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脉学辅导
脉诊的实践教学设计(3篇)

第1篇一、实践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使学生掌握脉诊的基本原理、方法、部位、次数、时间等;了解脉象的分类、特点、临床意义;熟悉常见脉象的识别与鉴别。
2.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运用脉诊方法进行临床诊断的能力,提高临床思维和辨证论治水平。
3. 素质目标:培养学生的敬业精神、严谨态度和团队协作能力,提高医德医风。
二、实践教学内容1. 脉诊的基本原理(1)脉象的形成:脉象是心脏搏动通过血管传递到体表的反映,是气血运行的反映。
(2)脉诊的方法:通过触摸脉搏,观察脉搏的次数、节律、强弱、速度、形态等,判断病情。
2. 脉诊的部位(1)寸口脉:位于手腕横纹上,腕后桡骨茎突内侧凹陷处。
(2)关脉:位于寸口脉上,腕横纹上。
(3)尺脉:位于腕横纹下,尺骨茎突内侧凹陷处。
3. 脉诊的次数和时间(1)次数:通常以每分钟脉搏的次数表示,正常成人为60-100次。
(2)时间:通常以手指触摸脉搏的时间来表示,一般为1-2分钟。
4. 脉象的分类、特点、临床意义(1)脉象的分类:分为浮、沉、迟、数、滑、涩、弦、紧、虚、实等。
(2)脉象的特点:根据脉象的次数、节律、强弱、速度、形态等,判断病情。
(3)脉象的临床意义:根据脉象的变化,判断病情的虚实、寒热、气血、脏腑等。
5. 常见脉象的识别与鉴别(1)浮脉:脉象轻浅,搏动于皮肤表面。
(2)沉脉:脉象深沉,搏动于筋骨之间。
(3)迟脉:脉象缓慢,每分钟脉搏次数少于60次。
(4)数脉:脉象急促,每分钟脉搏次数超过100次。
(5)滑脉:脉象滑利,搏动有力。
(6)涩脉:脉象涩滞,搏动不匀。
(7)弦脉:脉象弦紧,搏动有力。
(8)紧脉:脉象紧张,搏动有力。
(9)虚脉:脉象无力,搏动微弱。
(10)实脉:脉象有力,搏动充实。
三、实践教学方法1. 讲授法:教师讲解脉诊的基本原理、方法、部位、次数、时间、分类、特点、临床意义等。
2. 演示法:教师通过触摸脉搏,展示不同脉象的特点。
3. 案例分析法:教师提供典型病例,引导学生分析脉象变化与病情的关系。
中医脉诊疗法自学教程

中医脉诊疗法自学教程
中医脉诊疗法是中医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通过观察、摸诊患者的脉搏来判断疾病的病情和辨别病机,进而制定相应的治疗方案。
虽然自学中医脉诊疗法是可能的,但是需要谨慎对待,因为中医学是一门深奥的学问,需要系统的学习和长期的实践。
以下是一些自学中医脉诊疗法的建议:
1. 学习基础理论,首先,建议学习中医基础理论,包括阴阳五行学说、经络腧穴、脏腑理论等。
这些理论是中医诊断和治疗的基础,对于理解脉诊疗法至关重要。
2. 寻找权威资料,在自学过程中,需要寻找权威的中医脉诊疗法教材或者资料,以确保学习的准确性和系统性。
可以选择一些经典的中医脉学著作,如《素问》、《灵枢》等,或者现代权威的脉诊学教材。
3. 实践与反复,脉诊疗法需要通过实践来提高技能,因此建议在学习的同时,多与有经验的中医师学习实践脉诊技术,通过不断的反复触摸患者的脉搏来提高自己的诊断能力。
4. 慎重诊断与治疗,自学脉诊疗法后,切记慎重诊断和治疗,尤其是在没有临床经验的情况下,不要轻易给自己或他人下诊断或进行治疗,以免造成不良后果。
总的来说,自学中医脉诊疗法需要系统学习中医基础理论,寻找权威资料,多实践反复,同时要慎重诊断和治疗。
最好的学习方式还是在有经验的中医师指导下进行,以获得更系统、更准确的学习和实践经验。
希望这些建议能对你有所帮助。
如何自学中医号脉

如何自学中医号脉中医的脉象诊断是通过观察和感知患者的脉搏来判断人体疾病的一种方法。
掌握和运用脉诊技巧需要长时间的理论学习和实践经验。
下面是自学中医脉象诊断的一些建议,希望能帮到你。
首先,自学中医脉象诊断需要深入了解中医理论和脉学知识。
建议先从基础知识开始学习,包括中医基础理论、阴阳五行理论、经络脉络等。
可以选择一些经典的中医学习资料或教材,如《黄帝内经》、《伤寒论》等,从中了解中医的基本理论基础。
然后,学习和理解脉学的相关知识。
中医脉搏诊断是一门独特的科学,掌握其中的规律需要对脉象的构成、特点和脉针摸法等进行深入了解。
可以通过阅读脉学相关的书籍或论文,如《脉学与传统中医临床医学》、《脉学学说的形成与发展》等,进行系统学习。
另外,不断积累和总结经验是学习中医脉象诊断的重要部分。
可以通过和经验丰富的中医师交流、参加中医培训课程、实习或观察等方式来积累经验。
在实践中不断总结,逐渐形成自己的判断能力。
此外,还可以借助现代科技手段进行学习和实践。
比如,中医脉象诊断的手机应用程序可以提供实时的脉象记录和分析,有助于初学者更好地掌握观察和判断的技巧。
最后,自学中医脉象诊断需要时间和耐心,要保持持续的学习和实践。
毫无疑问,学习与实践的过程中必然会遇到困难和挑战,但只要坚持下去,就一定会取得进步。
总之,自学中医脉象诊断需要系统地学习中医理论和脉学知识,并在实践中不断积累经验,同时还需要培养自己的观察力和感知能力。
这是一个长期的学习过程,需要持续努力和耐心。
希望以上建议能够为你自学中医脉象诊断提供帮助。
脉诊知识点总结

脉诊知识点总结一、脉搏的生理学意义1.脉搏的形成脉搏是由心脏搏动产生的,经动脉传导到远端,在动脉的内壁产生的一系列液体波动。
2.脉搏的变化与心脏搏动的关系心脏搏动分为收缩期和舒张期两个阶段。
脉搏的产生与这两个阶段都有关系,搏动中的动脉形态可分为有形式脉、无形式脉和杂音性脉。
3.脉搏的节律变异与心率及其与脏腑关系脉搏节律与心率之间可以有平行和不平行。
4.脉搏形态与脏腑关系生理条件下脉搏的形态反映了脏腑系统的生理状态。
盛者肝脉多弦、弦浮为胆气盛余所致;虚者肝脉无力或小者为肝血不足所致。
实证脉实、脏腑反应鲜明。
虚证脉弱、脏腑反应不明显。
温热证脉洪,而寒证脉沉。
脉的正常速率:一般成年人的脉搏速率为每分钟60-100次。
睡眠时慢于醒醒时。
儿童及孕妇每分钟100次左右属正常,老年人每分钟80次左右吻正常。
脉的正常力度:总脉诊应了解脉的频率、幅度、节律、力度、设计等指标。
力度是指脉搏造成人体的弹性鼓起程度,触诊脉的滚动感。
脉的正常平衡:不同人的脉搏状况差异很大,而在同一个人体内各个部位的脉搏状态也不相同。
二、脉诊的临床应用1.脉诊能力与临床实践的联系脉诊从最原始、最适应的临床实践中出现,向客观性、科学性和多边形发展。
2.脉诊与中医疾病辨诊中医疾病辨诊是中医临床辨证的主要方法之一,脉诊在辨诊中处于核心位置。
3.脉诊方法与中医治疗脉诊与中医治疗的关系密切,及时进行脉诊能为治疗提供重要线索。
4.脉诊与中医预防保健预防保健是中医传统上的理论内容之一,临床脉诊不仅可以帮助诊断,还可以指导治疗。
三、脉诊的现代证据1.脉诊与中医诊疗效能经过现代科学技术检测证明,中医脉诊在中医疾病中有一定的诊断准确性和疗效。
2.脉诊特征正常值的研究脉诊特征正常值的研究有利于提高脉诊准确性,减少主观误差。
3.脉诊生理基础的研究脉诊的生理基础研究有助于深入了解脉搏的作用及其与人体生理功能的关系。
4.脉诊与现代医学相互关系的研究脉诊与现代医学的相互关系研究有利于探寻脉诊与现代医学之间的联系和决定性。
中医脉象知识点总结

中医脉象知识点总结而脉象的判断和诊断需要医生具备丰富的临床经验和准确的触诊技巧,这是一个需要不断积累和磨炼的过程。
同时,了解脉象的知识也是中医学习的重要内容之一。
下面就是一些脉象的知识点总结,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一、脉象的基本概念脉象是通过触摸脉搏,了解脉搏的变化,判断病情和诊断疾病的一种方法。
中医脉象诊断是中医诊断的重要内容,也是中医诊断的基础。
触诊脉搏主要包括三个方面:脉的长短、频率和节律。
长、短是指脉的节律周期,频率是指脉的次数,节律是指脉的规则程度。
这三个方面是我们诊断脉象的基本依据。
二、脉象的判断方法1. 观色诊脉:观色诊脉是指观察脉搏的颜色和形态。
观察脉搏的颜色可以了解脉搏的表情,如红色可以代表阳盛,紫绀色可以代表气滞等。
观察脉搏的形态可以了解脉搏的涨缩情况,如脉搏涨缩有力可以代表气血充盈,无力可以代表气血不足等。
2. 温度诊脉:温度诊脉是指触摸脉搏时,了解脉搏的温度。
脉搏的温度可以反映病人的阳气和阴气的消长,热证脉搏多温热,寒证脉搏多冰冷,这可以为我们进行诊断提供参考。
3. 触力诊脉:触力诊脉是指通过手指的触摸力度,了解脉搏的力度。
脉搏的力度可以反映病人的气血充盈和虚弱情况,脉搏充实有力可以代表阳盛,虚软无力可以代表气血不足等。
4. 探部位:探部位是指触摸脉搏的位置。
人体有361个穴位,不同的位置的脉搏反映的病情也有所不同。
胷闷当脉长太过,在手上录单位照旧一局限。
若半手苍白之柬络寒凝,凭病机来波通过探测位置,可以更准确地了解病人的病情。
5. 量的诊断:量的诊断是指触摸脉搏的节律和频率。
脉搏的节律和频率可以反映病人的气血循环情况,脉搏的节律和频率不规律可以代表气血不畅等。
以上几种方法是中医诊断脉象的常用方法,对病人的病情有一定的判断作用,但需要医生具备丰富的临床经验和准确的触诊技巧。
三、脉象的诊断方法1. 脉的长短:长短是指脉搏的节律。
节律规则,长短相间,脉搏的节律正常。
节律不规则,长短不相间,脉搏的节律不正常。
中医把脉手把手教,最全动图展示并心法口诀

中医把脉手把手教,最全动图展示并心法口诀都说中医把脉很玄乎,其实只要你了解中医把脉的原理,中医把脉是为了获取什么信息,你就不会有这样的困惑。
中医号脉从古代一直被沿用传承至现在,足以可见它的强大生命力和科学性。
中医自古便有号脉这一绝学。
望,闻,问,切始终以普遍应用的技巧,尤其是切脉,这是一个非常具有神奇性的技巧。
中医号脉其实就是医生用手指触按病人的动脉搏动,以探查脉象,从而了解病情的一种诊断方法。
其实中医把脉最关键不是为了诊断出一个西医病名,而是帮助辩证知道治疗和用药。
健康人的脉要了生病的脉象,首先得了解健康人的脉是怎样的。
健康人的脉象称为正常脉象。
一般是不浮不沉,不大不小,不强不弱,不快不慢,均匀和缓,节律整齐,又称为平脉或缓脉。
平脉至数清楚,一息(即一呼一吸)之间四至五次,相当于72~80次,节律、强弱一致。
脉象受体内外因素的影响而发生生理的或暂时的变化,也属正常。
如年龄越小,脉跳越快,婴儿脉急数,每分钟120~140次;五、六岁儿童常为一息六至,每分钟90~110次;青壮年体强,脉多有力;年老人体弱,脉来较弱;成年人女性较成年男性脉细弱而略快;瘦人脉较浮,胖人脉多沉;重体力劳动,剧烈运动长途步行,饮酒饱餐,情绪激动,脉多快而有力,饥饿时则脉较弱。
1、大小:管察气:大气旺,小气虚。
2、快慢:管察精:快精虚,慢精足。
3、硬软:管察火:硬火多,软火少。
4、浮沉:管表里:[亦可说阴阳]浮表症,沉里症。
5、匀乱:管察安危:匀则生命及心脏平安,乱则生命及心脏危险。
常见的异常脉象:浮脉是脉动显现部位表浅的一种脉,轻取即得,重按反而变弱。
一般情况下,提示病邪在表。
脉浮而有力者为表实,浮而无力者为表虚。
沉脉是脉动显现部位较深的一种脉,轻取不得,重按始见。
通常主里证,沉而有力者为里实证,沉而无力者为里虚证。
迟脉脉来较慢,每分钟60次以下。
多主寒证,因寒可使血流速度减慢。
迟而有力者为冷积实证,迟而无力者为阳虚证。
中医脉诊医学知识专题讲座培训课件

软弱 。
8、脉位变异:寸口不见脉搏,而由尺部斜向手背,
称为斜飞脉。若脉象出现于寸口的背侧,称为反关脉。 此属于挠动脉解剖位置的变异,不属于病脉。
中医脉诊医学知识专题讲 座
14
五、常见病脉及临床意义 (一)浮脉
脉象特征:轻按即得,重按力减;举之有余,按之不足。
中医脉诊医学知识专题讲 座
15
五、常见病脉及临床意义
(二)沉脉
脉象特征 :轻取不应,重按始得,举之不足,按之
有余。其脉搏显现的部位较深可理解为“深脉”。
临床意义 沉脉为里证的主脉。邪郁于里,气血内困
则脉沉有力,属于实证;若脏腑弱,正气不足,阳虚气陷 不能升举则脉沉无力。
有的人两手六部脉象都沉细,但无病候称为 六阴脉,亦属于正常生理现象。
4、脉势 势是指脉象搏动往来的趋势,与心脏和
外周阻力影响有关,包含着脉象流利度、血管紧张度、 脉律的均匀度。
中医脉诊医学知识专题讲 座
11
四、正常脉象
(一)、正常脉象的特点 1、有胃:脉有胃气表现在脉位居中,不浮不沉;脉率
调匀,不快不慢;脉力充盈,不强不弱;脉道适中,不 大不小;脉势和缓,从容流利。
脉象特征 形细而行迟,往来艰涩不畅,脉率和脉力
不匀,应指如轻刀刮竹,故可理解为不流利脉。
临床意义 主伤精、血少、痰食内停、气滞血瘀等征
。涩而有力为实证;涩而无力为 虚证。若精血衰少,津 液耗伤,不能濡养经脉,致血行不畅,故涩而无力;若痰 食胶固,脉道不畅,或血瘀气滞,导致血脉痹阻,则脉涩 而有力。
中医脉诊医学知识专题讲 座
缓。故细脉不得概言为虚。
中医脉诊医学知识专题讲 座
22
中医把脉知识学习知识汇总

中医把脉知识学习知识汇总中医把脉是一门古老而神秘的医学技术,通过触摸患者的脉搏来获取有关身体健康状况的信息,从而辅助诊断疾病和制定治疗方案。
学习中医把脉知识需要时间和经验的积累,下面是一些关键的学习知识汇总:1.基本概念:了解中医把脉的基本概念,包括脉象、脉诊、脉理等。
脉象是指通过触摸脉搏来了解患者的脉搏情况,脉诊是指根据脉象来判断疾病的发生和变化,脉理是指通过脉搏的触感和变化来判断病情。
2.脉搏的基本分类:掌握脉搏的基本分类和分类标准,包括寸脉、关脉、尺脉等。
寸脉是从大腕部位置开始向患者的手指尖端进行触诊,关脉是从足部踝关节上缘向下至拇指底谷的近端进行触诊,尺脉是从大腕部尺侧向患者的小指尖端进行触诊。
3.脉搏的基本参数:了解脉搏的基本参数,包括脉率、脉搏强度、脉搏节律等。
脉率是指每分钟脉搏的次数,脉搏强度是指脉搏的有力程度,脉搏节律是指脉搏的规律性。
4.脉象与疾病的关系:学习脉象与疾病的关系,包括不同脉象类型与不同疾病的对应关系。
例如,浮脉可能与表证、阳证、气虚等疾病有关,沉脉可能与内伤、阴证、痰湿等疾病有关。
5.辨别脉象的方法和技巧:学习辨别脉象的方法和技巧,包括触诊脉搏的手法、注意事项和判断脉象的要点等。
例如,需要注意触诊时的力度和速度,同时还需要观察脉搏的节律和脉搏的表面特征等。
6.脉诊的临床应用:了解脉诊在临床中的应用,包括疾病诊断、疗效评估和预后判断等。
通过触诊脉搏可以了解患者的体质、脏腑功能和疾病表现等,从而指导治疗和调理。
7.与其他诊断技术的结合:了解中医把脉与其他诊断技术的结合,如舌诊、问诊和观察等。
中医诊断通常综合运用多种技术来辅助诊断疾病和制定治疗方案,因此需要了解并掌握不同诊断技术的基本原理和方法。
总之,学习中医把脉需要系统地掌握基本概念、脉搏的分类和基本参数、脉象与疾病的关系、辨别脉象的方法和技巧、脉诊的临床应用以及与其他诊断技术的结合等知识。
同时,在实践中需要加强触诊脉搏的能力和经验积累,才能准确地判断患者的脉搏情况并辅助诊断疾病。
中医诊断学-脉诊(培训类)

天(两颞动脉)—候头额、颞部
上(头) 人(耳前动脉)—候目、耳
地(两颊动脉)—候口、齿
天(手太阴肺经动脉处)—候肺气
中(手) 人(手少阴心经动脉处)—候心气
地(手阳明大肠经动脉处)—候胸中之气
天(足厥阴肝经动脉)——候肝气
下(足) 人(足太阴脾经动脉)——候脾、胃之气
地(足少阴肾经动脉)——候肾气
医学培训
医学培训
18
(四)寸口诊法
[含义] :
寸口——手腕部桡骨茎突内侧的 一段动脉(桡动脉),又称气口 或脉口。
寸口诊法——指单独切按桡骨 茎突内侧一段桡动脉的搏动,根 据其脉动形象,以推测人体生理 病理状况的一腕后高骨内 侧为关,其前为寸,其后为尺。
第五章 脉 诊
脉诊又称切诊,是医生用手 指对患者身体某些特定部位的 动脉进行切按,体验脉动应指 的形象,以了解健康或疾病,辨 别病证的一种诊察方法。
医学培训
1
谈到中医,人们自然会联想到老中医 神态安详地迷起眼睛,将三根手指搭在 病人的手腕部位,停留片刻后,便告诉 病人你患了什么病,应该如何进行治疗 等等。病人听后,如果说得准确,便会 连连称奇,信服有加。如果说得不准, 便会认为医生的医疗水平差。
医学培训
10
【重点与疑难点】 (一)重点: 1.诊脉在诊断上的作用。 2.寸口诊脉的理论依据、分部与所主脏腑。 3.正常脉象的胃神根及其变化的原因。 4.二十八种病脉的脉象与主病。 5.相兼脉象的临床意义。 6.脉症的顺逆及从舍。 7.按诊的主要内容。
医学培训
11
(二)疑难点 1.遍诊法与三部诊法有无临床价值? 2.寸口六部所主脏腑的依据是什么? 3.正常脉象之有胃气、有神、有根的特点。 4.外界因素、内在因素对正常脉象的影响。 5.一脉主数病,在出现相兼脉时应如何判断? 6.理解按诊中,虚里动高的原因并非仅为宗
中医脉诊学大全详解

中医脉诊学大全详解
脉诊是中医诊断方法之一,通过触诊患者的脉搏来了解身体的状况,进而判断疾病的性质、部位和病情变化。
下面是中医脉诊学大全的详解:
1. 脉象基础知识:介绍了脉象的基本概念、脉搏形式和特点,包括脉搏的节律、力度、速度、长短、宽窄等指标。
2. 脉象分类:根据脉象的特点和病情变化,将脉象分为虚脉、实脉、弦脉、滑脉、数脉、涩脉等不同类型。
3. 脉诊方法:介绍了脉诊的方法和步骤,包括触诊脉搏的位置、用手指的方法、触诊的力度和时间等技巧。
4. 脉象的判断:根据脉搏的形态和变化,通过判断脉象的特点来推断疾病的性质和部位,包括常见脉象的判断和对应的疾病。
5. 脉证学:将脉搏的变化和病情联系起来,研究脉搏在不同疾病中的表现和特点,通过脉证分析来确定治疗方案。
6. 脉诊与辩证论治:将脉诊与中医辩证论治结合起来,通过触诊脉搏来了解病情,进而针对病情进行辩证分析,并制定相应的治疗方案。
7. 脉诊的临床应用:介绍了脉诊在各种疾病中的应用,包括内科、外科、妇科、儿科等不同领域中的脉诊应用。
以上是中医脉诊学大全的详解,通过对脉搏的触诊和分析,中医可以对患者的病情进行判断和治疗。
但需要强调的是,脉诊需要丰富的经验和准确的技巧,需要在具备专业知识的医生指导下进行。
自学中医号脉训练方法

自学中医号脉训练方法
自学中医号脉(切脉)的训练方法主要包括以下几点:
1. 了解基础知识:学习脉诊的基本原理和基础知识,包括脉象的种类、形成原理、变化规律等。
可以通过阅读相关书籍或在线课程来获取这些知识。
2. 练习触摸脉搏:在练习切脉时,需要先学会如何正确触摸脉搏。
可以在自己的手腕上感受脉搏,练习触摸不同种类的脉象,包括浮脉、沉脉、实脉、虚脉等。
3. 观察和记录脉象:在触摸脉搏时,需要仔细观察并记录下所感受到的脉象特征,如脉搏的跳动频率、力度、柔和度等。
通过不断地观察和记录,可以提高对脉象的敏感度和准确性。
4. 不断实践和反思:切脉需要大量的实践和经验积累,只有不断地实践才能提高自己的技能。
同时,也需要不断地反思和总结,找出自己的不足之处并加以改进。
5. 学习并掌握常见疾病的脉象特征:不同的疾病往往有不同的脉象表现,学习并掌握常见疾病的脉象特征,可以帮助自己更好地判断病情。
可以通过阅读相关书籍或向经验丰富的医师请教来获取这些知识。
6. 注重细节和技巧:切脉是一项非常精细的技能,需要注重细节和技巧。
例如,在切脉时需要保持手指的温暖,避免影响到脉搏的跳动;同时,也需要注重放松心情,避免影响到自己的感知能力。
总之,自学中医号脉需要有一定的毅力和耐心,只有不断地学习和实践才能提高自己的技能。
同时,也需要注意科学性和严谨性,遵循科学的方法和原则,避免出现误诊和偏差。
教你把脉脉象脉理

教你把脉脉象脉理脉象分类和辨脉纲领脉诊是中医辨证论治的主要依据。
历代医家分类方法不一,常使人无法适从。
清张石顽对脉象分类最多最细,共分32脉;李濒湖分为27脉;陈修园分为28脉;现一般仍沿用28脉。
据临床体会,脉象分类不宜过多,以免彼此易于混淆。
根据临床需要,对一般常用的28脉,如能鉴别清楚,精心体会,使用熟练,对于指导临床辨证,运用八纲八法诊断疾病,立法用药,即能得心应手。
由于脉象繁多,不易掌握,前人便考虑执简驭繁的办法。
汉张仲景把脉象分为阴阳两大类,以大、浮,数、动、滑为阳脉,沉、涩、弱、弦、微为阴脉。
元滑伯仁主张,以浮、沉、迟、数、滑、涩,六脉统辖各脉,以浮沉候部位,以迟数候至数,以滑涩候形状。
陈修园则主张以浮、沉、迟、数、虚、实、大、缓八脉统各脉。
芤浮脉包括芤脉、革脉、散脉。
沉脉包括牢脉、伏脉。
迟脉包括结、代。
数脉包括促、紧、动。
虚脉包括弱、濡、细、微、短、涩。
实脉包括滑、长、洪、弦。
大脉包括缓脉。
以上28脉,可通过脉位、脉率、脉力、脉形来辨认。
例如浮沉,是脉位的不同;迟数是脉率的不同;大小微细,是脉形的不同;虚实芤弱,是脉力的不同。
这些脉象均是在病邪与正气斗争过程中形成的。
病有表里寒热虚实,体有盛衰强弱,脉象就有浮沉迟数大细长短的不同,故取八脉,作为28脉的纲领,是初学诊脉的一种执简驭繁的方法。
先掌握这八种脉象,再进一步详细体认28脉,由浅入深,循序渐进。
脉学不难体会,今根据前人的分类方法,加以具体化,以浮沉迟数长短细大为纲,而以兼见之脉附于其中。
为使易于分析记忆,编成脉象八纲四言体状歌,附录于后,为初学入门之用:浮脉主表属腑属阳轻手一按形象彰彰浮而有力洪脉火炀浮而无力虚脉阴伤浮而虚甚散脉靡常浮如葱管芤脉血殃浮如按鼓革脉外强浮而柔细濡脉湿伤浮兼六脉疑似当详沉脉主里属脏属阴重手寻按始了于心沉而着骨伏脉邪深沉而底硬牢脉寒淫沉而细软弱脉虚寻沉兼三脉须守规箴迟脉主寒脏病亦是二至三至数目可揣迟而不衍缓脉病解迟不流利濇脉血痞迟而时止结脉郁实迟止定期代脉多死数脉主热腑病亦同五至以上七八病凶数而流利滑脉痰涌数而牵转紧脉寒攻数而时止促脉热烘数见于关动脉崩中数见四脉休得朦胧长主素强得之最罕上鱼入尺迢迢不短长而端直弦脉属肝指下迢迢气郁多见短脉素弱不由病伤上下相准缩而不长多因禀虚瘦枯其相诸脉见此宜补阴阳细主诸虚蛛丝其象脉道属阴病情可想细不明显微脉气殃细而小沉弱脉失养细有三脉辨须明详大主诸实形阔易知阳脉为病邪实可思大而涌沸洪脉热司大而坚硬实脉邪肆大兼二脉病盛邪炽健康人脉象应为一次呼吸跳4次,寸关尺三部有脉,脉不浮不沉,和缓有力,尺脉沉取应有力。
(新)古中医脉法实战班(医学健康行业讲座培训课件)

(医学健康行业讲座培训课件)
古中医脉法
这些都比较形象地描述了浮脉这种漂浮,轻浮,向上浮的这个形象和动态。 据此,浮脉需要与别的脉作一下鉴别:
第一个需要鉴别的是无根脉,无根脉的特点是按之突然消失,我们以前在讲 脉的时候就讲过这个无根脉,这种脉浮取重取有,稍一用劲儿就没有了,好 像是我们下台阶一样,这脚突然一步迈空了,然后一下子就没有了,这是这 个无根脉。
(医学健康行业讲座培训课件)
细(小)脉
古中医脉法
(医学健康行业讲座培训课件)
古中医脉法
定义:细脉只是指脉体窄细,没有其他别的条件参与。
《内经》、《难经》上常把细脉与小脉并称。
《脉经》上细脉、小脉合并统称细脉。这对后世脉法起了指导性的作用,后 世脉学著作大都演自脉经。
在后世脉法中,大多数人都同意细脉、小脉合并为细脉的说法,但是也有提 出质疑的,后世虽然对细小合并提出质疑,但细脉在后世医家上分歧不大。
古中医脉法
洪脉 & 细脉
(医学健康行业讲座培训课件)
洪(大)脉
古中医脉法
(医学健康行业讲座培训课件)
古中医脉法
定义:洪脉脉体宽大,无其他任何因素的参与。
《内经》、《难经》上常把洪脉与大脉并称,在季节上,常说钩脉。后世脉 法除描述季节性脉时,一般不用钩脉这个称呼。但是洪、大仍并用。
《难经·七难》提到“太阳之至,洪大而长。”
(医学健康行业讲座培训课件)
目的和要求
➢ 找到脉感 ➢ 正确记录脉象 ➢ 准确掌握十种脉象
古中医脉法
(医学健康行业讲座培训课件)
十种脉象
阳脉
洪(大)脉 浮脉 数脉 滑脉 弦脉
古中医脉法
阴脉
细(小)脉 沉脉 迟脉 涩脉 虚脉
中医切脉知识点总结

中医切脉知识点总结一、中医脉诊的基本知识1.脉象的基本概念脉象是通过触摸患者的动脉来判断患者身体状况的诊断方法。
脉象在中医理论中被称为“脉”,它包括了脉搏的位置、频率、节律、形态、力度等方面的信息。
2.脉象的测量方法脉象的测量需要患者放松,坐在椅子上,双手自然垂下,医生可以使用三指按压患者的动脉,以了解患者的脉搏情况。
脉象的测量需要医生的经验和技巧,需要通过多次触摸才能正确判断患者的脉象。
3.脉象的诊断内容脉象可以反映人体的脏腑功能状态、脏腑之间的相互关系以及疾病的性质和病位。
通过触摸患者的脉象,可以了解患者的脏腑功能情况、疾病的发展阶段以及病情的轻重缓急。
4.脉象的诊断意义脉象是中医诊断的重要依据之一,通过触摸患者的脉象可以提供重要的诊断信息,有助于中医医生准确判断患者疾病的性质和位置,为后续的治疗提供重要参考。
二、脉象的分类1.按位置分类脉象按位置可分为远脉和近脉。
远脉是指远离心脏的动脉,如手腕部的尺动脉和搏动脉,近脉是指靠近心脏的动脉,如颈动脉和股动脉。
2.按频率分类脉象按频率可分为迟脉、数脉、濡脉、弦脉、结脉、涩脉等。
迟脉是指脉搏慢而稳,数脉是指脉搏快而稳,濡脉是指脉搏软而缓,弦脉是指脉搏紧而有力,结脉是指脉搏紧而有力,涩脉是指脉搏紧而无力。
3.按节律分类脉象按节律可分为洪脉、虚脉、实脉、驳脉、弦脉等。
洪脉是指脉搏有力而无力,虚脉是指脉搏有力而无力,实脉是指脉搏有力而无力,驳脉是指脉搏有力而无力,弦脉是指脉搏有力而无力。
4.按形态分类脉象按形态可分为浮脉、沉脉、细脉、宽脉、长脉、短脉等。
浮脉是指脉搏有力而无力,沉脉是指脉搏有力而无力,细脉是指脉搏有力而无力,宽脉是指脉搏有力而无力,长脉是指脉搏有力而无力,短脉是指脉搏有力而无力。
三、脉诊的应用1.辨证施治中医脉诊可以帮助中医医生辨别疾病的性质和病位,为后续的治疗提供重要的依据。
通过触摸患者的脉象,可以了解患者疾病的轻重缓急,有助于中医医生进行辨证施治。
古中医脉法培训班口诀

古中医脉法培训班口诀
一、浮脉类(轻取即得浮脉主,浮洪濡散芤革全)浮脉表征虚阳浮,举之有余按不足。
1.浮脉:举之有余按不足,表证为主虚阳浮。
洪脉阔大实有力,来盛去衰热盛独。
2.洪脉:脉体阔大实有力,来盛去衰热盛主。
浮大中空葱管如,失血伤阴芤脉布。
3.濡脉:濡脉浮细软无力,虚证湿困二类主。
中空边坚革搏指,亡血失精产崩枯。
4.散脉:浮取散漫而无根,脉力不匀伴至数,脏气散漫无根力不均,脏绝元散有至数。
将绝元气散。
濡脉浮细软无力,虚证湿困要记住。
5.芤脉:浮大中空如葱管,伤阴之际如失血。
二、沉脉类(重按始得沉脉类,沉脉伏脉弱与牢)沉脉轻取皆不应,重按始得病主里。
1.沉脉:轻取不应重按得,沉脉主里是唯一。
重按筋骨得伏脉,邪闭厥证并痛极。
2.伏脉:重按推至筋骨得,邪闭厥病与痛极。
沉细无力软弱脉,气血俱虚及阳气。
3.弱脉:弱脉沉细无力软,阳气虚衰气血虚。
沉按实大弦长牢,阴寒内积疝癥积。
4.牢脉:沉按实大而弦长,疝气癥积阴寒积。
三、迟脉类
1、脉大小:主管察气,脉大气旺,脉小气虚。
2、脉快慢:主管察精,脉快精虚,脉慢精足。
3、脉硬软:主管察火,脉硬火多,脉软火少。
4、脉浮沉:主管表里,脉浮表症,脉沉里症。
5、脉匀乱:主管察安危。
脉匀则生命及心脏平安,脉乱则生命及心脏危险。
灵枢五行脉高级班课程

灵枢五行脉高级班课程灵枢五行脉高级班课程是一门专注于中医学的课程,主要涉及脉搏诊断方面的高级技术和知识。
在这门课程中,学员将学习如何通过触摸和观察患者的脉搏来判断身体的健康状况,进而进行诊断和治疗。
我们将介绍脉搏的基本知识。
脉搏是人体血管中血液流动产生的一种有规律的跳动感觉。
根据传统中医理论,脉搏的跳动与人体五脏六腑的功能和病理状态有密切关系。
通过观察脉搏的节律、频率、力度、深浅等特征,可以了解患者的体质、脏腑功能、疾病发展等情况。
在灵枢五行脉高级班课程中,学员将深入学习五行理论在脉搏诊断中的应用。
五行理论是中医学的重要理论之一,将人体与自然界的五行(木、火、土、金、水)相对应,通过观察脉搏的特征来判断五脏六腑的健康状况。
学员将学习如何根据脉搏的特征来判断患者所属的五行属性,从而指导治疗方法的选择。
灵枢五行脉高级班课程还将介绍脉搏诊断的常见病症。
学员将学习如何通过观察脉搏的特征来判断患者是否患有常见疾病,如心脏病、肝病、肾病等。
通过分析脉搏的变化,可以提供有价值的信息,辅助医生进行准确的诊断和治疗。
灵枢五行脉高级班课程还将教授学员一些高级的脉搏诊断技术。
例如,学员将学习如何通过脉搏的触诊来判断患者的病情,如脉搏的硬度、滑润度等。
学员还将学习如何通过脉搏的观察来判断患者的病情,如脉搏的颜色、形态等。
这些高级技术将帮助学员提高脉搏诊断的准确性和灵敏度。
灵枢五行脉高级班课程还将提供丰富的案例分析和实践机会。
学员将有机会观察和分析真实患者的脉搏,并根据所学知识进行诊断和治疗。
这将帮助学员巩固所学知识,并提高实践能力。
灵枢五行脉高级班课程是一门专注于脉搏诊断的高级课程,通过学习脉搏的观察和触诊技术,学员将能够准确判断患者的健康状况和疾病情况。
这门课程将为学员提供丰富的理论知识和实践机会,帮助他们成为优秀的中医脉搏诊断专家。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四
浮 取浮
、 、
、
诊脉 方法 与 注意 事 项
按
。
、
不 是单 纯 的 一 种 脉 象
如
,
常 常是 儿 种脉 象 同 时 出 现
,
。
弦 滑或濡 数都是 两 种 脉 象 同见 的复 合脉
。
沉细滑
中
、
沉 四 部 诊脉 法 笔者 体会
,
。
。
古人 测 脉大 多
、
数 则 是 四 种 脉 象 同 时 出现 的 复 合 脉 象
,
千 结等 症 状 五 味子
认 为是 肺阴 虚
、
用 沙参
、
麦冬
天冬
。
从 久 咳伤 阴 考虑
为何 无 效
,
百合
玄参
,
川贝
、
银花
,
、
批把叶
、
板蓝根 刻
例
用 了不 少 止 咳 成 药
为什么咳 仍不止 了
等养 阴 清 热 止 咳 药
名
已 服 十余剂
仍 无 明显 疗 效
中 国 中 医 研 究 院 研 究 生 部教 研 室
,
牡
、
弱
微
’
、
短
、
、
⑧ 实脉
、
长
、
。
手 即 得者为 浮
,
稍 用 力 即 是 中部
。
再 加 力以 至 于 至 筋
、
、
勿 气脉
涩
、
虚
弱
微
、
散
弦
。
⑧ 血脉
细
、
弦
、
骨 间为 按 沉 部
。
扎
。
寸 口 分 部主病 法
腑 的 认 识 大 同小 异
,
。
历 来对 寸
,
关
尺 所主脏
,
以 上 分 类 方 法 的 优越 性 在 于 和 病 机 结 合 比 较 紧
冷
、
产
、 了
、
表脉
结
濡 滑
、
、
一部
,
按
,
,
沉 作 为一 部
,
。
浮 中部 听 得 脉 象 土 功 能 方 而
,
卜 八越
沉
玫 敌
、
、
、
注 动
丫
寒咔
。
迟
、
缓
洪
的疾病
飞 为抚 证
按沉部听得咏象 主实 质
。
为 本病
,
紧
啦
铆
热脉
、
、
、
疾 代
。
促
以 虚脉
实
、
、
这 样就 不 至 于 为 假 象 所 迷 惑
诊脉 法和 一般略 同
如 在表 在 里
,
没 有 定 量甚 至 定 性 的 客 观 指 标 病人体 质 各 异
。 。
,
加上病情千
。
诊 脉 就 能 诊 断 疾病 的 医 生 是 很 高 明 的
。
通
,
,
所 以 诊脉是 一 件非常 细 致精
过 诊 脉 确 实 可 以 了解 疾 病 的 重 要 情 况 属 寒 属热
“
,
,
微 的工 作
一般认 为
,
左 寸 主 心 与小肠
左
密
,
同时 又 体现 了 各 类脉 象 的 主 要 区 别点
里 脉主 病 在里
,
例如
,
表
关 候肝 胆
胃
,
,
左尺 候肾
。
右寸
龙
肺与 大 肠
,
右 关 候脾
、
脉主病在表
区别
,
同 时 又 在部 位 上 有 明 显
,
右尺 候命门
所 以诊 脉 时应 当 以 食 指
中指 和 无
寒 脉 多 主 寒证
例 年
蔡
月
》
,
病 历 摘 要
热
,
咳 嗽三 月 余 头痛
、
起病 时 因 冒雪 受 寒
,
、
,
当 即恶寒
,
、
发
骨痛楚
。
经 治 疗后 外 感症 状 消 除
但从此
女
。
岁
,
中学 生
。
初 诊时 间
,
咳嗽不止
。
曾服 养阴 清肺 膏
批 把 止咳 露 等 中成 药 二
,
日
十余瓶 无效
,
现仍咳嗽
,
,
畏寒
,
背冷
,
痰 多而 清稀
。
,
按 部主 偏 于 里 或 营 分
浮
、
虚湿 郁
、
,
后者 主 肝 郁 内 热
, ,
临 诊 尤 当注 意
。
为 了帮 助
,
沉 部 完 全 主 里 或 血分 沉 四 部分 法 很 难 掌 握
对 于 初学 者 来 说 可 以 分 作 两部
,
中 按
初 学 者打 好 基 础
将陆续着重 介 绍
脉 的 脉 象 形态
各 种检 查 也 很 完 整
,
就 是 因为 缺 少 了 脉
王 叔 和 著 有 我 国第 一 部 脉 学 专 著《 脉 经 》
他 说过 诊脉
”
和 舌 的情 况
因 此 就不 能 按 照 中医 的 标 淮 进 行 正确
,
是 在 心 易了
“
、
指下难 明
,
解 决 指 下 难 明 的 办法 就
,
“
的 辨证施 治
沉 虚
、
诊脉
体位 以 坐 位或平 卧 位为 宜
,
前臂 平 展
,
与心 脏
迟
、
数
、
噬
。
、
实为 纲 领脉
,
以应表
、里、寒 热 Nhomakorabea,
、
、
基本 同高
松 开 手 表 等物
,
,
腕 部 垫一 软 垫
以右诊左
, ,
医 生平 心
、
实的病 机
一
这 儿 种 脉 既 常 见 而 又 容 易 辨认
此外 滑脉 主痰 食
, ,
确实
,
静气
未 完待 续
,
即浮
、
中作为
近 似 脉 鉴别
主 病 及 常 见兼 脉
诊
咳嗽
,
、
痰少
,
,
色 白而 粘 稠
,
,
口 渴喜冷饮
。
,
大便千
岑岑 岁 只 义 理 拼
义拭
丫丫
咳
请 您
辨 治
户 冷 侧 狡
}
嗽
结
脉滑数
舌质红
,
。
共 黄腻 而 干
,
例
答 案 见下 期
年
、
董
月
日
。
男
岁
,
工人
。
初诊 时 间
滚 火 火 效 议效 沐
谑
。
,
调息 以诊
,
以 左诊 右
不 得 喧 哗戏
,
应 当 首先 堂 握 脉 多肝 郁
见
,
,
。
濡脉主 湿邪
,
弦
每诊 一脉
。
必 至五 十动
不 清 者 续 诊五 十 动
必
并
例
洪 脉 多热 病
。
各主一大病机
临床 十分 常
青而 后 已
也应 当加 以 注 意
从临 床 上看
,
大 多数 疾病 所 表 现 出 来 的 脉 象
捌
一 确
导 一 岖 一
汽 户 人声 、 一
中
医
脉
学
铺
导
第一 讲
中 医 脉 学 概 述
赵 绍 琴
在 实践 中不 断提 高 诊脉 技 术
,
北 京 中医 学 院教授
地 学 习研究
,
从而提高
一
诊脉
,
、
为 什 么 要 学 习 中 医 脉诊
,
庙床 水 平
。
又 称切脉
俗称 搭 脉
、
号脉
,
是 中医 诊 断
闻
、
疾病的重 要方 法之一
形态
、
第二 讲
脉
诊
赵 绍 琴 教授
各
论
北 京 中 医 学院
。
,
学 习 脉 诊 首先 要 掌 握 各 种 脉 象 的特征 一 般 说 来
者 表
,
必是感寒 得 而愈
。
虽有发热
,
但慎勿用 凉药
,
当 辛温 解
出现 的部 位 力
。
、
形 脉的
热 脉 多主 热 证
,
两 者 又 多能 从
,
名指分别诊查寸 象
。
、
关
、
尺
,
以 便 获得谁 确 的 各 部 脉
” ,
至 数上加以区分
虚 脉 多主 正 气 虚 实脉 则 土 邪 气 实
至 于 气 脉 主 气病 为 多
。
两 者的 形态 差 别也 很 显 著
,
血
。
《
内经 中说 诊 法 常 以 平 旦
,
》
“
说 明 诊 脉 时病
,
,
咳 嗽 已延三 月 肺部 感染 的 西药 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