潮汕人饮茶之道以及茶文化
跟潮汕人学喝茶
![跟潮汕人学喝茶](https://img.taocdn.com/s3/m/c9b0b1e2aeaad1f346933f6a.png)
跟潮汕人学喝茶相传南越国君赵佗,喜爱饮茶,经常带着一班臣下到临江的小楼茶叙。
有一日,赵佗与僚属品茗,一轮红日升起,映得珠江浮光耀金,非常壮丽,赵顿时豪情勃发,顺手抓了一把茶叶洒向江中,那片片的茶叶忽而化成飞舞的银鹤群,那鹤群忽而又幻化成一群仙女,飘然降落楼上,向赵佗奉上香茶。
这个民间传说,可以把广东人饮茶的历史上溯到西汉初期。
茶文化既是民俗文化,又是饮食文化。
“喝茶”在广东话里称作“饮茶”,广东人爱“饮茶”。
品工夫茶是广东潮汕地区很出名的茶俗之一, 在潮汕本地,家家户户都有工夫茶具,每天必定要喝上几轮。
即使用乔居外地或移民海外的潮汕人,也仍然保存着品工夫茶这个风俗。
可以说,有潮汕人的地方,便有工夫茶的影子。
潮汕工夫茶,是融精神、礼仪、沏泡技艺巡茶艺术、评品质量为一体的完整的茶道形式。
工夫茶除了泡制要工夫外,饮茶也需要费工夫。
茶煮好后拿起茶壶在摆成品字形的三个瓷杯上面作圆周运动(当地俗称为“关公巡城”)依次斟满每一个小杯,此时就可以捧起香气四溢的小茶杯慢慢品尝。
饮茶时不能一杯斟满再斟一杯,而要按杯的多少来回轮流顺序斟。
因此无怪乎人们说,没有工夫就莫饮工夫茶。
“工夫茶”所用的茶以乌龙茶为主。
乌龙茶,中呈绿色,边缘呈红色,素有“绿叶红镶边”的美称,汤色清澈金黄,有天然花香,滋味浓醇鲜爽。
代表有大红袍、凤凰单丛和台湾冻顶乌龙等。
茶铺多过米铺。
早前就有报道称,汕头人一年喝茶超过15000吨,年茶叶消费支出超过10亿元。
汕头人把茶叶称作“茶米”,把茶叶店称作“茶米铺”,把“茶”与“米”相提并论。
可见喝茶成为汕头人生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喝工夫茶是潮汕人的风俗,以茶待客,更是潮汕人的优良传统之一,暗合了工夫茶道“和、敬、精、乐”的文化精髓。
茶在曰常生活中,已成为潮汕礼俗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寒夜客来茶当酒”,对来客敬茶以示礼仪,共诉相聚的喜悦,是茶道的基础,也是好客心理的一种体现。
茶文化 潮汕人不可一日无茶
![茶文化 潮汕人不可一日无茶](https://img.taocdn.com/s3/m/14266cf1c1c708a1284a4463.png)
茶文化潮汕人不可一日无茶潮汕人不可一日无茶,所以潮人平时待客,第一件事便是泡茶。
婚、丧、喜、庆,无一离得开茶,如过去结婚之曰,就有新娘向长辈下跪捧茶的仪式。
有亲人自海外归来,家中媳妇及下辈,如第一次见,也要得行“跪茶”之礼。
至于丧事,如其娘家长辈到来,晚辈媳妇也要捧甜茶叩跪行礼,然后才议事。
祭祀拜神,也要“清茶三杯”等等。
潮汕功夫茶,已成为当前研究潮汕文化的重要内容。
饮工夫茶则是人们日常生活中的一种交际礼尚,因而产生了许多礼俗。
这些礼俗也体现出了潮汕人的心理。
在这次的《功夫茶座》里,我们就来谈谈这方面的话题。
潮汕人爱喝茶这其中便有着潮汕人的好客心理。
早在明朝中期,饮茶之风就已经遍及潮汕地区,从城市到农村,从有钱人家到普通家庭,几乎家家都摆设有一套工夫茶具。
无论家居自饮、客来礼敬、拜祖祭神或是婚丧嫁娶,处处可以看见茶的踪迹。
喝功夫茶是潮汕人的风俗,以茶待客,更是潮汕人的优良传统之一,暗合了工夫茶道“和、敬、精、乐”的文化精髓。
茶在日常生活中,已成为潮汕礼俗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作为主人,泡茶待客,对于“茶叶”是非常有讲究的:“头冲脚惜(音同),二冲茶叶”主人冲茶时,头冲必须冲后倒掉不可喝。
因为里面有杂质不宜喝饮,本地有“头冲脚惜(音同),二冲茶叶”之称,要是让客人喝头冲茶就是欺侮人家。
“新客换茶”宾主喝茶时,中间有新客到来,主人要表示欢迎,立即换茶,否则被认为“慢客”,“待之不恭”。
换茶叶之后的二冲茶要新客先饮,如新客一再推卸叫“却之不恭”。
“暗下逐客令”本地群众热情好客,每以浓茶待人,但遇到饮茶时间过长或是互相的话不投机,主人故意不换茶叶,这时,客人就要知道这是主人“暗下逐客令”,只有抽身告辞。
“无茶色”主人待茶,茶水从浓到淡,数冲之后便要更换茶叶,如不更换茶叶会被人认为“无茶色”。
潮汕人爱喝茶这其中也暗含着潮汕人的儒雅心理。
潮汕平原独特的地理环境、人文环境结合起来,演化成一种雅致、儒气的潮汕文化。
潮汕茶道茶艺流程 茶艺茶道茶文化
![潮汕茶道茶艺流程 茶艺茶道茶文化](https://img.taocdn.com/s3/m/10511894ad51f01dc281f181.png)
潮汕茶道茶艺流程茶艺茶道茶文化随着茶饮的普遍流行起来,以茶当酒已成为潮汕的习俗和茶文化,下面是精心为你的潮汕茶道茶艺流程,一起来看看。
一、鉴赏香茗:用茶则从茶藏中取出一壶量的茶叶,置于赏茶盘中,鉴赏。
二、孟臣淋霖:沸水浇壶身,目的在于为壶体加温,即所谓“温壶”。
三、乌龙入宫:将茶叶用茶匙拨入茶壶,装茶的顺序是先细再粗后梗。
四、悬壶高冲:向孟臣罐中注水,水满壶口为止。
五、春风拂面:用壶盖刮去壶口的泡沫。
六、熏洗仙颜:迅速例出壶中之水,是为洗茶,目的洗去茶叶表面的浮尘。
七、若琛出浴:拥第一泡茶水烫杯,又谓温杯,转动杯身,如同飞轮旋转,又似飞花观舞。
八、玉液回壶:用高冲法再次向壶里注满沸水。
九、游山玩水:执壶沿茶船运转一圈,滴净壶底水滴,以免水滴落入杯中。
十、关公巡城:循环斟茶,茶壶似巡城的关羽,目的是使杯中的茶浓度一致,且低斟为不使香气过多散失。
十一、韩信点兵:巡城至茶汤将尽时,将壶中所余茶水斟于每一杯中,这些是全壶茶汤中的精华,应一点一滴平均分注,因此称韩信点兵。
十二、敬奉香茗:先敬主宾、或以老幼为序。
十三、品茗审韵:先闻香、后品茗,品茗时,以拇指与食指扶住杯沿,以中指抵住杯底,俗称“三龙护鼎”。
品饮分三口进行,“三口方知味,三番方动心”,茶汤香醇甘爽,回味无穷。
十四、高冲低筛:冲泡第二泡茶,重复九、十、十一步。
十五、若琛复浴:同若琛出浴。
十六、重斟妙香:重复九、十、十一步。
十七、再识醇韵:重复十三步。
十八、三斟流霞:冲泡第三泡茶。
工夫茶之冲法,有一套十分繁琐的程序。
按过程,是治器、纳茶、候汤、冲茶、刮沫、淋罐、烫杯、酾茶等。
治器包括:生火、掏火、煽炉、洁器、候水、淋杯六个动作。
“候水”、“淋杯”就是等砂铫中的水飕飕作响一阵子之后,声音突然变小时(那就是“鱼眼水”将成了),即将砂铫提起,淋罐淋杯,再将砂铫置炉上,然后,开始纳茶:打开茶叶,倒在一张洁白的纸上,分别粗细,将最粗的放在罐底和滴嘴处,再将细末放在中层,又再将粗叶放在上面。
潮汕人饮茶之道以及茶文化
![潮汕人饮茶之道以及茶文化](https://img.taocdn.com/s3/m/d1aea47fe55c3b3567ec102de2bd960590c6d9a7.png)
潮汕人饮茶之道以及茶文化潮汕人饮茶之道以及茶文化潮汕工夫茶,已成为当前研究潮汕文化项目之一。
饮工夫茶则是人们日常生活中的一种交际礼尚,因而产生了许多礼俗。
“酒满敬人,茶满欺人”因为酒是冷的,客人接手不会被烫,而茶是热的,满了接手时茶杯很热,这就会让客人之手被烫,有时还会因受烫致茶杯掉下地打破了,给客人造成难堪。
“先尊后卑,先老后少”到人家跟前说声“请喝茶”,对方回以“莫拘礼”、“莫客气”、“谢谢”。
如果是较多人的场合,杯不便收回,放在各人面前桌上。
在第一次斟茶时,要先尊老后卑幼,第二遍时就可按序斟上去。
对方在接受斟茶时,要有回敬反应,喝茶是长辈的,用中指在桌上轻弹两下,表示感谢;小辈平辈的用食、中指在桌面轻弹二次表示感谢。
“先客后主,司炉最末”。
在敬茶时除了论资排辈,按步就方之外,还得先敬客人来宾然后自家人。
在场的人全都喝过茶之后,这个司炉的,俗称“柜长”(煮茶冲茶者)才可以饮喝,否则就对客人不敬,叫“蛮主欺客”、“待人不恭”。
“强宾压主,响杯檫盘”客人喝茶提盅时不能任意把盅脚在茶盘沿上檫,茶喝完放盅要轻手,不能让盅发出声响,否则是“强宾压主”或“有意挑衅”。
“喝茶皱眉,表示弃嫌”客人喝茶时不能皱眉,这是对主人示警动作,主人发现客人皱眉,就会认为人家嫌弃自己茶不好,不合口味。
“头冲脚惜(音同),二冲茶叶”主人冲茶时,头冲必须冲后倒掉不可喝。
因为里面有杂质不宜喝饮,本地有“头冲脚惜(音同),二冲茶叶”之称,要是让客人喝头冲茶就是欺侮人家。
“新客换茶”宾主喝茶时,中间有新客到来,主人要表示欢迎,立即换茶,否则被认为“慢客”,“待之不恭”。
换茶叶之后的二冲茶要新客先饮,如新客一再推卸叫“却之不恭”。
“暗下逐客令”本地群众热情好客,每以浓茶待人,但有时因自己工作关系饮茶时间长会误工作或是客人的话不投机,客人夜访影响睡眠,主人故意不换茶叶,客人就要察觉到主人是“暗下逐客令”,抽身告辞,否则会惹主人没趣。
“无茶色”主人待茶,茶水从浓到淡,数冲之后便要更换茶叶,如不更换茶叶会被人认为“无茶色”。
潮味:饮茶在潮州
![潮味:饮茶在潮州](https://img.taocdn.com/s3/m/c2d753ec5fbfc77da269b160.png)
大凡到过潮州的人,都会对潮州工夫茶留下深刻的印象。
初喝时,会说太“酽”,过些时候,会赞“好茶”,以后,无论到天涯海角,每一提及,便会津津乐道了。
潮汕茶文化:潮人喝工夫茶当你踏进潮州大地,无论是探亲访友,抑或生意公差,寒暄之后,人们都会搬出茶具,来泡工夫茶。
的确,工夫茶可以说是人们对“食在潮州”领会的第一印象。
而潮州工夫茶,又以独特的茶具,独特的泡法和独特的品法闻名。
这种工夫茶具,包括火炉、水锅、茶壶、茶缸、茶杯等几项。
而潮人所说的茶具,则专指后三者。
茶罐具主要是红釉紫砂陶制品,盛茶的壶称“冲罐”;茶缸上是放杯的茶盘,中间雕有一古钱状小孔,为盘面水下流的通口,它和下面盛废水的茶洗,统称“茶船”;三个小杯多为瓷制,每个容量约半小两。
一支小小的冲罐,还有肩、肚、口、脚、耳、流、盖、钮等八个部位,形式有瓜状、八角形、圆形等多种,一般以扁圆的“柿饼罐”为多,清末民初,枫溪一吴姓老头以宜兴制壶名家为名的“孟臣罐” (因底部钤有“孟臣”二字小印,故名)为佳。
茶船外壁上,阴刻山水、花卉,有的还写上几行字,如“石泉槐火试新茗”、“雀舌未经三月雨,龙牙已占六朝春”等,前者点明石泉和槐木炭,乃是煮茶的理想“水”、“火”,其实炭火以榄核炭最佳,不但火候好,而且使含水有一种不可名状的香味。
煮水时,茶炉离茶具最好是七步左右,这样水沸后端来冲茶时温度最适宜,这与现在说90度的温开水冲茶最有利于茶叶中维生素的分解的科学道理是一致的。
随着瓷业的发展,目前的工夫茶具大多是瓷器,并该刻花为彩绘,变得洁白秀美,煮水也大多“电气化”了。
但是还有不少人喜用陶器茶具,因后者典雅古朴,饮来更具“古风”。
据资料载,唐代便有工夫茶之说,然唐代工夫茶是芫、葱、枣、桔皮、茱萸、薄荷中的一种或若干种与茶叶的混煮饮料,与潮州的单纯丛茶叶中“品”出无穷韵味的工夫茶有很大的不同。
在长期的实践中,潮人总结出一套“冲茶经”,谓之:“高冲低斟,刮沫淋盖,关公巡城,韩信点兵”。
潮州茶文化
![潮州茶文化](https://img.taocdn.com/s3/m/dcd23212a2161479171128e9.png)
潮州茶文化——和、爱、精、洁、思
工夫茶起源于宋代,在广东的潮州府(今潮汕地区)及福建有漳州、泉州一带最为盛行,乃唐、宋以来品茶艺术的承袭和深入发展。
品工夫茶是潮汕地区著名的风俗之一,在潮汕本地,家家户户都有工夫茶具,每天必定要喝上几轮。
即使是乔居外地或移居海外的潮汕人,他们把茶叶称为“茶米”,足见其对茶的重视程度。
潮汕工夫茶是融精神、礼仪、彻泡技艺、巡茶艺术、评品质量为一体的茶道形式。
有人把潮州工夫茶的文化内涵,概括为“和、爱、精、洁、思”五个字。
沏泡工夫茶有很多讲究,连取茶杯也不例外。
一般是顺手势先拿旁边的一杯茶,最后的人才拿中间一杯。
喝了一杯之后,一般要等在座的人每人都喝过一杯,才喝第二轮。
潮汕人认为喝茶,就要善于品出茶的精神,要懂得饮茶的宽容之道。
举着滚烫的茶杯,天南地北,想说就说,愿讲就讲。
高谈阔论与充耳不闻并存,抱壶狂饮与慢斟细品同在,这是何等惬意?因而潮人善于沟通,不矫揉做作。
潮汕凤凰山产的茶叶,属半发醇的青茶,也用于沏泡工夫茶。
凤凰茶素以其气味清香、耐冲耐泡,并独具各种自然花香味而闻名世。
潮人是一个独特的群体,从品茶文化的核心去剖析潮人,你会发现潮人那种“以和为贵”的价值观无处不在。
尊老爱幼,注重家庭传统观念,潮人在一壶茶的冲泡之间,慢慢地浮现出他们的品格。
潮汕文化,功夫茶道
![潮汕文化,功夫茶道](https://img.taocdn.com/s3/m/11d77705763231126edb1123.png)
潮汕文化,功夫茶道沿海一带人们历来喜欢饮茶,潮汕地区更是把饮茶发展成极具地方特色的功夫茶,形成鲜明的地方茶文化。
在潮汕当地是把茶做为了待客的最佳礼仪并加以完善,这不仅是因为茶在许多方面有着养生的作用,更因为自古以来茶就有“待君子,清心身”的意境,下面该娅小编就帮各位深入了解一下潮汕的茶文化。
古人说的天光开门七件事:柴米油盐酱醋茶,在潮汕地区,某些“老茶客”,却把古人列为末位的茶,破格地晋升为第一位,每天早起第一件事就泡饮工夫茶。
品茶早已成为潮汕人生活中不可少的一部分,有潮汕人的地方就会有功夫茶的影子。
潮汕人爱饮工夫茶,可以说是达到“嗜茶成性”的程度。
功夫茶起源于宋代,在广东的潮州府(今潮汕地区),及福建的漳州、泉州一带最为盛行,乃唐、宋以来品茶艺术的承袭和深入发展。
苏辙有诗日:“闽中茶,天下高,倾身事茶不知劳。
”潮汕人把茶叶叫“茶米”,一种解释就是:潮汕人嗜茶若命,茶与米不可分。
茶叶犹米,故日“茶米”。
这个说法虽然有点勉强,可是却描出“嗜茶若命”者的形象,也颇为有趣。
由此可见潮汕人对茶的情有独钟。
“工夫”一词,在潮汕话中是做事考究、细致而用心的意思。
以前,在潮汕地区,称带有一定技术含量的工种之人叫做“工夫人”,称做事考究、细心得有点过分的,叫做“过工夫”。
可见,加上“工夫”二字的“潮汕工夫茶”是一件很讲究的茶事活动,是潮汕人对精制的茶叶、考究的茶具、优雅的冲沏过程,以及品评水平、礼仪习俗、闲情逸致等方面的整体总结及称谓。
潮汕人喝功夫茶可说是人人有“瘾”,在干余万人口中,不抽烟、不喝酒者有之,唯独不喝茶者难以找到。
潮汕人爱喝茶,人尽皆知,但又不同于众。
我们平常喝的茶,大多是绿茶,属不发酵茶,潮汕喝的则是乌龙茶,属半发酵茶,兼有发酵茶的营养,又有不发酵茶的清香。
乌龙茶的特点就是酽、苦、香,由于它有抗湿、消暑、暖胃、利水等多种功效,所以东南沿海一带多生产和饮用这种茶,其种植的主要基地也在台湾、闽南和粤东。
潮汕饮茶的方法技巧文字
![潮汕饮茶的方法技巧文字](https://img.taocdn.com/s3/m/21800ebf900ef12d2af90242a8956bec0975a515.png)
潮汕饮茶的方法技巧文字
潮汕饮茶是一种传统的品茶方式,有着独特的方法和技巧。
以下是潮汕饮茶的方法技巧:
1. 选择茶具:潮汕饮茶一般使用紫砂壶、白瓷茶具或玻璃茶具。
茶杯宜选薄胎杯,以保留茶汤的香气。
2. 茶叶选择:选用适合潮汕饮茶的茶叶,例如铁观音、水仙等。
茶叶品质要好,香气浓郁。
3. 冲泡技巧:首先将茶叶放入茶壶中,用沸水冲洗一次,把第一泡茶倒掉。
然后再用沸水冲泡,第一次倒掉后的茶水不喝,主要是用来提神。
第二泡茶就是第一杯,品尝茶香。
4. 品茶礼仪:潮汕饮茶有其独特的品茶礼仪。
在品茶过程中,可以欣赏茶汤的颜色、闻茶叶的香气、品茶汤的滋味。
5. 品茶配点心:潮汕饮茶通常会配上一些点心,如叉烧包、虾饺等,以增添品茶的愉悦感。
潮汕饮茶是一种注重细节和品味的茶艺,通过这些方法和技巧,可以更好地享受茶的香气和滋味。
潮汕工夫茶文化的茶艺介绍
![潮汕工夫茶文化的茶艺介绍](https://img.taocdn.com/s3/m/fa22f8316d175f0e7cd184254b35eefdc8d3159e.png)
潮汕工夫茶文化的茶艺介绍标准的工夫茶艺,有后火,虾须水刚开未开之水,捅茶,装茶,烫杯,热罐壶,高冲,低斟,盖沫以壶盖将浮在上面的泡沫抹去,淋顶十法。
潮汕工夫茶一般主客四人却只有三个杯子,潮汕人有“茶三酒四”之说,之所以四个人只有三个杯子是为体现潮汕人礼让精神。
冲泡由主人亲自操作。
首先点火煮水,并将茶叶放入冲罐中,多少以占其容积之七分为宜。
待水开即冲入冲罐中之后盖沫。
第一冲杯,以初沏之茶浇冲杯子,目的在于造成茶的精神,气韵彻里彻外的气氛。
洗过茶后,再冲入虾须水,此时,茶叶已经泡开,性味俱发,可以斟茶了。
斟茶时,三个茶杯并围一起,形成一个“品”字,凸显潮人重品德。
以冲罐巡回穿梭于三杯之间,直至每杯均达七分满。
此时罐中之茶水亦应合好斟完,剩下之余津还需一点一抬头地依次点入三杯之中。
潮汕人称此过程为“关公巡城”和“韩信点兵”。
三个杯中茶的量,色须均匀相同,方为上等功夫。
最后,主人将斟毕的茶,双手依长幼次策奉于客前,先敬首席,然后左右佳宾,自己最末。
潮汕茶文化就是岭市茶文化的又一关键系列,而尤以“功夫茶”为闻名。
“功夫”,本为茶名一种中等茶,后进化为要烧方法。
《清朝野史大观。
清代述异》表示:“中国讲究要烧,以闽之汀、漳、泉三府,粤之潮州府功夫茶为最为。
”潮汕功夫茶,起于明代,盛于清代,成为潮汕地区饮茶习俗的文化现象,是潮汕饮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潮汕功夫茶,在当地不分后古今,十分广泛,均以茶会友。
不论是公众场合还是居民家中,不论是路边村头还是工厂商店,无处不见踪影人们长斟短酌。
品茶并不仅为了达至解暑的目的,而且还在品茶中或联络感情,或互通信息,或聊天玩乐,或商谈贸易,潮州功夫茶蕴含着多样的文化内容。
儒雅人家的功夫茶特讲究,存有茶童戏称“风炉县长”专侍,村头、进山、浮水,之南清溪而要烧,观山水而论道,赋诗言而抒情,别存有一番情趣。
功夫茶实乃文人文人雅士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雅事,故在许多诗文中均辞功夫茶。
潮汕功夫茶,以茶具精致小巧、烹制考究与以茶寄情为特点。
潮州人喝茶的规矩
![潮州人喝茶的规矩](https://img.taocdn.com/s3/m/816382753069a45177232f60ddccda38376be1ca.png)
潮州人喝茶的规矩哎,说起潮州人喝茶,那可真是门道多多,讲究得不得了,简直就像是在品尝生活的艺术,每一口都是满满的仪式感和人情味。
你瞧,天刚蒙蒙亮,潮州的老街小巷就开始热闹起来。
茶馆里,一壶壶滚烫的开水在火炉上咕嘟咕嘟地响着,茶香四溢,勾引着路人的味蕾。
潮州人的一天,往往就是从这一杯热茶开始的。
走进茶馆,那氛围,甭提多温馨了。
老友们围坐一桌,笑语盈盈,手里把玩着小巧的茶杯,那神情,就像是在把玩一件艺术品。
茶桌上,茶具摆放得整整齐齐,茶壶、茶杯、茶盘、茶宠……每一样都透着那么一股子讲究劲儿。
潮州人喝茶,可不仅仅是为了解渴,更是一种生活的享受,一种文化的传承。
“来来来,尝尝我新泡的这壶单丛。
”茶馆老板热情地招呼着客人,那语气里满是自豪。
单丛茶,可是潮州人的心头好,那独特的香气,醇厚的口感,让人一喝难忘。
潮州人泡茶,那手法也是一绝,高冲低斟,水温、时间、茶量,都得拿捏得恰到好处。
泡出来的茶,色泽金黄透亮,香气扑鼻,让人忍不住想要一饮而尽。
喝茶的时候,潮州人还喜欢配上几样茶点。
什么花生、瓜子、糕饼、小吃,应有尽有。
一边品茶,一边吃点心,那滋味,简直美极了。
潮州人讲究“茶配”,茶和茶点得搭配得当,才能相得益彰。
比如说,喝单丛茶的时候,来上一碟潮汕牛肉丸,那鲜美的口感和浓郁的茶香交织在一起,简直是绝配!在潮州,喝茶还是一种社交活动。
无论是亲朋好友相聚,还是商务宴请,都少不了一杯热茶。
大家围坐在一起,边喝茶边聊天,天南地北,无所不谈。
有时候,一杯茶能喝上好几个小时,那份悠闲和惬意,是任何现代科技都替代不了的。
潮州人喝茶,还讲究一个“敬”字。
无论是长辈还是晚辈,都要相互敬茶,以示尊重和友好。
在潮州,敬茶不仅是一种礼仪,更是一种情感的表达。
一杯热茶,传递的是温暖和关怀,拉近的是人与人之间的距离。
总之啊,潮州人喝茶的规矩,那是说不完道不尽的。
它不仅仅是一种生活习惯,更是一种文化的传承和情感的寄托。
如果你有机会来到潮州,一定要亲自体验一下这里的茶文化,相信你会被那份独特的韵味所深深吸引的。
潮汕地区茶文化的饮茶方法
![潮汕地区茶文化的饮茶方法](https://img.taocdn.com/s3/m/d06e4cdb5ebfc77da26925c52cc58bd6318693cc.png)
潮汕地区茶文化的饮茶方法潮汕文化,源远流长。
至少在距今6000年以前,在潮汕大地上便已有人类行走的脚印了。
下面是店铺精心为你整理的潮汕地区茶文化的饮茶方法,一起来看看。
潮汕地区茶文化的饮茶方法品茶潮汕功夫茶没有像中国功夫那样驰名中外,但她作为潮汕文化的精粹,容入了潮汕人世世代代的情感。
茶对于潮汕人来说,已经不是简单的饮料,而是生活中的生活,她承载着潮汕人的生活态度,映耀着潮汕人的处世哲学。
北方人的喝茶方式总是让我很纳闷,往一大杯水里扔进一些茶叶,泡一泡,就可以喝了虽然这种喝茶方法效率比较高,不过他们更多的是吧茶当作解渴的饮料喝,而不是一种悠闲自在地品茶或者叫品茗也好。
而外国人喝茶更是让人啼笑皆非,往一杯泡的发黑的红茶里加入牛奶就喝了起来茶味全无,茶的精粹消失殆尽。
而真正地喝茶,应该是气定神闲,悠然自我地喝茶。
潮汕功夫茶之功夫正式这种境界地升华。
一个人坐在茶桌前,不是危襟正坐,而是随意而坐,气定神闲,不管泰山崩于前,还是黄河之水泛于前;一套潮汕功夫茶茶具,一般情况下有四个小杯,一个特殊茶壶,最好茶壶是由紫沙呢制作的;一壶煮沸的水而且还要不断加热;冲茶的方法也是很由讲究的,如关公巡城,韩信点兵。
不管用什么方法,冲茶还是要不紧不慢的,讲究心手协调,内外一致。
喝茶不是狼吞虎咽,而是慢慢品味,任茶香直扑鼻孔,慢慢沁入心肺,与内心的平静容为一体。
择茶一、铁观音铁观音,茶人又称红心观音、红样观音。
清雍正年间在安溪西坪尧阳发现并开始推广。
天性娇弱,抗逆性较差,产量较低,有“好喝不好栽”之说。
“红芽歪尾桃”是纯种铁观音的特征之一,是制作乌龙茶的特优品种。
安溪铁观音主产区在西部的“内安溪”,这里群山环抱,峰峦绵延,云雾缭绕,土质大部分为酸性红壤,土层深厚,特别适宜茶树生长。
铁观音制作严谨,技艺精巧。
3月下旬萌芽,5月上旬开彩,一年可采制春、夏、暑、秋四季。
茶叶品质以秋茶为最好,春茶产量最多,约占年产量的40-45%;秋茶香气最浓,俗称“秋香”,产量约占15-20%。
潮汕茶文化的品茶方式
![潮汕茶文化的品茶方式](https://img.taocdn.com/s3/m/bd43424365ce05087732132b.png)
潮汕茶文化的品茶方式潮汕功夫茶没有像中国功夫那样驰名中外,但她作为潮汕文化的精粹,容入了潮汕人世世代代的情感。
下面是精心为你整理的潮汕茶文化的品茶方式,一起来看看。
潮汕茶文化的品茶方式“头冲脚惜(音同),二冲茶叶”主人冲茶时,头冲必须冲后倒掉不可喝。
因为里面有杂质不宜喝饮,本地有“头冲脚惜(音同),二冲茶叶”之称,要是让客人喝头冲茶就是欺侮人家。
“新客换茶”宾主喝茶时,中间有新客到来,主人要表示欢迎,立即换茶,否则被认为“慢客”,“待之不恭”。
换茶叶之后的二冲茶要新客先饮,如新客一再推卸叫“却之不恭”。
“暗下逐客令”本地群众热情好客,每以浓茶待人,但遇到饮茶时间过长或是互相的话不投机,主人故意不换茶叶,这时,客人就要知道这是主人“暗下逐客令”,只有抽身告辞。
“无茶色”主人待茶,茶水从浓到淡,数冲之后便要更换茶叶,如不更换茶叶会被人认为“无茶色”。
潮汕茶文化的冲泡过程工夫茶之冲法,有一套十分繁琐的程序。
按过程,是治器、纳茶、候汤、冲茶、刮沫、淋罐、烫杯、酾茶等。
治器包括:生火、掏火、煽炉、洁器、候水、淋杯六个动作。
“候水”、“淋杯”就是等砂铫中的水飕飕作响一阵子之后,声音突然变小时(那就是“鱼眼水”将成了),即将砂铫提起,淋罐淋杯,再将砂铫置炉上,然后,开始纳茶:打开茶叶,倒在一张洁白的纸上,分别粗细,将最粗的放在罐底和滴嘴处,再将细末放在中层,又再将粗叶放在上面。
因为细末是最浓的,多了茶味容易发苦,同时也容易塞住壶嘴。
分别粗细放好,就可以使茶色均匀,茶味逐渐发挥。
纳茶需适量,每泡茶大约以茶壶为准,放有七成茶叶就足够了。
如果太多,不但泡出的茶太浓,味带苦涩,且好茶叶多是嫩芽卷,如果用开水泡过之后舒展开来,就变得很大,连水也冲不进去。
但太少则泡不出味道来。
《茶说》云:“汤者茶之司命,见其沸如鱼目,微微有声,是为一沸。
铫缘涌如连珠,是为二沸。
腾波鼓浪,是为三沸。
一沸太稚,谓之婴儿沸;三沸太老,谓之百寿沸;若水面浮珠,声若松涛,是为二沸,正好之候也。
为什么潮商这么喜欢喝茶
![为什么潮商这么喜欢喝茶](https://img.taocdn.com/s3/m/d8514f571fd9ad51f01dc281e53a580216fc50c9.png)
为什么潮商这么喜欢喝茶在广州深圳等地方,你要是在公园,高铁等地,看到有人拿出茶具开始泡茶,八成他就是潮汕人。
潮汕人喝茶,就跟一日三餐一样是必须的。
潮汕人称茶为茶米,茶米茶米,意思就是茶跟米一样,喝茶是每天必做的事情。
外出旅游,工作,潮人都要带上茶具茶叶,甚至拜神,也要配上茶叶。
潮汕人喝茶,是一种饮食习惯,更是一个符号,它连系着潮人的情谊。
水滚茶起,文化在,传承就在。
潮汕人喝茶,不仅是一种生活习惯,更是一种商业文化。
潮商这个独特的群体,既锐意进取,敢为天下先,又恪守功夫茶以和为贵的精神。
潮商谈生意,少不了功夫茶。
一杯热茶下去,心旷神怡,思路开阔,就把生意给做成了。
即使谈不成生意,也营造了以和为贵的气氛,情意在,朋友也做成了。
一壶功夫茶,演绎了多少潮商动人心魄的商业故事。
潮汕人饮功夫茶,既讲科学,又讲道德;既要审美,又不拘泥。
茶之物质功能与精神相效应,难怪说潮汕功夫茶是茶文化的高峰。
而潮汕功夫茶道可以归纳为和、爱、精、洁、思五个字。
喝茶,是潮汕人维系邻居社区的纽带,傍晚时分,带上茶具,找一处空阔处,或者在小区内,就冲开了一壶茶。
邻居街坊都凑过来喝茶,谈笑风生,社区的感情就这样建立了。
因为茶,大家都变得更加有温度了。
而不是居住了几年,连隔壁老王姓甚名谁都不了解。
记得小时候,舅舅在水库工作,靠山,附近有潺潺的山泉水,纯净无比!于是托舅舅去汲取山泉水来泡茶。
一到晚上,就搬出了茶几,煮水工具到室外,清沥沥的山泉水,甘甜可口,配上普洱,泡出的茶沁人心脾。
几家人就这样聚在一起喝茶聊天,再配上潮汕独特的零食,那便是炎热的夏天最美好的回忆。
喝茶较之喝酒,有着无可比拟的好处。
几杯酒下肚,牛皮满天吹,喝酒前我是中国人,喝酒后中国是我的。
喝酒前是草民,醉后自称朕,大有天下唯我独尊的狂妄,丑态尽出。
甚至口出狂言,说了不该说的话。
酒后回想,尴尬至极,亲朋好友再见,难免有些芥蒂。
而喝茶,来了便是客,家庭主妇喝茶时聊的是家庭,更多的是一种情感的倾诉与姐妹情谊的建立。
在潮汕你经常能听到一句话“有闲来喝茶”,为什么潮汕人离不开茶
![在潮汕你经常能听到一句话“有闲来喝茶”,为什么潮汕人离不开茶](https://img.taocdn.com/s3/m/cb694664178884868762caaedd3383c4bb4cb4df.png)
在潮汕你经常能听到一句话“有闲来喝茶”,为什么潮汕人离不开茶如果你来到潮汕,当你穿梭在潮汕的大街小巷,不管是哪户人家,你都能听到工夫茶茶具的清脆声音,闻到工夫茶萦绕的茶香。
如果说潮汕人全民嗜茶,那真的并不夸张。
潮汕工夫茶,起于明代盛于清代,成为潮汕地区饮茶习俗的文化现象,是潮汕饮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潮汕有个笑话,说是上对方家里吵架,进对方家里先喝泡茶再开始肇事!形象的说明了工夫茶在潮汕的地位!潮汕工夫茶,是融精神、礼仪、沏泡技艺巡茶艺术、评品质量为一体的完整的茶道形式,既是一种茶艺,也是一种民俗,是“潮人习尚风雅,举措高超”的象征。
在潮汕人眼里,其他茶类仅是一种解渴的饮料,唯有工夫茶“才够意思”。
所以,不论家会盛宴,还是闲处雅居,随处都可以看到潮汕人喝茶的景色,充满安逸情趣的风俗图画。
倘若家中有客人到来,烧水泡茶是潮汕人的传统礼仪,若在路上遇到新知旧识,定会诗句“有闲来喝茶”。
潮汕工夫茶为什么只用三个杯子?潮汕人有“茶三酒四”之说,传统的潮汕工夫茶一般只有三个杯子,不管多少客人都只用三个杯子。
斟茶时,要按宾客的角度,把三个茶杯围在一起,形成一个“品”字,凸显潮人重品德。
品茶的“品”字是由三个“口”组成的,所以喝茶要分成三口,一口啜,二口品,三口回味,直至充分体验到茶香,才能落肚。
每喝完一杯茶要用滚烫的茶水洗一次杯子,然后再把带有热度的杯子给下一个用。
潮汕工夫茶还有这些扣手礼长辈给晚辈倒茶时,作为晚辈应该五指并拢成拳,掌心向下,五个手指头同时敲击桌面,记住5个手指头,相当于五体投地跪拜礼。
一般轻敲三下桌面即可。
晚辈向长辈扣手礼平辈之间倒茶,也就是说喝茶时你跟主人之间都是同辈分,不存在长晚之分的话,对方应该食指中指并拢,敲击桌面,相当于双手抱拳作揖。
敲三下表示尊重。
同辈之间扣手礼晚辈给长辈倒茶时,那长辈就是食指或中指敲击桌面,记住是一个手指,食指或者中指都可以,相当于点下头,如特欣赏晚辈,可敲三下。
潮汕茶文化的品茶方式
![潮汕茶文化的品茶方式](https://img.taocdn.com/s3/m/9b3fa8d58ad63186bceb19e8b8f67c1cfbd6ee5a.png)
潮汕茶文化的品茶方式潮汕功夫茶没有像中国功夫那样出名中外,但她作为潮汕文化的精粹,容入了潮汕人世世代代的情感。
下面是我细心为你整理的潮汕茶文化的品茶方式,一起来看看。
潮汕茶文化的品茶方式“头冲脚惜(音同),二冲茶叶〞仆人冲茶时,头冲必需冲后倒掉不行喝。
由于里面有杂质不宜喝饮,本地有“头冲脚惜(音同),二冲茶叶〞之称,要是让客人喝头冲茶就是欺侮人家。
“新客换茶〞宾主喝茶时,中间有新客到来,仆人要表示欢送,马上换茶,否那么被认为“慢客〞,“待之不恭〞。
换茶叶之后的二冲茶要新客先饮,如新客一再推卸叫“却之不恭〞。
“暗下逐客令〞本地群众热忱好客,每以浓茶待人,但遇到饮茶时间过长或是相互的话不投机,仆人有意不换茶叶,这时,客人就要知道这是仆人“暗下逐客令〞,只有抽身告辞。
“无茶色〞仆人待茶,茶水从浓到淡,数冲之后便要更换茶叶,如不更换茶叶会被人认为“无茶色〞。
潮汕茶文化的冲泡过程工夫茶之冲法,有一套格外繁琐的程序。
按过程,是治器、纳茶、候汤、冲茶、刮沫、淋罐、烫杯、酾茶等。
治器包括:生火、掏火、煽炉、洁器、候水、淋杯六个动作。
“候水〞、“淋杯〞就是等砂铫中的水飕飕作响一阵子之后,声音突然变小时(那就是“鱼眼水〞将成了),即将砂铫提起,淋罐淋杯,再将砂铫置炉上,然后,开头纳茶:翻开茶叶,倒在一张洁白的纸上,分别粗细,将最粗的放在罐底和滴嘴处,再将细末放在中层,又再将粗叶放在上面。
由于细末是最浓的,多了茶味简洁发苦,同时也简洁塞住壶嘴。
分别粗细放好,就可以使茶色均匀,茶味渐渐发挥。
纳茶需适量,每泡茶大约以茶壶为准,放有七成茶叶就足够了。
假设太多,不但泡出的茶太浓,味带苦涩,且好茶叶多是嫩芽卷,假设用开水泡过之后伸开放来,就变得很大,连水也冲不进去。
但太少那么泡不出味道来。
?茶说?云:“汤者茶之司命,见其沸如鱼目,微微有声,是为一沸。
铫缘涌如连珠,是为二沸。
腾波鼓浪,是为三沸。
一沸太稚,谓之婴儿沸;三沸太老,谓之百寿沸;假设水面浮珠,声假设松涛,是为二沸,正好之候也。
潮汕人把茶叫做“茶米”,工夫茶礼仪正是中国最传统的“茶道”!
![潮汕人把茶叫做“茶米”,工夫茶礼仪正是中国最传统的“茶道”!](https://img.taocdn.com/s3/m/1a62520e5627a5e9856a561252d380eb6294230e.png)
潮汕人把茶叫做“茶米”,工夫茶礼仪正是中国最传统的“茶道”!潮汕人把茶叫做“茶米”,茶在潮州人心目中就像米一样,足以看出潮汕人嗜茶如命,茶与米的不可分。
工夫茶,在潮汕深受人们喜爱。
潮人喜欢以茶会友,在细品慢酌、谈笑风生中,人们互通信息、加深感情。
它不同于一般的喝茶,二者之异首先在于非同一般喝茶那样,大口大杯地喝,而是小杯小杯地品味,品茶之意与其说为解渴,不如说在品味茶之香,在以茶叙情;其次,潮州工夫茶特别地讲究食茶的礼节,待茶冲完,主客总是谦让一番,然后请长者、贵宾先尝,杯沿接唇,茶面迎鼻,闻茶之香,一啜而尽。
工夫茶这一套礼仪正是中国传统的“茶道”。
潮人独钟乌龙茶。
先前青睐福建安溪铁观音、武夷岩茶,现今以潮产单丛茶为最爱。
酒有酒道,茶有茶德,潮州工夫茶也有自己独特的一种茶规。
工夫茶一般是主客四人但也可多人,主人亲自操作。
首先煮水,清洗茶具要等水开了用开水冲洗一下并将茶叶放入冲罐中,茶叶不能太多七分左右吧,冲入冲罐中之后盖沫。
冲茶,要沿茶壶口内缘冲入沸水,水柱不能从壶心直冲而入,因为那样会“冲破茶胆”,破坏茶的味道。
冲茶要像书法,不急不缓、一气呵成,水壶和茶壶的距离要比较大,这样冲下来就叫“高冲”。
据说“高冲”能使热力直透罐底,使茶沫上扬,不仅美观,也能让茶味更香。
第一冲杯是不能让人喝的要用它来浇冲杯子,目的在于造成茶的精神,气韵彻里彻外的气氛。
叫洗茶。
洗过茶后,再冲第二冲,此时,茶叶已经泡开,性味俱发,可以斟茶了。
斟茶也有讲究的:有四字诀:低、快、匀、尽。
“低”,斟茶切不可高,高则香味散失,泡沫四起,表示对客人不尊敬;“快”则是为了使香味不散失,且保持热度;“匀”则是保持各个茶盅均匀承茶,其名曰“关公巡城,韩信点兵”,所谓“关公巡城,韩信点兵”,其实就是把茶杯靠在一起让茶杯轮流筛,不能筛满一杯再去筛另一杯,这样会使茶色浓淡不均,以示对座中客人一样的尊重;“尽”就是不要让余水留在壶中,这样下一冲的茶才不会有苦涩味。
潮汕茶道介绍
![潮汕茶道介绍](https://img.taocdn.com/s3/m/e48bca4b571252d380eb6294dd88d0d233d43cd2.png)
潮汕茶道介绍潮汕茶道一、概述潮汕茶道即潮州工夫茶,据考,在唐朝时期茶文化已经十分完善,沿海一带人们都十分喜欢饮茶,在潮汕当地更是把茶做为了待客的最佳礼仪并加以完善,潮汕茶道一、概述潮汕茶道即潮州工夫茶,据考,在唐朝时期茶文化已经十分完善,沿海一带人们都十分喜欢饮茶,在潮汕当地更是把茶做为了待客的最佳礼仪并加以完善,这不仅是因为茶在许多方面有着养生的作用更因为自古以来茶就有“待君子,清心身”的意境。
二、茶具茶壶,潮州方言叫做“冲罐”,也有叫“苏罐”的,因为它出自江苏宜兴,是宜兴紫砂壶中最小的一种。
选择茶罐好坏标准有四字诀,曰“小、浅、齐、老”。
茶罐有二人罐、三人罐、四人罐等的分别,以孟臣、铁画杆、秋圃、萼圃、小山、袁熙生等制造的最受珍视。
壶的式样很多,有小如桔子的、大如蜜柑的、也有瓜形、柿形、菱形、鼓形、梅花形、栗子形等。
一般多用鼓形的,因其端正浑厚的缘故。
壶的色泽也很多,朱砂、古铁、栗色、紫泥、石黄、天青等。
还有一种壶身银砂闪烁、朱粒累累,俗谓之柚皮砂者,最为珍贵。
但不管款式、色泽如何,最重要的是“宜小不宜大,宜浅不宜深”,因为大就不“工夫”了。
此外,还讲究“三山齐”,即壶嘴、壶口和壶把要在一条平线上,这是品评茶壶好坏的最重要标准。
检验办法是茶壶去盖后覆置在桌子上,如果壶滴嘴、壶口、壶提柄三件都平,就是上品。
茶杯,茶杯的选择也有四字诀:小、浅、薄、白。
小则一啜而尽;浅则水不留底;色白如玉则以衬托茶的颜色;质薄如纸以使其能起香。
潮州茶客常以白地蓝花、底平口阔、杯底书“若深珍藏”的“若深杯”为珍贵。
江西景德镇和潮州枫溪出品的白瓷小杯,也算是杯中佳品。
茶洗,形大如碗,深浅色样很多。
烹功夫茶必备三个,一正二副:正洗用以浸茶杯;副洗一个以浸冲罐;另一个用以盛洗杯的水和已经泡过的茶。
茶杯、茶盘也有各种款式,圆月形、棋盘形等。
但不管什么式样,重要的是宽、平、浅、白。
盘面宽,以便客人多时,可以多放几个杯;盘底平,不会使茶杯不稳摇晃;边浅色白,是为了衬托茶杯、茶壶,使之美观。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潮汕人饮茶之道以及茶文化
潮汕人饮茶之道以及茶文化
“酒满敬人,茶满欺人”因为酒是冷的,客人接手不会被烫,而茶是热的,满了接手时茶杯很热,这就会让客人之手被烫,有时还
会因受烫致茶杯掉下地打破了,给客人造成难堪。
“先尊后卑,先老后少”到人家跟前说声“请喝茶”,对方回以“莫拘礼”、“莫客气”、“谢谢”。
如果是较多人的场合,杯不
便收回,放在各人面前桌上。
在第一次斟茶时,要先尊老后卑幼,
第二遍时就可按序斟上去。
对方在接受斟茶时,要有回敬反应,喝
茶是长辈的,用中指在桌上轻弹两下,表示感谢;小辈平辈的用食、中指在桌面轻弹二次表示感谢。
“先客后主,司炉最末”。
在敬茶
时除了论资排辈,按步就方之外,还得先敬客人来宾然后自家人。
在场的人全都喝过茶之后,这个司炉的,俗称“柜长”(煮茶冲茶者)才可以饮喝,否则就对客人不敬,叫“蛮主欺客”、“待人不恭”。
“强宾压主,响杯檫盘”客人喝茶提盅时不能任意把盅脚在
茶盘沿上檫,茶喝完放盅要轻手,不能让盅发出声响,否则是“强
宾压主”或“有意挑衅”。
“喝茶皱眉,表示弃嫌”客人喝茶时不能皱眉,这是对主人示警动作,主人发现客人皱眉,就会认为人家嫌弃自己茶不好,不合口味。
“头冲脚惜(音同),二冲茶叶”主人冲茶时,头冲必须冲后倒掉不可喝。
因为里面有杂质不宜喝饮,本地有“头冲脚惜(音同),二冲茶叶”之称,要是让客人喝头冲茶就是欺侮人家。
“新客换茶”宾主喝茶时,中间有新客到来,主人要表示欢迎,立即换茶,否则被认为“慢客”,“待之不恭”。
换茶叶之后的二
冲茶要新客先饮,如新客一再推卸叫“却之不恭”。
“暗下逐客令”本地群众热情好客,每以浓茶待人,但有时因自己工作关系饮茶时间长会误工作或是客人的话不投机,客人夜访影
响睡眠,主人故意不换茶叶,客人就要察觉到主人是“暗下逐客令”,抽身告辞,否则会惹主人没趣。
“无茶色”主人待茶,茶水从浓到淡,数冲之后便要更换茶叶,如不更换茶叶会被人认为“无茶色”。
“无茶色”其意有二,一是
茶已无色还在冲,是对客人冷淡,不尽地主之谊;二是由于上一点
引申对人不恭,办事不认真,效果不显着,欲有“某人无茶色”。
“茶三酒四秃桃二”本地人习惯于在茶盘上放三个杯,是由于俗语“茶三酒四秃桃二”而来,总认为茶必三人同喝,酒必须四人为伍,便于猜拳行酒令;可是外出看风景游玩就以二人为宜,二人便
于统一意见,满足游兴。
饮茶胜境古贾国与中国茶文化
其一,茶史悠久。
提起秦人饮茶,据清代著名学者顾炎武推断,“秦人取蜀而后,始有茗饮之事。
”秦人取蜀第一次在秦惠王更元
九年(公元前316年),当时蜀人已经种茶、饮茶,并将此艺能传
授给秦人。
另据东汉班固《汉书·赵飞燕别传》云:“帝(刘骜)
崩后,后一夕寝中惊啼甚久,侍者呼问,方觉,乃言曰:‘吾梦中
见帝,帝赐吾座,命进茶,左右奏帝云,向者侍帝不谨,不合啜此茶。
’”这就证实汉代长安宫廷里已有饮茶的时尚。
到了唐代,许
多帝王对茶事亦很投入,从宫廷到山庄,从文士到百姓,饮茶之风
十分盛行。
进入宋代,茶馆业已经兴盛起来。
这首诗反映了古代蒲
城地区,不仅出现了茶,而且人们就饮茶,并且会饮茶,通晓煮饮
方法。
君可知,在春秋战国以前的周朝时期,茶叶已经从药用逐渐
转变(发展)到饮用阶段,西汉时期的长安宫廷已有饮茶习俗,有
了饮茶文化的萌芽。
不过,当时饮茶方法很原始,不像当今的冲泡,而是烧煮。
诗中的“倩火煮新茶”可以说是真实地反映了历史情况。
其二,注重水火。
唐代陆羽《茶经·五之煮》指出:“其水,
用山水上,江水中,井水下。
”当今业内人员又常说:“水是茶之母,器为茶之父。
”诗中“源泉有真液”之句,显然是符合陆羽茶
学理论的。
这里既说明当时人们明白以上好的水煮茶的道理,又反
映了古贾国就有“真液”,“真液”者适宜于煮茶的好水也。
查阅
蒲城历史可知,古贾国有洛水、白水河、石川河、渭水环绕四周,
镐漫水、浩泉又纵贯境内。
这里要特别提出的是位于贾曲西北方向
的漫泉河水在贾城西侧由北向南而流,至城南迂回朝东,环绕于此,也许此水就是作者笔下“真液”之源。
细心的人一看就明白,这首
诗在写水的同时又写了火,“倩火”二字在诗中显得非常巧妙,说
明了人们煮茶不是一般的火。
这火无非是《茶经》所提出的“其火,用炭,次用劲薪。
其炭曾经燔炙为膻腻所及,及膏木,败器,不用之。
”全句诗反映了当时人们已经懂得了以“倩火”煮上好的水烧
新茶喝的道理。
孙中山先生对饮茶的评价
孙中山是一个伟大的资产阶级革命家。
他不但长期从事革命活动,而且对于振兴我国实业,也有精辟的研究和见解。
孙中山先生对饮
茶有很高的评价,且认为发展茶业对振兴中华实业有着重要位置。
他在《建国方略之一,孙文学说——知难行易》中指出,中国自古
以来就有较高的文明,表现在饮食和烹任都比西方各国讲究和合理。
他说,“中国常人所饮者为清茶,所食者为谈板,而加以莱蔬豆腐,此等之食料,为今日卫生家所考得为最有益于养生者也。
”在《建国方略之二,实业计划》中,他也说“茶为文明国所既知已用
之一种饮料,…就茶言之,是最合卫生,最优美之人类饮料,中国
实出产之,其种植及制造,为中国最重要工业之一。
”
孙中山先生在《民主主义》一文中指出:“中国出口货物,除了丝之外,第二宗便是茶。
……外国人没有茶以前,他们都是喝酒;后
来得了中国的茶,便喝茶来代酒,以后喝茶称为习惯,茶便称为一
种需要品”
饮茶有许多欢愉在其中
植茶、制茶、饮茶在中国已有几千年的'历史了。
品茶,是一种
高雅的享受。
品茶或在美景如画的湖边茶居,或在大街小巷的茶楼里,或在古色古香的茶馆里。
饮茶,有清凉止渴、清热解毒之功效。
还有一看,有许多欢愉在其中。
经年茶客钟情茶道,他们把淡茶叫“清”,浓茶谓“酽”,对茶的色、香、味、形都非常讲究。
买来一掬新茶,放在透明的玻璃杯中,用沸水冲泡,只见茶叶上下翻动,尖朝上,枝朝下,毛毫竞相
显露,慢慢舒展开来,于是泡出了一杯绿水,唤来了一壶春色。
还
有一种品法,一个人独坐书房或在向阳的窗子下,面前放一杯热茶,手捧一本爱读的书,看一会儿书,想一会儿事;或呆呆地看着茶叶在
水中缓缓地舒展,轻轻呷上一口,留在口中回味,感受那或浓或淡
的苦、或有或无的香。
而今,茶馆处处有,品茶成时尚。
茶不因时尚而老去,时尚倒使饮茶、看茶、品茶更加盛行起来。
这时候若有品茶师在场,他们定
会摇头晃脑地品评:此茶挺直略扁,润绿显毫,香高味醇,汤清色碧,此乃好茶也!这才是真正的看茶。
茶客们啜一口香茗,顿感清香入内,通体松酥,疲劳烦躁被稀释得淋漓尽致,令其久久不忍停杯罢盏。
饮茶吟诗痛痛快快地茶隐
阮元不善酒,曾说过:“余不能饮,最多一杯而已。
”因此,凡
所到之处,他常常是携茶自娱,写有茶诗六十余首。
他还有一个
“茶隐”的习惯,就是在他做官期间,每逢他的生日,便停止办公
一天,邀几个亲朋好友,来到山间或竹林等幽静之处,饮茶吟诗,
痛痛快快地玩一天,称为“茶隐”。
亲颜喜付与诸孙,黄果如饴共甘悦。
”美景、香茶与人伦之乐共存。
阮福在中国茶叶史上名声更大。
他一生著述颇丰,且不乏鸿文
巨作,如《孝经义疏补》十卷、《滇南古金石录》一卷等等。
他融
会贯通以往存有的普洱茶资料《云南通志》、檀萃《滇海虞衡志》、李石《续博物志》、《贡茶案册》、《思茅志稿》等,并参照、比
较当时普洱茶状况,撰写了《普洱茶记》。
他记述茶事翔实,考证
有据。
此外,阮福还记述了普洱茶的制作技术和花色品种。
阮元的爱茶习惯,其子女也耳濡目染,尤其对他的三子阮福影响更大。
在广州时,阮福曾为父亲专门运学士泉泉水泡茶。
其中有:“茗投龙井叶,咀味清且甘。
诸孙与杯勺,可抵饴弄含。
”品茶之
余享受天伦之乐。
在昆明,阮元在抚署宜园,当雪晴时,煮茶于竹
林中,并题竹林茶隐卷。
玉川老婢来煮茶,梅瓣雪泉试同啜。
借闲
一日得披图,静坐幽篁自怡悦。
”阮福奉命敬和一首,其中云:“我家茶隐自年年,两弟今年未随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