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和的具身认知:认知科学研究新进路
学习从“离身”到“具身”——认知科学的困境与转向(荐读)
学习从“离⾝”到“具⾝”——认知科学的困境与转向(荐读)本⽂转⾃《现代教育科学》2019-11从古⾄今,哲学家和教育者关注更多的是灵魂和⼼灵等内在的发展与提升。
柏拉图认为教育是灵魂的转向,只有摆脱⾁欲,才能真正得到灵魂的上升。
在其后的很多西⽅哲学家也认为,灵魂和⾝体是相互分离的,这种⾝⼼分离的理论在笛卡尔时期达到了顶峰。
笛卡尔从认识论上确证了⼼、物⼆元世界的存在。
但“如果把⼀切归结为精神,世界被观念化,⼈就成为⼀个超然的意识主体;如果把⼀切归结为物质,⼈就成为了机器”。
20世纪50年代末,认知科学诞⽣初期从多学科视⾓探究⼈类的学习,关注⼈类思维的理解和知识的建构。
随着信息加⼯理论的出现,把⼈脑看作计算机、信息处理器和问题解决者的隐喻开始⼴为流传,并被迅速运⽤到认知发展的研究上。
传统认知科学认为,⼈的⼤脑是为各种⼼智活动构建算法和程序的。
这种把⼈当做机器的传统认知科学存在着⼀些弊端,认为它只能接受简单的指令算法。
但⼈作为⼀种具有复杂脑结构的⾼级⽣物,在复杂的社会情境中会出现各种情况,这些是传统认知观点所⽆法预测的。
随着智能化时代的到来,⼈们更加关注学习的具⾝性、情境性和⽣成性,形成了第⼆次认知⾰命。
MR技术、体感技术和社会学研究⽅⾯都证实了⾝体在学习过程中发挥的巨⼤作⽤,同时新智能技术的出现也为学习者提供了技术⽀持。
2019年《地平线报告》(⾼等教育版)中提到移动学习设备和头戴式显⽰器可增加学习者的临场体验。
⽽混合现实技术是最近两三年发展起来的,它通过将线上和线下的融合,把数字技术和物理世界连接起来,创造了物理空间的模拟化环境,使学习者沉浸于学习环境中,通过⾝体体验形成了新的感知和理解。
语⾔学家莱考夫从现象学的视⾓揭⽰了概念隐喻的具⾝性,也有学者从⽣物学⾓度探讨学习者⾝体运动参与带来的学习效果,智能化时代的技术要促进学习者的发展需要具⾝理论的⽀撑。
笔者通过对传统认知科学的困境进⾏分析,并梳理了具⾝认知理论⽀持下的认知科学在教育领域的应⽤情况,并从具⾝技术开发、⽣成性具⾝课程设计、交互式环境构建三个⽅⾯的教育转向展开论述,旨在为具⾝认知在传统认知科学向第⼆代认知科学发展中的应⽤提供参考。
具身认知学习环境设计特征 要素 应用及发展趋势
4、个性化:具身认知学习环境设计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针对不同的学生, 设计个性化的学习方案,满足学生的个性化需求。
三、具身认知学习环境设计要素
具身认知学习环境设计包括以下关键要素:
1、空间布局:空间布局要有利于学生之间的交流和合作,同时要保证个人 学习和思考的空间。
2、硬件设备:硬件设备应具备实时互动、多媒体展示等功能,以满足学生 的学习需求。
具身认知在教育领域中已经得到了广泛的应用。例如,通过具身认知理论指 导下的教学实践,能够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和兴趣,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批判 性思维。此外,具身认知还被应用于特殊教育领域,帮助残疾学生更好地适应学 习环境。
未来,具身认知在教育领域中的发展趋势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与技术的融合:随着技术的不断发展,具身认知将与人工智能、虚拟现 实等技术相结合,为学生提供更加真实的、沉浸式的学习体验。
通过运用具身隐喻,我们可以将复杂的问题简化和具象化,从而找到新的解 决方案。
四、结论
具身认知和具身隐喻认知为我们理解认知过程提供了新的视角和方式。它们 的具身转向让我们认识到身体和环境在认知过程中的重要作用,而隐喻认知功能 则强调了隐喻在认知过程中的重要性和价值。通过对具身认知和具身隐喻认知的 深入研究,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人类的思维和决策过程,发现新的学习和教学方 法,以及推动技术的发展。
3、软件资源:软件资源应包括各种数字化工具、教学软件和网络资源等, 以支持学生的自主学习和探究。
4、教学活动:教学活动应根据具身认知理论进行设计,包括问题解决、团 队协作、实践探究等多种形式。
5、教师角色:教师角色需要转变,从传统的知识传授者转变为引导者和协 作者,帮助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和探究。
四、具身认知在教育中的应用及 发展趋势
具身认知认知心理学的新取向
具身认知认知心理学的新取向一、概述具身认知理论的兴起是对经典认知科学框架的一种革新性回应。
传统认知科学倾向于将认知视为一种抽象的信息加工过程,主要发生在大脑这一“黑箱”内部,且与具体的物理身体及其环境作用相对独立。
随着神经科学、认知科学、现象学以及进化生物学等领域研究的深入融合,学者们逐渐意识到认知并非孤立于身体与环境,而是与之紧密耦合。
具身认知理论正是在这种跨学科对话与实证研究的基础上应运而生,强调认知功能的实现离不开身体的感觉运动系统、生理状态以及与特定情境的互动。
感觉运动基础:认知过程与身体的感觉运动经验紧密相关。
我们的知觉、理解、推理等活动都是基于并依赖于身体在特定环境中进行的实际感知和动作。
例如,我们通过手部的动作来理解物体的形状和质地,通过身体姿态的变化来理解空间关系,甚至情绪体验也与特定的生理反应(如面部表情、心跳变化等)紧密相连。
情境嵌入性:认知并非在真空状态下进行,而是始终嵌入于特定的情境之中。
我们的认知表征、记忆和决策往往受到当前环境特征、任务要求以及身体状态的影响。
情境不仅提供了认知过程所需的外部线索,还塑造了我们如何组织和解释信息。
模拟与仿真:具身认知强调认知过程常常通过模拟或仿真现实世界中的行为和情境来实现。
例如,我们在思考未来行动方案时,可能会在心中“预演”各种可能的身体动作,以此来评估其可行性和预期后果。
动态交互与演化:认知不是静态的结构或模块,而是与环境持续交互并随时间演化的动态过程。
学习和适应新知识、技能往往伴随着身体经验和神经可塑性的变化。
具身认知理论对认知心理学乃至更广泛的科学领域产生了深远影响。
它推动了对认知机制的重新解读,促使研究者更加关注身体、环境与认知过程之间的相互作用,以及这些因素如何共同塑造人类的认知能力和行为表现。
在实践层面,具身认知理念已被应用于教育、临床干预、人机交互设计、虚拟现实技术等多个领域,倡导以身体参与和情境化学习等方式提升教学效果,改善心理治疗手段,以及设计更为自然、直观的人机交互界面。
具身认知
二、 传统认知理论
认知心理学是二十世纪50年代在西方兴起的一种心理学思潮。他 反对行为主义忽视内部心理机制的理论假设,认为思维、记忆、推 理等高级心理过程才是行为产生的决定性因素,心理学的主要任务 就是研究这些内部认知机制。
(1)在问题解决过程中,身体可以以机器人学的同态计算方式完成计算 工作, 并非一定需要大脑来执行这一任务; (2) 在问题解决过程中,身体的作用是结构化信息流,创建和诱发问题解 决所需要的数据和资料; (3) 身体可以利用并且与环境支持物相配合, 从而扩展和放大认知的效 果。
——“强具身”
强具身观完全拒绝传统认知科学的计算和表征理论, 认为认知和心 智是身体与环境互动的产物, 有什么样的身体,就有什么样的心智, 我们 不能期望一个有着鱼一样身体的动物会有人一般的心智。心智的特殊 性是身体的特殊构造形成的。
例如:“感情是火热的”, “道德是纯洁的”。在这里, 对于 感情、道德这样一些复杂和抽象概念的理解借助了身体的感觉器 官。
比如“时间”作为重要的抽象概念,就是人类在对具体空间理 解的基础上形成的,并且人们通常借助空间概念来表示时间跨度。 像汉语中的“期限很短”、“长夜”、“前天”、“后天”等词, 表明人们对空间的具体体验影响了对时问的加工。
2.对学校教育的启发
未来课堂是一个具有开放性的生命系统。具身认知的 “ Embodiment”一 词形象地揭示了身体不是孤立的,而是一种“嵌入式”的,是与外在环境相联 系的身体,即身体具有情境性。情境意味着整个问题和任务的本质,强调问题 生成的日常生活背景,但并不等同于日常生活。如果教学活动的内容能够体现 理论与实际情况的契合,并且对彼此是有意义、有目标导向的,从而吸引并引 导学生的学习,就可以认为学习内容具有“情境性”。
具身框架下的社会认知研究述评
具身框架下的社会认知研究述评一、本文概述具身认知,作为一种新兴的研究视角,强调身体在认知过程中的重要作用,它挑战了传统认知科学中身心二元对立的观点。
近年来,具身认知在社会认知领域的应用逐渐受到学者们的关注。
本文旨在全面评述具身框架下的社会认知研究,通过梳理和分析现有研究成果,揭示具身认知对社会认知过程的影响,并展望未来的研究方向。
我们将首先介绍具身认知的基本理论,然后重点评述具身框架下社会认知的主要研究领域,包括情感认知、社会互动、群体认知等方面,最后总结具身认知研究的贡献与不足,并提出未来研究的建议。
通过本文的综述,我们期望能为读者提供一个清晰、全面的具身框架下社会认知研究的概貌。
二、具身认知理论概述具身认知理论是一种新兴的认知科学理论,它强调身体在认知过程中的重要性,认为身体及其与环境的交互作用对认知活动有着深远的影响。
这一理论挑战了传统认知科学中将身体视为认知过程的被动容器或无关紧要的角色的观点,提出身体、大脑和环境在认知过程中是相互关联、相互作用的。
具身认知理论认为,身体的结构、感知运动系统以及与环境的互动方式都会影响我们的认知过程。
例如,我们的身体构造决定了我们如何看待和理解世界,我们的感知运动系统使我们能够与环境进行交互,从而影响我们对世界的认知。
具身认知理论还强调了情绪在认知过程中的作用,认为情绪是与身体紧密相关的,能够影响我们的认知加工和决策。
在具身认知理论的框架下,社会认知也被重新解读。
社会认知是指个体如何理解和解释他人的行为、意图和情绪等社会信息。
具身认知理论认为,社会认知不仅仅是大脑对社会信息的加工过程,而是身体、大脑和环境共同参与的过程。
我们的身体姿态、面部表情、动作以及与环境的互动方式都会影响我们对他人行为的理解和解释。
因此,具身认知理论为社会认知研究提供了新的视角和方法。
它强调了身体在社会认知中的重要作用,提示我们在研究社会认知时需要考虑身体的影响。
具身认知理论也为我们理解社会现象提供了新的思路,有助于我们更深入地理解人类社会行为的本质和机制。
具身认知
四、镜像神经元——具身认知的神经生物学证据
镜像神经元的最初发现是意大利科学家Rizzolatti等人的功劳。他 领导的团队使用单细胞电极植入法记录恒河猴皮层区域的电生理活动。 他们发现恒河猴腹外侧运动前皮层F5区的神经细胞与恒河猴指向某一 目标行为的动作相关联,如抓握食物、剥花生、撕纸等等动作都可以 激活该区域的神经元。后来又发现这些神经元在猴子观察其他猴子甚 至实验者在实施同样的行为时,也会被激活。 “似乎这些神经元可以在观察者的大脑中直接映射其它个体的动作” 所以科学家命名这些神经细胞为“镜像神经元”。
举个例子:中文的“忍”字。忍是一种复杂的情绪感受。怎么 理解这种情绪感受?我们的祖先创造了象形文字。文字和文字指涉 的对象之间具有一种形象上的类似关系。但是“忍”象什么?“忍 字心头一把刀”。刀插在肉里是什么滋味我们是知道的, 那么刀插 在心头上是什么滋味就可想而知了。用刀插在肉里的身体体验来隐 喻忍的情绪感受, 这种复杂的情绪体验就易于为人们所理解了。
人类的语言中常常用洁净概念表示道德问题,如汉语中“这种做 法很肮脏”、“他是一个纯洁的人”等。当人们面对生理性不洁和 不道德行为时,都会产生厌恶的情绪反应和面部表情,以及退缩的 身体姿势,这说明道德概念可能是通过与洁净相关的知觉经验发展 的。 另有研究发现,身体洁净后人们会认为自己与他人相比具有更 高的道德品质;嗅觉洁净与视觉洁净情况下,人们也更愿意做出互 惠行为和慈善行为,洁净提高了人的道德标准,促进了美德行为。
而传统的认知心理学就是以这种身心二元论为认识论的基础 , 把认知作为独立于身体的表征。
也就是关于在信息加工中,认知“ 软件”和大脑“ 硬件”的划 分,出现了“ 离身的心智(认知) ”认知虽然表现在包括大脑的在内 的身体上 ,但是却不依赖于身体,其功能是独立的。认知虽然表现 在包括大脑的在内的身体上 ,但是却不依赖于身体,其功能是独立 的。
认知的具身性
认知的具身性随着认知的计算隐喻的局限和困境的加深, 从上个世纪 80年代以来, 在认知科学中具身化的观念已经受到越来越多的强调。
具身化、情境性和生成的思想在认知科学中已经有了广泛的融合。
具身认知已经成为认知研究的趋势,我自己也想以后做这方面的文章,所以就找了几篇有关具身认知的文献来来认识具身认知及其历史渊源,这篇文章就是我自己本人再看了文献之后随具身认知的理解。
本文主要是有三个部分,首先第一部分就是介绍一下离身认知,也就是第一代认知科学的局限,第二部分是对具身认知的介绍,第三部分是关于具身认知的心理学实验。
第一部分离身认知的局限“具身”与“离身”虽然只是一字之差,但是两者之间对心理学研究的影响是巨大的,从“离身”为主导的心理学研究到“具身”为主导的心理学研究,经历了30多年的时间。
那么两者之间是什么关系呢?首先。
两者都是指身心关系的,即是说都是对心身关系的论断,那么什么又叫做心身关系呢?心身关系是研究心和身的性质及其相互关系的理论。
具体来说,是关于心理的实质是什么,心和身在本质上是一样的东西还是完全对立的问题,其关键是如何看待心理实质。
心身关系研究的是心智和身体的性质及其相互关系的理论。
笛卡尔的心身二元论奠定了近代认识论的理论基础,心身二元论就是指的离身关系,相对应的认知研究就是指的是离身认知。
以柏拉图哲学思想为源头的离身认知,将心智的内部状态看成是抽象表征水平的逻辑或计算过程,生物神经系统类似于计算机软硬件系统。
最著名的莫过于“图灵机”,经典的“图灵机检验”用机器编制程序,它对会话者的反应就如同一个活生生的人所作出的回答,机器也具有像人类一样进行思考的智能。
在计算隐喻的基础上,研究者们将心智看成是类似于计算机的物理符号系统,用计算机模拟这些事件、过程或操作。
也就是说, 身体和大脑的特性对人类的概念和理性不起任何作用。
在这种心智概念中身体以及身体的生理神经结构和身体活动图式是没有价值的。
这种无视身体的哲学,在那个时代体现在形式逻辑、早期的人工智能、信息加工心理学、生成语言学中。
具身认知的原理与应用
具身认知的原理与应用1. 引言具身认知(Embodied Cognition)是一种新兴的认知科学理论,它强调了身体和感觉经验在认知过程中的重要性。
具身认知理论认为,人类的思维、感知和理解都是通过与周围环境的积极互动和运动行为来实现的。
2. 原理具身认知的原理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身体投射:具身认知认为身体的动作和触觉经验可以在思维和认知过程中起到重要的作用。
身体投射是指人们根据自己的身体动作和感觉经验来理解和模拟其他人或对象的动作和感觉。
•环境交互:具身认知强调人类与周围环境的互动和交流,认为人们的思维和认知过程是通过与环境的积极互动来实现的。
例如,人们在解决问题时可能会使用手势或物体来辅助思考。
•模拟仿真:具身认知认为人类的思维和认知过程是通过模拟和仿真的方式进行的。
人们通过模拟自己的身体动作和感觉经验,来理解和模拟其他人或对象的动作和感觉。
•情境依赖性:具身认知认为人类的思维和认知是依赖于具体情境的。
不同的情境会影响人们的思维方式和认知过程。
例如,在踢足球和打篮球时,人们的思维和认知方式可能会有所不同。
3. 应用具身认知理论的应用涵盖了许多领域,包括教育、医疗、人机交互等。
以下是一些具身认知在不同领域的应用案例:•教育领域:具身认知理论为教育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
教育者可以通过让学生实践和体验,以及与教学内容进行身体互动来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
例如,数学教育中通过让学生进行物理操作来理解抽象的数学概念。
•医疗领域:具身认知理论在康复和治疗方面有着广泛的应用。
例如,康复训练中,通过身体运动和感觉经验,帮助患者恢复运动功能。
同时,在心理治疗中,具身认知也被用来帮助患者更好地理解和调整自己的情绪和行为。
•人机交互:具身认知理论对人机交互的设计和改进有着重要的启示。
设计师可以根据具身认知的原理,设计更符合人类认知和感知习惯的界面和交互方式。
例如,在虚拟现实领域,根据用户的身体动作和感觉经验来控制虚拟环境。
具身认知观及其对教学的价值与启示
具身认知观及其对教学的价值与启示具身认知观是指个体对外部世界的感知、认知和理解是在自己的身体与动作中完成的,即个体的身体和运动是认知的基础和中介。
具身认知观已经在认知科学、教育科学和心理学领域得到了广泛的研究和应用,引起了教育工作者的极大兴趣,它为教学改革提供了许多新的思路和方法。
具身认知观的教学价值主要在以下几个方面:一、身体经历是认知的基础作为经历的基础,身体感知提供了知识的反馈,是个体构建知识结构的基础。
在教学中,应该通过亲身的实验、操作、体验等方式来让学生建立知识体系,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和动机。
二、感知系统和知觉整合对认知有重要影响个体的知觉过程涉及到感官系统和中枢神经系统的协同作用,教师应该充分利用多种感官器官的刺激和不同类型刺激的排列组合,激发学生的感觉系统和神经系统,从而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
三、动作学习可以促进知识的掌握和应用具身认知观的教学强调在教学中要通过动作学习促进知识的掌握和应用。
通过实践中动作的学习并与实际问题相联系可以帮助学生获取比纯理论更加丰富和细致的知识,使知识具有更高的应用价值。
四、身体意识和意识控制有助于行为调节具身认知观的教学能够提高学生对自己身体的意识以及对自己行为的控制能力。
这能够有效地提高学生的行为调节能力,增强学生的自我控制和自我调节的能力,培养学生的自主性和创造力。
具身认知观对教育改革带来的启示是:教育应当尝试将学习过程转变为真正意义上的智能建构与情境适应,透过学生的身体感受,与其生活经验相联结,从而帮助学生从多个方面、多种维度融入学习中去。
其次,要开展学科交叉融合,利用多种教学资源,让上课变得更加活跃多彩。
这样不仅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兴趣和积极性,还有益于培养他们的创新意识和跨学科的综合能力。
最后,课程设置和教学策略也需要和具身认知观相适应,注重让学生在活动中学习、在操作中理解、在体验中感受,充分利用科技手段,通过电子课程、网络资源等媒介形式,提高教学的多元化和个性化程度,助力学生实现智能化学习。
具身认知理论的教学论意义
具身认知理论的教学论意义一、概述具身认知理论是一种新兴的认知科学理论,它强调身体在认知过程中的重要性,认为身体不仅仅是认知的客体,更是认知的主体。
这一理论在教学领域具有深远的意义,为我们提供了一种全新的视角来审视和理解教学过程。
具身认知理论的教学论意义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它挑战了传统的教学观念,将身体和经验纳入教学考虑的范畴,使我们重新审视教师和学生的角色定位。
具身认知理论为教学设计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强调身体参与和情境创设的重要性,有助于提升教学效果和学习者的认知深度。
具身认知理论对教学评价也提出了新的要求,促使我们从多个维度综合评价学习者的学习成果,包括身体动作、情感表达、合作能力等方面。
在具身认知理论的指导下,教学过程不再是简单的知识传递和记忆过程,而是成为了一个充满身体参与和互动的实践过程。
教师的角色也从单一的知识传授者转变为知识的探索者、创造者和引导者,而学生则通过亲身实践和体验来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这种教学模式的转变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提升学习效果,促进全面发展。
具身认知理论的教学论意义在于它提供了一种全新的视角和方法来审视和理解教学过程,强调了身体在认知过程中的重要性,为教学实践提供了新的启示和指导。
在未来的教学中,我们应该充分发挥具身认知理论的指导作用,注重身体参与和情境创设,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1. 简述具身认知理论的基本概念具身认知理论主张身体是认知活动的基础。
它认为,个体的身体构造、生理体验以及身体与环境的交互作用,都对我们的认知过程产生着深远的影响。
换句话说,我们的认知并非仅仅是大脑的功能,而是身体与大脑共同作用的结果。
具身认知理论强调身体与心智的相互依存关系。
它打破了传统认知主义中身心二元论的观念,认为身体与心智并不是相互独立的两个实体,而是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的关系。
身体的感知、运动以及与环境的交互作用,都为我们的认知提供了必要的支持和补充。
具身认知理论还关注身体在认知过程中的主动性。
从离身心智到具身心智:认知心理学研究范式的困境与转向
从离身心智到具身心智:认知心理学研究范式的困境与转向具身认知理论是继认知主义和联结主义之后,认知心理学中一种快速发展的理论思潮。
具身认知最初是以一种传统认知心理学乃至整个认知科学的挑战者甚至是替代者的形象出现在人们的视野之中——认知不再被看作是发生在大脑中的孤立事件,而是一个鲜活的身体在实时环境中所进行的适应性活动。
具身认知的理论主张在一定程度上克服了认知心理学经典研究范式所存在的理论瓶颈,作为一种解释、说明人类心智和认知的建设性方案,具身认知既代表了一种重构人类认知的新进路,也为人们提供了一种更为深入的理解人类心智与行为的新的途径;不仅在极大程度上扩展了认知科学研究的理论视野,还在形而上学的层面上引发了人们对于心智和认知研究的审视和思考。
具身认知理论的出现,在一定意义上也标志着当前的认知科学研究正在经历一次深刻的观念的转变:即从传统的基于计算机隐喻和功能主义立场的离身认知观转变为现代的基于心智的具身性、情境性和系统性的具身认知观。
具身认知理论有着深刻的思想渊源,可以从哲学和心理学两个方面着手展开分析。
在哲学方面,胡塞尔、海德格尔等人在现象学领域所进行的一系列的开创性工作,都与心智的具身性研究直接相关,梅洛·庞蒂的知觉现象学研究中关于身体是知觉活动主体的思想,更是具身认知理论最为直接和最为重要的思想来源之一,直接奠定了具身认知研究的理论基础。
在心理学方面,心智研究的具身思想最早甚至能够追溯到十九世纪末格式塔心理学关于“无意向思维”的研究,但是回顾心理学的发展历程,对于具身认知研究影响最为巨大和深远的思想先驱或者说理论先行者,当属皮亚杰和维果茨基。
虽然人们在很早的时候便能够从感性的方面意识到身体在认知世界过程中所起到的作用,但直到皮亚杰和维果茨基,有关认知发展与身体动作之间的跨学科的系统的研究才能够真正得以广泛、深入地开展。
在很短的时间内,具身认知理论便引起了学术界的强烈反响和广泛关注,并逐渐发展成为了认知科学研究领域中的一股强劲的学术思潮。
具身认知的科学解释
具身认知的科学解释
具身认知是一种关于心理学和认知科学的理论,主要探讨人类如
何通过身体与周围环境进行互动来获取知识和理解。
它认为思维和知
觉不仅限于大脑内部的神经活动,而是与我们的身体动作紧密相连。
具身认知的核心观点是,我们的身体动作和感觉经验对于我们的认知
和理解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具身认知的研究发现,我们的身体动作可以影响我们的思维和感
知过程。
例如,动作可以引发与所涉及的概念相关的感觉和情感。
如
果我们在处理某个任务时采取与任务相关的动作,我们将更容易理解
和记忆相关信息。
此外,具身认知还指出,我们的感官经验与我们的
运动系统紧密相连。
我们的感觉和知觉不仅仅是大脑处理传入的信息,而是通过我们的身体动作和感觉与环境进行互动而产生的。
具身认知的研究对于我们理解学习和思维过程有着重要的意义。
它提醒我们,在教育和培训中,应该给予学生更多的机会进行实际动
作和体验,以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新的知识。
它还强调了身体
在认知和情感过程中的重要作用,因此,在心理健康和情绪调节领域
的治疗中,我们可以探索使用身体活动和运动来帮助人们更好地应对
压力和情绪问题。
综上所述,具身认知是一种关于思维和知觉的理论,强调我们与
环境的身体互动对于我们的认知和理解至关重要。
它的研究为我们提
供了深入理解学习、思维和情绪过程的新视角。
交互隐喻与涉身哲学——认知科学新进路的哲学基础
交互隐喻与涉身哲学——认知科学新进路的哲学基础刘晓力为了避免认知科学中计算隐喻的局限,近年来建立在交互隐喻和涉身哲学基础之上的情境认知、涉身认知和动力学认知理论对传统认知观念进行了修正,这些新的研究进路揭示了认知过程的复杂特性,提出了对认知本质的新观念,为人们重新思考身心问题、心灵-大脑-机器等问题提供了新的启示。
一、认知科学研究的新进路事实上,在近40年的认知科学的发展中,人们一直致力于思考人类认知的本质,破解主观的意识经验如何可能与可被客观描述的自然事件相关联这个“世界之结”。
由于20世纪80年代以后,建立在计算隐喻基础之上的经典计算主义逐渐暴露出局限性而受到挑战,一方面,如舒尔茨(M.Scheutz)等人在新的理念下提倡一种新计算主义的研究方向(2002);另一方面,人们一直在探索突破计算主义的新的研究进路。
今天,可以说,认知科学中的计算主义在不断自我修正中仍然具有较强的生命力。
然而,理解认知本质的大一统局面也已经被多样性研究打破,许多学者从不同方向提出了一些理解人类认知的新理论。
甚至有人认为,非计算主义的新范式业已形成,认知科学已经发生了库恩意义上的“范式转换”(van Gelder,1995,Lynn Andrea Stein,1999,p.1.)。
在新的研究进路中颇具影响的有情境认知(Situated Cognition)、涉身认知(Embodied Cognition)和动力学认知理论(Dynamicist Theory of Cognition)。
其中,克兰西(W.Clancey)的《情境认知》(1996),布鲁克斯(R.Brooks)的《寒武纪智能》(1999)无疑是情境认知的代表作。
瓦里拉(F.J.Varela)等人的《涉身心智:认知科学和人类经验》(1991)、克拉克(A.Clark)的《此在:重整大脑、身体与世界》(1998)、拉可夫和约翰逊(koff&M.Johnson)的《体验哲学:涉身认知及其对西方思想的挑战》(1999),以及多罗西(P.Dourish)的《行动何在:涉身交互的基础》(2001)等倡导的涉身认知被看作“第二代认知科学”研究的新方向;而格罗布斯(G.G.Globus)(1992),罗伯特森(S.S.Robertson)(1993),西伦(E.Thelen)和斯密斯(L.B.Smith)(1994)的动力学研究则标示着另一进路,特别是冯·盖尔德(T.van Gelder)和波特(R.Port)在《认知科学的新进路:认知的动力学说明》(1995、1998)中,明确提出将动力学范式(Dynamicist Paradigm)与符号主义和联结主义范式并列为认知科学的第三种竞争范式。
具身认知的知识观、学习观与教学观
具身认知的知识观、学习观与教学观一、概述具身认知,作为一种新兴的认知科学理论,近年来在教育领域引起了广泛的关注。
它强调身体在认知过程中的核心作用,认为认知不仅仅是大脑的活动,而是身体、环境、大脑等多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
具身认知的知识观、学习观与教学观,为我们重新审视和理解教育提供了新的视角和启示。
在知识观上,具身认知认为知识并非仅仅存在于书本或大脑之中,而是与我们的身体、环境紧密相连。
知识的获取和理解需要通过身体与环境的互动来实现,这种互动不仅塑造了我们的认知方式,也影响了我们对世界的理解。
具身认知的知识观强调知识的具身性、情境性和实践性。
在学习观上,具身认知认为学习是一个具身的过程,即学习者通过身体与环境的互动来建构和理解知识。
这种学习方式不仅注重知识的获取,更强调学习者身体、情感、价值观的全面发展。
具身认知的学习观倡导学习者主动参与、亲身体验,通过实践活动来深化对知识的理解和应用。
在教学观上,具身认知强调教学应关注学习者的身体经验和情感体验,创设真实、具体的教学情境,引导学习者通过身体与环境的互动来学习和探索。
教师需要关注学习者的个体差异和需求,设计多样化的教学活动,激发学习者的学习兴趣和动力,促进学习者的全面发展。
具身认知的知识观、学习观与教学观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全新的视角来审视和理解教育。
在教育实践中,我们需要关注学习者的身体经验和情感体验,创设真实、具体的教学情境,引导学习者通过身体与环境的互动来学习和探索,以促进学习者的全面发展。
1. 介绍具身认知的概念及其重要性在探讨具身认知的知识观、学习观与教学观之前,我们首先需要理解具身认知这一概念及其重要性。
具身认知,也被称为“具体化”,是心理学中的一个新兴研究领域,它主张认知过程并非孤立于身体与环境,而是与身体、环境紧密相连,是一个身心一体的动态交互过程。
具身认知的重要性在于它突破了传统认知科学的局限,将身体及其与环境的交互作用纳入认知过程的研究范畴,为我们理解人类认知提供了新的视角。
具身认知理论
具身认知理论随着自然科学的不断发展,近年来,越来越多的理论学者将注意力集中到了认知过程的研究。
这些理论,既有深厚的哲学基础,又具备强大的科学依据,同时也包含着现代社会的文化背景,极具说服力和影响力。
其中,具身认知理论是影响最大的理论之一。
下面就让我们从具身认知理论的产生与发展,以及具身认知理论对传统心理学的影响等方面,一起来探讨这一有趣而又富有挑战性的问题吧!1.具身认知理论的产生与发展实验心理学的创始人冯特认为,心理学的根本任务就是探索心理事件的奥秘,并揭示它们的本质和规律。
但他只承认知觉是经验的基础,是可以加以分析的材料,却不能解释对知觉和思维的内在机制。
对此,他没有想到要建立一门关于“心理活动的科学”,因此,冯特否定了经验主义的观点,并创立了意识心理学。
但由于冯特是站在德国精神病医师立场上提出意识心理学的,因此,他所提出的观点又难免带有精神病理学色彩,同时,受他的神经学观点影响,其心理学体系的逻辑结构也难免带有明显的还原主义倾向。
另外,冯特一直把人的意识看成是离开肉体而独立存在的东西,因此,他的观点又不免有一种超人性的特点。
在此后的很长一段时间内,冯特坚持的这种反传统、超越自然的观点都使得心理学的发展陷入困境,直至1905年,弗洛伊德运用精神分析的方法,用心理学的实证方法来研究人类精神现象,对冯特的理论进行了批判,这才使得心理学走上了科学发展的道路。
另外,后来荣格等心理学家继承了冯特的精神分析学派,继续对人类的意识与无意识等心理现象做深入的研究,心理学研究方法也由此更趋向多元化和实证化,极大地促进了心理学的发展。
因此,具身认知理论是冯特思想与弗洛伊德精神分析思想的融合体,它的产生,对传统心理学具有重要的影响,同时,也推动了心理学的整体发展。
2.具身认知理论对传统心理学的影响作用德国精神病学家勒温提出了一种全新的知觉理论,该理论建立在当代人本主义哲学思潮的基础上,强调人在现实生活中对于物体的心理感知。
从“离身” 到“具身”———认知科学的困境与转向
第11期2019年11月现代教育科学ModernEducationScienceNo 11Nov 2019[收稿日期]2019-07-22[作者简介]张方方(1991-)ꎬ女ꎬ河南周口人ꎬ福建师范大学教育学院在读硕士生ꎻ主要研究方向:教育信息化ꎮ从 离身 到 具身认知科学的困境与转向张方方(福建师范大学ꎬ福建福州350108)㊀㊀[摘㊀要]传统认知科学的身心二元观点在面对人的复杂认知时产生了教学的离身困境ꎬ即教学观念的离身性㊁教学设计的预设性㊁教学环境的封闭性三重困境ꎮ文章以国内外具身认知思想下的认知科学理论与实践探索进行梳理ꎬ从现象学㊁生物学㊁技术学三个视角的研究实例中归纳出第二代认知科学的具身特征ꎬ进而提出教学应从体验性具身技术开发㊁生成性具身课程设计㊁交互式环境构建三个维度促进认知科学的具身转向ꎮ㊀㊀[关键词]离身认知ꎻ具身认知ꎻ认知科学㊀㊀[中图分类号]G420㊀[文献标识码]A㊀[文章编号]1005-5843(2019)11-0024-07㊀㊀[DOI]10 13980/j cnki xdjykx 2019 11 005从古至今ꎬ哲学家和教育者关注更多的是灵魂和心灵等内在的发展与提升ꎮ柏拉图认为教育是灵魂的转向ꎬ只有摆脱肉欲ꎬ才能真正得到灵魂的上升ꎮ在其后的很多西方哲学家也认为ꎬ灵魂和身体是相互分离的ꎬ这种身心分离的理论在笛卡尔时期达到了顶峰ꎮ笛卡尔从认识论上确证了心㊁物二元世界的存在[1]ꎮ但 如果把一切归结为精神ꎬ世界被观念化ꎬ人就成为一个超然的意识主体ꎻ如果把一切归结为物质ꎬ人就成为了机器 [2]ꎮ20世纪50年代末ꎬ认知科学诞生初期从多学科视角探究人类的学习ꎬ关注人类思维的理解和知识的建构ꎮ随着信息加工理论的出现ꎬ把人脑看作计算机㊁信息处理器和问题解决者的隐喻开始广为流传ꎬ并被迅速运用到认知发展的研究上[3]ꎮ传统认知科学认为ꎬ人的大脑是为各种心智活动构建算法和程序的[4]ꎮ这种把人当做机器的传统认知科学存在着一些弊端ꎬ认为它只能接受简单的指令算法ꎮ但人作为一种具有复杂脑结构的高级生物ꎬ在复杂的社会情境中会出现各种情况ꎬ这些是传统认知观点所无法预测的ꎮ随着智能化时代的到来ꎬ人们更加关注学习的具身性㊁情境性和生成性ꎬ形成了第二次认知革命ꎮMR技术㊁体感技术和社会学研究方面都证实了身体在学习过程中发挥的巨大作用ꎬ同时新智能技术的出现也为学习者提供了技术支持ꎮ2019年«地平线报告»(高等教育版)中提到移动学习设备和头戴式显示器可增加学习者的临场体验ꎮ而混合现实技术是最近两三年发展起来的ꎬ它通过将线上和线下的融合ꎬ把数字技术和物理世界连接起来ꎬ创造了物理空间的模拟化环境ꎬ使学习者沉浸于学习环境中ꎬ通过身体体验形成了新的感知和理解ꎮ语言学家莱考夫从现象学的视角揭示了概念隐喻的具身性ꎬ也有学者从生物学的角度探讨学习者身体运动参与带来的学习效果ꎬ智能化时代的技术要促进学习者的发展需要具身理论的支撑ꎮ笔者通过对传统认知科学的困境进行分析ꎬ并梳理了具身认知理论支持下的认知科学在教育领域的应用情况ꎬ并从具身技术开发㊁生成性具身课程设计㊁交互式环境构建三个方面的教育转向展开论述ꎬ旨在为具身认知在传统认知科学向第二代认知科学发展中的应用提供参考ꎮ㊀㊀一㊁离身 传统认知科学的身心二元困境在传统认知科学看来ꎬ人类对外界信息的加工是建立在计算隐喻之上ꎬ认为心智是按照某种程序算法对符号进行操作计算ꎮ这种计算遵循着某种算法ꎬ用精确的语言写成的算法就形成了程序ꎮ传统认知理论主要关注的是人的信息加工过程ꎬ其特点具有两方面:一是关注人的经验ꎬ认为在认知过程中ꎬ人运用过去的经验和策略来获得加工信息ꎻ二是人对认知过程中的信息要进行整合分析[5]ꎮBad ̄deley认为工作记忆由一个中枢执行功能组成ꎮ在注意力集中㊁转移㊁分散中发挥作用ꎮ这个执行功能监控一个视觉略图薄(视觉和空间记忆)㊁一个语言环路(听觉记忆)和一个情境缓冲器[6]ꎮ认知主要是心理的操作ꎬ即使可能会涉及到身体ꎬ但是这只是心理操作的一部分ꎬ跟身体联系不大ꎮ它的研究范式是建立在传统的计算机隐喻基础上ꎬ在计算机隐喻的认知过程中ꎬ人通过感官接收外界的信息ꎬ对它进行登记ꎬ保持在记忆当中ꎬ在大脑中进行信息加工和转换ꎬ当收到指令以后再输出ꎮ整个人如同计算机的软件和硬件一样相对独立ꎬ人的认知独立于身体和大脑ꎬ认知操作过程和身体操作过程之间是离散的ꎬ没有过多的联系ꎬ两者之间是一种随机的关系ꎮ这样任何物理系统只要加入一些算法结构ꎬ都可以拥有人的智能ꎮ在传统认知科学中ꎬ主要存在着两种观点[8]:那些早期致力于有效的老式人工智能GOFAI(GoodOld-FashionedArtificialIntelligence)的人认为ꎬ认知本质上是基于规则的计算ꎬ而不是符号表示ꎻ而一些连接主义者认为它是计算在子符号或分布式中表示ꎬ不是或者说不完全基于规则ꎮ尽管两种观点存在差异ꎬ但都是一种传统认知主义身心分离的观点ꎬ认为心灵基本上是一个颅内的信息处理系统ꎬ它用操作符号表示ꎬ在认知本质上就是一个计算的过程ꎮ传统的认知心理学经过了从 加工即计算 到 离身心智论 [9]ꎬ但是其本质仍是身心分离的ꎮ人毕竟不是机器ꎬ人有身体的感觉和心灵的思考ꎬ在教学过程中也会面临着很多无法预测的教学事件ꎬ对环境的体验也是有许多不同ꎬ所带来的知识的生成也会存在差别ꎬ这种身心分离的思想随着教育信息化的发展面临着诸多困境ꎮ第一ꎬ教学观念的离身性ꎮ传统的教育受原有观念影响ꎬ认为认知㊁记忆以及思维等方面的学习是独立于身体的ꎬ学习的主要目的是对这些心智能力的训练过程ꎮ 形式训练说 就是受这一思想影响而产生的ꎮ加涅的信息加工模式就是典型的这种学习模式ꎮ技术支持下的在线学习也面临着学习者缺乏身体的真实或模拟体验而产生的距离感和孤独感ꎬ这种教学观念下的教学过程是一种偏重于大脑心智的提升为中心任务的训练过程ꎬ身体在这一过程中被放在了边缘位置ꎬ使学习的过程与身体缺失了联系ꎮ这种教学观念导致了学习者忽略了身体参与到构建知识结构和与外界建立联系的生成性作用ꎬ造成了教学观念的身心二元ꎬ这是传统认知科学理论教学观念所面临的一重困境ꎮ第二ꎬ教学设计的预设性ꎮ传统的教学是以一个既定的教学目标而进行设计教学方案的一种教学预设ꎮ核心素养是培养全面发展的人ꎬ如果课堂中涉及到的每节课㊁每个教学片段㊁教学方法㊁教学组织形式等都是既定的㊁一成不变的ꎮ忽略对学生情感和体验来促进知识生成的影响ꎬ则很难培养学生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ꎮ学生的发展才是教学预设的落脚点ꎻ如果只单纯设定目标ꎬ不在教学设计中激发学生对知识生成的体验ꎬ则很难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ꎮ随着技术在教学设计中的应用ꎬ如果只是作为传统教学的展示工具ꎬ而不是真正将技术融合于教学设计中与学生的身体体验建立联系来改变这种传统预设性的教学设计ꎬ这种教学设计的身心二元观点很难提高教学效果ꎬ无法达到生成性的课堂教学ꎬ这是传统认知科学理论教学设计所面临的二重困境ꎮ第三ꎬ教学环境的封闭性ꎮ传统的课堂教学环境主要是采用讲授法ꎬ为了传授课本内容ꎬ教学环境处于一种封闭状态ꎮ随着现代技术进入课堂环境中ꎬ教学倡导以教师为主导ꎬ学生为主体的教学ꎬ但人们仍然是把现代技术作为一个工具来进行课堂教学ꎬ教学环境和学习者的体验之间没有产生动态交互的知识生成ꎬ这种教学环境的封闭性造成了学习者的学习缺乏情境性ꎬ无法真正参与到学习的知识建构中ꎮ人与社会环境割裂开来ꎬ很难培养学生的高阶思维ꎬ如果不改变这种教学环境ꎬ技术无法充分发挥作用ꎬ这种教学环境中存在的身心二元ꎬ很难实现以技术促教学的生成性智慧学习环境ꎬ这是传统认知科学理论教学环境所面临的三重困境ꎮ传统认知科学所面临的困境ꎬ让越来越多的研究者意识到ꎬ人的头脑不能仅仅被理解成向计算机一样对信息进行加工处理ꎬ人的感觉器官和运动输出系统在复杂的情境中也发挥着重要的作用ꎮ研究在技术支持下学习者的感官和运动系统如何促进学习者思考和感知来达到深度学习有着十分重要的价值ꎮ㊀㊀二㊁具身认知 第二代认知科学的研究探索第二代认知科学(secondgenerationcognitivesci ̄ence)[10]这一提法最早是在认知语言学家莱考夫(G Lakoff)和约翰森(M.Johnson)所著的«肉身中的哲学:具身心智及其对西方思想的挑战»一书中提到ꎮ具身认知(embodiedcognition)也译为 涉身 认知ꎬ是指身体在人的认知过程中发挥着关键作用ꎬ认知是通过身体的体验及其活动的方式形成的[11]ꎮ具身认知的科学以 身心一体 的本体论㊁ 模拟 复现 的认识论和 有机生成 的实践论ꎬ突破了传统认知科学所认为的 身心二分 关系ꎬ挑战了 表征计算 的认知加工模式ꎬ超越了 机械组织 的心智建构方式ꎬ彰显了身体在认知中的地位[12]ꎮ皮亚杰和维果斯基的内化理论㊁莱考夫和约翰逊的隐喻投射理论表明了身体活动是如何向高级认知发展的[13]ꎮ美国哲学家唐 伊德(DonIhde)主要关注技术哲学和现象学[14]ꎬ他从知觉体验的角度对人与技术的关系进行了深刻解读ꎮ通过对文献的梳理总结出目前主要从三方面的视角对具身认知进行了研究ꎮ(一)现象学的视角:概念隐喻的具身性最早从具身认知对概念理解进行研究的是语言学家莱考夫和约翰逊关于具身认知在思维中隐喻作用的研究ꎮ他们在对大量的隐喻现象研究分析后认为:隐喻不仅是一种语言修辞的手段ꎬ而是反映了人类的认知特征ꎮ人的抽象概念ꎬ如感知经验和具体概念的发展通过加工隐喻化的描述和身体有着密切关联ꎬ基于此他们提出了概念隐喻理论ꎬ确立了身体经验在概念理解中的重要地位[15]ꎮ概念的隐喻性突出显示了理性概念范畴与身体感觉经验的密切联系ꎬ如抽象的 冷淡㊁热情 之类的概念最初是来自对 冷 热 的感知经验[16]ꎮ最近的社会认知实验表明ꎬ身体温暖和社会归属感之间存在着相关性ꎮ研究者通过两项实验的结果支持了这样一种假设:即身体上的温暖是一种象征性的暗示ꎬ标志着亲密关系来源的接近ꎮ在实验中ꎬ参与者认为一个温暖的物体在物理上比一个寒冷的物体更近ꎮ在另一组实验中ꎬ被温暖刺激的参与者表现出更高水平的自我报告的社会关系动机ꎮ在这两项研究中ꎬ依恋风格的个体差异对影响均有调节作用ꎻ启动效应在依恋回避程度低和依恋焦虑程度高的人群中显著[17]ꎮ这些发现揭示了感知㊁身体体验和社会认知之间的深层联系ꎮ以上的研究从社会现象学的视角来探讨表明了人的身体体验对学习者概念的理解和社会认知有较大影响ꎬ人不是被动的感受来自外界的刺激ꎬ而是身体的感知经验和外界刺激产生交互ꎬ从而促进概念的理解ꎮ因此ꎬ身体所带来的经验对于儿童学习的重要意义ꎬ只有从经验中生长出的知识才能真正被学习者所理解和吸收的ꎬ也有学者从生物学的视角证明感知运动的参与性促进学习者的学习ꎮ(二)生物学的视角:感知运动的参与性具身认知理论认为身体不是与学习活动无关的因素ꎬ而是作为学习的主体ꎬ在身体运动的参与过程中也在塑造者学习者的思维㊁感知㊁记忆等心智活动ꎮ一些研究着发现ꎬ身体活动在学习者学习过程中所占有的重要作用ꎮChrisShilling以约翰 杜威的著作为基础ꎬ提出了一种身体教育学的方法ꎬ他赞同身体经验的优先性ꎬ但也承认思维的独特属性和能力ꎬ以及在这些过程中的具身性[18]ꎮ认知理论以前强调人类处理信息的模块性ꎬ即独立的模块处理信息不受其他类型信息的影响ꎮ然而ꎬ最新的理论研究表明ꎬ认知与运动和感觉过程的联系比模块理论所认为的要紧密得多[19]ꎮ具身认知理论所强调的感知运动(Sensorimotor)并不是说身体要完全沉浸式地参与到学习活动中ꎬ具身的形式可以是基于实体动作的ꎬ也可以是基于想象的ꎮ多尔 亚伯拉罕森研究团队的一位博士生为代数学困生设计的 巨人的步伐 代数游戏ꎬ便是通过鼠标或触屏ꎬ调用内在认知资源来参与学习的具身形式[20]ꎮAlfonso通过以镜像神经元作为行为理解的理论分析和核心电生理学的研究发现ꎬ镜像神经元理论是具身认知理论中最有影响力的例子之一[21]ꎮ他们分析了镜像神经元是通过将观察到的动作的视觉表象映射到运动表象来辅助动作理解的说法ꎬ试图阐明这些神经元所携带的表象在何种意义上可以被称为运动ꎮ通过这些研究所得出的结果可以看出ꎬ儿童通过感知运动促进了概念的理解ꎬ这种运动可以是自己身体的运动ꎬ也可以是模拟的或观察他人或物体的运动ꎬ当我们把这种运动和感觉参与具身时ꎬ这种概念隐喻就会促进人的高阶思维能力ꎬ促进概念的理解ꎮ(三)技术学的视角:人类体验的扩展性具身认知理论重视身体的体验ꎬ而借助于技术能够 扩展 我们的身体感知经验ꎬ再对身体的经验进行加工和提炼ꎬ形成认知理解ꎮ伊德认为ꎬ人与技术的具身关系是一种特殊的使用情境(Use-Context)[22]ꎬ在这种使用情境中ꎬ个体以一种特殊的方式将技术和自身经验融合为一体ꎬ个体借助技术来感知ꎬ然后由此转化为个体的知觉和身体的感觉ꎮ伊德将这种关系表述为(人类 技术)ң世界[23]ꎮ实现这种人与技术及其世界之间共生关系的基础是技术所具备的知觉透明性ꎬ意思是说技术就好像融入自身知觉的身体经验中ꎬ如 (我 眼镜)ң世界 的关系中ꎬ眼镜成了个体对周围环境的日常体验的一部分ꎬ眼镜的 抽身而去 ꎬ使得视觉变得技术具身了[24]ꎮRuiter等人[25]设计了一项跟任务相关的全身运动对一年级学生学习两位数的影响的项目ꎮ研究设计步长(小㊁中㊁大)表示不同大小的数字单位(1ꎬ5ꎬ10)ꎮ研究发现ꎬ在全身运动与任务相关的条件下ꎬ学生在学习两位数方面的表现优于非运动条件下(运动与任务无关)的学生ꎮ研究也显示了部分身体运动对学习的有益影响ꎬ比如学生的手势㊁手指追踪ꎬ手指计数或手臂运动等ꎬ让学生有机会观察或影响他人或物体的运动ꎬ虽然不是自己做这些运动ꎬ也可以提高理解ꎮ研究结果表明ꎬ在适当的程度下ꎬ镜像或模拟机制的参与也会影响学生的认知ꎮ随着体感技术㊁虚拟现实技术的出现ꎬ技术支持的具身认知扩展了人类身体的体验性ꎬ技术具身和学习者身体经验的融合将会更加紧密ꎬ这种融合产生的交互式经验能够动态生成一种全新的概念理解和学习者自身的意义建构ꎬ这带来了技术支持下的认知科学的必然转向ꎮ㊀㊀三㊁具身学习 技术支持下认知科学的必然转向具身化㊁情境性和生成的思想在认知科学学习领域中已经有了广泛的融合ꎬ随着技术的推进具身学习势在必行ꎮ在具身认知理论中ꎬ认知不是一个先验的逻辑能力ꎬ而是一个连续进化的发展的情境性过程ꎻ身体在认知中之所以是核心的ꎬ是因为身体活动本身体现了推动认知发展的生存意向性[26]ꎮ在人类学习的过程中ꎬ身体状态对认知过程产生影响ꎬ运动通道决定认知内容ꎬ这两种认知同时又受环境的影响ꎬ这样身体在认知过程中就具有具身性ꎬ运动通道下认知内容就具有生成性ꎬ而这一认知生成必须和环境产生交互ꎬ这样就具有情境性ꎮ因此身体㊁认知和环境就形成了一个动态的耦合循环系统(如图1所示)ꎮ情境性(环境)认知环境认知内容具身性(身体)生成性(认知)身体状态运动通道认知过程图1㊀具身认知的耦合循环系统这个具身认知的动态耦合循环系统形成了一个互利共生的学习结构ꎬ随着新技术的出现ꎬ如何将其运用于新的认知科学领域ꎬ从具身性㊁生成性和情境性这三个方面来构建新的学习环境就变得至关重要ꎮ(一)具身性:人工智能支持的具身技术开发在与社交互动机器人互动时积极的用户体验的出现ꎬ让身体在情感理解和认知方面变得至关重要ꎮ随着人工智能的出现ꎬ基于AR和VR的混合现实技术发展ꎬ一些手持设备和可穿戴设备让人们的身体有了更多的体验ꎬ传统认知科学的离身性将得到一定程度的颠覆ꎮ像微软Kinect这样的体感技术出现ꎬ通过加强信息处理㊁编码㊁表示和交流ꎬ身体动作可以促进学习者的心理活动[27]ꎮ为教学设计者提供了基于手势或基于运动的学习ꎬ有了技术的支持ꎬ人的身体知觉能够得到 扩展 ꎬ良好的具身技术设计能够为学习带来临场感和沉浸感ꎬ也提供了以创新的方式促进学习的新方法ꎮ基于具身理论的技术开发如果仅仅是作为工具来使用将难以发挥其价值ꎬ它虽然扩展了人类的身体知觉ꎬ但如果没有设计良好的具身课程ꎬ那么只能是增加学习者的认知负荷ꎮ只有具身技术和具身课程之间的密切结合ꎬ能真正达到一种生成性的课堂教学ꎮ(二)生成性:课堂和技术结合的具身课程设计传统认知理论是一种具有 离身 特征的二元认识论ꎬ这种认识论使得课堂学习环境深陷 离身 困境ꎬ从而引发对传统课堂学习环境预设性维度的认识ꎮ宋岭等尝试改造故事的核心要素为具身化课程的核心特征构建结构框架ꎬ为进一步的课堂教学提供思路[28]ꎮ张良提出应从知识与身体㊁知识与情境㊁知识与行动三个维度来构建课堂中的具身课程知识观ꎮ目前具身教育课程设计模式主要有三种类型[29]:主题本身包含有身体的内在性的活动ꎻ主题本身有利于社会基础的课堂教学ꎻ主题本身带有隐含的空间特质ꎮ第一种类型是课程本身包含了身体的运动和操作ꎮ这种课程主题就是一些身体的操作ꎬ如一些技能性的训练课程ꎮ我国目前的通用技术课程就属于这一类型模式范畴ꎮ第二种类型是以社会科学课程为主ꎮ这种课程的内容是以社会为基础ꎬ有利于教师设计一些带有个体参与性质的课程主题ꎮ这类课程设计可以通过分析社会动态发展进行课程设计ꎬ比如说让学习者走出教室ꎬ到博物馆㊁科技展览馆等场所ꎬ历史发展进程进行收集和整理ꎬ及在学校教育中通过设计开放的课题来开展相关的社会调查研究课程ꎮ如在人文课程中可以设置进入博物馆等进行课题调研ꎬ近几年兴起的研学旅行也是这类课程的体现ꎮ第三种类型是那些基于空间主题概念的学科ꎮ如数学和物理学科ꎬ这些学科在课程学习中ꎬ可以利用智能化技术来促进教学ꎬ学习者通过自身身体的体验和虚拟身体的场景叠加ꎬ来达到掌握概念和定律的目的ꎮ这对于教学设计者提出了挑战ꎬ如何设计课程能够达到具身认知的效果ꎬ以及如何让学习者能够从中获得认知的飞跃ꎬ以及怎样才能促进身体㊁认知和环境达到一种生态的平衡状态ꎬ是教学设计者所要考虑的问题ꎮ不仅要求教学设计者具有身心融合的教学观念ꎬ创建出系统有机㊁动态生成的课程教学设计ꎬ同时也要建构具身交互的生态课堂学习环境ꎮ(三)情境性:身心一体的具身交互环境构建具身认知学习环境ꎬ是一种基于具身认知理论的身心融合㊁主客一体下建立起来的一种心智嵌入大脑㊁大脑嵌入身体㊁身体嵌入环境的多种内嵌性的学习环境[30]ꎮ随着 互联网+ 的发展ꎬ各种新兴技术ꎬ如触控技术㊁可视化技术㊁虚拟现实技术等相继融入教学过程中ꎬ为创造学生的学习环境提供了新的改革契机ꎬ增强了学生学习体验的机会ꎬ增加了学生真实的在场体验感ꎮ通过对文献的整理和分析ꎬ目前国内外主要的研究可以分为三种类型的具身学习环境构建:实体学习环境㊁在线学习环境和混合现实学习环境ꎮ1.体验性:物理学习环境ꎮ物理学习环境在促进STEM教学的教学干预和研究中占有相当大的份额ꎮ在这些学习环境中ꎬ学生的身体体验是学习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ꎬ因此也是学习的重要组成部分ꎮDuijzer综述了实体学习环境中ꎬ运动支持背景下学生在建模中对图形理解的变化ꎮ通过对身体参与程度(自身和他人㊁体的运动)和即时性(直接和非直接)并行的方式ꎬ归纳出四类具身化学习环境ꎮ第一类是直接的自身运动ꎻ第二类是直接的他人㊁物体的运动ꎻ第三类是非直接的自身运动ꎻ第四类是非直接的他人㊁物体的运动ꎮ在每一类具体的学习环境中ꎬ中介因素的不同组合被识别出来ꎮ这样具身认知环境中存在八个中介因素:真实的环境㊁多模态㊁运动与图形的关系㊁多重表征㊁符号学㊁学生控制㊁注意力捕捉和认知冲突ꎮ每一类具体的学习环境都具有特定的具体配置ꎬ并且中介因素可以形成不同的组合ꎮ从基于探究的知识学习和教学研究ꎬ归纳出CLIA-model(能力㊁学习㊁干预㊁评估)作为学习环境的设计框架ꎬ旨在引发出增强的学习过程ꎬ促进知识的产出和思维能力的培养[31]ꎮ在这种物理学习环境下ꎬ学习者可以在真实的环境中㊁在具身认知的实体环境构建要注重学习者的体验性ꎬ大脑㊁身体和环境作为一个交互的动力系统[32]ꎬ通过设计加强身体体验性的环境让 感觉 思维 行动 形成一种顺序的加工循环的动力系统ꎮ2.参与性:在线学习环境ꎮ从具身认知的视角来审视在线学习环境ꎮ第二代认知科学需重构网络学习空间的框架结构ꎬ创建具身型网络学习空间ꎬ构建 认知 身体 空间 一体化的学习参与模式ꎬ以促进网络学习空间与教育教学的深度融合[33]ꎮ杨玉宝给出了具身型网络学习空间框架ꎬ并应用在广州市属高校学习空间平台«Photoshop数字图像处理»课程教学中ꎮ国外在线学习环境中使用嵌入式。
认知的具身化(Embodiment)
认知的具身化(Embodiment)【摘要】认知的具身化(Embodiment)是一种重要的认知理论,强调人类认知的根基是身体与环境的互动。
身体与认知密切相关,感知运动理论指出,认知过程不仅仅是大脑的活动,还包括身体的运动与感知。
情感和认知也有着密切的联系,情绪状态会影响我们的认知能力。
语言和具身化的关系也备受关注,语言的理解和表达也受到身体经验的影响。
在社会交互中,具身化也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人们通过身体的动作和姿态进行交流和沟通。
认知的具身化对人类认知产生着深远的影响,未来的研究可以探讨更多关于身体与认知之间的关系,以及如何利用这一理论来优化认知能力和改善人际关系。
【关键词】认知的具身化、身体与认知的互动、感知运动理论、情感和认知的关系、语言和具身化、社会交互中的具身化、人类认知、影响、未来研究、方向。
1. 引言1.1 认知的具身化(Embodiment)认知的具身化(Embodiment)是指认知过程与身体活动之间的密切关系。
传统上,人们认为思维是一种独立于身体的过程,但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身体与认知之间存在着紧密相互作用。
具身化理论强调了身体如何影响思维和感知的过程,认为身体不仅是思维的媒介,还可以塑造我们的认知能力。
具身化理论的核心概念是“情境依赖”,即我们的认知和感知是受到身体环境和经验的影响。
人们在解决某个问题时往往会利用他们的身体经验和空间感知能力。
身体运动和感官输入都能够影响我们对外部世界的认知和理解。
这种身体与认知的互动关系已经成为了认知科学领域的一个重要研究方向。
通过研究认知的具身化,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人类认知的本质,并且有助于改善认知科学领域的理论和实践。
在未来的研究中,我们可以进一步探索身体与认知之间复杂的关系,以及如何利用具身化理论来推动人类认知能力的发展和创新。
2. 正文2.1 身体与认知的互动身体与认知的互动是认知的具身化理论的核心概念之一。
根据这一理论,我们的认知过程不仅仅是大脑中的信息处理,而是与我们的身体密切相关的。
具身认知_认知心理学的新取向_叶浩生
心理科学进展 2010, Vol. 18, No. 5, 705–710 Advances in Psychological Science705具身认知: 认知心理学的新取向叶浩生(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研究所, 南京 210097)摘 要 具身认知强调身体在认知的实现中发挥着关键作用。
其中心含义包括: (1) 认知过程的进行方式和步骤实际上是被身体的物理属性所决定的; (2) 认知的内容是身体提供的; (3) 认知、身体、环境是一体的, 认知存在于大脑, 大脑存在于身体, 身体存在于环境。
具身认知最初仅仅是一种哲学思考, 有深刻的哲学思想渊源, 但是现在这种哲学思考已经开始走向实证领域, 实验的认知心理学家开始从具身的角度看待认知, 形成了具身认知研究思潮。
但是具身认知研究也面临着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
关键词 心理学; 认知; 具身化; 具身认知; 认知主义 分类号 B84-09自20世纪60年代以来, 认知心理学一直是西方心理学的主流。
最初, 以计算机模拟为基础的符号加工模式在认知心理学中居于支配地位, 其后, 以神经的网状结构和并行加工原理为基础的联结主义模式进入认知心理学家的视野。
同行为主义相比, 这两种模式都把心理学家注意的中心转向内部心理过程, 着力探求调节行为的认知机制, 因此被称为“认知主义”(cognitivism)。
然而有证据表明, 受认知语言学、文化人类学、哲学、机器人技术、人工智能等学科的影响, 认知心理学正在经历着一场“后认知主义” (post- cognitivism)的变革(Gomila & Calvo, 2008, p.7)。
在这场变革中, “一个幽灵盘旋在认知科学实验室的上空, 这个幽灵就是具身认知”(Goldman & Vignemout, 2009, p.154)。
具身认知成为一个焦点论题, 代表了认知心理学研究中的一个新取向。
1 具身认知的概念具身认知(embodied cognition)也译“涉身”认知(孟伟, 2007), 其中心含义是指身体在认知过程中发挥着关键作用, 认知是通过身体的体验及其活动方式而形成的, “从发生和起源的观点看, 心智和认知必然以一个在环境中的具体的身体结构和身体活动为基础, 因此, 最初的心智和认知是基于身体和涉及身体的, 心智始终是具(体)身(体)的心智, 而最初的认知则始终与具(体)身(体)收稿日期: 2009-09-10通讯作者: 叶浩生, E-mail: yehaosheng@结构和活动图式内在关联”(李恒威, 盛晓明, 2006, p.184)。
具身认知的原理与应用
具身认知的原理与应用
具身认知是指人类在进行认知活动时,不仅仅依赖大脑的智力,也依赖身体的动作和感觉。
在具身认知的过程中,人类的大脑会通过感受身体的运动和感觉来获取信息,然后进行处理和分析。
这种认知方式不仅体现了人的智能,还可以将人的身体和智能结合起来,使人在进行认知活动时更加灵活和高效。
具身认知的原理
具身认知的原理主要是基于神经科学和认知心理学的研究。
人类的大脑通过感觉器官接收外界的信息,然后通过神经元之间的连接,将这些信息转化为人类能够理解的信息。
然后,大脑会将这些信息与人类的经验和知识进行对比,进行分析和判断,最终得出结论。
具身认知的应用
具身认知可以应用于多个领域,例如教育、医疗、娱乐、人机交互等。
在教育领域中,具身认知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知识,加强对知识的记忆和理解。
在医疗领域中,具身认知可以帮助医生更好地诊断和治疗疾病,提高医疗质量和效率。
在娱乐领域中,具身认知可以帮助游戏设计师设计更具体验感的游戏,提高游戏的趣味性和可玩性。
在人机交互领域中,具身认知可以帮助设计师设计更加人性化的产品,提高用户的满意度和使用体验。
结语
具身认知是一种新型的认知方式,它将人类的身体和智能结合起来,使人在进行认知活动时更加灵活和高效。
具身认知的应用领域非常广泛,具有很大的发展潜力。
在未来的发展中,具身认知将会在人类的生活中扮演更加重要的角色,为人类带来更多的便利和创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① 按照认知科学创始人之一乔治 ・米勒 ( Mi l l e r G ) 的说法。认 知科 学至少 包括心理 学、语 言学、计算机科 学、哲 学、神经 科学和人类学 6门学科 ,其 中前三者为核心学科,后三者为辅助 学科 。
2 0 华侨 大学 学报 ( 哲学社 会科学版 ) 2 0 1 7年第 1期
依旧是用人工智能来模拟人的智能 ,其最终 目 标是建立具有一定学习、适应能力 的人工智能体 。
t i o n i s m) 。
认 知 主义也 被称 为符 号 的研究 范式 ,其 核 心思想 是计 算机 隐 喻 。由于采 纳 了信息 加工 的理论
和表征计算的思想 , 认知主义将人的心智看作类似数字计算机的信息处理系统,所谓认知就是按
照一 定数 学算 法 或逻辑 规 则对无 意 义抽 象符 号进 行 的计算 。在 认知 主义 看来 ,无 意义抽 象符 号是
信 息处 理 系统 中用 于描述 认知 和 心智 活动 的基 本 单位 ,不论 是 人 脑还 是 数 字计 算 机 ,都 是 操 作 、 处 理无 意义 抽象 符号 的某 种形 式 系统 或者说 硬 件设施 ,认 知 和心 智 的任 何状 态都 不外 乎是 图灵 机 的一 种状 态 ,认 知和 心智 的任 何活 动也 都可 以归结 为 图灵意 义 上 的算 法 可计 算 的。 ① 显 然 ,认 知 主义赋 予 了无意 义抽 象符 号 以核 心 性 的地 位 ,其 最 终 目的是 试 图通 过 人 工 智 能来 完 全 模 拟 人 的
了更 强的包容 性 ,是对传统认知观 的继承和发展 ,对于 当代认 知科学的研究更具现实意义。 关键词 :认知科 学;具 身认 知 ;离身认知 ;温和 的具身认知 作者 简介 :张博 ,吉林 大学哲学社会学院博士研 究生,主要研 究方 向:认 知科 学、理论 心理 学。葛鲁嘉 ,吉林 大学哲 学社会 学院教授 ,博士生导师 ,主要研 究方 向:理论心理 学,文化 心理 学 ( 吉林 长春 1 3 0 0 1 2 ) 。 中图分类号 :B 8 4 文献标 识码 :A 文章编号 :1 0 0 6—1 3 9 8( 2 0 1 7 )0 1 一 O 0 1 9—1 0
智能。
联结主义也被称为网络的研究范式 , 其核心思想是大脑或神经系统隐喻。由于借鉴了神经科 学的大量研究成果 ,联结主义不再简单 的将人的认知看作是对于无意义抽象符号 的计算 ,而是试
图通过 分布 式平 行加 工 ( P D P,也被 称作 神经 计算 ) 的方式 来建 立一 种类 似 于人 的大脑 或 神经 系 统 的人 工神 经 网络 。整个 人工 神经 网络结构 由类 似 于神 经元 的单元 或结 点所 构成 ,因此 ,离散 符 号 不再 是描 述认 知活 动 的基本 单元 ,取而代 之 的是 人工 神经 网络 中亚 符号 的数值 变 量 ,即 网络 中 各单 元 或各 结点 间 的加权 参数 ( 该 加权 参数 可 以是 正值 ,也可 以是 负值 ) 。显 然 ,联 结 主 义赋 予 了网络 以核 心性 的地 位 。联结 主义 的这 种努 力方 向是 值得 赞 赏 的 ,但需 要指 出的是 ,人工 神经 网 络所 谓 的 “ 分布 式平 行加 工 ” ,在 本 质 上 仍是 计 算 ,虽 然 其计 算 能 力 在 很 大 程度 上 得 到 了提 高 , 但并 没 有克 服表 征计 算 的研究 范式 的根 本缺 陷。联结 主 义也并 不是 回归 大脑 本身 的研 究 :类 似大 脑 而不 是大 脑 。 ② 联结 主义 只是 将类 比的对象 由数字 计算 机 转 变为 人 的 大脑 或 神经 系统 ,落脚 点
一
引 言
认知科学作为一个跨学科的学科群① 发端于 2 0世纪五六十年代 ,是一场针对行 为主义心理 学进行的认知革命后 的产物 。此外 ,认知科学 的诞生也是近代科学发展史上最为重要 的事件之
一
。
在短短几十年的发展时间里 ,认知科学取得了令人瞩 目的成绩 ,并成为当今世界最具潜力的
科 学研 究领 域之 一 。认 知科 学 的研 究 在某种 程 度上 可 以被看作 是哲 学认 识论 问题 在 当代 的延续 和 扩 展—— 不 仅探 讨心 智及 其运 作机 制 ,还试 图人 工地 实 现智 能 的不 同方 面 。在认 知科 学 的发展过 程 中 ,先后 出现 了两 种 占统 治 地 位 的研 究 范 式 :认 知 主义 ( c o g n i t i v i s m) 和 联 结 主 义 ( C O I l n e c —
温和的具身认知 :认知科学研究新进路 1 9
温 和 的具 身认 知 : 认 知 科学 研 究 新 进 路
。张 博 葛 鲁 嘉
摘
要 :从离身认知到具身认知 ,在认知科 学 内部正在发 生着 一次 深刻 的研 究 范式的转换。具 身认知理 论是继
认知 主义和联结主义之后 ,认知科 学研 究中一种快速 发展 的理论 思潮或研 究纲领 。与传 统的离身认 知不 同,具 身认 知主张认 知是具身 的、情境 的和 动力 系统 的。对于 心智 的具身 性问题 ,激进 的具身 认知和 温和 的具 身认知 都试 图从各 自不 同的视角给 出合理 的解释 。从 经验 研 究的角度来 看 ,激进 的具身认 知还没有形成 较为完 善的解
释性 的语 言 ,更多的是提 出了关于心智 、认知 和世界 的哲 学意义上 的有益 的思考。相 比较 而言,温和 的具身认
知则发展 了较为完善的解释性理论 ,如不 完全 表征、模 拟 的表 征原 则、行动导 向的局部 表征 等等,既有 效地反 驳 了激进 的具 身认 知对表征计算 范式 的全 盘否定 ,又在 一定程度 上解决 了传统认 知研 究 中存在 的 问题 ,表 现 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