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三82《碰撞与冲突》优质教学设计(6页)语文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碰撞与冲突》教学设计
——兼谈文艺史如何上出历史味?
宝应县画川高级中学王书香
摘要:文艺史的教学在平时授课中一直存在误区,不是陷入文艺作品鉴赏课的漩涡,就是沦为作家、作品的简单圈画记忆,却忘了历史课的真谛——通过课堂教学要获得什么样历史观感和人文素养。

本文旨在通过《碰撞与冲突》教学设计的呈现,探寻以“文艺史这一学科发展史”为依托,去深入探究文艺作品的风格及与时代特征之间的关系,力求演绎出文艺史的“历史味”,从而为学生历史分析能力的提升与人文素养的养成略尽绵薄之力。

关键词:文艺史教学历史味 19世纪下半期文艺教学设计
一、设计思路
《碰撞与冲突》是人民版必修三最后一个专题的第二节,课程标准对本课的要求很明确——“1、了解19世纪下半期文学、美术、音乐的主要代表作品和作家。

2、认识这一时期文学产生的时代背景、特点和影响。

3、欣赏文学艺术作品,体验历史的发展变化,提高对文学艺术作品的审美欣赏能力。

”本课是典型的文艺史教学。

但是实际教学中因“文艺史”涵盖了文学、音乐、美术、历史等几个学科的基本内容,加之教师缺乏相关学科的知识储备,所以在我们的日常教学中往往出现“学科边界”模糊的现象。

在平时授课中,不是陷入文艺作品鉴赏课的漩涡,就是沦为作家、作品的简单圈画记忆。

这样的教学设计,只能说是完成了最低层次的教材梳理,却忘了通过课堂教学要获得什么样历史观感和人文素养,这明显有违课程标准的,但如何调整却一直不得其法,深以为憾!
2019年的金秋十月有幸参加了江苏省骨干教师培训,非常欣喜的听了束鹏芳老师《工业革命时代的浪漫情怀》一课,可以说既享受了一场视听的盛宴,也解了我关于文艺史教学的诸多困惑。

在束老师如潺潺流水的讲述和自然而精彩的师生互动中,我对文艺史的教学有了全新的认知:文艺史的教学即以文艺作品为载体感受作品的风格透视作品背后的社会。

这其实要求我们把历史教学上升到“理性”的高度——思想文化史的“时代性”是非常明显的,以文学艺术为例,有的是对现实理想化的再造,有的则是表达作者对现实的不满,这都涉及文学艺术作品的创作风格与时代特征之间的关系,既所谓“一定时期文化是一定时期政治与经济的反映”。

而我们历史课所要做的就是以“文艺史这一学科发展史”为依托,去深入探究其背后的东西。

如:“为什么这样那样的文化现象会发生在特定的时代?”、“该现象对我们今天有何意义?”等,可能这样才能上出文艺史的“历史味”吧?
基于这样的认知,我设计了以下三个层层递进的环节:一、文艺史学习是基于作品的欣赏过程;二、文艺史学习是感受作品里的人性和风格;三、文艺史学习是透视作品背后的社会。

在三个环节的递进中,感知19世纪下半期文学、美术、音乐的主要代表作品和作家,体会不同风格作品的特点,理解作品创作的社会背景。

为真正使历史教学“活”起来,本课的教学设计中也加入了不少的“调料”,如:经典名著、乐章、绘画欣赏与分析,但在材料的选择上力求经典、精悍,侧重点落在分析文艺作品背后的历史,以更好地把握“鉴赏”与“历史味”之间的“度”突出文艺史的“历史味”。

同时还在栏目设置一块,特别辟出了“历史学习”一块以提升本课学习的“历史味”。

二、过程设计
导入新课:
幻灯片:自然界的碰撞、冲突产生了?国家间的碰撞、冲突产生了?人类思想的碰撞、冲突产生了……
追问:在思想这一块为什么会产生碰撞呢?(学生自由回答)
设计意图:通过类比提问,让学生感受碰撞与冲突这一课题,活跃课堂气氛、延展学生思维。

通过追问激发学生深入思考,发散思维。

课堂教学:
明晰概念:文艺即文学和艺术(音乐、美术等)的统称,是人们对日常生活的提炼、升华和表达。

方法告知:文艺史教与学的步骤
①文艺史学习是基于作品的欣赏过程。

②文艺史学习是感受作品里的人性和风格。

③文艺史学习是透视作品背后的社会史。

设计意图:通过概念阐释让学生从宏观上了解本课授课的三大组成部分——文学、音乐、美术,以此分块梳理这节课的基础知识。

通过教与学步骤的告知,让学生知晓课堂教学流程,自主构建从作品到作品风格再到养成风格的社会课堂的教学框架。

第一环节:文艺史学习是基于作品的欣赏过程
展示材料1:
故事一:于连……对于上流社会,他感到的只是仇恨和厌恶……人间地狱就在这里了!
故事二:当本堂神父来给他做临终圣事的时候,他那双显然已经死去几个小时的眼睛,一见银制的十字架、烛台和圣水壶,忽然复活,目不转睛地盯住这些圣器,鼻子上的那颗肉瘤也最后地动了一动。

当教士把镀金的受难十字架送到他的唇边,让他吻吻上面的基督时,他做了一个吓人的动作,想把它抓过来,而这最后的努力耗尽了他的生命。

学习行为1:说明故事来源的作品与作家,并介绍与此相似的其他作品作家。

展示材料2:天鹅湖的音频文件
学习行为2:聆听音乐并且说出作品名称与作曲家,他还有哪些作品?并介绍与此相似的其他作品及音乐家。

展示材料3:几幅绘画作品
学习行为3:说明作品与画家,并请介绍与此风格相似的其他作品及其画家。

设计意图:通过典型作品的展示,使学生对这一时期的文学、音乐、美术作品及作家有一个初步的了解,感知文艺作品的主要流派,接受文艺作品的熏陶,提升对文学艺术作品的审美、欣赏能力,活跃课堂气氛。

历史学习1:作为作品与作家的历史
1、19世纪30年代起的文学:流派、作家、作品
2、19世纪30年代起的音乐:流派、音乐家、作品
3、19世纪30年代起的绘画:流派、画家、画作
学习行为4:课堂即时完成表格填空和课堂巩固练习。

设计意图:通过历史学习1这一板块,强化学生的基础知识,完成文艺史学习的第一环节“了解这一文学、美术、音乐的主要代表作品和作家”,为后面对历史现象的理解与分析奠定基础。

第二环节:文艺史学习是感受作品里的人性和风格
展示材料4:
经典赏析、类比追问:
鲍赛昂夫人教导拉斯蒂涅,社会又卑鄙又残忍,要他以牙还牙去对付这个社会。

她说:“你越没有心肝,就越高升得快。

你毫不留情的打击人家,人家就怕你。

”“没有一个女人关切,他在这儿便一文不值,这女人还得年轻、有钱、漂亮。

”按照表姐的指点,拉斯蒂涅决心去勾引高老头的二女儿妞沁根太太。

19世纪上半期,维克多•雨果作品是通过情节复杂故事,夸张的人物性格描写,以色彩浓郁的笔墨写出,充分体现了浪漫主义小说的特点。

相比之下,巴尔扎克用怎样的手法或写作方法来表达?他又展示了怎样的人性?
余音绕梁、深切体会:
再听天鹅湖的音频文件,体会作品中包含怎样的风情?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情绪蕴含在作品中?
画面犹在、类比追问:
19世纪上半期,法国德拉克洛瓦之《自由引导人民》气势磅礴,色彩与明暗对比强烈,结构紧凑,用笔奔放,充分展现了浪漫派绘画的风格特点。

而法国米勒的《拾穗者》表达的是怎样的情绪和主题?用了怎样的创作手法?
学习行为5:19世纪30年代的文艺作品显露出什么特点?请同学们用自己的语言尝试表述。

设计意图:通过经典片段和画面的呈现,进一步体会这一时期文艺作品的不同风格。

让学生尝试表述作品风格,锻炼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且有助于学生更
好地自主生成历史概念。

通过与浪漫主义文艺的对比,分析作品所反映的特色人性。

感受作品的风格与反映的人性与社会密切相关,体会文艺作品是特定时期社会生活的艺术化呈现。

历史学习2:作为人本身和艺术思潮的历史
明晰概念:
现实主义:强调艺术乃自然的直接复现或对自然的模仿。

其中在19世纪30年代欧洲出现的带有强烈社会批判性的文艺思潮和创作方法被称为批判现实主义。

印象主义:在19世纪60-70年代以创新的姿态登上法国画坛,其锋芒是反对陈旧的古典画派和沉湎在中世纪骑士文学而陷入矫揉造作的浪漫主义。

在现代科学技术(尤其是光学理论和实践)的启发下,注重在绘画中对外光的研究和表现。

民族乐派:是浪漫主义乐派的一个重要分支,或者说是其后期的发展,作曲家往往根据自己的才赋,按不同的方式去运用本民族的主题和民间的音乐遗产进行创作。

展示材料5:
自由美好的乌托邦想象,激情飞扬,强烈对比。

以想象和夸张的手法来批判现实的黑暗,抒发个人的情感,表现崇高的理想,鼓舞人民的斗志,追求自由与民主!
创作的焦点是那些生活在普罗社会下的大众,关心社会政治经济制度等因素对人民所造成的种种压迫和影响,而不再是个人内心情感的自我世界。

问题:这两种文艺各属于何种风格,有何异同?
设计意图:通过历史概念的呈现、阅读、阐释和分析,掌握各种文艺流派的特点。

通过不同作品风格的辨别,进一步理解概念,提升学生辨别能力。

借此感受文艺作品本身的发展历史。

第三环节:文艺史学习是透视其背后的社会史
展示材料6:
巴尔扎克说:“我的作品有它的地理,正如有它的谱系和它的家族,它的场所和它的特产,它的人物和它的事件,正如法国有它的盾徽,有它的贵族和平民,有它的手艺者和农民,有它的政治家和花花公子,有它的军队一样,总之,有它的整个社会!”
问题设计:
1、巴尔扎克的作品展示了19世纪上半期法国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它真实地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生活,揭露了资产阶级的贪婪、掠夺和一切建立在金钱基础上社会关系,堪称资本主义的“社会百科全书”。

那巴尔扎克创作的源泉是什么?
2、柴可夫斯基为代表的民族乐派表达了强烈要求摆脱外国文化控制、弘扬本民族文化的诉求,他们的作品在旋律、节奏等方面都带有民族特点,为什么会这样?
3、法国米勒的《拾穗者》等作品,贴近社会下层,真实反映了下层人民生活,何以有这样的作品出现?
学习行为7:结合教材及其巴尔扎克的表述,利用前面所学知识,相互讨论,回答上述问题。

学生讨论回答,教师适时点拨。

历史学习3:作为社会镜像的历史
文艺作品赖以存在的社会环境——19世纪30年代起的世界
经济: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资本主义内部矛盾的激化
政治:世界联系进一步加强,不同文明发生激烈的冲突
文化:文化、道德观念的变化,拜金盛行;浪漫主义文艺的失落
设计意图:通过史料的呈现、问题的设计,引导学生从政治、经济、文化三个维度感知这一时期的世界,认识带有明显时代特色文艺作品产生的时代背景,真正的去体会“一定时期文化是一定时期政治与经济的反映”这一观念,感受文艺史的“历史味”。

课堂小结:
展示材料7:几幅图片
学习行为8:说出这一时期代表文艺作品的风格,思考为什么这一时期会出现这样风格繁多的这体现出当时怎样的时代特色?
设计意图:通过同一时代几种不同风格的文艺作品的集中呈现,直击《碰撞与冲突》这一课题,呼应课堂导入部分,形成整体感知。

展示材料8:
文学艺术使我们从熙攘纷扰的碰撞与冲突中超拔出来,开拓生命、回归本真。

——余秋雨
学习行为9:从这些带着我们回归本真的文学艺术家身上我们又感受到了哪些值得我们学习的精神?
展示材料9:
假如生活欺骗了你,不要忧郁,也不要愤慨!不顺心时,暂且克制自己,相信吧!快乐之日就会到来,我们的心儿憧憬着未来,现今总是令人悲哀,一切都是暂时的,转瞬即逝,而那逝去的,将变得多么可爱。

“我爱过的真理……现在它在哪里?……到处都是伪善,至少也是招摇撞骗,甚至那些最有德的人,最伟大的人,也是如此。


学习行为10:让学生诵读材料,判别各自所属的风格,对学生的人生态度提出期待。

设计意图:通过材料的引入和设问,挖掘文学艺术家身上的优秀品格,为学生树立精神榜样。

通过诵读和判别,以提出对学生良好人生态度期待的方式,进行情感、态度、价值观潜移默化的教育,升华课堂教学。

三、教学反思
思想文化史的相关内容是必修板块中最为鲜活的一个部分,我们除了要让学生增强相关的知识储备之外,更要引导学生从多个角度、多个层面去认知人类文化的发展历程、发展因素和对历史的影响,让学生在感叹“历史如此丰富”之外,进一步提升其自身的文化素质和人文素养,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方不违教育本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