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设计——以移动互联网内容为例
移动互联网时代立体化、富媒体教材建设实践--以《计算机应用基础》为例
![移动互联网时代立体化、富媒体教材建设实践--以《计算机应用基础》为例](https://img.taocdn.com/s3/m/f0c1b92f0640be1e650e52ea551810a6f524c8bf.png)
科技风2021年4月「0电子信息DOS10.19392/ki.1671-7341.202110056移动互联网时代立体化、富媒体教材建设实践——以'计算机应用基础(为例童强兰州石化职业技术学院甘肃兰州730060摘要:移动互联网时代,有效地借助移动终端实现随时随地可学、自主学习、仿真模拟操作、动画演示、多媒体讲解、动态交互等,实现有效、高效地学习显得尤为重要,而富媒体教材正是适应移动互联网时代的学习特点而兴起的。
《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作为很多学校的公共课、必修课,其教学群体很大,因此建设《计算机应用基础》富媒体教材显得更为迫切。
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结合实际工作经验,理清富媒体教材建设需求和实际教学中需要解决的问题,建成了《计算机应用基础》富媒体教材。
关键词:移动互联网时代;立体化教材;富媒体教材中图分类号:TP393文献标识码:A一、移动互联网时代的学习方式近年来,随着互联网的不断发展和智能手机的迅速普及,人们进入了移动互联网时代。
这也为基于“互联网+教育”的随时随地可学、自主学习、仿真模拟操作、动画演示、多媒体讲解、动态交互等的实现创造了条件。
手机(或其他移动终端)已经成为许多大学生日常学习和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
学习者的学习方式已经从传统的纸质教材扩展到了基于移动终端的学习方式。
基于智能移动终端的学习资源的主要形式有图片、视频、2D动画、3D动画、动漫、微课、PPT、文档、仿真动画等[1,2]$丰富媒体的互动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发挥学习者认知的主体作用。
在富媒体互动学习环境中,可以实现学生、教师、家庭和学校多对多的资源集成、人机交互和资源共享。
对富媒体教材建设的研究将对提高学习效率、改变学习方式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3,4,$发达国家把推广数字媒体教材作为教育现代化的标志。
美国正在积极推广并使用电子教材,加州等地取得了显著的成效。
在卡佩拉大学的1250门课程中,学生都可以选择电子教材。
计算机基础教案设计
![计算机基础教案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386ddf924128915f804d2b160b4e767f5acf80f9.png)
计算机基础教案设计引言: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的发展日新月异,对于培养学生的计算思维和信息素养具有重要意义。
为了提高学生的计算机基础知识和操作能力,必须科学合理地设计教案。
本文以计算机基础教案设计为标题,将从目标、内容、教学方法、评价等多个方面进行探讨,旨在帮助教师合理设计计算机基础教案,提高教学效果。
一、教学目标计算机基础课程是培养学生计算机应用能力的重要课程,教学目标的设计是教案设计的基础。
在设计目标时,应考虑学生的年级水平和学校的教学要求。
一般情况下,计算机基础教学的主要目标有以下几个方面:1.掌握计算机的基本组成结构。
2.了解计算机的工作原理和基本操作。
3.掌握计算机网络的基本概念和应用。
4.培养学生的计算思维和信息素养。
根据不同年级的学生和教学要求,可以细化这些目标,并将其转化为具体的教学内容。
二、教学内容根据教学目标的设计,可以确定具体的教学内容。
计算机基础课程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1.计算机硬件部分:包括计算机的组成、主机和外设设备的功能和原理等。
2.计算机软件部分:包括操作系统、应用软件等的基本概念和功能。
3.计算机网络部分:包括计算机网络的基本概念、网络协议、网络安全等。
4.计算思维和信息素养:通过编程训练、信息搜索和处理等活动,培养学生的计算思维和信息素养。
在设计教学内容时,应注意教学内容的有机结合,避免内容过多或过少,以保证学生能够掌握基本的计算机知识和操作技能。
三、教学方法教学方法是教学活动的组织方式和教师教学的手段和方法。
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方法的选择应根据具体的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学习特点来确定。
以下是几种常用的教学方法:1.讲授法:通过教师讲解和演示,将知识传授给学生。
2.实践法:通过实际操作计算机,使学生能够熟练掌握基本的计算机操作技能。
3.讨论法: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促进学生的思考和交流。
4.案例分析法:通过分析实际案例,引导学生思考和解决问题。
在教学方法的选择上,应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学习特点进行综合考虑,以提高教学效果。
移动互联网应用教案
![移动互联网应用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bde71bc97d1cfad6195f312b3169a4517723e51e.png)
移动互联网应用教案一、教案简介移动互联网应用是指通过无线网络连接,利用各种移动设备进行信息传递和交互的应用程序。
本教案旨在教授学生如何在移动互联网应用领域开发和设计应用程序,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
二、教学目标1.了解移动互联网应用的背景和发展趋势;2.掌握移动互联网应用的基本原理和技术;3.能够使用相关工具和语言进行移动互联网应用的开发;4.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和项目管理能力;5.鼓励学生进行创新实践,设计并开发自己的移动互联网应用。
三、教学内容1.移动互联网应用概述1.1 移动互联网应用的定义和特点1.2 移动互联网应用的分类和应用场景2.移动互联网应用的基本原理2.1 移动互联网通信技术2.2 移动互联网应用开发平台和工具3.移动互联网应用的开发流程3.1 需求分析和界面设计3.2 数据处理和存储3.3 用户界面设计和交互3.4 功能实现和测试3.5 上线运营和维护4.常用的移动应用开发语言和工具4.1 iOS应用开发工具和语言4.2 Android应用开发工具和语言4.3 前端开发工具和语言5.移动互联网应用的商业化和推广5.1 应用商店的注册和发布5.2 应用商店推广和营销5.3 用户反馈和改进四、教学方法1.理论讲授法:讲解移动互联网应用的基本概念、原理和开发流程;2.案例分析法:通过实际案例分析,帮助学生了解移动互联网应用的实际应用场景和技术挑战;3.实践操作法:引导学生使用相关工具和语言进行实际的应用开发和测试;4.团队合作法:组织学生进行团队项目实践,锻炼学生的团队合作和项目管理能力。
五、教学评估1.平时表现:包括课堂参与、作业完成情况等;2.项目实践报告:学生团队开发的移动互联网应用成果和实践总结;3.考试:对学生掌握的理论知识进行检测。
六、教学资源1.教材:移动互联网应用开发教程;2.参考书籍:《移动互联网应用设计与开发》、《移动互联网应用开发与创业》等;3.实验室设备和开发工具:包括电脑、移动设备、开发软件等。
计算机基础教案
![计算机基础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741fa6a14bfe04a1b0717fd5360cba1aa8118cf0.png)
计算机基础教案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了解计算机的发展历程,掌握计算机的基本组成和功能。
(2)熟练操作Windows操作系统,学会使用常用的软件工具。
(3)掌握计算机网络的基础知识,学会使用互联网进行信息检索和交流。
(4)了解计算机安全知识,提高信息安全意识。
2.过程与方法:(1)通过实际操作,学会安装和卸载软件,掌握计算机硬件的连接和拆卸。
(2)通过小组合作,学会使用网络资源进行学习和交流。
(3)通过案例分析,了解计算机病毒和黑客攻击的原理,提高网络安全防范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计算机科学的兴趣和求知欲,激发创新精神。
(2)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培养良好的信息道德观念。
(3)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增强沟通能力。
二、教学内容1.计算机概述(1)计算机的发展历程(2)计算机的分类和特点(3)计算机的应用领域2.计算机硬件(1)中央处理器(CPU)(2)存储器(3)输入设备(4)输出设备(5)其他硬件设备3.计算机软件(1)系统软件(2)应用软件(3)编程语言4.Windows操作系统(1)操作系统概述(2)Windows操作系统的发展历程(3)Windows操作系统的基本操作(4)文件管理(5)控制面板和系统设置5.常用软件工具(1)办公软件(Word、Excel、PowerPoint等)(2)图形图像处理软件(Photoshop、CorelDRAW等)(3)多媒体制作软件(Flash、GoldWave等)(4)网络通信软件(、等)6.计算机网络(1)计算机网络概述(2)网络拓扑结构(3)网络协议(4)网络硬件设备(5)网络应用(Web浏览、电子邮件、文件传输等)7.计算机安全(1)计算机病毒(2)黑客攻击与防范(3)信息安全法律法规三、教学安排1.课时安排:本课程共需48课时,每周2课时。
2.教学方法:(1)讲授法:讲解计算机基础知识、操作方法和网络安全等内容。
(2)演示法:演示操作步骤,让学生跟随操作。
大学计算机基础教案
![大学计算机基础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19b102ebc67da26925c52cc58bd63186bceb929a.png)
大学计算机基础教案一、课程简介1. 熟练使用计算机操作系统和常用办公软件。
2. 掌握计算机网络的基本概念和应用。
3. 了解多媒体技术的基本原理和应用。
4. 具备基本的计算机维护和troubleshooting 能力。
二、教学目标1. 了解计算机的发展历程、特点和应用领域。
2. 掌握计算机硬件和软件的基本组成。
3. 熟悉操作系统的基本概念和功能,学会使用常用操作系统。
4. 掌握办公软件(如Word、Excel、PowerPoint 等)的使用方法。
5. 了解计算机网络的组成、工作原理和应用,学会使用互联网。
6. 了解多媒体技术的基本概念,掌握多媒体软件的使用。
三、教学内容1. 计算机概述:计算机的发展历程、特点、应用领域和未来发展趋势。
2. 计算机硬件和软件:计算机硬件的基本组成、计算机软件的分类和特点。
3. 操作系统:操作系统的基本概念、功能和常用操作系统的使用。
4. 办公软件:Word、Excel、PowerPoint 等办公软件的使用方法。
5. 计算机网络:计算机网络的组成、工作原理和应用,互联网的使用。
6. 多媒体技术:多媒体技术的基本概念、多媒体软件的使用。
7. 计算机维护和troubleshooting:计算机硬件和软件的维护方法,常见问题的解决。
四、教学方法1. 讲授:讲解基本概念、原理和方法。
2. 实践:上机操作,巩固所学知识。
3. 讨论:分组讨论,共同解决问题。
4. 案例分析:分析实际案例,提高实际应用能力。
五、教学评价1. 平时成绩:包括出勤、作业、课堂表现等,占总成绩的30%。
2. 期中考试:考察学生对课程知识的掌握,占总成绩的30%。
3. 期末考试:考察学生对课程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占总成绩的40%。
六、教学资源1. 教材:选用权威、实用的计算机基础教材。
2. 课件:制作精美、清晰的课件,辅助教学。
3. 实验教材:提供上机实验所需的指导书和案例。
4. 网络资源:推荐相关网站、博客、论坛等,便于学生自主学习。
信息技术课教案计算机网络与互联网
![信息技术课教案计算机网络与互联网](https://img.taocdn.com/s3/m/2338d4d6988fcc22bcd126fff705cc1755275f07.png)
信息技术课教案计算机网络与互联网信息技术课教案:计算机网络与互联网引言:计算机网络与互联网是信息技术课程中重要的一部分。
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和人们对信息的需求增加,计算机网络与互联网的知识变得越来越重要。
本教案旨在帮助学生深入了解计算机网络与互联网的概念、原理和应用,并培养学生的信息技术能力。
一、课程目标本课程的目标是使学生能够:1. 理解计算机网络与互联网的基本概念和组成部分;2. 掌握常用的网络协议和技术;3. 理解互联网的工作原理和发展历程;4. 学会使用网络资源进行信息检索和学习。
二、教学内容1. 计算机网络的概念和分类- 定义计算机网络和互联网的基本概念;- 分类讲解广域网、局域网和城域网的特点和应用;- 介绍无线网络和移动网络的基本知识。
2. 网络协议与通信原理- 介绍常用的网络协议,如TCP/IP协议;- 讲解网络通信的基本原理,包括数据传输和数据包交换; - 示范和引导学生进行网络设置和配置。
3. 互联网的工作原理和发展历程- 介绍互联网的起源和发展历程;- 讲解互联网的基本组成和主要功能;- 分析互联网的优势和挑战。
4. 网络安全与数据保护- 引导学生了解网络安全的重要性;- 介绍常见的网络安全威胁和防范措施;- 讨论数据保护和隐私保护的方法。
5. 网络资源的利用与信息检索- 演示如何使用网络资源进行学习和研究;- 教授学生使用搜索引擎进行信息检索的技巧;- 分享优质网络学习资源和平台。
三、教学方法与策略1. 多媒体教学法- 使用多媒体资料和演示工具,生动形象地呈现知识内容;- 通过图表、动画和视频等形式,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理解能力。
2. 自主学习与合作学习- 鼓励学生在课后进行网络研究和资料查找;- 引导学生通过小组合作讨论和分享学习成果。
3. 实践操作与案例分析- 提供网络设置和配置操作实践,加深学生对网络原理的理解;- 分析实际案例,让学生了解网络安全和数据保护的重要性。
计算机网络教案设计
![计算机网络教案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9294e0b2fbb069dc5022aaea998fcc22bdd14313.png)
计算机网络教案设计
一、教学目标
- 了解计算机网络的基本概念和工作原理;
- 掌握计算机网络的协议分层结构、网络设备及其功能;- 熟悉计算机网络常见应用及其原理;
- 培养学生的计算机网络实际操作能力;
二、教学内容
1. 计算机网络基础概念
- 计算机网络的定义和分类
- 计算机网络的应用和服务
- 计算机网络的拓扑结构和性能指标
2. 计算机网络协议分层结构
- OSI参考模型和TCP/IP协议簇
- 网络层、传输层、应用层的功能和协议
3. 网络设备及其功能
- 网络接口卡(NIC)
- 网络交换机(Switch)和路由器(Router)- 网关(Gateway)和防火墙(Firewall)
4. 计算机网络常见应用及其原理
- 电子邮件
- 文件传输协议
- 远程登录和虚拟专用网络
- 万维网和超文本传输协议
5. 计算机网络实际操作能力
- 网络配置和管理
- 常见网络故障排除
- 网络性能监测和优化
三、教学方法
- 理论授课相结合,以案例为主要教学方法;- 培养学生互相交流和团队合作的能力;
- 利用互联网资源,引导学生自主研究和实践。
四、教学评估
- 作业评分占总成绩40%
- 实验报告评分占总成绩30%
- 期末综合考试占总成绩30%。
计算机基础教案设计
![计算机基础教案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4ede0d4a591b6bd97f192279168884868762b829.png)
计算机基础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使学生掌握计算机的基本概念和基础知识,包括计算机系统的组成、软件的应用、网络的基本概念和信息系统的安全。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具备一定的计算机操作能力,包括Windows 系统的基本操作、Office办公软件的应用、浏览器的使用和电子邮件的发送与接收。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培养学生具备正确的信息意识,养成使用计算机的良好习惯,提高信息安全意识和创新能力。
二、教学内容1、计算机的基本概念和发展历程。
2、计算机系统的组成及各部分功能。
3、常用办公软件的应用,如Word、Excel、PowerPoint等。
4、网络的基本概念和信息安全。
5、信息系统安全防护措施。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难点:网络的基本概念和信息安全防护措施。
2、重点:计算机系统的组成和办公软件的应用。
四、教具和多媒体资源1、黑板或白板。
2、投影仪或电脑。
3、教学软件:PPT课件、办公软件操作视频等。
4、实例案例:展示计算机在日常生活和工作中的应用案例,如电子邮件发送、网页浏览等。
五、教学方法1、激活学生的前知:通过提问了解学生对计算机的基本认知情况。
2、教学策略:采用讲解、示范、小组讨论和案例分析相结合的方式进行教学。
3、学生活动:设计小组任务,让学生进行实际操作和讨论分析。
六、教学过程1、导入:通过展示一些计算机在生活和工作中的应用案例,引导学生思考计算机的作用和重要性。
2、讲授新课:首先介绍计算机的基本概念和发展历程,然后讲解计算机系统的组成和各部分功能,接着介绍办公软件的应用和网络的基本概念,最后强调信息系统的安全和防护措施。
3、巩固练习:设计小组任务,让学生进行实际操作,如使用办公软件进行文档编辑、表格制作等,同时强调信息安全的重要性。
4、归纳小结:总结本节课学到的知识点,并强调计算机在日常生活和工作中的重要性。
计算机基础教案教学目标:1、让学生掌握计算机的基本概念和操作方法。
2、让学生了解计算机在日常生活和工作中的应用。
微课《移动互联网技术与应用》教学设计
![微课《移动互联网技术与应用》教学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6c200af9eff9aef8951e0613.png)
微课《移动互联网技术与应用》教学设计作者:杨璐郭文锋来源:《中国新通信》 2018年第1期【摘要】微课在教学过程中将计算机网络与多媒体手段结合起来,在五到十分钟内对难点重点问题进行讲解,利用这种课堂模式能够对《移动互联网技术与应用》进行拓展延伸和解决学生存在的疑难问题,本文探讨了微课教学的优势与教学设计原则,从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三个方面进行了教学设计,满足了学生学习的个性化需求和培养了实际操作能力。
【关键词】教学设计微课教学移动互联网课堂模式一、《移动互联网技术与应用》微课教学的优势1、根据数据信息进行课程安排。
微课是基于移动互联网和计算机技术的一种创新课堂模式,将信息技术与教学创新结合起来,首要的一个特征在于教学决策的数据化,微课教授的内容呈现碎片化和点状化特点,利用学校搭建的信息技术平台对学生的动态数据进行分析,传统课堂中教师根据自身的经验来决定教学进度,而微课中根据学生的客观数据来决定教学目标和教学进度,是一种基于动态数据来进行课程安排的模式。
2、利用多媒体丰富的资源。
在教授《移动互联网技术与应用》微课时,会利用多种多媒体资源来开展教学,比如较短的音频、视频、网页、图片和PPT 等,根据学生学习的具体情况和个性差异来推送具有针对性的学习内容,有的放矢地调整课程安排来满足学习者的学习需要,从基础薄弱处利用碎片化时间逐步提高学习效率。
3、师生交流摆脱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
用微课的形式能够促进教学活动的交流互动,传统课堂模式是在课堂环境中教师向学生提问或者沟通,而在微课的学习环境中能够摆脱时间和地点的束缚,学生只需要借助微课学习的云端平台就能够与教师交流互动,这种互动更加立体化和多元化,当学生有问题时可以随时向老师提问。
4、课程反馈评价更加及时有效。
课程的学习评价反馈较为及时,无论是传统课堂模式中还是微课模式中,学习评价都是教学过程的重要组成内容,包括课前预习测评与反馈和课堂实时检测评估反馈等,利用微课在学习《移动化联网技术与应用》的过程中可以利用信息平台来对课前、课时和课后进行跟踪反馈,能够更加有效、实时地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评价和反馈信心,构建一套高效的教学评价机制。
移动互联网时代高校计算机基础课程的教学模式研究
![移动互联网时代高校计算机基础课程的教学模式研究](https://img.taocdn.com/s3/m/55fb7be00875f46527d3240c844769eae009a32a.png)
移动互联网时代高校计算机基础课程的教学模式研究移动互联网时代高校计算机基础课程的教学模式研究摘要:随着数字技术、互联网络技术、移动通信技术的迅猛发展,学生的学习方式也发生了变革。
构建基于雨课堂的“线上”+“线下”的混合学习模式,将在线教学和传统教学深度融合,实现以“教”为中心向以“学”为中心转变;以“知识”体系为中心向以“能力”为中心转变,提升大学生的信息素养和深度学习能力。
关键词:移动互联网;混合学习;雨课堂;教学模式信息科技飞速发展时代,移动互联网改变着人们的工作方式、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也改变着人们获取知识的途径和方式。
教育部20XX年发布的《教育信息化2.0行动计划》的一个核心理念就是融合:既坚持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构建“互联网+教育”的人才培养新模式,构建网络化、数字化、智能化、个性化、终身化的教育体系。
近年来,伴随着我国互联网普及工作的推进和“提速降费”的深入开展,移动互联网用户规模大幅增长。
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第44次中国互联网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XX年6月,我国网民规模达8.54亿,20XX年上半年共计新增网民2598万人,互联网普及率为61.2%,其中手机网民规模达8.47亿,网民使用手机上网的比例达99.1%。
智能手机、平板电脑等移动智能终端的应用规模上已经远远超过传统电脑,如何有效利用移动智能设备服务于教学,提升学生课内外学习效率是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的热点问题。
一、高等学校计算机基础课的教学现状高校计算机基础课一般由大学计算机基础、程序设计语言(数据库技术与应用)和与专业结合的选修课组成,目标是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计算思维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使学生具备较高的计算机操作和使用技能,为今后在各自专业学习中利用计算机科学思维探究知识、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打下良好基础。
目前,多数高校计算机基础教学现状不尽人意。
(一)教育理念滞后,教学模式单一多数高校把培养大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创新能力放在培养目标的重要位置,积极开展课堂教学改革,大力倡导网络教学、翻转课堂,但成效不大,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团队协作能力、创新思维能力都得不到很好的培养,学生满意度低。
移动互联时代的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
![移动互联时代的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https://img.taocdn.com/s3/m/bce9fac981eb6294dd88d0d233d4b14e84243e47.png)
74 引入课堂应当起到的效果。
四、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新的历史教材,给学生亲自动手操作、探究实践提供了更广阔的空间。
历史教师要充分开发课程资源,开展一些活动,注意发挥学生的特长,培养他们的兴趣和爱好。
在历史课堂上常用的活动形式有阅读、讨论、探究、编演历史短剧、讲历史故事、表达(书面的和口头的)等,要尽可能多样,要善于挖掘和利用各种资源,善于捕捉历史与现实的结合点,善于与学生的生活联系起来,善于利用课堂教学过程中出现的“机遇”。
突出历史知识的趣味性、生动性,变抽象为形象,变无趣为有趣,使课堂对学生永远都有一种魅力,感受课堂生活的快乐。
在日常教学中,利用投影、录像、多媒体课件等现代化手段展示枯燥、遥远的历史,生动地再现历史,可以代替单纯的说教与复述,能唤起学生的兴趣,活跃课堂。
五、生活化的史料的灵活选用不少史料都是出自古书,或者是一些典籍中的文学记载,这样的史料确实有着一定的教学价值,但是学生理解文本很可能障碍比较大。
教师除了可以在实际教学中选用这类史料外,也可以适当引入一些学生更感兴趣并且更能够吸引学生注意力的素材,生活化的史料就是一个不错的选择。
史料并不仅仅可以以文字的形式存在,不少图片、图画乃至漫画都可以是教学中的辅助,这类史料不仅可以迅速抓住学生的注意力,还可以增强理论知识学习的趣味性,能够起到较为理想的教学推动效果。
在教学有的框题时教师可以适当引入一些图画、音频或者视频类的史料信息,让学生在观看赏析这些内容的过程中以不一样的视角感受历史,增强历史课堂的趣味性,也能够拓宽学生的视野,丰富学生对于历史的认识。
六、发挥史料的教学推动作用将史料引入课堂是为了给文本知识的教学带来辅助,教师在选择史料时要进行仔细筛选,要利用那些真正能够发挥效果的素材。
有针对性的选取史料内容才能够起到教学推动作用,这也是利用史料的一个基本出发点。
教师不仅选取史料时要结合多方面因素进行考虑,在课堂上呈现史料、引导学生一同分析和感受史料时采取的方法也要合理。
移动互联网下的教学设计与创新
![移动互联网下的教学设计与创新](https://img.taocdn.com/s3/m/2575714f6d85ec3a87c24028915f804d2b1687d6.png)
移动互联网下的教学设计与创新随着移动互联网的快速发展,我们的生活方式和工作方式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特别是对于教育领域而言,移动互联网正在对教学设计和教学创新带来深刻的影响。
教学设计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制定的指导学生学习的计划,它涉及到教材的选择、教学方法的设计、学生评估等多个方面。
在移动互联网的时代,教学设计不仅仅需要考虑传统的教学方式,还需要考虑如何利用移动设备和互联网技术进行教学创新。
首先,教师需要选择合适的教材和教学资源。
对于传统的纸质教材而言,它们通常只能满足基本的教学需要,而且难以及时更新。
在移动互联网的时代,教师可以利用数字化教材和在线课程等教学资源,以更加灵活、多样化的方式进行教学。
例如,在学生已经掌握基本概念的情况下,可以利用在线视频课程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在学生需要丰富课堂实践的情况下,可以通过移动设备上的虚拟实验进行模拟操作等等。
其次,教学方法的设计也需要考虑移动互联网的应用。
传统的教学方法大多是有教师主导的,而在移动互联网的时代,教师可以利用移动设备、社交网络等技术来构建更加开放、参与、互动的教学环境。
例如,通过在线小组讨论、网络问答、微信公众号等方式让学生参与到课堂进程中,同时也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探究精神。
最后,评估和反馈也是教学设计中的重要环节。
传统的评估方式多是以试卷的形式进行,常常只侧重于考察学生的知识掌握程度,忽视了学生的学习过程和学习策略。
而在移动互联网的时代,教师可以通过多种形式进行学生评估,包括教学记录、学生自评、同伴互评等方式,以更加全面、客观地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并提供及时反馈。
总之,移动互联网的时代为教育创新提供了更多的机会和挑战,同时也为教学设计提供了更广泛的思考空间。
教师需要不断地学习和掌握移动互联网技术,结合自身的教学经验和实践,积极探索新的教学方式和方法,为学生提供更为优质、高效的教学体验。
大学计算机基础教学教案
![大学计算机基础教学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42592218bf1e650e52ea551810a6f524ccbfcbe2.png)
大学计算机基础教学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计算机基础知识,包括计算机的发展历程、硬件系统和软件系统。
2. 使学生了解计算机的基本操作,包括开关机、使用输入输出设备、文件管理等。
3. 培养学生使用常用办公软件进行文字处理、表格制作、演示文稿制作的能力。
4. 让学生了解互联网的基本使用方法,包括浏览网页、搜索信息、收发邮件等。
二、教学内容1. 计算机的发展历程:介绍计算机的发展过程,让学生了解计算机技术的进步。
2. 计算机的硬件系统:介绍计算机的硬件组成部分,如CPU、内存、硬盘等,并讲解它们的作用。
3. 计算机的软件系统:介绍计算机的软件组成部分,如操作系统、应用软件等,并讲解它们的作用。
4. 计算机的基本操作:讲解计算机的开关机、使用输入输出设备、文件管理等基本操作。
5. 常用办公软件的使用:讲解如何使用Word、Excel、PowerPoint等办公软件进行文字处理、表格制作、演示文稿制作。
三、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计算机的发展历程、硬件系统、软件系统等理论知识。
2. 实践操作法:让学生亲自动手操作计算机,掌握基本操作、使用办公软件等实际技能。
3. 案例分析法:通过分析实际案例,使学生更好地理解计算机知识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4. 小组讨论法:分组讨论问题,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教学资源1. 教材:选用合适的大学计算机基础教材。
2. 计算机设备:为学生提供足够的计算机设备进行实践操作。
3. 网络资源:为学生提供互联网接入,方便查找资料和进行在线学习。
4. 教学软件:使用合适的教学软件辅助教学,如多媒体演示、教学管理系统等。
五、教学评价1. 平时成绩:考察学生的出勤、课堂表现、作业完成情况等。
2. 实践操作考核:通过实际操作考核学生对计算机基本操作和办公软件的掌握程度。
3. 期末考试:设置期末考试,全面考察学生对计算机基础知识的掌握情况。
4. 学生互评:组织学生进行相互评价,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和沟通能力。
移动互联技术在计算机基础教学中的应用
![移动互联技术在计算机基础教学中的应用](https://img.taocdn.com/s3/m/523c8fed59f5f61fb7360b4c2e3f5727a4e92451.png)
移动互联技术在计算机基础教学中的应用
随着移动互联技术的发展,它的应用越来越广泛,也被应用到了计算机基础教学中。
(1)移动互联技术可以帮助教师更好地管理课堂。
移动互联技术可以使课堂更加灵活,教师可以使用移动设备来实现课堂管理,例如可以使用手机或平板电脑来发布课程内容,发布作业,检查作业,收集学生反馈等。
(2)移动互联技术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学生可以使用移动设备来获取课程内容,并通过在线视频、文档和其他形式的资源,可以更好地理解课程内容。
此外,学生还可以利用移动设备实现远程学习,从而提高学习效率。
(3)移动互联技术可以提高教学质量。
移动互联技术可以帮助教师更好地掌握学生的学习情况,可以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来调整教学内容,从而提高教学质量。
此外,移动设备也可以帮助教师更好地进行课堂演示,从而更好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总之,移动互联技术可以为计算机基础教学带来很多好处,可以提高教学质量,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并且可以帮助教师更好地管理课堂。
互联网教案模板及范文
![互联网教案模板及范文](https://img.taocdn.com/s3/m/a309fa5d78563c1ec5da50e2524de518974bd358.png)
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目标:(1)使学生了解互联网的基本概念、发展历程和现状。
(2)使学生掌握互联网的基本功能和使用方法。
(3)培养学生正确使用互联网的能力,提高网络素养。
2. 过程与方法目标:(1)通过案例分析和实践操作,提高学生的观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2)通过小组合作,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和沟通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激发学生对互联网的兴趣,培养学生对网络技术的热爱。
(2)引导学生正确认识互联网的利弊,树立正确的网络道德观念。
二、教学重难点1. 教学重点:互联网的基本概念、发展历程、功能和使用方法。
2. 教学难点:互联网的正确使用、网络道德观念的培养。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教师简要介绍互联网的起源和发展历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提出本节课的学习目标,让学生明确学习任务。
2. 课堂讲解(1)讲解互联网的基本概念、发展历程和现状。
(2)介绍互联网的基本功能,如信息检索、在线交流、电子商务等。
(3)讲解互联网的使用方法,如浏览器、搜索引擎、电子邮件等。
3. 案例分析(1)教师展示几个与互联网相关的案例,引导学生分析案例中的问题。
(2)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案。
4. 实践操作(1)教师指导学生进行互联网基本功能的实践操作,如使用搜索引擎、发送电子邮件等。
(2)鼓励学生自主探索,提高实践能力。
5. 总结与反思(1)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重点和难点。
(2)引导学生反思自己在学习过程中的收获和不足,提出改进措施。
四、作业布置1. 完成课后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2. 撰写一篇关于互联网的短文,分享自己对互联网的认识和看法。
教案范文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目标:(1)使学生了解互联网的基本概念、发展历程和现状。
(2)使学生掌握互联网的基本功能和使用方法。
(3)培养学生正确使用互联网的能力,提高网络素养。
2. 过程与方法目标:(1)通过案例分析和实践操作,提高学生的观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移动互联技术知识模块的教学设计思路
![移动互联技术知识模块的教学设计思路](https://img.taocdn.com/s3/m/10cb3027cfc789eb172dc8dc.png)
3 教 学参 与人 员
移动 互联 技术 模块 涉及 到 的 内容较 广 ,要求 授课 教师 具备 足 够 的知识 基础 和新 兴 实用 技术 的识 别提 炼 能力 ,在 移 动互 联 网方
面具 备充 分 的理论 知识 和 应用 经 验 ,能够 持 续 更 新 、及 时 跟 进 ,
操 作 系 统 实 用技 术公 共选 修 课 中在 介 绍 流 行 操 作 系 统 之 外 ,也
i n c l u d i n g b a c k g r o u n d o f t h e t o p i c ,t e a c h i n g e n v i r o n me n t ,c o u r s e p a r t i c i p a n t s ,a u x i l i a r y t e a c h i n g s u p p o  ̄,c l a s s oo r m l e c t u r e a n d e x p e r i me n t s . Ke y wo r d s :Mo b i l e I n t e r n e t t e c h n o l o g i e s; mo b i l e o p e r a t i n g s y s t e m ; t e a c h i n g i d e a s
Ab s t r a c t :T h i s a r t i c l e i n t r o d u c e d t h e t e a c h i n g d e s i g n o n mo b i l e I n t e r n e t t e c h n o l o g i e s mo d u l e i n o p e r u r s e ,
4 教 学辅 助支 持
基于移动互联网的教学设计 2019年文档
![基于移动互联网的教学设计 2019年文档](https://img.taocdn.com/s3/m/5cbc2694d5bbfd0a795673d7.png)
基于移动互联网的教学设计一、教学基本情况1.教学对象。
本课程教学对象是市场营销专业二年级的学生。
在接受了前一阶段的学习后,大部分学生基本了解了自己的职业定位,初步掌握了销售人员形象、销售礼仪、销售语言、产品介绍、顾客心理等方面的知识和技能,对专业课有了一定的兴趣,为学习本部分内容奠定了基础。
2.教材简析。
本科内容选自郑书燕和马飞主编、北京邮电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商务谈判与推销技术》学习情境九任务三(第176页)的内容,共需2个课时,本课所说的是第1个课时。
该门教材是“互联网+”创新型教材,该教材始终围绕职业岗位需要,培养学生独立创新、创业的精神和实际推销与谈判的工作能力。
3.教学内容简析。
消除顾客异议是生意成交的基础,也是销售工作的基本环节,更是对学生销售技巧的全面而综合的检验。
在《推销学》这门课程的教学中,有效消除顾客的异议既是课程教学的一大难点和重点,也是市场营销专业的学生必须具备的一项技能。
在实际的销售过程中,顾客需求多种多样,顾客异议也呈现出不同的情形。
4.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通过本课教学,要求学生掌)能力目标:通过本课教学,2握答复顾客异议的最佳时机。
(.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培养学生具有良好的语言表达能力。
(3)素质目标:①培养现代推销员的岗位意识和良好的社会责任意识;②培养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及良好的职业道德和创新精神5.教学重点与难点。
(1)重点:如何选准最佳时期答复顾客异议,最终达成交易。
(2)难点:①灵活、综合运用顾客异议处理原则;②素质目标的实施。
二、教学程序课前,教师通过蓝墨云班课以通知的形式发布课前学习任务,要求学生能回顾旧知(处理顾客异议的原则)的掌握,并将旧知融入新知,对顾客异议处理的时机等内容进行预习。
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本次课基于蓝墨云班课合式教学模式进行设计,利用丰富的教学资源及信息化教学环境,让学生在做中学的过程中认识,完成教学目标,形成课前、课中、课后的全程数据评价。
互联网使用教学设计方案
![互联网使用教学设计方案](https://img.taocdn.com/s3/m/8b18865be97101f69e3143323968011ca300f7e8.png)
1. 知识目标:(1)了解互联网的基本概念、发展历程和在我国的应用现状;(2)掌握互联网的基本使用方法,包括浏览网页、搜索信息、电子邮件等;(3)了解网络安全知识,提高自我保护意识。
2. 能力目标:(1)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和解决问题的能力;(2)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提高信息获取和处理能力;(3)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
3. 情感目标:(1)培养学生对互联网的兴趣和热爱;(2)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法律意识;(3)提高学生的道德品质和心理健康水平。
二、教学重难点1. 教学重点:(1)互联网的基本概念和应用;(2)互联网的基本使用方法;(3)网络安全知识。
2. 教学难点:(1)如何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2)如何引导学生正确使用互联网;(3)如何提高学生的自我保护意识。
三、教学过程1. 导入(1)播放一段关于互联网的短片,引起学生对互联网的兴趣;(2)提问:什么是互联网?互联网有哪些应用?2. 讲授新课(1)介绍互联网的基本概念、发展历程和在我国的应用现状;(2)讲解互联网的基本使用方法,包括浏览网页、搜索信息、电子邮件等;(3)讲解网络安全知识,提高自我保护意识。
3. 实践操作(1)分组进行互联网基本操作练习,如浏览网页、搜索信息等;(2)引导学生进行网络安全操作,如设置密码、安装杀毒软件等;(3)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互联网使用经验。
4. 总结与反思(1)教师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调重点和难点;(2)学生进行自我反思,总结自己在互联网使用过程中的收获和不足;(3)教师对学生的表现进行评价,提出改进建议。
四、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评价: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度、互动情况、问题解答能力等;2. 实践操作评价:评估学生在互联网基本操作和网络安全方面的掌握程度;3. 自我评价:学生对自己在互联网使用过程中的收获和不足进行反思;4. 教师评价:教师根据学生的课堂表现、实践操作和自我反思,给出综合评价。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教育信息化
数码世界 P .157
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设计
——以移动互联网内容为例
王伟 天津交通职业学院
摘要: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移动互联网以迅猛之势发展,现阶段已逐步趋于成熟。
移动互联网这部分内容在高职《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中的教学设计需要从“课程的总体设计、课程的组织实施、课程讲授过程中的总结与反思”三方面进行介绍。
关键词:移动互联网 教学设计
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移动互联网以迅猛之势发展,现阶段已逐步趋于成熟。
我国的移动互联网是在经历了一段时期的基础上逐渐发展起来的,在萌芽期,WAP 应用是移动互联网应用的主要模式。
在成长期,3G 移动网络揭开了我国移动互联网建设的新局面。
3G 网络的问世和移动终端的大量出现使移动网络速度大幅度提高,移动上网功能大大加强。
移动互联网的巨大进步不仅降低了成本,也使社会整体通信更加便捷。
各大互联网公司也是拿出各自本领,抢占入口。
在成熟期,智能手机的大面积普及造就了移动互联网的高速发展。
移动互联网的使用人群分布于各个年龄阶段,它在潜移默化地改变着我们每一个人的学习方式,工作方式和生活方式,带给我们新的娱乐方式。
在高等职业院校的《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中,移动互联网的内容不能够算是重点章节,我们放到了“计算机网络与Internet 应用”中去介绍,现将这部分内容的教学设计进行分析。
我们将从三个方面来进行具体介绍:课程的总体设计、课程的组织实施、课程讲授过程中的总结与反思。
首先是课程的总体设计,在这部分中又分为课程定位、学情分析、教学目标、重点难点、教学策略等几方面。
课程定位:《计算机应用基础》是高等职业院校学生的一门必修公共基础类课程,根据信息化社会对未来人才需求来拓展学生的视野,使学生掌握必备的计算机基础类知识体系和基本操作技能,培养学生使用计算机常用工具软件解决学习、工作和生活中实际问题的能力,为后续专业课程的学习和就业奠定扎实的计算机技能基础。
学情分析:我们选取了电子商务专业一年级学生作为本次教学设计中的授课群体,该专业学生一年级第二学期开设本门课程。
他们已经掌握了一定的网络基础知识,具有简单信息检索能力,但缺乏信息分析、整合能力,缺乏对网络风险的预判能力。
教学目标:在这部分设计中又分为知识目标、能力目标和素质目标。
知识目标:要求学生了解移动互联网的概念、发展;要求学生能够在日常生活和学习中了解移动互联网的应用。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具备能够防范移动互联网中风险的能力;培养学生具备移动互联网应用的整体分析能力。
素质目标:培养学生具备良好的网络道德意识;要求学生自觉接受网络法律法规的约束。
这部分知识的重点和难点为:移动互联网知识的概述;移动互联网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移动互联网信息的整体分析;有效区分移动互联网上内容的优劣。
教学策略:这部分的设计上分为课前调查,课堂导入,小组探究,教师整合四个环节来实现教学目标。
学生同时可以使用学院现有的学习平台,可以随时随地查阅课程内容,提交作业;也可以通过网络学校进行学习,“名师”就在你的身边为你讲解;通过手机微信、QQ 等手段可以随时和教师、其他同学进行沟通;通过搜索引擎随时获取资源。
其次是课程的组织实施,这部分又包括:课前预习、课中提升、课后延伸。
课前预习:学生通过学习平台复习互联网知识,了解移动互联网概念,观看微课视频了解移动互联网技术的发展以及未来前景,利用网络资源寻找身边的移动互联网应用案例,准备素材。
移动互联网改变了我们的生活,它能够带给我们新的娱乐、消费、学习方式,大家都拿手机听音乐,看电视、查看新闻讯息、天气预报、股票信息、交通状况、支付、打网络游戏等等,这些以及更多的需要都可以在我们新的移动终端上轻松的完成。
这可以让学生意识到移动互联网真的在改变我们的生活。
课中提升:需要讲解的这部分内容计划2学时完成,共90分钟。
在这90分钟的课堂中,我们设计了4个环节:课程导入10分钟,学生讨论、整理所收集素材25分钟,教师资源整合、讲解40分钟,课程考核15分钟。
课程导入:在教学课程导入环节中,首先根据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平时表现进行分组;我们引用了动画视频,引出移动互联网的概念:移动互联网,就是将移动通信和互联网二者结合起来,成为一体。
是互联网的技术、平台、商业模式和应用与移动通信技术结合并实践的活动总称。
移动互联网具有移动性,私密性,融合性,便捷性,智能感知,个性化,多样化的特性。
让学生认识到移动互联网的快速崛起,给信
息产业格局带来了变革,同时也引发起我国经济、新闻传播等各个领
域的变化,给我们社会的发展带来了全方位的影响。
学生讨论、整理所收集素材:通过之前网络基础知识的学习和我们了解的移动互联网应用,小组间通过联机讨论,尝试进行移动互联网应用的“思维导图”制作。
各小组从不同的移动互联网应用进行总结,学生们或以衣、食、住、行为分类;或以购物、支付、娱乐、学习、生活、旅游、出行、新闻、游戏等为分类进行制作。
教师进行资源整合、讲解:1.教师针对2018年度移动互联网应用领域进行整合分享,学生根据所讲授内容继续完善本组制作的思维导图。
2.知识讲解:移动互联网的快速发展以及对外开放不断增强的态势,针对移动终端的病毒、垃圾邮件和恶意代码也开始大量出现,移动互联网的安全问题已经受到很大的威胁。
与此同时,它与普通互联网相比,由于手机、平板电脑等终端产品所使用的移动互联网涉及各类人群,他们中大多数人的防范意识不高,并且当下运营商的安全保护与技术手段也不是非常完善,存有一定的缺陷,我们要对移动互联网的安全问题尽早进行规划,尽可能不要出现意外。
引入新闻播放:网信办发布的《移动互联应用程序信息服务管理规定》的出台是移动互联管理与时俱进的体现。
实名制认证,须把牢信息安全。
同学们应如何做好防范?要做好几点:防盗软件的安装、密码保护、系统保护、不乱扫二维码、不随意安装软件、尽量不使用公共WiFi 等,这部分知识内容的学习让学生们要提高使用移动互联网的安全意识。
课程考核:由两部分组成,课上以个人为单位完成软件测试,占总分的30%,课后以小组为单位提交调研报告,占总分的70%。
课后延伸:教师利用学院现有的学习平台布置作业,要求学生继续完善并上传调研报告,教师根据调研内容进行打分。
最后是这部分内容的总结与反思:我们以贴近日常生活为例,选取“我的一天中移动互联网应用” 动画小视频来结束本节课的学习。
小视频从“早上起床,拿起手机看看新闻,然后在手机上查了查今天的天气情况,决定穿衣。
坐公共汽车去上班,提前用APP 看看车子还有多久才能到站,座上车子,拿手机玩会小游戏。
到单位以后,使用公司的打卡系统进行签到打卡。
工作中遇到不太清楚的知识用手机进行搜索,单位同事使用微信或者QQ 进行工作交流。
下班了,一天的工作太累了,准备选择出租车回家,提前用APP 打好车,减少在外等待时间,车快到公司的时候再下去。
到家之后,自己一个人不想做饭,使用手机进行点餐,点餐之前看看评论哪家饭菜不错,一会儿的时间,快递员把餐送到了家里,太方便了。
晚上拿起手机或平板电脑进行娱乐,看电影,聊天,或者充实一下自己进行在线学习等,有了移动互联网我们完全可以按照自己的业余时间来支配自己的娱乐生活,这才是现代生活应有的方式。
”整个动画所展现的内容贴近现实,学生们普遍反映良好。
同时我们使用移动互联网能够突破时间、空间和次数的限制,学生可以随时随地使用移动设备进行学习和测试,真正实现线上线下教学结合。
当然,任何事情都有它的两面性,移动互联网所带来的负面影响也应引起我们的关注,有些学生沉迷于网络,每天手机或移动终端不离手,甚至玩游戏不愿意去上课,这都是不可取的。
时代在进步,我们要充分利用好各种先进的优质资源,要努力采取措施将负面影响减到最小,充分利用移动互联网的优点为我们的生活、工作、学习进行服务。
现阶段移动互联网在计算机基础课中还不是核心内容,但随着社会的发展,这方面内容必将成为重点内容,我们作为教师要走在时代的前沿,不断学习,不断提升自己的知识结构和体系,这样才能给学生更多先进的知识。
参考文献
[1]徐洁君.浅谈当下移动互联网技术的安全与应用.科技资讯,2019.[2]孔璐.人工智能技术在移动互联网发展中的应用.农家参谋,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