呼吸禅定步骤-坦尼沙罗尊者
禅修活动的流程和步骤概述
禅修活动的流程和步骤概述禅修活动的流程和步骤概述禅修被广泛认为是寻求内心平静和深度洞察的一种修行方法。
它在亚洲的佛教传统中有着悠久的历史,并且在现代被越来越多的人所接受和实践。
禅修活动通常包括一系列的步骤和流程,以帮助个人进入一种超越日常思维的状态。
在本文中,我将为你提供一份对禅修活动的深入探讨,让你更好地理解这个主题。
1. 准备阶段禅修活动的准备阶段非常重要,这个阶段的目的是为了创造一个安静、宁静的环境,以便个人能够专注于内心的体验。
通常,禅修者会选择一个安静、无干扰的地方,并确保周围的环境整洁。
他们会选择一个合适的坐姿,如莲花坐或半莲花坐,并确保舒适的身体姿势。
2. 集中注意力禅修的核心是集中注意力。
禅修者会选择一个焦点,通常是呼吸,将注意力集中在呼吸的自然流动上。
他们会尝试感受到呼吸的每一个瞬间,并将杂念和思绪置于一边。
这个过程可能需要一些练习,因为思绪常常会不受控制地游离。
3. 观察内心在集中注意力的基础上,禅修者开始观察内心的体验。
他们会观察自己的感受、情绪和思维,而不加评判和批判。
这个观察的过程帮助他们更深入地了解自己的内在世界,并培养对外部世界的觉察力。
4. 接纳和放下在观察内心的过程中,禅修者会遇到各种各样的感受和情绪,有时可能是不愉快的。
然而,禅修的目标并不是追求某种特定的情绪状态,而是接纳和放下这些感受。
禅修者学会接受一切的经验,无论是喜悦还是悲伤,然后将其放下,不加执着。
5. 深入洞察通过不断地观察内心并接纳,禅修者逐渐培养了对自身和外界的深度洞察。
他们开始认识到一切都是在不断变化和流动的,没有永恒和固定的实体。
这种洞察力帮助他们超越对自我和他人的固有观念,并拥有一种更宽广、开放的心态。
6. 终止禅修禅修活动通常在一定的时间段内进行,当禅修者觉得他们已经达到了自己的修行目标,或者已经达到了一定的精神平静时,他们会结束禅修。
在结束禅修时,他们会慢慢地从禅修的状态中恢复,逐渐回到现实生活中。
[转载]呼吸训练法—九节佛风呼吸法
[转载]呼吸训练法—九节佛风呼吸法原文地址:呼吸训练法—九节佛风呼吸法作者:一捧玲珑九节佛风是一种通过专注于呼吸的变换而使修行者破除杂念的呼吸法门。
通过九节的变换,使修习者专注于呼吸吐纳,以阻止杂念的产生,把精神完全集中在九节佛风变化的“一念”之中。
修习九节佛风的过程中要伴随着呼吸化光的观想。
具体过程如下:修习九节佛风,修行者需跏跌坐,双手结禅定印。
然后观想自己全身透明,发出如琉璃一般的光亮,体内左、中、右三条平行直立的脉道清晰可见,左脉与左鼻孔相通,右脉与右鼻孔相通,三条脉道的下端在脐下四指处交会。
修行者观想在自己面前有一大片白光,接下来做九节呼吸,并这样观想:第一节:观想面前的白光伴随气息由自己的右鼻孔进入右脉,随即化为红光,沿右脉下行,绕到脐下三脉交会处后,又沿着左脉上行,最后变成黑气从左鼻孔排出体外。
第二节:观想面前的白光伴随气息由自己的左鼻孔进入左脉,随即化为红光,沿左脉下行,绕到脐下三脉交会处后,又沿着右脉上行,最后变为黑气从右鼻孔排出体外。
第三节:观想面前的白光伴随气息由自己的左右鼻孔同时进入左右二脉,随即化为红光,沿左右脉下行,并在脐下三脉交会处进入中脉,又向上冲顶,无法冲出,随后又向下返回三脉交会处,再沿左右二脉上行,交成黑气后由左右鼻孔排出体外。
第四节:重复第二节呼吸,从左鼻孔入,右鼻孔出。
第五节:重复第一节呼吸,从右鼻孔入,左鼻孔出。
第六节:重复第三节呼吸,从两鼻孔同时进入和排出。
第七节:重复第三节呼吸。
第八节:重复第一节呼吸。
第九节:重复第二节呼吸。
通过这种吸入白光而呼出黑气的观想,久而久之,修行者自身便会得到净化。
九节佛风法还可以使呼吸变得慢、细、长,以至于出入息变为无息,就是达到了真正的禅定。
初习者如果感觉修习困难,也可以用无名指轻按住一个鼻孔,逐步练习。
修习熟练之后.则可完全凭意念控制,而将手解放出来于脐下结成定印.呼吸要慢.细.长.因为慢才能定心.才能自在.才能聚气;细才能精细.才能轻逸.才能动静随意;长才能人静,才能清静。
禅修基本功:觉知呼吸
禅修基本功:觉知呼吸编辑 | 茗心觉知呼吸是非常重要的基本功,其功用是:一、培养专注、连贯、持久的觉知力;二、炼心,将散乱的心定静下来。
心就像一头野象,狂躁不安,破坏性极大,所以必须驯服,才能够化害为益,为我们工作。
觉知呼吸是在驯心,其奥妙难于讲说,只要练下去,功夫稍深即能悟到这是静心息妄之妙法,所以古人喻之为斩魔剑。
觉知呼吸看似容易,其实颇难。
原因是注意力随时会被妄想牵离。
所以,对治的办法是:旋失旋收。
也就是说,只要一发现忘记了觉知呼吸,就马上把心收回来,专注地觉知呼吸。
功夫上手后,只要是在觉知呼吸,即无妄念。
功夫再深一些,妄念纷飞时,只要专注地觉知呼吸,妄念即息,此乃“斩魔剑”盛名之由来。
故云:妄念纷起,观息为锚。
修炼的路子是:自己去发现、试验、总结出一套能令觉知呼吸站得住、站得久、抗干扰的方法。
经常自问:为什么忘记了觉知呼吸?是什么使我陷入了这次妄想?俗话说,工夫不负有心人。
只要心诚、志坚、吃得苦,坚持练下去,方法自会出来。
第一种方法是觉知鼻端处的呼吸(简称观息)。
自然呼吸,觉知时,不必去分辨气息的出入、长短、轻重、缓急等等,只要知道自己在觉知鼻端处的呼吸就好,一直保持这一状态,身体要放松。
其要诀是:眼观鼻。
“眼观鼻”的意思是将眼部的神光内敛,返照鼻端处的呼吸。
(注意:切勿将“眼观鼻”误会成用眼睛去看鼻尖。
)观息的功夫深了,神光就会留驻在鼻端,始终觉知着这里的呼吸。
第二种方法是观息数息法。
舌抵上腭,腹式呼吸:深吸气(入息),腹部逐渐外凸;慢呼气(出息),腹部逐渐内凹,如是循环。
要特别注意的是:呼吸一定要纯乎自然,不可用力。
日久功深,逐渐会细、深、长、慢。
练功之前,先放松身心,安详自在,调匀气息,即可开始。
出息时,默数六个数字:一、二、三、四、五、六。
(请注意,这与传统的数息法不同。
传统的数息法是第一个出息数一,第二个出息数二,如此等等;而本法是每一出息,就数六个数字:一、二、三、四、五、六。
禅修:数呼吸修行尽在一呼一吸间
禅修:数呼吸修行尽在一呼一吸间
禅的修行方法,原则上不出调饮食、调睡眠、调身、调息、调心等五要素,其中以后三者更重要,目的是为了调理身心,关键则在不能离开气息,而谈身心的健康与统一。
注意呼吸时间久了,可能觉得很无趣,现在教给各位另外的方法:①数呼吸(数息法),②念佛号。
这些方法同样是要达到心无二用,令心念专注之目的。
先练习数呼吸,注意呼吸之出入。
一般人呼吸,出息时间较长,入息时间较短,所以我们数呼吸时,只数出息,不管入息,每一次呼出的时候数一个数目,到了吸入的时候,仍停留在该数字上,到下一口气呼出的时候,才换下一个数目。
平常人每分钟呼吸大约十四至十六次。
不能故意控制呼吸,否则胸部会不舒服。
当打坐经验相当丰富之后,呼吸自然会逐渐慢下来,到每分钟四至五次,那已经要入定的程度了。
一般呼吸到了每分钟十次,心已经相当安定、平稳。
如果呼吸急促必然是非常烦闷、恐惧、急躁、兴奋的现象。
呼吸
和脉搏是息息相关的,呼吸有问题,脉搏必然也会有问题;脉搏快呼吸也一定有问题,所以要用平常的呼吸方式呼吸。
数息法是在每一个出息时数一个数字,从一数到十,然后重回到一再数到十,周而复始,反复地数。
数息的时候,一旦起了妄念或杂念,无论中途数到多少,都得重回到一数起,因此往往无法顺利从一数到十,不是数不到十,就是数过了头而不自觉。
开始数息可能觉得新鲜,等数了一段时间后也会觉得无聊,所以要练习着对于每一口气的每一个数目,经常保持新鲜感。
【万行书院】正确的呼吸方法
学员:师父,我现在有个很纠结的问题,就是我练(某功法)教的是呼气下沉,我要不要把它调过来呢?调过来可能需要点时间。
万行大和尚:社会上有一派,它叫你吸气的时候肚子要瘪,呼气的时候肚子要鼓。
出去在江湖上打场,为了马上有感应,把下焦给扎起来,不让能量进入下焦,直接进中焦,走上焦,所以就很快有感应。
叫你吸气的时候裤腰带勒紧,肚子瘪了。
你想想气都到哪去了,你吸气的时候肚子缩起来,气都到哪了?在胸腔、在头顶上。
这个时候你就会“放光动地、电闪雷鸣”了,“菩萨来了,菩萨来了”,“万行大师,我有感应了”。
这种方法,一吸气,肚子一瘪,中焦是满的,上焦是满的。
因此你就会“放光”,就会“动地”,就会听到“鬼哭狼嚎”,你就说是有感应了,与神灵接通了。
你按这个方法练上一段时间,与大自然、与外面的信息特别容易有感应。
因为你所有的气不在下焦,不在中焦,在上焦。
现在我们就告诉你,吸气的时候肚子要鼓,气到哪儿了?到下丹田了。
头是空的,上焦是空的,中焦是空的,是不是?人是否长寿、人的智慧是否能够打开,气要按照这个顺序走:下焦-中焦-上焦,也即下丹田-中丹田-上丹田。
因为气一下到下丹田,就必然要转到背后,再从背后经过尾闾、夹肌、玉枕这三关。
这三关一打开,头顶就真的放光动地了,才能直接和三界以外的信息场对接,这才是真正意义上的开智慧。
外面有一些大师,他告诉你,吸气的时候肚子要瘪,如果再跟他继续修炼下去的话,他就会告诉你还是要把气沉到丹田。
因为气沉到丹田,人才稳,走路、站桩,才会稳。
如果你把气都留在中焦,留在上焦,就是头重脚轻,甚至久而久之,你的头一定会出问题。
如果气是在下焦满了,再升到中焦;中焦满了,再升到上焦;上焦满了,你的顶轮(梵穴轮)就打开了,这个花苞就绽开了,就能出去了。
万行大和尚简介:东华禅寺方丈万行大和尚,一位用生命在践行佛法、体证生命本源的智者。
15岁信佛、18岁出家、29岁证得生命本源,30岁复建东华禅寺、4年佛学专业、7年闭关、18年建寺安僧、1万多场开示演讲、千万言著述、13部著作出版多国语言……2000年创立东华家风:信教先爱国,学佛先做人,修道先发心;2008年倡行每月1次升国旗;2016年创立中国首座佛教爱国馆;2000年至今,东华禅寺18年间向社会捐款捐物数千万元,并多次荣获省市“模范和谐寺观教堂”称誉。
呼吸禅定引导
呼吸禅定引导身体舒适地坐直,不要偏向前后左右。
闭上眼、观想良好的祝愿。
良好的祝愿首先要送给自己,如果你不能为自己祝福,对自己的幸福没有真诚的期望,就不可能真正为他人祝福。
因此,这样告诉你自己: “愿我找到真正的幸福。
” 要提醒自己,真正的幸福来自于内心,因此这不是一种自私的欲望。
实际上,你在内心找到、开启了幸福之源,才能够向他人传送。
这种幸福不依赖于从别人那里拿走什么。
现在,你要对其它人传送良好的祝愿。
首先,向身边亲近的人传送——你的家庭、父母、好友: 愿他们也找到真正的幸福。
之后把那些善念,传向一个不断扩增的圈子: 你熟悉的人、不太熟悉的人、你喜欢的人、感觉泛泛的人、还有你不喜欢的人。
不要让你的善念有局限,因为如果有,你的心就有局限。
现在,把良好的祝愿传遍给那些你不认识的人,不仅仅是人,还有各方各样的众生: 东、西、南、北、上、下,直到无限。
愿他(它)们也找到真正的快乐。
现在,把你的心带回当下。
要是你想找到真正的幸福,就得在当下找。
过去已逝,将来未决。
因此你必须定驻于当下。
在这里你有什么? 你的身体坐在这里,进行着呼吸。
你还有心智,在思考、有知觉。
因此把所有这一切汇集起来。
想着呼吸、观察呼吸的一进一出。
始终把心念指向呼吸: 那是念住。
始终觉察呼吸的一进一出: 那是警觉。
要把心智的这两个方面结合起来。
如果你愿意,可以以一个禅定词汇来加强你的念住。
可以试试用“哺-哆”(Buddho),意思是“觉醒”,吸气时想着“哺”,呼气时想着“哆” 。
尽量舒顺地呼吸。
要想学会在当下为自己提供幸福,同时又能够提升警觉,一个极其具体的方法,就是让你的呼吸变得舒顺。
要作尝试,看看哪一种呼吸在当前对身体最合适。
可以是长息、短息、长入息短出息、或者短入息长出息。
呼吸可以有轻重,快慢,深浅感。
一旦找到一种舒适的节奏,就保持一阵子。
要学会品尝呼吸感。
一般来说,呼吸的质感(texture)越舒顺越好。
不要把呼吸只当成空气在肺部的一进一出,而是整个呼吸能量流,随着每次出入息在体内的动感。
呼吸禅定步骤-坦尼沙罗尊者
呼吸禅定步骤[作者] 坦尼沙罗尊者[中译] 良稹中译文版权所有佛陀传授呼吸禅定时,所教共有十六步。
这是经文中最详细的禅定指导。
而呼吸那么是佛陀最高度、最常推荐的禅定主题——因为呼吸不仅是心智借以安定集中之所缘,也是心智作分析的对象。
那里是觉悟洞见升起之处——心智对呼吸有念住、有警觉,也对自己与呼吸之间的关系有觉知。
在呼吸禅定的后续阶段,重点不再是呼吸,而是心智与呼吸的关系。
不过初始阶段,重点在呼吸本身,用呼吸把心智套牢,把它带至当下。
最初两步里,你仅只跟踪长呼吸与短呼吸,使自己对长短呼吸的意识敏感起来。
不过从第三步开始,便有了意志的成分。
你要训练自己,首先是,随着吸气,对全身有觉知,随着呼气,对全身有觉知。
佛陀在描绘禅定境界时,并未采用一境性〔single-pointedness〕的形象。
他用的是全身意识的形象。
当呼吸禅定产生喜与乐的觉受时,他告诉你,把喜感与乐感,如发面时把水揉入面粉一般传遍全身。
另一个形象是,喜悦从体内升起,如冷泉水从湖底涌出,给整湖水带来清凉。
另一个形象是湖中直立的荷苞:有的未伸出水面,而是整个沉浸于水中,从根部到苞顶为湖水的静止与清凉所饱和。
再有一个形象是,一个包着白布的人,从头到脚裹着白布,全身盖着白布。
这些都是全身意识的形象,是喜、乐、亮堂的意识充满全身的觉受。
你在理解呼吸时需要尝试到达的正在于此,因为让洞见升起的那类意识,并非限制于一点。
当你把注意力集中于一点,其它一概堵在觉知之外时,心智也会留下许多盲点。
但是你试着维持一种全方位的意识感时,就有助于消除盲点。
换句话说,你要沉浸于呼吸之中,对周身的呼吸有觉知。
用来描绘它的一个词是kayagatasati——念住浸没于全身。
身体为觉知所饱和,觉知本身又沉浸于身体、为身体包围。
因此并非你仅只注意一点——例如头部前方——从那一点看身体,或者从那点出发堵住对身体其它部分的觉知。
你必须有全身的知觉,有全方位、三百六十度的觉知,那样就消除了心智里的盲点。
浅谈观呼吸的具体方法
浅谈观呼吸的具体方法浅谈观呼吸的具体方法观呼吸法是一种最简单,最容易上手的修行方法,观呼吸的根本目的就是要让思想专注,就是心一境性。
观呼吸的练习方法很简单,只是让我们把注意力,放在一直被我们忽略的呼吸上。
在印度,观呼吸梵文叫安那般那,佛陀教给他的亲生儿子罗侯罗证果用的就这个方法。
据《阿含经》记载,佛陀本人以及佛陀的弟子们,靠这个法门,短则7天,慢则7年,就能证得宇宙真相!在修行过程中获得神通的弟子们更是不计其数。
止观是佛教里修证佛法的重要实践法门,止观是论里的说法,在经里相对的词是定和慧,梵文叫奢摩他和毗婆舍那。
修止观或者说修禅定有一种方法就叫数息观。
修数息观的时候是双盘还是单盘,就随你的资质,双盘最好,不盘也行,只要你能全身放松就好,能让你思想专注就好,专注是修习定修止的关键,佛陀有一位剃头的徒弟优婆离尊者,第一次进入禅定,是站着给佛陀理发的时候,而且一次就到了四禅。
下面来说一下观呼吸的具体方法:观呼吸关键就是全部的注意力放在自己的呼吸状态上,呼吸的长短冷热,每一息都要清楚。
而且随着心的专注和沉静,呼吸不只从鼻出,我们会觉得呼吸从身体的任何部位出,从每个毛孔出。
忘身时,只有呼吸,不知从何出……然后从此入门进入似乎不呼不吸的入定状态。
数呼吸可以当成是观呼吸的一种升级版,数呼吸时身心放松集中意念,从一数到十,然后返回来再从一数到十,一直持续这样做。
数呼吸法意在培养我们清明的专注力。
如我们昏沉散乱打妄想,可能就数到十二、十三了,而且用数数字代替杂念。
但要注意,专注力的培养中,我们始终要保持一个清明的觉知。
附:《太傻天书》冥想练习:清空大脑,在当下,我与太傻同在这个练习其实就是冥想练习,书中给出了不同的冥想练习步骤,第一个方法就是闭上自己的眼睛什么也不想,但是这个方法大部分人都做不到或者是不容易做到。
因此可以换第二个方法,将注意力集中在自己的呼吸上面,一吸一呼,一吸一呼,当自己将注意力集中在呼吸上面的时候,如果有任何的杂念进来了,那么就排除那些杂念,继续将注意力集中在自己的呼吸上面。
呼吸禅修
第一段:身观念处第一段调节呼吸亦即调节身体,使心平定,称为「身行定止」而达到「三摩地」(禅定)。
因身行定止而达到禅定,便立刻得到安乐之果,但是暂时性的,其课程分阶如下:一、认识长呼吸为一阶。
二、认识短呼吸为一阶。
三、认识呼吸支配身体为一阶。
四、调节呼吸使其逐渐平息,而结果达到禅定为一阶。
必须根据这四阶要点学习修行,一直达到闭眼即得的地步。
即第一阶要学习观察长呼吸每一角度的一切详情,如什么是长呼吸发生时有什么感觉对身体有什么影响等等。
这是第一阶应学的课程。
第二阶同样的观察短呼吸的一切详情,在运气、感觉及对身体的影响等方面,与长呼吸作一番比较。
两种呼吸反覆运行,互相比较,结果便会洞识呼吸,明呼吸,知道呼吸的因,知道呼吸的果,知道呼吸的影响力,必须如此认识呼吸。
因为眼前我们对呼吸认识还不够,所以应该和它打交道,与它混熟。
第一阶便是和长呼吸混熟,第二阶也和短呼吸混熟。
及至第三阶,便观察这两种呼吸对身体的关系,称为「身行」即身体的支配者,与身体有连带关系。
如果呼吸粗急,身体也跟著粗急即局促不安;如果呼吸温柔,身体也跟著温柔,即寂静安定。
呼吸长是正常的表现,故长呼吸能助身体进入正常;呼吸短是不正常的表现,当身体不正常如发怒、疲劳、心情冲动时,呼吸便跟著短促,反之呼吸短促不正常,身体也跟著不正常,知道这些呼吸一直支配著身体的秘密,为第三阶应学课程。
巴利圣典称为「知道一切身」,便是知道呼吸支配身体的一切情形与原理。
肉体称为身,呼吸也称为身,两者不能分开,必须知道两种身的一切,才可称为「知道一切身」。
而且每一种身中又分出种种相,必须每一项都详观明察,直到明白开悟这两种身同属一体的真谛。
在每一呼每一吸上运行观察,完成第三阶课程。
至此便可继续修持第四阶禅定。
第四阶之所谓「身行定止」,便是调节呼吸使其逐渐逐渐的平息,在每一呼每一吸上用功修行,呼吸逐渐平息,身体也跟著逐渐静定,心因此而达到禅定。
这一阶藏有秘诀比别阶殊异。
禅修的方法与过程
禅修的方法与过程
禅修是一种修行方法,通过专注于当下的呼吸及身体感受,来达到心灵平静和觉醒的状态。
禅修的过程可以简化为以下几个步骤:
1. 寻找一个安静的地方:找到一个安静且舒适的地方坐下来,保持身体放松。
2. 正确的姿势:采用合适的坐姿,可以选择莲花坐、半莲花坐、坐在椅子上等,保持身体笔直但不用用力。
3. 关注呼吸:将注意力集中在呼吸上,观察呼吸的进出,注意到呼吸的细节变化。
4. 注意力的维持:当杂念出现时,不要抵制,也不要追随它们。
只需注意到它们的存在,然后回到呼吸上。
5. 开放心境:不要评判、批判或陷入情绪中,保持开放的心境对待一切感觉或想法的出现。
6. 培养觉察力:建立觉察力,不仅仅限于呼吸,还包括身体的感受、感觉、情绪和思维等。
7. 持续进行:坚持每天进行一段固定的时间来禅修,逐渐增加禅修时间的长度。
禅修是一个持续的修行过程,通过不断练习,可以逐渐提升觉
察力和心灵的平静。
在禅修过程中,没有固定的目标或要求,只是单纯地观察和体验当下的存在。
呼吸更绵长,情绪更稳定,对自己思绪的觉察力提升,食量自然变小很多,腰围瘦了一圈!
呼吸更绵长,情绪更稳定,对自己思绪的觉察力提升,食量自然变小很多,腰围瘦了一圈!我从写了《一个顶好的呼吸方法,一项强有力的呼吸技术,包含了这 8 个细节》一文后,就有一小批读者,在做我推荐的呼吸练习,基本上都有明显的变化。
这些变化,记录在《一个好的呼吸练习,会带来显著的变化,你有这些变化吗?》、《呼吸练习带来的身心变化:喜悦感、排寒气、身体每一处都在涌动》、《强有力的呼吸练习:元气满满,真的专注的沉静下来了》、《顶好的呼吸技术,会明显促进你的能量循环,一开始就有通电的感觉》、《感觉呼吸的能力提高了,半夜醒来,感觉头顶有能量不断的涌入》、《17位读者呼吸练习时的体验:全身过电般的感受,对情绪有极大的提升》、《最近能量好强啊,一直灌一直灌,怎么能更好的储存呢》、《感觉能量从下往上走,人都快浮起来了,好舒服的感觉》、《壅堵、坠胀明显消退,练完后神清气爽,两次意识出体经历》、《呼吸练习,静心养神,情绪释放,轻松舒服》、《感觉身边负能量减少了很多,有时觉得自己金灿灿的,同事说我变白了》、《最近工作、生活、身体感觉整体都有提升,经常感觉到喜悦》、《6个月的呼吸练习,她体验到了“岁月静好”,前胸后背也变得通透舒畅!》、《感觉到体内能量的流动,感觉身体在调正今天早晨看到皮肤变的光滑了好多》、《专注力好多了,身体松了好多,肚子也小了好多,白天的精神也增加了,以前口腔溃疡,便秘好多了》、《整个身体像过电一样非常美妙,人生头一次体会这种奇特的感觉,舍不得离开这种感觉!》、《一股能量贯穿到脚底,突然感觉所有的担心都没有必要,很踏实、很满足!》、《鼻子完全通了,每天都很愉快,不管工作多忙都不会累,也不会焦虑烦躁了!》18篇文章中,本文是第19次分享。
读者1:大方老师,我练了10天,每天1次或3次,每次盘腿坐都是到太阳轮的时候右腿就麻,也会感觉右半边身体总是高一点,好像身体不平衡.其它的现象和你文章中提到的有类似,很用力的呼吸就觉得身体里气很足,,最厉害的一次就是要爆开的感觉,后面就不敢用力呼吸了,到喉轮以后,会觉得上半身挺的很直,往上飘的感觉。
奥修解读“安那般那呼吸法门”
奥修解读“安那般那呼吸法门”“安那般那呼吸法门”是从南师那里知道的。
自己也经常练习。
但是总是没能把握其中的关窍。
虽然听过洪医师的分享体验,但自己还是没能做到。
感谢奥修大师,早知道他肯定谈过。
就是我不知在哪里可以找到。
幸好今天被我发现了。
转载在这里供需要的朋友阅读。
佛陀用呼吸作为一个工具来同时做两件事情:一是创造出意识(consciousness)的中心,二是让那个意识去穿透身体的所有细胞。
他说:「有意识地呼吸。
」这并不是意味着去做瑜伽呼吸,这只是把呼吸当作觉知的一个客体而不改变它。
没有必要改变你的呼吸。
让它还是那样,自然而然,不要改变它。
但是当你吸气时,要有意识地吸气,让你的意识跟随进去的气息移动。
而当你呼气时,让你的意识与它一起出来。
与呼吸一起移动,让你的注意力与呼吸在一起,与它一起流动。
即使是一次呼吸你也不要忘掉。
根据记载,佛陀曾经说过:如果你能觉知你的呼吸,即使只有一个小时,你也就已经开悟了。
但是一次呼吸也不应该被错过。
去意识到呼吸意味着不允许有任何念头(thoughts),因为念头会分散你的注意力。
佛陀从来没有说「停止思想」,他是说「有意识地呼吸」。
思想会自动停止的,因为你无法一边想一边有意识地呼吸。
当一个念头进入你的大脑,你的注意力就离开呼吸。
只要有一个念头就使你对呼吸的过程变得无意识了。
佛陀使用过这个技巧,它是一个简单的方法,但是极其重要的方法。
他会对他的比丘、他的和尚们说:「做任何你在做的,但是不要忘了一件简单的事情:记住呼吸的出入,与它一起移动,跟随它。
」你越是试着这样做、你就越会努力做它,你就越会变得有意识。
它是费力的,它是困难.它也以另一种方式发生作用。
当你有意识地吸气与呼气,渐渐地,你会到达你的中心,因为你的呼吸碰触到你的存在的那个中心。
气息吸进去的每一个片刻,它都会碰触到你的存在的中心。
从生理学角度看,你认为呼吸只是为了血液的净化,你认为它只是一个身体的功能。
但是如果你开始觉知你的呼吸,渐渐地,你会比生理学走得更深一些。
净化呼吸法(Sudarshan.
淨化呼吸法(Sudarshan Kriya)練習時聽覺誘發電位(中潛時)之反應研究單位:NIMHANS(國家心理健康暨科學研究院),印度.班格羅;神經生理學系主要調查人員:B.L.Meti瑜珈是一種體驗個人意識與宇宙合一的過程,此種直接體驗可帶出「絕對」之奧妙知識(1993年,古儒吉大師)。
近年來,對於瑜珈各方面運用之瞭解與重視與日俱增,且不限於印度國內,已普及至全世界了。
瑜珈已被證實對某些身心疾病有正面改善,維持甚至預防的效果(Vahiaetal 1973; Goleman, d. 1977; East, M.A, 1980; Uduap, K.N., 1976). 在我們學系裏,為了証明瑜珈在各層面的療效,有數項臨床研究已經完成。
其中以腦波來研究各種調息法之效益已於1985年發表(M eti, B.L., 1985;Kanchan, B.R.,1985).。
這些臨床觀察促使我們進一步想去探索當從事瑜珈練習時,大腦對外界感宫刺激之處理的探討。
我們選用3位資深淨化呼吸法之習練者,利用聽覺誘發電位(中潛時)之反應來研究其影響,並進而嘗試瞭解大腦神經運作之可能機制。
瑜珈技術:此項淨化呼吸法係由古儒吉大師(Sri Sri Ravi Shankar)所帶出的方法。
此方法包括五加一呼吸呿、巴氏呼吸法與S.M.F.週期性、有意識之韻律呼吸。
每次練習包含4到5回合的每分鐘25至20下之巴氏呼吸法,再伴隨數次正常呼吸和快速呼吸(甚至可快到每分鐘150-200下),在本研究中之習練者皆巳從事此項練習有4至5年的時間。
記錄過程:當三位習練者在練習前與練習後,其閉眼、張眼下各記錄一次,聽覺誘發電位(中潛時)之反應,我們將記錄電極黏在頭頂上,把參考電極夾在耳垂上,利用其聲音來刺激大腦中之聽覺路徑及反應。
我們利用隔音的耳機於每40毫秒以5赫的刺激傳送,在高於正常聽覺閥值2.5倍之音量下,以70赫連續朵刺激耳朵1500次之後,記錄該反應。
单念住呼吸此一练习,一个禅思者便能体会到宁静和内明,乃至通达涅槃
单念住呼吸此一练习,一个禅思者便能体会到宁静和内明,乃至通达涅槃译自Calm and Insight一书原著:Bhikkhu Khantipalo(英籍) 中译:曾银湖(台湾)1975年,左为Bhikkhu Khantipalo四念处(正念的四个基础)佛陀明白地指出他的禅思教导方向:「只有四念处这条道路能够净化众生、超越忧伤、消除悲苦,通往真实之道,到达涅乐。
」佛陀很少用这样的语意来强调说法。
事实上,有些翻译者,一开始就译说:「这是惟一净化众生之道¨¨」当您思考这强调的主题─正念时,就会明白,没有正念岂能修习善法?如果有人想要修习布施,长养慈悲,若无正念怎能成就?因为心不在焉,就会忘了布施,错过了机缘。
或者一个人想要受持清净的戒行,却缺乏正念,当诱惑现前的时候便又违破了。
或者有人想要成为禅思者,却缺乏正念,心智便会被迟钝恍忽的状态或不断的杂念所困扰,这样的禅思者是少静少力的,全然不具内明智慧的,因为惟有坚强的正念才能生起内明之智,所以一个禅思者若不具足正念是不能成就任何善法的。
佛陀在说法中曾简列出修习专注的方向,名为「念处」(正念的基础),本章只做概略的摘要。
何谓四念处?即身观念处,受观念处,心观念处,法观念处。
这可能是佛陀刻意做这种次第的安排。
从个人最粗陋的形体开始思惟,以至于对最微妙的身心经验加以思惟。
一、【身观念处】身体是被视为「我的」、「我自己」的观念中最具体的东西。
这个根深柢固的愚痴我见,产生了许多忧悲苦恼;当生病、受伤、死亡的时候,才易明白地显示出身体不是「我的」。
深入「无我」必先由粗陋的执著开始下手,渐次及于微细,因此佛陀先从身观念处开始。
然而即使只修此一念处,已足以达到「觉悟」,并非每一个人都必须(同时)修习完整的四念处。
个别的修习方式,例如专注于呼吸或专注于感受。
要适合不同的根性及不同的修习时期,这就是师父教导的重要之处了。
这里举出一般最常修习的三个练习课程:念住呼吸、四威仪、全念住。
武术中的呼吸修炼方法
武术中的呼吸修炼方法中国古代,呼吸修炼非常普及,不论是道家、儒家、佛家、医家、武术界,甚至巫师神汉,都从呼吸入手进行修炼;历史上很多名僧高道、名医大儒、武学大师都有很深的呼吸功夫,并有理论建树。
例如,孔子、颜回、朱熹、苏东坡等,以及近现代的曾国藩、郭沫若、孙禄堂等。
围绕养生、修炼,中国古代产生了很多呼吸修炼的实践和学说。
例如,吐纳食气、导引行气、坐忘禅定理气、踵息胎息闭气等,这些被中国武学借鉴吸收,成为内功修炼方法。
很多人把呼吸修炼说得玄之又玄,需要强调的是,不当的呼吸训练,能产生巨大的危害,例如闭气不当,引起身体缺氧,会出现幻觉,重度缺氧时会出现酒精和乳酸中毒,伤害肌体,甚至窒息身亡。
在金庸的武侠小说中,经常会出现关于内功修炼过程中“走火入魔”的描写。
“走火入魔”与呼吸导引不当有很大的关系。
一、吐纳(一)吐故纳新吐纳之术的核心思想是吐故纳新,用其新,弃其陈。
吐,就是通过深长的吐气,吐去故气、死气。
纳,就是通过深长的吸气,获取新气、生气。
早在《庄子》中就有“吹呴呼吸,吐故纳新”之说。
人无论吸气和呼气都在进行气体交换,只不过呼气时肺泡接触交换气体的面积小而已。
人的每次吸气,都会将残存在口腔、气管里和肺泡外部的二氧化碳浊气重新吸进肺泡,降低了肺泡工作效率。
吐纳之术能够尽量吐出浊气,腾出吸入新鲜空气的空间,在保证人体能量效率的前提下降低呼吸频率,减少机体的能耗。
(二)呼吸的质量——息有四事吐纳之术的关键在于控制呼吸。
《难经》讲“呼吸定息”,意思就是一呼一吸,为一息。
“息”字的本意是用心的意念来控制“自”,而“自”就是鼻子的意思,即指用心意控制呼吸,或者说,通过心意控制呼吸控制自身。
东汉翻译的《佛说大安般守意经》云:“息有四事:一为风,二为气,三为息,四为喘。
有声为风,无声为气,出入为息,气出入不尽为喘也。
” 古代养生家把呼吸的形态概括为“四相”:风、喘、气、息。
风相是指呼吸出入有声可闻;喘相是指虽然听不到声音,但呼吸出入尚感结滞不通畅;气相是指呼吸虽然无声,也不结滞,但出入还不够细匀;息相是指在高度安静时出现的深、长、匀的呼吸,气的出入绵绵如丝。
观呼吸,走向内心平静最快的方法
观呼吸,走向内心平静最快的方法师兄们好!现代多数人都过着快节奏、高压力的生活,工作强度高,家庭责任重,无疑我们很多时候感到压力极大,使得身心疲惫,为了保证我们身心健康,可以选择每天静坐一会儿让身心安静下来。
佛医堂一直以来也都提倡打坐、站桩时观呼吸,弘南老师也经常在各类实修课上讲解观呼吸的方法。
以便加深大家记忆今天和大家再简单分享一下观呼吸及数息法。
知息长短,呼吸的长短其实就是呼吸的时间。
开始观察呼吸的时候,很难把意识都集中在呼吸上。
当你开始专注觉知呼吸长短的时候,心也会变得更加平静。
在觉知呼吸长短的时候,不用去纠结你的呼吸是长还是短,是吸气长还是呼气长。
不要加入意识,只需要去觉知呼吸长短,就可以了。
佛医禅观课上练功照片培养对呼吸长短的觉知,是观呼吸的最基本方法,随着练习的深入,你会发现你的呼吸长短有变化,不用去分析,熟悉这个过程就可以。
数息法是集中意识观呼吸的方法,大多数的冥想禅修体系都有数息法的概念,方法大多类似。
数息法练习时候,不必要刻意引导呼吸,保持自然呼吸,心息相依。
人的意识很难控制,而数息法是最实用的往内收摄的方法,吸气数一,呼气数二,吸气数三,呼气数四...吸气数九,呼气数十,再从十数到一。
数息过程中,要有条不紊、清清楚楚、全心全意去数自己的呼吸,随着练习的专注,你的呼吸自然会变深入,也会越来越顺畅。
注意事项做一个实验,去数你的呼吸。
不难发现,你可能还没从一数到十,脑子就不知道去想什么事情去了。
或者,数到了十五、十六。
如果遇到这两种情况,不要气馁,把心从其他事情上拉回来,从头再数。
一旦你去观呼吸,或是数息,就会发现思绪纷飞,很难集中,脑海中东想西想,这是小我在作祟。
你的小我要控制所有,这时候就很难感知当下。
为了不让小我捣乱,就需要反复长期的练习,观呼吸,数呼吸,与你的呼吸同在,与你的身体同在。
正念蝴蝶呼吸练习
正念蝴蝶呼吸练习正念练习中的呼吸练习和身体扫描练习都是很私人化的,这里谈一点点自己的私人观点和感受。
关于姿势的选择:▷站着的时候自然是瑜伽练习中的胸式呼吸(注意力更容易关注在胸膛),平躺的时候自然是腹式呼吸(注意力更容易关注在小腹),完全呼吸法(站立时双手起落,更容易将注意力同时放在胸膛和腹部,关注到呼与吸的全过程)。
如果是坐姿,我认为是不容易把锚定点放在腹部的。
选择正念坐姿时候,锚定点最好选在胸腔以上。
关于呼吸中锚定点的选择:▷当鼻子作为锚定点时候,我们可以感受气流的温度,因为我们有两个鼻孔,所以可以通过手的辅助,做左鼻孔进右鼻孔出和右鼻孔进左鼻孔出的练习。
当喉咙作为锚定点的时候,可以舌头抵住上颚,以加强对于喉咙的感受(参见ujjayi喉呼吸法)。
当胸腔和腹腔作为锚定点的时候,因为一般人并不太了解人体的结构,可以把胸腔想象成一个风箱而腹腔是一个皮囊或气球,随着一呼一吸感受风箱的扩展和收缩,气球的缩小和扩大。
当胸腔和腹腔作为锚定点的时候,还有一个较为复杂的锚定,就是锚定横膈膜和盆底肌,可以把横膈膜想象成6-12肋骨处一个穹顶,而它的顶端是一个上括号(吸)或下括号(呼),盆底肌也是一个上括号(吸)或下括号(呼)。
当肩部作为锚定点时候,应该可以感受到肩袖的一起一落,当感受肩胛部位时候可以认为肩胛是一队蝴蝶的翅膀,正在振翅以上一下。
关于身体扫描指导语的一点说明:▷当扫描至背部时候,要知道背部有脊柱,而脊柱其中的三段:颈椎、胸椎和腰椎是什么?这会有助于我们感受胸背和腰腹的区别。
脊柱中的另两段:骶骨和尾骨是什么?这会有助于我们感受背和臀。
了解盆骨和盆骨中的髋骨有助于了解我们身体的倒三角型这个容易被忽视的区域。
▷肌肉和皮肤,当引导语提到肌肉的时候后我会把注意力放在一些大的肌群:、背阔肌、腹直肌、臀(男生可以注意胸大肌)。
小的肌群会注意:前锯肌、胸小肌以及三角肌。
提到皮肤的时候我会感受鼻翼两侧的皮肤然后将它延展拉至全身。
我想跟大家分享的一个禅修方法就是「呼吸禅修」
我想跟大家分享的一个禅修方法就是「呼吸禅修」平时生活中,大家不只是要修行而已,还有很多工作要做,其实压力很大。
加上事情不顺的时候,很容易烦躁不安,情绪失控,时常一天下来,身心都很疲累。
这时呼吸的禅修就真的很有帮助,你不需要刻意做什么,只是自然放松地觉知你的呼吸,当你这么一觉知的时候,会发现当下就有一种满足知足的感觉升起。
为什么说这个方法很特别,因为呼吸本身就是一件不可思议的事情。
这怎么说呢?因为呼吸太平常了,平常到我们根本不会注意到自己在呼吸,但是呼吸却是如此地重要,它有多重要?因为你没有呼吸了就会死亡了,不是吗?呼吸是维系我们生命很重要的一个条件,而且呼吸一次还不够,你需要一口接一口地呼吸,呼吸一直没有停歇过。
有时我想如果呼吸是要用钱买才有的话,那可就麻烦了,但还好不是这样,无论呼吸本身,或者呼吸的氧气也好,这些都是免费的,大自然提供了免费的氧气给我们。
总之,仔细想想,呼吸真的是不可思议,呼吸的时候代表着我们还活着呢,这实在很难得。
来德国之前我在德里去医院看望病患,看到心电图的仪器在旁边,并且发出「滴、滴、滴」的电波声。
平时我们不太注意,也不觉得心跳有多重要,其实心脏不停地在跳动着,可是生病的时候,一接上仪器听到「滴滴」的声音,真的让人蛮恐惧的。
为什么呢?如果哪一天听不到那个声音就代表人死了,这样一想,原来我们身边最平凡的东西反而是最珍贵的。
禅修的时候,身体放松很重要。
如果你的身体紧绷,心也会难以放松。
传统禅修教本当中,提到很多不同的身体要点,这里就不多说,这里各位要把握的只有一个重点:自然,放轻松就好了。
接着你要试着将你的心专注在呼吸上。
吸气的时候,觉知吸气;呼气的时候,觉知呼气,心不散乱,这就是呼吸禅修的重点。
这个时候不散乱很重要,意思就是你不要想东想西,焦点就放在呼吸上,轻松而不紧绷。
有些人会以为在做呼吸禅修的时候需要特别的呼吸方式,不用的,你只是保持正常呼吸,然后觉知它就可以了,不用刻意改变你的呼吸方式。
呼吸冥想操作方法
呼吸冥想操作方法
1. 找一个安静舒适的环境,可以静坐或躺下。
2. 关闭眼睛,放松身体,专注于呼吸。
3. 在吸气时,深吸一口气,然后在呼气时,缓慢地将气息全部呼出,直到肺部完全排空为止。
4. 重复这个过程,注意呼吸的质量和深度。
5. 如果注意力被其他事物分散了,不要担心,只需要回到呼吸上,将注意力重新集中。
6. 设想着自己的身体和呼吸是一种能量流动。
当你吸气时,你吸进来的是清新的空气和能量,当你呼气时,你释放掉身体中的压力和负面能量。
7. 练习10-15分钟,逐渐增加时间。
调入气中
调入气中调入气中坦尼沙罗法师加入时间:2010-7-5 18:43:07 点击:95 调入气中[作者]坦尼沙罗尊者[中译]良稹Tuning-in to the Breathby Ven. Thanissaro BhikkhuWhen I first went to stay with Ajaan Fuang, one of the questions Iasked him was, “What do you need to believe in order to meditate?” Heanswered that there was only one thing: the principle of kamma. Now whenwe hear the word “kamma,” we usually think,“kamma-and-rebirth,” but hemeant specifically the principle of action: that what you do shapesyour experience. 我跟随阿姜放之初,曾经问过的一个问题是:“为了禅定,需要信什么?”他回答,信一件事:业的原则。
不过我们听见“业”这个词,常常想到的是“业与轮回”,他所特指的却是行动的原则,即: 行为塑造体验。
If you’re convinced of this, you can do the meditation because,after all, the meditation is a doing. You’re not just sitting here,biding your time, waiting for the accident of Awakening to happen. Evenin very still states of meditation, there’s an activity going on. Eventhe act of “being the knowing” is still a doing.It’s a fabrication, asankhara. In one of the suttas, the Buddha says that all the differentkhandhas, all the different aggregates that make up experiencewhole, have to get shaped into aggregates by the process of fabrication.In other words, there’s a potential for a form, a potential for afeeling, potential for perception, fabrication, consciousness; and theact of fabricating is what turns these potentials into actual aggregates.如果你确信这一点,就可以作禅定,因为毕竟,禅定是一种作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呼吸禅定步骤[作者] 坦尼沙罗尊者[中译] 良稹中译文版权所有佛陀传授呼吸禅定时,所教共有十六步。
这是经文中最详细的禅定指导。
而呼吸那么是佛陀最高度、最常推荐的禅定主题——因为呼吸不仅是心智借以安定集中之所缘,也是心智作分析的对象。
那里是觉悟洞见升起之处——心智对呼吸有念住、有警觉,也对自己与呼吸之间的关系有觉知。
在呼吸禅定的后续阶段,重点不再是呼吸,而是心智与呼吸的关系。
不过初始阶段,重点在呼吸本身,用呼吸把心智套牢,把它带至当下。
最初两步里,你仅只跟踪长呼吸与短呼吸,使自己对长短呼吸的意识敏感起来。
不过从第三步开始,便有了意志的成分。
你要训练自己,首先是,随着吸气,对全身有觉知,随着呼气,对全身有觉知。
佛陀在描绘禅定境界时,并未采用一境性〔single-pointedness〕的形象。
他用的是全身意识的形象。
当呼吸禅定产生喜与乐的觉受时,他告诉你,把喜感与乐感,如发面时把水揉入面粉一般传遍全身。
另一个形象是,喜悦从体内升起,如冷泉水从湖底涌出,给整湖水带来清凉。
另一个形象是湖中直立的荷苞:有的未伸出水面,而是整个沉浸于水中,从根部到苞顶为湖水的静止与清凉所饱和。
再有一个形象是,一个包着白布的人,从头到脚裹着白布,全身盖着白布。
这些都是全身意识的形象,是喜、乐、亮堂的意识充满全身的觉受。
你在理解呼吸时需要尝试到达的正在于此,因为让洞见升起的那类意识,并非限制于一点。
当你把注意力集中于一点,其它一概堵在觉知之外时,心智也会留下许多盲点。
但是你试着维持一种全方位的意识感时,就有助于消除盲点。
换句话说,你要沉浸于呼吸之中,对周身的呼吸有觉知。
用来描绘它的一个词是kayagatasati——念住浸没于全身。
身体为觉知所饱和,觉知本身又沉浸于身体、为身体包围。
因此并非你仅只注意一点——例如头部前方——从那一点看身体,或者从那点出发堵住对身体其它部分的觉知。
你必须有全身的知觉,有全方位、三百六十度的觉知,那样就消除了心智里的盲点。
你一旦有了这样的觉知,就要致力于维持它——尽管“致力〞与一般的致力并不同。
你致力于不把意识移开、不让它萎缩。
你致力于不去担负其它的责任。
不过时间长了,这样的调御就越来越自然、越来越成为第二天性。
你感觉越来越自在。
随着心安定下来,它平时的紧张能量就开始消解。
身体实际需要的氧气越来越少,因为你的大脑活动程度开始平息下来,呼吸也越来越精细。
它甚至可以到达完全静止,因为你需要的氧气只需从皮肤的毛孔中获取。
在这时,呼吸与你的觉知似乎交融在一起。
很难把两者分开,不过你暂时不要尝试去分开。
就让知觉与呼吸互相贯穿,成为一体。
你必须把这样的意识,这种一体感,练得极其稳固。
否那么它很容易遭到破坏,因为心智的天性会任其萎缩。
我们一开始考虑,身体某处的能量场就收缩起来,从意识中给堵了出去,这就是为什么每次一个念头出来,身体就会有张力。
身体这部分紧张起来,让你去考虑那个念头;身体那部分紧张起来,让你去考虑这个想法,就这样来来回回。
难怪一个简单的考虑过程也会让身体大量消耗。
根据一些中医学说,脑力劳动者消耗能量的速度,比一个完全的体力劳动者要快三倍。
这是因为考虑给身体带来紧张。
特别是那些有关过去将来的想法,必须造出一个世界来,才能让那些想法有地方居留。
我们使心智集中起来时,是在以一个不同的方式考虑。
初始阶段我们仍在考虑,不过所想之事完全关乎当下,完全在观察当下,对当下发生的事件有警觉、有念住,这样就不必去创造过去、将来世界。
这样给身体造成的张力就减少了。
为了保持对当下的念住,不让心思溜回旧习,你必须尽量保持开阔的觉知,直至包括对你的手指、脚趾的觉知,那样才让你扎根于当下。
你的觉知保持着开阔感时,就可以防止产生那种收缩性,它允许心智溜出去跟踪过去与将来。
你就完全安住于当下。
考虑的需要变得越来越少。
随着念头越来越少,不去干扰呼吸能量的流动,会产生一种全身的满足感。
经文中把这种满足感称为喜,而称随之而来的自在感称为乐。
你就让这个自在的满足感充满全身,但仍然把注意力放在呼吸能量上,即使它已完全静止。
你不必匆忙,不过最后会到达一个地步,身与心经历了足够的喜与乐,你可以让它们平息下来。
或者有时喜念太强烈了,那时你就让更为精细的呼吸感,进入喜悦中的觉知,接下来你转入一个完全自在的层次。
之后连自在感——一种啜饮愉悦的感觉——也平息了,把你留在了彻底的寂止状态。
你在寂止中定驻下来后,可以开始寻找呼吸与觉知之间的分界限。
在此之前,你一直在调御呼吸,尝试怎样呼吸法最舒适,怎样不舒适,对此越来越敏感,你的调御越来越精细,直到可以放下调御,与呼吸同一体。
这样做,就使呼吸越来越精细,直到它彻底静止。
当一切稳定静止下来之后,你的知觉和知觉对象自然而然就分开了,好比悬浮液中的化学物质沉淀下来。
一旦知觉别离了出来,你可以开始直接调御心理因素,即影响你的觉知的感受(feelings,受)与辨识(perceptions,想)了。
你可以观察它们的行为,因为目前呼吸已不作干扰。
这好比调节无线电频道。
只要有杂音,只要你还不曾调准电台频率,就听不见讯号的微妙。
但是你一旦调到了那个频率,杂音消失,各种细节会明晰起来。
你调到心智的频道,就能看见受与想的细微动态。
你能看见那些动作的结果对你觉知的影响,过一阵,你会理解这种影响越精细越好。
如此使它们安静下来。
等它们安静下来时,你就剩下了觉知本身。
不过,即使这个觉知也有上下起伏的时候,为了超越它们,佛陀让你调御它们,如同你调御呼吸、调御受、想扥心理因素一样。
经文上谈到令心胜喜、令心定、令心解脱。
换句话说,在你对禅定各个阶段越来越熟悉时,就会开始对知觉当前所需要的禅定层次有所理解。
假设它不稳定,怎样让它稳定下来?你怎样改变呼吸的感应,或者调整你的注意力让心智更加稳定?禅定枯燥起来时怎样做才能令心胜喜?从一个阶段移到下一个阶段,你确切需要放下什么,才能让心智分开一个比较弱的禅定境界,让它在一个更强的境界里安住下来?佛陀在谈到修持这个阶段里的心解脱时,并不是在讲彻底解脱。
他讲的解脱,是指比方你放下初禅的寻想(direct thought,寻)与评量(evaluation,伺),让自己这两个禅支的负担中解脱出来,同时进入第二禅那,以此类推地进入不同禅定层次的情形。
你这样做时就会看到,出入那些层次,很多意义上是凭借意志进展的。
这一点很重要。
你在禅定中,从一个阶段转到下一个阶段,在心目一角注意,为了从一种体验呼吸的方式转到下一种方式、从一种稳定性转到下一个层次的稳定性,自己在做些什么,就会升起洞见。
你可以看见,很多意义上这是一种心意所造的现象。
这样做,最后就把呼吸禅定引向了洞见。
首先,有了无常的洞见,不仅是对于呼吸,而且更重要的是对于心智本身,因为你看见,即使那些稳定、清新的禅定层次也是可以藉着意志产生的。
在这一切清新、一切稳定的状态之下,是一种重复的意志、意志、维持禅定状态的意志。
有一种负担的元素存在着。
对于无常的洞见,与其说是你怎样消化经历,不如说是你怎样产生经历。
你看见为了产生某一种特别的经历需要付出的一切努力,就产生了问题:“这样做值得吗?这样一直不停地产生、产生、产生这些经历,难道不负担吗?〞之后问题变成了:“怎样放下这个负担呢?〞假设你不制造这些禅定境界,你唯一的选择是不是就回去制造其它种类的经历呢?或者有可能根本不去制造任何经历?我们的一切常规经历,无论是在禅定之中还是禅定以外,每分每刻,都具有某种意愿、意志的成分。
你如今到了一个地步,那种意愿的成分、意志的成分,开始明显地成为负担。
特别是你环顾四周,问道:“我是为谁制造这个?到底是谁在体验它?〞你就开始看见,你的自我感、这个体验者是谁,是很难确定的,因为它由五蕴组成,五蕴本身是无常、苦、非我的。
这位体验者也是制造出来的。
这样就产生了经文中称为nibbada的素质,可以译成觉悟、幻灭。
有时候译文意义更强烈:厌弃。
不管怎样有一种你受够了的感觉。
你觉得陷落于这个过程。
你不再觉得这里有任何满足感。
你要找一条出路。
因此你就把注意力放在舍弃。
根据经文,首先集中于无欲(dispassion,离贪),然后集中于止息(cessation,灭),最后是一种彻底的出离。
换句话说,在最后阶段,你放下作为制造者、体验者、观察者的每一个动作、每一种意愿,哪怕是那些组成正道的辨知(想蕴)与思维构造(行蕴)。
当正道的因素完成了它们的工作,你也把它们放下。
所有这一切就围绕着呼吸发生,在身与心交集的这一点上发生。
这就是为什么佛陀从来没有让你把呼吸这个禅定主题彻底放下。
解脱道上的进展,正来自安住于当下,正是对这周围发生的一切,越来越有知觉。
你培养出一种全方位的知觉,不仅仅是身体的全方位,而且是心智的全方位。
你看穿了那些盲点,是它们让你明知自己在体会各种经历,却忘记了你必须制造那些经历这个事实。
就好象在看电影——灯光在屏幕上闪动了两小时——接下来看一个讲述这部电影摄制过程的纪录片。
你意识到,这上面消耗了几个月、有时几年的工夫,于是问题升起了:“这样做值得吗?〞区区几个小时的享受,之后你就遗忘了——尽管为了制造它,花了那一切辛苦。
因此当你以同样方式对待你的一切经历,看见制造它们时付出的那一切努力,问自己是否值得时:那个时候你就真正开始看穿幻相、开始觉悟,那个时候你就真的能放下了。
你放下的不仅是来来去去的辨知与感觉,而且放下了制造它们的行为。
你看见这种制造行为无处不在,包括了你的一切经历。
你无论善巧还是缺乏技巧,总是在制造什么。
心智每升起一个愿望、每作一次选择,就是在不断地制造。
这样看,就有了压迫感;这也在最后促使你舍弃。
你舍弃了制造、舍弃了创造。
舍弃之后豁然开朗。
心智面向了一个全新的维度,非创造、无升起、无消逝。
尽管那一刻没有呼吸感、没有身体感、没有心智的操作与创造、作为体验者与制造者的感觉,但也是直接与当下相接触。
佛陀谈到这里时,他的所有言辞都是比喻,所有的比喻都有关于自由。
你试图描绘那个状态,也只能说到这里,但是怎样到达那个状态,却可以说很多。
那就是为什么佛陀的教导如此详细。
他列出了所有的步骤,详细讲解怎样到达那里。
但是假设你想知道终点终究如何,不要去寻找它的详细描绘。
只要跟随那些步骤,你在当下就会有亲身的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