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标名师命题】2012届高三语文 古诗文鉴赏单元验收试题(7) 新人教版
2012年高考语文古诗词鉴赏详解
2012年高考语文古诗词鉴赏详解古典诗文2012-06-24 12392012年高考语文古诗词鉴赏详解井永战整理全国卷大纲版12.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8)落叶修睦注雨过闲田地,重重落叶红。
翻思向春日,肯信有秋风。
几处随流水,河边乱暮空。
只应松自立,二不与君同。
[注]修睦晚唐诗人。
(1)从写落叶的角度看,第二联与一、三两联的不同是如何体现出来的?这样写有什么作用?答(1)(4分)第一、三两联从旁观者的角度描写7秋雨之后落叶的情态,而第二联中“思”与“信”的主体是落叶,使落叶人格化。
第二联插入一、三两联之间,使得全诗富于变化,别具情致。
【解析】本题考查考生鉴赏诗歌的形象和表达技巧的能力。
答出“思”、“信”两字作用的.给2分;答出使全诗富于变化的,给2分。
意思答对即可。
如有其他答案,只要言之成理.也可得一些分。
(2)本诗最后一联为什么要写松?请简要分析。
答【答案】(2)(4分)以松“王”与叶“落”二者的不同构成鲜明对比,采表达对松树不凋的赞叹,强化了对落叶飘零的感慨。
【解析】本题考查考生鉴赏诗歌的形象和表达技巧的能力。
答出构成对比的,给2分能简要分析的,给2分。
意思答对即可。
解答时要联系全诗,借助注释,准确把握。
2012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语文新课标试题解析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8~9题。
思远人晏几道红叶黄花秋意晚,千里念行客。
飞云过尽,归鸿无信,何处寄书得。
泪弹不尽临窗滴,就砚旋研墨。
渐写到别来,此情深处,红笺为无色。
8.这首词表达了什么样的感情?“红叶黄花秋意晚”一句对表达这种感情有什么作用?(5分)答9.“就砚旋研墨”与“临窗滴”有什么关系?“红笺为无色”的原因是什么?请简要分析。
(6分)答8.【命题意图】本题考查考生对诗歌思想感情的理解,以及表达技巧的赏析。
【解题思路】解答时要联系全词词句,联系题目、的情况,准确把握。
从题目上——思远人,可以看出这是一首思念怀人之作;在写法上,借秋景、飞云、归鸿等意象来表现这一情感,从词的每一个意象上去思考,联系的思念之情去作答即可。
2012年高考新课标全国卷语文试题(附答案)
2012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新课标卷)语文一、现代文阅读(9分,第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l~3题。
《诗经》原来是诗,不是“经”,这在咱们今天是很明确的。
但在封建社会里,诗三百篇却被尊为“经”,统治阶级拿它来做封建教化的工具。
从西周初期到春秋中叶,诗三百篇是一种配乐演唱的乐歌。
这些乐歌一方面用于祭祀、宴会和各种典礼,当作仪式的一部分或娱乐宾主的节目。
另一方面则用于政治、外交及其他社会生活,当作表情达意的工具,其作用和平常的语言差不多,当然它更加曲折动人。
例如周代有一种“献诗陈志”的做法,当一些人看到国君或者同僚做了什么好事或坏事,就做一首诗献给他们,达到颂美或者讽谏的目的。
还有人由于个人遭受冤屈或不幸,也往往通过诗来发泄和申诉。
应该说明,“献诗陈志”是要通过乐工的演唱来献给君上或同僚的,所以卿士“献诗”宗和“替献曲”或“睃贼”、“曚诵”并提。
在人民群众的生活里,诗歌也常用于表情达意,例如《诗经·邶风·新台》和《诗经·泰风·黄鸟》等,都是针对具体的现实问题而发的。
古代史传中还有一些不在三百篇之内的“徒歌”,例如《左传·宣公二年》记载宋国将军华元被郑国人提了去,后来逃回来,人民讥笑这位败军之将,做了一个歌儿对他唱。
这样的歌,从性质上说和“献诗陈志”没有什么区别。
不过士大夫献诗,是特地做了给乐工唱的;庶人的作品则先是在社会上流传,给采访诗歌的人收集去了,才配上乐曲,达到统治阶级的耳中。
在外交宴会等场合,宾主各方往往通过“贼诗”来表达愿望和态度。
“贼诗”时点出现成的诗篇,叫乐工们演唱,通过诗歌的问答,了解彼此的立场,这就叫“贼诗言志”。
这种“贼诗”往往不管原作本身的内容和意义,仅仅是把贼诗者的观点和愿望寄托在诗中某几句之上,来作比喻成暗示,所以是一种典型的断章取义。
《左传·寰公二十六年》记晋侯为了卫国一个叛臣的缘故,把卫侯羁押起来,齐侯和郑伯到晋国去说情,郑国的子展就贼《诗经·郑风·将仲子》一诗。
(完整word版)2012年全国高考语文试题及答案-新课标卷修正版,推荐文档
2012 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语文第 I 卷阅读题 甲 必考题 一、现代文阅读 ((9 分,每小题 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3 题。
“黑箱,是控制论中的概念,意为在认识上主体对其内部情况全然不知的对象 . “科技黑箱”的含义与此有所不同,它是一种特殊的存贮知识、运行知识的设施或过 程,使用者如同面对黑箱,不必打开,也不必理解和掌握其中的知识,只需按规则操 作即可得到预期的结果 .例如电脑、手机、摄像机、芯片,以及药品等,可以说,几乎 技术的全部中间和最终成果都是科技黑箱 .在科技黑箱的生产过程中,科学知识是基 础,价值观和伦理道德则对科学知识进行选择。
除此以外,科技黑箱中还整合了大量 人文的、社会的知识,并且或多或少渗透了企业文化和理念。
这样,在电脑或手机中 就集成了物理学、计算机科学、管理学、经济学、美学,以及对市场的调研和政府的 相关政策等知识 .科技黑箱是特殊的传播与共享知识的媒体,具有三大特点。
首先,它使得每一个 使用者——不仅牛顿,都能直接“站在巨人的肩上”继续前进.试想,如果要全世界的电脑使用者都透彻掌握电脑的工作原理, 掌握芯片上的电子理论, 那需要多少时间 ? 知识正是通过科技黑箱这一途径而达到最大限度的共享。
如今,计算机天才、黑客的 年龄越来越小,神童不断出现,他们未必理解计算机的制作过程就能编写软件、破译 密码。
每一代新科技黑箱的出现,就为相对“无知识”的年轻一代的崛起与赶超提供 了机会。
其次,处在相对低端的科技黑箱往往与语境和主体无关,而处于高端的科技 黑箱则需满足特定主体在特定场合乃至心理的需要。
人们很少能对一把锤子做什么改 进,而使用一个月后的电脑则已经深深地打上了个人的印记,这就锐明,在认识变得 简单易行之时, 实践变得复杂和重要。
最后,当科技为我们打开一扇又一扇门的时候, 我们能拒绝它的诱惑不进去吗 ?而一旦进去,我们的行为能不受制于房间和走道的形 状吗?表面上是使用者在支配科技黑箱,然而科技黑箱却正在使用者“不知情”的情 况下,对使用者施加潜移默化的影响,也就是说使用者被生产方对象化了。
2012年全国高考(新课标)语文试题及答案
2012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语文本试题卷分第I卷(阅读题)和第11卷(表达题)两部分。
考生作答时,将答案答在答题卡上(答题注意事项见答题卡),在本试题卷上答题无效。
考试结束后,将本试题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第I卷阅读题甲必考题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黑箱,是控制论中的概念,意为在认识上主体对其内部情况全然不知的对象.“科技黑箱”的含义与此有所不同,它是一种特殊的存贮知识、运行知识的设施或过程,使用者如同面对黑箱,不必打开,也不必理解和掌握其中的知识,只需按规则操作即可得到预期的结果.例如电脑、手机、摄像机、芯片,以及药品等,可以说,几乎技术的全部中间和最终成果都是科技黑箱.在科技黑箱的生产过程中,科学知识是通泌出,价值观和伦理道德则对科学知识进行选择。
除此以外,科技黑箱中还整合了大童人文的、社会的知识,并且或多或少渗透了企业文化和理念。
这样,在电脑或手机中就集成了物理学、计葬机科学、管理学、经济学、美学,以及对市场的调研和政府的相关政策等知识.科技黑箱是特殊的传播与共享知识的媒体,具有三大特点。
首先,它使得每一个使用者—不仅牛顿,都能直接“站在巨人的肩上”继续前进.试想,如果要全世界的电脑使用者都透彻掌握电脑的工作原理,掌握芯片上的电子理论,那需要多少时间?知识正是通过科技黑箱这一途径而达到最大限度的共享。
如今,计葬机天才、黑客的年龄越来越小,神童不断出现,他们未必理解计算机的制作过程就能编写软件、破译密码。
每一代新科技黑箱的出现,就为相对“无知识”的年轻一代的崛起与赶超提供了机会。
其次.处在相付低端的科技黑箱往往与语境和主体无关,而处于高端的科技黑箱则需满足特定主体在特定场合乃至心理的需要。
人们很少能对一把锤子做什么改进,而使用一个月后的电脑则已经深深地打上了个人的印记,这就锐明,在认识变得简单易行之时,实践变得复杂和重要.最后,当科技为我们打开一扇又一扇门的时候,我们能拒绝它的诱惑不进去吗?而一旦进去,我们的行为能不受制于房间和走道的形状吗?表面上是使用者在支配科技黑箱,然而科技黑箱却正在使用者“不知情”的情况下,对使用者施加潜移双化的影响,也就是说使用者被生产方对象化了。
2012届高考语文古诗词鉴赏复习测试题(有答案)
2012届高考语文古诗词鉴赏复习测试题(有答案)(二九)阅读下面一首词,然后回答问题。
鹧鸪天辛弃疾陌上柔桑破嫩芽,东邻蚕种已生些。
平冈细草鸣黄犊,斜日寒林点暮鸦。
山远近,路横斜,青旗沽酒有人家。
城中桃李愁风雨,春在溪头荠菜花。
有人说这首词的最后两句是全词的画龙点睛之笔,决定了全词的情调。
请问:这首词的情调是愉快的还是愁苦的?请简述理由。
运用的又是怎样的艺术手法?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二九)这首词的情调是愁苦的。
从表面看,似乎是愉快的,全词的景物多是春曰清丽之景,但是欣赏词作须知人论世!“斜曰寒林点暮鸦”句已透露了一点消息,至“桃李愁风雨”句便把大好锦锈河山竟然如此残缺不全的感慨完全表现出来。
这里作者用的是反衬的艺术手法。
(三○)阅读下面这首词,回答问题。
定风波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已而遂晴,故作此。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
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
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1.开头“莫听”“何妨”两个词语,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怀?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三○)1.“莫听”表现了作者在风雨面前毫不在乎的态度,从而反映出作者旷达的处世态度;“何妨”写出作者在风雨面前还要吟咏着诗句悠然信步,表现了作者对自然风雨和生活厄运的挑战。
2.本篇借眼前景抒胸中情,诗中的“风雨”是实指,也是隐喻。
联系诗人的政治处境,分析“风雨”的喻意,并概括诗歌所表现出的作者的生活态度。
2012届高三语文专题复习精品试题解析:专题7古代诗歌鉴赏.pdf
【专题七】古代诗歌鉴赏【考纲解读】2011年“考试大纲”对古诗词鉴赏的要求是:能阅读浅易的古代诗文。
其中对“鉴赏评价”的要求有两项:(1)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2)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
能力等级为D。
比较近几年的诗歌鉴赏题,我们发现诗歌鉴赏题总体上还是遵循“稳中有变”的原则,“稳”是前提,“变”是微调。
1.题型题量稳定,分值各省延续。
绝大多数省市采用简答题的题型,设置两道小题,各省保持自己的特色。
如2011年湖北卷3个小题,第(1)小题是填空的形式;北京卷2个小题,第(1)小题是选择。
2.试题选材来源依然是以唐宋诗词为主,但不拘于唐宋。
从这两年的试题情况看,唐宋诗词并没有减少的趋势,但从先秦到近代都在命题人的范围之内。
至于体裁,诗词曲都在被选之列。
诗歌鉴赏的出发点就是考查真实的鉴赏能力。
3.命题形式在稳定中更趋于灵活。
值得注意的是,2009年湖南卷,2010年天津卷,2011年湖北卷以比较阅读的形式对该考点进行了考查。
与前几年相比,比重有所下降。
【高考体验】(2011年安徽卷)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8~9题。
琅琊溪①[宋]欧阳修空山雪消溪水涨,游客渡溪横古槎②。
不知溪源来远近,但见流出山中花。
[注] ①此诗写于作者被贬滁州(今安徽省境内)期间。
琅琊溪在滁州狼牙山。
②槎(ch á):这里指拼扎而成的简易木桥。
8.这首诗围绕溪水描绘了哪几幅画面?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4分)答案:这首诗描写了雪消溪涨、游客渡溪、古槎横溪、山花随溪水流出等画面。
表现了作者对琅玡山美景的喜爱之情,体现了作者寄情山水的悠然情怀。
解析:本题考查对诗歌意象与意境创造的理解,全诗仅四句,很显然一、二、四三句,共创造了四个场景,即四幅画面。
只要用简短的话概括画面内容即可。
感情主要是对山水的喜爱并乐在其中。
可联系初中学过的《醉翁亭记》来帮助理解。
9.请从虚实结合的角度对诗中三、四两句进行解析。
2012届高考语文古诗词鉴赏复习测试题(含答案和解释)
2012届高考语文古诗词鉴赏复习测试题(含答案和解释) (九)阅读下文,完成1~4题。
卷)小重山岳飞昨夜寒蛩注]不住鸣。
惊回千里梦,已三更。
起来独自绕阶行。
人悄悄,帘外月胧明。
白首为功名。
旧山松竹老,阻归程。
欲将心事付瑶琴。
知音少,弦断有谁听?注]蛩(qióng):蟋蟀。
1.下列名句中为岳飞所写的一句是()A.千古兴亡多少事?悠悠,不尽长江滚滚流。
B.自许封侯在万里。
有谁知,鬓虽残,心未死。
C.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
D.羌管悠悠霜满地。
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2.词中所说的“心事”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这首词的主旨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有人评岳飞词说:“一种壮怀能蕴藉(含蓄而不显露),诸君细读《小重山》。
”请结合这首词所表达的感情,谈谈你的理解。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6答案与精析1.C。
C句出自岳飞的《满江红.怒发冲冠》。
其他为陆游等人的词句。
2.希望抗金报国。
岳飞“白首为功名”,这功名就是为抗金复国建功立业。
可是当时的形势、环境,不允许他为抗金复国建立功名,知其“心事”者“少”。
3.知音少,弦断有谁听?4.此词表现了立功不易、苦无知音的沉郁情怀,实质上与作者通常表现的豪迈雄健、慷慨激昂的精神相一致。
前人对岳飞词的评论,其核心是“壮怀”和“蕴藉”这两个词。
“壮怀”指词的内容,即表达的情感;后者指词的风格。
2012年高考语文诗歌鉴赏汇编
2012年高考语文诗歌鉴赏汇编2012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语文题(大纲版)12.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8分)落叶修睦注雨过闲田地,重重落叶红。
翻思向春日,肯信有秋风。
几处随流水,河边乱暮空。
只应松自立,二不与君同。
[注]修睦:晚唐诗人。
(1)从写落叶的角度看,第二联与一、三两联的不同是如何体现出来的?这样写有什么作用?答(2)本诗最后一联为什么要写松?请简要分析。
答:(1)【答案】(4分)第一、三两联从旁观者的角度描写7秋雨之后落叶的情态,而第二联中“思”与“信”的主体是落叶,使落叶人格化。
第二联插入一、三两联之间,使得全诗富于变化,别具情致。
【解析】本题考查考生鉴赏诗歌的形象和表达技巧的能力。
答出“思”、“信”两字作用的.给2分;答出使全诗富于变化的,给2分。
意思答对即可。
如有其他答案,只要言之成理.也可得一些分。
(2)【答案】(4分)以松“王”与叶“落”二者的不同构成鲜明对比,采表达作者对松树不凋的赞叹,强化了对落叶飘零的感慨。
【解析】本题考查考生鉴赏诗歌的形象和表达技巧的能力。
答出构成对比的,给2分:能简要分析的,给2分。
意思答对即可。
解答时要联系全诗,借助注释,准确把握。
2012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语文新课标试题解析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8~9题。
思远人晏几道红叶黄花秋意晚,千里念行客。
飞云过尽,归鸿无信,何处寄书得。
泪弹不尽临窗滴,就砚旋研墨。
渐写到别来,此情深处,红笺为无色。
8.这首词表达了什么样的感情?“红叶黄花秋意晚”一句对表达这种感情有什么作用?(5分)9.“就砚旋研墨”与“临窗滴”有什么关系?“红笺为无色”的原因是什么?请简要分析。
(6分)8.【命题意图】本题考查考生对诗歌思想感情的理解,以及表达技巧的赏析。
【解题思路】解答时要联系全词词句,联系题目、作者的情况,准确把握。
从题目上——思远人,可以看出这是一首思念怀人之作;在写法上,借秋景、飞云、归鸿等意象来表现这一情感,从词的每一个意象上去思考,联系作者的思念之情去作答即可。
2012年高考新课标全国卷语文试题(附答案及详细解析)
2012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新课标卷)语文答案解析一、现代文阅读1.C解析:偷换概念,“价值观和伦理道德对科学知识进行了修正”错,原文是“价值观……进行了选择”,“修正”应为“选择”。
2.B解析:强加因果,前后两句话无因果关系,且“根本原因”文中无此信息。
3.D解析:无中生有,“其直接后果就是科技这把双刃剑的哪一刃都变得更加锋利”错,“直接后果”纯属主观臆测。
二、古代诗文阅读(36分)(一)文言文阅读(19分)4.D解析:阙:空缺,缺额。
5.C解析:①表现的是何灌的正直,而不是“恪尽职守”;⑤说的是萧燧的节俭;⑥说的是萧燧关心百姓的仁爱之心。
6.A解析:“与其亲党”错。
原文是“其亲党”,即秦桧的亲党,而非秦桧及其亲党。
7. (1).(5分)如今有德才和无德才的人混杂一道,风俗浇薄虚浮,兵力未强,财力未富,应当卧薪尝胆以求国内安定太平。
解析:关键词“杂糅”“浇浮”“治”各1分,大意2分。
(2).萧燧说:“东部西部不属同路,按说不该给粮食,但哪忍心对原管辖地区不闻不问呢?”解析:关键词“异路”“安”“旧治”各1分,大意2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8.这首词表达了对远方行人的深切思念。
首句起兴,以红叶黄花染绘出深秋的特殊色调,渲染离别的悲凉气氛,增添对远方行人绵绵不尽的思念情怀。
9.关系是:“就砚旋研墨”暗指以临窗滴下的泪水研墨,和泪作书。
原因是:红笺被泪水浸湿。
由于情到深处,词中主人公在作书时不停流泪,泪水落到纸上,红笺因而褪去了颜色。
解析:本题考查鉴赏古典诗歌的能力。
第8题侧重考查作品的思想感情和表现手法,第9题侧重考查对诗歌深层内涵的挖掘赏析。
首句因感秋而怀远,借景抒情,点出主题。
接着写鸿雁随着天际的浮云飞尽,闺中人遥望渺渺长空,盼望归鸿带来游子的音信,但令她失望——“无信”。
下片写悲感流泪,泪弹不尽,临窗而下,有砚承泪,遂以研墨作书。
笺色之红因泪而淡直至褪尽,用夸张的修辞,极写痴情之深。
2012届高考第二轮专题卷(语文)专题07古代诗歌鉴赏答案与解析
2012届专题卷语文专题七答案与解析1.【参考答案】两个“自”字,都是“独自”的意思,使各不相干的“伤心”与“水流”了解到了一起,以无情水流反衬人之有情,以自流之水写无可奈何的伤别之情。
【解析】解答此题要抓住“人伤心”的主观感受与“江自流”的客观景象的统一,明确诗人是以水的无情反衬人的有情。
2.【参考答案】写法:以景作结,融情于景;好处:营造意境,含蓄蕴藉。
“青山万里一孤舟”用辽阔的万里青山与孤舟的对比写尽了裴郎中被贬途中的孤独,表现了整理对友人的恋恋不舍的深情。
【解析】结尾一句诗人联想出一幅“友人乘一叶孤舟在万里青山之中,在烟波浩渺的长江上顺流而下”的图景,将无限的怅惘与牵挂不舍之情巧妙地融合其中,既写尽了裴郎中旅途的孤寂,伴送他远去的只有万里青山,又表达了诗人恋恋不舍的深情。
可以说情景交融、意境深远,颇具李太白“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之妙!3.【参考答案】抓住“露”“月”“泉”“竹”“鸟”等意象来写景。
这样描写一方面营造了凄清冷寂的意境,一方面也衬托出诗人内心的孤寂。
【解析】“意象”是融入了诗人情思的形象,可以据此找出诗中的意象,对意象进行分析可以明确,“露”“月”“泉”“鸟”这四种意象相互融合,以动衬静,突显了诗人被贬谪后所处环境的空旷寂寞。
4.【参考答案】谪居僻远之地,孤独愁苦,情怀无人理解。
【解析】从本诗的意象入手,诗人抓住在静夜中听到的各种细微的声响,来进行描写,以有声写无声,表现诗人所处环境的空旷寂寞,从而衬托他谪居中郁悒的情怀。
5.【参考答案】温词塑造了一个皮肤白皙,性格温润,眉如柳叶,貌美如花,极度思念远在边塞征戍之人的思妇形象。
牛词中抒情主人公因思念故乡而“梦长安”:“金甲冷,戍楼寒”体现了边塞苦寒,主人公因戍边生活艰苦而梦回京都。
“长安”代指朝廷,表达了他希望皇恩浩荡,不要冷落了生活清苦的戍边将士的愿望。
【解析】分析温词中的抒情主人公形象可以抓住词中的外貌、神态描写;牛词中的“梦长安”的原因可以从词中的环境描写来分析。
2012高考语文试题 诗歌鉴赏专题
22001122高高考考语语文文试试题题 诗诗歌歌鉴鉴赏赏专专题题一、全国卷(广西、贵州、甘肃、青海、西藏)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8)落 叶修 睦 注雨过闲田地,重重落叶红。
翻思向春日,肯信有秋风。
几处随流水,河边乱暮空。
只应松自立,而不与君同。
[注]修睦:晚唐诗人。
(1)从写落叶的角度看,第二联与一、三两联的不同是如何体现出来的?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本诗最后一联为什么要写松?请简要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二、全国新课标卷 (黑龙江、吉林、河北、河南、内蒙古、山西、云南、宁夏、新疆、海南)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8-9题。
思远人 晏几道红叶黄花秋意晚,千里念行客。
飞云过尽,归鸿无信,何处寄书得。
泪弹不尽临窗滴,就砚旋研墨。
渐写到别来,此情深处,红笺为无色。
8.这首词表达了什么样的感情?“红叶黄花秋意晚”一句对表达这种感情有什么作用?(5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9.“就砚旋研墨”与“临窗滴”有什么关系?“红笺为无色”的原因是什么?请简要分析。
2012年全国高考语文试题及答案(新课标版)
2012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语文本试题卷分第I卷(阅读题)和第11卷(表达题)两部分。
考生作答时,将答案答在答题卡上(答题注意事项见答题卡),在本试题卷上答题无效。
考试结束后,将本试题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第I卷阅读题甲必考题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黑箱,是控制论中的概念,意为在认识上主体对其内部情况全然不知的对象.“科技黑箱”的含义与此有所不同,它是一种特殊的存贮知识、运行知识的设施或过程,使用者如同面对黑箱,不必打开,也不必理解和掌握其中的知识,只需按规则操作即可得到预期的结果.例如电脑、手机、摄像机、芯片,以及药品等,可以说,几乎技术的全部中间和最终成果都是科技黑箱.在科技黑箱的生产过程中,科学知识是通泌出,价值观和伦理道德则对科学知识进行选择。
除此以外,科技黑箱中还整合了大童人文的、社会的知识,并且或多或少渗透了企业文化和理念。
这样,在电脑或手机中就集成了物理学、计葬机科学、管理学、经济学、美学,以及对市场的调研和政府的相关政策等知识.科技黑箱是特殊的传播与共享知识的媒体,具有三大特点。
首先,它使得每一个使用者—不仅牛顿,都能直接“站在巨人的肩上”继续前进.试想,如果要全世界的电脑使用者都透彻掌握电脑的工作原理,掌握芯片上的电子理论,那需要多少时间?知识正是通过科技黑箱这一途径而达到最大限度的共享。
如今,计葬机天才、黑客的年龄越来越小,神童不断出现,他们未必理解计算机的制作过程就能编写软件、破译密码。
每一代新科技黑箱的出现,就为相对“无知识”的年轻一代的崛起与赶超提供了机会。
其次.处在相付低端的科技黑箱往往与语境和主体无关,而处于高端的科技黑箱则需满足特定主体在特定场合乃至心理的需要。
人们很少能对一把锤子做什么改进,而使用一个月后的电脑则已经深深地打上了个人的印记,这就锐明,在认识变得简单易行之时,实践变得复杂和重要.最后,当科技为我们打开一扇又一扇门的时候,我们能拒绝它的诱惑不进去吗?而一旦进去,我们的行为能不受制于房间和走道的形状吗?表面上是使用者在支配科技黑箱,然而科技黑箱却正在使用者“不知情”的情况下,对使用者施加潜移双化的影响,也就是说使用者被生产方对象化了。
2012年高考真题古诗鉴赏及参考答案汇编
2012年高考古诗鉴赏及参考答案1.新课标卷(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8~9题。
思远人晏几道红叶黄花秋意晚,千里念行客。
飞云过尽,归鸿无信,何处寄书得。
泪弹不尽临窗滴,就砚旋研墨。
渐写到别来,此情深处,红笺为无色。
8.这首词表达了什么样的感情?“红叶黄花秋意晚”一句对表达这种感情有什么作用?(5分)答:8.【解析】本题考查考生对诗歌思想感情的把握能力。
【方法点拨】解答时要联系全词词句,联系题目、作者的情况,准确把握。
从题目上可以看出(思远人),可以看出是一首思念怀人之作;在写法上,借秋景、飞云、归鸿等意象来表现这一情感。
【参考答案】这首词表达了对远方行人的深切思念。
首句起兴,以红叶黄花染绘出深秋的特殊色调,渲染离别的悲凉气氛,增添对远方行人绵绵不尽的思念情怀。
9.“就砚旋研墨”与“临窗滴”有什么关系?“红笺为无色”的原因是什么?请简要分析。
(6分)答:9.【解析】本题考查考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能力。
【方法点拨】通过阅读,理解诗歌内容,把握各个意象之间的关系,是解答本题的关键。
用什么研墨,用泪水也,以泪水研墨,和泪作书。
思念到深处,不停流泪,泪水落到纸上,红笺因而褪去了颜色。
【参考答案】关系是:“就砚旋研墨”暗指以临窗滴下的泪水研墨,和泪作书。
原因是:红笺被泪水浸湿。
由于情到深处,词中主人公在作书时不停流泪,泪水落到纸上,红笺因而褪去了颜色。
12.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8)落叶修睦注雨过闲田地,重重落叶红。
翻思向春日,肯信有秋风。
几处随流水,河边乱暮空。
只应松自立,二不与君同。
[注]修睦:晚唐诗人。
(1)从写落叶的角度看,第二联与一、三两联的不同是如何体现出来的?这样写有什么作用?答(1)(4分)第一、三两联从旁观者的角度描写了秋雨之后落叶的情态,而第二联中“思”与“信”的主体是落叶,使落叶人格化。
第二联插入一、三两联之间,使得全诗富于变化,别具情致。
【解析】本题考查考生鉴赏诗歌的形象和表达技巧的能力。
2012新课标高考诗词鉴赏经典题及详细解答
2012诗歌鉴赏难点:理解诗歌的思想感情1、(2011课标卷)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2)题。
春日秦国怀古周朴①荒郊一望欲消魂②,泾水萦纡傍远村。
牛马放多春草尽,原田耕破古碑存。
云和积雪苍山晚,烟伴残阳绿树昏。
数里黄沙行客路,不堪回首思秦原。
[注]①周朴(?~878):字太朴,吴兴(今属浙江)人。
②消魂:这里形容极其哀愁。
③泾水:渭水支流,在今陕西省中部,古属秦国。
萦纡:旋绕曲折。
(1)这首诗表现了诗人什么样的感情?请简要分析。
(5分)(2)你认为这首诗在写作上是如何处理情景关系的?(6分)2、(2011湖南卷)阅读下面的古诗,完成题目。
(7分)春暮西园高启绿池芳草满晴波,春色都从雨里过。
知是人家花落尽,菜畦今日蝶来多。
请任选一个角度赏析本诗。
3、(2011福建卷)阅读下面的这首诗,回答问题。
(6分)晓至湖①上【清】厉鹗出郭晓色微,临水人意静。
水上寒雾生,弥漫与天永。
折②苇动有声,遥山淡无影。
稍见初日开,三两列舴艋。
安得学野凫,泛泛逐清景③。
【注】①湖:杭州西湖。
②折:弯曲。
③景:影。
(1)这首诗情感丰富,请作分析。
(3分)(2)请从表达技巧的角度对“折苇动有声,遥山淡无影”进行赏析。
(3分)4、阅读白居易的《村夜》诗,分析这首诗表达诗人怎样的思想情绪?霜草苍苍虫切切,村南村北行人绝。
独出门前望野田,月明荞麦花如雪。
5、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回答问题。
(8分)【2009山东卷】寄远杜牧南陵水面漫悠悠,风紧云轻欲变秋。
正是客心孤迥处,谁家红袖凭江楼?(1)首句中“悠悠”在诗中有何作用?(3分)(2)本诗后两句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情感变化?请作简要分析。
(5分)2012诗歌鉴赏难点:理解诗歌的思想感情1、(2011课标卷)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2)题。
春日秦国怀古周朴①荒郊一望欲消魂②,泾水萦纡傍远村。
牛马放多春草尽,原田耕破古碑存。
云和积雪苍山晚,烟伴残阳绿树昏。
数里黄沙行客路,不堪回首思秦原。
2012年高考新课标全国语文试卷解析(精析word版)(教师版)
2012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全国新课标卷)语文试题解析(教师版)(河南、山西、吉林、黑龙江、宁夏、新疆、海南)【试题总体说明】这套试题涵盖了新课标高考的基本题型,很好地展现了新课程理念。
与2011高考全国新课标卷相比,主要有以下特色。
第一,题型保持稳定,变化不大。
语言文字运用、文言文阅读、现代文阅读比较常规。
易于学生考试发挥。
第二,题目难度适中。
重视基础知识考查,字音字形比较常见常规,试题难度不大;现代文阅读题目不是太难,亮点是考到了探究题与文本结合更密切。
第三,选材经典,譬如,现代文阅读选择了老舍的《马裤先生》;同时,选材也新颖,引领考生关注现实生活,注重能力考查。
如欧债危机等进入素材。
总之,2012高考全国新课标卷语文试题对考生的考查非常全面,试题难度适中,注意事项:1. 本试卷分第I卷(阅读题)和第II卷(表达题)两部分。
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 作答时请认真阅读答题卡上的注意事项,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
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请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第I卷阅读题甲必考题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黑箱”是控制论中的概念。
意为在认识上主体对其内部情况全然不知的对象。
“科技黑箱”的含义与此有所不同,它是一种特殊的存贮知识、运行知识的设施或过程,使用者如同面对黑箱,不必打开,也不必理解和掌握其中的知识,只需按规则操作即可得到预期的结果。
例如电脑、手机、摄像机、芯片,以及药品等,可以说,几乎技术的全部中间和最终成果都是科技黑箱。
在科技黑箱的生产过程中,科学知识是基础,价值观和伦理道德则对科学知识进行选择。
除此以外,科技黑箱中还整合了大量人文的、社会的知识,并且或多或少渗透了企业文化和理念。
这样,在电脑或手机中就集成了物理学、计算机科学、管理学、经济学、美学,以及对市场的调研和政府的相关政策等知识。
科技黑箱是特殊的传播与共享知识的媒体,具有三大特点。
2012届高三语文试题参考答案
2012届高三语文试题参考答案1、B(zhēn/jiān,yì/sì,tuò/tà;A项 zhú/zhuó,chéng/chěng,yù;C项 chuàng/chu āng,yú,yān/yè;D项qiān,jīn/yín,lù/lòu)2、D(A、变幻莫测:变化很多,不能预料。
B、形容事情错综复杂,不易识别;C、莫衷一是:不能决定哪个是对的。
形容意见分歧,没有一致的看法。
D、呼之欲出:形容人像画得逼真,似乎叫一声就会从画中走出来。
泛指文学作品中人物的描写十分生动。
这里属于望文生义,可改为“水落石出”)3、C(A项,成分残缺,“中国”后面缺介词“向”,应该为“向……宏伟目标”;B 项,搭配不当,“激发”与“优秀作品的大量涌现”不搭配;D项,句式杂糅,“原因是……”与“由……所导致的”杂糅)4、C(本语段阐述艺术的功能与起源,④⑥句谈艺术的功能,②⑤①③句谈“人类的艺术的起源”。
其中④句是总起,谈“艺术的功能”,⑥句“这是”承接④句谈“艺术”;②句由⑥句对“艺术”的论述转到对“人类的艺术”论述;⑤句紧接②句谈“人类艺术的起源”;①句接⑤句“动物进化”;③句接①句的“情绪与情感”)5、【答案】D(D项解释为“称职”。
)6、【答案】C(A项第一句的“以”字是介词,拿;第二句是连词,表目的,用来。
B项第一个“而”是连词,表修饰;第二个是连词,表转折。
C项两个“为”字都是介词,替、给。
D项第一个“之”字是代词,第二个是结构助词。
)7、【答案】C(解析]①说的是杨继宗能明断案情,④说的是杨继宗守礼⑥说的是杨继宗有识人眼光。
)8、【答案】B(A项中盗贼是逃走的,而非被放走。
C项是在杨继宗担任嘉兴知府期间。
D项考中状元的不是杨继宗的学生。
)9、【答案】(1)孝宗立/迁湖广按察使/既至/命汲水百斛洗涤厅事/而后视事/曰/吾以除秽也/居无何/复以佥都御史巡抚云南/三司多旧僚/相见欢然(错、漏、多两处扣1分,扣完为止。
2012届高考语文古诗词鉴赏复习测试题(含答案)
2012届高考语文古诗词鉴赏复习测试题(含答案)(四)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完成题目。
赋得暮雨送李胄韦应物楚江微雨里,建业暮钟时。
漠漠帆来重,冥冥鸟去迟。
海门深不见,浦树远含滋。
相送情无限,沾襟比散丝注]。
注]古人有“密雨如散丝”的诗句。
1.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A.首联两句写黄昏时分,诗人伫立在细雨蒙蒙的江边。
这既点明了诗题中的“暮雨”,又照应了诗题中的“送”字。
B.二、三两联描写船帆被细雨打湿而变重,鸟翅因沾雨而无法轻巧地飞翔,天朦朦胧胧看不清通海处,远处江边的树却显得十分滋润。
C.尾联中将沾襟的别泪与散丝般的密雨交融在一起,十分含蓄地表达了诗人的送别之情,情与景巧妙地结合了起来。
D.全诗第一句直接点明“微雨”,而后面主要是通过对船帆、鸟羽、天际、大树的描绘来烘托蒙蒙细雨,这样更增强了诗的形象性和表达力。
2.这是一首写送别的诗,但主要篇幅却是写景,将离别之情寓于这些景中。
下面几首写送别的唐诗中,与它写法相同的一首是()A.此地别燕丹,壮士发冲冠。
昔时人已没,今日水犹寒。
B.苍苍竹林寺,杳杳钟声晚。
荷笠带斜阳,青山独归远。
C.闻道衡阳外,由来雁不飞。
送君从此去,书信定应稀。
D.满酌劝僮仆,好随郎马蹄。
春风慎行李,莫上白铜提。
答案与精析1.C。
尾联“相送情无限,沾襟比散丝”,说送别的离情别泪竟像密雨一样多,并含蓄地表达了诗人的不舍之情。
诗中“情无限”“泪沾襟”均直接表达了惜别之情。
2.B。
例诗写景的方法是“用写景来传达离别之情,用景物的特征描写衬托诗题主旨”,只有B项侧重写景,同时用写景来传情。
(五)甲:阅读下文,完成1~3题。
月夜忆舍弟杜甫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
寄书长不迭,况乃未休兵。
1.杜甫是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他的诗被称为“诗史”,他被后人奉为_____________。
这首诗的体裁是五言_____________诗。
2.从诗中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等句子,可以看出本诗写于安史之乱时。
2012高考古诗词鉴赏专题训练—语文
2012高考古诗词鉴赏专题训练—语文一、试题分析纵观2011年17套高考语文试卷,诗歌鉴赏的考点分布依然紧扣《考试大纲》的要求,以感受形象,品味语言,赏析表达技巧、作者的思想感情和观点态度,对作品评价的再评价为重点。
选材范围以唐、宋诗词为主,17套试卷有12套的鉴赏题材料出自唐宋诗词,而涉及宋诗词多达9套题。
有的省市还取材于自己省市的诗人作品,如山东、江西等,这不仅仅是巧合,也与作者命题的思路有关,大抵是为弘扬地方文化。
有的省市试题也涉及其他朝代的诗歌,如上海《明月何皎皎》,出自东汉《古诗十九首》;重庆《渡江》,出自明朝高启的作品;福建《晓至湖上》出自清朝厉鹗的作品;浙江《蝶恋花·出塞》出自纳兰性德的作品。
但这些作者及作品并不陌生,有的在中学课本中出现过,如高启、纳兰性德;有的作家未见过,但所选的诗歌学生一般也能读懂,且篇幅短,(五言、七言)诗居多,词只有3首,往年考过小令、元曲之类,2011年不见。
全国各省市选材均把握在学生能读懂的诗歌中,不在读懂诗的门槛上为难学生。
从总体来看,诗歌鉴赏的分值有所增加,不少省市由原来的6分增加到8分,有的甚至增加到17分。
如江苏卷10分,全国新课标卷11分,辽宁卷11分,北京卷17分。
二、典型试题剖析(一)形象鉴赏类古诗词中的形象(意象),一般指抒隋主人公形象、诗人“我”的形象和景物形象。
考题中常以这样的方式出现:1.请简要分析诗中塑造的“___________”这一艺术形象。
2.这首诗塑造了一个什么样的诗人的形象?3.诗歌中的景物具有什么样的特点,请结合诗歌内容作具体分析。
解题步骤:先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出形象(意象)的总体特征和意义,并以此为“论点”,抓住形象的具体特点或个性特征,结合诗句进行分析论证。
具体而言,回答这类题的步骤:(1)找到诗人描绘的形象的有关诗句;(2)分析形象的基本含义(表层含义+深层含义);(3)结合诗歌主旨分析诗人为什么要描绘这一形象;(4)指出描绘形象的作用或效果。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1—2012学年度上学期高三一轮复习语文单元验收试题(7)【新课标】命题范围:古诗文鉴赏【一】1.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后面问题。
秋蕊香张耒帘幕疏疏风透,一线香飘金兽。
朱栏倚遍黄昏后,廊上月华如昼。
别离滋味浓如酒,著人瘦。
此情不及墙东柳,春色年年依旧。
(1)上片写景时运用了哪些手法?请结合词的内容分析。
(2)结合全词,简要赏析“此情不及墙东柳,春色年年依旧”一句。
2.阅读下面的诗歌,然后回答问题。
离亭燕张昪①一带江山如画,风物向秋潇洒。
水浸碧天何处断?霁色冷光相射。
蓼屿荻花洲,掩映竹篱茅舍。
云际客帆高挂,烟外酒旗低亚②。
多少六朝兴废事,尽入渔樵闲话。
怅望倚层楼,寒日无言西下。
[注]①张昪:南宋初人,作者经历了宋由盛到衰的时代转变。
此词为作者退居期间所作。
②低亚:低垂。
(1)赏析上阕“水浸碧天何处断”一句中“浸”字的妙处。
(2)联系整首词,简要分析“怅望倚甚楼,寒日无言西下”一句蕴涵着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3.阅读下面的宋诗,回答后面的问题。
春日郊外[宋] 唐庚城中未省有春光,城外榆槐已半黄。
山好更宜余积雪,水生看欲倒垂杨。
莺边日暖如人语,草际风来作药香。
疑此江头有佳句,为君寻取却茫茫。
(1)这首诗颔联和颈联是用哪些艺术手法描写郊外阳春风物的?(2)尾联写出了作者怎样的感触?这样写有什么好处?4.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问题。
和晋陵陆丞相早春游望杜审言独有宦游人,偏惊物候新。
云霞出海曙,梅柳渡江春。
淑气催黄鸟,晴光转绿苹。
忽闻歌古调,归思欲沾襟。
(1)分析诗中“催”、“转”二字的妙处。
(2)第二三两联诗句对全诗有哪些作用?5.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后面问题。
题李世南画扇①蔡肇②野水潺潺平落涧,秋风瑟瑟细吹林。
逢人抱瓮知村近③,隔坞闻钟觉寺深④。
[注]①李世南:北宋著名画家,擅画山水。
②蔡肇(?—1119):字天启,丹阳(今属江苏)人。
曾任吏部员外郎、中书舍人等职。
③瓮:这里指水瓮。
④坞:地势周围高而中央的地方。
这里指山坞。
(1)请简单描述一下李世南画的扇面中应有的景物。
这样一幅画面呈现出什么样的气氛?(2)古人的题画诗往往会阐发画面以外的意趣,你觉得这首诗哪些描写表现了画面以外的景和趣?这样写有什么好处?6.阅读下面这首诗,回答问题。
宿五松山下荀媪家①李白我宿五松下,寂寥无所欢。
田家秋作苦,邻女夜舂寒。
跪进雕胡②饭,月光明素盘。
令人惭漂母③,三谢不能餐。
【注释】①此诗作于李白晚年参加永王璘的起兵失败之后。
②雕胡:菰米,秋季结实,色白而滑,古人当作美食。
③漂母:典出《史记·淮阴侯列传》,指馈赠食物。
韩信贫贱时,有一位在江边漂洗衣物的老妇人给他饭吃。
他富贵后,重重地报答了漂母。
(1)颔联中哪个字最有表现力?请作简要赏析。
(2)结合全诗说说诗人为什么“三谢不能餐”。
7.阅读下面一首诗歌,回答后面的问题。
宴散白居易小宴追凉散,平桥步月回。
笙歌归院落,灯火下楼台。
残暑蝉催尽,新秋雁带来。
将何还睡兴,临卧举残杯。
(1)全诗紧扣标题中的“散”字展开,请说说颔联是如何表现“散”的。
答:(2)这是诗人晚年的一首闲适诗,请结合颈联的意象分析诗中的闲适之情。
答:8.阅读下面这首词,回答问题。
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辛弃疾郁孤台下清江水,中间多少行人泪!西北望长安,可怜无数山。
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
江晚正愁予,山深闻鹧鸪。
[注]南宋高宗建炎三年,金兵分两路南侵,一路追高宗,直指临安(今杭州);一路追隆佑太后(在当时维系人心,抵御外侮发挥着重要作用,为时人和后世所称颂),直至江西赣州造口,情势危急。
南奔民众及沿途百姓深受金兵之害。
47年后,任职江西驻赣州的辛弃疾有感于此,在造口墙上写了这首词。
行人:指困金兵南侵而逃难的人。
鹧鸪:一种叫声凄厉的鸟,其叫声谐音为“行不得也哥哥”。
(1)解释:“长安”是指:。
“无数山”是指:。
(2)“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是名句,常被人们引用。
在词中,“青山”喻指什么?人们引用时它又是什么意思? 全词抒发了词人怎样的思想感情?答:9.阅读下面的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商山早行温庭筠晨起动征铎①,客行悲故乡。
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
槲叶落山路,枳花明驿墙。
因思杜陵②梦,凫雁满回塘。
【注】①铎(duó):系在马车上的铃。
②杜陵:在长安城南,汉宣帝陵墓所在地,这里指故乡长安。
(1)本诗首联描绘了怎样的早行情景?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感情?答:(2)人言“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两句绝佳,其写景有何特点?试作简要赏析。
答:10.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回答问题。
好事近吕渭老①飞雪过江来,船在赤栏桥侧。
为报布帆无恙,著两行亲札。
从今日日在南楼,鬓自此时白。
一咏一觞谁共?负平生书册。
【注】①吕渭老,南宋词人。
1127年靖康之变,局势危急,宋室南渡,很多士人也纷纷南迁。
这首词就是吕渭老南渡平安抵达后,写给友人的。
(1)起句“飞雪过江来”在全词中有什么作用?(2)联系全词分析作者“鬓自此时白”的原因。
11.阅读下面这首诗歌,然后完成后面问题。
临江仙徐昌图饮散离亭西去,浮生长恨飘蓬。
回头烟柳渐重重。
淡云孤雁远,寒日暮天红。
今夜画船何处?潮平淮月朦胧。
酒醒人静奈愁浓。
残灯孤枕梦,轻浪五更风。
(1)请从景和情的角度简析“[淡云孤雁远,寒日暮天红”的好处。
答:(2)本词运用了虚实相生的艺术手法,请结合全词对此简要分析。
答:【二】1.阅读下面两首宋诗,回答问题。
西楼曾巩海浪如云去却回,北风吹起数声雷。
朱楼四面钩疏箔,卧看千山急雨来。
城南曾巩雨过横塘水满堤,乱山高下路东西。
一番桃李花开尽,惟有青青草色齐。
(1)以上两首诗都是写雨景,试说说这两首诗写的雨景有什么不同。
(2))《城南》三、四两句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请简要分析。
2.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苏武庙温庭筠苏武魂销汉使前,古祠高树两茫然。
云边雁断胡天月,陇上羊归塞草烟。
回日楼台非甲帐①,去时冠剑是丁年②。
茂陵不见封侯印,空向秋波哭逝川。
【注】①甲帐:《汉武故事》载,武帝“以琉璃、珠玉、明月、夜光错杂天下珍宝为甲帐,其次为乙帐。
甲以居神,乙以自居。
”②丁年,壮年。
⑴古人云:“黯然销魂者,唯别而已矣!”(江淹《别赋》)而本诗中的“销魂”却是另一种意蕴。
请说说诗中“销魂”所指的内容。
⑵颔联描绘了两幅动人的画面,请简要概括两幅画面的内容。
⑶尾联运用了什么样的表达技巧,抒发了怎样的情感?3.阅读下面一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浣溪沙苏轼风压轻云贴水飞,乍晴池馆燕争泥。
沈郎多病不胜衣。
沙上不闻鸿雁信,竹间时听鹧鸪啼。
此情惟有落花知![注]沈郎:诗人自比南朝诗人沈约,体弱多病。
(1)上片“风压轻云贴水飞,乍晴池馆燕争泥”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其目的是什么?答:(2)词的最后一句“此情惟有落花知”含蕴丰富,耐人寻味,请简要分析它包含了哪几重意思?答:4.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回答问题。
舟中立秋[清] 施闰章垂老畏闻秋,年光逐水流。
阴云沉岸草,急雨乱滩舟。
时事诗书拙,军储临海①愁。
洊饥②今有岁,倚棹③望西畴。
[注]①军储临海:时局动荡,临海府储存了大量的军粮。
②洊饥:指百姓遇到了连年的饥荒。
③棹:代指船。
(1)结合全诗,简要分析诗人的情感的变化。
(2)颔联运用了什么手法?请对其表达效果作简要赏析。
5.阅读下面一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忆王孙春词李重元萋萋芳草忆王孙①,柳外楼高空断魂,杜宇声声不忍闻。
欲黄昏,雨打梨花深闭门。
【注】①王孙:本指贵族公子,此处指主人公的丈夫。
(1)作者精心选取了哪些意象?这些意象营造了什么样的氛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2)杜牧的《清明》“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与李重元词一样,都写到了“断魂”,但其所抒发的感情各不相同,试做简要的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6.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回答后面问题。
诉衷情·宝月山作(宋)仲殊①清波门外拥轻衣,杨花相送飞。
西湖又还春晚,水树乱莺啼。
闲院宇,小帘帏。
晚初归。
钟声已过,篆香②才点,月到门时。
【注】①仲殊:僧人,曾住杭州宝月寺。
②篆香:又称百刻香,寺院常用其作为计时器来使用。
(1)上阕中的“乱”字用得很有分量,请简要赏析。
(2)请具体赏析本词是如何通过景物描写来表现词人心境的。
7.阅读下面两首诗歌,然后回答问题。
山雨[宋]翁卷一夜满林星月白,亦无云气亦无雷。
平明忽见溪流急,知是他山落雨来。
山雨[清]何绍基短笠团团避树枝,初凉天气野行宜。
溪云到处自相聚,山雨忽来人不知。
马上衣巾任沾湿,村边瓜豆也离披。
新晴尽放峰峦出,万瀑齐飞又一奇。
(1)翁卷《山雨》一诗前两句描写了怎样的情景?有什么作用?(2)这两首诗都描写了山雨,在艺术手法上有什么不同,请作简要分析。
8.阅读下面这首词,回答后面的问题。
水调歌头陈维崧夏五大雨浃月①,南亩半成泽国,而梁溪人尚有画舫游湖者,词以寄慨。
翠釜②一朝裂,铜狄尽流铅③。
江南五月天漏,炼石补仍穿。
骤若淫龙喷沫,狂比长鲸跋浪,庐舍没长川。
菱蔓绕床下,钓艇系门前。
今何日,民已困,况无年。
家家秧马闲坐④,墟井断炊烟。
何处玉箫金管,犹唱雨丝风片⑤,烟水泊游船。
此曲纵娇好,听者似啼猿!【注释】①浃月:整月。
②翠釜:天空。
③铜狄流铅:铜人泪如铅水。
④秧马:农具名。
⑤雨丝风片:和风细雨。
(1)词的上阕主要采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2)论者评收尾“此曲纵娇好,听者似啼猿”10字“有千钧之力”,请简要赏析。
9.阅读下面这首诗,回答后面的问题。
山花子•春恨陈子龙①杨柳迷离晓雾中,杏花零落五更钟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