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泓-2008 鄂尔多斯盆地侏罗纪_白垩纪原始面貌与古地理演化
鄂尔多斯盆地渭北隆起奥陶系构造_热演化史恢复

第8 8卷 第1 1期2 0 1 4年1 1月 地 质 学 报 ACTA GEOLOGICA SINICA Vol.88 No.11Nov. 2 0 1 4注:本文为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编号41372128)、西北大学大陆动力学国家重点实验室(编号BJ08133-1)、国家重大专项(编号2011ZX05005-004-007HZ)和中国地质调查局科研项目(编号12120113040300-01)资助的成果。
收稿日期:2014-07-29;改回日期:2014-09-25;责任编辑:周健。
作者简介:任战利,男,1961年生。
博士后,西北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盆地热史与油气成藏及油气评价研究工作。
通讯地址:710069,陕西省西安市太白北路229号,西北大学地质学系;Email:renzhanl@nwu.edu.cn。
鄂尔多斯盆地渭北隆起奥陶系构造-热演化史恢复任战利1,2),崔军平1,2),李进步3),王继平3),郭科2),王维2),田涛2),李浩2),曹展鹏2),杨鹏2)1)西北大学大陆动力学国家重点实验室,西安,710069;2)西北大学地质学系,西安,710069; 3)苏里格气田研究中心,西安,710018内容提要:鄂尔多斯盆地渭北隆起区构造位置独特,演化历史复杂。
该区下古生界奥陶系碳酸盐岩有机质丰度较高,是寻找天然气的有利地区。
奥陶系碳酸盐岩由于缺乏有效的古温标,热演化程度的确定及热演化历史的恢复一直是研究的难题。
本文利用渭北隆起奥陶系碳酸盐岩大量的沥青反射率测试资料,结合上覆晚古生代、中生代地层的镜质组反射率资料及磷灰石和锆石裂变径迹等古温标,恢复了渭北隆起的构造热-演化史。
研究结果表明古生界奥陶系热演化程度具有北高南低的特点。
奥陶系等效镜质组反射率普遍大于2.00%,处于过成熟干气阶段。
磷灰石裂变径迹资料表明渭北隆起抬升冷却具有南早北晚的特点。
南部奥陶系—下二叠统抬升早,约为102~107Ma,北部自65Ma以来抬升,主要抬升时期为40Ma以来。
鄂尔多斯盆地东缘挠褶带上古生界煤成气成藏规律研究

20205/299鄂尔多斯盆地东缘挠褶带上古生界煤成气成藏规律研究张秋实摘要鄂尔多斯盆地东缘是我国大型煤成气田有利区之一,具有丰富的地质储量和广阔的勘探前景。
鄂尔多斯盆地东缘构造变形较弱,表现为过渡性的盆缘结构。
本文以挠褶带上的典型中型气藏为例,分析了上古生界地层中煤成气的成藏规律。
研究结果表明,研究区处于中部平缓带北部,整体表现为东南倾单斜构造,稳定且平缓的构造背景对致密气藏的成藏与保存十分有利。
储层具有典型的致密储层的基本特征,储层各层段的非均质程度差异较大,空间展布受沉积相和物性控制,在平缓带受构造控制不明显。
关键词鄂尔多斯盆地;构造特点;发育特征;气藏特征与富集规律中图分类号:P313.1文献标识码:ADOI :10.19694/ki.issn2095-2457.2020.05.052张秋实中石化胜利油田勘探开发研究院(东营257000)0引言鄂尔多斯盆地位于中国东部稳定区和西部活动带之间的结合部位,其现今构造特征表现为东翼宽缓、西翼陡窄的不对称矩形盆地,在盆地边缘断裂褶皱较发育,而内部构造相对简单,地层平缓。
鄂尔多斯盆地东缘总体呈向西、北西缓倾斜的大型单斜构造,其上发育轻微褶皱,断层较少且规模小,这种单一简单的构造背景十分有利于煤成气的形成、保存及勘探开发。
由于鄂尔多斯盆地资源潜力巨大1,前人就煤气田地质、天然气资源分布及控制因素都做了大量的研究并提出了自己的观点2-5,地层发育情况和构造格架控制着煤成气资源的分布与产能,在不同地区各项要素的控制作用有所不同,影响气藏发育的主要因素也有差异。
本文在构造和储层分析的基础上进行了研究区典型气藏解剖,并对其成藏规律进行了总结,对煤成气进一步勘探有借鉴意义。
1研究区构造特点图1研究区上石盒子组顶面构造图146工区区域上位于鄂尔多斯盆地东缘的晋西挠摺带的中部。
受区域构造活动和岩浆侵入上拱作用的影响,区内主体构造呈南北走向,自西向东划分为4个二级构造带,即背斜带、中部缓坡区、东南向斜区和东部隆起区(图1),南东低、北西高,构造简单,断层不发育。
鄂尔多斯盆地镇泾地区中侏罗统延安组岩相古地理演化

鄂尔多斯盆地镇泾地区中侏罗统延安组岩相古地理演化Ξ郝 毅,陈洪德,赵俊兴,苏中堂(成都理工大学沉积地质研究院) 摘 要:在前人研究工作的基础上,结合了大量新的钻井、测井资料,以鄂尔多斯盆地镇原-泾川地区中侏罗统延安组为例,运用沉积学的方法详细阐述了研究区目的层位的岩相古地理演化特征,认为研究区延安组由下而上为河流沉积体系逐渐过渡为三角洲沉积体系。
其中Y 10段为河流相沉积,主要发育有心滩、边滩、河漫滩、岸后沼泽等沉积微相;Y 9-Y 6以三角洲沉积为主,主要发育的微相有分流河道、洪泛平原、平原沼泽等;Y 4+5段发生了河流回春现象,河流相沉积再次发育。
关键词:岩相古地理;中侏罗统;镇泾地区;鄂尔多斯盆地1 引言研究区位于鄂尔多斯盆地南部的镇原-泾川地区(图1),主要研究层位为中侏罗世延安组。
鄂尔多斯盆地作为我国重要的含油气盆地,前人已作了大量的研究工作。
在其基础上,通过大量最新的测井、钻井资料以及已有的数据资料就研究区延安组的沉积特点、分布规律、岩相古地理演化及特征等方面对研究区进行了详细研究,并取得一些新的认识。
图1 鄂尔多斯盆地区域构造单元划分及区块位置2 区域地质背景鄂尔多斯盆地属华北地台西端的次级构造单元,面积约25×104km 2,从规模上讲,鄂尔多斯盆地是我国仅次于塔里木盆地的第二大沉积盆地。
其北邻兴蒙造山带,南面为秦岭造山带,西以贺兰山-六盘山为界,东以吕梁山为界(图1)〔1-2〕。
构造上处于中国沉积盆地分布的中带,兼受其东滨太平洋构造域和其西南特提斯-喜马拉雅构造域的影响,是一个多旋回克拉通叠合盆地〔3-4〕。
盆地经历了早古生代、晚古生代至三叠纪、早侏罗世至早白垩世三个构造沉积演化阶段。
中侏罗统延安组在全盆地发育,是盆地内最重要含煤、油地层之一,主要为深灰色泥岩、粉砂岩及黄灰色中、细粒砂岩夹煤层,其下以假整合接触关系覆于富县组之上或以微角度不整合关系直接覆于上三叠统延长组之上〔5〕;其上与直罗组呈平行不整合关系。
鄂尔多斯盆地下古生界层序地层及岩相古地理研究

鄂尔多斯盆地下古生界层序地层及岩相古地理研究鄂尔多斯盆地下古生界层序地层及岩相古地理研究一、引言鄂尔多斯盆地是中国著名的陆相沉积盆地之一,其存留着丰富的中生代沉积地层及构造变形的应力古地理记录。
本文旨在通过对鄂尔多斯盆地下古生界层序地层及岩相的研究,探讨其演化历史以及古地理意义。
二、地层与岩相鄂尔多斯盆地下古生界地层可划分为下奥陶统、上奥陶统、早泥盆世以及晚泥盆世四个地层单元。
而各个地层单元内部则见有多套层序发育,形成地层层次丰富的地层序列。
1. 下奥陶统在下奥陶统中,主要出露了梁家河组、黄沙峪组、北山组等。
梁家河组为典型的河流沉积,表现出粗糙的岩石碎屑岩及颗粒溢流沉积的特征。
黄沙峪组则由砂岩、泥岩及碳酸盐岩组成,记录了浅水海洋的沉积环境。
北山组则主要由泥岩和弱成岩砂岩构成,显示了深水海洋试沉积环境。
2. 上奥陶统在上奥陶统中,主要有四家子组和下杆门组。
四家子组由泥岩和砂岩交替组成,反映了深水海洋环境下的细粒沉积。
下杆门组则以砂岩和泥岩为主,显示了浅水海洋的沉积特征。
3. 早泥盆世早泥盆世以南笼河组和永不显组为主。
南笼河组为泥岩和湖泊相砂岩的组合,揭示了湖盆沉积的特点。
而永不显组则由风化残积及沉积物填积形成的块状岩石组成。
4. 晚泥盆世晚泥盆世主要有须家河组、南河组以及下托机组。
须家河组主要由黄色石英砂岩和泥岩组成,记录了较浅的湖泊相沉积环境。
南河组主要由沙岩和灰岩组成,显示了较深的湖泊相沉积。
下托机组则由长石石英砂岩和泥岩交替组成。
三、演化历史与古地理意义鄂尔多斯盆地主要经历了早奥陶、中奥陶及晚奥陶三个阶段的沉降、变形和抬升过程。
其中,早奥陶阶段是鄂尔多斯盆地大量碎屑物和有机质的沉积阶段,反映了来自北部地区的碎屑沉积和陆源有机质输入的特征。
中奥陶阶段则是沉降速度缓慢的阶段,沉积物主要来源于盆地内部的构造隆起带。
晚奥陶阶段则伴随着盆地内部的断裂活动,形成了不规则的断块,加速了盆地的抬升过程。
通过对鄂尔多斯盆地下古生界层序地层及岩相古地理的研究,可以了解到鄂尔多斯盆地在古生代时期以来的演化历史。
古地貌恢复技术方法及其研究意义--以鄂尔多斯盆地侏罗纪沉积前古地貌研究为例

古地貌恢复技术方法及其研究意义--以鄂尔多斯盆地侏罗纪沉积前古地貌研究为例赵俊兴;陈洪德;时志强【期刊名称】《成都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年(卷),期】2001(028)003【摘要】古地形地貌是控制一个盆地后期沉积相发育与分布的一个主要因素,同时在一定程度上控制着后期油藏的储盖组合.同现在地貌一样,古地貌形态受到了所处的区域构造位置、气候、基准面变化及构造运动等因素综合作用的影响.鄂尔多斯盆地侏罗系发育在由印支运动主幕所造成的三叠纪顶部不整合接触面上,早侏罗世沉积特点主要受控于沉积前古地形地貌,因此开展侏罗纪沉积前古地貌恢复工作及探讨古地貌对后期油气藏关系对于寻找侏罗系油田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作者主要是从沉积学角度出发,通过对鄂尔多斯盆地侏罗纪沉积前古地形地貌的恢复研究,进一步对古地貌恢复从方法上进行了研究,同时探讨了沉积前古地貌对后期油藏的控制作用.【总页数】7页(P260-266)【作者】赵俊兴;陈洪德;时志强【作者单位】成都理工大学沉积地质研究所,;成都理工大学沉积地质研究所,;成都理工大学沉积地质研究所,【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P531【相关文献】1.鄂尔多斯盆地环江地区前侏罗纪古地貌恢复研究 [J], 刘瑞东;王宝清;王博;狄翔;郭斌;刘伟2.聚油古地貌成因类型及其有利成藏条件分析——以鄂尔多斯盆地上里塬地区前侏罗纪古地貌为例 [J], 李树同;张海峰;王多云;陶辉飞;楚美娟;陈丹丹3.鄂尔多斯盆地前侏罗纪古地貌形成演化及沉积充填特征 [J], 李元昊; 杨桂茹; 彭建; 郑亚军; 王茜; 何拓平4.鄂尔多斯盆地姬塬地区前侏罗纪古地貌沉积特征研究 [J], 马海勇;韩天佑;周磊;蔡玥5.古地貌恢复及其对三角洲前缘沉积砂体的控制作用——以鄂尔多斯盆地庆阳气田二叠系山西组13亚段为例 [J], 李进步;王继平;王龙;付斌;夏辉;李志潇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鄂尔多斯盆地镇泾地区中侏罗统延安组岩相古地理演化

收 稿 日期 :O 7 O — 1 2O一 8 2 作 者 简 介 : 毅 ( 9 : 序 地层 、 相 古地 理 。 郝 18一 , 汉 在 专 沉 方 层 岩
维普资讯
20 年第 5 08 期
盘 山 为界 , 以 吕梁 山为 界 ( 1 口 。构造 上处 于 东 图 )
在 经 历 的 早侏 罗世 富 县 期 的构 造 抬 升 、 谷 深 河 切 、 流相 沉积 充 填之后 , 个鄂 尔 多斯 盆地 曾有短 河 整 暂 的抬 升 , 造 成 了 富 县 组 与 Y 之 间 的 侵 蚀 间断 这 。 关 系 。Y。 盆地 的演 化 比较 复杂 , Y 。 , 地主 期 在 期 盆 要 表 现 为构 造 抬 升 , 积体 系经 历 了辫 状河 一 曲流 沉 河 转变 的过 程 。镇 泾研 究 区块 位于 鄂 尔多斯 盆 地西
维普资讯
14 7
内 蒙古 石 油 化 工
20 年第 5 08 期
鄂尔多斯盆地镇泾地区中侏罗统延安组岩相古地理演化
郝 毅 , 陈洪 德 , 俊 兴 , 中堂 赵 苏
( 成都理 工大学沉积地质研究院 )
摘 要 : 前人 研 究 工作 的基础 上 , 合 了大量 新 的钻井 、 井 资料 , 在 结 测 以鄂 尔 多斯盆 地镇 原 一泾 川 地 区中休 罗统 延 安组 为例 , 用 沉积 学 的方法 详 细阐述 了研 究区 目的层位 的岩相 古 地理 演化 特 征 , 为研 运 认 究区延 安组 由下 而上 为河流 沉 积体 系逐 渐过 渡 为三 角洲 沉积 体 系。其 中 Yl 为河流 相沉 积 , 要发 育 。 段 主 有 心滩 、 滩 、 漫滩 、 边 河 岸后 沼 泽 等沉积 微 相 ; 以三 角洲沉 积 为主 , Y 一Y 主要 发 育 的微 相 有 分流 河道 、 洪 泛平 原 、 原 沼泽 等 ; 发 生 了河流 回春现 象 , 平 Y +段 河流相 沉积 再次 发育 。 关键 词 : 岩相 古地 理 ; 中休 罗统 ; 泾地 区 ; 尔多斯 盆地 镇 鄂
华北地台区晚侏罗世—早白垩世岩相古地理特征

华北地台区晚侏罗世—早白垩世岩相古地理特征林玉祥;孟彩;韩继雷;朱传真;赵承锦;曹高社【摘要】华北地台区晚侏罗世沉积区主要位于鄂尔多斯盆地西缘、南华北地区和阴山—燕山地区,面积较中侏罗世沉积明显缩小.上侏罗统以河流相沉积为主,碎屑岩,尤其是粗碎屑岩发育.早白垩世是晚三叠世以来沉积面积最大的时期,沉积区主要位于鄂尔多斯盆地、渤海湾盆地、胶莱盆地和南华北地区,以大型陆相湖泊沉积为主要特征,砂泥岩较发育.从岩相古地理角度分析,胶莱盆地和南华北地区周口盆地中部的谭庄—沈丘凹陷以及黄口、成武盆地是上侏罗统—下白垩统烃源岩形成的有利区,也应为油气形成的有利区.【期刊名称】《西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年(卷),期】2015(045)004【总页数】7页(P611-617)【关键词】华北地台区;晚侏罗—早白垩世;沉积相;古地理;烃源岩【作者】林玉祥;孟彩;韩继雷;朱传真;赵承锦;曹高社【作者单位】山东科技大学地球科学与工程学院,山东青岛266590;山东科技大学地球科学与工程学院,山东青岛266590;山东科技大学地球科学与工程学院,山东青岛266590;山东科技大学地球科学与工程学院,山东青岛266590;山东科技大学地球科学与工程学院,山东青岛266590;河南理工大学资源环境学院,河南焦作454003【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TE122华北地台区位于秦岭—大别山造山带以北、阴山—燕山造山带以南、贺兰山—六盘山以东。
依据构造演化特征和区域不整合面发育情况,可将晚侏罗世—早白垩世作为一个成盆期来研究[1-2]。
前人对华北地台区多个盆地上侏罗—下白垩统的地层、沉积相以及岩相古地理进行了大量研究[3-8],但对整个区域的系统研究和整体规律的总结还比较欠缺。
该文在大量实际资料分析的基础上,对上侏罗—下白垩统的岩性特征、沉积相类型以及古地理演化特征进行了详细分析,确定了有利烃源岩的发育区,为正确预测上侏罗—下白垩统油气资源与分布提供了有益的指导。
2008-鄂尔多斯盆地中生代沉积和堆积中心迁移及其地质意义

地
质
学
报
ACT A GEOLOGICA SINICA
V ol. 82 N o. 4 A pr . 2 0 0 8
鄂尔多斯盆地中生代沉积和堆积中心 迁移及其地质意义
赵俊峰 , 刘池洋 , 喻林 , 王晓梅 1) 西北大学大陆动力学国家重点实验室 , 西安, 710069; 2) 西北大学博士后流动站, 西安, 710069; 3) 东方地球物理公司研究院, 河北涿州, 072751; 4) 西安石油大学油气资源学院, 西安 , 710065
内容提要 : 通过对鄂尔多斯盆地中生代构造属性、 原 盆面貌、 岩性 岩相组 合、 物源分 析和厚度 分布特 征等的 综 合研究表明 , 从中晚三叠世至早白垩世 , 盆地沉积中心由东南向北、 再向西南发生逆时 针迁移 ; 在盆地西 部 , 早白 垩 世沉 积前没有统一或规模较大的堆积中心 , 仅存在 孤零分 布或彼 此分割、 规模 不大的 局部堆 积中心。盆 地西部 多 个时 期出现的地层较厚分布区带 , 是该区距盆地西 界较近 , 物源 供给充 足、 水 动力作 用强所 致 , 故 代表局 部堆积 中 心。早白垩世 , 沉积、 堆积和沉降中心才在盆地西南部 三位一体 叠合分布。直到中侏罗世末 , 在黄河之西的今盆 地残 留区 , 总体仍呈西高东低的古地理 构造格局。盆地中晚三叠 世 中侏罗世各期的沉 积中心在 位置上大体 一 致 , 上下大部重叠 ; 该沉积中心及近邻 , 古生 界和中 生界 的热演 化程 度为盆 地最 高 , 显示 该区深 部作 用较为 活跃。 综合 分析认为 , 中生代各期沉积中心的叠置及其与高热演 化地区的重合 , 反映为总 体受沉降中 心控制所 致 , 可作 为 盆地沉降中心的代表。大型鄂尔多斯克拉通内盆地中生代各期沉积 ( 沉降 ) 中心在 位置上偏于 盆地南部 , 与秦岭 造 山带同期强烈的会聚造山活动产生的前陆挠曲沉降相关。 关键词 : 鄂尔多斯盆地 ; 沉积中心 ; 堆积中心 ; 沉降中心 ; 中生代 ; 秦岭造山带 1, 2) 1) 3) 4)
鄂尔多斯盆地构造演化浅述

鄂尔多斯盆地构造演化浅述鄂尔多斯盆地是中国北方的一块大型沉积盆地,位于华北地区陕西、宁夏和内蒙古交界处,是中国最重要的煤炭和天然气区域之一。
盆地的构造演化与其丰富的矿产资源密切相关,也成为油气勘探、煤炭勘探等领域中的重要研究对象。
鄂尔多斯盆地的构造演化经历了多个阶段,主要有古生代变质造山阶段、古生代中—晚期构造沉积盆地形成阶段、中—新生代构造演化阶段,以及晚第四纪冰期构造隆升阶段等。
首先,鄂尔多斯盆地古生代变质造山阶段,主要发生在晚古生代到早中生代间,区域经历了中华大陆和扬子地块碰撞形成的华夏-古夏造山带和华南造山带的覆盖和侵蚀作用,形成了阳泉、老厂、苏莫等变质岩带。
这一阶段盆地沉积物多为石英岩屑岩、石英砂岩和岩屑岩,具有深水沉积特征。
其次,古生代中—晚期构造沉积盆地形成阶段,时代为泥盆纪到三叠纪,盆地内出现了早期裂陷和早期构造抬升。
这一阶段盆地面积逐渐扩大,沉积物属陆相沉积,主要发育了风成沉积、河流沉积、湖沼沉积三类,其中下三叠统(P3)的陆相沉积岩相最为发育,包括砂岩、泥岩、页岩等,但该阶段构造运动水平有限。
第三,中—新生代构造演化阶段,时代为侏罗纪到晚新生代。
该阶段盆地在前陆裂陷作用控制下演变为至今的形态:盆地南部受碳酸盐岩沉积作用的影响,形成了华北板块向内倾斜的地貌特征;北部受炭矿、烟煤、煤层气生成作用影响,形成了一系列煤田和油气区;东北部受花岗岩侵入和构造活动影响,形成了陡峭的山地。
此外,该阶段还有明显的构造活动,以及陆源碎屑物和来源不确定的风蚀物等新生代地层和新生代构造岩浆活动。
最后,晚第四纪冰期构造隆升阶段。
在全新世晚期或全新世晚期-现代,地面上的大气、水文等因素不断作用,整个鄂尔多斯盆地地表地质现象得到了有效地改造,形成了眼前的沙丘、草原、区域隆升地形、小峡谷和坡面、深刻的剥蚀垂直锯齿状沉积地形,etc.。
盆地内构造活动开始重新恢复,也为煤炭和天然气的勘探开发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总之,鄂尔多斯盆地构造演化经历了多个阶段,沉积岩性、沉积构造特征和地表形态特征呈现多样性,其中第三阶段的构造演化在盆地发育和矿产资源形成等方面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鄂尔多斯盆地侏罗系地层地质描述

鄂尔多斯盆地侏罗系地层地质描述作者:鞠志勇洪涛吕宇来源:《中外企业家·下半月》 2011年第2期鞠志勇,洪涛,吕宇(中国矿业大学江苏徐州 221116)摘要:鄂尔多斯盆地是中国第二大沉积盆地,总面积占国土4%,包括甘肃东部、宁夏大部、陕西北部、内蒙古和山西部分地区,面积37万平方公里。
盆地周围被山系包围,北起阴山、大青山,南抵秦岭,西至贺兰山、六盘山,东达吕梁山、太行山。
山脉海拔一般在2000米左右;盆地内部海拔较低,一般在800-1400米。
以长城为界,北部为干旱沙漠草原区,南部为半干旱黄土高原区,黄土广布,地形复杂。
关键词:鄂尔多斯盆地;侏罗系;古生物;古地理;资源中图分类号:K928.3文献识别码: A文章编号:1000-8772(2011)04-0187-011、鄂尔多斯侏罗系地层分布特征鄂尔多斯地层区侏罗系十分发育,分布广泛,其下、中、上三统发育齐全。
由于受印支运动末期抬升的影响,早侏罗世早期鄂尔多斯沉积区处在剥蚀阶段,至晚期仅在盆地的东北部、中东部及南部局部地区接受沉积。
到中侏罗世早期沉积以后,受燕山运动影响盆地上升,使大部分地区延安组上部遭受剥蚀,地层缺失。
中侏罗世晚期,在燕山运动早幕的影响下,盆地又被抬升,使盆地西部平凉——盐池——鄂托克旗一线为一近南北向展布的沉降带,出现了明显的东西分异。
晚侏罗世早期由于地壳的再次下降,形成大面积的内陆湖泊。
并且在中侏罗世晚期和玩侏罗世早期出现了沉积中心从西部到东部的变化。
到了晚侏罗世晚期燕山运动第二幕的影响,使盆地周边断裂褶皱作用进一步加强,仅在盆地西缘盐池马坊沟-千阳坊河一带形成一条近东西走向的沉降带,接受沉积。
2、鄂尔多斯侏罗系地层内古生物在本地区的古生物主要是有丰富的孢粉、植物和少量的动物化石组成。
其中孢粉在全区分布广泛且种类繁多,只是在巴彦浩特盆地、贺兰山地区分布较少。
通过研究在鄂尔多斯盆地侏罗系建立了五个孢粉组合,作为不同组的指示相。
鄂尔多斯盆地构造演化历程

鄂尔多斯盆地构造演化历程□尚景武【内容摘要】鄂尔多斯盆地拥有充足的能源矿产,其矿产的分布特征和成矿类型由构造演化过程决定。
为更好地服务找矿工作,了解鄂尔多斯盆地构造演化历程成为了一项必不可少的工作。
本文从太古-元古代、早古生代、晚古生代、三叠纪、侏罗纪至白垩纪、新生代六个阶段对鄂尔多斯盆地的构造演化过程进行了分析与总结,各个时期构造发育相互叠加形成了如今鄂尔多斯盆地独特的构造形式。
以时间为主轴大致描绘出鄂尔多斯盆地的发展历程,为地质找矿工作奠定了理论基础。
【关键词】构造演化;演变阶段;印支运动;燕山运动;鄂尔多斯【作者单位】尚景武,核工业航测遥感中心一、引言鄂尔多斯盆地地处中国三大构造域(西部构造域、东部构造域和中部构造域)中的中部构造域中段(陈祖伊等,1999),且为华北板块的一部分,而前中生代的鄂尔多斯地块是处于古亚洲构造域中的,该构造域自中生代开始,便处在我国西部的特提斯-喜马拉雅构造域和东部的滨太平洋构造域的过渡部位。
总体而言,鄂尔多斯盆地特性的“外内静电可移动”,这在各种构造或复杂的过渡重叠的部件,结构特征和更复杂的配置的演变。
该盆地是晚元古代以来在华北地台上形成的,具有扭动明显、坳陷迁移、稳定沉降特点的多旋迴叠合型内陆盆地,从中晚三叠世开始,经历了多期构造演化过程[1],盆地内产有铀、铅、锌、煤、石油、天然气等丰富的矿产资源。
由于鄂尔多斯盆地属于NCC,并且因此,稳定单元,其被配置,并且受影响的NCC发展的配置。
盆地盖层包括中元古界至古生界海相碳酸盐岩及中新生代陆相碎屑岩。
盆地地层出露相对较齐全,新太古界以后的各地层均有不同程度出露[2]。
印支运动导致中国大陆构造格局发生重大变化。
从结构特征角度看,鄂尔多斯盆地是由六个构造单元组成,分别为伊盟隆起、鄂尔多斯西缘褶皱冲断带、陕北斜坡、天环坳陷、晋西褶曲带以及渭北隆起。
二、太古-元古代构造演化鄂尔多斯盆地演化的早期历史上一直是中国北方克拉通演化的影响下,以及中国北方克拉通是最早我们的克拉通,其历史可以追溯到始太古代前进[3]。
鄂尔多斯盆地构造演化浅述

鄂尔多斯盆地构造演化浅述鄂尔多斯盆地是中国北方最大的陆相盆地,位于内蒙古自治区中部,地处华北克拉通北部,是中国最大的含煤盆地之一。
鄂尔多斯盆地形成于华北地台(华北克拉通)的北部裂谷陆缘盆地断陷过程中,是典型的陆相盆地。
鄂尔多斯盆地的构造演化可以分为古生代、中生代和新生代三个主要阶段。
在这三个阶段中,鄂尔多斯盆地经历了裂谷盆地的形成、断块构造活动的影响以及新生代岩浆活动对盆地地质构造的影响,逐步形成了盆地现今的地质构造格局。
古生代是鄂尔多斯盆地地质构造演化的第一个阶段,主要是受华北地台北缘裂谷盆地形成的影响。
在下古生代(奥陶纪-志留纪)时期,华北地台北缘发生了裂谷分离,形成了鄂尔多斯裂谷盆地。
当时的地质构造特征主要表现为古老的基底地层和裂谷相沉积的特点,裂谷盆地内部处于断陷状态,沉积环境主要是碎屑沉积和海相沉积。
在这一阶段内,鄂尔多斯盆地的基本构造为裂谷断裂盆地。
中生代是鄂尔多斯盆地地质构造演化的第二个阶段,主要是受到了侏罗纪-第四纪的构造活动的影响。
在侏罗纪时期,盆地出现了多期次的碎屑岩和维兰纪系列沉积,表明盆地处于持续的沉陷阶段。
这一时期的地质构造特征表现为北部盆地的断块活动、南缘地壳运动剧烈,形成了山-坳盆布局格局,盆地内部有不同程度的隆起和断裂活动。
在这一阶段内,盆地地壳运动的影响加强,形成了鄂尔多斯盆地的山-坳盆布局格局。
综合以上所述,鄂尔多斯盆地地质构造演化主要经历了裂谷盆地形成、断块构造活动以及新生代岩浆活动的影响,逐步形成了盆地的地质构造格局。
在演化过程中,裂谷盆地形成的古老地壳稳定基底地层和裂谷相沉积,断块构造活动造成了盆地内部各地块的隆升和断裂活动,新生代岩浆活动对盆地地质构造的影响主要表现为广泛的火山岩和火山碎屑岩的分布以及新的断裂构造的形成。
这些地质构造特征共同构成了鄂尔多斯盆地的地质构造格局。
鄂尔多斯盆地前侏罗纪古地貌形成演化及沉积充填特征

可以分为两个亚幕ꎮ 随着抬升侵蚀的结束ꎬ 古地貌中河谷首先开始了沉积充填ꎬ 先后沉积了限制性河
谷环境的富县组和半限制河谷环境的延安组延 10 段河流相地层ꎮ
关键词: 鄂尔多斯盆地ꎻ 前侏罗纪古地貌ꎻ 晚印支运动ꎻ 限制性河谷
the river terracesꎬ valley shape and residual thickness in combination with seismic and drilling data.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Ordos Basin experienced two different large ̄scale tectonic events associated with uplift and erosion in
第 39 卷 第 1 期
2020 年 2 月
文章编号: 1004
5589 (2020) 01
0056
世 界 地 质
GLOBAL GEOLOGY
Vol 39 No 1
Feb 2020
16
Fuxian Formationꎬ followed by the semi ̄confined valley fill of Yan10 section of Yanan Formation.
Keywords: Ordos Basinꎻ pre ̄Jurassic palaeogeomorphologyꎻ Late Indosinian movementꎻ confined valley
phology was the erosion response to the Late Indosinian tectonic movementꎬ which can be divided into two sub ̄epi ̄
鄂尔多斯盆地侏罗系成煤系统

鄂尔多斯盆地侏罗系成煤系统
晋香兰;张泓
【期刊名称】《煤炭学报》
【年(卷),期】2014(039)0z1
【摘要】以成煤系统理论为基础,进行鄂尔多斯盆地侏罗系成煤系统研究,旨在为盆地内煤与煤层气资源评价提供另一种思路与方法.运用层序地层格架与地层完整程度、沉积古地理轮廓与煤层厚度、煤层埋深与煤的变质程度为主要标志,以煤中灰分、硫分作为辅助标志,并从主煤层厚度下限(0.8 m)、煤炭资源评价最大埋深(2 000 m)等实用性角度出发,将鄂尔多斯盆地侏罗系成煤系统划分为9个成煤系统单元;以JA,JH成煤系统单元为例,探讨了成煤系统单元的特点,南北成煤系统最大差异在于地层保存完整性及煤层丰度.成煤系统研究侧重于系统与集成方面的研究,注重煤炭形成的过程研究.
【总页数】7页(P191-197)
【作者】晋香兰;张泓
【作者单位】中煤科工集团西安研究院有限公司,陕西西安710054;中煤科工集团西安研究院有限公司,陕西西安710054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P618.11
【相关文献】
1.鄂尔多斯盆地西部侏罗系煤储层特征及有利区预测 [J], 许浩;汤达祯;唐书恒;张文忠;张松航;陶树;王烽
2.低变质煤的煤层气开发潜力——以鄂尔多斯盆地侏罗系为例 [J], 张培河
3.鄂尔多斯盆地东胜-神木地区侏罗系煤中常量元素地球化学特征 [J], 汪小妹;焦养泉;吴立群;荣辉;王小明;潘松圻;唐辉;计波;宋霁
4.鄂尔多斯盆地东胜地区侏罗系煤与铀矿关系 [J], 杨仁超;韩作振;柳益群;樊爱萍
5.煤沼演化类型与侏罗系煤(系)成油田形成规律 [J], 胡社荣;方家虎;侯慧敏;宋丽君;毛鹤龄;陈中凯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鄂尔多斯盆地上二叠统石千峰组岩相古地理及时空演化_张翔

滞留微相以砂、 砾物质为主, 滞留于河床底。心滩 微相主要由砂质组成 , 流速大时带来一些砾石或 砾石夹层 , 具各类槽状交错层理、 板状交错层理或 楔状层理。 1. 2. 2 曲流河体系 曲流河水流较平稳, 以低流态的牵引流为主, 河道弯曲。由于河床的侧向迁移, 形成特征的边 滩沉积, 构成曲流河沉积的主体。如呼鲁斯太剖 面千 3 段、 扒楼沟剖面千 2 段和鄂 6 井千 1 段等。 可进一步划分为河道和堤泛亚相。河道亚相主要 由边滩微相组成 , 堤泛亚相由天然堤、 决口扇和泛 滥平原等微相组成( 图 3) 。该类沉积体系主要的 储集砂体为边滩砂体 , 由中- 粗粒砂岩组成, 发育 中- 大型板状、 楔状和槽状交错层理, 自下而上层 系厚度变小, 砂体形态多呈席状或透镜状。 1. 2. 3 三角洲体系 三角洲环境位于河流入湖盆的河湖交界处和 混合处的区域, 由河湖共同作用形成的锥状沉积 体系。研究区三角洲沉积广泛发育, 如三里河剖 面千 5- 千 3 段及陕 92 井石千峰组 , 可进一步划 分出 2 个亚相, 分别为三角洲平原和三角洲前缘
[ 文章编号 ] 1671 9727( 2009) 02 0165 07
鄂尔多斯盆地上二叠统石千峰组 岩相古地理及时空演化
张 翔 田景春 陈洪德 侯明才 侯中健
( 成都理工大学 油气藏地质及 开发工程 国家重点实验室 , 成都 610059) [ 摘要 ] 针对鄂尔多斯盆地石千峰组的勘探程度总体较低 , 所开展的沉积相等基 础地质研究 还 不够系统 、 精细和完善 , 作者以现代沉积学理论为指 导 , 根 据岩石 类型 、 沉积构 造 、 剖 面结构 和 地球化学标志 , 将研究区石千峰组划分 为辫状河 、 曲流河 、 三角洲 和湖泊 4 种沉 积体系 。 以 盆 缘 23 条野外剖面和盆内众多钻井为基本资料 , 系统编制了石千峰组千 5 段 - 千 1 段岩相古 地 理图 , 其古地理展布及时空演化具有南 、 北物源特征 , 由北至 湖盆中心 具有冲 积平原 - 三角 洲 平原 - 三角洲前缘 - 浅湖的远源古地理展布特征 , 由南至 湖盆中心 具有三角 洲平原 - 三角 洲 前缘 - 浅湖的近源古地理展布特征 。 在千 5 期 - 千 1 期的古地 理演化 过程中 , 最大 湖泛期 为 千 3 期 。 古地理展布特征亦反映了砂体平面展布及时空配置关系 。 [ 关键词 ] 鄂尔多斯盆地 ; 石千峰组 ; 沉积体系 ; 岩相古地 理 ; 时空演化 [ 分类号 ] T E121. 31 [ 文献标识码 ] A
鄂尔多斯盆地侏罗纪西界分析

鄂尔多斯盆地侏罗纪西界分析张珂;邹和平;刘忠厚;马占武【期刊名称】《地质论评》【年(卷),期】2009(055)006【摘要】鄂尔多斯盆地西界,特别是其早-中侏罗世盆地西界,由于不同期次、不同性质的构造相互叠加而模糊不清,究竟是在贺兰山以西还是现在银川盆地以东的问题,至今尚无共识,极大地影响着矿产资源的评价和找矿战略的部署.本文在前人工作的基础上,通过针对性的野外工作,分析和筛分了不同时期的古构造,探讨了晚侏罗世和早-中侏罗世盆地的西界.文章认为,鄂尔多斯盆地西部巨大的近南北向挤压构造形成于晚侏罗世,而东西向的挤压构造则出现于晚三叠世.两期方向截然不同的挤压构造相互叠加,构成了鄂尔多斯盆地西部复杂的叠加构造和不规则的盆地西界.晚期挤压构造较为清晰,表现为近南北向的逆冲推覆构造带和纵贯盆地南北的"古脊梁",使盆地西界退缩到桌子山东麓断裂、横山堡-磁窑堡断褶带以及马儿庄冲断裂和崆峒山断裂以东.早期挤压构造受后期构造的叠加改造,断断续续,时隐时现.近东西向挤压构造受古亚洲域的影响,是印支运动的产物,近南北向挤压构造转受滨太平洋域的作用,是燕山运动的表现.在古亚洲域向太平洋域转换过程中的早-中侏罗世,鄂尔多斯盆地西部出现了近东西向的拉张伸展,在盆地内部表现为近东西向隆起凹陷的古地形,使盆地西缘波状弯曲,而非平直,"银川古隆起"和"汝箕沟-鄂尔多斯盆地"两者并存,并不矛盾.早-中侏罗世盆地西界可能远至阿拉善地块.上述中生代构造又经新生代构造改造,变得更加复杂多样,甚至面目全非.如不注意构造筛分,中生代构造乃至盆地边界的研究就会被误导,从而得出错误结论.%Because different geological structures with different properties formed in different periods weresuperposed together, western boundary of the Ordos Basin, especially the one in the Early-Middle Jurassic, is obscure and not easy to be discerned. So far, there has been no consensus in academy whether it located on west of the Helan Mountain or on east of the Yinchuan Basin (a Cenozoic basin situated to east of the Helan Mountain), affecting mineral resource appraisal and exploration. Based on the former research and our work, different ancient structures formed in different periods in Mesozoic are analyzed and sieved, and then the Early-Middle Jurassic western boundary of the basin is recovered. Writers consider that the huge north-south compressive structure formed in the Late Jurassic while east-west compressive structure formed in the Late Triassic. These two structures were superposed together, resulting in multiple deformations, complex superimposed structures and the irregular west basin boundary. The structure later is much clearer, appearing as a north-south thrust zone and a north-south "the Ancient Land Rise" across the basin. Since formation of the north-south compressive structure, west boundary of the basin was retreated eastward to east of the Zhuozhi Mountain thrust, the Hengshanbao-Ciyaobao fault and fold zone, the Maerzhuang thrust fault as well as the Kongdong Mountain thrust fault. However, the early compressive structure is obscure, appearing discontinuously and indistinct because of superimposing and reforming by the later. The early east-west compressive structure formed in Indosinian movement under the ancient Asian tectonic domain, while the later north-south compressive structure formed in the Yanshanian movement under the Pacific tectonic domain.During the transitional period of the Early-Middle Jurassic from the Ancient Asian to Pacific tectonic domains, the west Ordos Basin had developed nearly east-west tensional structure, forming nearly east-west uplifts and depresses, resulting in irregular instead of linear west boundary at north-south trend. Under this situation, "the ancient Yinchuan uplifts" and "the large Ordos Basin" coexisted, not controversial. The west boundary in the Early-Middle Jurassic was probably located in the Alxa Massif. The Mesozoic structures above were reformed again in Cenozoic, making the former structures more complicated and even complete destroy. Paying attention to structural analysis and sieving would be very important in the discussion on the Mesozoic structures and ancient boundaries of the basin.【总页数】14页(P761-774)【作者】张珂;邹和平;刘忠厚;马占武【作者单位】中山大学地球科学系,广州,510275;中山大学地球科学系,广州,510275;核工业208大队,内蒙古包头,014010;中山大学地球科学系,广州,510275【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P5【相关文献】1.鄂尔多斯盆地北缘石炭-二叠纪/侏罗纪煤储层特征对比分析 [J], 聂敬;李勇;魏迎春;王安民;贾煦;曹代勇2.聚油古地貌成因类型及其有利成藏条件分析——以鄂尔多斯盆地上里塬地区前侏罗纪古地貌为例 [J], 李树同;张海峰;王多云;陶辉飞;楚美娟;陈丹丹3.鄂尔多斯盆地侏罗纪煤的煤岩特征及成因分析 [J], 黄文辉;FINKELMAN Bob;敖卫华;翁成敏;肖秀玲;刘大锰;唐修义;陈萍;赵志根;万欢4.鄂尔多斯盆地(陕西部分)侏罗纪聚煤规律及控煤因素分析 [J], 张三科5.鄂尔多斯盆地姬塬地区前侏罗纪古地貌沉积特征研究 [J], 马海勇;韩天佑;周磊;蔡玥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鄂尔多斯侏罗纪盆地形成演化和聚煤规律

鄂尔多斯侏罗纪盆地形成演化和聚煤规律
王双明;张玉平
【期刊名称】《地学前缘》
【年(卷),期】1999(6)B05
【摘要】鄂尔多斯盆地是在滨太平洋构造域和特提斯构造域共同影响下的形成的中生代大型内陆坳陷。
其演化过程可分为早侏罗世-中侏罗世早期,中侏罗世,晚侏罗世和早白垩4个阶段,早侏。
早侏罗世-中侏罗世早期为重要的聚煤期。
聚煤区围绕盆地沉降中心呈环带状展布,煤层层数,厚度及横向变化规律在盆地不同部位表现出不同特点。
【总页数】9页(P147-155)
【作者】王双明;张玉平
【作者单位】陕西煤田地质局;陕西煤田地质局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P618.110.2
【相关文献】
1.北祁连长山子侏罗纪盆地沉积特征及聚煤规律 [J], 张亚玲;杜宝安
2.鄂尔多斯侏罗纪盆地形成演化和聚煤规律 [J], 王双明;张玉平
3.鄂尔多斯盆地陕西榆林横山至内蒙古乌审旗一带侏罗纪煤聚集规律及资源评价研究居国内领先地位 [J],
4.内蒙古都呼木盆地形成演化及聚煤规律研究 [J], 罗国文
5.鄂尔多斯盆地(陕西部分)侏罗纪聚煤规律及控煤因素分析 [J], 张三科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鄂尔多斯盆地早白垩世岩相古地理与地下水水质和分布的关系

鄂尔多斯盆地早白垩世岩相古地理与地下水水质和分布的关系谢渊;孙永明;曹建科;朱桦;王永和;王剑;李明辉;江新胜;谢正温;罗建宁;侯光才;刘方;王德潜【期刊名称】《中国地质》【年(卷),期】2004(023)011【摘要】岩相古地理与地下水水质的关系研究表明,早白垩世鄂尔多斯盆地经历了干旱-半干旱→相对湿润的2个气候变化旋回和以沙漠相发育→湖泊相发育为特征的2个岩相古地理演化阶段.气候和古地理条件及其演化导致白垩纪沉积水体盐度、沉积岩含盐量和地下水循环条件的区域分布极为复杂.在岩相古地理和其他水文地质条件的综合影响下,盆地白垩系地下水水质和分布较为复杂,总体呈北好南差、盆地南部东好西差和下好上差的区域性分布规律.【总页数】9页(P1094-1102)【作者】谢渊;孙永明;曹建科;朱桦;王永和;王剑;李明辉;江新胜;谢正温;罗建宁;侯光才;刘方;王德潜【作者单位】中国地质调查局成都地质矿产研究所沉积与能源研究室,四川,成都,610082;宁夏地质调查院,宁夏,银川,750000;陕西省地质调查院,陕西,西安,710060;中国地质调查局西安地质矿产研究所,陕西,西安,710054;中国地质调查局西安地质矿产研究所,陕西,西安,710054;中国地质调查局成都地质矿产研究所沉积与能源研究室,四川,成都,610082;中国地质调查局成都地质矿产研究所沉积与能源研究室,四川,成都,610082;中国地质调查局成都地质矿产研究所沉积与能源研究室,四川,成都,610082;长庆石油勘探局孔下技术作业处,陕西,西安,710059;中国地质调查局成都地质矿产研究所沉积与能源研究室,四川,成都,610082;中国地质调查局西安地质矿产研究所,陕西,西安,710054;陕西省地质调查院,陕西,西安,710060;陕西省国土资源厅,陕西,西安,71006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P534.53;P641【相关文献】1.华北地台区晚侏罗世—早白垩世岩相古地理特征 [J], 林玉祥;孟彩;韩继雷;朱传真;赵承锦;曹高社2.鄂尔多斯盆地白垩系主要含水岩组沉积岩相古地理对地下水水化学场形成和水质分布的影响 [J], 谢渊;邓国仕;刘建清;董维红;鲁洪江3.内蒙古乌兰盖盆地早白垩世岩相古地理研究及油气地质意义 [J], 吴驰华;伊海生;刘有良;夏国清;龚大兴4.鄂尔多斯盆地早白垩世岩相古地理与地下水水质和分布的关系 [J], 谢渊;王剑;李明辉;江新胜;谢正温;罗建宁;侯光才;刘方;王德潜;孙永明;曹建科;朱桦;王永和5.胶莱盆地东缘早白垩世莱阳群沉积序列及岩相古地理 [J], REN Tianlong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10卷 第1期2008年 2月古地理学报JOURNAL OF P ALAE OGE OGRAPHYV ol 110 N o 11Feb .2008 文章编号:1671-1505(2008)01-0001-11鄂尔多斯盆地侏罗纪—白垩纪原始面貌与古地理演化张 泓 晋香兰 李贵红 杨志远 张 慧 贾建称煤炭科学研究总院西安研究院,陕西西安710054摘 要 鄂尔多斯盆地位于华北地台西部。
在详细分析地层接触关系、构造界面特征、地层发育特征和连续性、盆地沉积与周边构造的关系、物源区性质、沉积体系配置与相分布、古水流样式等各种要素的基础上,重建了鄂尔多斯盆地侏罗纪至白垩纪的原始面貌,并将其演化划分为4个阶段。
其中,第一阶段(早侏罗世至中侏罗世早期)和第二阶段(中侏罗世B athonian —Callovian 期)沉积盆地的范围和沉积体系的配置关系大体类似,两者最为重要的区别是前者有聚煤作用发生,后者没有煤层发育,其原因是古气候变化造成的;第三阶段(晚侏罗世)盆地收缩至桌子山—石沟驿—六盘山一线东侧;第四阶段(早白垩世)盆地的范围有所扩大,但东界可能被限制于现今的吕梁山以西。
关键词 鄂尔多斯盆地 侏罗纪—白垩纪 原型盆地 沉积体系 古地理演化第一作者简介 张泓,男,1941年生,河南南阳人,煤炭科学研究总院西安研究院研究员,博士生导师。
主要从事煤田地质学、煤层气地质学、古植物学与陆相地层学研究。
通讯地址:西安市雁塔北路52号,煤炭科学研究总院西安研究院;邮编:710054;E 2m ail:zh1008@pub 1xaonline 1co m 。
中图分类号:P531 文献标识码:A3国家重点基础研究规划(973计划)项目(项目编号:2003CB214602;2006CB202202;2006CB202208;2002CB211703)收稿日期:2007-05-10 改回日期:2007-09-26Ori gi n al features and pal aeogeographi c evoluti on dur i n gthe Jurassi c 2Cret aceous i n Ordos Basi nZhang Hong J in Xianglan L i Guihong Yang Zhiyuan Zhang Hui J ia J ianchengInstitute of Geology,X i πan B ranch,China Coal Research Institute (CCR I ),X i πan 710054,ShaanxiAbstract The O rdos Basin is l ocated in the western part of the North China Platfor m.Based on the detailed analyses of different ele ments,such as the contact characteristics of the strata,characteristics of structural boundaries,stratigraphic devel opment characteristics and continuity,relati onshi p s bet w een dep 2ositi onal basin and its neighboring tect onic units,p r operties of the p r ovenance area,sedi m entary syste m s and facies distributi on,palaeocurrent patterns,etc .,the original features fr om the Jurassic t o the Creta 2ceous in the O rdosBasin are reconstructed 1The evoluti on of the basin can be divided int o four stages .Dur 2ing the first stage (fr om the Early Jurassic t o the earlyM iddle Jurassic )and the second stage (the Batho 2nian 2Call ovian of the M iddle Jurassic ),the basin extent and the sedi m entary syste m distributi on were si m 2ilar .The most i m portant difference bet w een the t w o stages is that coal accu mulati on occurred in the first stage while it did not exist in the latter,which is attributed t o the palaeocli m ate change .The basin shrank2 古 地 理 学 报 2008年2月and was p resent only t o the east of the Zhuozishan2Shigouyi2L iupanshan Mountains during the third stage (Late Jurassic)of the basin evoluti on.I n the f orth stage of the basin evoluti on(Early Cretaceous),the basin ex panded slightly,and its eastern boundary maybe extend t o the west of the p resent Lüliangshan Mountain.Key words O rdos Basin,Jurassic2Cretaceous,original basin,sedi m entary syste m,palaeogeo2 graphic evoluti onAbout the f i rst author Zhang Hong,born in1941,graduated as a postgraduate fr om Depart m ent of Geol ogy,Lanzhou University,and is currently a research fell ow at the I nstitute of Geol ogy,XiπanB ranch,China Coal Research I nstitute(CCR I).He is mainly engaged in coal geol ogy,coalbed methane(CBM)geol ogy,palaeobotany and palaeogeography.Address:No.52Northern Yanta Road,Xiπan 710054,Shaanxi Pr ovince,China.E2mail:zh1008@pub1xaonline1com.1 前言鄂尔多斯盆地是我国最为重要的大型多种能源盆地,其中赋存有丰富的煤、煤层气、石油和天然气资源,最近还发现了可地浸砂岩型铀矿(陈法正,2002)。
该盆地发育巨厚的显生宙地层,根据地层间接触关系、构造运动界面特征,可将其分为早古生代(克拉通浅海盆地阶段)、晚古生代—三叠纪(泛华北沉积盆地阶段)、侏罗纪—早白垩世(鄂尔多斯盆地形成演化阶段)3个构造演化阶段。
古生代—三叠纪的沉积—构造演化表明,研究区作为华北地台的一个稳定地壳块体(鄂尔多斯地块),其性质未发生根本改变,本身没有构成独立的沉积盆地,而是属于华北地台之上内克拉通沉积盆地的一部分。
华南板块在三叠纪与华北板块拼合,后者进入板内构造体制阶段,泛华北沉积盆地萎缩、解体之后,才出现了鄂尔多斯盆地。
从这个意义上说,鄂尔多斯盆地是印支运动后的多旋回叠合盆地(任纪舜等,1997)。
了解盆地的原始面貌和古地理演化,不仅对于认识和确定不同构造阶段的盆地属性(类型)有重要的理论意义,而且对于探讨煤、煤层气、石油和铀矿资源的赋存和分布规律也有实用价值。
有关鄂尔多斯盆地在燕山运动不同构造阶段的原始面貌,争论颇多。
20世纪80年代,我国学者在重建鄂尔多斯盆地的古地理面貌时,将其边界限定于贺兰山—六盘山以东,吕梁山以西(王鸿祯, 1985)。
根据大量实地调查和详细的古地理分析成果,张泓等(1995)指出,鄂尔多斯盆地在早、中侏罗世的东部边界应位于山西大同、宁武、太原与河南济源、义马一线;这一认识被我国部分煤田地质学者(中国煤田地质局,1996;中国煤田地质总局,2001)采纳。
最近,部分石油地质学家(翟光明等,2002)认为鄂尔多斯盆地的西界可扩张至祁连山东段(甘肃白银、靖远)。
本文根据大量野外地质调查、地表露头剖面、煤炭钻井、石油钻井的分析成果,重建了鄂尔多斯盆地在侏罗纪—白垩纪不同时期的原型盆地,进而揭示了其演化过程。
2 方法与前提沉积盆地原始面貌的恢复或重建,是一个极为复杂的问题。
在具体研究过程中,本文除对相关地层进行精细对比外,详细分析了地层发育特征与连续性、“盆地”与周边构造的关系和演化特征、物源区的性质、沉积体系与相分布、古水流格局等基本要素,恢复了盆地不同地质时期的古地理格局,构建了沉积体系的配置关系。
鄂尔多斯盆地侏罗系(包括富县组、延安组、直罗组、安定组和芬芳河组)主要分布于贺兰山—六盘山以东和东胜、神木、子长、延安、富县、宜君以西的地区(张泓等,2005),但越来越多的事实证明,大同—宁武复向斜的侏罗系以及河南济源、义马等地的侏罗系也是鄂尔多斯盆地(广义)的一部分(张泓等,1995)。
大同—宁武复向斜的侏罗系由永定庄组、大同组、云岗组与天池河组(自下而上,下同)构成(山西省地质矿产局, 1989;山西矿业学院和大同矿务局,1991),河南济源的侏罗系包括鞍腰组、杨树庄组和马凹组,而义马地区的侏罗系是义马组(包括下部的砂砾岩段和上部的含煤段)和东孟村组(河南省地质矿产局,1989)。
下白垩统志丹群自下而上包括宜君第10卷 第1期张泓等:鄂尔多斯盆地侏罗纪—白垩纪原始面貌与古地理演化3 组、洛河组、环河—华池组、罗汉洞组和泾川组5个岩石地层单位,主要分布于桌子山—六盘山以东、东胜—榆林—延安—富县以西地区,准格尔旗东北部的喇嘛湾、东孔兑也有零星分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