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白居易诗歌与音乐的关系

合集下载

浅议诗词中的音乐与音乐中的诗词

浅议诗词中的音乐与音乐中的诗词

浅议诗词中的音乐与音乐中的诗词诗词与音乐本来是两种不同的艺术,诗词是以文字为载体,通过视觉,给人以丰富的情感体验;而音乐是以声音为载体,通过人的听觉,从而给人以美的享受。

当诗词与音乐的结合时:诗词以文字的形式将音乐加以记述、描绘呈现给人们;音乐则通过演奏音乐声音的方式将诗词表演给听众。

琵琶是我国最为传统民族弹拨乐器之一,有着两千多年的历史,其音色优美,左右手演奏技巧繁多,是民族器乐中表现力最为丰富的乐器。

在中国古代文学史上,有许多描写琵琶及琵琶表演的诗词、诗歌。

根据我国当代琵琶教育学者庄永平在20XX年所编着的《琵琶手册》中统计,仅唐代诗词中出现的与琵琶相关的、并且较为有名的诗词作品就有近百首余首。

这其中有描写琵琶演奏者的,如《诉衷情?小莲初上琵琶弦》;有描写诗词曲和歌调方面的,如《琵琶行》、《琵琶歌》等。

唐代诗人白居易就写了《琵琶行》、《春听琵琶兼简长孙司户》、《代琵琶弟子谢女师曹供奉寄新调弄谱》等多篇与琵琶有关的诗词。

从这些古老的诗词作品中我们可以看到,琵琶演奏艺术在中国是具有非常深厚的文化艺术底蕴的。

在众多的歌咏琵琶的诗词中,以白居易的名篇《琵琶行》最具代表性。

本文以唐诗《琵琶行》和琵琶协奏曲《琵琶行》为例,来分析诗词与音乐的结合。

一、唐诗《琵琶行》中的音乐描写《琵琶行》是唐代诗人白居易写的一首长篇叙事诗。

诗里所描述的是作者由长安贬到九江期间,夜晚在船上聆听一位长安琵琶女弹奏琵琶,诉说自身不幸遭遇的故事。

诗中对琵琶的表现形式、演奏技法、乐人、乐音、乐境等进行了形象、生动的描写,绘声绘色地再现了琵琶那千变万化的旋律音响的丰采,让人觉得这不仅仅是一首叙事诗,更是一首音乐诗。

因此唐诗《琵琶行》无论是在我国的文学史上还是在音乐史上,都具有不可替代的独特地位。

《琵琶行》中白居易细腻地刻画了琵琶女精湛的演奏技术和琵琶乐曲的动人音响,将听觉转化为视觉,使音乐更加形象、生动,不得不让我们惊叹诗人深厚的音乐修养和艺术才华。

白居易音乐诗中的音乐美学思想的(二)

白居易音乐诗中的音乐美学思想的(二)

白居易音乐诗中的音乐美学思想的浅谈(二)正如艺术的核心本质是审美一样,艺术的核心功能也应该是审美,音乐艺术也不例外。

当白居易以艺术家的身份面对音乐时,他的注意力就集中到音乐的审美功能上了。

其“音乐诗”表现了诗人对音乐的审美功能的认识,这种认识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音乐具有移情作用。

所谓移情,就是将外在的物象世界置换为琴乐里的精神世界。

简言之,就是在音乐的创造过程中,运用联想和想像的手法,塑造一个鲜明的音乐形象,使意境更加深远,使音乐获得更感人的力量。

关于音乐的移情作用,早在《乐府古题要解》中就曾以伯牙学琴于成连的经过来说明。

白居易的很多音乐诗都涉及了音乐的移情作用,如“猿苦啼嫌月,莺娇语呢风。

移愁来手底,送恨入弦中。

”(《筝》)“弦”作为一件乐器的一部分,本来只是一种客观存在的物体,只是因为将“愁”移入手底,然后把“恨”送入弦中,才使得原本毫无情义的“弦”,演奏出了肝肠寸断的音乐,这是因为人的情感已经移到了音乐中。

再如:“第一第二弦索索,秋风拂松疏韵落。

第三第四弦泠泠,夜鹤忆子笼中鸣。

第五弦声最掩抑,陇水冻咽流不得。

五弦并奏君试听,凄凄切切覆铮铮。

铁击珊瑚一两曲,水写玉盘千万声。

”(《五弦弹》)每一根弦都各自表达不同的意象,五根弦合奏又体现出另一番意境。

白居易在《和思旧乐》中对“音乐的移情作用”作了详细地阐述:“我为此山鸟,本不因人生。

人心自怀土,想作思归鸣。

……峡猿亦无意,陇水覆何情。

为入愁人耳,皆为断肠声。

”在白居易看来,山鸟、峡猿、陇水都本无情义,都只因为人将自己的情感移入到声音中,它才具有了巨大的感人心魄的威力。

第二,音乐具有联想作用。

与其他的艺术门类相比,音乐虽然具有长于抒情的优点,但并不长于叙事。

不过,这并不是否定音乐具有联想作用。

白居易的音乐诗就充分地利用音乐的联想作用,来表现诗人对音乐内涵的把握,以及诗人从音乐中得到的美的享受。

通过白居易的诗,我们似乎可以还有当时的场景,甚至“听到”音乐。

唐代音乐与诗词的关系探究

唐代音乐与诗词的关系探究

唐代音乐与诗词的关系探究一、引言在唐代,音乐和诗词都是非常重要的艺术形式。

它们相互影响、交织在一起,共同构成了唐代文化的瑰宝。

本文将探究唐代音乐与诗词之间的密切关系,并展示它们对彼此的影响和相互补充。

二、音乐与诗词的联系2.1 共同渊源音乐和诗词在中国古代历史中都有着悠久的传统。

两者都源于古人对自然、美好生活及情感表达的追求,这使得它们有着共同的渊源。

2.2 音律与韵律唐代音乐注重音律,而唐代诗歌也注重韵律。

这使得两者在结构上具有一定的相似性。

许多著名古琴曲就是根据著名的唐诗来作曲的。

2.3 表达情感无论是音乐还是诗歌,在表达情感方面都具有独特优势。

唐代音乐以琴、瑟等乐器表达情感,而唐诗则通过运用丰富的修辞手法和意象来传递作者的情感。

三、音乐对诗词的影响3.1 曲调与节奏唐代音乐的曲调和节奏对于诗词创作有着直接影响。

许多古琴曲的旋律和节奏被诗人借用,成为了他们创作时的灵感源泉。

3.2 音乐鉴赏培养文人在唐代,文人多才艺兼备,懂得欣赏音乐是其中的一项重要素质。

这种音乐素养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和创作诗歌,并使其作品更加富有艺术性。

3.3 交流催化创作音乐会上的演出为文人提供了一个互动交流的平台。

他们可以在这里相互启发、借鉴,从而激发更多的创作灵感。

四、诗词对音乐的影响4.1 启迪曲调与旋律著名诗人的优秀作品经常被转化成美妙的音乐旋律。

这些诗歌通过语言之美启发了作曲家,促使他们创作出了与诗意相契合的曲调和旋律。

4.2 灵感的源泉唐代诗词中蕴含着丰富的意象和情感,这对音乐家来说是一个灵感的宝库。

他们可以从中汲取营养,并将其转化为动人的音乐作品。

4.3 文字与乐器结合一些文人还尝试用文字来描绘特定乐器演奏时的声音,让读者可以通过阅读达到听觉上的体验。

这种结合为音乐创作提供了新的思路。

五、结论在唐代,音乐和诗词之间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它们相互影响、相互渗透,为那个灿烂辉煌的时代增添了更多艺术之美。

唐代音乐与诗词所展现出来的文化底蕴至今仍然被人们推崇和欣赏,并对后世文化产生深远影响。

从音乐的角度来分析白居易的《琵琶行》

从音乐的角度来分析白居易的《琵琶行》

从音乐的角度来分析白居易的《琵琶行》【摘要】《琵琶行》是唐代著名诗人白居易的代表作之一,通过音乐的角度来解读这首诗歌可以更深入地理解其内涵与艺术价值。

本文从节奏与韵律、曲调与旋律、音色与表现方式、编曲与演奏技巧、情感表达等方面对《琵琶行》进行分析,揭示了白居易在诗意中融入了丰富的音乐元素。

文章探讨了这首诗歌作品对后世音乐的影响和启示。

通过对《琵琶行》的音乐性和诗意的结合的深入研究,可以更好地理解白居易的创作意图和对音乐的独特理解,同时也能够拓展读者对此诗歌作品的欣赏视野。

【关键词】白居易、《琵琶行》、音乐分析、节奏、韵律、曲调、旋律、音色、表现方式、编曲、演奏技巧、情感表达、音乐性、诗意、影响、结合。

1. 引言1.1 背景介绍唐代诗人白居易是中国文学史上的重要人物之一,他的诗歌作品以写实主义风格、情感真挚而著称。

《琵琶行》是白居易的代表作之一,通过描写琵琶女的悲愁心境,表达了对逆境中坚韧不拔的追求与坚持。

背景介绍中,我们需要了解白居易创作《琵琶行》的时代背景和个人经历,以及该诗作对当时文学界的影响。

唐代是中国古代文化辉煌的时期,文人雅士们的创作活动极为活跃,白居易正是在这个时代涌现出来的一位才华横溢的诗人。

他在政治生涯中屡受挫折,被贬谪到岭南地区,这种经历不仅影响了他的政治理想,也深刻地影响了他的文学创作。

在这种背景下,白居易写下了《琵琶行》,展现了他对生活坎坷遭遇的感受与独特见解。

这首诗歌以其深刻的内涵和优美的诗意语言,成为中国古代文学史中的珍贵遗产,对后世文学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1.2 作品概述白居易的《琵琶行》被誉为中国古代文学史上一篇最具有音乐性的诗歌之一。

这首诗以琵琶为主题,描绘了一个流浪艺人弹唱琵琶的形象,表现了他内心的孤独和苦闷。

作品通过琵琶的音乐表达,展现了作者对生活的感慨和对人生苦乐的思考。

白居易以细腻的笔触,描绘了琵琶的音色、演奏技巧以及表现方式,使整个作品充满了音乐的魅力。

论唐诗的音乐之美

论唐诗的音乐之美

论唐诗的音乐之美本文试图通过对唐诗中所蕴含的音乐之美的研究,发掘唐诗与音乐之间的深厚渊源,使人们对于中国传统文化艺术有更深刻的认识。

一、唐诗与音乐的关系(一)乐中有诗在唐诗中,有很多作品本来就是描写音乐题材的,配上音乐就是传世名曲,随着音乐的传播,这些诗歌作品也广为流传,最著名的当属白居易的《琵琶行》。

李贺《李凭签摸引》、韩愈《听颖师弹琴》等作品也属此类。

还有一些唐诗,甚至就是当时流传的一些歌调里的歌词。

由于所处的社会地位相近,唐代诗人与乐工、歌者的关系往往比较密切,他们常常会去观赏歌舞,听琴赏乐,并以诗歌记录下过程和心情,而乐工和歌者也会把诗人刚刚创作的诗歌谱曲,并在酒肆和庙堂中传唱下去。

从唐代流传至今的古典音乐《阳关三叠》,正是当年著名诗人王维的名作《送元二使安西》谱曲之后的产物。

由于唐代在演唱此诗时,首句只唱一遍,后三句叠唱,各唱两遍,而诗中又有“阳关”二字,故称《阳关三叠》。

“渭城朝雨渑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劝君更饮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这首诗表达了人们最为普遍的一种惜别之情,情景交融,含蓄真挚,谱成歌曲后,更加感人肺腑,受到世人的推崇,是当时一首很受欢迎的“流行歌曲”。

《阳关三叠》在明代时曾被编成琴曲演奏,又在上世纪被改编成合唱,一千多年来传唱不衰,堪称唐诗入乐的经典范例。

在唐代,诗歌即歌词,唐诗入乐进行歌唱,这是再普遍不过的现象。

(二)诗中有乐不仅仅唐诗入乐的现象很普遍,在唐代,音乐入唐诗更是时尚之举。

不夸张的说,音乐就是唐诗的恒久不灭的主题。

据不完全统计,在唐代流传下来的五万余首诗歌中,有近两千首的内容都与音乐有关。

许多著名诗人不仅仅是文学大家,同时也对音乐很有研究,精通音律善于作曲。

李白、杜甫、白居易、王维等唐诗名将,都写下了大量与音乐有关的诗篇。

其中,酷爱丝竹之声和操琴之乐的白居易,一个人就写下有关音乐的诗歌近五十篇,由此可见“音乐入诗”之广泛性。

音乐入唐诗,主要有如下表现形式。

浅谈中国音乐与古诗词的关系

浅谈中国音乐与古诗词的关系

浅谈中国音乐与古诗词的关系我国历代文化里,诗歌与音乐的关系密不可分。

音乐不仅对我国诗歌的内容、题材、形式和风格的形成有着深远的影响,对中国历代诗歌的生成、传播以及发展也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诗歌与音乐在向现代文明发展的过程中,两者时分时合。

诗歌是一种人们非常喜欢的艺术形式,要想弄清诗歌与音乐的关系,首先要弄清诗的根。

“诗歌”,顾名思义,“诗”和“歌”是密不可分的,好诗的诞生激发了音乐的多样化,它们就是这样相辅相成地陪伴着。

一、我国历代诗歌与音乐的历史关联性诗是最早绽露的文学萌芽。

诗和音乐像一对孪生的姐妹,从诞生之日起就紧密地结合在一起,以它特有的声情韵律感染着万千读者,影响着人们的精神世界。

(一)诗歌与音乐的渊源我国古代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中的每一首诗,都是可以合乐歌唱的,“风”“雅”“颂”便是根据音乐特点所做的分类。

从《诗经》到《楚辞》,以至律、绝、词、散曲,都清晰地展现了我国古代诗歌创作中对音乐美的追求与进步的足迹。

历代文论对此问题也不乏探索与灼见。

白居易在《与元九书》中说:“诗者,根情,苗言,华声,实义”;袁枚《随园诗话》说“其言动心,其色夺目,其味适口,其音悦耳,便是佳诗”;明代诗论家谢榛的《四溟诗话》主张“诵要好,听要好……诵之行云流水,听之金声玉振”;清人刘大在《论文偶记》中说“积字成章,积章成篇,合而读之,音节见矣;歌而咏之,神气出矣。

”从几千年的中国文化来看,诗歌和音乐相结合更是水乳交融的艺术表现手段。

诗歌与音乐有很多共同之处,它们都是以抒情见长,都十分讲究节奏、韵律、音调。

我国历代诗歌都具有格律化、音乐性、“韵律美”。

在古代文化里,“音乐入诗”是个热门的话题。

音乐艺术,可谓是古代传承下来的“永恒主题”。

诗歌传唱的盛行不仅为古代文化的传播发展、继承做出了贡献。

使我国历代、现代的诗歌和音乐紧密地结合在一起。

从诗歌与音乐文化渊源的角度来研究,是一个极其重要的视角,这会使我们对诗歌与音乐之间的认识变得更加全面和清晰。

白居易的《琵琶行》与唐代音乐文化

白居易的《琵琶行》与唐代音乐文化

白居易的《琵琶行》与唐代音乐文化
简介
《琵琶行》是唐代诗人白居易所作,以描写魏操女弹奏琵琶时的情景为主题。

该诗展现了唐代音乐文化的独特魅力,同时也反映了当时社会背景与艺术风貌。

唐代音乐文化概述
1.音乐在唐代社会中的重要地位:受到皇室和贵族的赞赏与支持,在宴会、
礼仪、娱乐等场合广泛使用。

2.音乐种类:詞曲、雅樂、俚謠等。

雅樂是指皇室和贵族演奏的正式音乐,
而俚謠则更贴近民间。

描写琵琶行中的音乐元素
1.独特的节奏感:通过对琵琶弹奏技巧的描述,表现出快速连续的清脆音符,
让读者能感受到旋律中跌宕起伏的情绪。

2.柔美悠扬的旋律:作者将琵琶行称为“艳歌”,描述了魏操女婉转动听的
演奏声音,使读者仿佛能听到这美妙的旋律。

3.表现琵琶所传达的情感:通过描写魏操女在演奏时的姿态和神情,展示出
琵琶作为一种乐器所具有的表达力,以及文化艺术中融入了感性与美学。

白居易与唐代音乐文化的关系
1.白居易是唐代著名诗人之一,对音乐和艺术有深厚的造诣。

2.白居易的《琵琶行》通过对琵琶艺术的赞美与歌颂,反映了他对传统文化
和音乐的热爱与推崇。

3.该诗将琵琶演奏者身世坎坷、沧桑心境等元素融入其中,在揭示唐代社会
风貌的同时也蕴含了白居易个人情感。

结论
《琵琶行》展现了白居易对于音乐和唐代音乐文化的理解与喜爱。

通过诗中对琵琶艺术形式特点和演奏技巧的描述,以及对琵琶所传达的情感和文化内涵的表达,展示了唐代音乐文化的独特魅力。

《琵琶行》也成为了唐代文学中一部重要的音乐文化创作,对后世的音乐艺术与文化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论白居易音乐诗及其中的音乐美学思想

论白居易音乐诗及其中的音乐美学思想

论白居易音乐诗及其中的音乐美学思想白居易(772~846)是中国唐代一位著名的文学家,他的文学生涯可以追溯到唐玄宗初期,其文学作品丰富多彩,即使在今天他的文学作品仍然受到极大的关注与欣赏。

本文将以白居易的音乐诗及其中的音乐美学思想为核心,探讨其音乐美学思想的魅力所在,并思考它对当今社会的现实意义。

白居易是一位多才多艺的文学大家,他不仅擅长长篇叙事诗,其浅墨扁笔的诗句更是令人着迷,例如他的《清明》、《神仙》、《潭州》等经典诗词,无一不是真情流露的动人之作。

但就其诗歌的类型而言,他最出名的要属以音乐为主题的“乐府诗”。

他的音乐诗写出了大自然令人着迷的神奇美景,以及人们内心深处的温馨情感,同时还提出了他对音乐美学思想的独到理解:一种于节奏而非声乐完美结合的美,是音乐最深层次的魅力。

白居易在他的音乐诗中,把自然中节奏与人类内心的感受结合得恰到好处,将节奏吟咏出令人动容的美,反映出他的音乐美学思想。

他认为节奏是人们表达感情的基础,能触及人们内心最深处:“歌既陶醉了草木,正可满足静中之心”,“歌乐如此,柔和入耳;百愁已尽,只应一声”。

正如白居易所言,音乐动人心魄,可使人感受到和睦、安逸和快乐。

在其“清明”中,白居易写到“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这句诗歌也展示了白居易对音乐美学思想的真挚理解。

白居易的音乐诗,以及其中所提出的音乐美学思想,今天仍然具有一定的实用价值。

首先,其音乐美学思想强调了节奏的力量,即用节奏去表达感情,此举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并把握节奏,以实现自我表达;其次,他的节奏诗也可以令人们感受到音乐的美妙,去体验音乐的力量,了解其对生命的足够的重要性。

综上所述,白居易的音乐诗及其所提出的音乐美学思想,在当今社会仍然具有可贵的现实意义。

他的音乐诗体现了人们对节奏的尊重和遵循,并藉此表达自身的情感,白居易的音乐诗更是给予我们美丽且可贵的智慧。

论白居易音乐诗及其中的音乐美学思想

论白居易音乐诗及其中的音乐美学思想

论白居易音乐诗及其中的音乐美学思想白居易(772-846)是唐代诗人,也是中国历史上最具影响力的音乐诗人之一。

他的音乐诗深受千百年来众多读者的喜爱,并被认为是中国古典音乐历史上的一个里程碑。

白居易的音乐诗不仅是有关音乐的诗歌,而且还反映出他的音乐美学思想。

这些音乐思想从抽象的角度探讨了唐宋文化及其产生的影响,为中国古典音乐的发展提供了宝贵的指导原则。

一、白居易的音乐诗白居易的音乐诗,按生活经历分成三部分:早期的浪漫抒情诗歌,中期的绅士主义和清新风格诗歌,以及晚期的谨慎思考诗歌。

早期的诗歌受到周代桂林民歌的影响,诗句朴实恬静;中期的诗歌则通过个人独白表达了他的思考和渴望;晚期的诗歌则更多地反映了他的音乐价值观以及对中华文化的追求。

白居易还编排了多种不同类型的音乐,其中包括抒情性的诗歌、柔和浪漫的曲调、热情洋溢的抒情音乐、充满情感的吟唱诗歌、简单明了的旋律等等。

他常常将这种多种不同风格的音乐融合在一起,使其成为一种独特而吸引人的音乐诗。

二、白居易音乐美学思想白居易认为,音乐是一种力量,可以表达人类最深层的情感,也可以抚慰灵魂。

他认为,音乐的创作可以促进人的思想及精神发展,以及艺术的进步。

为了使音乐更具有表现力和感染力,白居易鼓励人们把心灵的渴望与优美的旋律相结合。

他认为,以美的旋律把深刻的思想融入音乐中,可以带来深刻的思想体验。

此外,他还提倡探索不同风格的音乐,发掘其中的精髓,将其融合在一起,从而创作出一种统一而具有感染力的高品位音乐。

例如,他将西洋和中国传统音乐元素融合在一起,创作出具有抒情感染力的音乐诗,使其成为中国文化发展史上的一页。

总之,白居易的音乐诗以及其中的音乐美学思想,深深注入了中国古典音乐的发展史,并且仍然有着深远的影响力。

在当今社会,他的音乐诗歌仍然被广大众多的爱乐者和文艺爱好者所熟知,并用以倡导对古老文化不忘初心,继续探究深层次的理念和艺术精髓。

白居易诗词的音乐思想

白居易诗词的音乐思想

⽩居易诗词的⾳乐思想 ⽩居易是唐代伟⼤的现实主义诗⼈,也是卓越的⾳乐评论家,他写下了许多感⼈⾄深、流传深远的华丽篇章。

⽩居易,唐朝伟⼤的现实主义诗⼈。

他⼀⽣流传于世的诗作有2800余⾸,其中与⾳乐有关的有近700⾸。

诗中对各种⾳乐要素理解透彻,描写细致。

同时,这些篇章也是极为珍贵的⾳乐⽂化遗产。

⼀、⽩居易与乐器 ⽩居易酷爱⿎琴并善弹之。

正如他在《好弹琴》中所云:“本性好丝桐”,“⼀声来⽿⾥,万事离⼼中。

”⼜云:“七弦为益友,两⽿是知⾳”(《船夜援琴》)。

琴成为他赖以寄托、抒发情怀的精神⽀柱:“将何慰幽独,赖此北窗琴。

”(《阴⾬》)在诗⼈的⼼⽬中,除读书弹琴外,别⽆所求。

在《履道新居》中写着:“琴书中有得,⾐⾷外何求。

” ⽩居易不仅爱琴,⽽且弹得⼀⼿好琴。

“⾃觉弦指下,不是寻常声”(《寄崔少监》)。

在他家中还专门建造了⼀个琴亭,为弹琴会友所⽤。

他最喜爱的琴是“博陵崔晦叔所与”,其“韵甚清”。

琵琶也是⽩居易的喜爱,⼀⾸《琵琶⾏》更是将⾳乐的美妙与⽂学的意境相融合得妙绝⼊神。

诗⼈在《听曹刚琵琶兼⽰重莲》中写道:“拨拨弦弦意不同,胡啼番语两玲珑。

谁能截的曹刚⼿,插向重帘⾐袖中。

”对“胡啼”“番语”和胡⼈曹刚弹琵琶的⾼超技巧⼤加赞赏。

诗⼈在《云和》诗中写道:“⾮琴⾮瑟也⾮筝,拨柱推弦调未成。

欲散⽩头千万恨,只消红袖两三声。

”⾸句“⾮琴⾮瑟也⾮筝”就是指琵琶,“云和”为阳刚神灵之象征,从题名“云和”及诗意来看,诗⼈“散恨”不寄托神明,不寄托宗教,⽽只⽤美丽的⼥⼦弹“两三声”琵琶,即可消除⼀切烦恼——“千万恨”,可见诗⼈对⾳乐的独特见解和对琵琶的钟爱。

除琴、琵琶之外,⽩居易对筝、筚篥、芦管等都有研究。

诗⼈在⾳乐⽅⾯可谓有着深厚功底,这显然与他平⽇对乐器的了解和思考有密切的关系,所以才能将⾳乐和⽂学结合得⽔乳交融,恰如其分。

⼆、从《琵琶⾏》看⾳乐在⽩诗中的表现 ⽩居易的《琵琶⾏》历来为⼈们所称道,被认为是中国诗史上写⾳乐的`最为杰出的⼀⾸,其写作技巧⾮常⾼妙。

论白居易音乐诗及其中的音乐美学思想

论白居易音乐诗及其中的音乐美学思想

论白居易音乐诗及其中的音乐美学思想白居易(约公元772~846年),西晋末期的伟大文学家,创作了许多脍炙人口的古典文学作品,在中国文学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

他的著名诗作《渔家傲秋思》通过平实而幽默的语言,唤起了人们对宁静渔家生活的思索,这首诗也被称为“白氏宗室”。

白居易的另一个重要特征是,他创作了大量的有关音乐的诗歌,这些诗都有着独特的音乐美学思想。

本文就是针对白居易的音乐诗,试图从美学思想的角度,探讨白居易的音乐美学思想。

白居易的音乐诗描述的是宁静的景象,但又能够感受到深刻的思想。

他创作的诗极具诗意,深具哲理,朴实而又能够表达真情实感。

例如,《秋思》在唐代诗歌史上非常著名,其中有一首诗:“晚风又细雨,天气有变。

早知今日,到明日了。

”这里充满诗意,象征性的表达了一种忧郁的情怀。

另一首《春夜喜雨》的诗句:“天涯何处无芳草,唯有秋风两股劲。

”这里简洁而又富有诗意,说明白居易以隐喻的手法把几乎所有的景物都赋予了特殊的意义。

此外,白居易也将音乐美学思想融入诗歌之中,从而发挥出更丰富的美学效果。

他的作品中,多采用绕口令的诗句,发挥出韵律重复、韵脚跳跃等特色,也极富音乐性。

《青玉案寻隐者不遇》中的诗句“杨柳依依千条斜,桃花尽日独自开”就有着相当优美的节奏,它将抒情清新的静谧融入了形象优美的描写之中。

诗句“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在以美景为主的情节中,宛如演唱者的吟咏,又能使人们体会到深层的哲理。

最后,白居易的音乐诗不但能融合文学与音乐,还让诗歌变得更深刻,他的音乐诗歌表达的正是他的美学思想:感受芳草的美,感受山水的宁静,最终可达至“心无瑕”的境界。

在白居易的诗歌中,无论是形象的传达还是诗篇的安排,都能体现出他坚持的美学思想:“芳草衰荣易自知,宁静美貌最是难”。

他的这种美学思想强调的是心地真挚、表达的淳朴、心灵的宁静以及清新的景色。

白居易通过他的音乐诗,把这种美学思想表现得淋漓尽致。

综上所述,白居易的音乐诗是具有深刻诗意抒情和美学思想的作品。

从诗歌角度看白居易的音乐素养

从诗歌角度看白居易的音乐素养

从诗歌角度看白居易的音乐素养从诗歌角度看白居易的音乐素养音乐与诗歌、与人生、与社会,都在白居易的作品中得到较好体现,其作品是文学与音乐自然结合的典范。

一丰富的音乐经历白居易自小聪颖过人,六岁即学作诗,九岁就通音乐,能创作音乐,排练歌舞,弹奏琵琶,是唐朝文人中音乐素养最高者,《全唐诗库》收录白居易诗2643首,其中有100首与音乐相关。

白居易一生都与音乐密切相关,在大量的诗文中皆有叙写。

琵琶、秦筝、琴、笛、觱篥、角、鼓、阮,乐舞、民歌、演唱、参军戏等,都有听闻欣赏。

有史料对其创作背景记载如下:(1)贞元十七年,膘国(现缅甸)乐舞来唐演出,有诗记之——《骠国乐》。

(2)元和四年,作《新乐府序》提到“其体顺而肆,可以播于乐章歌曲也”。

(3)元和年间在朝廷观赏“霓裳羽衣舞”——“我昔元和侍宪皇,曾陪内宴宴昭阳。

千歌百舞不可数,就中最爱霓裳舞。

”(4)元和十一年江州司马任上,听京城流落到浔阳的琵琶女弹奏《霓裳羽衣曲》、《六幺》,感而作《琵琶行》。

(5)元和十四年忠州刺史任上,听民众夜唱“竹枝词”,感而作《竹枝词》三首。

(6)唐敬宗宝历元年苏州刺史任上,作《霓裳羽衣歌和微之》一诗,对《霓裳羽衣曲》的结构和舞姿作了细致的描写,并在杭州刺史任时向艺伎教授之。

二白居易诗中体现的音乐素养“童子解吟长恨曲,胡儿能唱琵琶篇”,是唐宣宗李忱所作《吊白居易》诗中的两句。

“诗王”,皇帝对一名诗人如此称赞、惋惜,不仅在于诗人巨大的文学成就,也在于诗中蕴涵的音乐魅力。

“吟”、“唱”不仅指白诗的文字,更是指诗的音乐美、可歌唱性、流行性,诗人的音乐素养集中外溢。

1.演奏和欣赏音乐《夜琴》:“蜀桐木性实,楚丝音韵清。

调慢弹且缓,夜深数十声。

入耳淡无味,惬心潜有情。

自弄还自罢,亦不要人听。

”蜀地的桐树,楚地的丝弦,做成品质较好的琴。

夜深人静,弹着缓慢的曲调,自我欣赏;不为音乐的完美,只为了一时的.安适。

《听歌六绝句》:“都子新歌有灵性,一声格转已堪听。

古代诗词与现代歌曲的联系

古代诗词与现代歌曲的联系

古代诗词与现代歌曲的联系古代诗词和现代歌曲,作为两种不同的艺术形式,虽然处于不同的历史时期和文化背景下,但它们之间存在着紧密的联系。

本文将探讨古代诗词与现代歌曲之间的关联,并探讨它们在表达情感、传递价值观念、以及艺术创作方面的共通之处。

## 1. 表达情感古代诗词作为一种纯粹的文学形式,通过言语来表达作者的情感。

其中,通过抒发爱情、悲痛或者对自然的赞美等,诗人表达了自己的情感,并引起了读者的共鸣。

这些情感的表达方式,往往是直接而深刻的。

相比之下,现代歌曲通过旋律、歌词以及表演等多种形式来传达情感。

歌曲的旋律在一定程度上代表了情感的起伏变化,而歌词则承载了更具体的情感表达。

通过音乐、歌词和表演的有机结合,现代歌曲能够更加直观地触动听者的情感。

在这一方面,古代诗词和现代歌曲都以其独有的方式表达了情感,虽然形式有所不同,但都成功地传达了作者或演唱者的情感。

无论是古代的《离骚》还是现代的《成全》等歌曲,都能让人感受到其中蕴含的情感力量。

## 2. 传递价值观念诗词作为文学的一种形式,往往承载着作者的价值观和思想观点。

古代诗人通过诗词的形式,传达了他们对人生、社会和伦理道德等方面的理解和看法。

这些价值观念无论在古代还是现代,都对后人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现代歌曲同样是一种传递价值观念的艺术形式。

通过歌词的内容、歌曲的主题以及表演者的形象等,现代歌曲往往能够传达一种特定的价值观。

有些歌曲通过反映社会问题、传递积极的人生态度,或者唤起对爱与和平的向往,将价值观念融入其中。

因此,在价值观念的传递方面,古代诗词和现代歌曲有着相似的功能和作用。

无论是古代的《庐山谣》还是现代的《平凡之路》,它们都通过艺术表达传递了一种特定的价值观念,引导着人们思考和反思。

## 3. 艺术创作古代诗词和现代歌曲都是艺术创作的产物,它们都融合了作者的个人情感和艺术追求。

古代诗词以其精炼的语言、独特的韵律和丰富的意象而著称。

诗人们通过精心的构思和选词,营造出独特的氛围和美感。

古诗词与音乐艺术的关系

古诗词与音乐艺术的关系

古诗词与音乐艺术的关系古诗词和音乐艺术是中华文化中的两个重要组成部分,二者之间有着紧密的联系和交融。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音乐和诗词一直是互相借鉴、互相融合的两个方面,二者的互动促进了中华民族音乐艺术的发展。

本文将就古诗词和音乐艺术的关系进行探讨。

古诗词和音乐艺术的本质古诗词和音乐艺术都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二者在本质上具有很多相似的特点。

古诗词可以表达人的情感、思维和意境,而音乐则是通过声音表达人的情感、情绪和感受。

古诗词和音乐都是在表现生命的美丽和生命的真谛,因此在这个意义上,古诗词和音乐艺术是一致的。

古诗词与音乐艺术的互动古诗词和音乐艺术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一直是紧密相联的,互相借鉴和互相促进。

古诗词可以被音乐家们改编成音乐作品,而音乐作品也可以激发出古诗词的灵感。

近年来,音乐家们喜欢将古诗词中的优美词句融入音乐中,以此来增添音乐的文化内涵,这样就使得古诗词和音乐艺术的关系得到了更加深入的发挥和呈现。

古诗词在音乐艺术中的应用事实上,在中华民族历史的发展过程中,古诗词被广泛地应用到音乐艺术中。

例如,在清代,古诗词曾经被用作宫廷音乐和戏曲的歌词,在如今的民间音乐中,古诗词曲依然在各地流传不断。

音乐家们可以根据古诗词的意境和情感,将它们转化成为富有特色的音乐作品。

这种音乐艺术形式,不但弘扬了中华民族音乐文化的精髓,同时也丰富了当今的音乐艺术殿堂。

结语综上所述,古诗词和音乐艺术是中华传统文化中的两个重要组成部分,而且二者之间有着紧密的联系和交融。

古诗词和音乐艺术的互动促进了中华民族音乐艺术的发展。

今天我们可以看到,在当代音乐艺术中,古诗词的影响越来越大,而且随着时间的推移,古诗词和音乐艺术的关系将更加深化和发展,这将为丰富中华民族文化提供更多的资源和灵感。

《古代诗词与音乐的关系》

《古代诗词与音乐的关系》

古代诗词与音乐的关系一、引言古代诗词和音乐在中国历史上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自古以来,诗人们经常将他们的作品设置成曲调,并配以音乐演奏。

这种结合使得诗词更加动听悦耳,也增强了文化艺术的表现力。

本文将探讨古代诗词与音乐之间的互动关系。

二、古代诗词的创作和意境1. 古代诗人的创作过程古代诗人们通常在享受音乐时进行写作。

他们会聆听旋律,并根据音乐节奏和调子来构建韵律优美、押韵工整的文字。

2. 音乐对于古代诗词意境的影响音乐能够调动人们的情感,给人以美好的感受。

因此,通过将音乐与特定主题或情感相结合,可以使得古代诗词更加具体形象地表达出作者想要传达的意境。

三、音乐对于古代诗歌表演的影响1. 音乐与歌唱的结合古代诗词往往通过歌唱的形式进行表演。

音乐为诗词提供了旋律和节奏,使得诗歌在表达上更加动听,容易引起观众的共鸣。

2. 演奏乐器与古代诗歌的配合在一些演出中,乐器的使用可以增强古代诗歌的氛围效果。

不同乐器的声音和调子能够帮助诗人创造出特定的情景和意境。

四、音乐风格对于古代诗歌赋予不同情感1. 不同音乐风格对于情感表达的影响不同音乐风格有着自己独特的情感色彩。

例如,悲剧性的故事常常与悲伤且缓慢的音乐相匹配;快节奏和欢快的音乐则会传达喜悦和愉快等情感。

2. 古代诗人如何选择适宜的音乐风格古代诗人根据自己作品所要表达的主题和情感来选择适合的音乐风格,并将其融入到诗歌表演中。

这样的选择有助于更好地传达诗词的主题与情感。

五、古代诗词音乐化的影响1. 音乐化带来的文化传承和艺术价值通过将古代诗词音乐化,使得作品能够以更加生动活泼的形式传承下去。

同时,这也给人们带来了更多欣赏和欢愉的机会,增强了文化艺术的魅力。

2. 古代诗词音乐化对于后世音乐创作的启发古代诗词旋律与音韵结合对于后世音乐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许多现代作曲家从古代诗词中吸取灵感,在新时期创作出优美动听的音乐作品。

结论古代诗人将自己的精彩文字融入到美妙旋律之中,并以此表达特定情感和意境。

白居易的《琵琶行》音乐角度

白居易的《琵琶行》音乐角度

白居易的《琵琶行》音乐角度白居易的《琵琶行》音乐角度《琵琶行》将听觉抽象为一种视觉的形象,表达出了音乐的连续性与过程性。

文章主要从音乐角度来分析白居易的《琵琶行》。

白居易是唐朝的伟大诗人,其诗歌形式多样,涉猎范围广泛,语言朴实无华,真实、准确的反映出了当时社会的疾苦,白居易的代表作有《琵琶行》、《长恨歌》等等,即使过了千年,这些作品依然在我国的诗歌史上占据着极为重要的地位。

其中,《琵琶行》兼具文学与音乐的特点,有着极强的艺术感染力,下面就从音乐角度来分析白居易的《琵琶行》。

一、《琵琶行》中对于音乐效果的把握琵琶是由历史的曲项琵琶与直项琵琶发展而来,根据有关资料的记载,直项琵琶在我国出现的时间是最早的,在隋唐九、十部乐中,曲项琵琶则发展成为主要的演奏乐器,有效的推动了盛唐歌舞艺术的发展。

白居易在《琵琶行》的创作中很好的把握住了音乐效果,从“转轴拨弦三两声,未成曲调先有情”这句中即可看出琵琶女丰富的情感,要演奏出美好的音乐,必须要具有深刻的情感,一首音乐如果失去了感情就等于失去了生命。

这句话更是为后续琵琶女的演奏奠定好了基础。

琵琶女将自己的情感融入音乐演奏中,利用各种手法将自己的情思化为琵琶语。

诗人在琵琶女的歌曲中了解到了她的情思与惆怅,在演奏戛然而止时,诗人并未觉得不妥,反而觉得“此时无声胜有声”,在琵琶女演奏完成后,听者还沉醉在她动人的演奏中,极力的来体会其中蕴含的深刻情思。

音乐是有声的,无声是一个短暂的存在,这种短暂的`存在让作品中蕴含出独特的韵味,在声音戛然而止之后,听众可以顺着琵琶女的演奏思绪来分析其中的情思,这种无声很好的表达出了音乐没有的东西。

在音乐戛然而止之后,很多听众认为演奏已经结束了,但是其实又“银瓶乍破水浆迸,铁骑突出刀枪鸣……”,节奏刚劲急促,情绪饱满,表现出了琵琶女对现实与命运的愤懑,满腹的忧愁宣泄而出,这是琵琶女的心碎声,也是白居易内心的悲愤。

除此之外,《琵琶行》中还有大量的环境描写,给读者营造出了身临其境的效果,月下降水茫茫,船中寂静,水面弥漫着精妙的琵琶声,一种悲凉的情愫从中而生,引发了在座每一个听众的共鸣。

探究《长恨歌》中的音乐美学

探究《长恨歌》中的音乐美学

探究《长恨歌》中的音乐美学《长恨歌》是中国古代文学名篇之一,由白居易创作。

在这首诗中,白居易运用了丰富的音乐手法,使得整首诗音韵和谐,抒情动人,展现出了独特的音乐美学。

本文将从韵律、押韵和声调等方面来探究《长恨歌》中的音乐美学。

一、韵律的运用《长恨歌》以五言绝句的形式呈现,每句都包含五个字,整首诗的韵律非常规整。

白居易通过精确的配韵,使得诗句音韵流转自然,带有一种旋律感。

例如,“旌旗”“扫地”“献宝”“阶前”,这些押韵的词语使得诗句在音乐上产生了一种回旋的效果,使人耳目一新。

二、押韵的奇妙《长恨歌》中的押韵非常巧妙,不仅有平仄的对应,还有韵的对仗。

例如,“落”与“阔”,“孤”与“步”,“不”与“罢”,这些押韵的词语构成了整首诗的音乐主题,使得诗句更具韵味。

同时,白居易还巧妙地运用了叠韵和交替押韵等手法,使得整首诗的音乐性更加丰富多样。

三、声调的表现在《长恨歌》中,白居易通过运用不同的声调,使诗句表达更加生动有力。

比如,“旌旗”、“燕子”、“武陵人”这些词语,通过平仄的变化和声调的落差,使得诗句中的景物和人物更加鲜活立体。

声调的运用也使得整首诗的情感更加深沉动人,读者能够更好地感受到其中的音乐美。

总结:《长恨歌》通过运用精确的韵律、巧妙的押韵和恰当的声调,展现出了独特的音乐美学。

整首诗在音乐上有一种流水般的流动感,使人如沐春风。

白居易通过音乐的方式,将他对历史的思考和对爱情的表达融入其中,使得《长恨歌》成为了一首永恒的经典之作。

此文500字,如有需要,将继续进行拓展。

音乐与情感的共鸣———浅析白居易《琵琶行》

音乐与情感的共鸣———浅析白居易《琵琶行》

音乐与情感的共鸣———浅析白居易《琵琶行》作者:王丽娟来源:《教育教学论坛》 2015年第11期王丽娟(鞍山师范学院成人教育学院,辽宁鞍山114001)摘要:《琵琶行》是唐代著名诗人白居易所做的歌行。

它是一首脍炙人口的长篇叙事诗,诗中大多使用比喻句,更容易引人进入另一个世界———音乐世界。

“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成相识”更是成了脍炙人口的佳句。

此诗通过对琵琶女高超弹奏技艺和她不幸经历的描述,揭露了封建社会种种不合理现象,表达了诗人对她的深切同情,也抒发了诗人对自己无辜被贬的愤懑之情。

关键词:音乐;情感;共鸣中图分类号:G642.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5)11-0273-02音乐是全人类共同语言,它空灵微妙,极难把握,在诗歌中大部分的音乐都是用作点缀,很少作为主要描写对象。

在唐朝,音乐得到普及,有些诗人精通音符乐谱,从而出现了大量以音乐为主的作品,并且达到了较高的艺术水平。

例如白居易的《琵琶行》,通过音乐沟通人的心灵,使人产生强烈的情感上的共鸣。

然而音乐之美抽象无形,很难用语言真切细腻描摹出来,这就要求作者必须要有过硬的语言功底,高深的文学的造诣,这样才能驾驭得了。

下面就是我对《琵琶行》音乐与情感沟通的浅显理解。

一、碰撞心灵的美妙琴声在古代也有不少有关音乐的诗文佳句。

如:李贺的《李凭箜篌引》写的是李凭在秋高气爽之日弹奏精致的箜篌,“昆山玉碎凤凰叫,芙蓉泣露香兰笑”。

(时而众弦齐鸣,仿佛昆山美玉碎裂的脆响,时而一弦独奏,仿佛凤凰在鸣叫。

弹到悲伤时,仿佛芙蓉在哭泣,弹到高兴时仿佛香兰在欢笑。

)盛唐诗人李颀写过一首《琴歌》,在“日照城头乌半飞,霜凄万木风入衣”的夜晚,弹琴人先弹了《渌水》,又弹了《楚妃》,“一声已动物皆静,四座无言星欲稀”,琴声一起,万籁俱寂,乌鹊不飞,林木不响,连星星也躲了起来,似乎都陶醉在琴弦之中了。

以上都是用侧面烘托的手法极力渲染音乐动听迷人,但具体是什么样的乐曲,弹奏过程是如何动听迷人,就需要自己领悟。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白居易诗歌与音乐的关系
作者:张兰兰
来源:《速读·上旬》2018年第01期
摘要:白居易的诗除了是人类感情流露表达在文字之外,同时是有音乐感的文字。

不仅赞颂自然之美,揭露社会丑恶,感叹人生百味之外,大量的诗篇以其优美传神的文字表达了他爱乐、奏乐、赏乐、品乐、评乐的丰富思想和感情。

诗歌是有音乐性的,有音乐感的,有节奏的,读起来很动听的,很容易记诵的,音乐性特别强的。

关键词:白居易;音调;节奏;音乐思想《琵琶行》《新乐府》
一、诗的音调与节奏
1.诗的音调。

白居易的音乐诗歌文字是以一字一音的。

因此,我们读起来的时候,就不能特别强调一个音节。

否则就别扭了,而且很难听。

所以白居易诗歌的在音调方面注意的,原因是中国文字我们中国可有三个不同声调的读法,用音调的高低来读。

如阴平的平、上、去和阳平的平、上、去,可以读出6个音来,而且6个音里的分别不是拼音上的分别,而是音调高低的分别。

每一个不同音调的字,通常就有一个不同的字与它配合的,这些就叫做四声,又叫做平仄。

2.诗的节奏。

白居易的诗歌很强调注重音调。

因为我们有四声,有平、上、去、入。

他的诗歌就是运用这些不同声调的平仄来增加诗歌的音乐感和节奏,所以这个就是作诗很注重平仄的原因,平仄不单只是为了格律,亦都是为了增加音乐性。

来控制诗的节奏音。

3.白居易有一首长诗《琵琶行》,是讲述与琵琶女相关的故事,其中有相当精彩的琵琶演奏的描写,因此与音乐有密切的关系。

让我们看看其中平仄和音乐的关系,在处理时是怎样运用平仄的。

在《琵琶行》里有一段是讲这个弹琵琶的女子弹到后段的时候忽然停下来,“凝绝不通声渐歇,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

”静了一阵,忽然之间音乐再起,达到一个新的高潮,之后就全曲告终。

“银瓶乍破水浆进,铁骑突出刀枪鸣。

曲终收拨当心画,四弦一声如裂帛。

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

”我们留心看看从“银瓶乍破水浆进”开始描写曲完之前的音乐,在“铁骑突出刀枪鸣”的三句21个字里,他用了9个入声字,10个平声字,只有2个既不是入声,又不是平声的,这就是“骑”和“四”字,其它的不是平声的,就是入声字。

这样达到什么效果呢?因为这首诗告诉我们,这些琵琶的声音就好象军人打仗骑马的马蹄和刀枪交织的声音。

用广东话讲刀枪或金属交织的声音就是“叮叮当当”的,这是一个很长的平声;但是马蹄声音是“哒哒”,亦是很急速的,这个是入声。

所以他用许多的“平声”和“入声”字在一起描写,这不单是描写音乐,而且可以仿效音乐,我觉得他通过语言表达音乐是需要很高的水平,花较大的功夫。

4.因此,我们要明白,白居易诗歌是音乐性的文字,音乐有节奏,有声调。

中国人利用“平、上、去、入”的声调去营造一个诗歌的节奏和音乐感,而达到令读者听或读起来时能够有很深的感受的一个很重要的手法。

二、写作特色
1.白居易在诗歌中,简化头绪,突出主题。

即使写同一题材,可以集中描写,描写得细致深刻,使诗歌的形象格外鲜明。

白居易注意诗歌的色彩美和音乐美。

色彩上,白居易基本上用白描的笔法,其中也有工笔重彩,白居易注意或平或仄,灵活换韵,五十首诗读来都有音乐感,和谐铿锵,抑扬顿挫,增加了音乐诗歌的感染力。

2.白居易在《新乐府》体裁上的特色:他大量运用了三、七言相间杂的句法,参用了五、
六、九、十、十一、十二字“杂言”的句法,又采用了叠字法,使《新乐府》写得活泼、多变化,便于表达内容。

他继承《诗经》的传统:《新乐府》也于每首最末几句,揭示全首的主题思想及作者的用意所在。

可以看出白居易《新乐府》每首有小序以及“首句标其目”这一体制的形成,受到了启发,都是为了给读者以明朗的印象。

三、音乐思想
1.白居易写诗有他自己独特的音乐思想。

他把政治与音乐关系的独特见解融入在诗中。

强调诗歌内容的真实性,排斥虚构。

来通过创造意境(诗的形象)来表达他的思想感情,反映社会生活的。

内情与外景的水乳交融,情理、形神的和谐统一,具有强烈感染力和启示力的富于诗味的艺术世界。

他写诗的音乐思想贵在自然流露。

诗的思想生成如像自然物的生存一般,不当掺以丝毫的矫揉造作。

2.白居易在一篇《复乐古琴古典》的论文中写道:“音声之道,与政同矣”,音乐与政治是密切联系的,所谓;“乐者本与声,声者发与情,情者系于政。

盖政和则情和,情和则声和,而安乐之音,由是作焉”;以及“太平由实非由虚”,是谓真正的太平社会,实质在于改善社会政治,而不是靠音乐粉饰太平,做一些虚华的表面文章;另一方面社会音乐的哀淫之音也能反映政治,是所谓“政失则情失,情失则声失”。

来抒发他独特的音乐思想感悟。

总之,白居易大量音乐诗歌极大的丰富了当时诗歌的内容和文辞。

诗对于人直觉的独特表达和诗的意境与音乐在本质上是相通的。

我们知到了音乐唐诗富美,是其又一特色。

唐诗之音乐美,也并非一般意义上的诗之音乐美,不再是格律、韵辙、平仄等,而是更深层的、更内在的音乐美,即天籁之音、大自然造化之乐的美。

这种美,是唐代诗人的普遍的自觉的追求,是诗作高下一个重要批评标准。

从而有关呤颂音乐的诗篇不胜枚举,了解到唐代文人有极高的音乐欣赏水平。

使音乐与诗相互促近,相得益彰,共生繁荣,成为大唐文明重要组成部分,是一个我们值得注意的音乐文化现象。

参考文献:
[1]臧一冰.中国音乐史[M].武汉大学出版社,1999:113.
[2]田可文.中西方音乐史[M].2005:52.。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