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教版七年级科学下册 第1节 机械运动 教案

合集下载

浙教版科学七年级下册_《机械运动》第一课时优教教案

浙教版科学七年级下册_《机械运动》第一课时优教教案

第一节机械运动教学设计【内容来源】初中科学七年级浙教版上册第三章第一节【主题】第一节机械运动.【课时】第1课时一、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知道机械运动的定义2.理解参照物的概念以及运动和静止是相对的。

3.知道机械运动的分类过程与方法1.通过实例概括出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

2.通过汽车和过山车的运动归纳出机械运动的分类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大量生活中的例子,加强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以及探索生活的兴趣。

2.通过大量的例子让学生自行归纳,培养学生归纳总结的能力,从而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二、教学重难点重点:1.参照物的概念和选择2.机械运动的分类难点:1.参照物的概念和选择三、教学过程教师活动观看视频:手抓住子弹,提出疑问:在现实生活中,人真的能徒手抓住飞行中的子弹吗?学生活动【预设:不可能】教师活动根据学生的回答引出:那么到底可不可能呢,学习了今天这节课,我们就能得到答案。

学生活动进入课题。

设计意图:通过创设情境,设置悬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由学生主动推动课堂。

环节二:新课教学,引入新知25min教师活动展示4幅运动员做机械运动的图片,提问:这些图片中的人有什么共同点?学生活动学生回答问题。

【预设:都在做运动】教师活动追问:你们为什么会觉得这些运动员在做运动学生活动学生回答问题。

【预设:因为位置发生改变】教师活动提出机械运动定义:物体的空间位置不断发生改变提出问题:你能举出一些生活中做机械运动的例子吗?学生活动列举例子:跳绳、跑步、踢毽子等提出问题:那你还能列举出一些生活中静止的例子吗?学生活动列举例子:课堂中的讲台、学校的教学楼、操场中的国旗杆等教师活动提出疑问:要判断物体是运动还是静止,似乎是一件轻而易举的事。

但是,真的是这样吗?让学生观看视频:两辆列车行驶视频提出问题:这两辆列车只有一辆在动,你们认为哪一辆列车在运动?学生活动提出猜想。

【预设:前面的车动或自己这辆车动】教师活动引出参照物概念(是不是没有那么简单,我们没办法仅凭自己的感觉去判断这个物体是静止的还是运动的,所以我们是不是应该要有一个标准,让我们能更方便的去判断,那么这个标准我们就叫他参照物。

七年级科学下册第3章运动和力第1节机械运动(1)教案(新版)浙教版

七年级科学下册第3章运动和力第1节机械运动(1)教案(新版)浙教版

七年级科学下册第3章运动和力第1节机械运动(1)教案(新版)浙教版第1课时教学目标:1.知识、技能目标:⑴知道运动的绝对性及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

⑵会根据物体的运动判断所选的参照物及根据所选的参照物判断物体的运动。

⑶能够根据运动路线的形状将机械运动划分为直线运动和曲线运动。

⑷能根据相同时间内通过的路程是否相同,将直线运动划分为匀速直线运动和变速直线运动。

2.过程、方法目标:⑴通过实例概括出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从而培养学生的思维的概括能力。

⑵通过参照物的判别及物体运动状态的判别,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⑴通过介绍地球同步卫星及其使用和我国航天技术情况,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及民族自豪感。

⑵通过学习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教学重点:1.机械运动的分类2.参照物的概念和参照物的选择教学难点:参照物的判断和选择教学设计:一、引入:[提问]:第一次世界大战中,一个法国飞行员在高空飞行时发现脸部附近浮动着一个小物体,飞行员认为是一只虫子,抓过来一看却是一颗德国子弹,这名法国飞行员怎么会有这么大的本事呢?二、参照物:[回顾]:①教师在讲台上走动②汽车在公路上奔跑③水在小河里流动;它们都属于机械运动,它们的位置都发生了变化。

[讨论]:这些位置变化,必须经过比较以后才能得知,在上述三例中,是将她们分别与谁比较后得知的?平时我们总认为房子是静止的,这其中有无比较物?比较物是哪一个?[讲解]:讲述并板书参照物的定义[讨论]:如果没有参照物,能不能判断物体是否运动?[总结]:1.举例说明判断物体动、静必须有参照物2.参照物可以任意选择,为了研究问题方便,根据具体情况应该选择最方便、最合适的物体作参照物,通常把地球或相对于地球不动的物体作参照物。

三、运动获得静止的相对性:[演示]:幻灯片演示一辆运动着的汽车,车内有一货物和一个乘客。

[讨论]:1.你看货物,认为它是静止还是运动。

2. 车内的乘客看货物,认为它是静止的还是运动的。

浙教版科学七年级下册精品教案第1节 机械运动 (2)

浙教版科学七年级下册精品教案第1节 机械运动 (2)

机械运动第2课时教学目标:1.知识、技能目标:[1]确认速度可以描述物体运动的快慢[2]叙述速度的定义[3]写出速度的单位和不同单位之间的换算关系。

2、过程、方法目标:[1]通过对机械以内的的分类学会分类的方法。

[2]在给定器材的条件下,能够通过探究,得出比较物体快慢的两种方法。

[3]能够利用运动速度公式计算物体运动的速度,能够对速度的不同单位进行换算。

[4]会使用简单的器材测量平均速度,能够利用平均速度公式计算变速直线运动的平均速度。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通过合作探究,使学生形成愿意与他人合作的意识及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教学重点:[1]匀速直线运动的意义,公式,单位及单位的换算关系。

[2]根据速度公式的计算及其解题注意事项。

教学难点:匀速直线运动速度的引出。

教学设计:一、引入:复习机械运动和匀速直线运动的概念。

物体的运动有快有慢,知道用什么方法可以比较物体运动的快慢吗?二、探究:怎样比较物体运动快慢[分组]:每2人一组,每小组给两辆快慢不同的玩具车A和B。

[小组讨论]:怎样比较两辆小车运动的快慢?可用哪几种方法?方法一:比较相同的时间内两辆小车通过的路程长短,通过路程较长的小车运动快,反之较慢。

方法二:比较通过相同的路程两小车所用时间的多少。

所用时间多的小车运动快慢,反之则运动较快。

[结论]:根据你所提出的方案进行实验,运动较快的是_____车(填A或B)[问题]:用上述方法只能比较物体运动的快慢,但无法确定是物体运动究竟有多快。

为了定量地反映物体运动的快慢,你认为在实验中应当测量哪些数据?用什么测量工具?[讨论]:测量工具用钢卷尺、秒表;测量的数据是长度和时间。

[实验]:在同一路面上,用A、B小车行驶分别测量,并记录有关测量数据。

[交流]:你是怎样比较不同小车的运动快慢的?对各组的比较方法进行评论。

三、速度和平均速度:能不能借助我们已熟悉的某些测量工具想出合适所有情况的比较运动快慢的方法来? [讨论评价]:学生讨论,并对学生设计的方法进行评价,并引出匀速直线运动速度的定义。

浙教版七下第三章第一节机械运动教案新部编本二

浙教版七下第三章第一节机械运动教案新部编本二
4.试一试:每组只给一辆小车,利用测量工具进行测量,并记录有关数据。
提问:
你认为可以只用运动时间的长短来比较两辆小车运动的快慢吗?为什么?
你认为可以只用通过路程的长短来比较两辆小车运动的快慢吗?为什么?
5.小组交流:你是怎样比较物体运动快慢的?
问:怎样定量比较物体运动的快慢?
教师可启发学生回答:在运动的时间、通过的路程都不相等的情况下,1秒内通过的路程多的物体运动得快。
汽车在两块指示牌之间通过的路程是牌上这两个数据之差。
汽车通过两块指示牌所用的时间是两次时钟读数之差。
根据速度公式统一单位后求解。
(四)平均速度
讨论:用速度公式能够精确地描述变速直线运动快慢吗?
师:虽然无法用一个速度值来描述物体在不同时刻运动的快慢,但可以利用公式得知一段时间内或一段路程上运动的平均快慢,由公式v=s/t 算出来的速度称为平均速度。严格说来,
(三)速度
1.物体在单位时间内通过的路程叫做速度。
2.速度的计算公式v=s/t。v和t分别是英语单词速度和时间的第一个字母,s是德语移动距离的第一个字母。
3.关于速度的单位,要说明它是依据公式v=s/t 得到的。速度等于路程除以时间,所以速度的单位是路程的单位除以时间的单位。如果路程的单位用米,时间的单位用秒,速度的单位就是“米/秒”。如果路程的单位用千米,时间的单位用小时,速度的单位就是“千米/时”。
问:如果有好几组运动员比赛,他们怎么比较运动快慢呢?
教师归纳:因为通过路程都是100米,是相等的,用的时间短的人运动得快。
物体的运动有快有慢,那么,我们应当怎样来比较物体运动的快慢呢?每组给两辆快慢不同的玩具小车A和B,四位同学一小组,利用它们来寻找比较物体运动快慢的方法。

七年级科学下册第3章第1节机械运动教案1浙教版

七年级科学下册第3章第1节机械运动教案1浙教版

机械运动教学目标知识目标::参照物的定义能力目标:理解并学会解释生活中“动”与“不动”的现象情感目标:让学生明白事物的静和动是相对的,人生中的亦是如此。

重点难点: 参照物的选择教具: 大的铅画纸小吸铁石小车秒表教学方法 : 问题--体验--探究教学法教学课时 : 一课时教学过程和内容新课引入今天的主人公小凯,一个关注时事,钟爱旅游的中学生。

同学们都知道,最近各国媒体都将目光聚焦在了一架由马来西亚飞往北京的客机上,MH370.这架飞机与3月8号凌晨与地面失去联系,至今下落不明,机上载有154名中国游客。

我们的主人公小凯,当然也很关注本次事件,这是他昨晚刚刚从新浪网上获取的有关马航客机的最新消息,我们一起来看一下。

MH370飞机高度突降或暗示有搏斗:3月8日凌晨1点20分,马航MH370航班失去联系前,飞行高度约10500米.据《纽约时报》报道,雷达数据显示MH370客机高度多次突变。

当日2点18分,客机飞至13500多米高度后突然向西转,2点32分,失联客机不平稳降至7000米左右,后又转向印度洋后,3点15分,飞机飞行至9000较高海拔。

这意味着飞行员或劫机者改变航向,或飞机在无驾驶员情况下飞行。

另据美国广播公司分析,飞机高度突降或暗示驾驶室内存在搏斗。

师:文字较为冗长,为了方便我们阅读,请同学将上面的重要信息以表格的形式进行梳理师:请同学们再把表格中的信息以点的形式描在老师给你的以时间为横轴,海拔高度为纵轴的铅画纸上,并将这些点相连。

看看你们能不能从图上获得更加直观的信息。

师:板演的同学,你是以什么为标准来定出马航客机的海拔高度在发生变化的?(海平面为基准)师:图表可以极大的将问题简化,我们应该在以后的学习中,适时的进行利用。

师:在科学上我们就把物质的这种空间位置发生改变的运动称为:机械运动新课教学:一、机械运动物体的空间位置发生了变化.师:你能不能现场表演一些机械运动的例子?或者举一些你所了解的机械运动的例子?二:参照物师:烟花三月,小凯与爸爸相约下扬州。

浙教2011版科学七年级下册《第3章 运动和力 第1节 机械运动》_1

浙教2011版科学七年级下册《第3章 运动和力 第1节 机械运动》_1

《机械运动(第一课时)》教学设计一、前期分析1、学习内容分析本课内容选自浙教版初中科学七年级下册第三章第一节,属物质科学范畴。

教材在处理本课内容时,先通过跳马运动中运动员空间位置的改变引出机械运动的概念,再通过分析观光电梯上乘客的运动状态得出参照物的概念,最后通过对几个实例的解释让学生进一步理解运动的描述与参照物的关系以及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

作为《运动和力》这章的第一节第一课时内容,对物体运动状态的描述是对该物体进一步进行动力学分析的基础,同时,对物体运动状态进行描述也日常生活中经常遇到的问题,因而本课内容无论是对课本知识的学习还是对实际生活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2、学习者分析本节课的授课对象是初中七年级学生,根据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这一阶段的学生正处在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的时期。

物体的机械运动在日常生活中十分常见,并且经过小学阶段的学习,学生对机械运动已经有了初步的认识。

但是,学生对机械运动的认识大多停留在表面,对参照物的概念也没有十分明确,并且学生默认选择地面为参照物的潜意识也会使学生对参照物概念的理解产生困难。

不过,本课内容与日常生活密切相关,学生对各种运动及其描述也都有亲身的体验,再加上小学阶段的知识积累,相信学生在学习本课内容时会有较大的兴趣。

二、教学目标1、科学探究(1)学会观察物体的运动。

(2)能对物体的运动情况加以描述。

2、科学知识与技能(1)说出参照物的概念。

(2)在确认物体的运动状态时能够选择一个合适的参照物。

(3)能根据物体的运动判断出所选的参照物。

(4)能根据所选的参照物描述出物体的运动状态。

3、科学态度、情感与价值观(1)通过对物体运动的观察养成仔细观察、认真思考的习惯。

4、科学、技术、社会、环境(1)能用参照物的有关知识解释机械运动的相对性在科技中的应用,认可科学、技术、社会和环境之间是紧密相连的一个整体。

三、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1)能根据物体的运动判断出所选的参照物。

浙教版机械运动的教案及反思

浙教版机械运动的教案及反思

浙教版机械运动的教案及反思教案标题:浙教版机械运动的教案及反思教案目标:1. 了解机械运动的基本概念和原理。

2. 掌握机械运动的分类和特点。

3. 能够通过实例分析机械运动的应用。

教学内容:1. 机械运动的定义和基本概念。

2. 机械运动的分类和特点。

3. 机械运动的应用实例。

教学步骤:一、导入(5分钟)1. 引入机械运动的概念,与学生一起回顾并讨论他们对机械运动的了解。

2. 提出问题,激发学生思考机械运动的分类和特点。

二、知识讲解(15分钟)1. 分类讲解:介绍机械运动的分类,如直线运动、旋转运动、往复运动等,并给出相关示例。

2. 特点讲解:解释机械运动的特点,如速度、加速度、位移等,并通过实际物体的运动过程进行说明。

三、案例分析(15分钟)1. 选择一个具体的机械运动实例,如钟摆的摆动、轮胎的滚动等。

2. 分析该实例的机械运动类型、特点和应用场景,并与学生一起讨论。

四、实践活动(20分钟)1. 将学生分成小组,每个小组选择一个机械运动实例进行观察和分析。

2. 学生通过实践活动,观察并记录所选实例的机械运动类型、特点和应用场景。

3. 学生小组之间进行展示和讨论,分享彼此的观察结果和分析思路。

五、反思与总结(10分钟)1. 引导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总结机械运动的基本概念、分类和特点。

2. 鼓励学生思考机械运动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并与他们分享自己的思考和观察结果。

教案反思:本节课通过导入、知识讲解、案例分析、实践活动和反思与总结等环节,旨在帮助学生全面了解机械运动的基本概念、分类和特点,并通过实例分析机械运动的应用。

通过实践活动,学生能够更深入地理解机械运动的原理和特点,培养他们的观察和分析能力。

在反思与总结环节,学生能够对所学知识进行巩固和总结,同时思考机械运动在日常生活中的实际应用。

这样的教学设计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提高他们的学习效果。

《机械运动》教案【优秀3篇】

《机械运动》教案【优秀3篇】

《机械运动》教案【优秀3篇】篇一:初中物理《机械运动》经典教案篇一一、参照物(1)定义:为研究物体的运动假定不动的物体叫做参照物。

(2)任何物体都可做参照物,通常选择参照物以研究问题的方便而定。

如研究地面上的物体的运动,常选地面或固定于地面上的物体为参照物,在这种情况下参照物可以不提。

(3)选择不同的参照物来观察同一个物体结论可能不同。

同一个物体是运动还是静止取决于所选的参照物,这就是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

(4)不能选择所研究的对象本身作为参照物那样研究对象总是静止的。

二、机械运动1、定义:物理学里把物体位置变化叫做机械运动。

2、特点:机械运动是宇宙中最普遍的现象。

3、比较物体运动快慢的方法:(1)比较同时启程的步行人和骑车人的快慢采用:时间相同路程长则运动快(2)比较百米运动员快慢采用:路程相同时间短则运动快(3)百米赛跑运动员同万米运动员比较快慢,采用:比较单位时间内通过的路程。

实际问题中多用这种方法比较物体运动快慢,物理学中也采用这种方法描述运动快慢。

4、分类(根据运动路线):(1)曲线运动;(2)直线运动Ⅰ匀速直线运动:A、定义:快慢不变,沿着直线的运动叫匀速直线运动。

定义:在匀速直线运动中,速度等于运动物体在单位时间内通过的路程。

物理意义:速度是表示物体运动快慢的物理量计算公式: v=s/t 变形 t=s/v,s=vtB、速度单位:国际单位制中 m/s 运输中单位km/h 两单位中m/s 单位大。

换算:1m/s=3.6km/h 。

人步行速度约1.1m/s它表示的物理意义是:人匀速步行时1秒中运动1.1m直接测量工具:速度计速度图象:初二物理上册知识点:机械运动Ⅱ变速运动:A、定义:运动速度变化的运动叫变速运动。

B、平均速度:= 总路程÷总时间(求某段路程上的平均速度,必须找出该路程及对应的时间)C、物理意义:表示变速运动的平均快慢D、平均速度的测量:原理方法:用刻度尺测路程,用停表测时间。

初中科学浙教版七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第1课《机械运动》优质课公开课教案教师资格证面试试讲教案

初中科学浙教版七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第1课《机械运动》优质课公开课教案教师资格证面试试讲教案

初中科学浙教版七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第1课《机械运动》优质课公开课教案教师资格证面试试讲教案初中科学浙教版七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第1课《机械运动》优质课公开课教案教师资格证面试试讲教案1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知道机械运动,参照物概念(2)知道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3)知道一切物体都在运动,绝对静止的物体时不存在的(4)会用身边的物体进行实验,研究物体的运动2、过程与方法(1)通过实验建立参照物的概念(2)掌握通常情况下研究机械运动选择参照物的方法3、情感态度价值观(1)能用所学知识解释生活中有关机械运动的问题,感受科学与生活密切相关(2)通过讨论“选择不同参照物,对同一物体运动情况的描述可能不同”,认识到物体运动的相对性,进而体验事物的相对性(3)通过师生活动增强师生之间的感情。

2新设计1、创设情景教学:通过来校的学生扶扭伤脚的老师到校的活动,建立师生感情,增强学生尊师重道的信念。

学生在讨论老师的运动还是静止中感悟到机械运动时相对参照物而言的矛盾统一性。

2、不帮办替代、积极利用探究式的教学方法和学习方式:学生通过展板上同学所举的老师是运动还是静止的例子中,发现并总结参照物的一系列特点。

3、由易到难、由浅入深,层层拨开机械运动中参照物特点的云雾,学生在靠自己的能力和思考解开谜团,获得了解决难题困扰后的坚强,得到成功的的喜悦。

3学情分析本节学习机械运动。

机械运动是“运动和力”这一章的第一节,是为以后学习“匀速直线运动”打基础的。

同时也是本章学习研究“力与物体运动状态改变”关系的基础。

更是高中学习运动学和动力学的基础。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将体会到选取参照物的重要意义,知道如何选取参照物。

知道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

本节课的教学要求学生主动参与,师生互动。

在观察、实验、讨论的过程中建立机械运动和参照物的概念,感受到事物的相对性。

日常生活中,学生对运动的概念并不陌生,已有丰富的生活实践经验。

但是,“怎样描述运动?为什么要选取参照物?怎样选取参照物?”这都是学生以前未考虑过的问题,通过观看师生活。

七年级科学下册《机械运动》教案 浙教版

七年级科学下册《机械运动》教案 浙教版

《机械运动》教案第一课时运动和静止一、学情分析在前一节中学生学习了运动的各种形式,学生对运动和静止有了一定的认识,但对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的认识上有一定的困难,教学时可以让学生举出一些日常生活中见到的物体运动和静止的事例,激发学生的心理矛盾,从而有效地创设课堂教学的问题情境。

再提出你是根据什么来判断这个物体是运动还是静止的,引出参照物的概念。

结合一些生活中的事例来判断参照物,学生兴趣往往比较浓厚,但参照物的选择只要让学生有常识性了解即可,不必展开。

机械运动的形式是多种多样的,要让学生了解分类是一种基本的科学方法。

匀速直线运动是一个理想化的运动模型,是物体最简单的一种运动,学生接受这个概念是有困难的,主要让学生接受用这种浅近的说法来描述匀速直线运动。

二、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确认机械运动的判断要有一个参照物,知道运动和静止都是相对于参照物而言的;知道什么叫参照物。

能根据物体的运动判断所选的参照物以及根据所选的参照物判断物体的运动。

能根据运动路线的形状将机械运动划分为直线运动和曲线运动,能够根据相同时间内通过的路程是否相同,将直线运动划分为匀速直线运动和变速直线运动;知道什么是匀速直线运动。

2. 过程与方法:了解分类是一种基本的科学方法;理解匀速直线运动是一个理想化的运动模型。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的学习让学生接受辨证唯物主义教育。

三、主要教学过程(一)引入新课巴黎的报纸有一次曾刊出一则广告,里面说每个人只要花2角5分钱就可以得到又经济又没有丝毫危险和疲劳的旅行方法。

果然有一些轻率的人按地址寄了2角5分钱去。

这些人每人得到一封回信。

内容是这样的:“先生,请您安静地躺在您的床上,并且请您记牢:我们的地球是在旋转着的。

在巴黎的纬度--49度--上,您每昼夜要跑2500公里以上。

假如您喜欢看看沿路美好的景致,就请您打开窗帘,尽情地欣赏星空的美景吧!”这位先生终于被人以欺诈罪带上了法庭。

浙教版科学七下《机械运动》word教学设计

浙教版科学七下《机械运动》word教学设计

课前准备:学生课前准备利用体育活动——跑步进行比较运动快慢的竞赛活动,拍成录相。

自带车模。

教学器材(学生分组)金属车、木头车、米尺、秒表、长木板教学设计:教学过程设计:引入1:放映多媒体有关运动片段,指出:坐火车或汽车时,窗外的树木真的向后运动吗?[实验]1书上固定着笔沿桌面而移动(分析书和笔的运动情况)[表演]一人在班上行走;两人在班上并排行走[板书]机械运动1.一个物体相对于其他物体的位置改变叫运动2.被选作标准的物体叫做参照物,物体的运动或静止是相对于参照物而言3.运动和静止是相对的引入2[演示实验]2(1)小球从斜面上滚下来(2)用线拴着小球,让小球做圆周运动(3)让电动小车在水平桌面上沿直线运动分析:三个物体的运动情况有什么不同[实验]3(4)陀螺的旋转(滚动笔杆)(5)擦黑板总结:不同类型的运动[读图] 书第51页比较两辆汽车的运动填写框图将机械运动、直线运动、曲线运动、匀速直线运动、变速直线运动填入下表分析得出结论:二、不同类型的运动引入3:1.蜗牛在地面上沿直线爬行,汽车在笔直的高速公路上行驶,他们做机械运动的情况有什么不同?物体运动有快有慢,用什么方法可以比较物体运动的快慢?2.播放百米赛跑的录象,问:这两名同学谁跑的快?做出这一判断的依据是什么?(相同路程,用时短者快)3.车模比赛,用什么方法比较它们运动的快慢。

(相同时间,看谁运动的远;或者路程相同,看谁先到终点)[小组探究] 书第52页1.定性比较:发铁质车、木质车两种。

启发用两种比较方法。

2.定量比较:只用一辆小车,由学生自定路程或时间长短进行测量。

[结论] 相同路程比时间相同时间比路程讨论思考:实验中,小车运动的路程和时间都不相同,如何比快慢?结论:三、用速度表示物体运动快慢的物理量1.速度定义:物体在单位时间内通过的路程2.公式:速度=v =3.单位:国际单位——米/秒常用单位——千米/小时课堂练习:甲20秒钟走了30米,乙50秒钟走了180米,谁运动快?投影1= 1.5= 3.6投影2(1)1米/秒 =_____________千米/小时(2)1千米/小时 =_____________米/秒投影3计算过程及结果1米/秒 = = 3.6千米/小时1千米/小时 = 0.28米/秒规律:[例题]书第53页已知:s = 180km – 40km = 140kmt = 3时15分-1时55分 = 2时75分-1时55分 = 1时20分 = 1时求:v =?解:v = = =105km/h答:该车行驶的速度为105km/h引入4:302公共汽车从双安至北太平庄沿什么路线走,速度是怎样的,在这个过程中,人们并不十分关心汽车速度在行进中怎样发生变化,而是关心汽车在全程中总共用了多长时间,此时也有一个速度,也可以用v = 计算,只不过这时计算出的是汽车一定时间或一段路程内平均快慢程度。

浙教版-科学-七年级下册-《第1节 机械运动》教案B

浙教版-科学-七年级下册-《第1节 机械运动》教案B

《第1节机械运动》教案一、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确认机械运动的判断必须要有一个参照物,知道运动和静止是相对的,是相对参照物而言。

能根据物体的运动判断所选的参照物,以及根据物体所选的参照物判断物体的运动。

2、根据分类标准不同,将物体的运动分为直线运动和曲线运动;匀速运动和变速运动。

还可以逐级分类将直线运动分为匀速直线运动和变速直线运动。

3、在给定器材的条件下,通过探究,得出比较物体运动快慢的两种方法。

4、确认速度可以描述物体运动的快慢。

叙述速度的意义,写出速度的单位和不同单位之间的换算关系。

能够利用运动速度的公式计算物体的运动速度,能够对不同单位进行换算。

5、能够说出平均速度的作用,会使用简单的器材测量平均速度,能够利用平均速度的公式计算变速直线运动的平均速度。

(二)过程与方法1、了解分类是一种基本的科学方法。

2、理解匀速直线运动是一个理想化的运动模型。

3、从情景再现,生活体验中提炼科学知识,应用科学。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运动是绝对的,静止是相对的这种哲学概念的初步建立。

二、教学重点1、机械运动的分类。

2、参照物的概念和参照物的选择。

三、教学难点1、参照物的判断和选择。

四、课时安排1课时五、教学准备金属车、木头车、米尺、秒表、长木板、有关课件六、教学过程新课导入:我们周围的物体都在无时无刻的运动着,他们运动时空间和位置不断的发生改变。

为什么又有人说什么物体是静止的呢?我们怎么判断运动和静止呢?怎么描述运动的快慢呢?新课讲解:一、参照物图片展示:树木,火车、木材、加油站,路牌师:哪些物体在运动?然后进行小游戏:三个学生,甲同学先观察另两个同学所站的位置,然后背朝另两个同学,乙同学移动一段距离。

然后让甲同学观察,师:老生问谁运动了?判断的依据是什么?师:能否找一个参照的物体,说明他位置发生变化?师总结:用来参照的物体,在科学上称“参照物”根据物体的位置变化来判断物体是否运动,这种运动在科学上称为“机械运动”老师补充:我们在判断一个人高低的时候有个标准,同样我们在研究物体到底是运动还是静止的时候,也要选择一个标准,是把地球看成不动的物体,把地球作为标准,这些物体相对与地面的位置变化的,我们认为这些物体是运动的;这些物体相对与地面的位置不变的,我们认为是静止的。

七年级科学下册第3章第1节机械运动教案2浙教版

七年级科学下册第3章第1节机械运动教案2浙教版

第1节机械运动1教课目的1.知识与技术:知道运动和静止都是相关于参照物而言的;知道什么叫参照物。

能对物体的运动、所选的参照物进行互相的判断。

能对运动进行分类,知道什么是匀速直线运动。

能用速度公式进行简单的计算。

学习科学研究的过程和方法。

2.过程与方法:认识分类是一种基本的科学方法;理解匀速直线运动是一个理想化的运动模型。

经过竞赛情形教课,使学生体验速度观点成立的过程与方法。

3.感情、态度与价值观:经过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的学习让学生接受辨证唯心主义教育。

培育学生的创建性思想能力;培育学生在生活中擅长察看四周事物的优秀习惯;感觉科学与艺术联合所带来的美感。

2学情剖析生活中 , 学生对运动和静止有必定的认识,但对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的认识上有必定的困难,教课时能够举平常生活中的案例,在矛盾中创建教课情境, 引出参照物的观点。

让学生认识分类是一种基本的科学方法。

匀速直线运动是一个理想化的运动模型,是物体最简单的一种运动,学生接受这个观点是有困难的,主要让学生接受用这类浅显的说法来描绘匀速直线运动。

物体运动的快慢比较有定性的比较和定量的比较。

要求指引学生经过生活中的案例获取比较物体快慢的不一样方法。

在学生进行研究活动时,经过只供给一辆小车向学生提出解决两辆小车运动行程和时间不相等的矛盾,为成立速度观点确立基础。

速度公式是教材中出现的第一个用字母来表达数目关系的公式,对此学生可能不太习惯。

速度的单位是一个组合单位,学生也是第一次见到,教课中要注意重申,考虑到七年级的学生学习这块知识,速度公式的变形在此能够降低要求。

3要点难点1、依据所选参照物判断物体运动状况,知道什么是匀速直线运动2、会灵巧应用速度的观点,速度公式、变形公式计算4教课过程第一学时教课目的1.知识与技术:知道运动和静止都是相关于参照物而言的;知道什么叫参照物。

能对物体的运动、所选的参照物进行互相的判断。

能对运动进行分类,知道什么是匀速直线运动。

《第三章第1节机械运动》教学设计教学反思-2023-2024学年初中科学浙教版13七年级下册

《第三章第1节机械运动》教学设计教学反思-2023-2024学年初中科学浙教版13七年级下册

《机械运动》教学设计方案(第一课时)一、教学目标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让学生掌握机械运动的基本概念,包括运动、静止、速度等概念,并能够理解这些概念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同时,通过实验和探究活动,让学生感受机械运动的规律,培养他们的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和实践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理解机械运动的基本概念,掌握速度的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通过实验和探究活动,让学生感受机械运动的规律,并能够将这些规律应用到实际问题中。

三、教学准备1. 教材与教具准备:准备《机械运动》相关教材、教学课件、实验器材(如秒表、尺子等)以及黑板、白板等教学工具。

2. 课堂环境准备:安排好教室座位,确保每个学生都有清晰的视线,准备好必要的实验场地。

3. 学生预习准备:布置预习任务,让学生提前了解机械运动的相关知识,准备课堂上的互动交流。

四、教学过程:一、引入新课1. 启发谈话:在日常生活当中,我们经常能观察到各种物体的运动,那么你们知道什么是机械运动吗?请同学们根据日常观察到的现象进行讨论并分享。

2. 图片展示:教师通过多媒体展示不同物体的机械运动图片,如汽车的行驶、风扇的旋转等,引导学生理解机械运动的含义。

3. 提出问题:机械运动有哪些特点?它是如何分类的?通过这些问题,激发学生对本节课内容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

二、新课内容呈现1. 概念讲解:教师详细讲解机械运动的概念、特点及分类,使学生对机械运动有一个清晰的认识。

2. 实例分析:结合生活中的实例,如自行车、电梯等,分析其运动方式及特点,加深学生对机械运动的理解。

3. 互动探讨:教师引导学生就机械运动的分类进行探讨,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观点,培养其独立思考和合作学习的能力。

三、实践操作环节1. 实验演示:教师进行简单的机械运动实验演示,如用滑轮组拉动重物等,让学生观察并记录实验现象。

2. 学生操作:学生分组进行实验操作,亲身体验机械运动的原理和过程,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观察能力。

3. 交流分享:学生之间交流实验心得和观察结果,互相学习、互相启发,培养其团队合作和交流沟通能力。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1节机械运动》教案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确认机械运动的判断必须要有一个参照物,知道运动和静止是相对的,是相对参照物而言。

能根据物体的运动判断所选的参照物,以及根据物体所选的参照物判断物体的运动。

2、根据分类标准不同,将物体的运动分为直线运动和曲线运动;匀速运动和变速运动。

还可以逐级分类将直线运动分为匀速直线运动和变速直线运动。

3、在给定器材的条件下,通过探究,得出比较物体运动快慢的两种方法。

4、确认速度可以描述物体运动的快慢。

叙述速度的意义,写出速度的单位和不同单位之间的换算关系。

能够利用运动速度的公式计算物体的运动速度,能够对不同单位进行换算。

5、能够说出平均速度的作用,会使用简单的器材测量平均速度,能够利用平均速度的公式计算变速直线运动的平均速度。

(二)过程与方法
1、了解分类是一种基本的科学方法。

2、理解匀速直线运动是一个理想化的运动模型。

3、从情景再现,生活体验中提炼科学知识,应用科学。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运动是绝对的,静止是相对的这种哲学概念的初步建立。

二、教学重点
1、机械运动的分类。

2、参照物的概念和参照物的选择。

三、教学难点
1、参照物的判断和选择。

四、课时安排
1课时
五、教学准备
金属车、木头车、米尺、秒表、长木板、有关课件
六、教学过程
新课导入:
放映多媒体有关运动片段,指出:坐火车或汽车时,窗外的树木真的向后运动吗?
新课讲解:
一、参照物
科学里讲的运动是指物体位置的变化。

同学们骑自行车时,人和自行车对地面或路旁的树都有位置的变化;飞机在天空中飞行,它相对于地面也有位置的变化。

科学里把物体位置的变化叫机械运动。

教师出示图片电梯:
地面上的人看电梯中的人:运动
电梯中的人看电梯中的人:静止
为什么对同一物体的运动和静止,不同的人会做出不同的判断呢?
(选择了不同的参照物)
老师补充:
我们在判断一个人高低的时候有个标准,同样我们在研究物体到底是运动还是静止的时候,也要选择一个标准,是把地球看成不动的物体,把地球作为标准,这些物体相对与地面的位置变化的,我们认为这些物体是运动的;这些物体相对与地面的位置不变的,我们认为是静止的。

如,人站在教室里,相对于地面来说位置没有发生改变,我们说人是静止的,如果走动了,则相对于地面来说发生改变,我们说是运动的。

这个被选为标准的物体叫做参照物。

所以我们说物体的静止或运动是相对与参照物来说,但平时我们通常没有说明参照物指什么。

我们把事先被选的标准物体叫参照物。

带领学生阅读P89页阅读,思考为什么飞行的子弹能用手抓住。

二、机械运动的分类
[实验](1)小球从斜面上滚下来
(2)用线拴着小球,让小球做圆周运动
(3)让电动小车在水平桌面上沿直线运动
分析:三个物体的运动情况有什么不同
[实验](4)陀螺的旋转(滚动笔杆)
(5)擦黑板
总结:不同类型的运动
[读图]比较两辆汽车的运动
填写框图将机械运动、直线运动、曲线运动、匀速直线运动、变速直线运动填入下表
三、速度
引导:1、蜗牛在地面上沿直线爬行,汽车在笔直的高速公路上行驶,他们做机械运动的情况有什么不同?物体运动有快有慢,用什么方法可以比较物体运动的快慢?
2、播放百米赛跑的录象,问:这两名同学谁跑的快?做出这一判断的依据是什么?(相同路程,用时短者快)
3、车模比赛,用什么方法比较它们运动的快慢。

(相同时间,看谁运动的远;或者路程相同,看谁先到终点)
[小组探究]
1、定性比较:发铁质车、木质车两种。

启发用两种比较方法。

2、定量比较:只用一辆小车,由学生自定路程或时间长短进行测量。

[结论] 相同路程比时间
相同时间比路程
讨论思考:实验中,小车运动的路程和时间都不相同,如何比快慢?
1、速度定义:物体在单位时间内通过的路程
2、公式:速度 = v =
3、单位:国际单位——米/秒
常用单位——千米/小时
课堂练习:甲20秒钟走了30米,乙50秒钟走了180米,谁运动快?
运动物
路程时间一秒通过的路程速度体
甲30米20秒 1.5米
= 1.5米/秒
乙180米50秒 3.6米
= 3.6米/秒(1)1米/秒 =_____________千米/小时
(2)1千米/小时 =_____________米/秒
计算过程及结果
1米/秒 = = 3.6千米/小时
1千米/小时 = 0.28米/秒
四、速度公式的利用
引入:302公共汽车从双安至北太平庄沿什么路线走,速度是怎样的,在这个过程中,人们并不十分关心汽车速度在行进中怎样发生变化,而是关心汽车在全程中总共用了多长时
间,此时也有一个速度,也可以用v = 计算,只不过这时计算出的是汽车一定时间或一段路程内平均快慢程度。

结论:
1、
2、平均速度
表示物体在一段时间内或一段路程中运动的快慢
3、公式=
解题时:注意时间和路程的对应关系
[例题]
一辆汽车做变速直线运动,下表纪录了汽车在100s内运动的情况。

中间50s
后40s内
时间前10s内

路程70m 900m 560m
请计算(1)前10s内的平均速度
(2)通过中间900m路程的平均速度
(3)在这100s内的平均速度
已知:t1 =10s s1 = 70m
t2 =50s s2 = 900m
t3 =40s s3 = 560m
求: 1 2 3
解:① 1 = = =7m/s
② 2 = = =18m/s
s = s1 +s2 +s3 = 70m +900m +560m = 1530m
t = t1 +t2 +t3 = 10s +50s +40s = 100s
= = =15.3m/s
投影:解题方法
1、认真审题,明确题目所给的已知物理量和题目所要求的物理量;
2、认真分析各物理量之间的关系(通过什么物理规律把这些物理量联系起来);
3、解题前在分析“已知”条件时,根据题目要求统一单位;
4、解题过程、公式、过程(写单位)、结果;
5、认真检查无误后写出最后答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