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中国式管理的正当管理

合集下载

中国式管理

中国式管理

中国式管理原标题:“中国式管理”,这篇文章说透了在管理的“洋务运动”之后,中国的企业家们开始从流程再造、KPI 管理中醒悟过来。

无数破解科层制难题的尝试无疾而终,让他们相信,用外国的工具管理中国人是不现实的。

从逻辑上看,管理是针对具体对象的“权变”,不同的人显然适用不同的管理方式。

顺着这条思路往下想,面对特殊文化下长成的中国人,会不会有一种“中国式管理”呢?而中华民族的历史宝库里,难道就没有破解科层制的办法?就是看似严密的逻辑,加上一些偷换、拔高的概念,把不少人带到了“沟”里。

究竟是谁提出了“中国式管理”,已经无从考证了。

但是,向这个方向前进的人大概有三类:第二类是培训师。

中国式管理更像是他们课程里的点缀,时不时来一句《论语》、《易经》会瞬间提升课程的档次,试图让受众瞬间服气。

这群人依然无法为企业提供体系的方法论,但却好像一个个的“接引者”,将企业家引到了“经典古籍”里。

改革开放之后,培训师随着经济的上行如雨后春笋般冒出来,他们覆盖了大量“分散市场”,满足了无数体量不到一定规模的企业家的自我提升需求。

显然,这类“中国式管理”的喊话起到了一定作用。

第三类是企业家。

MBA、EMBA课程里的工具失效让他们更愿意独辟蹊径。

说起来,也有两种情况:一种是确实试过管理工具,也发现了这些工具的漏洞,迷惘之下走向“中国式管理”。

另一种则可能是根本没有尝试过管理工具,基于对自己过去成功的自信,本能地希望“摸着石头过河”。

现实情况是:一方面,学者们对于中国式管理的思考既没有替代管理学的旧范式,也没有渗透到应用层面,依然是在学术细分领域内的孤独舞蹈。

另一方面,实战主义情节的老板们忙于市场,埋头前行,笃信自己,所以才有若干自以为的“中国式管理”冒出来。

一个典型事例是,企业家都喜欢对外界说,“我们的管理方式是独一无二的,没有人能看懂我们。

”而培训师们在学界和企业界的鸿沟中游刃有余,学术界无法也无暇去证伪他们的内容,企业家还真有自己的需要,所以培训师赚到大钱的并不在少数。

关于中国式管理的探讨

关于中国式管理的探讨

关于中国式管理的探讨中国式管理是指在中国特定的文化和社会背景下形成的一种管理风格和理念。

在中国,管理方式与西方的管理理念有很大的不同。

中国式管理注重集体主义、官僚主义的特点,强调人际关系和社会地位,重视权威和秩序。

在过去的几十年里,中国式管理一直被广泛应用于中国的企事业单位中,可以说已经成为了中国管理文化的一部分。

首先,中国式管理强调集体主义。

中国是一个重视集体的社会,人们倾向于将集体的利益放在个人的利益之前。

这种思维方式在中国的管理中得到了体现。

中国式管理注重团队合作,强调集体的意识和团队的精神。

在中国的企业中,许多决策是集体讨论和决定的,强调团队的力量和共同的目标。

这种集体主义的管理风格可以增强员工的凝聚力和团队协作能力,有利于企业的发展和竞争力的提升。

其次,中国式管理存在官僚主义的特点。

中国历史上长期存在官僚体制,这种体制给中国社会和企业管理留下了深刻的烙印。

在中国的企业中,常常有严格的层级关系和繁琐的规章制度。

决策常常需要上级的批准和授权,层级关系复杂而严密。

一些决策的执行速度较慢,需要多次传达和确认,以确保没有犯错。

这种官僚主义的管理风格常常被批评为效率低下和难以应对快速变化的市场环境。

此外,中国式管理也重视人际关系和社会地位。

在中国的企业中,个人的社会地位和人际关系往往对事业的成功和发展有重要的影响。

一些高层管理者通过自己的人脉和关系来获取资源和机会,这种人际关系的重要性在中国的管理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个人的社会地位和声望也常常成为评价一个人能力和能否晋升的重要标准。

这种重视人际关系和社会地位的管理风格在一定程度上可能导致不公正和不合理。

最后,中国式管理重视权威和秩序。

在中国的企业中,领导者通常被赋予较高的地位和权威。

员工对领导者的意见和决策往往采取服从和执行的态度。

中国式管理注重层次分明的领导和从属关系,强调员工的纪律和规范。

这种权威和秩序的管理方式有助于提高组织的执行力和管理效率,但也可能限制了员工的创新和发展空间,导致组织僵化和缺乏活力。

中国式管理新版珍藏本-曾仕强著

中国式管理新版珍藏本-曾仕强著

《中国式管理新版珍藏本曾仕强著》一、中国式管理的核心思想1. 人本管理:以人为本,关注人的全面发展。

中国式管理强调,企业的发展离不开员工的成长,管理者应关注员工的需求,激发员工的潜能,实现个人与企业的共同进步。

2. 和谐共生:追求企业与员工、企业与社会的和谐共生。

在中国式管理理念中,和谐是企业发展的基石,管理者要善于化解矛盾,营造和谐的企业氛围。

3. 中庸之道:讲究平衡,追求适中。

中庸之道是中国式管理的精髓,要求管理者在决策过程中,兼顾各方利益,实现平衡发展。

二、中国式管理的新特点1. 传承与创新:在新版珍藏本中,曾仕强教授提出,中国式管理要在传承传统文化的基础上,不断创新,以适应时代发展的需求。

2. 系统性与实用性:本书对中国式管理进行了系统梳理,既具有理论高度,又具备实用性,为企业提供了切实可行的管理策略。

3. 案例丰富:新版珍藏本精选了大量具有代表性的案例,生动展示了中国式管理的智慧与实践成果。

4. 易懂易学:曾仕强教授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将深奥的管理理念讲解得清晰明了,使读者易于理解和掌握。

三、中国式管理的实践策略1. 情感投资:在人际交往中,中国式管理强调情感的重要性。

管理者应当注重与员工的情感交流,通过情感投资来增强团队的凝聚力。

这种情感管理不仅体现在关心员工的生活,更在于尊重和信任员工,建立起一种心与心的连接。

2. 权变应对:面对复杂多变的市场环境,中国式管理提倡权变应对。

管理者应根据实际情况灵活调整管理策略,不拘泥于固定模式,以变应变,确保企业稳健发展。

3. 家文化:中国式管理倡导在企业内部营造一种“家文化”,让员工感受到企业的温暖和归属感。

这种文化氛围有助于提高员工的忠诚度和工作积极性。

4. 教育培训:中国式管理强调终身学习的重要性。

企业应加大对员工的培训力度,提升员工的专业技能和综合素质,为企业的长远发展储备人才。

四、中国式管理的挑战与机遇1. 挑战: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快,中国式管理面临着外来管理理念的冲击。

什么是中国式管理中国式管理有什么内容

什么是中国式管理中国式管理有什么内容

什么是中国式管理?中国式管理有什么内容中国式管理”究竟为何物?下面就是jy135网为大家整理的什么是中国式管理的经验,希望能够帮到大家。

觉得有用的朋友可以分享给更多人哦!“什么是中国式管理?科学无国界,从管理科学的层面来看,管理无所谓中式、美式、欧式、日式的区分。

各国应该应用相同的管理科学,譬如战略工具、生产管理、营销方法等。

但因文化的差异,各国管理哲学有很大的差别。

从管理哲学的层面来考察,大概谁也不会否定中国式管理的真实存在。

所以,从管理科学看,没有中国式管理;从管理哲学看,又有中国式管理。

中国式管理的贡献主要在管理思想、管理观念。

中华文化,以孔、孟为主流,掺以老、庄的自然思想。

而对管理最具影响的,在其注重‘务实’、‘中庸’,以及‘不执着’的态度。

这同时也是中国式企业管理的三大特征。

如果我们把一个企业大略划分为三个阶层,则有:执行层首重‘务实’,只要大家脚踏实地,按部就班,实实在在遵照既定的计划去执行,便见功效。

管理层除了务实之外,尚须‘不执着’,因为企业内外环境不断变迁,如果凡事依例而行,固执以往的经验,必然无法因应时、空变化所产生的种种压力,为了权宜应变,以求制宜,就应该‘不执着’,这是中阶层主管最重要的一种素养。

决策层既务实又不执着,仍然不足以保证所有决策皆合理,必须切实把握‘中庸’的道理,务求在变化多端的各种状态中,达成其合理的决策。

可见‘务实’、‘不执着’、‘中庸’,一层比一层困难。

‘中庸之道’,代表中华文化的精华,可以说是儒家融合道家思想的的结晶。

中庸之道的管理,亦即‘中道管理’,就是现代所倡导的‘合理化管理’。

既然中国式管理即为‘中道管理’,我们不妨称之为M理论。

M即‘人’(Man)、‘中庸’(Medium)与‘管理’(Management)的字首。

中国式管理重人,也重视中庸之道,刚好都涵盖在内,尤其从字形看来,它更是左右均衡,十分切合‘中’的特性。

中国式管理的的三大观念支柱中国式管理强调变动性,或者说是弹性。

中国式管理

中国式管理

中国式管理在全球化的背景下,企业管理方式出现了越来越多的变化和创新,而中国式管理也应运而生。

中国式管理是指在中国这个特殊的历史、文化和社会环境下形成的一种独具特色的管理方式。

与传统的西方管理方式相比,中国式管理更注重“以人为本”,注重人的尊重、关怀和信任,通过对员工的管理和激励来达到企业的目标。

一、中国式管理的起源和特点中国式管理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几千年前的中国古代社会。

在古代社会里,封建皇帝统治下的国家和官僚机构,采用的是家族式、官僚式、父母式的管理方式。

家族式的管理方式是以家庭作为单位,家族成员之间的管理关系和企业中员工之间的管理关系有着许多相似之处。

官僚式管理方式是以官僚机构为基础,在机构内部建立相应的层级和职能,以此来实现对员工的管理。

父母式的管理方式是建立在家族式和官僚式的基础上的,管理者在与员工沟通时会表现出亲切、关心、慈爱和理解的态度,从而使员工更容易接受和理解管理者的意图。

中国式管理的特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强调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中国式管理更注重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把员工视为公司的宝贵资源,始终关注员工的身心健康和团队协作精神。

中国式管理不仅强调管理者与员工之间的关系,还强调员工之间的关系。

管理者会通过各种方式增强员工之间的联系和互动,帮助员工建立良好的团队合作意识,从而改善企业的工作氛围。

2.注重道德和信任中国式管理更注重道德和信任的建立。

中国人一直注重自律和诚信,这种传统的道德准则在中国式管理中也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管理者会通过自己的榜样和其他方式来促进员工自律和诚信,通过这种方式建立起信任和相互理解的关系。

3.宽容和理解中国式管理更注重宽容和理解。

宽容是中国文化传统观念的重要组成部分,管理者会以宽容的心态对员工的错误和失误进行处理,相信员工可以通过自己的努力和学习改进不足之处。

理解是中国式管理的另一个核心概念,管理者会通过对员工的工作和生活状况的了解和关注,建立起彼此的感情和信任。

中国式管理——娜

中国式管理——娜

中国式管理概念:台湾的曾仕强先生最早提出“中国式管理模式”一词,即以中国管理哲学来妥善运用西方现代管理科学,并充分考虑到中国人的文化传统及心理行为特性,从而达到良好管理效果的管理模式。

中国式管理是真正以人为本的管理,具体地说就是在以人为本的管理活动过程中,通过人性化的管理艺术和方法,充分发挥人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优化配置人力、财力、物力资源,不断提高管理效率,有效实现预期的管理目标,并且使人的知识、品格、体力得到全面发展。

中国式管理的内涵可以用四个关键词来概括:人本、整合、创新、和谐。

1.人本:人是社会存在与发展的基础,也是组织产生成长的基础,也是管理的基本对象。

为此,以人的现实性出发,才能构建有效的管理。

中、西方之间企业管理逻辑“原始起点”的根本性不同在于——西方人管理逻辑的起点是“组织”、而中国人管理逻辑的起点却是“人”。

西方人从“组织”这个起点出发后,由此展开的管理逻辑也就自然成了组织战略——组织计划——组织结构——组织绩效等等管理问题,所形成的是“企业管理学”。

而当中国人从“个人”这个起点出发,它所由此展开的管理逻辑,就成了品德修养——人际关系——协调能力——凝聚和谐等等管理问题,所形成的是“管理者个人的修养学”。

2.整合:对于一个具有人的集合体而言,通过管理的作用,设计适合人发展的组织架构,实现人与人之间力量的“耦合”,而不是相互之间的对立甚至是对抗,关键在于发挥组织的整合功能。

在管理实践中,组织建设与发展,能够影响与制约管理发展的状况。

但是,关键在于要找到一个借以实现这个方向的途径。

而中国式管理所提供的途径是学习。

中国式管理是一种面向个人之间协调发展的组织模式,也是一个支撑、帮助、倡导个体之间相互学习、相互借鉴的模式。

3.创新:创新就是要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创造新的生产方式,促进生产力的发展,从而提高管理效率和经济效益。

创新对于组织来说是至关重要的,首先是因为创新是组织发展的基础,是组织获取经济增长的源泉。

中国式管理

中国式管理

中国式管理中国式管理是指一种具有典型中国特色的管理方式,它以中国传统文化、价值观念和管理风格为基础,融合了中国传统的理念和现代管理的理论与实践。

中国式管理不同于西方管理模式,更加注重人情味、关系网络和长期目标的追求。

在国内外的企业、组织以及政府部门中,中国式管理正逐渐崭露头角,成为国内管理领域独有的一种管理模式。

中国式管理强调的是权威和秩序,在组织内部中,领导者往往具有统治者的形象,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力和决策权。

领导者以身作则,通过榜样力量来引导员工的行为和价值观念,形成一种稳定的管理体系。

而在西方管理模式中,更加注重民主、自由和平等的价值观,更加注重员工的个人发展和权利保障。

在中国式管理中,关系网络是非常重要的一环,通过人际关系和网络关系的建立,领导者能够更好地获取资源、信息和支持。

这种关系网络的建立往往依赖于中国传统的“关系圈”,即凭借个人之间的熟人关系和人情味来建立的一种互惠互利的关系。

在中国企业中,这种关系网络往往通过“帮衬”、“照顾”、“包庇”等方式进行维系,使得组织内部更加和谐稳定。

中国式管理注重长期目标的追求。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强调家族的延续和传承,强调对未来的长远规划。

这种长期目标的追求也体现在中国式管理中,领导者通过设定长期目标和规划,来指导组织的发展和运营。

而在西方管理模式中,更加注重短期利益和即时回报。

中国式管理在一定程度上也存在一些问题和挑战。

首先,权威和秩序的过度强调可能导致员工的创造力和创新力受到压抑,限制了组织的发展。

其次,关系网络的建立可能导致不公平和腐败的现象,在一些情况下,关系的力量可能大于能力和业绩。

此外,长期目标的追求也需要领导者具备足够的智慧和眼光,否则组织可能面临长期规划失误的风险。

因此,在中国式管理中需要注意权威与民主、关系与公平、长远与短视的平衡。

借鉴西方管理模式中的先进理念和经验,结合中国传统文化和管理风格,发展适合中国的一套独特管理模式,才能更好地推动中国企业的发展和进步。

中国式管理

中国式管理

中国式管理?中国式管理是什么意思?一中的意思,是合理。

凡事求合理,是中国人特質。

二中国式管理,便是合理化的管理,务求管得合理。

三应該管的才管,管的方式要合理,即中国式管理。

美国式管理特色,四个字,紧张忙碌。

总裁累到没有办法洗澡。

美国人当到经理一天工作十小时,总裁一天工作12小时。

文档收集自网络,仅用于个人学习日本式管理,辛苦劳累。

日本人是集体主义者。

日本人摸黑上班,然后摸黑回家,小孩子干什么都不知道。

日本人做总裁,如果公司倒闭,总裁要切腹自杀。

全世界最爱面子的是日本人。

文档收集自网络,仅用于个人学习中国式管理,轻松愉快。

但是我们现在很多人并不轻松愉快。

我们老祖宗的道理没有错,是我们做错了。

道理不会错,否则不会流传五千多年。

中国人讲“本事”不讲“能力”文档收集自网络,仅用于个人学习中国人的中这个字就是合理的意思。

合理主义,管理就是管得合理,合理大家就接受,否则就抗拒。

美国人的抗拒是argue,不停地讨论,把不同意见说出来。

日本会一再地用各种方式来让上司了解他。

中国人的抗拒是不吭声,然后把你活活气死。

文档收集自网络,仅用于个人学习合理不合理在中国是变动的,在西方和是固定的。

做中国人最辛苦,因为环境太复杂。

在西方,合法就合理。

西方通过开车要系安全带用了很久,老百姓不让通过。

但是通过以后,他们全力配合。

恶法胜于无法,这在中国是行不通的。

中国人绝对不遵守不合理的法。

公司都有制度,大家都不知道。

中国人的制度是不断变动的。

中国人的法律永远少一条,少的就是你要的那一条。

中国人绝对不违法,他只是做法律没规定的事情。

而且中国的法律相同一条有很多解释,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

中国人中国制中国化都是很宽松的。

中国人是理由专家,是世界上最会找理由的人。

中国人除非他心里服你,不可能用制度约束。

文档收集自网络,仅用于个人学习中国人讲情理法,合情合理,合理合法,合情的目的是为了合理,合理的目的是为了合法。

中国就是凡是都讲合理的国家。

中国式管理内容

中国式管理内容

中国式管理内容
管理的基本内容包括计划、组织、领导、控制和创新等。

1.计划(plan)计划是指根据对组织外部环境与内部条件的分析,提出在未来一定时期内要达到的组织目标以及实现这些目标所采取的方法途径的谋略性方案.它规定了组织活动的目的、任务、步骤、手段、职权范围、相互关系及其他应遵循的原则和方式.2.组织(organization)组织是为了实现某种特定目标而由人员构成的具有明确分工协作关系的集合体.它通过各个不同层次上的管理者进行协调运转从而保证组织按照预定的方向发展.3.领导(direction)领导就是激励和指挥人们去完成组织既定目标的行为过程.。

制度创新中国式管理境界

制度创新中国式管理境界

制度创新中国式管理境界在现代社会中,管理制度是组织运作的重要支撑和保障。

随着时代的发展和改变,中国式管理在不断创新和发展中逐渐形成了独特的管理境界。

本文将从制度创新的角度探讨中国式管理的境界,并分析其特点和优势。

制度创新在中国式管理中起着重要的推动作用。

中国式管理强调的是以人为本,注重实践和经验的积累。

在制度创新方面,中国式管理将以往的刻板和僵化的制度进行了优化和调整,注重激发员工的创造力和活力。

例如,中国式管理鼓励员工提出意见和建议,并通过团队讨论和决策来达成共识,使员工在工作中更有主动性和参与感。

在中国式管理中,制度创新也注重平衡和协调各方利益。

中国式管理倡导的是和谐与稳定的发展,而不是单纯追求短期利益。

制度创新将各方利益整合在一起,并通过“双赢”的方式来促进组织的持续发展。

例如,在中国式管理中,企业和员工的利益是相辅相成的,通过制度创新,可以建立起合理的薪酬制度和晋升机制,提高员工的积极性和归属感,从而实现组织和员工的共同发展。

中国式管理还注重制度的灵活性和变革能力。

制度创新不是一次性的,而是一个不断优化和适应变化的过程。

中国式管理倡导的是“活”的组织,通过制度创新可以适应不同的环境和挑战。

例如,在市场经济的背景下,中国式管理通过制度创新来提高组织的竞争力和适应能力,从而实现持续创新和发展。

中国式管理的制度创新还注重以人为本和关注员工的需求。

中国式管理强调员工的个人发展和成长,通过制度创新来满足员工的需求和帮助他们实现自身价值。

例如,在中国式管理中,可以通过制度创新来建立完善的培训机制和晋升通道,使员工能够不断学习和成长,提升自己的核心竞争力。

总之,制度创新是中国式管理的核心要素之一,也是中国式管理境界的重要体现。

中国式管理通过制度创新,注重平衡各方利益、提高组织的适应能力和关注员工的需求,实现组织和员工的共同发展。

随着时代的发展和变化,中国式管理的制度创新将不断推动管理境界的发展,为组织的可持续发展和壮大注入新的力量。

曾仕强《中国式管理》笔记5篇

曾仕强《中国式管理》笔记5篇

曾仕强《中国式管理》笔记5篇第一篇:曾仕强《中国式管理》笔记中国式管理中国式管理的基本概念和思想形态1.1 管理就是修已安人。

人要先管好自己、还要自觉,1.2 管理就是搞关系。

让她开心才会听你的话。

1.3 先守规矩,才能权宜应变。

先站稳脚跟,才能改变。

化解。

大事化小,小事化了。

曲线救国。

用推、拖、拉的短暂时间来解决问题。

凡是把话讲的很肯定的都是偏道。

中国式管理的三大主轴与企业文化2.1 管理一定要与当地的文化相结合。

2.2 跟中国人计较,会活活气死。

2.3 三大主轴2.3.1 以人为本。

2.3.1.1 由人作主,善用制度。

制度只能管例行的事,没法管例外的事。

管理者不能有“依法办事”的理念。

管理者的特点就是解决用制度无法解决的事,合理应变。

到了老板层面,就是讲人情。

基层,一切按法。

中层,讲理。

高层,请人情。

2.3.1.2 人选恰当,因事在而变。

世界上没有什么事是不能变通的。

跟不同的人讲不同的话,对不同的人提不同的要求。

制度由底下定,就可以很好的实行。

保证参与。

企业一定要一元化。

步伐一致,理念一致,做法一致。

看法一致。

不要让他自作主张。

规规矩矩。

不能走偏道。

自作主张,自以为是。

2.3.2 因道结合。

企业是少数志同道合的人集合在一起的。

技术的极致是单纯。

2.3.3 依理应变。

有没有道理?道就是路,理是怎样上路?合理解决。

2.3.3.1 依理应变,要求时时刻刻都合理。

合理就是中庸。

道理随时都在变。

以不变作为基本的思考点,去改变。

除非非变不可,才要变。

变是为了更好。

2.3.3.2 合理应变的要领。

中国社会是能者多劳的社会。

政策是对的,照着执行。

政策是错的,用对策。

不要去劝上面。

对策是让政策合理顺利执行。

中国人很难讲。

你越说有问题,他就越要坚持。

中国人是动机论。

让他自已选择,告诉他利弊。

不好意思,你不这样做,就要出什么问题。

标准是技术的法律。

中国式树状结构客如云来,又如云一样飘走。

没有云树就要死。

董事会是树根,看不见但很重要。

中国式管理

中国式管理

总结……
中国式管理的整个历程,充满了“伦理道德”的精神,以 “彼此彼此”为原则,拿“圆满、圆融、圆通”作标准,各人立于 不败之地,发挥力量,分中有合,合中有分,谋求安居乐业,互 敬,互惠,各得其安。
谢谢您的关注
企业管理之
中国式管理
管理是……
管自己
理别人
管理是……
修己:
修造自己,不是改变他人,不亦采用 高压政策。
安人:
各有其分,各守其分。达到“和谐” 的品质。
管理是一种历程,起点是修己,终点是安人。
中国式管理是……
为什么……
中国人的不确定性。“看着办” 中国人的悠闲性,借力省力。 中国人的避实就虚性。 中国人的分争合流性。
如何运用中国式管理
一、修己
1、自觉:
自己自觉讲理,或者让他人自觉讲理。
2、自律:
处处克制、时时提醒自己不能一下把人打到死胡同。 要给人面子。
3、自动自发:
越不主动,压力越大,工作越被动。
如何运用中国式管理
二、安人
1、合理分工,各守其分:
合理的分工要考虑“其他”的因素,不可没有余地。
2、合理分级,各安其职:
职位、地位的差异,产生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有矛 盾就有变化,有变化就有发展。
3、建立信任:
开心——交心——关心——同心。
如何运用中国式管理
三、用推、拖、拉的方式化解问题问 题解决新问 题问 题化解

1、用推、拖的时间考虑“我要怎么办”。 2、把工作、结果推给合理的人。 3、自己适合,当仁不让。大家不想做,少推辞。 大家想做,多推辞

中国式管理精要

中国式管理精要

中国式管理精要一、中国式管理的含义1、中的意思,是合理。

凡事求合理,是中国人特质。

2、中国式管理,便是合理化的管理,务求管得合理。

3、应该管的才管,管的方式要合理,即中国式管理。

二、首先要有共同认识1、管理必须和自己的风土人情结合在一起,才有效。

2、对中国人、中国社会,要有深一层的体认和理解。

3、合乎中国人性格的管理,必须有更为优良的成果。

多少,不必刻意求齐全。

三、把自己的定位做好1、基层员工,以“务实”为主,遵守规定照章行事。

2、中高干部,以“应变”为主,合理应变以求制宜。

3、企业总裁,以“前瞻”为主,随时抓住市场变化。

四、培养敏锐的第六感1、总裁的主要职责,在领航、掌舵,方向感要准确。

2、五官的感觉会骗人,一切依据有形来判断会上当。

3、第六感最可靠,但是很不容易运用,要多多磨练。

五、先孕育出合用制度1、逐渐形成,需要多少建立多少,不必刻意求齐全。

2、由下而上,各单位自己去讨论,反正很快会调整。

3、保留弹性,以适应内外的变数,在法中衡情论理。

六、在团队中完成自我1、有本事,才能够充分表现能力,使大家乐于接纳。

2、有理想,必须充分了解现况,才能够有效地实现。

3、能调整,在动态的环境中,适时应变求生生不息。

七、把能干团队带出来1、第一圈最要紧,多费心神培养彼此的共识和默契。

2、由第一圈去带第二圈,依此类推,务求彼此呼应。

3、大圈圈中有小圈圈,不要公而无私,就有利无害。

八、维持合理的不公平1、对待员工,公正合理,基本上很不容易做到公平。

2、因为机会有限,资源不足,不可能公平,做不到。

3、最好以合理的不公平来取代不合理的公平、合理。

九、让干部去从事管理1、作业是基层员工的职责,干部最好订规范少干扰。

2、管理是干部的工作,总裁最好多支持少直接参与。

3、总裁的主要职责在经营,知人善任才是首要任务。

十、把人安顿好最要紧1、识人、知人、留人、用人一连串都和人心有关系。

2、关心、用心、交心、绑心是领导员工的主要过程。

《中国式管理》(第四讲)

《中国式管理》(第四讲)

《中国式管理》(第四讲)第4讲中国式管理的三⼤主轴与企业⽂化(⼆)【本讲重点】中国式管理的三⼤主轴与企业⽂化(⼆)中国式管理的三⼤主轴与企业⽂化(⼆)依理应变以求时刻都合理依理应变就是要求时时刻刻都合理,中国话叫作适中,就是时时刻刻都命中⽬标。

中也可以解释为合理,所以中庸之道,就是合理化主义。

时刻合法很容易,时刻合理⾮常难。

因为法是死的,道理是变动的,道理随着时空⽽变化。

⼈⼀变道理就会变,事情不同道理也会变,时间不同道理变了,场合不对道理也变了。

所以为什么中国⼈⽼变来变去,因为道理在变,不是⼈在变。

1.不可求新求变,因为变有百分之⼋⼗是不好的中国⼈不可求新求变全世界都可以讲求新求变,只有中国⼈没有资格讲求新求变。

因为欧美⼈不会变,讲求新求变他还是不会变。

⽽中国⼈从⼩就是乱变的⼈,你不敢叫他求新求变。

我们的⽗母教⼩孩是教他不能乱变,从来没有教他求新求变。

中国⼈往往⾃作主张,⾃以为是,不听⼈家的话,你拿他没有办法,这种民族不要乱变。

【案例】《易经》,这本书本来叫《变经》。

后来怕了,因为中国⼈太会变,你不敢叫他变,所以就改名叫《易经》。

这个“易”字很有学问。

现在很多⼈都在学中⽂,他学了半天觉得不错了,应该去买⼀本书来看。

上街看到《易经》,⾮常⾼兴,想⼀定最容易,可回去⼀看,⼀个字都不认识。

所以有时候,我上课他们就举⼿:“⽼师,这本书怎么叫《易经》?”我说:“为什么不能叫《易经》?”“这么难呢!”我说:“那是你错,不是中⽂错。

如果这么难的书,叫作《难经》,⼀本也卖不出去了。

”中⽂厉害就是把最难的叫《易经》,你买回去了然后觉得很难,这是阴阳变化。

其实懂了以后,你觉得是最容易的,你不懂的时候觉得它最难,这很奥妙。

不可求新求变的理由我们不可求新求变的理由,因为变有80%是不好的。

⽐如,创造新的产品,有80%的风险性,这种风险性⾮常⾼。

你不要认为创新就能赚到钱,其实只有20%可以,80%是泡汤的。

虽然不反对求新求变,不可不变,但不可乱变,变在20%⾥⾯,你是成功的;变在80%⾥⾯,你是失败的。

中国式管理

中国式管理

中国式管理1、美国式忙忙碌碌,日本式团体主义,中国式轻松自由。

2、安股东,安员工,安顾客。

3、管理就是管的合理,应该自己管的管,不该自己管的不要管。

4、中国人有很多话是讲不清楚的,因为很多事情是随时在变动的。

5、在中国法律永远管不上实际的需求。

中庸之道就是合理和法。

6、人会吵架是因为立场不同,而不是因为感情。

时空一旦改变,合理的标准就随着改变。

7、资源不足,机会有限,不可能公平,所以我们要追求合理的不公平。

8、无为是最高的境界,层次越低越需要有为。

9、人生就是自做自受。

10、不要有心讨好任何人,不要无意得罪任何人。

11、管理就是要一开始就做好,不是做错再改正。

12、看的见摸的着的就不是企业文化,企业文化是隐隐约约存在的。

13、老总只要抓两手,一手抓人事权,一手抓财务权,要人财两得。

老总要有最终裁决权。

14、全世界的管理都是心腹知己的管理。

权只能交给可以信任的人。

15、老总是活在未来,而不是活在现在,老总要常常不在公司,但干部要留在公司。

16、最好的管理是让每个人都把自己管好(自觉),给他面子他就会自觉。

要以退为进。

中国是让来让去的国家。

会让的人比会争的人高明太多了。

管的越严风气不会好,管理要以人为本。

17、员工爱打小报告,是因为老总爱听小报告。

18、员工走,要知道她为什么走,还要了解不走的人为什么不走。

要连续问五个为什么?追根到底。

19、要把把正确的管理方法养成习惯。

20、老总讲一句话,员工就会去追根到底,把最终的原因回报给自己,这就是一个企业文化。

21、中国人是阴阳家,是有原则的应变,即外圆内方。

全世界最会变的就是中国人。

懂都会说成不懂。

要想改变一个中国人,必须让他自己去改变。

中国式管理

中国式管理

中国式管理一、中国式管理的含义中国式管理最重要的一个字就是——中,也就是合理;动情也要合理,讲法也要合理,合情合理,合理合法才会使中国人心悦诚服。

做企业的四个责任:安股东,安员工,安顾客,安社会大众。

做决定之前先考虑这样做会不会让股东不安以至于撤股;员工不安以至于走人(比如说你做一个决定会让员工太累,那么你可以多找几个人来分担),导致好人都走了,坏人却留下来了;顾客不安翻脸无情;左邻右舍不安以至于你不得不搬走,企业搞好形象也是为了安社会大众。

时空不一样,合理化的标准就不一样。

比如说太太问老公请客花了多少钱,老公说很便宜才三百块,太太就说一百块就好了嘛,干嘛请三百。

这样老公觉得很合理,而太太觉得不合理,这是因为两个人立场不一样,但是如果换成她自己出去可能请五百块。

公司应该建立合乎自己公司的企业文化(公司员工达成的共识),换成其他公司就未必适用。

做好定位,老板像老板的样子,干部像干部的样子,员工像员工的样子资源不足,机会有限,不可能做到完全公平。

我们只能做到合理的不公平。

职位越高越需要无为,职位月底越需要有为。

二、首先要有共同的认识管理要和当地的风土人情结合在一起,才能收到很好的效果。

广东有广东的一套,上海有上海的一套,要适合当地的风土人情。

企业是少数几个人在维持,由老板和他的心腹知己在管理。

而绝大部分是由干部在管理,老总两手空空,但一手要抓人事权,一手抓财务权。

企业文化是高层的企业文化,我们创建一种企业文化,让高层去贯彻,基层员工自然会认同,员工让他去过比较单纯的日子,让他踏踏实实工作就好了。

企业文化是隐隐约约说不清楚,好像感觉得到,但看不见摸不着的。

没有企业文化,办事情乱糟糟。

有企业文化,大家才知道,有些事情要先请示才可以横着沟通;有些事情要先横着沟通才可以向上请示。

事情的性质不一样,做不同的处理。

企业文化要靠公司的运作,公司的互动,而形成的一种——风气。

像要不要放假,要不要旅游,要不要给奖金,要不要加薪,老板有这个意思,你们才可以讨论。

中国式管理的制度逻辑

中国式管理的制度逻辑

中国式管理的制度逻辑
中国式管理,也称作“中国式管理系统”(Chinese Management System,CMS),是一种被广泛使用于中国公司和企业的管理模式,它是一种以中国传统文化和实践发展形成的新型管理模式和组织形式。

它在实践中以一种特殊的中国式的逻辑结构指导中国企业内部的运作,它既可以作为一个独立的管理模式,也可以作为一个与西方管理模式相结合的组合模式使用。

中国式管理的制度逻辑以中国文化、社会伦理、传统政治、官僚机构为核心而构建,是以传统文化的理念和伦理思想为基础,以政治秩序为维护,以官僚机构为组织框架,结合当代社会的实际情况,以达成经济增长及发展目标为管理目的,并以层次的分工来完成的一种管理机制。

其次,中国式管理重视专家的参与。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式管理的正当管理导读:坚持正当管理做为中国式管理的标志,正可以避免以下弊端。

正如专家所敏锐观察到的那样,已经过去的2006年,中国的管理正在悄悄地发生着变化:企业管理开始摆脱轰轰烈烈的“运动式”的管理旧习,走向了更加成熟理性、更具连续性和稳定性、更注重程序完善的管理,即正当管理。

联想到一个时期以来颇为热闹的关于中国式管理的论战,我们是否可以由此看出这是在向中国式管理的时代课题回归呢?一、中国式管理与正当管理在社会属性上相关联要想明确中国式管理的定位,必须从管理的二重性谈起。

我们知道管理的二重性是自然属性与社会属性,其自然属性主要是解决管理是否科学、更加经济、更加科学之类的问题。

正如科学是没有国界的一样,管理作为一门“科学”,或者在管理的自然属性范畴内是没有也不应当有中国式、欧美式之类区分的。

而在管理的社会属性上,由于我们现在建设的是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那么发生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中的企业管理其社会属性的主脉也只能具有中国特色,即是中国式的。

简单说来,解决了发生在中国热土上的企业管理中所具有的社会属性问题,这样的方式就是中国式管理。

在这个意义上讲,中国式管理不是有没有的问题,而是一个具有什么内容的问题。

中国式管理的内容无疑是丰富的,而正当管理应当是它的一个重要标志。

所谓正当管理,是以社会民族公众的利益为标准来衡量,它要求管理者在实施管理,追求企业利益最大化时至少要遵纪守法,遵守职业道德,遵守既定的管理规则和程序,忠实地屦行自已的管理职责,从而产生正当经营效益的管理行为。

简言之,是追求企业及其相关利益主体正当利益的管理行为。

是企业的管理者在实施管理,追求企业,个人利益最大化时必须遵守的起码要求。

它是在资源流动、利益分配和再分配的动态过程中,管理者必须遵循的价值指向。

这样的正当管理反映的也是管理的社会属性,与中国式管理所反映的社会属性是完全一致的,因而正当管理与中国式管理也就有了不可分割的关系。

正当管理之所以会成为中国式管理的标志而不会成为欧美类型国家的企业管理的标志,是因为历史、国情和文化传统等方面的特点所决定的。

首先,在欧美等国家中,资本主义得到了充分的发展,形成了工业文明的深厚积淀,其经营管理主要是解决“善良的主人如何管理好自己财产的问题”。

而我国进入近代之际,虽然有了一定的资本主义萌芽,但是商品经济并没有得到充分的发育。

在长期的半封建半殖民地的社会环境中,民族工商业在夹缝中艰难生存,具有较强的依附性。

广大人民群众更多的是在战乱中挣扎和抗争,在汪洋大海的小农经济,靠天吃天的自然经济,手工作业的个体经济中,没有经过大工业文明的洗礼,对于“善良的主人如何管理好自己财产的问题”的解答完全出于东方式的理解,没有直接的代理成本之虞。

先进的工人阶级也只有和农民结成同盟军才能完成自己的历史使命,只有在完成了推翻旧世果的任务后才会考虑建设一个新世界的问题,而在计划经济中企业的任务是完成上级下达的计划,又用不着考虑这样的问题。

其次,改革开放以来,人们在企业管理中引进西方先进的管理经验时,往往忽视了“管理科学”预设的那个前提:管理者总是“善良的主人”。

这在从私有制下发展起来的经济组织中是不难理解的,而在转换机制、放权让利中被赋于管理权的管理者是否善良姑且不论,可以肯定他并不是企业的真正的所有者,即不是企业的真正“主人”,而他们的“善良”又恰恰遇到了挑战。

为了增加企业活力,人们需要管理者更新观念,勇于“开拓”,冲破旧体制的束缚,成为一个能够起死回生的“能人”,其中也隐含着不必太善良的允诺。

尤其在面临着各种利益关系大调整的背景下,利益的获得哪些是正当的,哪些是不正当的,需要进行不断的甄别与调整。

在甄别与调整工作完善之前,难免泥沙俱下,起码为不正当利益的获得提供了一定的空间。

且不说管理者有意识地利用自己的管理行为去追求个人、身边的人(亲友)、小集团不正当利益,就是被动地去“适当”不规范的环境,也涉嫌管理行为不正当。

而不少民企的发展也是利用了环境的种种不规范而掘到了第一桶金。

管理者不是“善良的主人”,使得管理正当的问题十分突出,使得欧美的企业管理研究原本可以不考虑的问题而在中国必须给予考虑,从而使中国企业的管理体现出与欧美不同的特色。

再次,尽管在两权分离的状态下,管理是否正当问题的存在正在跨越中国式管理与欧美式管理之类的界限,但是由于传统文化的影响,人们对于正当管理中出现问题的态度有比较明显的差异。

正如不同的文化对个性、创新、知说产权的看法有所不同一样,中国文化对管理正当与否的反映隐而不露,只要暗中较轻。

在显规则中,人们似乎更关心成败与名份。

当美国公司出现假帐丑闻的时候,连美国总统也坐不住,而中国公司的造假很可熊会受到地方保护主义的庇护。

也就是说,出现不正当管理,在欧美公司中是例外,可以用技术性手段直接了当进行处理;而在中国则可能是一种常态,需要“艺术地”进行辩证施治,这就使得中国的企业管理体现出中国特色。

二、正当管理的特征使其可以成为中国式管理的标志中国式管理应当是基于对中国企业管理中特殊性的认识,是为解决中国企业最突出的管理“瓶颈”而服务的,而正当管理所具有的特征正好可以与中国式管理的内在要求实行共振,因而可以成为中国式管理的重要标志。

应当承认,作为管理的社会属性,正当管理首先是一种管理理念,不能代替具体的科学管理,只是为了努力促使科学的管理方法用在正当的地方。

但这并不是说它没有可操作性,运用在具体的管理实践中有待于深入的研究和大家的共同努力,例如LG中国区总裁孙晋邦对自己提出了24个字的要求:“正道经营,操守为重;以人为本,人文并举;以德兴隆,德厚兴业。

”我们在这里可以为正当管理勾划出一个基本的逻辑框架。

简单说来,正当管理运用在实践中就是要在赚钱与立德间安身立命,以便在市场竞争的双赢或多赢中脱颖而出。

无庸讳言,这就是“君子爱财取之有道”的现代版。

如果以立德循道为纵坐标的话,爱财盈利则为横坐标。

不过需要指出的是,正当管理至少应当是二维的,仅仅有立德循道纵坐标或者仅仅有爱财盈利的横坐标都不行,仅仅有前者,正当管理就成了道德说教,可能是一种伪善;仅仅有横坐标也不行,那样就成了一切向钱看,恰是忽视管理社会属性的表现。

正当管理要求管理者在两个坐标之间妥善行事,如果说是在两者间寻求平衡,坚持“中庸之道”也未尝不可,尽管这需要进一步解释。

但这并不排除我们可以对两个坐标进行单独的研究,例如将纵坐标进一步理解为精神文明、为圆、为柔等等;将横坐标进一步理解为物质文明、为方、为刚等等。

正当管理的逻辑框架具有如下的特征:正当管理的理念是理想与现实的统一。

在企业管理中提出正当管理的理念,并非只是从理想出发,人为地赋予其理想主义色彩,或者贴上漂亮的标签自我标榜。

而是因为现实中不正当管理的存在和盛行已经到了不加以制止就不行的程度,它是为了解决“穷庙富方丈”之类管理者“败德”行为而不得不提出来的标准,是不得不守住的道德底线。

当然,实践中成功的组织管理者未必德高望重,品德崇高;而道德高尚的人在现实生话中往往不甚如意。

出现这样的情况或许不能求全责备,但是绝不能允许管理者在台上大讲修身养性,台下大耍“厚黑”拳脚。

反过来说,为了纠正现实中存在的问题,也需要提出一个理想的目标,促使企业管理进入一种理想的境界。

这当然需要发挥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从优秀的传统文化中寻求精神积淀,将现实和理想结合在一起。

正当管理的理念是资源收敛与勇于开拓的统一。

正当管理是对不正当管理的约束,是“草莽英雄”的自我规范,相对于“上有政策下有对策”的攻城掠地式的行为而言是一种收敛。

这种收敛有助于避免钻政策的空子搞重复建设,盲目铺摊子上项目,造成资源的浪费。

收敛实际上是资源的聚焦,是核心竞争力的形成,可以更好地发掘和体现自己的特色,也有利于进一步开拓市场,在市场上竞争中立足,走向世界。

另一方面,正当管理也是管理者正义在胸,进行自我保护否的旗帜,可以防范各种责难与非议,从而为冲破各种壁垒,将企业做大做强奠定良好的基础。

资源收敛与勇于开拓的统一则是自立创新,坚持可持续发展,是对科学发展观的实践。

正当管理的理念是形而上与形而下的统一。

正当管理可以以被看做是一种经营哲学,因为其中体现着做人做事的道理,讲究方圆、和合中正,需要刚柔相济,坚持公平和正义,这些都离不开哲学的思考。

但是正当管理不仅是应然,而且应当是实然,管理者必须对人才流、资源流、信息流等等做出科学的安排,对获得的利益进行正当的分配,必须在当下解决问题,这些都是形而下的东西。

正是因为有正当管理的理念的存在,“儒商”的形象才能够确立,从而打破“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的人为界限,打破社会等级壁垒,使得人人皆可为君子;同时可以充分发挥每个人的聪明才智,促进技术进步,使社会和谐,充满活力。

正当管理的上述特征,正是中国式管理所应当具有的,也是中国式管理所必需的。

假如中国式管理只是从理想出发,打造出一个务虚的模式,仅仅停留在思辩状态,反而是削足适履,不利于企业的健康成长。

而把坚持正当管理做为中国式管理的标志,正可以避免这些弊端。

三、中国式管理通过坚持正当管理在解决问题中前行中国式管理应当是对中国企业管理实践经验的总结,而且能够用来解决管理实践中急需解决的实践问题,而不是简单的适应甚至与落后面苟合,坚持正当管理正可以担当起这样的任务。

正当管理是与不正当管理相对立、相比较而存在的,正如相对于不正当竞争的正当竞争而言一样。

显然,违背了“善良的主人如何管理好自己财产”的预设和正当管理的原则就是不正当管理,例如:管理行为有悖于管理者应有的职业道德,管理行为是对公司治理结构的挑战,管理行为侵害了企业内部有关利益主体的根本利益,而且这种管理行为出于管理者的故意。

管理原本就应当是正当管理,只是因为不正当管理大量存在,才需要大力宏扬正当管理的精神,剔除掉不正当管理,才能证明管理者的行为是正当管理。

到目前为止的管理科学的发展,主要关注管理方式方法的科学性--自然属性,而极少考虑其正当性--管理的社会属性。

但这并不能否认管理中不正当行为的存在。

例如早期的泰罗制,把工人当做机器的一部分,就含有歧视工人的不正当成份。

管理科学发展到今天,人们虽然不能再对剩余价值的“榨取”进行指责,但是企业高层管理者的欺诈之类的不正当管理行为仍然会引起不同社会制度下的人们的同样关注,在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中国更应当如此。

所谓不破不立,假如不正当管理得不到有效的扼制,正当管理之风也就难以形成。

如果说宏扬正当管理的理念是对工业文明的补课,那么面对着市场信用缺失、执行力不尽人意等问题,我们坚持正当管理不能只是停留在工业文明的启蒙阶段,必须采取实际措施纠正不正当管理。

反对不正当管理,主要是微观经济管理的任务,在技术上也是可以做到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