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职业教育考试改革探析
高职教育考试改革探析
高职教育考试改革探析[摘要]文章根据高职教育的特点,提出高职院校学生成绩的认定标准,明确考试改革的思路与方向,建议采用侧重考核学生能力的全新考评模式,进行有高职教育特色的考试改革,为实现高职培养目标导航。
[关键词]高职教育考试改革高职教育是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目标是培养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所需的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的高等技术应用型专门人才。
这就决定了高职教育与基础教育和普通高等教育的区别,无论在教学方式和考试考核方式上,高职教育都应具有自己的特色。
一、高职院校学生成绩认定标准1.等级标准。
高职教育首先是高等教育,是大学教育,所以它的基础知识的等级应当是大学专科及以上的知识水平,至少它的大学数学、大学语文、大学英语以及人文知识水平不应当低于同层次普通高等院校。
因此,考核高职学生的政治理论、职业道德、法律法规、语文、数学、英语、计算机、美学与艺术的知识水平是必要的,这些可以证明他们达到了高等教育的知识水平。
2.职业标准。
高职教育是职业教育,它是以职业知识结构、职业能力结构、职业态度和职业道德为主要内容的教育。
因此,学生成绩的评定,当然要包括职业知识、职业能力等方面的内容。
因为,学生就业,用人单位最看重他们的职业能力。
3.行业标准。
高职教育是技术教育,它不仅要培养学生具有岗位特色的专项技能,还要按岗位或岗位群的内涵要求,决定专业知识的含量,决定技术、技艺、技能的含量,决定所具有的解决生产第一线实际问题的能力,所以考核学生职业技能,考查学生的技术等级或任职资格达到的标准,也是必要的。
4.发展标准。
高职教育是生存与发展的教育,它培养的学生应当具有未来的生存与发展的能力,不仅要让学生学会自主学习,有正确的价值取向,还要让学生具有一定的经济意识、质量意识、社会意识及创新意识,能适应职业岗位发生的变化。
所以,要考核学生的学习能力、交际能力、适应能力及个人发展能力等。
高职院校只要坚持上述的学生成绩认定标准,就可以有效地区别普通高等教育与职业教育的教育测量与评价标准问题,有利于按高职教育的本质规定性,培养高素质的应用型专门人才,也有利于变知识考试为能力考试,其变革的深远意义,会在相当长的时间内显示出它的导向作用。
浅论深化高等职业教育改革
随着中国经 济体制改革的深入和产业格局的变化 , 以及科学技 术的迅猛发展和新 知识 、 技术 的不 断涌现 , 新 都要 求高等职业 教育 改变传统培养模 式 , 突出职业教育特点 , 主动适应社会需求 , 以加强 基础能力建 设为切入点 , 切实把改革与发展的重点放到加强内涵建 设和提高教育质量 上来 , 增强培养 面向先进制造 业 、 现代农业 和现 代服务业高技能人才的能力。 工学结合 、 产学互动 、 实境育人的高等 职业教育 新模式正是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对职业教育 的需求 , 是职 业教育发展的方向 , 以推动 区域高等职业教育深化改革与健康发 可 展, 形成高等职业 教育与经济社会 发展 紧密联 系、 相互促进 的和谐 局面 , 使高等职业教育真正成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 的有力支撑 。 目前高等职业教育存在的主要 问题 引起高职教育 各种问题的 因素 主要可分 为外部 因素 和内部 因 素两方面。 外部因素主要是指外界环境 , 通俗讲 , 是指社会各方面的 影响 。内部因素主要针对 的是高职院校本身 。
维普资讯
敏 汇
2 0 0 08 3
.
( j-) 下 ̄- r , ]
论 漂 化 高 等职 业 教 育 改 茸
口 潘 丽 娟
( 东北财 经 大学职 业技 术 学 院金 融教研 室 辽 宁 等职业教育存在 着与经济发展不适应 问题 , 想使 高等职业教育适应经济建设的需要 , 要 必须深化改革。 关键词 高等职业教育 改革 深化
1外部 因素 引起 的 问题
首先 , 表现在国家政策和资金投入上 。改革开放后我 国经济建 设 中心地位的确立引发 了对人才 的大量需求 , 使高职教育得 以迅速 发展 。但 由于我 国传统文化的影响 , 全社会包括教育界对高职教育 的认识并未达到应有的高度 ,甚至鄙视高职教育 的现象随处可见 。 加之各种经 济条件的制约和重学历 、 轻技 能的偏见 , 使得 国家把 主 要资金投入到普通高等教育 中, 高职教育所 占的比重很少 。由此高 职 院校各种硬件设施相对较为简陋 , 不能吸 引高水平 的人才来校任 教, 不能吸引有能力 的学生来校学 习。同时 , 在教师职称评审上 , 高 职 院校也处于不利地位 , 主要表现为 高职 院校不仅没有职称 的最终 评 审权 ,而且相关部门在职称 的名额分配 上也趋 向于普 通高等 院 校, 高职 院校 的职称指标很少 。 从另一方 面说 , 这些政策 限制 了高职 教育 的发展 , 限制 了高职教育在社会上 的认可程度 。 其次 , 表现在招生的生源上 。高职院校招收的学生主要 来源有 : 参加全国统一高考的普通高 中毕业生 , 参加对 口招生考试的中等 职 业学校毕业生 以及初 中毕业生毕业 汇考统一划线 录取生。可以看 到 这些学生 的客观实 际情况是 : 生源类 型复杂 , 化基础参差不齐 , 文 专 业素质差异较大 。面对这些学生 , 在培养模式上势必会有所不同 , 无 形 中给高职院校带来了不小 的难度。 再有一方 面, 高职院校招生一般 是放在高考录取的最后- : , - } 由于近几年普通 高校大面积扩招 , i t 留给 高职院校的生源很少 , 加之传统文化思想的束缚 , 每年高职院校的计 划招生名额都不能实现 , 实际招生数量只有计划的 3%。因此 , 0 高职 院校的学生生源在质量和数量上都不能得 到很好 的保证 ; 最后 , 表现 在宣传力度上 。目 前我国人才资源 的结构呈现菱形的特点 , “ 即 两头 小, 中间大” “ 。 高端” 才不足 , 中间” 人 “ 人才相对过剩 , 低端” “ 人才 短缺 。而低端人才又恰是制造业需求量最大的部 分。 我 国现在 的劳动力素质整体 不高 , 特别 是大量 的就业人员 没有 经过专 门的职前专业技能培训 , 在进入劳 动岗位后 , 需要企业 花 还 费大量的精力进行培训 , 无形 中增加 了企业生产经 营的成 本。 为此 , 拥有 大量接受过职业教育 、 掌握专业技 能的劳动力是 提高我国经济 水平 的必备条件之一 。而 高职教育正是 培养 这样一 类人才的平台。 然而 , 受传统 的 “ 知识本位 ” 思想 以及重学术 、 轻技术 , 重理 论、 应 轻 用, 重知识 , 轻能力培养模式 的影 响, 学生 宁愿上 普高 , 不上高职 ; 能 上本科 , 不上专科 。这方面 的问题反 映了高职教育的不受 重视的程 度, 从侧面反映 了高职教育在 宣传力 度上 的不够。
对高校考试制度改革的思考
一
育校企合作发展专项资金 ,对在校企合 [】 1吴志明. 高职青年教师强化 实践锻 对
作 中做 出贡 献 、 为 高职 院校 提 供 优 秀 教 炼的探析. 南通职业大学学报 ,0 8 1. 2 0. 2
、
高校考试制度存在的弊端
学资源的企业给予表彰 奖励 ,实行税收 [] 2 武俊梅 . 示范院校专业教师下企 业锻
l
口文/ 张雪荣
展 趋 势 , 正做 到 学 以致 用 , 在 考 试 中 真 并 予 以 体 现 , 发 学 生 的 学 习兴 趣 , 励 学 激 鼓
l
生主动收集资料, 而不是仅仅依靠教材上 示 考 试 及 笔 试 与 面 试 相 结 合 等 考 试 形 式 多 流 于 形 式 , 有 相 应 的监 督机 制 , 而 的 知识 或 局 限 在老 师 的课 堂 讲 授 。另 外 , 没 从 采 用 较 少 , 重笔 试 , 注 理论 考 核 内容 多 , 实 导致有 制度 也难 以得到贯彻和 实施 。 比 在 考试 试 卷 的 评 阅 上 , 应 该 考 虑 学 生 对 也
践 能 力考 核 内容 少 , 乏 对 学 习 过 程 的考 如 , 缺 很多课程任课教师 从出题、 阅卷到登 试 卷解 答 的理 解 。对 于 客 观 题 的批 阅 , 试 核 。 即 使 有 平 时成 绩 和 考 试 成 绩 两 个 部 录 分 数包 干 ,或 者是 虽 推 行 了教考 分 离 , 题答 案 一 般 是 唯一 的 , 以称 之 为标 准 答 可
1麻 烦 心理 。 、 教师 到企 业 锻 炼 , 业 学校和企业之间的人才资源共享 ,共 同 企
不 光 要 给 他 们 提 供 岗位 ,还 要 给 他 们 提 建 设和 相 互 管 理 。合 作 初 期应 理性 选 择 供 指 导 教 师 ,很 多企 业 员工 认 为 老 师 都 合 作 企 业 和 选 派 到 企业 实 践 锻 炼 教 师 , 是 空 空 其 谈 , 有 什 么 真 才 实 学 , 给 企 前 期应 尽 量 派 具 有专 业 特 长 的 教师 到企 没 会 业 正 常 生 产 带 来 一 些 干扰 , 因此 不 愿 让 业 实 践锻 炼 , 强 双 方 之 间 的合 作 交 流 , 加 教师过来实践, 存在 一种 怕 麻 烦心 理 。 带 开 辟市 场 ; 择 与 教 师 能 力对 等 的 企 业 , 选 教 师 实 践 锻 炼 ,会增 加 企 业 中指 导教 师 不 能 一味 求 大 求 强 , 因 为大 企 业往 往 有 的工 作 量 ,对 他 们 工 作业 绩却 没任 何 影 强 大 的研 发 团队 、 善 的 人 员培 训 机 制 、 完 响 ,他 们 往 往 抱 着 多 一事 不 如 少 一 事 心 比较 高级 的 合 作 伙伴 等 ,合 作 缺乏 双 赢 理 , 避指导 。 逃
制定高职高专专业考试改革方案的意见
新世纪高等教育教学改革工程《高职高专教育考试改革的研究与实践》Ⅰ12-1 附件8制定高职高专《专业考试改革方案》的意见学校教育考试是学校的教师和管理人员根据培养教育目标,选择相应的考试内容和方法,对学生掌握知识的程度和具有的能力、技能、素质水平进行测度、甄别和评价,并促进其发展和提高的一种教学活动。
学业考试的目的一是为了全面、客观地评价教学目标的实现程度和鉴别学生的差异性,二是通过考试测量这一手段促进学生主动学习,发展和提高能力、技能与素质。
因此,制定高职高专《专业考试改革方案》主要目的在于根据专业培养目标和业务规格,设计有利于促进学生学习和实践的主动性与积极性,有利于全面、客观地评价教学目标的实现程度和鉴别学生差异性的教育考试模式,总体上控制专业人才培养质量,实现培养目标。
一、高职高专人才培养的特征及考试改革的指导思想与目标高职高专教育是职业教育体系中的高等教育层次,是高等教育的组成部分,这是《职业教育法》和《高等教育法》规定的。
因此,高职高专教育具有高等教育和职业教育双重属性,即,不但是在相当于高中文化程度基础上进行的第三级教育,而且培养对象是针对职业岗位群的、以技术应用和技艺型为主的。
所以高职高专教育是以培养技能型或实用型人才为目标的教育。
高职高专教育的特征:一是以培养面向生产、建设、服务、管理第一线的技能型或实用型专门人才为主要目标。
也就是说目标应根据生产、建设、服务和管理第一线科技含量较高的技术岗位(或岗位群)的需要确定,具有很强的职业(或岗位)针对性和适应性;二是按照上述培养目标选择教学内容和设计教学过程。
教学内容要以成熟的技术、管理规范和标准的掌握与应用为主,特别注重理论与实际结合、高超的职业技能培养,学生毕业后就能很快上岗;三是具有适应一线岗位的基本素质,如踏实、能吃苦耐劳、善于沟通与合作、有较强的责任心和工作主动性等。
考试是教育测量的主要形式或手段。
教育测量则是依据一定的标准,对教育现象(学生学业成绩)进行数量上的测定,或者说,考试是一种测量工具,用考试这个工具来测定学生的学业成绩,就像体能测试可以测出一个人的体能一样。
关于高职教育考试改革浅议
2 现代 高职教 育考试所 面 临的 同最
现代教育理论下,新课程的改革要求 ,莅现 了高职教育考试过程中 存在的一些突出问题 ,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21 考试 内容 偏 重 。重 知 识 、轻 能 力 . 现代教育理论下 ,高职 院校 教学过程注重 了对学生综 合能力 的培 养, 但是作 为教学手段 ,考试内容仍然侧重于基本知识 的再现而忽视 了 学生应用技能的考查,违背了高职教育能力培养 目 。 标 22 考试 目的单 一 。重 结 果 、 轻 过 程 . 传统的教育模式把卷 面成绩视 为学生学习效果 的难一标准 ,考试以 结果性考试为主,曲解了考试手段的评价作用。导致 了学生学习 目标的 分散性 ,只注重结果不注重过程。 23 考试功能僵化 。曲解 了考试 的参凭功能 . 当前的高职考试形式 , 仅仅作为衡量教学质量的依据 ,而对考试 自 身所具有的参凭功能未能真正发挥 ,特别是通过考试活动对学校、教师 等在教学管理方面存在的差距 与不足得不到及时有效地分析和反馈 ,不 利于更好的提高教学质量。
3 现 代高 职教育 考试 改革 的实践 措施
31 正 确 树 立 综 合 考 核 考试 观 念 .
现代素质教育理论强调 :高等职业教育应重视学生的创新、实践能 力和创业精神的培养 ,以普遍提高学生的人文科学素质为 目的。新课改 背景下 ,高职院校必须转变传统 的教育观念 、考试模式 ,积极推进创新 教育 。在新 的人才观指引下 , 进行相应的高职教育考试改革 ,注重实践
创新教育观念的形成 ,实现高职教育人才培养 目标 。 32 构建综合性全程考试新模式 . 高等职业教育是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其培养 目 标是以就业为 导向,以服务为宗 旨,培养全面的实用型专业 技术人才 ,要建立全程性 考 核 为 主 的考 试模 式 ,主要 包 括 : 1 )进~ 步深化考试 目的 ,拓展考试内容,强 化考试功能导向。高 职教育考试 ,要面对现代社会的发展需求 ,明确强化考试 的具体 目的 和反馈功能,在有利于培养学生知识运用 和综合技术能力创新实践的同 时 ,积极拓展考试内容 ,特别是综合性 、 创造性应用知识能力 的考查 , 真正做到知识、能力和素质的全面考核。 2 进一步拓展考试渠 道 , 活考试形式的多元化发展。高职教育 ) 灵 考试 , 应根据考试科 目的特点 ,有针对性 的改革和实践多种考试形式 , 灵活多种开放性 的开卷 、口 、实际操作 、论文调查报告等考试方法。 试 以考核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 ,着重检验学生知识运用、解决 问题的综合能力。 3 进一 步严肃考试 纪律 ,实行全程化 综合性考 核。高职教 育考 ) 试 ,要创设考试环境,优化考试程序 ,加强对学生平时过程性学习的考 核 ,包括学 习效率 、 课堂表现等全 面性考查。实行教考分离。推进考风 建设 , 有利于引导学生灵活学习方法 ,细化学习过程 ,促使学生 良好学 习习惯 的养成。 33 完善 考 试 管 理 评 价 机 制 ,实行 综 合 性 评 价 运 作 . 高职教育考试改革是一项复杂的、系统性和学术性很强 的工作,同 时考试改革关系到教学秩序 的稳定和教学质量的保证。教师在教学 中处 于主导地位 ,因此要完善各种有效地考试管理评价机制 , 真正推动考试 参 凭 功 能 的公 正健 康 运行 。 1)制定 规划高职教 育考试 制度 的指导 性策略 。高职教育考试 改 革 ,要及 时把握当前新课程改革 的动态形式 ,针对当前高职教育考试所 存在的问题 ,拟定考试改革方案 。制定关 于加强考试管理的规定或者课 程考核纲要与实施办法。明确高职考试的教育人才培养 目 标方 向, 保证 考试 内容 和命 题 的科 学 性 。 2)强化教师岗位 责任意识 ,加强高职教育考务管理 的梳理 。教师 素质的提高是高职教育考试改革与创新 的基础 , 科学的规范和加强考试 管理力度 ,强化教师责任意识 ,有利 于构建和谐的人文考试环境 ,加强 各类考试试题 的题库建设 ,维护考务工作的 良好秩序,突 出考试 的公正 性 和 公平 性 。 3 健 全考试反馈机能 ,落实和完善考试评价措施 。高职教育考试 ) 改革 , 要完整考试 的参凭 、信息反馈 、阶段性总结等重要机能,要结合 课程总结性考试和过程性考核,对高职教育职业资格鉴定考试实行全面
新形势下高职院校考试制度研究与改革探索
新形势下高职院校考试制度研究与改革探索作者:徐荣丽,高菊玲来源:《文学教育》 2018年第24期内容摘要:随着高职教育的建设和发展,考试考核方式层出不穷。
从最初的单一形式考核测试到结合理论能力、实践能力、分析能力、应用能力等的综合考量。
高职院校对学生的培养能力要求也随之越来越高。
本文结合笔者的工作经历,从考试制度的方式、考试制度存在的问题对现行高职教育的考试制度现状进行了研究分析。
提出了改革考试制度的相关途径和措施。
关键词:高职院校考试制度改革探索近年来,我国的高职教育得到了迅猛的发展,越来越多的人开始研究高职教育的人才培养模式,教学内容、教学手段、教学方法;而考试制度鲜为研究,笔者在高职院校从事教育教学管理十余年,现以所在的江苏农林职业技术学院为例,对高职院校考试制度的现状和改革措施谈谈自己的看法。
一.考试制度在高职院校中具有重要的应用意义考试制度的出现至今已有几千年的历史、在人类前进的车轮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古有科举、现有中考、高考。
考试制度的演变经历了一个漫长的年代。
以前常流行的一句话“考考考,老师的法宝;分分分、学生的命根”。
这句俗语委婉说出了考试在教育体系中的应用意义。
那就是考试的两大功能,检验和选拔。
归根到底是起一种评价作用。
二.考试制度的现状分析笔者所在的江苏农林职业技术学院,是一所以涉农专业为特色的国有公办全日制综合型普通高等学校,是国家百所示范性高职院,下设风景园林学院、农学园艺学院、畜牧兽医学院、茶与食品科技学院、机电工程学院、信息工程学院、经济与人文学院等7个二级学院。
各个二级学院在教学管理上均采用了二级管理模式,有各自的教务办、学工办以及各教研室、实训室等。
在考试过程中,由各教务办根据学校教务处的要求,在一定的考试段内安排各自学院的考试,包括课程,考试地点,监考老师,巡考老师等。
学校的教务处会同督导部门只是起一个监督检查的作用,完全给二级学院自主权利。
(1)考试形式1.理论考试。
高职教育考试改革的探索
2 0 1 3 年 第2 期l 科技创新与应用 Leabharlann 高职教育考试改革 的探索
莫 永 新
( 江 苏城市学院武进 学院 , 江苏 常州 2 1 3 1 4 9 )
摘 要: 高职 院校 考试制度 目前存在 着诸 多的问题。探索高职教育考试改革, 怎么样把“ 考试过程” 变为“ 学习过程” , 变“ 考知识 ” 为考“ 能力” , 笔者根据 自己的工作 , 进行 了一些探 索。 关键词: 高职教育; 考试 ; 改革 达能力 。考试 内容不局限于教科书, 不局限于闭卷方式, 考核形式多样 化, 可以根据学币 斗 陛质特点来确定 , 重点考察学生灵活运用知识的能力 和技术操作技能。考试形式可以为开卷考试 、 论文答辩 、 案例分析、 调查 报告、 课程设计、 实际创作 、 随堂考试、 合作考试 、 基本技能考试等多元化 形式。同时, 建立综合素质考察机制, 将平时表现、 学习纪律和学业成绩 针对性地设置和调整专业 , 加大课程建设与改革的力度 , 改革教学方法 纳入终结 洼评价中。 重视过程陛管理考核 , 这对加强学生职业道德建设 N- T - N: , 融‘ ‘ 教、 学、 做” 为—体 , 强化学 生能力 的培养 。 增 强学生 的职业 能 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力, 增强学生的就业能力。目 前 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重点是教学过程的 2积极引入职业资格证书制度 实践性、 开放陛和职业陛, 是实验、 实训、 实习等三个关键环节。 而学生学 职业资格证书考核具有权威性 、 公正性 、 全面性 , 能很好 的考核学 习能力的评价和职业能力的鉴定是我们必须解决的另—个重要问题。 生的技能。 我们的学生要在社会上得到技能认可。 必须拥有必要的行业 高职院校考试制度 目 前存在着诸多的问题。学生学习能力的评价 资格证书。 艺术类学生考的 A d o b e 认证和电商专业的助理商务师 , 商务 和职业能力的鉴定依赖于学校组织实施的考试。由于不同学校对学生 师证证 ; 计算机考的锐捷 网络认证, 这样不仅锻炼了学生 自己, 衡量 了 的知识 、 技能 、 能力和素质结构把握不同, 对教学质量和考试质量衡量 学生的技能水平 , 而且还能得到了社会的认可 , 为将来的就业打下坚实 的尺度不一 , 从而造成了高职生的培养质量和能力水平相差很大。尽管 的基 础 。 知识与技能并重 、 以能力为中心的职业教育观念已深入 , 实践教学 3建立校企合作的评价体系 的课时比重也占到各高职院校教学时数 4 0 %以上 , 但这种结构的变化 长期以来 , 职业教育与其他形式的教育一样, 是学校本位的。教学 并没有在考试中反映出来。 在考试形式、 方法和内容上存在着评价内容 内容和学习方式与实际的职业实践及需要相去甚远。国家教育发展中 片面、 评价方法单调 、 评价主体单一 , 缺少必要的创新意识 , 没有突出学 心进行的“ 中国教育与培训调查” 显示 : 大多数的职工认为 自己的职业 生的综合职业能力 , 对实践能力和学习过程考核要求不够严等问题 。 考 技能主要是在工作岗位上形成的。由此可见, 学校本位的教学制约了综 真实的 试内容与学生将来职业岗位需求相关的技能、能力和基本理论知识联 合职业能力的培养与提高。实际上企业可以为学生提供了完备、 系不密切, 严重影响到学生的就业。 而且高职院校的教学评价更多地是 工作、 实训环境, 充足的实训耗材, 完善的实训设备 、 工具。 可以涵盖考核 注重以具体分数为指标的考核 , 以学校及教师的i e - t / t 为主, 事实证明这 工种所有操作项 目, 使学生职业技能鉴定所需的训练 、 考核得 以充分落 种方式有一定的局限性。单纯以考试成绩来对职业技能的学习过程进 实。职业能力评价由学校负责组织, 但在培训企业内进行。学生参加真 行评价, 会对现行工学结合的高职教育模式产生很大的负面影响, 使职 实的与课程有关的业务岗位培训后,由学校及培训企业的业务人员在 业教育回归基础理论知识学习而忽视学生的实际能力培养。并且由学 实践现场共同对学生进行考核 ,重点测试学生是否已达到课程所确定 校及教师的评价也难以体现学生的社会适应洼。因此, 为适应工学结合 的职业能力 目标及社会职业素养 ,然后根据学生的实际能力出具相关 的能力评价或实习鉴定。很多高职院校已意识到学生校内学习与实际 教育模式的发展 , 考试制度必须改革。 都追求校内成绩考核与企业实践考核的结合 , 探索课堂 从这 几 年的系部工作来看 , 我们也作了一番摸索 ,和大家作个探 工作的一致陛, 讨。 与实习地点的一体化 ; 积极推行订单培养 , 探索工学交替、 任务驱动、 项 1高职教育的考核应坚持以职业岗位能力为重点 , 知识 、 技能、 能 目导向、 顶岗实习等有利于增强学生能力的教学模式 ; 引导建立企业接 加强学生的生产实习和社会实践 , 紧 力考核并重 ,以能力和技能考核为主的原则。所以我们要更新考试观 收高等职业院校学生实习的制度 , 念, 提倡多元化的考核评价方法 , 重视实践考核, 过程考核。有关资料表 密联系行业企业, 厂校合作, 不断改善实训 、 实习基地条件。 明。 现在社会对人才确定的要求有 1 0 0 多项指标, 凭卷面考试只能考出 在高职教育飞速发展的今天 , 考试改革体现 了高职教育思想和教 已成为教学改革的—个重要切入点和突破点 , 推动着高职教育 其中 1 / 3 , 其余的则很难用传统的考试方法衡量 , 特别是合作能力 、 组织 育特色 , 管理能力、 创造能力。 如何衡量学生的这些“ 考不出” 的能力?我们要在 教 学改革 的深入 和发 展 。 参考文献 实践 中发挥 创新能 力 , 使考核方 式呈现多样 化。 要变 “ 考试过 程 ” 为“ 学习 过程” , 变“ 考知识” 为考“ 能力” 。 近两年来 , 我校在电脑艺术设计、 多媒体 【 1 】 杨海民. 关于现代考试制度和考试方法改革的探 索嗍 . 大连 大学学报》 设计与制作、 电子商务等实践能力要求强的专业进行 了考核改革探索。 1 9 卷第 3 期. 通过课程大作业、 论文撰写、 专题设计 , 实例网店运营 , 让学生将书本的 『 2 1 王淑平“ 以就业能力为导向的高职考试制度改革创新” 魏玲 玲《 教学研 理论知识与实践相联系, 动手、 动脑, 更深刻的领 晤并掌握。同时也激发 究} 3 3 卷第 5 期. 3 ] 许莉 . 高职 考试模 式改革 的探 讨与 实践. 考试指 南. 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及潜能,提高了学生与学生间的组织协作能力及表 f 设计、 实践技能及创新能力 , 已初步形成学缘结构 、 年龄结构 、 职称和 为对象 的团 队建 设 评价 标准 。 4 - 3建立双师教学团队激励机制。 整合优势资源, 实行多维度 、 立 学历结构合理的专兼结合的双师教学团队。 参考 文献 体化的激励机制 。 对于专任教师 , 教师基本工作量不再只有单一的教 1 1 赵淑 英, 余运英. 新 建高职院校“ 双师素质 ” 教 师队伍建设个案研 究 学工作量 , 而是由教学 、 实践 、 科研工作量组成 。以是否参与课题 , 是 『 教 育与职 业 , z 09 ( 5 ) . 否有教学科研成果作为职称评定和业绩考核的重要 因素。 对教学科 工学互动组合: 重构高职教育双师型教学团队的新思路叨. 研等创新成果进行薪酬奖励 。吸引企业能人作为兼职教师纳入教学 徐平利. 团队双师师资库 , 学校给予相应薪酬。 对优秀教学团队给予精神与物 教 育发展 研 究 , 2 07 ( 2 A) . 质相结合的表彰奖励。 【 3 ] 徐涵颁 目 教 学的理论基础 、 基本特征及对教师的要 求叨. 职教论坛, 4 - 4建立双师教学团队监督机制 。 学院成立了由院、 系、 企业组成 2 0 0 7 ( 3 ) . 的三级督导小组。通过听课、 作业抽查、 教学检查、 企业调研等多种手 [ 4 】 杨洪刚. 项 目课程模式探索与实践【 J ] . 职业圈, 2 0 0 7 ( 7 ) . 段对教学团队的成员建设 、 教学质量、 校企合作等方面进行全程质量 【 5 ] 徐 国庆 职 业教 育项 目课程的 内涵 、 原理 与开发叨. 职业技术教育, 监控 。 2 o o 8 ( 1 9 ) . 5结束语 作者 简介: 董学枢( 1 9 8 1 一 ) , 女, 江苏省扬州市人 , 讲师, 数据库 系 依托项 目课程建设 , 多措并举 , 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双师教学 团 统工程师。研 究方向: 图像处理 , 数据挖掘 , 高职教育
浅谈“职教高考”制度背景下中职人才培养改革的对策
浅谈“职教高考”制度背景下中职人才培养改革的对策摘要:职教高考制度实质上是从普通高考制度中逐渐分离且不断完善的,目的在于建立一种以“文化素质+职业技能”为主要考试内容,省域统一考试为主、多元化考试方式为辅的分类考试制度。
为了关照实践中职教高考制度建设存在缺乏统一认识的局面,本文尝试探讨职教高考制度在满足职业教育类型发展需求的效益关系基础上所具有的性质,其相对普通高考制度等同功能属性的政策所具有的特异性,以及实践操作层面所具有的必然存在的具象,即讨论职教高考制度的价值属性、功能定位及实践样态。
基于此,对“职教高考”制度背景下中职人才培养改革进行研究,以供参考。
关键词:中职院校教育;人才培养;职教高考;实践策略引言回顾中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发展历程,在国家教育方针的指导下,各阶段人才培养目标侧重点均不同。
经济全球化趋势深入,国家经济快速发展,高等教育不断扩大招生人数,使得职业教育的吸引力和教育地位逐步下降,这一时期,职业教育致力于提升教育地位,扭转吸引力不足的局面,中职人才培养目标强调培养创新创业能力,使学生适应市场行业需求,促进就业。
一、中职院校人才培养中精神领航的重要意义中职院校的学生主要是指具有工艺特长的一类人,而其职业精神是指对工艺精致不断进行追求的一种精益求精、锲而不舍的核心素养。
但是,从当代中职院校的教育现状来看,很多学校对培养青年学生的专业精神没有给予足够重视,这与青年学生的学习深度、成长阶梯,以及将来的职业规划是相违背的。
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指出,要大力弘扬专业精神和职业精神。
而中职院校的学生将来是社会工作体系中一个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且担当重要的角色。
因此,培养中职院校学生的专业精神势在必行,且迫在眉睫。
所谓专业精神,现阶段公认的含义就是指使用反复的加工、完美的概念等对产品进行精致的雕琢,从而对产品给予更多的完善,继而形成一种追求完美、具备高尚职业精神的信仰。
中职院校的专业精神的内涵主要包括崇高的理想和坚定的信念、工作学习专注执着坚持、积极沟通与交流提高、一丝不苟与精益求精等方面。
职业教育考试制度改革探析
职业教育考试制度改革探析[摘要]当前,我国职业院校的考试制度仍然没有摆脱应试教育和学科教育的影响,存在导向脱轨、“中心”偏离,标准不一、信度偏低,目的错位、功能异化等诸多弊端。
借鉴澳大利亚和英国等国的经验,改革我国的职业教育考试制度,建立以第三方认证为主导,以能力考核为中心,以两考互通、双证融合为目标的职业教育考试制度,对于推动和深化我国职业教育改革与创新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职业教育考试制度改革思路经过近几年的职业教育改革,我国的职业教育已基本上摆脱了学科教育的办学模式,确立了就业导向、能力本位、工学结合的发展轨道,但职业教育考试制度仍然没有摆脱应试教育和学科教育的痕迹,无论在导向与标准上,还是在目的与功能上都与当前职业教育改革的大趋势极不适应,考试这一对教育过程有突出导向作用的重要环节,在改革大潮中反而成了被遗忘的角落,从而也制约和影响了职业教育改革的实效。
一、我国现行职业教育考试中的三大痼疾及不良影响1.导向脱轨,“中心”偏离,制约了职业教育教学改革创新的步伐。
经过几年的探讨和反思,以就业为导向、以能力为中心的职业教育观念已得到教育界的认可,各职业院校的实践教学比重基本占到了总教学时数的40%以上。
但这种结构变化并没有在考试中反映出来,多数学校对实践技能和职业能力考核并不重视,甚至有的学校基本不进行技能与能力考核。
考试内容仍限于教材和课堂讲授的范围,考试重点依旧是理论性、知识性为主,考试形式大多还是传统的单一笔试。
这种考试从内容到形式都偏离了以就业为导向、以能力为中心的轨道,与人才培养目标、课程目标脱节,导致师生对实习实训重视程度低,不少学校的毕业实习性质变异、重心错位,或成了勤工助学的变种,或成了提前毕业,实习实训效果不良。
现行考试制度滞后于办学观念、办学宗旨、人才培养目标更新的现状,影响和制约了高职教育改革创新步伐,成为当前职业教育改革的当务之急。
2.标准不一,信度偏低,影响了学生就业和学校办学的信誉。
关于当前高等职业院校加强考试改革的思考
[ 关键 词 ] 高等职业院校
考试
考试 改革 2 针对课程特点 , 、 丰富考试形式 。 高职教育 人才培养 模式具有 多样性 、 用性 、 践性 、 应 实 动态性 的特 征 。作为人才培养过程 中一个 重要环节 的考试也应反映高职教育 的特 征, 促进人才培养 目标 的实 现。因此高职 院校 必须根据不 同专业 , 同 不 课程的性质 、 特点 , 灵活地运用 闭卷考试 、 开卷考试 、 撰写小论文( 实验报 告)口语考试 、 、 实操考试 、 实地调查 、 作品设 计等多种考核形式 和考试方 法 ,全面考察学生掌握 知识 的广度 、深度 和熟练程度 以及创新思维 能 力、 口头 表 达 能 力 、 应 能 力 、 象 能 力 、 研 能 力 及 综 合 应 用 所 学 知 识 反 想 科 解决实 际问题 的能力 、 团体协 作能力 、 实践能力 等发展状况 , 通过这些 丰富多样的考试形式 , 促使学 生全面 、 系统地 复习 , 灵活掌握所学知识 , 从而促使学生开放性个性和创新意识精神 的形成 。 3 改革考试 内容 , 、 实行一体化考核方 法。 高等职业院校 的专业都 属应用性较强 的专业 ,学生毕业后大多都 将走向生产 , 要求掌握相应 的实验技能 和生产技 能。 加上 高职院的学生 大都见 多识广 , 维 比较灵 活 , 思 具有 一定 的个性 特长和创新 能力 , 实践 动手能力 比较强 。因此 , 试题 中只需要机 械记忆 和简单模仿便 能作答 的 题 目应尽量减少 , 应重视其 对动手操作能力 的考查 , 实验 中的考查 内容 应包括实验原理 、 操作步骤 和方法 、 结果分 析等。高职院校还应该实行 体化考核方法 , 即采用技 能考核与理论测试 紧密结合的考核方法 , 以 技能考核为主题 的考核 方法 ,要求学生能够 完成体现指定操作技能 的 具体零件 的加工 , 解答与技 能考核相关 的理论 问题 , 对考核 中出现 的技 术问题能够独立解决或 者提出具体 的解决 方案 ,从而对学生进行综合 专业评测 。同时 , 还结合学 习态度 、 劳动纪律 、 团队精神等职业素养 , 对 学生进行全面考核 。从而培 养学生 的思维能 力 、 综合分析能力 、 解决 问 题的能力 、 创造能力和 团队协作能力等综 合素质 。 4 运用考试结果 , 、 进行评价反馈 。 高职院校应该高度重视 考后管理 ,运用 考试的结果认真组织并进 行积极的评价反馈 , 做好考试 工作总结 , 以利 于教师将考试结果 和预期 目标相对 照 , 以检查结果 和期望值 的差距 , 现存在 的问题 , 出教 可 发 找 学 中成功 的部分和薄弱环节 , 有针对性地选择 改进措施 , 达到 以考促教 的作用 。对于学生 ,可 以检 查 自身学 习过程 中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程 度, 从而总结经验 , 端正学 习态度 , 改进学 习方 法 , 以考促学 。对 于教学 管理而言 , 对学生 的成绩分 析和试题质量分析 , 可以使他们总结教学管 理过程 中特别是考试过 程中的情况和信息 ,有利于更好地改进教学管 理工作 。总之 , 考后评价是教学 信息反馈 的过 程 , 对全校的考风 、 学风 、 校风及工作作风 的建设有着很好 的促进作用 。 5 注重平时成绩 , 、 改革成绩构成 。 当前 , 高职院校平时成绩 在总评成绩所 占的比例普遍偏低 , 导致上 课 出勤率不高 , 部分学生忽 视平时 的训练学 习。因而 , 要调动学生学 习 积极性 , 提高平时成绩在总评成绩 中所 占的比例 十分重要 。 成绩 构成 比 例可 以由任课教 师根据课程 性质 自行设 置 , 实行 多项 、 多次 、 综合 的全 程性考 试 ( 阶段考 试 ) 即形成性 考试 与 总结 性考 试相结 合 , 分 , 平时考 试、 阶段性考试和期末考试 相结合 , 把成绩评 定分散在学 习的全过程来 进行 , 增大平时成绩在总成绩 中所 占的比重 , 注重对学生学习过程和能 力 的考察 , 从而加强对学生平时学 习的督促 和考 核。 三、 考试改革促进高职 院校 人才培 养模式 的改革 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的重 点是教学过程 的实践 性 、 开放性和职业性 , 实验 、 实训 、 实习是三个关键环节 。 而考试作 为高等职业 院校教学过程 的重要部分 , 对考试制度 、 内容 、 方法等方 面的改革后 , 出对学生实践 突 能力的考核 , 重视学生平 时的实验 、 实训 、 实习的成绩 , 有利于学生综合 素质和职业能力 的培养 。 因此 , 推进 考试改革 能促进 高职院校人才 积极 培养模式 的改革 , 考试改革关 系到高职 院校人才 培养模式改革 的成败 。 总之 , 高等职业 院校在 教学实践 中应该不 断探究新的考试模式 , 以 加强考试改革推进人才培养模 式改革 , 而为区域经济建设 , 从 培养大批 “ 实用型” 的技术人才 。
高等职业教育招生考试制度改革研究
向下 对 准 中 等 职 校 毕 业 生 , 谓 泾 渭 分 明 。但 向 上 却 厚 可
招 生 考 试 是 我 国 现 阶 段 乃 至 今 后 相 当 长 一 段 时 间 内 高 等 职业 教 育 选 拔 录 取新 生 的 主要 手 段 , 是 实 现 中 也 等 职 教 和 高 等 职 教 衔 接 的 重 要 “ 口” 因此 , 承 上 启 接 。 其 下 、 右 沟通 的关 系 必 须 理 顺 , 则 , 会 直 接 影 响 高 等 左 否 就 职业 教育 的 生 源 质 量 , 接 影 响 高 中 阶 段 毕业 生 的合 理 直 分 流 , 接 影 响 我 国 职 教 与普 教 两 大教 育 系列 的 真 正 形 直
泥潭 。
二 、 等 职 业教 育招 生 考试 制 度 改 革 的 思 路 高
1确 立普 通 高 教 与 高等 职 教 “ 塔 并 列 、 峰 并 茂 ” . 双 双
的新 思路
现行 的 高 考 制 度 , 论 是 过 去 的 “ 木 桥 ” 还 是 现 无 独 , 在 的 “ 股 道 ” 有 一 个 沿 袭 已久 的 积 弊 , 是 对 口 向 下 两 , 就 不 向 上 。普 通 高 考 向下 对 准普 通 高 中毕 业 生 ; 招 考 试 单
存 在 以下 问题 :
1高职 的 招 生对 象缺 乏 专 业 的针 对性 . 目前 , 等 职 业 教 育 的招 生 对 象 主 要 是 参 加 高 考 的 高 普 通 高 中应 届 毕业 生 , 也 另行 组 织 考 试 招 收 少 量 的 中 虽 等 职业 学 校 毕 业 生 , 数 量 有 限 , 且 还 遭 来 了 太 多 的 但 而 关 于 中等 职 校 毕 业 生 文 化 基 础 不 如 普 通 高 中毕 业 生 的 “ 罪 ” 而 对 普 通 高 中 毕 业 生 在 职 业 知 识 、 能 和 职 业 怪 ; 技 素 养方 面 的 缺 陷 却 被 普 遍 地 被 忽视 了 。 不 能 不 说 是 重 这 “ 术”轻“ 术” 想的反映。 学 , 技 思
对现阶段高等职业教育考试的几点看法
0 引言
随着高等教育的迅速发展 和高等职业教 育教学改革 的不断 深入 ,逐步明确了高职高专教育的根本任务是 培养 面向生产 、 建 设、 管理和服 务第一线 的技 术应用型人才 ; 建构了以培养职业能 力 和 基 本 素 质 为 主线 、 以职业 能 力 为 本 位 的 人 才 培养 模 式 的基 本 框 架 ; 本 形 成 了 面 向 基层 、 对 岗 位 、 调 应用 、 重 实 践 的教 基 针 强 注 育 教 学 特 色 ; 在 人 才 培 养模 式 、 并 教学 内 容 与课 程 体 系 、 学 方 法 教 手段改革和以产学研结合为标志的办学模式改革 、 以强化人才培 养质量控制 为主题的教育质量管理模式改革等方 面取 得了突 出 2 高职 教育 考试 的 目的 进展和显著成果 。 但作为检验教学质量和学生对知识能力掌握程 考试 目的是考试主体根据客观需要对考试 活动功能 和价值 度 的考 试 手 段还 没 有 进 行 有 效地 改革 没 有 引起 普遍 足 够 的重 视 。 的 主动 选 择 和 确定 , 考试 活动 的出 发 点 和 归 宿 地 。 考 试 目的 直 是 考试改革明显滞后于整体改革进程 , 现行考试在很大程度上仍然 接决 定考 试的种类 、 程序 、 内容、 准及组织形式 。 标 导引考试 活动 是” 知识本位 ” 式 。 模 与高职高专人才培养 目标 的能力本位要求 的方 向, 是设计和完成考试活动 的首要前 提。 从教育本质上看 , 考 存在着诸 多不适应 , 甚至在很多方面严重掣肘 了教学改革的深化 试本身不是 目的,仅仅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的重要措施和手段 。 和 教 育 教学 质 量 的提 高 。 考试 应服 从于教育教学 目标 , 考试 不仅要着眼现在和过去 , 应 更 着眼于未来, 成为学生健康成长的导标 和推力 。对 高等职业教育 1 目前高职 教 育考试 存在 的问题 而 言 , 试 是 基 于 培养 目标 需 要 , 学 生 某 方 面 或 诸 方 面 的 知 识 、 考 对 11对高职教育的考试缺 乏研究、 . 对考试的作用认识不深入 技能 、 能力和素质水平进行测量 、 甄别和评价的教 育活动 。 考试 的 没有摆脱传统应试教育思想 的束缚 , 没有真正构建起与其适 作用一方 面在 于全 面客观地 评价教学 目标 的实现程度 和鉴别学 应 的考 试 观 和 考 试 模 式 , 试 实践 中缺 乏 科 学 的 考 试 观 的 理 论指 生 的差 异 性 ; 一 方 面 在 于 学 校 管 理 部 门借 助考 试 手 段 , 以判 考 另 用 导 , 于 凭 经验 行 事 , 在着 主观 随 意 性和 盲 目性 。 过 存 定教学质量升降 , 检验教学工作 成效 , 出问题原因 , 找 进而寻求针 12考 试 的 内 容 结构 不 合 理 . 对 性 地 改进 措 施 。 制 、 进 和 保 障 教学 过 程 中 的 质 量 , 教 学 工 控 改 对 重 知 识 考 核 。 技 能 、 力 和 素 质 考核 ; 试 的 内 容 与专 业 人 作 实 施全 面质 量 管 理 ; 更 重要 的作 用 在 于通 过 考 试 测 量 这 一 手 轻 能 考 而 才 培养 目标 、 课程 目标的要求脱节 。 经过多年教学改革探索 。 高职 段 。 强化学生的学习动机 。 发学习兴趣 。 激 培养进 取精神 , 引导教 高专教 育形 成了 以培养职业能力和基本 素质为主线的教育教学 学 发展 方 向 , 进 学 生 能力 和 素质 的发 展 提 高 。 促 因此 , 职高 专 教 高 模式 , 强化职业技能培训的实践教学与理论教学的比例接 近或超 育考试 的 目的在于充分发挥其督导激励 、 评学促教和教学管理功 过 1 1但 目前 绝 大 多 数 学 校 技 能 和 能 力 的考 核 比重 仅 占考 试 的 能 , 动 学 校 、 师 和学 生 各 方 面 的 主动 性 和 积极 性 , 证 和 促 进 :, 调 教 保 2 %左 右 , 至 于个 别 院 校 根 本不 进行 技 能 和 能 力 的 考 核 。 0 甚 比例 人才培养 目标的完全 实现 。 明 显 失 衡 ;考试 内 容仍 材 和 局 限 于教 课 堂 教 学 中教 师讲 授 范 围 。 侧重于考核知识 的识记和掌握 。而不注重知识 的迁移 和综 合应 3 高职教 育考试 内容 用 , 致学生“ 课记笔记 , 前背笔记 , 导 上 考 考后 多忘 记 ”技 能 和 能 ; 科 学 的 考 试 应 基于 人 才 培 养 目标 以及 与 之 相 应 的课 程 目标 , 力考试标 准不 明确 , 命题及评分欠科 学 , 考试程序不 严谨 , 组织实 选择能够 充分 体现课 程 目标 要求 的具体知识 、 技能与能力 , 尤其 施不严密 , 考试 的信度和效度不 高, 从整体上看来实践教学 考试 是 课 程 最 基 础 、 关键 、 核 心 和有 特 色 的 内容 , 当 确定 考核 内 最 最 恰 仍处于探索阶段 , 尚无成型有效经验 ; 学生综合素质测评 的指标 容 的广度与深度 以及技 能与能力层次 的要求 ,保证 考试 的全 面 体系 、 评价 方式及组织体系不完善 , 学校对学生综合素质鉴 定结 性 、 客观性和综合性。高职高专教育考试 内容包 括国家职业资格 果 的客观性 尚难被社会 用人单位认可。 鉴 定 和 学 校学 业 考 试 两个 方 面 。 1 . 试 形 式 ( 法 ) 一 3考 方 单 31国家 职 业 资格 鉴定 . 许 多 学 校 的课 程考 试 仍 然 基 本上 是 闭卷 笔 试 , 多样 化 的考 试 考试国家职业资格 内容及要求在 国家颁布 的职业标 准或考 形 式 结 构 尚未 普遍 形 成 。学 校 教 学 管理 部 门对 期 末 考 试 形 式 、 时 试规范中都有系统清晰的表述。 这些 “ 准” 标 是国家组 织行业专家 间和空间等规 定太死 , 不利 于教师根据课 程性质和特点 以及学生 根据近期产业发展需要和技术岗位对知 识 、 技能与能力要求而制 个性差异 选择考试方法 , 不利于调动和发挥教师进行教 育考试改 定的 。 而且会 随着社会 、 经济和科技 的发展不断对其修订。 国家职 革研究和探索 的积极性 。更不利 于全面真实地考核学生的知识 、 业 标 准具 有 权 威 性和 规 范 性 , 业 院校 必 须 依 此 来 规 范 和 组 织 相 职 技 能 和能 力 。 关 教学和考 试工作 , 学生 掌握“ 准” 使 标 中要求 的“ 应知 、 应会” 内 14重 期末 总结 性鉴定 性 考试 。轻 教 学过 程中 的形成性 诊断 性考试 . 容, 以便 于学生参加并通过 与专业对应的职业资格鉴定和技术等 对学 生 课 业 成 绩 的 评定 过 分 依 赖 单 一 的 期末 总 结性 考 试 。 其 级 考 试 。 化 岗位 培 养 的针 对 性 , 强 就 业 能 力 。 强 增 成绩往往 占课程总成绩 8 %左右 。 0 这种 以期末成绩为主确定学生 32学校 学业 考 试 _ 课业成绩 的做法 , 导致学生不 注重平 时学 习 , 过分依赖期末死记 与 国家职业资格鉴定考试接轨 的高职高专校内学业考 试 内 硬背搞突击 , 使考试 的导学促教功能难 以发挥。 容主要 体现在专业人 才培养方案设置 的各门课程中。 正确地设计
高职院校分类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研究---以广西壮族自治区为例
高职院校分类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研究 --- 以广西壮族自治区为例2广西金融职业技术学院广西南宁 530007摘要:一直以来,国家高度重视职业教育,尤其从2014年以来,国家颁布《关于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国发〔2014〕35号),我国的高等教育尤其是高等职业教育得到了空前的发展,但是,在不断摸索前行中,也发现了职业教育分类考试招生制度存在一些仍需改进和完善的地方。
本文以此为出发点,对广西的高职院校分类考试招生制度改革进行探讨,希望为高职分类考试招生制度的建设提供理论和实践指导价值。
关键词;高职;分类考试;制度研究引言随着社会的进步,职业教育的重要性在人类历史的舞台上变得越来越明显。
近年来,国家为促进高等职业教育考试招生制度的改革做出了很多努力,但是,在实施过程中,高等职业教育招生选拔制度几乎仍在照搬过去,改革效果不明显,可以看出,目前高职院校的分类考试招生选拔方式仍与普通高考几乎相同。
基于此,本文在一定程度上对广西高职分类考试招生制度进行探讨。
一、分类考试招生的概述分类考试招生是指适应当前经济社会发展和教育发展的实际需要,在国家统一考试招生的基础上,高职院校采用“文化素质+职业技能”的考核与评价方法选拔人才。
其中,考试内容根据上级考试招生主管部门的规定和学校的实际情况自行设计和组织,并确定选拔和录取规则,相关工作如考试程序、试题(试卷)、招生章程、录取规则等需上报省级招生部门备案。
分类考试是全国普通高考的一部分,俗称“小高考”。
1.高职考试招生制度的现状高等教育与高等职业教育的不同就在于,前者培养的是理论型、研究型、学术型人才,而后者培养的是技术型、技能型、复合型人才,分类考试的优势就是要通过多元化的考试选拔制度解决“万人挤独木桥”、一考定终身、唯分数论等统考弊端,更加符合职业教育人才选拔的特点。
当前,我区高职院校分类考试招生制度采用院校自行测试+学生自行向有报读意愿的学校申报测试+统一备案录取的方式。
关于积极推进高等职业教育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指导意见
关于积极推进高等职业教育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指导意见为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精神和教育规划纲要,顺应时代要求,着力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和技术技能人才培养"立交桥",提高我国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培养水平和国际竞争力,更好地服务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需要,现就积极推进高等职业教育考试招生制度改革提出以下指导意见:一、高等职业教育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总体要求高等职业教育考试招生制度改革,要立足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着眼优化教育结构和提高教育质量,遵循高等职业教育人才选拔和培养规律,促进普通高中和中等职业学校实施素质教育,为学生发挥个性潜能提供多样化选择。
按照有利于科学选拔人才、促进学生健康发展和维护社会公平的原则,逐步与普通高校本科考试分离,重点探索"知识+技能"的考试评价办法,为学生接受高等职业教育提供多样化入学形式。
逐步形成省级政府为主统筹管理,学生自主选择、学校多元录取、社会有效监督的中国特色高等职业教育考试招生制度。
二、建立和完善多样化的高等职业教育考试招生方式1、建立以高考为基础的考试招生办法。
对报考高等职业学校的考生增加技能考查内容,招生学校依据考生相关文化成绩和技能成绩,参考综合素质评价,择优录取。
相关考试科目、内容、方式和录取办法由省级高等学校招生委员会确定。
技能科目主要考查考生通用技术基础、职业倾向和职业潜能等内容,可由省级高等学校招生委员会组织统一考试,也可使用考生普通高中学业水平考试有关科目成绩或由招生学校组织校考。
文化成绩可结合考生普通高中学业水平考试成绩,使用考生部分高考科目成绩或由省级高等学校招生委员会另行组织高等职业教育入学统一考试。
2、改革单独考试招生办法。
国家示范性、省级示范性高等职业学校和现代学徒制试点学校等,可于高考前,在本地符合当年高考报名条件的考生范围内,单独组织文化和技能考试,并根据考生文化成绩和技能成绩,参考考生普通高中综合素质评价结果,择优录取。
职教高考的建议和对策
《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明确职业教育是一种教育类型,并提出“建立‘职教高考’制度,完善‘文化素质+职业技能’的考试招生办法,提高生源质量,为学生接受高等职业教育提供多种入学方式和学习方式。
”这为我们研究和思考职教高考问题提供了逻辑起点和主要依据。
1.把握职教高考特点。
按照整体性、系统性、协同性的改革总要求,围绕建设我国现代职教体系和打造类型教育总目标,统筹考虑现有普通高考制度、职教考试招生制度和教育事业发展实际,借鉴国际经验,突出“五性一化”特点,建设中国特色的职教高考制度。
2.畅通职业教育体系内部升学路径,拓宽职业教育体系外部招生渠道。
设立6种入学通道,其中体系内升学有“甲”“乙”两种通道,面向体系外普通高中有“丙”“丁”两种通道,面向成人有“戊”通道,还设立了自主报考的“己”通道。
甲种“中高职直升通道”。
乙种“高职专转本通道”。
丙种“普通高考通道”。
丁种“自主考试招生通道”。
戊种“成人入学专门通道”。
己种“自主择校报考通道”。
3.改革高职学校招生工作机制,引导和鼓励地方政府、行业企业、工业园区等社会需求方参与新生招录工作,丰富职教高考内涵,培育政府、行业、企业、社会等从源头深度参与职业教育的制度环境。
可先期重点建立3项机制。
一是产教融合型企业参与机制。
经过认定的产教融合型企业,根据实习岗位接收能力和自身培养能力,联合高等职业学校共同培养本、专科学生,校企订立联合招生、联合培养协议,经省级教育主管部门批准后组织实施。
鼓励采取学徒制等方式培养人才,企业负责做好实习、就业等工作。
二是行业协会(园区)参与机制。
全国性或省市级行业协会、国家或各省设立的经济技术开发区、高新技术开发区、产业园区,根据本行业、本区企业实际需要,经批准可以与高等职业学校开展联合招生,实施订单或定向培养,行业协会、开发区、园区负责落实学徒或实习岗位,提供工学结合培养方案和就业服务方案。
三是县级地方政府参与机制。
县级人民政府(含不设县的市级人民政府),可以根据本地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和就业需求,按照“戊种成人入学专门通道”有关规定,组织本县(市)生源推荐报考高等职业学校,政府和学校合作联合培养县域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技术技能人才。
高职院校分类招生改革路径探析
武汉职业技术学院学报二О二一年第二十卷第二期(总第一百一十二期)Journal of Wuhan Polytechnic14高职院校分类招生改革路径探析郑翠香(深圳职业技术学院 招生就业办公室,广东 深圳 518055)摘 要:作为当前高校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重要内容,高职院校分类招生旨在逐步形成分类考试、综合评价、多元录取的招生录取模式,使其成为高职院校招生的主渠道,将高职院校与普通本科招生相对分开,体现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是两种不同类型的教育。
从分类招生实践情况来看,存在偏重知识考查不重技能测试、考试标准不一、招生录取不规范、没有形成独立招生录取体系等问题。
分类招生暴露出的问题说明分类考试和招生制度仍需完善,但是分类招生社会认可度不高,更深层次的原因在于职业教育受歧视的现状仍然没有得到改观。
因此,提高职业教育吸引力、加快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是分类招生改革的根本路径。
关键词:高职院校;分类招生;改革路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高层次职业教育中图分类号:F276.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931X(2021)02-0014-04DOI:10.19899/ki.42-1669/Z.2021.02.003收稿日期:2020-09-22基金项目:2020年深圳职业技术学院质量工程项目研究课题“广东省高职院校分类招生改革实践与策略研究”(项目编号:7020310074J0)。
作者简介:郑翠香(1987- ),女,湖南耒阳人,深圳职业技术学院招生就业办公室职员,研究方向:高等教育管理。
一、分类招生改革起源和政策背景2010年《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指出,“推进考试招生制度改革,逐步实现高等学校分类入学考试”“逐步形成分类考试、综合评价、多元录取的考试招生制度”“高校分类考试(招生)”首次在国家级的正式文件中提出。
2014年国务院颁布《关于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要求加快推进高职院校分类考试,通过分类考试录取的学生成为高职院校分类招生的主渠道。
高职院校考试考核制度改革初探
广 西 生态 工程 职业 技术 学 院
摘 要 高职 院校 区别 于普 通 高等 教育 的特 点 决定 了其 应具 有 不 同于普 通高 等教 育 的考试 考核 制度 ,改革 高职 院校 的考 试考 核制 度是 实现 其 人才 培养 目标 的 需要 ,更 是提 高 学生职 业 能力 和就 业 能力 的需 要 。 关键 词 职 业 能力 ; 以人为 本 ;多 样化 中 图分类 号 :G 1 文 献标 识码 :B 72 文 章编 号 :17— 8X 2 0) 10 0— 2 6 149 (0 9 2—0 7 0
能完 全走 出本科 学科 型 教育 模式 ,反映 在考 试考 核 制度 上 ,
Ke y wor p f si a1 bi i ds ro es on a 1 ty: pe pl — ri nt d: o e o e e di rs fi a o ve i c ti n
Au h t or’ S ad es G ng i c o c — ng n ri g a on dr s ua x E ol gi al e i ee ng oc ti al & Te h c Co e e, Li z u G n xi c ni al l1 g u ho , ua g ,
5 5 4 Chi 4 00 , na
使得 学生记忆力成为考 试成 功与否的基本要素。 近 几年 来 ,我 国 的高 等 职 业 教 育 蓬 勃 发展 , 为 中 国 实 考核 , . 现 高 等教 育大 众化 的 历史跨 越 作 出至 关重 要 的贡 献 。但 我 国 14 考试 题型 规 范化 一些 高职 院校 建立 有完 善 的试题 库 ,
教学园地
黄 贵文 娥 高 院 考 考 制 改 初 仲 月 : 职 校 试 核 度 革 探
高等职业教育教学方式改革探讨
n elU —viHa■ nan 西 ot r ■ o d
高等 职 业 教 育 教 Fra bibliotek 方 式 改 革探 讨
宋 元 海 ( 州矿 区职 工大 学 山东 邹城 2 3 0 兖 7 5 0)
摘 要: 近几年我 1 大力发展 高等职 业教育 , 3 1 为国家培 养高素质 的职业技 术人 员, 但是 由于各 地 高等职业院校的教 学条件和教 学方式的原 因, 导致 培 养 出来 的 高 等 职 业人 才的 动 手 实 践 能 力较 差 , 了达 到 国家 对 高等 职 业技 术 人 才 的 素 质培 养 的 目标 , 等职 业 教 育 的 教 学 方 式 为 高 需 要 进 行 改 革 ,实现 能 够 培 养 出 真 正 意 义 上 的 高 素 质 的 职 业 技 术 人 员。 关键词 : 高等 职 业 教 育 教 学 方 式 考 试 方 式 实 践 操 作 中图分 类号 : G7l 0 文 献标 识码 : A 文章编号 : 6 —9 9 ( 0 0 1 () 0 1 1 1 3 5 2 1 ) 1 a一0 6 —0 7 7 高 等 职 业 教 育 在 我 国 已 经 发 展 了很 多 年 了 , 为 国家 培 养 了很 多 的 人 才 , 也 但是 从 总 体 上说 , 等 职 业 教 育 所 形 成 的 多 数 人 高 才 却 并 没 有 如 预 期 的 那 样 , 到 一个 很 实 达 用 的 地 步 。 其 原 因 , 者 认 为高 等 职 业 教 究 笔 育 中的 教 学方 式和 考 试 制 度 严 重 制 约 了高 职人才的实践 能力。
量 学 生 一 个 学 期 对 相 关 课 程 的掌 握 情 况 , 是 测 量 学 生所 学 知 识 评 估 的 基 本 手 段 , 是 3 教学方式 的改革措施 教 学 管 理 的一 个 重 要 环 节 , 反 馈 学 生 对 是 高 职 教 育 的 目 的 是 培 养 高 素 质 、 技 高 知 识 的掌 握 情 况 的 方 法 , 而 , 实 施 考 试 能 的 实 用 性 人 才 , 者 说 是 全 面 提 高 学 生 然 在 或 的 环节 上 , 目前存 在 较 大 的 问 题 , 要 表 现 的素 质 , 每 个 学 生 的 认 识 和 实 践 能 力 得 主 使 在以下几个方面 : 到 进 一 步 的 提 高 和 锻 炼 。 是 目前 的 教 学 但 () 考试 命题 、 1在 阅卷 方 面 存 在 较 大 的 形 式 却 很 难 体 现 出 这 一 点 。 想 实 现 高 职 要
高等职业教育考务管理存在的问题与对策初探
882013年第28卷第1期南昌教育学院学报高职教育收稿日期:2012-12-15作者简介:郑梅华(1981-),男,福建仙游人,研究实习员,从事教育管理理论研究。
蔡秋梅(1981-),女,福建莆田人,从事康复医学向的研究。
自1999年实施高等教育大众化的政策目标以来,我国高等教育的招生和在校生规模连续保持上升趋势,高等职业教育所面对的人群数量与范围、生源质量和资源等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在这一政策与环境的背景下,对高等职业教育而言是一个重大的历史发展机遇,同时也对各高校提出一个严峻的挑战。
考务管理工作作为高等职业职业教育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表现出来的问题即具有教学管理的普遍性,也带有考务管理本身的特殊性,主要表现在管理制度较松散、试题管理的松散与试卷评价体系不完善、考试内容与形式过于单一等问题。
本文就当前这些存在的问题及相应的对策进行探讨。
一、管理制度较松散在考务管理制度中,从考前的准备到考试的实施以及最后考试完成都需要一套完备并且严谨的管理制度支撑,才能确保考试的公平与公正。
管理制度的简单化、僵化、粗暴化及与其他教学管理部门的协调关系没有及时处理,无法做到真正有效的考务管理。
这种以学校为本位,以管理者为本位的刚性制度,不利于教师个性的展示和积极性、创造性的发挥,也不利于大众化条件下多样性人才的培养。
二、试题管理与试卷评价体系不完善从目前高校的实际情况看,考试仍然是作为最主要的教学质量评价手段,它主要根据学生的考核成绩,对学生作出不同程度的划分。
就目前而言,高等职业教育试卷管理与评价体系存在主要问题为:1.缺乏对试卷进行真正有效的分析与判断。
试卷分析是对学生掌握知识情况的一个了解,也是对教学整体运行情况的一个最终分析与反馈。
但目前在一些高职院校管理部门与任课教师忽略这一重要环节,将考试过程简单理解为出卷、阅卷与成绩提交的过程,没有进行或只是粗略地进行试卷分析,试卷分析缺乏针对性、时效性与准确性。
2.考试结束后缺乏对整个考试过程以及考试管理缺少总结性的材料或观点,也缺少对试卷材料的监督检查和总结研究,考试管理的后效作用在教学管理中没有真正发挥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