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彩的物质世界》学案复习课课型
多彩物质世界复习课教案:了解物质的基本性质
多彩物质世界复习课教案:了解物质的基本性质一、教学目标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能够:1.理解物质是构成世界物体的基本单位;2.了解物质的基本性质,包括物质的组成、性质、变化过程等;3.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相关问题。
二、教学重点1.物质的组成;2.物质的性质;3.物质的变化过程。
三、教学难点1.让学生理解物质变化的基本规律;2.让学生掌握物质变化的方法和过程。
四、教学内容1.物质的组成物质是构成世界物体的基本单位,由原子或分子组成。
原子是由电子、质子和中子组成的基本粒子,它们之间的相互作用决定了物质的性质和变化过程。
分子是由两个或两个以上原子组成的电中性粒子,分子之间的相互作用也决定了物质的性质和变化过程。
在物理学和化学学科中,研究物质的基本粒子和相互作用是十分重要的。
2.物质的性质物质的性质是指物质在一定条件下所表现出来的特性。
物质的性质可以从各个角度进行分类:(1)物质的物理性质物质的物理性质是指物质在物理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性质,例如密度、固体、液体和气体的状态、电导率等。
(2)物质的化学性质物质的化学性质是指物质在化学变化(如反应)中所表现出来的性质,例如酸碱性、易反应性等。
(3)物质的机械性质物质的机械性质是指物质在力学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性质,例如弹性、塑性等。
3.物质的变化过程物质发生变化的过程中,原有的物质被分解或组合,形成新的物质。
物质的变化可以分为两种类型:(1)物理变化物理变化是指物质在物理条件下的变化,例如:固体变液体,液体变气体等,其基本特征是:变化前后物质的组成和性质不变。
(2)化学变化化学变化是指物质在化学条件下的变化,在这种变化过程中,物质的化学性质发生了改变。
例如,酸和碱反应,产生盐和水等。
五、教学方法1.讲授法通过讲解和演示,引导学生了解物质的基本性质,加深学生的理解和记忆。
2.观察法通过观察物感性物质展现出的物理或化学性质,增强学生的自觉性学习。
3.实践法通过实践活动,相信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物质的基本性质。
甘肃省武威市中考物理多彩的物质世界复习教案
甘肃省武威市中考物理多彩的物质世界复习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物质的组成、状态以及物质的基本属性(密度、比热容、热值)。
2. 让学生了解生活中常见物质的分类,并能运用相关物理知识解释一些日常现象。
3. 培养学生对物理知识的兴趣,提高学生运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内容1. 物质的基本属性:密度、比热容、热值。
2. 常见物质的状态及其变化。
3. 物质的分类:固体、液体、气体。
4. 物质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实例。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物质的基本属性(密度、比热容、热值)的定义及应用。
2. 教学难点:物质状态变化的解释及在日常生活中应用。
四、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物质的基本属性和状态。
2. 利用生活实例,让学生了解物质的分类及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3. 组织小组讨论,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能力。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一些日常生活中的物质现象,引发学生对物质世界的兴趣。
2. 教学新课:讲解物质的基本属性(密度、比热容、热值)及其定义。
3. 实例分析:分析生活中常见物质的状态变化,如冰融化、水沸腾等。
4. 课堂互动: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各自对物质分类及在日常生活中应用的理解。
5. 总结提升: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强调物质知识在日常生活中的重要性。
6. 课后作业:布置相关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六、教学内容1. 物质导电性的理解与应用:导体、半导体、绝缘体的概念及区分。
2. 磁现象的基本知识:磁铁、磁场、磁力线的概念。
3. 电磁感应现象:法拉第电磁感应定律的基本内容。
七、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物质导电性的理解与应用,磁现象的基本知识。
2. 教学难点:电磁感应现象的原理及其应用。
八、教学方法1. 采用对比分析法,让学生清晰地理解导体、半导体、绝缘体的区别。
2. 利用实验演示,让学生直观地感受磁现象和电磁感应现象。
3. 案例分析,引导学生将理论知识应用到实际问题中。
多彩的物质世界复习教案
多彩的物质世界复习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理解物质、元素、物质组成等基本概念;(2)能运用物质的分类、性质、变化等知识解释生活中的现象;(3)了解物质的微观结构,掌握原子、分子、离子等基本微粒的概念。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观察、实验、讨论等方法,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2)培养学生运用科学方法进行探究的能力;(3)学会与他人合作、交流,培养团队精神。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和好奇心;(2)使学生认识到科学知识在生活中的重要性;(3)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和社会责任感。
二、教学内容1. 物质的概念及分类:了解物质的定义,掌握物质的分类方法,能正确区分纯净物和混合物、化合物和单质等。
2. 元素的性质与分布:掌握元素周期表的基本知识,了解元素的性质与原子结构的关系,能运用元素周期律分析问题。
3. 物质的变化与能量:理解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本质区别,掌握化学反应中的能量变化,了解燃烧、爆炸等现象。
4. 物质的微观结构:了解原子、分子、离子等基本微粒的概念,掌握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了解分子间作用力等。
5. 物质的性质与用途:掌握常见物质的性质,能运用物质性质解释生活中的现象,了解物质的制备与应用。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物质的概念、分类,元素的性质与分布,物质的变化与能量,物质的微观结构,物质的性质与用途。
2. 教学难点:物质分类的判断,元素周期表的应用,物质变化中的能量变化,微观结构的理解,物质性质的解释。
四、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问题,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2. 运用实验演示法,直观展示物质的变化,增强学生对知识的理解;3. 采用讨论法,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4. 利用案例分析法,将理论知识与生活实际相结合,提高学生的应用能力。
五、教学安排1. 课时:10课时2. 教学方式:课堂讲解、实验演示、讨论、案例分析等3. 教学过程:第1课时:物质的概念与分类第2课时:元素的性质与分布第3课时:物质的变化与能量第4课时:物质的微观结构第5课时:物质的性质与用途六、教学评估1. 课堂问答:通过提问了解学生对物质概念、元素性质、物质变化等知识点的掌握情况。
九年级物理《多彩的物质世界》复习教案(无答案)人教新课标版
九年级物理《多彩的物质世界》复习教案(无答案)人教新课标版教案编写依据:《九年义务教育物理课程标准》人教版九年级物理教材一、教学目标:1. 通过复习,使学生掌握物质世界的相关概念和原理。
2. 提高学生对物质世界的认识,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能力。
3. 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二、教学内容:1. 物质的组成和分类2. 物质的性质和变化3. 分子动理论4. 力的作用效果5. 浮力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物质的基本概念,物质的性质和变化,分子动理论,力的作用效果,浮力。
2. 教学难点:物质的微观结构,分子动理论的运用,浮力计算。
四、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思考、探究问题。
2. 通过实验、演示、讲解等多种方式,帮助学生理解物质世界的相关知识。
3. 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和表达能力。
五、教学过程:1. 课堂导入:回顾上节课的内容,引导学生进入本节课的学习。
2. 知识梳理:讲解物质的基本概念,物质的性质和变化,分子动理论,力的作用效果,浮力等知识点。
3. 课堂互动:设置问题,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和讨论,解答学生的疑问。
4. 实例分析:分析实际问题,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5. 课堂小结: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强调重点和难点。
6. 课后作业:布置适量的课后作业,巩固所学知识。
六、复习与巩固1. 通过课堂复习,使学生对物质世界的知识有更加深入的理解和掌握。
2. 针对学生的薄弱环节,进行有针对性的讲解和练习,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
七、课堂练习1. 设计一系列关于物质世界知识的练习题,包括选择题、填空题和计算题。
2. 组织学生进行练习,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
3. 对学生的练习结果进行点评,指出错误并提供正确的解题方法。
八、拓展与提高1. 引导学生进行物质世界知识的拓展学习,如介绍物质的微观结构、分子动理论的应用等。
2. 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探讨物质世界知识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
多彩的物质世界复习教案2
准旗第五中学集体备课教案科目物理初三年级集备组主备人刘福全时间集备组长签字包组领导签字例练选讲:11. 人的密度与水的密度相当,试估算一个中学生整个身体的体积大约是()A.5 m3B.50 dm3C.50 cm3D.50 mm312. 一个瓶子最多能装下500g的水,则这个瓶子能装下500g 的下列哪种物质()A.浓硫酸 B酒精 C.煤油 D.汽油13.某同学用生了锈的砝码测物体质量时,结果()A.测量值小于真实值B.测量值大于真实值C.测量值等于真实值D.无法判断14.你所在考场里空气的质量大约是(已知空气的密度是1.29kg/m3)()A.几十克B.几千克C.几百千克D.几十毫克15. 有一同学在测物体质量时,错把物体放在右盘,在左盘放了50 g、20 g砝码各一个,又把游码拨到4g处使天平平衡,这个物体的质量应是()A.78 gB.74 gC.70 gD.66 g16.有一个同学在一次用天平测物体质量的实验中,所用的一个砝码被磨损了,请问,这个同学所测的物体的质量与真实值比较()A. B. C. D.17、想测一张邮票的质量,下列方法可采用的是()A、将一张邮票直接测量B、测螺帽与一张邮票总质量再减去测得的螺帽质量C 、测10张邮票质量,再除以10D 、测100张相同邮票质量,再除以10018、如图1所示,一密闭容器内装有空气,活塞与容器壁密合不漏气,当把活塞向左推的过程中,空气的质量和密度与原来相比将( )A 、质量变小,密度变小B 、质量变大,密度变大C 、质量不变,密度变大D 、质量不变,密度不变19、一个容积为3×10—4m 3的瓶内装有0.2kg的水,一个同学每次将一块质量为o .01 kg 的小石块投入瓶中,当这个同学投入26块相同的小石块后,水面正好上升到瓶口。
求:(1)瓶内石块的体积。
(2)石块的密度。
20.某活动小组进行社会实践活动中,认真分析“沙尘暴”天气的根本原因在于植被减少.以长江为例,其森林覆盖率已由历史最高的85%下降到不足9%,造成长江流域年年土壤流失约2个县的国土面积.为了监测水土流失情况,活动小组在某河段取了体积为5×10-3 m 3的江水,测其质量为5.3 kg ,则该河段每立方米江水(指纯水和砂的总体积为1 m 3)的含砂量为多少千克?(砂的密度为2.5×103 kg/m 3)21.国家体育中心俗称“鸟巢”(如图5所示),是2008年奥运会的主场馆,开幕式和闭幕式的体育场馆。
九年级物理《多彩的物质世界》复习教案(无答案)人教新课标版
九年级物理《多彩的物质世界》复习教案(无答案)人教新课标版第一章:复习物质的组成和分类教学目标:1. 了解物质的组成和分类,掌握纯净物和混合物的概念。
2. 掌握常见物质的分类,如元素、化合物、混合物等。
3. 能够运用物质的组成和分类知识解释生活中的现象。
教学内容:1. 物质的组成和分类概念。
2. 纯净物和混合物的特点。
3. 常见物质的分类及例子。
教学活动:1. 通过生活实例,引导学生思考物质的组成和分类。
2. 学生自主学习,总结纯净物和混合物的特点。
3. 小组讨论,分析常见物质的分类及例子。
巩固练习:1. 判断题:判断下列物质是纯净物还是混合物。
a. 空气b. 水c. 糖水d. 氧气2. 选择题:选择正确的分类。
a. 元素b. 化合物c. 混合物1. 氢气2. 硫酸3. 沙尘暴4. 食盐水第二章:复习分子动理论和物质的三态教学目标:1. 理解分子动理论的基本观点。
2. 掌握物质的三态及其变化原因。
3. 能够运用分子动理论和物质三态知识解释生活中的现象。
教学内容:1. 分子动理论的基本观点。
2. 物质的三态及其变化原因。
3. 分子动理论和物质三态在生活中的应用。
教学活动:1. 学生通过实验,观察物质的三态变化。
2. 小组讨论,总结分子动理论的基本观点。
3. 案例分析,运用分子动理论和物质三态知识解释生活中的现象。
巩固练习:1. 判断题:根据分子动理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分子在永不停息地做无规则运动。
b. 分子之间存在相互作用的引力。
c. 物质的三态变化是由于分子之间的距离发生变化。
2. 简答题:解释为什么冰融化成水需要吸热。
第三章:复习物质的性质和鉴别教学目标:1. 掌握物质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
2. 学会运用物质的性质进行鉴别。
3. 能够运用物质的性质和鉴别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内容:1. 物质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
2. 物质鉴别的方法和技巧。
3. 物质的性质和鉴别在实际中的应用。
教学活动:1. 学生通过实验,观察物质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
九年级物理《多彩的物质世界》复习教案(无答案)人教新课标版
九年级物理《多彩的物质世界》复习教案(无答案)人教新课标版第一章:物质的组成一、教学目标:1. 理解物质的定义和特性。
2. 掌握物质的分类及各种物质的性质。
3. 了解物质的微观结构。
二、教学内容:1. 物质的定义和特性2. 物质的分类:纯净物和混合物、无机物和有机物3. 物质的微观结构:原子、分子、离子三、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物质的定义、分类和微观结构。
难点:物质的微观结构。
四、教学方法:采用问题导入、实例分析、小组讨论等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积极思考。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生活中的实例,引导学生思考物质的定义和特性。
2. 讲解:讲解物质的分类及各种物质的性质。
3. 探究:让学生分组讨论,分析物质的微观结构。
第二章:物质的性质与变化一、教学目标:1. 理解物质的性质和变化的概念。
2. 掌握物质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
3. 了解物质的变化类型及变化过程。
二、教学内容:1. 物质的性质和变化2. 物质的物理性质:颜色、状态、气味、密度、硬度、导电性、导热性等3. 物质的化学性质:可燃性、氧化性、还原性、酸碱性等4. 物质的变化类型:物理变化、化学变化三、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物质的性质、变化类型及变化过程。
难点:物质的化学性质。
四、教学方法:采用实验演示、实例分析、小组讨论等教学方法,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思考、实践来掌握知识。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实验现象,引导学生思考物质的性质和变化。
2. 讲解:讲解物质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
3. 实践:让学生进行实验,观察物质的变化过程。
4. 探究:分组讨论,分析物质变化的类型。
第三章:力的概念与作用一、教学目标:1. 理解力的概念和特性。
2. 掌握力的作用效果。
3. 了解力的计量单位及力的换算。
二、教学内容:1. 力的概念和特性2. 力的作用效果:形变、运动状态改变3. 力的计量单位:牛顿(N)4. 力的换算:1N=1kg·m/s²三、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力的概念、特性及作用效果。
《多彩的物质世界》复习课教案[1]doc初中物理
《多彩的物质世界》复习课教案[1]doc初中物理〔一〕、复习的重点和难点1、分子运动论:物质是由分子组成的;分子永不停息地做无规那么运动;分子间存在着相互作用的引力和斥力。
2、分子直径以10-10m即埃来量度。
3、扩散:相互接触的不同物质,彼此进入对方的现象。
4、分子间作用力大小:当分子间距大于平稳位置时,引力起要紧作用;当分子间距小于平稳位置时,斥力起要紧作用。
5、气固液的分子情形:气体:分子间距约为分子直径的10倍,除碰撞外几乎不受相互作用力。
分子除碰撞作匀速直线运动。
没有固定的形状和固定的体积。
液体:分子间距较小,分子间作用力较大,分子在一位置振动一会,又到其它位置振动。
有固定的体积但没有固定的形状。
固体:分子间距小,分子间作用力大,分子只能在各自的平稳位置振动,有固定的体积和固定的形状。
(物体以气固液哪种状态存在,是由分子的结构决定的)〔二〕基础练习—、填空题1.物质存在有三种状态,这三种状态中分子间距最大的是。
粒子间有强大的作用力的是,没有一定的体积,具有流淌性的是.2.水分子的直径是4X10-10m,合nm。
3.银河系只是我们人类观测到的宇宙中数十亿个星系中的一个,但也专门庞大,要表示银河系的大小使用长度单位最方便.二、咨询答题4.物质从液态变为固态时,体积变大依旧变小?你能举出两种现象支持你的讲法吗?5.我们明白:〝当物质从液态变为气态时,体积会显著增大〞.请你从构成物质的分子在排列方式上的不同谈谈产生此现象的缘故.6,请你用自己喜爱的形式,把物质世界的组成表示出来。
〔三〕复习过程例1:(2003·江苏苏州市)关于原子核的组成,以下讲法中正确的选项是( ).A.原子核是由质子和电子组成的B.原子核是由质子和中子组成的C.原子核是由中子和电子组成的D.原子核是由质子、中子和电子组成的(分析) 此题考查的是原子核的组成,把握这一知识点是解此类题目的关键.选B。
(拓展) 原子核的组成属于物质世界的组成,对这一知识点还能够以知识框架的形式考查。
《多彩的物质世界》复习学案
一、复习目标.知道物质是由分子和原子组成,了解原子核式模型,对物质世界从微观到宏观的尺度有大致的了解。
.了解质量的概念,了解质量是物体本身的一种属性,知道质量的单位及其换算。
.知道探究质量和体积关系的的实验方法,能够根据给定的物质(固态或液态)设计合理的实验方案。
.理解密度的定义及其公式,理解密度是物质的特性。
能用密度公式计算物体的质量和体积。
.掌握天平的使用方法,会使用天平测质量。
.会用天平和量筒测固体和液体的密度,包括能灵活地运用替代法和转换法测密度。
二、知识框架三、知识点回顾.宇宙是由组成的,物质是由组成的。
分子是由原子组成的,原子是由和组成的,原子核是由和组成的。
.物体所含叫做质量。
质量的基本单位是,还有,,。
质量是物体本身的一种性,不随物体的、、、和、的改变而改变。
.单位某种物质的叫做这种物质的密度。
密度的公式为。
密度的基本单位是,还有,它们之间的换算关系是:。
.()由计算不便测量的质量。
()由计算不便测量的体积。
()由ρ鉴别物质。
.在实验室里常用测物体的质量。
托盘天平的使用方法:()把天平放在台上,把放在标尺左端的处;()调节衡量右端的,使指针指在的处。
调节的方法是偏移。
()把被测物体放在盘里,用向盘里加减砝码并调节游码在标尺上的位置,直到恢复平衡。
加砝码时先加质量的。
所测得物体的质量与之和。
.测密度的原理为:。
一、关于基本概念、仪器、规律(质量、密度、天平)的识记与辨别。
.如图所示,是用来说明原子内部结构的示意图。
由图可知:原子是由原子核和组成,原子核又是由中子和组成。
.下列各种排列中,按照尺度的数量级由大到小排列的是().银河系、地球、原子、分子.太阳系、银河系、生物体、分子.太阳系、地球、电子、分子.银河系、地球、分子、原子核.为了揭示大自然的奥秘,无数科学家进行了不懈的探索。
下列说法错误的是().汤姆生发现了电子,从而揭示了原子是可以再分的.卢瑟福建立了原子结构的行星模型.近代科学家提出质子和中子都是由被称为夸克的更小粒子组成的.组成大自然的天体和微观粒子都在不停地运动,太阳是宇宙真正的中心.用体温计测量人体温度时,管内水银不变的量是().质量.密度.温度.体积.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1 kg的铁与1kg的棉花质量一样大.一杯水结成冰后,体积增大,质量不变.玻璃杯打碎后,形状发生了变化,质量不变.登月舱从地球到月球,质量变小.下列物体中的质量约为2kg的是().两个鸡蛋.一只老母鸡.一头大绵羊.一张课桌.某人测量了一些数据,但忘了写单位,请给他补上合适的单位:()大头针的质量约×()一只鸡的质量约()铁的密度为.小明利用天平测一块小石块的质量.()他将天平放在水平桌面上.当调节天平横梁平衡时,将游码移至横梁标尺左端零刻度线处,发现指针停在分度盘的右侧,他应将平衡螺母向(选填“左”或“右”)移动,使天平平衡.他测量小石块质量时的情形如图所示,其中违反操作规定的是.()图中小石块的实际质量是.()用调节好的托盘天平称量一只烧杯的质量时,当天平的右盘加上最小的砝码后,发现指针稍微向分度盘中线的左侧偏斜,为了使天平平衡,应该().把天平右端的平衡螺母向外旋出一些.把天平右端的平衡螺母向里旋出一些.把标尺上的游码向右移动.把天平右端的底部垫高一些.莹莹在实验室测量金属块的密度。
九年级物理 第十一章多彩的物质世界复习学案 人教新课标版
第十一章 多彩的物质世界复习学案一、单元复习目的1、知识与技能目标:(1)知道宇宙是由物质组成的,物质是由分子和原子组成的。
原子的结构。
(2)了解纳米科学技术及纳米材料的应用和发展前景。
(3)知道质量的初步概念及其单位。
掌握天平的使用方法。
(4)理解密度的物理意义,能用密度公式进行简单计算,记住水的密度。
(5)尝试用密度知识解决简单的问题。
能解释生活中一些与密度有关的物理现象。
(6)学会量筒的使用方法。
一是用量筒测量液体体积的方法;二是用量筒测量不规则形状物体体积的方法。
2、过程与方法目标:(1)会调节天平,会使用天平测质量。
(2)会用量筒、天平测固体和液体的密度。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培养学生对物理美的欣赏能力。
二、复习的重点和难点重点:质量、天平的使用、密度的测定及应用。
难点:密度的概念。
三、知识梳理 a 、定义:物体所含物质的多少b 、特点:不随形状、状态、位置而改变c、单位:kg 、g 、mgd 、测量:天平、案称、杆称、台称、电子称a 、定义: 单位体积某种物质的质量b 、特点: 密度是物质的一种特性c 、 公式:ρ=m/vd 、单位:kg /m 3 、 g /cm 3e 、物理意义: a 、构造:横梁、平衡螺母、指针、标尺、游码、分度盘 b 、使用: a 、测固体质量 b 、测液体质量 c 、特殊测量a 、测固体密度b 、测液体密度1、判断是什么物质,实、空心2、质量计算3、体积计算四、基础知识回顾1.宇宙是由 组成的, 处于不停地运动和发展中。
2.物质是由 组成的, 又是由原子组成的,原子是由 和 构成。
3.物质通常以 、 或 的形式存在。
质 量 和 密 度应用3、测密度 实验 1、质量 2、密度 概念 1、天平 2、测质量4.物体所含的多少叫质量,通常用字母表示,物体的质量是物质的属性,它不随其、和变化而变化。
5.天平是测量的工具,使用天平的正确方法:(1)天平应放在的桌面上;(2)把天平的游码移到标尺的调节横梁的,使指针指在分度盘的,这时横梁;(3)把被测物体放在里,用镊子向里加减,并调节在标尺上的位置,直到横梁恢复平衡,这时物体的质量等于总质量加上游码在标尺上所对的。
第十一章“多彩的物质世界”复习课学案
第十一章“多彩的物质世界”复习课学案教学目标一、知识技能1.知道质量的初步概念及其单位和换算。
2.会调节天平平衡,会使用砝码,会用天平测固体和液体的质量。
3.掌握密度的概念、公式和单位,能灵活运用密度知识解决简单的问题。
4.会查密度表,记住水的密度。
5.会使用量筒测固体和液体的体积,会利用天平和量筒测固体和液体的密度。
二、过程与方法1.在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2.培养学生自己动手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
2.培养学生科学的世界观。
教学重点1.质量的概念。
2.密度。
3.天平的使用。
教学难点1.理解密度是物质的特性。
2.密度的应用和计算。
3.公式Vm=ρ的正确理解。
4.判断空心还是实心的问题。
教学方法1.观察法:会观察天平的构造及其作用,观察游码的初始位置,观察天平的最大称量和最小称量,观察砝码(每个砝码的质量)。
2.实验法:会正确使用天平进行简单实验。
教学过程一、知识网络(板书)二、典型例题例1:某仓库有一捆铁丝,其质量为7.9 kg ,测得直径为1 mm .问这捆铁丝有多长?分析:铁丝的长度可用刻度尺量,但是一捆铁丝,用刻度尺量很不方便,利用密度公式间接求出就方便了. 解法如下: 已知: 求: 解:答:宇宙及其微观世界宇宙是由 组成的物质是由 组成的物质存在的状态固、液、气微观模型多彩的物质世界质量概念:物体中所含 的多少( ) 单位: 测量:天平 结构 调节 使用 密度 定义:单位 内某种物质的 ( )公式:单位:测量规则固体:天平、刻度尺 不规则固体液体 量筒 应用 求体积 鉴别物质例2:现有一台已调好的天平(配套砝码),一个盛满水的烧杯,只用这些器材(不使用任何其他辅助工具)测出一堆金属颗粒的密度,要求写出实验步骤和计算金属密度的数学表达式。
分析:从实验原理(ρ=V m)来分析,要测出金属颗粒的体积才能解决问题,可是器材中没有量筒,但有装满水的烧杯,能不能用排水法,通过质量与密度的知识求出金属颗粒的体积呢? 实验步骤:(1)(2)(3)表达式:例3:有一架天平,没有量筒,要测出某种液体的密度,还需哪些实验器材?写出实验步骤并推导出计算密度的公式.实验步骤:(1)(2)(3)表达式:例4:一个空瓶质量是0.25kg ,装满水时质量共为 1.05g ,装满油时质量共为0.95kg 。
多彩物质世界复习课教案:了解有机化学的基础知识
【前言】随着科技的发展和人类的不断探索,我们逐渐发现了世界上存在着许多多彩的物质,这些物质在我们的生活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而有机化学作为研究这些多彩物质的学科,已经成为自然科学领域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因此,了解有机化学的基础知识对于我们理解有机物质的特性和应用具有重要意义。
【教学目标】1.了解有机化学的基础概念和定义;2.学习有机化学反应的分类和特点;3.掌握有机化学反应的主要类型和应用领域;4.了解有机化合物的特性和分类;5.学会描述有机化合物的结构和性质。
【教学内容】一、有机化学的基础知识有机化学是研究含有碳元素的化合物的学科,其中包括了许多天然产物和人工合成的化合物。
有机化学的研究对象包括的化合物种类是非常广泛的,在不同的领域和行业中都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例如,在医学、食品工业、化妆品工业和能源产业等领域都需要有机化学的知识。
二、有机化学反应的分类和特点有机化学反应可以分为添加反应、消除反应、取代反应和重排反应。
其中,添加反应是指在有机化合物中添加其他原子或分子,消除反应是指从有机化合物中去除某些基团,而取代反应则是指将一个基团取代为另一个基团,重排反应则是指有机化合物分子结构的重新排列。
有机化学反应的特点是多种多样的。
例如,它们可以在常温常压下进行,或者需要高温高压的条件;同时,有机化学反应还可以是放热的或吸热的,选择不同的反应条件和反应环境可以引发有机化合物的不同反应过程。
三、有机化学反应的主要类型和应用领域有机化学反应的主要类型包括酯化反应、醇合成反应、醛基反应、羰基反应、芳香性考比基反应等。
在实际应用中,这些反应的类型和机理都有着广泛的应用。
例如,酯化反应可以用于制备某些香料和颜料;醇合成反应可以用于制备医药原料和有机溶剂;醛基反应可以用于制备塑料、橡胶和纤维等;羰基反应则可以用于制备某些医药原料和香料等。
四、有机化合物的特性和分类有机化合物的特性包括许多方面,例如它们的热力学性质、化学性质、物理性质和光学性质等。
多彩的物质世界复习教案
多彩的物质世界复习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掌握物质的基本概念及分类;(2)了解物质的性质和变化;(3)掌握常用的物质分离和提纯方法。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观察、实验、分析等方法,提高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和观察能力;(2)培养学生运用科学的方法和思维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和好奇心;(2)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和责任感。
二、教学内容1. 物质的基本概念及分类(1)物质的定义;(2)纯净物和混合物的区别;(3)物质的分类:元素、化合物、混合物。
2. 物质的性质和变化(1)物质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2)物质的化学变化和物理变化;(3)反应类型:合成反应、分解反应、置换反应、复分解反应。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物质的基本概念及分类;(2)物质的性质和变化;(3)常用的物质分离和提纯方法。
2. 教学难点:(1)物质的分类及判断;(2)反应类型的判断及应用。
四、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2. 利用实验和观察,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3. 采用小组讨论法,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复习物质的基本概念及分类,引导学生回顾已学知识,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2. 讲解:讲解物质的性质和变化,重点讲解反应类型的判断及应用。
3. 实践:进行实验,让学生观察和分析实验现象,巩固物质的性质和变化知识。
4. 总结: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强调物质的分类及反应类型的判断。
5. 作业布置:布置相关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六、教学评估1. 课堂提问:通过提问了解学生对物质基本概念和分类的掌握情况。
2. 实验观察:评估学生在实验中的操作能力和观察能力。
3. 作业批改:检查学生对物质性质和变化、反应类型的理解和应用。
七、教学拓展1. 邀请化学专家进行专题讲座,加深学生对物质世界认识。
2. 组织学生参观化学实验室或化学企业,增强学生实践经验。
多彩的物质世界复习教案
多彩的物质世界复习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回顾和掌握物质世界的组成、分类和性质。
(2)能理解和运用物质的基本概念,如元素、化合物、混合物等。
(3)能分析物质的性质与用途之间的关系。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小组合作、讨论交流的方式,提高学生对物质世界知识的掌握和运用能力。
(2)利用实验、观察等方法,培养学生对物质世界的探究兴趣和动手能力。
3. 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科学、探索未知的精神,增强学生对物质世界的认识和理解,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二、教学内容1. 物质世界的组成:物质、元素、化合物、混合物等。
2. 物质的分类:纯净物、混合物、单质、化合物等。
3. 物质性质与用途:物理性质、化学性质、性质与用途的关系等。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物质世界的组成、分类和性质,物质的基本概念。
2. 教学难点:物质性质与用途之间的关系,物质的分类和判断。
四、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简单的日常生活中的物质现象,引发学生对物质世界的思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教学内容讲解:分别讲解物质世界的组成、分类和性质,物质的基本概念。
3. 案例分析:分析一些物质的性质与用途之间的关系,如铁的导电性在电器制造中的应用等。
4. 小组讨论: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举例说明物质性质与用途之间的关系。
5.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调物质世界的组成、分类和性质,物质的基本概念。
五、课后作业1. 复习本节课的内容,整理物质世界的组成、分类和性质,物质的基本概念的知识点。
2. 结合自己的生活,举例说明物质性质与用途之间的关系,并在班级内进行分享。
六、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评价: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情况,以及小组合作的表现,评价学生的学习态度和合作精神。
2. 课后作业评价:检查学生课后作业的完成情况,评价学生对课堂内容的掌握程度。
3. 知识测试评价:通过课后测试或课堂小测,了解学生对物质世界知识的掌握情况,为下一步教学提供参考。
甘肃省武威市中考物理多彩的物质世界复习教案
甘肃省武威市中考物理多彩的物质世界复习教案一、教学目标1. 掌握物质的组成和分类,了解物质的微观结构。
2. 掌握密度、比热容、热值等物理量的概念和计算方法。
3. 了解物态变化的特点和规律,能解释生活中的相关现象。
4. 掌握浮力、杠杆、压强等力学现象及其应用。
5. 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和观察能力,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内容第一章:物质的组成和分类1. 物质的定义和特性2. 纯净物和混合物的区别3. 物质的微观结构第二章:密度、比热容、热值1. 密度的概念和计算方法2. 比热容的概念和计算方法3. 热值的概念和计算方法第三章:物态变化1. 固态、液态、气态的特点和转化2. 熔化、凝固、汽化、液化的过程和条件3. 生活中的物态变化现象第四章:浮力1. 浮力的概念和计算方法2. 浮力的大小与物体排开的液体体积的关系3. 浮力在生活中的应用第五章:杠杆1. 杠杆的分类和特点2. 杠杆平衡的条件3. 杠杆原理在生活中的应用三、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问题,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
2. 利用实验和生活中的实例,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物理知识。
3. 采用小组合作学习,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和沟通能力。
4. 定期进行测验,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及时调整教学策略。
四、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发言和提问情况,了解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2. 作业完成情况:检查学生作业的完成质量,了解学生的掌握程度。
3. 实验操作能力:评估学生在实验过程中的操作技能和观察能力。
4. 测验成绩:定期进行测验,了解学生的学习成果。
五、教学资源1. 教材和教辅资料:提供相关教材和教辅资料,帮助学生复习和巩固知识。
2. 实验器材:准备实验器材,进行实验教学,增强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
3. 多媒体教学资源:利用多媒体课件和视频,丰富教学手段,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4. 在线学习平台:提供在线学习资源,方便学生随时随地学习。
第十一章多彩的物质世界基础复习—学案
(3)然后把物体放在盘,后用摄子按从的顺序向加减砝 码,并移动,使天平重新平衡。
(4)读数时,物体的质量等于加上。
2、密度公式的二个推导公式:、。
3、换算:1g/cm=1x/m
cmm
4、水的密度是kg/m=g/cm。
5、测量物质的密度1 / 2
(1)原理:。
(2)步聚:一般是先测质量后测体积。
2、分子排列方式决定物质的状态。分子由组成。原子的
中心疋,周围疋,也就疋说原子是由和组
成的。原子核包括—和。
二、质量:
3、物体所含叫做质量。大小与物体的位置、状态、形状 及温度无关。
4、 质量的单位是:,符号是,常用单位有 克(g)、毫克(mg、吨(t)。
5、1kg=g, 1mg=g=kg1t=kg。
教学内容
第十一章多彩的物质世界基础复习
授课教师
谭清平
教学时间
第十三周星期日班级姓名
小组
教学目标
1、复习巩固本章知识要点;
2、知道知识点的应用;
3、提升已学物理知识。
个人感悟
教学重点
重点:理解质量和密度
天才就是百分之九十九的汗水加百分之一的灵感
【自主学习】
一、宇宙的组成:
1宇宙是由组成。而物质由所组成。
(3)量筒读数时视线与相平。
6、质量的测量工具:。
三、密度(常用字母表示):
7、叫做这种物质的密度。密度是物质的一种特性。
8密度的计算公式:。
9、密度的单位:,符号,另一个单位:,符号。
【合作交流】:
1、天平的使用
(1、使用前估计被测物体的质量,后选取合适称量的天 平。
(2)放在水平台上,使用前应先把游码放在标尺处,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