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秦岭剪切带类型与金矿的时空关系
河南省小秦岭至熊耳山地区金矿床类型及关系
![河南省小秦岭至熊耳山地区金矿床类型及关系](https://img.taocdn.com/s3/m/3be1fc8ae53a580217fcfe0d.png)
文章编号:1009-6825(2012)32-0066-03河南省小秦岭至熊耳山地区金矿床类型及关系收稿日期:2012-09-14作者简介:张志军(1971-),男,工程师;韩红庆(1986-),女,助理工程师;曹彦荣(1985-),男,助理工程师张志军1韩红庆2曹彦荣2(1.河南省有色金属地质勘查总院,河南郑州450052;2.江苏省有色金属华东地质勘查局,江苏南京210007)摘要:根据矿床成因、控矿构造、矿石成分及结构构造,划分了河南省西部小秦岭至熊耳山地区的金矿床类型,并对各种类型金矿床之间的关系进行了探讨,结果表明:该地区金矿床类型主要有爆破角砾岩型、接触变质带型、石英脉型、破碎带蚀变岩型和砂金型;斑岩型、矽卡岩型和韧性剪切带型金矿床具有较好的找矿前景;金矿床的形成和太华群古老结晶基底变质岩关系密切;金矿床和燕山期花岗岩具有密切的空间关系。
关键词:矿床成因,控矿构造,金矿床,类型中图分类号:P64文献标识码:A金矿床类型的划分,有助于理解金矿间的区别和联系,从而能更好地掌握成矿地质规律指导找矿。
河南省西部(豫西)的小秦岭—熊耳山地区是我国重要的金矿基地,金矿数量多、分布广、类型复杂。
作者长期在豫西地区从事金矿野外地质工作,以方便野外地质找矿为目标,对豫西金矿床的类型及其相互之间的关系进行了总结,并参照逻辑学划分原则对豫西金矿床的类型进行了划分。
1划分原则矿床类型的划分可以揭示矿床间的差别和联系,对于矿床的理论研究和找矿实践具有指导意义。
从理论上讲,金在所有的地质体中都有可能富集成矿,这些地质体的差别都可以用来作为区别矿床的标准,从而划分金矿床的类型。
国内外的一些专家学者如Boyle 、胡受奚、朱奉三、涂光炽等对金矿床类型进行了较为详细的划分。
但由于目的、出发点不同,分类标准也有较大的差别,Boyle 、涂光炽重视容矿构造对于分类的意义,胡受奚则以矿石为主线来进行划分,而朱奉三则着眼于矿床的成因。
浅议小秦岭深部金矿成矿规律——以大湖金矿为例
![浅议小秦岭深部金矿成矿规律——以大湖金矿为例](https://img.taocdn.com/s3/m/9195c622b4daa58da0114ac6.png)
l I 3 . 1褶皱
小秦岭台穹总体褶皱形态为一近东西向展布的复背形 , 西起陕西提峪 , 东至河南娘娘 山, 长约 1 0 0 k m, 宽约 1 0 ~ 2 0 k m,自 北 向南 由五里村背形 、七树坪向形、老鸦岔 ( 主) 背形、庙沟 向形 、上杨砦背形等次 级褶皱组成 。根据区域构造研究和同位素年龄资料分析 , 褶皱形变的主要时期应为太古代末 。 1 - 3 . 2 断裂 区内太要断裂和小河断裂具有相似的构造运动史 ,至少可划分出三个活动期次 。早期具韧性剪切变 形特征 ,形成角闪岩相糜棱岩及构造片岩带 。中期具韧一 脆性变形特征 , 形成绿片岩相糜棱岩,并有 同构 造期多种岩脉侵入。晚期为脆性变形 ,以正向滑移为主,略具左行平移特征 ,形成数十至数百 m宽的破 碎带 和 断层 崖 、断层 三 角面等 构造 地貌 口 】 。 近东西向断裂成带分布 , 是该 区的主要控矿构造 。按其倾 向不同可进一步划分为北倾和南倾两个亚 组。在老鸦岔背形及其南部 ,以南倾断裂最为发育 ,如控制 ¥ 5 0 5 ¥ 6 0矿脉产出的断裂 ,北倾者次之。 在五里村背形及其北部 ,以北倾断裂最为发育,如 F 5 断裂 ,南倾者次之。在区域上 , 南倾断裂具 中等倾 斜 ,北倾断裂具缓倾斜 。南部的南倾断裂和北部的北倾断裂 ,规模较大 ,长达数千米 , 是大 中型金矿 的 主要储矿构造。前者如文峪金矿 、杨砦峪金矿 ;后者如竹峪金矿 、大湖金矿等。北部的南倾断裂和南部 的北倾 断裂以及 中部 的同组断裂规模较小 ,但沿走 向和倾斜延伸较大 ,已发现许多中小型金矿 ,如马家 凹金矿 、金渠金矿 、出岔沟金矿和桐沟金矿等 。该组断裂以含金石英脉—蚀变构造岩为特征 ,沿走 向和 倾 向均呈波状起伏变化 ,是 以压性为主的破裂结构面。 其它各组断裂产状一般较陡 ,北西向和北东 向断裂具扭性特征 ,近南北 向断裂具张扭性特征 ,沿断 裂多被辉绿岩等各类岩脉充填 ,是区域上的控岩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造。断裂中有含金石英脉分布 ,在特定构造部位可形 成工 、 I 矿体 。
河南小秦岭金矿构造控矿规律及控矿模式
![河南小秦岭金矿构造控矿规律及控矿模式](https://img.taocdn.com/s3/m/ab3436cd846a561252d380eb6294dd88d0d23d69.png)
河南小秦岭金矿构造控矿规律及控矿模式
冯建之
【期刊名称】《矿产与地质》
【年(卷),期】2009(023)004
【摘要】小秦岭金矿为产于绿岩中的脉状金矿床,受韧脆性剪切带控制.文章根据危机矿山项目在小秦岭地区的深部探矿资料,结合浅部勘探资料,通过研究认为:剪切带的规模与分布密度与金矿的成矿关系密切;剪切带的产状变化控制矿体的富集部位.剪切带演化的不同期次与不同成矿阶段相对应.总结控矿模式为"一街五巷三层楼"模式.
【总页数】6页(P302-307)
【作者】冯建之
【作者单位】河南省地质矿产勘查开发局第一地质调查队,河南,洛阳,471023【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P619.51
【相关文献】
1.河南熊耳山矿集区破碎带蚀变岩型金矿床构造控矿规律研究 [J], 李国平
2.小秦岭金矿田中深部构造控矿规律及盲矿预测——以文峪矿区S505矿脉为例[J], 颜正信;孙卫志;薛成
3.小秦岭东闯金矿构造控矿规律及矿化趋势分析 [J], 谭满堂;姚书振;何谋春;丁振举
4.对小秦岭金矿田含脉断裂构造带的几何形态及控矿规律的认识 [J], 晃援;朱文怀
5.河南小池沟金矿床构造控矿规律研究 [J], 刘征华;刘畅;牛昱博;李田园;谢芳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小秦岭金渠金矿区域构造岩与金矿化关系的探讨
![小秦岭金渠金矿区域构造岩与金矿化关系的探讨](https://img.taocdn.com/s3/m/e6876dc5b9f3f90f76c61b92.png)
小秦岭金渠金矿区域构造岩与金矿化关系的探讨摘要根据小秦岭地区含金石英脉与糜棱岩的空间分布关系通过金渠金矿区域构造详细研究了构造岩的岩石学、岩相学特征,并对构造岩的形成条件及与金矿化关系等做了初步探讨。
关键词小秦岭;金渠金矿;糜棱岩;液压致裂小秦岭金矿田是我国著名的金成矿区带,大地构造位属华北地台南缘。
矿田处于太古宙绿岩带内,南北分别以小河断裂和太要断裂为界。
1区域构造背景小秦岭金矿田是由太华群深变质岩系组成的“地垒状”地块。
地块北侧为汾渭盆地,南侧为元古界褶皱系。
主要构造形迹有近东西向展布的老鸦岔复式背形构造,北东向褶皱构造及一系列近东西向断裂构造,构成本区基本构造格架。
此外还发育有近南北向、北西向和北东向断裂构造等,形成小秦岭内部斜方网格状构造格局。
金渠金矿区域位于构造线呈北西西—南东东走向,由老鸦岔复背斜组成,南北两侧分别被小河和太要区域性大断裂围限,太华群被隆起。
老鸦岔复背斜核部位于小秦岭分水岭附近,复背斜南翼有枪马峪背斜,北翼依次有西阴—雷家坡向斜和五里村背斜。
在漫长的地质时期,受到不同方向的应力作用,使区内断裂构造非常发育,控矿断裂构造多具韧性剪切带的特征,以近东西向韧性剪切带为主,其次呈近南北向、北东向和北西向。
韧性剪切带内有糜棱岩、千糜岩等构造岩。
晚期沿韧性剪切带活动的压扭性断裂内,有含金石英脉充填,并有热液交代构造岩或围岩成蚀变岩型金矿石。
矿区位于老鸦岔复背斜轴北侧至西阴—雷家坡向斜轴北侧,跨越向斜轴部,矿区地层为闾家峪组、观音堂组。
矿区断裂构造发育,按其形成的深度层次可分为韧性断层、韧脆叠加断层和脆性断层。
2断层类型1)韧性断层以发育不同方向的韧性剪切带为特征,是区内最早的一期断裂构造,形成于地壳较深层次的高应变带。
按其走向可分为3组:近东西向、北东东向和北西西向,其中以近东西向和北西西向最为发育,规模较大,具有密集成群分布的特征。
在矿区内规模较大(500m)的有11条(含延伸至矿区外围):F5、F6、F303、F304、F305、F302、F301、F300、F299、F88、F51、F110(断层及含金石英脉编号均沿用前人工作编号)。
小秦岭桐峪金矿区成矿规律及成矿潜力分析
![小秦岭桐峪金矿区成矿规律及成矿潜力分析](https://img.taocdn.com/s3/m/70510d009ec3d5bbfc0a741e.png)
小秦岭金矿田中,位于河南省境内的金矿床自上而下可分成三个成矿梯度,不同的成矿梯度具有不同的矿化类型。这是小秦岭地区比较明显的成矿规律,可概括为“一街五巷三层楼”,其中“一街”为主要构造带,“五巷”为与主构造带平行的次级剪切带,“三层楼”为垂向上的蚀变分带或矿化类型分带(戚开静,2010)。
1500 m标高以上矿石类型为多金属石英脉型;500~1500 m标高之间矿石类型为单金属石英脉型;500 m标高以下为矿石类型为蚀变岩型。以上高程仅具有一般说明性作用,不同矿区根据不同成矿环境,存在着差异性,也有学者将其总结为“上脉型、中复合型、下蚀变岩型”的规律(方维萱,2000)
桐峪金矿区实际生产中,矿化范围已大大超出了上述空间范围。Q8号脉西段最深工程控制标高为280 m,矿石类型仍为石英单脉型;Q14号脉在400 m标高矿石类型为方铅矿—黄铁矿石英脉型。目前矿区实际生产中所揭露矿石类型以金—多金属硫化物—脉石英型和金—黄铁矿—脉石英型为主,蚀变岩型少见,因此推断,桐峪金矿区深部可能还存在着第二、第三矿化类型。
区域构造呈近东西向展布,矿区北部为区域性边界断裂—太要断裂,矿区南部为区域性边界断裂—小河断裂,矿区中部为杨砦峪—大月坪—金罗斑复式背斜,三条区域性构造构成了本区的构造格架。受区域性构造控制本区发育大量韧—脆性断裂,以近东西向为主,北东向、北西向和近南北向次之,其中近东西向断裂是本区主要的控矿构造。
总体上,矿区中部构造及石英脉发育较为密集,而四周较为稀疏,形成了由背斜倾末端及轴部向四周辐射的模式。
4成矿潜力分析
4.1构造成矿分析
深部岩浆在上侵过程中往往伴随有液压致裂作用,致使先期形成的各类剪切带及断裂构造成为较好的容矿、控矿构造。含矿流体在向上运移的过程中具有较大的温度—压力梯度,即具有较大的液压致裂作用,一旦溶透或致裂而贯通某一主要构造剪切带时,就会降温降压、冷却结晶(燕建设,2013)。本区有数百条矿脉,而其中Q8和Q12号脉的金储量占据了全矿区金储量的80%以上,显然是因为含矿流体贯入主要剪切带后,由于液压致裂作用,含矿流体温度—压力迅速降低,流体结晶成矿,因而,其他矿脉的含矿率就比较低。由此可以推断,本区找矿,区其他地区上实现找矿突破。
潼关小秦岭地区黄金成矿规律研究
![潼关小秦岭地区黄金成矿规律研究](https://img.taocdn.com/s3/m/be65183b10661ed9ad51f35c.png)
层则是 由深变 质岩 系构成 的 , 而下部则是火 山岩系 和石英岩所 构成的 , 盖层上部则是碎屑岩 和碳酸盐岩所构成 的。因为一 直
以来受 到秦 岭褶皱 带和板块 边界 深断裂之影响 , 潼关小秦岭地 区的构造形态 比较复杂 ,其 中北部地区具有宽缓褶皱形态 , 而 南部 则是 线性 褶皱 形态 . 东西 向断裂发育是最显著 的。因为潼 关小秦岭地区可以划分为华北与秦岭等两大 区域 . 而北 部属 于 华北区中的豫 西小区 , 南部 的秦 岭褶皱带 出露地层则是 陶湾群 和宽坪群 。潼关小秦岭地区为我 国第二大黄金矿产生产基地 , 而上太古界 中的太华群则是主要 出露地层 . 而基性 火山一沉 积 变质则是太华群 中的主要岩系特征之一 . 同时也是 潼关 小秦岭 的主要含金层 。 潼关小秦岭地区的金矿 田则是 以老鸦岔脑一娘 娘 山复背斜所构成之格局 。因为断裂层发育时 间比较长 , 已经 经历 了诸 多活动 . 因而属 于导矿构造 , 印支一燕 山期和一部 分 次级断裂和裂 隙构造 由于岩浆活动极为频繁 , 广泛分布于不同 期次 的侵人岩 , 再 加上 岩浆 的活动具 有多期次 、 多旋 回之特点 , 因而形成 了以酸性岩浆 侵入为 主体 的构造状态 , 同时 , 活动最 强烈 的则是燕 山期 的岩浆 , 成矿元素之活化迁移需要的热源和 热液则主要是 由岩浆多期 活动所提供 的。 2 潼 关小 秦 岭 地 区黄 金 成 矿 的基 本 规 律 潼关小秦岭地 区东据 崤函 ,西为潼关 山脉 ,气候 较为温
关键词 : 潼关小秦岭地 区; 黄金 ; 成矿规律
中 图分 类 号 T D 1 文献标识码: A 文 章编 号 : 1 0 0 3 — 5 1 6 8 ( 2 O l 3 ) l 9 — 0 1 6 4 一 O 1
河南小秦岭地区金矿成矿模式探讨
![河南小秦岭地区金矿成矿模式探讨](https://img.taocdn.com/s3/m/512f0c7ed1f34693dbef3e90.png)
河南小秦岭地区金矿成矿模式探讨本文对河南小秦岭地区的地质构造、岩浆岩等进行了分析,然后总结分析了该地区的成矿模式,具有较强的意义和价值。
标签:河南小秦岭地区金矿岩浆岩成矿模式小秦岭金矿区是仅次于胶东金矿区的我国第二大金矿产地,大地构造位置属于华北克拉通的南部边缘(图1),是华北南缘多金属成矿带(Au-MO-Pb-Zn-Ag)的重要组成部分。
它地理位置上位于河南和陕西的交界处,主要是河南灵宝和陕西撞关境内,西起陕西华山,东至河南省灵宝一朱阳盆地西北边缘,长50km,宽7-50km,近东西向展布,南北分别以小河断裂和太要断裂为界,总体呈不规则带状,主要由基底岩石和晚中生代侵入岩组成。
本论文主要关注河南境内小秦岭金矿及相关的岩浆活动。
1地质构造华北克拉通南缘和秦岭造山带以近东西向褶皱和断裂为主,从北到南包括三宝断裂、栾川断裂、商丹缝合带、勉略缝合带,它们构成华北克拉通、华北克拉通南缘、北秦岭、南秦岭、扬子陆块的分界。
小秦岭地区构造上属于华北克拉通南缘,属于夹持在三宝断裂和栾川断裂中间的华熊地体,受中生代秦岭,或主碰撞发生于晚三叠世,据碰撞造山的影响,小秦岭地区受到强烈挤压,主要的构造也为近东西向的褶皱和断裂。
区域褶皱主要是呈东西向展布的复背斜,复式背斜由一系列的次级褶皱组成,从北向南主要有五里村背斜、西阴一雷家坡向斜(七树坪向斜)、老鸦岔复式背斜等,其中老鸦岔复背斜为横贯全区规模最大的褶皱构造。
褶皱发生在前寒武纪,但在中生代造山时又重新活化。
主要断裂包括南北围限本区的近东西向的太要断裂和小河断裂,区域内由北向南还有焕池峪和观音堂断裂。
华北克拉通南缘大部分大型东西向的断裂被认为形成于大约250-210Ma 华北克拉通南缘的地体增生时期,其中包括本区的南北围限断裂太要断裂和小河断裂,侏罗纪到白垩纪时,这些断裂继续活动发展为正断层,次级的NE、NW、NNE向的断裂也在该时期发育。
含金石英脉主要分布在一级脆性一脆韧性剪切带中。
小秦岭金矿田控脉(矿)构造地质特征
![小秦岭金矿田控脉(矿)构造地质特征](https://img.taocdn.com/s3/m/a6d51f08773231126edb6f1aff00bed5b9f3734a.png)
作者: 常克明 许红艺
作者机构: 河南金渠黄金股份有限公司,河南三门峡472000
出版物刊名: 科技资讯
页码: 102-103页
主题词: 小秦岭脆韧性剪切帝 断裂构造地球化学特征
摘要:小秦岭地区的金矿床与构造有着密切的关系,剪切带如同一个黄金的“天然生产车间”,其应变特征和构造演化控制着金的成矿作用,不同方向的断裂中元素富集规律不同,构造带中流体是十分活跃的。
成矿元素主要来源于太华群,成矿流体具有多源性。
级断裂是本区的主要客矿构造和找矿标志。
小秦岭的构造格架为复合型间隔式脆韧性剪切带,由一系列大体平行,近于等间距分部的二级脆韧性剪切断裂所组成,这些二级脆韧性剪切断裂带及其派生的三级断裂是本区的主要容矿构造和找矿标志。
中国金矿床类型、时空分布规律及找矿方向概述
![中国金矿床类型、时空分布规律及找矿方向概述](https://img.taocdn.com/s3/m/29c47a6e182e453610661ed9ad51f01dc381577e.png)
中国金矿床类型、时空分布规律及找矿方向概述一、本文概述中国,作为世界上矿产资源丰富的国家之一,其金矿资源在国民经济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本文旨在全面概述中国金矿床的类型、时空分布规律以及找矿方向,为金矿资源的合理开发和利用提供科学依据。
文章将对中国金矿床的主要类型进行详细介绍,包括岩浆热液型、变质热液型、沉积型、火山热液型等。
每种类型金矿床的成因机制、地质特征和成矿条件都将被深入探讨,以便更好地理解金矿的形成过程。
文章将对中国金矿床的时空分布规律进行综合分析。
通过对不同地区、不同时代金矿床的分布情况进行研究,揭示金矿资源在空间和时间上的分布特征,为金矿勘查提供指导。
文章将探讨中国金矿的找矿方向。
结合前人研究成果和最新勘探技术,分析金矿资源的潜在区域和有利地段,提出针对性的找矿建议。
文章还将关注金矿勘查的新理论、新技术和新方法,以期提高金矿找矿的效率和成功率。
通过本文的概述,读者可以对中国金矿床的类型、时空分布规律及找矿方向有一个全面而深入的了解,为金矿资源的勘查和开发提供有益参考。
二、中国金矿床类型中国金矿床的类型丰富多样,这主要得益于其广袤的国土和复杂的地质背景。
根据不同的地质条件和成矿作用,中国的金矿床可以大致划分为以下几种类型:岩浆热液型金矿:这类金矿多与中生代和新生代火山岩及侵入岩有关。
在岩浆活动和热液交代作用下,含金热液沿断裂构造上升并沉淀富集,形成金矿床。
典型的岩浆热液型金矿有山东的焦家金矿和辽宁的红透山金矿。
变质热液型金矿:这种金矿主要产于前寒武纪变质岩系中,尤其是在绿片岩相和角闪岩相变质岩系中更为常见。
含金热液在变质作用下,沿层间破碎带或韧性剪切带富集,形成金矿。
例如,陕西的双王金矿和河南的文峪金矿就是典型的变质热液型金矿。
沉积岩型金矿:这类金矿主要产于沉积岩系中,尤其是炭质、硅质岩系中。
含金热液在沉积过程中,通过渗透交代作用,使金元素在沉积岩中富集,形成金矿。
如贵州的烂泥沟金矿就是沉积岩型金矿的代表。
河南小秦岭斑岩型金矿成矿规律及找矿方向分析
![河南小秦岭斑岩型金矿成矿规律及找矿方向分析](https://img.taocdn.com/s3/m/04c94b6783d049649a6658be.png)
河南小秦岭斑岩型金矿成矿规律及找矿方向分析随着我国经济市场对矿石资源的需求量是越来越大,使得金矿开采企业加速对金矿田开采的速度,以满足经济市场对矿石资源的需求量。
而河南小秦岭作为我国第二大金矿开采地区,对它的斑岩型金矿进行高效率的开采,是能够有效提高金矿开采总量的最好途径。
于是,在这种情况之下,如何对河南小秦岭斑岩型金矿的成矿规律及其找矿方向进行全面的分析,以进一步提高斑岩型金矿的开采效率,成为了各大小秦岭采矿企业的首要任务。
因此,本文将针对河南小秦岭斑岩型金矿,对其的成矿规律及找矿方向进行深入的分析和探究。
标签:河南小秦岭;找矿方向;斑岩型金矿;成矿规律1 简析小秦岭斑岩型金矿勘察发现,在河南省小秦岭所管辖的区域当中,金矿田主要集中在文峪上官地带,它所包含的矿岩系属于上太古界太华群,其赋矿层为一套斜长角的片麻岩。
经过科学研究团队对其进行一番仔细的研究之后,发现:小秦岭斑岩型金矿大多产生自脉岩中,所以科学家也称小秦岭斑岩型金矿为“含金石英脉”。
到目前为止,在小秦岭斑岩型金矿田中,已经发现的含金石英脉高达一千一百多条,其厚度普遍在0.4米至1.5米的范围之内。
其中,还有三十多条含金石英脉的长度已经超过了一千米。
2 小秦岭斑岩型金矿的成矿规律为了更为直接的体现出小秦岭斑岩型金矿的成矿规律,现以小秦岭金矿田中的某个区域为例,对其成矿规律进行深入的剖析。
2.1 研究对象本文选取的斑岩型金矿区域位于小秦岭东部的一个边缘地带,它包含了一千多条斑岩型金矿脉以及二十多个金矿床,它的构造主要可分为三个部分,即:“变质核杂岩”、“界面拆离层”以及“边界断裂层”。
2.2 所含矿石类型根据该矿区的实际情况及其所含矿石的特点,我们将该矿区的矿石结构分为了五种不同的类型,它们分别是:竹叶型、压碎型、晶体型、假象型以及碎裂型。
其中,绝大多数的岩石都以碎裂型的结构方式存在。
其次,在经过对该矿区的金矿石分布情况进行一番全面的勘测之后,我们把该矿区的构造划分成了三种不同的类型,即:团块型、网块型以及细脉侵染型。
关于小秦岭金矿的成矿时代探讨
![关于小秦岭金矿的成矿时代探讨](https://img.taocdn.com/s3/m/de6a886127284b73f2425065.png)
,
结 合同位
素地 质 年 龄 资朴
纪 古 新 世 之初
,
探 讨 了 小 秦岭 金 矿 的 成 矿 时 代
,
。
通 过 实 际 资朴 分 析
,
认 为 小 秦岭
金 矿 的 成 矿 时 代 为 燕 山 构 造 岩 装 活 动期 的 末 期
成矿 年龄 为 7
即 在 中 生 代 晚 白 圣 珍 到 新 生 代 第三
;
小 秦岭 金 矿 田 内的脉岩 和 岩体 是 比 佼 发育 的 岩体 ) 晶岩
、 、 、 、
比 较大 的岩 基有
)
,
、
片麻 状花 岗岩 ( 桂 家 峪 此 黑 云 母 花 岗岩 ( 娘娘
,
代 二长 花 岗岩 ( 小 河岩 体及 其 以 西直 到 垣 头 一带 的岩 体 文峪 岩体 华 山 岩体
、
、
ó 如 . . ó
物 构 抽 。 ó 子
. .
抢 口 ó 的 。 曰 ` 昌 范 。 记 “ 1 价 的 ó 口 -o z u 2 一 。 沈 山 口 工 乏 勺 1 一 ō ǐ é ù 幼 日 三 .W P 日 白 曰 1 l,州 f 品 P P 肠
ó l 。 ó 仍 心 付 功 目 ó 月 口 绍 。 ` . 2 s o u ` 寸 相 ù 妇 即 1 ù 叫 月 ō 一 幼 ù 妇 q 1 J 助 P d 口 已 谓 已 d
。 .
.
9 亿年 0
)
, ,
)
,
甚 至 认 为 是 元 古 代 晋 宁期 或 吕 梁期
,
也 有人依 据含金 石 英脉 穿切辉 绿 岩
1
( 辉 绿 扮岩 ) 的地 质事 实
结 合辉 绿 岩 的 K 一 A 同位 素地 质年 龄 (
小秦岭金矿田金成矿规律分析
![小秦岭金矿田金成矿规律分析](https://img.taocdn.com/s3/m/f49f45395bcfa1c7aa00b52acfc789eb162d9e49.png)
河南科技Henan Science and Technology矿业与水利工程总第803期第9期2023年5月收稿日期:2022-11-28基金项目:陕西省潼关县幅(I49C002002)“1∶25万区域地质调查(修测)”(202001)。
作者简介:郑远方(1997—),男,硕士生,研究方向:矿物学、岩石学、矿床学。
小秦岭金矿田金成矿规律分析郑远方(长安大学地球科学与资源学院,陕西西安710054)摘要:【目的】位于华北克拉通南缘的小秦岭金矿田是仅次于胶东金矿田的第二大金矿田,有着重要的经济与战略价值。
【方法】通过野外地质调查和室内综合研究,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对不同类型金矿床进行划分,从区内金矿床的时空分布入手,统计近年来国内外学者对区内主要金成矿的定年数据,概括总结区域内金的成矿规律。
【结果】本研究以断裂构造对金矿的控制为主线,将金矿床划分为石英脉型、蚀变千糜岩型和破碎蚀变岩型。
将小秦岭金矿田金矿由西自东分为四个矿带,分布特点为南北成带,东西展布,构造控制,脉型为主。
成矿年龄统计显示小秦岭金矿的成矿年代主要集中在237~204Ma 和161~120Ma 两个时间段。
【结论】研究表明:①区域上的重大构造事件(印支、燕山两期构造运动)和区域内主要的两组EW 、NE 向断裂共同造就了如今金矿床的空间分布及矿体的产出特征,两组断裂叠加部位为接下来找矿预测的重点。
②将区域内金成矿分为两期,第一期中晚三叠世(印支期)237~204Ma 为金矿床的初步富集,印支期造山作用导致区内EW 向构造体系;第二期晚侏罗世—早白垩世(燕山期)161~120Ma 为金矿床的改造再富集,燕山运动叠加改造形成区内NE —NNE 向断裂。
关键词:地质特征;矿床分布;成矿时代;小秦岭金矿中图分类号:P612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3-5168(2023)09-0059-06DOI :10.19968/ki.hnkj.1003-5168.2023.09.013Analysis of Gold Mineralization Regularity in Xiaoqinling Gold FieldZHENG Yuanfang(School of Earth Science and Resources,Chang'an University,Xi'an 710054,China)Abstract :[Purposes ]Located in the southern margin of North China Craton,Xiaoqinling gold field ,only next to Jiaodong gold field,is the second largest gold field,which has important economic and strategicvalue.[Methods ]Based on the field geological survey and indoor comprehensive research,different types of gold deposits are divided on the basis of previous studies.Starting from the temporal and spatial distribution of gold deposits in the area,the dating data of main gold mineralization in the area by domes⁃tic and foreign scholars in recent years are collected,and the metallogenic law of regional gold is summa⁃rized.[Findings ]Based on the control of fault structure on gold deposits,gold deposits are divided into quartz vein type,altered chylite type and broken altered rock type.The gold deposits in Xiaoqinling gold field can be divided into four ore belts from west to east,which are characterized by north-south belt,east-west distribution,structural control and vein type.The metallogenic age statistics show that the metallogenic age of Xiaoqinling gold deposit is mainly concentrated in 237-204Ma and 161-120Ma.[Conclusions ]This study s how that :①Regional major tectonic events (Indosinian and Yanshanian tec⁃tonic movements)and two main groups of EW and NE trending faults in the region jointly create the spa⁃tial distribution of the present gold deposit and the output characteristics of the ore body,and the super⁃position of the two groups of faults is the focus of prospecting and prediction in the future.②The goldmineralization in the region can be divided into two stages.In the first stage,the gold deposit was prelimi⁃narily enriched in the Middle Late Triassic (Indosinian)237~204Ma,and the Indosinian orogeny led to the EW-trending tectonic system.161~120Ma of the second stage Late Jurassic-Early Cretaceous (Yan⁃shanian)was the reenrichment of gold deposits,and the Yanshanian movement superimposed to form NE —NNE trending faults in the area.Keywords :geological features;distribution of deposit;metallogenic age;Xiaoqinling gold deposit0引言中生代以来,扬子板块和华北板块完成了陆-陆碰撞形成了秦岭造山带,同时华北克拉通也开启了造山带的陆内演化历程[1]。
剪切带与金矿的关系研究
![剪切带与金矿的关系研究](https://img.taocdn.com/s3/m/bd3c17032af90242a895e564.png)
剪切带与金矿的关系研究姓名:彭艳华专业:岩矿学号:102011009摘要:随着剪切带及其成矿理论的提出,越来越多的资料表明,金矿与剪切带在空间上的密切关系已是无可辨驳的事实,其形成时间从太古代到中(新)生代,分布范围几乎遍及世界上所有重要的产金国家和地区,因此,进一步探讨金矿与剪切带之间的内在联系,乃是当前金矿地区研究中引人瞩目的重要课题之一,同时,在这方面已取得的成果亦对传统的成岩成矿理论提出了重要的挑战。
但是关于成因上的联系,有关的研究者意见分歧较大,尚待深入研究[3]。
关键词:金矿,剪切带,成矿,关系近些年来,人们对“剪切带型”矿床的寻找和探索依然热情未减。
这主要归功于世界上许多大型、超大型金矿床均为“剪切带型”矿床。
但对韧性剪切作用与金的成矿之内在关系,多数学者认为韧性剪切作用与金的成矿是相伴相依。
在我国,与剪切带相关的金矿床除了在华北地台周缘的前寒武纪变质岩系中大量发育,在其它很多地区也普遍发育。
主要的大型、超大型金矿床都与剪切带有关,使该类金矿床成为国内首位黄金开采类型[5]。
在未知地区的勘探实践中,剪切带已成为一个重要的找矿线索。
在已知的金矿区或金矿带中,到深部和沿剪切带走向及其次级剪切构造系统中继续寻找新的金矿体或矿床,是扩大资源储量的一个重要方向和途径。
对与剪切带相关的金成矿作用继续进行深入的理论研究和探索,将对全面认识和合理开发该类型金矿床以及相关的构造物质演化和大陆动力学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1 剪切带型金矿床的分类根据剪切带型金矿床的不同特点,可以有3不同的分类方案:按剪切带金矿的矿床特征和成因进行分类,按剪切带的产状进行分类,以及按剪切带的形成环境进行分类。
下面扼要介绍这三种分类方案[1]:1.1 按剪切带金矿的矿床特征成因划分为“剪切带糜棱岩型金矿“和“剪切带脉型金矿”两类剪切带糜棱岩型金矿常常受深层韧性剪切带控制,广东河台金矿是这类金矿的典型。
该类金矿床的容矿岩石为糜棱岩,主要是超糜棱岩和糜棱岩,实际上,几乎整个剪切带内都含金,只是品位高低不一,金矿石就是糜棱岩;矿石的主要矿物成分简单,硫化物较少;围岩蚀变强弱不一,金与硅的关系密切,但与一般热液硅化不同,该类金矿的石英呈细粒状,系韧性剪切带动态重结晶、压溶作用和长石等矿物分解等构造化学作用的细粒化产物,也可以说这是一种“特殊的硅化”现象,(建议称其为“剪切带硅化作用”)。
陕西小秦岭含金石英脉的矿化富集规律
![陕西小秦岭含金石英脉的矿化富集规律](https://img.taocdn.com/s3/m/5118eb3853d380eb6294dd88d0d233d4b14e3fcc.png)
陕西小秦岭含金石英脉的矿化富集规律陕西小秦岭位于陕西省的延安市西北部的革命老区,是中国含金石英脉山活动的第一个区域之一。
自上世纪50年代以来,它已经成为许多国际、国内矿业投资者、开发者和科学家研究金属矿物地质构造特征,认识矿床地热地质环境历史等矿业技术研究的重要地点。
令人惊讶的是,经过几十年研究,陕西小秦岭含金石英脉的矿化富集规律仍然有待加以深入研究和完善。
经过调查研究,陕西小秦岭金石英脉的矿化特征表现出主要的节律性特点:地表覆盖;斑岩地质特征;热液活动改造;有机物矿化;金属矿床共生物种;岩浆混合;金属矿富集;脉石特征及其他。
首先,在小秦岭地区,地表覆盖有岩质和非岩质。
岩质层覆盖以砂岩以及灰质岩层为主,下部砂岩的厚度达到几十米,灰质岩的厚度为上百米。
非岩质背景地层以碎屑岩与凝灰岩为主,除此之外还有三角洲沉积等。
这些地表覆盖的类型是节律性的,且在地质构造、金属矿物地质分布和矿化富集中发挥重要作用。
其次,斑岩地质特征是小秦岭金石英脉矿化富集的重要指标,斑岩成团构造具有实质性特征。
特别是一些内部矿物组合及结构组织特征,如斑岩构造中存在铁磁铁母体、硫酸盐型铁母体、花岗岩铁母体、石英铁母体等,这些斑岩成团构造及其内部矿物组合,在金属矿的形成和富集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第三,在热液活动改造过程中,金石英脉矿石微结构改造,形成新的金属矿物组合,形成对现有的金属矿床有利的矿石性质,从而为金属矿床的富集提供了必要的条件。
第四,有机物矿化也是金属矿床富集的重要因素。
通过有机物的热液反应,释放出各种有机物质,有助于金属矿物的溶解和反应,从而使金属矿床的金属转化率增加,从而达到金属富集的目的。
第五,金属矿物共生物种包括砂岩中的矿物、凝灰岩中的矿物和热液活动改造后金属矿物。
这些共生物种可以帮助研究人员更好地掌握金属矿床中金属矿物的种类、形态、分布特征及其地质构造特征,从而有助于金属矿床的矿化富集。
第六,岩浆混合是小秦岭金石英脉矿化富集过程中的重要过程,不同温度和组成的混合岩浆具有不同的结构性质,它们可以直接或间接参与矿物的溶解或形成新的矿物,从而控制矿床的矿化富集。
陕西小秦岭含金石英脉的矿化富集规律
![陕西小秦岭含金石英脉的矿化富集规律](https://img.taocdn.com/s3/m/ca92763d54270722192e453610661ed9ad515590.png)
陕西小秦岭含金石英脉的矿化富集规律1陕西小秦岭矿物英脉陕西小秦岭是四川省西南部的重要地质过渡带,其地质地貌非常独特。
秦岭分布着许多以含金石英脉为主的细矿物英脉,具有重要的矿物资源价值和极大的科学意义。
2矿化富集规律陕西小秦岭矿物英脉的矿化富集规律受到相关研究者的广泛关注,​​根据实地调查资料分析,发现该区矿物英脉矿化富集模式多样性非常大,可以划分为两类:元素型和矿物型。
2.1元素型元素型矿物英脉中以金、银、铜、铁、锰、钒、硫等金属矿物的富集为主,多分布在成熟的火山活动及植被演化时期形成的岩体中,通常集中在母岩靠近表面的上部,占总矿物的绝对富化。
2.2矿物型矿物型以硅矿、铝矿、铅锌矿、硫化物等主要细矿物类群的富集为主,集中于火山岩体及其改节带各细矿物聚集沟壑区,矿物英脉剪切体中也常可见到。
元素型和矿物型矿物英脉的富集模式存在明显的叠加错位性。
3控制因素研究发现,陕西小秦岭含金石英脉的矿化富集主要受到几种控制因素的影响,包括地段构造位置、地化及地球化学特征、水流沉积环境和区域地质环境等。
3.1地段构造位置秦岭处于四川省西南地段,处在喜马拉雅和西南挤压俯冲构造带之间,构造变形活动旺盛,这些构造变形活动极大地影响了矿物英脉的成因及矿化富集过程。
3.2地化及地球化学特征陕西小秦岭含金石英脉的矿物加成、流变性状、弱结晶成份、地球化学特征都有独特的地理制约,这些地球化学组成影响着矿物英脉的矿化富集特征。
3.3水流沉积环境矿物英脉存在于富水流砂岩中,其成因受水流沉积环境(湖盆、河床、潜水流沉积)影响十分明显,水体中的重金属离子和其他离子的迁移变化可引起不同矿物的富集。
4结论综上所述,陕西小秦岭含金石英脉的矿化富集规律是复杂的,地段构造位置、地化及地球化学特征以及水流沉积环境都是其影响矿化富集的重要因素,深入了解这类矿物英脉会为矿业勘查和矿床科学研究等方面提供重要参考意义。
陕西小秦岭金矿地质特征及深部找矿潜力分析(全文)
![陕西小秦岭金矿地质特征及深部找矿潜力分析(全文)](https://img.taocdn.com/s3/m/7cc437d2dd36a32d7275816a.png)
该隐伏有尚未出露的太华群下基底岩系。 根据资料可知,太华群区别于周围的其它地质体的明显特征
就是“重高磁高”,而且根据重磁资料的计算可以得知,太华群 的分布范围大于地表出露的面积。向下可以延深。那么深部就有 可能有太华群,而太华群又是金矿源层,所以延深开发就有可能 找到新的金矿体。
3.2 燕山期花岗岩为金矿的运移提供了热动力条件 众多一线专家推测,小秦岭金矿的形成动力的来源主要就是 华山、文峪、娘娘山岩体。这三种岩体的化学成分见下表。通过 分析成分表可知,岩性碱性弱,成岩时代近,属于燕山期岩浆活 动的产物。结合当下已经发现的矿床分布来看,一般金带都是出 现在文峪花岗岩的周边的范围,但是在华山岩体的周边就很难发 现矿体。结合地球化学的异常特性来看,华山、文峪岩体有着类 似的岩体构造,但是它们是独立完整的地球分带。这就说明了在 陕西小秦岭金矿主要与华山岩体有关,尤其是在华山岩体周围的 构造带叠加的异常区,这是金矿形成的有力地段。综合推断可知, 在华山岩体周围可能有很大的找矿潜力。 岩体岩石化学成分表 3.3 脆―韧性构造带是金矿的赋矿空间 通过资料分析可知,小秦岭金矿床主要受区域韧性剪切带操 纵,深部则在主构造交汇处形成含金构造蚀变岩型矿床。而我国 陕西的小秦岭地区正好坐落在这个构造交汇复合部位。通过一般
陕西小秦岭金矿地质特征及深部找矿潜力分析
前言 小秦岭是我国几大金矿富含地区之一,截至目前已探明发现 的含金石英脉和含金构造蚀变带余条,大型金矿床个,个中型矿 床,个小型矿床,总储量在余吨。由于当前很多矿区都是超前开 发,很多已经探明的地表和浅部金矿都已经被严峻开发,导致整 体资源保有量不足。这就使得小秦岭地区深部找矿连续后续资源 成为了当下最为关注的问题。 1 地质背景 小秦岭金矿是位于我国华北地台南缘小秦岭隆起北部的太 华台拱区,其主要地层为一套中基性火山岩碎屑沉积建筑的深变 质岩,金的矿源层分布于背形核部的黑云斜长片麻岩、斜长角闪 片麻岩层。区内构造主要有老鸦岔背形、五里村背形和七树坪向 形等,区内岩浆活动强烈。矿产主要是以金矿为主,钥、铅、银、 铜、钨、硫矿为辅;目前各矿带的勘探深度一般为,北矿带勘探 标高,中矿带,南矿带。小秦岭金矿集中区构造及矿带分布图如 下; 2 小秦岭金矿的矿床地质特征 2.1 含金石英脉型金矿床地质特征 含金石英脉含于太华群断裂蚀变带中,典型矿脉代表有潼峪 矿田,文峪金矿田等等。
“三位一体”找矿预测理论方法:小秦岭脉状金矿勘查应用效果好
![“三位一体”找矿预测理论方法:小秦岭脉状金矿勘查应用效果好](https://img.taocdn.com/s3/m/1e855753b207e87101f69e3143323968011cf4ea.png)
“三位一体”找矿预测理论方法:小秦岭脉状金矿勘查应用效果好陕西小秦岭金矿床“三位一体”勘查区找矿预测地质模型及找矿意义张欢欢1,2,陈虹2,白和1,李长寿1,董红毅1,刘晓龙11 陕西地矿第六地质队2 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力学研究所导读:众所周知,叶天竺等创立的勘查区“三位一体”找矿预测理论方法,在全国整装勘查区、老矿山深部和外围找矿中,得到了广泛应用和推广,取得了显著成果。
寻找脉状金矿床难度大,特别需要相关理论指导。
张欢欢等运用“三位一体”找矿预测理论,在以石英脉型为主小秦岭金矿田通过开展构造—蚀变专项填图、典型矿床解剖等工作,重点研究了石英脉型金矿床的成矿地质体、成矿构造和成矿结构面、成矿作用的特征标志;在综合分析研究的基础上初步构建了“三位一体”找矿预测模型;结合岩石地球化学测量成果,圈定了13处找矿靶区,其中两处找矿靶区经工程验证见到工业矿体,预测效果良好。
本文成果为“三位一体”勘查区找矿预测理论指导找矿提供了实践案例。
内容提纲0 前言1 成矿地质体2 成矿构造和成矿结构面3 成矿作用的特征标志4 “三位一体”勘查区找矿预测模型5 找矿预测与钻探验证6 结论及成果意义0 前言1.1 研究现状小秦岭位于华北地台南缘秦岭造山带北部,是豫陕小秦岭贵金属成矿带的重要组成部分。
自印支期秦岭造山带与华北地台全面碰撞以来,形成了一大批金矿床、矿化点。
经不完全统计,目前已发现含金石英脉1200余条,其中陕西境内600余条,累计探明金工业储量400余吨,先后建设了潼关西潼峪金矿、东桐峪金矿、华阴蒲峪金矿、洛南陈耳金矿等矿山企业,有力地促进了地方经济的发展。
然而数十年的大规模强力开发,矿区浅部资源已趋于枯竭,许多矿山处于停产半停产状态。
为了摆脱困难局面,区内矿山和地勘单位都加强了矿田中深部找矿工作,期望通过开展中深部找矿获得重大突破,延长矿山企业服务年限。
对于该区金矿成矿模型,很多学者做了大量的研究工作。
胡正国等最早提出了“变形—变质”的热动力成矿模式,强调了地质构造环境和地球动力学条件对成矿作用的控制。
试论小秦岭地区的矿预测
![试论小秦岭地区的矿预测](https://img.taocdn.com/s3/m/3037f1e783c4bb4cf6ecd16b.png)
试论小秦岭地区的矿预测发表时间:2019-06-19T10:49:27.160Z 来源:《建筑细部》2018年第23期作者:郭强强[导读] 总结规律与元素分布特征,找出利用元素异常量对矿区进行预测,进一步对未来成矿区找准目标方向。
陕西地矿第六地质队有限公司摘要:小秦岭地区位于华北地台南缘豫西断隆区,结晶基地为上太古界太华岩群,盖层由元古界及下古生界组成,太华岩可分为上下太华岩群,上太华岩群为据孔兹岩系特征的副变质岩,下太华岩群以变质岩浆为主体,区内岩浆活动强烈,远古宙为中基性酸性火山岩喷发,与花岗岩浆侵入,继后发生广泛的中酸性小型斑岩侵入。
本文结合够系次生晕化探资料对勘测区进行数据分析统计,总结规律与元素分布特征,找出利用元素异常量对矿区进行预测,进一步对未来成矿区找准目标方向。
关键词:小秦岭地区;矿预测小秦岭地区是典型伸展拆离层为边界的变质核杂岩体,在河南省内呈腰果形,变质核杂岩发育大型剪切系统,脆韧性剪切带控制金矿床,地质构造复杂多样化,目前根据勘测数据显示,小秦岭成为找矿的关键地点,本文具体对金元素异常量分析,以元素地球化学特征为参照,找出矿区的预测地点,为进一步地质找矿工作做好准备。
一、地区地球化学元素概述小秦岭金矿区是我国仅次于胶东金矿田的第二大产金矿集区,小秦岭横跨豫陕两省的灵宝等地,本文研究范围界定与山前断裂以南的小秦岭地区,小秦岭山势北陡南缓,属中高山地形,相对比高300-500m,以奇险著称,气温较低,降水量集中在每年7-10月份,南部为洛南盆地,属山间川原丘陵区,北陡南缓的地势造成北坡溪流短急,沟谷切割较深。
区内经济以农林为主,近年来地方工业经济发展较快,312国道穿过南部盆地,主要矿产资源有金,铁,铝,大理石等【1】。
小秦岭地区位于华北地块与杨子地块间的秦岭褶皱系中断,区内基底层由太古宙太华群中深变岩系组成,太华群主要由角闪花岗片麻岩,斜长角闪岩,磁铁石英岩等岩石组成。
小秦岭地区现今复杂的构造格架主要是由多层次逆冲推覆构造系统组成,太要深断裂为华北地块与华北地块南缘构造带的分界断裂带,铁炉子,卢氏深断裂为小秦岭与北秦岭构造带的分解。
小秦岭金渠金矿区S202脉组深部成矿规律研讨
![小秦岭金渠金矿区S202脉组深部成矿规律研讨](https://img.taocdn.com/s3/m/8d9bb6d28ad63186bceb19e8b8f67c1cfad6ee27.png)
小秦岭金渠金矿区S202脉组深部成矿规律研讨谢东【摘要】金渠金矿区位于老鸦岔复式背斜东部北翼及西阴-雷家坡向斜东部的两翼,矿区东西各有两大花岗岩体,分别为娘娘山岩体与文峪岩体,区内含矿剪切带发育,成矿成因复杂.矿区在老鸦岔复式背斜内产出的盲矿体位于受韧-脆性剪切带中,通过剪切带的正向剪切和逆向挤压,石英脉在剪切带的有利部位形成矿体.通过对S202矿组研究,得出S202大型剪切带呈鞍状特点,并提出找矿方向.【期刊名称】《世界有色金属》【年(卷),期】2017(000)008【总页数】2页(P32-33)【关键词】S202脉组;矿体特征;找矿方向【作者】谢东【作者单位】河南金渠黄金股份有限公司,河南三门峡47200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P571金渠矿区位于小秦岭金矿田东部,小秦岭金矿田是我国著名的金矿集中区之一,位于豫陕交界处,西起陕西华阴,东至河南灵宝,长约80km,宽约15km,为近东西向的透镜状狭长地带。
其大地构造部位属中朝准地台(华北陆台)南缘,华山-熊耳山台隆西段,南北两侧分别以小河、太要韧性剪切带为界[1]。
区内岩浆活动频繁,变质变形作用强烈、复杂,断裂构造发育,分布有杨寨峪、文峪(包括东闯)、四范沟、金渠等大型金矿床和枪马、桐沟等中小型金矿床几十处,是我国目前重要的产金地和金矿远景区之一(图1)。
矿区内地层主要是太古界闾家峪组(Arl)和枪马峪组(Arq)。
主要岩性有:条痕-条带状混合岩,混合花岗岩,均质混合岩,斜长角闪片麻岩及石英岩等,总厚度达千米以上,岩层总体走向270°-300°。
岩石经历了长期多期次的混合岩化和区域热动力变质作用[2]。
主要的褶皱构造为西阴-雷家坡向斜和老鸦岔复式背斜,次级褶曲构造发育。
其中分布的断裂构造主要有东西向,北东向及北西向三组[2]。
在地表出露较大矿脉为S201,S202,S203, S308,S303,S306及S845,S846等近十余条,出露的小矿脉(延伸几米到十几米的矿脉)有几十条。
摘要
![摘要](https://img.taocdn.com/s3/m/2dd2f38dec3a87c24028c4ed.png)
摘要本文将述小秦岭中基性岩脉与金矿成因关系新模式,众所周知黄金是国际贸易中的硬通货,也是重要的装饰品和艺术品原料。
黄金的储备量体现一个国家的经济实力,因此,金矿的找矿和开发得到各国的普遍重视。
社会对黄金的需求促使人们去开辟新的金矿找矿领域。
而我国小秦岭地区我有着丰富的金矿,为我国的黄金产业做不出了巨大的贡献。
所以金矿的成因是当下一个非常值得研究的课题。
小秦岭为我国大二大金矿田,所以对其金矿的成因的研究有助于对金矿的形成的因素的研究,因而可以根基金矿形成的条件和形成的因素来进行金矿的寻找,大大的节省了时间,同时也挺高了对寻找金矿的准确性。
为我国的经济发展做出了很大的贡献。
小秦岭地区的金矿主要是热液性矿床,燕山期成矿作用,金矿与燕山期文峪花岗岩浆期后热液活动有关,而含金石英脉被K-Ar年龄为76Ma的云煌岩脉切穿。
小秦岭金矿的形成至少有2期。
小秦岭金矿的主成矿期为晋宁期(600~800Ma);另一期为燕山-喜马拉雅期(相当于晚白垩世到老第三纪之间),它叠加、改造了早期金矿床。
小秦岭金矿成矿从晚太古代开始,经历晋宁期、加里东期及燕山期多次构造岩浆活动的叠加改造,是多期、多次、多阶段地质成矿作用的综合产物。
由于小秦岭地区的金矿主要是以热液型矿床为主,所以对成矿流体的研究非常有助与,对小秦岭地区金矿的研究。
目前地球化学方法是我们对于热液矿床来讲地球化学的分析测试手段将更为精确更为快速。
是比较有效的方法。
通过同位素地球化学的手段来对金矿中的一些化学元素的研究来研究金矿形成的原因。
硫同位素是金矿床研究中应用最广泛的稳定同位素之一,可以用来判断成矿物质来源、探讨成矿构造环境演化等。
通过分析岩脉和围岩的元素含量变化特征,揭示初始流体成矿物质的来源以及流体与围岩作用过程中元素地球化学的效应,根据流体与围岩作用过程中的元素含量平衡,确定流体传播过程中质量传播规模,厘定流体的活动路径与矿化路径,为对小秦岭地区金矿的成因提供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