规范全脑血管造影术的并发症分析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规范全脑血管造影术的并发症分析

目的:回顾分析规范全脑血管造影术围手术期并发症。方法:选择2007年3月-2012年2月在笔者所在医院行全脑血管造影的患者730例,其中男412例,女318例;年龄16~83岁,平均(62±3)岁,分析手术并发症的发生情况。结果:本组规范全脑血管造影病例中共出现并发症19例(2.60%),其中神经系统并发症6例(0.82%),分别为意识障碍1例,皮质盲1例,短暂性全面遗忘2例,血管痉挛1例,恶心呕吐1例;局部并发症11例(1.50%),其中穿刺部位皮下血肿7例(1例后期合并下肢静脉血栓形成),穿刺部位淋巴结肿大2例,股动脉夹层2例;全身并发症2例,发生率0.3%,表现为皮疹。结论:在规范的术前评估、术中操作及术后处理上,全脑血管造影是安全的。

标签:全脑血管造影术;并发症;规范随着医学诊疗技术的发展,特别是头部3.0T MRI及256排螺旋CT检查的逐渐普及,使脑血管成像检查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但是这些检查目前仍无法全面、清晰、动态的了解脑血管情况,特别是在脑灌注及侧支循环的评估方面,故全脑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igital subtraction angiography,DSA)仍被视为诊断脑血管疾病的“金标准”[1]。随着全脑DSA各级医院的逐渐普及,其有创性及风险性越来越受到关注。现将本院规范开展脑血管造影730例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分析。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选择2007年3月-2012年2月在本院行全脑血管造影术患者730例,男412例,女318例;年龄16~83岁,平均(62±3)岁。其中脑梗死399例,短暂性脑缺血发作189例,脑出血68例,蛛网膜下腔出血50例,其他疾病24例。造影检查标准符合1995年全国第四届脑血管病学术会议制定的标准,均经临床及影像学证实。

1.2方法

1.2.1术前准备

1.2.1.1患者准备(1)详细了解患者的症状体征,了解双股动脉及双足背动脉搏动情况;(2)常规术前检查、血常规、凝血功能、肝肾功能、血糖、甲状腺功能、心电图及胸片、颈部血管彩超、经颅多普勒(Transcranial Doppler,TCD),必要时行脑磁共振血管造影(magnetic resonance angiography,MRA)或CT血管造影(CT Angiography,CTA);(3)应用二甲双胍的糖尿病患者停用该药物至少48 h,造影后至少48 h重新应用;(4)术前禁食8 h;(5)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血管痉挛期给予尼莫地平针静脉推注。

1.2.1.2物品准备脑血管造影手术包1个,压力袋2个,戈德曼Y型连接阀1个,三通接头2个,5F猪尾巴导管1根,5F单弯导管1根,泰尔茂6F导管鞘1个,0.035in160 cm弯头泥鳅导丝1根;高压注射器及其连接管;绷带2卷;带有指脉氧监测的监护器一台;输氧管道1套;软包装生理盐水或软包平衡液500 ml×4瓶,2%利多卡因针5 ml×1支,碘比醇300非离子型造影剂(三代显),造影剂用量一般不超过8 ml/kg。

1.2.2术中操作

1.2.2.1操作程序应用改良的Seldinger穿刺技术穿刺右侧股动脉,以此连接高压注射器、Y型连接阀、三通注射器及造影导管、压力袋加压的生理盐水滴注,形成一个密闭的管道通路,严格排空空气,保持生理盐水滴速20~30滴/min。

在导丝引导下由动脉鞘导入造影导管,透视下依次到达靶血管,退出导丝后“冒烟”确认导管头端到位满意,开通三通连接高压注射器的通道,行脑血管造影。造影剂用量及压力见表1。

1.2.2.2造影思路采取“分级造影”的方法:(1)猪尾导管主动脉弓造影,观察头臂干、左侧颈总动脉、左侧锁骨下动脉显影,观察有无斑块、狭窄;(2)单弯导管行双侧颈总及锁骨下动脉造影,观察颈内动脉及椎动脉开口情况;(3)超选椎动脉及颈内动脉造影。操作过程中只要发现靶向血管有斑块或狭窄,则尽量避免进一步深入导管,避免出现血栓脱落导致脑供血动脉栓塞。

1.2.3术后处理拔动脉鞘,压迫止血15 min。注意事项:(1)压迫手法:左手中指压迫内穿刺点,无名指压迫内穿刺点近段,食指压迫远端,右手食中两指压迫外穿刺点,压迫时间15 min,分5-5-5压迫法,即每5 min适当放松压迫力量。(2)压迫后绷带加压包扎,1 kg盐袋放置包扎部位6 h,右下肢制动12 h,24 h内禁止下床活动,3 d内禁右下肢承重、屈曲及可能增高腹压的动作。水化:嘱患者大量饮水,2500 ml/d,连续3 d,不能进食者静脉输液补充液体,3 d后复查肾功能。

2结果

本组中共出现并发症19例,发生率2.60%。神经系统并发症6例,占0.82%,分别为意识障碍1例,皮质盲1例,短暂性全面遗忘2例,血管痉挛1例,恶心、呕吐1例。局部并发症11例,发生率1.50%,其中穿刺部位皮下血肿7例(1例后期合并下肢静脉血栓形成),局部淋巴结肿大2例,股动脉夹层2例。全身并发症2例,发生率0.3%,表现为皮疹。以上症状经及时积极对症处理,均无相关后遗症。

3讨论

3.1皮下血肿穿刺部位皮下血肿7例,发病率0.96%,表现为穿刺部位及周围皮肤瘀斑,皮下血肿,早期有压痛,听诊无异常血管杂音,彩超排除动静脉瘘及假性动脉瘤。其中3例患者术前联合口服阿司匹林肠溶片及氯吡格雷片,且起病早期应用低分子肝素钙针抗凝;1例患者有房颤病史,长期口服华法令钠片;3例患者在穿刺时进行了重复多次的穿刺,间隔期压迫时间较短;其中5例患者出现在前360例造影检查术中。发现以上情况后,此后针对此类患者造影后延长压迫止血时间及穿刺侧肢体制动时间,后期此类并发症仅2例。Kaufmann等[2]回顾性分析显示,皮下血肿发生率为

4.2%,与其相比,本组病例中其发生率明显降低。

3.2穿刺侧下肢深静脉血栓在发生穿刺部位皮下血肿的患者中,1例患者左下肢肌肉萎缩,右下肢代偿粗壮,股动脉迂曲;穿刺及压迫止血困难,压迫止血及下肢制动时间均延长,但术后穿刺部位仍出现面积较大皮下血肿、右下肢水肿,考虑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后经彩超证实,给予积极抗凝、活血等治疗,下肢水肿消失,复查彩超提示血栓消失。本例深静脉血栓形成原因考虑为在患者基础疾病的基础上,制动时间延长,穿刺部位血肿压迫股动脉鞘内结构,导致股静脉回流障碍所致。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