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心的层次与禅定境界2016.7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定心的层次与禅定境界

陈兵,1945年生,著名佛教学者,1981 年毕业于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宗教系。现任四川大学道教与宗教文化研究所教授、博士生导师四川大学佛教文化研究中心主任,兼任中国佛教文化研究所特邀研究员、四川省文史馆馆员、成都市第12 届政协常委。著有《佛陀的智慧》、《佛教禅学与东方文明》、《自在之行——佛法正道论》、《佛教生死学》、《佛教心理学》等多部专著,历年来发表百余篇论文,培养了70余硕士研究生、博士研究生。

佛学总结佛教徒修行的经验,具体阐述了修禅入定的心路历程、身心变化、定心的层次和种类以及检验标准,描绘了定心迥异于散心的奇妙功用,论述了修习禅定路途中的种种问题。这些内容,是佛教徒建立信仰的重要依据,修行的必要指针,对研究现代心理学甚少涉足的超常心理,及开发人类潜能,具有重大启迪意义。

一般说来,各种三昧的证得,必须循序渐进,经历由散而定、定心逐渐加深的进程,这一进程依各人的根器、机缘和修习的勤惰,长短千差,然不论迟速,所历路径皆有一致性。

一、由散入定的初步进程

关于初学修定,由散心渐入定境的阶梯,《六门教授习定论》依《阿含经》分为九个住心(心的状态):

1、初住(内住)。定少散多,乱心难制。修习者自觉杂念纷涌,有如奔腾的洪流,难以遏止,心所专注的境界,每每被杂念打断,或则昏沉瞌睡,难以振作。杂念的涌现,或由所专注的对象及周围的境物、声音的干扰而引起联想,或因心理上的不安或事务、工作的负担而自然生起,或因阿赖耶识中的积习而无端生起。这是多数人修禅定时必然遇到的困扰。然能自觉到杂念纷涌和昏沉沉没,不似常人虽然时常杂念纷涌而不自觉察,已经是自觉摄心的一种表现。

2、正念住(续住、等住)。杂念掉举逐渐被制服,系心于一境的正念成为主人,能数分钟乃至二三十分钟专注所缘境而不散不沉。但杂念仍然不时露头,此时定心,喻如涧溪流水,时隐时现。

3、覆审住(安住)。定力增长,专注所缘境片段入定的时间较前延长,虽然仍有散乱、沉没现起,而现起时能较快觉察,运用技巧及时对治,摄心还住所缘境。此时心态定多动少,基本安定,较前放松。

4、后别住(近住)。定力更增,接近于寂定,虽然仍有掉举、沉没生起,但较前能更快地觉察,及时摄心住所缘境。修习者自觉心如潭中之水,多时寂定不动,但有时还是会被散乱、昏沉之风吹动,不能离对治沉、散的干扰。

5、调柔住(调伏住、调顺)。散乱、调举、昏沉、沉没的干扰逐渐减少,可以在较长时间(半小时以上)专注所缘境而安然不动,尝到入定的甜头,因而自然形成修定的习惯,乐于打坐。

6、寂静住。沉、散已不再干扰定心,此时若贪著禅定所生喜乐而起分别,会由之生起散乱掉举,灭除对禅定喜乐的贪著分别,其心寂静不动。

7、降伏住(最极寂静住)。定力继续增长,能自主情绪,降伏所有已生、未生之烦恼妄念的干扰,定心更为寂静。

8、功用住(专注一境)。入座之初用意摄心,便能很快入定,于一座之中专注所缘,不令沉、

散间断定心。

9、第九任运住(平等住、等引)。定力纯熟,入座后不须着意摄心,便能自然进入定境,心如止水无波,明净、寂静、恒久不动。这时已接近真正的正定,梵语曰三摩呬多(samāhita),意译“等引”,谓能引导心到达平等不动的定境。《成实论》名为“欲界定”或“电光定”、“欲心一境”。

天台宗依《成实论》等,将初禅正定之前的进程分为四位:

1、粗住。《摩诃止观》卷九描述说:

身端心摄,气息调和,觉此心路泯然澄静,怗怗安隐,蹑蹑而入,其心在缘而不驰散。

随着心意的渐趋寂静,有“护身法”(一种自动调摄身体的力量)起,使身体自然端直,不仰不偻,不觉疼痛疲倦。

2、细住。定心泯泯转细,较前更为明净寂静。

3、欲界定。细住功夫增进,自觉心更深细,“豁尔心地作一分开明,身如云如影,昭然明净,与定法相应,持心不动,怀抱净除,爽爽清冷,虽复空净,而犹见身心之相”,没有正定的诸功德。住此心中,可以连日不出,身体也不觉僵痛疲倦。

4、初禅未到地定。欲界定功夫增长,“泯然一转虚豁,不见身首衣服床铺,犹如虚空,冏冏安隐”,即是接近于初禅的未到地定之相。此定超出了欲界,而尚未进入初禅。

初禅未到地定为证入初禅以上正定的基础,也是修观而发无漏慧所依的最低定心,属正奢摩他。《瑜伽师地论》卷三二说,证入正奢摩他时,“能引强盛易可觉了心一境性身心轻安”。身轻安者,由风大(内气)来入,遍满充溢身中,除遣身粗重性,使身体轻健爽快。身轻安生起的先兆,是似乎感到头顶上沉重,然非不适。此盖相当于道教内丹所言“先天一气自虚无中来”的境界。心轻安,谓自觉轻松、安适、愉悦,自控情绪的力量大大增强,心不被烦恼、不安所扰乱。身心轻安初起时,令心踊跃、悦豫、欢喜,此后渐渐舒缓。

二、四禅八定

堪称为禅那的正定,是超越欲界的四色界禅、四无色界定,合称四禅四定或四禅八定。四禅八定是八个渐次升进的阶梯,八个阶梯之间又各有未到地定或中间定,八个阶梯的升进各自又可分为南传佛学所说遍作定、近行定、安止定三定。对证入四禅八定的身心变化、境界、标准,佛书中有相当详悉的描述,说法基本相同。

初禅未到地定定力增长,进入初禅的明显标志,是身体上发生的动、痒、凉、暖、涩、滑、轻、重等感觉,称“禅触”。各种禅触都使人感到愉快。初禅有五种功德(特性):

1、寻(觉),对所缘的境相和定中所生的感受有所思察。

2、伺(观),对所缘境及禅定觉受持续的、深度的思察。

3、喜(巴piti),因得禅定的快乐而欢喜。

4、乐(巴sukha),禅定使全身产生快感。

5、一心(巴ekaggata 心一境性、定),专注之境明现,无沉、散间断夹杂。

初禅定心中,鼻、舌二识不起,唯存眼、耳、触、意四识。此禅因有寻、伺的意识活动,有粗显的领受观察,故名“有寻有伺三昧”或“有觉有观三昧”。

超越初禅,进入初、二禅之间的未到地定,此定离寻,无粗显领受观察,但有微细的光明心领受观察,称“无寻有伺三昧”或“无觉有观三昧”。

二禅及其以上正定,眼、耳、触三识亦不生起,仅余意识,于一切法相无作意领受观察,从此以上,称“无寻无伺三昧”或“无觉无观三昧”。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