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宋元时期墨竹的绘画艺术
品宋元名家笔下的墨竹

品宋元名家笔下的墨竹原标题:故宫六百年鉴赏⑫|文同倪瓒等宋元名家写竹:淡墨挥扫见逸格在“绿竹半含箨,新梢才出墙”之际,元代吴镇《墨竹谱》这些天正在台北故宫博物院的“国宝聚焦”展出。
由于被传统文人赋予了“虚心异众草,节劲逾凡木”的人格象征,竹自宋代文同等人倡导始,到元代已成为极受欢迎的绘画题材。
从技法上看,有勾勒填色的“画竹”与墨笔写意的“写竹”之分。
元代墨竹名家甚多,高克恭、赵孟頫、李衎、顾安、吴镇、倪瓒、王蒙、方厓、柯九思、管道昇等均有墨竹书画传世。
现在就让我们聊聊两岸故宫所藏的宋元名家墨竹,除了文同、高克恭、赵孟頫、吴镇、倪瓒等墨竹画作外,还有如顾安、倪瓒等合作的《古木竹石图》及管道昇见出闺阁趣味的墨竹,也难得一见。
北宋文同《墨竹图》(局部)台北故宫博物院藏“可使食无肉,不可居无竹。
无肉令人瘦,无竹令人俗。
人瘦尚可肥,士俗不可医。
”——北宋苏东坡《于潜僧绿筠轩》竹,是一种普通的禾本科竹亚科植物,在世界大部分地区均有生长,然而中国古代文人墨客却视这样一种普通植物为可以怡神去俗,有无比的精神寄托。
《诗经·卫风》以竹的生态比拟卫武公“有斐君子”般的德行。
东晋有阮籍、向秀、刘伶、嵇康等常集于竹林下,文酒清谈,世称“竹林七贤”。
王徽之生性爱竹,寄居空宅中,种竹,对竹啸咏,并云: “何可一日无此君。
”唐代天宝年间,孔巢父、李白、韩准、裴政等于山东泰安徂俫山下竹溪结社,诗酒流连,时号“竹溪六逸”。
宋以降,爱竹、种竹、咏竹、画竹者经久不衰。
从技法上看,古之画竹有勾勒填色的“画竹”与墨笔写意的“写竹”之分。
墨竹起源于何时何人?说法不一。
东晋顾恺之《摹拓妙法》中有“竹木土可令墨彩色轻而松竹叶浓也”的画语。
唐代张彦远《历代名画记》记载有顾恺之及同时代史道硕,南朝宋陆探微,南齐毛惠远诸家对嵇康、阮籍等竹林七贤事迹率多景慕,绘以为图;南朝宋顾景秀也画过《王徽之竹图》。
早期墨竹,实物可从唐壁画上窥见一二,如章怀太子墓壁画、瓜州千佛洞水月观音等,多作为人物陪衬。
浅析吴镇《墨竹谱》

浅析吴镇《墨竹谱》《墨竹谱》是中国古代文学家吴镇所著的一本关于画竹的理论著作。
吴镇为南宋文学家,他擅长词和画,尤以画竹闻名。
他广泛收集了前人的笔记和评论,自己又加以整理,最终创作了这本《墨竹谱》。
这本书记录了吴镇对竹子的审美观点和技法,并附有许多他绘制的竹画作品,是研究中国古代画竹的重要文献。
《墨竹谱》全书共分十一篇,内容涵盖了竹子的分类、画竹的方法、创作时的心理与情感等方面。
吴镇在书中不仅详细地介绍了竹子的形态特征,还展示了不同种类竹子的构图和笔墨运用。
他认为,画竹应该追求自然和谐的美感,要通过对竹子的研究和揣摩,用笔墨来表达出竹子的神韵和气质。
书中的画例也是《墨竹谱》的一大亮点。
吴镇笔下的竹子栩栩如生,每一笔都具有生动的形象,有的细毫入微,有的粗犷激越,充分展示了他的绘画技巧和艺术水平。
这些画例也是吴镇对自己所提倡的画竹理论的实践,是他对竹子审美探索的成果。
吴镇的画竹风格独特,他以明快简练的笔法写意表达了竹子的精神与气质。
他注重意境的营造,通过对竹子的构图和笔墨运用,将竹子的内在和外在形象融为一体,呈现出竹子独有的灵动之美。
他的画作给人以静谧、清雅的感觉,令人为之倾倒。
吴镇的《墨竹谱》是一本独具特色的书籍。
他通过对竹子的研究和绘画实践,创作出了一系列优美精湛的竹画作品,并将其理论总结成书,为后世的画竹人提供了宝贵的参考。
他的画作也是中国画竹艺术的重要代表之一,对于研究古代画竹和欣赏中国画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阅读吴镇的《墨竹谱》,我们可以更加深入地了解中国画竹艺术的发展历程和技法特点,同时也能欣赏到一批优秀的竹画作品,感受到竹子独特的魅力。
论元代吴镇的墨竹

论元代吴镇的墨竹
元代吴镇是一位著名的书画家,其墨竹作品在书画界具有很高的声誉和地位。
墨竹是吴镇的代表作之一,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吴镇的墨竹画中,用笔勾勒枝叶和竹子的节点非常精致,表现了极高的细腻功力。
尤其是在竹叶的细节表现上,其笔触灵动妙绝,呈现出竹叶的韧性和纹理,极具生动感和艺术感染力。
其次,吴镇的墨竹画作品多为小品,画面简洁明快,笔墨自然流畅,表现出一种娟秀之美。
如其《竹石》作品,画面简单,但极具生动性和墨韵。
此外,吴镇的墨竹画还表现了浓烈的中式韵味和个性特征,带有浓郁的文人气息和书法艺术的随意性。
最后,吴镇的墨竹画作品不单单只有艺术美的追求,还把墨竹融入到生活中,表现出一种生活的美学。
他的墨竹作品表现了竹的顽强和生命力,体现了一种艺术与生活的完美融合。
总的来说,元代吴镇的墨竹作品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和艺术地位。
其作品不仅具有很强的审美价值,更表现了一种崇高的精神境界和独特的艺术创造力,堪称中国书画艺术宝库中的一颗明珠。
浅析吴镇《墨竹谱》

浅析吴镇《墨竹谱》
《墨竹谱》是宋代文学家吴镇的一篇散文作品,属于宋代山水田园文学中的代表作之一。
本文讲述了吴镇在一次漫游时所见所闻,并以墨竹为主线,描绘了一幅幅自然山水图景和人物形象。
这篇文章通过吴镇对自然环境的观察和对人物心理的描写,将艺术和自然有机地结合起来。
文章开篇即以“墨竹超幽”来概括墨竹的奇妙魅力,把人们的视线引向了这一主题。
随后笔锋转向周围环境,描写了群山、溪流、云雾等构成了一幅自然山水画。
这些景致通过细腻的描摹和生动的描绘,让读者仿若置身于这样的环境中。
除了自然环境,吴镇还通过描写人物的形象来丰富文章的内涵。
文章中的人物有各种不同的性格和情感状态,而这些人物则进一步呼应了墨竹的主题。
吴镇通过对这些人物思想、情感和行动的描写,将墨竹像一把钥匙,揭示出这些人物内心所隐藏的情感。
最后,文章再次回到墨竹这个主题,通过对墨竹的崇拜和品评,展示了自然景色和人物形象的表达力以及自然美的内涵。
整篇文章犹如一幅山水画卷,自然景色和人物形象构成了一幅如诗如画的画卷。
总的来说,吴镇的《墨竹谱》通过生动的自然景色和人物形象的描绘,向人们展示了自然的美好和人性的情感。
这篇文章不仅是宋代山水田园文学的代表作之一,也是传统文艺中的经典之作,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和文化价值。
浅析吴镇《墨竹谱》

Yi Shu Ping Jian浅析吴镇《墨竹谱》张卉山西师范大学摘要:吴镇,元代画家,号梅花道人,是“元四家”之一,善画墨竹,笔意豪迈,他的墨竹在文人画史上有着重要位置。
《墨竹谱》是吴镇七十一岁时为他儿子佛奴画的,共有二十二张,其中前两张是对苏轼《题文同画竹记》的抄录,论述了苏轼重意不轻法的观点;之后的二十幅都是姿态各异的墨竹,有雨竹、崖壁垂竹等,每幅画都有诗文题语。
本文第一部分论述了《墨竹谱》的创新之处,第二部分是对《墨竹谱》构图特点的理解和认识。
《墨竹谱》的构图有三种情况,一种是绘画和书法在画面中所占的比重一样;一种是绘画面积大于书法空间;还有一种是绘画空间很少,书法占据整幅画的大部分。
第三部分论述的则是对《墨竹谱》的评价,吴镇对画面的组织安排,在继承传统上又有自己独特的见解,承前启后,对后世学者有很大的触动。
关键词:《墨竹谱》创新构图特点评价中图分类号:J20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8-3359(2019)07-0030-02一、吴镇《墨竹谱》的创新之处吴镇的墨竹是学习文同的画法,文同画墨竹,是用墨色的浓淡来表现叶面的正反,竹叶分布密集,竹竿迂回曲折,而吴镇墨竹的画法和文同不一样,相比较有很大的改变。
吴镇用墨色的浓淡来凸显竹竿的前后关系,叶子的长短看上去似乎是随意组合,但疏密得当,简率劲拔,笔短意连,通过对笔的控制,把握节奏快慢,使墨色在宣纸上随意呈现出浓淡的变化,而不是通过墨的浓淡来表现某一固定的具体的部位。
吴镇墨竹不求形似,主要目的是表达自身的精神世界和情感。
柯九思和李衎也画墨竹,虽然和文同相比在墨的表现上有所不同,用淡墨画竿,浓墨来表现叶子,浓淡墨色呈现墨竹的不同部位,但他们还是在追求形似,注重呈现客观事物。
在《墨竹谱》中,有“寄兴”等一些词出现,可以看出吴镇墨竹更重“意”的主观情感的表达。
还有《墨竹谱》中书与画、图文相结合的“经营位置”的创意也值得我们学习。
二、《墨竹谱》的构图特点吴镇的《墨竹谱》有二十幅,在这20幅墨竹图中,有嫩枝、老干、新篁;有风竹、还有雪竹和雨竹;有坡地竹林、崖壁垂竹等。
游戏得自在—浅析文同墨竹艺术

游戏得自在——浅析文同墨竹艺术内容提要:本文试图将文同的墨竹绘画艺术代表作品作一详细品评,并结合其笔墨特点、画面意境、个人生平、成长经历等因素,解答文同在艺术创作上为何独爱墨竹艺术,使读者对文同及他的墨竹绘画有一个更深层次的认识。
关键词:文同山水画墨竹宋代,乃是墨竹绘画最重要的发展时期。
墨竹绘画,到了宋代由于作者队伍不断壮大,加上这种艺术表现形式受到了一大批文人的青睐,很快便成了一门独立的画科。
《宣和画谱》根据当时盛况,将绘画总分十门:“道释门、人物门、宫室门、番族门、龙鱼门、山水门、畜兽门、花鸟门、墨竹门、蔬果门”。
宋代共凡三百十余年。
其间图画之情形,与前代殊异;一道释人物画,比较衰退,南宋尤甚;花鸟,山水,则并称盛;凡有制作,往往与诗文为缘,盖已入文学化时矣。
宋代虽政治腐败、军事软弱,但文学艺术空前发展。
特别是宋画、宋词及宋瓷无不精妙至珍,闻名中外。
且特别重视文人的作用,有宋以来文人地位大人提高,他们对国家前途和社会现实更加关心,北宋著名的文人几乎都参与了政治改革,这便形成了宋代文人与政治空前绝后的密切关系。
宋人的文学艺术作品具有强烈的政治色彩和深刻的人生感受。
文人们还用诗词,散文表述自己的政治态度,阐述自己的政治见解。
在诗文难以尽性直抒的情况下,文人们“溢而为书,变而为画”(苏轼《文与可画竹屏风贊》)墨竹绘画艺术以其特质受到文人政治家的喜爱。
文人士大夫在无声之诗的绘画中折射出自身品节,寄寓社会感触,抒发人生感叹。
最值得注意的是,宋代文人的精神世界发生了崭新的变化。
内忧外患,朝廷内部之党争、建功立业之儒家理想与客观社会现实之矛盾在文人心中笼罩上一层难以抹去的阴影他们渴求新的精神支柱,籍以抚慰沉郁忧伤的心灵。
此时高僧智圆兼取儒家思想精神提出:“儒者,饰身之教,故谓之处典也;释者,,修心之教,故谓之内典也。
”(《中庸子传》上篇)他把儒、佛两教看做互为表里的统一整体予以重新阐释。
道教的自然清旷、虚静无为的思想给那些在官场世俗争斗中深感厌倦的文人士大夫以极好的抚慰和解脱。
“诗、书、画的交融”——北宋墨竹绘画艺术风格及成因探析

用笔 来 刻 画物象 , 一步 增强 了绘 画 的艺术 表 现力 , 进
较好 地 抒发 了画家 的主 观情感 。 北宋 苏轼 《 木竹 如 枯
石 图》 图 中只有 枯 木 一株 , 偃枝 曲 , 曲而 长 , : 干 盘 不
着树 叶 , 拙顽 枯傲 的树 干 和凌空 舒展 的枝 梢 , 动 但 生
地 表现 出枯 树 的那 种苍 劲而 雄放 的 风姿 。树 根处 பைடு நூலகம் 大怪石 , 占据 了 画面 的主要 位 置 , 生 竹 子 几株 , 旁 与 石 为伴 . 个 画面 呈现 出一 种顽 强 的生命 力 。 图笔 整 全 墨不 多 , 却 生趣 自溢 , 以 书入 画 ” 到 充 分体 现 。 但 “ 得
有 尽 而 意无穷 。” ] [( H
北 宋 中期 出现 墨竹绘 画 以及其 “ 书 画” 结合 诗 相
的艺 术 形式 . 因是 多 方 面 的 : 原 首先 , 它是 宋 代 绘 画
审美趣 味发生 转变 的一 种反映 。我们 知道 。 中国绘 在 画发展 的前 期 阶段 . 画 的社 会功用 一直 是为伦 理性 绘
使得 画家们 在艺 术创 作 中 , 调 主观性 情 的抒 发 , 强 画 家 的主 导地 位得 到 强化 ,尚意之 风在 各个领 域 得 到 展现。 北宋 初期 文 学家 欧 阳修 率先 提 出“ ” 意 的观点 , 他 在 《 盘 车 图》 题 中说 :古 画 画意 不 画 形 , 诗 咏 物 “ 梅 无 隐情 。 形得 意 知者寡 , 若见 诗如 见 画 。 l( 他 忘 不 ”』 7 在《 画 》 鉴 一文 中又 说 :萧条 淡泊 , 难 画之意 。 “ 此 画者
意识 所 占据 , 唐人 张 彦 远《 历代 名 画家 记 》 明确 指 中 出 :夫 画者 , 教化 , 人伦 , 神变 , 幽微 。 ” 37 “ 成 助 穷 测 [1) 7' ( 2
浅论宋代的墨竹艺术

浅论宋代的墨竹艺术作者:李媛媛来源:《青年文学家》2013年第14期摘要:文人与竹有着不解之缘。
宋代较早的一批文人画家就注意到了竹的比德作用和以书入画之特性。
然而,竹为什么能受文人的喜好且代代盛行下来呢?首先,竹与人的生活息息相关。
竹的全身都有利用的价值,竹来自人的生活创造,参与生活的创造,有益于人们的审美意识。
也就是说,由于生活的创造,使竹成为人的审美对象。
其次,文人赋予竹子极高的人格意义,它也是画家寄托思想感情最惬意的工具。
文人画家借物比兴,有的画家借以比喻人品道德;有的借以喻志;有的借以寓情;有的借以论世;也有的借写竹来自我表白或陈述自己的身世。
最重要的一点是,画竹的用笔方法是中国绘画中文人画“以书入画”思想的具体体现,符合文人画写意用笔的基本要求。
墨竹题材的绘画形成了中国绘画史中文人画之趋势。
关键词:宋代;墨竹;文人画作者简介:李媛媛(1981-),河南省确山县人,汉族,黄淮学院艺术设计学院教师。
[中图分类号]:J209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2139(2013)-14--01文人与竹有着不解之缘。
历代文人以诗表达竹、以文赞美竹、以画描绘竹,把竹比作君子、知己,或用竹的品质来赞美文人雅士的德行,得意时写竹,失意时也写竹,竹似乎就是文人的代身。
然而,竹为什么能受文人的喜好且代代盛行下来呢?首先,竹与人的生活息息相关。
竹子无论南方还是北方都能生长,其全身都有利用的价值。
比如竹笋、竹竿等等,都是竹子赋予我们人类生活乐趣的一种体现。
大自然中的竹子来自于人类的生活创造,并且参与人类生活的创造,有益于人们的审美意识。
也就是说,由于生活的创造,使竹成为人的审美对象。
其次,历代文人赋予竹子极高的人格意义,由于比德作用,竹子的精神逐渐成为文人艺术家追捧的神物。
清高俊秀成为竹子的精神指代,也成为文人艺术家寄托思想表达感情的最惬意的工具。
文人艺术家借物比兴,有的艺术家借竹子比喻人品道德;有的借以喻志;有的借以寓情;有的借以论世;也有的借写竹来自我表白或陈述自己的身世。
《墨竹》杂说——倪瓒《墨竹图》赏析

《墨竹》杂说——倪瓒《墨竹图》赏析倪瓒(1301-1374) 墨竹图立轴水墨纸本1364年作题签:倪云林墨竹精品。
静寄轩宝藏。
戊子重九,武曾书签。
出版:1.《古画大观》,第三集,上海国华书局,1922年。
2.《大风堂名迹》,第一集,大风堂,1947年。
著录:1.《清秘阁集》,卷八,倪瓒,见《清秘阁集》265页,西泠印社出版社,2010年;2.《穰梨馆过眼续录》,卷三,陆心源,见《中国书画全书》卷18,759及777页,上海书画出版社,2009年。
3.《大风堂藏书画展览目次》,四川美术协会,1946年。
4.《历代著录画目》,206页,福开森,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1993年。
5.《倪瓒画之著录及其伪作》,容庚,1944年,载《岭南学报》第八卷第二期。
6.《倪瓒作品编年》,65页,朱仲岳,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1991年。
7.《中国名家全集:倪瓒》,132页,盛东涛,2006年,河北教育出版社。
展览:“大风堂藏书画展览”,四川美术协会主办,成都祠堂街美术协会,1946年4月17至26日。
说明:1.参考资料《江阴县志》,卷二十四,乾隆九年(1744),哈佛大学汉和图书馆藏本。
2.《墨竹图》题签者为沙彦楷。
沙彦楷(1875-1970),字武曾,又作伯躬,晚年更名客,回族,江苏省宜兴市周铁桥人。
民盟中央委员,中国现代法学家、社会活动家,穆斯林知名人士。
曾与沈钧儒在上海创办律师事务所。
其签条所书上款"静寄轩"即为刘靖基斋号。
递藏脉络:王掞(1645-1728):鉴藏印“王掞私印”;刘恕(1759-1816):鉴藏印“蓉峰”;吴荣光(1773-1843):鉴藏印“南海吴荣光书画之印”;李秉绶(1783-1842):据梁章钜题跋;潘仕成(1804-1873):鉴藏印“德翁秘笈赏心之品”“天响琴斋”;陆心源(1838-1894):《穰梨馆过眼续录》著录;陆树声(1882-1933):鉴藏印“陆树声鉴赏章”“陆氏叔同眼福”“归安陆树声收藏金石书画印”“穰梨馆主”;张善孖(1882-1940):鉴藏印“善孖心赏”;张大千(1899-1983):鉴藏印“藏之名山传之其人”“南北东西只有相随无别离”“别时容易”“大千好梦”“球图宝骨肉情”“不负古人告后人”;刘靖基(1902-1997):本作由刘靖基后人释出。
浅论宋代的墨竹艺术

浅论宋代的墨竹艺术【摘要】宋代的墨竹艺术在中国绘画史上占据重要地位,深受人们喜爱。
本文首先介绍了墨竹艺术的重要性和源起,探讨了其在宋代的流行和影响。
随后引入了代表性的墨竹画家及其作品,分析了墨竹艺术的意义和技艺的传承与发展。
结尾部分探讨了宋代墨竹艺术的独特价值,对后世的影响以及展望未来。
通过本文的阐述,读者将更好地了解宋代墨竹艺术的魅力与价值,以及其对中国绘画史的重要影响。
【关键词】关键词:宋代、墨竹艺术、起源、发展、流行、影响、代表作品、意义、传承、技艺、独特价值、影响、展望未来。
1. 引言1.1 宋代的墨竹艺术的重要性宋代的墨竹艺术是中国书画艺术中的重要流派之一,具有独特的艺术魅力和历史价值。
墨竹作为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元素,承载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和审美情感,体现了中国人对自然的热爱与崇敬。
在宋代,墨竹艺术得到了极大的发展与普及,成为时代艺术的一大亮点。
宋代的墨竹画家们在表现墨竹的形态与神韵上追求精微细腻,力求将自然界中的竹叶、竹节、竹影等元素真实地呈现在画面中,展现了他们对自然之美的敏锐感知和对艺术的追求。
墨竹画在宋代不仅在绘画领域风靡一时,还对后世的笔墨技巧与审美观念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认识和研究宋代的墨竹艺术对于理解中国书画艺术发展史和传统文化的传承具有重要意义。
宋代的墨竹艺术不仅在当时具有重要的社会意义和审美价值,而且对于后人继承与弘扬中国传统文化也有着重要的借鉴意义。
1.2 前言在宋代的艺术史上,墨竹艺术是一个独具特色且具有重要影响的流派。
墨竹画作以其独特的魅力和意境深深吸引着人们的眼球,成为宋代绘画艺术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墨竹作品通过简洁的线条和纯粹的墨色,表现出一种静谧和雅致的美感,被视为中国传统绘画中的经典之作。
通过研究墨竹艺术,我们可以更深入地了解宋代文化和审美观念。
墨竹画作传达出的那种超脱尘世的清新意境,体现了宋代人对自然的崇敬和追求高尚情操的精神面貌。
墨竹画家们对于墨竹的描绘和创新也为后世的绘画艺术提供了极大的启发和影响。
《墨竹图》中的绘画艺术

在中国画坛的地位
成为了中国画坛的经典之作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对后世画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
艺术价值与收藏意义
艺术价值:《墨竹图》 是郑板桥的代表作之 一,具有极高的艺术 价值和收藏意义
收藏意义:这幅作品 不仅代表了郑板桥的 绘画风格,更是中国 画坛的瑰宝,具有极 高的收藏价值
画家的情感表达
竹子象征着高洁、坚韧、正直等品质 画家通过墨竹图表达了自己对自然和人生的感悟 画中竹叶的疏密、浓淡、干湿等变化都体现了画家的情感 画家的情感与自然融为一体,表现出天人合一的意境
画面的意境营造
画面构图:通过巧妙的构图,营造出一种空灵、幽静的意境
笔墨运用:运用淡墨、浓墨、干墨、湿墨等不同的笔墨技巧,表现出竹子的形态和神韵
促进文化交流:墨竹图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具有广泛的国际影响力和文化交流价值。 通过举办展览、学术交流等活动,可以促进中外文化交流,增进相互了解和友谊。
推动文化创新:墨竹图作为中国传统绘画艺术的代表之一,具有丰富的艺术内涵和表现形式。 通过学习和借鉴墨竹图的创作理念和表现手法,可以推动现代绘画艺术的发展和创新。
第七章
墨竹图的文化内涵与 传承
传统文化与墨竹图的关系
墨竹图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 部分
墨竹图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精神象 征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墨竹图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审 美观念
墨竹图的传承和发展与中国传统文 化密切相关
墨竹图的传承与发展
墨竹图的历史渊源
墨竹图的传承方式
墨竹图的发展现状
构图布局
画面结构:采用竖幅构图,以中轴线为界,左右对称 墨色运用:以淡墨为主,浓淡相间,层次分明 笔法技巧:运用中锋、侧锋、逆锋等笔法,表现出竹叶的形态和质感
“以书入画”在元代意笔墨竹中的体现

墨色处理
墨色层次
元代意笔墨竹注重墨色的层次变化, 通过墨色的深浅、明暗、浓淡等变化比
运用墨色的对比,通过黑白、浓淡、 干湿等对比,突出竹子的形态和特点 ,增强画面的视觉冲击力。
墨色运用
灵活运用墨色,通过墨色的晕染、渗 透、积墨等技法,表现出竹叶的层次 感和光影效果。
元代意笔墨竹的风格独特,既 有文人的清雅,又有民间的质 朴,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元代意笔墨竹的影响与地位
元代意笔墨竹对后世绘画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成为明清写意画的重要源头之一。
元代意笔墨竹在中国绘画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被视为中国写意画的代表之一。
元代意笔墨竹的艺术价值得到了广泛的认可,对现代绘画艺术也有着重要的启示作 用。
“以书入画”在元代意笔墨 竹中的体现
汇报人: 2024-01-01
目录
• 元代意笔墨竹概述 • “以书入画”的理念与实践 • 元代意笔墨竹中的“以书入画
”技法分析 • “以书入画”在元代意笔墨竹
中的文化意义 • 元代意笔墨竹中的“以书入画
”案例研究
01
元代意笔墨竹概述
元代意笔墨竹的起源与背景
01
。
“以书入画”对后世绘画的影响
推动绘画的演变
在“以书入画”的影响下,绘画的技巧和审美观念发生了变化。后 世的画家在创作中注重笔墨的表现力,追求气韵生动和意境深远。
拓展绘画的表现力
“以书入画”丰富了绘画的表现手法和语言,使得绘画作品更具艺 术感染力和表现力。
启示与借鉴
现代画家可以从“以书入画”的理念中汲取灵感,借鉴其表现手法和 审美追求,推动绘画的创新与发展。
构图布局
构图简洁
元代意笔墨竹构图简洁明了,注 重画面布局的疏密、聚散、开合 等变化,突出竹子的形态和特点
元代墨竹画之“以书写竹”研究

研究2023-11-03contents •研究背景与意义•元代墨竹画发展概述•“以书写竹”的理论来源与内涵•“以书写竹”在元代墨竹画中的应用与表现•“以书写竹”对元代墨竹画风格的影响与价值•结论与展望目录01研究背景与意义元代是中国书画发展史上的一个重要时期,墨竹画作为当时流行的书画形式之一,具有独特的艺术风格和特点。
“以书写竹”是元代墨竹画的一种独特的表现手法,它将书法笔法融入到墨竹画的绘制中,形成了独特的艺术魅力。
通过对元代墨竹画之“以书写竹”的研究,可以深入了解元代书画艺术的特色和演变过程,对于丰富中国书画艺术史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对“以书写竹”这一艺术手法的深入研究,可以进一步揭示元代墨竹画的艺术特点和价值。
“以书写竹”不仅是一种艺术表现手法,更是一种文化符号和情感表达方式,对于理解元代文人的思想、文化、艺术追求等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
通过与其他艺术形式的比较研究,可以更深入地探讨“以书写竹”在元代墨竹画中的独特地位和贡献,为现代书画艺术创作提供新的启示和借鉴。
02元代墨竹画发展概述元朝是中国历史上一个由少数民族统治的朝代,政治环境相对复杂。
元代墨竹画的历史背景元朝时期政治环境元朝时期,汉文化受到一定程度的冲击,但也保留了部分传统文化。
文化背景元朝时期社会相对稳定,经济也有一定的发展。
社会背景元代墨竹画的发展历程初步发展阶段元朝初期,墨竹画逐渐从南宋的“院体”风格中摆脱出来,开始形成自己的特色。
逐渐成熟阶段元朝中期,墨竹画技艺逐渐成熟,出现了许多优秀的墨竹画家。
繁荣发展阶段元朝晚期,墨竹画迎来了繁荣期,出现了许多经典作品。
03“以书写竹”的理论来源与内涵受到赵孟頫提出的“以书入画”理论的影响赵孟頫是元代著名的书画家和理论家,他主张将书法技巧融入到绘画中,以增加绘画的意境和表现力。
这一理论为“以书写竹”提供了思想基础和方法论指导。
受到文同提出的“胸有成竹”理论的影响文同是北宋时期的墨竹画家,他主张在创作前要心中有竹,对竹的形象和神韵有深入的理解。
浅谈宋元墨竹绘画的艺术特色

44 [人文色域]浅谈宋元墨竹绘画的艺术特色梁紫艳(上海大学上海美术学院,上海2004360)摘要:竹作为一种对于中国人有着特殊的情结的植物,被赋予君子寓意,自古以来一直被文人墨客们所津津乐道墨竹 作为中闺花鸟史中独立的一门派别,盛行于宋元时期,其意义对中国文人画和写意绘I f f i i有着深远影响本文就墨竹绘P i的文化 起源、笔墨技巧和文人精神三点来分析宋元墨竹绘画的艺术特色关键词:墨竹;写意;文人阃_、墨竹绘画的文化含义及起源“四君子”是中国从古至今经久不衰的绘画题材,其特 点与古代文人士大夫审美志趣、生活情趣、人格品质和儒道 释思想相符合:“四君子”作为文人借物喻志的途径,一直 伴随着中国绘画史的不断发展。
“四君子”中,文人墨客更 喜爱竹,因为竹象征着清逸潇洒和坚毅不屈的品质,一直以 来是被津津乐道的题材。
诗人歌颂它,文人钟情于它,不仅 如此,它也成为i!Bi家乐于表现的一种题材。
纵观中国両竹的历史,从色彩上来说,有色竹与墨竹之 分。
而从具体用笔手法上来讲,则有双钩与单钩之别,所谓“双 钩”,指的是勾线填色;而“单钩”则是指不勾线条,用墨 直接撇写。
而关于墨竹的起源,一直以来说法不少,一是起源于唐 明皇李隆基;二是唐代吴道子;三是五代蜀国李夫人经专 家考量,墨竹应是起源于唐五代之间.但此时还未成为一种 独立的绘画符号。
竹对于中国人来说有着特殊的含义及情结,墨竹这一写 意绘_形式成为了文人墨客们抒情写意的手段竹从绘1田丨形 象通过墨竹逐渐转化为了绘両符号,进而成为了审美对象,墨竹成为了一种自然和原生态的审美,也直接影响了后世文 人画和写意绘圃的风潮。
二、宋元墨竹绘画中的笔墨技巧图1宋文同《墨竹图》(来源:网络)北宋文同开派立宗了 "湖州竹派”,开创了中国墨竹绘 画史中的新流派。
文同的墨竹,其成功在墨更在笔:他的《墨竹图》中(如图1 ),竹不是双勾法描出来的,而是像写字一样, 用笔一次性地写出来的。
论宋元文人画中的墨竹

论宋元文人画中的墨竹发表时间:2020-10-10T09:58:41.257Z 来源:《教育学文摘》2020年17期作者:李瑛瑛[导读] 在中国传统绘画中,四季长青的竹历来都是画家所钟爱的传统题材李瑛瑛陕西师范大学美术学院摘要:在中国传统绘画中,四季长青的竹历来都是画家所钟爱的传统题材。
竹,不畏严寒,修身直立,中通劲节,清雅脱俗,清秀于外,雅逸于心,名列“四君子”和“岁寒三友”,令历代骚人墨客为之倾倒,甘愿为之不惜笔墨,或绞尽脑汁诗词吟咏,或寄寓纵情泼墨绘之,与竹为邻,万般钟爱。
在我国风云变幻的历史朝代中,宋代苏轼文同都是画竹的高手,短短的元代虽不足百年,但画坛名家辈出,如吴镇,柯九思等都是名重一时的画竹名家,李衎更是将自己对前人和他自己生平画竹的经验进行总结,撰著《竹谱》一书,广征博引,颇称淹雅,顾安亦是其中的佼佼者之一。
关键词:墨竹宋元文人画文人画家作画,不止于描绘物象的再现,而是画一种心灵体验的真实。
中国传统绘画注重以形写神,以形的准确描摹达到传神的效果。
宋代文人画成熟之后,不单单满足于形与神的问题,而是追求把握物象之“真”,“肇自然之性,成造化之功”,文人画力图表现宇宙自然的本真。
在表现功能上,文人画由再现物象转变为文人情绪情感的表现。
由外在世界的真实描摹转变为内在心性的自我表达,文人画有浓重的“心印”痕迹。
与院体画重自然主义的写生与形似有所不同,文人画着重物象之真,意在表现大自然的生机勃勃的精神生命感文人状物,总关乎情,东坡由人生际遇而引发的感叹,对生活的思考折射在竹上。
东坡自出仕到病逝常州,其间曾三次被贬谪。
他在自挽诗中写到“问汝平生功业,黄洲惠洲儋洲”,三次人生浮沉,东坡完成了他的人生蜕变,从踌躇满志要报效朝廷到豁达超然物我两忘,始终如一的是他的旷达胸襟,刚直秉性。
内心的变化必然也导致对物的认识的变化。
东坡的竹便从“门前万竿竹,堂上四库书”的抱负慢慢转向了“疏疏帘外竹。
浏浏竹间雨。
宋代文同画竹的艺术特点

宋代文同画竹的艺术特点
宋代文同画竹的艺术特点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笔墨简练,意境深远。
宋代文同注重笔墨的简练,用极少的笔触勾勒出竹子的形态,同时注重意境的表现,通过竹子的姿态、气质、环境等细节来表现出竹子的精神内涵。
二、造型规整,线条流畅。
宋代文同的竹子造型规整,线条流畅,给人以整洁、清爽的感觉。
他善于运用线条的变化和对比,使竹子的形态更加生动。
三、墨色浓淡相宜,层次分明。
宋代文同的竹子画墨色浓淡相宜,层次分明,使竹子的形态更加立体、逼真。
他善于运用墨色的变化和渐变,使竹子的质感更加丰富。
四、意境深邃,寓意深刻。
宋代文同的竹子画寓意深刻,常常通过竹子的形态、环境等细节来表现出对人生、自然、社会等方面的思考和感悟,使竹子画具有更深层次的意义。
宋代文同的竹子画以笔墨简练、造型规整、墨色浓淡相宜、意境深邃、寓意深刻等特点为主要表现手法,具有独特的艺术魅力和价值。
元顾安墨竹图鉴赏

元顾安墨竹图鉴赏顾安(1289-约1365)字定之,号迂讷居士,淮东人,祖籍昆山(今江苏昆山)。
官泉州路行枢密院判官。
擅画墨竹,喜作风竹新篁,运笔遒劲挺秀。
用墨润泽焕烂,于李衎、柯九思外,自成一家。
亦工行、楷书。
存世作品有《拳石新篁》、《平安磐石》、《幽篁秀石图》、《竹石图》、《墨竹图》等。
元顾安《竹石图》元顾安《风雨竹图》顾安擅画墨竹,继承文同的传统,常作风竹新篁,行笔谨严,遒劲挺秀,用墨润泽焕烂,画湖石带勾带染,得皱透之姿,在李衍、柯九思外,自有一股萧疏清逸之气。
画风篁新竹,或丛生群聚,或一枝独秀,竹叶多取仰势,行笔遒劲,雄健挺秀,吸取李衎、赵孟頫诸人技法,融入书法意趣,萧疏清逸,自成一格。
作品内容多描写风竹的新篁。
运笔遒劲,法度严谨,墨色浓润而匀净,无论表现风竹的偃仰扶疏、或是新篁的挺健嫩秀,结构取势都恰到好处,具有生动之致。
他的墨竹为明代王绂等人所师法。
古代画墨竹的画家很多,最著名的当属宋代的文同。
自南宋以后,画墨竹的画家日渐增多,如王庭筠、吴镇、柯九思、顾安等都是其中的佼佼者。
其画之湖石有两种风格:一种不用皴法,以水墨染出,规整秀丽;另一种带钩带染,用皴法水墨点染而成,得透、漏、皱、瘦之趣。
元代郯韶赞其画竹诗云:“吴下几人能画竹,风流只数顾参军。
都将数尺云烟思,写作当年篆籀文。
”元顾安《拳石新篁图》《拳石新篁图》画新竹几枝和荆棘一丛,新篁数竿,瘦削挺拔,立于石旁,竹叶参差错落,以浓淡显出不同层次,线条锋锐有力,笔墨细腻,生意盎然。
笔法劲利,墨气浓润,表现出新竹破土而出的欣欣向荣之势,是顾安墨竹精品。
此图构图简洁,只有一块小石和数竿新竹。
小石如拳,静静地占据了画幅左下角位置,一丛荆棘蔓生于石上。
石旁,几竿新竹依石而立,枝节横生,劲节毕显。
与竹竿的瘦削细长不同的是:竹叶的描绘极其夸张,硕大如挥舞的剑戟,与竹竿的纤细形成视觉上的强烈反差。
作者笔法老到,劲健有力。
墨色的运用,浓淡、明暗拿捏有度,使画面墨色清润浓厚,各得其宜,颇具神韵。
《试论中国画写意墨竹的赏析》

《试论中国画写意墨竹的赏析》《试论中国画写意墨竹的赏析》一.摘要:本文论述了“墨竹”画的产生、发展与确立,展示竹子从绘画形象转化为绘画符号并且最终还原为审美对象的过程。
揭示了“墨竹”题材产生的内因,阐释了文人画淡逸抒情的审美情趣的特征。
“墨竹” 是中国文人画及传统花鸟画科中最常见的绘画题材,受到人们的普遍喜欢。
因为“墨竹”这一独特的绘画内容和形式已经超越了艺术审美的范畴,才成为民族文化和民族精神的象征。
寄予了“墨竹”的竿、节、枝、叶许多象征意义,其构图中的启承开合变化多端,这些都综合了自然观、宇宙观及关照生命的存在,体现了一种浓厚的人文精神。
“墨竹”所寄寓的品格,正是中国人所向往的人格追求,也是整个民族的人格认同,继而建构起中华文化和中华美学的核心。
二.关键词:墨竹赏析在我国绘画中“墨竹”兴起很早,元代张退公《墨竹记》中云:“夫墨竹者,肇自明皇,后传肖悦,因观竹影而得意,故写墨君。
”又传说五代西蜀李夫人月夜映窗描竹等。
关于“墨竹”画法的确立,大家比较认同始于北宋,代表画家是文同、苏轼等。
宋代画家所描绘的竹子真实生动,很好地表现了竹子优美绰约的姿态,并注重以刚柔相济的笔墨线条来表现竹子的特质。
虽然宋代画家以“理性”的思维和“写实”的手法把竹子刻画得栩栩如生,但也十分重视“墨竹”特有的韵味。
苏轼所讲的“写胸中之竹”表明古代画家很早就在“墨竹”绘画表现中关注竹子的特质与人的精神之间的一种内在关系了。
由此成为后世画家以写“墨竹”抒情言志的先端。
宋代《宣和画谱》中将竹子列为十大绘画门类之一,其中《墨竹叙论》中提到“有以淡墨浑扫,整整斜斜不专于形似,而独得于象外者,往往不出于画史,而多出于文人墨卿之所作。
”(1)可见,正是由于竹子之美在中国文人画家审美意识里的独特地位,因而才有了“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的超凡生活和精神追求。
竹子在中国人的心中已经不是一种天然的植物。
竹子历岁寒而不调,虚心劲节,刚正兼柔。
它已被赋予了多种文化内涵。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55
福建论坛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人文社会科学版 2010 年专刊
地传达画家的精神境界。这就是书画相融合 , 这也是宋元 时期墨竹绘画中的共同之处。 宋元时期具体的书法用笔被运用于绘画当中 , 不同的 书法用笔有利于表达物象的丰富层面。从赵孟 頫的 古木 竹石图 来看 , 用书法的用笔用于对古木、 竹、 石的描绘 , 使 画面富有节奏感。宋元墨竹绘画中的书法用笔不同之处 : ( 一 ) 用一种单 纯的 书法 用笔 用于 绘画 , 以 表达 物象 的特征 , 以文同为 例子。 ( 二 ) 用集中不同的书法用笔 呈现物象 不同部 位的特 征 , 以赵孟 頫 、 柯九思为例 。 ( 三 ) 强调速度 和节 奏的 书法 用笔 用于 绘画 , 在 于表 达主体精神 , 如苏 轼、 吴镇。 前面两种主要是为了表达客体的物象特征 , 后一种更 在于表达主体的精神 , 这与 前面所谈到的墨竹中的用墨问 题也有相似之处 : 1 . 墨深为面 , 墨淡为背 , 以文同为代表。 2 . 用不同墨色呈现物 象不 同部位 的特 征 , 如李 衎 、 柯 九思。 3 . 通过对用笔节奏的控制 , 使墨色随机生 化出浓淡不 一的形态 , 从而使 墨色也呈 现出丰 富的节 奏感 , 进 而达到 传达主题丰富的精神世界 , 以吴镇、 倪瓒为代表。 文人画的书画关系中 最深层 次的 问题其 实就 是笔墨 关系 , 注重主体精 神的抒发 , 自觉 把书 法用笔 用于 绘画当 中 , 强调速度与节 奏的笔墨 关系 , 这是 宋元文 人画 中书画 关系的重要意义所在。 注释 : [ 1] 元 . 孙作 : 沦螺集 卷三 。 [ 2] 元 . 倪瓒 : 倪云林先生诗集 , 附录 . 卷五 。 [ 3] 北宋 . 米 芾 : 画史 卷三 。 参考文献 : [ 1] 马季 戈 : 1995 , 2: 36- 43。 [ 2] 邱才桢 : 吴镇 墨 竹谱 中 的笔 墨关 系 宋元文人画精神 之嬗 变 , 68。 [ 3] 马青云 : 苏 轼与 湖州 竹派 学院学报 2005, 3: 74- 76。 [ 4] 张玉霞 : 由 墨竹 艺术看 中国 绘画 艺术 的文 人精 神 , 广西艺术学院学报 艺术探索 - 96。 2007, 10, 21( 4): 95 , 湖 州 职业 技术 兼论 中 国书 画史 评论 2002, 60 元 代 画竹 丛 谈 , 故宫博物院院刊
256
福建论坛
人文社会科学版 2010 年专刊
浅析宋元时期墨竹的绘画艺术
李晓瑞
竹 , 是自然界中极平 常的一 种植物 , 在 欧洲 的艺术 作 品中很少出现它的 形象 , 然而在 我国 , 它却 是绘 画中久 盛 不衰的题材。诗人歌颂它 , 文人钟情于它 , 不仅 如此 , 它也 成为画家乐于表现的 一种题材。特别是墨竹 , 它集中 了绘 画美与书法美于一身 , 更适应了中国纸墨及用笔方法 的特 点 , 相辅相成 , 两得益彰 , 使中国人的审美情趣在画面 中发 挥得淋漓尽致 , 在艺术史上留下了大批不朽的杰作。 一、 宋时期的墨竹艺术 在宋代 , 书 画 家们 就 注 意 了这 一 点 的 发挥。 石 室 ( 文同 ) 先生以书法作画 , 山谷 ( 黄庭坚 ) 道人以 画法作书 , 东坡居士则云兼而有 之。 历代 多墨竹 高手的 评论都会 提 到他们的书法功夫。到了元代 , 这种评论就更多了 : 共说 倪君知籍法 , 数竿潇洒 更风流。 这 是倪瓒 的墨竹 ; 元末 杜 本有诗云 : 绝 爱监 书柯 博士 , 能 将八 法写 疏篁。 这又 是 说柯九思画竹 , 等等。以书 法写 竹 , 不但带 来了 绘画的 形 式美 , 画家的风情韵度似乎也随之提高了。画家以书 法功 夫来充实自 己的 绘画 韵律 ; 历 来也 有 不少 书法 家 试画 墨 竹 , 以墨竹的风度来丰 富书法 的美。书 画家 互为补 充、 相 互渗透 , 为墨竹开拓了更为广阔的领域。 北宋时期 , 朝 廷内 忧外 患 , 党 争 渐 兴 , 文人 画中 墨 竹枯木 , 便成为文人们 自珍自 重的 气节、 情操 的反 映。文 人画是在北宋时期 院体画 兴盛时在 院外的 部分 文人士 大 夫中兴起的 , 一般 借绘 画抒 发性 情的 笔墨 游戏 。文 人 画的兴起是在中国古典写实艺 术发展到的宋代 , 它的 兴起 反映了艺术发展的必然规律 , 也适应了时代变革的需 要和 人们在审美上求新、 求 发展的 心理。加 上科 举的限 制 , 文 人 学而优则仕 的晋 升途 径被 堵塞 , 因 而大 多数 文人 采 取不与社会合作的 态度 , 隐居 山林 , 以 书画终 其一 生。他 们把绘画作为一种 自我消 遣、 自 我表现 的工 具 , 强调主 观 感受在笔墨上 的流露 , 也 就是 在 笔 墨情 趣 上披 露自 己 的心境。他们的表现对象多选 择一些适合乘兴发挥 , 并具 有一定象征意义的 事物。竹 , 就 是表现 的一 种 , 在技法 上 注重于 写意 , 追求 笔墨 形式 本身 的感 人力 量和 作品 的 天然意趣 ; 在艺术情趣上大多数追求清逸、 豁散的风致 , 在 形式上脱去铅华艳冶 的习惯 , 来比喻君子的人品、 节操、 志 趣和胸襟 , 以展现自我价值观念和人格追求。 墨竹自唐、 五 代兴起 , 至宋时期已经很盛行 , 造型也越 来越完 美 , 不 仅形 象逼 真 , 在笔 墨、 构图、 气 韵、 意境 等方 面 , 也都达到了一 定的水平。 这一时期 , 苏 轼为墨竹的畅行起了极大的作用。苏轼 ( 1035 1101) , 字子詹 , 号东坡居士 , 四川眉山人。在文学 和书法方面都有很大 的造诣 , 对绘 画方面 也颇 有兴 趣 , 是 宋代文人墨戏的倡导 者和实 现者 , 苏轼爱 竹 , 特别 喜欢文 同画的竹 , 常题诗 在文同的 画上即 赞竹又 赞画 , 正 由于他 们的提倡 , 宋时墨 竹绘画已占有了一席之地。 文同 , ( 1018 1079), 梓 州梓 潼 ( 今四 川 梓潼 ) 人。 字与 可 , 字号 笑笑 先生、 锦 江道 人 , 也 称石 室先 生。自创 湖州竹派 , 号 称是 墨竹 的祖 师。他 能用 熟练 的行 草书 法的笔势尽情挥洒 , 借水墨 的淋漓酣畅和竹枝的挺拔潇洒 来抒发自己的 意 兴心 情。文 同的 墨 竹 , 在形 象 上以 达到 疑风而动 , 形 神毕 具 ; 在用 笔上 和写 草书 一样 , 下 笔如 风雨 , 把书法用到 了绘画中 ; 在用墨上 , 画竹叶以墨色的浓 淡变化来刻画竹叶的 阴阳向 背 , 使 竹叶具 有一 定的 空间 ; 构图上 , 不仅画全 竹 , 而且有折枝 , 形式多样化。 宋时期的文人画不仅 抒发激 愤的 主观抒 情和 强烈孤 独的个性张扬 , 而 且强调 意气 和 意 , 即突 出画中的思 想和意趣。笔墨并重 , 开始强 调书 法的趣 味 , 所画 之竹严 谨细致、 形 象具 体 , 有宋 代花 鸟讲 求精 美 之意。 湖 州竹 派 的建立 , 开始了中国绘画与书法的紧密交融 , 互为一体 成为了现实的可能 , 开创了宋代尚意的书风。以书入画及 不求形似成为文人画的思潮。 二、 元时期的 墨竹艺术 元代是中国绘画史上一个特殊的时期 , 这一时期的文 人雅士不愿追求名利仕途 , 而均愿隐逸山林、 潜心书 画 , 聊 以自娱 , 也就是在 这一时期 , 中国 的文 人画有 了极 大的发 展。由于元代的文人画家崇尚清简 , 而墨竹正迎合那时文 人的审美 情 趣 , 因 而大 为 盛 行。绘 画 史上 的 第 一 部 竹 谱 也是在这一时期问世 , 之后有关墨竹的论著、 图谱也就 接踵而出。因此一般墨竹热 , 随着时间的流变一浪高过一 浪 , 一步一步把对 墨竹的创 作向形 式的完 美化、 技 法的规 划化、 风格的多样化发展。如 : 李 衎的法度严谨 , 管道升的 清秀纤巧 , 顾安的 风姿潇洒 , 柯九思的笔墨苍雄 , 倪瓒的逸
笔草草以及吴镇的劲 简等等。 李 衎 ( 1245 1320), 字仲宾 , 号息斋 道人 , 蓟 丘 ( 今 北京 ) 人。他是专 门以 画 竹文 名的 画家 , 画 竹 艺术 自谓 : 画竹师李 , 墨竹 师文 。技 法方 面 , 风 格多 样 , 取 得了 很 高的艺术成就 , 并且著有 竹 谱 一书 , 这是我 国有关画 竹 方法的最早、 最系统的 一部专 著。善画 枯木 竹石 , 尤其 是 双勾设色竹及水墨 竹。他画 的竹大 部分都 采用 近观的 全 景式 , 解箨抽梢 , 拔节 舒叶 , 长竿 森森 , 把竹 表现 的淋漓 尽 致。同一时期赵孟 頫的画中也 能看到 , 画中也是把竹 叶用 介 字结组构图 , 但 是从 画中 能看 出他 画竹 没李 衎那 么 细致、 认真。高克 恭是 元 代初 期与 赵 孟 頫 齐名 的 著名 画 家 , 当时就有 南赵北高 之称 , 二人是 公认的 元初画坛 领 袖人 物。擅 长画 墨竹 与山 水 , 师文 同、 米 芾父 子 , 兼取 董 源、 巨 然、 李成 诸家 之长 , 成 自家 一 体。画墨 竹以 用笔 浑 厚 , 气格古朴而被称益。 总的来说 元人 画竹 的 态度 是严 肃 的 , 以吴 镇 之作 为 例 , 他的绘画历来被称为 逸 品 , 其独 特的是 山水画风 格 对后世产生了极大的 影响。正 因为如此 , 他的竹石画 反为 其所掩饰。他的竹石 画综合 了各家 之长 , 以 简取胜 , 画 面 多一枝数叶 , 构图简洁明快 , 运 笔速疾 , 笔法凝练而又 不乏 灵秀之气。他的 墨竹 被讥 为 有酸 馅气 , 也 就是 说特 别 文绉绉 , 应该算是具有文人画 气质 ! 从 竹枝 图 来看 , 其 用笔既准确又严密 , 一 丝不苟。 画中的 竹枝 分明 , 饱含 生 机。从作品中能看出倪瓒并非 完全摆脱形而求意 , 而 是在 形的基础上去表现内 在的意趣 , 进而达到求神的效 果。画 中之竹毫无麻、 芦的感觉 , 使 人能感 受到的 是竹 和画家 的 超逸 情怀。 三、 宋元墨竹艺术的异同 笔与墨是 书法 与绘 画 中共 同涉 及 的两 个 核心 问题。 崇尚水墨而摒弃丹青 , 不求形似而追求象外之意是文 人画 的一个重要特征。 吴镇 墨竹谱 对 笔墨、 书 画关 系的 处理 及相 关论 述 使之成为宋元时期 文人画 发展链 条中 的重要 一环。从 流 传下来的文同的墨竹画来看 , 他用墨色的浓淡来表现 叶子 的面背 , 比起双钩和着色竹来看更能表现文人趣味。 元代 李衎、 柯九思的墨竹在墨 的表现 上有了 进一 步的 发展 , 出 现了用浓淡明显不同的两种墨 色来表现墨竹的不同部位 , 如 : 用淡墨画竿、 浓墨画叶等等 , 力求形神兼备。但基 本上 没有摒弃形似 , 还是以呈现客观物象为目的。 对于墨竹而言 , 如果用 笔线 条的质 量、 速度 和节奏 于 墨色的变能相互结 合 , 便 既能很 好地表 现物 象 , 又能更 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