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历史下册解放战争的胜利发展
解放战争的胜利发展
1、 三大战役是在什么形势下发动的? 2、三大战役的胜利有什么重要义?
首战目标的选择
张 家口 北平 天津 锦州
长春
沈阳
淮海战役 碾庄
双 堆集
辽沈战役
(1948.9.12--1948.11.2)
长春
各个击破
沈阳
锦州
关门打狗
淮海战役
(1948.11.7 -- 1949.1.10)
海州
商丘
徐州
280 万 365 万 优于 敌军 主 动 被 动
1948年7月
装 备
大为 改善
后 方
巩 固
士 气
高 昂
低 落
不足
略占 危机 优势 四伏
第三节 伟大战略决战的胜利
二、解放军转入战略反攻 1、战略反攻主攻方向的确定 2、战略反攻的展开及其意义
三、战略决战的胜利
1、战略决战时机的成熟 2、辽沈、淮海、平津战役
中原
陈官庄
徐州
华东
碾庄
1948年11月-1949年1月
双堆集
淮海战役 解放长江以北中下游 地区,歼敌55万多
激 励 永 远
三年以来,在人民解放战争 和人民革命中牺牲的人民英雄们 永垂不朽!三十年以来,在人民 解放战争和人民革命中牺牲的人 民英雄们永垂不朽!
由此上溯到一千八百四十年,从那时 起为了反对内外敌人,争取民族独立和 人民自由幸福,在历次斗争中牺牲的人 民英雄们永垂不朽!
肢解敌军 各个击破
先打两头 后取中间
平 1948年11月 津 ─ 49年1月
基本解放 华北全境
我军第二年作战的基本任务是:举行全国性的反攻,即以
主力打到外线去,交战争引向国民党统治区域,在外线大量歼 敌,彻底破坏国民党将战争继续引向解放区、进一步破坏和消 耗解放区的人力物力、使我不能持久的反革命战略方针。我军 第二年作战的基本任务是:以一部分主力和广大地方部队继续 在内线作战,歼灭内线敌人,收复失地。 ———毛泽东《解放战争第二年的战略方针》
高一历史3.3《解放战争的胜利发展》教案旧人教版
第三章人民解放战争第三节解放战争的胜利发展教案教学目的一、要求学生掌握的基础知识:《中国土地法大纲》;土地改革总路线;解放军突进中原;其他解放区军民转入反攻;战略决战时机的成熟;辽沈战役;淮海战役;平津战役;三大战役胜利的伟大意义及原因。
二、要求学生从思想上认识:1.解放区的土地改革具有极其重大的意义,废除了封建剥削的土地制度,是解放战争迅速取得胜利的一个可靠保证。
2.人民解放军战略反攻的胜利是整个解放战争走向胜利的历史转折点。
3.三大战役在中国战争史上是空前的,三大战役的胜利为解放全中国奠定了基础,三大战役的胜利是人民战争的伟大胜利。
三、要求培养学生的能力:1.通过对《中国土地法大纲》的分析,并与近代农民运动、资产阶级解决土地问题方案的比较,培养学生分析、比较历史问题的能力。
2.分析人民解放军在战略反攻阶段主攻方向的选择原因及具体的反攻步骤,培养学生把握历史进程发展的阶段性、全面性的能力。
3.通过对三大战役的进程、演变的分析,培养学生具有探究历史事件变化发展因果关系的能力。
教学要点一、解放区的土地改革1.《中国土地法大纲》和土地改革总路线2.土地改革运动的意义二、解放军的战略反攻1.三军挺进中原2.其他解放区军民转入反攻三、战略决战的胜利1.战略决战时机的选择2.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的胜利3.三大战役胜利的伟大意义及原因教学要求和建议一、本课重点:三大战役的胜利及意义为本课教学重点。
本课难点:从减租减息向土地改革的转变、战略主攻方向的选择、三大战役进程及示意图为本课难点。
二、“解放区的土地改革”一目,需要讲明三个问题。
1.启发学生联系近代太平天国运动、资产阶级解决土地问题的方案,抗日战争时期的减租减息政策,以及解放战争粉碎国民党军队重点进攻的形势,分析理解提出“实现耕者有其田”这一目标的原因和背景。
2.紧扣教材解释《中国土地法大纲》的内容;联系中国共产党在土地革命时期和抗日战争时期的土地政策,说明1947年土改总路线的制定,表明中国共产党的土地政策已经日趋完善和成熟。
高一历史解放战争的胜利发展必背知识点
一、解放军的战略反攻1、条件——可能性:①解放军粉碎敌人的全面进攻和重点进攻,国民党优势逐渐丧失。
敌我双方力量对比发生了很大变化;②国统区民主运动的开展,国民党*陷入孤立;③解放区土改的进行。
必要性:战略进攻可以减轻陕北和山东战场的压力,减轻解放区的物质消耗。
2、任务:①主力部队向外线(国统区)进军,进行战略进攻;②部分内线部队与国民党军队作战,属于战略防御性质。
3、基本情况⑴、主攻方向:中原地区(其一、当时国民党军队主力正在重点进攻陕北和山东解放区,在中原地区的防守力量薄弱,兵力空虚;其二、中原地区的战略位置十分重要,可西扼武汉,东下南京,出击中原可直接威胁敌人统治的中心)。
⑵、时间:1947年6月底。
概况:①刘伯承、邓小平率晋冀鲁豫解放军主力跃进大别山。
②陈赓、谢富治率晋冀鲁豫解放军一部挺进豫陕鄂边区。
③陈毅、粟裕率华东解放军主力进攻豫皖苏地区。
⑶、其他解放区转入反攻:聂荣臻指挥华北解放军解放石家庄。
*、罗荣桓指挥东北解放军解放了东北广大地区。
彭德怀、贺龙领导西北解放军收复了延安。
4、战略反攻的意义:对扭转战局起了决定性作用,也是人民解放战争走向胜利的转折点。
也是蒋介石反动统治由发展走向灭亡的转折点;是帝国主义在中国近百年统治由发展走向灭亡的转折点。
二、战略决战的胜利1、中国共产党将东北战场作为决战首选战场的主要因素:解放战争进入第三年,国共双方的力量对比进一步发展变化,战略决战的时机已经成熟。
而东北战场又成了形势最有利的战场。
(1)当时东北的国民党军队只困守在几个大城市,整体上处于被包围的态势。
解放军后方巩固,物质力量雄厚。
(2)从东北的地理位置看,北邻苏联、朝鲜等国,通往华北的通道一旦被卡死,国民党军队即成被包围之势,很难逃脱。
(3)首战东北战场,一旦成功,还可以为全国解放战争的胜利提供一个稳定的后方,东北解放军可以挥师南下,配合其他战场作战,而东北雄厚的工业基础可支援全国。
2、三大战役——辽沈战役:1948.9~1948.11*、罗荣桓指挥东北解放军;特点是先取锦州,关门打狗。
高一历史教案-《解放战争的胜利发展》说课[原创][特约] 最新
《解放战争的胜利发展》说课教案[课题说明]本课课题选自人教版高中历史教材《中国近现代史》下册第三章《人民解放战争》中的第三节,适用于高中一年级。
[教材分析]一、地位与作用:人民解放战争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取得胜利的最后阶段。
解放战争的胜利发展在人民解放战争这章中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
既争取和平民主的斗争和内战爆发及国统区的经济危机和政治危机促进解放战争的胜利发展,同时它的发展又为解放战争的胜利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二、教学目标:依据《教学大纲》和《考试说明》的要求和高一学生的实际情况,确定以上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中国土地法大纲》,土地改革总路线,三军挺进中原和其它解放区军民转入反攻,战略决战时机的成熟,三大战役及其胜利的意义和原因。
2、能力和方法:(1)通过对《中国土地法大纲》的分析,并与近代农民运动资产阶级解决土地问题方案的比较,培养学生分析、比较历史问题的能力。
(2)分析人民解放军在战略反攻阶段主攻方向的选择原因及具体的反攻步骤,培养学生把握历史进程发展的阶段性、全面性的能力。
(3)通过对三大战役的进程、演变的分析,培养学生具有探究历史事件变化发展因果关系的能力。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1)解放区的土地改革具有极其重大的意义,废除了封建剥削的土地制度,是解放战争迅速取得胜利的一个可靠保证。
(2)人民解放军战略反攻的胜利是整个解放战争走向胜利的转折点。
(3)三大战役在中国战争史上是空前的,三大战役的胜利为解放全中国奠定了基础,三大战役的胜利是人民战争的伟大胜利。
三、教学重点、难点:1、重点分析:三大战役的胜利及意义为重点。
三大战役学生非常熟悉,通过学习明确三大战役是人民解放战争进入夺取全国胜利的决定性阶段,它的胜利为解放全中国奠定了基础。
2、难点分析:战略主攻方向的选择、三大战役进程及示意图是难点。
战略反攻选择中原地区,三大战役首选东北是由当时的战争情况决定的。
通过学习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高一历史教案-人教版中国近现代史下册“解放战争的胜
第三节解放战争的胜利发展预习方案:一、解放区的土地改革1 _______年,中国共产党召开全国土地会议,制定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 。
大纲规定:没收________________,废除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实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按农村人口平均分配土地。
2 在土地改革中,中国共产党贯彻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的土地制度,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的土地改革总路线。
3 经过一年多的斗争,解放区有_________ 多农民分到了土地。
为了保卫胜利果实,农民踊跃参军,农民的支持,成为解放战争迅速取得胜利的可靠保证。
二、解放军的战略反攻1 解放战争第二年,人民解放军转入______________,主攻方向是国民党防守力量薄弱的___________________ 。
2_______年____月底,_______ 、_________率领______________ 解放军主力渡过黄河,千里跃进大别山;___________ 、__________ 率_____________解放军一部,南渡黄河,挺进__________边区;__________、________率_________主力进攻________地区。
三军形成品字阵势,威胁国民党统治中心的_______和_________。
3________指挥_________________解放了石家庄,使__________和__________两大解放区连成一片。
__________、___________指挥__________________解放了东北广大地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领导______________收复了延安。
人民解放战争的发展和胜利.
②政治上:国民党遭到人民的反对,处境孤 立;共产党的土地改革使后方巩固。
③经济上:国统区通货膨胀,物价飞涨,整 个经济处于崩溃边缘;解放区经过土地改革 ,农民的革命和生产积极性空前高涨。
历史意义:毛泽东指出:“这是一个 历史的转折点。这是蒋介石二十年反 革命统治由发展到消消灭的转折点。这是一个 伟大的事变。”“这个事变一经发生, 它就必然地走向全国的胜利”。
2.人民解放军战略决战的条件和胜利的原因
(1)战略决战的条件:
2.解放军的战略反攻
(1)历史条件:
可能性: ①解放军粉碎敌人的全面进攻和重点进攻 ,敌我双方力量对比发生了很大变化; ②国统区民主运动的开展,国民党反动派 陷入孤立; ③解放区土改的进行。 必要性:战略进攻可以减轻陕北和山东战 场的压力,减轻解放区的物质消耗。
(2)任务:(阅读课本P59材料 《解放战争第二年的战略方针》) ①主力部队向外线(国统区)进 军,进行战略进攻; ②部分内线部队与国民党军队作 战,属于战略防御性质。 (3)方向:中原地区 (4)时间:1947年
秋收起义中,毛泽东根据敌强我弱的形势,决定放 弃攻打大城市转向敌人防备空虚的农村进军,并创 建了井冈山等革命根据地。毛泽东及时总结斗争经 验,指出了中国革命走以农村包围城市,最后夺取 政权的道路。这标志我党的工作中心开始转移到了 农村。但王明在共产国际的支持下,在中国推行 “城市中心”路线,致使我军在第五次反“围剿” 斗争中严重失利。王明“左倾”冒险主义给我军造 成的失利再次证明了不从具体国情出发,照搬别国 经验,推行“城市中心”论,在当时中国是行不通 的。抗日战争中,中国共产党开辟敌后战场,建立 敌后抗日根据地,说明党的工作中心依然放在农村。
教学课题第三节解放战争的胜利发展
教学课题:第三节:解放战争的胜利发展教学目的:1、要求学生掌握:《中国土地法大纲》,土地改革总路线,解放军挺进中原,其他解放区转入反攻,战略决战时机的成熟,辽沈战役,淮海战役,平津战役,三大战役胜利的意义和原因。
2、能力培养目标:①通过对《中国土地法大纲》的分析,并与近代农民运动、资产阶级解决土地问题的方案的比较,培养学生分析、比较历史问题的能力。
②分析人民解放军在战略反攻阶段主攻方向的选择及具体的反攻步骤,培养学社NBA 我历史进程发展的阶段性、全面性的能力。
③通过对三大战役的进程、演变的分析,培养学生具有探究历史时间变化发展因果关系的能力。
教学重点:三大战役的胜利及意义。
教学难点:从减租减息向土地改革的转变、战略主攻方向的选择、三大战役的进程。
教学方法:讲述法,图示法,比较法,阅读理解法。
教学过程导入新课:提问:全面内战是何时爆发的?解放战争的第一年战况如何?(1946年,国民党军进攻中原解放区,标志着全面内战的爆发。
解放战争的第一年,人民解放军先后粉碎了国民党军的全面进攻和重点进攻。
)因此,在解放战争进入第二年后,战局就发生了根本变化,解放军开始转入反攻并不断取得胜利,为解放战争的胜利奠定了基础。
讲述新课:一、解放区的土地改革。
1、提问:中国革命的根据地最早建立在什么地方?走什么样的革命道路?(农村,农村包围城市。
)农村革命恩局地要得到发展,要得到农民的拥护,必须解决农民的什么问题?(土地问题)2、指导学生回忆共产党在土地革命时期和抗日战争时期曾经实行过的土地政策或土地路线。
①土地革命时期:依靠贫雇农、联合中农、限制富农、消灭地主阶级,保护中小工商业者,变封建半封建的土地所有制为农民的土地所有制。
②抗日战争时期:地主减租减息,农民交租交息。
3、解放战争时期的土地政策。
①1947年,中国共产党召开全国土地会议,决定在解放区实行土改,制定了《中国土地法大纲》。
②《土地法大纲》的内容:没收地主土地,废除封建土地制度,实行恩泽油气田的土地制度,按农村人口平均分配土地。
解放战争的胜利发展ppt5 人教版
先打两头、 后取中间
基本解放 华北全境
第三节 伟大战略决战的胜利
一、解放军转入战略反攻
1、战略反攻主攻方向的确定 2、战略反攻的展开及其意义
二、战略决战的胜利
1、战略决战时机的成熟 2、辽沈、淮海、平津战役 3、三大战役胜利的意义及其原因
谢谢指导
德化一中 曾宪忠 制作
1,生活不会惯着你,想要不被抛弃,必须自己争气2,所有的嫉妒都只是因为你没出息。3,敬往事一杯酒,自此不再回头4,人只能活一回,梦想却有无数个,唯有放手一搏,才能知道机会属不属于自己。5,只要肯努力,想要的都能自己得到。6,不 努力你要未来干什么。7,因为不能天生丽质,所以只能天生励志。8,没有什么才能比努力更重要。9,现在的你决定将来的你。10,路是走出来的,而不是空想出来的。11,拼搏到无能为力坚持到感动自己。没有野心的女人不漂亮。12,梦像是永远 不可凋零的花。13,你一事无成,还在那里傻乐。4,今天做的一切挣扎都是在为明天积蓄力量,所以别放弃。15,未来可能遥远,但不轻易放弃。16,历史只会记住有野心的人。17,我的青春不要留白,我敢异想就会天开。18,你还年轻,别凑合过。 19,这个世界没有重来二字,所以不如一切趁早20,要么努力向上爬,要么烂在社会最底层的泥淖里。既然选择了远方,便只顾风雨兼程。21,曾经输掉的东西,只要你想,就一定可以再一点一点赢回来22,如果这世界上真有奇迹,那只是努力的另一 个名字。23,时间告诉我们,无理取闹的年龄过了,该懂事了。24,你必须跳下悬崖,在坠落空中生出翅膀。25,坚持了才叫梦想,放弃了就只是妄想26,跌倒不算是失败,爬不起来才算是失败。27,你的人生除了你自己,谁也毁不掉28,你才十七八 岁,你可以成为任何你想成为的人。29,有梦想并为之努力的人都好可爱哦,我也要做可爱的人。30,因为生活就如此,弱小就该死。31,只有蓬勃野心,没有日月风情。32,勤奋是你生命的密码,能译出你一部壮丽的史诗。33,你要记住你不是为别 人而活,你是为自己而活。34,我怕我配不上自己所受的苦难。35,姑娘,好好的活下去,活给那些瞧不起你的人看着。36,成功的速度一定要超过父母老去的速度37,爱就努力,不爱就放弃,一生那么短,你有什么理由不勇敢。38,天赋比你好的人 都在努力。39,没有人会嘲笑竭尽全力的人。40,别人拥有的,你不必羡慕,只要努力,你也会拥有。41,别只顾着羡慕别人忘了给自己掌声。42,只要你不跪着这个世界没人比你高。1.靠谁不如靠自己,做谁都不如做自己,谁好都不如自己好。2.不 要拿我跟任何人比,我不是谁的影子,更不是谁的替代品,我不知道年少轻狂,我只懂得胜者为。3.我的个性取决于我是谁,我的态度要看看你是谁4.一个人至少拥有一个梦想,有一个理由去坚强。心若没有栖息的地方,到哪里都是在流浪5.我不是天生 的王者,但我骨子里流着不服输的血液6.不是我不好,而是你不配7.生活不是等待风暴过去,而是学会在雨中翩翩起舞。8.做真实的自己,不要为了取悦别人或试图成为某个人。做你最原始的自己,比做任何人的复制品都来得好。9.生活总是让我们遍体 鳞伤,但到后来,那些受伤的地方一定会变成我们最强壮的地方。10.你必须去面对你不愿意面对的各种人,你的承受力会越来越好。生活就是你开始接受你不得不做的那些你不喜欢的事。但是,当你发现,所有你不愿意做的事情,都是为了那件你喜欢 的事而做准备,所有的忍耐和痛苦就都会觉得是值得的了。11.人生总是这样,在不经意间伤害到别人,又在不经意间被别人伤害。12.一个能从别人的观念来看事情,能了解别人心灵活动的人,永远不必为自己的前途担心。13.无论你昨晚经历了怎样的 泣不成声,早上醒来这个城市依旧车水马龙。14.好好过你的生活,不要老是忙着告诉别人你在干嘛,也许他们并不想知道。15.世界上最远的距离不是树与树的距离,而是同根生长的树枝,却无法在风中相依。16.做该做的事,按照自己的愿望,踏踏实 实地去学好本领。17.人生修的就是无常,请珍惜每一个当下,珍惜眼前人,失去了就回不来了。18.一个人能坏到什么程度,看他张狂的时候就清楚了;同样,一个人会好到什么程度,看他困厄的时候就知道了。得意的时候看他做什么,落魄的时候看他 不做什么,从放纵和坚守透露出的,往往是最真的品性。19.奋斗的火苗在冒发,碰触心的温度,简单的充实,简单的满足。一个人的道路,也不孤独。20.失败,并不是说明你差,而是提醒你该努力了。一、混就混出个名堂,学就学出个样子,要么出人 头地,要么人头落地。二、我们这么拼,这么努力赚钱,就是为了要用“老子有钱”四个字,去堵住所有人的嘴。三、做自己的决定。然后准备好承担后果。从一开始就提醒自己,世上没有后悔药吃。四、只有不断超越才有不断进步,在人生道路上, 最大的敌人莫过于自己,战胜自己的胆怯就坚强,任何浮躁心态,都会给成功带来巨大的祸害。五、用人情做出来的朋友只是暂时的,用人格吸引来的朋友才是长久的。要知道,丰富自己比取悦他人更有力量。六、尺有所短,寸有所长,永远抱一颗谦 卑的心,才能让自己更加完善。人生没有完美,只有完善;岁月没有十全十美,只有尽量。七、不要做廉价的自己,不要随意去付出,不要一厢情愿去迎合别人,圈子不同,不必强融。八、生活再不如人意,都要学会自我温暖和慰藉,给自己多一点欣 赏和鼓励。九、自己喜欢的东西,就不要问别人好不好看。喜欢胜过所有道理,原则抵不过我乐意。十、世界上最好的保鲜,就是不断进步,努力让自己成为更好的人,这比什么都重要。十一、千万别因为别人宠你包容你呵护你,就以为他们喜欢你的 所有,该改的还是要改,这样才能对得起别人毫无保留的偏袒和纵容十二、能管理好自己的情绪,你就是优雅的;能控制好自己的心态,你就是成功的。十三、当你觉得自己不如人时,不要自卑,记得你只是平凡人。当别人忽略你时,不要伤心,每个 人都有自己的生活,谁都不可能一直陪你。十四、你自以为的极限,只是别人的起点,在约定俗成的世界里,倔强地活成自己喜欢的样子,大胆尝试做不一样的自己。十五、我们都得经历一段努力闭嘴不抱怨的时光,才能熠熠生辉,才能去更酷的地方, 成为更酷的人。十六、不要放弃自己的内心,因为你自己的人生道路,最终只能自己走下去,如果违背了自己的本心,那便无法快乐。十七、年轻,那么短暂,那么迷茫。如果你不能给自己一张耀眼的文凭,一段荡气回肠的爱情,那么,你还可以给自 己一个九成九会遭到嘲笑的梦想。因为,总有一天,它会让你闪闪发光。十八、做你自己,说出你的感受,因为那些对你重要的人不会介意,而那些介意的人对你并不重要。十九、除了靠自己,靠谁都是不靠谱。这世上没有谁会心甘情愿一直被你依靠。 靠自己,才能把事情做到最好;靠自己,才能学到真本事,真正解决问题;靠自己,人生才不会输。二十、做一个特别简单的人,不期待突如其来的好运,经营好自己,珍惜眼前的时光。往事不回头,未来不将就,你若盛开,蝴蝶自来。二十一、不要 为别人委屈自己,改变自己。你是唯一的你,珍贵的你,骄傲的你,美丽的你。一定要好好爱自己。二十二、这个世界上已经有很多人和事让你失望了,而最不应该的,就是自己还令自己失望!二十三、过去的事不要想,因为你无法改变过去;将来的
人民解放战争的发展和胜利PPT课件 人教版
2.解放军的战略反攻
(1)条件
①可能性:经过一年来的战斗,敌我力量对 比发生变化;国统区政治经济危机加深, 敌人后方不稳固;解放区开展土地改革, 后方稳固。
②必要性:减轻 西北 、 山东 战场压力,减少 解放区的财力、物力损耗。
(2)基本任务:外线 歼敌 , 内线 收复失地。 (3)主攻方向: 中原地区 。 (4)概况
4.中共战略反攻和决战取得胜利的原因是什么? (1)解放区的土地改革,调动了人民生产、参军的积 极性。 (2)中共抓住了战机,制定了正确的决策和方针。 (3)解放军指战员的英勇奋战和牺牲精神。 (4)国统区的民主运动,使蒋介石陷于政治上的孤立。 (5)国民党的决策失误和军队的不协调。
5.坚持两个务必,对加强党的建设有何现实意义? (1)有助于我们党提高执政能力,有利于加强和改进 党的作风建设。 (2)有利于纯洁党的干部队伍,增强党组织的战斗堡 垒作用。 (3)有利于密切党与人民群众的血肉关系。 (4)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强大精神动 力。
解放 地区
东北 全境
特点
关门 打狗
淮
中原解放军和
1948年
海
华东解放军
11月
战
刘伯1月
平 东北解放军和 1948年
津
华北解放军
11月
战 林彪、罗荣桓、 ~1949
役
聂荣臻
年1月
五十 五万 多人
五十二 万多人
长江以 北中下 游地区
华北 全境
中间突 破,分 段聚歼
随手一练 1.周恩来同志说:“西柏坡是我们党进入北京、解放全中
国的最后一个农村指挥所。”这是因为 ( A ) A.此后党的工作重心转移到城市 B.在这里完成了解放全中国的历史任务 C.在这里完成了农村的革命任务 D.农村和农民问题圆满解决 解析 在西柏坡召开的七届二中全会,指出党的工作重 心必须由农村转移到城市,不久中共中央迁往北京,所 以西柏坡是党的最后一个农村指挥所。当时全国尚未完 全解放,全国性的农村土改也没有完成,因此B、C、D 三项都与史实不符。
解放战争的胜利发展
(主力在陕北、山东)
大别山地区是老区, 群众基础好;
中原地区战略地位重 要; 3.其他地区
4.意义:扭转了全国 战局,是解放战争走 向胜利的转折点。
二、战略决战
1.决战时机 2.三大战役
辽沈战役 淮海战役 平津战役 3.胜利原因 4.经验总结 5.历史意义
三军配合,两翼牵制
共产党军事形势
国民党军事形势
辽沈战役
淮英明决策 二、人民解放军英勇善战 三、人民群众的大力支援
人民群众对三大战役的支援
战役 民工 担架 大小车 牲畜
粮食
辽沈 160 万 13800 副 6750 辆 80 万头 0.7 亿斤
A、翻身农民踊跃支援前线 B、东北全境解放鼓舞人心 C、解放军的作战方针正确 D、解放区实行了土地改革
Merry Christmas & Ha ppy New Year !
D、按各地情况采取不同标准分地 2、人民解放军在战争第二年作战的基本特征是( ) A、内线防御为主 B、内外结合,外线反攻为主 C、内线相持为主 D、内外结合,外线决战为主 3、人民解放军之所以把中原地区作为战略反攻的主攻 方向,其直接原因是由于这一地区( ) A、群众基础良好 B、国民党军队防守力量薄弱 C、有利于进行大规模的运动战
解放战争的胜利发展
一.解放区的土改:
思考:自1931---1947年来,中共先后实 行了哪些不同的土地政策?主要原因是 什么?各有何意义?有何认识?
主要原因:依据中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
认
识:中共的政策具有实事求是的原则;一
切从实际出发的原则;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原则。
解放战争的胜利发展
一、战略反攻 1.条件 2.主攻方向 思考:为何反攻方向选
第三节 解放战争的胜利发展
第一,党中央、中央军委及时抓住战略决战的时机,正确选定决战方向,并针对各战场不同的情况,制定出各具特点的作战方针,有力地确保这场伟大战略决战的胜利。第二,广大人民解放军指战员英勇作战,不怕牺牲,坚决执行党中央、中央军委的命令。第三,各解放区人民大量物力、人力支援,以及国统区革命群众在中共地区党领导下开展各种形势的斗争,有力地配合了军事战场的斗争。因此党中央正确决策,人民解放军英勇作战,广大人民群众的支持是三大战役胜利的主要原因。
A.翻身农民踊跃支援前线 B.东北全境解放鼓舞人心
C.解放军的作战方针正确 D.解放区实行了土地改革
9.第三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国民党军队主力基本被消灭是在( A )
A.三大战役取得胜利 B.百万雄师占领南京
C.新中国成立前夕 D.粉碎了敌人的全面进攻和重点进攻后
质疑与反馈
试题精选
1947年,中国共产党决定在解放区进行土地改革,回答1-2题
第三节 解放战争的胜利发展
童彦凤
教学目标
1. 知识目标:通过本节的教学,使学生了解或掌握解放区的土地改革;《中国土地法大纲》;解放军的战略反攻;战略决战的胜利;三大战役的胜利及意义。
2. 能力目标:
(1)通过对民主革命时期土地革命和土地改革内容的教学,培养学生综合分析和概括的能力。
①变革或调整农村生产关系 ②维护农民的基本利益
③实行耕者有其田的制度 ④消灭土地私有制
A.①② B.①②③ C.①③ D.①②③④
刘邓大军挺进中原,揭开了战略反攻的序幕。回答3-6
解放战争的胜利发展
一,战略反攻 1.条件 1.条件 2.主攻方向 2.主攻方向 目的 展开 意义 3.其他地区 3.其他地区 4.意义 4.意义 二,战略决战
1.决战时机 1.决战时机 2.三大战役 2.三大战役 辽沈战役 淮海战役 平津战役 3.胜利原因 3.胜利原因 4.经验总结 4.经验总结 5.历史意义 5.历史意义
1947年6月的国共双方 年 月的国共双方
国民党:兵力减少(430到373万,可 机动的兵力尤少),士气低落,后 方不稳. 共产党:兵力增加(128到195万,可 机动的兵力大增),士气高昂,后 方稳固.
年 的 战 略 方 针
线 敌 内 人 , 作 收 复 战 失 , 歼 地 线
在 力 和 地 方 部 队 , 灭 . 内 续 继
任 务 是 : 以 一 部 的 分 主 分 部 战 作 二 年 军 第
外 线 向 大 量 歼 敌 区 域 , 在 …… 我 民 党 国 引
打 性 到 外 线 去 , , 将 战 争 力 以 主 即 反 攻 的
本 任 务 是 : 举 行 全 的 国 基 战 作 二 年 军 第 我
—— 《解 放 战 》 第 二 争
160 万 13800 副 6750 辆 150 万 30.5 万副 88 万辆 180 万 20000 副 40 万辆 490 万
180 多万头 8 亿斤
三大战役简况
战役 部队和指挥 时间 辽沈 东北解放军 1948年9月 1948年 林彪罗荣桓 ~11月 ~11月 歼敌和改编 解放地区 47万多 47万多 东北全境 长江以北 中下游地 区 华北全境 俘虏或毙敌指挥 范汉杰 廖耀湘 杜聿明 黄百韬 黄维 陈长捷等
中原, 1948年11月 55万多 淮海 中原,华东 1948年11月 55万多 ~1949年 解放军 刘 ~1949年1 邓陈粟谭 月 东北, 1948年11月 52万多 平津 东北,华北 1948年11月 52万多 ~1949年 解放军 ~1949年1 林罗聂 月
高一历史下册解放战争的胜利发展 说课
城东蜊市阳光实验学校解放战争的成功开
展说课
一、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解放战争的成功开展是人民解放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主主义革命获得成功的重要组成部分。
它既是蒋介石集团走向败亡的历史转折点,也是帝国主义侵略权利逐步退出中国历史的转折点,又是中国一一共产党在全国指导地位逐步确立的历史,更是中国人民翻身解放的历史。
本节课的内容,在教材中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
其中,三大战役在高考中经常考察,必须引导学生着重掌握。
二、教学目的和要求:
〔一〕根底知识目的:解放军挺进中原、其他解放区军民转入反攻;战略决战时机的成熟、首战目的的选择、辽沈战役、淮海战役、平战役、三大战役成功的意义及原因。
〔二〕思想教育目的:
1、人民解放军战略反攻的成功是整个解放战争走向成功的历史转折点。
2、三大战役在中国战争史上是空前的,三大战役的成功为解放全中国奠定了根底,更是人民战争的伟大成功。
〔三〕才能培养目的:
1、分析人民解放军在战略反攻阶段主攻方向的选择原因及其详细的反攻步骤,培养学生把握历史进程开展的阶段性、全面性的才能。
2、通过对三大战役的进程、演变的分析,培养学生具有探究历史事件变化开展、因果关系的才能。
三、教学重点难点:
1、重点:三大战役的成功及意义
2、难点:战略主攻方向的选择、三大战役进程及示意图
四、教法学法:
1、教法:讲授法、比较法、图示法、问题法、提示法
2、学法:阅读法、讨论法、比较法、归纳法
五、教学程序设计:。
高中历史教案-第三节解放战争的胜利发展
第三节解放战争的胜利发展第三节解放战争的胜利发展一、素质教育目标(-)知识教学点1.《中国土地法大纲》和解放区的土地改革。
2.解放军突进中原和解放军的战略反攻。
3.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的胜利。
(二)能力训练点1.通过对《中国土地法大纲》的分析,并与近代农民运动、资产阶级解决土地问题方案的比较,培养学生分析、比较同类历史问题的能力。
2.通过引导学生对战略反攻阶段主攻方向的选择及三大战役的胜利进程的分析思考,培养学生运用马克思主义原理探究历史事件变化发展因果关系的能力。
3.通过引导学生回顾自鸦片战争以来中国人民反帝反封建斗争的历史,各种救国方案的实施结果,总结战略决战取得胜利的原因,提高综合归纳能力。
(三)德育渗透点1.通过讲述解放区的土地改革,使学生深刻理解其重大意义,认识这是解放战争迅速取得胜利的一个可靠保证,是中国共产党坚持依靠人民为人民谋利益、代表人民的根本利益的用力证明。
2.通过对人民解放军战略反攻的胜利的讲述,使学生认识这是整个解放战争走向胜利的历史转折点。
3.通过对三大战役的讲述,使学生认识这为解放全中国奠定了基础,认识这是人民战争的伟大胜利。
在此基础上,加深对中国共产党代表人民的根本利益的理解。
二、重点、难点及解决办法(-)重点1.解放区的土地改革。
2.三大战役的胜利及意义。
(二)难点1.中国共产党土地政策的调整。
2.战略主攻方向的选择。
(三)解决办法1.解放区的土地改革,可联系以前学过的这方面的史实,如土地革命时期,抗日战争时期,通过比较,可归纳为三个方面:第一,进行土地改革的目的。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农民阶级土地改革运动在不同历史时期都有鲜明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团结大多数民众,保证革命任务的顺利完成。
第二,土地改革的具体路线。
通过比较几次土改,更好地认识中国共产党的方针政策,认识中国共产党正走向成熟。
第三,土地改革的重大意义。
重点依据《中国土地法大纲》内容及实施的情况,消灭了封建剥削的土地制度,实现了耕者有其田,农民生产迅速恢复和发展,农民革命和生产的积极性空前高涨,成为人民解放战争迅速取胜的一个可靠保证。
人教版高一历史下册解放战争的胜利发展1ppt
解放战争的胜利发展
一 解放区的土地改革
1.《中国土地法大纲》和土地改革总路线 农民阶级:《天朝田亩制度》
资产阶级:平均地权 土地革命路线
共 产 党 减租减息的土地政策
土地改革总路线
《中国土地法大纲》:
没收地主土地,废除封建剥削土地 制度,实行耕者有其田的土地制度, 按农村人口平均分配土地
歼分 分 歼引 即 本 灭地 任 敌向 以 任 敌方 务 国 主 务 人部 是 民 力 是 * ,队 : 我党 打 : 我 收, 以 军区 到 举 军 复继 一 第域 外 行 第 失续 部 二, 线 全 二 地在 分 年在 去 国 年 。内 主 作外 , 性 作 线 力 战线 将 的 战 作 和 的大 战 反 的 战 部 部量 争 攻 基 , ,
土地改革总路线:
依靠贫雇农,团结中农,有步骤的。 有分别的,消灭封建性剥削的土地 制度,发展农业生产。
2、土地改革运动的历史意义
二、解放军的战略反攻
1、三军挺进中原
解放战争第二年国共力量变化
1946年6月 国民党军队 共产党军队 430万 127万 1947年 373万 195万
方 针 》 —— 《 解 放 战 争 第 二 年 的 战 略
三大战役的结果、原因、意义
三大战役简况
战役名 称
辽沈战役
淮海战役
作战部队和指挥员
东北解放军 林彪、罗荣桓
中原解放军和华东解放军 刘伯承、邓小平 陈毅、粟裕、谭震林
战役时 间
1948年 9月~11月
1948年 11月~ 1949年1月
歼灭和改 歼灭或 编敌人 解放区转入反攻 三、战略决战的胜利 1、时机的选择
解放战争第三年国共军队力量变化 1946年 国民党军队 共产党军队 430万 127万 1947年 373万 195万 1948年 365万 280万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解放战争的胜利发展教学目标1.知识方面:通过本节的教学,使学生了解或掌握解放区的土地改革;《中国土地法大纲》;解放军的战略反攻;刘邓大军等反攻方向;战略决战的胜利;三大战役的胜利及意义。
2.能力方面:(1)通过对民主革命时期土地革命和土地改革内容的教学,培养学生综合分析和概括的能力。
(2)通过对解放战争进程的教学,培养学生对战争进程的分析、归纳和概括能力。
(3)通过解放战争中敌我力量变化的教学,培养学生用辩证的方法看待历史事件的能力。
3.态度、价值观方面:通过对解放战争进程的教学,教育学生认识人民群众的支持是解放战争胜利的重要保证。
4.学生指导方面:(1)通过对解放区的土地改革的教学,引导学生从整体上把握土地改革运动,使学生掌握概括、归纳的方法。
(2)通过引导学生分析本节图表,培养学生分析图表得出正确历史结论的方法。
重点、难点分析1.重点分析:(1)解放军的土地改革是重点。
变革土地制度是中国民主革命的一项基本任务,是广大农民最迫切的要求。
不解决土地问题,就不可能把广大农民真正的发动起来,也不可能完成反封建的任务。
在国共政权十年对峙时期和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根据当时的国内矛盾,分别制订了切实可行的土地改革政策。
抗日战争胜利后,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发生变化。
为适庆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需要而制订的减租减息政策已不能满足广大农民的要求,为了彻底消灭封建剥削制度,中国共产党制订了《中国土地法大纲》。
审一个比较完善的土地革命纲领。
要使学生认识:解放区的土地改革,调动了广大农民的积极性,巩固了人民民主政权,是解放战争迅速胜利的可靠保证。
(2)战略决战的胜利是本节重点。
随着解放战争进程的发展,敌我双方军事力量对比发生很大变化。
同时,国统区民主运动高涨,国民党政治上十分孤立,后方不稳;而解放区基本完成土改,政权巩固,人民支授解放战争,因此决战时机已经到来。
中国共产党抓住时机,展开三大战役,为解放全中国奠定了基础。
学习这一内容既有利于学生把握历史发展基本线索,又有利于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
2.难点分析:解放区的土地改革与解放战争进程的关系是本节难点。
解放区的土地改革是中国民主革命的任务。
广大农民是否能够真正调动起来,投身于革命战争、支援革命战争,是关系解放区民主政权能否巩固,工农联盟能否巩固以及解放战争能否取得胜利的关键。
因解放战争的胜利发展又有效地保证了土改的进行,保卫了土地改革的成果。
要引导学生体会经济与政治的关系,体会民主革命中农民阶级的作用,从而深刻理解人民群众的支持是解放战争胜利的可靠保证。
课堂教学设计师:抗战胜利后,蒋介石在美帝国主义支持下,发动了全面内战,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粉碎了国民党军队的全面进攻和重点进攻,使国内形势向着有利于人民的方向发展,人民解放军由战略防御转入战略进攻。
(板书第三节课题)一、解放区的土地改革师:抗日战争胜利后,以减租减息为主要内容的土地政策,已不能满足广大农民的要求,他们迫切希望获得土地。
1947年,中国共产党召开全国土地会议,决定在解放区进行土地改革,并制定了《中国土地法大纲》。
同学们请回忆,在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各个时期我党制定土地政策的依据是什么?师:(引导学生从当时社会的主要矛盾和斗争任务去分析)生:(回忆并回答)师:在国民大革命时期,因为反封建军阀的需要,开展“打土豪分田地”的土地政策,动员农民参加革命,支持革命;在十年国共对峙时期,因为中国社会主要矛盾是国内阶级矛盾,革命任务要“打倒地主阶段”,采取了没收地主土地分配给农民所有的政策;在抗日战争时期,为了团结地主阶级共同抗日,在根据地实行“地主减租减息,农民交租交息”的政策;在解放战争时期,国内阶级矛盾是社会主要矛盾,因此改变减租减息的政策,实行同国共十年对峙时期基本相同的土地政策。
《中国土地法大纲》明确规定了土改的方向、方法并在土改总路线中明确了依靠力量,团结对象和革命的目的,请同学们看书第102页(引导学生思考、掌握具体内容)师:大纲规定:没收地主土地,废除封建剥削的地土制度,实行耕者有其田的土地制度,按农村人口平均分配土地。
在土地改革中,中国共产党贯彻依靠贫雇农,团结中农,有步骤地、分别地消灭封建性剥削的土地制度,发展农业生产的土地改革总路线。
师:(引导学生阅读土地改革的意义)经过一年多的斗争,解放区有一亿多无地和少地的农民分到了土地。
这极大地激发了农民革命和生产的积极性。
为了保卫胜利果实,广大农民积极生产,踊跃参军,支援前线。
农民的支持,成为解放战争迅速胜利的可靠保证。
二、解放军的战略反抗1.战略反攻的条件师:(出示敌我双方1947年力量对比表和1947年6月全国形势示意图)投影片:解放战争敌我力量变化情况师:经过一年的解放战争,敌我双方力量对比发生变化,这一年我人民解放军共歼敌112万,使敌基本丧失进攻能力,战略反攻的时机成熟。
投影片一:我军第二年作战的基本任务是:举行我国性的反攻,即以主力打到外线去,将战争引向国民党统治区域,在外线大量歼敌,彻底破坏国民党将战争继续引向解放区、进一步破坏和消耗解放区的人力物力、使我不能持久的反革命战略方针。
我军第二年作战的部分任务是:以一部分主力和广大地主部队继续在内线作战,歼灭内线敌人,收复失地。
——毛泽东《解放战争第二年的战略方针》2.反攻目标和主攻方向师:引导学生阅读并明确解放战争第二年的任务,(出示《1947年6月全国形势示意图》)指出:敌主要兵力集中于陕北、山东两解放区,如此两个拳头都打出去了,胸膛就露出来了。
这样的兵力部署像个哑铃,两头粗,中间细。
敌中原空虚,机动兵力下降,士气低落。
因此,党中央决定主攻方向是国民党军队防守力量薄弱的中原地区。
1947年6月底,刘伯承、邓小平率领晋冀鲁豫解放军主力渡过黄河,千里跃进大别山,揭开了战略反攻的序幕。
(引导学生看书)生:(归纳、掌握具体史实)师:人民解放军在外线作战情况怎能。
(出示教学挂图,引导学生把知识点落实到地图上)师:(请同学在地图中填入下列内容:刘伯承、邓小平率领晋冀豫解放军主力渡过黄河,千里跃进大别山;陈赓、谢富治率晋冀豫解放军一部,进攻豫陕鄂边区;陈毅、粟裕率华东解放军主力进攻豫皖苏地区)三路大军呈品字阵势,像尖刀插入国民党统治的心脏地区,打破了国民党的中原防御体系,威胁国民党统治中心南京和武汉。
师:解放战争第二年内线作战情况如何呢?(引导学生读课本并读图,把下列内容落实到图上:聂荣臻指挥华北解放军解放了石家庄,林彪、罗荣桓指挥东北解放军解放了东北广大地区,彭德怀、贺龙领导西北解放军收复了延安)通过分析使学生得出结论。
人民解放军的战略反攻,迫使国民党军队由战略进攻转为全面防御,对扭转全面战局起了决定性作用,也是人民解放战争走向胜利的历史转折点。
三、战略决定的胜利1.战略决战的时机成熟师:1948年秋,敌我力量发生了重大变化,人民解放战争进入夺取全国胜利的决定阶段,请哪位同学谈一谈决战时机成熟表现在哪些方向?生:(思考并出示1948年敌我双方力量对比表,从军队数量、军队士气、人心向背等方面回答)师:中共中央经过对形势分析,认为解放军与国民党军队进行主力决战时机已经到来,于是连续发动了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
2.三大战役师:请同学们阅读教材并结合所学知识,思考为什么三大战役首先在东北发动呢?(出示全国形势图)生:(思考并回答)师:通过分析可看出,蒋介石面对人民解放军的反攻,只能采取重点防御的方针,并集中主力于东北、华北和华北地区。
东北地区是撤是守,国民政府举棋不定。
对此,中共中央审时度势,确定战略决战首战东北。
这是因为:第一,若先打华北,我华北解放军会受到华北、东北两地敌军的夹击;若首战华东,则会促使敌人下决心撤退东北军队,实现战略收缩。
第二,首战东北有必胜把握。
东北卫立煌集团仅48万人,且被我军分割于长春、沈阳、锦州为中心的三个孤立的据点,或战或守正举棋不定。
东北我军有70万人,加上地方武装30万人,总计有百万之众,占有数量上优势,且土地改革完成,后方巩固。
第三,首战东北胜利,会改变敌我力量对比,获得东北大后方,有利于推动全国战争的发展。
1948年9月辽沈战役开始(引导学生看课本上插图并阅读教材,对辽沈战役的作战方针进行归纳)。
(出示投影片):“中心注意力必须放在锦州作战方面,求得尽可能迅速地攻克该城。
即使一切其他目的都未达到,只要攻克了锦州,你们就有了主动权,就是一个伟大的胜利。
”生:(阅读课本归纳作战方针)师:同学们归纳得很好,辽沈战役先打锦州,截断了东北敌军向关内的退路,形成关门打狗之势,完成了党中央的战略部署。
随后东北解放军在林彪、罗荣桓指挥下,英勇作战,解放长春,攻占沈阳,东北全境解放。
辽沈战役结束后,人民解放军人数达300万,而国民党军队人数下降为290万。
人民解放军在总数量上取得优势。
师:(放录像片《淮海战役》并请学生思考淮海战役作战的特点)生:(思考并回答)师:淮海战役从投入作战的总兵力上看敌军在数量上占优势,但中原和华东人民解放军在总前委刘伯承、邓小平、陈毅、粟裕、谭震林的领导下,采取“中间突破分段歼敌”方针,集中优势兵力,各个歼灭敌人。
首先在徐州以东歼灭黄伯韬兵团十余万人,又将缓敌黄维兵团十余万人包围歼灭。
到1949年1月发起总攻,全歼敌军,淮海战役胜利结束。
淮海战役共歼灭和改编敌军55万多人,解放了长江以北中下游地区,为解放长江以南各省奠定了基础。
与此同时,人民解放军抓住战机,适时发动平津战役。
生:(在教师指导下,阅读课本和插图并回答平津战役的作战方针)师:(总结)平津战役中,人民解放军采取分割包围就地歼灭的方针,围敌于北平、天津、张家口、新保安等地,切断敌西逃南窜的去路,先打两头,后打中间。
攻克张家口、新保安、天津,傅作义率国民党军队在北平接受和平改编。
1949年1月底,北平和平解放,至此三大战役胜利结束。
师:三大战役的胜利,共歼灭和改编国民党军队150多万人,其意义是重大的(引导学生总结归纳三大战役胜利的意义)生:(分析、总结意义)师:三大战役的胜利,大大加快了人民解放战争的进程,为解放全中国奠定了基础,请讨论三大战役胜利的原因是什么(引导学生看课本插图、图表,从战略决策、方针、战术特点、人民的支持等方面思考)生:(思考、讨论、归纳)师:(总结)第一,党中央、中央军委及时抓住战略决战的时机,正确选定决战方向,并针对各战场不同的情况,制定出各具特点的作战方针,有力地确保这场伟大战略决战的胜利。
第二,广大人民解放军指战员英勇作战,不怕牺牲,坚决执行党中央、中央军委的命令。
第三,各解放区人民大量物力、人力支援,以及国统区革命群众在中共地区党领导下开展各种形势的斗争,有力地配合了军事战场的斗争。
因此党中央正确决策,人民解放军英勇作战,广大人民群众的支持是三大战役胜利的主要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