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语文上册 社戏课文全解苏教版
七年级语文上册 第三单元 10《社戏》教学课件 苏教版
2019/10/15
18
谢谢欣赏!
2019/10/15
19
第三单元 · 风俗人情
社戏
导入
第一课时
什么是社戏
社,指土地神及祭祀土地神的活动;同时,又是 古代的一个地区单位。
社戏,指在社中进行的有关宗教、风俗的戏 艺活动。在绍兴,社日演戏是由来已久的了,南宋 时,陆游的“社日”诗中就已经有“太平处处是优 场, 社日儿童喜欲狂”的题咏。至清代,社戏成 为乱弹戏剧的主要演出形式。
研究探讨,合作交流(边看书,边交流)
3、准确使用动词。 如:开船时一系列动词的使用——“跳”、“拨”、“点”、“磕”、“退后”、“上前”、
“出”(表现出小伙伴们架船熟练、敏捷的技巧、勤劳能干的性格和看戏时的愉快心情。) 4、故事情节引人入胜。
如看戏前的波折,使故事波澜曲折,出门一节的动作描写,既写出了孩子们的能干,又写出了 大家快乐舒展的心情,归航一节既写出了孩子们的欢乐又表现了他们高超的架船本领,最有趣的是 偷豆一节,真是让人回味无穷。
写作特点小结
作者在本文中塑造了一群淳朴可爱的农村孩子的形象,塑造了 六一公公淳朴形象,更对景物进行了生动、形象的描写。
小结
本文描写童年一段看社戏的经历,表现了作者对童年美好生活的回忆和留恋的心情。 作者难忘的是平桥村的老老小小的那种淳朴、善良、真挚的感情和他们的劳动本领。 再加上特有的江南风光、自由的空气、人与人之间的和谐亲密的关系。 这一切都是“我”在童年时代在城镇里未曾见到的,在以后的人生路上也很少看到。
苏教版七年级初一语文上册 第10课《社戏》课件2
2019/9/14
6
平桥村的老老少少勤劳能干, 热情好客, 纯朴无私, 厚道善良。
平桥村人与人之间关系融洽。
2019/9/14
7
去看社戏
2019/9/14
8
嘿!还真热闹哩!黑压压的一片,那都是从四乡八村特地赶 来看社戏的绍兴老乡。他们就这样神情专注地站在船头上。
天上一个月亮 水里一片灯光 台上戏开场 台下船摇晃…… 这便是江南水乡,水乡风光。
平桥村的风土人情
2019/9/14
鲁迅的外婆家在安桥头村,他 少 年时经常随母到外婆家,并与 安桥头的 农民孩子结下了深厚的 友谊。
《社戏》一文就是以这段生活 为素材写就的。
——安桥头村
1
主要观点:
平桥村是美丽的江南水乡, 充满了诗情画意,而平桥村的 景观之美,更在这里的人美、 生活有趣味。
2019/9/14ຫໍສະໝຸດ 2019/9/149
2019/9/14
10
社戏,展现出了绍兴这个小世界形形色色 的乡风乡情;
社戏,演出了绍兴老乡们的喜怒哀乐,悲 苦欢欣。
社戏,反射出绍兴人民古朴、淳厚、风趣 、幽默、聪明、正义的品格和个性;
社戏,凝聚和浓缩着水乡灵巧的民俗风情 和它那古老而又久远的历史文明!
呵!天上一个月亮,水里一片灯光,舞台 搭在水中央,水上社戏正开场!
2
月下的平桥如诗如画
2019/9/14
3
两岸的豆麦 和河底的水 草发散出来 的清香,夹 杂在水气中 扑面的吹来; 月色便朦胧 在这水气 里……
2019/9/14
4
月色迷朦,水波荡漾,锣鼓铿锵,管笛悠扬, 真仿佛画中仙境,人间天堂
2019/9/14
5
作者通过嗅觉、视觉、听觉 写出了平桥村的自然美景,充满 了诗情画意,表达了作者对农村 自然风光的热爱,对自由生活的 向往。
苏教版初中七年级语文上册《社戏》课件
双喜(农村孩子)
勤劳、善良、调皮、天真、聪明能 干——开船的轻巧动作描写和摇船轻 松、熟练的动作描写中;小伙伴知道 “我”想看戏又没船时,从你一言我 一语出主意的语言描写中(善良和大 胆的解决问题的能力);“偷”豆— —调皮、天真。
六一公公(农村劳动者)
善良、大度、纯朴、好客——结尾的对话描写和送 豆一事记叙。
明确
戏前波折、 • 中心事件:看戏
夏夜行船、 船头看戏、 月夜归航.
夏夜行船、月下归航在写景叙事上都非常 精彩,请你扫读课文,把你认为生动的能触 动你心弦的美句勾出来,与大家一起分享
美读课文 感悟意境
夏 夜 行 船
视觉:河底的水草 碧绿的豆麦 朦胧的月色 起伏的连山 点点的渔火 依稀的赵庄 听觉:伙伴的笑嚷 潺潺的水声 隐约的歌吹 宛转的笛声 嗅觉:豆麦、水草散发的清香
随母归省小住平桥村
钓虾放牛的乡间生活
看社戏前的波折 夜航去看社戏途中
真的,一直到现在,我 实在再没有吃到那夜似 地好豆,——也不再看 到那夜似地好戏了
赵庄看社戏
看社戏后归航偷豆 六一公公送豆
其实最令我难忘 的是什么呢?你 有类似的体会吗?
读完这篇小说后,你最喜 欢谁?为什么?
盼望
焦急
失望Βιβλιοθήκη 猜测沮丧不仅表现了小伙伴们友爱、能干的优秀品质, 而且通过我的视觉、听觉、嗅觉等方面对平 桥村优美景色的描写,描绘了一幅充满诗情 画意的乡村美景,让人留恋忘返!
拓展延伸:
你的童年是否也有让你难忘的趣事?请 你大胆的说出来,与我们一起分享。
请你把刚才所说的童年趣事用 手中的妙笔把它写出来,或者 把它画下来.
“我”(在城镇受封建教育长大的孩子)
热爱农村生活,向往自由生活——封建教育压抑了 小孩子的个性发展,因此,到平桥村就成了“我” 最向往的事,那儿成了“我”的乐土。(多从心理 描写反映)。
七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10社戏教案苏教版(2021年整理)
七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10 社戏教案苏教版编辑整理:尊敬的读者朋友们:这里是精品文档编辑中心,本文档内容是由我和我的同事精心编辑整理后发布的,发布之前我们对文中内容进行仔细校对,但是难免会有疏漏的地方,但是任然希望(七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10 社戏教案苏教版)的内容能够给您的工作和学习带来便利。
同时也真诚的希望收到您的建议和反馈,这将是我们进步的源泉,前进的动力。
本文可编辑可修改,如果觉得对您有帮助请收藏以便随时查阅,最后祝您生活愉快业绩进步,以下为七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10 社戏教案苏教版的全部内容。
十社戏第一课时【学习目标】1.掌握有关鲁迅的文学常识。
2.理清文章的脉络,把握文章的内容.(重点)3.学习小说围绕看戏这件事记叙详略有致、疏密相间的写法.(难点)【教学过程】一、新课导入童年生活犹如一幅五彩斑斓的图画,犹如一个欢快跳跃的音符,说不尽道不完。
今天我们就一起来研读鲁迅先生的《社戏》,看看文中为我们展现了一幅怎样的童年生活的画面。
二、自主预习1.走近作者鲁迅(1881—1936),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
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代表作有我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中篇小说《阿Q正传》,散文集《朝花夕拾》,小说集《呐喊》,杂文集《坟》《二心集》等。
2.了解背景鲁迅在谈到自己青少年时代的生活和思想时曾说:“我母亲的母家是农村,使我能够间或和许多农民相亲近。
”(《集外集拾遗》)这一种十分可贵的“亲近”,对鲁迅有着重要而深刻的影响.少年时代的鲁迅接触长妈妈等贫苦善良的农民,受到他们的启发和教育。
特别是鲁迅家道中落以后,他更了解了农民痛苦的生活,更同情他们悲惨的命运.这些都反映在他的作品中。
《社戏》就形象地表现了迅哥儿和农民少年的美好友情,热情地歌颂了农民孩子高尚、淳朴的品质。
3.知识链接社,旧时祭祀土地神的地方。
社戏,旧时某些地区的农村中春秋两季迎神赛会所演的戏,用以酬神祈福,一般在庙台或在野外设台演出。
七级语文上册 第三单元《社戏》课件 苏教(通用)
•
15、最具挑战性的挑战莫过于提升自我。。2021年5月2021/5/112021/5/11p2u0ru2s1. N/5u/ll1a1ia5c/u1lis1/te2m0p2o1r felis ut cursus.
•
16、业余生活要有意义,不要越轨。2021/5/112021/5/11May 11, 2021
•
11、越是没有本领的就越加自命不凡。2021/5/112021/5/112021/5/11May-2111-May-21
•
MOMODA POWERPOINT 12、越是无能的人,越喜欢挑剔别人的错儿。2021/5/112021/5/112021/5/11Tuesday, May 11, 2021
•
•
14、他乡生白发,旧国见青山。。2021年5月11日星期二2021/5/112021/5/112021/5/11
•
15、比不了得就不比,得不到的就不要。。。2021年5月2021/5/112021/5/112021/5/115/11/2021
•
16、行动出成果,工作出财富。。2021/5/112021/5/11May 11, 2021
简要分析:观众之多,说明俚俗的豫剧 深得群众的喜欢,同时也反映出他们对 文化生活有着强烈的需求欲。
看社戏时,“我”和周围的观众 关注点有什么不同?
周围的观众只是看社戏本身,而“我承 认,我并不能听懂所有的戏文,我也不是 生、旦、净、丑都耐烦看”(第10节),
“对我而言,与其说是对豫剧感兴趣, 毋宁说是对当地的人文环境——对看戏和 做戏的人更感兴趣”(第18节)。
手,莫不都粗大得有如半个蒲扇,尤其是 云起手来,真能遮住半个天”(第12节), “猫儿脸姑娘,正对镜将一只翠玉簪子, 斜斜地插在油光水滑的发髻上……”(第 19-22节),“逗笑间,我才注意到后台的 另一端,支了个硕大无比的锅……”(第 25-27节),“顺他的小手指望去,果见那 边石头上坐着一青衣少妇,正在奶孩 子……”(第28-37节)。
社戏课文赏析
社戏课文赏析社戏课文赏析《社戏》原文有前后两部分,课文节选自后一部分。
作者描写幼时一段看社戏的往事,表现对童年美好生活的回忆和留恋的心情。
如下是店铺给大家整理的社戏课文赏析,希望对大家有所作用。
【文章主旨】《社戏》主要写“我”少年时代在农村看戏的愉快生活,课文以“社戏”为线索,按“盼看社戏──去看社戏──怀念社戏”的情节发展过程,描写了作者幼时一段看社戏的往事,表现了作者对童年美好生活的回忆和留恋。
【写作借鉴】作者以饱含深情的笔触,写出“我”十一二岁时在平桥村夜航到赵庄看社戏的一段生活经历。
作者刻画了一群农家少年朋友的形象,表现了劳动人民淳朴、善良、友爱、无私的美好品德,展示了农村自由天地中充满诗情画意的儿童生活画卷,表达了作者对劳动人民的深厚感情和对摆脱封建束缚的自由生活的向往。
课文成功地刻画了众多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最突出的是双喜和六一公公。
双喜聪明、能干、善解人意,富有同情心,而且反应灵敏,考虑周到,办事果断,充满自信,又有组织才能和号召力,是孩子们的当然领袖。
“我”之所以能看上社戏,主要是因为有双喜出主意、打包票。
这个形象,是令人深深喜爱并难以忘怀的。
成年人里的六一公公,着墨很少,但几笔勾勒极其准确,写出他宽厚、淳朴、好客、热诚。
“我”之所以认为这一夜戏好、豆好,原因就在于这片乐土上的人好。
景物描写是这篇作品具有永久魅力的因素之一。
月夜行船、船头看戏、午夜归航这几幅画面,情景交融,充满江南水乡特色。
把社戏置于这样的场景之下,使它自然带有其他地方的戏不可能有的神韵风致。
这样的写景,是最成功的景物描写。
【课文鉴赏】《社戏》原文有前后两部分,课文节选自后一部分。
作者描写幼时一段看社戏的往事,表现对童年美好生活的回忆和留恋的心情。
童年对许多人来说,都是美好快乐的。
在成人后回忆往事,对当时的人和事,更是充满一种浪漫的理想色彩,是一段永生难忘的体验。
即使如鲁迅这样的斗士,回忆起童年往事,笔调也是温馨的。
七年级语文上册 第10课《社戏》课件 苏教版
D.松懈
3.我晌午才起来,并没有听到什么关系八公公盐
柴事件的纠葛。( )
A.纠缠不清的事情 B.争执的事情
C.互相缠绕
D.纠正偏差或偏向
三、下列句子各表现了文中人物怎样的性格?
1.阿发一面跳,一面说道,“且慢,让我来看一看
罢。”他于是往来的摸了一回,直起身来说道,“偷我们
的罢,我们的大得多呢。” 热情好客,淳朴,无私。
——表现了“我”被水乡美丽的夜景所陶醉,因而忘 记了自己。
写月下归航时,主要写了什么趣事?这 时“我”的心情和去看戏时有什么不同?
月下归航时,写了小伙伴去“偷” 罗汉豆的趣事。
去时“我”的心情很急迫,总“以 为船慢”,而此时“我”和小伙伴们偷 豆吃豆,心情无比畅快、轻松。
真的,一直到现在,我实在再没 有吃到那夜似的好豆,——也不再看 到那夜似的好戏了
感作 领成
彷古 呐功
徨, 喊,
---
。痛 ;惊
斯
忆 旧
闻 殒
诺雨
星
,
,
背诵鲁迅的《自嘲》诗
自嘲 运交华盖欲何求,未敢翻身已碰头。 破帽遮颜过闹市,漏船载酒泛中流。 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 躲进小楼成一统,管他冬夏与春秋。
—— 高尔基
鲁迅
•
短篇小说《社戏》写于1922年10
月,当时社会黑暗,农民痛苦,使他自
迅哥儿
坐船 夏夜
(赵庄)看戏
1.戏前波折 2.夏夜行船 3.船头看戏 4.月夜归航
在课文第11节中,从哪些感官写景,写出 景物的什么特征?这些景物描写对表现文 章中心思想起什么作用?
嗅觉 (清香)
触觉
(扑面吹来)
视觉
(朦胧的月色、起伏的连山、依 稀的赵庄,几点火)
苏教版语文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课件:第10课《社戏》
好强。
⑷六一公公送豆给母亲和我吃 浑厚、好客、热诚。
六一公公是一个宽厚、善良、浑厚 、好客、热诚的老人。
阿发 双喜 六一公公 桂生
宽厚、浑厚、好客、热诚 浑厚、无私 聪明、能干、善解人意、有 组没有 吃到那夜似的好 豆,——也不再看 到那夜似的好戏了。
视觉:
豆麦“碧绿”、远山“淡 黑”,月色朦胧在水气里, 依稀的赵庄,几点火;
嗅觉: 豆麦和水草的"清香";
听觉:
"潺潺"的水声,小伙伴的说笑、 嚷声,远处的"歌吹"。
感觉: 但我却还以为船慢……使我的心也
沉寂,然而又自失起来,觉得要和
他弥散在含着豆麦蕴藻之香的夜气
里。
思考:从上述几种感觉描写里,估计“我”月下坐 船去看社戏时怎样的心理?
第二部分
看社戏
1.默读课文,思考:第二部分是写 赵庄看社戏的全过程。主要写了哪几 件事?并据此划分好这部分的层次。
一层(4—9段):看社戏前的波折; 二层(10—13段):去看社戏途中的见 闻感受; 三层(14—21段):在赵庄看社戏; 四层(22—30段):看社戏后深夜归航。
2.“文似看山不喜平”。作 者在“看戏”这部分没有平 铺直叙,而是写得起伏有致。 譬如第一层就写了看戏前的 三次波折、三次转机。请同 学们在书上找出来,并思考 这样写的好处。
(1)看戏前 (1—3段)
(2)看戏中 (4—30段)
(3)看戏后 (3l一40段)
随母归省小住平桥村(平桥乐事)
(1—3) 略
社
去赵庄看社戏的全
戏 过程(4—30)详
戏前波折(4—9) 月夜行船(10—13) 船头看戏(14—21) 归航偷豆(22—30)
课文《社戏》解读
课⽂《社戏》解读课⽂《社戏》解读 ⼀、背景 在当前的语⽂阅读教学中,存在着浅层阅读现象,或是浮光掠影似的阅读;或是以多媒体视觉形象替代⽂本阅读;或是急于迁移、感悟。
在这种阅读活动中,学⽣既没有对⽂本进⾏个性化的解读,也没有与⽂本“视域融合”。
由于学⽣没有真正进⼊⽂本,其精神和个⼈感情始终游离于⽂本之外,因⽽⽆法真正进⼊丰富多彩、鲜活的⽂本世界,进⽽激活思维,进⾏个性化的解读。
语⽂新课标要求学⽣“对⽂本作出⾃⼰的分析判断”,“注重个性化的阅读,充分调动⾃⼰的⽣活经验和知识积累,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获得独特的感受和体验。
”要让学⽣在主动、独⽴⾃主的探求过程中,有所体验,有所发现,有所感悟,就必须给学⽣以充分的时间和空间,给学⽣以沉浸、体验、感悟、思辨的过程。
同时,教师在学⽣阅读的过程中及时地给学⽣以点拨和指导,⿎励学⽣形成独⽴的见解,让学⽣在⾛进⽂本的过程中获得情感熏陶,从⽽真正达到阅读教学的“三维”⽬标。
《社戏》是⼀篇⽂质兼美的叙事作品,所叙之事是学⽣感兴趣的,甚⾄是亲⾝经历过的,因此,在教学中抓住学⽣对课⽂内容的兴趣,引导学⽣积极主动地阅读课⽂,品读课⽂,让学⽣真正⾛进⽂本,沉浸、体验、感悟、思辨,使学⽣在知识、技能和情感上都获得发展,这就是我在《社戏》⼀⽂教学中所努⼒追求的。
⼆、主题 重视⽂本教学,找准切⼊点,让教材中⽂质兼美的⽂章,真正成为学⽣学习语⽂、提⾼语⾔素养和⼈⽂素养的凭借,教师要让⽂本教学成为培养学⽣的⾃主意识和探究能⼒的载体。
三、案例描述 我在语⽂阅读教学中⼀直在思考:如何引导学⽣真正⾛进⽂本,让⽂本教学,成为培养学⽣的⾃主意识和⾃学能⼒的载体。
今天的⼀堂课,让我找到了解决这个问题的思路和⽅法。
倾听⼼声,确⽴重点 第⼀课时结束,我布置了⼀项作业:想⼀想《社戏》这篇⽂章美在哪⾥?并写在练习本上,交给⽼师。
我把学⽣的作业收上来,仔细⼀看,学⽣的看法多种多样,但说的最多的是《社戏》中所体现的⼈情美,江南⽔乡的景美。
第10课社戏课件4苏教版七年级语文上
看戏前 看戏中
•社 戏
鲁迅 乐土 好友 趣事
戏前波折 夏夜行船 船头看戏 月夜归航
1、到 赵 庄 看 社 戏
2、三 部 分: 看戏前 看戏中 看戏后
3、乐 土 好 友 趣 事
夏夜行船
戏前波折
课前提问
• 1、本 文 的 线 索 是 什 么 ? • 2、全 文 分 几 部 分 ? • 3、第一部分重点写了哪几方面的内容?
看戏中
• 1、戏 前 波 折 • 2、夏 夜 行 船 • 3、船 头 看 戏 • 4、月 夜 归 航
思 考:
• 1、戏 前 波 折 共 有 几 次? • 2、波 折 后 出 现 转 机 了 吗?
有几次? • 3、作者安排这一情节在文章
结构上有什么作用? • 4、谈谈对写作的启发。
思考题
• 1、小伙伴们看到社戏后是怎样的一种 心态?
• 2、戏是否好看,为什么? • 3、小伙伴 作文
作业
一、思 考 题: • 1、本文的人物有哪些,各具什么性格特点? • 2、归纳本文的中心及特点。 二、作 文 • 童年趣事
社戏课文原文及分析
社戏课文原文及分析社戏的课文原文:这是我们鲁镇的习惯,本来是凡有出嫁的女儿,倘自己还未当家,夏间便大抵回到母家去消夏。
那时我的祖母虽然还康建,但老母亲也已分担了些家务,所以夏期便不能多日的归省了,只得在扫墓完毕之后,抽空去住几天,这时我便每年跟了我的老母亲住在外祖母的家里。
那地方叫平桥村,是一个离海边不远,极偏僻的,临河的小村庄;住户不满三十家,都种田,打鱼,只有一家很小的杂货店。
但在我是乐土:因为我在这里不但得到优待,又可以免念秩秩斯干幽幽南山了。
和我一同玩的是许多小朋友,因为有了远客,他们也都从父母那里得了减少工作的许可,伴我来游戏。
在小村里,一家的客,几乎也就是公共的。
我们年纪都相仿,但论起行辈来,却至少是叔子,有几个还是太公,因为他们合村都同姓,是本家。
然而我们是朋友,即使偶而吵闹起来,打了太公,一村的老老少少,也决没有一个会想出犯上这两个字来,而他们也百分之九十九不识字。
我们每天的事情大概是掘蚯蚓,掘来穿在铜丝做的小钩上,伏在河沿上去钓虾。
虾是水世界里的呆子,决不惮用了自己的两个钳捧着钩尖送到嘴里去的,所以不半天便可以钓到一大碗。
这虾照例是归我吃的。
其次便是一同去放牛,但或者因为高等动物了的缘故罢,黄牛水牛都欺生,敢于欺侮我,因此我也总不敢走近身,只好远远地跟着,站着。
这时候,小朋友们便不再原谅我会读秩秩斯干,却全都嘲笑起来了。
至于我在那里所第一盼望的,却在到赵庄去看戏。
赵庄是离平桥村五里的较大的村庄;平桥村太小,自己演不起戏,每年总付给赵庄多少钱,算作合做的。
当时我并不想到他们为什么年年要演戏。
现在想,那或者是春赛,是社戏⑹了。
就在我十一二岁时候的这一年,这日期也看看等到了。
不料这一年真可惜,在早上就叫不到船。
平桥村只有一只早出晚归的航船是大船,决没有留用的道理。
其余的都是小船,不合用;央人到邻村去问,也没有,早都给别人定下了。
外祖母很气恼,怪家里的人不早定,絮叨起来。
老母亲便宽慰伊,说我们鲁镇的戏比小村里的好得多,一年看几回,今天就算了。
七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10《社戏》课文全解苏教版
《社戏》课文全解【基础知识及相关背景】一、字音及词义:大抵dī:大概,大都。
归省xǐng:回家看望父母。
怠dài慢:冷淡;客套,招待不周。
驳回:不允许(请求);不采纳(建议)。
凫fú水:游泳。
潺潺chán:形容溪水、泉水等流动的声音。
踊yǒng跃yuè:跳跃。
形容情绪热烈、争先恐后;船篷péng:小林船上的覆盖物,用来遮蔽日光和风雨。
赤膊:光着上身。
疏疏朗朗:形容稀疏而分明的样子。
家眷juàn:指妻子儿女等(有时专指妻子)。
皎jiǎo洁:(月亮)明亮而洁白。
屹yì立:像山峰一样高耸而稳固立着,常比喻坚定不可动摇。
踱duó来踱去:慢步行走。
二、相关背景:1、关于作者:鲁迅(1881-1936),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
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
出身于破落封建家庭。
青年时代受进化论思想影响。
1902年去日本学医,后从事文艺工作,企图用以改变国民精神。
1907年起发表《摩罗诗力说》《文化偏至论》等重要论文。
1909年回国,先后在杭州、绍兴任教。
辛亥革命后,曾任南京临时政府和北京政府教育部部员、佥事等职,并在北京大学、女子师范大学等校授课。
1918年5月,首次用笔名“鲁迅”发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大胆揭露人吃人的封建礼教,奠定了新文学运动的基石。
五四运动前后,参加《新青年》杂志工作,猛烈抨击封建文化和封建道德,成为新文学运动的伟大旗手。
20年代陆续出版了《呐喊》《坟》《热风》《彷徨》《野草》《朝花夕拾》《华盖集》《华盖集续篇》等专集,表现出爱国主义和彻底革命民主主义的思想特色。
其中,中篇小说《阿Q正传》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杰作。
1926年8月,因支持北京学生爱国运动,为北洋政府所迫害,南下厦门大学任教。
1927年1月至广州中山大学任教。
“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后,辞去中山大学职务。
1927年10月到达上海,认真研究马列主义理论。
3.10社戏 课件(苏教版七年级上)
【沙场点兵】
“回望戏台在灯火光中,却又如初来未到时候一般,又漂
渺得像一座仙山楼阁,满被红霞罩着了”一句运用了什么描写 手法?有何作用? 答案:运用了景物描写。烘托出了孩子们看社戏安全归来的愉 快心情。
依据图示,完成下题,归纳反思。
本文的中心情节是_______,按“_______”“看戏中”“看 戏后”安排顺序,着重写了“戏前波折”“_______”“船头看
3.走进文本
(1)小说描写的主要人物是_______,其他人物有桂生、阿 发、_______等,文中的“我”并不是作者鲁迅。
答案:双喜
六一公公
(2)全文写了哪几个故事情节?详略又是怎样安排的? 答案:①小住平桥村;②乡间生活;③戏前波折;④夏夜行船; ⑤船头看戏;⑥归航偷豆;⑦六一公公送豆。略写的是①②⑦, 详写的是③④⑤⑥。
2.细品语句 (1)阅读课文,仔细揣摩相关语句,请仿照下面的示例,进 行批注或赏析。
【示例】选句1:一个最聪明的双喜大悟似的提议了,他说,
“大船?八叔的航船不是回来了么?”„„在这迟疑之中,双喜 可又看出底细来了,便又大声的说道,“我写包票!船又大;
迅哥儿向来不乱跑;我们又都是识水性的!”
思维点击: 找到船 双喜 语言 聪明、热情、机灵、能干
第 三 单 元
第十课 社 戏
1.作者名片 作者 鲁迅 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 对“五四运动”以后的中国文学产 生了深刻的影响,是中国文化革命 的主将 小说集《呐喊》《彷徨》,散文诗 集《野草》,散文集《朝花夕拾》
评价
作品
2.背景介绍 《社戏》一文写于1922年,由于辛亥革命不够彻底,在封 建军阀的统治下,封建教育的思想仍紧紧地禁锢着人们的头 脑。鲁迅先生的《社戏》,正是在这种背景之下,以一个少年 儿童观察社会,观察人情的角度,生动真切地发出了寓意深邃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社戏》课文全解【基础知识及相关背景】一、字音及词义:大抵d归省xǐng:回家看望父母。
怠dài凫fú水:游泳。
潺潺chán踊yǒng跃yu船篷péng家眷juàn皎jiǎo屹y踱du二、相关背景:1、关于作者:鲁迅(1881-1936),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
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
出身于破落封建家庭。
青年时代受进化论思想影响。
1902年去日本学医,后从事文艺工作,企图用以改变国民精神。
1907年起发表《摩罗诗力说》《文化偏至论》等重要论文。
1909年回国,先后在杭州、绍兴任教。
辛亥革命后,曾任南京临时政府和北京政府教育部部员、佥事等职,并在北京大学、女子师范大学等校授课。
1918年5月,首次用笔名“鲁迅”发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大胆揭露人吃人的封建礼教,奠定了新文学运动的基石。
五四运动前后,参加《新青年》杂志工作,猛烈抨击封建文化和封建道德,成为新文学运动的伟大旗手。
20年代陆续出版了《呐喊》《坟》《热风》《彷徨》《野草》《朝花夕拾》《华盖集》《华盖集续篇》等专集,表现出爱国主义和彻底革命民主主义的思想特色。
其中,中篇小说《阿Q正传》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杰作。
1926年8月,因支持北京学生爱国运动,为北洋政府所迫害,南下厦门大学任教。
1927年1月至广州中山大学任教。
“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后,辞去中山大学职务。
1927年10月到达上海,认真研究马列主义理论。
1930年起,先后参加中国自由运动大同盟、中国左翼作家联盟和中国民权保障同盟,积极参加革命文艺运动,介绍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和其他革命文艺工作者一起同国民党官方文人及其文学进行了不懈的斗争,粉碎了反动当局的文化“围剿”。
1936年初左联解散后,拥护中国共产党关于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政治主张,并提出"民族革命战争的大众文学"口号。
从1927年到1935年,创作了《故事新编》中的大部分作品和《而已集》《三闲集》《二心集》《南腔北调集》《伪自由书》《准风月谈》《花边文学》《且介亭杂文》等杂文集。
这时期的杂文,深刻地分析了各种社会问题,表现出卓越的政治远见和韧性的战斗精神,对中国革命文化事业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同时领导和支持了“未名社”“朝花社”等进步文学团体;主编《莽原》《奔流》《萌芽》《译文》等文艺期刊;热忱关怀、积极培养青年作者;大力翻译外国进步文学作品和介绍国内外著名的绘画、木刻;搜集、研究、整理大量古典文学作品,编著《中国小说史略》《汉文学史纲要》,整理《嵇康集》、辑录《会稽郡故书杂集》《古小说钩沉》《唐宋传奇集》《小说旧闻钞》等。
1936年10月19日病逝于上海。
有多种版本的《鲁迅全集》行世。
2、相关知识:这篇小说写于1922年10月,是作者在大都市中由看戏引起的对童年生活的回忆,也是在大都市的作者对农村及其农民淳朴的品质的歌颂。
关于社戏:社戏的时间《社戏》中写道:“我们鲁镇的习惯,本来是凡有出嫁的女儿,倘自己还未当家,夏间便大抵回到母家去消夏。
那时我的祖母虽然还康健,但母亲也已分担了些家务,所以夏期便不能多日的归省了,只得在扫墓完毕之后,抽空去住几天,这时我便每年跟了我的母亲住在外祖母的家里。
”又说,赵庄之所以要演戏,“现在想,那或者是春赛,是社戏了。
”课文注释云:春赛即“春天举行的赛会”。
据此,一般人认为,看社戏的时间是在春第一,《社戏》中说,我到外祖母家去,是在“扫墓完毕之后”。
那么,浙江绍兴一带的扫墓是在什么时间呢?据《越谚•风俗部》云:乡下墓祭一年间共有三次,一是“拜坟岁、上元之前,儿孙数人,香烛纸锭谒墓”;二是“上坟,即扫墓也,清明前后,大备船筵鼓乐,男女儿孙尽室赴墓,近宗晚眷助祭罗拜,称谓上坟市”;三是“送寒衣,十月祭墓之名,亦数人而已。
”《越谚》的作者范啸风,别号扁舟子,绍兴城附近皇甫庄人。
鲁迅的外祖父鲁晴轩中举后迁居皇甫庄,租赁的就是范啸风的房屋。
他的话是可信的。
另据周作人回忆:“周家墓祭的规矩,拜坟岁和送寒衣都只有男子前去”,而“清明上坟,规模就要大多了,不但是妇女同去,还因为要举行三献礼,有些旧排场。
”把以上这些材料综合起来分析,《社戏》中所说的扫墓,是指清明上坟无疑了。
又据顾铁卿所著《清嘉录•卷三》云:所谓清明上坟,并非仅仅指清明节那一天,而是“以清明前一日至立夏日”。
那么,小说中所说的“在扫墓完毕之后”,当然应该是在第二,从《社戏》所描写的自然景物看,也是在初夏。
“碧绿的豆麦田地”,“罗汉豆正旺相”,这被称为“罗汉豆”的蚕豆,在浙东一带,是越冬植物,清明以后才开始结果,到夏季才能收割。
能剥了煮着吃的时候,当然是在初夏了。
另外,小说中还写道,看社戏的那些土财主的家眷们,“多半是专到戏台下来吃糕饼水果和瓜子的”,水果当然也只能到夏第三,周作人在《鲁迅小说里的人物•地方戏》中明确写道:“本文(指《社戏》引者注)中说:‘当时我并不想到他们为什么年年要演戏,现在想,那或者是春赛,是社戏了。
’这是题目的说明,但实际上这种演戏大抵是在夏天。
”社戏演出的内容小说中是这样记述的:首先是“一个黑的长胡子的背上插着四张旗,捏着长枪,和一群赤膊的人正打仗”,几个赤膊的人翻了一阵筋斗,都进去了,“接着走出一个小旦来,咿咿呀呀的唱”,然后是“一个红衫小丑被绑在台柱子上,给一个花白胡子的用马鞭打起来了”,最后是老旦出台慢慢地唱。
这究竟是一出什么戏呢?据徐淦《鲁迅和绍兴戏》一文考证,这是绍兴戏《游园吊打》。
该戏叙述的是唐朝宰相卢杞陷害忠良,纵子作恶,终于被惩的故事。
卢杞的儿子(剧中称为恶少)带了帮闲家丁到忠良朱文光家抢亲,被朱文光抓住打了一顿,直到写了服辩(悔过书)方才罢休。
服辩词云:恶少抢姣姣;家丁惹祸苗;恶少下遭再来抢姣姣;家丁变猪变狗变阿猫。
小说中被绑在台柱上的红衫小丑就是卢杞的儿子,那个花白胡子的就是忠良朱文光。
另据周作人回忆,小说中所写的社戏的内容,“是绍兴戏中精彩内容之一”,“帮闲引了公子去抢姣姣,结果吊打了写服辩了事,……看过的人都不能忘记,……虽然他不曾说出是什么戏文来”。
这段回忆,与《游园吊打》的情节也是完全吻合的。
【整体感悟】一、谋篇立意这篇小说写了“我”十一二岁时从平桥村夜航到赵庄看社戏的一段生活经历。
刻画了一群农家孩子的形象,表现了劳动人民淳朴、善良、友爱、无私的品德,展示了农村自由天地中充满诗情画意的獐生活画卷,表达了作者对劳动人民的深厚感情和对摆脱封建的自由生活的向往。
二、文章脉络全文可分为三部分。
第一部分(1-3):写平桥村是“我”的乐土,交代了看社戏的时间、地点、机缘和参与人。
㈠环境:(平桥村)是我的乐土。
㈡伙伴:伴我游戏。
㈢乐事:钓虾、放牛。
第二部分(4-30):写到赵庄看祛工的全过程。
(4-9)看戏前的波折。
(10-13)看戏途中见闻、感受。
(14-21)在赵庄看戏。
(22-30)深夜归航。
第三部分(31-40):写看社戏后的余波。
三、写作方法⑴成功地刻画了了众多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
在文章中,作者塑造了一群淳朴可爱的农村孩子形象。
“最聪明”的是双喜当“我”看戏不成,“急得要哭”时,他马上想出“好主意”,让“外祖母和母亲也相信”;铁头老生夜晚不翻筋头,“我”很失望,他又用“谁肯显本领给白地看”安慰“我”;当老旦唱个没完没了,大家都已经厌倦,但又不好说回去的时候,又是他提议回家。
他如大哥般体贴,如小领袖般善组织。
其他如桂生,看戏时殷切地为“我”买豆浆舀水;阿发在月夜归航路上,以“我们的大得多”为由,建议去“偷”自家的豆。
六一公公是乡民形象的代表。
对孩子们偷豆只是责备“不肯好好地摘,踏坏不少”,听说是为请客,马上说:“这是应该的。
”又来亲自送豆,并夸奖“我”。
多么淳朴善良的品质啊!绝不虚伪的原始的本能的人性美!总之,美景养育了美人,这一方“乐土”又怎能让“我”忘怀呢?⑵景物描写很有特色作者善于用简洁明快的笔调,去描写江南水乡的美景,给人留下江南水乡不仅人美,景也美的美好印象。
具体说,课文是从视觉、听觉、嗅觉等三个方面来表现大自然的美。
视觉方面写了碧绿的豆麦田地,淡黑的远山,皎洁的月光,白色的航船,远处的渔火和红红绿绿的戏曲人物;听觉方面写了孩子们的笑声,潺潺的流水声,宛转悠扬的横笛声,唱戏者的“伊伊呀呀”声;嗅觉方面写了豆麦和河底水草的清香,还有那神秘的夜气和湿润的水气。
真是有声有色、有香有味,勾画出一幅情景晚融的江南水乡美景画。
在景物描写中,作者运用比喻、拟人、比拟等修辞手法,来状物抒情,烘托气氛,表现“我”对自然美景的热爱。
如写船行之快,用了“淡黑的起伏的连山,仿佛是踊跃的铁的兽脊似的,都远远地向船尾跑去了”。
又如“那航船,就像一条大白鱼背着一群孩子在浪花里蹿”。
这些都十分生动传神。
有的景物描写还为小说情节发展起了铺垫作用,如写两岸的豆麦,就为归途中“偷”豆吃做了交代。
⑶详略得当作者浓墨重彩地铺写看社戏,包括看戏的波折,去看戏途中、看社戏的过程和看戏后归航,令人读来如身临其境,深受感染。
而对于得以看戏的机缘,看戏后的余波,作者则简略的带过而已。
四、重难点导析⑴作者为什么说平桥村“在我是乐土”?民风淳朴的乡村,对一个在封建家庭中生长、受各种规矩束缚的孩子来说,确实是快乐自由的天堂。
作者作为客人,“在这里”“得到优待”,钓到虾“照例是归我吃”,小伙伴们对“我”无微不至地体贴照顾,“看社戏”一节这种友爱和照顾表现得淋漓尽致;在这里“我”可以免念那些陈腐无用的经书,而且也没有那么多规矩可蹈,即使“打了太公”,全村“也决没有一个会想出‘犯上’这两个字来”,对于自幼就压抑在封建道德秩序中的“我”而言,这样的自由是一种多么宝贵的享受;而且在农村可以亲近大自然,“掘蚯蚓”“钓虾”“放牛”,相对于城镇宅院中“我”那种受束缚的生活而言,无疑是新鲜有趣极具魅力的了。
⑵六一公公是一个怎样的形象?六一公公是淳朴乡民的形象。
六一公公对于孩子们偷他的豆,只是责备“不肯好好的摘,踏坏了不少”,听说摘豆是为了请客,马上说“这是应该的”,他并不是吝啬的人;后来他又亲自送豆,表现了他热情好客的性格。
“我”夸了他一句,“竟非常感激起来”,体现了他的老实厚道的农民本色。
至于他夸“我”“读过书”“将来一定要中状元”之类的话,只不过像今日夸某个孩子聪明,将来一定能考上好的大学一样。
也有观点认为六一公公虽是个好人,但是有农民的局限。
他夸“我”的话,表明他意识深处受封建礼教的影响,这在当时也是难免的。
⑶通读课文后说说作者回忆的是怎样一群作者回忆的是一群质朴可爱的农村孩子形象,如双喜、阿发、桂生等。
这些小伙伴聪明活泼,胆大心细,友爱热情。
“我”看不成戏,“他们都叹息而且表同情”;开船时,“年幼的都陪我坐在舱中,较大的聚在船尾”,以防万一;看戏时桂生殷切为“我”买豆浆舀水;回家的跑上阿发以“我们的大故里多”为由建议去“偷”自家的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