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必修三 第15课新文化运动与马克思主义的传播 【

合集下载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3第15课新文化运动与马克思主义的传播 (共33张PPT)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3第15课新文化运动与马克思主义的传播 (共33张PPT)
产请生回答了:对于中国传统文化全盘否定和对 西(方1)文结化合的材料盲,目谈崇谈拜新的文偏化运激动方有向何局限性?
知评识价网:络
四、影响:
积极影响: (1)猛烈地冲击了封建思想的统治地位; (2)是一次空前的思想解放运动,知识分子在运动
中受到一次民主与科学的洗礼; (3)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创造了条件。 局限性:
产生了对于中国传统文化全盘否定和对西方 文化的盲目崇拜的偏激方向,对当时和后来的历 史发展产生了消极影响。
知《法识俄网革命络之比较观》、
五、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布《尔庶什民维的主胜义利的》胜、利》 (1)第一阶段:马克思主义思想传入中国。
1918年,李大钊发表____等文章,率先举起社会主义大旗。
军阀混战、民族危机 2、经济——民族资本主义进一步发展
资产阶级要求民主政治 3、思想——民主共和思想逐渐深入人心
袁世凯掀起尊孔复古逆流
问题探究
1、什么是令人窒息的铁屋子? 2、起身呐喊的人们是谁?他们在呼 唤些什么?
二、概况 二、概况:
知识网络
1915年
陈独秀在上海创办《青年杂志》
北京大学 民主 科学
(2)第二阶段:马克思主义系统而全面地被介绍到中国。 1919年,李大钊主编了《_马__克__思__研__究__专__号__》_;
一批研究马克思主义的_社__团___出现; 毛泽东、周恩来等一批先进知识分子成为_马__克__思__主__义__者; 建立了一些中国共产党的早期_组__织____; 创办了_工__人__补__习__学校 出版了工人刊物《 劳__动__界__ 》《 劳__动__者__》《 劳__动__音__ 》。
深化认识
材料六:
无论何种学派,均不能定为一尊,以阻 碍思想文化之自由发展。况儒术孔道,非无 优点,而缺点则正多。尤与近世文明社会绝 不相容者,其一贯伦理政治之纲常阶级(等 级)说也。

人教版历史必修三:第15课《新文化运动与马克思主义的传播》课件

人教版历史必修三:第15课《新文化运动与马克思主义的传播》课件

运动的背景和对中国思想解放的影响,评价新文化运动
对待传统文化的态度。


2.了解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的背景和主要史实,
链 接
分析其对中国历史发展的意义。
栏 目 链 接
一、新文化运动
1.兴起的背景:
(1)经济基础:一战期间,中国_资__本__主__义_进一步发展。
(2)政治需要:资产阶级强烈要求实行_民__主__制__度_;袁世凯
纳入其中,而其影响主要从立足于思想解放和民主革命角
度思考。
精讲阐释:(1)“新”领导:前期是资产阶级激进民
栏 目
主主义者,他们不同于资产阶级维新派和资产阶级革命派; 后期是无产阶级的先进知识分子。
链 接
(2)“新”基础:辛亥革命后,中国民族资本主义进 一步发展(经济基础),资产阶级知识分子队伍不断扩大 (阶级基础)。
要 思想空前解放。 旨
3.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为中国共产党的诞生创造了
条件。
A.民主共和实践面临困境
栏 目

B.新文化运动遭受挫折

C.帝国主义加紧侵略中国
D.工人阶级登上政治舞台
应用 示例
解析:本题考查理解分析能力。结合所学可知:由
于资产阶级本身的软弱性,民主共和实践面临困境,部
分先进知识分子在寻找新的革命道路中接受了马克思主


义,故选A项。
链 接
答案:A
栏 目 链 接
4.意义:
(1)猛烈地冲击了_封_建__思__想__的统治地位,使人们尤 其是青年人的思想得到空前的解放。
(2)中国知识分子受到一次民主与__科__学__的洗礼。 (3)为_马__克__思__主__义__在中国的传播创造了有利条件。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3第五单元第15课 新文化运动与马克思主义的传播教案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3第五单元第15课 新文化运动与马克思主义的传播教案

第15课新文化运动与马克思主义的传播教学设计课程标准对本课的要求:概述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内容,探讨其对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影响。

简述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的史实,认识马克思主义对中国历史发展的重大意义。

一、教材和学情简析1、教材地位本课的学习主题是新文化运动,包括运动兴起的背景、概况、主要内容、评价四个部分。

马克思主义的传播是运动发展的新阶段,是它后期的内容。

新文化运动是继上一课《从“师夷长技”到维新变法》之后中国近代史上影响深远的思想解放运动。

它是资产阶级继辛亥革命失败后在思想领域反封建的继续斗争,是旧民主主义革命的补课,又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序曲,起着承前启后的重要作用。

通过本课的学习,一方面能使学生建立起完整的近代前期中国探索史、思想发展史的知识结构;另一方面还能正确认识其发展规律,对提高学生的知识归纳能力以及培养历史思维能力都有促进作用。

2、学情分析授课对象是高二学生,他们思想活跃,对多姿多彩、内容丰富的历史知识十分感兴趣,尤其现行教材图文并茂,更增强其学习兴趣。

但由于他们对知识的掌握还没有形成体系,没有达到一定的广度;对历史现象的认识也没有上升到一定的高度;分析问题还缺乏深度。

所以,在教学中应用材料分析法以提高学生们分析历史材料的能力并培养其论从史出的意识,另外通过辩论探究来培养和提高其历史思辨能力,对于事物要有自己独到的见解。

3、教学重点难点依据课程标准、教材和学情分析,确定教学重点难点如下:重点: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内容难点:新文化运动的内容及其评价二、教学目标分析1、知识与能力:①了解新文化运动的背景、兴起标志、代表人物、宣传阵地、活动基地、内容及其影响。

②归纳概括新文化运动“新”在何处及其对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影响。

2、过程与方法:①通过图文材料等多种途径提高学生的获取有效历史信息的能力。

②通过分析、综合、概括讨论等,培养学生历史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对陈独秀、李大钊、胡适、鲁迅等知识分子行为的了解,感受其中蕴含的社会责任感和强烈的时代精神及为了挽救国家危亡而努力的爱国主义精神。

历史人教版必修三第15课 新文化运动与马克思主义的传播课件 (共26张PPT)

历史人教版必修三第15课 新文化运动与马克思主义的传播课件 (共26张PPT)
历史人教版必修三第15课 新文化运动与马克思主义的传播课件 (共26张PPT)
三、新文化运动的内容: 历史人教版必修三第15课新文化运动与马克思主义的传播课件 (共26张PPT)
1、提倡民主、科学,反对专制、愚昧和迷信(核心) 2、提倡新道德,反对旧道德 3、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形式、手段)
历史人教版必修三第15课 新文化运动与马克思主义的传播课件 (共26张PPT)
思考: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的特点?
历史人教版必修三第15课 新文化运动与马克思主义的传播课件 (共26张PPT)
历史人教版必修三第15课 新文化运动与马克思主义的传播课件 (共26张PPT)
五、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
• 3、特点: • ①李大钊等共产主义知识分子起核心领导
作用;
• ②马克思主义与工人运动相结合;
历史人教版必修三第15课 新文化运动与马克思主义的传播课件 (共26张PPT)
民主
科学
(德先生)
(赛先生)
指资产阶级民主 思想和民主制度。
指自然科学法则和 科学精神、科学方法。
封建专制
愚昧迷信
历史人教版必修三第15课 新文化运动与马克思主义的传播课件 (共26张PPT)
历史人教版必修三第15课 新文化运动与马克思主义的传播课件 (共26张PPT)
历史人教版必修三第15课 新文化运动与马克思主义的传播课件 (共26张PPT)
历史人教版必修三第15课 新文化运动与马克思主义的传播课件 (共26张PPT)
李大钊在“黑暗的中国”高举起马克思主义的火炬,如同 窃来天火的“普罗米修斯” … …在他的教育和影响下,很多青
年知①识李分子大接钊受等了先马进克知思主识义分…子…起了核心领导作用;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3第五单元第15课 新文化运动与马克思主义的传播(共39张PPT)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3第五单元第15课 新文化运动与马克思主义的传播(共39张PPT)

3、1913年江苏第一师范学校招考生徒,应考者三 百余人,皆中小学生也。在300多名应试者中, 崇拜孔孟者有218人占三分之二强。1924年,北 京大学校庆25周年纪念的一份民意测验中,题为
“你心目中国内或世界大人物,是哪位?”结果
孙文(孙中山)占近二分之一。出现这种变化的 原因是 :
A、 戊戌变法
1918年后 传播马克思主义
1、前期新文化运动与辛亥革命的内在一致性是:
A、坚持反封建
B、消除清朝残余
C、反对尊孔复古
D、开展文学革命
2、1918年,新文化运动出现了新的发展,这 里的“新”,指的是:
A.改变了对东西方文化的看法 B.系统地介绍了马克思主义 C.开始宣传十月革命 D.以进化论为指导思想
请各组选派代表发言!
1.运动兴起的背景
政治: 辛亥革命推翻清王朝统治 袁世凯专制独裁,复辟帝制,政治黑暗
经济: 一战期间,中国民族资本主
义进一步发展
根本原因
思想: 民主自由平等思想进一步传播 袁世凯掀起尊孔复古逆流
直接原因
2.运动兴起的概况
(1).
兴 起 的 标 志
1915年陈独秀在上海创办 《青年杂志》,发表《敬告青 年》,提倡民主与科学,揭开了新文化运动的序幕。《青 年杂志》从第二卷起,改名为《新青年》。
①提倡民主和科学, 反对专制和愚昧迷信 ②提倡新道德,反对旧道德 ③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
2. 后期
李大钊首先宣传介绍马克思主义 五四运动后广泛传播
①提倡民主和科学, 反对专制和愚昧迷信
民主
(德先生)
科学
(赛先生)
指资产阶级民主思想和民 指自然科学法则和科学精
主制度。
神、科学方法。

高中历史必修三第15课___新文化运动和马克思主义的传播

高中历史必修三第15课___新文化运动和马克思主义的传播

2. 民主与科学的洗礼
新文化运动是 否有局限性?
3. 为马克思主义的传播创 造了有利条件 对东西方文化全盘肯定或否定。
没有同群众运动相结合; 新文化运动彻底批判儒家思想,比如钱 玄同为了反孔而主张“唯有将中国书籍一概 束之高阁一法”,才能避免“中毒”,甚至要 “废灭汉文”,采用世界语。
对于外国文化,排外主义的方针是错误 的,应当尽量吸收进步的外国文化,以为发 展中国新文化的借鉴;盲目搬用的方针也是 错误的,应当以中国人民的实际需要为基础, 批判地吸收外国文化。……对于中国古代文 化,同样,既不是一概排斥,也不是盲目搬 用,而是批判地接收它,以利于推进中国的 新文化。 ——毛泽东《论联合政府》
No Image
《刀大杀人多》
表示政府虽有“共和”之名 实为猿(袁)家之天下。
材料二: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 时间 平均投资 1895--1911 687万 1912--1918 2300万
平均办厂 17家 29家
材料三:“孔子之道,自古常新,与天无极。……近 自国体变更……使数千年崇拜孔子之心理,缺而修 佛……本大总统躬膺重任,早做夜思,恢复孔教,立 国之根本。”——1914年《大总统祭圣告令》 结合以上三则材料,分别从政治、经济、思想 文化方面谈谈新文化运动发生的背景。
3.宣传马克思主义的主要方式
发表文章 《法俄革命之比较观》《庶民的胜利》
《布尔什维主义的胜利》 《我的马克思主义观》
创办刊物 《新青年》《劳动界》《劳动者》《劳动音》
创办社团 马克思学说研究会(北京)
俄罗斯研究会(湖南)
创办工人补习学校
前后期新文化运动的比较
性质 领导者 主要内容 阵营 范围 局限于 少数地 区、少 数知识 分子 作用 思想解 放,社 会启蒙 为旧民主 讲义革命 向新民主 主义革命 转变愚人 节 思想 基础

新文化运动与马克思主义的传播

新文化运动与马克思主义的传播

解析 扣住题干关键词“思想界”、“出版界”、“学潮” 等可知思想领域、学生运动,从而推断出五四新文化运动,其 代表人物是陈独秀。故选 A 项。
答案 A
(2011· 上海单科)近代有学者呼吁,青年人应该摆脱 是非荣辱听命他人的奴隶地位,脱离无常识之思、无理由之信 仰的蒙昧时代。由此他主张( ) A.求强求富 B.变法维新 C.共和革命 D.民主科学
呐喊
• (3)主要内容 • ①提倡民主和科学,反对专制和愚昧。(新文化运 动的核心内容,也是新文化运动的指导思想) • ②提倡新道德,反对旧道德,打出“打倒孔家店” 旗号。 • ③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陈独秀的《文学革 命论》和胡适的《文学改良刍议》揭开了文学革 命的序幕。 • (4)性质: • 资产阶级反封建的思想解放运动,其“新”表 现在彻底地否定封建正统思想,从根本上动摇了 封建正统思想的统治基础。
4.中国近代思想解放潮流的特征及阶段
• (1)三大特征: • ①近代中国人学习西方、寻求变革的思想主题是为了中国 的独立、民主和富强。学习西方与抵制侵略、启蒙和救亡 相连,体现了强烈的反封建反侵略性质。(救亡压倒启蒙) • ②近代中国人学习西方经历了开眼看世界、中体西用、维 新变法思潮、民主革命思想,体现了向西方学习是一个从 学习物质层面到学习政治制度、思想文化的历程,是一个 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由“器物”到“制度”再到“思想 文化”不断深化的复杂历程。(不断深化) • ③中国人民对西方文化的认识经历了一个由被动接受(例如 林则徐等萌发新思想、洋务运动)到主动选择(例如辛亥革 命)的过程,最终中国共产党选择了马克思主义作为拯救国 家、改造社会的思想武器。(被动接受到主动选择)
• (5)意义
• ①是辛亥革命在思想文化领域的继续,由于两者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三第三单元第15课《新文化运动与马克思主义的传播》课件(共28张PPT)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三第三单元第15课《新文化运动与马克思主义的传播》课件(共28张PPT)

须言之有物
内容
不作无病之呻吟
情感
用白话文代替文言文
文体
(2)陈独秀《文学革命论》:推到旧文学,建设新文学。
(3)鲁迅《狂人日记》《孔乙己》:揭露封建礼教的吃人 本质。
您合下冬长非一天
断到起天江是辈啊
绝一了雷、山子!
!起大声黄没也我
,雪隆河有不要
我,隆都了断和
才天,干丘绝你
敢与夏枯陵。相
同地天了,除爱
我们,还在路上……
瞿秋白
本课小结 新文化运动的发展阶段:
兴起
1915年陈独 秀在上海创 办《青年杂 志》
初期
后期
提倡民与科学,
反对专制和愚昧、迷信。 马克思主义
提倡新道德,反对旧道德。
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
谢谢观赏
You made my day!
9、有时候读书是一种巧妙地避开思考 的方法 。21.8. 421.8.4 Wedne sday, August 04, 2021 10、阅读一切好书如同和过去最杰出 的人谈 话。20: 11:0620 :11:062 0:118/ 4/2021 8:11:06 PM 11、越是没有本领的就越加自命不凡 。21.8.4 20:11:0 620:11 Aug-21 4-Aug-2 1 12、越是无能的人,越喜欢挑剔别人 的错儿 。20:11: 0620:1 1:0620: 11Wed nesday, August 04, 2021 13、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胜人者有 力,自 胜者强 。21.8.4 21.8.42 0:11:06 20:11:0 6Augus t 4, 2021 14、意志坚强的人能把世界放在手中 像泥块 一样任 意揉捏 。2021 年8月4 日星期 三下午8 时11分 6秒20: 11:0621 .8.4 15、最具挑战性的挑战莫过于提升自 我。。2 021年8 月下午 8时11 分21.8.4 20:11A ugust 4, 2021 16、业余生活要有意义,不要越轨。2 021年8 月4日 星期三8 时11分 6秒20: 11:064 August 2021 17、一个人即使已登上顶峰,也仍要 自强不 息。下 午8时11 分6秒 下午8时 11分20 :11:062 1.8.4

高中历史必修三课件--第15课 新文化运动与马克思主义的传播(选修)

高中历史必修三课件--第15课  新文化运动与马克思主义的传播(选修)

(3)针对材料三的现象,陈独秀认为首先要解决的事情 是什么? 发动启蒙运动,解放民众思想
一、新文化运动
2、依据教材内容,填写《新文化运动兴起的概 况表》。
1915年,陈独秀在上海创办《青年杂 兴起标志 志》,并在创刊号上发表《敬告青年》。
代表人物
主要阵地 活动基地
陈独秀、李大钊、鲁迅、胡适 《新青年》 北京大学
钊 材料三 我翻开历史一看,这历史没有年代,歪歪斜斜 每页都写着“仁义道德”几个字。我横竖睡不着。仔细 看了半天,才从字缝里看出字来。满纸都写着两个字, 是“吃人”。 ——鲁 迅 (1)依据材料一、二、三,指出新文化运动的三位代表
人物在斗争矛头和态度上有何相似点?在此基础上,提 出了什么新主张? 儒家传统道德 提倡新道德 (2)新文化运动的旗手们在思想革命中为什么把斗争矛 头指向了儒家道德? 孔教是维护封建统治的精神工具
一、新文化运动
8、激进民主主义者倡导的新文学主要“新”在 何处?体现这些主张的文章有哪些? 新的文体,强调自由。 新的语言,强调白话。 新的内容、新的思想,强调言之有物。 胡适的《文学改良刍议》 陈独秀的《文学革命论》 鲁迅的《狂人日记》、《孔乙己》
一、新文化运动
9、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对新文化运动 进行总体评价。
一、新文化运动 1、阅读下列材料,请回答:
材料一 纺织工业:1913年前,全国共有231个工厂, 资本3254万元,到1920年增至475个工厂,资本达8275 万元。1919年厂丝出口额比1913年增加168%。 材料二 “近自国体变更----使数千年崇拜孔子之心 理,缺而修佛----本大总统躬膺重任,早做夜思,恢复 孔教,立国之根本。” ——1914年《大总统祭圣告令》 材料三 “吾国之维新也,复古也,帝制也,皆政府 党与在野党之所主张抗斗,而国民若观对岸之火,熟视 而无所容心。” ——陈独秀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三第15课新文化运动与马克思主义的传播优秀教学案例及教后记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三第15课新文化运动与马克思主义的传播优秀教学案例及教后记
3.引导学生从马克思主义的传播角度,理解其对中国革命和民族复兴的深远意义,树立民族自豪感和使命感。
4.培养学生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使其具备为民族复兴而努力奋斗的责任感。
5.通过学习新文化运动时期的人物事迹,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关心社会的情感,激发学生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努力学习。
三、教学策略
(一)情景创设
4.通过课堂讨论、小组合作等方式,提高学生的口头表达、逻辑思维和团队协作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情境教学,创设历史氛围,引导学生置身于新文化运动时期,感受那个时代的热烈与激荡。
2.运用问题驱动法,激发学生的思考与探究兴趣,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独立思考的习惯。
3.采用小组合作学习,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与合作,提高学生的团队意识和沟通能力。
4.引导学生运用历史史料进行实证研究,培养学生求真务实、严谨治学的态度。
5.通过课堂总结、课后作业等环节,巩固所学知识,提高学生的知识运用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学生对历史的兴趣和爱好,激发学生探寻历史真相的热情,树立正确的历史观。
2.使学生认识到思想解放的重要性,培养敢于质疑、勇于探索的精神品质。
(二)讲授新知
1.新文化运动的兴起
-讲解新文化运动的背景,如辛亥革命后社会矛盾的加剧、民主思想的传播等。
-介绍新文化运动的主要阵地和代表人物,如《新青年》、《晨钟报》等报刊,陈独秀、胡适、鲁迅等人物。
-阐述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内容,如民主、科学、新道德、新文学等。
2.马克思主义的传播
-讲解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的过程,如李大钊、陈望道等人的译介和传播。
(三)小组合作
小组合作学习是本节课的重要教学策略。我将根据学生的兴趣和特长,合理分组,明确小组成员的职责,确保每个学生都能在合作中发挥自己的优势。在小组合作过程中,引导学生围绕问题展开讨论、研究,鼓励组内成员积极发表观点,倾听他人意见,达成共识。通过小组合作,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沟通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三第五单元第15课新文化运动与马克思主义的传播课件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三第五单元第15课新文化运动与马克思主义的传播课件

陈独秀在《敬告青年》一文中写道:“国人而 欲脱蒙昧时代,羞为浅化之民也,则急起直 追,当以科学与人权并重。”以此文的发表 为开端的运动是
A.太平天国运动
B. 义和团运动
C. 新文化运动
D. 维新变法运动
围绕新文化运动提出的“打倒孔家店”的口 号,某班学生展开辩论,你认为哪一项是不 妥的 A.其本质是资产阶级文化反对封建旧文化 B.动摇了封建思想的统治地位 C.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创造了条件 D.这一口号体现了对东西方文化的正确认识
2、进一步传播(1919年五四运动爆发后)
文章刊物:《我的马克思主义观》《劳动界》 《劳动者》《劳动音》等
内 容
团体学校:“马克思学说研究会”“俄罗 斯研究会”、工人补习学校
建立组织: 中国共产党的早期组织,与工 人运动相结合。
3、1921年中国共产党成立—— 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工人阶级政党
三、新文化运动的评价
把文学的反封建内容与白话文形式结合,成为文学的典范。
提倡 新道德 (2)解放了人们的思想
“思想自由,兼容并包”
这一口号体现了对东西方文化的正确认识
反对 旧道德
(2)解放了人们的思想
围绕新文化运动提出的“打倒孔家店”的口号,某班学生展开辩论,你认为哪一项是不妥的
一战期间中国民族资本主义进一步发展,
资产阶级要求民主政治;
19世纪90年代,维新变法运动的主要代表 人物有 ①康有为 ②王韬 ③梁启超 ④严复 ⑤郑观应 A.①②③④⑤ B. ①③④⑤ C. ①②③④ D. ①③④
①没有同群众运动相结合。
下列关于洋务运动评价不正确的是 A.迈出了中国近代化历程第一步 B. 实践了“师夷长技”的思想 C.最终以失败告终 D. 变革了封建制度,遭到顽固派的阻挠

必修三历史第15课 新文化运动与马克思主义的传播

必修三历史第15课 新文化运动与马克思主义的传播

提倡新道德,反对旧道德
旧道德:指以孔子为代表的的儒家传统道德。
三 纲 君为臣纲 父为子纲 夫为妻纲
五常——仁、义、礼、智、信
维护专制制度
打倒孔家店
新道德:指资产阶级的道德,追求个性解放、男女平等。
春游日记
某月某日,校中放假。课余在家,殊无聊 赖。闻街外有卖花之声,遂知春日已至。 披衣出外,不觉步至山下,牧童三五,坐 牛背上,吹笛唱歌。再前行,青山绿水, 白鸟红花,杨柳垂绿,桃梅堆锦。仰望白 云如絮,俯视碧草如毡。见有茅亭,乃入 座。未几,炊烟四起,红轮欲坠,乃步行 而回。就灯下而记之。

1.开始传入 1918、李大钊、《法俄革命之比较观》 《庶民的胜利》《布尔什维主义》、率先举 起社会主义旗帜
2.广泛传播 (1)撰写文章:
(2)成立社团: “马克思学说研究会”(北京) “俄罗斯研究会”(湖南) (3)组织建立: 一批先进的中国人成为马克思主义者,他们建立 了中国共产党早期组织
思考:当1915年陈独秀从日本回到国内 之后中国社会现状到底是什么样的?
一战期间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发展概况 70 60 50 40 30 20 10 0 纱厂 纱锭 资本(百万 1911年 1919年
一战期间,民族资本主义有了进一步发展, 资产阶级要求实行民主政治,发展资本主义。
政治:袁世凯为首的北洋军阀实行专制统治,政治 黑暗,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性质没有改变。
辜 鸿 铭
三、新文化运动的内容 提倡民主科学,反对专制愚昧
(德先生)
(赛先生)
西方民主和科学指的是什么呢 ?
民主:指西方资产阶级民主政治和思想
科学:近代自然科学法则和科学精神
材料一:西洋人因为拥护德、赛两先生,闹了多少事,流 了多少血。…我们现在认定只有这两位先生,可以救治政 治上、道德上、学术上、思想上一切的黑暗。 材料二: 国人欲脱蒙昧时代,羞为浅化之民也,则急起 直追 ,当以科学与人权并重。 --陈独秀《敬告青年》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3第15课新文化运动与马克思主义的传播 (共33张PPT)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3第15课新文化运动与马克思主义的传播 (共33张PPT)

课后探究
2001年的那个夏天,南京考生蒋昕捷因一篇 文言文作文《赤兔之死》获得满分而名噪一时,后 被保送进了南京师范大学。 2013年七夕节,一封 小学生的文言文情书引爆网络。网友惊呼:“世 界已经阻止不了‘00后’了”。还有网友调侃道, 这名‘00后’的语文肯定不是体育老师教的……
白话文改革促进了文化的大众化和普 及 ,而如今文言文的生命力也日渐旺盛。 你如何看待这一现象?中小学教育又该如 何对待?
袁氏倒行逆施、复辟帝制
1914年 袁世凯举行祭天大典
材料解析
材料三 在一片尊孔读经、祀孔祭天、定孔教
为国教的声浪下,海内外一些重要城市纷 纷成立孔教支会。据称“其支会遍布于各 地者百三十余处,一时称盛”。
——卢湘父《万亩草堂忆旧》
尊孔复古逆流称盛
知识网络
一. 历史背景: 1、政治——袁氏倒行逆施、复辟帝制
深化认识
材料四
追本溯源,……只因为拥护那德莫克拉 西(Democracy)和赛因斯(Science)两位 先生,……西洋人因为拥护德、赛两先生, 闹了多少事,流了多少血,……才渐渐从黑 暗中把他们救出,引到光明世界。我们现在 认定,只有这两位先生可以救治中国政治上、 道德上、学术上、思想上一切的黑暗。
——胡适《文学改良刍议》
请答回:答: (1)胡陈适腐指晦出 涩“、旧言文而学不”实的。弊端有哪些? (2)结语合言课是本 白谈话谈的胡,适文倡体导是怎自样由的“,新文学”?
以便注入新内容、新思想。
天上飘着些微云, 地上吹着些微风。
啊! 微风吹动了我头发, 教我如何不想她? 月光恋爱着海洋, 海洋恋爱着月光。
——《南高师首开“女禁”》南京大学学报 第 759 期
请回答: (1青)年结人合的材思料想和得课到本了,空谈前谈的新解文放化运动有何积 极影响?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三第五单元第15课 新文化运动与马克思主义的传播 课件(共36张PPT)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三第五单元第15课 新文化运动与马克思主义的传播  课件(共36张PPT)

不可,你是个14岁的孩子, 如何能够办到?我
因为这件事情,很费了踌躇,后来还是你大舅
来,替我想出这个法子,叫你坐在屋子里从从
容容地绝粒而死。这样殉节,要算天底下第一
种有体面的事,祖宗的面子,都添许多光彩,
你老子娘沾你的光,更不用说了。你要明白,这
样的做法,不是逼迫你,实在是成全你,你不懂得
我成全你的意思,反要怨我,真真是不懂事极了
“我们认定现在只有这两位先生可以救 治中国政治上、道德上、学术上、思想上 一切的黑暗。” ——陈独秀
新文化运动的指导思想(核心内容、旗帜)
民主
德先生 Democracy
科学
赛先生 Science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三第五单元第15课 新文化运动与马克思主义的传播 课件(共36张PPT)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三第五单元第15课 新文化运动与马克思主义的传播 课件(共36张PPT)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三第五单元第15课 新文化运动与马克思主义的传播 课件(共36张PPT)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三第五单元第15课 新文化运动与马克思主义的传播 课件(共36张PPT)
民 国 万 税岁
1915年,日本向中国提出 二十一条,袁世凯表示全 部接受日本要求.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三第五单元第15课 新文化运动与马克思主义的传播 课件(共36张PPT)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三第五单元第15课 新文化运动与马克思主义的传播 课件(共36张PPT)
第15课 新文化运动与马克思主义的传播
课程标准: ◆ 概述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内容,探讨
其对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影响。 ◆ 简述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的史
实,认识马克思主义对中国历史发展的重 大意义。

高中历史人教版历史必修三 第15课 新文化运动和马克思主义的传播(共21张PPT)

高中历史人教版历史必修三 第15课 新文化运动和马克思主义的传播(共21张PPT)

四、新的血液
——马克思主义传入
背景: 1.新文化运动的开展,为马克思主义的传播
奠定了思想基础; 2.十月革命的成功,为马克思主义的传播起
了引领作用; 3.“五四运动”中知识分子与工农相结合,
拓宽了马克思主义传播的社会基础;
1921 7
李 社大 会钊 主第 义一 大次 旗举

思五 主四 义运 在动 中促 国进 的了 传马 播克
《二十一条》的签订
从这些政治新闻你可以得出怎样的结论? 袁世凯妄图复辟帝制
政治: 袁世凯接受 “二十一条”, 民族危机加重; 妄图复辟帝制,
破坏民主;
新旧 冲突
文 化
经济: 民族资本主义 出现短暂的春天; 民族资产阶级
力量壮大, 要求实行民主;
尊孔复古
新文化 运动
民主共和
二、阵地建立
——《新青年》与北大
三、两杆大旗
——新文化运动主张
但是追本溯源,本志同人本来无罪,只因为拥护 那德谟克拉西(Democracy)和赛因斯(Science)两位先 生,才犯了这几条滔天的大罪。要拥护那德先生,便不得 不反对礼教,礼法,贞节,旧伦理,旧政治。要拥护那赛 先生,便不得不反对旧艺术,旧宗教。要拥护德先生又要 拥护赛先生,便不得不反对国粹和旧文学。
马 社克 团思 的主 出义 现研

转 变 为 马 克 思 主 义 者
激 进 的 民 主 主 义 者
年 月 , 中 国 共 产 党


五、不断深入
——从器物到思想
思想
实践
“师夷长技以制夷” “中体西用”
洋务运动
维新变法
戊戌变法
民主与科学
新文化运动
马克思主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