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限元 第2讲_数理基础
有限单元法的数学基础
有限单元法的数学基础1、引言有限元方法归根结底是一种数值计算方法,它有严格的数学证明作为其近似的客观性和合理性的保证。
力学问题最终归结为一组微分方程的边值问题或者初值问题抑或是混合问题。
比如弹性静力学最终归结为L-N 方程的微分提法。
在很难或者根本不可能得到所得方程的理论解的情况下,究竟用什么样的方法才能得到方程的近似解(这种近似解已经能够满足实际工程的需要),在这种情况下,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由结构力学家进而由数学家提出和证明了这种思想方法的合理性。
有限元方法产生于力学计算,但是,它本质上并不是力学的专利。
世间万物的变化过程很多都可以通过微分方程特别是偏微分方程来描述,也就是说,微分方程是很多现象和过程的数学结构,而大多数的微分方程是不能得到理论解的,这时候就可以使用有限元方法来求其近似解,因为有限元方法是求解微分方程(组)的数值计算方法。
它适用于力学的微分方程,也同样适用于其它领域的相应的微分方程的数值求解。
2、有限元方法数学根源对于一个给定的微分方程定解问题,为了求其近似解,我们可以使用Ritz 方法和Galerkin 方法。
下面分别阐述这两种方法,然后讨论有限元方法和他们的关系。
(1) Ritz 法Ritz 法源于最小势能原理,设H 是可分的Hilbert 空间,在H 中取有限维空间Sn ,它是由N 个线性无关向量12,,,N φφφ 张成,即:121,,(,,)NN n n i i N N i S C C C C R ωωφ=⎧⎫≡=∀∈⎨⎬⎩⎭∑用N S 代替H ,在N S 上求泛函J(w)的极值,即求N U ∈N S ,使得()N J U =min ()N N S N J ωω∈实际上寻求N U 只需通过解一个线性方程组1()(,)()02J D F ωωωω=-≥D--------双线性形式 F--------线性泛函1NN i i i C ωφ==∑111,111()(,)()21(,)()2N N NN i i i i i i i i i NN i j i j i ii j i J D C C F C D C C F C ωφφφφφφ====== =-∑∑∑∑∑-因此,()N J ω是一个以12,,,N C C C 为未知数(自变量)的二次多项式12(,,,)N j C C C ,如果二次项的系数矩阵,1,2,,[(,)]i j i j N D φφ= 是正定的,那么12(,,,)N j j C C C = 在N+1维空间是一个开口向上的椭球抛物面,它有且只有一个极(最)小值点,所谓在N S 上求()N J ω的极值,就是确定00012,,,N C C C ,使得:00012(,,,)N j C C C =1000,,12min (,,,)N C C R N j C C C ∈极值条件:ijC ∂∂|00012,,,N C C C =0 (1,,i N = ) 得:01()()ni ji i i D CF φφφ==∑ (1,,i N = )即:00012[,,,]T N C C C C = 适合方程组:KC=F11[(),,()]T F F F φφ=112111222212(,)(,)(,)(,)(,)(,)(,),(,),,(,)N N N N N N D D D D D D K D D D φφφφφφφφφφφφφφφφφφ⎛⎫ ⎪ ⎪= ⎪ ⎪⎝⎭,,,,,, 。
有限元法的基本原理
第二章有限单元法的基本原理作为一种比较成熟的数值计算方法,有限元的数学基础是变分原理。
经过半个过世纪的发展,它的数学基础已经比较完善。
从数学角度分析,有限元法是以变分原理和剖分插值为基础的数值计算方法。
它广泛的应用于解算各种类型的偏微分方程,特别对椭圆型方程,因为椭圆型方程的边值问题等价于适当的变分问题,即能量积分的级值问题。
通过变分,导出相应的泛涵,再把作用域从几何上剖分为足够小的单元,这样就能够用简单的图形去拟合复杂的边界,用简单的初等函数去模拟单元的性质。
在解算中先对每个单元进行分析,后在通过连接单元的节点对作用域的整体进行分析,就是对泛涵求极值,从而把一个复杂的偏微分方程求解问题,变成解线形代数方程组的问题。
尽管这样会出现大量的未知数,由于采用了矩阵分析的方法,总体上很有规律,适合编制程序用计算机完成。
通常的数学考虑包括这些:1)从古典变分方法原理去定义微分方程边值问题的广义解以及在古典变分方法的框架对有限元进行理论分析。
2)保证偏微分方程边值问题的提法正确,即要求解存在、唯一和稳定,即保证数值解法是可靠的。
3)有限元中重要的一点是采用了分块多项式插值函数,因此,有限元的误差估计转化为插值逼近的误差估计问题。
4)有限元的收敛性和误差估计。
由于本文是应用有限元的理论解决大地测量中的问题,因此,这里将不讨论上叙问题,而是从固体力学的基本方程出发,通过虚功原理建立起离散化的有限元方程。
另外,还以八节点六面体单元为例,简要叙述了实际中最常用的等参单元的概念及其数值变化的一些公式。
§2.1 弹性力学基本方程有限元法中经常要用到弹性力学的基本方程,这里写出这些方程的矩阵表达式。
2-1-1、平衡方程对任意一点的受力情况分析,沿坐标轴方向x, y ,z分解得到平衡方程0*00000000=⎥⎥⎥⎦⎤⎢⎢⎢⎣⎡+⎥⎥⎥⎥⎥⎥⎥⎥⎦⎤⎢⎢⎢⎢⎢⎢⎢⎢⎣⎡⎥⎥⎥⎥⎥⎥⎥⎦⎤⎢⎢⎢⎢⎢⎢⎢⎣⎡∂∂∂∂∂∂∂∂∂∂∂∂∂∂∂∂∂∂z y xxz yz xy z y x F F F z yzz x y z y x τττσσσ 记为: 0=+F A σ其中A 是微分算子,F 是体积力向量。
《有限元基础》课件
有限元方法可以应用于各种物理问题和工程领域 ,如结构力学、流体力学、热传导、电磁场等。
高效性
有限元方法采用分块逼近的方式,将整体问题分 解为多个子问题,从而大大降低了问题的规模和 复杂度,提高了计算效率。
精度可控制
通过选择足够小的离散元尺寸和足够多的元数目 ,可以控制求解的精度,使得结果更加精确可靠 。
有限元方法对初值和边界条件 的选取比较敏感,不同的初值 和边界条件可能导致截然不同 的结果。
高阶偏微分方程的离散化 困难
对于一些高阶偏微分方程,有 限元方法的离散化过程可能会 变得相当复杂和困难。
有限元方法的发展趋势
并行化和高性能计算
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有限元方法的计算效率和精度得到了极大的提高。未来,随着并行化和高性能计算技术的进 一步发展,有限元方法的计算效率将会得到进一步提升。
02
有限元的数学基础
线性代数基础知识
向量与矩阵
介绍向量的基本概念、向量的运算、矩阵的表示和基 本运算。
线性方程组
阐述线性方程组的基本概念、解法以及在有限元分析 中的应用。
特征值与特征向量
介绍特征值和特征向量的概念、计算方法以及在有限 元分析中的应用。
变分法基础知识
变分法的基本概念
阐述变分法的基本思想、定义和定理,以及在 有限元分析中的作用。
弱收敛与弱*收敛
03
介绍弱收敛和弱*收敛的概念、性质以及在有限元分析中的应用
。
03
有限元方法的基本步骤
问题的离散化
总结词
将连续的问题离散化,将连续体划分为有限个小的单元,每个单元称为有限元 。
详细描述
在有限元方法中,首先需要对实际问题进行离散化,即将连续的问题划分为有 限个小的单元,每个单元称为有限元。离散化的目的是将连续的物理量近似为 离散的数值,以便进行数值计算。
有限元第2章
3.单元应力
对平面应变问题,有四个应力分量:ζx、ζy、ηxy和ζz。取应 变分量
1 x y z E 1 y y x z E 2(1 ) xy xy E 1 z z x y 0 E
Pe
ptl 0 0 2
2 1 0 0 3 3
6. 整体分析
结构的整体分析就是将离散后的所有单元通过节点连接成 原结构物进行分析,分析过程是将所有单元的单元刚度方程 组集成总体刚度方程,引进边界条件后求解整体节点位移向 量。求出各单元刚度矩阵,利用大域变换法求出结构整体刚 度矩阵[K],引入边界条件,得到结构的节点平衡方程
第2章 有限单元法基础理论
2.1 结构静力学问题有限元法 2.1.1 平面问题有限元法 平面问题分平面应力问题和平面应变问题两类。 平面应力问题 设有很薄的均匀薄板,只在板边上受有平行于板面并 且不沿厚度变化的面力,同时,体力也平行于板面并且不 沿厚度变化,记薄板的厚度为t,以薄板的中面为xy面, 以垂直于中面的任一直线为z轴.由于板面上不受力,且 板很薄,外力不沿厚度变化,可以认为恒有
* T * T A
ε * B(δ* ) e
Fe
ε B δe
B
A
T
DB tdxdy δ e
可见单元刚度矩阵为
K e B T DBtdxdy
A
4.单元刚度矩阵
进一步表示为
K ii K e K ji K mi K ij K jj K mj K im K jm K mm
bi 1 ε 0 2A ci
0 ci bi
bj 0 cj
0 cj bj
有限元的基础理论
§1有限元的基础理论§1-1 概述有限元法是一种数值计算的近似方法。
早在40年代初期就已有人提出,但当时由于没有计算工具而搁置,一直到50年代中期,高速数字电子计算机的出现和发展为有限元法的应用提供了重要的物质条件,才使有限元法得以迅速发展。
有限元法在西方起源于飞机和导弹的结构设计,发表这方面文章最早而且最有影响的是西德的J.H.Argyris教授,于1954–1955年间,他在《Aircraft engineering》上发表了许多有关这方面的论文,并在此基础上写成了《能量原理与结构分析》,此书成为有限元法的理论基础。
美国的M.T.Turner,R.W.Clough,H.C.Martin和L.J.Topp等人于1956年发表了一篇题为《复杂结构的刚度和挠度分析》一文,此文提出了计算复杂结构刚度影响系数的方法,说明了如何利用计算机进行分析。
美国教授R.W.Clough于1960年在一篇介绍平面应力分析的论文中,首次提出了有限元法的名字。
1965年英国的O.C.Zienliewice教授及其合作者解决了将有限元应用于所有场的问题,使有限元法的应用范围更加广泛。
有限元法的优点很多,其中最突出的优点是应用范围广。
发展至今,不仅能解决静态的、平面的、最简单的杆系结构,而且还可以解决空间问题、板壳问题、结构的稳定性问题、动力学问题、弹塑性问题和粘弹性问题、疲劳和脆性断裂问题以及结构的优化设计问题。
而且不论物体的结构形式和边界条件如何复杂,也不论材料的性质和外载荷的情况如何,原则上都能应用。
§1-2 有限元的基础理论有限元法的基本思路和基本原则以结构力学中的位移法为基础,把复杂的结构或连续体看成有限个单元的组合,各单元彼此在节点处连接而组成整体。
把连续体分成有限个单元和节点,称为离散化。
先对单元进行特性分析,然后根据各节点处的平衡和协调条件建立方程,综合后作整体分析。
这样一分一合,先离散再综合的过程,就是把复杂结构或连续体的计算问题转化为简单单元的分析与综合的问题。
有限元方法讲义
有限元方法讲义第1讲抛物问题有限元方法1、椭圆问题有限元方法考虑椭圆问题边值问题:(1)问题(1)的变分形式:求使满足(2)的性质,广义解的正则性结果。
区域的剖分,矩形剖分,三角剖分,剖分规则,正则剖分条件,拟一致剖分条件。
剖分区域上分片次多项式构成的有限元空间。
的逼近性质,逆性质:这里,为的插值逼近。
问题(2)的有限元近似:求使满足(3)(3)的解唯一存在,且满足。
(3)的解所满足的矩阵方程(离散方程组)形式:(4)刚度矩阵的由单元刚度矩阵组装而成。
模误差分析:由(2)-(3)可得(5)由(5)可首先得到则得到(6)-模误差分析设满足用与此方程做内积,由(5)式和插值逼近性质得到再利用模误差估计结果,得到(7)最优阶误差估计和超收敛估计概念。
当与时间相关时(为抛物问题准备),由(5)式得(8)利用(7),类似分析可得(9)2、抛物问题半离散有限元方法考虑抛物型方程初边值问题:(10)(10)的变分形式:求使满足(11)(11)的半离散有限元近似:求使满足(12)令,代入(12),依次取可导出常微分方程组:(13)其中为质量矩阵,K为刚度矩阵。
求解常微分方程组(13),得到代回的表达式,即得半离散有限元解。
定理1.问题(12)的解唯一存在且满足稳定性估计:(14)证明:在(12)中取得到整理为(注意是正定的)对此式积分,证毕。
误差分析。
引进解的椭圆投影逼近:满足(15)根据椭圆问题的有限元结果可知(16)分解误差:的估计由(16)式给出,只须估计。
由(11),(12)和(15)知,满足取,类似稳定性论证可得可取为的投影,插值逼近等。
由(17)式,三角不等式和(16),得到(18)3、抛物问题全离散有限元近似剖分时间区间:。
引进差分算子:规定,当为连续函数时,,则有由此得到(19)(20)定义问题(11)的全离散向后Euler有限元近似:求,使满足(21)将代入(21)可导出全离散方程组(22)其中。
有限元分析的数学基础
3.1 简单问题的解析求解
3.1.1 1D拉压杆问题 一个左端固定的拉杆在其右端承受一外力P,该 拉杆的长度为l,横截面积为A,弹性模量为E, 如图所示。
(1) 基本变量
由于该问题是为沿x方向的一维问题,因此 只有沿x方向的变量,而其它变量为零。即
(2) 基本方程 对原三维问题的所有基本方程进行简化, 只保留沿x方向的方程,有该问题的三大基 本方程和边界条件如下:
∂σ x = 0
①
∂x
εx
=
∂u ∂x
②
③
④ ⑤
(3) 求解 对方程①②③进行直接求解,可得到以下 结果
⑥
其中c和c1为待定常数,由边界条件BC④ 和⑤,可求出⑥中的常数c1=0, 因此,有最后的结果:
⑦
(4) 讨论1 若用经验方法求解(如材料力学的方法), 则需先作平面假设,即假设 为均匀分 布,则可得到
两端力(弯矩)
144
将弯矩以挠度的二阶导数来表示,即
(2) 求解
若用基于dxdy微体所建立的原始方程(即原平面
应力问题中的三大类方程)进行直接求解,比较
麻烦,并且很困难,若用基于以上简化的“特征
建模”方法所得到的基本方程进行直接求解则比
较简单,对本例问题(如为均匀分布),其方程
为:
145
这是一个常微分方程,其解的形式有
146
其中c0……c3为待定系数,可由四个边界条件 BC求出,最后有结果
(3) 讨论 该问题有关能量的物理量计算为:
应变能 147
外力功 势能
148
(1) 基本方程的建立 描述该变形体同样应有三大方程和两类边界 条件,有以下两种方法来建立基本方程。 (a)用弹性力学中dxdy微体建模方法推导三大
有限元第二讲 有限元法理论基础
2.3.1 塑性力学问题
3.屈服准则
理想弹塑性模型在单向受力时,当应力小于屈 服极限时,材料处于弹性状态。当应力达到屈 服极限时,材料即进入塑性状态。因此,
就是单向受力时的屈服条件。
s
在复杂应力状态下,物体内某一点开始产生塑性变形
时,应力也必须满足一定的条件,它就是复杂应力状
2.3结构非线性有限单元法
在分析线性弹性体系时,假设节点位移无限小;材料 的应力与应变关系满足虎克定律;加载时边界条件的 性质保持不变,如果不满足上述条件之一的,就称为 非线性问题。
非线性问题分成两大类:几何非线性和材料非线性。 如果体系的非线性是由于材料的应力与应变关系的非
线性引起的,则称为材料非线性。如铝材和许多高分 子材料。 如果结构的位移使体系的受力状态发生了显著变化, 以至不能采用线性体系的分析方法时则称为几何非线 性。
另一类是承受动力载荷作用的工程结构,例如建于地面的高层建 筑和厂房,石化厂的反应塔和管道,核电站的安全壳和热交换器, 近海工程的海洋石油平台等,它们可能承受强风、水流、地震以 及波浪等各种动力载荷的作用。
动力学研究的另一重要领域是波在介质中的传 播问题。
2.2 结构动力学问题的有限元法
可以通过第一章类似的方法建立结构的 运动方程、质量方程、阻尼矩阵结构、 自振频率与振型振型,以及叠加法求解 结构的受迫振动 的基本过程等等。
2.1.1.平面问题的有限元模型
对于杆和梁,模型自然分割,连接形式也和原 系统一致。其计算与结构矩阵匹配。
对连续体,要用有限元法进行矩阵分析,就需 人为地将连续的平板分割成一小块、一小块的 单元,单元有限个,这就称为结构的离散。
《有限元基本原理》课件
有限元法的历史与发展
01
有限元法的思想起源于20世纪40年代,但直到1960年 才由美国科学家克拉夫(Clough)正式提出“有限元 法”这一术语。
02
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有限元法得到了广泛应用和推 广,成为工程领域中解决复杂问题的有力工具。
03
近年来,随着计算能力的提升和算法优化,有限元法的 应用范围不断扩大,涉及的领域也更加广泛。
有限元法的基本思想
01
将连续体离散化为有限个单元,每个单元具 有简单的几何形状和物理属性。
03
02
通过在节点处设置位移约束,将各个单元相 互连接,形成一个整体模型。
通过在各个单元上设置方程,建立整个离散 化模型的平衡方程组。
高阶有限元方法
与其他方法的结合
研究高阶有限元方法,以提高计算的精度 和稳定性。
研究有限元方法与其他数值方法的结合, 如有限差分法、有限体积法等,以拓展其 应用范围。
谢谢聆听
04 有限元法的应用实例
静力分析实例
总结词
静力分析是有限元法最常用的领域之一,主要用于分析结构在恒定载荷下的响应。
详细描述
静力分析用于评估结构在恒定载荷下的应力、应变和位移。例如,桥梁、高层建筑和飞机机身等结构 的稳定性分析。通过有限元法,可以模拟复杂结构的整体行为,并预测其在各种载荷条件下的性能。
动力分析实例
总结词
动力分析涉及结构在动态载荷下的响应 ,如地震、风载和冲击载荷等。
VS
详细描述
动力分析用于评估结构在动态载荷作用下 的振动、冲击和响应。例如,地震工程中 建筑物和桥梁的抗震性能分析。通过有限 元法,可以模拟结构的动态行为,预测其 在地震或其他动态载荷下的破坏模式和倒 塌过程。
第2章_有限元法基础
体力:分布于物体体积内的外力 面力:分布于物体表面的力 内力:物体本身不同部分之间相互作用的力 平均应力: 应力: 正应力:应力在作用截面法线方向的分量 切应力:应力在作用截面切线方向的分量
形变:形状的改变,包含长度和角度的改变 正应变:各线段单位长度的伸缩 剪应变:各线段之间直角的改变
42
43
5
有限元法分析问题的基本步骤:
1、结构的离散化 离散化就是将要分析的结构分割成有限 个单元体,并在单元的指定位置设置节点,使 相邻单元的有关参数具有一定的连续性,构成
单元的集合体代替原来的结构。
结构离散化时,划分的单元大小和数目 应根据计算精度的要求和计算机的容量来决定
6
2、选择位移模式
位移模式:近似的表示单元位移分量随坐标变化的简单函数。 为了能用节点位移表示单元体的位移、应变和应力,在 分析连续体问题时,必须对单元中位移的分布做出一定的假 设,一般假定位移是坐标的某种简单函数。
δ 2Π<0时, Π取极大值;
59
变分原理
基本思路:微分方程边值问题的解等价于相应 的泛函极值问题的解。 也就是使得未知函数泛函取得驻值的y(x)就是 方程的解。 *里兹(Ritz)算法 是从一族假定解中寻求满足泛函变分的“最 好解” 因此,解的精确度取决于“试探函数”的选 取。
60
边值问题的泛函表达式
即把一个结构看成由若干通过结点相连的单元组 成的整体,先进行单元分析,然后再把这些单元组合
起来代表原来的结构进行整体分析。
有限元法的实质是将复杂的连续体划分为有限多个简单
的单元体,化无限自由度问题为有限自由度问题,将连续场 函数的(偏)微分方程的求解问题转化成有限个参数的代数 方程组的求解问题。
第二讲有限元法的理论基础(ppt)
有限元法的理论基础-变分原理
➢ 特点 1) 近似解对全域而言 2) 试探函数要求满足一定的边界条件,近似解
的精度与试探函数的选择有密切关系。 3) 待定系数不表示特定的物理意义。 4) 如果我们对问题了解比较清楚,能找到合适
的试函数,可以说事半功倍,但缺乏一般性。
有限元法的理论基础-变分原理
➢ 提示
1.1.1微分方程的等效积分形式
1.1微分方程的等效积分形式
1.1.1微分方程的等效积分形式
1.1微分方程的等效积分形式
1.1.1微分方程的等效积分形式
1.1微分方程的等效积分形式
1.1.1微分方程的等效积分形式
1.1微分方程的等效积分形式
1.1.1微分方程的等效积分形式
1.1微分方程的等效积分形式
作用:强迫余量在某种平均意义上等于零
1.2 加权余量法
1.2 加权余量法
3. 加权余量法的关键(两种函数的选择)
1)与等效积分形式不同:一个是精确解,而加权余量法得 到的为是近似解。
a.近似表达式为有限项。 b.对某些特定的权函数(非任意 ) 2)试函数:如能满足一定的域内条件或边界条件,使问题 简化,且有一定的精确度。 3)权函数:不同的权函数,涉及不同的计算格式。 例如:
1) 经典意义上的泛函变分理论只适应于线性自伴随 微分方程。
预备知识
三、均匀性假设 物体在各点处的弹性性质都相同。
四、自然状态假设 假设物体不受外力作用和温度的影响,物体便没 有应力和变形,即不考虑由于制造工艺引起的残 余应力和装配应力。
预备知识
弹性力学问题的矩阵表示
预备知识
一、基本物理量 位移: 应变: 应力:
预备知识
一、场方程 几何方程:
有限元法基础2理论基础
有限元法基础
2.5 Ritz法
Ritz法应用中的难点 求解域比较复杂时,选取满足边界的试函数往往产生 难以克服的困难; 为了提高计算精度,需增加待定参数,这增加了求解 的复杂性;
有限元法同样建立在变分原理的基础上的,可以有效地 避免上述困难
有限元法基础
令
w1 v S
q
T W kv T d W W v Q d W Sq vq d ST kv n d 0
若使v 0 在Sq上,积分方程更简捷
有限元法基础
2.3 加权余量法
由于实际问题的复杂性精确解难于找到,往往求近似解 假设未知场函数u可用近似解表示
象的集合称为T的值域。 算子方程 设算子T的定义域为D,u D ,值域为T(D), f T ( D) , 等式 Tu f 称为算子方程。
有限元法基础
2.1 微分方程的等效积分形式 将算子方程及边界条件在各自的定义域中积分,有
对任意函数 v 有 对任意函数 v 有
W
v ( Au f )d W 0
W
v ( Bu ) d 0
有限元法基础
2.1 微分方程的等效积分形式
进一步改写为
W
v ( Au f )d W v ( Bu ) d 0
W
可以证明在积分方程对任意的v 都成立的话,则积分项 在域内每一点都满足算子方程和边界条件。 称为算子方程的等效形式 特点 v 和 v 是单值函数并且在定义域上可积 u的选择取决于算子A和B
2.4 变分原理
微分方程为
Au f B u W 0
在W内
利用线性自伴随算子的性质
有限元基础-讲稿-第2讲-之2
3
二、平面问题
实例—板材单向拉伸
2 选择位移模式
如果用u和v表示单元内部任一点的 位移,它们都应该是x、y的函数,可 以用对结点位移插值的方法来确定。 这里选择最简便的线性函数,即:
u = α 1 + α 2 x + α 3 y v = β1 + β 2 x + β 3 y
第二节
2.1 有限元基本方法
2.2 平面问题
2.3 轴对称问题 2.4 空间问题 2.5 等参元和板壳元
2010/12/29
1
二、平面问题
实例—板材单向拉伸
1 结构离散化
板材单向拉伸试验右图所示。试 验的目的是确定载荷与位移量的 关系曲线,从而得到材料的应力 应变关系。 利用对称性,取试件的四分之一为分析对象,坐标系可选 在试件的对称中心处。可采用三角形单元,也可以采用矩形 单元。如图所示,将试件有效部分划分成16个三角形单元, 通过设置在其上的15个结点连线分割而成。最后将单元和结 点分别依次编号,即完成结构离散过程。
1 (ai + bi x + ci y )u i + (a j + b j x + c j y )u j + (a m + bm x + cm y )u m 2∆
[
]
v=
ai =
1 (ai + bi x + ci y )vi + (a j + b j x + c j y )v j + (a m + bm x + cm y )v m 2∆
u = α + α x + α y
u i = α 1 + α 2 xi + α 3 y i u j = α1 + α 2 x j + α 3 y j u = α + α x + α y 1 2 m 3 m m
有限元方法概述
主要工学硕士数学课程
工程数学 计算方法(数值分析) 随机过程 矩阵论 运筹学(最优化方法) 图论 模糊数学 有限元方法 小波分析 应用泛函分析北 Nhomakorabea航空航天大学
数学课程在研究生培养中的重要性
科技发展日新月异,数学科学地位不断提
高,在自然科学和工程技术方面广泛应用。 数学的面貌发生很大变化,现代数学在理 论上更加抽象、方法上更加综合、应用上 更加广泛。 综合运用数学的能力关系到研究生的创新 能力和研究水平的提高,对研究生的论文 质量至关重要。
X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
(2)单元分析 用单元节点位移表示单元内部位移-第i个单元 中的位移用所包含的结点位移来表示。
ui 1 ui ( x xi ) u ( x ) ui Li ui 第i结点的位移 xi 第i结点的坐标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
第i个单元的应变 应力 内力
du ui 1 ui i dx Li
自重作用下等截面直杆的解
受自重作用的等截面直杆 如图所示,杆的长度为L, 截面积为A,弹性模量为 E,单位长度的重量为q, 杆的内力为N。 试求:杆的位移分布,杆 的应变和应力。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
材料力学解答
N ( x) q( L x)
x
N ( x) q ( L x) A A
d2y EI 2 P ( x L) dx
M ( x) EI d2y dx 2
x
和边界条件
y |x 0 0 dy |x 0 0 dx
M ( x) P ( x L)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
再如对于弹性力学问题,可以建立起基本方程与 边界条件,如下: 平衡方程: 几何方程: 物理方程: 边界条件: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
2011/3/13
矩阵转置、对称矩阵、单位矩阵
矩阵行列式
或
对称方阵
奇异矩阵(方阵)
矩阵的逆
如果方阵A的行列式 则其逆存在,记为
矩阵的微分和积分
A的伴随矩阵
对于:
线性方程组的求解,变为求 解系数矩阵的逆矩阵
3
2011/3/13
正定二次型
二次型:含有n个变量的二次齐次多项式 利用矩阵及其运算,二次型可表示为
f ( x1 , x2 , , xn ) a11 x12 2a12 x1 x2 2a13 x1 x3 2a1n x1 xn
2 a22 x2 2a23 x2 x3 2a2 n x2 xn
若取
a ji aij
则
2 ann xn
f ( x1 , x2 , , xn ) a11 x12
4
2011/3/13
2.2 弹性力学基础 关于弹性力学 五个基本假定 外力和内力 应力、应变、位移 指标记法和求和约定 平面问题基本方程及边界条件 三维问题基本方程及边界条件
关于弹性力学
弹性力学是研究弹性体在约束和外载荷作用 下内力和变形分布规律的一门学科。
力学学科各分支的关系
正定二次型:设
an1 xn x1 an 2 xn x2 an 3 xn x3 a x
f ( x1 , x2 , , xn ) xT Ax 为实二次型,如果对于
f xT Ax 0
A: 正定矩阵
任意的非零实向量X,都有
关于正定矩阵
三大类基本方程 在弹性力学中针对微小的单元体建立基本 方程,把复杂形状弹性体的受力和变形分析 问题归结为偏微分方程组的边值问题。 弹性力学的基本方程包括
平衡方程
ab=dx ad=dy
平衡方程:内力和外力的关系 几何方程:应变和位移的关系 物理方程(本构方程):应力和应变的关系
F 0 F 0 M 0
u v w
应变: x y z xy yz zx 应力: x y z xy yz zx
11
2011/3/13
几何方程
x、 y、 z、 xy、 yz、 zx
或
1、 2、 3、 12、 23、 31
du dL
dL dL+du
7
2011/3/13
指标记法和求和约定
与应力的定义类似,物体内任意一点的变形,可 以用六个应变分量表示: x、 y、 z、 xy、 yz、 zx 或 1、 2、 3、 12、 23、 31
正定矩阵是特殊的对称实矩阵 正定矩阵的对角元aii>0 正定矩阵的行列式|A|>0 A为正定矩阵的充要条件是A的所有顺序主 子式皆大于0
二次型的微商
f ( x1 , x2 , , xn ) xT Ax
n
i , j 1
a xx
ij i
n
j
f x 2 a1i xi 1 i 1 a11 a12 a1n x1 f n a a a x f 2 a2i xi 21 22 2n 2 x2 i 1 2 2 Ax x xn an1 an 2 ann f n a x 2 x ni i n i 1 对向量x各元素的偏导数 x
a12 x1 x2 a13 x1 x3 a1n x1 xn a23 x2 x3 a2 n x2 xn
2 nn n
2 a21 x2 x1 a22 x2
a11 a12 a1n x1 a a a x 2n 2 f ( x1 , x2 , , xn ) [ x1 x2 xn ] 21 22 an1 an 2 ann xn T A: 对称矩阵 x Ax
内力—外力作用下,物体内部相连各部分之 间产生的相互作用力。
5
2011/3/13
位移、应力、应变
对变形体受力和变形进行描述的基本变量 位移——物体变形后的形状 应力——物体的受力状态 应变——物体的变形程度
位移
位移就是位置的移动。物体内任意一点的位 移,用位移在x,y,z坐标轴上的投影u、v 、w表示。
x y o
9
2011/3/13
几何方程
x yx x y bx 0 y xy b 0 y x y x xy x y bx 0 y yx b 0 y x y
力学学科 中学力学 理论力学 材料力学 结构力学 弹性力学 弹塑性力学 研究对象 质点 质点系及刚体 简单变形体(构件) 数量众多的简单变形体 任意变形体 任意变形体 特征 无变形 无变形 小变形 小变形 小变形 任意变形
五个基本假定
外力和内力 体力—分布在物体体积内的力,例如重力和 惯性力。 面力—分布在物体表面上的力,例如接触压 力、流体压力。
x 1 y 1 2 y y x E 1
x
1 E
2
y xy
x
1 0 x 1 0 y 1 E xy 0 0 2 1
6
2011/3/13
一点的应力状态
无穷小正六面 体,六面体的各 棱边边平行于 坐标轴
第一个下标表示应力的作用面,第二个下标表示 应力的作用方向。 正应力由于作用表面与作用方向垂直,通常用一 个下标。 应力分量的方向定义 :
如果某截面上的外法线是沿坐标轴的正方向,这个截面 上的应力分量以沿坐标轴正方向为正; 如果某截面上的外法线是沿坐标轴的负方向,这个截面 上的应力分量以沿坐标轴负方向为正。
连续性:无空隙,能用连续函数描述 均匀性:各个位置物质特性相同 各向同性:同一位置的物质各个方向上具有相同 特性 线弹性:变形和外力的关系是线性的,外力去除 后,物体可恢复原状 小变形:变形远小于物体的几何尺寸,建立基本 方程时可以忽略高阶小量。
分布力:连续分布在表面某一范围内 集中力:分布力的作用面积很小时的简化
按一般写法: 用指标记法,则为
a x
j 1 ij
3
j
bi ,
(i 1, 2,3)
弹性体在满足一定条件时,其变形和应力的 分布规律可以用在某一平面内的变形和应力 的分布规律来代替,这类问题被称为平面问 题。 平面问题可分为平面应力问题和平面应变问 题。
aij x j bi (指标变化范围为1,2,3)
张量指标形式:
矩阵[D]称为二维平面应力状态下的弹性矩阵
10
2011/3/13
边界条件
位移BC
o x
ds
F F
x y
0 0
力 BC
y
外法线n的方向余弦 l=dy/ds m=dx/ds
张量指标形式:
三维问题基本方程及边界条件
可以将平面问题的基本方程推广到三维问 题。基本变量如下:
位移:
平衡方程
z
y
z
dz
dz O
yz
dx dy y
dx dy
y
(a)
x
O
自由指标:表达式每一项中只出现一次的下标 ,如σij ,其中i,j为自由指标,可以自由变化。三 维问题中, i,j的变化范围为1,2,3,分别和直角 坐标系三个坐标轴x,y,z对应。 重复指标(哑指标):表达式的每一项中重复 出现的下标,如aijxj=bi ,j为哑指标。 求和约定:哑指标意味着求和。
弹性体受外力后,各点都要产生位移。在直角坐标中的分 量为u,v,w,位移是坐标的单值连续函数。 弹性体受外力后,各点都要产生应变,它们也是坐标的单 值连续函数。
{d } {u v w}T
应 力 — 物体内某一点的内力
F3
N A
应力S在其作用截面上的法向 分量为正应力σ,切向分量称 为剪应力,用τ表示。
1
2011/3/13
2.1 矩阵算法 线性方程组的表示 行向量和列向量 矩阵加、减、乘法运算 矩阵的转置、对称矩阵、单位矩阵 矩阵行列式 矩阵求逆 矩阵的微分和积分 正定矩阵(正定二次型)
线性方程组的表示
求解方法:高斯消元法、迭代法
行向量和列向量
矩阵加、减、乘法运算
u x x v y y u v xy y x
张量指标形式:
习惯上
张量指标形式:
bi
单位体积力
物理方程
E
平面应力问题:
1 x y E 1 y y x E
平面应变问题:
x
应变
剪应力互等
xy yx , yz zy , zx xz
物体内任意一点的应力状态可以用六个独立的应 力分量来表示
物体的形状改变可以归结为长度和角度的改变。 各线段的单位长度的伸缩,称为正应变,用ε表 示。 两个垂直线段之间的直角的改变,用弧度表示, 称为剪应变,用γ表示。
进度安排 10 材料非线性问题 11 几何非线性问题 12 热传导问题 13 有限元Fortran程序设计 14 ANSYS有限元软件 期末考试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矩阵算法 弹性力学基础 泛函和变分法 最小势能原理 Ritz法 虚位移原理 微分方程的等效积分形式 加权余量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