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知识之镰刀菌病
镰刀菌
• 分生孢子合轴成小堆, 单细胞,透明到淡褐 色,卵圆形到梨形, 壁薄,光滑
赛多孢属
• 感染虽少见,但近年有增多趋势 • 多育赛多孢更常见于血行播散 • 由于对传统的抗真菌药物耐药,较难治疗 • 其组织学上不易与曲霉和镰刀菌相区别,
易给诊治造成困难
尖端赛多孢感染
血清学检查
• G试验:呈阳性 • GM试验:呈阴性
伊曲康唑 伏立康唑
泊沙康唑 雷夫康唑 UR‐9825 卡泊芬净
治疗
尖端赛多孢
有一定活性 有活性
有活性 有活性 有活性 有活性
多育赛多孢
‐ 有活性,可与卡泊芬净、 特比萘芬联合治疗 ‐ ‐ 有活性 ‐
治疗
• 早期用药可以明显改善预后 • 抗真菌药物用药时间宜长 • 联合治疗 • 外科辅助清创引流
• 有纺锤形的大分生孢 子
• 小分生孢子较少 • 厚壁孢子少见
层生镰刀菌
分类鉴定进展
• 血清学 • 免疫组化 • DNA/DNA分子杂交和DNA探针 • 电泳核型分析 • 聚合酶链式反应 • 随机扩增多态性DNA分析 • 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分析、PCR-RFLP、
DNA序列测定等
镰刀菌病
• 皮肤镰刀菌病 • 眼部镰刀菌病
真菌性角膜炎(557例)
40.00% 35.00% 30.00% 25.00% 20.00% 15.00% 10.00%
5.00% 0.00%
镰刀菌
曲霉
暗色真菌
阳性率
Prashant garg
真菌性角膜炎(125例)
70.00%
60.00%
50.00%
40.00% 30.00%
阳性率
镰刀菌真菌毒素的分类与研究
㊀第46卷第2期2024年4月中国糖料Sugar Crops of China Vol.46,No.2Apr. 2024doi :10.13570/ki.scc.2024.02.010http ://收稿日期:2023-05-26基金项目:广西大学甘蔗与制糖产业学院专项科研项目 生物菌肥对甘蔗抗梢腐病的绿色防控 (ASSI -2022005);财政部和农业农村部国家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糖料)专项(CARS 170109)资助㊂第一作者:林文凤(1998-),女,广西藤县人,在读研究生,研究方向为作物学,E -mail :lin 1224540633@ ㊂通信作者:张木清(1966-),男,福建福州人,教授,博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为甘蔗种质创新与遗传改良,E -mail :zmuqing @163.com ;暴怡雪(1991-),女,河南新乡人,助理教授,硕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为甘蔗抗病分子育种,E -mail :baoyixue 57319@ ㊂镰刀菌真菌毒素的分类与研究林文凤1,2,暴怡雪1,3,张木清1,2(1.广西大学亚热带农业生物资源保护与利用国家重点实验室,南宁530004;2.广西大学广西甘蔗生物学重点实验室,南宁㊀㊀㊀㊀530004;3.广西大学甘蔗与制糖产业学院,南宁530004)摘㊀要:镰刀菌是甘蔗梢腐病的病原菌,它所产生的真菌毒素导致的病害,是当今世界上的一大生产防治难题㊂其中,玉米赤霉烯酮(Zearalenone ),单端孢霉烯族毒素(Trichothecenes )㊁伏马菌素(Fumonisin )是当前研究中最受关注㊁影响极为广泛的三种镰刀菌毒素㊂本文阐述了甘蔗梢腐病病原镰刀菌所产毒素的主要种类㊁危害及相关研究,并探讨了未来可能的研究方向,为甘蔗真菌性病害研究提供相应的参考与借鉴㊂关键词:镰刀菌属;真菌毒素;分类中图分类号:S 566.1㊀㊀㊀㊀㊀㊀㊀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2624(2024)02-0072-06林文凤,暴怡雪,张木清.镰刀菌真菌毒素的分类与研究[J ].中国糖料,2024,46(2):72-77.LIN Wenfeng ,BAO Yixue ,ZHANG Muqing.Classification and research of Fusarium mycotoxins [J ].Sugar Crops of China ,2024,46(2):72-77.0㊀引言甘蔗梢腐病(Pokkah boeng disease ,PBD )是一种世界性的真菌病害,其发生几乎遍及所有的甘蔗生产国家和地区,对我国甘蔗产业造成严重损失,已经成为影响国内甘蔗生产的主要限制条件㊂2009 2011年,广西蔗区甘蔗真菌病害调查显示,甘蔗梢腐病在整个蔗区普遍发生,部分蔗区(柳州㊁隆安和北海等地)发病率在25%以上,最高达40%[1]㊂该病主要发生在甘蔗梢头的嫩叶部位,感病部位叶片扭缠在一起,严重时梢头生长点会出现腐烂,幼嫩叶片坏死,整株甘蔗枯死㊂甘蔗梢腐病的病原菌为镰刀菌(Fusarium ),属半知菌亚门,无性阶段为串珠镰刀菌(Fusarium moniliforme Sheldon ),有性阶段为串珠赤霉菌(Gibberella moniliforme Wineland )㊂其作为农作物以及经济作物的重要病原菌,可以侵染甘蔗㊁小麦㊁水稻和高粱等多种作物,且会伴随分泌多种严重影响作物产量的真菌毒素,其中伏马菌素㊁呕吐毒素㊁玉米赤霉烯酮是在作物生产㊁加工上影响最为广泛的镰刀菌毒素,故在此篇文章中进行重点讲述㊂镰刀菌毒素是由镰刀菌产生的非寄主专化性毒素,具有毒性强㊁污染频率高的特点,可引起植物维管束萎蔫㊁组织腐烂㊁生长抑制等各种症状,对于动物甚至人类来说其作为食源性疾病的重要根源也有不容忽视的损害[2-3]㊂目前国内对甘蔗梢腐病病原的研究主要集中在菌种的分离鉴定上,随着组学技术的发展,病原菌镰刀菌及其毒素的致病机制将会是未来的研究热点㊂其中,真菌毒素基因所编码的真菌毒素使寄主细胞37㊀第46卷,第2期林文凤,等:镰刀菌真菌毒素的分类与研究的正常生理功能失调或直接杀死寄主细胞,因此在甘蔗梢腐病的潜育期和发病期间,除了镰刀菌的侵染及其与寄主互作使得植株感病严重外,镰刀菌产生的真菌毒素对甘蔗致病有着关键性作用㊂目前很多研究利用基因敲除技术对毒素关键基因的功能进行缺失验证,也可证明毒素在植物致病上的重要作用[4]㊂1935年,德国科学家WOLLENWEBER和REINKING将镰刀菌属进行科学分类与归纳[5],但目前对于镰刀菌毒素方面还没有比较系统性的分类㊂本文阐述了镰刀菌毒素的种类㊁相关研究及未来研究方向,以期为有关科研工作者进行甘蔗和其他作物镰刀菌病害的抗病育种研究提供系统的参考㊂1㊀玉米赤霉烯酮(Zearalenone,ZON)1.1㊀ZON相关研究ZON毒素,又称F-2毒素,化学结构与内源性雌激素类似,由尖孢镰刀菌(F.oxysporum)㊁禾谷镰刀菌(F.graminearum)等土壤镰刀菌产生㊂ZON毒素极易污染玉米㊁水稻㊁小麦㊁高粱等谷物及食品,使其蛋白质变性,品质和安全性下降㊂ZON在植物中会导致种子的发芽率显著降低并对叶片产生一定的损伤,同时使作物的产量降低[6],并通过食物链蓄积对人体和动物健康产生重要影响㊂同时,ZON具有较强的生殖毒性㊁致癌毒性㊁基因毒性及细胞毒性,当受污染的食物被人与动物摄入后, ZON会优先与雌激素受体结合,参与并干扰宿主的生殖过程,并对多种脏器产生不同程度的损伤㊂虽然ZON的毒性偏低,但是由于其在粮食和饲料中广泛存在且不易代谢,长期摄入将导致严重的健康问题㊂经研究发现,ZON毒素可以导致猪的生殖功能障碍[7]及引起动物产生雌性激素亢进症,同时会诱导肝脏损伤等[8]㊂有研究表明,浓度为1mg/kg的ZON毒素就能导致动物出现雌性化现象,而达到(50~100mg/kg)时将会对动物的生育㊁胎儿的发育等产生极其恶劣的影响[9]㊂有研究报道,ZON可能和致癌物乙烯雌酚(DES)相似[10],ZON及其代谢产物可能诱导乳腺癌㊁子宫内膜癌㊁前列腺癌等癌症相关基因表达并使抑癌基因表达下调[11-14],国际癌症研究中心(International Agency of Research Cancer,IARC)将该类毒素归类为3类致癌物[15-16]㊂1.2㊀ZON的生物合成调控基因ZON毒素生物合成途径中,有四个基因产物不可或缺,包括PKS4㊁PKS13㊁乙醇氧化酶FG_12056和转录因子FG_02398[17-18]㊂KIM等报道了两种不同的PKS(ZEA1,即PKS13;ZEA2,即PKS4),并推断其在ZON生物合成中发挥着重要作用,这是由于玉米赤霉烯酮中存在酮官能团(如间苯二酚环中的烯醇)[19-20]㊂2㊀单端孢霉烯族毒素(Trichothecene,TS)2.1㊀TS相关研究单端孢霉烯族是由多个融合环组成的化学结构相似的倍半萜烯类化合物,该族毒素包含种类甚广,性质差异也较大㊂根据化学结构可将TS分为A㊁B㊁C㊁D四种类型,目前对TS毒素的研究主要集中在T-2毒素和脱氧雪腐镰刀菌烯醇(Deoxynivalenol,DON)㊂TS通过抑制动物体内的遗传物质与蛋白质的合成,破化核糖体的结构以及酶类功能,引起生长阻滞从而产生毒害作用㊂DON作为检出率最高的TS毒素,在全球的污染情况非常严重,是当今真菌毒素的研究重点之一㊂DON毒素又称呕吐毒素,主要由禾谷镰刀菌(F.graminearum)㊁雪腐镰刀菌(F.nivale)㊁串珠镰刀菌(F.moniliforme)和黄色镰刀菌(F.culmorum)等丝状真菌产生㊂DON的产生常伴随着乙酰化衍生物3-乙酰基呕吐毒素(3-Ac-DON)和15-乙酰基呕吐毒素(15-Ac-DON)的形成,同时二者作为其生物合成前体极性很大,扩散速度和转化利用率高,在一些细胞内的毒性甚至比DON更强[21-22]㊂该毒素作为一种强致病因子还会产生广泛的毒性效应,DON在植物疾病发展中常作为毒力因子发挥作用[23],DON对植物的毒性47中国糖料2024作用主要表现为生长迟缓㊁幼苗抑制和绿色苗再生㊂同时由于DON具有水溶性,可以通过植物韧皮部导管分布到穗和籽粒中,从而通过抑制植物反应来促进真菌增殖[24]㊂DON具有强烈的细胞毒性㊁生殖毒性㊁遗传毒性和免疫毒性以及致癌㊁致畸㊁致突变效应㊂DON的毒性源于其能透过细胞屏障,抑制蛋白质㊁RNA等大分子物质的合成,造成细胞代谢紊乱㊁促进炎症反应从而诱导细胞凋亡㊂同时DON毒素及其乙酰化衍生物常与其它毒素存在联合污染现象,例如黄曲霉素㊁伏马菌素等㊂2.2㊀TS的生物合成调控基因目前已发现有12~16个基因与镰刀菌属的TS毒素合成相关,这些基因统称为Tri基因,不同种类的镰刀菌单端孢霉烯族毒素的生物合成基因簇之间具有高度的共线性和一致性㊂其中,Tri5是第一个被鉴定和克隆的单端孢霉烯族毒素合酶基因,现已证实该基因参与镰刀菌真菌毒素DON共同前体-单端孢霉二烯的合成过程,具有重要的生物调控作用㊂Tri5基因簇中依次包含十二个基因(Tri8㊁7㊁3㊁4㊁6㊁5㊁10㊁9㊁11㊁12㊁13㊁14)[25]㊂该基因簇中与Tri5相邻的两个转录因子Tri6和Tri10在毒素合成调控中有重要的作用,基因敲除实验表明删除这三个基因中任何一个都会使得Tri基因不表达,从而导致DON毒素缺失[26]㊂3㊀伏马菌素(Fumonisin,FB)3.1㊀FB相关研究伏马菌素是由串珠镰刀菌(F.moniliforme)㊁轮枝镰孢菌(F.verticillioides)和层出镰刀菌(F. proliferatum)等为主的致病菌产生的具有免疫抑制作用的双酯型水溶性代谢产物,可引起小麦根腐病㊁玉米枯萎病㊁玉米穗腐病等植物疾病㊂目前已发现的伏马菌素主要分为A族㊁B族㊁C族和P族,其中以B族为代表的FB1毒性最强,危害范围最广,含量占伏马菌素的70%~80%㊂由于FB结构式稳定,受热不易分解,水解后的代谢产物仍具有毒性,故此在粮食生产和加工上极易污染,成为生产的一大棘手难题㊂FB对植物的毒害作用主要是通过引起植物发生过敏反应㊁叶绿素降解及细胞膜脂质的过氧化而对植物造成不可逆的伤害[27-28]㊂它与多种动物和人类真菌中毒症有关,据相关研究,FB会造成马脑白质软化症(ELEM)㊁猪肺水肿症(PPE)㊁羊肝肾病变等动物疾病的发生,另外FB也可能对小鼠神经外周有一定的影响[29]㊂FB的毒性机制亦与炎症㊁线粒体损伤和影响细胞周期有关㊂当FB作用于细胞时,相关抗氧化酶基因表达水平下调,细胞内ROS水平会显著上升,对细胞内的生物大分子DNA㊁RNA㊁蛋白质等产生明显的氧化损伤效应[30]㊂1993年,伏马菌素被世界卫生组织下属的癌症研究机构划定为2B类致癌物,评估其可能存在致癌性,但相关机理还待进行更深一步的研究㊂3.2㊀FB的生物合成调控基因伏马菌素的生物合成基因簇(FUM)共17个,由于其合成受高还原性聚酮合酶的参与,其中FUM1作为编码聚酮合酶(PKS)的关键基因若是缺失或失活,菌株均无法合成FB毒素㊂除了FUM家族以外,一些与FB毒素的相关基因也在被发掘与研究㊂如PAC1㊁FCC1㊁CPP1㊁AREA㊁FST1等也对FB毒素的合成起一定作用[31-35]㊂4㊀其他镰刀菌素近年来,各国科研人员以PCR技术为基础对产毒镰刀菌进行一系列分析,许多新型镰刀菌毒素被接连鉴定㊂新兴镰刀菌属毒素中的白僵菌素(Beauvericin,BEA)[36]㊁恩镰孢菌素(Enniatins,ENNs)[37]㊁镰刀菌酸(Fusaric acid,FA)㊁串珠镰刀菌素(Moniliformin,MON)等毒素的相关研究也接连被报道㊂迄今为止,已发现有20余种镰刀菌可以产BEA或ENNs毒素,二者分别由BEA合成酶和ENNs合成酶催化完成,esyn1基因作为两者的重要产毒基因对其生物合成有着重要影响㊂有报道发现,ENNs毒素可在短期内引起癌症细胞的增殖[38],而BEA具有遗传毒性,可通过诱导染色体畸变㊁姐妹染色单体交换和微核形成引起细胞凋57㊀第46卷,第2期林文凤,等:镰刀菌真菌毒素的分类与研究亡[39]㊂对于这两种毒素,目前国际上研究得比较多,国内在BEA及ENNs毒性方面的研究还是鲜少开展㊂FA属于聚酮衍生的代谢物,由镰刀菌酸生物合成基因簇FUB簇调控其合成㊂FA可以影响植物的生理过程,抑制ATP合成酶活性,破坏细胞内的水分平衡,扰乱植物代谢,从而使植株萎蔫坏死㊂有研究表明, FA对尖孢镰刀菌侵染植物起到先导㊁加速作用,在侵染初期,病菌通过分泌FA来干扰植物体线粒体功能,引起细胞凋亡,为尖孢镰刀菌从根部侵入做准备[40]㊂直至侵染后期,FA都始终在植物根系中产生,同时FA 通过植物的蒸腾作用源源不断运往叶片组织中,使植物出现萎蔫症状,病原菌进入腐生阶段[41]㊂MON作为一种水溶性毒素,常以钠盐和钾盐的形式存在于自然环境中,通过与丙酮酸脱羧酶㊁α酮戊二酸脱氢酶竞争活性位点,阻碍三羧酸循环的正常运转而产生毒性作用㊂MON具有植物毒性,可引起细胞坏死,影响植物的生长调节并发生叶片卷曲等症状[42]㊂5 讨论与展望甘蔗梢腐病是由镰刀菌属(Fusarium sp.)引起的一种真菌性病害㊂目前,甘蔗梢腐病在我国蔗区呈现全年流行的趋势,对我国食糖安全构成巨大威胁㊂镰刀菌产生的毒素不仅影响甘蔗产量,还会污染粮食㊁饲料和环境,严重危害人畜健康㊂因此,对镰刀菌毒素进行研究已经刻不容缓㊂目前,前人在毒素方面的研究已取得一定成果,参与调控镰刀菌毒素的生物合成功能基因也被逐步鉴定和验证,但仍面临着很多挑战与难题㊂关于已分离出的脱毒菌株的具体脱毒机理大多都未被阐明,其安全性也有待验证;梢腐病毒素的调控代谢机理,毒素侵染宿主时的具体作用机制等仍需进一步深入挖掘㊂因此,将来的研究重点建议放在以下方面:1)增加对镰刀菌次生代谢产物的合成㊁分类㊁转化的认识,加强对镰刀菌新兴毒素的研究与防控;2)从基因水平解析镰刀菌毒素的代谢与调控;3)持续挖掘镰刀菌毒素活性快速检测技术的潜力,并探索高效安全无污染的脱毒方法,进一步推动甘蔗产业高质量发展;4)从组学上探索镰刀菌毒素的致病机制,从而建立甘蔗毒素污染防控策略;5)深入研究毒素与毒素,毒素与寄主,毒素与环境之间的相互联系㊂参考文献1韦金菊邓展云黄诚华等.广西甘蔗主要真菌病害调查初报 J .南方农业学报20124391316-1319.2DESJARDINS A E PROCTOR R H.Molecular biology of Fusarium mycotoxins J .International Journalof Food Microbiology 2007119147-50.3SMITH D HENDERSON R.Mycotoxins and animal foods M .Boca Raton CRC Press 1991.4林镇跃阙友雄刘平武等.植物致病镰刀菌的研究进展 J .中国糖料2014158-6478.5WOLLENWEBER H W REINKING O A.Die fusarium ihre bescheribung schadwirkung und bekampfung M .Berlin Verlag Paul Parey 1935.6周英焕冯雪莲李留安等.玉米赤霉烯酮脱毒以及植物精油抑菌作用的研究进展 J .养殖与饲料2021201084-86. 7TSAKMAKIDIS I A LYMBEROPOULOS A G ALEXOPOULOS C et al.In vitro effect of zearalenone andα-zearalenol on boar sperm characteristics and acrosome reaction J .Reproduction in Domestic Animals 2006415394-401.8姜淑贞孙华黄丽波等.不同水平玉米赤霉烯酮对断奶仔猪血清代谢产物和肝肾组织病理学影响 J .中国农业科学201447183708-3715.9王晶王林黄晓蓉.食品安全快速检测技术 M .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2.10WAGNER J LEHMANN L.Estrogens modulate the gene expression of Wnt-7a in cultured endometrial adenocarcinoma cells J .Mol Nutr Food Res 2006504-5368-372.11KHOSROKHAVAR R RAHIMIFARD N SHOEIBI S et al.Effects of zearalenone andα-Zearalenol in comparison with Raloxifene on T47D cells J .Toxicol Met 2009193246-250.12PAJEWSKA M LOJKO M CENDROWSKI K et al.The determination of zearalenone and its major metabolites in endometrial cancer tissues J .Anal Bioanal Chem 201841051571-1582.13KOWALSKA K HABROWSKA-GÓRCZY SKA D E DOMI SKA K et al.The dose-dependent effect of zearalenone on mitochondrial metabolism plasma membrane permeabilization and cell cycle in human prostate cancer cell lines J .67中国糖料2024 Chemosphere 2017180455-466.14余增丽张立实吴德生.玉米赤霉烯酮对MCF-7细胞肿瘤相关基因表达的影响 J .毒理学杂志20053175-177. 15BHAT R RAI R V KARIM A A.Mycotoxins in food and feed present status and future concerns J .Comprehensive Reviews in Food Science and Food Safety 20109157-81.16KORDE L A WU A H FEARS T et al.Childhood soy intake and breast cancer risk in Asian American women J .Cancer Epidemiology Biomarkers&Prevention 20091841050-1059.17ERIK L KAREN R B SONJA S K.Real-time quantitative expression studies of zearalenone biosynthetic gene cluster in Fusarium graminearum J .Mycology 2009992176-184.18路子显伍松陵孙长坡.玉米赤霉烯酮生物合成和降解的研究进展 J .中国生物工程杂志2011312116-123. 19KIM Y T LEE Y R JIN J et al.Two different polyketide synthase genes are required for synthesis of zearalenone in Gibberella zeae J .Molecular Microbiology 20055841102-1113.20HUFIMAN J GERBER R DU L.Recent advancements in the biosynthetic mechanisms for polyketide-derived mycotoxins J .Biopolymers 2010939764-776.21BROEKAERT N DEVREESE M DE BAERE S et al.Modified Fusarium mycotoxins unmasked from occurrence in cereals to animal and human excretion J .Food and Chemical Toxicology 20158017-31.22KNUTSEN H K ALEXANDER J BARREGARD L et al.Risks to human and animal health related to the presence of deoxynivalenol and its acetylated and modified forms in food and feed J .EFSA Journal 20171591831-4732.23ATANASSOVA Z NAKAMURA C MORI N et al.Mycotoxin production and pathogenicity of Fusarium species and wheat resistance to Fusarium head blight J .Can.J.Bot.199472161-167.24AHMED A ISMAIE JUTTA P.Mycotoxins producing fungi and mechanisms of phytotoxicity J .Agriculture 20155 492-537.25范三红胡小平.小麦赤霉菌毒素合成机制及检测技术研究进展 J .麦类作物学报2018383348-357.26MAIER F J MIEDANER T HADELER B et al.Involvement of trichothecenes in fusarioses of wheat barley and maize evaluated by gene disruption of the trichodiene synthase Tri5gene in three field isolates of different chemotype and virulence J .Molecular Plant Pathology 200676449-461.27XING F LI Z SUN A et al.Reactive oxygen species promote chloroplast dysfunction and salicylic acid accumulation in fumonisin B1-induced cell death J .FEBS Letters 2013587142164-2172.28QIN X Y ZHANG R X GE S C et al.Sphingosine kinase AtSPHK1functions in fumonisin B1-triggered hypersensitive cell death in Arabidopsis J .Plant Physiol and Biochem 201711970-80.29SOUSA F C SCHAMBER C R AMORIN S S et al.Effect of fumonisin-containing diet on the myenteric plexus of the jejunum in rats J .Autonomic Neuroscience Basic&Clinical 20141851593-99.30王旭黄德玉吴庆华等.真菌毒素引起的氧化应激及其毒理学意义 J .生态毒理学报201510662-70.31FLAHERTY J E PIRTTILA A M BLUHM B H et al.PAC1a pH-regulatory gene from Fusarium verticillioides J . Applied and Environmental Microbiology 20036995222-5227.32SHIM W B WOLOSHUK C P.Regulation of fumonisin B1biosynthesis and conidiation in Fusarium verticillioides by a cyclin-like C-type gene FCC1 J .Applied and Environmental Microbiology 20016741607-1612.33CHOI Y E SHIM W B.Functional characterization of Fusarium verticillioides CPP1a gene encoding a putative protein phosphatase2A catalytic subunit J .Microbiology 20081541326-336.34KIM H WOLOSHUK C P.Role of AREA a regulator of nitrogen metabolism during colonization of maize kernels and fumonisin biosynthesis in Fusarium verticillioides J .Fungal Genetics and Biology 2008456947-953.35BLUHM B H KIM H BUTCHKO R A E et al.Involvement of ZFR1of Fusarium verticillioides in kernel colonization and the regulation of FST1a putative sugar transporter gene required for fumonisin biosynthesis on maize kernels J . MolecularPlant Pathology 200892203-211.36MORETTI A LOGRIECO A BOTTALICO A et al.Beauvericin production by Fusarium subglutinans from different geographical areas J .Mycological Research 1995993282-286.37BLAIS L A APSIMON J W BLACKWELL B A et al.Isolation and characterization of enniatins from Fusarium-avenaceum DAOM-196490 J .Canadian Journal of Chemistry 20117051281-1287.38DORNETSHUBER R HEFFETER P KAMYAR MR et al.Enniatin exerts p53-dependent cytostatic and p53-independent cytotoxic activities against human cancer cells J .Chem Res Toxicol 200720465-473.39WU Q PATOCKA J KUCA K.Beauvericin a Fusarium mycotoxin Anticancer activity mechanisms and human exposure77㊀第46卷,第2期林文凤,等:镰刀菌真菌毒素的分类与研究risk assessment J .Mini Rev Med Chem 2019193206-214.40LIU S W LI J ZHANG Y et al.Fusaric acid instigates the invasion of banana by Fusarium oxysporum f.sp.cubense TR4 J .New Phytologist 20202252913-929.41王瑞瑞王敏曾吉兴等.镰刀菌酸在尖孢镰刀菌侵染过程中的产生规律及运输过程探究 J .植物病理学报2022 523465-475.42FRAEYMAN S CROUBELS S DEVREESE M et al.Emerging fusarium and alternaria mycotoxins occurrence toxicity and toxicokinetics J .Toxins 201797228.Classification and Research of Fusarium MycotoxinsLIN Wenfeng,BAO Yixue,ZHANG Muqing(1.State Key Lab for Conservation and Utilization of Subtropical Agric-Biological Resources,Guangxi University,Nanning530004;2. Guangxi Key Lab for Sugarcane Biology,Guangxi University,Nanning530004;3.Academy of Sugarcane and Sugar Industry,Guangxi ㊀㊀㊀㊀University,Nanning530004)Abstract:Fusarium is a pathogen of sugarcane pokkah boeng disease.The disease caused by mycotoxins produced by Fusarium is a major problem in production and control in the world today.Among them, Zearalenone,Trichothecenes and Fumonisin are the three Fusarium toxins that have attracted the most attention and have an extremely wide influence in current research.This paper describes the main types,hazards and related research of Fusarium toxin produced by sugarcane Fusarium,and discusses possible future research directions,providing corresponding reference for the research of sugarcane fungal diseases.Key words:Fusarium;mycotoxin;classification。
镰刀菌
几种罹病植物镰刀菌(Fusarium)种类鉴定前言镰刀菌无性时期在分类上原属于半知菌亚门,根据《菌物词典》2001年第9版现属于无性真菌类,有性时期为子囊菌门。
镰刀菌因其在无性阶段产生的大型分生孢子形似镰刀而称之。
镰刀菌属是在1809 年Link从锦葵科植物上发现第一株镰刀菌定名为粉红镰刀菌(Fusarium roseum Link)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1]。
镰刀菌种类多,迄今已发现44 种和7个变种[2]。
它们分布极广,在地球上所能及的地方,几乎都能找到它的踪迹。
镰刀菌历来是真菌学和植病学的主要研究对象之一。
镰刀菌对农业生产具有重要经济意义,其中的许多种是重要的植物病原菌,往往使农作物遭受重大病害,如麦类赤霉病、棉花枯萎病、水稻恶苗病、玉米青枯病、甘薯蔓割病、瓜类枯萎病等[4],导致农业生产损失严重,甚至颗粒无收。
人类栽培的各种作物如稻、麦、棉、麻、油、茶、果树和蔬菜等,均易受到镰刀菌的侵袭而发生各种病害[4 ~ 7]。
许多重要的萎蔫病害曾在世界范围内造成许多毁灭性的植物病害。
前苏联曾有报道,当种植的甘蓝为感病品种时,镰刀菌所引起的萎蔫病害可使产量降低50%-95%。
在前苏联亚麻种植区亚麻萎蔫病发生也极为普遍,且有病的亚麻种子油是有毒的,会引起人畜中毒。
花卉植物如紫苑、石竹等等也遭受萎蔫病的损害[8],有时危害严重到需要停止栽培的地步。
除上述病害外,镰刀菌也是根腐病和各种农作物及其他植物贮存期间腐烂病的重要病原,被污染的食品和饲料含有毒质,常使人类和家畜中毒[12]。
此外,镰刀菌可引起动物病害,如镰刀菌产生的有毒代谢产物—镰刀菌毒素(Fusariotoxin)毒性很强,污染人类食品和禽畜的饲料,会造成雏鸡、鸭、鹅、鸽子、黄牛、水牛、猪、羊、马、驴等禽畜镰刀菌毒素中毒,是常见的病害。
镰刀菌作为病原微生物也能侵入人体,引起人类的真菌病。
如茄病镰孢等镰刀菌可引致人足部溃疡、眼角膜溃疡和大骨节病等。
镰刀菌产生的毒素物质可引起人和动物的急性或非急性中毒,甚至死亡。
双孢蘑菇镰刀菌病害的研究
文献 标识码 : A
文章编号 : 0 2 59—1 4 02 0 —00 1 5 52 2 0 ) 1 0 1 —0 c
. l r KA G X a — u -H g & i . a N i h i E: n o i
b / c sif t /m u ne e s c d时 F r r r u /n o u
水稻 白叶枯病 菌对噻枯眭 抗药性 的
蔼定 方法 J :南 京农业大学学报 ,96 1 ( 19 .9 增刊) l7 4 : ~19 4 [ 方中选 植 病研究击 [ J 北京 : 3 M 中国农业出版社,9 8 19 [ ] O t LH U x t c r o X nh u 4  ̄ X h- r t e f o t  ̄ nt o u u s o p
ScJpn 9 3 9 1 :1 o a ,17 ,3 ( 4—2 a J 6
adI t n t Mo— s
C ag yC e i l  ̄ t u [ _ Ⅱ h o h hn e hm c ' met J +A nP g  ̄t  ̄b aTe a
条件有利 于 发病 , 会 暴 发 成 灾 。 因此研 究 开发 防 就
efa yo 0 fn iie an t rwt ftemy eim a etd i er ds e R ̄ut h we f cc f1 u gc sn ls o h0 h c i d g g L a w stse np ti ih s l s o dK ̄n in s eig,fr le l omad h d n o p rsL t euefeiei o t ln hsdsaei oh p tl i e n ils y ea dc p e ut ex r fe t c nr l ti es b t er ds sa df d a . v v n oi g i n h e
镰刀菌
几种罹病植物镰刀菌(Fusarium)种类鉴定前言镰刀菌无性时期在分类上原属于半知菌亚门,根据《菌物词典》2001年第9版现属于无性真菌类,有性时期为子囊菌门。
镰刀菌因其在无性阶段产生的大型分生孢子形似镰刀而称之。
镰刀菌属是在1809 年Link从锦葵科植物上发现第一株镰刀菌定名为粉红镰刀菌(Fusarium roseum Link)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1]。
镰刀菌种类多,迄今已发现44 种和7个变种[2]。
它们分布极广,在地球上所能及的地方,几乎都能找到它的踪迹。
镰刀菌历来是真菌学和植病学的主要研究对象之一。
镰刀菌对农业生产具有重要经济意义,其中的许多种是重要的植物病原菌,往往使农作物遭受重大病害,如麦类赤霉病、棉花枯萎病、水稻恶苗病、玉米青枯病、甘薯蔓割病、瓜类枯萎病等[4],导致农业生产损失严重,甚至颗粒无收。
人类栽培的各种作物如稻、麦、棉、麻、油、茶、果树和蔬菜等,均易受到镰刀菌的侵袭而发生各种病害[4 ~ 7]。
许多重要的萎蔫病害曾在世界范围内造成许多毁灭性的植物病害。
前苏联曾有报道,当种植的甘蓝为感病品种时,镰刀菌所引起的萎蔫病害可使产量降低50%-95%。
在前苏联亚麻种植区亚麻萎蔫病发生也极为普遍,且有病的亚麻种子油是有毒的,会引起人畜中毒。
花卉植物如紫苑、石竹等等也遭受萎蔫病的损害[8],有时危害严重到需要停止栽培的地步。
除上述病害外,镰刀菌也是根腐病和各种农作物及其他植物贮存期间腐烂病的重要病原,被污染的食品和饲料含有毒质,常使人类和家畜中毒[12]。
此外,镰刀菌可引起动物病害,如镰刀菌产生的有毒代谢产物—镰刀菌毒素(Fusariotoxin)毒性很强,污染人类食品和禽畜的饲料,会造成雏鸡、鸭、鹅、鸽子、黄牛、水牛、猪、羊、马、驴等禽畜镰刀菌毒素中毒,是常见的病害。
镰刀菌作为病原微生物也能侵入人体,引起人类的真菌病。
如茄病镰孢等镰刀菌可引致人足部溃疡、眼角膜溃疡和大骨节病等。
镰刀菌产生的毒素物质可引起人和动物的急性或非急性中毒,甚至死亡。
浅析致病性镰刀菌的生物防治方法
尖 孢镰 刀 菌 引起 的植 株 枯萎 病症 状 在 夏季
收稿 日期 :2017.10-27 基金项 目:山西 省教育 厅研究 生教 育创 新项 目《尖孢 镰 刀菌—— 寄 主植 物互 作 中的基 因表达 与致病 性变 化 的相 互关 系研究 》
(课题 编号 :20l7BY065) 作者简 介 :杜宾(1980.),男 ,山西农 业 大学在 读博 士 ,研究 方 向 :植 物保 护 。
3 致病 性镰 刀 菌 的生 物 防治 方 法
一
50 —
综 述
嘲 比 梅 碌
2011;年第 1期 总第 166期
时发展最迅 速 ,尤其是在高 温 、高湿天气 ,枯萎 病 最严 重 。受到 尖孢镰 刀 菌侵染 后 ,植 株下 部 的叶 片首 先脱 水变 干 、变薄 变脆 、失绿 发 黄 ;有些 时 候 ,植株单 侧受到侵染 ,只有 个别 叶片表现症状 , 或是 一 些枝 叶 、部分 叶 片枯 萎 、萎缩 ;随后枯 萎 症状 沿着 茎 干 向上 扩展 ,随着 枯萎 病 的发展 ,植 株上 部 枝 叶开始 萎 蔫 、失 水 、失 去光 泽 ;与此 同 时 ,早 先发 病 的叶 片开 始皱 缩 、卷 曲 、直到 脱落 枯 死 ;病 害后期 ,整个 植株 全株 黄化 、萎蔫 、枯萎 甚 至 死 亡 。
摘 要 :描 述 了致 病 性 尖孢 镰 刀 茵 的形 态特 征 及 其 引起 枯 萎 病 的 植 株 症 状 ,阐 述 了防 治 致 病 性 镰 刀 茵侵 害植 物 的 策 略 和 措 施 。从 生 物 防 治 的 角度 ,简要 介 绍 了 目前 防 治致 病 性 镰 刀 茵 的 生 防 因 子 和 措 施 。
治 的 目的 ,防治效 果 差 。以生 物 防治 为主 的综 合 防治策 略 是控制 尖孢 镰 刀菌 病害 的理 想途 径 。
镰刀菌病
镰刀菌病(Fusariumsis)
【病原】病原为镰刀菌。
【症状】病虾体表甲壳形成许多溃疡性的黑褐色斑点。
有些病虾则在头胸甲的鳃区从下缘向上发生坏死、变黑、脱落,似被火烧焦的形状。
严重者整个鳃区坏死脱落,将鳃暴露在外面。
在所有坏死和溃疡部分,镜检可看到真菌菌丝。
有些病虾的鳃丝被镰刀菌寄生后也变黑、坏死。
鳃内充满丝菌和大分生孢子,但不是所有感染镰刀菌的鳃丝都变黑,有些病虾在肌肉中和肝胰脏中,都可发现真菌菌丝和大分生孢子。
【流行及危害】我国仅发现在越冬亲虾上,在养成期偶然在个别对虾上可分离到镰刀菌,但是没有形成病害。
此病的感染主要是亲虾受伤后,分生孢子粘附在伤口上,发芽成为菌丝,菌丝钻穿到对虾组织内,引起疾病和死亡。
此病在越冬池中是一种慢性病,长期发性死亡。
感染率为50%~100%,死亡率可达90%以上。
镰刀菌枯萎病
棉花枯萎病的生物防治因子
应用于棉花枯萎菌的生防因子的种类很多,其 中包括真菌,细菌,防线菌等。 生防菌防治棉花枯萎病主要以土壤处理和种子 处理为主,在土壤处理中,曾研究过木霉菌于 各种肥料混合使用的效果,如各种堆肥,绿肥 等。在种子处理中,以包衣种子的处理方式为 主。
拮抗真菌
在棉花枯萎病生物防治研究工作中, 采用的生防真菌较多,主要是木霉菌, 包括哈茨木霉菌,绿色木霉菌等主要种 类,多数研究工作集中在前苏联和法国。 此外,还有青霉菌,黏帚菌,曲霉菌以 及非致病性尖孢镰刀菌等,也可作为防 治棉花枯萎病的拮抗真菌。
❖ 镰刀菌产生的镰刀菌毒素,按其化学结构和毒性可 以分为四类,1、单端孢霉烯族化合物;2、玉米赤 霉烯酮;3、丁烯酸内酯;4、串珠镰刀菌素。
镰刀菌在植物上的危害
镰刀菌是一类世界性分布的真菌,它不 仅可以在土壤中越冬越夏,还可侵染多 种植物(粮食作物、经济作物、药用植物 及观赏植物),引起植物的根腐、茎腐、 茎基腐、花腐和穗腐等多种病害,寄主 植物达100余种,侵染寄主植物维管束 系统,破坏植物的输导组织维管束,并 在生长发育代谢过程中产生毒素危害作 物,造成作物萎蔫死亡,影响产量和品 质,是生产上防治最艰难的重要病害之 一。
结果表明,供试验的5种木霉均具有不同程度抑菌效 果,其中T.polysporum抑菌效果最强,其抑菌机理 主要是导致菌丝内液泡增强和细胞质壁分离。而 T.harzianum则是通过菌丝缠绕在棉花枯萎菌的菌丝 上,并能够穿透病原菌菌丝。
T. pseudokoningii也表现出穿透枯萎菌的能力。 T.polysporum和T.viride还能够强烈地抑制病原菌 分生孢子的萌发。
植保092第一组
镰刀菌
在分类学上,镰刀菌无性时期原属于半知菌亚 门,有性时期为子囊菌亚门。根据《菌物词典》 2001年第9版,镰刀菌属于无性真菌类,有性 时期为子囊菌门。
镰刀菌
几种罹病植物镰刀菌(Fusarium)种类鉴定前言镰刀菌无性时期在分类上原属于半知菌亚门,根据《菌物词典》2001年第9版现属于无性真菌类,有性时期为子囊菌门。
镰刀菌因其在无性阶段产生的大型分生孢子形似镰刀而称之。
镰刀菌属是在1809 年Link从锦葵科植物上发现第一株镰刀菌定名为粉红镰刀菌(Fusarium roseum Link)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1]。
镰刀菌种类多,迄今已发现44 种和7个变种[2]。
它们分布极广,在地球上所能及的地方,几乎都能找到它的踪迹。
镰刀菌历来是真菌学和植病学的主要研究对象之一。
镰刀菌对农业生产具有重要经济意义,其中的许多种是重要的植物病原菌,往往使农作物遭受重大病害,如麦类赤霉病、棉花枯萎病、水稻恶苗病、玉米青枯病、甘薯蔓割病、瓜类枯萎病等[4],导致农业生产损失严重,甚至颗粒无收。
人类栽培的各种作物如稻、麦、棉、麻、油、茶、果树和蔬菜等,均易受到镰刀菌的侵袭而发生各种病害[4 ~ 7]。
许多重要的萎蔫病害曾在世界范围内造成许多毁灭性的植物病害。
前苏联曾有报道,当种植的甘蓝为感病品种时,镰刀菌所引起的萎蔫病害可使产量降低50%-95%。
在前苏联亚麻种植区亚麻萎蔫病发生也极为普遍,且有病的亚麻种子油是有毒的,会引起人畜中毒。
花卉植物如紫苑、石竹等等也遭受萎蔫病的损害[8],有时危害严重到需要停止栽培的地步。
除上述病害外,镰刀菌也是根腐病和各种农作物及其他植物贮存期间腐烂病的重要病原,被污染的食品和饲料含有毒质,常使人类和家畜中毒[12]。
此外,镰刀菌可引起动物病害,如镰刀菌产生的有毒代谢产物—镰刀菌毒素(Fusariotoxin)毒性很强,污染人类食品和禽畜的饲料,会造成雏鸡、鸭、鹅、鸽子、黄牛、水牛、猪、羊、马、驴等禽畜镰刀菌毒素中毒,是常见的病害。
镰刀菌作为病原微生物也能侵入人体,引起人类的真菌病。
如茄病镰孢等镰刀菌可引致人足部溃疡、眼角膜溃疡和大骨节病等。
镰刀菌产生的毒素物质可引起人和动物的急性或非急性中毒,甚至死亡。
镰刀菌病,镰刀菌病的症状,镰刀菌病治疗【专业知识】
镰刀菌病,镰刀菌病的症状,镰刀菌病治疗【专业知识】疾病简介镰刀菌病又称镰孢霉病,是由镰刀菌引起的皮肤、角膜或系统性感染,属于无色丝孢霉病。
镰刀菌(fusarium)是自然界分布极广的真菌,多为腐生,极易侵犯田间的谷物和仓库贮存的各种粮食。
疾病病因一、发病原因由镰刀菌引起的皮肤、角膜或系统性感染。
二、发病机制镰刀菌为条件致病菌。
皮肤损伤和人体免疫力下降易致病。
病原菌常见的有串珠镰刀菌(F.moniliforme)、茄病镰刀菌(F.solani)、尖孢镰刀菌(F.oxysporum)等。
镰刀菌是引起角膜炎、角膜溃疡最常见的病原菌之一,还可引起内眼炎、骨髓炎、关节炎、鼻窦感染、甲真菌病和足菌肿等。
在烧伤皮肤上镰刀菌能在痂和组织碎屑上大量繁殖,但一般不侵入周围组织。
偶可引起播散性感染。
症状体征一、症状由镰刀霉毒素引起人和家畜中毒的主要症状为明显的乏力、头痛、头晕、呕吐、腹泻和中枢神经系统的严重紊乱。
还有另一种食物中毒性白细胞缺乏病,主要由拟枝孢镰刀菌和梨孢镰刀菌侵犯谷物后,在田间越冬而产生强烈的毒素所引起。
三线镰刀菌可产生一种代谢产物,即T-2毒素,可导致骨髓造血组织的坏死和内脏器官的出血。
镰刀菌还可引起系统性疾病,侵犯尿道、膀胱、脑、肾、肺、心、骨、胰腺等。
播散性感染多见于中性粒细胞减少及骨髓移植者。
根据临床表现,取皮屑、脓液、甲屑、角膜溃疡刮取物、活体组织及尸体组织标本等,显微镜下可见分枝、分隔的菌丝,类似曲霉的镜下特征。
在沙堡培养基上,气生菌丝丰富。
镜下可见大、小分生孢子形态多样。
诊断不难。
用药治疗一、西医1、治疗1.中性粒细胞持续减少有助于镰刀菌感染的扩散,而纠正中性粒细胞减少有助于镰刀菌的治疗。
2.两性霉素B 1.0~1.5mg/(kg·d),不能耐受者可换用两性霉素B脂质体制剂。
3.局部可用手术清除感染灶。
4.伊曲康唑、氟康唑及特比萘芬都有成功的报道,但其确切疗效仍未确定。
2、预后目前没有相关内容描述。
羊肚菌种植的病虫害防治技术
羊肚菌又称羊雀菌、羊肚蘑、羊肚菜、包谷菌、麻子菌、狼肚等,属子囊菌亚门、盘菌纲、盘菌目、羊肚菌科、羊肚菌属[1]。
羊肚菌的种植地域遍布除海南省之外的全国各地,种植面积从2012年的3000多亩扩大至2018年的接近14万亩,发展非常迅速。
然而,随着羊肚菌种植规模的逐步扩大,但大部分种植户却无法做到稳定盈利。
其中栽培过程中病虫害发生危害导致的减产和商品性降低,是影响最终收益的重要原因之一[2]。
由于羊肚菌的整个种植过程都在开放的环境下,再加上其子实体表面呈蜂窝状,使得土壤或环境中的微生物或害虫极易附着在上面,最终导致其发病或受害,造成羊肚菌的收益降低。
根据笔者多年种植羊肚菌的经验,如果羊肚菌地块连作,三年后病虫危害会造成羊肚菌减产甚至绝收。
近年来,在羊肚菌的栽培过程中病虫害问题日益凸显[3-4],因此加强其病虫害的防治工作迫在眉睫。
1羊肚菌种植的真菌性病害种类及防治技术1.1羊肚菌种植的真菌性病害种类羊肚菌种植的真菌性病害主要有镰刀菌、霉菌性枯萎病、链孢霉、盘菌、鬼伞等。
羊肚菌真菌性病害具有发病速度快、隐蔽性强等特点,所以危害较大,防治难度也较大。
1.1.1镰刀菌病镰刀菌病是羊肚菌种植中常见的一种病害。
镰刀菌不仅为害羊肚菌,还可为害粮食作物、经济作物、药用作物等多种农作物。
镰刀菌对羊肚菌菌株初期以为害菌柄为主,后期能侵染菌帽,侵染部位产生白色菌丝物,在22℃以上的高温高湿天气,可在短时间内侵染整个羊肚菌菌株,并具有危害速度快的特性,最终导致羊肚菌萎蔫、畸形,严重影响其品质。
镰刀菌可产生镰刀菌毒素,因此被镰刀菌感染的羊肚菌不能再继续食用。
1.1.2霉菌性枯萎病霉菌性枯萎病是一种真菌性病害,对羊肚菌危害较重。
当温度高于22℃时,又处于高湿情况下,病菌会迅速感染羊肚菌。
该病菌既能感染羊肚菌菌帽也能感染菌柄,受感染的部位会枯萎、停止发育、畸形。
侵染初期,染病部位白色,绒毛状,后期有粉沫感,随着时间延续,受侵染的部位会萎缩、凹陷、破损,形象的称为“霉菌性枯萎病”[5]。
哈密瓜镰刀菌果腐病
抗性遗传研究
通过对哈密瓜的抗性基因进行定位和克隆, 可以研究其抗性遗传机制,为抗病育种提供
理论依据。
抗病育种研究与抗病品种选育
要点一
抗病育种研究
要点二
抗病品种选育
通过人工诱导哈密瓜的抗性基因,可以研究其抗病育种 的技术和方法,为抗病品种的选育提供技术支持。
通过对大量的哈密瓜品种进行抗病性鉴定和筛选,可以 选育出具有优良抗病性能的品种,为农业生产提供优良 的抗病种质资源。
具有前景的生物防治案例
使用生物农药
积极推广应用生物农药,如枯草芽孢杆菌、木霉菌等,可有 效防治哈密瓜镰刀菌果腐病。
增加有益微生物
通过增施有机肥、使用生物有机肥等方式,增加土壤中有益 微生物的种类和数量,以抑制病原菌的生长和繁殖。
感谢您的观看
THANKS
05
哈密瓜镰刀菌果腐病的未 来研究方向
加强致病机制与抗性遗传研究
深入研究哈密瓜镰刀菌果腐病的致病机制,包括病原 菌的侵染过程、致病基因的鉴定和功能分析等。
针对哈密瓜的抗性遗传研究,发掘和利用抗病基因, 提高哈密瓜的抗病能力。
开展抗病育种研究与抗病品种选育
通过传统育种方法与现代生物技术的结合,加快抗病品 种的选育进程。
昆虫传播
昆虫携带病菌
某些昆虫如甲壳虫、蚜虫等可以携带镰刀菌,并通过它们的活动将病菌传播到哈密瓜植株上。
昆虫传播的季节性
昆虫传播镰刀菌通常在春夏季节更为活跃,此时应加强防治措施。
03
哈密瓜镰刀菌果腐病的防 治方法
农业防治
合理轮作
与非瓜类作物进行轮作,减少病原菌的积 累和传播。
加强田间管理
及时清除病残体,减少病原菌的滋生和传 播。
使用生物农药
唐菖蒲镰刀菌干腐病的防治和治疗
唐菖蒲镰刀菌干腐病的防治和治疗汇报人:日期:CATALOGUE 目录•疾病概述•防治方法•治疗手段•预防措施•结论与展望疾病概述症状识别叶片受害茎部受害花朵受害0102疾病分布与危害发病规律病原菌传播途径发病条件防治方法实行轮作避免在同一地块上连续种植唐菖蒲,可以选择与其他作物进行轮作,以减少镰刀菌在土壤中的数量和积累。
加强田间管理及时清除病残体,合理施肥,保持土壤湿度适宜,促进唐菖蒲的健康生长,提高其对病害的抵抗力。
选用抗病品种选择适合当地气候和土壤条件的抗病品种能有效减少病害的发生。
农业防治生物防治使用生物农药增加有益菌群以虫治菌01使用杀菌剂02喷洒保护剂03注意药剂轮换使用化学防治治疗手段物理治疗清除病残体改善环境土壤消毒使用杀菌剂使用针对性的杀菌剂,如多菌灵、甲基硫菌灵等,可有效杀死镰刀菌,减轻病害。
喷洒方式根据病情选择适当的喷洒方式,如喷雾、灌根等,确保药物充分接触病菌。
防治时机在发病初期及时用药,控制病情发展。
化学治疗030201利用有益微生物及其代谢产物来抑制或杀死病菌,如使用木霉菌、芽孢杆菌等生物制剂。
使用生物制剂通过引入拮抗微生物来控制病原菌的繁以菌治菌利用天敌和寄生性昆虫来控制病原菌生物防治010203生物治疗预防措施抗病品种的选育是预防唐菖蒲镰刀菌干腐病的重要手段。
通过选择对镰刀菌有抗性的品种,可以显著降低病害的发生率。
在选育过程中,可以通过杂交、诱变、基因工程等方法获得具有抗性的品种。
选择健康的种子和种球,避免使用带有镰刀菌的种子或种球,从源头上切断传播途径。
选育抗病品种加强田间管理提高植物免疫力结论与展望1 2 3生物防治化学防治农业防治防治效果评估随着分子生物学和基因工程技术的不断发展,选育抗病品种将成为未来防治唐菖蒲镰刀菌干腐病的重要方向。
未来防治展望抗病品种选育综合防治发掘新的生物防治资源和化学农药替代品,降低防治成本和对环境的影响。
加强栽培管理技术的培训和推广,提高农民的防治意识和技能,促进唐菖蒲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紫花苜蓿镰刀菌根腐病的症状及防治方法
优化防治措施
根据改进目标,优化现有的防治措施 ,如选择更有效的药剂、改进施药方 法等。
培训与宣传
加强对农民的培训和宣传,提高他们 对紫花苜蓿镰刀菌根腐病的认识和防 治意识。
未来发展趋势预测及挑战应对策略部署
发展趋势预测
随着气候变化和种植结构的调整,紫 花苜蓿镰刀菌根腐病的发生和危害可 能会发生变化。需要密切关注其发展 趋势,及时调整防治策略。
土壤条件
种植管理
种植密度、施肥方式和灌溉方式等种 植管理措施对紫花苜蓿镰刀菌根腐病 的发生也有一定影响。
土壤质地、pH值和有机质含量等因素 均可影响紫花苜蓿镰刀菌根腐病的发 生。
预测模型建立与应用
预测模型建立
通过研究气候、土壤等因素与紫花苜蓿镰刀菌根腐病发生的关系,建立预测模型 ,为病害防治提供科学依据。
叶片枯黄
随着病情的发展,紫花苜 蓿的叶片会逐渐枯黄,植 株生长缓慢,甚至停止生 长。
茎部变细
受到镰刀菌侵染的紫花苜 蓿茎部会变细,容易折断 。
不同阶段症状表现
初期
植株生长缓慢,叶片轻微 发黄,根部出现小面积的 腐烂。
中期
叶片枯黄严重,植株生长 停止,根部腐烂面积扩大 。
后期
植株死亡,根部腐烂严重 ,散发出恶臭气味。
精准施药
根据病害发生情况和气象条件,精准选择施药时 间和方法,提高防治效果。
轮换用药
避免长期使用同一种药剂,以免产生抗药性,采 用轮换用药的方法延缓抗药性的产生。
05
紫花苜蓿镰刀菌根腐病防治效 果评估与持续改进方案设计
防治效果评估指标体系构建
病情指数
通过定期调查紫花苜蓿的发病情况,计算病情指数,评估防治效 果。
基因疗法:为治愈镰刀状细胞贫血带来新希望
基因疗法:为治愈镰刀状细胞贫血带来新希望镰刀形细胞贫血症(sickle cell disease,简称SCD)是一种隐性基因遗传病:患病者的血液红细胞表现为镰刀状,其携带氧的功能只有正常红细胞的一半。
加利福尼亚大学资助的创新基因组计划(IGI)的研究人员与附近的奥克兰儿童医院的研究人员一直致力于治愈老鼠镰状细胞疾病的研究。
100年来只有一种药!镰刀形细胞贫血症(sickle cell disease,简称SCD)是一种隐性基因遗传病:患病者的血液红细胞表现为镰刀状,其携带氧的功能只有正常红细胞的一半。
在美国,镰刀状细胞严重影响非裔美国人(每500个新生儿中有1个患有该疾病),第二个患病率最高的人群是西班牙裔美国人,每3.6万新生儿中有1个患有该疾病。
据美国疾病控制中心报道,在美国大约有10万人患有该疾病,仅在尼日利亚每年超过10万新生儿患有该疾病,成为世界上最大的负担。
如今医生可以用常规输血(骨髓移植)避开伤害患者的大脑来阻止这类疾病的发病,但迄今为止还没有能真正治愈的药物。
巴尔地摩镰状细胞疾病协会Sonja Banks主席说,关于第一个镰刀状细胞疾病的记录在1910年,我们只有一种药物针对这种疾病。
目前唯一批准用于治疗镰状细胞疾病的药物是hydroxyurea(羟基脲),该药物只能用来缓解症状,并不能治愈该疾病。
生物技术给疗镰状细胞疾病的治疗带来新希望随着医学的飞跃发展,目前治愈镰刀状细胞疾病的新希望已经浮出水面,一种理想的疗法(基因疗法)或许在未来的十年里可以达到治愈镰刀形细胞疾病的目的。
基因疗法Bluebird公司的基因疗法LentiGlobin是最有前途的一种,单个病人的临床积极数据就足以引起轰动。
治疗时需要从病人的骨髓中抽取造血干细胞,并在体外进行修改,再将其移植到病人体内。
该技术使用病毒作为健康的β血红蛋白基因的载体,并移植到干细胞中。
这应该是一个比较温和的骨髓移植方式,也是迄今为止唯一能治愈该疾病的方法。
《黄瓜根部致病镰刀菌(Fusarium)的病原鉴定及检测技术》
《黄瓜根部致病镰刀菌(Fusarium)的病原鉴定及检测技术》一、引言黄瓜作为我国重要的蔬菜作物之一,其产量的稳定与品质的优劣直接关系到人们的饮食健康。
然而,黄瓜根部病害一直是影响其生长和产量的重要因素之一。
其中,由镰刀菌(Fusarium)引起的根部病害尤为常见,严重威胁着黄瓜的生产。
因此,对黄瓜根部致病镰刀菌的病原鉴定及检测技术的深入研究,对于预防和控制黄瓜根部病害具有重要意义。
二、病原鉴定1. 形态学鉴定镰刀菌的形态特征是鉴定其种类的重要依据。
通过观察菌丝、分生孢子等形态特征,可以初步判断致病镰刀菌的种类。
在显微镜下,镰刀菌的菌丝细长,具有分隔,分生孢子呈镰刀状或弯曲状。
2. 分子生物学鉴定分子生物学鉴定是当前病原鉴定的重要手段。
通过提取镰刀菌的DNA,利用PCR等技术进行扩增和测序,可以获得镰刀菌的基因序列信息,从而进一步确定其种类。
此外,利用特异性引物进行PCR扩增,可以快速、准确地鉴定出致病镰刀菌。
3. 生理生化鉴定生理生化鉴定是通过测定镰刀菌的生理生化特性,如酶活性、代谢产物等,来判断其种类和致病性。
这种方法需要借助专业的仪器设备和复杂的操作流程,但具有较高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三、检测技术1. 传统检测技术传统检测技术主要包括形态学观察和培养法。
通过观察病组织上的菌丝和分生孢子的形态特征,结合培养法测定病原菌的生长情况,可以初步判断黄瓜是否感染了镰刀菌。
然而,这种方法耗时较长,且易受环境因素影响,准确性有待提高。
2. 分子生物学检测技术分子生物学检测技术是当前主要的检测手段。
通过提取病组织中的DNA或RNA,利用PCR、实时荧光定量PCR等技术进行扩增和检测,可以快速、准确地判断黄瓜是否感染了镰刀菌。
此外,利用基因芯片、测序等技术,还可以对病原菌进行基因型分析,为病害的防控提供更多信息。
3. 免疫学检测技术免疫学检测技术是利用抗原与抗体之间的特异性结合反应来检测病原菌。
通过制备针对镰刀菌的特异性抗体,利用免疫学方法如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等,可以快速、准确地检测出病组织中的镰刀菌。
《黄瓜根部致病镰刀菌(Fusarium)的病原鉴定及检测技术》
《黄瓜根部致病镰刀菌(Fusarium)的病原鉴定及检测技术》一、引言黄瓜作为我国重要的蔬菜作物之一,其生长过程中常常受到各种病原菌的侵害,其中根部致病镰刀菌(Fusarium)是一种常见的病害。
该病原菌能够引起黄瓜根部病害,严重影响黄瓜的产量和品质。
因此,对黄瓜根部致病镰刀菌的病原鉴定及检测技术进行研究具有重要的意义。
本文旨在通过对黄瓜根部致病镰刀菌的病原鉴定及检测技术的研究,为黄瓜生产过程中的病害防治提供理论依据和技术支持。
二、病原鉴定1. 病原菌的分离与纯化首先,从黄瓜病根中分离出疑似镰刀菌的病原菌,通过划线分离法在PDA培养基上进行纯化,获得纯培养物。
2. 形态学鉴定对纯培养物进行形态学观察,包括菌落形态、菌丝形态、分生孢子等特征的观察。
根据镰刀菌的形态特征,初步鉴定为黄瓜根部致病镰刀菌。
3. 分子生物学鉴定采用PCR技术对疑似镰刀菌进行分子生物学鉴定。
根据镰刀菌的特异性基因序列设计引物,进行PCR扩增,获得特异性扩增产物。
通过测序和比对,进一步确认病原菌为黄瓜根部致病镰刀菌。
三、检测技术1. 传统检测方法传统检测方法主要依靠形态学观察和培养特性等手段进行鉴定。
但是该方法耗时较长,且对于初学者而言难度较大。
2. 分子生物学检测技术分子生物学检测技术具有快速、准确、灵敏度高等优点,是当前最为常用的检测方法。
常用的分子生物学检测技术包括PCR 技术、实时荧光定量PCR技术等。
这些技术能够快速、准确地检测出黄瓜根部致病镰刀菌的存在及其数量,为病害防治提供重要的依据。
四、PCR检测技术的具体操作步骤1. DNA提取:取黄瓜病根样品,采用CTAB法或煮沸法提取DNA。
2. 设计引物:根据镰刀菌的特异性基因序列设计引物。
3. PCR扩增:以提取的DNA为模板,进行PCR扩增。
4. 结果判断:根据扩增产物的电泳结果或实时荧光定量PCR 技术的结果,判断样品中是否存在黄瓜根部致病镰刀菌及其数量。
五、结论通过对黄瓜根部致病镰刀菌的病原鉴定及检测技术的研究,我们可以得出以下结论:1. 形态学鉴定和分子生物学鉴定是鉴定黄瓜根部致病镰刀菌的有效方法,其中分子生物学鉴定具有更高的准确性和灵敏度。
镰刀菌病诊断与治疗PPT
选用抗病品种,合理轮作
加强田间监测,及时发现 并处理病害
预防重点人群
农民:长期接触土壤,易感染镰刀 菌病
医护人员:接触患者,易感染镰刀 菌病
食品加工人员:接触食品原料,易 传播镰刀菌病
免疫力低下人群:易感染镰刀菌病, 需加强预防
预防效果评估
预防措施:使用抗 真菌药物、改善土 壤环境、加强田间 管理
镰刀菌病诊断与治疗
汇报菌病的预防
镰刀菌病的治疗效果及预后
护理人员:XX医院-XX科室 -XX
镰刀菌病的诊断
症状识别
皮肤病变:红斑、丘疹、水疱、溃疡 等
呼吸道症状:咳嗽、呼吸困难、胸痛 等
消化道症状:腹痛、腹泻、呕吐等
神经系统症状:头痛、头晕、意识模 糊等
患者年龄:年龄越大,预 后越差
患者身体状况:身体状况 越好,预后越好
患者心理状态:心理状态 对预后也有一定影响
改善预后措施
早期诊断:及 时发现并治疗,
提高治愈率
合理用药:选 择敏感药物, 避免滥用抗生
素
营养支持:提 供充足的营养, 增强机体抵抗
力
预防感染:保 持环境卫生, 避免接触感染
源
心理支持:给 予患者心理疏 导,减轻心理
迹象
鉴别诊断
症状:发热、咳嗽、呼吸困难等 实验室检查:血常规、生化、影像学等 病原学检查:培养、PCR等 鉴别诊断:与其他呼吸系统疾病、血液系统疾病等相鉴别
病情评估
症状观察:观察患者是否有发热、咳嗽、呼吸困难等症状
体格检查:检查患者是否有肺部感染、呼吸困难等症状 实验室检查:进行血液、痰液、尿液等实验室检查,以确定是否感染镰刀 菌病 影像学检查:进行X光、CT等影像学检查,以确定肺部感染情况
镰刀菌病(镰孢霉病)
镰刀菌病(镰孢霉病)
一、概述
镰刀菌病,又称镰孢霉病,是由镰刀菌(Claviceps)引起的一种植物病害。
该
病害主要侵害禾本科植物,如小麦、大麦、黑麦等,对农业生产造成了一定影响。
二、病原物及特征
1. 病原物
镰刀菌是一种真菌,属于曲霉目(Hypocreales)镰刀菌科(Clavicipitaceae)。
2. 病原特征
•镰刀菌在寄主植物上形成菌实体,外形呈羽毛状,通常可见于植物的花序或穗部。
•菌实体中包裹着黑色子实体(镰形子实体),在子实体中孢子形成。
三、发病与症状
1. 发病条件
镰刀菌病主要在潮湿、湿润的环境条件下易发生。
2. 症状
•叶片发生异常生育,呈现畸形生长;
•植株出现生长迟缓、叶片变黄、穗部异常膨大等症状;
•子实体成熟后,分散传播,对下一年的植株进行感染。
四、防治方法
1. 农艺措施
•合理轮作,减少镰刀菌在土壤中的滋生条件;
•种植抗病品种,减少病害发生的可能性。
2. 化学防治
采用化学农药进行预防和治疗,但需注意合理施药,避免对环境和人体造成不
良影响。
五、结语
镰刀菌病作为一种重要的农作物病害,对农业生产有一定影响。
通过加强预防和治理,可以有效控制病害的扩散,保障农作物的生长和产量。
希望农业生产者和研究人员能够共同努力,有效应对镰刀菌病,促进农业生产的健康发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镰刀菌病
一概述
镰刀菌病又称是由镰刀菌引起的皮肤、角膜或系统性感染。
镰刀菌是
一种腐生菌,与免疫力正常宿主的软组织感染、角膜炎、甲真菌病有关。
由于应用细胞毒性药物治疗白血病以及器官移植增多,侵袭性和
播散性镰刀菌感染病例近20年内逐年增多,镰刀菌可以通过皮肤黏膜、呼吸道等部位引起感染,感染可局限也可播散,播散性镰刀菌病几乎
仅发生于免疫受损患者。
二病因
镰刀菌为条件致病菌,皮肤损伤和人体免疫力下降易致病,病原菌常
见的有串珠镰刀菌(F.moniliforme),茄病镰刀菌(F.solani),尖
孢镰刀菌(F.oxysporum)等,镰刀菌是引起角膜炎,角膜溃疡最常见
的病原菌之一,还可引起内眼炎,骨髓炎,关节炎,鼻窦感染,甲真
菌病和足菌肿等,在烧伤皮肤上镰刀菌能在痂和组织碎屑上大量繁殖,但一般不侵入周围组织,偶可引起播散性感染。
三临床表现
主要表现为慢性肉芽肿,早期表现为红斑、丘疹、结节,其后损害可
融合为肉芽肿,有时肉芽肿可破溃,愈合后无明显瘢痕。
皮损可有痒痛。
四检查
1.直接镜检
取皮屑、脓液、甲屑、角膜溃疡刮取物、活体组织及尸体组织标本等,显微镜下可见分枝、分隔的菌丝,类似曲霉的镜下特征。
2.真菌培养
在沙堡培养基上,气生菌丝丰富。
镜下可见大、小分生孢子形态多样。
3.组织病理检查
同直接镜检,可见到分枝、分隔的菌丝。
五诊断
根据临床表现,取皮屑、脓液、甲屑,角膜溃疡刮取物、活体组织等,显微镜下可见分枝,分隔的菌丝,类似曲霉的镜下特征,在沙堡培养
基上,气生菌丝丰富,镜下可见大、小分生孢子形态多样,诊断不难。
六治疗
可用酮康唑或伊曲康唑至少治疗一年以上,而且剂量要大。
治疗剂量
视病菌对药物的敏感情况。
【注意事项】
大家在用药的时候,药物说明书里面有三种标识,一般要注意一下:
1.第一种就是禁用,就是绝对禁止使用。
2.第二种就是慎用,就是药物可以使用,但是要密切关注患者口服药
以后的情况,一旦有不良反应发生,需要马上停止使用。
3.第三种就是忌用,就是说明药物在此类人群中有明确的不良反应,
应该是由医生根据病情给出用药建议。
如果一定需要这种药物,就可
以联合其他的能减轻不良反应的药物一起服用。
大家以后在服用药物的时候,多留意说明书,留意注意事项,避免不良反应的发生。
本文到此结束,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