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 8.16.2 《六国论》教学设计(2)-部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六国论》教学设计
课文简介:
本文是苏洵政论文的代表作品,提出并论证了六国灭亡“弊在赂秦”的精辟论点,“借古讽今”,抨击宋王朝对辽和西夏的屈辱政策,告诫北宋统治者要吸取六国灭亡的教训,以免重蹈覆辙。

教学目标(核心素养)
1、语言建构与运用:积累重点文言实词、虚词、句式,学会从语言入手读通读懂文言文。

2、思维发展与提升:了解苏洵撰写此文的真正目的,理解其借古讽今、反对求和的思想。

3、审美鉴赏与创造:学习本文通过对比逐层展开论述的行文方式。

4、文化传承与理解:体会作者关心国家命运的爱国情怀。

教学重点:疏通文意,分析本文对比论证、借古讽今的写作特点。

教学难点:理解作者撰写文章的真正目的,及其关心国家命运的爱国情怀。

课时:2课时
第一课时
一、背景知识
1、作者简介
苏洵(1009—1066年),北宋著名散文家,字明允,号老泉,眉州眉山(今四川省眉山县)人。

相传二十七岁时才发愤为学,应进士和茂才异等考试皆未中。

于是愤而自焚平日所著文章,再度闭门潜心读书,终于博通六艺及诸子百家著作,撰写文章下笔顷时数千言。

嘉祐间,得当时名盛一时的翰林学士欧阳修推誉,以文章著名于世。

曾任秘书省校书郎、霸州文安县主簿。

后与姚辟同修礼书《太常因革礼》一百卷,书成后不久去世。

他主张抵抗辽的攻掠,对大地主的土地兼并、政治特权有所不满。

为文擅长策论,语言明畅,笔力雄健,奔腾驰骋,纵横捭阖,老辣犀利,很有战国纵横家笔意。

与其子轼、辙,合称“三苏”,俱被列入“唐宋八大家”。

有《嘉祐集》行世。

2、题解
六国:即齐楚燕赵魏韩。

秦统一六国的经过从公元前230~前221年,秦用了十年时间进行统一六国的战争。

论:是一种议论文体,重在阐明自己的意见。

3、创作背景
北宋建国以后,鉴于唐末藩镇割据,五代军人乱政,因而实行中央集权制度,解除节度使的权力,派遣文臣做地方官,派官员到地方管理财政,由皇帝直接控制禁军,将地方的政权、财权、军权都收归中央。

为了防范武将军权过重,严令将帅不得专兵,甚至外出作战,也必须按皇帝颁发的阵图行事。

将官经常轮换,兵不识将,将不识兵,致使军队没有战斗力。

这样的措施虽然杜绝了军阀拥兵作乱,但是也造成军事上的衰颓。

北宋建国后一百年间,北宋军队与契丹、西夏军队大小六十余战,败多胜少。

北宋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导致官僚机构膨胀和军队不断扩充。

到北宋中期,官俸和军费开支浩大,政府财政入不敷出。

北宋政府实不限制兼并的政策,土地集中现象严重,贵族占有大量土地,社会矛盾尖锐。

政治上的专制腐败,军事上的骄惰无能,带来外交上的极端软弱。

到苏洵生活的年代,北宋每年要向契丹和西夏上贡大量银两以及商品。

这样贿赂的结果,助长了契丹、西夏的气焰,加重了人民的负担,极大地损伤了国力,带来了无穷的祸患。

也就是说当时的北宋四周环伺,政策上求和,积贫积弱,而苏洵正是针对这样的现实撰写《六国论》的。

二、预习
1、字音
六国互丧(sàng) 思厥(jué)先祖父
暴(pù)霜露暴(bào)秦之欲无厌
洎(jì)牧以谗诛邯(hán)郸(dān)
食之不得下咽(yàn)
2、成语积累
日削月割:每日每月割让土地。

形容一味割地求和。

如弃草芥:就像仍掉一根小草那样。

形容毫不在意。

芥:小草。

抱薪救火:抱着柴草去救火。

比喻用错误的方法去消除灾祸,使灾祸反而扩大。

薪:柴草。

披荆斩棘:劈开丛生多刺的野生植物。

比喻在创业过程中或前进道路上清除障碍,克服重重困难。

食不下咽:食物虽在口中但咽不下去。

形容忧心忡忡,不思饮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