤坝。
肾脏出现问题的时候就相当于河流涨水,堤坝(脾胃)是河流的关口,当河水泛滥的时候,人相当于漂浮在水中的船舶,自然会有眩晕的症状。
当河水溢出堤坝的时候,就是肾水反辱脾胃,病人会有呕吐的症状。
所以大部分肾病患者包括尿毒症前期的患者都会有恶心、头晕、呕吐的症状。
肾水气化正常,但堤坝(脾胃)中自身的水气(湿气)比较多的时候,病人也会有恶心头晕、呕吐的症状。
二者的病因一在肾脏,一在脾胃。
贫血的患者也会有天旋地转的眩晕感,但还会伴随眼前发黑的症状。
在中医教材的理论中眩晕分为肝阳上亢和痰湿中阻的类型,在这里不做详细讨论。
西医观念里的耳石症、前庭功能障碍、梅尼埃症等眩晕的症状,大多是因为水不能化气形成的。
西医的理论体系中没有五行相生相克的概念,自然找不到疾病的原因,所以无法彻底治疗眩晕症。
在《伤寒论》中有苓桂术甘汤和真武汤,是治疗眩晕症的主要方剂。
二者的主要区别是:苓桂术甘汤的眩晕是患者在平躺到坐起来之后天旋地转的感觉;真武汤的眩晕是患者站立不稳伴有天旋地转的感觉。
如果在眩晕的时候有眼前发黑的症状,就是贫血引起的眩晕。
在《金匮要略》中有白术和泽泻组成的泽泻汤,就是治疗贫血引起的眼前发黑的眩晕症。
在临床实践中,泽泻汤可以配合苓桂术甘汤或真武汤使用。
曹颖甫老师在《金匮发微》中自述用防眩汤加川穹治疗过自身的眩晕症,三十年未曾复发。
普通的眩晕症四五剂就能治愈。
附防眩汤方如下:防眩汤党参三钱,半夏三钱,当归一两,白芍一两,熟地一两,白术一两,川穹五钱,山茱萸五钱,天麻三钱,陈皮一钱。
高树中教授介绍自己年幼患有眩晕症,治疗多年无法治愈,在大学期间用苓桂术甘汤治愈了十几年的眩晕症。
笔者用真武汤也治疗过眩晕症的案例。
在临床实践中,辨证准确,精准地掌握方剂的剂量,大多数的眩晕症都是可以在短时间内治愈的。
眩即眼花,晕即头晕,临床上两者常同时出现,故统称为“眩晕”,轻者闭目可止,重者如坐车船,旋转不定,不能站立,或伴有恶心、呕吐、汗出、面色苍白等症状。
眩晕为临床常见病证,多见于中老年人,亦可发于青年人。
本病可反复发作,妨碍正常工作与生活,甚者可发展为中风而危及身体健康。
临床上用中医中药防治眩晕,对控制眩晕的发生、发展具有较好疗效。
中医认为本病多为阴虚阳亢,肝火上炎,气血亏虚,肾精不足,痰瘀阻窍所为,当以平肝潜阳,益气养血,补益肝肾,祛瘀化痰为治。
高血压、低血压、低血糖、贫血、美尼尔氏综合征、脑动脉硬化、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神经衰弱等所致的眩晕,在常规治疗的同时,可配合中药治疗。
根据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制定的《眩晕中医诊疗方案(2017年版)》,中医辩证施治,一般分为以下几型。
1.风痰上扰型:主要表现为头晕,有旋转感或摇晃感、漂浮感,头重如裹,伴有恶心呕吐或恶心欲呕、呕吐痰涎,食少便溏,舌苔白或白腻,脉弦滑。
当以祛风化痰,健脾和胃为治,方用半夏白术天麻汤加减,药取陈皮、半夏、茯苓、白术、天麻、大枣、橘红各10克,甘草5克,生姜3片,水煎服,每日1剂(下同)。
中成药可选用蛇胆陈皮口服液(片、胶囊),每次1支,每日2次口服;天麻片,每次5片,每日3次口服;眩晕宁冲剂,一次8g,一日3~4次,开水冲服。
2.肝火上炎型:主要表现为头晕且痛,其势较剧,目赤口苦,胸胁胀痛,烦躁易怒,寐少多梦,小便黄,大便干结,舌红苔黄,脉弦数。
当以平肝潜阳,清火熄风为治,方用天麻钩藤饮加减,药取天麻、钩藤、石决明、黄芩、栀子、益母草、牛膝、杜仲、桑寄生、茯神、夜交藤、夏枯草各10克。
中成药可选用复方罗布麻冲剂,或山花晶颗粒,每次10克,每日3次口服;丹栀逍遥丸,每次9克,每日2次口服;龙胆泻肝口服液,或夏枯草膏,每次10ml,每日3次口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