禅定的九个层次
禅境
禅境——佛学与管理者的养心之道在中国佛教史上,禅大体上有四种含义。
第一种含义是禅定。
它是一种宗教修习方法。
它原来是印度各派宗教和哲学共同的修习方法。
也叫做瑜伽。
瑜伽这个词在印度的语言中本义是牛马的驾手。
也就是说,人的心是浮躁不安的,所谓心猿意马。
禅定就是依靠思想意志的高度集中,返观内心,清除杂念,以臻明镜止水般的宁静状态,并在身心上产生异乎常人的功能。
我们平时有太多的欲念和偏见,通过禅定使心归于平静,这样才能认清自己的价值。
第二种含义是禅宗。
它是中国化佛教宗派。
一个印度的佛教是如何在中国的政治的经济的文化的特殊的背景之下完成了中国化。
它是佛教发展史上一次重大变革,也是出世的印度佛教在重人文精神的中国土地上一次成功的文化移植。
作为一种佛教派别,禅指中国独创的禅宗。
所谓"宗",指直契佛心,以与依靠佛陀经教入门并传授的"教"相区别。
大致可以说,禅宗以大乘的般若空观和涅槃佛性论为理论基础,融合了中国儒家的心性论和老庄的自然主义态度。
第三种含义是禅机,这是一种教学方式与人生态度。
禅师们活泼自在、解粘去缚的大机大用,诸如机锋棒喝超越佛祖、冲决一切教条束缚、高扬人的主体性的作略,可称作"禅机"、"禅意"、"禅味"、"禅风"、"禅境"等。
它超出了宗教的范围,为历代士大夫所激赏。
从积极的方面说,正如铃木大拙所说,"禅本质上是洞察人生命本性的艺术,它指出从奴役到自由的道路。
"佛教界曾有位大师提出"截断俗流、涵盖乾坤、随波逐浪"的禅意,即通常用佛教智慧抽刀斩断世俗烦恼之流(出世)、包容乾坤涵盖天地的宽阔的胸怀、随波逐浪跟广大民众打成一片,见到官说官话,见到鬼说鬼话,见到人说人话,见到佛说佛话(入世)。
我曾经在三年前来了个狗尾续貂,加了四句话:"不说白不说。
禅定入定以前的阶位九住心
禅定入定以前的阶位九住心⒈内住修定,首先要依你自己的需要来选择以什么做为所缘境?选定以后开始修行,摄心守意,定住在所缘境上。
这是修定的第一步,称为「内住」。
我们的心过去都是向外攀缘,稍不注意就看得入神、听得忘记任何事情,一心沉迷在某一件事里。
心向外追求,向外奔驰,就称为「放心」。
修行者是不可以「放心」的,应该要「安心」,要把心收回来,这称为「收心」。
将心定在所缘境上,让念头扣住所缘境这一点,在这个点上开始修习正念,这就是「内住」。
「住」的意思就是安定、固定在一个位置的意思。
过去心都是向外,现在把心向内,锁定内心的所缘境,这是修定的第一个阶段。
⒉续住修禅定的心路历程很像搬家以后调适内心的过程。
过去的生活环境习以为常,现在突然搬到新的环境去,面对不同的人事、不同的文化背景,心里自然会常常想念过去的种种。
其实以前的环境不一定会比现在好,但是因为六根与第七识相应,觉得那是你的老家,总是比较适应,换到别的地方就觉得不自在了。
过去已习惯放纵自己的心去向外贪求,现在要把心向内安住时,就会发现念头纷飞。
一下子想到厨柜里面好吃的东西,一下子想到朋友、政治、股票……,种种念头不断浮现出来。
有些是合你意的、你所关心的,就会一直想下去。
想了一阵子又想到:「我在修禅定,怎么会想这些呢?」勉强再把心拉回来。
没有多久内心的习气又开始作祟,所以念头又跟着散乱起来。
这是因为第八意识里的东西那么多,顺应第七意识的我执力量又那么强,没法说静就静。
接着又发现心念跑掉了,勉强自己再扣住所缘。
一次又一次的把散乱的心再拉回到正念上,继续想尽办法使心停留在所缘境上。
这种陆陆续续的使心安住的过程,就称为「续住」。
⒊安住搬家了,却又时常想回到过去的地方。
人生的因缘很复杂,有时即使想回去,但是受到诸多因缘的牵绊,心里纵然再怎么想念,总是无法成行。
慢慢的,终于对现前的环境适应下来了,想念的次数减少了,周围的人事渐渐熟悉了,谈话的对象也多了。
逐渐觉得这里也是你的家,比较少再思念过去的环境和人事了。
禅修初级教程-九住心
禅修初级教程-九住心禅修初级教程---九住心【禅修的基本含义】禅有很多含义,以基本的含义来说,就是思维修。
运用种种方法调整人的思维和心里状态,是内部的锻炼,逐步让心变得清彻明了。
培养出稳定敏锐的心力以后,再深入观察生命的本质,由内而外,根本上祛除起伏困扰的情绪,在淡定喜悦的境界里看世界。
【禅修的意义】一消除烦恼,改变人的不良心理情绪禅修是历代许多人躬身实践的智慧结晶,有完整而现成可参照的经验。
众所周知,心理疾病是最不容易改变的。
如果是短期形成的困扰,通过适当的开解尚有效果,然而久时间存留的影响非常顽固,容易剔除负面情绪,每每此消彼伏。
禅修练习由主动性的技巧,如炼金般调练,使非可形容跳跃不已状态,消归平静。
从此对种种潜在将诱发的情绪显露并停止。
内心变得轻松柔和,即使有过去带来的困惑也渐渐可以稳住。
二开放人的智慧,改变人的思维从小到大,我们都在不断地受教育,增长各式各样的知识,用知识来充实自己。
虽然有知识的帮助,同时也就有了知识的负累,许多新的发现,就是将原来观念突破。
人的思维定式就是在此知识的影响下渐渐形成。
作为种种新的改变,就是在这里止步了。
比如哥伦布发现新大陆,他是葡萄牙人,没有人支持他,后来是西班牙出钱支持他。
根本性改变了当时当地人对地球的认识。
禅修的初级层面,就要人抽离比较意识,回归中间的纯净意识。
人在思考的时候,总是有选择性地看事物,所以就常常被自己所蒙蔽。
现在许多人讲要超越自我,怎么超越,非是理性角度就可以解决的,那只能部分暂时性地割开,而定修的初步赤裸,会很好地改变一个人的精神面貌。
三增进身体健康,恢复良好状态。
高明的医生在于引导人得到良好的健康,只有病才来治疗则已经是推后的办法。
虽然疾病的困扰有许多的因素,饮食气候起居等等,但是受心理影响是最大的。
如果心病没有,身体的病也容易治疗。
有些病,实际上是长期心理积累造成的,严重的时候就成了身体问题。
禅修从心里的逐步恢复,调整身体平衡,进而自内改变,恢复原有的活力。
九种住心之法
九种住心之法佛书中讲了九种心专注的方法,即九住心:一、内住。
内心从外境内敛其心,住内境为内住。
“内”指的是什么呢?就是所缘。
前面讲过很多种所缘,诸如木块、石块等不清净的,或如佛像、观音像、释迦牟尼佛像等清净的,还有光、分别念自己等等。
不要让心散乱、动摇,在一个所缘对境中专注、安住,这是内注。
犹如抓野马的时候要有方法一样,内住也是要有方法的,若是你直接把它收回来,放在所缘当中,也是有难度的。
二、续住不散逸为续注。
虽然心内住了,但是它还容易跑,所以就想办法继续保持这种状态,不让它散乱,让它继续专注,这叫续住。
尤其是刚开始的时候,就要这样。
三、安住一旦心散逸、起念头了,这时要有正知正念,立即要了知、发现,然后再通过方法引导它,恢复到原来的所缘(对境)当中安住。
四、进住进一步地专注。
刚开始的时候,我们自认为分别念没有了,实际上只是粗大的念头没有了,还有很多分别念,因此要再修炼、深入,让它逐渐变得微细,进一步地专注、深入。
五、调伏对三摩地之功德生欢喜心。
讲禅定三摩地(寂止)的功德,让众生生欢喜心,特别欢喜,特别愿意打坐,这是调伏。
这样很多禅定的过失都会自然消失。
比如,现在一讲禅定的方法,有些人兴奋得不得了,高兴得不得了,下课后晚上十二点还不睡觉,修禅、打坐。
但是时间长了,用不上几年,仅仅几个月就不想坐了,一要打坐心里就不愉快,特别勉强,有的干脆就不坐了,放弃了。
大部分人都是这样虎头蛇尾。
虽然有的人还坚持,但是很勉强,不愿意坐。
甚至有时候一看见禅修的地方或者坐垫,心里就厌烦。
这个时候该怎么办?回顾三摩地的功德,对禅定生起欢喜心,增长信心,增长欢喜心,这样可以调伏内心。
六、寂静观散逸为过患,即思维散乱、放逸的过患,熄灭不喜三摩地心。
“不喜三摩地心”指对三摩地(禅定)没有欢喜心、信心之心。
七、最极寂静熄灭一切贪及不欲等内心的障碍。
八、一境通过一些方法而能无用功而住,这叫专为一境。
心里有希求心、欲望,不要太用功而能专注一境。
禅定
禅定之门在修学四禅八定正式得到禅定之前,有一些境界,它跟我们平常的心态是不太一样的。
凡夫的心态是五趣杂居,杂乱无章的,通过训练才会慢慢得到调整,这个调整的过程就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
我们学习永嘉大师的禅法,也是从天台止观入门,先让这颗散乱的、烦恼的心,逐步趋向于稳定、安详,不再动摇,少有烦恼。
这个过程,先是欲界定,从粗心住、细心住、持身住,乃至未到定,每个境界的提升、提升以后的身心状态如何?今天给大家做个介绍。
禅定是由梵文翻译过来的,音译为禅那,意思是静虑。
就是心定下来观察思维,所以也叫思维修。
就是以一个所观的境,让我们的心专注这个境,不散乱,这就是定。
观呢,就是作种种的观想,这个观是第六意识,就是平常的妄想。
我们的妄想是杂乱无序的、无法把握的。
通过坐禅,可以让思想(妄想)有序、稳定、容易管理。
所以观,就是让自己能够管理好妄想,并让它专注在某一个境上,习惯了以后,这颗禅定的心就会变得听话、自然、不会焦虑和烦恼。
生活中,我们很多境界和想法都不是自己愿意的,比如怨恨别人,自己心里也想逃避这种怨恨,或者对某一种情绪或压力承受不了,也会感到痛苦,这一切都是我们不愿意的。
但它既然在生活中出现了,我们就会无可奈何的受制于它,因为我们没有能力去调适自己的心,让它稳定、协调、安详。
观,首先是把这个心能够提起来。
止,就是把念头停止在某一个境界上,境界的优劣对情绪的稳定与否有很大的关系。
如果止的境界不好,就会引发更深的烦恼。
比如一个人很贪心,教他修因缘观,结果他越观越贪心,觉得这个贪心好啊。
一个人嗔心很重,教他修不净观,结果他看到身心的不净,更加来火气,越观越嗔恨,法不对机,很难入定。
方法是不是对机,有一个简单的标准:坐下来修这个法,感觉身心舒服、自然,心开始回归、安住,不再散乱,不再流浪,这就是对机的好方法。
一个人修任何禅定,一定离不了止和观。
如果无法专注在某一个境界上,就不能得定力,也就没有力量管束自己,如果不能起观,更开不了智慧。
禅定之前的四种状态
禅定之前的四种状态护眼色:绿橙棕黑字体:粗体大中小作者:达照法师发布时间:2013-10-6 22:39:15繁體版修欲界定先要坐禅,在坐禅的过程中,依据心态的不同分几个步骤,就是入禅定之前的四种状态、四个步骤:第一个叫粗心住。
粗心,就是心比较粗。
粗到连自己在想什么都不知道。
粗心住的关键是在“住”上,心能停留在一个境上。
我们平常的粗心是住不了的,念头像洪水一样冲过来,不由自主地随着环境,业力去流转。
生生世世都如此。
我们刚开始学习打坐,心很散乱,越坐杂念越多,身体还坐得腰酸背痛,歪来歪去,无法安定。
这是我们平日里身体习惯于放逸的结果。
什么叫放逸?我们生活在现代大都市里,生活节奏很快,哪天跑到大自然里,看见天空和草地,放开身心满地打滚,这就叫放逸。
我们平常的心就是这样放逸,感觉哪里好,心就粘在哪里:有件衣服很漂亮,有个地方很好玩,就赶紧凑过去。
这颗放逸的心散乱惯了就很难控制。
有些人的身体不会歪斜,是因为他用精神去控制,用心去造作,把身体矫正,刚开始坐禅的人都可能这样。
没有谁一开始就坐得很端正,都是让自己刻意去端正。
师父说:腰要正,胸不能挺,手要结印不能动,腿痛了也不能放下来。
于是他强制自己,用数息观、不净观、慈悲观等方法,让心定下来,有个地方可以专注。
我们的心总是要抓住一些东西才感觉塌实,否则会失落、无聊。
其实,没有东西的心是最清净、开阔的,可我们总喜欢往清净心里边装满东西,让自己无事瞎忙乎。
佛陀告诉我们这些禅修的方法,就是让我们学会心的专注、空灵,并由此调节身心,呼吸也会渐渐的顺畅,心念也会越来越微细,这种定就叫粗心住。
粗心住的特点是什么?进入粗心住以后,杂念是减少了,但杂念少并不等于是定,只是不再胡思乱想,心念还在六根门头跑来跑去。
一般人专注地坐了几天就会有这个感觉:强制自己的念头,几下子还可以,但是一会儿就开始跑掉,然后把心收回来,再强制,再收回,再强制,在周而复始的强制过程中,终于感受到可以定上一会儿了,这个“定上一会儿”,就是粗心住。
出世间禅定的种类
出世间禅定的种类(2011-11-08 08:33:49)转载分类:戒定实修标签:杂谈据《般若注释》经中所记载,出世间的禅定可分为两种:一种是小乘禅,第二种是大乘禅。
小乘禅的定义是:依“五蕴”、“十二处”、“十八界”等三科,修习“九住心”,证“四禅八定”,以观“苦、集、灭、道”四谛等法修习,从而厌三界苦,欣涅槃乐,破人我执,断烦恼障,出世解脱,得阿罗汉果的定。
大乘禅的定义是:若能依万法皆空而禅修,既可缘广大境,修“九住心”止息(“九住心”就是欲界禅修里将心止于一处的九种修行的次第),能具平等智,将整个身心安住在不增不减、不取不舍、不净不垢的境界里,自他普度,破法我执,既能断除欲界的所知障和一切烦恼,更能证得菩提涅槃二果的禅定。
大乘定一般叫做犹如虚空般的定,密乘的定叫做金刚定,菩萨的定叫做勇士定。
定也有“正得定”和“后得定”之分,禅修出定后于四时的行、住、坐、卧,皆不忘失佛法行仪,内心安稳而清明。
大乘禅定就是六度之中的“禅定度”,“禅定度”是修心最佳、最妙之方法,所谓禅定就是把心稳定下来,不散于他处,禅定是让心静下来的最好的方法,通过禅定先让自己的心静下来,然后再慢慢悟自己的心性,这就是观察自心的最妙之法。
就像吃糖一样,吃糖要将糖先放在嘴里,然后再慢慢地品嚼享受它的甜味是一个道理,“禅定度”也要一步又一步地逐渐进深而稳定,“禅定度”有不同的层次,据《戒律结论》云:“禅定度”又可分为积德禅定、不动禅定、自在禅定三者。
1),积德禅定:一般来说禅定也需要很多条件,在喧闹繁杂的城市里禅修比较困难一些。
但是,城市里的人大部分都有自己安静的住所,条件好的还有别墅之类,这样在自己的住处就可以打坐和禅修,但还是比不上无人的静谧之处,或寺院山林等地。
我们自己禅坐的地方需要有一个比较清静整洁舒适的环境,前面也不能摆很多很重要的东西,比如令人爱不释手的物品,或者亲近爱人的照片等等。
不然的话我们就会不由自主地看着它,又要想入非非了。
九次第定
九次第定九次第定是佛教对修习禅定初期阶段心理状态进行讲解的专有名词。
文言的九次第,就是九个层次、九个步骤的意思。
定就是入定、禅定。
现代汉语可以解释为【九次第定】:进入禅定的九个层次或者九个步骤。
九次第定是讲如何克服入定的主要障碍及入定初期的九个步骤,即入定的九种心理状态,因为不论佛教、道教、印度教;显宗或密宗的禅定或者叫修心、冥想、修炼等等叫法,都会经过这九种心理状态。
只是修习的门路不一样,叫法不一样,具体的九个层次的分法各家各派也有差别,(也有不按九个层次分的,例如欲界定只分四个步骤),但是这种心理状态的发生是一致的,是修习禅定、气功、冥想都会体验到的九种心理状态。
九次第定并非究竟,不像有些文章里形容的那样,比四禅八定还多一定。
其实这个阶段称为“息心”,又叫做“止”,藏名“奢摩他”,只是禅定初学入门而已,“初能止”罢了。
差不多相当于四禅八定最初的阶段“欲界定”。
(一)入定在未说九次第定之前先说一下入定一开始遇到的困难或者说是障碍。
入定的第一种主要障碍是懒,对观修缺乏兴趣和欲望。
懒包括了懈怠、怯懦和驰走。
懈怠是指修行者只满足于现况,不生起精进的决心,无力自拔于怠倦中。
怯懦是因为修行者相信自己无能力从事高深的禅修,认为入定是完全超乎自己能力所及,于是就不进行这种禅修了。
驰走是指修行者把自己的能量消耗于不恰当的地方。
懒使修行者堵塞了观修和入定之门,不能进入有力的高尚的心境。
克服懒的障碍在于加强信心、愿望、努力和调柔。
信心是在精思禅定有多种利益而获得的,然后以信心为基础,愿意去证取真正的入定境界,引起愉快的努力,热切地修行,渐渐地使心调柔,而斩断了懒的根源。
入定的第二种主要障碍是昏沉。
当你在专心观注时,明朗度及专注力都减少了,此时就发生昏沉了。
昏沉有两种类刑:粗昏沉和细昏沉,粗沉是修行者固定和安住于观想的目标时,却失去了心的明朗和专注力,甚至昏昏欲睡,这种情况往往发生在禅修上有进步的时候。
细昏沉则是明朗度及稳定度都有,但却并不是非常的清晰和明朗,也就是说明朗度和专注力稍微减少了,没有真正的心的活活泼泼的明朗:这种情况是在禅修上更有进境时才会发生。
[转载]超越三昧、狮子奋迅三昧、狮子频申三昧
[转载]超越三昧、狮子奋迅三昧、狮子频申三昧超越三昧、狮子奋迅三昧、狮子频申三昧“于诸三昧,具足清净”,“三昧”我们这里没谈到,在《入法界品》里有提到,有一百个三昧。
我们因为本会也是经首,这个“于诸三昧”我跟各位谈--刚才那个地方,你在技术面里会经过置心一处,然后会有五觉支,五觉支就是心一境性、寻、伺、喜、乐五个,这五个叫五觉支,这叫初禅特相。
触功德以后五觉支,(看开悟之路图)这个地方就进入初禅定,初禅、二禅、三禅、四禅,这个叫四禅,加四空定,叫四禅八定,再加一个灭尽定,一共九个,这个都要一步一步爬上去,这个叫九次第定,九个次第定。
这要念好,不会念会变成九次的第定,它是九个次第定。
你从这个地方一直上去,然后再下来,次第就这样走,像爬楼梯一样,九个次第定,叫九次第定。
那么这个禅定的功夫再更进一步的时候,叫超越三昧。
也就是我要入定,只要来到这初禅,啵!就到这里了,四空定,那么我要出来的时候,也是从这个地方,啵,跳下来,有没有?或者再从这里呢,初禅,啵!跳出去,出定。
他的入定跟出定不一定要从基础上一个个爬上去一个个爬下来。
所以到了超越三昧要入定要出定就比较快了,那么在次第定里,你要入定要出定都很慢。
这是超越三昧,再进一步就叫狮子奋迅三昧。
师子奋迅三昧就是我这个地方只要一打坐,噗,就可以到灭尽定,噗,灭尽定就出来了,什么障碍都可以免掉。
他不一定这当中要用跳跃的方法,他连跳跃都不用,直接就进去直接就出来,我要到哪个定我就进哪个定。
我要到色界天去,听说三禅天是最舒服的地方,三禅天,噗,你就直接到那边去,吃饱饭再回来,那里最好吃了。
这个叫做师子奋迅,它可以降服一切的次第;超越三昧是超越了,他还没有降服,这是一个差别。
另外一个叫狮子频申三昧,这个三昧跟师子奋迅三昧不一样,跟超越三昧也不一样,主要的三昧是这三个,修行人的三昧主要是这三个次第。
狮子频申三昧,这二十个菩萨以上的才有,其它的法身大士看得到,但不见得有。
禅修的十种方法
禅修的十种方法The saying "the more diligent, the more luckier you are" really should be my charm in2006.禅定有无相禅定和有相禅定,这里先讲有相禅定; 第一种方法一般修禅定,都要先皈依、发心;这个心容易动摇,会突然出现一些分别念,我们可以把注意力放在一些物质上,可以先找一些东西,比如一块石头、一块木头、一个茶杯或一支笔等,放在眼前,然后把一切注意力放在这个所依上面,别的什么也不想;这样坐一会儿,分别念就会起来,这时候不要让它想这想那的,注意力放在这个所依上;例如,如果所依是一块木头,注意力就放在木头上;如果所依是一块石头,注意力就放在石头上;如果所依是一个茶杯,注意力就放在茶杯上;如果所依是一支笔,注意力就放在笔上;眼睛盯着所依,心里也只想着这个所依,这样就可以了;不能闭眼睛,要睁开眼睛盯着所依,心放在所依上,不能散乱;通过眼睛,内心专注不散乱;这个时候,一定要保持不紧不松的状态,这是很重要的;若是太紧了,会出现障碍,如昏沉;若是太松了,心就会跑到其他的事物上;第二种方法:观想:在自己的眉间有个像豆子一样大小,白色、透明、发光的光团;心专注于这个对境中不散乱;若要专注,要有个对境、所依;专注而不散乱,就是禅定;时间不要太长,出定、入定,再出定、再入定……这样修炼;时间短,这样就不容易出现内收、外散等过失,不容易出现这些禅定的障碍;次数多,可以很快速、顺利地产生禅定的功德;这个方法中,主要是观想一个白色的光团,这个光团是透明、发光的,心专注于这个对境上不散乱;具体修持禅定时,可以在三天中连续以这种方式修持;每个人自己的修行状况不同,至少在三天中这样观想修持;第三种方法:观想自己的身体像只白色的气球,特别轻,是透明的,但不是圆形的,里面是空的,没有五脏六腑等;在心间的位置,有一个红色的光团,大小像中等酥油灯的灯光一样,红色中透着蓝色的光;光团是热性的;这个光团代表风与心融为一体的自性;这个光团在身体的中部悬着,后面没有碰到脊椎,前面没有碰到胸部;心安住于这个光团上,不散乱;这几种方法中,所讲的所依或对境有所不同,其他都是一样的;比如,前行都是一样的,调整好身口意,保持一个适当的状态,皈依、发心等;然后,自己观想,将自己的心、注意力放在这样的对境或所依中,不散乱;第四种方法:,这是观想佛像,心专注于佛像上面不散乱;比如观想金刚萨埵佛;首先要了解金刚萨埵像,若是不了解,你观想不出来金刚萨埵像;可以先看唐卡,查阅书里面的描述,通过这些去了解;然后心里观想金刚萨埵像,将自己的注意力放在佛像上面,不散乱;再如,可以观想释迦牟尼佛;金刚萨埵佛的身色是白色的,释迦牟尼佛的身色是金黄色的;可以观想释迦牟尼佛,注意力放在佛像上不散乱;还可以观想观音菩萨,将注意力放在观音像上不散乱;依此类推,你喜欢哪尊佛、菩萨,心里就可以观想哪一尊,这也是修禅定的方法;这个方法比前面的那些方法更殊胜一些;这里所专注的対境不是木块、石块等物质,也不是红色或白色的光团,而是佛菩萨的像;如果你对佛菩萨有信心,能观想、忆念,其功德是不可思议的;佛在经中讲过,若是心里能忆念或观想一下佛菩萨,所得到的功德利益是不可思议的,既可以消业,也可以增长福德,同时能够遣除种种违缘,获得吉祥;这是非常殊胜的;这也是修持禅定的一种方法;第五种方法:观察分别念自身;在相续中生起烦恼、分别念的时候,看它的自性;每个人的烦恼都不一样,有的贪心重一点,有的嗔恨心重一点;若是贪心重,可以先去观察贪心的所依对境,看看是对何人何物生起了贪心;然后去观察贪心本身的自性,这个时候所有的烦恼、分别念自然就会消失,即“自然解脱”;这种“解脱”不是真正的解脱,只是分别念暂时消失了或烦恼暂时息灭了,称为“解脱”;自然解脱后,不要去想其他的,什么也不想,在这样无缘的状态中放松、安住;当烦恼、分别念再次生起的时候,又与先前一样;先观察它的所依对镜,然后再看它的自性,这时它就会消失,在这样没有分别念的无缘状态中安住,保持这种状态,能持续多久就持续多久;当烦恼、分别念再次生起的时候,再继续如是修持;这也是一种禅定的方法,主要是以心看心,以分别念对治分别念,也可以说是以毒攻毒;这是一种最好的方法,麦彭仁波切也特别赞叹这种方法;不需要外境上的所依对境,主要是直接看自己的心,直接看分别念的自性;一看它的自性,它就会消失,这叫自然解脱;第六种方法:心专注于宝瓶风气;风”和“气”是一个意思;正行:首先排浊气,共排三次;先用左手指按住左鼻孔,从右鼻孔呼气;然后用右手指按住右鼻孔,从左鼻孔呼气;接着两个鼻孔同时呼气;一共三次呼气;这跟前行里的九次排浊气一样,也是排浊气,即把不好的、残留的气都呼出去,呼干净;在呼气的同时,心里观想把自己身口意所造的恶业、业障,从两个鼻孔里排出去;这些恶业都以蝎子一种毒虫的形状从两个鼻孔里排出去,排到前面的虚空中,这时空中突然燃起了智慧之烈火即火是智慧之自性,把刚才呼出去的那些蝎子样的业障全部烧尽;接下来是吸气;吸气的同时,咽一口唾液;通过咽唾液,把气往下压,压到肚脐下面,但是这个气不能从下面出去,下气同时向上提,令气风停留在肚脐下;这样心自然就静了,烦恼分别念自然就会消失、没有了;和心的所依对境是一致的,是同一个;气风停了,心也就停了;心依这个风,气风停了、没有了,心自然就静下来了,分别念自然就生不起来了;然后保持这种状态;分别念没有了,就继续保持这种状态,即安住,就是禅定嘛;所谓禅定,就是心专注不散乱;保持这种状态,然后可能开始要呼气了;这也是要练的,刚开始可能一会儿就要呼气了;但慢慢练,就可以好长时间不用呼气;最后就不用呼气了;但是这要慢慢来,刚开始肯定谁都做不到,但是慢慢通过修炼,最后可以做到的;这些和“气功”差不多,但它跟气功的意义不一样;呼气的时候,要呼干净,身体里不能残留那些气风,否则对身体不好,对心的安静也有影响;呼出去之后,又要吸气了;吸气的时候,跟刚才讲的内容一样,同时咽一口唾液往下压,通过这种方式,把气压到肚脐下面,然后下方的气向上提,让它停留在肚脐下面,这叫宝瓶风;气风停了,心也就静了;然后保持这种状态;保持、保持、保持……要呼气的时候,又重复这样做,这样练;这也是一种很好的修禅定的方法;这种方法主要是让气风停下来,心自然就静下来了;第七种方法:把注意力放在“嗡啊吽”三个字上面;正行:首先也要排浊气,排三次,方法与前一种是一样的;然后吸气,观想吸进来的气是白色的“嗡”字,代表诸佛身的加持;然后将吸进来的气往下压,下气向上提,至肚脐下方位置;也可以说,上气往下压,下气往上拽,然后停留在肚脐下方,这个风气叫“宝瓶风”;在上气和下气中间有空间;在这里空间里,观想有一个红色的“阿”字,代表诸佛语的加持;这个红色的“阿”字也是显而无自性的;将注意力放在红色的“阿”字上,不散乱;风气停了,心分别念也就消失了,然后保持这种状态;过一会儿就要呼气了;将呼出去的气观想成蓝色的“吽”字,代表诸佛意的加持;观想有很多很多蓝色的“吽”,变成了化身佛,去利益无量无边的众生;在这个方法里,吸进来的气是白色的“嗡”字,停留在肚脐下面的气是红色的“阿”字,呼出去的气是蓝色的“吽”字;“嗡啊吽”三个字,分别代表诸佛的身口意;此处主要为了修禅定,通过这三个字来修炼,也是修禅定的一种方法;平时也可以运用这个方法,这样我们每天的呼吸都可以变成一种修行,变成金刚诵,对自己、对众生利益都非常大;还有这样一种说法:若每天早上做21次,一天的呼吸都可以变成念咒或变成殊胜的修行,对自己的消业积福都有直接的利益;修持禅定的方法有很多,前几天讲了共七种,但都属于有相禅定;今天讲无相禅定,也有三种方法;前行:首先,通过一些方法将身、口、意三门调整到最适当的状态,让身口意三门清净下来;然后,皈依、发心;这些内容和前面讲的一样;第一种方法正行:双目凝视前上方的虚空,心里不着任何所缘,即什么也不想;将心放在前上方的虚空中安住;双眼睁大盯住前上方的虚空,注意力要特别集中,内心特别专注;双眼凝视的方向是前方、上方的虚空,向上看;入定的时间不要太长,要从那个状态中出来;这里说的入定,也可能有这种情况:阿坝曾有一个修行者,他在森林里修持禅定;有一次,他也不是特意入定的,是自然入定的;当时他正准备吃饭,突然入定了,在入定的状态中很长时间没有出来;当他出定的时候,碗里的东西已经腐烂了;他自己不知道,觉得就是一瞬间;入定时间不要太长,还是要出定,放松一下,然后再以刚才我所讲的那种方式专注;但是有的时候,也可以先不专注,先观察一下专注的这个心,看看这个心在何处在体内,还是在体外有形状,还是无形状有颜色,还是无颜色其实,当我们一去观察这些分别念的时候,它就会自然消失;会出现这种情况;但是,也要去以观察而了解这个心在何处、有没有形状等等;仔细地去观察,然后又以前述方式去内心专注;心专注,有时候也观察专注的这个心,以二者轮番交替的方式去修练;看前上方的虚空时,眼睛不是闭着,要盯着看,注意力要集中;看起来是很精神的状态,而不是很放松的状态;后行:与前面所讲的那些方法的后行都是一样的,不再重复;第二种方法:放松;前行和后行与前面所讲的都是一样的;正行:双目垂视着前下方的虚空;眼睛往下面看,并非盯着看,而是自然地垂视前下方的虚空;内心全然地放松,但是不散乱;心里什么也不想,保持自然、清净,没有任何改造,自然安住;这种方法跟前一种方法有些不同;前一方法强调注意力要特别集中,内心特别专注;而这种方法是全然放松,内心保持自然、清净,眼睛看前下方的虚空,从表面上看很放松的样子;接下来跟前一方法所讲的一样,观察和安住轮番修持;放松不是散乱,放松的意思是保持自然、清净;观察的时候,要看放松的这个心在何处,在身体内还是身体外,在房屋内还是房屋外;也可以观察这个心有颜色,还是没颜色有形状还是没形状这是一个例子;要通过各种方式去观察;这样,根基比较好、相续比较成熟的人容易见性,容易找到心之自性;这里的词句,跟正行里讲的差不多是一样的,都是“自然安住”等这些词句;二者有什么区别呢这里讲的是一个单独的寂止;若是你没有见性或心里没有明白,它就只是一个寂止;若是你明白或见性了,就是正行;其实仅仅从词句上看,所用的“明明了了”“如如不动”等等,这些与大圆满正行或禅宗那些大德所讲的都是一样的;但是这些你要明白,否则没有用,只能当做一些寂止或这样的境界而已;若是明白了,就是大圆满正行,也就是真正的本来面目;这就是差别;关于二者的差别,也许你们还很难分辨;我经常讲,应当对大乘、小乘、显宗、密宗都要精通;若是精通了,任何时候都不会糊涂的,自己能分辨出来,能正确地取舍;现在有的人只精通显宗而不精通密宗,或者只精通密宗而不精通显宗,或者仅精通大乘而不精通小乘,或者仅精通小乘而不精通大乘,这样都不行;最好是全然精通大小乘、显密宗等佛所讲的一切教理,这样自己修行的时候不会迷惑,不会糊涂,不会误入歧途;所以精通教理很重要;若是自己没有这样的能力,还是要好好地依止上师,听上师的话,不要耍小聪明;若是想耍“聪明”,你得精通教理;如果你通达大小乘、显密宗,也可以;如果不通达,就要听话;你自己不明白,你得听上师的话啊得让上师带着啊就像小孩子一样,自己不能自立的时候,要拽着母亲的衣角,跟着母亲走,母亲会把你带到任何的地方,这样你不会迷路,也不会丢失;否则,一个无法自立的小孩子,若是一个人单独跑,就特别危险了;也许你们一听“了了分明”“如如不动”“自然安住”“保持本来的清净”,就想:啊,这不是大圆满正行嘛,这不是禅宗的境界嘛;不是这只是一些寂止而已;当你去观察心的时候,这其实就是大圆满正行;上师给你大圆满窍诀的时候也可能是一样的,让你找心:这个心在哪你根本找不到;若是你找到了,那就是自性;虚心肯定是找不到的,最终找到的是真心,那叫见性、回归当初、回归自性;这样也容易见性;“见性”是禅宗的一种说法,大圆满里讲你会认识自己的“心之自性”,有这种可能;第三种方法:专注和放松轮番交替;一会儿专注,一会儿放松,以轮番交替的方式修炼;怎样专注与放松,这些内容在前面已经讲了;专注一会,再放松一会儿,再专注一会儿,再放松一会儿……这时双目要变,有时候注视着前上方,有时候注视着前下方,有时候注视着左边的虚空,有时候注视着右边的虚空;有时候注视着前上方的虚空专注安住一会儿,然后出定;双目继而再注视前下方的虚空放松安住一会儿,然后出定;继而再目视左边的虚空安住一会儿,继而再目视右边的虚空安住一会儿,就这样以轮番交替的方式修持;其实心是要驯服的,令它怎样都可以,不是迷迷糊糊得什么也不想;真正的禅定,放也可以,停也可以,住也可以,非常自在;在这个方法中,也同样要聚精会神地观察专注和放松的心;观察心在何处有形状,还是没形状有颜色,还是没有颜色是某种物质的,还是其他就这样观察;在安住时,有时候把心放在心间安住,有时候把心放在虚空里,跟虚空融为一体;虚空是无边无际的,心跟虚空是一体的,如是安住;一会儿这样,一会儿那样;这是真正好的方法,就是真正驯服内心;真想修出禅定,就要这样练;普通禅定有三个特点,无论是大乘还是小乘里都是这样讲;所谓普通禅定,即不分世间和出世间,心在一缘中专注而不散乱,也就是“寂止”;我们经常讲“胜观和寂止”,胜观就是见解、智慧,寂止是一般的禅定;普通禅定的三个特点:放、停、安;“放”,即随时放飞,怎么都行,往哪儿专注都行;“停”,随时停止,让它停就停;“安”是随时安住;随时放飞,随时停止,随时安住;内心达到这样,内心特别自在的境界时,才有寂止了;若你放也放不出去,停也停不下来,安更安住不住,那就没有禅定;即使你在那边闭着眼睛装修行人,也没有用,你没有禅定寂止;我们这次共讲了十种禅修的方法;禅定寂止的状态就是专注、明了、不动摇;专注;明了,即不糊涂,特别明白;不动摇,即没有被动摇;大家看看自己是不是这种状态;虽然坐在那里没有想别,但却糊里糊涂的,这就不是禅定;虽然在那里很明了,但总是妄想、分别,东想西想,这也不是禅定;无垢的寂止,就是指最正确、最如法的寂止;它有四个特点或功德;第一,不动摇;安住于任何地方都不动摇;无论是安住在木块上、石头上,或是安住于金刚萨埵像、观音像上,都一样不动摇;第二,没有被散乱、昏沉等染污,非常清净;散乱外散、昏沉内收都是寂止的过患;第三,安住于任何所依对境中都不糊涂,特别明了;第四,没有被突然生起的分别念改变,特别正;我们现在修持的时候,一旦分别念突然生起来,本来还安住的心一下子就又不行了;这样还是不对的; 具有这四个功德的寂止是正确的寂止,也叫无垢的寂止;这种寂止如同没有被风吹动的酥油灯的灯火一样,有种安然;像没有被风吹动的水面一样;这是通过这些比喻来说明什么叫寂止禅定; 今天讲了寂止的特征,大家可以通过这些特征去判断;也讲了很多寂止的功德,每个人可以如是对照自己是否具有这些功德;若是有这些功德,就说明有禅定寂止了;寂止很重要;若是没有寂止禅定,修大圆满正行、大中观、大手印,包括修禅宗,都不会见性,不会证悟;即使你明白了,但也是口头上明白,就是“口头禅”,停留在形式上;现在很多人讲禅,就是“口头禅”,相续中没有,只在口头上有;也有很多人打坐、禅修,却只是在形式上,而实际上没有;若是没有寂止,很难真正明白,很难见性;其实,明白很重要,明白了就行;主要是不明白若是不明白,就没有什么意义了,很难见性;如果你有禅定寂止的基础,就容易明白,也容易得到上师给你的窍诀,否则是很难的;比如,水里会映出月亮的影子,若是想看月亮的影子,就要找特别清澈、没有被风吹动的水;若是找瀑布、大海,特别浑浊的水,怎么都看不到月亮的影子;同样的道理,若是心里不安静,心不定,告诉你也没有用,给你窍诀也没有用;我们现在为什么不传大圆满窍诀因为告诉你也没有用,你也不会明白;犹如混浊的水面或被风动摇的水面根本看不到月亮的影子一样;所谓“定中生慧”,若是有禅定,自然产生智慧;如果有禅定,佛或上师告诉你,你很快就能明白,很快就能见性;也有一种情况,即先给窍诀让你明白,然后再修禅定,这是慧中修定;这固然很殊胜,但是除了一些上上根基、根基特别特别好的人之外,其他人很难明白;先告诉你,让你明白心之自性,先见性,然后在这当中安住,慢慢再修出禅定,这是慧中修定;主要是怕你不明白,见不到这个心之自性;这是个问题;在历史上也只有很少几个人能做到,其他的人都做不到;现在我们讲寂止禅定;先修寂止禅定,有这个基础, 再告诉你窍决,让你明白心之自性,这样很容易就能见性,能明白心之自性,这也是很稳定的;否则,我们现在很难明白,即使明白了,也坚持不了、保持不住这种状态;为什么保持不住因为没有定;一旦遇到对境,心里就散乱,很难保持这种状态;所以先修寂止,再修胜观,这是最稳妥、最好的方法; 在修寂止时,若是没有窍诀,上师不在身边,也很容易出问题,这也是要注意的;不能瞎修瞎炼不过,我现在还不担心这方面,因为人都太散、太懈怠了,没有真正能下功夫的人啊,所以还很放心,否则这真的也是个问题; 这两天讲了很多禅修的方法;大家可以通过这些方法修禅定寂止;这些方法都是很殊胜的;前面也讲过,无论显宗、密宗讲的都是这些方法,没有别的;即使有,也是大同小异的; 我们共讲了十种方法;如果自己有意乐,都可以运用;如果没有意乐,也可以选其中一个方法修持;。
四禅八定的境界
之阳早格格创做四禅八定的地步“四禅八定”属释家禅宗大乘功法.那里主要介绍二大阶段的办法.一、欲界定,欲界定分四个步调锻炼:第一步:细定练功的时间,博心一意.即要博注,不分心,宁静念.坐势也止,站势也止,睡势也止.大略天把意识定下去.第二步:细定把练功意念进一步往深层里定,佳像是定正在了一个场合不走一般,即定根法.其原理是,由于思维下度集结,严肃天静下去了,所以便佳像动不了似的,那喊细定.那央供练功人把练功意念往深层定,气往下重,人非常的稳固.第三步:欲界定练功的意念稳稳天定住以去,下意识便启初出现一些好佳的设念.所谓“欲界定”,是指有了某种设念战设念之后,赶快便定住了,不要让某种设念大概设念继承往前死少.如,练功时,您脑子里突然出现某天,但是您赶快把意念便定正在那某天,不要让下意识走进了那某天的场合——欲界定.又如,您的意念刚刚佳出现的是大海边,那您赶快把那个意念定正在海边上,可不要料到下海——欲界定.大概意念刚刚佳出现的是井边,可不要料到下井一一欲界定.大概出现了一棵大树,那便赶快把意念定到那棵树上,不要再出现上树大概其余纯治的意念——欲界定.练功练到那一步时常心神爽快.那是练功中闭键的一步.由细定到细定,进一步到欲界定.便是下意识的欲视跑进去了,跑到某个场合了.如前里出现大河,您便把意念定正在那瞅瞅大河,而不要让意念再往前走,走进河里边去,如走进去便要出贫苦.那喊“欲界定”.第四步:已到天定,又喊“已去禅”.“已到天定”那一步是指,练功的下意识正在“欲界定”的那个场合瞅视佳万古间以去,随之再蓄意念把下意识往回支、支、支,支拢回去,所有下意识又回到了您练功坐着的位子上.回去后,再把意念搁紧,搁紧到感触您周围什么皆佳像不了,心身也不了似的,那便加进了气功的“心身境实”的地步.那一步喊“已到天定”.以上的四个步调,是“四禅八定”的第一阶段.如果您练功时能把那几个历程皆通过了,便完毕了第一阶段.二、基础禅基础禅又分为四步功妇,即四禅.l.初禅,初禅包罗“八触十功德”.八触,八触即八种练功感触:动、痒、沉、重、凉、热、涩、滑.第一触动静功坐到一定程度,便要动起去.动起去以去不要怕,也不要去探供,随它自然动,但是不要蓄意逆着去动.它能动什么场合,便动什么场合,不要逆着去加力.第二触痒动过后便是痒.时常心头收痒,身上收痒.那时心头特天易受,再易受也得忍耐,不要管它,缓缓天深呼吸便止了,不要把它瞅成毛病.千万不要脱衣服挠,也不要用扇子扇,大概拔起腿去活动一番,那可便糟了.那便等于馒头出蒸死,便把锅盖掀启了,那便盈损了.那时一动,不但心头仍旧痒得易爱,而且身体也很不惬意,再练功,老是静不下去了.所以,出现痒的感觉不要管它.第三触沉再进一步练,便出现齐身沉.以至有人会缓缓天腾空起去.那需要大脑下度天进静.练沉功的便重面锻炼那一步,常年不竭天练、练、练,厥后便果然能腾起去很下.练功刚刚进人“沉”的感触时,不要害怕,不克不迭“唉呀,尔怎么搞的!”要末究不紧弛.也不镇静.第四触重沉过后,再继承练功,身体便要出现重的感触.特天的重,佳像自己的腰弓下去,身体正在背下缩.有某种特殊功能的人,那时便大概由于自己磁场加强,使体重减少八倍以上,一二部分抬不动.出现了重的感觉,千万别紧弛.有的人紧弛,大概蓄意念念“越重越佳”加强它,您大概便定正在何处,重得动不了.重,要把它瞅成练功的仄常历程,仍旧仄常天,缓缓天深呼吸练功.第五触凉重过后便出现凉.正在收凉时,血压要下落,以至要下落到戚克状态,但是也不要害怕.那时,要蓄意识天把自己运的气内支,要有个疑奉,念着很快会热的.第六触热凉的感触出现后,再继承练功,便缓缓天启初收温,由收温到收热,而后烧得不可,像正在太阳底下晒,以至像正在火炉边烤,有的人烧得特天凶.那时千万不要害怕.普遍天道,功妇里的“三味实火”正在那个时间便出现了,那喊“文火”、“武火”、“龙雷之火”.由文火到武火,由武火到龙雷之火,加进那个练功历程相称佳.如果到了那一步,功妇便简单降下.练功历程中,时常是小背、胸部、头部收烧.收烧时,稍稍蓄意念念一下,把那个火引到小背内里,大概腰后里的二个肾净内里,比较佳的引至会阳穴大概涌泉穴,烧得再锋利也出闭系,只消不害怕,不紧弛,仍旧搁紧练功,一定能统造得住.不会出现特殊的反应.第七触涩烧过后,缓缓天仄息下去,便出现了齐身收涩的感触.此时现在用脚去抚摸皮肉,会感触齐身像捆着似的,齐身的肉皮像盐巴.眼睛也不惬意,涩巴巴的,舌头也搞涩的.出现那些反应皆是仄常局里.仍脆持缓缓天练,缓缓池深少呼吸.定则由涩到滑.第八触滑加进那一练功历程,齐身佳像正在很滑的油里一般,大概像滑雪滑冰时处于很滑溜的状态.那时,您感触齐身皆非常惬意,感触什么场合皆能通过了,果为那个时间身体内气血的循环加强了.那是初禅的“八触”,八个历程.脆持练下去,时间一少,便属于童子功的一个圆里,齐身皮肤很柔润,像幼女皮肤一般.十功德,八触过后,继承再练功,便会加进“十功德”练功阶段.底下分步道.第一步:空继“滑触”之后继承练,便出现“空”.突然齐身空了,心神实空.那战第一阶段的“欲界定”的末尾一步——“已到天定”的“心身境实”是分歧的.那个阶段是实,当前是空.齐身空了,佳像自己的内净皆扔启一般.那种感觉.时常是突然出现的,要把它定下去,不要害怕.突然出现同于常态的感觉,往往简单动,但是那时一定要脆持不动,一面也不克不迭镇静.第二步:明大脑中便要表露明明的图像.内景明白,中景也明白,内中情形皆非常收会,而且时常瞅得比较近.遥视功能大概正在此时出现.身、脑齐空,很快便会出现图像.内净图像不妨出去,便能瞅到内净了.表里的图像也会出去,不妨瞅得很收会.那喊“内中情形明洁好佳”.那时,要把图像定下去,不可慌弛.第三步:定空、明、定,便是道,内中景图像出去后,便需要“一心稳固”.不管是瞅到内净,仍旧瞅到血管,便老是瞅那一个场合.只瞅一个目标,不要瞅第二个,喊“一心稳固”.要把瞅到的情形定下去,定得稳稳的.第四步:智当定正在一个场合瞅时,便需要把它瞅收会,不要迷惘不解,要神浑.那个时间切记不要收困,不克不迭睡眠,也不要迷含糊糊.要把您瞅到的情形瞅收会,那时大脑要非常醉悟.那便加进了练功的“智”的阶段,聪慧正在那时便简单启垦出去.如,您里前出现了一部分骑自止车的情形,当您正在前里瞅不收会时,意念可调到后里瞅,那时是正在用聪慧,要神浑而不迷惘,对于所瞅到的内中情形,要瞅得越去越收会才佳.第五步:擅心再进一步练,便加进了“擅心”阶段.当把内、中景瞅得格中收会以去,要注意“擅心”.对于所瞅到的情形不克不迭抱着欣赏的做风,如,您若瞅到一个年青好貌的女子走去,您可不克不迭念着逃她.要用懊悔的办法对于所瞅到的情形表示尊敬.如,您若瞅到了自己的内净,便念:“唉呀,尔怎么出教医呢,人的内净本去是那个格式!”您若瞅到一部分走路很艰易,便念着搞佳事,便会加进练功的“擅心”阶段.第六步:柔硬“柔硬”阶段.“擅心”出去后,再继承练,便加进柔硬状态,喊“心性俗萌”.那时间,自然而然感触该当文俗,该当道文化.您的设念,您的止为,总感触不该该再去搞什么不文俗的事了.练功练到一定阶段,禀性也会改变的.如果练到“柔硬”那一步,谈话战动做皆隐得柔好,果此道“俗心自死”.第七步:欢喜从“柔硬”阶段再继承练,便出现“庆喜前悟”的心情.练功练到那一步,内心特天下兴,便会出现喜心.当出现柔硬好佳的动做的时间,会料到以后怎么样搞个文俗下尚的人,等等.加进那一阶段后,还应脆持练功,千万不要中断练功.第八步:乐“欢喜”阶段继承练功,便会实实加进了格中快乐的状态.妙悟便从那个阶段练功时自死出去.第九步:解脱练功练到那一阶段时,便把往日很多很多的贪婪、自背、以及灰心,大概者骄傲、不孝敬、细暴等设念再一次解脱,局部把它们搁进去了.加进练功的“解脱”阶段以去,便刻意再不搞什么假、丑恶、恶的事了.果此,便会“神往安然”.那时,心情特天佳,达到了一个练功的特殊地步.第十步:地步相称“地步相称”阶段.练功进到那一阶段时,一些特殊的功能又出现了.如出现了“念应宁静”的功能,即您有一个设念便大概会实现.以上是初禅的“八触十功德”练功历程.2.二禅初禅历程练过以去,再继承练,便加进“五枝”阶段.五枝指,“觉枝”、“瞅枝”、“喜枝”、“乐枝”、“一心枝”.那皆是气功中练功的保守术语.二禅阶段是五枝的前二枝,即:觉枝、瞅枝. 第一枝觉枝指的是“自愿初触”.那时练功者会自然感觉到有很多事务,而且推断的比较准确.果为您练功练到那个阶段,敏感性巩固了.第二枝瞅枝出现了“析别触得”’的功能.加进那个练功阶段,不但是能比较准确天事先感觉到将要爆收的事务,而且能用功能比较准确天分解出“为什么”.那二步功能的出现,一定要加强练功,让它表示得格中明隐、准确.3.三禅三禅指的是“五枝”阶段的第三枝“喜枝”. 第三枝喜枝自“瞅枝”再进一步练,便加进了“定象而悦”的“喜枝”阶段.那时,自己对于内中、情形,一瞅便瞅得浑收会楚.瞅自己的内净,瞅他人的内净皆霜得收会,便自然会出现“定象而悦”的喜悦心情.4.四禅又喊“不动定”阶段.四禅阶段是五枝的后二枝,即:“乐枝”战“一心枝”. 第四枝乐枝从“喜枝”进人“乐枝”练功阶段以去,您会对于周围的事务皆比较收会,心神稳固,愉悦.那个阶段练功,便不再怕他人搞扰了.第五枝一心枝加进了练功的“一心枝”阶段时,便把所蓄意念局部定驻正在一个非常浑静的地步.一坐便不妨坐很少很万古间,脆持练功.万古间天周围的十足皆收会,不烦也宁静.那是一个完备的保守功法办法.不妨根据那个办法去练.基础禅从细定、细定到欲界定,再到已到天定,背去进到初禅、二禅、三禅、四禅.那样脆持练便大概出现一些功能。
禅定指要
禅定指要六、十六特胜观——系统的四禅八定[逸尘居士][点击:4044][放大][正常][缩小][加粗][打印][字体:17px][手机版]您的浏览器禁用了脚本功能,无法支持繁简体切换和编辑字体大小。
背景色六、十六特胜观——系统的四禅八定十六特胜观是以四禅八定为其修行次第品位的一种系统性强的禅定方法。
按佛家禅定理论,先止而后观,观中必然有止,虽以观命名,但仍属止观双运禅定方法。
相传释迦牟尼佛开始弘法时,曾教一些弟子修不净观以断贪欲,但一些弟子修不净观后产生极端厌世思想,有些人自杀了。
为防止再出现这种事件,佛便改教弟子们修十六特胜观。
这种禅定方法,在修持过程中可以使修持者身心领受喜乐,并可令修持者虽入正定而不染着于诸禅的智慧,且次第分明,步步可证,易于坚定信心,直至菩提。
这些特点,较许多法门更为殊胜,故称特胜观。
又因修持分十六步,故称十六特胜观。
在佛典中,十六特胜观仅有十六步之名目,而无具体解释,经后世修持者的实践研究,始成一系统完备具体明确的禅定方法。
隋朝的著名佛学大师智者在其著作《释禅波罗密次第法门》中,对十六特胜观有较详的论述。
现在依十六步之顺序,介绍这一禅定方法。
一步:观息入从息入观起,最易入手,开始时仍应结跏趺坐(或单盘、散盘),结定印,外绝万缘,正身正意,调心调息,第一步只观入息,不观出息。
观息从鼻入,至于脐下(功夫深后息入遍至全身),心依于息,念归于息。
出息时,不随不依,听之任之。
入息粗细轻重涩滑,冷暖,久近之相要细加体察。
待修至能观入息之各种相状时,即可修第二步。
二步:观息出观息从脐起出于鼻端,一心随息而不乱,观息出时,不观息入,唯细心体察出息粗细轻重涩滑,冷暖,久近之相。
以上二步对呼吸之气的体察,要注意,知道息粗了,就应把它调细。
出入息的粗细,人各有别,有的入息粗,出息细,有的人相反,原则上讲,要逢粗则调。
轻重相,不是指气的轻重,是指对自己身体的感觉,入息时觉体轻(这是感觉,实际重量并没有减轻),出息觉体重。
禅定 文本文档
现在放松头部、后颈部。体验一下头部颈部放松后的沉重和舒服感。你的头部、颈部会变得越来越沉重、越来越舒服。再仔细体验一下这沉重和舒服的感觉(体验5秒钟)。
8、前颈部:现在将下巴向胸靠,头向前伸,看看能否将下巴接触到前胸。体验一下下巴和颈部肌肉的紧张。再仔细体验一下这紧张的感觉(体验3秒钟)。
现在松开拳头放松左手及手臂到床上。去体验一下左手及整个左手臂放松后的舒服感、沉重感和虚无感。再去仔细体验一下沉重和舒服的感觉(体验5秒钟)。
3、肩部:耸起你的肩膀,向耳部靠拢。体验一下肩部的紧张感。再体验一下紧张(体验3秒钟)
现在让肩部放松,注意体验肩部放松后的沉重、舒服的感觉。再体验一下沉重和舒服的感觉(体验5秒钟)。
现在放松你的腹部。去体验一下放松后腹部肌肉沉重和舒服的感觉。再去仔细体验一下这些感觉(体验5秒钟)。
12、臀部:现在努力收紧臀部肌肉,向床上压。仔细体验一下臀部肌肉的紧张(体验3秒钟)。
现在放松那些肌肉,体验一下放松后肌肉的松弛和舒服的感觉。你会感觉到臀部越来越沉重、越来越沉重的向床上压去。再仔细去体验一下臀部的沉重、舒服的感觉(体验5秒钟结束)。
现在放松左腿到床上。仔细去体验大腿放松后的沉重、舒服的感觉。再仔细体验一下大腿肌肉沉重、舒服的感觉(体验5秒钟)。
15、右脚:现在注意你的右小腿和脚。将右脚尖尽量朝上勾,使你的小腿肌肉绷紧,好像有一根线正在向上牵拉你的脚尖。现在仔细体验一下小腿肌肉和脚部的紧张。再去仔细体验一下这种紧张(体验3秒钟)。
10、胸部肌肉:现在做一次深呼吸,让空气充满你的胸腔,憋住这口气。去感觉一下胸部肌肉和腹部肌肉的紧张。再仔细体验一下这种紧张的感觉(体验3秒钟)。
现在放松,自然地呼出空气,感觉一下放松后胸部及腹部的舒服感。再仔细的体验一下这种松弛、舒服的感觉(体验5秒钟)。
禅八定的境界
禅八定的境界(总3页) -CAL-FENGHAI.-(YICAI)-Company One1-CAL-本页仅作为文档封面,使用请直接删除四禅八定的境界“四禅八定”属释家禅宗大乘功法。
这里主要介绍两大阶段的要领。
一、欲界定,欲界定分四个步骤训练:第一步:粗定练功的时候,专心一意。
即要专注,不分心,不乱想。
坐势也行,站势也行,睡势也行。
粗略地把意识定下来。
第二步:细定把练功意念进一步往深层里定,好像是定在了一个地方不走一样,即定根法。
其道理是,由于思想高度集中,认真地静下来了,所以就好像动不了似的,这叫细定。
这要求练功人把练功意念往深层定,气往下沉,人非常的安稳。
第三步:欲界定练功的意念稳稳地定住以后,下意识就开始出现一些美好的想法。
所谓“欲界定”,是指有了某种想法和念头之后,马上就定住了,不要让某种想法或念头继续往前发展。
如,练功时,你脑子里突然出现某地,但你马上把意念就定在那某地,不要让下意识走进了那某地的地方——欲界定。
又如,你的意念刚好出现的是大海边,那你马上把这个意念定在海边上,可不要想到下海——欲界定。
或意念刚好出现的是井边,可不要想到下井一一欲界定。
或出现了一棵大树,那就马上把意念定到这棵树上,不要再出现上树或其它杂乱的意念——欲界定。
练功练到这一步常常心神爽快。
这是练功中关键的一步。
由粗定到细定,进一步到欲界定。
就是下意识的欲望跑出去了,跑到某个地方了。
如前面出现大河,你就把意念定在那观看大河,而不要让意念再往前走,走进河里边去,如走进去就要出麻烦。
这叫“欲界定”。
第四步:未到地定,又叫“未来禅”。
“未到地定”这一步是指,练功的下意识在“欲界定”的那个地方观望好长时间以后,随之再用意念把下意识往回收、收、收,收拢回来,整个下意识又回到了你练功坐着的位置上。
回来后,再把意念放松,放松到觉得你周围什么都好像没有了,心身也没有了似的,这就进入了气功的“心身境虚”的境界。
这一步叫“未到地定”。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这个昏沉,不同於一般近於打瞌睡的昏沉提、三摩跋提,是禅定的一种。佛在《大方广圆觉修多罗了义经》中说:“若诸菩萨唯观如幻,以佛力故,变化世界,种种作用,备行菩萨清净妙行,于陀罗尼不失寂念及诸静慧,此菩萨者,名单修三摩钵。
第三个叫安住。妄想心(跑神)一起,立刻就发觉,赶快收回来,这叫安住。
第四住心叫近住,纵使在打妄想,但南无阿弥陀佛……仍在念,没有忘掉。同时为了避免心散向余处,努力将心收摄,使心收摄得渐渐微细,不会粗动向外散驰。摄心用功,住分已稳,而有生昏沉的趣向。这个昏沉,不同於一般近於打瞌睡的昏沉,却是一种微细的,叫做「沉没」
“三摩地,就是那不生不灭,不增不减之处。”
进入禅定的九个层次
第一个就是内住..首先我们要把心收起来,不向外乱想,,我们的心,本来是散乱的,都是攀缘外境刹那不息的,现在要把它收回来,不要让他向外乱攀缘。
第二个是等住。等住就是说,我们把那个心拉住,可以维持一段时间,不让它向外跑
第五住叫调伏。这个时候要把心提高举,要观想定,最危险的,就是这个微沉(沉没),自己以为观境清楚明了,但是没有力量。(易入魔)
第六住是寂静。五住与六住之特征者,五住断微沉,六住断微掉。得定(三摩地) 第五住把心策举起来,为了断除细沉没,但还有一些微细的掉举、或散乱,此种微细散乱或称为三摩地不顺方,或称为不喜三摩地,在六住见到这微细散乱的过失,努力要把它们遮止,一心专注於三摩地,不使於三摩地有丝毫不喜之心。
第八住名叫专注一趣。第七住已不受沉掉的损害,第八住则绝无沉掉。由於努力加功用行,使一座里面,一心专注。
第九住称为等持。由第八住专注一趣,习已成熟,这时不必再加功用行,修舍心,任运能离沉掉,自在而住。
怎么样从第九住心进入真正的奢摩他呢?第九住已有轻安,但不圆满,要到圆满的轻安生起,才算趋入正定。这种轻安生起之前相,自己顶上有重的感觉,但不是不舒服的感觉。这种感觉生起后,立即圆满的轻安跟著生起了。圆满得止(奢摩他),
第七住叫最极寂静。在五住时细沉尚有力,时刻防止它生起。六住时,细掉尚有力量,也要时刻防止它生起。到第七住,则细沉细掉都已受到对治力的摧坏,力量已经薄弱,本已无散乱等生起,而有极微细散乱将起之势。这种才将生起的趋势,第七住的心力,可以把这股将要冒起的势力,立刻察觉,而且使它消灭。
得止(奢摩他)这是真正的大止观,不是小止观,小止观中六妙门中的最后一步“净”,是这里的第一步。求止的方法有很多种,例如守窍、炼气、念佛、观想 这些修法有四个原则,第一步是求得“专一”,止于一点。第二步骤是“离戏”,离开了“空”的境界,离开了“有”的境界,离开了“非空非有”的境界,离开了“即空即有”的境界,这叫“离戏”,离开了戏论,戏论就是说笑话。达到了“空”的境界,不要以为了不起,不要以为“空”就是道;“空”是戏论、笑话,“有”、“非空非有”、“即空即有”这些境界都一样是笑话。离开了这些笑话,算不算“寂静”?还没有。接下来,第三步是“一味”,在静中,在动中,始终如一,始终不变,不受外界环境的干扰,也不受内心情绪的干扰。第四步是“无修无证”,不须用心做功夫,也不认为证得什么道。到此阶段,才是“寂静”,无事不定,无时不定,无处而不定,这才是大乘的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