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榜学案七年级语文上册 第13课 中秋咏月诗词三首 新课标配套课件 苏教版
苏教版七年级初一语文上册 第13课《中秋咏月诗词三首》课件2

诗人运用了丰富的想象,形象地语言,渲染了中秋 望月、思深情长的意境,将别离思聚的情意表现的 委婉动人。
2.说说你所理解的诗歌中诗人所 要表达的思想感情。
3.你觉得诗人要表达的愿望,在 今天看来有什么现实意义?
2019/9/14
13
2019/9/14
14
8
2019/9/14
9
1.对照注释,疏通全词意思。 2.你认为词的上下阕主要写了什么? 两者之间有何联系?
3.词中哪些景物是实景,哪些是虚 景?你能说出这是什么手法吗?
4.诗人对人生的感悟体现在哪些词 句中,你如何理解?
2019/9/14
10
2019/9/14
11
2019/9/14
12
1.有感情的朗读《我的思念是圆 的》一诗。
2019/9/14
5
2019/9/14
6
丙辰中秋,欢饮达旦, 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
1076年(丙辰)中秋节,41岁的 苏你 首轼能 词根的在据背密此景州小吗序 ?任的太内守容,,判政断治苏轼上创不作这得 意,与弟子由已经六七年未曾见 面,心情抑郁不欢。
2019/9/14
7
2019/9/14
苏教版七年级上册
2019/9/14
12019/9/14 Nhomakorabea2
十五夜望月 王建 中庭地白树栖鸦 冷露无声湿桂花 今夜月明人尽望 不知秋思落谁家
2019/9/14
七年级语文上册《中秋咏月诗词三首》课件-苏教版

花间一壶酒
独酌无相亲
月既不解饮
影徒随我身
举杯邀明月
对影成三人
暂伴月将影
行乐须及春
第三首:《咏月》
1
今日缘识勿论昔
月背门窗千户弄
2
今宵先尝旧酒味
云地晴风。
3
许是自君分阶去
深知身累影将长
中秋文化传承
中秋节的起源和传统
传统的中秋节习俗
中秋节的特殊食品和活动
讲述中秋节的来源和传统,让月诗词 三首》课件-苏教版
背景介绍: 七年级语文上册的课件名称《中秋咏月诗词三首》是苏教版的教材之一。 诗词欣赏: 其中包含了三首经典的中秋咏月诗词,让我们一起来欣赏吧。
第一首:《静夜思》
明月别枝惊鹊
清风半夜鸦啼响
稻花香里说丰年
月上柳梢头
人生得意须尽欢
莫使金樽空对月
第二首:《月下独酌》
介绍中秋节上的各种传统习俗, 如赏月和猜灯谜。
探索中秋节特有的食品,如月 饼,和其他有趣的活动。
学习目标
1 掌握三首诗词的背诵和欣赏
2 了解中秋节的相关文化
通过学习,我们将掌握三首中秋咏月诗词 的背诵并学会欣赏它们的美。
深入了解中秋节的相关文化,包括传统和 习俗。
示范解读
对每首诗词进行深入的解读,帮助学生理解诗词的意境、修辞手法等。
苏教版七上语文第13课中秋咏月诗词三首课件1

3/22/2020
3
2020/3/22
水调歌头苏轼
❖ 水调歌头,词牌名。清朝 词评家胡仔在《苕溪渔 隐丛话》里曾道:“中 秋词自东坡《水调歌头》 一出,余词尽废”。
❖ 苏轼,字子瞻,号东坡, 眉州(今属四川)人。 宋代杰出的文学家。与 其父苏洵、弟苏辙合称 “三苏”。 为唐宋八大
2020/3/22
15
艾青
2020/3/22
我的思念是圆的
艾青,原名蒋海澄。艾青的诗, 往往较多的把个人的悲欢融合到 时代的生活和斗争,从而比较鲜 明地传出时代的呼唤和人民的心 声;诗作感情深沉,突出表现对 光明的热烈向往、追求和讴歌。
这首诗写于1983年9月21日,是
艾青晚期的作品。由于经历太多
家之一。 4
背景介绍
❖ 这是一首中秋咏月 兼怀亲人的抒情之 作。当时苏轼41岁, 为密州太史,政治 上很不得意,与其 弟子由已六七年不 见,心情郁郁寡欢。
3/22/2020
5
2020/3/22
6
(再读音乐欣赏)驱谴想象
词中哪些是实写?哪些是虚写?哪些是 想象?哪些是联想?
实写:明月、把酒问青天、起舞弄清影、转 朱阁,低绮户,照无眠学科网
❖ 本诗题作“十五望月寄杜郎中”
2020/3/22
11
赏析
领会诗歌的意思
月光照射在庭院中,地上好象铺了一层霜雪。一 片洁白。萧森的树阴里,鸦鹊的聒噪声逐渐停 下来,它们终于适应了明月的刺眼惊扰,先后 进入了睡乡。由于夜深,秋露打湿了庭中的桂 花。明月当空,难道只有诗人独自在那里凝神 注望吗?普天之下,有谁不在低回赏月、神驰 意远呢?但同是望月,那感秋之意、怀人之情, 却是人各不同的。
七年级语文上册《中秋咏月诗词三首》教学课件 苏教版

以十全十美的。只希望我们都能生活得平安长 久,那么虽然相隔千里,也都能共赏这美好的 月光了。
讨论
①“转朱阁,低绮户”中的 “低”能否改为“照” ,为什么?
不能。“低”的含义比“照” 更丰富,它表达了月已西斜,夜已 深这一含义;且下句有“照无眠”, 此处换“照”用词又显得重复.
十五夜望月 王建
中庭地白树栖鸦, 冷露无声湿桂花。 今夜月明人尽望, 不知秋思落谁家。
思考: 1.你可知诗人的秋思落 于何处? 2.诗人又是通过什么方 法表现他的秋思的?
小结
十五夜望月
中庭地白树栖鸦, 冷露无声湿桂花。
望借情月景景〔抒交景情融〕
今夜月明人尽望, 不知秋思落谁家? 抒怀〔情〕
在唐代咏月诗中,这是比较著名的 一篇。诗人在万籁俱寂的深夜,仰望明 月,凝想入神,丝丝寒意,轻轻袭来, 不觉浮想联翩,广寒宫中的露珠一定也 沾湿了桂花树吧?这样,“冷露无声湿 桂花”的意境就更显得悠远,耐人寻味。 诗人怅然于家人离散因而由月宫的凄凉, 引发了入骨的思念,他的秋思必然是最 浓挚的。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 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 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 人间。
多好端的起日酒子杯啊遥。问端我青什 子起本天想。么,酒驾不年暗杯着知月含长道风月,多回中什好到宫么的天殿宫,日日去今,晚又该恐是
怕间经的经不月受起 光那下不月翩住中翩宫起子殿 舞的 吧之清 ,意寒 那月。。 清哪光朗那里的么下影比,作子就得也者让随上我起着在舞人人在
起舞z弄hu清ǎ影,何似qǐ在人间。mián 转朱n 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
苏教版七上语文《中秋咏月诗词三首》教学课件

•
十五夜望月 王建 中庭地白树栖鸦, 冷露无声湿桂花。 今夜月明人尽望, 不知秋思落谁家。
•
思考: 1.你可知诗人的秋思落 于何处? 2.诗人又是, 借景抒情 望月〔景〕 冷露无声湿桂花。 情景交融 今夜月明人尽望, 抒怀〔情〕 不知秋思落谁家?
•
知识积累:有关“月”的诗句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
--张九龄《望月怀远》
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照古时人。
--李白《把酒问月》
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 --辛弃疾《西江月》 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真珠月似弓。
--白居易《暮江吟》
•
课外 把 酒 问 月 · 李白 阅读 青天有月来几时? 我今停杯一问之。 人攀明月不可得,月行却与人相随。 皎如飞镜临丹阙, 绿烟灭尽清辉发。 但见宵从海上来,宁知晓向去间设 。 白兔捣药秋复春, 嫦娥孤栖与谁邻? 今人不见古时月, 今月曾经照古人。 古人今人若流水, 共看明月皆如此。 唯愿当歌对酒时, 月光长照金樽里。
•
面对宦海浮沉 你胸襟豁达
•
你的一生虽然屡遭贬谪
•
仕途艰难坎坷
•
但却处之泰然
•
历经人世沧桑
•
但仍乐观向上
•
你将一己愁怀的释然
•
推向对整个人类的共同祝愿
•
真切的手足之情感人至深
•
豪迈高洁的情怀撼人心魄
•
苏轼这首词虽然包含人生哲学,然而它 是通过一个完美的文学意境来表现的。 我们首先感觉到的是那中秋之夜美好的 月色,体会到的是作者丰富的感情,而 不是枯燥的说教。同时,词里虽然也有 感情与理智的矛盾,但最后还是以积极 乐观的旷达情怀作结,并没有脱离现实, 也没有悲观失望的消极思想,情绪是健 康的。这首词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 使它成为千百年来人们所赞美所称赞的 名作。
第13课《中秋咏月诗词三首》课件3(苏教版七上)

水 调 歌 头
苏 轼 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
虚 景
实 景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 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 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 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 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 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 共婵娟。
2.“团聚的人家是欢乐的/骨肉被分割是 痛苦的”,透过这一句,你能感受到作者的 内心感情吗?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人应该 由不圆而圆。
渴望祖国统一、亲朋团聚之情。
“月”的别称
玉兔(著意登楼瞻玉兔,何人张幕遮银阙--辛弃疾) 冰轮(玉钩定谁挂,冰轮了无辙--陆游) 玉轮(玉轮轧露湿团光,鸾相逢桂香陌--李贺) 桂魄(桂魄飞来光射处,冷浸一天秋碧--苏轼) 蟾蜍(闽国扬帆去,蟾蜍亏复团--贾岛) 顾兔(阳乌未出谷,顾兔半藏身--李白)
下阕:望月怀人-------探求人生哲理, 情景交融 。 3. 主题:表达词人旷达的胸襟和对亲人 的思念。
我的思念是圆的
艾青(1910——1996),现代 诗人,原名蒋海澄。浙江省金华人。 他的第一本诗集《大堰河》1936 年在上海出版。 《我的思念是圆的》,写于 1983年9月21日,是作者艾 青晚期的作品。由于经历了太多的 飘零磨难,“文革”结束后,原本 在艾青心中比较淡漠的亲情变得浓 郁起来。这首诗正表达了诗人心中 的感触。
思考:
诗人是通过什么方法表现他凄清引出 了入骨的相思,然而在表现的时候,诗人却用一种 委婉的疑问语气来发问。明明是自己在怀人,却说 “不知秋思落谁家?”把诗人对曰怀远的情思表现 的蕴藉深沉。
水调歌头
苏轼
作者简介
苏轼:字子瞻,号东 坡居士,北宋文学家、书 画家,豪放派词人。与苏 洵、苏辙,并称“三苏”。 曾在朝为官,后因 反对王安石变法而被贬官。 写作此词时,他正在山东 密州,政治上不得意,与 弟弟苏辙也有七年没有见 面。
第13课 中秋赏月三首课件 苏教版七年级语文上

皎洁的明月何时出现呢?我端起酒杯询问青天。 不知道月宫中的宫殿,今晚该是哪一年呢? 我想驾着长风回到天上,但又恐怕经不起那月中宫殿 的高寒。 月下起舞,清影随人,清冷的月宫哪比得上人间? 月光从红色阁楼的一面转到另一面,低低地挂在雕花窗 户上,照着不眠的人。 月亮对人不应该有什么怨恨,可是为什么它总是老是在 人们离别时圆呢? 人间有离别的痛苦、团聚的欢欣,月亮也会有阴藏晴 出,团圆残缺。这些事自古以来难得圆全。 只希望人人年年平安,虽然相隔千里,也能共享这美 好的月光。
一、读月
反 复 朗 读 , 体 会 意 境
由。
水 调 歌 头
苏 轼 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 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 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 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 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 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 久,千里共婵娟。
水 调 歌 头 苏 轼
__中秋,__达旦,大醉, 作此篇,兼怀__。
不 应 有 恨 ,
照 无 眠 。
转 朱 阁 , 低 绮 户 ,
千 里 共 婵 娟 。
但 愿 人 长 久 ,
此 事 古 难 全 。
月 有 阴 晴 圆 缺 ,
人 有 悲 欢 离 合 ,
二、品月
把 握 文 意 , 走 进 词 境
由。
水 调 歌 头
苏 轼 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 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 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 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 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 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 久,千里共婵娟。
年秋七年级语文上册 13《中秋咏月诗词三首》课件1 苏教版

• 体味诗歌的 2021/10/15 意境
11
配乐朗诵: 十五夜望月 王 建
中庭地白树栖鸦, 冷露无声湿桂花. 今夜月明人尽望, 不知秋思落谁家?
2021/10/15
12
• 这首诗歌意境很美, 诗人运用了形象的 语 言, 富厚的 想象, 渲染了中秋望月的 特定 的 环境气氛, 把读者带进一个月明人远、 意深情长的 意境, 加上一个唱叹有神、 悠 然不尽的 末端, 将别离思聚的 情意, 表现 的 十分委婉动人.
• 我的 思念是 圆的 • 西瓜、 苹果都是 圆
的 团聚的 人家高 兴的 • 骨肉分离是 痛苦的 • 思念亲人的 人 • 望着空中的 明月 • 谁能把月饼咽下? •
口头练习
• 对照阅读 • 三首关于中秋节的 作品, 你最喜爱哪
一首, 为什么?(要说出最喜爱某首的 缘故, 从思想内容、 艺术特色和语言 表 达等方面加以阐述)
• 本诗题作“十五望月寄杜郎中”
2021/10/15
10
赏析
• 领会诗歌的 意思
• 月光照射在庭院中, 地上好象铺了一 层雪. 萧森的 树阴里, 鸦鹊的 聒噪声 逐渐停下来, 它们终于适应了明月的 刺 眼惊扰, 先后进入了睡乡. 因为夜深, 秋露打湿了庭中的 桂花. 明月当空, 难 道只有诗人独自在那里凝神注望吗?普天 之下, 有谁不在低回赏月、 神驰意远呢? 但同是 望月, 那感秋之意、 怀人之情, 却是 人各差别的 .
艾青
2021/10/15
我的 思念是 圆
的
• 艾青, 原名蒋海澄. 艾青的 诗, 往 往较多的 把个人的 悲欢融合到时 代的 生活和斗争, 从而对照鲜明地 传出时代的 呼唤和人民的 心声; 诗作感情深沉, 突出 表现对光明的 热烈向往、 追求和讴歌.
3.13中秋咏月诗词三首 课件(苏教版七年级上)

1.诗的前两句写了哪些景?后两句写望月思亲,抒了什么情? 答案:庭院、月光、鸦鹊、露水、桂花树。后两句凝望,抒发
了入骨相思之情。
2.后两句抒情,非直接倾诉,而用委婉的疑问语气间接表达。 “落”字最妙,妙在何处? 答案:新颖妥帖,不同凡响,给人以动的形象,仿佛秋思随着 月的清辉,一起洒落人间。
3.诗人通过描写月夜景色表达何种情感? 答案:诗人通过联想,由己推人,在这个月明人远,思深情长
3.“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是什么意思?表达了怎样的感 情? 答案:这两句是说,唯愿(兄弟)彼此珍重,在远别的时光中 共赏中秋美好的月色。表达了作者对亲人的良好祝愿。
4.全词表达了词人怎样的情怀? 答案:这首词反映了词人仕途失意,幻想超然物外,但积极的 处世态度终于战胜了消极遁世的念头,表现了旷达的胸怀和乐 观的情致。
月儿转过朱红色的楼阁,低低地挂在雕花的窗户上,照着
没有睡意的自己。明月不该对人们有什么怨恨吧,为什么偏在 人们离别时才圆呢?人有悲欢离合的变迁,月有阴晴圆缺的转 换,这种事自古以来难以周全。只希望人人年年平安,虽然相 隔千里,也能共享这美好的月光。
1.给下列几句诗划分节奏。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
的意境中,表达出别离思聚的情感。
想一想 议一议: 诗题是“十五夜望月”,前两句写景,不带一个“月”字,却
处处含“月”,试简单分析这样写的妙处。
答案:白——月光,联想李白的《静夜思》。 树栖鸦——听到,非看到,联想周邦彦《蝶恋花》“月皎惊乌 栖不定”烘托了月夜的寂静。辛弃疾的《西江月》“明月别枝 惊鹊”。
2.译文 丙辰年的中秋节,高兴地喝酒直到第二天早晨,喝到大醉, 写了这首词,同时思念弟弟苏辙。 明月从什么时候才开始出现的?端起酒杯来向青天问候。
七年级上(苏教版)语文课件:第13课《中咏月诗词三首》课件3

想
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
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但
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三、悟
水调歌头
苏轼
文
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
中
由。
哪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
些 地
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
方 用
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
到 影,何似在人间。
了 联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
共婵娟。
联想与想象:
联想:由一事物想到另一事物的过程。
甲事物 想 到 乙事物
存在
存在
想像:在原有形象的基础上创造出新形象的过程。
甲事物 创造出 丙事物
存在
不存在
水调歌头
苏轼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
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
想
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
像
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 起舞
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联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 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
一、观
水调歌头
苏轼
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
反 由。
复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
朗
读 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
, 体
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
会 影,何似在人间。
诗
歌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
美 妙
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
的 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
以月寄托相思之情,抒发思乡怀人之感
情
感 久,千里共婵娟。
水调歌头
苏轼 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
七年级语文上册 第13课《中秋咏月诗词三首》教案 苏教版

中秋咏月诗词三首《十五夜望月》学习目标1.培养独立鉴赏诗词的能力,形成个性化的审美情趣。
2.培养丰富的联想、想象能力。
3.积累咏月的诗词。
一、学生活动1.课前准备:利用书籍、报刊、网络收集关于咏月的诗词、佳句,誊写在小卡片上。
2.小组评析其它咏月的诗词佳句。
组长记录有价值的赏析,综合成一篇赏析短文,全班交流。
二、教学过程(一)导入“诵明月之词,歌窈窕之章”这是历代文人墨客的雅事,今天我们将通过《十五夜望月》来学会如何赏析这些名句佳作。
(二)赏析《十五夜望月》教师印发《十五夜望月》的赏析文章,让学生加以体会,并进一步展开讨论,哪些地方特别精彩?哪些地方有不同的见解或补充?《十五夜望月》赏析在唐代咏月的篇章中,这是较为著名的一首。
诗人在万籁俱寂的深夜,仰望明月,凝想入神,丝丝寒意,轻轻袭来,不觉浮想联翩,那广寒宫中,清冷的露珠一定也沾湿了桂花树吧?这样,"冷露无声湿桂花"的意境,就显得更悠远,更耐人寻思。
同是望月,那感秋之意,怀人之情,却是人各不同的。
诗人怅然于家人离散因而由月宫的凄凉,引入了入骨的相思。
他的"秋思"必然是最浓挚的。
这首诗意境很美,诗人运用形象的语言,丰美的想象,渲染了中秋望月的特定的环境气氛,把读者带进一个月明人远、思深情长的意境,加上一个唱叹有神悠然不尽的结尾,将别离思聚的情意,表现得非常委婉动人。
(三)诵明月之诗小组之间把准备好的有关“明月之诗”的小卡片,相互交换赏析,组长记录学生的赏析或评价,大家动手把有价值、有个性的见解综合成一篇赏析文章,全班交流。
(四)思维训练用媒体展示不同角度所看见的月,(诸如:海上明月、沙漠月升、小楼新月、水中望月等)学生对自己有所感悟的图景发挥想象、进行联想。
(五)学生小结你认为这堂课好不好?说明原因。
(这既是使学生总结所得的过程,也是教师了解学生所需的过程,是一个互动的过程,因此,学生即使否定了这堂课,教师也要辨证地接受学生的否定。
七级语文上册《中秋咏月诗词三首》课件 苏教(通用)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
水调歌头
苏轼
“中秋词,自东坡 《水调歌头》一出,余 词尽废。”
苏轼在文学史上的贡献:
苏轼学识广博,开豪放词风, 在散文、诗歌、词、书法和绘画等 方面都很精工。民间有“苏文熟, 吃羊肉;苏文生,吃菜羹”一说。 可见苏轼在当时影响极大。有《东 坡乐府》流传于世。
写作背景
他因反对王安石新法,以作诗 “谤讪朝廷”罪贬谪黄州。这首词 是他在黄州任期中写的。这时他的 弟弟苏辙在济南任职,兄弟二人已 七年没见,中秋对月,难免有伤感 的情绪。但他毕竟有着旷达的胸襟, 在对人生哲理的探讨中达到了自我 解脱。
诗人由西瓜和苹果都是圆的而联 想到团聚的欢乐和“骨肉被分离的痛 苦”,把无形的思念说成有形的圆, 运用了借物抒情的表现手法。表达了 诗人对团聚、亲情、友情的珍惜和怀 念。
2.诗人问:“在这样的夜晚/会想起 什么?”请问,你会想起什么?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人 应该由不圆而圆。
3.“团聚的人家是欢乐的/骨肉被分 割是痛苦的”,透过这一句,你能感受 到作者的内心感情吗?
中秋咏月诗三首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
学习重点和难点:
1.反复诵读感悟作品中的意境 2.理解作品中的作者的感情 3.理解联想和想象在诗词中的运用
十五夜望月
作者简介:
王建(约767-约830),唐代诗人, 曾任陕州司马,有《王司马集》。
出身寒微。大历十年进士。曾作过 县尉、县丞、司马一类的小官,又从军 到边塞,晚年退居今陕西西安市。
1983年9月21日,是作者
艾青晚期的作品。由于经历了太
多的飘零磨难,“文革”结束后,
原本在艾青心中比较淡漠的亲情
变得浓郁起来。这首诗正表达了
七级语文上册 第13课 中秋咏月诗词三首新课标同步授课课件 苏教(通用)

Thank you!
•
9、静夜四无邻,荒居旧业贫。。2021/5/112021/5/11Tuesday, May 11, 2021
•
10、雨中黄叶树,灯下白头人。。2021/5/112021/5/112021/5/115/11/2021 5:47:17 AM
•
11、以我独沈久,愧君相见频。。2021/5/112021/5/112021/5/11May-2111-May-21
•
12、世间成事,不求其绝对圆满,留一份不足,可得无限完美。。2021/5/112021/5/112021/5/11Tuesday, May 11, 2021
•
13、不知香积寺,数里入云峰。。2021/5/112021/5/112021/5/112021/5/115/11/2021
•
14、意志坚强的人能把世界放在手中像泥块一样任意揉捏。2021年5月11日星期二2021/5/112021/5/112021/5/11
•
17、一个人即使已登上顶峰,也仍要自强不息。2021/5/112021/5/112021/5/112021/5/11
专家告诉
联想与想象:
联想:由一事物想到另一事物的过程。
甲事物 想 到
乙事物
存在
存在
想像:在原有形象的基础上创造出新形象的过程。
甲事物 创造出
丙事物
存在
不存在
水调歌头
苏轼
想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
像 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
不胜寒, 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联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
以月寄托相思之情,抒发思乡怀人之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答案:游子的思乡之情。
18.你最喜欢诗中的哪几句?请找出来进行赏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此题考查学生对诗句的鉴赏能力。解答此题要抓住
内心苦闷无法排遣,所以“无眠”。
答案:作者此时“无眠”,是因为面对美好月光,他更加思 念自己的弟弟,所以睡不着。
13.“中庭地白树栖鸦”一句创设了一种什么意境?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澄清素洁、空明、清美的月夜意境。 14.“地白”在文中是什么意思?由此你想到了哪一句诗?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2009·北京中考)苏轼在《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中,表达与亲人共赏人间美景的心愿,体现自己乐观的人生
态度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7.今夜月明人尽望 白树栖鸦 冷露无声湿桂花 不知秋思落谁家 9.但愿人长久 8.中庭地 千里共婵娟
10.“水调歌头”是这首词的_____________。“丙辰中秋, 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是这首词的______, 它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明明是自己怀人,偏说“秋思落谁家”,表现手法委婉蕴藉。
16. “你睡着了么?”这里的“你”指代什么?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故乡 17.这首诗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情怀?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引起作者想像的是传说中的广寒宫(月宫),作者想
到月宫清寒的景象,反而觉得人间生活美好,但人间又有 “悲欢离合”难以求“全”,所以只好凭借月光向千里之外
的弟弟子由遥寄自己的一腔思念。
12.下阕作者说自己“无眠”,你认为其中的原因是什么?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此题考查学生理解词人内心感受的能力。解答此题 要结合当时的背景,即词人在中秋望月,想到了远方的弟弟,
玉宇
4.何事长向别时圆 5.骨肉被分割是痛苦的
6.谁能
把月饼咽下
二、理解填空 7.(2009·太原中考)王建在《十五夜望月》中用“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传递望月怀人的惆怅。 8.《十五夜望月》中着力渲染中秋望月特定的环境气氛的诗
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一、直接填空
1.中庭地白树栖鸦,______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___,今夕是何年。
3.我欲乘风归去,__________________,高处不胜寒。
4.不应有恨,___________________? 5.团聚的人家是欢乐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望着空中的明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冷露无声湿桂花 2.不知天上宫阙 3.又恐琼楼
答案:“地白”指月光满地。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15.请说说“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这两句诗 的妙处。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此题考查学生对诗句的鉴赏能力,解题思路如下:
答案:普天之下,有谁不望月思乡,不知今晚的秋思落在谁 的一边。诗人推己及人,扩大了望月者的范围,境界高远;
答案:激动向往
忧郁感伤
诗句的关键词语,然欢“花香,夜暖。故乡正是春天”。这 两句诗用了“花香,夜暖”两个短句。形象地写出了故乡春 天的特点,让人感到温暖。
19.这两首诗表现的送别季节都是春季,【甲】诗能反映这 一时令特点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乙】诗能反映这 一时令特点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 【解析】此题考查学生对诗句的理解能力,【甲】诗中“三 月”和【乙】诗中“柳”点明的季节是春季。 答案:烟花三月下扬州 客舍青青柳色新
答案:词牌名 小记
的
交代了写作的时间、背景以及写作目
11.《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中作者凭借自己的想像描
绘了一个美好的境界。他是由什么事物引起想像的?又是怎
样一步步展开这种想像的?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此题考查学生对词的内容结构的理解能力。这首词 由词人抬头望月引起想像,由凄清的月宫感受到人间的美好, 然后引发对人生的思考,最后表达对弟弟的美好祝愿。据此 分析即可。
20.【甲】诗的第一、二句除了勾画出惜别的场面外,还烘
托了南方三月烟雾迷蒙、繁花似锦的环境气氛,从中可感受
到诗人内心的_________之情。【乙】诗的第一、二句写了 “雨”“柳”这些景物,从春寒料峭、凄清冷落的氛围中,
烘托了诗人送别友人时_________的心情。
【解析】此题考查学生对诗人内心情感的理解能力,【甲】 诗中诗人是送友人到繁花似锦的扬州,因此内心是激动的。 【乙】诗中诗人是送友人到偏远的安西,因此诗人的内心是 感伤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