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迅《拿来主义》课文全解

合集下载

《拿来主义》 赏析

《拿来主义》 赏析

《拿来主义》赏析(一)鲁迅先生的《拿来主义》一文,写于1934年6月4日。

对文学遗产的批判继承问题,是鲁迅一直非常注意的一个重大问题。

他的观点最早偏重于对某些顽固派吹捧“国粹”的批判,接着也批判过一味崇洋、西化的论调。

这在当时,他的批判都有针对性,是针对着全盘继承论和全盘否定论两个极端的。

两个极端当然都不对,反对走这两个极端,如能以辩证唯物论和历史唯物论的观点为指导,另外探索正确的道路,本来完全有可能,但由于缺乏“沉着,勇猛,有辨别,不自私”的精神、态度和能力,不少人反而彷徨,甚至害怕起来了,对文学遗产采取了不敢接触,不敢择取的态度。

其中,也有一些是主张革新,要求创新的进步人物。

在他们看来,不向文学遗产拿点东西,照样可以创造出新文化、新文艺来,仿佛革新与继承是没有什么关系,更没有必然关系的。

正是针对着这种新情况,新问题,也怀着不可抑止的激情,写了这篇《拿来主义》。

这篇文章中的基本观点,虽然在他成于此文前后的其他文章中也有所表现,但都不如此文表现得集中、全面而且形象生动。

为了更详细地理解他这篇文章,我们有必要参看他其他一些文章。

不过此文的确是他讨论文学遗产批判继承问题的一篇最重要、最深刻的文章。

虽已过去了半个世纪,今天读时仍觉得虎虎有生气,充满着科学价值与革命精神。

因为半个世纪来,被他在这篇战斗檄文里指责为“孱头”,怒骂为“昏蛋”,鄙夷为“废物”的人仍不断出现。

他把不敢接触,不敢择取的人指责为“孱头”。

他把全盘否定论者,要放火烧光遗产的家伙怒骂为“昏蛋”。

他把全盘继承论者,大吸剩下的鸦片者鄙夷为“废物”。

他主张:“首先是不管三七二十一,‘拿来’!”拿来之后,“我们要或使用,或存放,或毁灭”。

为什么应该这么办很清楚:“没有拿来的,人不能自成为新人,没有拿来的,文艺不能自成为新文艺。

”而为了要做到这一点,他要求从事这一工作,“首先要这人沉着,勇猛,有辨别,不自私”。

二大家知道,鲁迅早期曾非常尖锐地抨击过“国粹”。

鲁迅《拿来主义》课文全解

鲁迅《拿来主义》课文全解

鲁迅《拿来主义》课文全解鲁迅《拿来主义》课文全解《拿来主义》课文全解★课文整体感悟一、理清思路全文可以划分为四个部分。

第一部分着重揭露“送去主义”在学艺上的表现及其鼓吹者的媚外行径,与一味“送去”针锋相对,提出“拿来”。

第二部分着重揭露送去者与“送来”者的奴才主子关系,辨明“抛来”与“抛给”的不同,提出“拿来主义”。

第三部分着重揭露“送来者”的真面目,划清“拿来”与“送来”的界限,提出“拿来主义”的要旨。

第四部分批判对待文化遗产的三种错误态度,指出“拿来主义”者对待文化遗产应是“占有”“挑选”和创造,最后得出结论。

可以看出,作者在第一部分着重批判“送去”;第二部分深入批判“送去”,着重批判“送去”和“送来”者的奴才主子关系;第三部分着重批判“送来”。

这三个部分以破为主,批判逐层深入。

其中第三部分列举“送来”的货色与第一部分列举“送去主义”在学艺上的表现相呼应,文章从“送去”“送来”两个角度证明实行“拿来主义”的必要性,也便于读者对“送去”“送来”加以比较。

文章的前三个部分破中有立。

第一部分提出“拿来”,第二部分提出“拿来主义”,第三部分阐述“拿来主义”的要旨,完整地提出了论点。

文章的第四部分,以立为主,立中有破,对“拿来主义”作了正面的分析,对论点用比喻进行正面的、直接的、具体的阐述。

二、领悟内容在本文中,作者把批判继承文化遗产这个重大问题,精当地概括为“拿来主义”。

1.“占有”,即“不管三七二十一,‘拿来!’”作者批判了那种在旧的遗产面前吓破了胆、无所措手足的“孱头”,也批判了那种为表示自己的“左”而故意毁坏遗产的“昏蛋”,为正确地批判继承文化遗产扫除障碍。

2.“挑选”,即“运用脑髓,放出眼光,自己来拿!”作者认为,文化遗产可以分为三种:有益无害的,要“拿来”,而且“使用”;既有毒素又有用处的,要吸取、使用它有用处的方面,清除它有害的方面;人民根本不需要的,原则上加以“毁灭”。

总之,根据人民的利益,“或使用,或存放,或毁灭”。

拿来主义课文解析

拿来主义课文解析

《拿来主义》是现代文学家鲁迅的一篇杂文,这篇文章主要通过嬉笑怒骂、妙趣横生的语言形式,表现一种抨击时政、挑战强权的思想,一种论析文化、洞悉历史的胆识。

文章首先针对国民政府崇洋媚外、出卖民族文化遗产的投降主义,以及革命文艺阵线内部的两种错误倾向,即割断历史、全盘否定的“左”倾错误和拜倒在洋人脚下、主张全盘吸收的右倾错误。

然后提出要实行“拿来主义”,即批判地继承文化遗产。

在文章中,鲁迅先生认为对待中外文化遗产的态度应是“拿来主义”,即以宽阔的胸怀汲取外来文化中有益的东西,用于改造我们自己的文化,使中国文化不断丰富和发展。

他强调“运用脑髓,放出眼光,自己来拿”,即要有独立思考和自主选择的能力。

同时,鲁迅先生也指出对待外来文化应该把有益的拿进来,有害的赶出去。

他以“大宅子”比喻外来文化,认为其中既有有用的东西,也有鸦片等害人的东西。

因此,应该把有用的东西拿来,把有害的东西赶出去。

此外,鲁迅先生还强调“送去”之外,还得“拿来”,是一种双向交流。

他主张既要送去中国文化的精华部分,也要从外国文化中拿来有益的东西。

总的来说,《拿来主义》是一篇思想深刻、见解独特、锋芒毕露、咄咄逼人的杂文。

它不仅揭露了帝国主义的侵略本质和反动派的无耻卖国罪行,也阐明了对待中外文化遗产的态度应是批判地继承。

这篇文章被选入多个课本中,对于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和思想认识水平都有很大的帮助。

拿来主义 文本分析

拿来主义 文本分析

《拿来主义》文本解读姓名:杨翠瓶学号:200802441032班级:2008级10班《拿来主义》是鲁迅先生写于1934年6月4日的,最初发表在6月7日《中华时报》副刊《动向》上的一篇杂文,署名霍冲,后由作者编入《且介亭杂文》。

先生主要时通过论述来阐明我们面对外来文化及中国古典传统文化应持怎样的态度。

但是思想上的深度并不是我们此次分析的重点。

正如郑桂华老师所言,“我想应该考察我们为什么要学《拿来主义》,学生为什么喜欢《拿来主义》,是因为‘拿来’的思想深刻、观点独创吗?当然不是。

其实,鲁迅的的《拿来主义》写于20世纪30年代,其‘拿来’思想并没有超越前辈魏源、林则徐等人的‘师夷长技以制夷’,蔡元培的‘兼容并包’的主张和‘洋务运动’的实践;如何对待外来文化的问题,甚至早在李斯的《谏逐客书》、赵武灵王的‘胡服骑射’里就已经基本说清楚了。

再退一步说,我们要学习这样的思想,到政治课、历史课上去学也许会更好,为什么要通过语文来学呢?我们喜欢鲁迅的这篇文章,更主要的不是因为思想深刻,而是因为他的‘表达方法’与众不同。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看到的是文学家的鲁迅,更精确一点说,时杂文味的鲁迅。

因此‘形象说理’、‘个性表达’才是《拿来主义》主要的‘语文价值’。

”这才是我们应该注意的。

现在中学生在学习语文时有“三怕”,其中“一怕”就是“怕周树人”。

显然鲁迅先生的文章向来都是“教师难教,学生难学”的。

那怎样来解决这两难,便是中学语文教师不断思索探寻的。

而夏发祥先生在《莫怕周树人》一文中就提出了一些鲁迅作品的教法,他认为应该注意三方面:一是长文短教,找出一个中心点,围绕这个中心点,用几句话概括文章的内容;二是深文浅教,寻找出学生的最近发展区,不必将文章内涵全灌输给学生;三是找准文章的突破口。

要做到这三点最重要的是对文本的深层次解读,只有在完全理解文本的基础上,我们才能够正确地安排教什么和怎么教的问题。

下面我们就从以下几个不同的角度来分析《拿来主义》这篇文章。

拿来主义课文解说

拿来主义课文解说

第十二课拿来主义这篇文章写于1934年6月4日,主要是针对当时对待外来文化的某些错误态度而写的。

这段时期,在对待外来文化的问题上,社会上存在一些错误认识。

一方面,有人采取全盘否定、一概排斥的态度,并急于盲目输出本国的传统文化,以彰显信心,掀起一股文化复古主义的逆流;另一方面,由于帝国主义长期的军事侵略、经济侵略和文化侵略,一些人特别是青年人对外来的东西发生了恐怖,甚至有一种盲目排外的情绪。

1934年5月28日《大晚报》的报道,提到美术家刘海粟、徐悲鸿去国外举办美术展览和梅兰芳准备应邀前往苏联演出的事情,并赋予其“发扬国光”的意义。

《拿来主义》这篇文章,就是鲁迅针对这些现象,对当时思想文化问题的一个发言。

这篇文章既反对无原则地全盘西化的主张,也反对盲目排斥和拒绝接受外来文化的倾向,主张“要运用脑髓,放出眼光,自己来拿”,即“拿来主义”。

鲁迅将如此重大、复杂的问题,举重若轻地用一千五百字就说得明白透彻,阅读时不仅要注意他说了什么,更要注意他是怎么想的,怎么说的。

文章首先将不同现象进行归类,从批驳“闭关主义”“送去主义”“送来”,到确立“拿来主义”的观点,步步深入,破立结合。

这些说法,把如何对待外来文化和传统文化的形形色色的思潮,概括得既简单易懂,又明确醒目。

在清政府奉行“闭关主义”的锁国政策的时候,“自己不去,别人也不许来”,自然就不存在“如何对待外来文化”的问题。

直到鸦片战争,被西方国家用“枪炮打破了大门之后,又碰了一串钉子”,这才在西方文化的强烈冲击之下,被开始反思传统文化的得失,这才有了“如何对待”的问题。

接着从“闭关主义”说到“送去主义”,并借“礼尚往来”一语引出与“送去”相对的“拿来”,使论述的内容向“拿来主义”推进一步。

“送去主义”,“送”的主要是中国的“古董”,后来又加上点“活人”;“送”的目的是“发扬国光”,“顺便到欧洲传道”。

鲁迅敏锐地指出,这样的“送去主义”只是单向地输出,我们并没有按照“礼尚往来”的仪节,要求“拿来”。

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三 第3专题 《拿来主义》课文简析

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三 第3专题 《拿来主义》课文简析

语文
烟枪和 指文化遗产中的旧 留一点作历史的 除了送一点进博物馆之
反面教材,绝大 外,其余的是大可以毁
烟灯
Hale Waihona Puke 形式多数应当清除掉的了
指只供剥削阶级欣
姨太太 赏享用的腐朽的东
西,是纯粹的糟粕
坚决抛弃
大以请她们各自走散为 是
5.第 8、9 自然段,本部分批判了对待文化遗产的几 种错误态度?
[对应考点:理解文章内容]
高效上好每节课 快乐上好每天学
提示:
语文
分析对象
喻义
态度
相关语句
大宅子 指文化遗产
鱼翅 鸦片
指文化遗产中的 精华部分
吸收
只要有养料,也和朋友 们像萝卜白菜一样的吃

只送到药房里去,以供 指文化遗产中精
批判地 治病之用,却不弄“出 华与糟粕互见的
吸收 售存膏,售完即止”的 部分
玄虚
高效上好每节课 快乐上好每天学
要处理好文化遗产我们必须具备哪些品质?⑤实行“拿来主
义”的重要性、迫切性何在? 四、阅读全文,回答下面问题。 7.作者要论说的是“拿来主义”,为什么课文前半部分
写“闭关主义”和“送去主义”? [对应考点:分析论说方法]
高效上好每节课 快乐上好每天学
语文
提示:作者要论说的是“拿来主义”,但它是针对历史和现 实存在的问题提出来的,近代的“闭关主义”必然导致“现在” 的“送去主义”。“送去主义”是一种有往无来的卖国行径,必 然导致国势日弱,被动挨打,从长远看,将造成亡国灭种。因 此,采取与“送去主义”针锋相对的“拿来主义”就刻不容缓。 “送去主义”和“拿来主义”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破”正 是为了“立”,“破”得彻底,“立”得才牢靠。这个问题弄明 白了,作者的思路和文章的结构层次就基本上清楚了。

拿来主义课文精讲

拿来主义课文精讲

拿来主义课文精讲一、章节划分《拿来主义》的段落划分如下:第一部分(第1-4段):揭露批判“送去主义”的实质及其严重后果。

第1、2段揭露国民党政府在学艺(文艺)上奉行“送去主义”的媚外求辱和欺世惑众的可耻行为,主张必须针锋相对,实行“拿来主义”。

第3、4段尖锐地指出“送去主义”的自欺欺人的实质,它必然导致亡国灭种的惨重后果。

第二部分(第5-9段):阐明“拿来主义”的内容,批判在对待文化遗产问题上的错误倾向。

第5段承上启下,提出“拿来主义”。

第6段揭示“送去主义”的危害性,揭示实行“拿来主义”的必要性。

第7段揭示“拿来主义”的含义就是“运用脑髓,放出眼光,自己来拿!”。

第8段批判对待文化遗产的三种错误态度。

第9段阐明实行“拿来主义”应怎样区别对待文化遗产中的精华和糟粕。

第三部分(第10段):总结全文,指出实行“拿来主义”的人应具有的胆识和品质,以及“拿来主义”对于创造民族新文化的重要意义。

以上是《拿来主义》的段落划分,每个部分都紧密相连,共同构成了这篇文章的完整结构。

二、文章赏析《拿来主义》是鲁迅先生的一篇著名杂文,这篇文章以批判继承文化遗产为主题,深入剖析了“送去主义”和“拿来主义”两种态度,提出了对待文化遗产应该采取的正确方法。

文章以接收一所大宅子来比喻批判继承,这个比喻非常生动形象,让人一目了然。

鲁迅通过这个比喻,深入浅出地阐述了理论问题,展示了他的深厚文学功底和敏锐思想。

同时,鲁迅还善于揭露事物的矛盾,他针对“送去主义”提出要“拿来”,又针对“送来”提出“拿来主义”,这种一针见血地触及事物本质的写作方式,让人印象深刻。

在文章中,鲁迅批判了“送去主义”的自欺欺人的实质,指出了它的危害性,并提出了实行“拿来主义”的必要性。

他主张对于文化遗产要“或使用,或存放,或毁灭”,要“占有”“挑选”“创新”,这种辩证的思维方式让人耳目一新。

同时,鲁迅还通过对比“鱼翅”和“鸦片”、“烟枪和烟灯”以及“姨太太”等事物,形象生动地阐述了“拿来主义”的具体含义和方法。

用思维导图法解《拿来主义》

用思维导图法解《拿来主义》

用思维导图法解《拿来主义》
背景:
本文写于上世纪中华民族灾难深重的30年代,国民党反动政府在政治上推行卖国主义政策,在文化政策及其活动上,一些资产阶级买办文人,甘作“洋奴”,极力鼓吹“全盘西化”,完全否定我国的文化传统。

在革命阵营中,一些同志在如何对待文化遗产的问题上,存在着种种错误思潮和观念。

针对这些情况,鲁迅凭借自己丰富的知识和建设新文化过程中积累的经验,写下了这篇著名的杂文,回答了如何对待外国文化遗产(也包括民族文化遗产)的立场、态度和方法问题,并富有创新意义地命名为“拿来主义”。

拿来主义课文原文及解析

拿来主义课文原文及解析

拿来主义课文原文及解析拿来主义的原文如下:中国一向是所谓“闭关主义”,自己不去,别人也不许来。

自从给枪炮打破了大门之后,又碰了一串钉子,到现在,成了什么都是“送去主义”了。

别的且不说罢,单是学艺上的东西,近来就先送一批古董到巴黎去展览,但终“不知后事如何”;还有几位“大师”们捧着几张古画和新画,在欧洲各国一路的挂过去,叫作“发扬国光”。

听说不远还要送梅兰芳博士到苏联去,以催进“象征主义”,此后是顺便到欧洲传道。

我在这里不想讨论梅博士演艺和象征主义的关系,总之,活人替代了古董,我敢说,也可以算得显出一点进步了。

但我们没有人根据了“礼尚往来”的仪节,说道:拿来!当然,能够只是送出去,也不算坏事情,一者见得丰富,二者见得大度。

尼采就自诩过他是太阳,光热无穷,只是给与,不想取得。

然而尼采究竟不是太阳,他发了疯。

中国也不是,虽然有人说,掘起地下的煤来,就足够全世界几百年之用,但是,几百年之后呢?几百年之后,我们当然是化为魂灵,或上天堂,或落了地狱,但我们的子孙是在的,所以还应该给他们留下一点礼品。

要不然,则当佳节大典之际,他们拿不出东西来,只好磕头贺喜,讨一点残羹冷炙做奖赏。

这种奖赏,不要误解为“抛来”的东西,这是“抛给”的,说得冠冕些,可以称之为“送来”,我在这里不想举出实例。

我在这里也并不想对于“送去”再说什么,否则太不“摩登”了。

我只想问问:既然不想自己的子孙继续生活于蛮荒之中,则对于给予我们的文化的礼物——不管是已经接受的还是将要接受的——我们都不应该像尼采所说的那样,“只是给与,不想取得”,是否更妥当一些?是不是更符合科学发展的规律?拿来主义是鲁迅先生的一篇著名杂文,其主旨在于探讨如何对待外来文化和传统文化的问题。

下面将从引子、破题、主体、深入、实例和结论等六个方面进行解析。

1. 引子鲁迅先生在文章开头以一个“送去主义”的例子,引出了外来文化与传统文化之间的矛盾和冲突。

他指出,中国人一味地追求西方文化,而忘记了本国文化的本质和特色,这样下去将会导致本国文化的消失。

高中语文《拿来主义》内容梳理

高中语文《拿来主义》内容梳理

拿来主义一、关于课文杂文是鲁迅的《拿来主义》。

这是一篇传统课文,阐述对文化遗产的批判继承问题。

虽然这篇杂文写于上世纪30 年代,但今天读来依然觉得有很强的针对性和现实意义,充满着科学价值与革命精神。

因为70 年来,被这篇战斗檄文指责为“孱头”,怒骂为“昏蛋”,鄙夷为“废物”的人仍不断冒出来。

这篇课文精巧的构思,精彩的比喻,严密的论证,辛辣的讽刺。

二、作者作品鲁迅(1881.9.25—1936.10.19),原名周樟寿(后改名周树人),字豫山,后改为豫才。

发表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时(1918 年5 月)始以“鲁迅”为笔名。

他的著作主要以小说、杂文为主,代表作有:小说集《呐喊》《彷徨》《故事新编》等,散文集《朝花夕拾》(原名《旧事重提》),散文诗集《野草》,杂文集《坟》、《热风》、《华盖集》、《南腔北调集》、《三闲集》、《二心集》、《而已集》等16 部。

鲁迅以笔为武器,战斗一生,被誉为“民族魂”、现代文学的旗帜,是中国现代伟大的无产阶级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被喻为中国的托尔斯泰。

毛泽东评价他是中华文化革命的主将。

“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是鲁迅先生一生的写照。

三、字音识记冠冕miǎn 堂皇礼尚shàng 往来自诩xǔ残羹gēng 冷炙孱càn 头脑髓suǐ蹩bié进玄xuán 虚四、词语积累礼尚往来:礼:礼节;尚:注重。

指礼节上应该有来有往。

现也指以同样的态度或做法回答对方。

冠冕堂皇:形容表面上庄严体面,实际上并非如此。

含贬义。

残羹冷炙:指吃剩的饭菜。

也比喻别人施舍的东西。

孱头:懦弱无能的人勃然大怒:勃然:突然。

突然变脸大发脾气。

五、写作素材1.应以“拿来主义”的方法对待中国传统文明和西方文化。

2.我国伟大的思想家和文学家鲁迅先生是尊师的典范。

鲁迅经常写信给启蒙老师寿镜吾先生,表示问候和敬意,从日本留学回国后也专程去拜访他。

示范课《拿来主义》——鲁讯

示范课《拿来主义》——鲁讯

第一部分:


送去 —— 主动送去,媚外求荣,贻害子孙 送来 —— 被动接受,没有选择,大受其害 因为送去、送来都不好,所以只能拿来 (因果论证)

◎第7段的“运用脑髓,放出眼光,自己来拿” 怎么理解?
主见; “放出眼光”指要看得清,有辨别力; “自己来拿”指要有选择,自己拿。
喻腐朽淫糜 的封建文化
一言以敝之,“拿来主义”者对待文化遗产是 吸取精华, 剔除糟粕! :
思考:
文章结尾共有五个句子组成,如果这五句话是五个问题的答案, 应提哪五个问题?“拿来”的最终目的是为了什么?
问题设计 (1).对待文化遗产 :,我们应该怎么办?
(2).怎样“拿来”? (3).“拿来”有何意义? (4).怎样才能“拿来”? (5).“拿来”的最终目的是什么?
反语: • “活人替代了古董,我敢说,也 可以算得显示一点进步了。” • “能够只是送去,也不算坏事情 ,一者见得丰富,二者见得大度 。”
讽刺: • 几位“大师”,“捧着几张古画 和新画,在欧洲一路地挂过去, ”叫做“发扬国光”
• 诙谐中见讥讽 ,憎恶溢于言 表
语言揣摩
分析下列语句,体会本文的语言特色。
1、活人代替了古董,我敢说,也可以算得显出一点进步了。 “进步”实为倒退——反语 2、还有几位“大师”们捧着几张古画和新画,在欧洲一路的挂 过去,叫做“发扬国光”。 一 “捧”一“挂”,既写出了他们的媚外求荣的丑态,又写 出了他们的寒伧。 3、一者见得丰富,二者见得大度。 讽刺了某些不切实际的幻想和可笑的自诩。 4、尼采究竟不是太阳,他发了疯。 与送去主义类比,进行揶揄与嘲讽
《拿来主义》 鲁迅
背景介绍
当时上海《文学》月刊正在讨论如何对待“文学遗 产”问题,在讨论中存在着“全盘肯定”和“全盘否 定”两种错误倾向。鲁迅感到,由于帝国主义的侵略 和反动政府的媚外,造成了民族文化的严重危机。针 对这些情况,鲁迅写了两篇文章。一篇是《论“旧形 式的采用”》,阐明正确对待古代文化遗产的态度; 一篇是《拿来主义》,着重阐明了如何正确对待外国 文化的问题。(题旨)

《拿来主义》

《拿来主义》

杂文的特点


诙 谐 幽 默
写 法 灵 活
篇 幅 短 小
寓 理 深 刻
生 动 形 象
迅 速 及 时
写作背景
清朝政府实行“闭关主义”,其结果是落后 挨打;鸦片战争以后,清朝政府和北洋军阀 奉行卖国政策即“送去主义”;国民党反动 政府继承他们的衣钵,政治上投靠帝国主义, 经济上以至文化上继续实行“送去主义”。 当时在文化工作者中间,在对待外国文化问 题上,存在两种错误认识,概括起来,就是 “全盘否定”和“全盘西化”。 针对这些错误认识,鲁迅写了这篇文章,提 出了“拿来主义”的口号,阐明了对待外国 文化的正确态度。
第三部分(第10段):总结全文,指出实行“拿来主义” 的人应具有的识和品质,以及“拿来主义”对于创造 民族新文化的重要意义。
◎“抛来”和“抛给”有何区别?

抛来指把无用的东西抛弃掉,或者无代 价地送人或施舍,一般不怀有什么不良 的动机或目的。 抛给指有目的的、带恶意的输出。
研读第二分:
理解“拿来主义”的主张,领 会运用形象的比喻阐明抽象的深刻 的道理的写作方法。
对待外来文化的错误态度
种类 孱头 昏蛋
废物
表现
实质
怕被染污徘徊不敢 害怕继承拒绝借鉴, 走进门 逃避主义
勃然大怒放一把火 盲目排斥,虚无主义, 烧光 左派幼稚病患者
欣欣然蹩进卧室大 崇洋媚外全盘西化, 吸鸦片 投降主义
喻体
鱼翅 鸦片
本体
外国文化中的精华部分 外国文化中精华和糟粕共存的部分
烟枪和烟灯 外国文化中没有使用价值但适当保 存一点可以作反面教材的部分 姨太太 外国文化中反动腐朽应该完全摒弃 的部分

思考
课文的第5段在文章中起什么作用? 简要说说:前面4段讲的什么问题?后面5段 讲的什么问题? ◎第5段是过渡段,它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 ◎前面4段,揭示什么是“送去主义”及实行 “送去主义”的危险性;后面5段,论证什 么是“拿来主义”及为什么要实行“拿来 主义”。

鲁迅《拿来主义》原文及鉴赏

鲁迅《拿来主义》原文及鉴赏

鲁迅《拿来主义》原文及鉴赏《拿来主义》是鲁迅先生在1923年创作的一篇文章。

本文以拿来主义为标题,探讨了当时中国的知识分子的思想动向,并对这种思想进行了深刻的批判。

以下是《拿来主义》的原文及鉴赏。

《拿来主义》原文:我们现在有些文人,就叫做拿来主义的。

凡所见所闻,索性只是拿来,模仿一下,修改一改,就用。

其结果,而使他们有了聪明伶俐的名气。

似乎总在他们口口相传中获得一种美丽的力量,忽然而然,成了一股潮流。

我身为文科出身的人物,又生在中国之绝世的困境之时,未免饱以异闻足以悲悯的情感,彷佛没有依靠了。

我三四十年的在都市的生活里,可惜一切信心,除非是自己培养出来的,总有那么亮人的希望,又因而总有一些可怕的日子。

我和江湖比较过,我赞美巫山奇女子和古人中各色丑恶之徒,皆只发表个人的高尚或光荣。

一点尊严像江湖,没有。

但我不赞美拿来主义。

原因何在呢?恐怕命的最后一字已写在揭不破但却又总要破的这个“理”上,虽然没有斧凿破的恐怕。

古人积累的涌泉,所闻到的蛙声,所见的山光,一时一时局外流人,如苍飛赴耕者之去留间,没有一个真正觉察它们悲愉、恶俗,乖激、暗妩、浅薄、深动,真实地接触它们的地方。

在那新的illumination,但是没有它们,就不见这一奇丽之势。

应该到现在为止!这一种拿来主义横暴跋扈了将近一世纪了。

它几乎赶尽了《杂剧》的曹郎、鲁人。

其陆用的,凡实事一概抄写,仿佯,顺风行舵;其海用的,凡希奇的新鲜的情调,一切请款,小册子,皆取之不穷。

其至繁艳而又巫山,但因它的原则,终究那么嘲笑着自己。

拿来主义只是来拿来,来当覆盆草的,知道为什么么?那是因为中国的文学是一个漩(xuan)涡,在其中,谁要去批判呢?何况,中国现成的东西却太质脆,失了尊严;到了这个时势,人们那么需要哥的笑,怎么去批判拿来主义呢!所以拿来主义可以长存。

所以吗,拿来主义终于有了重要的担子哪!只有拿走的东西才有赏值,否则不过只是碑石之类的——《拿来主义》鉴赏:《拿来主义》是鲁迅先生对当时中国知识分子的思想状况进行了深入探讨和犀利批判的一篇文章。

拿来主义课文梳理

拿来主义课文梳理
2. 类比论证。
- 用尼采自诩为太阳,结果发了疯类比只“送去”不“拿来”的危害,形象地说明“送去主义”的不可取,增强了论证的说服力。
3. 比喻论证。
- 在阐述对待文化遗产的态度时,把文化遗产比作大宅子,把文化遗产中的不同部分分别比作“鱼翅”“鸦片”“烟枪和烟灯”“姨太太”,生动形象地阐明了“拿来主义”者应如何对待文化遗产的不同部分,使抽象的道理变得通俗易懂。
- 第4段:指出“送去主义”的严重后果是使我们的子孙后代没有东西可送,只能讨残羹冷炙做奖赏。
2. 第二部分(第5 - 9段):阐明“拿来主义”
- 第5段:承上启下,提出“拿来主义”。指出“送去”之外,还得“拿来”,是为“拿来主义”。
- 第6段:通过“譬如”的比喻论证,批判对待文化遗产的三种错误态度:
- 对“鱼翅”(文化遗产中的精华部分),像萝卜白菜一样吃掉,即吸收、采用。
- 对“鸦片”(文化遗产中精华与糟粕并存的部分),送到药房里去,以供治病之用,即批判地吸收。
- 对“烟枪和烟灯”(文化遗产中的旧形式,基本是糟粕部分),除了送一点进博物馆之外,其余的是大可以毁掉的,即只保留一点作为历史的见证,其余的加以抛弃。
四、语言特色。
1. 幽默犀利。
- 如“还有几位‘大师’们捧着几张古画和新画,在欧洲各国一路的挂过去,叫作‘发扬国光’”,“捧”“挂”等词语,生动地描绘出“送去主义”者的丑态,“发扬国光”则是反语,辛辣地讽刺了他们的媚外行径。
2. 形象生动。
- 文中大量运用比喻、类比等手法,使文章语言形象生动。如将文化遗产比作大宅子的一系列比喻,把复杂的文化遗产问题阐述得清晰明了,让读者易于理解。
- 一是“孱头”式的逃避主义,怕被染污,徘徊不敢走进门。
- 二是“昏蛋”式的虚无主义,勃然大怒,放一把火烧光。

[整理版]高中语文《拿来主义》课文精讲新人教版必修4

[整理版]高中语文《拿来主义》课文精讲新人教版必修4

人教版必修四《拿来主义》课文精讲【课文背景知识】著名作家冯骥才先生到法国访问,在一次欢迎宴会上,外国记者接二连三地向他提问。

其中一位记者问:“尊敬的冯先生,贵国改革开放,学习西方资产阶级的东西,你们就不担心变成资本主义吗?”冯先生回答:“不!人吃了猪肉不会变成猪,吃了牛肉不会变成牛。

”他幽默机智的回答,博得满堂喝彩。

是的,我们学习资本主义的东西,不会变成资本主义,同样,继承文化遗产时,只要我们坚持正确的原则,就一定能够有助于新事物的发展,这个原则就是鲁迅先生主张的“拿来主义”。

那么,什么是“拿来主义”,为什么要实行“拿来主义”呢?让我们一起走进课文,共同寻找答案吧。

【重点难点讲解】重点讲解问题1课文前半部分主要论述什么?和“拿来主义”有什么关系?点拨课文前半部分主要批判“送去主义”,为正面提出“拿来主义‟作铺垫。

问题2课文1—4段,作者是从哪些方面对“送去主义”进行批判的?点拨指出它的来源——闭关主义;表现——送古董,送画,送梅兰芳博士;实质——媚外;危害——讨残羹冷炙(经济衰败)、任凭“抛给”(丧失主权)。

问题3在批判“送去主义”前,为什么先谈“闭关主义”?试结合背景谈谈二者之间的关系。

点拨“闭关主义”是指清政府的闭关锁国、抱残守缺。

而“送去主义”则是指国民党反动派的媚外求荣、欺世惑众。

都是对外政策,虽形式不同,实质却相同,都不利于民族文化的创造和发展。

其结果必然使中国人民陷入被侵略、被奴役的悲惨境地。

问题4对“送去主义”,作者进行了辛辣的讽刺,阅读课文,找出这些语句,结合语境,联系历史背景,揣摩其感情色彩。

点拨①“还有几位…大师‟们捧着几张古画和新画,在欧洲各国一路的挂过去,叫作发扬国光。

”“捧”“挂”两个惟妙惟肖的动作描写,极尽奚落意味。

而“发扬国光”则是反语,实为“送去”,即媚外求荣。

②“……也可以算得显出一点进步了。

”反语,实为“倒退”。

③“……一者见得丰富,二者见得大度。

”“丰富”本指物品多,“大度”本指气度宽宏,毫不计较。

拿来主义课文解析

拿来主义课文解析
拿来主义
--鲁迅
作者简介:
鲁迅,原名周树人,浙 江绍兴人,我国现代伟大的
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
他一生有大量的创作,对我
国现代文学的发展有巨大的
影响。作品主要有:
杂 文 集:《华盖 集》、《坟》、《南腔北调集》
《二心集》、《而已集》、《且介亭杂文》
短篇小说集:《呐喊》、《徬徨》、 《故事新编》
散 文 集:《朝花夕拾》
是:
先占后挑.
思考讨论
文章最后一段,作者总结了“拿来主义”者 对待文化遗产的三种态度和“拿来”的四个条件, 请分别加以说明。
思考讨论
使用——直接学习 存放——化害为利 毁灭——完全摒去
沉着 有辨别 人才能成为新人 勇猛 不自私 文艺才能成为新文艺
拿来主义者 必备的条件
( 沉着 ) (勇猛 ) (有辨别) (不自私)
该段作者用了十个比喻。作者先用两个比喻,从“积土”、“积水”推论到 人的“积德”,正面论述积累的作用,说明学习上的成就是不断积累起来的。 接着又用“不积跬步”、“不积小流”两个比喻从反面说明如果不积累就不 能达到远大目标。说明学习要积累。下面就分两层说明如何做到积累。作者 用四个比喻正反对照:先用“骐骥”、“驽马”对比,说明主观条件的好坏, 不是学习的决定因素,坚持不懈才是学好的关键;又用“锲而不舍”,“锲 而舍之”对照,说明只有坚持不懈、持之以恒,才会有所成就。说明做到积 累就要坚持不懈。最后一个层次,作者又用蚓和蟹两个比喻正反对照,说明 做到积累还要专一。后面两个层次说明:做到积累的两点保证,两者缺一不 可。
(4).文章结尾共有五个句子组成,如果这五句话是五个
问题的答案,应提哪五个问题?“拿来”的最终目的是为了 什么?
问题(1)

精品文档 (156)《拿来主义》课文解读

精品文档 (156)《拿来主义》课文解读

(1)中国一向是所谓“闭关主义①”,自己不去,别人也不许来。

(①闭关主义:指清朝政府奉行的闭关自守政策。

)[用形象通俗的语言,概括了闭关主义的特征。

“一向”二字,突出了它由来己久和顽固不化。

]自从给枪炮打破了大门①之后,又碰了一串钉子②,到现在,成了什么都是“送去主义”了。

(①给枪炮打破了大门:指1840年的鸦片战争。

②碰了一串钉子:指鸦片战争以后,清政府与英、法、俄、日、美、德、意等列强相继签订的一系列丧权辱国的不平等条约。

)[“给枪炮打破了大门”“碰了一串钉子”,由借代、比喻构成的形象语言,既揭露了闭关主义造成的后果,又揭示了送去主义产生的原因,腐败无能的政府从一个极端跳到了另一个极端。

“到现在”,即1934年,国民党反动当局当权;“什么”,即全部、所有都“送”了出去,暗讽国民党反动政府彻头彻尾的卖国主义本质。

]别的且不说罢,单是学艺①上的东西,近来就先送一批古董到巴黎去展览②,但终“不知后事如何”;还有几位“大师”们捧着几张古画和新画,在欧洲各国一路的挂过去,叫作“发扬国光”③。

(①学艺:泛指学术文艺。

②送一批古董到巴黎去展览:指当时国民党政府在巴黎举办的中国古典艺术展览。

③“发扬国光”:1932年至1934年间,美术家徐悲鸿、刘海粟曾分别去欧洲一些国家举办中国美术展览或个人美术作品展览。

“发扬国光”是1934年5月28日《大晚报》报道这些消息时的用语。

)[此句紧承上句而来,上句撒了开去,说“什么都是‘送去主义’”,送白银、送土地,送主权,这一句则是收回来,归到“学艺”这个本文议论的中心。

“几位”、“几张”说明大师不多,作品极少,寒碜可怜。

“捧”字颇富深意,活画出“大师”们毕恭毕敬,谄媚讨好的奴性心理。

“一路的挂过去”,讽刺这些“大师”好似江湖上卖狗皮膏药的郎中,自吹自擂、招摇过市、到处拍卖的可怜相。

引用“发扬国光”则是顺手讽刺国民党反动政府不以为耻,反以为荣的丑恶嘴脸。

简简单单的一句话,用精炼、传神的动词,恰如其分的修饰语和限制语,惟妙惟肖地刻画出国民党政府卑躬屈膝,崇洋媚外的奴性和媚态。

拿来主义鲁迅原文

拿来主义鲁迅原文

拿来主义鲁迅原文篇一:高一语文拿来主义1●备课资料一、课文析读《拿来主义》:议论文的典范《拿来主义》是杂文的典范,也是议论文的典范。

层次繁密,思路开阔。

文章无论是批判错误主张还是阐述正确观点都涉及众多的内容,而这些内容并不处于同一思维层面,至少处于以下四个层面:“拿来主义”与“闭关主义”“送去主义”相对立,“拿来主义”中的“拿来”与“送来”相区别,这是第一个层面的对比。

对待外国文化的正确态度与各种错误态度的对比以及“抛来”与“抛给”的区别是第二个层面的对比。

对待不同类型的外国文化分别采取不同的做法属于第三个层面的对比。

对“鱼翅”不“抛在路上”,而是“吃掉”;对“鸦片”“不当众摔在毛厕里”,而是“送到药房里去,以供治病之用”,是第四个层面的对比。

文章就是这样,通过一层深过一层的对比,将道理论述得极为透彻。

逻辑严密,说理辩证。

鲁迅先生在论述“拿来主义”的过程中,对于许多易混淆的概念、可能存在的误解以及也许会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的倾向都加以辨析,真可谓滴水不漏。

例如,在论述到“送去主义”会使后代在佳节大典之际只能“讨一点残羹冷炙做奖赏”时,将“抛给”与“抛来”做了区分。

其言下之意是:“抛来”是没有目的的,不会有附加条件;而“抛给”是有目的的。

在谈到“连清醒的青年们,也对于洋货发生了恐怖”的时候,特别强调“那是‘送来’的,而不是‘拿来’的。

”这就揭示了表面上看都是“来”的东西实质并不相同:一是帝国主义为了赚钱而不顾我国利益的倾销,一是我们为了发展自己选取对自己有用的东西。

这样严格的区分、严密地论证,就使文章具有了强大的逻辑力量。

详略得当,针对性强。

文章有的地方惜墨如金,如对于“闭关主义”只是一笔带过,对于“拿来”与“送来”的区别只是点到为止;有的地方用墨如泼,如对于“送去主义”的批判,关于对待外国文化的种种错误态度,“拿来主义”的具体涵义等。

详略的不同处理,体现出极强的现实针对性。

(《语文教学与研究》2019.9,有删节,原作者:阚兴礼、周厚英)二、焦点争鸣为鲁迅的“拿来主义”叫屈于发忻《拿来主义》是鲁迅在三十年代写的一篇有代表性的杂文,也是几十年来我国必选的中学传统语文课文。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鲁迅《拿来主义》课文全解
导读:鲁迅《拿来主义》课文全解《拿来主义》课文全解
★课文整体感悟
一、理清思路
全文可以划分为四个部分。

第一部分(第1~2段)着重揭露“送去主义”在学艺上的表现及其鼓吹者的媚外行径,与一味“送去”针锋相对,提出“拿来”。

第二部分(第3~5段)着重揭露送去者与“送来”者的奴才主子关系,辨明“抛来”与“抛给”的不同,提出“拿来主义”。

第三部分(第6~7段)着重揭露“送来者”的真面目,划清“拿来”与“送来”的界限,提出“拿来主义”的要旨(运用脑髓,放出眼光,自己来拿)。

第四部分(第8~10段)批判对待文化遗产的三种错误态度,指出“拿来主义”者对待文化遗产应是“占有”“挑选”和创造,最后得出结论。

可以看出,作者在第一部分着重批判“送去”;第二部分深入批判“送去”,着重批判“送去”和“送来”者的奴才主子关系;第三部分着重批判“送来”。

这三个部分以破为主,批判逐层深入。

其中第三部分列举“送来”的货色与第一部分列举“送去主义”在学艺上的表现相呼应,文章从“送去”“送来”两个角度证明实行“拿来主义”的必要性,也便于读者对“送去”“送来”加以比较。

文章的前三个部分破中有立。

第一部分提出“拿来”,第二部分
提出“拿来主义”,第三部分阐述“拿来主义”的要旨,完整地提出了论点。

文章的第四部分,以立为主,立中有破,对“拿来主义”作了正面的分析,对论点用比喻进行正面的、直接的、具体的阐述。

二、领悟内容
在本文中,作者把批判继承文化遗产这个重大问题,精当地概括为“拿来主义”。

1.“占有”,即“不管三七二十一,‘拿来!’”作者批判了那种在旧的遗产面前吓破了胆、无所措手足的“孱头”,也批判了那种为表示自己的“左”而故意毁坏遗产的“昏蛋”,为正确地批判继承文化遗产扫除障碍。

2.“挑选”,即“运用脑髓,放出眼光,自己来拿!”作者认为,文化遗产可以分为三种:有益无害的(即“鱼翅”),要“拿来”,而且“使用”;既有毒素又有用处的(即“鸦片”),要吸取、使用它有用处的方面,清除它有害的方面;人民根本不需要的(即“烟枪”“烟灯”和“姨太太”),原则上加以“毁灭”(只留少许送博物馆)。

总之,根据人民的利益,“或使用,或存放,或毁灭”。

对于那种“接受一切,欣欣然的蹩进卧室,大吸剩下的鸦片”的“废物”,即那种“全盘继承”论者,作者投以蔑视和厌恶。

感谢您的阅读,本文如对您有帮助,可下载编辑,谢谢。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