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革热临床诊断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发病机制
体液中的抗体可促进病毒在上述细胞内 复制,并可与病毒形成免疫复合物,激 活补体系统,导致血管通透性增加。同 时抑制骨髓中的白细胞和血小板系统, 导致其减少,出血倾向。
病解:肝、肾、心和脑的退行性变。
发病机制
三种假说:二次感染、病毒变异、促进 性抗体。
病毒及抗体抑制骨髓白细胞、血小板系 统。
追求至善凭技术开拓市场,凭管理增 创效益 ,凭服 务树立 形象。2 021年1 月12日 星期二 上午1 时37分0 秒01:3 7:0021. 1.12
严格把控质量关,让生产更加有保障 。2021 年1月上 午1时3 7分21. 1.1201:37Janu ary 12, 2021
作业标准记得牢,驾轻就熟除烦恼。2 021年1 月12日 星期二 1时37 分0秒01 :37:001 2 January 好的安 排。上 午1时37 分0秒 上午1时 37分01 :37:002 1.1.12
专注今天,好好努力,剩下的交给时 间。21. 1.1221. 1.1201:3701:37 :0001:3 7:00Ja n-21
牢记安全之责,善谋安全之策,力务 安全之 实。202 1年1月 12日星 期二1 时37分0 秒Tues day , January 12, 2021
59
12
骨痛
204
42.1 腔道出血
12
2.5
腰痛
46
9.5
肝大
7
1.4
恶心呕吐 133
27.4 淋巴结肿大 7
1.4
登革热的实验室特点
项目 例数 % 项目
例数 %
WBC减少 368 76 TB升高
33 6.9
PLT减少 303 62.6 ALT升高 270 56.7
CK升高 140 34.6 AST升高
全身微小血管损伤导致出血倾向及其蛋 白渗出。
临床分型
典型登革热 轻型登革热 重型登革热 登革出血热与登革休克综合征
典型登革热
急性起病,24小时内体温可达40℃,发 热持续3~7天,热型多不规则或呈双峰热。 常伴畏寒、寒战,头痛,肌肉、骨骼和 关节疼痛,部分有眼眶后疼痛,恶心、 呕吐,腹痛、腹泻或便秘等。
加强交通建设管理,确保工程建设质 量。01:37:0001 :37:000 1:37Tu esday , January 12, 2021
安全在于心细,事故出在麻痹。21.1.1 221.1.1 201:37:0001:3 7:00Jan uary 12, 2021
踏实肯干,努力奋斗。2021年1月12日 上午1 时37分2 1.1.122 1.1.12
84.3%, 广州市占全国53.7%
历年广州市登革热病例病毒型别
1978:D4 1980:D3 1985:D1 1986-1988:D2 1990:D4 1991:D1,D4 1992:D4
1993:D2 1994-1995:D1 2001:D1 2002:D1 2003: D1
可分为4个血清型(Ⅰ,Ⅱ,Ⅲ,Ⅳ)。 4型之间有交叉反应。
流行病学
患者和隐性感染者是主要传染源 。 在流行期间,隐性感染者的数量可达全
体人群的1/3,可能是最重要的传染源。
流行病学
主要发生于市镇人口集中地区,发 病与布雷指数有关。
雨季为发病高峰季节。
广东省5~10月流行。其中8、9月份 为高峰。
WHO估计,全球约25亿的人群处于DF的危协中
全球每年有5000万人感染登革热病毒,其中50 万为DHF病例(其中大部份为儿童)。
1955-1998年共有80个国家发生过DF/DHF。
1998年,全球报告120多万例DF/DHF病例, 2001年美洲报告超过60万例DF(其中5000例为 DHF)
皮疹(2006年)
出疹时间:1~11天
疹程:2~18天
热退后出现的145例,占出疹患者52.3%
发热时出现的120例,占43.3%
形态:呈多样性,以充血性斑疹及斑丘疹合并 针尖样出血点最多见(74.7%) , 其次为单纯 充血性斑疹及斑丘疹(6.5%%) ,单纯针尖样 出血点皮疹(4.0%)等,14.8%始终未出现 皮疹
当前任务
一、认清传染病防治工作的形势,高度重视登 革热诊治工作。严格执行《传染病防治法》, 切实将“五早”(早发现、早诊断、早报告、早
隔 离、早治疗)措施落实到实处。
二、门诊严格执行首诊医师负责制。医务 人员尤
其是发热门诊和、急诊医师要熟练掌握登 革热的
诊断标准,做到不漏诊、不误诊。
三、做好集中收治病人工作。
轻型登革热
表现类似流感,发热不超过39℃,全身 疼痛轻,皮疹少或无皮疹,一般不出血, 病程短(1~4天)。
重型登革热
起病时如典型登革热表现,但在病程3~5 天时突然加重,表现为脑膜脑炎的症状 和体征 。有些病例出现消化道大出血甚 至出血性休克。多于24小时内死亡。此 型在临床上不符合登革出血热的诊断。
400 84.0
LDH升高 330 81.6 BUN升高 19 4.1
K降低 223 47.8
病原学检查
DF-IgM阳性 443 89.4%(1-16天) DF-IgG阳性 184 38.0% (2-14天) 病毒分离(C6/36细胞) 44 61%
IFA 证实为DV-Ⅰ型
2006年登革热病例的地理分布
死亡原因主要是呼吸中枢衰竭。
目前国内登革出血热诊断标准
(1)有典型登革热临床表现; (2)多器官较大量出血; (3)肝肿大。
具备以上2~3项,同时血小板在 100×109/L以下,血细胞比容增加20% 以上者。 同时伴有休克者,为登革休克综合征。
WHO登革出血热临床诊断标准
DHFⅠ级:有发热、皮疹、束臂试验阳性、血 小板减少、血液浓缩(HCT变化>0.2; 出现胸腹水或低蛋白血症等)
1/2~3/4病例血小板减少。
病毒分离
1.常用细胞培养法分离登革病毒。 2. 将急性期病人血清接种于白纹伊蚊纯系
细胞株C6/36,进行病毒分离,阳性率为 70~80%。 3.病毒型别鉴定采用中和试验或单克隆抗 体 4.2006年采用C6/36细胞培养分离血标 本 ,RT-PCR进行基因鉴定和基因序列 分析证实均为DEV-Ⅰ型。
488
2006年DF 年龄性别分布
性别 : 男266例(54.5%)
女222例(45.5%)
年龄 : 平均 36.6岁
484例登革热临床特点(2006)
病例数 %
病例数 %
发热
484 100.0 腹泻
53
11
皮疹
370
76.4 咳嗽
47
9.7
头痛
368
76.0 相对缓脉
12
2.5
肌痛
178
36.8 皮肤瘙痒
典型登革热
于病程3~6天出皮疹(或热退后出疹),呈多 样性。(皮疹先是充血性,1~3天后变为点状 出血疹,多见于四肢。多有痒感,疹退后无脱屑 及色素沉着)。疹型以斑丘疹、麻疹样、猩红 热样皮疹或皮下出血点为主。
同一患者可见多种形态不同的皮疹。持续3-4天。 束臂试验呈阳性。 于病程5~8天约25~50%病例有出血倾向 。
DHFⅡ级:除有Ⅰ级的表现外,还有出血; DHFⅢ级:除有Ⅱ级的表现外,还有轻、中
般无奈度休克(血压下降、脉压< 20mmHg、 脉搏速弱、皮肤湿冷、 烦躁不安) DHFⅣ级: 除有Ⅲ级的表现外,休克程度深
重,测不出血压和脉搏。
实验室检查
白细胞大多显著减少,从第2天开始降低, 4~5天至最低,至退热后1周才恢复正常。
登革热的诊断与治疗
王建
广州市第八人民医院
概况
登革热(dengue fever)是由登革热病毒 所引起,由伊蚊传播的急性传染病。其 临床特征为突起发热,头痛,全身肌肉、 骨骼和关节痛,极度疲乏,皮疹,淋巴 结肿大及白细胞减少,部分病人有出血 倾向。
全球形势
DF广泛分于有媒介伊蚊存在的热带、亚热带地域. 在东南亚、西太平洋和加勒比海地区呈现地方性 流行。
我国情况
1873年在夏门,1928年在广州及珠三角, 1940年在上海等地,1945年在福建、汉口等流 行。
静息30多年后,1978年在广东佛山突然发生本 病,当年全省报告22122例,1980年在海南暴 发,全省报告452676例。
1978-2001年,全国共报告68万例,死亡501 例。
谢谢!
树立质量法制观念、提高全员质量意 识。21. 1.1221. 1.12Tu esday , January 12, 2021
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0 1:37:00 01:37:0 001:37 1/12/20 21 1:37:00 AM
安全象只弓,不拉它就松,要想保安 全,常 把弓弦 绷。21. 1.1201:37:0001 :37Jan- 2112-J an-21
2002年全国报1606例, 2003年全国报93例
广东、广州市登革热在全国的地位
1990-1999广东9346例,广州市5984例, 2000-2003广东2424例,广州市1515例。其
中2002年广州市1423例,占全省90.3%. 1990-2003全国13960 例,广东省占全国
有利于DF流行的因素
➢ 登革热病毒(带毒蚊、人、兽)输入 ➢ 输入地自然气候 ➢ 输入地伊蚊密度
屋内处积水容器 居民养花、养莲 建筑工地积水 水缸积水
发病机制
登革病毒通过伊蚊叮咬进入人体,在单 核-吞噬细胞系统增殖至一定数量后,即 入血(第一次病毒血症),然后再定位于单 核-吞噬细胞系统和淋巴组织。病毒再复 制至一定程度,释出于血流中,引起第 二次病毒血症。
地区 例数
地区 例数
荔湾 273
番禺 28
越秀 46
南沙 3
白云 46
天河 41
海珠 29
佛山南海 3
输入 4 (柬埔寨2,印尼1,越南1)
截止11月6日我院收治473人
截止11月20日共收治529人,实验室确诊437 人.
发热
时间: 2006年所有病人均有发热,平均 发热6.0±2.12 天(1~14天 )
部位:以四肢为主,其次为躯干,头面部极少。
常伴有瘙痒,多不脱屑
小结
骤起发热、头痛、骨关节肌肉疼痛、皮 疹、淋巴结肿大、白细胞及血小板显著 减少是登革热早期的特征性临床表现, 可作为早期临床诊断的依据
确诊需依靠病毒分离和血清学检查
登革热诊断及处理原则流程图(见附图)
诊断类型
疑似病例 临床病例 确定病例
鉴别诊断
与流感、麻疹、猩红热、 恙虫病、钩体病、伤寒、 流行性出血热及败血症等相鉴别。
并发症
最常见的急性血管内溶血(合并G-6PD缺 乏症)。
精神异常 心肌炎 肝肾综合征 中毒性肝炎
治疗要点
一般治疗 抗病毒治疗 对症治疗
物理降温,慎用解热镇痛药。 止血、升白细胞药物、输入血小板, 及时纠正休克。
隔离期
从发病日起5~7天。 热退后3天。
2002年至今我院登革热收治情况
2002 2003 2004 2005 2006
3月 4月 5月 6月 7月 8月 9月 10月 11月 12月 合计
1 8 60 166 497 207 35 4 978
1 0 22 12 9 8 2
54
11
2
22
4
1 0 0 1 0 119 232 59 76
血清学检查
补体结合试验>1/32为阳性。 红细胞凝集抑制试验>1/1280者有诊断意
义。 双份血清抗体滴度有4倍以上升高者可明
确诊断。
诊断要点
流行病学资料 临床特征 实验室检查
诊断
ELISA法检测特异性IgM抗体阳性。 RT-PCR检测登革病毒RNA,其敏感性
高于病毒分离,可用于早期快速诊断及 用血清型鉴别。
2006: D1
广州市历年登革热病人死亡情况
1980年发病3036例,死亡4例。D3型 1986年发病1226例,死亡4例。D2型 1987年发病497例,死亡1例。D2型 1991年发病258例,死亡3例。D4、D1型
病原学
登革病毒归于黄病毒属,B组虫媒病毒。 不耐热,50度30min,或100度2min均 可灭活。
有一定的周期性(4-5年)。
流行病学
在东南亚及海南省,埃及伊蚊是本病的 主要媒介
在广东、广西,白纹伊蚊是主要媒介。 白纹伊蚊孳生于房屋内外的浅水及积水
中。 成蚊白天吸血,嗜人血。
人群易感性和免疫力 人对登革病毒普遍易感,但感染后并非
人人发病。由于对不同型别毒株感染无交叉 免疫力,因此可以发生二次感染。感染一种 病毒型产生的免疫对同型病毒免疫力可持续 1~4年,而对异型病毒的免疫则短。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