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八年级物理第三章第一节学案
教科版八年级物理第三章第一节认识声现象 教学设计
教科版八年级物理第三章第一节认识声现象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了解声是一种机械振动的传播,可以通过空气等介质传播。
•了解声波的特性和声音的产生和传播方式。
•掌握声音的基本概念,如声源、介质、声速等。
•培养学生观察、实验、思考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重点•声音的产生和传播方式。
•声波的特性。
三、教学难点•理解声波的传播方式和特性。
•声音的产生机制。
四、教学准备•教师:教科版八年级物理教材、课件、实验器材。
•学生:课本、笔记工具。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教师介绍声现象的背景,引发学生对声音的思考,比如日常生活中常见的声音现象。
教师可以提问学生,如:你能列举几种常见的声音现象?这些声音是如何产生的?2. 导入新概念教师通过示意图和实物,向学生介绍声音的产生和传播过程。
教师提到声源、介质和传播速度等概念,并与学生进行交流讨论。
在讨论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思考,声音是如何从声源传播到我们的耳朵的?3. 实验探究根据教材中的实验步骤,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实验探究。
实验内容可以是让学生观察泡泡袋实验,探究声音传播需要介质的特点。
学生在实验过程中需要记录实验现象和观察结果,并对实验结果进行分析和总结。
4. 概念总结学生根据实验结果,进行概念总结。
教师可以帮助学生梳理和归纳实验结果,总结声音传播需要介质的特点,以及声波的传播方式。
5. 深化学习教师提供一些拓展阅读材料或视频资源,让学生进一步了解声音的产生机制、传播方式和应用场景。
学生需要理解声波与介质的相互作用过程,如何通过不同介质传播声音等。
6. 小结与作业教师对本节课内容进行小结和回顾,提醒学生复习和巩固所学内容。
布置相关的课后作业,如练习题或实验报告撰写等,以检查学生的学习情况。
六、教学评价教师可以采用以下方式进行教学评价:•学生的课堂表现,包括课堂参与、问题回答等。
•学生完成的作业和实验报告。
•学生对于声音产生和传播过程的理解程度。
•学生的实验操作和观察记录。
八年级物理上册 第三章第一节透镜学案人教新课标版
八年级物理上册第三章第一节透镜学案人教新课标版1、知识和技能l 了解什么是凸透镜,什么是凹透镜,了解透镜的焦点、焦距。
l 了解凸透镜和凹透镜对光的作用。
2、过程和方法l 观察凸透镜对光的会聚作用和凹透镜对光的发散作用。
3、情感、态度、价值观l 能保持对自然界的好奇,初步领略自然现象的美好与和谐。
重、难点:1、焦点、焦距的定义。
2、透镜对光的折射作用。
教学器材:激光源、透镜教学过程:一、前提测评:1、完成光路图:空气玻璃水空气二、导学过程:引入课题:我们经常用到一些玻璃器件。
如:眼镜、照相机的镜头,它们有什么作用?进行新课:1、透镜:一些玻璃做的透明的器件(实物观察,完成填空)凸透镜:中间、边缘的透镜凹透镜:中间、边缘的透镜2、透镜的做法:(教师示范)主光轴:连接圆心的直线光心:透镜的中心光心在主光轴上通过光心的光线传播方向。
3、透镜对光的折射作用:(观察实验,完成题目)结果:(1)、凸透镜对光有作用,又叫透镜。
(2)、凹透镜对光有作用,又叫透镜。
4、焦点和焦距:焦点:与主光轴平行的光线通过凸透镜后会聚到一点,叫凸透镜的焦点。
焦点有几个?焦距:焦点到光心的距离。
单位是什么?重难点强调:1、正确理解凸透镜的会聚作用与凹透镜的发散作用。
在图(左下)中,和两条入射光线的传播方向相比较,两条折射光线“相互靠近”收敛了,这就是凸透镜对光起会聚作用的结果、请注意这时的两条折射光线不是会聚而是发散的,可见会聚作用并不等于会聚!同理,在图(右上)中,比较折射光线与入射光线的传播方向,可知凹透镜能使光线经它折射后相互“远离”,这就是凹透镜对光的发散作用、请注意这时的两条折射光线不是发散而是会聚的,可见发散作用也不等于发散!由此可见,透镜的“会聚”、“发散”作用,是指经透镜折射后的光线传播方向,相对于未经折射以前的原光线的传播方向来说的、2、2、掌握三条特殊光路,如下图所示①平行于主光轴的光线折射后通过焦点、对凹透镜来说,是折射光线的反向延长线经过虚焦点、②通过焦点的光线(对凹透镜而言,是指其延长线通过焦点的光线)折射后与主光轴平行、③通过光心的光线不改向、课堂小结:1、根据板书,总结本节内容,明确重、难点,完成表格。
教科版八年级物理第三章第一节认识声现象教学设计
教科版八年级物理第三章第一节认识声现象教学设计一、教学内容:1. 声音的产生:讲解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振动停止,声音消失。
2. 声音的传播:介绍声音在空气、液体和固体中的传播,以及声音传播的速度。
3. 音调、响度和音色:解释音调、响度和音色的概念,以及它们的影响因素。
4. 人耳听到声音的条件:阐述人耳听到声音的原理,包括听觉范围、声音强度与听觉的关系等。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声音的产生、传播和特性,理解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2. 培养学生运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如通过观察和实验,探究声音的传播。
3. 提高学生对物理学科的兴趣,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实验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声音的产生、传播和特性。
难点:声音传播的速度和影响因素,以及人耳听到声音的条件。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讲台、黑板、粉笔、多媒体设备、实验器材(如扬声器、音叉、气球等)。
学具:教科书、笔记本、实验报告册、实验器材。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一个生活中的实例,如敲击桌子产生的声音,引发学生对声音的兴趣,引入新课。
2. 理论知识讲解:讲解声音的产生、传播和特性,引导学生理解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3. 实验演示:进行声现象的实验,如扬声器播放音乐,让学生观察和感受声音的传播。
4. 课堂讨论:引导学生探讨声音传播的速度和影响因素,以及人耳听到声音的条件。
5. 练习与解答:让学生通过随堂练习,巩固所学知识,并回答相关问题。
六、板书设计:1. 声音的产生:振动→ 声音2. 声音的传播:空气、液体、固体→ 声速3. 音调、响度和音色:音调(频率)、响度(振幅)、音色(波形)4. 人耳听到声音的条件:听觉范围、声音强度与听觉的关系七、作业设计:1. 完成教科书上的练习题,巩固声音的产生、传播和特性的知识。
2. 设计一个简单的实验,探究声音传播的速度和影响因素。
3. 写一篇短文,阐述人耳听到声音的条件,以及如何在日常生活中保护听力。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第三章第一节《温度》教学设计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
第三章第一节《温度》教学设计
第三章《物态变化》第一节《温度》
察太过发散,对于重要细节(体温计“缩口”)反而没有注意到。
在学生做出正确观察(量程、分度值)没有及时板书。
在谈及体温计的特点时,语言条理性也有待提高,也没有相应板书。
实验操作设计有待完善:在“使用温度计”环节,我设计了估测和测量人体腋下温度、样品一、样品二三项。
在这个过程中,布置样品浪费了一些时间,并且没有设置学案,多数学生态度随便,效果一般。
如果设置学案,项目改为估测和测量人体腋下温度、当时气温、样品一的话,效果应该会好得多。
物理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第三章第一节温度学案设计
第一节温度【学习目标】1.理解温度的概念,了解液体温度计的原理。
2.知道摄氏温度的规定及常见温度值。
3.会用温度计测量温度,了解体温计的量程.分度值.使用方法。
【学习重点】摄氏温度的规定。
【学习难点】正确使用温度计测量液体温度。
【学习过程】活动一:阅读课本P47一、二段,体验实验:1.我们把物体的叫做温度。
2.先把两只手分别放入热水和冷水中,然后两只手放入温水中,两只手对温水的感觉相同吗?完成后小组讨论:“只凭感觉判断温度可靠吗?放入热水中的手,再放入温水中时,会感觉到水是的;而放入冷水中的手再放入同一杯温水中时,却感觉水是的(填“冷”或“热”)。
因此,单凭手的感觉判断水的冷热是不准确的。
活动二:阅读P47“温度计”部分,然后进行实验:自制温度计。
实验完成后,回答:1.你观察到什么现象?2.这说明温度越高,液体的体积越________(选填大或小),这就是________现象。
3.把手捂到温度计的液泡上,你会发现什么现象,这说明常用温度计的制作原理是什么?4.小组讨论后总结:(1)温度计的构造:(2)温度计的工作原理:常用的液体温度计是利用的性质制成的。
活动三:阅读P48“摄氏温度”部分,完成以下填空。
(1)温度计上的字母C或℃表示。
(2)摄氏温度的规定:在一个大气压下,把的温度规定为0℃,把的温度规定为100℃,在0℃和100℃之间分成100个等份,每一等份代表,摄氏温度的单位是。
(3)“-15.6℃”读作:或。
(4)人的正常体温是___________,我国最高气温是_______,最低气温是_______,5.思考并讨论:如果要给我们自制的温度计刻上刻度,如何刻呢?活动四:阅读P49-P50“温度计的使用”和“体温计”部分,小组内交流讨论,完成以下问题:1.温度计的使用前:首先要认清它的和,如果所测的温度过高,超过了温度计所能测量的最高温度,会出现现象。
如果所测温度过低,低于温度计所测的最低温度,会出现现象.2.使用温度计测量液体温度的正确方法:(1)应将温度计的玻璃泡被测液体中,不要碰到或。
八年级物理第三章导学案.
第三章:物质的简单运动第一节运动和静止一、学习目标:1、知道什么是机械运动2、知道运动和静止都是相对于参照物而言的3、会选择合适的参照物4、知道直线运动和曲线运动的区别二、学习重点: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三、学习难点:参照物的选择四、学习过程:任务一:知道参照物和机械运动的概念学习要求:1、阅读教材 39页知识和图 3-1、 3-2、 3-32、找出参照物的概念3、读图 3-4及 40页 2-3段文字,了解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
思考题:1、运动和静止是相对的。
如运动的火车上坐着一个人,以路轨为参照物,人是 ,火车是 ;以火车为参照物,人是的。
(填“运动”或“静止” 。
2、太阳、站在地面上的人和同步地球卫星,如果以地球为参照物,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A .人静止,太阳和卫星运动B 、人、同步卫星和太阳都运动C .人、太阳和同步卫星都静止D 、人和同步卫星静止、太阳运动 3、有位诗人坐船远眺,写下了著名诗词:“满眼风光多闪烁,看山恰似走来迎; 仔细看山山不动,是船行” ,诗人在诗词中前后两次对山的运动的描述,所选择的参照物分别是(A .风和水B 、船和地面C 、山和船D 、风和地面任务二、能区分直线运动和曲线运动学习要求:阅读 40页第 4段思考题:列举生活中直线运动和曲线运动的事例。
五、自我检测:1、一人骑车由南向北行驶,这时有辆汽车也由南向北从他身旁疾驶而去,若以这辆汽车为参照物,此人(A .向北运动B 、向南运动C 、静止D 、运动方向无法判断2、坐在平直公路上行驶的公共汽车中的乘客, 相对于下列哪个物体是运动的( A 、这辆公共汽车的车厢 B、坐在车内椅子上的乘客C 、在旁边走过的售票员 D、关着的车门3、大型运输机长途飞行时,有时要进行空中加油,在空中加油的过程中,加油机和运输机是相对 ________的。
4、“地球又自转又公转” ,是以 _____________为参照物的。
5、歌词“小小竹排江中游,巍巍青山两岸走” ,前一句中 ________是运动的,是以_________为参照物; 后一句中 ________是运动的, 是以 _________为参照物。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册第三章第一节 《温度计》教学设计及教后的教学设计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册第三章第一节《温度计》教学设计及教后的教学设计一、教学设计1. 教学目标•知识目标:了解温度计的原理和结构,掌握温度计的使用方法。
•能力目标:能够使用温度计测量物体的温度。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对物理实验的兴趣和探索精神。
2. 教学重点和难点•教学重点:掌握温度计的原理和使用方法。
•教学难点:理解温度计的原理和测量原理。
3. 教学准备•教师准备:温度计、水杯、冷热水、黑板、粉笔。
•学生准备:学生笔记本、铅笔、尺子。
4. 教学过程步骤一:导入新课•引导学生回忆上节课所学的内容,提出物体的温度是什么概念。
步骤二:温度计的原理与结构1.分组讨论:将学生分为小组,让小组内的同学共同探讨温度计的原理。
2.学生发表讨论结果:请每个小组派一名代表发表自己小组的讨论结果。
记录学生的回答并进行讲解。
3.展示温度计的结构:教师展示温度计的实物,并请学生观察温度计的结构。
步骤三:温度计的使用方法1.说明温度计的单位:讲解摄氏度的定义及其与华氏度、开氏度的关系。
带领学生理解温度计上刻度的含义。
2.演示温度计的使用过程:教师示范使用温度计测量水的温度,并详细说明操作步骤。
3.学生操作实践:让学生自行借用温度计测量水的温度,并记录在笔记本上。
步骤四:温度计的使用注意事项1.温度计的保养:教师讲解温度计的保养注意事项,并告知有关措施。
2.学生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温度计的使用注意事项,并提出自己的观点。
3.集思广益:请学生逐组依次发表小组的讨论结果,共同总结出使用温度计的注意事项。
5. 教学总结•教师总结:复述本节课的知识要点,强调温度计的原理和使用方法。
•学生总结:学生在笔记本上归纳整理温度计的原理、结构、使用方法和注意事项。
二、教后的教学设计1. 教学反思•教师反思:检查学生运用温度计测量水温的结果,并根据学生的表现进行评价。
•学生反思:学生应对自己在实际测量中可能存在的问题进行反思,并提出改进意见。
2. 巩固练习•布置温度计的相关巩固练习,要求学生在练习中再次运用温度计测量物体的温度。
初中物理八年级第三章教案
初中物理八年级第三章教案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压力的概念,掌握压力的计算方法。
2. 让学生了解重力的概念,掌握重力的计算方法。
3. 让学生能够区分压力和重力,并能够运用压力和重力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重点:1. 压力的概念及其计算方法。
2. 重力的概念及其计算方法。
3. 压力和重力的区分及应用。
教学难点:1. 压力的计算方法的掌握。
2. 重力的计算方法的掌握。
教学准备:1. 教学课件。
2. 压力计。
3. 重力计。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利用课件展示压力和重力的图片,让学生初步了解压力和重力。
2. 提问:压力和重力有什么区别和联系?二、讲解(20分钟)1. 讲解压力的概念:压力是单位面积上受到的力,其计算公式为P=F/A,其中P表示压力,F表示力,A表示面积。
2. 讲解重力的概念:重力是地球对物体施加的吸引力,其计算公式为G=mg,其中G表示重力,m表示质量,g表示重力加速度。
3. 讲解压力和重力的区分:压力是作用在物体表面的力,重力是作用在物体内部的力。
压力与物体接触面的形状和大小有关,重力与物体的质量和重力加速度有关。
三、实验(15分钟)1. 使用压力计测量不同压力下的数值,让学生亲自体验压力的作用。
2. 使用重力计测量不同重力下的数值,让学生亲自体验重力的作用。
四、练习(10分钟)1. 让学生运用压力和重力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如计算一个物体在特定面积上的压力,计算一个物体的重力。
2. 让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彼此解决问题的方法和经验。
五、总结(5分钟)1. 让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的内容,总结压力和重力的概念、计算方法和区分。
2. 强调压力和重力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提醒学生关注身边的压力和重力现象。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讲解、实验和练习相结合的方式,让学生掌握了压力和重力的概念、计算方法和区分。
在实验环节,学生亲自体验了压力和重力的作用,增强了直观感受。
在练习环节,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巩固了所学内容。
八年级物理上册第三章第一节教学设计
第三章第一节透镜导学案设计人:刘伟涛学校:五里初中学习目标1.了解什么是凸透镜,什么是凹透镜2.知道透镜的主光轴、光心、焦点、焦距。
3.知道凸透镜和凹透镜对光的作用。
4.作图中注意的三条光线重点与难点关于三条光线的做法;透镜对光的作用课前预习1.作一个光从空气中照射的水中的图2.由光的折射规律画出光透过三棱镜和玻璃砖的折射光路图。
课内探究一、透镜的分类:凸透镜:;凹透镜:下列属于凸透镜的是:;下列属于凹透镜的是:二、透镜的构造:阅读P60第三自然段及图3.1—2完成下列问题:1.主光轴:。
2。
主光轴上的光心的特殊性:凡是通过光心的光线,其传播方向。
3。
请画出折射光线:(并请标明主光轴与光心)三、透镜对光的作用:凸透镜对光有作用;凹透镜对光有作用。
(1)一束与主光轴平行的光束入射到凸透镜上,请画出光路图:(2)请在上图中标明焦点、焦距。
思考:由在折射时光路是可逆的,你想到了什么?请画图表示。
由此可知:要想利用凸透镜得到平行光需将光源放在凸透镜的四、(探究活动)讨论如何测凸透镜的焦距?学生讨论所用实验器材、方法器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方法: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请同学们思考,平行光经过凹透镜会怎样呢?平行光经过凹透镜会变得___________,它有两个______(虚或实)焦点[补充]:凹透镜对光的发散的作用:有效训练1.画出凸透镜透镜的三条特殊光线:2.根据入射光线和折射光线,在方框内画出适当类型的透镜。
3.思考:如何辨别近视镜与老花镜?课后延伸1.把透镜靠近邮票,观察上面的图案,如所看到的图案的像是缩小的,则此透镜一定是______;如所看到的图案的像是放大的,则此透镜一定是______2.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A.近视眼镜和远视眼镜都是凸透镜B.近视眼镜和远视眼镜都是凹透镜C.近视眼镜是凹透镜,远视眼镜是凸透镜D.近视眼镜是凸透镜,远视眼镜是凹透镜3、某同学让凸透镜正对着太阳光,用光屏在透镜的另一侧观察太阳光通过凸透镜后的现象,移动光屏使光斑最小、最亮,此时光斑离凸透镜16cm.据此,我们可确定此透镜的焦距为()A 8 cmB 16cmC 32cmD 无法确定3、思考:为什么在森林里面不能乱丢矿泉水瓶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5.请完成光路图:。
八年级上册物理第三章导学案
新授
主备
审核
班级
姓名
时间
学习
目标
知识与技能:了解物质的固态和液态之间是可以转化的;了解熔化、凝固的含义,了解晶体和非晶体的区别。
过程与方法:通过探究活动,使学生了解图象是一种比较直观的表示物理量变化的方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教学活动,激发学生对自然现象的关心,产生乐于探索自然现象的情感。
重点
通过观察晶体与非晶体的熔化、凝固过程培养观察能力,实验能力和分析概括能力。
【互助探究】
一、温度
教师准备不同温度的水杯,让学生体验水的冷热程度。
温度:。
二、温度计
1、思考:那怎样才能更准确的知道物体的温度呢?
(自学课本P47,温度计部分,完成下面的题目)
(1)原理:
(2)常用的三种温度计:、、。
2、活动:自制温度计(实验完成后,回答)
1、你观察到什么现象?
2、这说明温度越高,液体的体积越____(选填大或小),这就是____现象。
2、叫做熔点。
3、称为晶体。称为非晶体。常见的晶体有;常见的非晶体有。
四、熔化吸热,凝固放热
1.熔化曲线和凝固曲线各段分别表示温度怎样变化?物质处于什么状态。
【求助交流】
黑龙江省北部最低气温曾经达到过—52.3℃,这时还能使用水银温度计吗?应该使用什么样的温度计?
【补助练兵】
1.人们通常用钨这种金属制造电灯的灯丝,是因为钨的______高.北方建筑工人在秋冬季节和泥时,常用食盐水代替自来水,这是因为食盐水的凝固点_____________.冬天,在东北地区汽车司机常用水和酒精的混合液体作为发动机的冷却液,这是因为这种混合液具有较低的。
提出问题:
猜想和假设: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册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册第3章 第1节(共2课时)教案教案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册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册第3章第1节〔共2课时〕教案教案第三章物态变化第1节温度〔共2课时〕第一课时温度计及摄氏温度【知识与技能】1.理解温度的概念.2.了解生活环境中常见的温度.3.会用温度计测量温度.【过程与方法】1.通过观察和实验了解温度计的结构和原理.2.通过学习活动,使学生掌握温度计的使用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教学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对科学的求知欲,使学生乐于探索自然现象中的物理规律.2.养成使用物理仪器测量的良好习惯.【重点】正确使用温度计测液体的温度,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实验能力.【难点】温度计的构造和使用方法.知识点一温度【自主学习】阅读课本P47-48,完成以下问题:物理学中通常用温度来表示物体的冷热程度.【合作探究】演示一一只手接触冷水,另一只手接触热水,过一会儿,两只手同时插入温水中,如下图,感受一下,两只手的感觉是一样的吗?说明什么问题?答:不一样.说明了仅凭感觉器官去判断温度的上下不准确.知识点二温度计【自主学习】阅读课本P47-48,完成以下问题:1.测量温度的工具是温度计.2.家庭和实验室里常用的温度计是根据液体热胀冷缩的规律制成的.【合作探究】演示二如下图,取一个带塞玻璃瓶(如注射用青霉素瓶)和一根细透明塑料管(如细饮料吸管),在瓶中装满水(在水中滴两滴红色墨水),将细管插入塞中并使细管中的水略高出瓶口,将玻璃瓶放入热水中.1.将会观察到什么现象?答:细管中的液面上升.2.再将玻璃瓶放入温度更高的热水中,又会观察到什么现象?答:液面会继续上升.3.液面高度的不同,能够说明什么问题?答:说明物体的温度不同.演示三1.家庭和实验室里常用的温度计有哪些种类?答:有实验室用温度计、体温计和寒暑表等.2.温度计的根本结构包括哪些?答:温度计的根本构造包括玻璃泡、细玻璃管(内径很细,粗细均匀)、刻度.3.为什么各种温度计的玻璃管都设计得非常细呢?答:可以使测量更精确.4.家庭和实验室里常用的温度计是依据什么原理制成的?答:液体的热胀冷缩.【教师点拨】1.在制备简易温度计时,玻璃管越细越好,能更好地观察到液面的变化;在玻璃瓶的水中参加红墨水,可以方便观察到液面的变化.2.常见的温度计是利用液体的热胀冷缩工作的,另外也有温度计是利用气体的热胀冷缩工作的.【跟进训练】为了提高液体温度计的灵敏度,以下措施中最好的是(D)A.在温度计的玻璃泡与玻璃管之间加一段非常细的管子B.把温度计下端的玻璃泡做小些C.把温度计玻璃管的内径做粗些D.把温度计玻璃管的内径做细些知识点三摄氏温度【自主学习】阅读课本P48,完成以下问题:1.在1个大气压下冰水混合物的温度是0 ℃,沸水的温度是100 ℃,在0 ℃和100 ℃之间划分100等份,每一等份代表1摄氏度.2.-4.7 ℃念作负4.7摄氏度或零下4.7摄氏度.【教师点拨】温度计的刻度是均匀的,每一等份都表示着相同的温度,在0 ℃以上每上升一小格增加1 ℃,0 ℃以下每下降一小格即减少1 ℃,为负数.【跟进训练】(广西百色中考)以下说法正确的选项是(B)A.0 ℃的冰比0 ℃的水冷B.-6 ℃读作“零下6摄氏度〞C.正常情况下,人的体温约为25 ℃D.任何情况下,水的沸点都是100 ℃知识点四温度计的使用【自主学习】阅读课本P49-50,完成以下问题:1.使用温度计时,首先要看清它的量程,然后要看清它的分度值.2.使用实验室用温度计,温度计的玻璃泡要全部浸入被测的液体中,不要碰到容器底或容器壁;温度计的玻璃泡浸入被测液体后要稍微等一会儿,待温度计的示数稳定后再读数;读数时温度计的玻璃泡要继续留在液体中,视线要与温度计中液柱的上外表相平.【合作探究】演示四用温度计测量水的温度1.判断图Ⅰ中4种测量方法的正误,并指出错误的地方.答:图A错误,玻璃泡不能接触烧杯底.图B错误,玻璃泡不能接触烧杯壁.图C错误,玻璃泡要完全浸没在被测液体中.图D正确.2.判断图Ⅱ中3种读数方法的正误,并指出错误的地方.答:甲方法错误,读数时假设俯视读数会偏大.乙方法正确.丙方法错误,读数时假设仰视读数会偏小.演示五 温度计的读数温度计的示数分别是多少摄氏度? 答:-2 ℃、38 ℃. 【教师点拨】1.实验室用温度计的正确使用方法:(1)“一看一清〞:观察它的量程;认清它的分度值.(2)“三要〞:①温度计的玻璃泡要全部浸入被测液体中,不能碰到容器壁或底.②温度计的玻璃泡浸入液体后要稍候一会儿,待示数稳定后再读数.③读数时玻璃泡要继续留在被测液体中,视线与液柱的上外表相平.2.假设将玻璃泡接触容器的底或壁,温度计显示的将是容器本身的温度;视线假设在液柱的上外表以上或以下,读取的数值将比实际值偏大或偏小.【跟进训练】1.(广西柳州中考)用温度计测量烧杯中水的温度,如下图的几种做法中正确的选项是( D )A B C D2.(内蒙古赤峰中考)如下图,温度计的示数为-9 ℃.(温度计的单位是摄氏度) 1.温度计(1)工作原理:液体热胀冷缩(2)构造:玻璃外壳、细玻璃管、玻璃泡、测温液体、刻度 (3)使用方法:一看一清,三要2.摄氏温度 ⎝ ⎛符号:t单位:(℃)在一个大气压下,冰水混合物的温度规定为0摄氏度,沸水的温度规定为100摄氏度.完本钱课对应训练.第二课时 体温计的使用【知识与技能】了解体温计的量程、分度值、使用方法. 【过程与方法】让学生经历科学探究的过程,培养提出问题的意识.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积极探索的精神和比照学习的能力.【重点】体温计的构造.【难点】正确使用体温计测温度,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实验能力.知识点体温计【自主学习】阅读课本P50,完成以下问题:1.体温计的量程是35 ℃~42 ℃,分度值是0.1 ℃.2.体温计的玻璃泡与玻璃细管之间有很细的细管,这种结构使体温计可以离开人体读数.【合作探究】演示体温计甲乙1.体温计相比普通温度计有什么特殊的结构?答:体温计在玻璃泡和直玻璃管之间有非常细的弯曲缩口.2.为什么要这样设计?答:这种结构使体温计可以离开人体读数.3.使用体温计为什么要先甩一甩?其他温度计可以甩吗?答:使玻璃管中的水银回到玻璃泡内.其他温度计不允许甩.4.此时体温计示数是多少?℃.【教师点拨】1.体温计里面的毛细管,比实验室用的温度计更细,而且在玻璃泡和直玻璃管之间有非常细的弯曲缩口.玻璃管非常细,这样当玻璃泡内的水银有微小的膨胀,玻璃管内的水银柱会有明显变化,因而更精确.2.读体温计示数时要离开人体,水银变冷收缩,水银柱在缩口处断开不能退回玻璃泡,所以仍指示原来的温度.重新用体温计时,必须拿着体温计用力往下甩,让水银再回到玻璃泡里,这样才能使用,否那么测量出的温度不准确.3.使用温度计前不甩,那么当被测的体温高于体温计的示数时,水银柱会上升;当低于体温计的示数时,水银柱不会下降,可简记为“能上不能下〞.4.体温计、实验室用温度计、寒暑表的比拟 原理 液体的热胀冷缩单位 摄氏度 工程 实验室用温度计体温计寒暑表构造 都是由玻璃外壳、毛细管、玻璃泡、液体、刻度等组成 测量范围 -20℃~110 ℃35℃~42 ℃ -25℃~50 ℃分度值 1 ℃ 0.1 ℃ 1 ℃ 用途 实验用 测体温 测气温 构造 无缩口 有缩口 无缩口 玻璃泡内的液体煤油水银酒精用法 不能甩,不能离开被测液体读数用前需把水银甩下去,能离开人体读数 不能甩,不能离开被测环境读数1.(甘肃兰州中考)对于水银体温计的认识,以下说法正确的选项是( C ) A .其分度值为0.01 ℃B .它利用了气体热胀冷缩的原理C .读数时可以离开人体D .可以不采取任何措施进行连续测量2.(山东泰安中考)如下图为常用体温计,其读数为37.8 ℃.体温计⎩⎨⎧构造特点:缩口使用方法:使用前要用力往下甩完本钱课对应训练.。
八年级物理上册第三章第一节温度教案
八年级物理上册教案第三章物态变化一.课标要求1.能区别固、液、气三种物态。
2.能描述这三种物态的基本特征。
3.能说出生活环境中常见的温度值。
4.了解液体温度计的工作原理,会用温度计测量温度。
二.教材分析本章的主要内容有温度、温度计及其使用、熔化和凝固、蒸发和沸腾、液化、升华和凝华。
由于热现象和实际生活联系实际密切,所以中考题的类型较多,常见题型有填空题、选择题、实验探究题和简答题等,因而温度计的使用、物态变化的图像和对各种物态变化现象的科学探究仍是今后中考命题的热点。
三:学情分析1.学生对本章内容原本就有一定的基础,对一些物态变化现象并不陌生,且教学要就不高,主要是了解一些基本的规律,然后应用这些规律解决生产和生活中某些简单的问题,理解起来并不困难,所以将培养学生的设计能力、动手实验能力和合作探究能力作为本章重点。
2.学生虽然熟悉生活中的自然生活中的各种物态变化现象,但区分起来,却不知从何入手,教师可多举例,讲明分析的思路和判断的依据。
3.有些学生在实验过程中观察不够仔细,有些学生不愿意动手、或没有耐心,教师要适当引导.如物态变化前后温度的变化出现了什么现象等,让学生自己去发现、归纳、从而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第三章物态变化第1节温度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理解温度的概念;2、了解生活环境中常见的温度值;3、会用温度计测量温度。
二、过程与方法1、通过观察和实验了解温度计的结构;2、通过学习活动,使学生掌握温度计的使用方法;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教学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对科学的求知欲望,使学生乐于探索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学道理。
重点:1、摄氏温度的规定及其读法和写法。
2、实验室温度计的使用方法。
难点:体温计、实验室温度计和寒暑表在结构、测量范围、分度值和使用方法上的区别演示器材:演示温度计、多媒体课件。
教学准备:自制温度计、大烧杯三只(250ml),实验用温度计,体温计,冰水,冷水,开水(每一组学生实验桌上使用的器材)。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第三章第1节《温度》教学设计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第三章第1节《温度》教学设计温度是物理学的一个基本概念。
作为热学的基本测量工具,温度计在本章的各个实验中是不可或缺的。
为了帮助学生知道温度的知识和学会使用温度计,教材首先引导学生认识到仅仅通过感觉是不可靠的,从而认识到使用测量工具(温度计)的必要性。
随后通过自制温度计,帮助学生理解温度计的原理,并在此基础上,引入了摄氏温度的概念。
最后,在简单介绍温度计的量程和分度值的基础上,通过实验“用温度计测量水的温度”,让学生掌握温度计的使用方法。
这样的处理思路,通过展现物理知识之间的逻辑性,可以较好地帮助学生理解概念、掌握技能。
二、学情分析学生虽然在小学三年级科学课中已初步知道温度的概念,但还停留于浅层认识的程度。
测量是一门科学,精确地测量就必须正确的使用测量工具。
比如测量体温、测量气温等。
但由于八年级学生才刚接触物理,要求学生从物理的角度进行测量只经历了《长度和时间的测量》,还没有形成规范,所以学生对于测量温度的意义以及科学规范使用温度计认识不足,学生观察、操作随意性比较大。
因此这一节对于培养学生科学规范使用测量工具形成良好的习惯素养有着重要的作用。
三、课标要求知识与技能:学生知道温度及摄氏温度的规定,能说出生活环境中常见的温度值,了解液体温度计的工作原理,会用常见温度计测量温度。
过程与方法:用常见温度计测量温度是学生必做实验。
要培养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学会使用探究实验的方法解决问题的能力,能对探究过程和结果做出评估,并表达和交流。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尝试对环境温度问题发表自己的见解。
四、教学目标1、通过阅读和体验,让学生知道温度及摄氏温度的规定,培养学生用理性思维解决问题的能力。
让学生能说出一些生活中常见的温度值、温度有关现象、各类温度计,并能尝试对环境温度问题发表自己的见解,提升学生人文底蕴。
2、通过观察和实验,让学生了解液体温度计的结构、工作原理,渗透测温原理,学会在实践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不断创新的探究方法。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册第三章第一节透镜教案word版
上课时间:月日星期目标1、知识和技能:了解什么是凸透镜、凹透镜,了解透镜的焦点、焦距。
了解凸透镜和凹透镜对光的作用。
2、过程和方法:观察凸透镜对光的会聚作用和凹透镜对光的发散作用。
测量凸透镜的焦距。
3●教学重点:透镜对光的作用●教学难点:凸透镜对光的会聚作用和凹透镜对光的发散作用的观察。
●教学器材:凸透镜30个、凹透镜30个、平行光源一个、光具座。
●教学过程:出示各种各样的透镜,并画出课本图3.1-1所示凸透镜、凹透镜。
板书:一、透镜的分类:1、凸透镜:中间厚,边缘薄。
2、凹透镜:中间薄,边缘厚。
照课本图3.1-2简单介绍一下透镜的主光轴和光心。
对于光心,让学生知道大致在透镜的中心处即可。
在黑板上画几个有关图示。
板书:二、主光轴和光心:1、通过两个球心的直线。
2、光心的特性:通过光心的光线传播方向不想想做做:做课本图3.1-3的实验来研究凸透镜对光的会聚作用,凹透镜对光的发散作用。
学生分组在阳光下做实验,用凹透镜代替凸透镜实验,可以说明凹透镜不能使平板书:三、透镜的光学性质:1、焦点和焦距根据实验现象画出下面两个光路图。
介绍凸(凹)透镜的焦点、焦距,并在图上用符号标出。
板书:2板书:凸透镜对光的会聚作用3、凹透镜光学性质:回忆实验结果,板书讲解下面两个光路图,再用文字归纳。
凹透镜对动手动脑学物理1、拿两块透镜让学生测出焦距。
这个问题已经在“想想做做”的栏目中做过了,这里让再2、把小灯泡放在凸透镜的焦点上,小灯泡发出的光通过凸透镜后就可以变成平行光。
介绍平行光源,并演示凸透镜、凹透镜光学性质。
布置作业 1.复习本节课文. 2.课本P62习题课堂反馈:教学反思二、生活中的透镜上课时间:月日星期【教学目标】1.知识和技能:了解透镜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2.过程和方法:经历制作模型照相机的过程,了解照相机的成像原理。
能简单描述凸透镜成实像和虚像的主要特征。
3.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模拟相机的制作和使用,获得成功的愉悦。
教科版八年级物理第三章第一节认识声现象教学设计
教科版八年级物理第三章第一节认识声现象教学设计我的教学设计旨在通过直观的实验和实践活动,让学生深入理解声音的产生、传播和特性的基本知识。
一、设计意图:我选择以实验和生活实例相结合的方式进行教学,让学生在实践中感受声音,理解声音。
我希望通过这样的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他们的实践能力和科学思维。
二、教学目标:1. 了解声音的产生,知道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2. 知道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了解固体、液体、气体都可以传播声音。
3. 了解声音的三个特征:音调、响度、音色,知道它们的影响因素。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声音的产生,声音的传播。
难点:声音特性的理解,声音的三个特征及其影响因素。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扬声器、音叉、细线、乒乓球、尺子、空矿泉水瓶等。
2. 学具:记录本、笔。
五、活动过程:1. 引入:我通过播放音乐,让学生感受声音,然后提问:“你们听到的是什么声音?声音是如何产生的?”2. 探究声音的产生:我演示实验,将扬声器放在乒乓球上,乒乓球被弹起,同时发出声音。
我让学生观察,并提问:“乒乓球被弹起时,发生了什么?声音是如何产生的?”3. 探究声音的传播:我让学生两人一组,一个学生振动尺子,另一个学生观察尺子的振动,并尝试听到振动产生的声音。
我提问:“你们听到了什么?声音是如何传播的?”4. 探究声音的特性:我让学生用笔记录下乒乓球被弹起的高度,并观察声音的音调。
我提问:“你们观察到了什么?声音的音调与什么有关?”六、活动重难点:1. 重点:声音的产生,声音的传播。
2. 难点:声音特性的理解,声音的三个特征及其影响因素。
七、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我在课后反思中发现,学生对于声音的产生和传播有了更深入的理解,但对于声音特性的理解还有待提高。
在今后的教学中,我将继续通过实践活动,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声音的三个特征。
同时,我可以让学生进行拓展延伸,比如探究不同介质对声音传播的影响,或者设计实验测量声音的响度等。
人教版初二物理上册教案:第三章第一节温度教学设计
人教版初二物理上册教案:第三章第一节温度教学设计编号:姓名:审核人:教学目的:1、知识与技艺〔1〕了解温度的概念;〔2〕了解生活环境中罕见的温度值;〔3〕会用温度计测量温度。
2、进程与方法〔1〕经过观察和实验了解温度计的结构;〔2〕经过学习活动,使先生掌握温度计的运用方法;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经过教学活动,激起先生的学习兴味和对迷信的求知愿望,使先生乐于探求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学道理。
实验器材:烧杯三只,温度计,体温计,冰水,自来水,开水,〝冰糖〞,两只一次性茶杯及饮用水〔每一组先生实验桌上运用的器材〕演示器材:焦耳定律演示仪演示温度计多媒体课件教学进程:一、创设情形,引入课题1.将事前制造好的〝冰糖〞发给先生,在吃了有数次的冷饮之后,用心去体验〝冷〞的觉得。
〔调制浓的糖水,用保鲜膜包好,放入冰箱中冷冻〕2.接着,再喝一口饮用水师:有什么觉得?生:冷,热。
师:物理学中,把物体的冷热水平叫做温度。
〔多媒体显示〕3.三只烧杯中区分放冰水、自来水和足够热的水,引导先生停止〝冷〞〝热〞的体验:A.把左手放入冰水中,再放到自来水中,说出自己的感受B.把右手放入足够热的水中,再放到自来水中,说出自己的感受师:为什么同一杯自来水在差不多相反的时间内有两种差异很大的冷热觉得呢?生:看来人的觉得是不牢靠的。
师:在日常生活中,人们经常凭自身的阅历和觉得去判别事物,但是这种阅历和觉得明天遭遇到了应战,怎样办?用迷信武装自己,英勇地迎接应战!让我们拿起武器,迎接应战!二、层层递进,学习新知1.实验演示,了解原理师:关于温度计,同窗们一定不生疏,为了使大家更清楚的了解它,请同窗们看一个小实验:〔应用老教材中做〝焦耳定律〞的演示实验的器材,在锥形瓶中区分放入酒精、水和煤油,观察加热和中止加热时液面的变化〕这就是我们家中的电热水器,其中的微妙,下学期我们会详细的学习的,明天我们只是应用它来给瓶中的水加热。
请同窗们留意观察玻璃管中液面的变化!生:液面上升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八年级物理 3.1《透镜》导学案
班级 姓名 学科 物理 小组
编号
备课时间 授课时间 主备人 赵文革 审核人
程金海 张建军 孙毅力 刘丽洁陈艳东
编号
8W013
学习目标:
1、了解什么是凸透镜,什么是凹透镜,了解透镜的主光轴、光心、焦点、焦距。
2、经历用多种方法辨别凸透镜和凹透镜的过程
3、通过实验,了解透镜对光的会聚作用和发散作用。
重点:透镜的鉴别方法。
难点:透镜对光的作用。
知识链接
1、光的直线传播条件:光在 中沿直线传播。
2、光的折射:光从一种介质 入另一种介质时,传播方向发生 ,这种现象叫光的折射 。
3、光从空气斜射入水或其他介质中时,折射角 入射角(折射光线向 偏折);当光线垂直射向介质表面时,传播方向 。
4、完成光路图:
导学过程:
一、透镜的分类
(学生活动)透镜是由透明材料(玻璃、水晶等)磨制成的两面都是球面或一面是球面另一面是平面的透明体叫透镜。
请同学们列举日常生活中应用到透镜的例子。
让学生观察手头的透镜,描述它们的结构特点。
1.(学生活动)请同学们阅读课本60页第二段完成下列问题 透镜分为 和__________两类。
________ ___叫凸透镜,_____ ______叫凹透镜,
2.(学生活动)请同学们用凸透镜和凹透镜看书上的字,你们会发现什么?通过_____透镜看到物体的像是放大的?通过_____透镜看到物体的像是缩小的?
3.(演示实验)一束平行光通过凸透镜或凹透镜将会发生什么现象? 凸透镜对光有_____ ___作用,凹透镜对光有___ ___作用。
如何鉴别一个透镜是凸透镜还是凹透镜?你有几种方法?
鉴别方法:
二.透镜相关名词:
(学生活动)学生阅读课本60页和61页,完成下列问题并画图说明:
①主光轴:透镜上通过 的直线叫主光轴,简称 。
画主轴应用点划线。
② 光心(O ):主轴上有个特殊的点,凡是通过该点的光 这个点叫光心。
③ 焦点(F ):跟主轴平行的光通过凸透镜后会聚在主轴上的F 点,凸透镜有______个焦点, ④ 焦距(ƒ): 。
与凹透镜主轴平行的入射光经过凹透镜后将变成发散光线(画出图)
将这些发散光线反向延长也会交于主轴上的F 点,由于这一交点F 不是光线实际会聚的点,因此叫做凹透镜的虚焦点。
凸透镜和凹透镜中路可逆.
三.(探究活动)如何测凸透镜的焦距? 学生讨论所用实验器材、方法 器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方法:_______________________了 _______
玻璃
空气
水
空气
●物理阅读透镜中三条特殊光线
1. 凸透镜的光路图中有三条特殊光线,它们的传播方向是特定的,掌握这三条光线的具体传播情
况,不但对凸透镜的光路图的画法有帮助,同时对凸透镜成像规律的作图法得出有重要作用。
凸透镜三条特殊光线:(1)过光心的光线,其传播方向不改变;(2)平行主光轴的光线过焦
点;(3)过焦点射向凸透镜的光线折射后将平行主光轴传播。
画出凸透镜中三条特殊光线的光路图
凸透镜越凸(也就是越厚)对光的会聚能力越(选填强或弱)
2.凹透镜三条特殊光线:(1)过光心的光线,其传播方向不改变;(2)平行主光轴的光线发散射出,折射光线的反向延长线会聚在虚焦点;(3)指向另一侧虚焦点的光线折射后将平行主光轴传播。
画出凹透镜中三条特殊光线光路图
思考:每个透镜都有个焦点、个焦距和个光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