稻田养鱼效益分析
稻渔综合种养技术要点与效益分析

稻渔综合种养技术要点与效益分析稻田渔业综合种养技术是一种将农业和养殖结合起来的生产方式。
该技术最大的特点是:通过将鱼类放养到稻田中,利用稻田的养分,以及稻田生态系统中的糠、草等杂物,鱼类和水稻实现互惠互利,提高了整个生态系统的利用效率。
一、要点技术:1、鱼种的选择稻渔综合种养技术多使用口水鲢鱼、嘉陵江鲤鱼和草鱼三种鱼类。
这三种鱼类生长快,适应稻田生长环境,食性适应性强。
2、封养技术在稻田里放养的鱼,一般是采用封养技术,即在一定时期内,将稻田的水位保持在一定程度的水深,使鱼类生活在水中,保证其正常生长发育。
3、控制水质稻田生态环境灵活性大,容易受到环境的影响,需要控制水质,保证稻田的生态环境良好。
需要注意适量增施有机肥,并注意排放风险物质。
4、养殖模式养殖模式分为传统养殖模式和高效养殖模式,传统养殖模式简单,适于初期试水,但效益较低;高效养殖模式技术更加成熟,可产生更多的收益。
二、效益分析:1、生态效益通过利用稻田养殖鱼类,可减少化肥、农药使用,减少农业环境污染,同时还能改善水土保持,提高稻田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2、经济效益与传统单一作物生产模式相比,稻田渔业综合种养技术的投资成本略高,但其收益较高。
同时,该技术还有增加劳动力收入、提高产值和农民财富等效益。
3、社会效益稻渔综合种养技术可有效推动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扶持乡村经济发展,增强乡村发展活力,提升广大农村群众的生活品质,还能够增加就业机会,提高城乡居民收入。
总体来看,稻渔综合种养技术是一种可持续发展的生产方式,不仅能够提高生态环境的质量,也能提高经济效益。
在农业结构调整的背景下,该技术有着广阔的应用前景,是一种具有可行性的生产方式。
稻田养鱼产业发展现状及对策分析

稻田养鱼产业发展现状及对策分析稻田养鱼产业是一种融合了农业与渔业的新型产业模式,它利用田间地头的积水资源,将沟、塘、坑、堰、沼泽等禁用于灌田浸润的稻田中,养殖鱼类,实现陆水共生,资源互补,有效利用水域资源,提高了水域生态系统的综合效益。
稻田养鱼产业一方面提高了农田的农产品价值,另一方面也满足了人们对鱼类需求,促进了当地农渔民的收入增加,是一项有着巨大潜力的产业。
本文将对稻田养鱼产业的发展现状及对策分析进行探讨。
一、稻田养鱼产业的发展现状1. 前景广阔稻田养鱼产业在多年的发展中,已经得到了社会各界的重视和支持。
随着人们对健康饮食的重视以及对水产品种需求的不断增加,稻田养鱼产业具有广阔的市场前景。
特别是在农村地区,由于资源丰富、土地富饶,稻田养鱼产业更是具有得天独厚的发展条件。
2. 发展水平不高目前我国的稻田养鱼产业发展水平相对较低,存在着以下问题:(1)资源利用率低。
由于传统的稻田养鱼方式缺乏科学技术的支持,导致了资源的低效利用;(2)技术水平不高。
由于种养技术不够成熟,稻田养鱼的养殖效率和养殖品质有限,不足以满足市场对优质水产品的需求;(3)共生效应不足。
稻田养鱼和稻田种植没有形成良好的生态共生关系,不能充分体现出稻田养鱼的综合效益。
二、稻田养鱼产业发展对策1. 引进先进技术要提高稻田养鱼的养殖效率,必须引进先进的养殖技术。
养鱼产业已经有了很多的技术手段可以借鉴和引进,比如网箱养殖、循环水养殖等,可以提高稻田养鱼的养殖效率,提高产出。
2. 制定政策扶持政府应出台政策支持稻田养鱼产业的发展,包括财政补贴、税收优惠、技术培训等方面的政策扶持,让稻田养鱼产业得到更好的发展。
3. 加强科研技术支持科研技术是稻田养鱼产业发展的重要保障,需要加强对稻田养鱼的科学规划和研究,推动行业技术的创新和进步,提高产业发展的科技含量。
4. 加强培训培训是推动产业发展的有力保障,要加强对农民的技术培训,提升他们的养殖技术水平,让他们能够更好地经营稻田养鱼产业。
稻田养鱼产业发展现状及对策分析

稻田养鱼产业发展现状及对策分析稻田养鱼是一种利用稻田湿地进行养殖的方式,主要是将稻田利用起来,同时养殖鱼类,实现产业的双效益。
稻田养鱼产业的发展现状与对策分析如下。
一、稻田养鱼产业的发展现状稻田养鱼产业在中国已经有数十年的历史,在发展初期以小规模家庭养殖为主,规模较小。
随着人们对养殖技术不断的研究和探索,以及市场对水产品的需求增加,稻田养鱼产业逐渐发展壮大。
目前,中国的稻田养鱼产业已经形成了较为完善的产业链条,包括种苗培育、养殖管理、加工和销售等环节。
1. 种苗培育:种苗是稻田养鱼产业的基础。
通过培育品种优良、生长快速的种苗,可以提高养殖效益。
目前,种苗培育主要依靠养殖户自行培育,存在质量不稳定的问题。
需要加大对种苗培育技术的研究和培训,提高种苗质量。
2. 养殖管理:稻田养鱼的主要管理任务包括鱼类的投放、水质管理和病害防治等。
由于稻田养鱼与传统养殖方式有所不同,需要掌握一定的技术和知识。
目前,养殖户在技术和管理方面的水平参差不齐,需要加强技术培训和指导,提高养殖效益。
3. 加工销售:稻田养鱼的产量逐渐增加,需要建立完善的销售渠道和市场网络。
目前,稻田养鱼产品主要通过批发市场进行销售,但价格波动较大,利润空间较小。
为了增加产品附加值,可以加强加工环节,开发鱼肉制品和鱼鳞鱼鳍等副产品,拓宽市场销售。
二、稻田养鱼产业发展的对策分析稻田养鱼产业具有投资少、效益高、环境友好等优点,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
为了进一步提升稻田养鱼产业的发展水平,可采取以下对策。
1. 推广科技养殖:加强科技养殖技术的研究和推广,提高稻田养鱼的养殖效益。
可以引进优良品种,提高鱼类的生长速度和产量。
加强水质管理和病害防治,减少养殖风险。
2. 建立健全的管理体系:建立稻田养鱼的管理机构和管理规范,推进养殖户的规范化管理。
通过培训和指导,提高养殖户的技术水平和管理水平,提高养殖效益。
加强水质监测和质量检测,确保养殖产品的质量安全。
3. 加强合作与组织:建立稻田养鱼产业的合作组织和合作社,加强养殖户之间的交流合作。
稻渔综合种养技术要点与效益分析

稻渔综合种养技术要点与效益分析稻渔综合种养是一种集农业与渔业于一体的生产模式。
这种种养模式既可以提供丰富的水产品,又可以为稻田提供充足的养分和有机质。
稻渔综合种养的种田面积较小,一般为亩以上,比较适合小农户使用。
1. 水质控制:在稻渔综合种养中,水质对于鱼和稻作都非常重要。
在种植水稻的同时,要注意维持水质的清洁和稳定。
通过控制水位和注入适量的有机肥料来调节水质,保持水质的适宜性。
同时,要注意不能在稻田内放置有毒物质,避免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2. 鱼类养殖和管理:在稻田中饲养鱼类是增加收益的重要手段。
因此,要了解不同鱼类的生态习性和生长环境需求,选择适宜的鱼类进行养殖。
同时,还需掌握饲料的成分和喂养量,保证鱼类的生长和养殖效益。
3. 肥料和防病管理:在稻田内,鱼和稻作需要维持适宜的氮磷钾供给,因此需在肥料选择上注重平衡。
同时,要注意化肥的使用量,不可过度使用,以免对水质和生态环境造成负面影响。
在防病管理方面,要随时观察并及时处理病害,采取物理方法或药物进行防治,确保健康的稻作和鱼类。
1. 增加农产品产值:与传统农田相比,稻渔综合种养可以增加多个农产品的产值。
除了水稻和其他农作物外,还可以进行多个鱼类的养殖,从而大大增加经济效益。
2. 保护生态环境:在稻渔综合种养中,水稻和鱼类共生共存,互相协调,有利于提高水稻的产量和优质度,并减少农药使用。
同时,还通过稻草和鱼粪等有机肥料,提高了土壤的肥力,减少了化肥污染。
3. 提高农民收益:稻渔综合种养不仅可以增加农产品产值,还可以有效地利用农民资源和土地空间,提高了农民的收益,并为农民提供了多种经营模式的选择。
4. 增加就业机会:稻渔综合种养需要人力和技术的投资,因此有利于增加就业机会,特别是在农村地区,可以为农民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和技术培训。
发展稻田养鱼 提高农业经济效益

发展稻田养鱼提高农业经济效益1. 引言1.1 稻田养鱼的背景意义稻田养鱼是一种将水产养殖与稻田种植相结合的农业生产模式,该模式在中国已有近千年的历史。
稻田养鱼的背景意义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资源利用效益:稻田养鱼有效利用了农田水域资源,实现了水资源的多元化利用,提高了资源利用率。
鱼类能够吃掉稻田中的害虫,减少农药使用,保护环境。
二、农业生产效益:稻田养鱼可以通过增加产值实现农业经济效益的提高。
饲养的鱼类可以增加农民的经济收入,提升农业综合效益。
三、生态环境效益:稻田养鱼可以改善水稻田间水质环境,促进水稻生长。
鱼类排泄的废物可以成为水稻的有机肥料,提高稻田的土壤肥力,减少化肥的使用,保护生态环境。
四、社会效益:稻田养鱼可以提高当地农民的生活水平,增加就业机会,改善农民的生活质量,促进当地经济的发展。
稻田养鱼也可以传承和发展中国传统农业文化,保护和传承稻田文化。
稻田养鱼的背景意义不仅在于提高农业经济效益,更在于实现了资源利用效益、农业生产效益、生态环境效益和社会效益的综合提升。
发展稻田养鱼对于促进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和农村经济的繁荣具有重要意义。
1.2 稻田养鱼的概述稻田养鱼是指在水稻田中饲养鱼类,利用水稻田的灌溉水体和丰富底栖生物为鱼类提供生长环境,实现养鱼与种植水稻的有机结合。
稻田养鱼起源于我国古代,早在宋代就已有相关记载。
近年来,随着农业生产方式的转变和农民收入的增加,稻田养鱼已逐渐成为一种新型的农业生产模式。
稻田养鱼的概述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稻田养鱼是一种生态友好的农业生产方式,通过在水稻田中养鱼可以有效利用水资源、减少化肥农药的使用,实现农田的生态平衡。
稻田养鱼可以提高农田的综合利用效率,不仅可以获得水稻产量,还可以同时获得鱼类产量,增加农民的经济收入。
稻田养鱼还可以改善农田生态环境,促进水体循环利用,减少水面蒸发,提高土壤肥力,保护水资源。
稻田养鱼是一种具有广阔发展前景的农业生产模式,有利于提升农业经济效益、改善农田生态环境、增加农民收入。
稻渔综合种养技术要点与效益分析

稻渔综合种养技术要点与效益分析稻渔综合种养技术是一种综合利用水稻种植和养殖水产品的高效生产方式。
通过在水稻田中饲养鱼类或虾类,可以有效利用水稻田的生态环境,提高土地利用率,增加经济效益,同时还可以改善水稻生长环境,减少病虫害,实现生态效益和环境保护。
1. 合理选择水稻品种和养殖鱼类或虾类。
水稻品种应选择适合生长环境和气候条件的优质品种,鱼类或虾类应选择鲜活、健康的种源,适应水稻生长环境。
2. 在水稻田中建设养殖池或网箱。
可以在水稻田的一角或边缘建设养殖池,也可以使用网箱进行鱼类或虾类的养殖。
3. 合理投放饲料和管理养殖水质。
为鱼类或虾类合理投放饲料,控制投放量和频次,保持水质清洁,保证水产养殖的健康生长。
4. 积极监测水稻生长和水产养殖情况。
定期检查水稻的生长情况,关注水产养殖的健康状况,及时发现并解决问题。
5. 推广科学种植和养殖技术。
通过培训、宣传等方式,将稻渔综合种养技术推广到更多地区,并引导农民科学种植和养殖。
1. 增加产量,提高经济效益。
通过养殖鱼类或虾类,可以有效提高水稻的产量,增加农民的经济收入。
水产养殖也可以带来额外的收益,提高土地的综合利用率。
2. 减少病虫害,降低农药使用。
鱼类或虾类可以成为水稻田中的天敌,可以捕食水稻田中的害虫,减少农作物的病虫害,降低农药使用,保证农产品的质量和安全。
3. 优化生态环境,实现生态效益。
水稻田中的水产养殖可以改善水质,净化水体,促进水稻生长,形成良好的生态环境。
利用鱼类或虾类的粪便作为有机肥料,可以改善土壤质量,提高土壤肥力,实现生态环境的良性循环。
4. 提高农业可持续发展能力。
稻渔综合种养技术可以减少对化肥、农药的依赖,减少土地的污染,有利于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对于农村经济和农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
综合种养技术是一种符合农业可持续发展理念的生产方式,可以在提高生产效益的实现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多赢局面。
在今后的农业生产中,应进一步推广和应用这种先进的生产方式,促进农业的绿色、高效发展。
稻田养鱼可行性分析

稻田养鱼可行性分析引言稻田养鱼是一种传统的农业养殖方式,将鱼类放养在水稻田中,通过互利共生的方式,实现农业与养殖的双丰收。
这种养殖方式不仅可以提供丰富的鱼类资源,还可以增加稻田的产量,提高土壤肥力。
本文将从生态环境适宜性、经济可行性和社会效益三个方面进行稻田养鱼的可行性分析。
生态环境适宜性稻田养鱼是基于稻田的自然生态系统构建的,因此生态环境适宜性是评估其可行性的重要指标。
首先,稻田提供了良好的生态环境基础,如大量的水源和足够的面积供鱼类生长。
其次,水稻在生长过程中需要一定的水淹条件,这为养鱼提供了理想的生长环境。
此外,稻田内长有丰富的水草和浮游生物,为鱼类提供了丰富的食物来源。
综上所述,稻田养鱼具备较好的生态环境适宜性。
经济可行性农业养殖项目的经济可行性是决定其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
稻田养鱼在经济效益方面具有以下优势。
首先,农民利用现有的稻田资源,不需要投入额外的土地,降低了项目的成本。
其次,稻田养鱼可以提高稻田的综合利用价值,增加土地产出。
稻田和养殖互为补充,相互促进,既可以收获丰收的水稻,又可以收获丰富的鱼类资源。
此外,稻田养鱼可以为农户提供额外的收入来源,缓解了农业收入不稳定的问题。
由于减少了土地和劳动力投入,稻田养鱼具有较高的经济效益,使农业养殖产业更具可持续发展的优势。
社会效益稻田养鱼除了经济效益外,还具有显著的社会效益。
首先,稻田养鱼可以提高农田的生态环境,促进农田的生态恢复和保护。
鱼类可以吃掉病虫害和杂草,减少农药的使用,降低环境污染风险。
其次,稻田养鱼可以增加农田的生物多样性,促进农田生态系统的平衡发展。
同时,稻田养鱼还可以提供就业机会,创造更多的农村就业岗位,有效缓解农村劳动力闲置的问题。
稻田养鱼还可以推动当地农业的产业升级和转型,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
综上所述,稻田养鱼具有显著的社会效益,对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和农村社会稳定具有重要意义。
总结稻田养鱼是一种具有良好生态环境适宜性、经济可行性和显著社会效益的农业养殖方式。
稻田养鱼产业发展现状及对策分析

稻田养鱼产业发展现状及对策分析稻田养鱼产业是指利用稻田水体养殖鱼类的产业经济活动。
稻田养鱼产业在我国已经有着悠久的历史,随着科技进步和产业发展,稻田养鱼产业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和壮大。
本文将对稻田养鱼产业的发展现状进行分析,并提出对策,以促进稻田养鱼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一、稻田养鱼产业的发展现状1. 产业规模逐渐扩大随着我国农业现代化进程的推进,稻田养鱼产业规模逐渐扩大。
目前,我国已有成千上万的稻田养鱼户,养殖面积达数十万公顷。
稻田养鱼产业已成为农村地区的重要产业之一。
2. 科技养殖技术逐步提高随着科技的进步,稻田养鱼产业的养殖技术也逐步提高。
养殖户通过科学管理、科学投饵以及科学调控水质等方式,提高了养殖的效益和产量。
一些新技术的应用,如智能化养殖设备、水质监测技术等,也为稻田养鱼产业的发展提供了新的动力。
3. 品种多样化随着市场需求的不断变化,稻田养鱼产业的养殖品种也在不断多样化。
除了常见的鲤鱼、鳊鱼等传统品种外,一些优质的淡水鱼种,如罗非鱼、鲈鱼等,也得到了广泛的养殖。
这种多样化的养殖品种,不仅丰富了市场的鱼类品种,也为养殖户带来了更多的收益。
1. 水源污染稻田养鱼产业需要大量的水资源,而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一些地区的水质受到了不同程度的污染。
水源污染不仅会影响到养殖鱼类的生长,同时也对鱼类的品质造成了一定的影响,甚至还会对人类的健康造成威胁。
2. 养殖技术不断提高,但管理尚需加强尽管养殖技术不断提高,但一些养殖户在管理方面仍存在一定的欠缺。
比如对水质、饵料、疾病预防等方面的管理还需进一步加强。
这些问题的存在不仅影响了产量和效益,还会给稻田环境带来一定程度的污染。
3. 市场需求不断变化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对鱼类产品的品质和口味要求也在不断提高,市场需求也在不断变化。
稻田养鱼产业如何适应市场的变化,提供更加符合市场需求的产品,成为了稻田养鱼产业发展的一个重要挑战。
1. 加强水资源保护和治理针对水源污染的问题,需要加强水资源的保护和治理工作,尤其是在工业污水与农业废弃物的排放方面,需要进行严格的管控,加大治理力度,确保稻田养鱼的水质安全。
稻渔综合种养技术要点与效益分析

稻渔综合种养技术要点与效益分析稻渔综合种养技术是一种将稻田与渔业相结合的生产模式,通过在稻田中养殖鱼类,实现水稻与渔业的良性循环,为农民带来了丰厚的经济效益。
本文将从技术要点和效益分析两个方面来探讨稻渔综合种养技术的特点及其重要性。
一、技术要点1. 稻渔综合种养技术的水稻种植水稻的种植是稻渔综合种养技术的基础。
在选择水稻品种时,需要考虑对水质要求不高、适应性强的品种,如粳稻和籼稻等。
还要结合地形地貌以及水文气候条件来合理选择水稻的品种和种植方式,以提高稻田的产量和质量。
2. 渔业的养殖渔业的养殖是稻渔综合种养技术的另一重要环节。
在稻田中饲养适应水稻生长环境的鱼类,如鲢鱼、鲤鱼等。
通过合理的放养密度和配合适当的投喂,可使鱼类快速生长,为水稻养分提供了有机肥,增加了水稻的产量和品质。
3. 养殖技术在水稻生长的需要合理管理鱼类的养殖,保持水质、水位、水温的稳定,防治水体污染,保持水利设施的畅通。
对鱼类的投喂、疫病防治等方面也需要进行科学管理,以确保鱼类养殖的效益。
4. 运营和管理稻渔综合种养技术的成功实施离不开运营和管理的规范。
需要科学制定种养计划,合理安排种植和养殖的时间与密度,加强水稻与渔业生产的协调管理,提高整体效益。
二、效益分析1. 增加农民收入稻渔综合种养技术有效地利用了稻田水体资源和土地资源,增加了农民的经济收入。
通过养殖鱼类,不仅可以增加水稻产量,还可以通过鱼类的销售获得额外的收入,为农民带来了丰厚的经济效益。
2. 促进农田生态平衡稻渔综合种养技术在实现农业增效的也有利于农田生态环境的改善。
鱼类对害虫有一定的捕食作用,可以减少化学农药的使用,减少了对环境的污染,促进了农田的生态平衡。
3. 提高农田资源利用率稻渔综合种养技术有效地提高了农田资源的利用率。
通过合理的种植和养殖安排,可以充分利用稻田的水域资源,增加了土地的综合利用效益,为农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提供了保障。
4. 丰富粮食多样性稻渔综合种养技术使农民能够在不增加土地占用的情况下,同时获得水稻和鱼类两种农产品,丰富了粮食的多样性。
《稻田养鱼生态经济效益的探析》

《稻田养鱼生态经济效益的探析》稻田养鱼是我国一项具有悠久历史的传统经典稻田农作技术,将稻田种植与鱼类养殖有机地结合起来,可以有机地结合稻田生态系统的结构及功能,并通过对稻田合理的改造及资源利用,在达到改善生态效益的同时创造了一定的经济效益。
现结合云南省盐津县落雁乡稻田养鱼产业生态经济效益展开探析。
1云南省盐津县落雁乡概述落雁乡位于云南省盐津县北部,地处县域腹心地带,距县城17km。
辖5村1社区,171个村(居)民小组,总人口5783户26578人,其中农业人口4783户22388人,国土面积130km2,耕地面积0.28万hm2,稻田面积0.10万hm2,最高海拔1384m,最低海拔360m,气候温和、雨量充沛,是盐津县适宜发展稻田养鱼的最佳乡之一,适宜养鱼田块600.00hm2以上。
落雁乡在稻田养鱼过程中,首先使用稻田养鱼不占耕地,并且可以一田多用,通过人为控制建立起稻鱼共生、相互依赖、相互促进的生态系统;其次,鱼在这个系统中具有耘田除草、吃虫、防病、增肥和加速肥分解的功能;第三,养鱼稻田由于化肥、农药用量相应减少,特别是高产田块,少施或几乎不施化肥、农药,有效地促进了生态平衡和生态良性循环;第四,鱼在稻田中还可以吃掉钉螺等,减少了疟疾病、丝虫病和血吸虫病对人类的危害。
稻田养鱼技术真可谓是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结晶,在促进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有机统一方面有着重要的作用。
2稻田养鱼生态经济效益2.1生态效益稻田养鱼具有一定的生态效益,在稻田这个共生系统中水稻与鱼类共同生活其中,水稻是主体,而鱼类则是依附于稻田生活。
鱼类在活动过程中翻动土壤、吃掉虫子,改善田间透风通光,减少病害发生,而且鱼类残余饲料、粪便可以为与水稻的生长提供充足的养分,提高水稻的产量。
水稻与鱼类之间逐渐形成一个互相依存、互生互惠的生态系统。
通过实践证明,稻田养鱼杀虫的效果非常明显,泥苞虫、稻飞虱、叶婵虫等水田害虫都可以被鱼类吃掉。
同时,稻田养鱼可以有效地抑制病毒虫害的发生,在稻田养鱼系统中,鱼类可以捕食水田中的纹枯病菌核、菌丝等减少病菌侵染的来源。
稻田养鱼的可行性分析论文

稻田养鱼的可行性分析论文稻田养鱼是一种将鱼类养殖与稻田种植相结合的农业生产方式。
它在种植稻谷的同时还能养殖鱼类,实现了生态循环和资源高效利用,因此备受关注。
本文将从生态环境、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等方面对稻田养鱼的可行性进行分析。
首先,稻田养鱼能够改善生态环境。
稻田养鱼通过增加水生生物的数量和多样性,能够增加水体的氧气含量,改善水质,并且鱼类在稻田中的活动可以促进水中植物的生长。
同时,鱼类的粪便也可以为稻谷提供养分,提高稻谷的产量和品质。
稻田养鱼还可以起到一定的害虫防治作用,因为鱼类可以摄食水稻病虫害和杂草中的害虫,减少农药使用,从而减少对生态环境的污染。
其次,稻田养鱼具有较高的经济效益。
相比传统的稻田单一种植方式,稻田养鱼能够增加农民的经济收入。
鱼类的养殖成本相对较低,在同等面积的稻田中,能够增加养殖的鱼类数量,增加养殖收益。
同时,稻田养鱼也可以增加农产品的附加值,从而提高农民的经济效益。
此外,稻田养鱼还能够提供就业机会,增加农村居民的就业机会和收入,推动农村经济发展。
最后,稻田养鱼对社会效益也有一定的贡献。
鱼类的养殖需要农民的劳动投入,可以促进农村劳动力的就业和转移,减少农村劳动力的剩余。
农民通过稻田养鱼的方式增加了收入,提高了生活水平,从而提高农村的整体发展水平。
此外,稻田养鱼还有利于农村生态旅游的开发,提高村庄的知名度和吸引力,带动农村的综合发展。
综上所述,稻田养鱼具有显著的生态、经济和社会效益,是一种可行的农业生产方式。
但同时也要注意充分考虑鱼类与稻谷之间的适配性,合理规划和管理稻田养鱼项目,确保生态循环的稻鱼共生。
在实施稻田养鱼项目时,还需要注重科学技术的应用和研究,不断提高养殖技术和管理水平,以确保稻田养鱼的持续发展和可持续利用。
稻渔综合种养技术要点与效益分析

稻渔综合种养技术要点与效益分析稻渔综合种养技术是一种将稻田与养殖业相结合的农业生产模式。
通过同一块土地上同时种植水稻和养殖水产品,可以充分利用资源,提高土地利用效率,实现农田与养殖业的良性循环。
稻渔综合种养技术的要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配套设施建设:建设渔塘、鱼塘等水产养殖设施,合理规划池塘大小和数量,确保充足的水源供应和良好的水环境条件。
2. 种植优质水稻:选择优质、抗病虫害的水稻品种,合理施肥、浇水,控制病虫害的发生,提高水稻产量和品质。
3. 养殖水产品:根据地区的水产资源情况选择养殖合适的水产品,如鱼类、虾类等,利用池塘养殖,合理投放鱼种、控制养殖密度,提高养殖效益。
4. 土壤改良:通过合理施肥、改进耕作措施等方法,改良稻田的土壤质量,提高土壤肥力,增加稻谷产量和品质。
5. 农田管理:强化农田管理,定期清理杂草、病虫害,保持稻田的良好生态环境,提高稻谷产量和质量。
1. 资源综合利用:通过兼顾稻田和养殖业,使土地资源实现了多元化利用,提高了资源利用效率。
2. 农田环境改善:通过养殖水产品的生长,可以改善稻田的生态环境,降低病虫害的发生,减少化学农药的使用。
3. 经济效益:稻田与养殖业的结合,可以提高农田的产值,增加农民的收入。
养殖水产品也可以直接销售获利,增加经济效益。
4. 生态效益:通过稻渔综合种养技术,可以实现农田与养殖业的有机循环,减少了有害物质的排放,保护了土壤和水资源,保护了生态环境。
5. 社会效益:稻渔综合种养技术不仅能提高农田产量和养殖产品的质量,还可以解决农村就业问题,提高农民收入,促进农村经济发展。
稻渔综合种养技术是一种利用资源的有效方式,通过将稻田和养殖业相结合,实现了资源的综合利用和循环利用,提高了农田产量和经济效益,改善了农田环境,保护了生态环境,具有重要的社会和经济意义。
稻田养鱼情况汇报

稻田养鱼情况汇报
近期,我对稻田养鱼的情况进行了全面的调查和观察,现将情况汇报如下:
首先,稻田养鱼的水质情况良好。
经过定期的水质监测,稻田水体的PH值、
溶解氧含量、氨氮和亚硝酸盐等指标均在合理范围内,保证了鱼类生长所需的良好环境。
其次,鱼类生长状况良好。
在稻田养鱼的过程中,我们选用了适合水稻生长的
鱼种,如鲫鱼、鲤鱼等,它们与水稻形成了良好的共生关系。
通过观察发现,这些鱼类在稻田中生长迅速,体型健硕,且没有出现明显的疾病情况。
另外,稻田养鱼对水稻生长产量有一定的促进作用。
鱼类在稻田中翻动土壤,
促进了土壤通气和松软度,有利于水稻的根系生长和养分吸收。
同时,鱼类的排泄物也为水稻提供了一定的养分,有利于水稻的生长和产量提高。
此外,稻田养鱼还能够有效地控制水稻病虫害。
鱼类在稻田中捕食害虫和杂草,起到了一定的防治作用,减少了农药的使用,有利于环境保护和农产品的安全。
最后,稻田养鱼也带来了一定的经济效益。
通过对养鱼产量和市场价格的调查
分析,可以看出稻田养鱼不仅提高了水稻产量,还为农户增加了一定的经济收益,为农田生态系统的平衡发展提供了新的思路和途径。
综上所述,稻田养鱼在提高水稻产量、保护环境、增加农户收益等方面都有着
积极的作用。
在今后的农田管理中,我们将进一步加强稻田养鱼的科学管理,不断探索稻田养鱼的新模式,为农业可持续发展贡献力量。
稻渔综合种养技术要点与效益分析

稻渔综合种养技术要点与效益分析稻渔综合种养是一种采用稻田养鱼、螃蟹、龟等水生动物与水稻、菜花等陆生植物的种养方式。
该种养方式不仅能够提高稻田的生产效益,还能够提高水稻、菜花等农作物的产量和质量,同时还能够增加水生动物的养殖收益,实现水土资源的综合利用。
本文将介绍稻渔综合种养技术要点与效益分析。
一、技术要点1. 种植优质水稻在稻渔综合种养中,水稻作为主要农作物,在增加生产效益的同时,还可以提供充足的生态环境和食物来源,以适应养殖的需求。
因此,在选用种植水稻的时候,要优先选择一些高产、优质、抗病、抗虫的品种,减少农药、化肥等对水生生态环境的污染。
2. 养殖优质水生动物在稻田中养殖螃蟹、鱼类、龟等水生动物,不仅能够增加养殖收益,还能够增加土壤肥力和改善生态环境。
但在选择养殖的种类时要注意选择抗病、抗逆性强的优质水生动物,并合理控制养殖密度,以免造成过度压缩和损坏生态环境。
3. 合理施肥在折中兼顾养殖收益与环境保护的前提下,还要控制合理肥料的用量和施肥方式。
建议采用有机肥料或生物有机肥料进行施用,减少农药、化肥对环境的危害,避免造成生态环境扰动和污染。
4. 合理保护水体生态环境在养殖稻田时,要注重保护水体生态环境,减少化肥、农药和其他有害物质的排放,防止污染水体环境和损失生态系统平衡。
同时,还要注意控制水田中的虫害和病害,保持水田的洁净度,不利于虫害和病害的传播。
二、效益分析1. 提高产量和质量稻渔综合种养系统中,水稻、菜花等农作物的种植和养殖水生动物的产出可以互相受益,提高农作物的产出和质量。
通过种养相结合的方式,可以有效地利用土地资源,增加农民收入和提高农业效益。
2. 提高经济效益流域、山区等地,对于地形条件较为复杂,土地资源稀缺的地区来说,稻渔综合种养的经济效益会更加突出。
在运用市场化模式进行生产销售的同时,还可将农产品加工成无公害、有机、绿色食品等高端产品,增加产品附带值和销售收益。
3. 促进可持续发展稻渔综合种养的方式不仅能够大大降低农业对环境的影响,还能够促进水、土、气等生态系统的可持续发展。
稻田养鱼效益分析

稻田养鱼效益分析第一篇:稻田养鱼效益分析稻田养鱼效益分析一、经济效益1、节约耕地稻田养鱼可以综合利用稻田空间,进行立体开发。
它节约耕地,既可减少占田挖鱼塘,稳定粮食种植面积,又可避免因单一种粮效益不高而撂荒耕地的现象发生。
2、节约肥料鱼类在稻田中活动可起到保田造肥作用,有利于禾苗有效分蘖增多和谷粒饱满。
据统计,亩产成鱼90公斤的稻田,鱼排出的烘粪便相当于增加12.6千克纯氮,折合尿素27.4千克。
3、节约用工稻田养鱼工程建设使稻田的进排水渠、田埂等得到永久性修固,不需要每年再护田埂;鱼的觅食活动可疏松泥土,改善土壤物理结构,可以免耕;草食性鱼类以稻田杂草为食,不需要人工除草。
4、节省农药鱼能吞食水稻的害虫,还可吃掉多余的“稻脚叶”,可使稻田通风、透光性增强,增加溶氧,提高水稻的抗病虫害能力。
据试验观察,不养鱼稻田中飞虱、稻叶蝉的发生率,比养鱼稻田高200%至300%。
每年每亩稻田可节约农药开支10至15元。
5、增产粮食稻田养鱼虽然因开挖沟占用少量面积(一般占稻田面积5%至10%),但由于在稻田内养鱼,使土壤肥力提高,杂草减少,水沟使水稻产生边行优势,透光性增加,稻田水温升高,有利于水稻的分蘖,能使水稻产量增加5%至10%。
6、增产鲜鱼稻田养鱼把池塘养鱼的高技术和稻田的生态优势充分结合起来,使产量大大提高。
亩单产一般能达到50至100公斤。
7、增加收入稻田养鱼最适合家庭式经营,增收具有普遍性和直接性。
一般的稻田养鱼每亩可综合增收300至500元,如果实施工程改造的稻田,平均每亩可增收400至1000元,甚至1000元以上,远远超过了超过稻谷的收入。
二、生态效益1、增加有效蓄水养鱼的稻田相应加高、加固了田埂,开挖沟渠大大增加增加了蓄水能力,有利于防洪抗旱,而且田埂加固后,不再渗水。
2、除虫灭害防病稻田养鱼后,田里对人类有害的病原生物大为减少,如血吸虫、丝虫、蚊子幼虫等基本绝迹。
3、促进生态环境优化稻田养鱼后,水稻的病虫害明显下降,农药使用量大大减少,使稻田环境中和稻谷中的农药残毒有所减少,而且稻田中害虫天敌蜘蛛、青蛙明显增加。
稻田养鱼的综合效益分析——以贵州省黄平县重安镇下翁细村为例

第 44 卷第 3 期 Vol.44 No.32023 年 9 月Sept. 2023农业科学研究Journal of Agricultural Sciences稻田养鱼的综合效益分析——以贵州省黄平县重安镇下翁细村为例吴雪梅1,2,梁龙1,2(1.贵州财经大学乡村振兴战略研究所,贵州贵阳550025;2.贵州财经大学管理科学与工程学院,贵州贵阳550025)摘要:以贵州省黄平县重安镇下翁细村为例,分析稻田单作和稻田养鱼模式的综合效益,基于实地调查的数据,运用综合效益量化评价方法,将经济、能量和生态效益3个方面归一化,对水稻单作和稻田养鱼2种模式进行综合效益量化评价,并与其他地区进行对比,分析其差距。
结果表明:下翁细村稻田养鱼模式的综合评价指数为0.86,大于水稻单作模式(0.41),说明在当地适合发展稻田养鱼模式。
下翁细村稻田养鱼模式的综合效益优于水稻单作模式,然而与浙江省青田县的稻田养鱼模式相比,下翁细村的稻田养鱼模式能量转化率较低,生态效益和经济收益也较差,在带动经济增长、生产管理和规范施用肥料方面有待进一步提升。
关键词:稻田养鱼;水稻单作;综合效益中图分类号:F327 文献标志码:A稻田养鱼是把水产养殖业和种植业相互融合的一种农业生产方式,是循环经济型农业发展模式中的一种。
循环经济型农业强调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对有限农业自然资源进行可持续利用,降低资源消耗和环境污染[1]。
稻田养鱼模式有利于“稻鱼双丰收”,促进稻鱼增收的同时提高水稻品质,两者之间相互依存、相互促进,能满足较高水稻产量水平的肥料供给[2-3],不仅能提高水稻和鱼类的品质及产量,而且有利于减少化肥、农药等的投入及其污水的污染,对防治水稻病虫害以及减少温室气体排放等具有积极作用,在达到生态环境保护目标的同时也能提高经济效益[4-5]。
稻田养鱼作为一种绿色种养模式其推广面积呈逐年扩大趋势[6]。
稻田养鱼在世界上公认发展最早的是中国[7],在魏武《四时食制》中记载了出自稻田的鲤鱼,在陕西勉县东汉墓葬中考古学家出土了草鱼以及完整的水田模型等[8-9]。
稻田养鱼投资少效益高

稻田养鱼投资少效益高稻田养鱼是利用稻田浅水环境,在种植水稻同时,养殖鱼虾等水产品。
稻田养鱼好处很多,主要有:投资少,收入多;除草灭虫,利于水稻生长;提高水田肥力,改良土壤;农田花工少等。
养鱼:稻田养鱼增收七大技巧近年来,在总结传统稻鱼共生经验基础上,我省探索总结出一套被群众称为“千斤稻百斤鱼”的沟坑式稻田养鱼模式,亩均增收千元以上,为我省农民特别是山区农民脱贫致富提供了好路子。
1、稳粮增产作用明显沟坑式稻田养鱼,坑沟约占稻田面积10%,从常理上来看,这会减少水稻产量,但试验结果表明,水稻产量不减反增。
种稻不养鱼的对照田水稻亩产为410公斤,而采用沟坑式稻田养鱼的稻田水稻平均亩产达450.9公斤,增产10%。
究其原因,一是把鱼沟和鱼坑占去的稻秧密插在沟、坑周边,表面上看占了稻田10%面积,但插秧数量只减少5%左右;二是鱼在沟坑式稻田中的广泛活动,能除草吃虫、松土施肥,促进水稻尤其是环沟边水稻的生长,提高稻谷饱满度。
2、农民增收作用显着据温州海洋与渔业局提供的数据显示:从养鱼稻田与未养鱼的对照田投入产出统计结果来看,养鱼稻田亩均产稻450.9公斤、产鱼57.7公斤,亩产值2813.16元,扣除各项开支1482元/亩,亩净利润1331.16元;对照田亩均产稻410公斤,亩产值820元,各项成本676.5元,亩净利润仅为143.5元。
每亩养鱼稻田可为农民多增收1187.66元,增收效果非常明显。
3、环境改善作用突出从试验情况来看,养鱼稻田与未养鱼对照田相比,化肥使用量减少44.4%,农药使用量减少60%。
在鱼收捕后,经检测,养鱼稻田的土壤有机质含量达30.43克/公斤,比对照田(27.06克/公斤)高出12.4%。
可见,稻田养鱼对增强土地肥力、改善农田生态环境具有很好的促进作用;同时,稻米品质和质量安全水平也得到提高。
稻渔综合种养技术要点与效益分析

稻渔综合种养技术要点与效益分析稻渔综合种养技术是一种结合了稻田养殖和渔业的种养模式,通过在稻田中放养鱼类,利用鱼类的排泄物和活动来促进水稻的生长,达到提高水稻产量和养殖鱼类的双重效益。
稻渔综合种养技术在我国已经得到了广泛的推广和应用,取得了显著的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
本文将从技术要点和效益分析两个方面对稻渔综合种养技术进行深入探讨。
1.选择适宜的水稻品种选择适宜于水培养殖的水稻品种是稻渔综合种养技术的基础。
在进行水稻品种选择时,要考虑到其抗倒伏性、耐旱性和适应水质的能力。
要选择生长期短、养殖成本低、产量高的优质水稻品种,以提高水稻的产量和品质。
2.合理布局稻田和鱼塘稻渔综合种养技术需要合理布局稻田和鱼塘,稻田和鱼塘之间要有一定的距离,以便于鱼类在稻田和鱼塘之间来回穿梭,促进水稻和鱼类的生长。
要根据当地的地形地貌和水资源情况,科学规划稻田和鱼塘的布局,提高土地的利用率和生产效益。
3.合理投放鱼种和控制密度在进行稻渔综合种养时,要选择适合于稻田养殖的鱼种,并根据稻田的面积和深度,科学控制鱼类的投放密度。
一般来说,每亩稻田投放鱼类的数量在300-500尾左右为宜,过多会影响水稻的生长,过少则会减少养殖效益。
4.合理管理水稻和鱼类稻渔综合种养技术中,要合理管理水稻和鱼类,保持稻田的适宜水质和充足阳光,同时注意适时投放有机肥料和饲料,促进水稻和鱼类的生长。
还要注意防治水稻病虫害和鱼类疾病,保障水稻和鱼类的健康生长,提高产量和品质。
5.科学收获水稻和鱼类在水稻成熟后,要科学收获水稻,将稻谷晾晒后进行加工和销售。
要科学收获鱼类,提高养殖鱼类的成活率和肉质。
值得注意的是,要避免在水稻收割时对鱼类造成伤害,同时在鱼类收获时要注意保护水稻,避免污染水稻田。
1.提高水稻产量稻渔综合种养技术通过鱼类的排泄物和活动,可以促进稻田内养分的循环利用,提高水稻的养分吸收和利用效率。
鱼塘的水可以用来灌溉稻田,提高土壤湿润度,适度提高稻田的温度,有利于水稻的生长。
发展稻田养鱼的价值与效益

发展稻田养鱼的价值与效益李忠清 222009317011146 09级生科5班【摘要】稻田养鱼是水、土资源综合利用的立体开发实用生产项目,具有投资少、收益大、见效快,增粮、节地、节水等优点。
稻田养鱼在我国南方已有悠久的历史,在我国北方地区起步较晚出稻田养鱼是循环经济型生态农业的典范,:本文在论述稻田养鱼历史及发展现状的基础上,从生态效益、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几个方面阐述了稻田养鱼的现实意义。
最后,简要分析了发展稻田养鱼的现实可行性。
【关键词】稻田养鱼价值生态中国是世界上发展稻田养鱼最早的国家,稻田养鱼是将种稻、养鱼有机结合在同一块农田中的农业生产,是一种典型的循环农业生产模式。
稻田养鱼在中国具有历史久、面积大、分布广、效益好的特点,深受广大群众欢迎。
“民以食为天,国以农为本”,当前我国发展现代农业,具有重大的全局性意义。
现代农业的本质特点是高投入、高产出,能够保障农产品供给的数量,保证农产品供给的质量,促进农民收入增加,促进生态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柯炳生,2007)。
但是,在从传统农业到现代农业的转变过程中,因化肥、农药、地膜等化学品的过度使用造成环境污染、生态蜕变、‘动植物物种单一化等问题,要求现代农业的发展必须摆脱依赖石油农业的局面,寻找新的发展途径,发展循环经济型生态农业就成为现实的一、稻田养鱼在我国的发展历史与现状1.1 稻田养鱼在我国的发展历史中国是世界上最早进行淡水养鱼的国家。
河南安阳殷墟遗址出土的甲骨卜辞有“在圃渔,十一月”的记载,可见中国最早的池塘养鱼距今已有3000多年的历史。
根据历史文献分析和考古发掘推断,最迟在东汉时期,我国就已开始稻田养鱼。
成书于1 700多年前的《魏武四时食制》中明确记载了稻田养鱼的情况:“郫县子鱼,黄鳞赤尾,出稻田,可以为酱”。
我国考古工作者在四川、陕西等地的汉墓中,陆续发现了有关稻田养鱼起源的证据。
可见,中国稻田养鱼历史悠久。
1.2稻田养鱼的现状根据《中国农产品供求信息网》2000年8月16日报道,近年来,稻田养鱼已经扩展到全国大部分地区。
北方地区稻田养鱼综合效益分析

北方地区稻田养鱼综合效益分析王洪涛杜晓梅杨梅(泰来县水产总站黑龙江泰来162400)我国稻田养鱼历史悠久,迄今已有1700多年的历史。
稻田养鱼是一种充分利用耕地、将种稻和养鱼有机结合起来的一种农业生产方式。
种稻的同时养鱼,充分利用了水资源,提高了稻田单位面积经济效益,增加了农民收入。
在养殖过程中,稻田为鱼提供了杂草、浮萍、浮游生物等天然饵料;而鱼则可捕食害虫,翻松土壤,加快养分的有效转化与流动,粪便也为水稻生长提供了丰富的营养,促进水稻生长,减少水稻病害发生。
为示范推广稻田养鱼,泰来县今年承担了“稻田综合种养技术集成示范推广项目”,通过项目的实施,取得了较好的生态、社会和经济效益,现总结分析如下。
一、泰来县总体情况cn. All Rights Reserved.泰来县位于黑龙江省西南部,黑、吉、蒙三省(区)交界处,北与齐齐哈尔市毗连,西与内蒙古扎赉特旗接壤,南与吉林镇赉县为邻,东与大庆市杜蒙县隔嫩江相望。
全县幅员面积3996平方公里,人口32万。
泰来县除嫩江144km外,还有绰尔河、托力河、二龙涛河、呼尔达河、小青河等五条河流纵横交错,水库、泡沼、坑塘星罗棋布,仅万亩以上的水域就有4处,千亩以上的20余处。
自然水域面积达397295亩(不含苇塘),水域面积位居齐齐哈尔市之首,其中可养鱼面积为28.7万亩,加上宜渔低洼沼泽、湿地,可渔资源面积超过40万亩。
截至2014年底,全县已利用养殖水域面积23万亩,水产品产量13500吨,产值1.05亿元,专业(兼业)渔业户674户,渔业人口8107人,渔民人均收入8575元。
泰来县生态优势得天独厚,背靠小兴安岭大森林和呼伦贝尔大草原,地处世界大三黑土带之一的东北松嫩平原腹地,土质肥沃,水源丰富,水质良好;处于黑龙江省第一积温带,光热充足,年均气温4.9℃,大于等于10℃的积温2930.6℃,年均日照2908.8h,年均无霜期在145d左右。
全县耕地269万亩,盛产优质稻米、玉米、花生、绿豆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稻田养鱼效益分析一、经济效益1、节约耕地稻田养鱼可以综合利用稻田空间,进行立体开发。
它节约耕地,既可减少占田挖鱼塘,稳定粮食种植面积,又可避免因单一种粮效益不高而撂荒耕地的现象发生。
2、节约肥料鱼类在稻田中活动可起到保田造肥作用,有利于禾苗有效分蘖增多和谷粒饱满。
据统计,亩产成鱼90公斤的稻田,鱼排出的烘粪便相当于增加千克纯氮,折合尿素千克。
3、节约用工稻田养鱼工程建设使稻田的进排水渠、田埂等得到永久性修固,不需要每年再护田埂;鱼的觅食活动可疏松泥土,改善土壤物理结构,可以免耕;草食性鱼类以稻田杂草为食,不需要人工除草。
4、节省农药鱼能吞食水稻的害虫,还可吃掉多余的“稻脚叶”,可使稻田通风、透光性增强,增加溶氧,提高水稻的抗病虫害能力。
据试验观察,不养鱼稻田中飞虱、稻叶蝉的发生率,比养鱼稻田高200%至300%。
每年每亩稻田可节约农药开支10至15元。
5、增产粮食稻田养鱼虽然因开挖沟占用少量面积(一般占稻田面积5%至10%),但由于在稻田内养鱼,使土壤肥力提高,杂草减少,水沟使水稻产生边行优势,透光性增加,稻田水温升高,有利于水稻的分蘖,能使水稻产量增加5%至10%。
6、增产鲜鱼稻田养鱼把池塘养鱼的高技术和稻田的生态优势充分结合起来,使产量大大提高。
亩单产一般能达到50至100公斤。
7、增加收入稻田养鱼最适合家庭式经营,增收具有普遍性和直接性。
一般的稻田养鱼每亩可综合增收300至500元,如果实施工程改造的稻田,平均每亩可增收400至1000元,甚至1000元以上,远远超过了超过稻谷的收入。
二、生态效益1、增加有效蓄水养鱼的稻田相应加高、加固了田埂,开挖沟渠大大增加增加了蓄水能力,有利于防洪抗旱,而且田埂加固后,不再渗水。
2、除虫灭害防病稻田养鱼后,田里对人类有害的病原生物大为减少,如血吸虫、丝虫、蚊子幼虫等基本绝迹。
3、促进生态环境优化稻田养鱼后,水稻的病虫害明显下降,农药使用量大大减少,使稻田环境中和稻谷中的农药残毒有所减少,而且稻田中害虫天敌蜘蛛、青蛙明显增加。
4、鱼类的增肥保肥效果显著水稻一生中后吸收的养分2/3来自土壤的自生肥力,只有1/3来自人工施肥。
纵观稻田全局,水稻、杂草、光合细菌和浮游生物一类的生物都是依靠细胞内含的叶绿素,利用水、二氧化碳和养份,借助光合作用来组织自己的机体。
这就是说,稻田的土壤和水体,除了供给水稻生长外,其他养分同时也被稻田生态系统中的其他生物所夺走。
稻田养鱼后,首先消灭和抑制了杂草这一因素,起到了保肥作用。
稻田的选择和工程建设一、稻田的选择1、土质好。
一方面保水力强,无污染,无浸水、不漏水(无浸水的砂壤土田埂加高后可用尼龙薄膜覆盖护坡),能保持稻田水质条件相对稳定;另一方面要求稻田土壤肥沃,呈弱碱性,有机质丰富,稻田底栖生物群落丰富,能为鱼类提供丰富多种的饵料生物原种。
2、水源好。
水源水质良好无污染,水量充足,有独立的排灌渠道,排灌方便,旱不干、涝不淹,能确保稻田水质可及时、到位的控制。
3、光照条件好。
光照充足,同时又有一定的遮阴条件。
稻谷的生长要良好的光照条件进行光合作用,鱼类生长也要良好的光照,因此养鱼的稻田一定要有良好的光照条件。
但在我国南方地区,夏季十分炎热,稻田水又浅,午后烈日下的稻田水温常常可达40℃-50℃。
而35℃即可严重影响鱼类的正常生长,因此鱼凼上方一定的遮阴条件是必需的。
二、稻田养鱼工程建设1、田埂的修整。
田埂要加高加固,一般要高达到40cm以上,捶打结实、不塌不漏。
鱼类有跳跃的习性,如鲤鱼有时就会跳越田埂;另外,一些食鱼的鸟也会在田埂上将鱼啄走;同时,稻田时常有黄鳝、田鼠、水蛇打洞穿埂引起漏水跑鱼。
因此,农田整修时,必须将田埂加高增宽,夯实打牢,最好采用水泥混凝土加固护坡,混凝土厚度不得低于10cm。
田埂高度视不同地区、不同类型稻田而定:丘陵地区应高出稻田40一50cm,平原地区应高出稻田50一70cm,湖区低洼田的田埂应高出稻田80cm以上,保证坚固牢实。
2、开挖鱼凼、鱼沟。
为了满足水稻浅灌、晒田、施药治虫、施化肥等生产需要,或遇干旱缺水时,使鱼有比较安全的躲避场所,必须开挖鱼凼和鱼沟。
开挖鱼凼和鱼沟是稻田养鱼的重要工程建设。
鱼沟,鱼沟在插秧前挖好,鱼沟宽30-60cm,深30-60cm,可开成1-2条纵沟,亦可开成“十”字形、“井”字形或“目”字形等不同形状。
鱼沟与鱼凼连接。
鱼凼是关键性设施,最好用条石修,也可用混凝土护坡。
鱼凼面积占稻田总面积的8%-10%,每田1个,由田面向下挖深—,由田面向上筑埂30cm。
鱼凼位置以田中或北端头为宜。
凼口四周挖有缺口与鱼沟相通,并设闸门可随时切断通道。
鱼凼设于田中宜于鱼类出入活动,设于北端头宜于植树遮阴。
宽沟式稻田养鱼以沟代凼,同样以鱼凼的要求设计和施工,其面积可按本田面积8%—10%设计,沟宽—,深—,长度则按田块而定,其位置可横贯田中部,亦可沿田边而下。
鱼凼和鱼沟的具体形式根据稻田养鱼的养殖模式和稻田面积大小而定。
3、开好进、排水口。
稻田养鱼要选好进、排水口。
进、排水口的地点应选择在稻田相对两角的田埂上,这样,进、排水时,可使整个稻田的水顺利流转。
进、排水口要设置拦鱼栅,避免跑鱼,拦鱼栅可用竹、木、砂网、尼龙网、铁丝网等制作,安装时使其呈弧形,凸面向田内,左右两侧嵌入田埂口子的两边,拦栅务必扎实牢固,若在进水口内侧附近加上一道竹帘或树枝篱笆,可有效地防止鱼顶流跃逃与拦截渣杂塞拦而引起阻水或倒栏。
4、搭设鱼棚。
夏热冬寒,稻田水温变化很大,虽有鱼凼、鱼沟,对鱼的正常生活仍有一定影响,因此,必要时可在鱼凼上用稻草搭棚,让鱼夏避署,冬防寒,以利鱼正常生长。
此外,稻田养鱼还需要一些必备的简单渔具和用具,如罾、鱼撮子、小抄网、小提桶和装运鱼的水桶、鱼盆等。
5、施足底肥。
养鱼稻田要结合整田施用一定量的底肥,底肥通常占耗肥总量的70%-75%。
一般每亩施有机底肥(厩肥)750—1000kg,复合肥不超过20kg。
养鱼稻田的基本模式稻田养鱼的模式根据稻田养鱼工程模式可分为稻田鱼凼式、稻田回沟式、垄稻沟鱼式和鱼沟、宽沟式;根据养鱼生产季节模式可分为单季稻田养鱼、双季稻田养鱼、冬闲稻田养鱼。
一、稻田鱼凼式。
此种养殖方式的特点是在稻田内按田面积的一定比例开挖一个“鱼凼”。
鱼凼的开挖面积一般为田面积的5%-8%,深2-2.5m,鱼凼一般设在田中央或背荫处。
但不能设在稻田的进、排水口处及田的死角处。
鱼凼的形状以椭圆锅底或长方形为好。
鱼凼最好挖成二级坡降式,即在上部1米处按坡比1:开挖,而下部按坡比1:1开挖,两部分中间留一宽30cm的平台。
这种稻田养鱼工程模式有两种养鱼模式:1、培育鱼苗鱼种。
这种模式不开挖鱼沟,可用于鱼苗发花及苗种培育。
根据稻田浮游生物条件和养殖技术条件每亩可投放水花3-5万,至寸子时疏稀鱼种密度至-万,要想获得大规格春片鱼种还要在今后的养殖中视鱼种的生长情况分1-2次疏稀鱼种密度。
2、养殖小个体成鱼或大规格鱼种。
这种模式要开挖鱼沟,但鱼沟的宽度只要30-40cm,呈1-2条纵行沟或“十”字形沟即可。
一般设计鱼产量为每亩50-70kg。
若已养的是草鱼春片鱼种,则可同时套养培育夏花,每亩1-2万。
二、稻田回沟式。
此种方式要求加高、加固田埂,田埂高50-7Ocm,顶宽50cm左右。
田内开挖鱼沟或鱼溜,沟深30-50cm,沟的上面宽30-50cm。
沟的设计形式为在稻田内距田梗30cm处开挖一条环沟,面积为1亩以上的稻田还要在田中央开挖"十"字形中央沟。
中央沟与环沟相通,环沟相对两端与进、排水口相连,整个沟的开挖面积占田面的5%-8%。
根据需用养殖对象可以是成鱼亦可以是大规格鱼种,鱼的设计单产可在每亩30kg左右。
南方若在第一季种稻养鱼后,第二季只养鱼而不种稻时,亩产鱼的设计产量为80-100kg。
三、垄稻沟鱼式。
此种养殖方式较为科学。
方法是在稻田的四周开挖一条主沟,沟宽50-100cm、深70-80cm。
把稻田分为若干龚,各龚之间有龚沟,沟宽小于主沟。
垄上种稻,一般每垄种六行左右水稻。
若稻田面积较大,可在稻田中央挖一条主沟。
总开沟面积占田面面积的10%-15%。
用于成鱼商品鱼养殖,设计养鱼产量为每亩100-150kg。
稻谷产量将会减少0-5%。
四、鱼沟、宽沟式亦称沟池式。
此种方式是小池和鱼沟同时建设。
总开挖面积占田面积的8%-10%,小池设在稻田进水口一端,开挖面积占田面的5%-8%,呈长方形,深1米-1.5米,上设遮荫棚。
池与田交界处筑一高20cm、宽30cm 的小埂。
田内据稻田面积大小建设环沟及中央沟,沟宽30-40cm、深25-30cm。
中央沟呈“十”字形或“井”字形。
沟池相通。
根据需用养殖对象可以是成鱼亦可以是大规格鱼种,鱼的设计单产可在每亩60-75kg。
鱼种放养为提高产量与效益,要严把苗种质量关:要求放养品种合理,搭配得当,规格适中,体格健壮。
稻田养鱼一般应以草鱼、鲤鱼、银鲫为主,同时搭配部分鳙和罗非鱼;鱼苗鱼种规格则要视养殖模式而定。
一般要求鱼种大小适中,体格健壮的个体。
一般不能养殖肉食性鱼类,否则会造成大鱼食小鱼。
一、放养品种。
稻田作为养鱼水体来看,特点不同于池塘、湖泊等水体。
稻田水浅受气温影响大,盛夏时水温有时可达40℃-50℃。
在饵料方面,稻田中杂草、昆虫和底栖动物较多,浮游生物较少,所以,稻田中适宜养殖耐浅水、耐高温性情温和、不易外逃而又是杂食或草食性鱼类,如草鱼、鲤、鲫、银鲫、杂交鲤、工程鲫等吃食性鱼类。
如利用稻田养鱼种则以单一品种为宜,可套养少量鲤或鲫和鲢或鳙。
我县稻田养鱼最为普及和适用的鱼种是鲤鱼和鲫鱼。
二、放养种类及规格。
放养鲤鱼和鲫鱼,一般都放养当年鱼种,1cm以上的就可以放养,左右的鱼苗最佳,二个月后可长到50g,三个月后可长到100g,杂交鲤可长到150g,如放养50g左右的隔年鱼种3个月可长到250g以上。
三、放养密度与时间。
稻田养鱼是一种粗放养殖方式,通常以一种鱼为主要养殖对象,在不发生饵料冲突的情况下考虑充分利用稻田饵料生物群落可适当搭养其它鱼类。
鱼种放养时间越早,养鱼的季节就越长,因此应尽量争取早放养,尤其是当年孵化的鱼种,待秧苗返青后即可放入。
放养隔年鱼种则不宜太过早,约在栽秧后20天左右放养为宜,放养过早鱼会吃秧,过迟对鱼、稻生长不利。
晚稻田养鱼,只要耙田结束就可投放鱼种。
如果稻田里有小型野杂鱼时应再搭养2-3尾小规格翘嘴鱼白。
翘嘴鱼白的规格一定要小心控制,既要能清除野杂鱼,又绝不能对养殖鱼类造成危害。
稻田养殖成鱼时主养鱼类的放养密度与养殖模式密切相关,同时与养殖技术和生产成本投入有关,下表仅供参考。
表1 养殖模式与放养苗种规格、投放量单位:(尾/亩)养殖模式主养象对与放养规格草鱼6寸/4寸/鱼苗鲤4-5/寸/3-4寸/鱼苗鲫4寸/3寸/鱼苗团头鲂5寸/4寸/鱼苗稻田鱼凼式120/180/5-6万100/150/4-5万200/300/4-5万180/250/6万稻田回沟式150/220/5-6万180/200/4-5万250/400/4-5 200/300/6万垄稻沟鱼式150/220/5-6万180/200/4-5万280/400/4-5万220/180/6万鱼沟、宽沟式120/180/5-6万100/150/4-5万200/300/4-5万150/200/6万冬闲稻田养鱼-/20-30/--/40-50/-20/40-60/--/-/-注:罗非鱼、银鲫的放养量可以鲫为参考,杂交鲤、工程鲫的放养量可以鲤为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