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理第一轮复习:物态变化(第二章内容)教师用

合集下载

物理:第二章《物态变化》知识梳理 《人教新课标版八年级》

物理:第二章《物态变化》知识梳理 《人教新课标版八年级》

物理:第二章《物态变化》知识梳理《人教新课标版八年级》知识梳理:1.物质的三态和温度的测量A.物质的三态(1)物质的三态及其基本特征状态形状体积流动性固态固定固定无液体不固定固定有气态不固定不固定有(2)物质处于什么状态与物体的温度有关.B. 酒精灯的使用酒精灯是实验室中常用的加热器具.①如右图所示,酒精灯的灯焰分为焰心、内焰、外焰三个部分.内焰和焰心燃烧不充分,温度较低,只有外焰温度最高.因此,应用外焰部分进行加热.②只能用燃着的火柴或细木条去点燃酒精灯,绝对禁止用一只酒精灯去引燃另一只酒精灯!因为倾斜的酒精灯会溢出酒精,引起大面积着火.③熄灭酒精灯时,必须用灯帽盖灭,使灯焰与空气隔绝,绝不能用嘴去吹!用嘴吹气,不仅不易吹灭,还可能将火焰沿灯颈压人灯内,引起着火或爆炸.④灯帽应竖直放在桌上,防止滚动.不用的酒精灯应盖严灯帽,否则,不但酒精容易挥发,而且由于酒精具有吸水性,会吸收空气中的水分而使酒精变稀.⑤万一洒出的酒精在桌上燃烧起来,应立刻用湿抹布扑盖,使火焰与空气隔绝.C.温度①定义:物体的冷热程度叫做温度.物体较热,温度较高;物体较冷,温度较低.②单位:摄氏度(℃)摄氏温标是以l个标准大气压下冰水混合物的温度作为0度,以1个标准大气压下纯水沸腾时的温度作为i00度,在这两个温度点之间100等分,每一等份为l℃..③一些物体的温度值i.电灯灯丝温度:3 000℃;ii.蜡烛火焰温度:l 400℃;iii.人的正常体温(口腔温):36~37℃;lV.植物最适合生长温度:20~25℃;lV.冰箱中的温度:5℃;vi.鲜牛奶冷藏的最佳温度2~3℃;vii.冷冻库中的温度:--20℃;viii.炎热的夏季沙漠温度可高达60℃以上,而在南极的内陆人们已经测到-88.3℃的低温;Ⅸ.月球表面太阳照射处的温度可高达l35℃,背对太阳处的温度可低至一160℃. D.温度计测量温度的仪器叫做温度计,它是利用物体的某种性质跟温度变化之间的关系制成的.(1)常用温度计常用温度计是利用液体热胀冷缩的性质制成的.它的构造为一根内径很细而且均匀的玻璃管,管下端是一个玻璃泡,在管和泡里有适量的水银、染色的酒精或煤油等液体,管外壁上标有均匀的刻度.使用前要注意观察温度计的量程和分度值,估计待测温度,以选取合适的温度计;使用时要使温度计的玻璃泡与待测物体充分接触,在测液体温度时,玻璃泡不能与容器的底部和侧壁接触;读数时温度计不能离开待测物体,要待液柱稳定后读数,视线要与温度计中的液面齐平.(2)体温计(医用温度计)体温计的原理与常用温度计相同.它的量程是35℃"--'42℃,分度值是0.1℃.由于它的玻璃泡和直管连接处有一段非常细且弯曲的缩管,当管内水银遇冷收缩时,缩管将两处水银分开,使管内水银无法自动回到玻璃泡里,所以它可离开人体读数.使用前要甩一下,使直管中的水银回到玻璃泡中.2.汽化和液化A. 汽化物质由液态变为气态的现象叫汽化.汽化有两种方式:蒸发和沸腾.(1)蒸发①只在液体表面进行的汽化现象叫做蒸发.②液体蒸发在任何温度下都会发生.③液体蒸发时要从周围物体吸热,致使未能汽化留下的液体和依附的物体温度降低,因而蒸发有致冷作用.④影响同种液体蒸发快慢的因素:液体温度的高低、液体表面积的大小、液体表面空气的流速.液体的温度越高、液体的表面积越大、液体表面空气的流速越快,液体的蒸发越快.(2)沸腾①沸腾是在液体内部和表面同时进行的剧烈的汽化现象.②液体沸腾时的温度叫做沸点.沸点是物质的物理属性之一.沸点与液面上的气压有关,气压增大,沸点井高.③液体沸腾要同时具备两个条件:i.温度达到沸点;ii.继续吸热.(3)蒸发与沸腾之比较B液化物质由气态变为液态的现象叫做液化.(1)气体液化时会放热.(2)使气体液化的两种方法:降低温度和压缩体积.所有的气体在温度降到足够低时都可以液化,有些气体单靠压缩体积的方法还不能使之液化,还必须使之降到一定的温度(临界温度),才能设法使之液化.不同气体的临界温度不同.临界温度高的气体,在常温下对它们稍加压缩就可以液化;临界温度低的气体,要使它们液化,要有很高的低温技术.3.熔化和凝固A. 熔化和凝固物质从固态变为液态的现象称为熔化,从液态变为固态的现象称为凝固.固体熔化时要吸热,液体凝固时要放热.B.晶体和非晶体(1)固体分为晶体和非晶体两类.有一定的熔化温度的固体叫作晶体,如冰、萘、食盐、海波、明矾和各种金属等;没有一定的熔化温度的固体叫做非晶体,如松香、石蜡、玻璃、沥青等.(2)同种晶体的凝固点与熔点相同.熔点是晶体的物理属性之一.(3)晶体熔化要同时具备两个条件:①温度达到熔点;②继续吸热.晶体熔液凝固要同时具备两个条件:①温度降到凝固点;②继续放热.C. 熔化、凝固的应用和防止示例(1)应用①冷冻(使水凝固)食品可以保鲜;②冬天菜窖内放几桶水,利用水降温放热和凝固放热可防止蔬菜冻坏;③高烧病人利用冰袋中的冰熔化吸热以降温;④夏天吃冰棒,由于冰棒熔化吸热,人感到凉快;⑤把塑料颗粒熔化后注入钢模中,冷却后便凝固成塑料盆;⑥家用电器修理工先用电烙铁将焊锡熔化在焊接处,然后让其凝固.(2)防止①夏天为防止公路面上沥青熔化影响交通,可向公路面上洒水以蒸发致冷;②冬天为防止路面上的积水凝固影响交通,可及时清除积水,也可向水中撤一些盐以降低凝固点;③冬天为防止水管中的水凝固而冻裂水管,可在水管外面缠绕草绳以保暖;④冬天为防止汽车散热管中的水凝固而影响散热,可在水中加一些酒精以降低凝固点.4.升华和凝华A. 升华和凝华物质由固态直接变成气态的现象叫做升华,由气态直接变成固态的现象叫做凝华.物质升华需要吸热,凝华则放热.B.日常生活中的升华和凝华现象衣橱里的樟脑丸越来越小,冬天冰冻的衣服能晾干,这些是升华现象.冰箱冷冻室内的水蒸气,既可先液化后再凝固成冰,也可以直接凝华成霜.用久了的白炽灯的灯丝变细、灯泡发黑,这是先升华后凝华的现象.C人工降雨干冰(固态的二氧化碳)易升华,是种常用的致冷剂,它无副作用,可用来冷藏食品,制造舞台白雾和人工降雨.干冰一旦进入冷云层,干冰会很快升华,并从周围吸收大量的热,使空气的温度急剧下降,于是高空中的水蒸气便凝华成小冰粒.这些小冰粒逐渐变大而下落,遇到暖气流就熔化为雨点降落到地面上.5.水循环A物态变化(1)物质由一种状态转变成另一种状态叫做物态变化.共有六种物态变化.(2)物态变化时总需要吸热或放热,吸热的物体能量增加,放热的物体能量减少,因此,物态变化的过程伴随着能量的转移.(3)六种物态变化及其对应的吸、放热情况:B. 水循环海洋水、陆地水和大气水在自然界中不停地运动着、变化着、构成水的循环.海洋上蒸发的水汽大部分以降水的形式落在海洋里,构成海洋水循环.另一部分被气流带到陆地上空,在适当的条件下凝结,又以降水的形式降落到地表.地表水通过径流的方式流归大海,构成海陆水循环.地表水有三种出路:一部分通过土壤和岩石的孔隙、裂隙和溶洞,渗透到地下而形成地下水,在表层土壤中和地下流动;贮于地下的水,有些上升至地表被蒸发,有些向深层渗透,在一定的条件下溢出成为不同形式的泉水;返回地面的地下水,最终会注入到河流、湖泊和海洋中,也成为海陆水循环的一部分.还有一部分因地面、水面或植物的蒸腾作用重新蒸发,回到空中,遇冷凝结成为降水,构成陆地水循环.这就是海洋水、大气水与陆地水之间相互转化和相互依赖的关系,正是这个相互转化和相互依赖的不停运动,完成了地球上水的循环.C. 水资源水是地球上人和一切生命得以生存的物质基础.水作为资源,是其他任何物质不能代替的.地球上的水资源主要分为:①海洋水约占地球总储水量的96.54%,是地球上最庞大的水体,储藏了大量的热.由于海水中含有大量的食盐和许多别的盐类物质,海水又咸又苦,目前还不能大规模采用;②陆地水分为咸水和淡水两大类,占地球总储量的3.46%.陆地咸水主要包括地下咸水和湖泊咸水,陆地淡水包括冰川、地下淡水、湖泊淡水、土壤水、河水等.我们通常所说的水资源是指来自自然界用于生产、生活的水,主要指淡水资源.地球上的淡水资源十分有限,仅占水体总量的2.5%.D.水污染自然界中的水在循环过程中,具备一种自我净化的能力,使得咸水、淡水在总体上保持一定的比例以达到平衡,使得自然界保持一定量干净清洁的水,供生物使用.但是,水体自我净化的能力不是无限的,当污染的程度超过了水体的自我净化能力时,就会使水质恶化.破坏生态平衡.影响人体和其他生物的健康,从而影响了对水体的有效利用,造成水体污染.造成水污染有自然和人为两方面的原因:一是自然原因,主要是指地震、火山爆发或天然物质在腐烂过程中产生的某些有毒物质引起的水体污染;二是人为原因,是指人类在生产、生活中所排放的废水,主要有工业废水、农业废水、生活污水造成的水体污染.目前,人类活动已成为水污染的主要原因.典例剖析1.如图所示,放置在盛有水的烧杯中的两支温度计甲、乙,加热时,乙温度计的示数始终比甲温度计的示数高,其原因是.停止加热时,甲温度计的示数如图所示,则甲温度计的示数是℃.2.在1个标准大气压下,一支刻度均匀的温度计,放在冰水混合物中示数为4℃,放在沸水中示数为94℃.放在温水中示数为31℃时,该温水的实际温度是℃.3.有些物理量的大小不易直接观测,但它变化时引起其他量的变化却容易直接观测,用易观测的量显示不易观测的量是测量物理量的一种思路.例如:温度计是利用液柱长度的变化来显示温度高低的.请你也举出一个例子:。

苏科版2013第一轮复习物态变化2复习学案(定)[1]

苏科版2013第一轮复习物态变化2复习学案(定)[1]

课题: 物态变化(二) 中考复习学案设计:周华林 时间:2013.3一、自学知识点1: 熔化和凝固1、在下列“温度随时间变化”的图像中,能反映晶体凝固特点的是( )2、某同学通过查阅资料收集到海波和石蜡的熔化图像如图所示,则 (A 或B )是晶体的熔化图像,其熔化特点是 。

3、图9是某物质物态变化时温度随时间变化的图象。

由图可知,该图象是 (填“熔化”或“凝固”)时温度变化曲线,该物质的熔点是 ℃。

知识点2:升华和凝华1、冬天结了冰的衣服,即使在0℃以下的环境中也会直接变干,其中发生的物态变化是( )A.蒸发B.熔化C.升华D.液化2、下列现象中属于凝华现象的是( )A .雾的形成B .霜的形成C .水结成冰D .露的形成知识点3:水循环1、我国是水资源极度溃乏的国家。

我国水资源人均占有量仅有世界的1/4,尤其是今年我国整个西南地区遭遇了几十年不遇的旱灾,所以节约用水从我做起是我们每个中学的责任和义务。

请写出两个生产、生活中节约用水的例子。

2、地球上的水在不停地循环着:阳光晒暖了海洋,水变成水蒸气升到空中,形成暖湿气流,暖湿气流遇到冷空气后,水蒸气变成了小水滴,形成雨降落到地面。

以下说法中正确的是 ( )A.水变成水蒸气是汽化现象B.水变成水蒸气的过程中放热C.水蒸气变成小水滴是凝固现象D.水蒸气变成小水滴的过程中吸热/min6图9二、互学1、在0℃的环境中,把一块0℃的冰投入0℃的水中,将会发生的现象是()A.冰全部熔化B.冰有少部分熔化C.水有少部分凝固D.冰和水的原有质量不变2、如图所示是某物质的熔化图像。

下列关于此图像信息的解读错误的是()A.这是一种晶体物质B.CD段时物质处于气态C.物质的初温是40℃D.加热5分钟时物质温度是48℃3、小美同学对冰加热,她将冰熔化成水直到沸腾的过程,绘制成如图所示的温度随时间变化的图象,下列分析正确的是()A.图象中的DE段是冰的熔化过程B.AB、CD段物质在吸热,BC、DE段物质没有吸热C.水的凝固点是O℃D.BC段物质的温度保持不变,内能不变4、小欣打开冰箱门,发现冷冻室的侧壁上有很多霜,这是水蒸气________(填物态变化的名称)形成的,这个过程中水蒸气________(填“吸收”或“放出”)热量。

2024年中考物理一轮复习考点梳理与训练—物态变化(含解析)

2024年中考物理一轮复习考点梳理与训练—物态变化(含解析)

2024年中考物理一轮复习考点梳理与训练—物态变化(含解析)知识点1:温度与温度计1.温度(1)概念:表示物体_________的物理量叫做温度;(2)常用单位:摄氏度(℃)在标准大气压下___________的温度为0℃,_________的温度为100℃,在0℃和100℃之间分成100等份,每1等份就是℃。

(3)读数:4℃读作__________,-4℃读作__________或___________;(4)估测:人的正常体温是37℃;2.温度计(1)原理:液体的_____________;(2)使用方法①使用前:观察温度计的_______和________,认清温度计的__________;②使用时:a.放——温度计的玻璃泡要_________被测液体中,不能接触;b.看——不能在温度计的玻璃泡离开_________时读数,且要等示数______后再读数,视线应与温度计中液柱的上表面________;【提示】体温计与温度计使用不同之处:(1)______离开人体读数.(2)使用前应用力将细管中水银柱______回玻璃泡.知识点2:熔化和凝固1.2.晶体和非晶体晶体熔化和凝固非晶体熔化和凝固【提示】(1)图像中若有一段线段与“时间轴”平行,则该物体是晶体,否则是非晶体;(2)同种晶体的熔点和凝固点_________.知识点3:汽化与液化1.汽化和液化2.蒸发和沸腾【提示】“白雾”“白气”,都是小水滴,它们是液化形成的.知识点4:升华与凝华【提示】物态变化与热量的关系图:【答案】知识点11.冷热程度冰水混合物沸水4摄氏度负4摄氏度零下4摄氏度2.热胀冷缩零刻线量程分度值全部浸入容器壁和容器底被测液体稳定相平可以甩知识点22.有没有吸热放热相同知识点31.液态吸蒸发沸腾液态放加压降温温度计秒表防止热量的散失下上小升高大水蒸气不变沸点吸热高低2.表面内部表面缓慢剧烈温度表面积空气流速气压不变汽化吸知识点4固态气态吸气态固态放考点一温度和温度计【典例1】(2023·呼和浩特·中考真题)笑笑同学在做“探究水在沸腾时温度变化特点”的实验中,当水温超过80℃时每隔2min记录一次温度,如下表所示:时间/min0246810水的温度/℃808692989898(1)水沸腾前某时刻温度计的示数如图甲所示,该时刻温度是℃;(2)水在持续沸腾过程中(选填“质量”或“温度”或“内能”)保持不变;(3)根据表格中的数据,在图乙的方格纸上画出水的温度随时间变化的图像。

苏科版 八年级上册 物理 第二章 物态变化 -单元复习1 导教学设计

苏科版 八年级上册 物理 第二章 物态变化 -单元复习1 导教学设计

物理第二章物态变化 - 单元复习1 导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掌握物态变化的概念和基本特征。

2.理解物质的不同组成对物态变化的影响。

3.能够运用实验法探究物态变化的规律。

4.培养学生观察、实验、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1.物质的三态及其相互转化的基本概念。

2.物质的微观结构与物态变化的关系。

三、教学内容和步骤1. 引入(5分钟)通过展示几个物态变化的实例,引发学生对物态变化的兴趣和思考,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2. 概念解释与讨论(15分钟)老师向学生介绍物态变化的基本概念,并通过提问的方式,引导学生思考: - 物质的三态是什么? - 什么是物态变化? - 物态变化的规律有哪些? - 物质的微观结构与物态变化有什么关系?学生在讨论过程中,可以互相交流和补充知识,引导学生发现物态变化的规律和相关原理。

安排学生进行以下实验: 1. 实验一:冰的融化过程观察 - 实验目的:观察冰的融化过程,了解固体到液体的物态变化过程。

- 实验步骤: - 取一块冰块放入容器中。

- 观察冰块融化过程中的变化。

- 实验记录:学生观察和记录冰块融化过程中的变化,包括时间、形态等。

- 实验结果分析:学生通过观察实验结果,得出冰块融化是由固体到液体的物态变化。

2.实验二:水的沸腾过程观察–实验目的:观察水的沸腾过程,了解液体到气体的物态变化过程。

–实验步骤:•取一烧杯装入适量的水。

•放在加热设备上加热,观察水的变化过程。

–实验记录:学生观察和记录水的沸腾过程的变化,包括时间、气泡形态等。

–实验结果分析:学生通过观察实验结果,得出水的沸腾是由液体到气体的物态变化。

3.实验三:酒精的挥发过程观察–实验目的:观察酒精的挥发过程,了解液体到气体的物态变化过程。

–实验步骤:•取一小烧杯,放入适量的酒精。

•放置于通风的地方,观察酒精的挥发过程。

–实验记录:学生观察和记录酒精的挥发过程的变化,包括时间、气味等。

–实验结果分析:学生通过观察实验结果,得出酒精的挥发是由液体到气体的物态变化。

第二章《物态变化》复习教案2023-2024学年学年苏科版物理八年级

第二章《物态变化》复习教案2023-2024学年学年苏科版物理八年级

教案:第二章《物态变化》复习学年:20232024学年版本:苏科版物理八年级一、教学内容:本节课为第二章《物态变化》的复习课。

复习的主要内容包括:1. 物态变化的定义和分类:固态、液态、气态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转化。

2. 物态变化的过程和条件:吸热和放热的过程,以及温度、压强等条件对物态变化的影响。

3. 物态变化的应用:如生活中的制冷、制热等。

二、教学目标:1. 掌握物态变化的定义、分类和过程,能运用相关知识解释生活中的现象。

2. 理解物态变化的条件,能够分析不同条件下物态变化的特点。

3. 增强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提高学生对物理知识的应用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物态变化的定义、分类和过程。

难点:物态变化的条件,以及不同条件下物态变化的特点。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学具:课本、练习册、笔记本。

五、教学过程:1. 情景引入:通过生活中的一些现象,如冰棍融化、水蒸气凝结等,引导学生思考物态变化的概念。

2. 知识讲解:讲解物态变化的定义、分类和过程,以及物态变化的条件。

3. 例题讲解:通过一些具体的例题,如冰棍融化的过程、水蒸气凝结成水滴的过程等,让学生理解和掌握物态变化的原理。

4. 随堂练习:给出一些相关的练习题,让学生运用所学的知识进行解答。

5. 实践操作:让学生进行一些实际的操作,如观察冰棍融化的过程、观察水蒸气凝结的过程等,增强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

7. 布置作业:布置一些相关的作业,巩固所学知识。

六、板书设计:第二章《物态变化》1. 定义:物质在不同条件下的状态变化。

2. 分类:固态、液态、气态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转化。

3. 过程:吸热和放热的过程。

4. 条件:温度、压强等。

七、作业设计:(1) 冬天,室外的水管为什么会冻裂?(2) 夏天,为什么冰箱里的饮料会结霜?2. 请举例说明物态变化在生活中的应用。

答案:1. (1) 水在低温下凝固成冰,体积膨胀,导致水管冻裂。

苏科物理八年级上册 第二章物态变化 复习课教学设计

苏科物理八年级上册 第二章物态变化 复习课教学设计

苏科物理八年级上册第二章物态变化复习课教学设计在设计这节苏科物理八年级上册的物态变化复习课时,我希望能够通过复习和巩固已学知识,让学生对物态变化的概念、原因和特点有更深入的理解。

同时,通过实践操作和问题探究,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他们的观察、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物态变化的基本概念,了解各种物态变化的名称和特点。

2. 使学生能够运用物态变化的知识解释生活中的现象,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3. 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积极思考的良好学习习惯,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

二、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物态变化的基本概念、各种物态变化的名称和特点。

难点:物态变化过程中能量的变化、物态变化现象的判断和解释。

三、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多媒体课件、实物模型、实验器材。

学具:笔记本、课本、练习题。

四、活动过程:1. 复习导入:通过提问方式复习上节课的内容,让学生回顾物态变化的基本概念和各种物态变化的特点。

2. 知识讲解:详细讲解物态变化过程中能量的变化,引导学生理解物态变化的本质。

3. 实践操作:分组进行实验,让学生观察和记录实验现象,培养他们的观察能力和实践能力。

4. 问题探究:创设生活中的现象,让学生运用物态变化的知识进行解释,提高他们的解决问题的能力。

6. 课后作业:布置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提高学生的应用能力。

五、活动重难点:重点:物态变化的基本概念、各种物态变化的名称和特点。

难点:物态变化过程中能量的变化、物态变化现象的判断和解释。

六、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课后反思:回顾课堂教学,观察学生的学习效果,针对存在的问题进行调整和改进。

拓展延伸:鼓励学生进行课外阅读,了解物态变化在科学技术和生活中的应用,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

通过这节复习课,我希望学生能够对物态变化的知识有更深入的理解,培养他们的观察、思考和实践能力,为今后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重点和难点解析:1. 物态变化的基本概念:物态变化是物理学中的一个基本概念,包括固态、液态、气态之间的相互转化。

第2章物态变化复习课件PPT1-苏科版八年级物理上册

第2章物态变化复习课件PPT1-苏科版八年级物理上册

C.降低了水的凝固点
D.积雪会吸收盐放出的热量而熔化
4、“千里冰封,万里雪飘”这种景象中的“冰”“雪”的形成所对应的主要物态变 化是( A ) A.汽化和液化 B.升华和凝华 C.凝固和凝华 D.凝固和液化
作业布置
完成同步练习册
再见
2、下列事例中,属于减少蒸发的措施是 (A ) A.将水果用保鲜膜包好后储存 B.用扫帚把洒在地面上的水向周围扫开 C.将湿衣服晾到向阳、通风的地方 D.用电热吹风机将头发吹干
拓展练习
3、下雪后,护路工人为了便于清除积雪,常在路面上撒大量的盐,这是由于撒盐
后 ( C)
A.使积雪的温度上升到0℃而熔化 B.提高了冰的熔点
A.用微火加热使溶液慢慢沸腾 B.用旺火加热缩短沸腾的时间
5.自然界的水循环不断经历着三种物态变化。 升华和凝华的定义、特点和区别。 A.暮春,小草挂上露珠,是液化形成的

义和区别。
B、0℃的冰和0℃的水温度相同,所以冷热程度相同.
4.升华和凝华的概念和区别,生活中的升华和凝华现象。
5.自然界的水循环不断经历着三种物态变化。水的三态变
第二章 物态变化
八年级上册
复习目标
(1)了解物质三种状态的不同特征、液体温度计的工作原理,会使用酒 精灯、温度计测量温度。
(2)知道汽化现象,汽化时要吸热。知道蒸发现象、沸腾现象。 (3)了解熔化和凝固的概念、晶体和非晶体的区别;熔化曲线和凝固曲
线的物理意义。 (4)知道升华和凝华的概念、生活中常见的升华和凝华现象。 (5)认识水循环过程;知道物态变化的概念和物态变化的吸放热情况。
难点突破
4、升华:物质从固态不经过液态而直接转化为气态的相变过程,是 物质在温度和气压低于三相点的时候发生的一种物态变化.升华过 程中需要吸热。凝华:物质从气态不经过液态而直接变成固态的现 象.

中考一轮复习教学案 九年级物理第2章 物态变化(含答案)

中考一轮复习教学案 九年级物理第2章 物态变化(含答案)

表中所列的两种物质,他应选用表中的液体
(酒精/水银)做测温物质。他
自制的温度计如图 2-5 所示,在标准大气压下,他把这个温度计先后放在冰水混合物和
沸水中,分别标出了温度计中液柱达到的位置 A 和 B。他又将自制的该温度计放在刻度
尺旁边,此时温度计显示的温度是

测温物质 水银 酒精
凝固点/℃ -39 -117
D.岚雾今朝重,江山此地深----------雾是汽化形成的
4.(2019 苏州)如图 2-6 甲所示,将质量相等的冰和蜡烛分别装在两个相同的试管中,放
入装有水的烧杯中加热。绘制出温度随时间变化的图象如图乙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图甲中的实验装置,安装时应按照“由上到下”的顺序
B.图甲中两试管放在同一烧杯中加热,可以控制相同时间内冰和烛蜡吸收的热量相同
沸点/℃ 357 78
图 2-5
图 2-6
3.(2019 扬州)《中国诗词大会》深受观众喜爱,下列诗词中涉及的物态变化现象解释正确
的是( )
A.风雨送春归,飞雪迎春到----------雪是升华形成的
B.不知明镜里,何处得秋霜----------霜是凝固形成的
C.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露是液化形成的
图乙是根据实验数据绘制的温度随时间变化的图象。
(1)安装图甲所示的器材时,应先确定
(铁棒 A/铁夹 B/铁圈 C)的位置。实验中,需要观察试
管内物质的
,并记录温度和加热时间。
(2)分析图乙可知:该物质的凝固点为_____;该物质
第 40min 的内能_____(大于/等于/小于)第 20min 的内能。 9.小南同学用同一酒精灯加热,完成了冰的熔化和水的沸腾实验后,根图据记2-1录2 的数据,得

中考物理一轮复习教案设计:《物态变化》复习课 教学设计

中考物理一轮复习教案设计:《物态变化》复习课  教学设计

《物态变化》复习课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本章的编排注重从日常生活中的物理现象入于,内容跟生活联系非常紧密,通过大量生活中的实际现象的分析,认识物态变化。

在研究方法上主要运用探究实验的方法,通过探究实验总结出各物态变化的条件、温度变化的规律及吸热、放热规律,并学会记录和处理数据。

二、设计思想本章的内容比较多而且琐碎,但它的内容特点是与生活实际的联系非常密切,都是学生在日常生活中能够看到的现象,有了生活经验作为基础学生就能比较轻松地理解和掌握本章的知识点及难点和考点,对主要知识点有更深一步的理解和掌握。

三、教学目标1、了解液体温度计的工作原理,会测量温度;能用语言、文字或图表描述常见的物质在物态变化中的特征及发生的条件。

2、能用水的三态交化解释自然界的一些水循环现象,有节约用水的意识四、教学重难点:重点:1.温度计的使用 2.物态变化的过程难点: 1.固体熔化和液体沸腾的“温度时间”图像。

2.解释生活中的热现象。

五、学生课前准备1.已完成本章知识体系2.课前齐读本章的知识点六、教学过程(一)导入复习课水循环:如图是大自然中水循环现象的示意图. 江、河、湖、海以及大地表层中的水不断蒸发变成水蒸气. 当含有很多水蒸气的空气升入高空时,水蒸气的温度降低凝成小水滴或凝成小冰晶,这就是云. 在一定条件下,云中的小水滴和小冰晶越来越大,就会下落. 在下落过程中,小冰晶又变成小水滴,与原来的水滴一起落到地面,这就形成了雨. (1)请依次写出上文划线处涉及到的物态变化的名称:_____、____ 、____ ;(2)上面三种物态变化中,属于吸热的是;(二)复习本章主要考点考点1 物态变化及其吸放热的判断与应用生活实例:蜡油流下、冰雪消融、滴水成冰、豆腐冷冻后从冰箱取出、冬天动物口中呼出白气、露珠、霜、冬天室外胡子变白、从寒冷的室外进入温暖的室内眼镜上出现一层小水珠、冬天玻璃上出现冰花、灯泡内壁变黑、吹气与哈气考点2 图像法在熔化凝固及沸腾规律中的应用如图所示,甲、乙分别是酒精在标准大气压下熔化和沸腾时温度随时间变化的图像,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固态酒精是非晶体 C.酒精温度计可以用来测量沸水的温度B.在﹣117℃时,酒精处于液态 D.酒精在沸腾过程中吸热但温度不变考点3 物态变化实验的考查图甲是探究“冰熔化时温度变化规律”的实验,图乙是实验中某时刻温度计的示数,图丙是根据实验数据画的图像.(1)装有碎冰的烧杯直接放置在空气中,不用酒精灯加热.这样做,不但能使烧杯均匀受热,而且冰的温度升高较(选填“快”或“慢”),便于记录各个时刻的温度.为了使烧杯内各部分冰受热均匀,还应对冰块进行.(2)实验中,应始终注意观察烧杯中冰的变化,由图乙可读出某时刻时温度计的示数是℃.(3)由图丙可知,冰在熔化过程中吸热,温度(选填“升高”、“不变”或“降低”),冰的熔点是℃,第8分钟处于态.(4)实验中收集多组数据是为了(选填“A”或“B”)A 寻找普遍规律B 减小实验误差(5)小红同学将上面实验熔化后的水用酒精灯加热如图丁所示,记录了某段时间温度计的示数,并绘制了水的温度随时间变化的图象,如图戊所示①在烧杯上覆盖中心有孔的硬纸板的主要作用是:.图丁实验装置组装顺序应为:②由图象可以看出,此时水的沸点是℃.由此推测水面上方的大气压标准大气压③实验结束后,小红撤去酒精灯后,发现烧杯里的水并没有立即停止沸腾.请你帮她解释一下:.(6)小红同学在做完“观察水的沸腾”实验后又进一步探究了沸水自然冷却过程中温度随时间的变化情况,他将实验数据记录在下表中.时间/min 0 5 10 15 25 35 45 55 65 70温度/℃ 99 71 55 45 35 28 24 22 22 22①请你你帮小红通过描点在己坐标中画出水温随时间变化的曲线.②根据表中的数据可推知,小红做上述实验时的环境温度(即室温)应在℃左右.(三)生活中的物态变化现象1、日常生活中,炸油条用油,煮面条用水,这是因为油和水的________不同,可以对不同的烹饪手段提供各自所需的________,(选填“温度”或“热量”)使用高压锅时,锅内气体压强比外界大气压高,所以水的沸点_____100℃,食物可以很快煮熟。

苏科物理九年级中考一轮复习第二章物态变化校本练习,按照中考说明知识点梳理

苏科物理九年级中考一轮复习第二章物态变化校本练习,按照中考说明知识点梳理

第二章物态变化复习★★知识点★★5.温度的测量◆中考要求◆:①知道摄氏温度的规定和一些常见物体的温度值。

例:____________为0摄氏度,也叫___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为100摄氏度,也叫____点。

例:下列温度中,最接近20℃的是( )A 、人体的正常体温B 、北方冬季的平均气温C 、冰水混合物的温度D 、人感觉舒适的房间温度【变式】0℃的水和0℃的冰,两者温度应该为( )A 、0℃的冰温度低一些B 、0℃的水温度低一些C 、相同D 、物态不同,无法比较【变式】电视机工作时,由于部分元器件发热,用手试一下后盖会变得温热,估计后盖处的温度约为( )A 、20℃B 、40℃C 、60℃D 、80℃【链接中考】(10·沈阳)2.下列关于温度的描述中符合实际的是( )A .发高烧时人体温度可达40℃B .冰箱冷冻室的温度为10℃C .饺子煮熟即将出锅时温度为50℃D .加冰的橙汁饮料温度为- 20℃【链接中考】(11厦门)1.如图是对A 、B 两种品牌保温杯的保温效果进行测试所获得的图像信息。

利用该信息和你具有的科学知识回答以下问题:(1)从该实验中你能得出的结论是( )A .A 品牌的保温效果更好B .B 品牌的保温效果更好C .A 和B 两种品牌的保温效果相同D .保温杯在水温较低时能自动加热(2)保温杯周围环境的气温是______℃。

(3)测试过程热水降温的快慢是不同的,热水与周围空气的温差越大,降温越___。

◆中考要求◆:②知道液体温度计(含体温计)的构造、工作原理、使用方法、注意事项常用温度计的原理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医用温度计是______温度计。

测量范围为___________,分度值为________,人体正常体温_________。

求各地学校每天对学生进行晨检、晚检,并报告检查情况,其中就用了到体温计。

八年级物理上册 第二章 物态变化复习教案 苏科版

八年级物理上册 第二章 物态变化复习教案 苏科版

第二章物态变化年级学科物理课题第二章物态变化备课人教学目标1、物态变化现象的判断2、会解释生活中的升华凝华现象。

重难点1、物态变化现象的判断2、会解释生活中的物理现象课时 1 时间一、知识回顾物态变化填物态变化的名称及吸热放热情况:1、熔化和凝固①熔化:定义:物体从固态变成液态叫熔化。

晶体物质:海波、冰、石英水晶、非晶体物质:松香、石蜡玻璃、沥青、蜂蜡食盐、明矾、奈、各种金属熔化图象:熔化特点:固液共存,吸热,温度不变熔化特点:吸热,先变软变稀,最后变为液态温度不断上升。

熔点:晶体熔化时的温度。

熔化的条件:⑴达到熔点。

⑵继续吸热。

②凝固:定义:物质从液态变成固态叫凝固。

凝固图象:凝固特点:固液共存,放热,温度不变凝固特点:放热,逐渐变稠、变黏、变硬、最后成固体,温度不断降低。

凝固点:晶体熔化时的温度。

(同种物质的熔点凝固点相同。

)凝固的条件:⑴达到凝固点。

⑵继续放热。

2、汽化和液化:①汽化定义:物质从液态变为气态叫汽化。

:定义:液体在任何温度下都能发生的,并且只在液体表面发生的汽化现象。

影响因素:⑴液体的温度;⑵液体的表面积⑶液体表面空气的流动。

作用:蒸发吸热(吸外界或自身的热量),具有制冷作用。

定义:在一定温度下,在液体内部和表面同时发生的剧烈的汽化现象。

沸点:液体沸腾时的温度。

沸腾条件:⑴达到沸点。

⑵继续吸热沸点与气压的关系:一切液体的沸点都是,气压增大沸点升高,气压减小沸点降低②液化:定义:物质从气态变为液态叫液化。

方法:⑴降低温度;⑵压缩体积。

好处:体积缩小便于运输。

作用:液化放热3、升华和凝华:①升华定义:物质从固态直接变成气态的过程,吸热,易升华的物质有:碘、冰、干冰、樟脑、钨。

②凝华定义:物质从气态直接变成固态的过程,放热练习:☆要使洗过的衣服尽快干,请写出四种有效的方法。

⑴将衣服展开,增大与空气的接触面积。

⑵将衣服挂在通风处。

⑶将衣服挂在阳光下或温度教高处。

⑷将衣服脱水(拧干、甩干)。

八年级物理上册第二章物态变化复习教案2(新版)苏科版

八年级物理上册第二章物态变化复习教案2(新版)苏科版
【例题4】舞台上常需“烟雾”的效果,它是借助于干冰形成的,试分析“烟雾”的形成
【例题5】夏天刚从冰箱中拿出来的硬邦邦的冰棒,常沾着一些“白花花”的粉,剥开包装纸就看到冰棒直冒“白气”,如果把冰棒放在装水的茶杯里,过一会儿,茶杯外壁就会“出汗”。请解释这些现象。
教学反思
2、熔化和凝固是物质固态和液态之间的相互转化过程
3、升华和凝华现象是物质气态和固态之间直接相互转化的过程;知道升华要吸热,凝华要放热
教学流程
一、知识回顾
1、通常情况下,人们将物质的 称为物质的 三态。
2、叫物态变化,物态变化与有关,物态变化过程伴随着能量的转移,即吸热的物体能量,放热的物体能量。物态变化有、
6、知道发生液化现象的条件,认识“白雾”
7、了解生活中的各种物态变化现象,并能用物理的语言进行解释。
8、通过对水循环导图的再认识,归纳总结出物质三态之间发生变化的规律。知道水的 循环伴随着能量的转移。
9、知道物态变化的概念,知道热是能量的一种形式。
重点难点
1、蒸发和沸腾统称为汽化现象,汽化时吸热;与之相反的过程称为液化,液化时放热
当夜间气温降低时,白天在空气中形成的水蒸气会在夜间较冷的地面、花草、石块等上面
成小 水珠,这就是露。如果空气中有较多的浮尘,当温度降低时,水蒸气就
成小水珠附在这些 浮尘上,形成雾。深秋或冬天的夜晚,当地面温度迅速降到
0ºC以下,空气中的水蒸气就会而形成固态的小冰晶,这就是霜。
二、典型例题:
【例题1】举例说明与下列物态变化相关的现象:
(1)熔化:铁锭化成铁水、冰雪消融;
(2)凝固:水结成冰、塑料桶成型;
(3)汽化:潮湿的衣服变干了、洒在地上的水消失了;
(4)液化:雾、露、冬天口中呼出的“白气”;

苏科版八年级上册物理复习第二章 物态变化教学设计

苏科版八年级上册物理复习第二章 物态变化教学设计

苏科版八年级上册物理复习第二章物态变化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了解物态变化的概念和分类;2.掌握固体,液体和气体的特性和物态变化的原理;3.能够能够运用物态变化的原理解释常见现象;4.培养学生的观察、实验和分析能力。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1. 教学重点•物态变化的概念和分类;•固体,液体和气体的特性和物态变化的原理。

2. 教学难点•形象化地解释物态变化的概念和原理;•培养学生的观察、实验和分析能力。

三、教学内容与教学步骤1. 教学内容•物态变化的概念和分类;•固体,液体和气体的特性和物态变化的原理;•常见物态变化的例子;•物态变化的实验。

2. 教学步骤(一) 导入与激发兴趣(10分钟)•通过播放一段关于气体的有趣视频来引起学生的兴趣,开展探究气体的课堂气氛。

(二) 学习物态变化的概念与分类(15分钟)•讲解物态变化的概念,如固体、液体和气体等;•引导学生讨论不同物态之间转变的条件;•列举一些常见的物态变化的例子。

(三) 探索物态变化的原理(20分钟)•引导学生观察和描述不同物质在不同温度下的状态变化;•鼓励学生通过实验和观察,总结物质状态变化的原理;•引导学生理解和运用分子运动理论来解释物态变化的原理。

(四) 进一步了解固体,液体和气体的特性(15分钟)•分别介绍固体,液体和气体的特性和性质;•引导学生讨论和总结不同物质的特性和物态变化的关系。

(五) 拓展与应用(15分钟)•引导学生思考并解释其他常见现象和实验,如水的沸腾、凝固,气体的扩散等,通过分子运动理论解释这些现象。

(六) 小结与评价(10分钟)•复习物态变化的概念和分类;•让学生自主完成一道探究题,设计实验解释一个常见现象。

四、教学方法和学时分配1. 教学方法•观察法:通过观察不同物质在不同温度下的状态变化,引导学生总结物态变化的规律;•实验法:通过进行简单的实验,帮助学生理解物态变化的原理;•提问法:通过提问,激发学生思考和参与课堂讨论。

中考物理:物态变化(教师版)

中考物理:物态变化(教师版)

2022年物理中考一轮复习:考点04物态变化一、单选题1.(2021·山东淄博·中考真题)水是人类生存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地球上的水通过三态变化在自然界中不停地循环。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海洋和湖泊中的水变成水蒸气,属于汽化现象B.水蒸气遇到冷空气变成小水滴,属于熔化现象C.水蒸气遇到冷空气变成小冰晶,属于凝固现象D.小水滴遇到冷空气变成小冰珠,属于凝华现象【答案】A【详解】A.海水吸热使水从液态变为气态的水蒸气,这是汽化现象,故A正确;BC.水蒸气上升到高空中,当水蒸气与冷空气接触后,会液化成小水滴或凝华成小冰晶,故BC错误;D.小水滴遇到冷空气变成由液态变成固态的小冰珠,属于凝固现象,故D错误。

故选A。

2.(2021·山东威海·中考真题)下列对生活中的现象解释不正确的是()A.铁块很难被压缩,这是因为分子间存在斥力B.运输海鲜时用冰块保鲜,这是因为冰熔化吸热C.集中供暖采用热水循环,这是因为水的比热容较大D.夏天汽车内开空调玻璃上有时会出现水雾,这是车内水蒸气液化形成的【答案】D【详解】A.由于分子间存在斥力,所以铁块很难被压缩,故A正确,不符合题意;B.运输海鲜品时常利用冰来降温,冰吸热熔化变为水,防止食品腐烂,故B正确,不符合题意;C.因为水的比热容较大,相同质量的水和其它物质比较,降低相同的温度,水放出的热量多,所以暖气中用水做传热介质,故C正确,不符合题意;D.夏天,车内开空调温度低,车外温度高,玻璃在交界处,车外温度高的水蒸气在车窗的外表面遇到温度低的玻璃液化,故D错误,符合题意。

故选D。

3.(2021·山东威海·中考真题)下列对谚语中有关物态变化的分析正确的是()A.“雷打立春节,惊蛰雨不歇”——雨的形成是升华现象B.“钩钩云消散,晴天多干旱”——云的形成是汽化现象C.“春分前后怕春霜,一见春霜麦苗伤”——霜的形成是凝华现象D.“今冬麦盖三层被,来年枕着馒头睡”——雪的形成是液化现象【答案】C【详解】A.雨是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液化形成的小水滴,属于液化现象,故A错误;B.云是空气中的水蒸气变成的小水珠,由气态变为液态,属于液化现象,故B错误;C.霜是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直接变成固态的小冰晶,是凝华现象,故C正确;D.雪是高空中水蒸气凝华形成的固态小冰晶,故D错误。

滨海县第初级中学初三物理一轮复习(02)第二章:物态变化

滨海县第初级中学初三物理一轮复习(02)第二章:物态变化

滨海县第初级中学初三物理一轮复习(02)第二章:物态变化课题:第二章:物态变化主备人:审核人:班级:__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_____一、【中考要求】:1、熟练掌握六种物态变化和吸、放热状况。

2、了解物态变化在生活中运用。

3、知道液体沸腾的特点。

4、知道晶体熔化和凝结的特点。

二、【知识梳理】1、温度是表示的物理量,一切物体都具有温度。

测量温度的仪器叫温度计,它是应用测温液体的性质制成的。

体温计量程为,分度值是。

2、人们将物质的称为物质的三态。

3、叫物态变化,物态变化与有关,物态变化进程随同着能量的转移,即吸热的物体能量,放热的物体能量。

物态变化有、、、、、六种方式,其中的三个吸热进程是、、其中的三个放热进程是、、。

4、空气中含有的水蒸气是江、河、湖、海以及大地表层中的水不时以方式汽化的。

当夜间气温降低时,白昼在空气中构成的水蒸气会在夜间较冷的空中、花草、石块等下面成小水珠,这就是露。

假设空气中有较多的浮尘,当温度降低时,空气中的水蒸气就成小水珠附在这些浮尘上,构成雾。

深秋或冬天的夜晚,当空中温度迅速降到0ºC以下,空气中的水蒸气就会而构成固态的小冰晶,这就是霜。

5、如图为甲、乙两物质的熔化图像,可知物质是晶体,其熔点是。

三、【课堂导学】【例题1】在〝观察水的沸腾〞实验中:〔1〕实验器材除了烧杯、水、铁架台、石棉网、火柴、中心有孔的纸板外,还需求器材有和。

〔2〕为节省时间,可采取什么措施?。

〔3〕实验中观察什么?。

〔4〕水中气泡在沸腾前,沸腾时_ __;水的声响在沸腾前_ 沸腾时__ _。

沸腾前,对水加热,水的温度___ __;沸腾时,继续对水加热,水的温度___ __。

【拓展变式】小华所在小组的同窗为了研讨水的沸腾特点,取了200g的水加热,下表是他们记载的有关数据。

时间/min 0 1 2 3 4 5 6 7 8 9水温/℃90 92 94 96 97 98 99 99 99 99(1)加热前水的温度19℃,把烧杯中的水加热至沸腾,水需吸收的热量为J。

苏科版八年级物理第二章《物态变化》单元复习教学设计

苏科版八年级物理第二章《物态变化》单元复习教学设计

苏科版八年级物理第二章《物态变化》单元复习教学设计【设计思想】本节课,利用一课时的时间复习物态变化一章,使学生对这章知识有个整体性的归纳。

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抓住关键和考点。

为提高复习效率,让学生对学科基础知识烂熟于心,对基本方法透彻理解,对基本技能熟练运用。

【三维目标】[知识与技能]1.了解水的汽化和液化、熔化和凝固、升华和凝华2.知道一些物质的熔点,了解熔化曲线和凝固曲线的物理含义。

3.知道蒸发可以致冷。

会对蒸发和沸腾进行比较,找出它们的区别。

4.会用汽化和液化的规律解释自然界或生活中的一些简单的物态变化现象。

5.能用物态和物态变化知识解释身边发生的一些简单物理现象。

[过程与方法]1.在观察中尝试发现问题、提出问题2.感知发生熔化和凝固的条件。

学习根据实验数据做出物理图像的方法。

3.回忆水沸腾时的温度特点的探究过程。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尝试将生活和自然界中的一些现象与物质的熔点联系起来,将所学知识与生产、生活相结合2.感悟物态变化在物质世界和促进人类文明中的巨大作用。

【教学重点】1. 探究固体熔化过程的规律。

2. 探究水沸腾的规律【教学难点】1.水循环中的物态变化2.实验数据的图像转换方法3.水沸腾的温度(沸点)与气压的关系。

教学过程:【引言】播放几张物态变化的图片。

我们生活在物态变化的世界里,这节课我们把这章内容复习一下。

一、知识梳理点拨归纳【学生活动】阅读教材中的知识梳理【教师】播放下面图片【学生活动】在笔记本上完成下表的填写【教师总结】蒸发与沸腾的相同点和不同点沸腾蒸发不同点发生条件在一定温度(沸点)下进行在任何温度下进行发生部位在液体的内部和表面只在液体表面汽化程度剧烈缓慢温度变化温度保持在沸点不变自身或周围物体的温度会降低相同点都是汽化现象,都吸热二、问题探究引导解疑【教师提出问题】[例1]夏天,站在电风扇前的人会感觉凉快,而放在电风扇前干燥的温度计的示数却没有变化,这是为什么?【学生答】1、现象回答不准确、不全面 2、原因解释不到位【教师点拨】天热人体出汗,风扇使人体周围空气的流动加快,促使皮肤表面汗液的蒸发加快,汗液蒸发时要吸收热量,把人体中的部分热量带走,这样人就会感到凉快了,而温度计玻璃泡外面是干燥的,无液体可以蒸发,虽有电扇的作用,但它的示数不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二章 物态变化一、复习要点 (一)温度计1、温度①定义:温度表示物体的冷热程度。

②单位:常用单位是摄氏度(℃) 。

规定:在一个标准大气压下冰水混合物的温度为0度,沸水的温度为100度,它们之间分成100等份,每一等份叫1摄氏度。

某地气温-3℃读做:零下3摄氏度或负3摄氏度。

测量——温度计(常用液体温度计)① 温度计构造:下有玻璃泡,里盛水银、煤油、酒精等液体;内有粗细均匀的细玻璃管,在外面的玻璃管上均匀地刻有刻度。

② 温度计的原理:利用液体的热胀冷缩进行工作。

③ 分类及比较:(不能用水)使用前:观察它的量程,判断是否适合待测物体的温度;并认清温度计的分度值,以便准确读数。

使用时:温度计的玻璃泡全部浸入被测液体中,不要碰到容器底或容器壁;温度计玻璃泡浸入被测液体中稍候一会儿,待温度计的示数稳定后再读数;读数时玻璃泡要继续留在被测液体中,视线与温度计中液柱的上表面相平。

(二)、物态变化 1、熔化和凝固概念:物质由固态变为液态的过程,熔化要吸热晶体物质:海波、冰、石英水晶、食盐、明矾、奈、各种金属。

非晶体物质:松香、玻璃、蜂蜡、沥青、塑料(记住非晶体) 熔点:晶体熔化时的温度 条件:温度达到熔点,能继续吸热 规律(特点):不断吸热,不断熔化,温度保持不变 非晶体的熔化:不断吸热,不断熔化,不断升温 概念:物质由液态变为固态的过程,凝固要放热 凝固点:晶体凝固时的温度条件:温度达到凝固点,能继续放热规律(特点):不断放热,不断凝固,温度保持不变同种物质的凝固点和熔点相同。

非晶体的凝固:不断放热,不断凝固,不断降温晶体熔化图象 非晶体熔化图象 晶体凝固图象 非晶体凝固图象晶体的熔化 晶体的凝固 ①熔化②凝固处于固液共存的状态熔化凝固过程中图像运用AB 段:熔化前的吸热升温过程,固态段:晶体的熔化过程,B 点是固态,C 点是液态BC 间是固液共存的状态段:熔化后的升温过程,液态点温度:晶体的熔点2、汽化和液化: ① 汽化:A 、定义:物质从液态变为气态叫汽化。

汽化吸热B 、汽化的两种方式:蒸发和沸腾。

定义:液体在任何温度下都能发生的,并且只在液体表面发生的汽化现象 叫蒸发。

影响因素:⑴液体的温度;⑵液体的表面积 ⑶液体表面空气的流动 (4)液体种类 作用:蒸发吸热(吸外界或自身的热量),具有制冷作用。

定义:在一定温度下,在液体内部和表面同时发生的剧烈的汽化现象。

沸点: 液体沸腾时的温度。

沸腾条件:⑴达到沸点。

⑵继续吸热沸腾的特点:继续吸热,但温度不变沸点与气压的关系:一切液体的沸点都是气压减小时降低,气压增大时升高(高压锅) ② 液化:定义:物质从气态变为液态叫液化。

液化放热液化的两种方法:⑴ 降低温度;⑵ 压缩体积。

好处:体积缩小便于运输。

作用:液化放热常见液化现象有:雾、露、“白气”、从冰箱中取出的饮料瓶会“冒汗”等。

3、升华和凝华:①升华 :物质从固态直接变成气态的过程。

升华吸热,易升华的物质有:碘、冰、干冰、樟脑、钨。

②凝华 :物质从气态直接变成固态的过程。

凝华放热。

二、重难点例题分析例1、图4—1中温度计甲的示数为__________,读做__________,温度计乙 的示数为__________,读做__________.解析:关于温度计的示数读数要分三步完成:首先弄清温度计的分度值;其次要正确判断液柱上表面的位置;然后正确读数。

本题中,两温度计的分度值都是0.2 ℃,温度计甲的刻 图4—1度值上大下小,说明温度计甲的液柱上表面在0℃以上,位于3℃以上的第1小格处,则温度值为3℃+0.2℃=3.2℃。

温度计乙的刻度值上小下大,说明温度计乙的液柱上表面在0℃以下,位于0℃以下2大格4小格处,则温度值为-2℃+4×(-0.2℃)= —2.8℃。

解答:温度计甲的示数为3.2 ℃,读做3.2摄氏度;温度计乙的示数为 —2.8 ℃,读做零下2.8摄氏度(或负2.8摄氏度)。

例2、把盛有碎冰块的大试管插入烧杯里碎冰块中,用酒精灯对烧杯底部慢慢加热,如图4-2所示.当烧杯中的冰块大部分熔化时,试管中的冰A.也熔化一部分B.全部熔化沸腾蒸发时间 tC.一点都没熔化D.下边的熔化,上边的没熔化图4-2解析: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有:(1)晶体在一定的温度下熔化,本题烧杯中的冰全部熔化之前温度不变(0℃);(2)晶体熔化的条件:一是温度达到熔点,二是要继续吸热,两者缺一不可;(3)发生热传递的条件——物体间存在温度差。

本题中,试管内冰的温度达到熔点后,由于和烧杯中冰水混合物的温度相同,故不能发生热传递,即试管中的冰不能吸热,所以不会熔化。

正确答案应是C.例3、在探究“影响蒸发快慢的因素”实验过程中,同学们作出了如下猜想:A、液体温度B、液体表面积C、液面上气流的快慢D、液体的种类①某同学设计了如下实验:取两只相同的烧杯,分别盛等量的酒精,把一杯放在烈日下,另一杯放在阴凉处,一段时间后观察比较两个杯中酒精的多少。

该同学设计这个实验的目的是为了验证猜想。

(选填:“A”、“B”、“C”、“D”)②请你设计一个实验来验证猜想D,要求简要写出实验的方法。

解析:题目给出了“影响蒸发快慢的因素”四个可能的因素,要探究与其中某个因素的关系,应采用控制变量法。

在①问中,在烈日下和在阴凉处的温度不同,该同学设计这个实验的目的是为了验证猜想A。

在第②问中,保持A、B、C三方面的因素不变,改变液体种类进行实验就可以得出结论。

解答:① A ②用同样的容器,取等量两种不同液体放在同一环境中观察,看这两种液体的蒸发速度,如果有一种液体先蒸发完,说明影响蒸发快慢的因素与液体的种类有关。

否则,无关。

例4、如图4-3所示,甲、乙两个房间里相同的电炉上,相同的两壶水都已经烧开,我们可以根据所观察的房间壶嘴的上方较多,判断出房间的气温较高.解析:“白气”是水蒸气遇冷液化产生的,水蒸气液化产生“白气”的多少与周围空气温度高低有关系,周围图4-3空气温度越高,水蒸气越不容易液化,“白气”越少,故乙房间气温较高。

解答:甲;“白气”;乙例5、小丽做“探究水的沸腾”实验,实验装置如图4-4所示。

(1)小丽实验中的错误是: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小丽观察到水沸腾前和沸腾时水中气泡的上升情况不同,如图4-5所示。

则图____是水在沸腾前的情况,图____是水在沸腾时的情况。

(3)小丽还观察到水在沸腾时要继续____ (选填“吸”或“放”)热。

图4-4 图4-5解析:本题考察温度计的使用方法和液体沸腾时的情况。

由图4-4可以知道小丽实验中的错误是:①温度计的玻璃泡碰到了容器底。

②读数时,视线没与温度计液柱的上表面相平。

水在沸腾前,气泡在上升过程中,体积逐渐变小,水沸腾时,气泡在上升过程中,体积逐渐变大。

于是就可以得出(2)的答案。

液体在沸腾时要吸收热量。

解答:(1)①温度计玻璃泡碰到了容器底。

②读数时,视线没与温度计液柱的上表面相平。

(其他合理说法也可得分)(2)b 、 a 。

(3)吸例6、图4-6是大自然中水循环现象的示意图,江、河、湖、海以及大地表层中的水不断蒸发变成水蒸气。

当含有很多水蒸气的空气升入高空时,水蒸气的温度降低凝成小水珠或小冰晶,这就是云。

在一定条件下, 云中的小水滴和小冰晶越来越大,就会下落。

在下落过程中,小冰晶又变成小水滴,与原来的水滴一起落到地面,这就形成了雨。

(1)请依次写出上文划线处涉及到的物态变化的名称:______、______、______。

(2)上面三种物态变化中,属于吸热的是:_________。

(3)我国是一个严重缺水的国家,节约用水应从我做起。

请你写出日常生活中的两项节水措施。

解析;要紧扣画线句中的关键词句:水蒸气的温度降低凝成小水珠——气体变液 图4-6 体——液化(吸热),水蒸气的温度降低凝成小冰晶——气态直接变成故态——凝华(吸热),小冰晶又变成小水滴——固态变 液态——熔化(放热);节水措施的方法很多,只要合理就行。

解答:(1)液化,凝华,熔化。

(2)熔化。

(3)用洗完米的水浇花,用洗完脚的水冲厕所。

三、综合练习1、某学生在测水的温度时,采用了如下几个步骤: ①取适当的温度计;②等待几分钟;③让温度计玻璃泡浸没在水中,但没有接触容器壁和底;④估计待测水的温度;⑤按正确方法读数并记录。

请按正确的实验操作程序,将步骤(只写序号)排列为是 。

2、图4-7中温度计甲的示数为______,读做________________; 温度计乙的示数为______,读做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体温计的读数如图4-8所示,其示数为 。

4、图4-9中的寒暑表的温度测量范围是 , 读数是 。

图4-7 图5、图4—10中有A 、B 、C 、D 四种测量水温的操作.请你评价这四种操作方法的正误.如果是错误的,指出错在哪里. A:___________________B:___________________图4—10C:___________________ D:___________________2010 20106、冬天北方农村的菜窖里放几桶水,菜就不易冻坏,这是因为水_________时会 _______热,因此窖内温度不致太_________。

7、饺子放在水中煮,怎么都不会变黄变焦,而放在油中炸,过一会儿就会发黄甚至变焦。

这一现象表明油的_________比水高。

8、医生为病人检查牙齿时,会拿一个带把的小镜子在酒精灯上烧一烧,然后放入病人口腔内,通过小镜子的反射来看清牙齿的内侧。

医生把镜子烧一烧的目的是_____________。

9、在下列几种物态变化现象中,属于凝固的是 ;属于升华的是 ;其中②、③、⑤是 (填“放热”或“吸热”)过程.①晾在室外的湿衣服变干了②夏天,揭开冰棒包装纸后会看到冰棒冒“白气” ③冬天,河面上结了一层冰④放在衣柜里的樟脑丸会越来越小,最后“消失”了 ⑤严冬的深夜,教室窗玻璃的内表面上有一层冰花 ⑥铺柏油马路时,将沥青块放在铁锅中加热10、(09年荆门)小华通过图4—11所示实验装置探究“水的沸腾”。

实验中给两杯水加热一段时间后,观察到虽然继续加热,但其中一个温度计的示数不再上升,它的读数是 ℃。

这说明 。

图4—1111、(09年齐齐哈尔市)关于生活中常见的现象,以下说法不正确...的是 ( ) A.夏天,吃冰棒解热利用了熔化吸热B.水结冰是凝固现象C.用久的白炽灯内壁变黑是钨先升华后凝华的结果D.北方的冬天,人们在室外呼出的“白气”是水蒸气12、在练习使用体温计时先测得甲的体温是37.5℃,若没有甩过之后又用它去测量乙和丙的体温,已知乙和丙的实际体温为36.5℃和38.5℃,那么在测量乙和丙的体温时,该体温表显示的读数分别是多少?A.36.5℃和38.5℃B.36.5℃和37.5℃C.37.5℃和38.5℃D.38.5℃和38.5℃13、下表是1标准大气压下一些物质的熔点和沸点。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