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语文社戏6
七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10《社戏》课文全解苏教版
《社戏》课文全解【基础知识及相关背景】一、字音及词义:大抵dī:大概,大都。
归省xǐng:回家看望父母。
怠dài慢:冷淡;客套,招待不周。
驳回:不允许(请求);不采纳(建议)。
凫fú水:游泳。
潺潺chán:形容溪水、泉水等流动的声音。
踊yǒng跃yuè:跳跃。
形容情绪热烈、争先恐后;船篷péng:小林船上的覆盖物,用来遮蔽日光和风雨。
赤膊:光着上身。
疏疏朗朗:形容稀疏而分明的样子。
家眷juàn:指妻子儿女等(有时专指妻子)。
皎jiǎo洁:(月亮)明亮而洁白。
屹yì立:像山峰一样高耸而稳固立着,常比喻坚定不可动摇。
踱duó来踱去:慢步行走。
二、相关背景:1、关于作者:鲁迅(1881-1936),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
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
出身于破落封建家庭。
青年时代受进化论思想影响。
1902年去日本学医,后从事文艺工作,企图用以改变国民精神。
1907年起发表《摩罗诗力说》《文化偏至论》等重要论文。
1909年回国,先后在杭州、绍兴任教。
辛亥革命后,曾任南京临时政府和北京政府教育部部员、佥事等职,并在北京大学、女子师范大学等校授课。
1918年5月,首次用笔名“鲁迅”发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大胆揭露人吃人的封建礼教,奠定了新文学运动的基石。
五四运动前后,参加《新青年》杂志工作,猛烈抨击封建文化和封建道德,成为新文学运动的伟大旗手。
20年代陆续出版了《呐喊》《坟》《热风》《彷徨》《野草》《朝花夕拾》《华盖集》《华盖集续篇》等专集,表现出爱国主义和彻底革命民主主义的思想特色。
其中,中篇小说《阿Q正传》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杰作。
1926年8月,因支持北京学生爱国运动,为北洋政府所迫害,南下厦门大学任教。
1927年1月至广州中山大学任教。
“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后,辞去中山大学职务。
1927年10月到达上海,认真研究马列主义理论。
七年级语文上册社戏(课文原文)
社戏1 我们鲁镇的习惯,本来是凡有出嫁的女儿,倘自己还未当家,夏间便大抵回到母家去消夏。
那时我的祖母虽然还康健,但母亲也已分担了些家务,所以夏期便不能多日的归省了,只得在扫墓完毕之后,抽空去住几天,这时我便每年跟了我的母亲住在外祖母的家里。
那地方叫平桥村,是一个离海边不远,极偏僻的,临河的小村庄;住户不满三十家,都种田,打鱼,只有一家很小的杂货店。
但在我是乐土:因为我在这里不但得到优待,又可以免念“秩秩斯干幽幽南山”了。
2 和我一同玩的是许多小朋友,因为有了远客,他们也都从父母那里得了减少工作的许可,伴我来游戏。
在小村里,一家的客,几乎也就是公共的。
我们年纪都相仿,但论起行辈来,却至少是叔子,有几个还是太公,因为他们合村都同姓,是本家。
然而我们是朋友,即使偶尔吵闹起来,打了太公,一村的老老少少,也决没有一个会想出“犯上”这两个字来,而他们也百分之九十九不识字。
3 我们每天的事情大概是掘蚯蚓,掘来穿在铜丝做的小钩上,伏在河沿上去钓虾。
虾是水世界里的呆子,决不惮用了自己的两个钳捧着钩尖送到嘴里去的,所以不半天便可以钓到一大碗。
这虾照例是归我吃的。
其次便是一同去放牛,但或者因为高等动物了的缘故罢,黄牛水牛都欺生,敢于欺侮我,因此我也总不敢走近身,只好远远地跟着,站着。
这时候,小朋友们便不再原谅我会读“秩秩斯干”,却全都嘲笑起来了。
4 至于我在那里所第一盼望的,却在到赵庄去看戏。
赵庄是离平桥村五里的较大的村庄;平桥村太小,自己演不起戏,每年总付给赵庄多少钱,算作合做的。
当时我并不想到他们为什么年年要演戏。
现在想,那或者是春赛,是社戏了。
5 就在我十一二岁时候的这一年,这日期也看看等到了。
不料这一年真可惜,在早上就叫不到船。
平桥村只有一只早出晚归的航船是大船,决没有留用的道理。
其余的都是小船,不合用;央人到邻村去问,也没有,早都给别人定下了。
外祖母很气恼,怪家里的人不早定,絮叨起来。
母亲便宽慰伊,说我们鲁镇的戏比小村里的好得多,一年看几回,今天就算了。
浙江省慈溪市三山高级中学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课件:6社戏
(写我对赵庄的迷恋之情)
月还没有落,好像看戏也并不很久
似的这,一而次一离船赵头庄的,激月水光又声显更得格 外的其明响亮亮。回了望,戏那台航在船灯光,中就,却 又如像初一来条未到大时白候鱼一背般着,又一漂群渺 (红笛缥霞,孩渔缈 罩很子的悠) 着在 几得 了扬像 。;浪个我一吹花老座到疑里渔仙耳心蹿父山边老。,楼来旦阁 的已连也, 又经夜停满 是进被 横去 了,了但艇也子不好看意着思喝说彩再起回去来看。。
表现了作 者对少年 生活的怀 念,特别 是对农家 小朋友诚 挚情谊的 爱恋。
看社戏后的余波
(31—40) 略
❖ “朦胧”本来是形容词。现在作动词用,在 句子里充当谓语。因为是溶化为一体的,而不是 生硬投入的。“淡黑的起伏的连山,好像是积极 的铁的兽脊似的,都远远地向船尾跑去了”—— 静物动态的写法,形象地突出船速之快;
短鲁 篇迅
小 说
作者简介
鲁迅,原名 周树人,字豫才。 浙江绍兴人。伟大 的无产阶级文学家、 思想家和革命家。 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
❖小说:以塑造人物形象为中心,通过 情节的展开和环境的渲染来反应社会 生活的一种文学体裁。
❖小说的三要素:人物、情节、环境。 其中, “人物”是主要要素。
❖小说的情节结构:开端—发展—高 潮—结局
侧面描写突出船快
第三部分
看戏后的余波
优美的自然风景 自由自在的生活 农村孩子的聪明、热情、浑厚
人与人之间友善、和谐的关系
社 戏
随母归省小住平桥村
(1—3) 略
去赵庄看社戏的全
过程(4—30)详
看社戏的波折(4—9) 途中的见闻和感受(10—13) 赵庄看社戏(14—21) 深夜归航(22—30)
社戏是几年级的课文
社戏是几年级的课文
《社戏》是一篇七年级的语文课文,主要讲述了作者在乡村生活时参加村里的社戏活动时的一些感受和体会。
这篇文章通过作者的亲身经历来体现农村文化的一种传统形式——社戏。
社戏是一种古老的娱乐形式,是乡村文化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在社戏中,人们可以促进互动和交流,传承着乡村生活的文化和习俗。
在社戏中,作者不仅能感受到当地人们勤劳朴实的生活态度,也能从中领略到他们在娱乐生活中的乐观豁达和彼此关心的精神。
此外,作者还通过社戏中女孩子尽显风采的场景,深入描绘了当地文化中对于女孩子教育和兴趣培养的重视,展现了当地文化的独特之处。
文章还通过对于社戏场景的描写,反映了当地文化生活的一些特点和乡土风味。
文章既有着逼真的描摹,也有着对其所呈现文化内涵的深刻剖析。
总之,《社戏》这篇七年级语文课文,通过对于一个小小的乡村社戏活动的深入描摹和分析,展现出了丰富的文化内涵,传承着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
— 1 —。
七年级下册语文《社戏》课件
1.抓住景物的特征进行描写
2、充分调动多种感觉器官
景 视 觉: 豆麦“碧绿”、远山“淡黑”,月色朦胧在水
物
气里,依稀的赵庄,几点火。
描 嗅 觉: 豆麦和水草的“清香”。
写 听 觉:
“潺潺” 的水声,小伙伴的说笑、嚷声,远 处的“歌吹”。
小
但我却还以为船慢……使我的心也沉静,然而
结 感 觉: 又自失起来,觉得要和他弥散在含着豆麦蕴藻
戏 (4—30)
看社戏的波折(4—9) 途中的见闻和感受(10—13) 赵庄看社戏(14—21) 深夜归航(22—30)
看社戏后的余波 (31—40)
课文具体写了几件事?详略如何?
随母归省
钓虾放牛的乡间生活 看社戏前的波折
详
月夜出航/月夜行船
船头看戏
略
月下归航(偷豆)
六一公公送豆
为什么有的情节详写,有 的情节略写?
小说的文体知识
小说的情节结构:开端一发展一高潮结局
小说的三要素:人物、情节、环境。其中, “人物”是主要要素。 小说:以塑造人物形象为中心,通过情节 的展开和环境的渲染来反映社会生活的 一种文学体裁。
本文的线索是什么?并根据线索划分文章结构。
随母归省小住平桥村 (1—3)
社 去赵庄看社戏 的全过程
蛇精、跳老虎,等了许久都不见。
读第14- -22段,思考问题
了解了这台上之戏,我们的目光再拉远一点,看 看台下孩子们的样子。
提示:请大家把舞台之下的情景分成两类来整理, 一 是孩子们看戏的状态是怎样的,二是孩子们之 间的状态是怎样的,分析双喜、桂生的特点。
看戏状态
找到了大家的看戏 表现,你能用一个 词说说孩子们的感 受吗? 综合戏台下孩子们 看戏时的表现,你 觉得那一夜的戏好 看吗?
七年级语文下册(人教版)第16课《社戏》ppt课件
请同学朗读第一部分。 思考:1、第一部分中有一个词既 出了平桥村在“我”心目中的地位 又写出了“我”对平桥村的情感, 请同学们把这个词找出来。
2.文章写平桥村是“我”的乐土 “乐”的具体表现有哪些?
3、这一部分与写看社戏有什么 系?
(“乐土”)
2.文章写平桥村是“我”的乐土 “乐”的具体表现有哪些?
(1)第10自然段对少年朋友 的开船动作运用一系列准确的 动词,进行传神的描绘。
点 磕 退后 上前
表现小伙伴们驾船技术的 练高超、勤劳能干的性格和去 戏时的愉快急切的心情。
夏夜行船(11--12)
两岸的豆麦和河底的水草所散发出来的清香 夹杂在水气中扑面的吹来;月色便朦胧在这水气 里。淡黑的起伏的连山,仿佛是踊跃的铁的兽脊 似的,都远远地向船尾跑去了,但我却还以为船 慢。他们换了四回手,渐望见依稀的赵庄,而且 似乎听到歌吹了,还有几点火,料想便是戏台, 但或许也是渔火。
2.请同学们在书上找出看戏前 的三次波折、三次转机来,并 思考这样写的好处。
三次波折 双喜
1叫不到船; 2不准和别人去
3外祖母要担心。
三次转机
1、八叔的船回来了, 2、少年与我同去, 3、双喜写包票。
好处
一、使文章波澜起伏,为看社戏 做铺垫; 二、初步表现小伙伴的热情、能 干等特点,尤其是“双喜”。
主题思想:
本文以“我”看社戏为线索,回忆 了美好的童年往事,刻画了一群栩栩 如生的农家孩子的形象,表现了劳动 人民淳朴、善良、友爱、无私的美好 品质。
线索: 以“我”看社戏为线索。
拓展:
• 有人认为本文直接写社戏的内容太 而写社戏以外的内容太多,因此建议把 标题改为“平桥村一夜”之类的题目。 你同意这一看法吗?为什么?如果大家 对此有兴趣,不妨开一次小组会讨论一 下这个问题。
七年级语文下册《社戏》课后练习题
人物分析
主要人物特点
文章中的主要人物是作者本人和一群 乡村小伙伴。作者通过描写小伙伴们 的外貌、性格和行为,展现了他们的 天真活泼、善良淳朴。
人物关系分析
文章中的人物关系简单而和谐,小伙 伴们之间没有复杂的人际关系纠葛, 彼此之间纯真的友谊是文章的一大亮 点。
想象并创作一个与《社戏》主题相关 的场景或画面,通过这个场景或画面 表达你对原作的理解和感受。
结合《社戏》中的情节和人物形象, 创作一篇与原作相关但情节不同的新 故事。
以《社戏》中的某个主题或情节为基 础,创作一首诗歌或散文等文学作品。
Part
04
课后练习答案
选择题答案
01
选择题1答案
B
02
选择题2答案
情节梳理
故事情节概述
文章以作者回忆的口吻,讲述了随母亲归省平桥村,与小伙伴们一起观看社戏 的经过。情节包括出发、途中、看戏、回家等几个部分,其中看戏的过程是重 点。
高潮与结局
文章的高潮在于小伙伴们克服重重困难,终于看到了社戏。而结局则是小伙伴 们在看戏后的满足和愉悦,给读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Part
语言运用 词语解释
修辞手法
修辞手法是运用语言技巧来增强语言表达效果的方法,包括 比喻、拟人、排比等。
比喻
比喻是通过相似性将一个事物与另一个事物相比较,以形象 地表达事物的特征或意义。
语言运用 词语解释
拟人
拟人是将事物人格化,赋予其人的特 征和情感,使描述更加生动形象。
排比
排比是通过连续使用三个或以上结构 相似的句子来增强语势,表达强烈的 感情。
人教版七下语文课件---第16课《社戏》课件
⑹双喜送我回到家,“都回来了!那 里会错。我原说过写包票的!” ——表现双喜做事有始有终。
⑺双喜回答六一公公的问话。 ——表现双喜反应灵敏。
小结:双喜是一个聪明、机灵、 善解人意,考虑周到,办事果断 的好孩子头。 深入探究
深入探究
2.分析六一公公的言行,谈谈六一公 公是一个什么样的老人。
⑴“双喜,你们这班小鬼,昨天偷了我 的豆了罢?又不肯好好的摘,踏坏了不 少。”证实双喜他们是否偷了豆,重在 指责他们踏坏了庄稼。 ——表现六一公公善良宽厚, 爱惜劳动果实。 深入探究
看戏前( 1- 4 ):平桥村是“我”的乐土。 看戏波折 ( 5 - 9 )
看戏中( 5 - 30):
月夜航船 ( 10-13 ) 赵庄看戏 ( 14-21)
归航偷豆 ( 22-30 )
看戏后( 31-40 ): “我”对社戏的怀念。
随母归省
乡间生活 看社戏前的波折 月下出航 船头看戏 归航偷豆 六一公公送豆 怀念好豆好戏
1.分析景物描写
深入探究
11段:用比喻、拟人的修辞手法,从 嗅觉、触觉、视觉、听觉、想象多个角 度,动静结合,写出江南水乡月夜的特 征。这些景物描写,写出了江南水乡夜 景的清新,写出小朋友行船之快,也很 好地烘托了“我”急于看到社戏的迫切 心情。情景交融,抒发了作者热爱农村 的感情。
深入探究
22段:用比喻的修辞手法,从视觉、 听觉的角度,写出了“我”对社戏的留 恋之情和社戏最后留给“我”的美好印 象。
写作背景
•
短篇小说《社戏》写于1922年10月, 当时社会黑暗,农民痛苦,使他自然回忆 起心中保留的一块净土—平桥村。那里有 外祖母的慈爱,也有纯朴善良农民的抚爱, 更有热情能干的小伙伴们的友爱,那里还 有一片可以摆脱封建教育和封建伦礼观念 的自由天地。他热爱农村,热爱劳动人民, 热爱农村孩子,向往美好自由的生活,这 种思想感情融于作品中。
人教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社戏》知识讲解
《社戏》知识讲解梳理运用作者与背景鲁迅(1881—1936),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
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
1918年,首次用笔名“鲁迅”发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奠定了新文学运动的基石。
20年代陆续出版了《呐喊》《彷徨》《野草》《朝花夕拾》《华盖集》《华盖集续篇》等专集,其中,中篇小说《阿Q正传》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杰作。
从1927年到1935年,创作了《故事新编》中的大部分作品和《而已集》《南腔北调集》《且介亭杂文》等杂文集,编著了《中国小说史略》等。
《社戏》是鲁迅1922年写的一篇短篇小说。
作品以少年时代的生活经历为依据,用第一人称写“我”20年来三次看戏的经历:两次是辛亥革命后在北京看京戏,一次是少年时代在浙江绍兴小村看社戏。
课文节选的是看社戏的部分。
知识积累1.消夏:消除、摆脱夏天的炎热,避暑。
2.归省.(xǐng):指出嫁的女儿回娘家看望父母。
3.乐土:安乐的地方。
4.行.(háng)辈:排行和辈分。
5.太公:对曾祖父一辈人的称呼。
6.犯上:触犯长辈或者地位比自己高的人。
7.惮.(dàn):怕,畏惧。
8.春赛:春天举行的赛会。
旧时民俗,在节日或者神的生日,准备仪仗、锣鼓、杂戏等迎神像出庙,周游街巷或村庄,叫做“赛会”。
9.航船:指航行在城镇或乡村间有一定班次的搭客的木船。
10.絮.(xù)叨:翻来覆去地说。
11.伊.(yī):第三人称代词,五四时期的文章里常用来指女性。
12.怠.(dài)慢:冷淡,表示招待不周。
13.礼数:礼节。
14.撺掇..(cuānduo):从旁鼓动人做某事。
15.写包票:也成打包票,表示对某件事情有绝对把握。
“包票”是保证书一类的东西。
16.委实:实在。
17.凫.(fú)水:游泳。
18.弄潮的好手:懂得水性,善于游水使船的人。
弄潮,在潮头搏浪嬉戏。
19.橹.(lǔ):在船艄拨水使船前进的工具,比桨大。
初一语文社戏课文原文及知识点
初一语文社戏课文原文及知识点社戏课文原文:我在倒数上去的二十年中,只看过两回中国戏,前十年是绝不看,因为没有看戏的意思和机会,那两回全在后十年,然而都没有看出什么来就走了。
第一回是民国元年我初到北京的时候,当时一个朋友对我说,北京戏最好,你不去见见世面么?我想,看戏是有味的,而况在北京呢。
于是都兴致勃勃的跑到什么园,戏文已经开场了,在外面也早听到冬冬地响。
我们挨进门,几个红的绿的在我的眼前一闪烁,便又看见戏台下满是许多头,再定神四面看,却见中间也还有几个空座,,挤过去要坐时,又有人对我发议论,我因为耳朵已经喤的响着了,用了心,才听到他是说“有人,不行!”我们退到后面,一个辫子很光的却来领我们到了侧面,指出一个地位来。
这所谓地位者,原来是一条长凳,然而他那坐板比我的上腿要狭到四分之三,他的脚比我的下腿要长过三分之二。
我先是没有爬上去的勇气,接着便联想到私刑拷打的刑具,不由的毛骨悚然的走出了。
走了许多路,忽听得我的朋友的声音道,“究竟怎的?”我回过脸去,原来他也被我带出来了。
他很诧异的说,“怎么总是走,不答应?”我说,“朋友,对不起,我耳朵只在冬冬喤喤的响,并没有听到你的话。
”后来我每一想到,便很以为奇怪,似乎这戏太不好,——否则便是我近来在戏台下不适于生存了。
第二回忘记了那一年,总之是募集湖北水灾捐而谭叫天⑵还没有死。
捐法是两元钱买一张戏票,可以到第一舞台去看戏,扮演的多是名角,其一就是小叫天。
我买了一张票,本是对于劝募人聊以塞责的,然而似乎又有好事家乘机对我说了些叫天不可不看的大法要了。
我于是忘了前几年的冬冬喤喤之灾,竟到第一舞台去了,但大约一半也因为重价购来的宝票,总得使用了才舒服。
我打听得叫天出台是迟的,而第一舞台却是新式构造,用不着争座位,便放了心,延宕到九点钟才去,谁料照例,人都满了,连立足也难,我只得挤在远处的人丛中看一个老旦在台上唱。
那老旦嘴边插着两个点火的纸捻子,旁边有一个鬼卒,我费尽思量,才疑心他或者是目连⑶的母亲,因为后来又出来了一个和尚。
七年级语文下册《社戏》教案
七年级语文下册《社戏》教案一、教材分析《社戏》是七年级语文下册的一篇课文,教材出自人民教育出版社。
这篇课文是一篇记叙文,通过讲述一位少年参与地方社戏的经历,展现了社戏的魅力,体现了青少年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和对社戏的热衷。
本文旨在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增加学生对传统文化的了解。
二、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通过阅读与讨论,学生能够理解课文内容,掌握词汇和句子的意思,并能够运用所学的语言表达自己的观点。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批判性思维能力,提升学生的表达和讨论能力。
3.情感目标:通过学习社戏这一传统文化形式,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增强学生的文化自信。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1.教学重点: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学会用适当的语言表达自己对社戏的理解与感受。
2.教学难点: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引导学生深入思考社戏对社会和个人的意义。
四、教学方法1.阅读导读法:通过教师的引导,导读课文,使学生对课文有初步的了解。
2.合作学习法:设置小组讨论环节,培养学生合作学习和交流的能力。
3.问题导入法:通过提问的方式,激发学生思考和参与课堂讨论。
五、教学过程1. 导入(10分钟)教师通过图片或视频展示社戏的场景,引发学生的兴趣,激发学生对社戏的好奇心。
教师提问:你们对社戏有什么了解?你们是否参与过社戏的表演?2. 阅读与理解(30分钟)教师指导学生阅读课文《社戏》,要求学生注意课文的结构,理解主要人物的经历与心情变化。
学生可分组讨论,然后总结课文主要内容。
3. 语言运用(20分钟)教师解释并讲解课文中的生词和重点句子,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
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的语言,描述自己观赏社戏的感受,鼓励学生用自己的语言表达。
4. 分析与讨论(20分钟)教师提问:社戏在文化传承和对青少年的影响方面有什么作用?引导学生展开讨论,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让学生对社戏的意义有更深入的了解。
5. 拓展与延伸(10分钟)鼓励学生通过阅读相关的社戏资料,了解社戏的发展历史、不同地区的社戏特色以及与其他艺术形式的关系。
七年级下册语文《社戏》课件
精读细研
看社戏回家的路上,发生了哪些趣事?
偷阿发家和六一公公家地 里的罗汉豆。
在八公公船上煮豆吃。
精读细研
忆社戏
六一公公对自家罗汉豆被偷这件事有怎样的反应? 刚开始怪孩子们踏坏了不少,得知是请客人吃,说
是应该的,还送了很多罗汉豆到“我”家里。
那晚的社戏,在“我”的记忆中是怎样的? “好豆”“好戏”。
八年级语文下册
社戏
第1课时
同学们,请回忆我们以前学过鲁迅先生的哪些文章? 这些文章分别出自哪里?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阿长与<山海经>》 都出自《朝花夕拾》
今天,我们学习鲁迅先生小说集《呐喊》中的一篇文 章——《社戏》。
学习目标
1.识记有关鲁迅的文学常识,了解文章主要内容。 (重点)
2.领悟鲁迅作品的语言简洁而富有表现力的特点;理解 文中多种表达方式的综合运用,把握景物描写在文中的 作用。(难点) 3.感受当地淳朴、和睦、善良的民风民俗,体会作者对 童年美好生活的回忆和留恋,培养淳朴善良、有爱无私 的品质。(素养)
精读细研
看社戏
看戏之前遇到了什么波折?后来是如何解决的? “我”的心情发生了哪些变化?
波折
叫不到船
外祖母怕孩子们不可 靠,母亲说大人们不 能熬夜
“我” 的心情
急得要哭
沉重
转机
八叔的航船回来了, 少年们愿意和“我”同去
“我” 的心情
高兴
双喜用写包票的话做了保
证,外祖母和母亲同意
轻松
精读细研
“我”看社戏是什么季节?你是如何得知的?
hònɡ 一哄而散
哄 hǒnɡ 哄骗
hōnɡ 哄笑
qiáo 翘首 翘
qiào 翘起
初中鲁教版语文七年级上册第1课《社戏》课文解析
《社戏》课文解析我在倒数上去的二十年中,只看过两回中国戏,前十年是绝不看,因为没有看戏的意思和机会,那两回全在后十年,然而都没有看出什么来就走了。
【品味】文章开头,写在大城市的戏园里,两次看戏混乱而烦闷的记忆,这是对童年时代在农村的河边看草台班子演出的美好体验的陪衬。
第一回是民国元年我初到北京的时候,当时一个朋友对我说,北京戏最好,你不去见见世面么?我想,看戏是有味的,而况在北京呢。
于是都兴致勃勃的跑到什么园,戏文已经开场了,在外面也早听到冬冬地响。
我们挨进门,几个红的绿的在我的眼前一闪烁,便又看见戏台下满是许多头,再定神四面看,却见中间也还有几个空座,挤过去要坐时,又有人对我发议论,我因为耳朵已经喤喤的响着了,用了心,才听到他是说:“有人,不行!”我们退到后面,一个辫子很光的却来领我们到了侧面,指出一个地位来。
这所谓地位者,原来是一条长凳,然而他那坐板比我的上腿要狭到四分之三,他的脚比我的下腿要长过三分之二。
我先是没有爬上去的勇气,接着便联想到私刑拷打的刑具,不由的毛骨悚然的走出了。
【品味】从略带调侃的语调中可以看出作者对这“地位”的不屑。
第一次看戏把演出写得不堪,把座位之简陋说成令人联想到“私刑拷打的刑具”。
走了许多路,忽听得我的朋友的声音道,“究竟怎的?”我回过脸去,原来他也被我带出来了。
他很诧异的说,“怎么总是走,不答应?”我说,“朋友,对不起,我耳朵只在冬冬喤喤的响,并没有听到你的话。
”后来我每一想到,便很以为奇怪,似乎这戏太不好,——否则便是我近来在戏台下不适于生存了。
【段析】回忆“我”近二十年中“第一回”看戏的经过。
【品味】对这种看戏的印象是“反感”“无奈”。
第二回忘记了那一年,总之是募集湖北水灾捐而谭叫天还没有死。
捐法是两元钱买一张戏票,可以到第一舞台去看戏,扮演的多是名角,其一就是小叫天。
我买了一张票,本是对于劝募人聊以塞责的,然而似乎又有好事家乘机对我说了些叫天不可不看的大法要了。
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16课《社戏》课件
外貌描写、神态描写等 、
小
人物 语言描写、动作描写、心理描写
是小说的中心,反映文章主题
说
社会环境:交待时代背景
三 要
环境 自然环境:交待人物活动的时间、地点、
素
景物、烘托气氛,表现人物性格、感情。
2、写出了小朋友行船之快。 3、烘托了“我”急于看到社戏的愉快和迫切的心情。
4、抒发了作者热爱农村的感情。
分析情节
自主学习三:看社戏(10分钟)
1、14--21段写在赵庄看戏,戏好看不好看?从哪里表现 出来?孩子们爱不爱看?从哪里表现出来? 2、既然社戏不是那么好看,那么作者在结尾为什么还说 是好戏,并且还要以社戏为题呢?
2、试概括每部分大意。
第一部分(:1—3)写平桥村随母亲归省的生活。交代 看社戏的时间、地点、机缘和参与人物。
①交代看社戏的时间、地点和机缘。
②交代乡间生活的小朋友。
③写平桥村的乐事:钓虾、放牛。
第二部分写:到赵庄看戏的全过程。 ①(4—9)写看戏前的波折。
②(10—13)写去赵庄看戏途中的见闻感受 。
“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山 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于酒也。”
—— 欧阳修 迅哥之乐不在戏, 在乎山水、人和之间也, 山水、人和之乐,得
之心而寓之于戏也。
我所难忘的是平桥村的老人孩子那种淳朴 、善良、真挚的感情和他们的劳动的本领、办 事的能力。再加上特有的农村风光,自由的空 气,人与人之间的和谐亲密的关系。这一切都 是“我”童年时代在城镇未曾见到过。在以后 的人生路上也很少见到的。
详写的是: 略写的是:
初一语文《社戏》教案【优秀7篇】
初一语文《社戏》教案【优秀7篇】作为一位无私奉献的人民老师,总归要编写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更好地组织教学活动。
我们该怎么去写教案呢?下面是白话文整理的初一语文《社戏》教案【优秀7篇】,希望能够赐予您一些参考与帮助。
篇一:初一语文《社戏》教案篇一一、教学目标1、学习分析小说的一般方法,理解文中叙事有详有略的特点。
2、理解本文景物描写对表达中心思想的作用。
3、感悟课文所表达对劳动人民的深厚真挚的思想感情。
二、教学重点、难点重点:1、引导学生体会景物描写对表达中心的作用。
2、了解人物性格,理解表现劳动人民的纯朴可爱和怀念社戏的关系。
难点:本文结尾对“豆”与“戏”的评价、赞美的理解。
三、本课创新设计的"设想及理论依据《社戏》是鲁迅小说中的美文,又是一篇四千余字的长文。
《新课程标准》在“教学建议”中指出“阅读是学生的特性化行为,不应以老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
应让学生在主动主动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索”,“阅读教学的重点是培育学生具有感受、理解、观赏和评价的实力”。
本课旨在简化头绪,长文短教,摆正学生在课堂中的主体地位和老师的主导地位,摒弃繁琐的分析、提问和板书,优化课堂结构,还给学生阅读时间,借助多媒体课件激发学生的阅读爱好,让他们以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主动阅读,使每一个学生有发言的机会,提高课堂学习效益,受到美的熏陶,驾驭阅读小说的方法。
四、课前打算多媒体课件(包括《童年》MTV、轻缓的乐曲、越剧片段、江南水乡月夜画面、江浙一带月夜航船、看戏画面等)五、课堂教学实录(一)创设情境导入多媒体播放《童年》MTV师:一首轻松活泼的歌曲,把我们带到了天真烂漫的童年,童年有许多美妙的回忆,透过鲁迅先生的散文《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可以领会到鲁迅童年的生活,今日我们再学习一篇他写的小说《社戏》,小说写的人与事不肯定都是真人真事,但也能从中看出鲁迅对童年美妙生活的回忆和留恋的心情。
《社戏》课下注释(部编版语文)
部编版《社戏》课下注释①选自《呐喊》(《鲁迅全集》第一卷,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年版)。
有删节。
社,在绍兴指一种居住区域,社戏就是社中每年所演的“年规戏”。
②【消夏】避暑。
③【归省】指出嫁的女儿回娘家看望父母。
省,探望、问候(多指对尊长)。
④【秩秩斯干幽幽南山】语出《诗经·小雅·斯干》。
意思是潺潺的山润水,深远的南山。
秩秩,水流的样子。
斯,这个。
干,山润。
幽幽,深远。
旧时孩子上学一般要背诵《诗经》中的一些诗篇。
⑤【行辈】辈分。
⑥【太公】对曾祖父一辈人的称呼。
①【犯上】触犯长辈或者地位比自己高的人。
②【春赛】春天举行的赛会。
③【伊】第三人称代词,“五四”时期的文章里常用来指女性。
④【礼数】礼节。
⑤【撺掇】从旁鼓动人做某事。
①【写包票】也称“打包票”,表示对某件事情有绝对把握。
包票,保证书一类的东西。
②【凫水】游泳。
③【弄潮的好手】懂得水性、善于游水驾船的人。
弄潮,在潮水中搏击、嬉戏。
④【橹】比桨长而大的划船工具。
⑤【自失】指听得出神而忘了自己。
⑥【蕴藻】水草。
⑦【叉港】和大河相通的小河道。
①【神棚】演戏时搭的供奉神像的棚。
②【乌篷的船】即“乌篷船”,船篷是用黑油涂过的。
③【一个黑的长胡子的】一个涂成黑脸挂着长胡子的演员。
④【铁头老生】那个演员的外号。
老生,戏曲行当之一,扮演中年以上男子。
下文的“小旦”“小生”“小丑”“老旦”也都是戏曲行当,分别扮演年轻女子、年轻男子、滑稽人物、老年女子。
⑤【日里】白天。
⑥【白地】空地。
⑦【一折】一出,一场。
③【交椅】这里指靠背比较大、有扶手的椅子。
①【漂渺】隐隐约约,若有若无。
现在写作“缥缈”。
②【夜渔】夜间捕鱼。
③【罗汉豆】蚕豆。
④【旺相】茂盛。
①【撮】用手指捏取细碎的东西。
②【乌桕树】也叫“乌柏”,一种落叶乔木。
③【渴睡】瞌睡。
④【向午】将近中午。
⑤【掉】划(船)。
⑥【楫】桨。
①【姑奶奶】娘家人称呼已经出嫁的姑娘。
这里指“我”的母亲。
七年级语文《社戏》教案范文
七年级语文《社戏》教案范文《社戏》是现代文学家鲁迅写于1922年的短篇小说,发表于同年12月《小说月刊》第13卷12号,后收入小说集《呐喊》。
接下来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七年级语文《社戏》教案范文,希望大家喜欢!七年级语文《社戏》教案范文一【教材分析】《社戏》是初中语文七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的一篇讲读课文,就体裁而言,它属于小说。
就内容而言,它是以“社戏”这一江南水乡文化活动为线索,表现了作者的一段童年生活经历。
课文通过“我”和少年伙伴们夏夜行船、船上看戏、月下归航等情节的描写,展示了“我”的一段天真烂漫、童趣盎然的生活经历,表现了作者对童年生活的美好回忆和对故乡的眷恋之情。
所以本文定位在“文化生活”上,体现了语文同文化生活的密切关系。
因此教学本文除教会学生使用语文工具外,还有就是培育学生对课外生活的关注。
【学情分析】对鲁迅的文章,学生是比较熟悉的,本文所叙之事对学生来说也是感兴趣的,学习此文能调动学生积极性,充分让学生参与,对景物的描写一定要引导学生体会化作能力。
【教学目标】1. 知识与能力目标:(1)理解关键词语的意义,体会运用词语的准确性和生动性。
(2)培养理清复杂结构的能力。
(3)感悟社戏之美(人物美、人情美、景色美)2. 过程与方法目标:品味文中的细节,在自主合作探究中展开学生与文本、学生与学生、学生与教师的对话。
(1)理解景物描写在小说中的作用;(2)提高分析人物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体会作者对童年美好生活的回忆和留恋的心情,启发学生对人生的思考和认识。
【教学重点难点】教学重点:感悟本文的人情美、风景美,从欢快活泼的写人、叙事,绘景中领悟作者对童年自由生活的留恋之情。
教学难点:理解景物描写的作用。
【教法与学法】教法:1、导读法、问答法。
2、质疑法、精讲法。
3、赏析法和点拨法。
学法:自主学习和小组合作探究相结合,指导学生在小组学习中掌握方法,在自学中提高能力。
【教学类型】新授课、合作、探究。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自 主、合 作
思 考 题
• 1、小伙伴们看到社戏后是怎样的一种 心态? • 2、戏是否好看,为什么? • 3、小伙伴热衷看戏的真实原因是什么?
讨 论 题
主画面
口 头 作 文
主画面
作
一、思 考 题:
业
• 1、本文的人物有哪些,各具什么性格特点?
• 2、归纳本文的中心及特点。
二、作 文 • 童年趣事
•社
看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前
戏
鲁迅
乐土 好友 趣事
看戏中
戏前波折 夏夜行船 船头看戏 月夜归航 余波
看戏后
1、到 赵 庄 看 社 戏
演 稿
示 1
文
2
3
后
等
洗发水厂家
岽奣尛
2、三 部 分: 看戏前 看戏中 看戏后
3、乐 土
好友
趣事
夏夜行船
戏前波折
尾
课 前 提 问
• 1、本 文 的 线 索 是 什 么 ? • 2、全 文 分 几 部 分 ? • 3、第一部分重点写了哪几方面的内容?
看 戏 • 1、戏 前 • 2、夏 夜 • 3、船 头 • 4、月 夜
中 波 行 看 归
折 船 戏 航
思
考:
• 1、戏 前 波 折 共 有 几 次? • 2、波 折 后 出 现 转 机 了 吗? 有几次? • 3、作者安排这一情节在文章 结构上有什么作用? • 4、谈谈对写作的启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