某隧道轨道交通工程超前地质预报方案
铁路隧道工程地质灾害的超前预报及预案措施
铁路隧道工程地质灾害的超前预报及预案措施1.超前地质预报针对本线隧道具体的工程特点,拟采用地貌、地质调查与地质推理相结合的方法,进行定性预测。
超前地质预报工作方法主要包括:直接预报、物探预报、地质物探综合分析预报。
(1)直接预报(2)水平钻探在隧道内安放水平钻机或风钻进行水平钻进,根据钻孔资料来推断隧道前方的地质情况。
水平钻孔主要布置在开挖面及其附近,既可在超前导洞内布置钻孔,也可在主洞工作面上进行钻探,用以获得准确可靠的地质资料,确保施工组织。
(3)超前导坑平行导坑与正洞平行,断面小且和正洞之间有一定距离,通过对导坑开挖中遇到的构造、结构面或地下水等情况作地质记录与分析,进而对正洞地质条件进行预报。
(4)正洞地质编录与预报隧道施工中,及时对其开挖面(掌子面、边墙面和拱顶面)上的各种地质现象进行测绘和记录,利用已挖洞段地质情况来预报前方可能出现的不良地质现象。
(5)物探方法隧道内仪器超前探测是在隧道中使用探测仪器进行探测,主要方法有:弹性波法、地质雷达技术、红外探测法。
其中弹性波法包括TSP系列隧道地震探测、地震负视速度法、浅层地震仪、水平声波剖面法等。
(6)地质物探综合分析法为提高隧道超前预报水平,提高预报准确度,将地质调查方法与多种物探方法有机结合起来,对地质物探资料进行系统处理和综合分析。
地质物探综合分析法的工作内容主要为:将隧道围岩描述、围岩监测、水文地质监测、施工地质测绘、围岩类别判别等常规地质预报和超前地质勘探、超前仪器现场量测、不良地质体长距离预报等相结合,进行相应的地质、测试资料分析和成果整理等工作,做出超前地质预报。
(7)地质超前预报的要点对区域地质、工程地质资料进行充分的研究,必要时进行地表补充测绘和勘探,分析主要工程地质问题、主要地质灾害隐患及其分布范围、在隧道内揭示的大致里程,制定预报方案。
根据地质灾害对隧道的施工安全的危害程度和工程设计资料,对不同地段地质预报分级,不同类型和级别的地段采用不同的预报手段。
隧道工程超前地质预报管理办法
隧道工程超前地质预报管理办法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规范项目分部管段内隧道工程超前地质预报工作,充分发挥超前地质预报对隧道设计和施工的指导作用,确保隧道工程质量安全,依据《铁路隧道超前地质预报技术指南》(铁建设〔2008〕105号)、《关于进一步明确软弱围岩及不良地质隧道设计施工有关技术规定的通知》(铁建设〔2010〕120号)、《关于进一步加强铁路隧道设计施工安全管理工作的通知》(铁技〔2010〕352号)、《关于进一步加强铁路隧道施工超前地质预报工作的通知》(铁建设函〔2006〕340号)、《加强铁路隧道工程安全工作的若干意见》(铁建设〔2007〕102号)、《铁路隧道风险评估与管理暂行规定》(铁建设〔2007〕200号)、《关于铁路高风险隧道安全管理工作的实施意见》(工管质〔2011〕36号)、《铁路建设工程风险管理技术规范》(铁总建设〔2014〕131号)及项目隧道施工现场实际情况,特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超前地质预报的目的是通过地质调查、物探、超前地质钻探、超前导坑等综合手段,进一步查清隧道开挖工作面前方工程、水文及不良地质等信息,降低地质灾害发生的几率和危害程度,保证隧道工程质量安全。
第三条超前地质预报应按照超前地质预报设计,合理选择预报或监控手段,遵循科学、准确、及时、经济的原则。
第四条隧道超前地质预报是保证隧道施工安全、优化工程设计、实现施工信息化的重要基础。
通过超前地质预报工作,可以进一步查清因前期地质勘察工作的局限而难以探查的、隐伏的重大地质问题,及时掌握和反馈隧道地质条件信息,调整和优化隧道设计参数、防护措施,为优化隧道施工组织、制定施工安全应急预案、控制工程变更设计提供依据。
第五条抓好隧道超前地质预报工作,可以预防各类突发性地质灾害,降低地质灾害发生机率,有效规避工程建设风险,实现铁路工程质量、安全、工期、环境和投资控制目标。
第六条本分部隧道地质条件复杂,隧道超前地质预报的重点内容主要有:不良地质、地质构造(特别是断层破碎带、节理密集带、褶皱轴等影响岩体完整性的构造发育情况)、地层岩性(特别是对软弱夹层、破碎地层及特殊岩土等)和地下水(特别是对岩溶管道水、富水断层、富水褶皱轴及富水地层等)。
隧道超前地质预报方法
隧道超前地质预报方法隧道超前地质预报是一种通过某种方法,在施工前预测和评估隧道施工过程中可能遇到的地质问题和风险的技术。
它对隧道施工的安全和效率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介绍一些常用的隧道超前地质预报方法。
1. 阶段性地质调查方法:在隧道施工前,进行阶段性的地质调查,包括采取地质勘探、钻孔、取样等手段获取地质数据,通过对地层的分析和解释,预测可能遇到的地质问题和风险。
这种方法的优点是相对简单易行,可以提供较为准确的地质信息,但是由于只在施工前进行调查,可能对一些时间变化较大的地质问题预测不准确。
2. 无人机航测方法:利用无人机进行航测,获取隧道施工区域的高分辨率影像和三维数据,通过对这些数据的分析和处理,可以初步判断隧道的地质情况,并预测可能出现的地质问题。
这种方法的优点是成本相对较低,覆盖范围广,可以快速获取地质信息,但是由于分辨率有限,可能无法准确预测细微的地质问题。
3. 地质雷达方法:地质雷达是一种利用地质物理方法来探测地下结构和地质体的设备。
通过对隧道施工区域进行地质雷达勘探,可以获取地下结构的信息,识别隧道施工过程中可能遇到的地质问题,如断层、裂隙、溶洞等。
这种方法的优点是能够提供较为准确和详细的地质信息,可以实时监测地下结构的变化,但是设备昂贵,需要专业技术人员操作。
4. 地质参数反演方法:通过对隧道施工区域进行地震波、电磁波等探测,采集地质参数的信息,然后利用逆推算法进行计算和分析,预测可能遇到的地质问题。
这种方法的优点是能够提供较为准确的地质参数,可以实时监测地下结构的变化,但是设备昂贵,需要专业技术人员操作。
5. 数值模拟方法:利用数值模拟软件对隧道施工过程进行模拟和预测,通过对地下结构和地质条件的建模,可以模拟施工过程中可能遇到的地质问题和风险,如地层塌陷、岩爆等。
这种方法的优点是可以模拟多种地质情况,提供全面的地质信息,但是需要较强的计算能力和专业的技术支持。
总之,隧道超前地质预报方法是一项复杂而关键的技术,需要综合运用多种方法和手段,才能提供准确和可靠的地质预报结果。
超前地质预报方案
地球物理法包括地震波法、电阻率法、电磁波法等多种方法,通过测量地球物理场的变化规律,推断地下岩层的 分布、厚度、岩性、含水性等特征,以及断层、破碎带等地质构造的位置和性质。地球物理法具有快速、无损、 高精度等优点,广泛应用于超前地质预报中。
地球化学法
总结词
通过分析地下水、土壤、岩石等介质中的化学元素和同位素组成,推断地下地质体的性质和形态。
详细描述
地质调查法是超前地质预报中最基础的方法,通过实地考察和测量,收集地层岩 性、地质构造、地下水、地应力等地质资料,结合区域地质资料和工程地质图, 分析隧道施工区域的地质条件,预测可能遇到的地质灾害和工程风险。
地球物理法
总结词
利用地球物理场的理论和测量技术,通过分析地球物理场的分布和变化规律,推断地下地质体的性质和形态。
根据实际施工情况和地质变化, 及时更新和完善超前地质预报方 案,以保证施工安全和质量。
04
预报结果评估与反馈
预报结果准确性评估
对比分析
将超前地质预报结果与实际勘探资料进行对比,评估预报的准确 性和误差范围。
误差分析
对预报结果与实际勘探资料之间的误差进行深入分析,找出误差 产生的原因和影响因素。
精度评估
01
根据现场踏勘结果,确定需要进行数据采集的地点和钻孔位置
。
采集方法
02
根据实际情况选择适当的勘探方法,如钻探、物探等,进行数
据采集。
数据整理
03
对采集到的数据进行整理、分类、编号,以便后续处理和分析
。
数据处理与分析
数据预处理
对采集到的数据进行预处理,如数据格式转换、异常 值处理等。
数据分析
利用专业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图像处理等,提 取有用的信息。
隧道监控量测及超前地质预报方案
施工组织设计(方案)报审表编号:012隧道监控量测及超前地质预报方案复核:目录一、超前地质预报、监控量测实施的重要性 0二、总体规划及组织布置 02.1 组织机构规划 02.2 人员规划 (1)2.3 时间规划 (1)三主要工作内容 (1)3.1 隧道监控量测 (2)3.2 超前地质预报 (2)四监控量测方案 (3)4.1 隧道监控量测的意义 (3)4.2 监测断面布置 (3)4.3 监控量测方法 (3)4.4 监控量测频率 (10)4.5 量测数据的传输与处理 (11)4.6 隧道监控量测资料提交 (12)4.7 监控量测质量评定 (13)五超前地质预报工作方案 (16)5.1 超前地质预报工作目的、意义 (16)5.2地质预报方法 (17)5.3 超前地质预报工作方案 (21)5.4 信息反馈及成果提交 (22)5.5 超前地质预报工作质量评定 (23)六工程质量管理体系 (23)七保证措施 (24)7.1 监控工作及时到位 (24)7.2 监控数据和结果准确可靠 (24)7.3 按时提交成果 (25)一、超前地质预报、监控量测实施的重要性根据广东省珠海市横琴新区市政道路隧道工程的设计文件可知,该工程隧道有两座,分别为一座连拱隧道及分离式隧道。
次干路市政道路DX—17#路设SD—2隧道,隧道为双向四车道小净距隧道,两洞之间净距为15~30m,其中左洞平曲线半径为4800m,右洞平曲线半径为5000m,长约2320m。
环岛西路南段设SD—1隧道,长约580米,为双向四车道的连拱隧道。
该工程区隧道地质条件主要有断层破碎带、浅埋带等地质灾害,稍有不慎,将大变形、塌方等安全事故。
因此,为降低工程施工风险,提前做好防范措施,降低施工风险,提高工程质量,做到信息化施工,对该隧道进行超前地质预报与监控量测工作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价值:1.提前探明前方不良地质,为采取相应的施工措施及方案提供支撑与依据。
2.预测隧道掌子面前方围岩含水情况,探明地下水的具体位置及范围,防止出现涌水、突泥等地质灾害,减少施工盲区。
隧道超前地质预报方案
山西岢岚到临县高速公路隧道超前地质预报专项施工技术方案施工单位:山西路桥建设集团有限公司岢临高速公路ZB1合同段项目部一分部隧道超前地质预报施工技术方案1 编制依据1.1《岩土工程勘察规范》(GB50021-2001)1.2《铁路隧道超前地质预报技术指南》(铁建设【2008】105号)1.3《物探工程测量规程》(DZ/T0153-95)1.4山西岢临高速路基ZB1合同段项目部一分部隧道施工设计图纸。
2 编制原则本标段隧道岩性主要为泥岩、砂岩,岩层缓倾节理较发育~发育,对隧道的掘进将造成很大的困难,最显著的特点就是不良地质会造成隧道的塌方或者拱顶掉块,造成人员伤亡和设备损坏,以及其所带来的次生灾害更加重了生态环境污染和破坏。
因此,为避免不良地质给隧道施工造成危害,在隧道施工前,必须充分认识和了解围岩,进行超前地质预报。
3 工程概况本标段隧道位于山西省吕梁市兴县境内,沿线出露地层由老到新为二叠系上石盒子组(P2s),岩性主要为砂泥岩互层,岩性变化相对较大,地貌上变现为中缓坡,工程性质较差;第三系上新统静乐组(N2j),岩性主要为粉质粘土,褐红色,可塑~硬塑,土质较均匀,局部含钙质结核,工程性质相对较差;第四系上更新统马兰组(Q3m)地层,岩性主要为粉土,褐黄色,含少量小钙质结核,土质均匀,大孔发育,具II级自重湿陷性,工程性质相对较差。
隧道位于鄂尔多斯断块,东侧以离石大断裂与吕梁~太行断块相邻,南侧以范家庄~西硙口断裂与临汾~运城新裂陷相接。
出露地层以寒武系、奥陶系、石炭系、二叠系、三叠系、上第三系为主,第四系广泛分布,大部分基岩仅出露于河谷,岩层总体呈南北向,向西缓倾斜。
本标段K61+210~K63+000段有隧道共2座,南山隧道、贺家坪1#隧道,隧道全长2532m,其中Ⅳ级围岩1130m,Ⅴ级围岩1402m。
设计行车速度80Km/h。
隧道海拔高程在1010m~1142m,地形起伏相对较小,微地貌属黄土覆盖的基岩中缓坡。
隧道施工超前地质预报技术规程
隧道施工超前地质预报技术规程1. 引言隧道施工是一项复杂而具有风险的工程,地质条件对隧道的施工和运行安全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为了有效地预测隧道施工过程中可能遇到的地质问题,提高隧道施工的安全性和效率,超前地质预报技术规程应运而生。
本文将详细介绍隧道施工超前地质预报技术规程的相关内容。
2. 超前地质预报技术规程的目标超前地质预报技术规程的目标是通过科学合理的方法,准确预测隧道施工过程中可能遇到的地质问题,提高施工效率和安全性。
具体目标包括: - 提供准确、可靠的地质信息,为隧道设计和施工决策提供依据; - 预测可能出现的地质灾害风险,采取相应措施降低风险; - 提高隧道掘进速度,节约施工成本; - 保证隧道施工和运营安全。
3. 超前地质预报技术规程的内容3.1 地质调查在隧道施工前,必须进行详尽的地质调查,包括地质勘探和地质灾害调查。
地质调查的目的是获取准确的地质信息,为超前地质预报提供依据。
地质调查应包括以下内容: - 地质构造、岩性、断裂和褶皱等地质特征; - 岩层倾角、岩性变化和断层走向等岩层信息; - 水文地质条件,包括水位、渗透性和含水层等; - 地下水情况,包括水源、水流方向和水量等; - 可能存在的地质灾害风险,如滑坡、塌陷等。
3.2 超前地质预报方法超前地质预报方法是指通过分析已有的地质信息,预测隧道施工过程中可能遇到的问题。
常用的超前地质预报方法包括: - 岩体分类法:根据岩体特征将隧道区域划分为不同类别,并对不同类别采取相应施工措施; - 地应力分析法:通过测量地应力和岩石力学参数,预测可能出现的岩体破坏和顶板下沉等问题; - 水文地质分析法:分析地下水位、渗透性和含水层等因素,预测可能出现的涌水和泥水喷射等问题; - 断层活动性分析法:通过断层的形态、位移和活动性评价,预测可能出现的断层滑移和断层带变形等问题。
3.3 超前地质预报报告根据超前地质预报结果,编制超前地质预报报告。
隧道超前地质预报实施方案
隧道超前地质预报实施方案
实施隧道超前地质预报方案的主要步骤如下:
1. 地质勘探:根据隧道所经过的地质环境,进行详细的地
质勘探。
这包括地质剖面和岩体测试,以了解隧道穿越的
地层类型、岩体强度、断层和裂隙的分布等重要地质参数。
2. 地质分析:根据地质勘探数据,进行地质分析,确定隧
道施工中可能面临的地质灾害风险,如岩体不稳定、地下
水涌出、地震活动等。
3. 大量监测:通过设置一系列的监测点和使用现代地质监
测设备,对隧道区域的地质变化进行实时监测。
这包括地
表位移、地下水位、震动等参数的监测。
4. 数据解读:对监测数据进行分析和解读,及时发现地质
变化的迹象,预警可能发生的地质灾害。
5. 建立预警系统:根据地质监测数据,建立预警系统,及
时向监测人员发出预警信息。
6. 采取预警措施:根据预警信息,采取相应的措施来防范
和减轻地质灾害的影响。
例如,加固地下水封堵、加固和
注浆处理不稳定的岩体区域等。
7. 监测和调整:在施工过程中,持续地进行地质监测和调
整预警措施,确保隧道的安全施工。
总结起来,隧道超前地质预报实施方案主要包括地质勘探、地质分析、大量监测、数据解读、建立预警系统、采取预
警措施和监测调整等步骤,旨在提前预警可能发生的地质
灾害,保障隧道的安全施工和运营。
隧道和地下工程超前地质预报技术介绍
超前地质预报技术简介
汇报提纲
1 国内外历史及现状 2 超前地质预报旳目旳、任务及工作内容 3 超前地质预报旳主要手段 4 工艺流程及操作要点 5 材料 6 机具设备 7 劳动组织 8 安全措施 9 预报实例 10 存在问题
1 国内外历史及现状
►1.1 超前地质预报旳主要性 ► 突泥、突水是隧道建设中旳主要工程地质
3 超前地质预报旳主要手段
3.2 多种主要预报手段 3.2.4 物探措施 3.2.4.1 TSP隧道地震波反射法 1、预报原理(能够放一录像) TSP202(TSP203)超前地质预报 系统是利用地震波在不均匀地质体中产生 旳反射波特征来预报隧道掘进面前方及周 围临近区域地质情况旳。它是在掌子面后 方边墙上一定范围内布置一排爆破点,依 此进行薄弱爆破,产生旳地震波信号在隧 道周围岩体内传播,当岩石强度发生变化 时,例如有断层或岩层变化,信号旳一部 分被返回。界面两侧岩石旳强度差别越 大,反射回来旳信号也就越强。返回旳信 号被经过特殊设计旳接受器接受转化成电 信号并进行放大。根据信号返回旳时间和 方向,经过专用数据处理软件处理就能够 得到岩体强度变化界面旳位置及方位。
Ⅱ
施工围岩分级
Ⅱ
Ⅲ
Ⅱ
地层 岩性特征
该段为下古生界寒武系上统地层,岩性为灰岩、白云质灰岩,岩体呈灰色,中厚层,围岩较坚硬,完整程度为较完整。
构造特征
该段位于桐麻岭背斜东翼及其伴生和次生的构造影响带,节理裂隙发育,多为构造节理与风化节理,节理面平直光滑,沿节理裂隙常有地下水渗出。段内普 遍发育二组节理,其产状分别为 N35°W/47°SW、N78°W/79°SW,节理间距3~20cm。XK3+210~XK3+226发育一层间错动,内夹10~20cm厚的断层泥,影响宽度 为1.5m。
隧道工程超前地质预报的内容
隧道工程超前地质预报的内容
1 地质情况及水文地质:——地层岩性,如软弱夹层、破碎地层、煤层及特殊岩土。
——地质构造,特别对断层、节理密集带、褶皱构造等。
——不良地质,特别是溶洞、暗河、人为坑洞、放射性、有害气体、高地应力、高地温、高岩温等发育情况。
——地下水,特别是岩溶管道水、富水断层、富水褶皱轴及富水地层地带等。
2 对照图纸提供的地质资料,预报地质条件变化情况及对事故的影响程度。
3 预报可能出现的不良地质及其对施工的影响,以及处理措施:
a、可能出现的塌方、滑动的部位、形式、规模、及发展趋势,提出处理措施。
b、可能出现突然涌水的地点、涌水量大小、地下水泥砂
含量及对事故的影响。
c、软岩内鼓、片帮掉块地段及对施工的影响。
d、岩体突然开裂或原有裂隙逐渐加宽的位置及其危害程度。
——对隧道将要穿过不稳定岩层、较大断层作出预报,以便及时改变施工方法或做应急措施。
e、隧道附近或穿过瓦斯地段的岩(煤)层中,预报瓦斯影响范围。
以上内容均根据学员实际工作中遇到的问题整理而成,供参考,如有问题请及时沟通、指正。
隧道施工超前地质预报方案
隧道施工超前地质预报方案一、超前地质预报系统超前地质预报流程图掌子面超前探测地质观测、编录、分析信号处理目标识别与地质解释提交报告有无不良地质有 无根据需要布设探孔按原设计文件施工必要时采取工程技术措施或调整支护参数二、地质分析方法地质调查:对地貌、地质进行调查与地质推理相结合的方法有针对性的补充地质资料。
补充地质资料的主要内容包括:不同岩性、地层在隧道地表的出露及接触关系,岩层产状及变化情况;构造在隧道地表的出露、分布、性质、变化规律及产状变化;地表岩溶发育情况和分布规律。
地质调查方法:地质预报组人员根据建立的标准地层剖面,结合沉积规律,确定各岩层层序、厚度、位置。
对地质构造进行跟踪调查后,展开有针对性的地质调会,详尽地核对细化勘察设计资料,为地质预报做好基础工作。
隧道开挖面地质素描:地质预报人员对隧道开挖面的地质状况作如实的调查和编录,采集必要的数据,具体包括:开挖面地层、岩性、节理发育程度、受构造影响程度、围岩稳定状态等进行编录。
地质素描方法和预报成果见表。
地质素描方法和预报成果表1、TSP203超前地质预报TSP203超前地质预报系统,采用TSP203隧道地质超前预报系统,预测掌子面前方100m至200m范围不良地质,包括断层、特殊软岩、煤系地层中的煤层、富水砂岩层和煤系地层与其它地层的界线,TSP203系统工作示意如下图:TSP探测布置与原理平面示意图掌子面不良地质体爆炸点接收仪测量操作方法和要求:在隧道边墙上布置爆破孔和接收器孔:在内轨顶面上1m高的一侧边墙同一水平线上,按间距1.5m、孔深1.5~2.0m、孔径35~38mm,下倾15~20°的参数钻24个炮孔,最后一个炮孔距掌子面0.5 m左右。
在距第一个炮孔15~20m 处,按孔深2.0m、孔径42~45mm,上倾5~10°的标准在边墙两侧对称钻两个接收孔。
将传感器套管借助风钻安置在接收孔中。
每开挖100m预报一次,预报作业安排在交接班期间完成,每次预报时间不超过2小时。
隧道超前地质预报方案(修改)
目录1.编制依据 (1)2.工程概况 (1)3.隧道超前地质预报组织原则 (1)3.1隧道超前地质预报组织机构和人员设备配置 (1)3.1.1隧道超前地质预报组织机构 (1)3.1.2人员组成 (1)3.1.3仪器设备的配置 (2)3.2隧道超前地质预报实施职责 (2)3.2.1项目部地质预报工作组职责 (2)3.2.2隧道队地质预报工作组职责 (2)4.隧道超前地质预报工作流程 (3)5.隧道超前地质预报的实施 (3)5.1预报内容 (3)5.2预报分级 (4)5.3预报方法 (6)5.3.1地质素描法 (6)5.3.2超前钻孔预测法 (8)5.4施工围岩分级和围岩稳定性评价 (8)5.5灾害评估、防治工程措施建议 (9)1.编制依据(1)《铁路隧道超前地质预报技术指南》铁建设[2008]105号;(2)《铁路工程地质勘察规范》(TB10012-2007,J124-2007);(3)《岩土工程勘察规范》(BG5002—2001);(4)《铁路工程物理勘探规程》(TB10013-2004);(5)《铁路工程地质钻探规程》(TB10014-98);(6)《铁路工程岩土分类标准》(TB10077-2001,J123-2001);2.工程概况扎西隧道位于云南省威信县,起讫里程为DK284+652~DK285+000,全长348m,V级围岩203米,Ⅳ级围岩85米,Ⅲ级围岩60米,最大埋深为55.3m,最小埋深约1m。
主要开挖方法明挖法、台阶法、台阶法设临时仰拱。
青岗脚隧道位于云南省省威信县,讫里程为DK285+535~DK286+915,全长1380m,V级围岩390米,Ⅳ级围岩990米,最大埋深为47.5m,最小埋深约1.5m。
主要开挖方法明挖法、台阶法、台阶法设临时仰拱、台阶法设临时横撑。
3.隧道超前地质预报组织原则3.1隧道超前地质预报组织机构和人员设备配置3.1.1隧道超前地质预报组织机构3.1.2人员组成项目部地质预报工作组成人员表3.1.3仪器设备的配置本段隧道超前地质预报工作主要仪器设备见下表隧道超前地质预报工作主要仪器设备表3.2隧道超前地质预报实施职责3.2.1项目部地质预报工作组职责(1)负责编制隧道超前地质预报实施方案。
隧道施工超前地质预报
隧道施工超前地质预报1、超前地质预报的目的:1)进一步查清隧道开挖面前方的工程地质和水文地质条件,当工程地质或水文地质条件和设计描述不一致时,及时会同各方对施工方案进行讨论,优化施工方案,指导工程顺利进行。
2)降低地质灾害发生的机率和危害的程度。
3)为优化设计提供依据。
4)为编制竣工文件提供地质资料。
2、超前地质预报作业主要危险源及危害因素:1)工作面坍塌;2)找顶不彻底;3)高处作业台(支)架失稳、安全防护失效;4)突泥、突水。
3、超前地质预报必须编制安全专项方案,超前地质预报人员必须经过隧道施工安全教育培训,并掌握安全操作技术和安全生产的基本知识。
4、预报内容:1)地质岩性预测预报:特别是对软弱夹层、破碎地层、煤层及特殊岩土的预测预报;2)地质构造预测预报:特别是对断层、节理密集带、褶皱轴等影响岩体完整性的构造发育情况的预测预报;3)不良地质预测预报:特别是溶洞、暗河、人为坑洞、放射性及有害气体、高地应力等发育情况的预测预报;4)地下水预测预报:特别是对岩溶管道水、富水断层、富水褶皱轴及富水地层的预测预报5、预报方法:根据预报原理可分为地质分析法、钻探法、物探法及超前导坑法;超前导坑法包括平行超前导坑法和正洞超前导坑法,地质分析法是通用的一种超前地质预报方法。
超前地质预报按预报长度可分为长距离预报(200m)、中长距离预报(30~200m)和短距离预报(小于30m);现场施工中开挖作业班组一般每5~10米应进行一次钻探取样,掌握掌子面前方围岩的情况。
超前地质预报按采用的预报手段数量可分为单一方法和综合超前地质预报。
6、预报要点:1)研究区域地质、工程地质资料,必要时进行地表补充测绘和勘探,对整个地区地质情况做到比较全面和深刻的认识,分析主要工程地质问题、主要地质灾害隐患及其分布范围、在隧道内揭示的大致里程,制定预报方案。
2)根据地质灾害对隧道施工安全的危害程度和工程设计资料,对不同地段地质预报分级,并按不同类型和级别采用不同的预报手段。
隧道及地下工程超前地质预报工作管理办法
隧道及地下工程超前地质预报工作管理办法第一章概述近年来,全局承揽隧道及地下工程规模呈上升趋势,伴随着我国基础设施建设新一轮高潮到来,我局隧道工程数量越来越多,工程施工难度必将越来越大。
地下工程建设中对工程地质条件的认知和掌握程度是确保快速、安全修建的决定性因素之一。
为规范管理我局隧道及地下工程超前地质预报工作,确保超前地质预报工作的有效实施,及时、准确地为施工过程提供地质预报信息,做到信息化施工管理,特制定本办法。
第二章超前地质预报目的开挖前对地质情况的了解,对于隧道及地下工程施工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通过超前预报,及时发现异常情况,预报掌子面前方不良地质体的位置、产状及其围岩结构的完整性与含水的可能性,为正确选择开挖断面、支护设计参数和优化施工方案提供依据,并为预防涌水、突泥、突气等可能形成的灾害性事故及时提供信息,使施工单位提前做好施工准备,保证施工安全,同时还可节约大量资金。
所以隧道及地下工程超前地质预报对于安全科学施工、提高施工效率、缩短施工周期、避免事故损失、节约投资等具有重大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第三章超前地质预报工作内容隧道及地下工程施工超前地质预报的内容一般包括:3.1 不良地质预报及灾害地质预报:预报掌子面前方一定范围内有无突水、突泥、岩爆及有害气体等,并查明其范围、规模、性质,提出施工措施或建议;3.2 水文地质预报:预报洞内涌水量的大小及其变化规律,并评价其对环境地质、水文地质的影响;3.3 断层及其破碎带的预报:预报断层的位置、宽度、产状、性质、充填物的状态,是否为充水断层,并判断其稳定程度,提出施工对策;3.4 围岩类别及其稳定性预报:预报掌子面前方的围岩类别与设计是否吻合,并判断其稳定性,随时提供修改设计、调整支护类型、确定二次衬砌时间的建议等;3.5预测隧洞内有害气体含量、成分及动态变化。
第四章超前地质预报方法4.1 直接预报法4.1.1 水平钻孔利用水平钻机进行水平钻进,根据钻孔资料来推断隧洞前方的地质情况,钻孔数量、角度及钻孔深度可人为设计和控制。
隧道超前地质预报方案
隧道超前地质预报方案1编制依据(1)《公路隧道超前地质预报技术指南》及交通部颁布的其他现行施工规范、安全规程、施工指南等。
(2)工程地质及水文地质》-—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
(3)近年来高速公路类似工程施工经验、施工工法、科技成果;国内外相关高速铁路的施工工艺及科研成果。
2隧道工程概况标段内隧道工程地质复杂,主要由残积砂质粘性土及全-强风化花岗岩组成,洞身主要为中~微风化花岗岩。
,隧道围岩以Ⅱ、Ⅲ、级围岩为主,部分为Ⅳ、Ⅴ级围岩。
施工中必须加强超前地质预报,并采取相应的工程措施,保证安全顺利地通过不良地质段。
根据设计提供风险等级和超前地质预报设计要求,我单位采取加深炮孔探测和超前水平地质钻孔俩种方法进行围岩观测,以提供有效的施工措施保证施工安全、顺利的进行,对于出现地质异常区域,我单位另增加TSP或地质物探手段进行详细的地质分析,并报设计单位进行核对、审批,重新进行隧道风险等级划分.项目部对标段内隧道作业高度重视,在施工组织设计中已经把超前地质预报列入独立的施工工序进行检测,制定“有预报才施工,不预报坚决不允许施工”的要求发放各施工队执行实施.为有效的执行超前地质预报的实施,项目部特别成立专职超前地质预测预报实施小组,其中组长1人,副组长2人,组员5人,负责现场超前地质预测预报工作的具体实施和资料收集整理,对隧道施工起到实施性的指导作用。
并聘请专职预报队伍负责标段内的隧道地质超前预报施工。
3隧道工程地质条件本标段隧道工程地质复杂,主要由残积砂质粘性土及全-强风化花岗岩组成,洞身主要为中~微风化花岗岩。
,隧道围岩以Ⅱ、Ⅲ、级围岩为主,部分为Ⅳ、Ⅴ级围岩。
4超前地质预测预报目的地下地质条件复杂,潜在、无法预知的地质因素较多:多变的地形条件,地层破碎带、断层,富水岩层等。
进行隧道地质超前预报的目的是:提供隧道掘进前方的地质情况,包括围岩的完整性、断层破碎带和溶洞的规模和位置、不良地层的富水情况,进而做出对围岩类别的划分和隧道开挖时稳定性的分析,以确定合理的工程措施和合理的施工方法,以确保隧道施工安全顺利的进行。
超前地质预报施工方案
TSP203超前地质预报系统是利用地震波在不均匀地质体中产生的反射波特性来预报隧道掘进面前方及周围临近区域地质状况的。它是在掌子面后方边墙上一定范围内布置一排爆破点,依此进行微弱爆破,产生的地震波信号在隧道周围岩体内传播,当岩石强度发生变化,比如有断层或岩层变化时,会造成一部分信号返回,界面两侧岩石的强度差别越大,反射回来的信号也就越强。返回的信号被经过特殊设计的接收器接收转化成电信号并进行放大,根据信号返回的时间和方向,通过专用数据处理软件处理,可以得到岩体强度变化界面的方位。
地质超前预报计划表
预测预
报手段
仪 器
预 报 内 容
预报频率
及计划
地质
素描
罗盘仪、地质锤、放大镜、皮尺、数码相机等简单工具
对开挖面围岩级别、岩性、围岩风化变质情况、节理裂隙、产状、破碎带分布和形态、地下水等情况进行观察和测定后,绘制地质素描图,通过对洞内围岩地质特征变化分析,推测开挖面前方地质情况。
地质素描在每次开挖后进行
4、红外探水
根据构造探测结果,趋近不良地质体和地质异常体时,在富水地段利用便携式红外线探水仪进行含水构造探测。红外探水仪通过接收岩体的红外辐射强度,根据围岩红外辐射场强的变化值来确定掌子面前方或洞壁四周是否有隐伏的含水体。红外探水有较高的准确率,但是它对水量、水压等重要参数无法预报。采用HY-303型红外线探测仪探测隧道隐伏含水构造,利用不同物体辐射场场强差异,对隧道前方的隐伏含水构造进行跟踪探测。即采用红外测温仪跟踪测量隧道开挖面的岩石温度,连续地获取岩石的温度信息,从温度异常点判断含水构造。在各次测定完成后,立即将数据进行分析处理,按照工程平面图的比例绘制探测成果图。采用图解法和电探三极装置解析法进行分析处理,算出含水构造的部位及出水面积,并最终求出含水构造至工作面的距离。根据数据处理,准确测定正常辐射场和区域背景场的T-S特征曲线,并以此作为超前探测隐伏含水构造体的判释标准。红外线探测仪主要在TSP-203地震波探测仪和超前水平钻孔初步确定含水地段30m左右开始探测,以进一步确定含水体位置、规模。
隧道超前地质预报施工工法
隧道超前地质预报施工工法一、前言隧道工程在城市建设和交通基础设施建设中起着重要的作用,是一项复杂的工程。
由于隧道的特殊地理环境和复杂的地质条件,需要研究出适合的施工工法和方法。
超前地质预报施工工法就是新开挖隧道的一种先进施工工法,它是对隧道工程中难点问题的有效解决,可以大大提高施工效率,减少工程成本,保证工程质量。
本文将详细介绍该工法的特点、适应范围、工艺原理、施工工艺、劳动组织、机具设备、质量控制、安全措施、经济技术分析和工程实例。
二、工法特点超前地质预报施工工法是一种基于地质勘查和预报的隧道先导施工思想。
它主要包括以下特点:1. 基于先进的地质勘查技术,对隧道施工过程中遇到的地质问题进行精准预报,并提出有针对性的施工方案;2. 在现场操作中,充分利用现代化的机械化工具,减少人工操作,减轻工人负担,保证工作效率;3. 施工成本低,工程周期短,既保证了工程质量,又降低了工程成本;4. 针对不同的隧道地貌和地质条件,可以选择合适的工程方案,提高施工效率。
三、适应范围超前地质预报施工工法适用于地质条件较为复杂的隧道工程,特别是隧道地质条件具有特殊性、多变性和难度大的工程。
比如在长隧道、大断层和恶劣地形地貌等条件下,超前地质预报工法可以轻松应对。
四、工艺原理该工法的核心原理是先行预测地质情况,再因势利导,采取相应的施工方案和措施。
所以,在施工前,需要对隧道所在地内部结构、地层划分、地下水情况等进行严密的勘查和预测,确定施工方案,达到预测施工效果的目的。
该工法的具体工艺原理如下:1. 前期实地检测。
这是超前地质预报工法中最为重要的一步。
在施工前,工作团队需要走进隧道现场,判断隧道施工地的地形、地貌、岩体性质等重要因素,收集地质数据和实验样本。
2. 地质预报和施工方案的制定。
通过根据地质问题,制定和选择相应的工程方案和施工计划,拟定出方案设计图,确保在施工中达到预测的效果。
3. 根据施工方案进行施工作业。
隧道超前地质预报
隧道超前地质预报专项方案一、编制依据⑴隧道设计图纸、设计说明等设计文件;⑵隧道实施性施工组织设计;⑶《关于进一步明确软弱围岩及不良地质铁路隧道设计施工有关技术规定的通知》(铁建设[2010]120号);⑷《关于进一步加强铁路隧道设计施工安全管理工作的通知》(建技[2010]352号);⑸《铁路隧道工程施工技术指南》(TZ204-2008);⑹《铁路隧道超前地质预报技术指南》(铁建设[2008]105号);⑺《铁路隧道超前地质预报技术规程》(Q/CR 9217-2015);⑻本集团公司拥有的科技成果、工法成果、管理水平、现有的技术装备力量和多年积累的铁路隧道施工经验。
二、工程概况本标段共新建14座隧道,隧道全长14298m,张家坡隧道为单线隧道,其余隧道都为双线隧道,各隧道概况详见表1。
表1 隧道概况一览表三、地质复杂程度等级根据《铁路隧道超前地质预报技术指南》(铁建设[2008]105号)附录B的规定对隧道施工安全的危害程度分为复杂、较复杂、中等复杂、简单四级,根据不同的地质复杂程度,开展超前地质预测预报工作。
四、实施超前地质预报的目的⑴进一步查清隧道开挖工作面前方的工程地质与水文地质条件,指导工程施工的顺利进行。
⑵降低地质灾害发生的几率和危害程度。
⑶为优化工程设计提供地质依据。
⑷为编制竣工文件提供地质资料。
五、超前地质预报方案1、超前地质预报内容⑴地层岩性预测预报,特别是对软弱夹层、破碎地层、煤层及特殊岩土的预测预报;⑵地质构造预测预报,特别是对断层、节理密集带、褶皱轴等影响岩体完整性的构造发育情况的预测预报;⑶不良地质预测预报,特别是对岩溶等发育情况的预测预报;⑷地下水预测预报,特别是对岩溶管道水及富水断层、富水褶皱轴、富水地层中的裂隙水等发育情况的预测预报。
2、超前地质预报方法⑴预报方法根据隧道地质条件、风险源及其风险等级、本集团公司现有的设备、工法、科技成果等,本隧道选用地质调查法(地质调查、地质素描、地质作图)、物探法(TSP203、红外探测法)、超前钻探法(加深炮眼、超前钻孔)进行地质超前预报。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目录1、工程概况................................................1 2.超前地质预报工作目的及任务..............................8 3.超前地质预报组织机构及职责..............................94、超前地质预报总体方案....................................95、工作量预计..............................................356、超前地质预报时间安排....................................387、地质预报主要设备........................................388、超前地质预报成果........................................389、其它....................................................391、工程概况1.1工程范围及说明某隧道是xx市轨道交通一号线(沙坪坝~大学城段)双碑北站~赖家桥站区间的一部分,两侧与高架桥线路连接,隧道右线起点里程为K23+808.000,隧道右线终点里程为K28+137.000,全长约4.329km,是目前国内城市轨道交通领域拟建的最长山岭隧道,属长大山岭隧道。
某隧道进洞口位于沙坪坝区中冶十八局预置构件厂背后某的东麓山坡,线路标高232.060m,出洞口位于陈家湾镇香蕉园村常五间社某西麓的山坡上,线路标高302.080m,隧道横穿某山脉。
线路走向基本垂直于某山脊构造线。
某隧道进口端为曲线,其余段为直线。
K23+808.000(进洞口)~K23+998.863为505m半径的曲线,线间距由5.05m渐变为4.6m,K23+998.863~K28+137.000(出洞口)为直线,线间距为4.6m。
线路以3‰的上坡进洞,坡长92m,而后变坡为27‰的上坡,坡长2750m,再变坡为3‰的下坡至出洞口坡长1487m,最大埋深约270m,除洞口段外均为深埋隧道。
1.2 工程地质及水文地质概况1.2.1 工程地质条件隧址属构造剥蚀丘陵、熔蚀低山区。
构造剥蚀深丘区,包括两段,位于低山两侧。
进洞口海拔高程200~270m,相对高差70m,地面坡度200~350,地面破坏比较强烈,切割深度20m~50m。
出洞口一带海拔280~320m,相对高差不大,地面坡度一般250左右,局部可达800~900岩性差异风化切割深度可达十米。
某隧道进口位于某东麓—东西相对宽缓谷地,地形较缓,地表覆盖层为第四系坡积层和残积层,下伏基岩为侏罗系新田沟组~自流井组砂岩与泥岩互层,未见不良地质现象发育,出洞条件较好。
洞身基本位于构造溶蚀低山地区,山之两侧为陡峭砂岩,中部为地形较平的岩溶槽谷,海拔高程一般在450~500m。
某隧道沿线出露地层有第四系填土、粉质粘土、侏罗系珍珠冲组和三叠系须家河组~嘉陵江组地层。
1.2.2 水文地质条件沿线地下水可划分为第四系松散层孔隙水,碎屑岩类孔隙裂隙水和碳酸岩裂隙熔岩水。
1.2.3可能的不良地质条件拟建隧道走向2700,与地质构造线基本呈正交,隧道穿过观音峡背斜轴部,为深埋隧道,围岩主要为II~IV级,具有良好的成洞条件。
可能的不良地质有:隧道通过的嘉陵江组石灰岩岩溶较发育,由于受背斜两翼地层的限制,本地石灰岩地层近似一个“天然水槽”,岩溶水丰富,由于本隧道位于侵蚀基准面以上,不排除隧道掘进过程中遭遇暗河或者岩溶管道水的可能,而在遇溶洞发生突水时,水中常携带大量泥沙,危害性大。
隧道开挖,将打破地下水原有平衡,可能引起地表塌陷。
隧道所通过的须家河组1、3、5段为含煤层瓦斯含量较低,但在施工中仍应采取一定检测和预防措施。
1.2.4 区域地质及水文地质概况(1)区域地质地层:本隧道所要遇到的最老地层为三叠系下统嘉陵江组地层,根据区域资料推测,在背斜轴部还可能出现更老的飞仙关组地层。
除白垩系、第三系缺失外,自三叠系至第四系均有不同程度的发育:岩层主要为一套海相、浅海相碳酸岩盐、碎屑岩和内陆河湖相碎屑岩沉积;岩性有灰岩、白云岩、角砾岩、泥灰岩、泥质岩、砂岩等。
灰岩、白云岩、泥灰岩、角砾岩等碳酸岩盐主要出露于背斜轴部,呈长条状展布;砂岩、泥质岩等主要出露于背斜两翼。
地质构造及地震:轨道交通一号线某隧道位于川东南弧形地带,华蓥山帚状褶皱束东南部。
构造骨架形成于燕山期晚期褶皱运动。
某隧道走向穿越观音峡背斜 (详见构造纲要图),构造线多呈NNE~SSW向,区域大型断层少;节理(裂隙)发生与构造运动密切相关,以走向NEE~SWW和走向NW~SE两组较为发育。
观音峡背斜是线路穿越的主要构造,嘉陵江组下段灰岩组成背斜轴,须家河组砂岩组成背斜两翼,地势陡峭。
地震:据有关历史地震记载和近期地震观测资料,1989年11月20日距xx40多公里的渝北区统景镇(北纬29°51′,东经106°57′)发生的5.2~5.4级地震,震中裂度6度,是xx地区有地震记载以来震中距xx最近,震级最强的首次破坏性地震,以前xx及邻区的地震震级皆小,地震裂度小于6度,属地震频率高,震级小的弱震区。
2008年5月12日四川汶川发生里氏8级地震,xx地区有明显震感,地震烈度相当于5度。
(2) 区域水文地质轨道交通一号线某隧道区沿线基岩大片出露,第四系覆盖层厚度小,背斜两翼覆盖少,槽谷区覆盖严重;槽谷地区分布碳酸盐岩,背斜两翼分布砂岩泥岩互层的陆相碎屑岩。
地下水富水性受地形地貌、岩性及裂隙发育程度控制。
地下水受大气降雨和地面池塘水体渗漏补给,隧道沿线大气降水丰沛,地下水补给条件良好。
一般情况下,第四系松散层含孔隙水,砂岩含孔隙裂隙水(主要为裂隙水),碳酸盐岩含裂隙岩溶水,泥岩为相对隔水层。
根据沿线地下水的赋存条件、水理性质及水力特性沿线地下水可划分为第四系松散层孔隙水,碎屑岩类孔隙裂隙水和碳酸盐岩裂隙岩溶水。
1) 第四系松散层孔隙水:主要分布在第四系崩坡积层、残坡积层土层中,多为局部性上层滞水,水量小,动态幅度大,水质成分由含水介质的性质决定。
崩积、残积、坡积层中的地下水,水质较好,化学成分属HCO3~Ca、Na 型,矿化度低,对混凝土无侵蚀性。
泉水流量一般小于或等于0.01L/s。
2) 碎屑岩类孔隙裂隙水:包括风化裂隙水和构造裂隙水,风化裂隙水分布在浅表基岩强风化带中,为局部性上层滞水或小区域潜水,水量小,受季节性影响大,各含水层自成补给、径流、排泄系统。
构造裂隙水分布于厚层块状砂岩层中,以层间裂隙水或脉状裂隙水形式储存,泥岩相对隔水;水量稍大,动态稍稳定,泉水流量小于或等于0.08升/秒,为区域性潜水或局部承压水。
地下水水质好,矿化度低,小于0.1g/L,水化学成分属HCO3――Ca 型或HCO3―Ca、Na型,周边群众多有远道来取水饮用。
对混凝土无侵蚀性、溶蚀性。
3) 碳酸盐岩裂隙岩溶水:含水岩组为三叠系中统雷口坡组、下统嘉陵江组,并以嘉陵江组为主要岩溶含水岩组。
从地质构造部位看主要分布于观音峡背斜轴部,而轴部的纵张裂隙发育给岩溶的和地下水的补给提供了良好的条件。
岩性是控制岩溶发育强度的主要内因,轴部多形成带状溶蚀槽谷,两侧为须家河组砂岩组成的山脊所隔,须家河底部的页岩起隔水作用,使地下水沿岩溶槽谷展布的方向(南北向)作纵向径流方式分明流、伏流(地下河)频繁交替,互相衔接,岩溶水较丰富。
水化学成分单一,水质为重碳酸钙型水,矿化度一般在0.3g/L以下。
泉流量0.1~10L/s。
根据区域资料,观音峡背斜轴部某隧道通过段地下水流向由南向北,在北碚附近向嘉陵江排泄,水量丰富,枯季迳流模数>6L/s·km2。
从1:20万水文地质图可知,本区地面分水岭在拟建隧道以南20km 的白市驿一带,地下水分水岭与地表分水岭基本一致,地下水呈条带状分布于背斜轴部,本隧址区地下水由南向北作纵向径流和排泄。
区内岩溶槽谷发育,形态多样。
本区岩溶发育经历了较长的发育期,在第三纪末已初具规模,现代的分布标高主要在500米以上,其溶洞、暗河一般为干洞、干河;槽洼、槽沟的形态主要形成于更新世(200万~300万年左右),大致形成了5~6层溶洞。
地下水体系以暗河、溶洞的发育为主,其中处于水平循环带的暗河、溶洞中的地下水作近于水平的运动,不断地向侵蚀基准面靠近,这种地下水对隧道建设影响不大;处于垂直循环带的地下水运动方向垂直向下,可分为裂隙水和管道水,前者为散水、散流,水量小,对隧道影响较小;后者为管道流,在隧道施工中形成突水,其特点是流量大、压力高,有泥沙涌出的可能,危害大。
(3)地形及地貌根据区域资料,xx宏观地貌景观呈平行岭谷低山丘陵地貌景观,地貌格局严格受大地构造控制,背斜成山,向斜成谷。
轨道交通一号线某隧道属于中部构造低山区。
海拔高程:220~580m左右,进洞口高程232m,出洞口高程约304m,区内最高点(里程K27+300以南)583m。
1) 进洞口丘陵区:即道路里程K23+800~K24+200段,长400余米,属构造剥蚀中~深丘地貌,其组成地层主要为自流井组,部分为珍珠冲组。
本区海拔高程228~300米左右,地形坡角10~20°,地形较平缓,相对高差10~30米。
隧道埋深20~60m;洞口里程K23+830,轨顶设计高程232.05;里程K23+800~K23+830(长约30m)段为高架桥段。
2) 东麓低山区道路里程K24+200~K25+200,长1000余米,属构造剥蚀低山地貌,其组成地层主要为珍珠冲组、须家河组。
本区海拔高程300~532米左右,地形坡角30~50°,地形较陡,相对高差50~70米。
隧道埋深70~220m;轨顶设计高程245.7~269m。
3) 岩溶槽谷区本区位于道路里程K25+200~K27+200,长约2000余米,地貌上具有比较明显的“两槽一脊”的特征,岩溶对称发育,可进一步分为:东侧槽谷区:道路里程K25+200~K26+150,长950余米,组成地层主要为雷口坡组、嘉陵江组。
本区海拔高程510~530米左右,地形坡角5~10°,地形较平缓,相对高差10~30米左右;最低处以上、下堰为代表,高程496m 左右。
隧道埋深205~270m;轨顶设计高程269~290m。
西侧槽谷区:道路里程K26+150~K27+200,长1050余米,其组成地层与东槽区相同,仍为雷口坡组、嘉陵江组。
本区海拔高程510~543米左右,地形坡角5~10°,地形较平缓,相对高差10~30米左右;最低处以余家湾水库为代表,高程483m左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