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心的层次与禅定境界2016.7
知道了入定的过程和层次,还要知道入定后如何住定、出定
知道了入定的过程和层次,还要知道入定后如何住定、出定入定的过程是:首先身体如入睡一般慢慢空掉,接着呼吸逐渐由粗变细,接着念头逐渐减少乃至消失,这种情况下即是在进入定中了。
入定分为四个层次:初禅、二禅、三禅、四禅。
前三禅都能感觉到身体的存在、喜悦的存在。
初禅是身体空掉了。
在打坐的过程中,如果身体空了,只有呼吸、杂念,说明已进入初禅。
随着功夫的加深,杂念少了,呼吸减弱了,进一步空了,说明已进入二禅。
进入二禅,最明显的一个反应就是怕周围的声音,对周围的声音特别敏感。
因为当一个人的呼吸由粗变细时,连自己的心跳声、血液流动声都听得到。
这种内在的安静超过了外在,所以对外在的声音特别敏感。
当一个人接近二禅时,你喊他只要轻声,他都能听见。
因为他身心宁静的磁场延伸得很广,甚至把你也包容进去了,所以你轻声一叫,他就听见了。
再接下来,微细的念头也没有了,可知已进入三禅。
在三禅,身心会产生许多反应。
通常最明显的反应是有喜有乐。
“喜”是心理反应,“乐”是生理反应。
能进入三禅的人,从外在的生理现象看,即便老人,其身体的柔软度也和小孩子一样,不会僵硬。
因为四加行的第一加行——“暖相”出现了。
处在三禅时,最明显的反应是不愿意思考,也就是念头很难产生。
这时动一个念头都会感到身心很累。
这时候也会有念头,但是自然产生的,不是刻意想的。
因为起心动念需要一股力量,心念不起就意味着这股力量处于定中,也即所谓的气定则神闲。
当进入四禅时,六根已关闭,受、想、行、识已尽,唯有灵明的觉知存在。
这个“知”不是故意生起的,而是自然存在。
“知”即《心经》中的“照”。
此时你已成为一面镜子,任何人来到你这面镜子前,不但外在,连内在是什么样子的,都会清清楚楚地显现。
在入定的最初阶段,需要在定中住十分钟后就要赶快地出定。
因为只有这样一进一出地反复十几次甚至几十次之后,才能掌握入定、出定的技巧。
打坐时的昏沉是怎么回事呢?怎么对治?昏沉是一个过程,是身体运行的规律。
禅定入定以前的阶位九住心
禅定入定以前的阶位九住心⒈内住修定,首先要依你自己的需要来选择以什么做为所缘境?选定以后开始修行,摄心守意,定住在所缘境上。
这是修定的第一步,称为「内住」。
我们的心过去都是向外攀缘,稍不注意就看得入神、听得忘记任何事情,一心沉迷在某一件事里。
心向外追求,向外奔驰,就称为「放心」。
修行者是不可以「放心」的,应该要「安心」,要把心收回来,这称为「收心」。
将心定在所缘境上,让念头扣住所缘境这一点,在这个点上开始修习正念,这就是「内住」。
「住」的意思就是安定、固定在一个位置的意思。
过去心都是向外,现在把心向内,锁定内心的所缘境,这是修定的第一个阶段。
⒉续住修禅定的心路历程很像搬家以后调适内心的过程。
过去的生活环境习以为常,现在突然搬到新的环境去,面对不同的人事、不同的文化背景,心里自然会常常想念过去的种种。
其实以前的环境不一定会比现在好,但是因为六根与第七识相应,觉得那是你的老家,总是比较适应,换到别的地方就觉得不自在了。
过去已习惯放纵自己的心去向外贪求,现在要把心向内安住时,就会发现念头纷飞。
一下子想到厨柜里面好吃的东西,一下子想到朋友、政治、股票……,种种念头不断浮现出来。
有些是合你意的、你所关心的,就会一直想下去。
想了一阵子又想到:「我在修禅定,怎么会想这些呢?」勉强再把心拉回来。
没有多久内心的习气又开始作祟,所以念头又跟着散乱起来。
这是因为第八意识里的东西那么多,顺应第七意识的我执力量又那么强,没法说静就静。
接着又发现心念跑掉了,勉强自己再扣住所缘。
一次又一次的把散乱的心再拉回到正念上,继续想尽办法使心停留在所缘境上。
这种陆陆续续的使心安住的过程,就称为「续住」。
⒊安住搬家了,却又时常想回到过去的地方。
人生的因缘很复杂,有时即使想回去,但是受到诸多因缘的牵绊,心里纵然再怎么想念,总是无法成行。
慢慢的,终于对现前的环境适应下来了,想念的次数减少了,周围的人事渐渐熟悉了,谈话的对象也多了。
逐渐觉得这里也是你的家,比较少再思念过去的环境和人事了。
修禅定的几个要领
修禅定的几个要领
首先将腿盘起,这是集中精神、统一意志。
如果无法双盘,单盘也可以,但是绝对不能将两条腿散放交叉,如此便容易心散意乱,不能达到打坐禅定的目的。
其次将嘴把微合,眼睛合闭,面带笑容,这是内敛精气的功夫,专心一致的法门。
然后是调息,凡人一呼一吸称作一息,平常我们作息极为粗心,根本不明白吸气呼气也是一门大学问,只顾鼻息嗅觉、感应灵通就行了。
其实一息要做到心平气和的境界,才是上乘。
首先将气吸入,然后慢慢呼出,越慢越好,复归平静。
最后是调心,有人打坐外表虽然已趋宁谧,但是内心依然心猿意马、妄想纷飞,不能里外合一。
若能摄心一处、动静不二,便可达到禅定的真谛了。
参禅悟道的十种境界
参禅悟道的十种境界参禅悟道是一种修行方式,通过冥想和反思,达到超越自我、认知自性的境界。
在参禅悟道的过程中,人们可以逐渐体悟到十种境界,这些境界是修行过程中的重要里程碑。
下面,我们来探讨一下这十种境界。
一、初学者境界初学者境界是指刚开始接触参禅悟道的人。
他们对这种修行方式并不了解,还需要通过学习和实践来逐渐熟悉。
在这个阶段,他们会遇到各种问题和困惑,需要不断地寻求帮助和指导。
二、坐禅境界坐禅境界是指在参禅悟道中通过冥想来达到内心平静的境界。
在这个境界中,人们可以逐渐摆脱外界的干扰,沉淀自己的思绪,感受内心的真实。
通过坐禅,人们可以提高自己的专注力和意识,为后续的修行打下基础。
三、一心境界一心境界是指在坐禅的基础上,进一步提高专注力和意识,达到内心完全沉浸在冥想中的境界。
在这个境界中,人们可以逐渐体悟到内心的本质和真实,感受到宇宙的无限和自己的渺小。
四、舍境界舍境界是指在参禅悟道中,逐渐摆脱物质和欲望的束缚,达到心无旁骛、心中无物的境界。
在这个境界中,人们可以感受到内心的自由和轻松,体悟到快乐和幸福的本质并不在物质层面。
五、顿悟境界顿悟境界是指在参禅悟道中,突然领悟到内心的真实和宇宙的奥秘的境界。
在这个境界中,人们可以逐渐超越自我和时空的限制,感受到宇宙的奥妙和内心的智慧。
六、明心见性境界明心见性境界是指在参禅悟道中,逐渐认知到自己的本性和真实的境界。
在这个境界中,人们可以逐渐摆脱对外界的追求和干扰,认清自己的内心和宇宙的本质。
七、菩提心境界菩提心境界是指在参禅悟道中,逐渐产生一种为众生利益的心态和行动的境界。
在这个境界中,人们可以逐渐摆脱自我中心的思维和行为,关注他人的需要和幸福,成为一个充满爱和智慧的人。
八、佛性境界佛性境界是指在参禅悟道中,逐渐体悟到自己和宇宙本质上是一体的境界。
在这个境界中,人们可以逐渐领悟到佛性的本质和内涵,成为一个具有慈悲和智慧的人。
九、涅槃境界涅槃境界是指在参禅悟道中,逐渐超越生死和时空的限制,达到真正的解脱和归一的境界。
禅定
禅定之门在修学四禅八定正式得到禅定之前,有一些境界,它跟我们平常的心态是不太一样的。
凡夫的心态是五趣杂居,杂乱无章的,通过训练才会慢慢得到调整,这个调整的过程就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
我们学习永嘉大师的禅法,也是从天台止观入门,先让这颗散乱的、烦恼的心,逐步趋向于稳定、安详,不再动摇,少有烦恼。
这个过程,先是欲界定,从粗心住、细心住、持身住,乃至未到定,每个境界的提升、提升以后的身心状态如何?今天给大家做个介绍。
禅定是由梵文翻译过来的,音译为禅那,意思是静虑。
就是心定下来观察思维,所以也叫思维修。
就是以一个所观的境,让我们的心专注这个境,不散乱,这就是定。
观呢,就是作种种的观想,这个观是第六意识,就是平常的妄想。
我们的妄想是杂乱无序的、无法把握的。
通过坐禅,可以让思想(妄想)有序、稳定、容易管理。
所以观,就是让自己能够管理好妄想,并让它专注在某一个境上,习惯了以后,这颗禅定的心就会变得听话、自然、不会焦虑和烦恼。
生活中,我们很多境界和想法都不是自己愿意的,比如怨恨别人,自己心里也想逃避这种怨恨,或者对某一种情绪或压力承受不了,也会感到痛苦,这一切都是我们不愿意的。
但它既然在生活中出现了,我们就会无可奈何的受制于它,因为我们没有能力去调适自己的心,让它稳定、协调、安详。
观,首先是把这个心能够提起来。
止,就是把念头停止在某一个境界上,境界的优劣对情绪的稳定与否有很大的关系。
如果止的境界不好,就会引发更深的烦恼。
比如一个人很贪心,教他修因缘观,结果他越观越贪心,觉得这个贪心好啊。
一个人嗔心很重,教他修不净观,结果他看到身心的不净,更加来火气,越观越嗔恨,法不对机,很难入定。
方法是不是对机,有一个简单的标准:坐下来修这个法,感觉身心舒服、自然,心开始回归、安住,不再散乱,不再流浪,这就是对机的好方法。
一个人修任何禅定,一定离不了止和观。
如果无法专注在某一个境界上,就不能得定力,也就没有力量管束自己,如果不能起观,更开不了智慧。
教你禅定--安般念入门及进阶(缅甸帕奥禅师讲解)
教你禅定--安般念入门及进阶(缅甸帕奥禅师讲解)依据上座部佛法,禅修的法门可概括地分为两大类,即止禅与观禅。
止禅是培育定力的修行方法,观禅则是培育智慧的修行方法。
这两大类法门之间的关系非常密切──止禅是观禅的重要基础。
这就是为什么佛陀在《相应部.谛相应》里开示说:「诸比丘,你们应当培育定力。
诸比丘,有定力的比丘能如实地了知诸法。
」因此,今天要为大家介绍修行止禅以培育定力的基本方法。
根据《清净道论》,培育定力的法门有四十种之多。
一般最常建议初学者采用的是安般念──即保持正念觉知鼻孔出口处的呼吸气息,藉此以培育定力的修行法门。
佛陀在《相应部》里建议弟子们修行安般念,他说:「诸比丘,透过培育与数数修行安般念所产生的定力是宁静而且殊胜的,它是精纯不杂的安乐住处,能在邪恶不善念头一生起时就立刻将它们消灭与平息。
」《清净道论》则说:「在一切诸佛、某些辟支佛及声闻弟子藉以获得成就与当下乐住的基本法门中,安般念是最主要的。
」引述这些话的用意是希望大家对这个法门具有信心。
信心愈强,培育定力就愈容易成功。
接着为大家介绍修行安般念的基本原则:首先解释静坐时的方法。
静坐时臀部最好稍微垫高,自己调整坐垫的高度,以能够坐得舒适、自然、正直为原则。
不习惯盘腿的人可以将两脚并排,平放在地上,而不必将一脚压在另一脚上。
轻轻地前后摆动上半身,感觉一下那个位置最端正,使身体既不向前倾,也不向后弯。
然后轻轻地左右调整上半身,保持在端正的位置,不使身体歪向任何一边,同时注意肩膀平正,自然下垂。
下颚微微向内收,使头部、颈部乃至整条脊柱成一直线,并且要保持自然、放松、舒适,不要用力。
身体坐正之后,就保持不动。
接着从头到脚一部份一部份地放松身体,不要让身上有任何一块肌肉绷紧。
全身都放松之后,轻轻地闭上眼睛。
内心告诉自己,在静坐的时刻里都要保持身体不动,眼睛不睁开。
立下如此的决心之后,就将身体忘掉,犹如身体不存在一般。
接着将心情放轻松,不要想着自己正在静坐修行,而要想象自己正在让身心休息。
定心定位定目标总结
定心定位定目标总结在现代社会中,人们常常感到迷茫和无助,不知道自己的方向和目标在哪里。
在这个世界上,机会和选择众多,但同时也伴随着更多的焦虑和迷茫。
为了摆脱迷茫,我们需要定心定位和定目标。
定心是指要在自己心中找到一种稳定和平静的状态。
生活中的琐事和压力往往让我们感到焦虑和不安。
定心的关键是学会放松和冷静下来。
可以通过冥想、放松瑜伽或者聆听舒缓的音乐来帮助自己定心。
此外,也可以通过与朋友和家人交流、分享自己的内心感受和困惑,从而缓解压力和焦虑。
定心是建立在内心平静的基础上,只有定心才能更好地定位和定目标。
定位是指明确自己在这个世界上的位置和角色。
每个人都有自己独特的价值和使命,而定位就是找到并确认这个价值和使命。
定位需要对自己的能力和激情有清晰的认识。
当我们清楚地认识到自己的优势和兴趣所在,就能够更好地发挥自己的潜力和能力。
为了明确定位,我们可以进行自我调查和评估。
通过思考自己的兴趣、价值观和优势,可以梳理出自己最擅长和最感兴趣的领域。
找到定位后,我们就能够更加自信和果断地为自己的目标努力。
定目标是指为自己设定明确的目标和计划。
目标是人生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它给予我们方向和动力。
设定目标需要有远见和决心。
一个明确的目标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规划自己的生活和工作。
为了设定目标,我们可以按照SMART原则进行思考和设置。
SMART原则是指目标需要具备具体性(Specific)、可衡量性(Measurable)、可实现性(Achievable)、与现实情况相关性(Relevant)和与时间相关性(Time-bound)。
通过SMART原则设定的目标更加具有可行性和可操作性。
总结是在一段时间后对自己的表现和成果进行回顾和总结。
总结的目的是让我们了解自己的进步和不足,为今后的发展提供指导。
总结可以是对过去某一段时间经历和行动的回顾,也可以是对某个具体任务或项目的总结。
在总结中,我们可以思考自己的收获和经验教训,以及下一步的计划和改进措施。
四禅八定之四禅各自的境界!
四禅⼋定之四禅各⾃的境界!
对于学佛修⾏之⼈来讲,通过长年累⽉的熏修,最初从⼀个满是烦恼执着的状态渐渐变得清净⾃在!⾃在这条修⾏之路上,每个⼈都要经历⼏段过程达到返璞归真的状态!佛家将四禅⼋定,那么四禅究竟各⾃是⼀种什么样的境界呢?
初禅也名:离⽣喜乐地!修⾏⼈进⼊初禅这时候呼吸就停⽌了,但不是死去,与此同时内部的呼吸开始活跃起来,这种境界很妙,从外⾯看这个⼈感觉没有了⽣命的特征,但是内在的确有不可思议的境界!初禅之⼈以禅悦为⾷、法喜充满!有了那么⼀点明⼼见性的境界,但还没有彻底!
⼆禅⼜名:定⽣喜乐地!这时候修⾏者连脉搏也停⽌了,这种境界要⽐初禅更微妙,⼀切时、⼀切处都在禅定的喜乐中!
三禅⼜名:离喜妙乐地!前⾯两禅的境界是⾮常喜悦的,有这种喜悦的存在就会有⼀种喜悦的执着,当修⾏⼈进⼊三禅之时,连这份喜悦的念头也没有了!
四禅⼜名:舍念清净地!进⼊四禅时,⼀切念都没有了,清净了了,⽆有挂碍,此时有了⼀些境界,但是还不是⾼境界,因还未超出三界外,不应停下脚步!
这就是四禅境界,在修道的过程中莫要出现⼀点⼩境界便沾沾⾃喜,夸⼤其词,修道需要脚踏实地,开好花、结好果。
莫要开空花不结果!。
禅定
间空无所有,修炼一段时间后会看到自身及整个宇宙空无一物,此时无边无际,此时空无边
处定,此时意念往往只定于无边空中的某一处,下一步是要意守整个无边的虚空,也就是把
整个虚空都作意守的对象,训练一段时间就可以成功,此是识无边处定。紧接着把意念放开 ,
随着功能量级的不同,同一种定,会有不同的感受,定力的深浅自然也不同,甚至差 距
极大。当禅定修得比较好时,可以在各种禅定之间自由跳转。
有的人,禅定的慧根很好,在宗师的带功下,会很快修完所有的定,甚至顿悟。如果 禅
定根基比较差,在宗师的带功下,修炼禅定,进步会比自己练快得多。
无想定或灭尽定。无想定是对宇宙人生的真相没有正确认识,执着于万物之外的空。人为的
灭除意念而修到的定,想得解脱的人不取这种定。在四无色定的基础上,进一步修正到没有
空间感,真正得空无所有,产生意识的主体都没有了,意识就不存在了。这就是灭尽定,此
既是解脱之后的定。
禅定的深浅与功能量级相对应,所以长功就是修行的人所追求的了。
禅定,包括是色界四定,无色界四定。为了区别色界定与无色界定,色界四定也称为禅 ,
无色界四定,称为定。我们有时统称为定。
修定先要放松身心,身体要舒服而放松,思维要放慢,把纷乱的心静下来,这时不要 再
想那些乱心的事,忘却所有烦恼。心要平静,静心可以采用一些办法,比如意守丹田,把注
意力集中于丹田部位,起初只能定心一会儿,逐渐延长。如此坚持不懈,最终可以入于初禅
中,能入定的人基本上都有天眼功能。
初禅中心生欢喜,这种乐,感觉上比物质享受获得的感官乐更好,会对物质享受产生厌
禅定指要
禅定指要六、十六特胜观——系统的四禅八定[逸尘居士][点击:4044][放大][正常][缩小][加粗][打印][字体:17px][手机版]您的浏览器禁用了脚本功能,无法支持繁简体切换和编辑字体大小。
背景色六、十六特胜观——系统的四禅八定十六特胜观是以四禅八定为其修行次第品位的一种系统性强的禅定方法。
按佛家禅定理论,先止而后观,观中必然有止,虽以观命名,但仍属止观双运禅定方法。
相传释迦牟尼佛开始弘法时,曾教一些弟子修不净观以断贪欲,但一些弟子修不净观后产生极端厌世思想,有些人自杀了。
为防止再出现这种事件,佛便改教弟子们修十六特胜观。
这种禅定方法,在修持过程中可以使修持者身心领受喜乐,并可令修持者虽入正定而不染着于诸禅的智慧,且次第分明,步步可证,易于坚定信心,直至菩提。
这些特点,较许多法门更为殊胜,故称特胜观。
又因修持分十六步,故称十六特胜观。
在佛典中,十六特胜观仅有十六步之名目,而无具体解释,经后世修持者的实践研究,始成一系统完备具体明确的禅定方法。
隋朝的著名佛学大师智者在其著作《释禅波罗密次第法门》中,对十六特胜观有较详的论述。
现在依十六步之顺序,介绍这一禅定方法。
一步:观息入从息入观起,最易入手,开始时仍应结跏趺坐(或单盘、散盘),结定印,外绝万缘,正身正意,调心调息,第一步只观入息,不观出息。
观息从鼻入,至于脐下(功夫深后息入遍至全身),心依于息,念归于息。
出息时,不随不依,听之任之。
入息粗细轻重涩滑,冷暖,久近之相要细加体察。
待修至能观入息之各种相状时,即可修第二步。
二步:观息出观息从脐起出于鼻端,一心随息而不乱,观息出时,不观息入,唯细心体察出息粗细轻重涩滑,冷暖,久近之相。
以上二步对呼吸之气的体察,要注意,知道息粗了,就应把它调细。
出入息的粗细,人各有别,有的入息粗,出息细,有的人相反,原则上讲,要逢粗则调。
轻重相,不是指气的轻重,是指对自己身体的感觉,入息时觉体轻(这是感觉,实际重量并没有减轻),出息觉体重。
什么是定心定位定目标
什么是定心定位定目标什么是定心定位定目标心态在每个人的生活中都起着重要的作用。
有一个稳定的心态能够帮助我们在困难面前保持镇定和自信。
而定位和目标则是实现我们心愿的重要路径和步骤。
定心即是保持内心的平静和稳定。
生活中常常会遭遇各种挫折和困难,我们需要有一个稳定的心态来面对这些困难。
只有定心下来,我们才能明确自己的目标,并会有所进步。
定心需要我们学会放下过去和未来的烦恼,专注于当下。
我们要学会接受当下的状态和现状,努力做到积极向上。
不论是面对生活中的各种困难,还是工作中的压力,我们都需要保持一个平静的心态来解决问题。
定位即是找准自己在生活中的位置。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定位,即是在这个社会中找到适合自己的位置。
我们需要对自己有一个清晰的认识,明确自己的优势和劣势,找准自己在工作和生活中的发展方向。
定位让我们能够更好地规划自己的未来,从而更好地发展自己。
只有找准了自己的定位,我们才能在自己擅长的领域中发光发热。
定目标即是为了实现我们的人生理想而设定的目标。
只有设定了清晰且可行的目标,我们才能有所追求和努力。
目标是我们前进的动力,是我们知道自己要做什么,为什么而奋斗的理由。
设定目标需要我们能够根据自己的现实情况和未来的发展趋势,合理制定目标并制定相应的计划。
目标要有一定的挑战性,但也要能够实现。
并且我们要明确自己为什么要设定这个目标,以及这个目标对我们的意义。
定心定位定目标是实现我们理想的基本法则。
只有通过定心定位,我们才能找到自己的定位和方向。
只有通过定目标,我们才能制定自己的计划和行动。
这三者相互影响和相互依赖,缺一不可。
定心定位定目标对于个人的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
它能够帮助我们更好地认识自己,找到自己的位置和方向。
它能够帮助我们明确自己要做什么,为什么要做,并给予我们坚定的信心和动力。
同时,它能够帮助我们化解内心的烦恼和困惑,保持积极向上的态度和心态。
定心定位定目标是一项需要不断学习和实践的能力。
我们可以通过不断思考和反思自己的生活和工作,找到自己安定下来的方法。
定心的理解与感悟
定心的理解与感悟一、引言定心是一种内在的力量,它可以让我们在面对各种困难和挑战时保持镇静和冷静。
而这种力量的来源,不仅仅是外界环境和条件,更是来自于我们内心的信念和态度。
在我看来,定心并不是一种天赋或者先天的优势,而是可以通过后天的努力和修炼得到的。
二、定心的含义1. 定心指的是在面对压力、困难或者挑战时保持冷静、镇静和稳定。
2. 定心包含着对自己内心情绪和感受的掌控,以及对外界环境变化的应对能力。
3. 定心还可以理解为一种正念状态,即通过专注于当下,把握好自己所处的位置和角色。
三、定心与生活1. 在生活中保持定心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应对各种压力和挑战。
比如说,在工作中遇到了棘手问题时,保持冷静可以让我们更清晰地思考问题,并找到最佳解决方案。
2. 定心也有利于提高我们的情绪管理能力。
当我们处于焦虑、紧张或者愤怒的状态时,很容易做出错误的决策和行为。
而定心可以让我们在情绪波动时保持稳定,避免做出过激反应。
3. 定心还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发挥自己的潜力。
当我们处于一种松弛、放松的状态时,大脑会更加敏锐和灵活,思维也更加清晰。
四、培养定心的方法1. 学会冥想和呼吸练习。
这些方法可以帮助我们放松身心,减轻焦虑和紧张。
2. 培养正念。
通过专注于当下,把握好自己所处的位置和角色,可以帮助我们保持冷静和镇静。
3. 培养耐心和毅力。
在面对困难时不要轻易放弃,坚持下去并且相信自己是可以克服困难的。
4. 学会寻求帮助。
在遇到问题时不要独自承受压力,可以向身边的人或者专业人士寻求帮助。
五、结语定心是一种内在的力量,在面对生活中各种困难和挑战时,保持冷静、镇静和稳定是非常重要的。
通过培养正念、学会冥想和呼吸练习、培养耐心和毅力以及寻求帮助等方法,我们可以逐渐培养出自己的定心能力。
当我们拥有了这种能力后,就可以更加从容地面对各种挑战,让自己变得更加强大和自信。
定心的概念
定心的概念定心是指一种稳定的心境状态,即在困难、挫折或压力面前能够保持内心的平静和冷静。
它是一种积极的、积极的情绪状态,与情绪低落或情绪激动相对。
定心带给人们安定、平静和自信的感觉,使人们能够更好地应对生活中的困难和挑战。
在日常生活中,人们会面临各种各样的压力和挫折,如工作压力、人际关系纷争、经济困难等。
这些困难常常会使人们感到沮丧、焦虑和无助。
而定心正是帮助人们摆脱这些消极情绪的一种心理状态。
当面对困难时,定心可以让我们冷静思考和分析问题,并采取正确的行动。
它可以帮助我们放下繁杂的思绪,集中注意力,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和策略。
定心的重要性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改善心理健康:定心有助于减轻焦虑和抑郁等负面情绪,促进心理健康。
在外界环境困境和内心压力的双重冲击下,保持平静和冷静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处理问题和面对困难。
2. 提高工作效率:定心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集中注意力,从而提高工作效率。
当我们处于定心状态时,我们能更好地管理时间,分配任务和进行决策,从而更好地完成工作。
3. 维护人际关系:在人际交往中,定心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控制情绪,减少情绪冲动和冲突。
在争吵或冲突的情况下,保持定心可以使我们更理智地处理问题,更好地维护人际关系。
那么如何培养和保持定心呢?1. 培养积极心态:积极心态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应对困难和挫折。
无论遇到什么困难,我们都要相信自己有能力克服它,并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
2. 学会放松自己:放松身心可以帮助我们恢复内心的平静和冷静。
可以通过冥想、瑜伽、按摩等方式放松身心,从而培养定心。
3. 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良好的生活习惯对心态是至关重要的。
要保持足够的睡眠、均衡的饮食和适度的运动,这些都有助于保持身心平衡和稳定的心境。
4. 求助于他人:有时候,我们需要向他人寻求帮助和支持。
与亲友分享自己的困扰和问题,可以得到他们的理解和帮助,从而减轻我们的压力和焦虑。
总之,定心是一种积极的、稳定的心态,有助于我们面对各种困难和挫折。
四禅八定详解
四禅八定详解四禅八定详解四禅,是色界天的四种禅定境界。
色界天的四禅境界与无色界天的四无色定境界,合称为八定。
所以,八定其实包括了四禅。
四与八的法数之所以并举,是因为色界与无色界是相对的,在色界为「禅」,在无色界为「定」;如果以色界和无色界相对于欲界的「散」心,则色界和无色界都称为「定此外,四禅也称为四静虑。
静,是寂静,也就是定;虑,是审虑,也就是慧。
以寂静的定,生审虑的慧,叫做静虑,也就是定慧的意思。
然而,定慧不仅限于色界定,也通于无色界定,只是色界的禅定是定慧均等,而无色界的禅定相很细微,而且是定多慧少,所以为区别起见,对色界定给予禅及静虑的名称。
四禅的内容一、初禅1.心理活动状态:有寻有伺。
寻,指寻求推度;伺,指伺察思维。
寻与伺的差别,在于前者是比较粗杂的精神作用,后者是比较深细的精神作用。
《阿毘达磨法蕴足论》以扣钟及鸟飞作比喻,说明二者的差别相状:扣钟时,先发粗重的声响,然后细声随之鸣起,粗声好比寻,细声好比伺。
鸟儿飞翔,先鼓动双翼,再踊身向前,鼓翼好比寻,踊身好比伺。
初禅虽然已经离去欲界的恶不善法,但是还保有寻、伺的心理活动。
2.主观感受:离生喜乐。
喜,是对于所得的利益感到欢喜;乐,指轻安的精神作用。
离生喜乐,是指修到初禅境界时,已脱离欲界的恶不善法,此时觉得呼吸气息经由全身毛孔出入自如,因而生起轻利安适的喜乐感受。
二、二禅1.心理活动状态:内等净。
即断除寻、伺的分别心理,形成信根,称为内等净。
2.主观感受:定生喜乐。
是指由此禅定所生起的喜乐。
在达到初禅境界以后,渐渐对初禅境界感到不满足,所以便摄心在禅定上,而泯除了伺、寻的作用。
这时,甚深禅悦油然生起,心灵朗然洞彻,如同从暗室中走出,见到日月的光明一般,称为二禅。
三、三禅1.心理活动状态:行舍、正念、正知。
住于非苦非乐的「行舍」境地,以正念、正知继续修习。
2.主观感受:离喜妙乐。
是指离去寻伺喜,唯存乐的心理状态。
在达到二禅以后,喜心涌动,使得禅定不固,所以开始摄心谛观,喜心因而断除,于是泯然入定,绵绵的妙乐从心中流出,遍满全身,可说是「世间第一乐事」,称为三禅。
定心的理解与感悟
定心的理解与感悟定心,是指保持心灵的平静和坚定,不受外界环境的干扰而影响自己的情绪和思维。
在现代社会中,人们常常面临着各种压力和困境,保持定心不仅有助于应对挑战,还能帮助我们建立积极的心态,追求内心的平和和幸福。
首先,定心意味着保持内心的平静。
当我们陷入困境或遇到挫折时,往往会情绪起伏不定,容易感到焦虑、烦躁甚至绝望。
然而,如果我们能够保持定心,就能够在压力面前保持内心的平静,远离消极情绪的困扰。
平静的内心有助于我们冷静地分析问题,找到解决困境的方法和策略。
同时,定心也能够减少情绪波动对我们身体健康的不良影响,更有利于提高工作和学习的效率。
其次,定心还意味着坚定自己的信念和目标。
在追求梦想的道路上,我们常常会遇到各种诱惑和困难。
有时候,我们会因为外界的声音和意见而动摇自己的信念,迷失方向。
然而,如果我们能够保持定心,坚守自己的信念和目标,就能够在追求梦想的过程中保持清醒和勇气。
定心有助于我们保持对自己信念的肯定,不被他人的评价和偏见所左右,让我们始终保持前行的动力和坚持的勇气。
再次,定心也是一种修炼和提升自我的过程。
通过保持定心,我们可以培养自己的内心素质,提升自我修养。
定心需要我们逐渐扩大自己的视野,超越个人的利益和欲望,关注更大的世界和他人的需求。
通过定心,我们可以从内心深处体会到宽容、感恩、善良等美德的重要性,培养出高尚的情操和道德修养。
同时,定心也是修炼一种超凡的智慧和洞察力的过程,可以让我们更好地理解和感悟人生的真谛,追求内心的平和和内在的幸福。
最后,定心是一种生活态度和哲学。
人生充满了无数的变数和不确定因素,我们常常会面对各种困难和挑战。
然而,如果我们能够培养定心的能力,就能够在这个多变的世界中保持镇定和乐观,积极应对生活中的一切。
定心意味着我们要正视现实,接受生活的挑战和变化,同时也要抱有希望和信心,相信困难终会过去,未来会更好。
定心是一种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并且在逆境中才能真正的磨练出来。
心力 定力的训练 科学禅定的基本步骤
科学禅定的基本步骤科学禅定,简单分为两个阶段(此两个阶段与科学禅定书籍中的三个步骤,是对一个过程——修习禅定过程的两种描述;这两种描述有互补理解的作用):第一阶段,达到“精神内聚”心身状态;第二阶段,达到“精真元明”内心体验。
第一阶段:什么是精神内聚状态?所谓精神内聚状态,就是一个人通过训练而获得的一种能力。
什么能力呢?就是可以在短时间内控制躯体完全放松到一个非常深沉状态的能力。
在此状态中已经感受不到四肢和躯体的存在(与深度的自我催眠在形式及心身状态上基本相同,但在训练心力上有关键性的差别),只能体验到心灵的空寂、虚无和灵性的自由。
与古代人们欲想达到“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的心理状态相仿。
而我们是涤除了古人对这种境界“绕圈子”的修习和错误的认识。
很简单:要坐“直升飞机”。
当你经过练习而熟练掌握后,就可以不拘于场地(坐车、办公室休息,甚至看电视时),进行体验心灵的愉悦和在短时间内使得体力得到迅速恢复。
如何训练?凡是曾经接触过气功的人都知道,自古以来关于放松,三调的方法多如牛毛。
其效果、形式、说法不一,且多为玄妙。
很多人都会有“无所适从”,或者说“无从所适”的感觉。
而我这个方法却是十分简单:在科学认识三调的基础上,进行全身的放松练习。
然后通过“意数呼吸”的方法进一步引导,最后进入“精神内聚”心身状态。
第二阶段:训练心意达到“精真元明”的内心体验。
通过层层递进的练习,到一定火候(不需要第一阶段了),就可以不拘于行、住、坐、卧等等场所的限制,也不用再去放松身体,不用调什么呼吸,可以时时返观内心,使意识逐步达到“纯意识”状态。
这一状态可以说是:精真元明、空境、真意、纯一、如来…….有太多的名词来形容这么一个境界。
这个境界,只有更好,除了佛祖以为,没有人可以达到最好(在没有透悟前,先不要往佛学八识理念上引导,一引导就又进入模糊、迷惑之中)。
(第一阶段:精神内聚)接下来是训练心意体验到“精神内聚”的基本步骤:万变不离其宗。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定心的层次与禅定境界陈兵,1945年生,著名佛教学者,1981 年毕业于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宗教系。
现任四川大学道教与宗教文化研究所教授、博士生导师四川大学佛教文化研究中心主任,兼任中国佛教文化研究所特邀研究员、四川省文史馆馆员、成都市第12 届政协常委。
著有《佛陀的智慧》、《佛教禅学与东方文明》、《自在之行——佛法正道论》、《佛教生死学》、《佛教心理学》等多部专著,历年来发表百余篇论文,培养了70余硕士研究生、博士研究生。
佛学总结佛教徒修行的经验,具体阐述了修禅入定的心路历程、身心变化、定心的层次和种类以及检验标准,描绘了定心迥异于散心的奇妙功用,论述了修习禅定路途中的种种问题。
这些内容,是佛教徒建立信仰的重要依据,修行的必要指针,对研究现代心理学甚少涉足的超常心理,及开发人类潜能,具有重大启迪意义。
一般说来,各种三昧的证得,必须循序渐进,经历由散而定、定心逐渐加深的进程,这一进程依各人的根器、机缘和修习的勤惰,长短千差,然不论迟速,所历路径皆有一致性。
一、由散入定的初步进程关于初学修定,由散心渐入定境的阶梯,《六门教授习定论》依《阿含经》分为九个住心(心的状态):1、初住(内住)。
定少散多,乱心难制。
修习者自觉杂念纷涌,有如奔腾的洪流,难以遏止,心所专注的境界,每每被杂念打断,或则昏沉瞌睡,难以振作。
杂念的涌现,或由所专注的对象及周围的境物、声音的干扰而引起联想,或因心理上的不安或事务、工作的负担而自然生起,或因阿赖耶识中的积习而无端生起。
这是多数人修禅定时必然遇到的困扰。
然能自觉到杂念纷涌和昏沉沉没,不似常人虽然时常杂念纷涌而不自觉察,已经是自觉摄心的一种表现。
2、正念住(续住、等住)。
杂念掉举逐渐被制服,系心于一境的正念成为主人,能数分钟乃至二三十分钟专注所缘境而不散不沉。
但杂念仍然不时露头,此时定心,喻如涧溪流水,时隐时现。
3、覆审住(安住)。
定力增长,专注所缘境片段入定的时间较前延长,虽然仍有散乱、沉没现起,而现起时能较快觉察,运用技巧及时对治,摄心还住所缘境。
此时心态定多动少,基本安定,较前放松。
4、后别住(近住)。
定力更增,接近于寂定,虽然仍有掉举、沉没生起,但较前能更快地觉察,及时摄心住所缘境。
修习者自觉心如潭中之水,多时寂定不动,但有时还是会被散乱、昏沉之风吹动,不能离对治沉、散的干扰。
5、调柔住(调伏住、调顺)。
散乱、调举、昏沉、沉没的干扰逐渐减少,可以在较长时间(半小时以上)专注所缘境而安然不动,尝到入定的甜头,因而自然形成修定的习惯,乐于打坐。
6、寂静住。
沉、散已不再干扰定心,此时若贪著禅定所生喜乐而起分别,会由之生起散乱掉举,灭除对禅定喜乐的贪著分别,其心寂静不动。
7、降伏住(最极寂静住)。
定力继续增长,能自主情绪,降伏所有已生、未生之烦恼妄念的干扰,定心更为寂静。
8、功用住(专注一境)。
入座之初用意摄心,便能很快入定,于一座之中专注所缘,不令沉、散间断定心。
9、第九任运住(平等住、等引)。
定力纯熟,入座后不须着意摄心,便能自然进入定境,心如止水无波,明净、寂静、恒久不动。
这时已接近真正的正定,梵语曰三摩呬多(samāhita),意译“等引”,谓能引导心到达平等不动的定境。
《成实论》名为“欲界定”或“电光定”、“欲心一境”。
天台宗依《成实论》等,将初禅正定之前的进程分为四位:1、粗住。
《摩诃止观》卷九描述说:身端心摄,气息调和,觉此心路泯然澄静,怗怗安隐,蹑蹑而入,其心在缘而不驰散。
随着心意的渐趋寂静,有“护身法”(一种自动调摄身体的力量)起,使身体自然端直,不仰不偻,不觉疼痛疲倦。
2、细住。
定心泯泯转细,较前更为明净寂静。
3、欲界定。
细住功夫增进,自觉心更深细,“豁尔心地作一分开明,身如云如影,昭然明净,与定法相应,持心不动,怀抱净除,爽爽清冷,虽复空净,而犹见身心之相”,没有正定的诸功德。
住此心中,可以连日不出,身体也不觉僵痛疲倦。
4、初禅未到地定。
欲界定功夫增长,“泯然一转虚豁,不见身首衣服床铺,犹如虚空,冏冏安隐”,即是接近于初禅的未到地定之相。
此定超出了欲界,而尚未进入初禅。
初禅未到地定为证入初禅以上正定的基础,也是修观而发无漏慧所依的最低定心,属正奢摩他。
《瑜伽师地论》卷三二说,证入正奢摩他时,“能引强盛易可觉了心一境性身心轻安”。
身轻安者,由风大(内气)来入,遍满充溢身中,除遣身粗重性,使身体轻健爽快。
身轻安生起的先兆,是似乎感到头顶上沉重,然非不适。
此盖相当于道教内丹所言“先天一气自虚无中来”的境界。
心轻安,谓自觉轻松、安适、愉悦,自控情绪的力量大大增强,心不被烦恼、不安所扰乱。
身心轻安初起时,令心踊跃、悦豫、欢喜,此后渐渐舒缓。
二、四禅八定堪称为禅那的正定,是超越欲界的四色界禅、四无色界定,合称四禅四定或四禅八定。
四禅八定是八个渐次升进的阶梯,八个阶梯之间又各有未到地定或中间定,八个阶梯的升进各自又可分为南传佛学所说遍作定、近行定、安止定三定。
对证入四禅八定的身心变化、境界、标准,佛书中有相当详悉的描述,说法基本相同。
初禅未到地定定力增长,进入初禅的明显标志,是身体上发生的动、痒、凉、暖、涩、滑、轻、重等感觉,称“禅触”。
各种禅触都使人感到愉快。
初禅有五种功德(特性):1、寻(觉),对所缘的境相和定中所生的感受有所思察。
2、伺(观),对所缘境及禅定觉受持续的、深度的思察。
3、喜(巴piti),因得禅定的快乐而欢喜。
4、乐(巴sukha),禅定使全身产生快感。
5、一心(巴ekaggata 心一境性、定),专注之境明现,无沉、散间断夹杂。
初禅定心中,鼻、舌二识不起,唯存眼、耳、触、意四识。
此禅因有寻、伺的意识活动,有粗显的领受观察,故名“有寻有伺三昧”或“有觉有观三昧”。
超越初禅,进入初、二禅之间的未到地定,此定离寻,无粗显领受观察,但有微细的光明心领受观察,称“无寻有伺三昧”或“无觉有观三昧”。
二禅及其以上正定,眼、耳、触三识亦不生起,仅余意识,于一切法相无作意领受观察,从此以上,称“无寻无伺三昧”或“无觉无观三昧”。
二禅有四支功德:1、内净,止息了寻、伺的扰动,离语言概念的分别,心更为纯粹寂静,名为“默然”。
2、喜,深心喜乐,这是二禅最显著的特征,故此禅又名“喜俱禅”。
3、乐,绵绵常乐,此乐犹如泉水,从内心自然流出。
4、一心,随着心的寂静,呼吸亦极其细微,若有若无,进入道教所说“胎息”,故曰“二禅息住”。
三禅有四支功德:1、舍,舍离二禅中喜心的扰动。
2、念,谓能自然地牢记修习的要领,自觉调心,不沉不散,不贪著禅乐。
3、乐,谓深心自然不断涌出极大的快乐,此乐为三界中乐之极致,为三禅最显著的特征,三禅因而名“乐俱禅”。
4、一心(定),谓虽然受乐而不贪著,乐不能干扰寂然不动的定心。
四禅有四支功德:1、舍,谓舍离三禅中乐的扰动。
2、念清净,谓舍尽乐等一切扰动,心纯净、清明至极。
3、不苦不乐,谓远离苦乐等诸受的扰动。
4、一心(定),谓定心湛然不动,犹如明镜无尘、止水无波。
随意念的寂止,呼吸也完全停息。
此禅被认为是最为寂静清明的定心,称“世间真实禅定”,是修习五神通及出世间慧观的最佳基础。
在四禅的基础上,继续进修,灭却身体存在的知觉,可进入四无色定。
第一空无边处(空处)定,定中唯以意识见无边虚空,心摆脱了从来的物质身体束缚,有如笼破鸟飞,自在翱翔。
第二识无边处(识处)定,舍离前定中对无边虚空的分别,只见心识无量无边,过去、现在、未来的心识念念生灭不住。
第三无所有处(不用处)定,定中不见一切,心空无所依,诸念不起。
随心识之极其寂静,身中诸脉及心脏之跳动也都停息。
第四非想非非想处定,为世间禅定的顶峰,故称“有(三界存在)顶定”。
非(有)想,谓定中没有无所有处定以下的诸想;非无想,谓非如无想定、灭尽定,灭一切想,还有余一点能知之心似存非存,若有若无。
四禅八定的共同特征,是心识恒久专注于一境而不散动,即最高的非想非非想处定,也仍然有个“非想”为所缘境,既有所缘,便必有能缘的六、七二识,落入能缘所缘的二元对立,不能打破烦恼的根本我执尤其是第七末那识的俱生我执,不能超出有生灭、有生死的世间,故佛学将四禅八定皆判为“世间禅”。
释迦牟尼出家后,先依从外道师修习世间禅,证入无所有处定、非想非非想处定,发现“此中无有解脱之道”,于是舍弃世间禅而另辟蹊径。
现代西方有人依印度教的禅法,证入各级禅定,其结论与当年的释迦牟尼一致。
三、出世间禅定的修证佛教独擅的出世间禅,是由如实的正见为导,在世间禅定的基础上修观(毗婆舍那),或者直观心性而臻,也有多种境界、多个层次。
小乘佛学的出世间三昧,有空、无相、无作“三三昧”和受想灭尽定。
空、无相、无作三三昧,是由以佛法正见观无常、苦、空、无我而证得。
空三昧又名“空心三昧”,谓由观空而与空的本性相应,住于与空相应的定中。
《杂阿含》卷二一第567经佛言:云何空三昧?谓圣弟子世间空,世间空如实观察,常住不变易,非我、非我所,是名空心三昧。
无相三昧,又名“无相心三昧”,是观一切感知所得相的虚妄不实,舍离对一切相的分别忆念,住于与无相的本性相应的心中。
前经佛言:谓圣弟子于一切相不念,无相心三昧身作证,是名无相心三昧。
《瑜伽师地论》卷十二说由不思惟一切相及正思惟无相界,亦不执著无相界,而入无相三昧,“即于彼诸取蕴灭,思惟寂静,心住一缘”。
无作三昧又作“无愿三昧”,由观苦、空、无我,息灭心意的趋求、愿求,住于无所愿求、无所作为的心中。
《瑜伽师地论》卷十二谓应先观无我而入空三昧,才能进入无愿三昧,“即所观空,无所希望,故名无愿。
观此远离一切行相,故名无相”。
由修空、无相、无作三三昧,能获得空、无相、无作三种解脱,三三昧因称“三解脱门”。
由三三昧的智慧力,可以安住于从初禅至灭尽定的任何一级定中而不执著于定,是为“定慧双运”或“奢摩他毗婆舍那双运转道”。
佛陀禅定像受想灭尽定(梵nirodha-samāpatti),略称“灭尽定”、“灭定”、“灭受想定”、“灭正受”、“灭尽三昧”,一般说唯有依佛法修行至阿那含果及大乘六地菩萨以上的圣者方能入此定。
据《清净道论》及《瑜伽师地论》卷十二,证入灭尽定,须先入世间禅,一级级升进,至无所有处定或非想非非想处定,然后出定,深观空、无相、无我,停息六识及其所属心所的一切活动,停息末那识的俱生我执,故名“灭尽”。
《成唯识论》卷四引佛经云:住灭尽定者,身语心行无不皆灭,而寿不灭,亦不离暖,根无变坏,识不离身。
这种定大概只有一与空性相应的第六识现量无分别心及阿赖耶识执持根身不死的作用,别无其它心识活动,与深度睡眠和四禅八定都不同。
从初禅起逐级升进,到证得灭尽定,凡历九级阶梯,称“九次第定”。
证得九次第定的圣者反复练习,直到进退自如,能一摄心便很快由初禅一级级升进至灭尽定,从灭尽定一级级下降回初禅,有如狮子进退自如,称“狮子奋迅三昧”,又名“熏禅”,意谓反复练习而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