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伦理视阈观人类中心主义
生态伦理学论文:人类中心主义的反思

人类中心主义和自然权利分析伦理学以人为基础,从人类活动中脱离出来,研究道德问题,简单说来,伦理学就是研究人与人关系的学科。
而生态伦理学作为它的衍生,又有别于传统伦理学,它研究的是人与自然之间的道德关系。
因不能确定人与自然之间是否存在道德关系,而不能被传统伦理学所接受。
传统伦理价值观念以人类为中心,认为只有人类才具有内在价值,只有人才有资格获得伦理关怀,人作为理性存在物,是唯一的道德代理,其道德地位优越于其他物种,其他存在物都无内在价值,只具有工具价值,是为人服务的,它们存在于人类道德共同体范围之外。
生态伦理学分两大派别:赞成保护动物、环境和大自然,最终是为了人类自己的利益,被称为人类中心主义派;赞成这些被保护的对象本身就拥有着神圣不可侵犯的权利,因而人类不得予以危害。
则被称为大自然权利派。
其中人类中心主义生态伦理价值观在以人为中心这一点上与传统价值实现了对接。
人类中心主义总是作为一种价值和价值尺度而被采用的,它是要把人类的利益作为价值原点和道德评价的依据,有且只有人类才是价值判断的主体。
所以此观点认为在人与自然的价值关系中,只有拥有意识的人类才是主体,自然是客体。
价值评价的尺度必须掌握和始终掌握在人类的手中,任何时候说到“价值”都是指“对于人的意义”。
同时人类的一切活动都是为了满足自己的生存和发展的需要,如果不能达到这一目的的活动就是没有任何意义的,因此一切应当以人类的利益为出发点和归宿。
由此可见,人类中心主义强调人的重要性,属于传统伦理学和生态伦理学的折中选择。
它即承认了人对于自然有责任有义务的,同时又强调这么做说道底还是为了人类自己,它也符合伦理学中的功力主义的观点,强调价值和利益。
而大自然权利派的不同在于,它认为人既不是上帝创造的最伟大成就,也不是可以脱离自然界、凌驾自然之上的王者。
人是:自然界产生的,是自然界的一部分并同自然界一起发展。
人靠自然界生存,受自然规律制约。
所以,在理论要讲,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上人不是单纯地表现为主体,而是主客体的统一。
科学发展观视阈中的人与自然——兼评“人类中心主义”与“非人类中心主义”

与 自然 相 互 关 系的 争 论 。 清 了 人和 自然 的辩 证 关 系 廓 在 人 类 发 展 的 相 当长 一 段 时 间 内 , 与 自然 之 问 是相 安 人
无 事 的 。 但 随 着 人 类 改 造 自然 征 服 自然 能 力 的 增 强 , 类 逐 人
渐从 依 附 、 属 于 自然 的被 动 状 态 转 变 成 为 以征 服 者 的 姿 态 从 主 动 利用 、 造 和 开 发 自然 , 自然 开 始 出 现 了 矛 盾 , 其 是 改 与 尤 到 了 上 个 世 纪 中 叶 . 着 现 代 科 技 的迅 猛 发 展 , 利 用 科 技 随 在
人 与 自然 的关 系 ,从 来 就 是 人 类 安 身 立 命 的 重 要 问题 。 上 个 世 纪 中叶 以来 , 对 日益 严 重 的生 态 失 衡 和 环 境 恶 化 所 面
导 致 的 人 类 生 存 境 遇 危 机 , 界 各 国的 人 们 都 纷 纷 开 始 反 思 世
自身对 待 自然 的 态度 . 生 了 各种 各 样 的 理 论 主 张 。从 十六 产 届 三 中全 会 到 十七 大 , 国共 产 党 明确 提 出 了 科 学 发 展 观 并 中 以之 作 为 我 们 新 时 代 工 作 的 指 导 思 想 。 学 发 展 观 坚 持 以人 科 为本 , 发 展 为 第 一 要 义 , 持 全 面 协 调 可 持 续 的基 本要 求 , 以 坚
[ 摘
要] 人类 面, 临的生态危机迫使人 们重新思考 自己与 自然的关 系, 如何协调人 与 自然的关 系成为人类 目前要共 同面对
的紧迫话题 ; 学发展观 的提 出, 科 在理论上超越 了西方的人类 中心主 义与 非人 类 中心主义的争论 , 实践 中为我们重新 实现人 在
生态伦理的“人类中心主义”与“自然中心主义”的比较研究

瓦尔木 呷 1 杨 慧 慧 2 霍 志磊 3
( 成 都 理 工大 学 文 法 学 院 , I, 都 6 0 5 ; 都 理 工 大 学 外 国语 学 院 , I 成 都 6 05 ; 1 四』 成 i 10 9 2成 四川 , 10 9 3成都 理 工 大 学 信 息管 理 学 院 , 都 60 5 ) 成 10 9
价值 ” 分 为人 类 中 心 主 义 和 非 人 类 中 心 主 义 (自然 中 心 主 义 ) 大 学 划 两
因素, 它们威胁要削弱或毁灭前一种 因素。人 之外 的 自然不会 自动保 护 人的价值 , 只能是我们人类 自己的责任 J 这 。
诺 顿 区分 了两 类 人 类 中 心 主 义 , 即强 式 人 类 中 心 主 义 和 弱 式 人 类 中
态危 机 的出 路 。
一
以人类必须以弱式人类 中心主义价 值论作 为主 旨。其特点有 以下两个 : () 1 非个人 主 义 。( ) 类 意 识 的延 续。所 谓 自然 客 体 有 转换 价值 2人
(rnfr ai a e 是相对于人 类需 要 的价值转换而 言的。指 自然事 t s m t evl ), a o v u
资源和环境 的问题 , 在本质上更是道德伦 理和价值 观取向 的问题 。 日益 凸显的资源与环境 问题 , 就不得不使我们 加快可持 续发展 的脚 步。而人 和自然的关 系是可持续发展中所面临和需要 的解决处理的矛盾中最核心 的关系。生态伦理是关于人与环境之间关 系的道德原 则 、 道德标 准和行 为规范的总合 , 是人 与 自然协同发展的道德诉求 。 当今生态伦理学流派纷呈 , 各具体系 , 但大致 可依据 “ 是否 以人类为
生态文明视域下人类中心主义与非人类中心主义之争

的 两种 理 论 , 人 类 中 心 主 义 与 非人 类 中心 主 义存 在 根 本 性 的 分 歧 。通 过 对 两 种 理 论 的 比 较 剖 析 , 得 出人 类 中
心主义 的理论缺 陷, 以及非 人类 中心主义在 处理人 与 自然关 系上 的优越性 , 进 而得 出我们应 当作 出的价值 选 择, 即应 当以非人类 中心主义为理论指导处理人 与 自然的关 系。 关键词 : 人 类 中心主义 ; 非人类 中心主 义; 价值 选择
的主体 。人类 中心 主 义起 源 于 文艺 复 兴 时 期 , 建立
在近代 自然科学发展的基础上 , 推崇“ 主客二分 ” 的
思想 , 从 理论 上论 证 人是 中心 、 人是 目的 、 人 是 自然 界 的 主人 。 ( 一) 极 端人 类 中心主 义
收 稿 日期 : 2 0 1 3— 0 9—0 5 端 人 类 中
心主义的弊端 , 并 开始 修 补 自的观 点 , 形 成 现 代 的 人类 中心主 义观 点 , 又 称 弱人 类 中心 主 义 。这 种 理 论 开始 引入 全人 类 和人 类 整 体利 益 、 长远 利 益 的 概 念, 开始 将 以人 为 中心 即 以个 人 为 中 心改 变 为 以人 类为中心, 不 再 坚 持 人 与 自然 、 主体 与客 体 截 然 分
的是 “ 围绕人 类而存 在 的” 。当代 西方 社 会 的《 擒 获
未来》 一书是“ 人类 中心主义” 思潮 的集大成者 , 美
国新泽 西 州蒙特 克莱 州 立 大学 教 授 、 社会 学博 士 迈 克尔 ・ G・ 泽 依 在 该 书 中把 人 类 的智 慧 、 创 造 力 和
—
1 3 2一
生 态 文 明 视 域 下 人类 中心 主 义 与 非 人 类 中心 主 义 之 争
从生态伦理学的视阈下探析以人为本的内涵

学路线 出发 , 去认识人 与 自然的对 象性关 系, 坚持 生态伦理 学的价值 主体只能是人类 , 坚持科 学的人 类中心主 义, 以
人为本。
关键词 : 生态伦理 学 ; 价值 主体 ; 以人 为本 中图分 类号 :8 B2 文献标 志码 : A 文章 编号 :0 1— 8 6 2 0 ) 8 0 3—0 10 7 3 (0 9 0 一O 1 2 ・
从 实践 唯物 主义 出 发 , 伦理 学 的角 度去 理解 以人 为 从
然都应该得到道德关怀而成为道德共同体的成员。 我们 ”
认 为 , 与 自然 的关 系的价值取 向上的选择应该 是超越 自 在人 然 中心论和人类沙文主义 的 , 而应该走 向合理 的人类 中心 主
收稿 日期 :0 9— 3—1 20 0 6
球上 的生命和生态系统 。
一
、
生态伦理学的价值主体
1 生 态伦理学价值主体的争议 .
人类 中心 主义 认 为 , 人拥 有 理 性 , 自在 的就 是 目的 , 因
的 自然物变成 自己认识 和改造活动的客体 , 同时也就使 自己
成为这一切 自然物 的主体 。如果仅 仅着 眼于 人类与 自然 的 自然 关系 , 从生 物学意义上界定人类 , 以自然为本 , 是机械 这 唯物主义 。如果着眼于人类 与 自然的对象性关 系 , 从社会 实 践上 界定人类 , “ 从 主体方面 去理解 ” 与 自然 的关 系 , 人 以人 类为本 , 突出 的是人类对 自然的主导关系 以及人类 的社会属 性, 这是实践唯物 主义 。
本, 它应该具有新 的内涵。 首先, 在认识过程 和实 践活动 中, 人总 是根据 自己特 有
的方式和需求来认识 自然 、 改造 自然 。人类的感性直观 和理
人类中心主义与非人类中心主义的冲突与整合——论伦理学视阈中的新生态伦理学的理论构建

道德所要保 障的是所有成 员的利益 , 但道德的终极 目标 只能是增进人 类利 益。发展 中的生态伦理学需要 在人
类 中心主义与非人 类 中心主义冲 突、 争论 中吸收与 包容 , 在保障 “ 类利益” 非人 类存在物利益 ” 间找到 人 与“ 之
最 佳 结 合 点 与 方 式 , 进 人 与人 、 与 自然 的 互利 共 生 、 同进化 。 促 人 协
妍( 9 2一) 女 , 18 , 湖北洪湖人 , 湖北大学哲学学 院伦理学 专业硕士研究生 , 荆楚理 工学 院期刊社 助
教。
5 8
种价 值不 是 由人 类赋 予 的 , 而是其 存在 所 固有 的。
是说 一 切 以人 类 利 益 为 重 , 只是 在道 德 的 主客 而
自然 之物具 有 分辨好 坏 的评 价能 力与趋 利避 害 的
态伦 理学应 在人类 中心 主义与 非人类 中心 主义 的
分歧 、 争论 、 冲突 中融 合 、 越 , 超 才会走 向成熟 。
一
、
人与 自然伦 理关 系 的确立
伦理是 处理 人与 人之 间相 互关 系应遵循 的道
德及 规 范 , 某 种 意 义 上 说 , 谓 伦 理 就 是 “ 从 所 人
己一样 对待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它 ; 是 人 与 自然必 须具 有 共 同的价 二
于人类应 该 如何对 待非 人类 存在 物 的学 说 。正 确 处 理 和对待人 与 自然 之 间 的 冲突 与 矛盾 , 设 环 建
境 友好 型 、 约型 社 会 是 构 建 和谐 社 会 的应 有 之 节
义 。大量事 实 已经 证 明 , 果 不 能正 确 对待 与 解 如 决 人类 社 会 的 发 展 和 自然 环 境 之 间 的冲 突 和 矛 盾 , 终会 影响人 类社 会 的和谐 与稳定 。因此 , 最 生
生态伦理学关于人类中心主义研究的综述

湖南师范大 学社会科学学报 Journal of Social Science of Hunan Normal U niversity
M ay, 2001
生态伦理学关于人类中心主义研究的综述
许冬香
( 湖南师范大学 法学院 , 湖南长沙 摘 410081)
要 : 生态伦理学中对人类中心主义的研 究 , 构成了其理论的一个支点 。 目 前理论界在The Qutline of Anthropocentrism Study in Environmental Ethics
XU Dong- xiang
( College of law , H unan Nor mal Univer sity , Changsha, H unan 410081, China) Abstract: T he study of anthropocentrism in env ironmental ethics forms one of its branches. Currently, ther e are all kinds of v iews on this questio n in theor y circle. Corr espondingly, there hav e been differ ent doctrines and schools. A fter outlining anthropocentr ism study, w e can g et a g limpse of its w hole appear ance. Key words: environmental ethics; anthropr ocentr ism; study
[ 4] ( P120)
三、 关于对待人类中心主义的态度
浅谈物本主义、人本主义、生态主义——发展观中的三种理念与两个转向

浅谈物本主义、人本主义、生态主义——发展观中的三种理念与两个转向本文从网络收集而来,上传到平台为了帮到更多的人,如果您需要使用本文档,请点击下载按钮下载本文档(有偿下载),另外祝您生活愉快,工作顺利,万事如意!发展观一般被定义为是特定时期经济与社会发展需求在思想观念上的反映,是对社会经济发展应如何发展及怎样发展的总的和系统的看法。
其实一种发展观是相应的世界观、价值观的反映,从本质上说,发展观表述的是一种对人与自然关系的观点、看法,而为谁发展、如何发展等问题最终受制于人与自然的关系。
人类社会的发展史,首先就是人类以劳动为中介从自然中获取或者在自然中创造物质财富的过程,是一个人与自然互动的历史,人的发展观首先是人们对人与自然关系看法的反映。
从人与自然关系的视阈中,现代社会发展观的具体理念是多样的,但主流走向主要有两个方面,其一是人本主义的发展观,其二是生态主义的发展理念,而物本主义的发展观是人本主义发展理念中工具理性主导了价值理性的异化形式。
人本主义与生态主义即分又合,相互交织,衍生出诸如生态人本主义等新发展理念。
一、物本主义发展观(一)表现形式和产生原因物本主义发展观是发展理念上的一种低级形式,是人类在发展观上的走向异化的体现。
从表现形式来看,物本主义的价值观就是一切以物为本,以物资财富为本,被物本主义价值观腐蚀了心灵的人常常把物资财富的多寡作为衡量万事万物的价值尺度,表现为重物、爱物、拜物,甚至把物看作是人追求的最终价值和最终目的,好似人生的价值就体现在对物的占有和利用上。
而物本主义从发展观角度看,就是以物质财富的增长为发展的动机又为发展目的,以物质的增长、经济“发展”作为评判事物是非的单一尺度和依据发展观上的物本主义的发生和兴盛经历了三个阶段,首先,人类的生存发展依赖于人的体力和智力的不断物化,人类的生产过程就是一个以劳动为中介将自身的体力和智力不断物化为生产、生活资料的过程,正是人的这种物化带来了生活的改善,文明的进步。
第七章--生态伦理精选全文完整版

一 生活方式 1. 人类应调整过度浪费的生活形态,以减少对自然的
影响与改变; 2. 也应强调精神文明,崇尚简朴生活,降低物质欲望,
励行绿色生活。
33
二 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
1.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是并行不悖的。考虑社会与环境的成 本将有助于人类社会的永续发展。 2. 不能光以经济的增长率为指标,反而必须考虑适度降低 增长率以保护自然资源。
认为自然资源具有一些内在价值,但是当自然资源的利益和人类的 利益发生冲突时,人类是具有优先权 (较多价值)的一方。
例如,自然保护区的建立符合对人类的部分需求(例如景观) ; 但是,原油、矿物等人类急需的原料资源就必须让给人类开发利 用。
15
生态伦理学层次之三:深层伦理学
源自生态为中心(ecocentric) 的概念,也就是说,否定较多价值的 假设 的看法;认为自然资源具有内在价值。
内在价值 使用价值 2. 生态伦理学的道德观
人类中心主义 生命中心主义 生态中心主义
12
第二节 生态伦理学的层次
(1)浅层伦理学(shallow ethics) (2)中等伦理学(intermediate ecological ethics) (3)深层伦理学(deep ethics)
13
生态伦理学层次之一:浅层生态伦理学(shallow ethics) 源自宗教教义:人类对其他生物和自然资源具有管理使用权
此观点被认为是人类人口膨胀、部分生物灭绝,以及其他生态危机 的根源。 代表学者:康德
9
生态伦理学的道德观之二:生命中心主义 认为所有形式的生命具有同等的价值,人类不是万物的中心。 持此种看法者认为无论在思考政治、经济或生态议题时,都必须
同时顾虑所有形式的生命之福祉。 代表学者:达尔文
浅谈环境伦理学中的人类中心主义

浅谈环境伦理学中的人类中心主义历史上的环境伦理前前后后产生了多种观点,其各种概念可以统分成两种,一种是自然中心主义,另一种是人类中心主义。
我今天要说的就是后者——人类中心主义。
人类中心主义产生的年代较早,因此在具体问题上暴露出他浅显而又传统的一面。
人类中心主义总是作为一种价值和价值尺度而被采用的,它是要把人类的利益作为价值原点和道德评价的依据,有且只有人类才是价值判断的主体。
在环境伦理中系统的表现为人类主体性对自然的主体性之间的一种有限的统一的关系。
从逻辑学上讲,巴门尼德所说的“认识万物的尺度”至今仍是真理,而人类中心主义饱受诟病的凌驾于一切之上的传统“偏见”在这里也已经发生了实质的变化,自然是一个有主体性的对象,它对于人类而言不是一个简简单单的客观存在,而是赋予了独特的人类意识价值的。
这里需要指出的是,对人类中心主义的这种修正,是人类在工业化过程中征服自然的一系列问题产生之后逐步意识到的,其本身是一个不断进步不断发展的产物。
因此,对它的评价不能针对特定时期做出狭隘的判断,而要在人类文明发展的进程中看待它的特殊作用。
但是,人类中心主义在对待自然这个对象的时候的正确态度也似乎并不完全中肯。
这就表现为它对客观对象的把握上存在着差异的“尺度”缺乏普遍的到的联系。
比如,对待最为人类忠实朋友的宠物犬与对待珍稀保护动物(残忍杀害)的截然不同的态度。
实际上暴露了人类中心理论在主体性上的不明确性,在强人类而弱自然的时候,人类往往表现为宽容;在弱人类而强自然(变现为人类对自然取得资源的需要,捕猎其实质也是一种索取)的时候,人类往往将自然作为客观的对象,并表现出无耻的贪婪。
两者都表现出人类的主体性的绝对一面,却把自然的主体性放在了似有似无的一面。
因此,人类中心主义的实质弊病依旧是主体间性。
要想人与自然和谐共处,人类首先要自己负起这个责任,我们的确不应该放弃我们的主体性,这是既是人类存在于这个星球上的起码的生存保证,也是人类继续生存下去的基本前提。
人类中心主义_超人类中心主义和反人类中心主义_儒_道_佛学之生态伦理思想比论

2008年11月 理论学刊 Nov.2008第11期 总第177期 T heory Journal No.11Ser.No.177人类中心主义、超人类中心主义和反人类中心主义*儒、道、佛学之生态伦理思想比论任俊华,李朝运(中共中央党校哲学教研部,北京100091;中央司法警官学院,河北保定071000)摘 要 儒家是一种仁爱型的人类中心主义生态伦理观,道家是一种超人类中心主义的无为主义生态伦理观,佛家是一种破妄型反人类中心主义的生态伦理观。
这三种生态伦理观对全面深刻地认识当代持三种不同立场的生态伦理学说,即人类中心主义立场、反人类中心主义立场和超人类中心主义立场的生态伦理学说,妥善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是可供借鉴的、极有价值的文化资源。
关键词 儒;道;佛;生态伦理;人类中心主义;非人类中心主义中图分类号 B82-058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2-3909(2008)11-0068-05一无论是生态伦理学,还是人际伦理学,其宗旨都在于提高人类的道德水准,维护人类社会的健康和可持续发展。
由于近现代西方飞速发展的工业文明,没有能处理好人与自然的关系,而导致了严重的生态和环境问题。
针对现代工业文明的破坏性后果,一些持客观冷静态度的西方学者认为,应当在寻找科学的、法律的手段解决生态环境危机的同时,寻找道德的手段去改造人心,从而禁止和限制人们对自然的一些错误做法,于是在20世纪中叶诞生了一门新的伦理学 生态伦理学。
在生态伦理学中,道德对象的范围从人类共同体扩大到人 自然共同体,有资格接受道德关怀的不再仅仅是人,还有物, 它不是单纯把人而是把人与自然系统当成目的,不是单纯以人而是以人与自然系统的优化作为价值评判的尺度。
[1](P182)随着生态伦理学研究的全面开展,现代生态伦理学的理论分歧日益加大,出现了持三种不同立场的生态伦理学说,即人类中心主义立场、反人类中心主义立场和超人类中心主义立场。
这三种立场的生态伦理学说的争论集中在是走进还是走出人类中心论(主义)的问题上。
生态伦理学中的人类中心主义研究综述

生态伦理学中的人类中心主义研究综述作者:赵亚伟包和平来源:《学理论·下》2009年第07期摘要: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加快了工业化的进程,同时也带来了生态恶化等全球性问题。
人类中心主义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广泛关注,我国学术界对人类中心主义众说纷纭,本文选取了人类中心主义研究的几个主要问题,对我国学者的主要观点进行简要的概述。
关键词:人类中心主义;分歧;价值中图分类号:B82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2-2589(2009)17-0048-02随着环境污染,生态危机,能源枯竭等一系列全球性问题的日益突现,人类开始重新认识人与自然的关系问题。
自上世纪中叶以来生态伦理学中的“人类中心主义”一直受到广泛的关注,在21世纪初“人类中心主义”已成为学术研究的一个热点问题,现将我国学界对此问题研究的主要观点概括如下:一、关于“人类中心主义”涵义问题在当代生态危机日益突出的背景下,人类中心主义所讨论的实质上的是一个关于人与自然关系的问题,当前学者们对这一问题的探讨主要从本体论、认识论和价值论三个层面上来使用人类中心主义的。
首先,本体论人类中心主义主张人类在空间方位意义上处于宇宙的中心。
这种古代人类中心主义是寄生于天文学家托勒密的“地球中心论”之上的,既然地球是宇宙的中心,而人类又栖居于地球之上,那么人类理所当然是处于宇宙的中心地位,后来这一思想又与神学紧密的联系在一起。
在中世纪的欧洲,基督教指出人类不仅在空间方位的意义上位于宇宙的中心,而且也在目的的意义上处于宇宙的中心地位。
这一观点尤其体现在《圣经》中,此时的人类中心主义不但有神学做为“理论基础”,而且还在自然科学中得到了“证实”。
因此,当时的人们认为,人对大自然的统治是绝对的、无条件的。
直到文艺复兴时期,哥白尼的“太阳中心说”问世以后作为本体论的“人类中心主义”就退出了历史的舞台。
其次,认识论人类中心主义主张人必须从自己的特有视角、方式和需要出发来认识自然和改造自然,提出的任何一种道德,都是根据自己的思考得来的,都是属人的道德。
生态为本与有阈限的人类中心主义

引起学 界 的重 视 和批 评 。
一
2 自然和人、 、 生态和经济社会的关系是本源和派
、
源
根基 和 结 果 的关 系 。有 一个 最基 本 的常识 生 态 为本 : 自然 生态 是人 类 存在 之 本 、 展 之 生的关 系 、 发 是 , 做 为 最高 等 的动 物 、 高 级 的 生命 形 态 来 源于 人 最
摘 要 : 处理 人 与神 、 与物 质 财 富 的 关 系上 提 出以人 为本 是 完全 正确 的 。但 在 处理 人 和 自然的 关 系 在 人 上 必 须 坚 持生 态 为本 , 因为 自然生 态 是人 类存 在之 本 、 源之 源 。人 只能 是 有 闽限 的 中心 、 发 生物 中心 、 功
也 人 , 首 先应 当声 明 , 里 的“ 态” 要 指 自然 生 态 , 自然 界 , 即 “ 以 自然 而 存 在 ” 自然 对 于 人 而言 具 这 生 主 根性 ” 自然 生 态不 仅 决 定 着 人 的生 存 质量 、 , 生存 不 包 括 人 工 生 态 和 人 与 人 的 生 态 关 系 , 为 只 有 这 有 “ 因
一Hale Waihona Puke 的应 当是 以人 为本 , 还是 以环 境 为本 、 态为 本 ? 是 颠 倒 的 , 而 , 人 与 自然 的关 系上 坚 持 以人 为本 是 生 这 因 在 个 深 刻 的哲 学 问题 。我认 为 , 应该 是 以人 为本 ” E 有 失偏 颇 的 。 ,3 1
3 提 出以 生 态 为 本 的 目的还 是 为 了人更 好 的生 、 对 此 , 锡 阳 先 生 提 出 不 同意 见 , 认 为 : 唐 他 以人 为 本 , “ 只是政 治 、 会 、 类领 域 中的 一个 口号 、 个 准则 、 存 和发 展 。我 们 主张 的 生态 为 本 , 不 等于 生态 中心 社 人 一 并
伦理学知识点69生态伦理规范以及热点问题

2、生态伦理学的基本规范 (1)自觉维护自然的生态平衡 热爱大自然,爱惜动植物,保护生物多样性等。 (2)人类对自然资源的合理利用
优化生产方法,进行清洁生产;发展科学技术,合理利用自然 资源;节俭资源消费,生活方式生态化
(3)人类对由自身涉及生态伦理行为的合理控制。
控制人口增长,维护生态平衡;维护世界和平,制止战争和冲 突。
在并受人们尊重的资格。在生态伦理学上, 是否承认自然权利是非人类中心主义和现代 人类中心主义的分水岭。
第五章 当代伦理问题研究
2、关于自然的外在价值与内在价值问题 自然的外在价值是指自然物所具有的工具价
值。即在满足人的需要的前提下所具有的意 义。 自然的内在价值指的是与人的需要无涉的自 然价值,是毋需人来决定的自然价值。
第五章 当代伦理问题研究
3、关于自然的权利问题 自然权利是指生物固有的、按生态规律存
第五章 当代伦理问题研究
五、生态伦理学研究的热点问题 1、关于人类中心主义的问题
人类中心主义认为人是宇宙的中心,即人类在空间 上处于宇宙的中心;认为人是宇宙中一切事物的目 的,即人类在“目的”意义上处于宇宙的中心;价 值观上的人类中心,人总是以人为根本尺度去评价 和对待其他所有事物的,自然界仅仅是对象性存 在。;物我中心法则决定了人必然以人为中心。
第五章 当代伦理问题研究
开明的人类中心论,认为人在与自然的相互 作用中是占据主导地位的一方,人类对环境 问题和生态问题应负有责任,应由人来解决 这些问题。要克服那种狭隘意义上的人类中 心主义,要把人类共同的利益作为根本的价 值尺度而不是相反。
非人类中心主义观点。他们又有痛苦中心主
第三讲 有哪些生态伦理学立场

只有人这种主体才能成为道德主体或执行者 (moral agent),如尊重他人的权利; 非人事物没有理性、自主性,它们不能履行道 德义务,因而没有道德资格。
机械论自然观被生态学自然观取代。
死的自然VS活的自然
人类中心主义基础不再牢固
理性、自主性、能动性是获得道德资格的必 要条件吗?
婴儿和智障者的意识水平不及高等动物, 他们也没有履行道德义务的能力,但他们受到 道德的保护。理由是,他们虽不是道德执行者, 却是道德顾客(moral patient)。 我们有理由使非人事物成为道德顾客吗?
人类中心主义在强调人道原则,彰显人的 价值和尊严方面,具有积极的意义;
人类中心主义在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上, 存在诸多问题,需要扬弃。
第一,以人类利益作为处理人类自身与外部生态环 境关系的“根本价值尺度”,未必能有效地保障人 类的眼前利益和长远利益。
因为第一,如果只是为了人们的利益而保护自然环 境,那么,这对于人们的限制是非常软弱的。当经 济开发能为人们带来更大的利益时,自然环境保护 就成了一个必须放弃的包袱。 第二,在目前情况下,根本就不存在“人类”,人 们都各自为战,人类的利益往往会落空。(有人提 出要“走进人类中心主义”)
道德关系只是道德主体之间的关系。 人类才是唯一的道德主体(Moral Agent),具有 绝对的道德地位(Moral Standing)。 康德:自我和他人都不能仅仅当做手段,而总是 要当做目的。因而在人与人之间存在直接的道德 义务。 自然物不具有绝对的道德地位,人与任何自然物 之间都不存在道德关系,人对任何非人事物都没 有直接的道德义务或责任。
人类中心主义是一种合理的生态伦理观

人类中心主义是一种合理的生态伦理观
吴文峰
【期刊名称】《佳木斯大学社会科学学报》
【年(卷),期】2008(026)003
【摘要】人类中心主义一直被认为是导致生态危机的思想根源,由此遭到了非人类中心主义的猛烈抨击.事实上,人类中心主义的伦理观并不是要把人类与自然界对立起来,而是在认识到人类对自然界的依赖关系的基础上,不断协调人与自然的关系,寻求实现自然界的生态平衡与人类社会的持续发展.传统的人类中心主义过分强调自然存在物的工具价值,无限制掠夺自然、奴役自然也是我们要批判和否定的生态伦理观.
【总页数】2页(P6-7)
【作者】吴文峰
【作者单位】哈尔滨师范大学,政法与经济管理学院,黑龙江,哈尔滨,150025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D616
【相关文献】
1.对人类中心主义合理性的解读 [J], 倪洪涛
2.非人类中心主义生态伦理观的理论困境 [J], 孙天牧
3.对人类中心主义合理性的解读 [J], 倪洪涛
4.两种生态伦理观的冲突——对现代人类中心主义诘难自然中心主义的反思 [J], 王野林
5.人类中心主义:一种哲学观念还是一种传统文化精神?——兼评我国学界关于人类中心主义的争论 [J], 张理海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论生态整体主义对“人类中心主义”和“生物中心主义”的证伪效应(一)

论生态整体主义对“人类中心主义”和“生物中心主义”的证伪效应(一)论文关键词:生态整体主义人类中心主义非人类中心主义证伪效应论文摘要:人类在处理人与自然关系中形成了“人类中心主义”和“非人类中心主义”两种价值观念,这两种价值观念在环境伦理学界、哲学界、环境法学界中都有很多争议。
非人类中心主义又被分为“生物中心主义”和“生态中心主义”。
对“生态中心主义”从内容上做了辨析和重新界定,认为“大地伦理学”、“深层生态学”、“自然价值论”所形成的环境伦理理论,不应被称作“生态中心主义”而应叫做“生态整体主义”,这样可以排除人为设定的“中心”对环境保护价值理念造成的偏失,而“生态整体主义”把生态系统的整体利益作为最高价值而不是把人类的利益作为最高价值,把是否有利于维持和保护生态系统的完整、和谐、稳定、平衡和持续存在作为衡量一切事物的根本尺度,因此它对“人类中心主义”和“生物中心主义”都有证伪的作用。
它的理论整合,是可供选择的谨慎而又开放地处理人与自然关系的有效价值观。
O前言近300年历史的工业文明对环境的污染和破坏在积累中已形成了一场全球性的生态危机。
这场危机使人类开始反思人类的生活方式和传统的生产方式给环境带来的灾难性后果,并寻求一种真正能处理人与自然关系的正确的价值观念与行为方式。
在这种反思中,产生了西方的环境伦理思想和环境哲学思想,现代西方环境伦理思想和环境哲学思想大体可以分为“人类中心主义”和“非人类中心主义”。
是走入“人类中心主义”还是走入“非人类中心主义”,一直以来是环境伦理学界、环境哲学界、环境法学界争论不休的问题。
而现实中“人类中心主义”和“非人类中心主义”中的“生物中心主义”在解决环境问题中,均有偏失之处,都不能正确地指导环境保护活动,不能真正指导人类建构一种有效的环境保护法律机制,因而也不能成为现实的、有效的处理人与自然关系的正确的价值观。
从这一现实出发,我们应该对“人类中心主义”和“生物中心主义”在解决环境危机和正确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中具有的伪价值性进行诊视和分析,并对“非人类中心主义”中的“生态中心主义”进行辨析和重新界定,从而寻找一种现实的处理人与自然关系的“生态整体主义”的价值观念。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22卷第3期2010年5月长春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Journal of Changchun Uni versity of Technology(Social Sciences Edi ti on)Vol122No.03May12010t哲学#社会学研究生态伦理视阈观人类中心主义王杰(新疆师范大学法经学院,新疆乌鲁木齐830054)[摘要]人作为一种思维性的能够自觉到生和死及其价值和意义的客观存在,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和社会历史的古今更替,同时也带来了能源枯竭、生态恶化等一系列的全球性问题。
生态伦理的独特视角融合了人类中心主义和非人类中心主义的相关理论,并且将此两种观点进行了重新审视,阐明了万物共存于自然之中,万物的发展皆应遵循自然的生态伦理法则,人类只有正确处理好这些关系,才能走上一条万物共存共荣的可持续发展的和谐道路的深刻理论。
此外,还更为科学地论述了生态和谐伦理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促进作用。
[关键词]生态伦理;人类中心主义;环境危机;可持续发展;和谐社会[作者简介]王杰(1985-),男,新疆师范大学法经学院伦理学专业2009级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伦理学原理及其应用研究。
生存与发展不只是人类面临的历史性问题更是自然中的万物(包括人类在内)的价值选择。
不仅人类自身拥有主体价值,其他物种也拥有相应的存在价值,主、客体是相对而存在的。
人类中心主义的理论是站在人类的角度对万物的客观审视,观点并非完全正确。
而非人类中心主义这一说法虽是人类提出的但也过于偏激,随着环境污染、生态危机、能源枯竭等一系列全球性问题的日益突现,人类作为有思维的存在需开始重新认识人与自然的关系问题。
一、人类中心主义的溯源及其科学界定生态伦理道德思想是随着人类对自然的认识和改造而逐渐发展起来的,有着深厚的思想历史渊源。
在此的伦理是指正当合宜的应然性的和谐规范,道德是客观现实的主体性再现和主体意志的客观化实然的综合,生态伦理道德适用于自然万物。
根据人与自然关系的发展变化过程,可以将人类中心主义的历史演变划分为以下三个阶段:(一)古代人类中心主义(本体论)古代人类中心主义也叫传统人类中心主义,产生于人类的蒙昧时代,多以神创论的面目出现,其核心观点强调人类是上帝最珍爱的创造物,上帝所创造的一切都是为人类服务的,人类所居住的地球也是宇宙的中心。
在西方哲学史上,最早具有/人类中心主义0思想的是古希腊哲学家普罗泰戈拉。
他提出了/人是万物的尺度,是物存在的尺度,是不存在物不存在的尺度。
0就是说,只有人才是万物存在与否的标准,人居于中心地位。
这种古代的人类中心主义是以古罗马天文学家托勒密为代表的/地球中心论0为依据的。
然而,在近代自然科学革命中哥白尼的/日心说0、达尔文主义等从本体论的空间方位意义及生物学意义上,动摇了古代人类中心主义关于/人类是宇宙万事万物的目的,是万物之灵的信仰0的基础,对人类的特权信念以沉重的打击。
古代人类中心主义的地位随近代自然科学革命的兴起逐渐削弱。
[1](二)近代人类中心主义(认识论)近代人类中心主义是在文艺复兴思想的影响下伴随着近代科学的产生和发展而兴起的,形成源于欧洲16-18世纪的理性主义。
科学技术的发展,人类理性力量的增强,表现为人类征服、改造自然,挣脱自然的束缚,做自然的主宰的欲望越来越强。
同时,哲学也发生了从本体论向认识论的转化,笛卡儿主张/借助实践使自己成为自然的主人和统治者0。
他的身心二元论为此提供了重要方法,奠定了近代主客二分西方主流哲学的基础。
随着资产阶级人道主义的广泛传播,特别是伴随着科技的发展,西方哲学终于冲破了宗教神学的束缚,人也终于从神的奴役下解放出来,由神的奴婢变成了自己的真正主人,继而又变成了自然的主人。
人们用理性审视一切,日益取代上帝成为新的统治者。
换言之,/人类中心主义0以科学技术为手段,表现为不断膨胀的主体性,植根于理性的形而上学传统之中,因此,这种/人类中心主义0实质上就是/理性中心主义0。
十八世纪后期,康德提出了/人是自然的立法者0即/知性为自然立法0这一命题,最终在理论上完成了近代人类中心主义的内涵。
其核心观点是:人可以通过运用自己的理性,发现并运用自然规律来改造征服自然,使自然造福于人类。
夸大人类的主体性的同时)67)也把人与自然的原初统一的、和谐的状态彻底破坏了,将人类引入了生存危机之中。
[1](三)现代人类中心主义(价值论)现代人类中心主义阶段,它是建立在当代全球环境、生态保护运动和当代人类社会实践之上的。
由于20世纪以来生态危机的日益严重,人类开始重新审视人类与自然的关系,倡导人类与自然和谐相处共同发展。
人们在生态危机的警醒下反思旧有的人类中心主义,反思其对于人类在宇宙中主体地位的盲目夸大,不再刻意要求人类对于自然环境的主宰地位,站在人类与自然相互需求的角度上来对待和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
现代生态危机的出现促成了人类生态观念意识的形成,也促成了现代人类中心主义的产生。
现代人类中心主义主张从人类利益或人类的共同利益出发来协调人类与自然的关系,即把人类利益作为处理人类自身与生态环境关系的根本价值尺度。
由以上可以看出,人类中心主义产生于人类与自然博弈的过程之中,在人类由被动适应自然界转变为主动改造自然获得极大的成果时达到顶峰,所以说它代表了对人与自然关系的根本看法和观点。
因为不管什么事物都是有其发展的过程,也没有事物是生而完美的,它在产生发展的同时也受到不同外界因素的影响而又与之息息相关。
人类中心主义的主旨经过发展之后,到现阶段更加强调人的理性和看重人对科学技术发展的推动力。
人可以通过自己的理性思考,发现并运用自然中的发展规律来改造和利用自然,并使得人类从自然中获得更多的益处。
[1]二、人类中心主义与和谐生态伦理在此的生态伦理是一种人与自然的关系范畴,而非学科性质的专业实体。
人类中心主义在其漫长的发展历程中,随着工业化的急速发展,自身不断的在否定之否定的运动中与时俱进着。
(一)古代人类中心主义的生态伦理观古代人类中心主义在中西方的古代有着趋同的生态伦理观,都认为人是自然中的自然存在,与其他存在物并无本质的区别。
在古希腊,人们把自然看成有生命的、能运动的、有感觉的、有意识的有机体,人类是与自然同一的。
正如有的学者指出: /地球作为生命有机体养育之母的形象,成为一种文化束缚,限制着人类的各种活动,人们不会毫不犹豫的杀害母亲,到他的内脏去挖掘金子,肢解他的身体,,。
只要地球被认为有生命有感觉,对她的破坏性行动都可以被看做对人类伦理道德侵犯。
0[2](P37)在中国古代许多思想家都把追求/天人合一0即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协调共荣作为最高的境界。
5易传6说:/有天地然后有万物,有万物然后有男女。
0张载则明确提出:/乾称父,坤称母,予滋藐焉,乃混然中处。
故天地之塞吾其体,天地之帅吾其性。
民,吾同胞,物,吾与也。
0(5西铭6)可见,认识到人类不仅是自然的一部分,更要以敬畏之心看待自然万物,把天地看做自己的父母,万物成其为兄弟,近而倡导尊重一切生命价值,兼爱宇宙万物,把遵循客观的自然规律及其生态伦理,维护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作为人类最高的道德准则。
由此可见古人天人协和生态伦理思想的雏型。
[3](P269-270)(二)近代人类中心主义的生态伦理观人类由蛮荒走向文明的同时在科学技术的作用下,社会生产力获得巨大发展的同时也给万物的生存和发展带来了诸如环境污染、资源枯竭、植被破坏、土地沙化、物种减少等全球性的生态环境危机。
中国在/小农经济0和传统道德思想的双重影响下,在其特有的地理位置中发展传统经济,人们与自然的关系在矛盾中自我调和着,故此对其变化不太明显的伦理观不再赘述。
近代人类中心主义者(西方)认为,大自然唯一的价值是工具性和功利性的,人类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来任意对待大自然。
而当笛卡尔的人类是/大自然的主人和拥有者0的信条被人们广为接受后,全民性的粗暴行为就开始了。
这主要集中表现为人高于自然,优越于自然,比自然更有价值,人具有内在价值,而自然没有内在价值,只有使用价值。
因而,人拥有绝对的生存权、统治权和支配权,自然只不过是为人而存在、受人支配和统治的对象和工具。
人类之所以能凌驾于自然之上,都是源自理性至高无上的地位和能力。
理性发挥作用的前提是主客体分离,因此,/近代人类中心主义0的认识论根源是主客二分,其本体论根源就是形而上学的理性至上。
这种霸道的生态伦理观随着西方社会工业的发展、技术的进步,带来的却是人与自然关系的日趋恶化。
(三)现代人类中心主义的生态伦理观从历史唯物主义的角度来看,对于人来说,自然界具有两种基本属性。
一方面,它是人类赖以生存的环境;另一方面,它是人类物质交换的对象。
人对自然界的行为方式和态度直接影响着人类自身的利益,影响着人类的生存、进步与发展,与社会利益密切相关,因而人与自然的关系具有重要的道德价值。
现代人类中心主义者认为,不仅人有其内在价值,它物也具有其内在价值此种价值无大小之论,仅有适用范围之别,协调地在自然的无限性中实现人本身的有限性存在的价值。
我国生态伦理学学者刘湘溶认为,/生态伦理学讨论人类对自然界的态度与行为的善恶,不仅应当而且只能从人类利益出发)))生态伦理学的价值标准,即是否有利于人类整体的长远利益。
0法国著名哲学家史怀泽认为,/只有当人认为所有生命,包括人的生命和一切生命都是神圣的时候,他才是伦理的0,进而认为,人是自然界中的最高生命,只有人能够认识到敬畏生命,能够认识到休戚与共,能够摆脱使其痛苦地陷入盲目的利己主义世界的无知。
他说:/人应该尽可能地发展自己的所有能力,并应用尽可能广泛的物质和精神自由,为真诚地对待自己,同情及帮助周围所有的生命而努力。
人应严肃地对待自己,应始终牢记自己所负的一切责任。
作为能动者和受动者,无论是对待自己还是对待世界,都要在自己的行为中体现活生生的教养。
0他的思)68)想虽是理想化的侧重于/生物中心论0,可人们也不会忘记自己也是生物物种,主体性异化的过程也是自身作为的结果。
若此种伦理观能够合理合度的得以建构,则和谐生态伦理的形成已是必然。
[4]三、人类中心主义与和谐社会我们认为人类中心主义不是引发环境问题的罪恶之源。
其本身并不必然导致生态环境的破坏,它同样可以生长出环境保护的观点,当今部分人(特别是非人类中心主义者)对人类中心主义的批判,只不过是出于对人类中心主义言语所指的狭隘的理解或误解。
因为其理论与客观实际相联系,动态发展至今,在现实面前越来越具有科学合理性。
人类中心主义在古代就已经产生,可以说是人类在与神秘主义、反智主义斗争中取得的一项伟大成就。
随着近代科学技术对自然改造的巨大成功,人类中心主义偏激了人对自然的征服欲和占有欲,使之走向极端。
面对环境的恶化,人类中心主义者(可包括非人类中心主义者,其出发点同样是为了人类的长远利益根本的说只是说法不同而已)也在不断反省,开始强调人对自然的尊重,自身行为发生了由/超越0自然向/融合0自然的转变,要求人与自然保持良好的互动关系,实现长期共存,共同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