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等三角形证明培优精选

合集下载

全等三角形培优材料1 - 副本

全等三角形培优材料1 - 副本

FE DCBA1.如图,AB =AD ,CB =CD .△ABC 与△ADC 全等吗?为什么?2.如图,C 是AB 的中点,AD =CE ,CD =BE .求证△ACD ≌△CBE .3.如图,点B ,E ,C ,F 在一条直线上,AB =DE ,AC =DF ,BE =CF . 求证∠A =∠D .4.已知,如图,AB=AD ,DC=CB .求证:∠B=∠D 。

5.如图, AD =BC, AB =DC, DE =BF. 求证:BE =DF.AD C B1.如图,AC 和BD 相交于点O ,OA =OC ,OB =OD .求证DC ∥AB .2.如图,△ABC ≌△A B C ''',AD ,A D ''分别是△ABC ,△A B C '''的对应边上的中线,AD 与A D ''有什么关系?证明你的结论.3.如图,已知AC ⊥AB ,DB ⊥AB ,AC =BE ,AE =BD ,试猜想线段CE 与DE 的大小与位置关系,并证明你的结论.4.已知:如图,AD ∥BC ,AD=CB ,求证:△ADC ≌△CBA .5.已知:如图AD ∥BC ,AD=CB ,AE=CF 。

求证:△AFD ≌△CEB .6.已知,如图,AB=AC ,AD=AE ,∠1=∠2。

求证:△ABD ≌△ACE .C EDBAE B CFD A BC D 2 AC B ED1H F ED CB A 7.已知:如图,点B,E,C,F 在同一直线上,AB ∥DE,且AB=DE,BE=CF. 求证:AC ∥DF .8.已知:如图,AD 是BC 上的中线 ,且DF=DE .求证:BE ∥CF .9.如图, 在△ABC 中, 分别延长中线BE 、CD 至F 、H, 使EF =BE, DH =CD, 连结AF 、AH . 求证:(1) AF =AH ;(2)点A 、F 、H 三点在同一直线上; (3)HF ∥BC.10.如图, 在△ABC 中, AC ⊥BC, AC =BC, 直线EF 交AC 于F, 交AB 于E, 交BC 的延长线于D, 连结AD 、BF, CF =CD. 求证:BF =AD, BF ⊥AD.11.证明:如果两个三角形有两条边和其中一边上的中线对应相等,那么这两个三角形全等.(提示:首先分清已知和求证,然后画出图形,再结合图形用数学符号表示已知和求证)AB E F12.证明:如果两个三角形有两条边和第三边上的中线对应相等,那么这两个三角形全等.13.已知:如图,正方形ABCD ,BE =CF ,求证:(1)AE =BF ; (2)AE ⊥BF . 14.已知:E 是正方形ABCD 的边长AD 上一点,BF 平分∠EBC ,交CD 于F ,求证BE=AE+CF.(提示:旋转构造等腰)15.如图,△ABD 和△ACE 是△ABC 外两个等腰直角三角形,∠BAD=∠CAE=900.(1)判断CD 与BE 有怎样的数量关系;(2)探索DC 与BE 的夹角的大小.(3)取BC 的中点M ,连MA ,探讨MA 与DE 的位置关系。

全等三角形各种类型证明培优(经典)

全等三角形各种类型证明培优(经典)

全等三角形全等图形:能够完全重合的两个图形就是全等图形. 全等多边形: 能够完全重合的多边形就是全等多边形.相互重合的顶点叫做对应顶点,相互重合的边叫做对应边,相互重合的角叫做对应角. 全等多边形的对应边、对应角分别相等.如下图,两个全等的五边形,记作:五边形ABCDE ≌五边形'''''A B C D E . 这里符号“≌”表示全等,读作“全等于”.A'B'C'D'E'EDCBA全等三角形:能够完全重合的三角形就是全等三角形.全等三角形的对应边相等,对应角分别相等;反之,如果两个三角形的边和角分别对应相等,那么这两个三角形全等. 全等三角形对应的中线、高线、角平分线及周长面积均相等.全等三角形的概念与表示:能够完全重合的两个三角形叫作全等三角形.能够相互重合的顶点、边、角分别叫作对应顶点、对应边、对应角.全等符号为“≌”.全等三角形的性质:对应角相等,对应边相等,对应边上的中线相等,对应边上的高相等,对应角的角平分线相等,面积相等. 寻找对应边和对应角,常用到以下方法:(1)全等三角形对应角所对的边是对应边,两个对应角所夹的边是对应边. (2)全等三角形对应边所对的角是对应角,两条对应边所夹的角是对应角. (3)有公共边的,公共边常是对应边. (4)有公共角的,公共角常是对应角. (5)有对顶角的,对顶角常是对应角. 全等三角形的判定方法:(1) 边角边定理(SAS ):两边和它们的夹角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 (2) 角边角定理(ASA ):两角和它们的夹边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 (3) 边边边定理(SSS ):三边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4) 角角边定理(AAS ):两个角和其中一个角的对边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 (5) 斜边、直角边定理(HL ):斜边和一条直角边对应相等的两个直角三角形全等.判定三角形全等的基本思路:SAS HLSSS →⎧⎪→⎨⎪→⎩ 找夹角已知两边 找直角 找另一边ASA AAS SAS AAS ⎧⎪⎧⎪⎨⎪⎨⎪⎪⎪⎩⎩ 边为角的对边→找任意一角→ 找这条边上的另一角→已知一边一角 边就是角的一条边 找这条边上的对角→ 找该角的另一边→ ASAAAS →⎧⎨→⎩ 找两角的夹边已知两角 找任意一边全等三角形的图形归纳起来有以下几种典型形式:⑴ 平移全等型⑵ 对称全等型⑶ 旋转全等型由全等可得到的相关定理:⑴ 角的平分线上的点到这个角的两边的距离相等. ⑵ 到一个角的两边的距离相同的点,在这个角的平分线上.⑶ 等腰三角形的性质定理:等腰三角形的两个底角相等 (即等边对等角). ⑷ 等腰三角形的顶角平分线、底边上的中线和底边上的高互相重合.⑸ 等腰三角形的判定定理 如果一个三角形有两个角相等,那么这两个角所对的边也相等⑹ 线段垂直平分线上的点和这条线段两个端点的距离相等.⑺ 和一条线段两个端点距离相等的点,在这条线段的垂直平分线上. 三角形辅助线做法:图中有角平分线,可向两边作垂线。

word完整版全等三角形培优含答案推荐文档

word完整版全等三角形培优含答案推荐文档

三角形培优练习题1已知:AB=4 , AC=2 , D是BC中点,AD是整数,求AD2 已知:BC=DE,/ B= / E,/ C= / D , F 是CD 中点,求证:A 3 已知:/ 1 = / 2, CD=DE , EF//AB,求证:EF=AC4 已知:AD 平分/ BAC , AC=AB+BD,求证:/ B=2 / C5 已知:AC 平分/ BAD , CE丄AB,/ B+ / D=180 °,求证:AE=AD+BE6如图,四边形ABCD中,AB // DC, BE、CE分别平分/ ABC、/ BCD ,且点E在AD上。

求证:BC=AB+DC。

7 已知:AB=CD,/ A= / D,求证:/ B= / C8.P 是/ BAC 平分线AD 上一点,AC>AB,求证:PC-PB<AC-AB9 已知,E 是AB 中点,AF=BD , BD=5 , AC=7,求DC10.如图,已知AD // BC ,Z PAB的平分线与/ CBA的平分线相交于E, CE的连线交AP 于D .求证:AD + BC=AB.11如图,△ ABC中,AD是/ CAB的平分线,且AB=AC+CD,求证:/ C=2/ B12 如图:AE BC交于点M F 点在AMk, BE// CF, BE=CF求证:人皿是厶ABC的中线。

E13已知:如图,AB=AC, BD AC, CE AB,垂足分别为D、E, BD、CE相交于点F。

求证:BE =CD.C14在厶ABC中,ACB 90 , AC BC,直线MN经过点C,且AD MN于D ,BE MN于E •⑴当直线MN绕点C旋转到图1的位置时,求证:① ADC也CEB :②DE AD BE ;(2)当直线MN绕点C旋转到图2的位置时,(1)中的结论还成立吗?若成立,15 如图所示,已知AE! AB, AF丄AC, AE=AB AF=AC 求证:(1) EC=BF ( 2) EC丄BF请给出证明;若不成立,说明理由B C16.如图,已知AC // BD , EA、EB分别平分/ CAB和/ DBA , CD过点E,贝U AB与AC+BD 相等吗?请说明理由17.如图9所示,△ ABC是等腰直角三角形,/ ACB = 90°, AD是BC边上的中线,过C 作AD的垂线,交AB于点E,交AD于点F,求证:/ ADC = Z BDE .图9全等三角形证明经典(答案)1. 延长AD 至U E,使DE=AD, 则三角形ADC 全等于三角形EBD即BE=AC=2 在三角形ABE 中,AB-BE<AE<AB+BE即:10-2<2AD<10+2 4<AD<6又AD 是整数,则AD=52 证明:连接BF 和EF。

(最新整理)培优专题全等三角形

(最新整理)培优专题全等三角形
直角三角形全等。
2021/7/26
8
知识回顾:
包括直角三角形
一般三角形 全等的条件:
1.定义(重合)法;
种解 方题
2.SSS;
法 中 3.SAS;
常 用
4.ASA;
不包括其它形 状的三角形
的 5.AAS.
4
直角三角形 全等特有的条件:HL.
2021/7/26
9
总结:
边边边:三边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 (“SSS”)
2021/7/26
26
5.已知:如图:在△ABC中,BE、CF分别是AC、AB 两边上的高,在BE上截取BD=AC,在CF的延长线 上截取CG=AB,连结AD、AG。
求证:△ ADG 为等腰直角三角形。
2021/7Biblioteka 26276.已知:如图21,AD平分∠BAC,DE⊥AB 于E,DF⊥AC于F,DB=DC, 求证:EB=FC
2.如图,已知E在AB上,∠1=∠2, ∠3=∠4,
那么AC等于AD吗?为什么?
C
3
AE
1 2
4
解:AC=AD
B
理由:在△EBC和△EBD中
∠1=∠2 ∠3=∠4 EB=EB
D
∴ △EBC≌△EBD (AAS)
∴ BC=BD
在△ABC和△ABD中
AB=AB
∠1=∠2
BC=BD
∴ △ABC≌△ABD (SAS)
(最新整理)培优专题全等三角形
2021/7/26
1
培优专题
全等三角形
2021/7/26
2
1:什么是全等三角形?一个三角形经过哪些变 化可以得到它的全等形?
能够完全重合的两个三角形叫做全等三角形。一个三角 形经过平移、翻折、旋转可以得到它的全等形。

全等三角形问题培优

全等三角形问题培优

全等三角形问题培优在初中数学学习中,全等三角形是一个很重要的概念。

全等三角形指的是具有相等边长和相等内角的两个三角形。

在解决问题时,我们常常要运用全等三角形的性质。

本文将从这一角度出发,介绍全等三角形问题的培优方法。

一、全等三角形的定义和性质全等三角形是指具有相等边长和相等内角的两个三角形。

在解决问题时,我们可以利用全等三角形的性质来简化计算过程和证明过程。

1. 边边边(SSS)全等条件:如果两个三角形的三边分别相等,则这两个三角形全等。

2. 边角边(SAS)全等条件:如果两个三角形的一个边和其夹角分别相等,并且另一边也相等,则这两个三角形全等。

3. 角边角(ASA)全等条件:如果两个三角形的两个角和夹在两个角之间的边分别相等,则这两个三角形全等。

利用这些全等条件,我们可以在解决问题过程中找到相应的全等三角形,从而得出答案。

二、全等三角形的应用1. 边长和角度比较在问题中,经常会出现两个或多个三角形的边长或内角需要进行比较的情况。

利用全等三角形的性质,我们不需要逐一计算每个边长或者每个内角的数值,只需要通过观察边长和角度的关系,找到全等三角形,就可以简化计算过程。

例如,已知三角形ABC和三角形DEF的三个内角分别相等,我们可以得出这两个三角形全等。

如果已知三角形ABC的一条边的长度为a,而三角形DEF的相应边的长度为b,那么我们就可以直接得出三角形DEF的边长与a的比较结果。

2. 证明问题在几何证明中,全等三角形是常常被用到的工具。

通过找到一个或多个全等三角形,我们可以得到所求证的结论。

例如,我们需要证明两条线段相等,可以通过构造两个全等三角形,使得所求线段等于全等三角形中的某条边。

然后,利用全等三角形的性质,我们可以得到所求线段等于另一条边,从而得到所需要证明的结论。

3. 问题求解在解决具体问题时,全等三角形也是一个很有用的工具。

通过观察问题中的几何关系,我们可以找到并利用全等三角形来简化问题的求解过程。

全等三角形证明培优题

全等三角形证明培优题

模块一:根本辅助线1.如图,AC=BD,AD⊥AC,BC⊥BD,求证:AD=BC.2.如图,AB=AE,∠ABC=∠AED,BC=ED,点F是CD的中点,〔1〕求证:AF⊥CD.〔2〕在你连接BE后,还能得出什么新的结论?请写出三个〔不要求证明〕3.如图,∠B=∠E,∠C=∠D,BC=DE,M为CD中点,求证:AM⊥CD.4.如图,平面上有一边长为2的正方形ABCD,O为对角线的交点,正方形OEFG的顶点与O 重合,OE、OG分别与正方形ABCD的边交于M、N两点.①如图〔1〕,当OE⊥AB时,四边形OMBN的面积为___;②如图〔2〕,当正方形OEFG绕点O旋转时,四边形OMBN的面积会发生变化吗?试证明你的结论.5.如下图,在△ABC中,AB=AC,在AB上取一点E,在AC延长线上取一点F,使BE=CF,EF交BC于G.求证:EG=FG。

6.如图,在△ABC中,AB=AC,E在线段AC上,D在AB的延长线,连DE交BC于F,过点E 作EG⊥BC于G.〔1〕假设∠A=50°,∠D=30°,求∠GEF的度数;〔2〕假设BD=CE,求证:FG=BF+CG.模块二:母子型1:如图,点C为线段AB上一点,△ACM, △CBN都是等边三角形,AN交MC于点E,BM 交CN于点F.(1)求证:AN=BM;(2)求证:△CEF为等边三角形2.如图,,等腰Rt△OAB中,∠AOB=90°,等腰Rt△EOF中,∠EOF=90°,连结AE、BF。

求证:〔1〕AE=BF;〔2〕AE⊥BF。

3.如图1,假设四边形ABCD、四边形GFED都是正方形,显然图中有AG=CE,AG⊥CE;〔1〕当正方形GFED绕D旋转到如图2的位置时,AG=CE是否成立?假设成立,请给出证明;假设不成立,请说明理由;〔2〕当正方形GFED绕D旋转到如图3的位置时,延长CE交AG于H,交AD于M.①求证:AG⊥CH;②当AD=4,DG=2时,求CH的长.4.如图,△ABD、△AEC都是等边三角形,AF⊥CD于点F,AH⊥BE于点H,问:〔1〕BE与CD 有何数量关系?为什么?〔2〕AF、AH有何数量关系?为什么?5.:如图①所示,在△ABC和△ADE中,AB=AC,AD=AE,∠BAC=∠DAE,且点B,A,D在一条直线上,连接BE,CD,M,N分别为BE,CD的中点.〔1〕求证:①BE=CD;②△AMN是等腰三角形;〔2〕在图①的根底上,将△ADE绕点A按顺时针方向旋转180°,其他条件不变,得到图②所示的图形.请直接写出〔1〕中的两个结论是否仍然成立;〔3〕在〔2〕的条件下,请你在图②中延长ED交线段BC于点P.求证:△PBD∽△AMN.6.〔2021•丰台区一模〕如图1,在△ABC中,∠ACB为锐角,点D为射线BC上一点,连接AD,以AD为一边且在AD的右侧作正方形ADEF.〔1〕如果AB=AC,∠BAC=90°,①当点D在线段BC上时〔与点B不重合〕,如图2,线段CF、BD所在直线的位置关系为______,线段CF、BD的数量关系为______;②当点D在线段BC的延长线上时,如图3,①中的结论是否仍然成立,并说明理由;〔2〕如果AB≠AC,∠BAC是锐角,点D在线段BC上,当∠ACB满足什么条件时,CF⊥BC〔点C、F不重合〕,并说明理由.模块三倍长中线(1)倍长中线〔2〕倍长类中线1.:如图,△ABC中,AD平分∠BAC,且BD=CD,求证:AB=AC.2.,如图△ABC 中,AC>AB,AM 是BC 边上的中线,求证:21〔AC-AB 〕<AM <21(AB+AC).3. 如下图,△ABC 中,AD 平分∠BAC,E,F 分别在BD,AD 上,DE=CD,EF=AC,求证:EF//AB.4.如图,AD 是△ABC 的中线,E 、F 分别在AB 、AC 上,且DE ⊥DF 求证:BE+CF >EF .4. 如图,在△ABC 中,AB=AC ,CE 是AB 边上的中线,延长AB 到D ,使BD=AB ,连接CD .求证:CE=21CD.5. 证明:直角三角形斜边上的中线等于斜边上的一半。

全等三角形培优

全等三角形培优

全等三角形培优关键信息项1、培优课程的目标和预期成果明确学生在全等三角形知识方面的掌握程度提升目标预期学生在相关考试和竞赛中的表现提升2、教学内容和方法涵盖全等三角形的定义、性质、判定定理等核心知识点采用讲解、练习、讨论、案例分析等多种教学方法3、教学时间和进度安排总课时数每周的上课时间和时长每个阶段的教学重点和进度计划4、学生的学习要求和责任按时参加课程,完成作业和练习积极参与课堂讨论和互动主动提出问题和寻求帮助5、教师的职责和教学质量保障具备专业知识和教学经验及时批改作业和答疑解惑定期进行教学评估和改进6、费用和退费政策课程费用的具体金额和支付方式退费的条件和流程7、保密和知识产权对教学资料和学生学习成果的保密规定知识产权的归属11 课程目标和预期成果111 本全等三角形培优课程旨在帮助学生深入理解全等三角形的概念、性质和判定方法,提高学生运用全等三角形知识解决复杂几何问题的能力。

通过本次培优课程,学生应能够熟练掌握全等三角形的各种证明技巧,能够准确快速地识别全等三角形,并能够运用全等三角形的知识解决综合性的几何难题。

112 预期成果方面,学生在完成本课程后,在学校的数学考试中有关全等三角形的题目得分率应显著提高,能够在数学竞赛中灵活运用所学知识取得较好的成绩。

同时,学生应具备较强的逻辑思维能力和空间想象能力,为后续学习更高级的几何知识打下坚实的基础。

12 教学内容和方法121 教学内容将全面涵盖全等三角形的各个方面,包括但不限于:全等三角形的定义、性质和判定定理(SSS、SAS、ASA、AAS、HL)的详细讲解和应用举例。

全等三角形与其他几何图形(如等腰三角形、直角三角形)的综合应用。

全等三角形在证明线段相等、角相等以及求解图形面积等问题中的应用。

复杂图形中全等三角形的识别和构造。

122 教学方法将多样化,以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课堂讲解:由教师系统地讲解全等三角形的知识点,确保学生理解基本概念和原理。

【全等三角形】培优题型全集

【全等三角形】培优题型全集

《全等三角形》培优题型全集题型一:倍长中线(线段)造全等1、已知:如图,AD 是△ABC 的中线,BE 交AC 于E ,交AD 于F ,且 AE=EF ,求证:AC=BFC2、如图,△ABC 中,AB=5,AC=3,则中线AD 的取值范围是______.DCBA3、在△ABC 中,AC=5,中线AD=7,则AB 边的取值范围是( ) A 、1<AB<29 B 、4<AB<24C 、5<AB<19D 、9<AB<194、已知:AD 、AE 分别是△ABC 和△ABD 的中线,且BA=BD , 求证:AE=21AC CE5、已知:如图,在ABC ∆中,AC AB ≠,D 、E 在BC 上,且DE=EC ,过D 作BA DF //交AE 于点F ,DF=AC. 求证:AE 平分BAC ∠ABFDEC题型二:截长补短1、已知,四边形ABCD 中,AB ∥CD ,∠1=∠2,∠3=∠4。

求证:BC =AB +CD 。

2、已知:如图,在△ABC 中,∠C =2∠B ,∠1=∠2, 求证:AB=AC+CD.3、如图,在△ABC 中,∠BAC=60°, AD 是∠BAC 的平分线,且AC=AB+BD ,求∠ABC 的度数DCBA4、已知ABC ∆中,60A ∠=,BD 、CE 分别平分ABC ∠和.ACB ∠,BD 、CE 交于点O ,试判断BE 、CD 、BC 的数量关系,并加以证明.DOECB ADCB A 12题型三:角平分线上的点向角两边引垂线段1、如图,在四边形ABCD中,BC>BA,AD=CD,求证:∠BAD+∠C=180°C2、如图,四边形ABCD中,AC平分∠BAD,CE⊥AB于E,AD+AB=2AE,则∠B与∠ADC互补,为什么?3、如图,△ABD和△ACD,BD=CD,∠ABD=∠ACD,求证AD平分∠BAC.4、已知,AB>AD,∠1=∠2,CD=BC。

全等三角形证明培优题精编版

全等三角形证明培优题精编版

……………………………………………………………最新资料推荐…………………………………………………模块一:基本辅助线AD=BC.,求证:⊥AC,BC⊥BDAC=BD,AD1.如图,已知F是CD的中点,∠2.如图,AB=AE,ABC=∠AED,BC=ED,点CD.⊥1)求证:AF(后,还能得出什么新的结论?请写出三个(不要求证明)2)在你连接BE(CD.中点,求证:AM⊥∠E,C=∠D,BC=DE,M为CD3.如图,∠B=∠O的顶点与为对角线的交点,正方形OEFG2如图,平面上有一边长为的正方形ABCD,O4. N两点.M 分别与正方形ABCD的边交于、重合,OE、OG⊥AB时,四边形OMBN的面积为___OE①如图(1),当;②如图(2),当正方形OEFG绕点O旋转时,四边形OMBN的面积会发生变化吗?试证明你的结论.,使BE=CFF,E在AC延长线上取一点,上取一点在AB=ACABC在5.如图所示,△中,,AB 。

求证:于交EFBCG.EG=FG1……………………………………………………………最新资料推荐…………………………………………………E于F,过点D在AB的延长线,连DE交BCAC6.如图,在△ABC中,AB=AC,E在线段上,FGBD=CE,求证:°,求∠GEF的度数;(2)若D=30BC作EG⊥于G.(1)若∠A=50°,∠.=BF+CG模块二:母子型,EAN交MC于点上一点,已知:如图,点C为线段AB△ACM, △CBN都是等边三角形,1. F交CN于点BMAN=BM;求证:(1) 为等边三角形求证:△CEF(2)、AE中,∠EOF=90°,连结RtOAB如图,已知,等腰Rt△中,∠AOB=90°,等腰△EOF2. 。

BFAE2AE=BF1BF。

求证:();()⊥2……………………………………………………………最新资料推荐…………………………………………………;都是正方形,显然图中有AG=CE,AG⊥CE如图3.1,若四边形ABCD、四边形GFED是否成立?若成立,请给出证明;D旋转到如图2的位置时,AG=CE(1)当正方形GFED绕若不成立,请说明理由;.AD于MD旋转到如图3的位置时,延长CE交AG于H,交GFED(2)当正方形绕 AG⊥CH;①求证:2时,求CH的长.②当AD=4,DG=BE1)AH⊥BE于点H,问:(,、△4.如图,已知△ABDAEC都是等边三角形,AF⊥CD于点F 有何数量关系?为什么?有何数量关系?为什么?(2)AF、AH与CDDB,A,DAEADE和△中,AB=AC,AD=AE,∠BAC=∠,且点5.已知:如图①所示,在△ABC CD的中点.BECD,M,N分别为,BE在一条直线上,连接,是等腰三角形;BE=CD(1)求证:①;②△AMN其他条件不变,得到图②A按顺时针方向旋转180°,在图①的基础上,将△(2)ADE绕点 1)中的两个结论是否仍然成立;所示的图形.请直接写出(∽△.求证:△于点交线段)的条件下,请你在图②中延长)在((32EDBCPPBDAMN.3……………………………………………………………最新资料推荐…………………………………………………上一点,连接为锐角,点D为射线(2009?丰台区一模)如图1,在△ABCBC中,∠ACB6. AD的右侧作正方形ADEF.AD,以AD为一边且在,∠BAC=90°,(1)如果AB=AC,______、2BD,所在直线的位置关系为线段CF,①当点D在线段BC上时(与点B不重合)如图;的数量关系为______、线段CFBD ,①中的结论是否仍然成立,并说明理由;的延长线上时,如图3②当点D 在线段BC(点BC满足什么条件时,ACBCF⊥是锐角,BAC点D在线段BC上,当∠AC)(2如果AB ≠,∠不重合),并说明理由.C、F倍长中线模块三)倍长类中线)倍长中线(2(1AB=AC.,求证:,且平分∠中,已知:如图,△1.ABCADBACBD=CD4……………………………………………………………最新资料推荐…………………………………………………11AC>AB, AM<(AB+AC).AC-AB2.已知,如图△ABC中,AM是BC边上的中线,求证:()<22:EF//求证BD,AD上,DE=CD,EF=AC,BAC,E,F3.如图所示,已知△ABC中,AD平分∠分别在AB.EF.求证:、AC上,且DE⊥DF BE+CF>分别在的中线,4.AD如图,是△ABCE、FAB4.求.,BD=AB连接CDDCEAB=AC,边上的中线,是AB延长AB到,使已知在△如图,ABC中,1CD.CE=证:2证明:直角三角形斜边上的中线等于斜边上的一半。

全等三角形培优竞赛题精选

全等三角形培优竞赛题精选

全等三角形证明1、已知:∠1=∠2,CD=DE ,EF知:AB知:如图所示,AB =AD ,BC =DC ,E 、F 分别是DC 、BC 的中点,求证: AE =AF 。

10.如图,在四边形ABCD 中,E 是AC 上的一点,∠1=∠2,∠3=∠4,求证: ∠5=∠6. 11.如图:BE ⊥AC ,CF ⊥AB ,BM=AC ,CN=AB 。

求证:(1)AM=AN ;(2)AM ⊥AN 。

12.如图所示,△ABC ≌△ADE ,BC 的延长线过点E ,∠ACB=∠AED=105°,∠CAD=10°,∠B=50°,求∠DEF 的度数。

13.如图,AD 是△ABC 的角平分线,DE ⊥AB,DF ⊥AC,垂足分别是E,F ,连接EF,交AD 于G,AD 与EF 垂直吗?证明你的结论。

FAEDC BP DACBDCBAFEBA CDF2 1 EA14.如图所示,在△ABC 中,AD 为∠BAC 的角平分线,DE ⊥AB 于E,DF ⊥AC 于F, △ABC 的面积是28cm 2,AB=20cm,AC=8cm,求DE 的长。

15.如图,在R t △ABC 中,∠ACB=450,∠BAC=900,AB=AC ,点D 是AB 的中点,AF ⊥CD 于H 交BC 于F ,BE ∥AC 交AF 的延长线于E ,求证:BC 垂直且平分DE.16、已知正方形ABCD 中,E 为对角线BD 上一点,过E 点作EF ⊥BD 交BC 于F ,连接DF ,G 为DF 中点,连接EG ,CG .(1)直接写出线段EG 与CG 的数量关系;(2)将图1中△BEF 绕B 点逆时针旋转45º,如图2所示,取DF 中点G ,连接EG ,CG . 你在(1)中得到的结论是否发生变化?写出你的猜想并加以证明.(3)将图1中△BEF 绕B 点旋转任意角度,如图3所示,再连接相应的线段,问(1)中的结论是否仍然成立?17、已知Rt ABC △中,90AC BC C D ==︒,∠,AB 边的中点,90EDF ∠=, EDF ∠绕D 点旋转,它的两边分别交AC 、CB (或它们的延长线)于E 、F .当EDF ∠绕D 点旋转到DE AC ⊥于E 时(如图1),易证12CEF ABC S S S +=△△△.当EDF ∠绕D 点旋转到DE AC 和不垂直时,在图2和图3这两种情况下,上述结论是否成立?若成立,请给予证明;若不成立,DEF S △、CEF S △、ABC S △又有怎样的数量关系?请写出你的猜想,不需证明.18、在中,将绕点顺时针旋转角得交于点,分别交于两点.(1)如图1,观察并猜想,在旋转过程中,线段与有怎样的数量关系?并证明你的结论;B DCF AE GAEFBDCA DE G图1F A DE G图2 FAE 图3 D AE CFBD图1图3AD FECBA DBCE 图2F(2)如图2,当时,试判断四边形的形状,并说明理由; (3)在(2)的情况下,求的长.19、如图9,若△ABC 和△ADE 为等边三角形,M ,N 分别EB ,CD 的中点,易证:CD=BE ,△AMN 是等边三角形.(1)当把△ADE 绕A 点旋转到图10的位置时,CD=BE 是否仍然成立?若成立请证明,若不成立请说明理由;(4分)(2)当△ADE 绕A 点旋转到图11的位置时,△AMN 是否还是等边三角形?若是,请给出证明,并求出当AB =2AD 时,△ADE 与△ABC 及△AMN 的面积之比;若不是,请说明理由.(6分)20、如图,直角梯形ABCD 中,BC AD ∥,90BCD ∠=°,且2tan 2CD AD ABC =∠=,,过点D 作AB DE ∥,交BCD ∠的平分线于点E ,连接BE . (1)求证:BC CD =;(2)将BCE △绕点C ,顺时针旋转90°得到DCG △,连接EG..求证:CD 垂直平分EG . (3)延长BE 交CD 于点P .求证:P 是CD 的中点.21、如图,四边形ABCD 是正方形,△ABE 是等边三角形,M 为对角线BD (不含B 点)上任意一点,将BM 绕点B 逆时针旋转60°得到BN ,连接EN 、AM 、CM. ⑴ 求证:△AMB≌△ENB;⑵ ①当M 点在何处时,AM +CM 的值最小;②当M 点在何处时,AM +BM +CM22、如图,△ABC 中,D 是BC 的中点,过D 点的直线行线BG 于G 点,DE ⊥DF ,交AB 于点E ,连结EG 、EF.求证:EG=EF;请你判断BE+CF 与EF 23、如图,等腰直角三角形ABC 中,∠ACB =90°,AD 为腰CB 上的中线,CE ⊥AD 交AB 于E .求证∠CDA =∠EDB .24、在Rt △ABC 中,∠A =90°,CE 是角平分线,和高AD 相交于F ,作FG ∥BC 交AB 于G ,求证:AE =BG .AD BECFD BECFADGECB图9 图10 图11E A DB C C25、如图,已知∠BAC=90º,AD ⊥BC, ∠1=∠2,EF ⊥BC, FM ⊥AC,说明FM=FD 的理由26、用两个全等的等边三角形△ABC 和△ACD 拼成菱形ABCD.把一个含60°角的三角尺与这个菱形叠合,使三角尺的60°角的顶点与点A 重合,两边分别与AB 、AC 重合.将三角尺绕点A 按逆时针方向旋转.(1)当三角尺的两边分别与菱形的两边BC 、CD 相交于点E 、F 时(如图所示),通过观察或测量BE 、CF 的长度,你能得出什么结论?并证明你的结论;(2)当三角尺的两边分别与菱形的两边BC 、CD 的延长线相交于点E 、F 时(如图所示),你在(1)中得到的结论还成立吗?说明理由。

全等三角形各种类型证明培优

全等三角形各种类型证明培优

全等三角形各种类型证明培优要证明两个全等的三角形,可以采用多种方法,如SAS(边-角-边)准则、SSS(边-边-边)准则、ASA(角-边-角)准则等。

这篇证明将采用ASA准则来证明两个全等三角形。

假设有两个三角形ABC和DEF,要证明它们是全等的,即证明∠A=∠D,∠B=∠E,∠C=∠F,以及边AB=DE,边BC=EF,边CA=FD。

首先,我们已经知道∠A=∠D,所以我们只需要证明另外两组对应角度相等即可。

我们可以通过如下步骤证明∠B=∠E:1.根据全等三角形的定义中的一个性质,三角形的任意两边之间的对应角度相等,即∠ABC=∠DEF。

2.由于我们已经知道∠A=∠D,所以我们可以将两个等式相减,得到∠ABC-∠A=∠DEF-∠D,化简得到∠B=∠E。

同样地,我们可以证明∠C=∠F:1.根据全等三角形的定义中的一个性质,三角形的任意两边之间的对应角度相等,即∠ACB=∠DFE。

2.由于我们已经知道∠A=∠D,所以我们可以将两个等式相减,得到∠ACB-∠A=∠DFE-∠D,化简得到∠C=∠F。

至此,我们已经证明了∠A=∠D,∠B=∠E,∠C=∠F。

接下来,我们需要证明边AB=DE,边BC=EF,边CA=FD。

我们可以通过如下步骤证明边AB=DE:1.根据全等三角形的定义中的一个性质,三角形的任意两边之间的对应角度相等,即∠ABC=∠DEF。

2.根据几何定理,如果两个三角形的一个角度相等,而且它们的夹角边长也相等,则这两个三角形全等。

由于我们已经证明了∠A=∠D和∠B=∠E,现在我们只需要证明边AC=DF即可。

3.根据全等三角形的定义中的另一个性质,两个全等的三角形的任意两边的对应边长相等,即边AC=DF。

同样地,我们可以证明边BC=EF和边CA=FD。

综上所述,我们已经证明了∠A=∠D,∠B=∠E,∠C=∠F,边AB=DE,边BC=EF,边CA=FD。

因此,根据ASA准则,我们可以得出结论:三角形ABC和DEF是全等的。

全等三角形经典培优题型(含标准答案)

全等三角形经典培优题型(含标准答案)

三角形培优练习题1已知:AB=4,AC=2,D 是BC 中点,AD 是整数,求AD2已知:BC=DE ,∠B=∠E ,∠C=∠D ,F 是CD 中点,求证:∠1=∠23已知:∠1=∠2,CD=DE ,EF//AB ,求证:EF=AC4已知:AD 平分∠BAC ,AC=AB+BD ,求证:∠B=2∠C5已知:AC 平分∠BAD ,CE ⊥AB ,∠B+∠D=180°,求证:AE=AD+BE6如图,四边形ABCD 中,AB ∥DC ,BE 、CE 分别平分∠ABC 、∠BCD ,且点E 在AD 上。

求证:BC=AB+DC 。

已知:AB=CD ,∠A=∠D ,求证:∠B=∠C78.P 是∠BAC 平分线AD 上一点,AC>AB ,求证:PC-PB<AC-ABCDBA BC DEF 2 1ADBCA B CD ABACDF2 1 E9已知,E 是AB 中点,AF=BD ,BD=5,AC=7,求DC10.如图,已知AD ∥BC ,∠P AB 的平分线与∠CBA 的平分线相交于E ,CE 的连线交AP 于D .求证:AD +BC =AB .11如图,△ABC 中,AD 是∠CAB 的平分线,且AB =AC +CD ,求证:∠C =2∠B12如图:AE 、BC 交于点M ,F点在AM 上,BE∥CF ,BE=CF 。

求证:AM 是△ABC 的中线。

13已知:如图,AB =AC ,BD ⊥AC ,CE ⊥AB ,垂足分别为D 、E ,BD 、CE 相交于点F 。

求证:BE =CD .14在△ABC 中,︒=∠90ACB ,BC AC =,直线MN 经过点C ,且MN AD ⊥于D ,MN BE ⊥于E .(1)当直线MN 绕点C 旋转到图1的位置时,求证: ①ADC ∆≌CEB ∆;②BE AD DE +=;(2)当直线MN 绕点C 旋转到图2的位置时,(1)中的结论还成立吗?若成立,请给出证明;若不成立,说明理由.15如图所示,已知AE ⊥AB ,AF ⊥AC ,AE=AB ,AF=AC 。

全等三角形经典培优题型(含答案)

全等三角形经典培优题型(含答案)

全等三角形经典培优题型(含答案)1.已知三角形ABC中,AB=4,AC=2,D是BC的中点,AD是整数,求AD的长度。

解:由题意可得AD=AB-DB,又BD=DC=AC/2=1,故AB=AD+DB=AD+1,代入AB=4得AD=3.2.已知四边形BCDE中,BC=DE,∠B=∠E,∠C=∠D,F是CD的中点,证明∠1=∠2.解:由于BC=DE,且∠B=∠E,所以△BCE≌△EDC,从而∠1=∠BCE=∠EDC=∠2.3.已知四边形ABCD中,∠1=∠2,CD=DE,EF//AB,证明EF=AC。

解:由于EF//AB,所以△EFC∼△ABC,从而EF/AC=FC/BC,而CD=DE,所以FC=CD,代入得EF/AC=CD/BC,又由于∠1=∠2,所以△BCD∼△ECD,从而CD/BC=ED/AC,代入得EF/AC=ED/AC,即EF=AC。

4.已知三角形ABC中,AD平分∠BAC,AC=AB+BD,证明∠B=2∠C。

解:由于AD平分∠BAC,所以∠BAD=∠CAD,从而∠B=∠BAD+∠ABD=∠CAD+∠ACD,又由于AC=AB+BD,所以BD=AC-AB,代入得∠B=∠CAD+∠ACD=∠CAD+∠ABC,又由于∠CAD=∠CAB,所以∠B=∠CAB+∠ABC=2∠C。

5.已知三角形ABC中,AC平分∠BAD,CE⊥AB,∠B+∠D=180°,证明AE=AD+BE。

解:由于AC平分∠BAD,所以∠CAD=∠CAB,从而△ABE∼△DCE,所以AE/AD=BE/CD,又由于∠B+∠D=180°,所以CD=AB,代入得AE/AD=BE/AB,即AE=AD·(BE/AB),又由于CE⊥AB,所以△CEB为直角三角形,从而BE/AB=CE/AC,代入得AE=AD·(CE/AC),又由于AC平分∠BAD,所以△ACD∼△ABC,从而CE/AC=CD/AB,代入得AE=AD·(CD/AB),又由于CD=AB-BD,所以AE=AD·((AB-BD)/AB),即AE=AD+BE·(AB/AD-1),又由于AB>AD,所以AB/AD-1<AB/AD,从而AE<AD+BE·(AB/AD),即AE<AD+BE。

全等三角形证明题培优提高经典例题练习题

全等三角形证明题培优提高经典例题练习题

全等三角形证明题培优提高经典例题练习题1.已知直角三角形ABC中,AB=AC,AD⊥AE,AD=AE,求证BE=CD。

证明:连接BD、CE,由于AB=AC,所以∠___∠ACB,又AD⊥AE,所以∠BAD=∠CAE,因此△ABD≌△___,从而BD=CE。

又因为___⊥AC,所以BD⊥CE,因此△BDE≌△___,从而BE=CD。

2.已知直角三角形ABC中,AB⊥BC,AD⊥DC,AB=AD,求证EB=ED。

证明:连接AE,由于AB⊥BC,所以∠ABC=90°,又AB=AD,所以△ABD为等腰直角三角形,因此∠BAD=45°。

又因为AD⊥DC,所以∠ADC=90°,因此∠BAC=45°。

又因为AB=AE,所以△ABE为等腰直角三角形,因此∠BAE=45°。

因此△ABE和△ABD为全等三角形,从而EB=ED。

3.已知AB、CD交于O点,CE//DF,CE=DF,AE=BF,求证∠___=∠BDF。

证明:连接OF,因为CE//DF,所以∠___∠___,又因为CE=DF,所以△CEO≌△DFO,从而∠CEO=∠DFO。

又因为AE=BF,所以△AEO≌△BFO,从而∠AEO=∠___。

因此∠___=∠CEO+∠AEO=∠DFO+∠BFO=∠BDF。

4.在等边三角形ABC中,AB=AC,过A作GE∥BC,角平分线BD、CF交于点H,它们的延长线分别交GE于E、G,证明△HBE≌△___。

证明:因为AB=AC,且GE∥BC,所以△ABE和△ACG为全等三角形,从而BE=CG。

又因为BD和CF为角平分线,所以∠ABD=∠___,∠ACD=∠CBD,从而∠ABD+∠___∠FBC+∠CBD=180°,因此四边形ABCF为内接四边形。

因为H是角平分线的交点,所以HB=HC。

又因为BE=CG,所以△HBE和△HCG为全等三角形,从而HE=GC。

5.在三角形ABC中,点D在AB上,点E在BC上,BD=BE,且△BEA≌△BDC,证明△ABC为等腰三角形。

全等三角形证明题专练(培优)

全等三角形证明题专练(培优)

1.(★★★)已知:BD CE 、是ABC ∆的高,点P 在BD 的延长线上,BP AC =,点Q 在CE 上,CQ AB =,求证:⑴AP AQ =;⑵AP AQ ⊥.PDQCBEA2.(★★★)如图,已知在ABC ∆中,AD 是BC 边上的中线,E 是AD 上一点,延长BE 交AC 于F ,AF EF =,求证:AC BE =.FEDC BA3.(★★★★)已知AD 为ABC ∆的中线,ADB ∠,ADC ∠的平分线分别交AB 于E 、交AC 于F .求证:BE CF EF +>.FE AB D C4.(★★)如图,已知AB =DC ,AD =BC ,O 是BD 中点,过O 点的直线分别交DA 、BC 的延长线于E ,F . 求证:∠E =∠F5.(★★)如图,ABC ∆中,AB AC =,90BAC ∠=︒,D 是BC 中点,ED FD ⊥,ED 与AB 交于E ,FD 与AC 交于F .求证:BE AF =,AE CF =.ABCDE F6.(★★★)如图所示,已知ABC ∆中,AD 平分BAC ∠,E 、F 分别在BD 、AD 上.DE CD =,EF AC =.求证:EF ∥ABFA CD E B7.(★★★)如图所示,在ABC ∆中,AD 平分BAC ∠,AD AB =,CM AD ⊥于M ,求证2AB AC AM +=.MD CBA8.(★★★)如图,已知在ABC ∆中,3ABC C ∠=∠,12∠=∠,BE AE ⊥.求证:2AC AB BE -=.21ECBA9.(★★★)已知:如图,点C为线段AB上一点,ACM∆、CBN∆是等边三角形.(1)求证:AN BM=.(2)求证:CD=CE (3) 求证:CF平分∠MCN (4)求证:DE∥AB10.(★★★)等边ABD∆和等边CBD∆的边长均为1,E是BE AD⊥上异于A D、的任意一点,F是CD上一点,满足1AE CF+=,当E F、移动时,试判断BEF∆的形状.DFECBA11.(★★★★)如图,在ABC∆中,BE是∠ABC的平分线,AD BE⊥,垂足为D。

三角形全等培优证明题100题(有答案)

三角形全等培优证明题100题(有答案)

全等三角形证明题专项练习(100题)1.已知如图,△ABC≌△ADE,∠B=30°,∠E=20°,∠BAE=105°,求∠BAC的度数.∠BAC=_________.2.已知:如图,四边形ABCD中,AB∥CD,AD∥BC.求证:△ABD≌△CDB.3.如图,点E在△ABC外部,点D在边BC上,DE交AC于F.若∠1=∠2=∠3,AC=AE,请说明△ABC≌△ADE 的道理.4.如图,△ABC的两条高AD,BE相交于H,且AD=BD.试说明下列结论成立的理由.(1)∠DBH=∠DAC;(2)△BDH≌△ADC.5.如图,在△ABC中,D是BC边的中点,DE⊥AB,DF⊥AC,垂足分别为E、F,且DE=DF,则AB=AC,并说明理由.6.如图,AE是∠BAC的平分线,AB=AC,D是AE反向延长线的一点,则△ABD与△ACD全等吗?为什么?7.如图所示,A、D、F、B在同一直线上,AF=BD,AE=BC,且AE∥BC.求证:△AEF≌△BCD.8.如图,已知AB=AC,AD=AE,BE与CD相交于O,△ABE与△ACD全等吗?说明你的理由.9.如图,在△ABC中,AB=AC,D是BC的中点,点E在AD上,找出图中全等的三角形,并说明它们为什么是全等的.10.如图所示,CD=CA,∠1=∠2,EC=BC,求证:△ABC≌△DEC.11.已知AC=FE,BC=DE,点A、D、B、F在一条直线上,要使△ABC≌△FDE,应增加什么条件?并根据你所增加的条件证明:△ABC≌△FDE.12.如图,已知AB=AC,BD=CE,请说明△ABE≌△ACD.13.如图,△ABC中,∠ACB=90°,AC=BC,将△ABC绕点C逆时针旋转角α(0°<α<90°)得到△A1B1C,连接BB1.设CB1交AB于D,A1B1分别交AB,AC于E,F,在图中不再添加其他任何线段的情况下,请你找出一对全等的三角形,并加以证明.(△ABC与△A1B1C1全等除外)14.如图,AB∥DE,AC∥DF,BE=CF.求证:△ABC≌△DEF.15.如图,AB=AC,AD=AE,AB,DC相交于点M,AC,BE相交于点N,∠DAB=∠EAC.求证:△ADM≌△AEN.16.将两个大小不同的含45°角的直角三角板如图1所示放置在同一平面内.从图1中抽象出一个几何图形(如图2),B、C、E三点在同一条直线上,连接DC.求证:△ABE≌△ACD.17.如图,已知△ABC是等边三角形,D、E分别在边BC、AC上,且CD=CE,连接DE并延长至点F,使EF=AE,连接AF、BE和CF.请在图中找出所有全等的三角形,用符号“≌”表示,并选择一对加以证明.18.如图,已知∠1=∠2,∠3=∠4,EC=AD.(1)求证:△ABD≌△EBC.(2)你可以从中得出哪些结论?请写出两个.19.等边△ABC边长为8,D为AB边上一动点,过点D作DE⊥BC于点E,过点E作EF⊥AC于点F.(1)若AD=2,求AF的长;(2)求当AD取何值时,DE=EF.20.巳知:如图,AB=AC,D、E分别是AB、AC上的点,AD=AE,BE与CD相交于G.(Ⅰ)问图中有多少对全等三角形?并将它们写出来.(Ⅱ)请你选出一对三角形,说明它们全等的理由(根椐所选三角形说理难易不同给分,即难的说对给分高,易的说对给分低)21.已知:如图,AB=DC,AC=BD,AC、BD相交于点E,过E点作EF∥BC,交CD于F,(1)根据给出的条件,可以直接证明哪两个三角形全等?并加以证明.(2)EF平分∠DEC吗?为什么?22.如图,己知∠1=∠2,∠ABC=∠DCB,那么△ABC与△DCB全等吗?为什么?23.如图,B,F,E,D在一条直线上,AB=CD,∠B=∠D,BF=DE.试证明:(1)△DFC≌△BEA;(2)△AFE≌△CEF.24.如图,AC=AE,∠BAF=∠BGD=∠EAC,图中是否存在与△ABE全等的三角形?并证明.25.如图,D是△ABC的边BC的中点,CE∥AB,E在AD的延长线上.试证明:△ABD≌△ECD.26.如图,已知AB=CD,∠B=∠C,AC和BD相交于点O,E是AD的中点,连接OE.(1)求证:△AOB≌△DOC;(2)求∠AEO的度数.27.如图,已知AB∥DE,AB=DE,AF=DC.(1)求证:△ABF≌△DEC;(2)请你找出图中还有的其他几对全等三角形.(只要直接写出结果,不要证明)28.如图:在△ABC中,BE、CF分别是AC、AB两边上的高,在BE上截取BD=AC,在CF的延长线上截取CG=AB,连接AD、AG.(1)求证:△ABD≌△GCA;(2)请你确定△ADG的形状,并证明你的结论.29.如图,点D、F、E分别在△ABC的三边上,∠1=∠2=∠3,DE=DF,请你说明△ADE≌△CFD的理由.30.如图,在△ABC中,∠ABC=90°,BE⊥AC于点E,点F在线段BE上,∠1=∠2,点D在线段EC上,给出两个条件:①DF∥BC;②BF=DF.请你从中选择一个作为条件,证明:△AFD≌△AFB.31.如图,在△ABC中,点D在AB上,点E在BC上,AB=BC,BD=BE,EA=DC,求证:△BEA≌△BDC.32.阅读并填空:如图,在△ABC中,∠ACB=90°,AC=BC,BE⊥CE于点E,AD⊥CE于点D.请说明△ADC≌△CEB的理由.解:∵BE⊥CE于点E(已知),∴∠E=90°_________,同理∠ADC=90°,∴∠E=∠ADC(等量代换).在△ADC中,∵∠1+∠2+∠ADC=180°_________,∴∠1+∠2=90°_________.∵∠ACB=90°(已知),∴∠3+∠2=90°,∴_________.在△ADC和△CEB中,.∴△ADC≌△CEB (A.A.S)33.已知:如图所示,AB∥DE,AB=DE,AF=DC.(1)写出图中你认为全等的三角形(不再添加辅助线);(2)选择你在(1)中写出的全等三角形中的任意一对进行证明.34.如图,点E在△ABC外部,点D在BC边上,DE交AC于点F,若∠1=∠2=∠3,AC=AE.试说明下列结论正确的理由:(1)∠C=∠E;(2)△ABC≌△ADE.35.如图,在Rt△ABC中,∠ACB=90°,AC=BC,D是斜边AB上的一点,AE⊥CD于E,BF⊥CD交CD的延长线于F.求证:△ACE≌△CBF.36.如图,在△ABC中,D是BC的中点,DE∥CA交AB于E,点P是线段AC上的一动点,连接PE.探究:当动点P运动到AC边上什么位置时,△APE≌△EDB?请你画出图形并证明△APE≌△EDB.37.已知:如图,AD∥BC,AD=BC,E为BC上一点,且AE=AB.求证:(1)∠DAE=∠B;(2)△ABC≌△EAD.38.如图,D为AB边上一点,△ABC和△ECD都是等腰直角三角形,∠ACB=∠DCE=90°,CA=CB,CD=CE,图中有全等三角形吗?指出来并说明理由.39.如图,AB=AC,AD=AE,∠BAC=∠DAE.求证:△ABD≌△ACE.40.如图,已知D是△ABC的边BC的中点,过D作两条互相垂直的射线,分别交AB于E,交AC于F,求证:BE+CF>EF.41.如图所示,在△MNP中,H是高MQ与NE的交点,且QN=QM,猜想PM与HN有什么关系?试说明理由.42.如图,在△ABC中,D是BC的中点,过D点的直线GF交AC于F,交AC的平行线BG于G点,DE⊥GF,交AB于点E,连接EG.(1)求证:BG=CF;(2)请你判断BE+CF与EF的大小关系,并证明你的结论.43.如图,在△ABC中,∠ACB=90°,AC=BC,BE⊥CE于E,AD⊥CE于D,AD=2.5cm,DE=1.7cm,求BE的长.44.如图,小明在完成数学作业时,遇到了这样一个问题,AB=CD,BC=AD,请说明:∠A=∠C的道理,小明动手测量了一下,发现∠A确实与∠C相等,但他不能说明其中的道理,你能帮助他说明这个道理吗?试试看.45.如图,AD是△ABC的中线,CE⊥AD于E,BF⊥AD,交AD的延长线于F.求证:CE=BF.46.如图,已知AB∥CD,AD∥BC,F在DC的延长线上,AM=CF,FM交DA的延长线上于E.交BC于N,试说明:AE=CN.47.已知:如图,△ABC中,∠C=90°,CM⊥AB于M,AT平分∠BAC交CM于D,交BC于T,过D作DE∥AB 交BC于E,求证:CT=BE.48.如图,已知AB=AD,AC=AE,∠BAE=∠DAC.∠B与∠D相等吗?请你说明理由.49.D是AB上一点,DF交AC于点E,DE=EF,AE=CE,求证:AB∥CF.50.如图,M是△ABC的边BC上一点,BE∥CF,且BE=CF,求证:AM是△ABC的中线.51.四边形ABCD中,AD=BC,BE=DF,AE⊥BD,CF⊥BD,垂足分别为E、F.(1)求证:△ADE≌△CBF;(2)若AC与BD相交于点O,求证:AO=CO.52.如图,已知点B,E,C,F在一条直线上,AB=DF,AC=DE,∠A=∠D.(1)求证:AC∥DE;(2)若BF=13,EC=5,求BC的长.53.如图,BD⊥AC于点D,CE⊥AB于点E,AD=AE.求证:BE=CD.54.如图,点O是线段AB和线段CD的中点.(1)求证:△AOD≌△BOC;(2)求证:AD∥BC.55.如图:点C是AE的中点,∠A=∠ECD,AB=CD,求证:∠B=∠D.56.如图,已知△ABC和△DAE,D是AC上一点,AD=AB,DE∥AB,DE=AC.求证:AE=BC.57.如图,AB∥CD,E是CD上一点,BE交AD于点F,EF=BF.求证:AF=DF.58.如图,点B、E、C、F在同一条直线上,AB=DE,AC=DF,BE=CF,求证:AB∥DE.59.如图,点D是AB上一点,DF交AC于点E,DE=FE,FC∥AB求证:AE=CE.60.如图,点A、C、D、B四点共线,且AC=BD,∠A=∠B,∠ADE=∠BCF,求证:DE=CF.61.如图,点A,B,C,D在同一条直线上,CE∥DF,EC=BD,AC=FD.求证:AE=FB.62.已知△ABN和△ACM位置如图所示,AB=AC,AD=AE,∠1=∠2.(1)求证:BD=CE;(2)求证:∠M=∠N.63.如图,BE⊥AC,CD⊥AB,垂足分别为E,D,BE=CD.求证:AB=AC.64.如图,在△ABC和△CED中,AB∥CD,AB=CE,AC=CD.求证:∠B=∠E.65.如图,在△ABC中,AD平分∠BAC,且BD=CD,DE⊥AB于点E,DF⊥AC于点F.(1)求证:AB=AC;(2)若AD=2,∠DAC=30°,求AC的长.66.如图,Rt△ABC≌Rt△DBF,∠ACB=∠DFB=90°,∠D=28°,求∠GBF的度数.67.如图,已知AC⊥BC,BD⊥AD,AC与BD交于O,AC=BD.求证:△ABC≌△BAD.68.已知:如图,点B、F、C、E在一条直线上,BF=CE,AC=DF,且AC∥DF.求证:△ABC≌△DEF.69.已知:点A、C、B、D在同一条直线,∠M=∠N,AM=CN.请你添加一个条件,使△ABM≌△CDN,并给出证明.(1)你添加的条件是:;(2)证明:.70.如图,AB=AC,AD=AE.求证:∠B=∠C.71.如图,在△ABC中,AD是△ABC的中线,分别过点B、C作AD及其延长线的垂线BE、CF,垂足分别为点E、F.求证:BE=CF.72.一个平分角的仪器如图所示,其中AB=AD,BC=DC.求证:∠BAC=∠DAC.73.在数学课上,林老师在黑板上画出如图所示的图形(其中点B、F、C、E在同一直线上),并写出四个条件:①AB=DE,②BF=EC,③∠B=∠E,④∠1=∠2.请你从这四个条件中选出三个作为题设,另一个作为结论,组成一个真命题,并给予证明.题设:;结论:.(均填写序号)证明:74.如图,在△ABC和△DEF中,AB=DE,BE=CF,∠B=∠1.求证:AC=DF.(要求:写出证明过程中的重要依据)75.如图,已知AB=DC,AC=DB.求证:∠1=∠2.76.如图,D、E分别为△ABC的边AB、AC上的点,BE与CD相交于O点.现有四个条件:①AB=AC;②OB=OC;③∠ABE=∠ACD;④BE=CD.(1)请你选出两个条件作为题设,余下的两个作为结论,写出一个正确的命题:命题的条件是和,命题的结论是和(均填序号);(2)证明你写出的命题.77.如图,已知AB∥DE,AB=DE,AF=DC,请问图中有哪几对全等三角形并任选其中一对给予证明.78.如图所示,在梯形ABCD中,AD∥BC,∠B=∠C,点E是BC边上的中点.求证:AE=DE.79.如图,给出下列论断:①DE=CE,②∠1=∠2,③∠3=∠4.请你将其中的两个作为条件,另一个作为结论,构成一个真命题,并加以证明.80.已知:如图,∠ACB=90°,AC=BC,CD是经过点C的一条直线,过点A、B分别作AE⊥CD、BF⊥CD,垂足为E、F,求证:CE=BF.81.如图,在△ABC中,AC⊥BC,AC=BC,D为AB上一点,AF⊥CD交于CD的延长线于点F,BE⊥CD于点E,求证:EF=CF﹣AF.82.如图,在△ABC中,∠BAC=90°,AB=AC,若MN是经过点A的直线,BD⊥MN于D,EC⊥MN于E.(1)求证:BD=AE;(2)若将MN绕点A旋转,使MN与BC相交于点O,其他条件都不变,BD与AE边相等吗?为什么?(3)BD、CE与DE有何关系?83.已知:如图,△ABC中,AB=AC,BD和CE为△ABC的高,BD和CE相交于点O.求证:OB=OC.84.在△ABC中,∠ACB=90°,D是AB边的中点,点F在AC边上,DE与CF平行且相等.试说明AE=DF的理由.85.如图,在△ABC中,D是边BC上一点,AD平分∠BAC,在AB上截取AE=AC,连接DE,已知DE=2cm,BD=3cm,求线段BC的长.86.如图:已知∠B=∠C,AD=AE,则AB=AC,请说明理由.87.如图△ABC中,点D在AC上,E在AB上,且AB=AC,BC=CD,AD=DE=BE.(1)求证△BCE≌△DCE;(2)求∠EDC的度数.88.已知:∠A=90°,AB=AC,BD平分∠ABC,CE⊥BD,垂足为E.求证:BD=2CE.89.如图,已知:AB=CD,AD=BC,过BD上一点O的直线分别交DA、BC的延长线于E、F.(1)求证:∠E=∠F;(2)OE与OF相等吗?若相等请证明,若不相等,需添加什么条件就能证得它们相等?请写出并证明你的想法.90.如下图,AD是∠BAC的平分线,DE垂直AB于点E,DF垂直AC于点F,且BD=DC.求证:BE=CF.91.如图,在矩形ABCD中,AB=8,BC=12,点E是BC的中点,连接AE,将△ABE沿AE折叠,点B 落在点F处,连接FC,(1)求CF的长。

人教版八年级数学上册三角形全等的证明培优综合训练(含答案)

人教版八年级数学上册三角形全等的证明培优综合训练(含答案)

人教版八年级数学上册三角形全等的证明培优综合训练(含答案)考点1 利用SSS求证三角形全等1.如图,点B,F,C,E在同一条直线上,点A,D在直线BC的异侧,AB=DE,AC=DF,BF=EC.(1)求证:△ABC≌△DEF;(2)若∠BFD=150°,求∠ACB的度数.2.如图,C是AB的中点,AD=CE,CD=BE.求证:(1)△DCA≌△EBC;(2)AD//CE.3.已知:如图,已知线段AB、CD相交于点O、AD、CB的延长线交于点E、OA=OC、EA=EC,求证:∠A=∠C、考点2 利用SAS求证三角形全等4.如图,在△ABC和△DEF中,点B、F、C、E在同一直线上,AB=DE,BF=CE,AB‖DE,求证:△ABC≅△DEF.5.在△ABC中,AD为边BC上的中线,延长AD到点E,使DE=AD,连接BE.△ABC的面积与△ABE的面积相等吗?说明理由6.两组邻边分别相等的四边形我们称它为筝形,如图,在筝形ABCD中,AB=AD,BC =DC,AC,BD相交于点O.(1)求证:①△ABC≌△ADC;②OB=OD,AC⊥BD;(2)如果AC=6,BD=4,求筝形ABCD的面积.考点3 利用AAS 或ASA 求证三角形全等7.已知:在ABC 中,90BAC ∠=︒,AB AC =,直线m 经过点A ,BD ⊥直线m ,CE ⊥直线m ,垂足分别为点D 、E .(1)证明:BDA AEC ≌;(2)3BD =,4CE =,求DE 的长.8.如图,已知AD 为ABC ∆的中线,延长AD ,分别过点B ,C 作BE AD ⊥,CF AD ⊥.求证:BED CFD ∆≅∆.9.如右图,已知,90AB AC BAC BE CE =∠=︒,⊥于点E ,延长BE CA 、相交于点F ,求证:ADC AFB ≌10.如图,已知E 、F 在AC 上,AD //CB ,且∠D=∠B ,AE=CF .求证:DF=BE .考点4 利用HL 求证三角形全等11.在ABC 中,AB CB =,90ABC ∠=︒,F 为AB 延长线上一点,点E 在BC 上,且AE CF =.(1)求证:ABE CBF ≌;(2)若30CAE ∠=︒,求ACF ∠度数.12.如图,已知AE =DE ,AB ⊥BC ,DC ⊥BC ,且AB =EC .求证:BC =AB +DC .13.如图,已知AC平分∠BAD,CE⊥AB于E,CF⊥AD于F,且BC=CD.(1)证明:Rt△BCE≌Rt△DCF;(2)若AB=21,AD=9,求AE的长.14.如图:AD是ABC的高,E为AC上一点,BE交AD于F,且有BF=AC,FD=CD、求 .证:BE AC考点5 全等三角形综合15.已知点P为∠EAF平分线上一点,PB⊥AE于B,PC⊥AF于C,点M、N分别是射线AE、AF上的点,(1)如图1,当点M在线段AB上,点N在线段AC的延长线上,且PM=PN,求证:BM=CN;(2)在(1)的条件下,直接写出线段AM、CN与AC之间的数量关系_______.(3)如图2,当点M在线段AB的延长线上,点N在线段AC上时,∠MAN+MPN=180°,若AC:PC=2:1,PC=4,求四边形ANPM的面积.16.如图,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A、B坐标为(6,0)、(0,6),P为线段AB上的一点.(1)如图1,若P为AB的中点,点M、N分别是OA、OB边上的动点,且保持AM=ON,则在点M、N运动的过程中,探究线段PM、PN之间的位置关系与数量关系,并说明理由.(2)如图2,若P为线段AB上异于A、B的任意一点,过B点作BD⊥OP,交OP、OA分别于F、D两点,E为OA上一点,且∠PEA=∠BDO,试判断线段OD与AE的数量关系,并说明理由.答案1.解:(1)证明:BF EC =∵,BF FC EC FC ∴+=+,BC EF ∴=,在ABC ∆和DEF ∆中,AB DE AC DF BC EF =⎧⎪=⎨⎪=⎩,()ABC DEF SSS ≅∆∆∴;(2)150BFD ∠=︒,180BFD DFE ∠+∠=︒, 30DFE ∴∠=︒,由(1)知,ABC DEF ∆≅∆,ACB DFE ∴∠=∠,30ACB ∴∠=︒.2.(1)证明:点C 是AB 的中点,AC BC ∴=;在DCA ∆与EBC ∆中,AD CE CD BE AC BC =⎧⎪=⎨⎪=⎩,()DCA EBC SSS ∴∆≅∆,(2)证明:DCA EBC ∆≅∆,A BCE ∴∠=∠,//AD CE ∴.3.如图,连结OE在、OEA 和、OEC 中OA OC EA EC OE OE =⎧⎪=⎨⎪=⎩、、OEA、、OEC (SSS )、、A =、C (全等三角形的对应角相等)4.∵BF=CE ,∴BF+FC=CE+FC ,即BC=EF .∵AB ∥DE ,∴∠B=∠E .在△ABC 和△DEF 中AB DE B E BC EF =⎧⎪∠=∠⎨⎪=⎩∴△ABC ≌△DEF (SAS )5.△ABC 与△ABE 的面积相等.理由:∵AD 为边BC 上的中线,∴BD=CD ,在△BDE 和△CAD 中,BD DC BDE CDA DE AD =⎧⎪∠=∠⎨⎪=⎩,∴△BDE ≌△CAD、SAS、,BDE ABD CAD ABD S S S S +=+,即△ABC 与△ABE 的面积相等.6.(1)证明:①在△ABC 和△ADC 中,AB=AD ,BC=DC ,AC=AC ,∴△ABC ≌△ADC (SSS ).②∵△ABC ≌△ADC ,∴∠BAO=∠DAO.∵AB=AD ,∠BAO=∠DAO ,OA=OA ,∴△ABO ≌△ADO (SAS ).∴OB=OD ,AC ⊥BD.(2)筝形ABCD 的面积=△ABC 的面积+△ACD 的面积=12×AC×BO+12×AC×DO=12×AC×(BO+DO)=12×AC×BD=12×6×4=12. 7.(1)证明:∵BD m ⊥,CE m ⊥,∴90ADB CEA ∠=∠=︒,∴90ABD BAD ∠+∠=︒,∵AB AC ⊥,∴90BAD CAE ∠+∠=︒,∴ABD CAE ∠=∠,在BDA 和AEC 中,90ADB CEA ABD CAEAB AC ∠=∠=︒⎧⎪∠=∠⎨⎪=⎩, ∴()BDA AEC AAS ≅;(2)∵BDA AEC ≅△△,∴BD AE =,AD CE =,∴7DE DA AE BD CE =+=+=.8.证明:∵AD 是△ABC 的中线,∴ BD =CD ,∵ BE ⊥AD ,CF ⊥AD ,∴∠E =∠CFD =90°在Rt △BDE 和Rt △CDF 中,90BDE CDF E CFD BD CD ∠=∠⎧⎪∠=∠=⎨⎪=⎩,∴ Rt △BDE ≌Rt △CDF (AA S )9.、、BAC=90°,、、BAF=180°-、BAC=90°,、、BAF=、CAD ,、F+、ABF=90°,∵CE ⊥BE ,、、CEF=90°,、、F+、ACD=90°,、、ABF=、ACD ,在、ADC 和、AFB 中,BAF CAD AC ABACD ABF ∠=∠⎧⎪=⎨⎪∠=∠⎩, 、、ADC ≌、AFB (ASA ).10.解:证明:∵AE=CF ,∴AE -EF=CF -EF即AF=CE ,∵AD ∥CB ,∴∠A=∠C ,在△ADF 和△CBE 中,A C AF CE DB ∠=∠⎧⎪=⎨⎪∠=∠⎩,∴△ADF ≌△CBE (ASA ),∴DF=BE .11.(1)证明:∵∠ABC=90°,∴∠CBF=∠ABE=90°,在Rt △ABE 和Rt △CBF 中,AE CF AB BC=⎧⎨=⎩, ∴Rt △ABE ≌Rt △CBF (HL );(2)解:∵AB=BC ,∠ABC=90°,∴∠CAB=∠ACB=45°,又∵∠BAE=∠CAB -∠CAE=45°-30°=15°,由(1)知:Rt △ABE ≌Rt △CBF ,∴∠BCF=∠BAE=15°,∴∠ACF=∠BCF+∠ACB=15°+45°=60°.12.∵AB ⊥BC ,DC ⊥BC ,∴∠B=∠C=90°,在Rt △AEB 和Rt △EDC 中,AB EC AE DE =⎧⎨=⎩, ∴Rt △AEB ≌Rt △EDC (HL ),∴DC=BE ,∵BC=BE+CE ,∴AB+DC=BC .13.(1)∵AC 平分∠BAD ,CE ⊥AB 于E ,CF ⊥AD 于F , ∴CF=CE ,∠DFC=∠BEC=90°,在Rt △BCE 和Rt △DCF 中,CE CF BC CD =⎧⎨=⎩, ∴Rt △BCE ≌Rt △DCF (HL );(2)∵AC 平分∠BAD ,CE ⊥AB 于E ,CF ⊥AD 于F , ∴CF=CE ,∠CFA=∠CEA=90°,在Rt △AFC 和Rt △AEC 中,CF CE AC AC =⎧⎨=⎩,∴Rt △AFC ≌Rt △AEC (HL ),∴AF=AE ,由(1)知Rt △BCE ≌Rt △DCF ,则BE=DF ,∵AB=21,AD=9,∴AB=AE+EB=AF+EB=AD+DF+ DF =AD+2DF=9+2DF=21, 解得,DF=6,∴AE=AF=AD+DF=9+6=15,即AE 的长是15.14.证明: ∵AD ⊥BC ,∴∠BDF =∠ADC =90°.又∵BF =AC ,FD =CD ,∴△RtADC ≌Rt △BDF (HL ).∴∠EBC =∠DAC .又∵∠DAC +∠ACD =90°,∴∠EBC +∠ACD =90°.∴BE ⊥AC .15.(1)证明:点P 为EAF ∠平分线上一点,PB AE ⊥于B ,PC AF ⊥于C , PB PC ∴=,在Rt PBM ∆和Rt PCN ∆中,PB PC PM PN =⎧⎨=⎩, Rt PBM Rt PCN ∴∆≅∆,BM CN ∴=;(2)AM CN AC +=,理由如下:在Rt PBA ∆和Rt PCA ∆中,PB PC AP AP =⎧⎨=⎩, Rt PBA Rt PCA ∴∆≅∆,AB AC ∴=,AM CN AM BM AB AC ∴+=+==,故答案为:AM CN AC +=;(3):2:1AC PC =,4PC =,8AC ∴=,PB AE ⊥,PC AF ⊥,90ABP ACP ∴∠=∠=︒,180MAN BPC ∴∠+∠=︒,又180MAN MPN ∠+∠=︒, MPB NPC ∴∠=∠,在PBM ∆和PCN ∆中,BPM CPN PB PCPBM PCN ∠=∠⎧⎪=⎨⎪∠=∠⎩, PBM PCN ∴∆≅∆,∴四边形ANPM 的面积=四边形ABPC 的面积1842322=⨯⨯⨯=. 16.解:(1)结论:PM =PN ,PM ⊥PN .理由如下:如图1中,连接OP .∵A 、B 坐标为(6,0)、(0,6),∴OB =OA =6,∠AOB =90°,∵P为AB的中点,∴OP=12AB=PB=P A,OP⊥AB,∠PON=∠P AM=45°,∴∠OP A=90°,在△PON和△P AM中,ON AMPON PAMOP AP=⎧⎪∠=∠⎨⎪=⎩,∴△PON≌△P AM(SAS),∴PN=PM,∠OPN=∠APM,∴∠NPM=∠OP A=90°,∴PM⊥PN,PM=PN.(2)结论:OD=AE.理由如下:如图2中,作AG⊥x轴交OP的延长线于G.∵BD⊥OP,∴∠OAG=∠BOD=∠OFD=90°,∴∠ODF+∠AOG=90°,∠ODF+∠OBD=90°,∴∠AOG=∠DBO,∵OB=OA,∴△DBO≌△GOA,∴OD=AG,∠BDO=∠G,∵∠BDO=∠PEA,∴∠G=∠AEP,在△P AE和△P AG中,AEP GPAE PAGAP AP∠=∠⎧⎪∠=∠⎨⎪=⎩,∴△P AE≌△P AG(AAS),∴AE=AG,∴OD=AE.。

全等三角形证明培优精选

全等三角形证明培优精选

A B C D M NO 12E DCBA 全等三角形证明精选1. 如图,AB =CD ,AD =BC ,O 为BD 上任意一点,过O 点的直线分别交AD ,BC 于M 、N 点. 求证:21∠=∠2、如图,△ABC 中,∠ACB=90°,AC=BC ,AE 是BC 边上的中线,过C 作CF ⊥AE ,垂足为F ,过B 作BD ⊥BC 交CF 的延长线于D . 〔1〕求证:AE=CD ;〔2〕假设AC=12cm ,求BD 的长.3.如图,AD ∥BC ,∠A=90°,E 是AB 上的一点,且AD=BE ,∠1=∠2. 求证:AB=AD+BC4、如图,在△ABC 中,BD 为∠ABC 的平分线,DE ⊥AB 于点E,且DE=2cm,AB=9cm,BC=6cm,求△ABC 的面积。

5.如图,△ABC中,∠ABC=∠BAC=45°,点P在AB上,AD⊥CP,BE⊥CP,垂足分别为D,E,DC=2,求BE的长.6、如图(1),△ABC中,∠BAC=90°,AB=AC,AE是过A的一条直线,且B、C在AE的异侧,BD⊥AE于D,CE⊥AE于E,求证:(1)BD=DE+CE;(2)假设直线AE绕A点旋转到(2)位置时(BD<CE),其余条件不变,问BD与DE、CE的关系如何请予证明.(3)假设直线AE绕A点旋转到图(3)位置时,(BD>CE),其余条件不变,问BD与DE、CE的关系如何请直接写出结果,不须证明.7、:如图, 点C在线段AB上,以AC和BC为边在AB的同侧作正三角形△ACM和△BCN,连结AN、BM,分别交CM、CN于点P、Q.求证:PQ∥AB.BACDE FGH8、如图,在△ABC 中,∠ABC=450,C D ⊥AB 于D ,BE 平分∠ABC ,且BE ⊥AC 于E,与CD 相交于点F ,H 是BC 边的中点,连结DH 与BE 相交于点G 。

(1)求证:BF=AC〔2〕求证:CE=21BF9、如图,在△ABC 中,AD 为∠BAC 的平分线,DE ⊥AB 于E ,DF ⊥AC 于F ,△ABC 面积是282cm ,AB =20cm ,AC =8cm ,求DE 的长.10、如图〔16〕AD ∥BC ,AD=BC ,AE=CF 。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A B C D M N
O 1
2
E A 全等三角形证明精选
1. 如图,AB =CD ,AD =BC ,O 为BD 上任意一点,过O 点的直线分别交AD ,BC 于M 、N 点. 求证:21∠=∠
2、如图,△ABC 中,∠ACB=90°,AC=BC ,AE 是BC 边上的中线,过C 作CF ⊥AE ,垂足为F ,过B 作BD ⊥BC 交CF 的延长线于D . (1)求证:AE=CD ;
(2)若AC=12cm ,求BD 的长.
3.如图,AD ∥BC ,∠A=90°,E 是AB 上的一点,且AD=BE ,∠1=∠2. 求证:AB=AD+BC
4、如图,在△ABC 中,BD 为∠ABC 的平分线,DE ⊥AB 于点E,且DE=2cm,AB=9cm,BC=6cm,求△ABC 的面积。

5.如图,△ABC中,∠ABC=∠BAC=45°,点P在AB上,AD⊥CP,BE⊥CP,垂足分别为D,E,已知DC=2,求BE的长.
6、已知如图(1),△ABC中,∠BAC=90°,AB=AC,AE是过A的一条直线,且B、C在AE的异侧,BD⊥AE于D,CE⊥AE于E,
求证:(1)BD=DE+CE;
(2)若直线AE绕A点旋转到(2)位置时(BD<CE),其余条件不变,问BD与DE、CE的关系如何?请予证明.
(3)若直线AE绕A点旋转到图(3)位置时,(BD>CE),其余条件不变,问BD与DE、CE的关系如何?请直接写出结果,不须证明.
7、已知:如图, 点C在线段AB上,以AC和BC为边在AB的同侧作正三角形△ACM和△BCN,连结AN、BM,分别交CM、CN于点P、Q.求证:PQ∥AB.
B
A
C
D
E F
G
H
8、如图,在△ABC 中,∠ABC=450,C D ⊥AB 于D ,BE 平分∠ABC ,且BE ⊥AC 于E,与CD 相交于点F ,H 是BC 边的中点,连结DH 与BE 相交于点G 。

(1)求证:BF=AC
(2)求证:CE=2
1
BF
9、如图,在△ABC 中,AD 为∠BAC 的平分线,DE ⊥AB 于E ,DF ⊥AC 于F ,△ABC 面积是282
cm ,
AB =20cm ,AC =8cm ,求DE 的长.
10、如图(16)AD ∥BC ,AD=BC ,AE=CF 。

求证:(1)DE=DF ,(2)AB ∥CD 。

F
(图16)
E
D
C
B
A
F
E
D
C
B
A
11、如图:在△ABC 中,BE 、CF 分别是AC 、AB 两边上的高,在BE 上截取BD=AC ,在CF 的延长线上截取CG=AB ,连结AD 、AG 。

求证:(1)AD=AG ,
(2)AD 与AG 的位置关系如何。

12、在△ABC 中,分别以AB 、AC 为边在△ABC 的外面作正△ABE 和正△ACF ,求证:BF=CE.
13、在△ABC 中,AB=AC ,在AB 上取一点D ,在AC 的延长线上取一点E ,使BD=CE ,连结DE 交BC 于F ,求证:DF=EF.
G
H
F
E
D
C
B
A
F
E
C
B
A
A B C
D E
M
N
14、如图,在R △ABC 中,∠ACB=45°,∠BAC=90°,点D 是AB 的中点,AF ⊥CD 于H 交BC 于F ,BE ∥AC 交AF 的延长线于E ,求证:BC 垂直且平分DE.
15、如图,△ABC 和△ADE 都是等腰直角三角形,CE 与BD 相交于点M,BD 交AC 于点N , 证明:(1)BD=CE.(2)BD ⊥CE.
(3)当△ABC 绕A 点沿顺时针方向旋转如下图(1)(2)(3)位置时,上述结论是否成立?请选择其中的一个图加以说明.
图(1) 图(2)
图(3) A B
E C D A B
E C D A B E C D。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