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整word)浅谈中西文化的冲突与碰撞——《喜宴》

相关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中西文化的冲突与碰撞——《喜宴》

喜宴,喜在哪里?在婚礼上高爸爸的笑容里?在那些宾客满意而归的脸上?还是伟同和微微强装欢笑的婚纱照?就在闹剧的最高潮,李安亲自上镜说了那句看似不着边际的话。这些表面的喜,是悲凉的,东方文化被谨小慎微地解剖,我们看到了婚礼的繁文缛节,看到了老人抱孙子的强烈愿望,看到了中国人对同性恋的不理解。而李安也不惜直接用台词讲出来,中西文化的对立都源自压抑和自由的对立。

喜宴,不喜在哪里?印象最深的大概是伟同的说不出来的表情。伟同的不喜,是因为他力求皆大欢喜,又不想牺牲自己的喜,幸好最后的结局还算喜.如果说伟同代表夹在中西文化之间的男人,那微微就代表了中西文化交融的女人,而这个人物似乎容易被忽视,所以这里就多说一些,微微对没有爱情的婚姻寄予期待,是传统的她;后来发现这不现实,就想打掉孩子去追寻自己的生活,是西方文化熏陶的她;最后还是和伟同、塞门组成了特别的家庭,是折衷的她。

高伟同是影片纽带衔接的关键人物,他是一个在台湾长大、到美国留学的人物,他接受了美国文化,同时美国文化也容纳了他。他作为一个同性恋者,有一位同性恋恋人,但是他又无法摆脱父母对其婚姻的催促,为了满足父母心愿,他只好为父母演一场戏,以解二老焦虑。高父、高母代表中国传统道德观,高父作为当年从大陆撤退到台湾的一名高级将领,他秉承了中国传统观念,要求儿子结婚生子。顾微微是一位从大陆到美国求学的女孩,她本是“临危受命",但她不断地被两位老人所感动,在洞房之夜与伟同假戏真做,而且还怀了孕,最后她决定生下孩子.塞门是伟同的同性恋爱人,原本为帮助伟同,同意伟同与微微假结婚,却想不到他们假戏真做.伟同的父亲了解了这一切之后,经过痛苦的思索,无奈地面对事实,承认塞门的身份。最后伟同、微微、塞门以及孩子组成了一个特殊的家庭。

影片情节冲突转折都是一波未平,一波又起,一个个矛盾随着情节的展开不断的展现在观众面前。

根据郝夫斯特和强皮纳斯的文化维度来分析,可分为以下几个方面:

1.个体主义—集体主义

个体主义与集体主义的一个重要差别,表现在对“我们”的意识和对“我"的意识.集体主义文化中的人常常想的是“我们”,想自己的责任和义务,想如何遵从社会规范,并具有与内群体成员合作的强烈倾向。相反,个体主义文化中的人首先想的是“我”,我个人的幸福,我个人的追求,我个人的利益。在《喜宴》中有多处表现“我们”的重要。比如,伟同明显感到自己有延续香火的责任和压力;比如他的父母为选择未来媳妇所发生的争吵。父亲见到伟同说到找媳妇的事情时,强调的是“她应该能生很多孩子"。他还对伟同说:“你一定要举行一个大婚礼,如果你不做,你就是一个不肖子孙;如果你照办,你的老爹就不会在美国丢

面子.”

另外,在举行婚礼时,亲朋好友都为婚礼出了钱,所有的亲友都来参加了婚礼,而且都去闹了洞房,明显表现出“自己人”之间分享一切的集体主义特征。这在美国人是很难想象的——怎么可以进到人家的卧室并要求别人当众亲热?这侵犯到了别人的隐私。再亲近也得留下私人空间啊。

2.中性—情绪化

影片同时表现出中美两个民族在这一点上的差异.塞门总是将喜怒写在脸上,与伟同亲热时充满激情,对伟同不满时大声争吵,即使当着伟同父母的面也是如此.相反,伟同的父亲总是不动声色,就是当听到伟同是同性恋者这样令人震惊的消息,得知维维肚子里有了伟同的骨肉这个爆炸性“新闻”时都不形于色,表现出中国人情绪中性的极致。

因为是喜剧,影片当然对中美文化差异作了夸张的表现。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已越来越多地看到文化鸿沟的缩小,代沟的缩小和权力距离(尤其是父子父女间)的缩小。但有意思的是,当我们用跨文化理论去解读电影中的文化差异时,发现几乎所有的差异都被理论所概括了,这加强了我们对表象背后原因的理解,非常有效。

3.长期-短期导向

中国文化有强烈的长期导向,注重历史和传统,相反,美国文化有明显的短期导向,强调创意和灵活性,有时为了眼前的利益可以不顾长远的后果,对文化传统更不留恋.在影片中,伟同把他父亲在历年里给他寄来的中国书法字画全部挂起来,以显示对父亲、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尊重。维维也在伟同父母面前大谈书法经(她本人是艺术家),以赢得老人的好感。此外,虽然事隔多年,当餐馆老板认出老上级的时候,依然沿袭了原来的关系,要为老上级的儿子操办婚礼,表现的都是对历史的尊重。相反,影片中的美国人塞门非常独立,他很少与自己的父母和家人交谈,几乎与家庭没有联系,这与伟同和维维跟其父母的关系形成鲜明对比。

4.权利距离

与美国文化相比,中国文化的权力距离比较大,一般都认为社会等级是自然存在的,是生活的一个不可或缺的客观实在。而在美国则追求人人平等的境界。在影片中,最明显的体现就是餐馆老板几十年后仍然不改对伟同父亲的称呼,一朝为上级,一生为上级(一朝为师,一生为父是另一个说法).此外,伟同本人在一家公司担任管理人员,他威胁下属时经常讲的一句话就是“如果你再犯错,我就扣你的工资."完全是居高临下的态度.其他的权力距离则表现在家人,很明显,其父是一家之主,每次吃饭大家都要等他先动筷子品尝饭菜,每次伟同的母亲都会把药和果汁准备好,端到伟同的父亲面前。她还对维维说:“丈夫和孩子对我们女

人来说就是最重要的,此事亘古不变,对吗?”没想到,维维回答说“不!”表现出上一代与下一代,中国台湾的妇女与中国大陆的妇女在对夫权上认识的不同。

5.关系特定-关系散漫

在中国文化中,一般人都只加入几个为数不多的群体,并对这些群体有很强的忠诚感和内心承诺,同时与群体的成员有深入的交往.美国文化中的个体却常常是多个群体的成员,但与群体内其他成员却只保持很松散的联系.中国人对内外群体的态度很不一样,常常有区分“自己人”与“外人”的倾向。只有很亲近的亲戚朋友才被视为“自己人”。在影片中,伟同的父母虽然知道塞门是伟同最好的朋友,却一直都把塞门看成外人就是这种倾向的表现。

一部《喜宴》包含的内容和层次丰富得惊人,两代人的情感交流、对传统的不同态度、对生活的不同追求甚至整个华人社会对性的态度,以及不同身份的碰撞所蕴涵的政治暗指,让人笑中有泪地观看完《喜宴》之后,仍觉得回味无穷。《喜宴》是李安表达东方社会和情感最具神韵的一部作品,故事和人物既可能是个案,也可以是整体,题旨和细节既可以深入又可以浅出.

西方文化是个人主义至上,个人的行为价值由自己确立,无须别人的肯定(包括亲人在内);相对之下,东方文化则被塑造成是家庭至上,不容许个人独断独行,破坏了家庭的从属延续。

影片的结尾是一个十分暧昧的态度,虽然以父亲为代表的老一辈,似乎已经表示退出历史舞台,但是以伟同为代表的新一辈却陷入了更深的矛盾。感情和责任的矛盾,也许要在更长远的将来慢慢化解、克服.李安电影中父亲的角色往往是集所有的中国符号于一身,精要的掌握两千年中国历史文化遗产,他不仅仅精通太极拳、长于书法、熟悉中国诗词艺术,还能领悟体现于饮食之中的中国文化精义,甚至于连血统都极端纯正,因为他的先人曾在前清中过功名,但是这块绽放着浑圆成熟光芒的古玉,却与现代社会有些格格不入,他所熟悉的世界观,遭遇到他的下一代最直接的挑战.这些西化甚深的子女(伟同已经在美国住了十年,而且有绿卡)一方面表现出对父亲的价值观难以消受,但是同时又不能将后者完全摆脱。在这样的一个叙事架构里,父亲明显的隐喻传统中国,但有趣的是这个传统中国并没有和西方直接接触,而是和已经西化,但是心中又充满矛盾情节的子女,也就是在现代化过程中伤痕累累,但又不能回头的当代中国相互进行拉扯.在《喜宴》之中,我们看到伟同为了迎接父母到访,将家中的摆设全部改换,到处挂上父亲亲手写的书法;与微微的婚礼采公证结婚,却惹的父怒母悲,结果只好大肆铺张,办了一个传统的大红喜宴。接受父亲一切安排的伟同,显然并不乐在其中。尽管如此,导演李安大概是担心喜气洋洋的热闹婚礼感染力太强,让观众不知道这是在批评传统中国的不合时宜,所以还安排自己现身说教,告诉观众这种铺张婚礼是「五千年性压抑的结果」.分析进行到这里,我们发觉《喜宴》这部电影其实是要透过「喜宴」这个仪式,排演出传统和现代之间的矛盾危机。李安的聪明在于,要拍中国人对性的压抑,没有比“喜宴”更好的角度了。任何一个中国人都能体会到,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