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扬州慢》 姜夔 教学设计
姜夔《扬州慢》优秀教案
教学目的:1、体味怀古伤今,感时伤世的情感2、掌握本词多种表现手法及其作用教学重点:抓词眼“空”“惊”,分析景物特点,引导学生自主体味黍离之悲教学方法:学生主体师生互动自主鉴赏合作交流启发探究教学步骤:一、导入同学们还记得李白的《送孟浩然之广陵》这首诗吗?我们大家一起大声背诵出来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这首送别诗景中有情,表达李白对朋友的深厚情谊题目中的广陵是指哪里呢?扬州扬州曾沿用过广陵、江都、维扬等名称它是我国的历史文化名城之一,素有“淮左名都”之誉扬州自古以来,即为人文荟萃之地, 早在六朝时,就有“腰缠十万贯,骑鹤上扬州”之说鼎盛时期的扬州,春风十里,歌舞升平唐?徐凝《忆扬州》:“天下三分明月夜,二分无赖是扬州”可见扬州盛极一时那么,南宋时期的扬州又是什么样的景象呢?下面,我们就一起跟随南宋后期著名的布衣词人姜夔的的脚步,看看他到扬州后见到了什么?(板书课题) 《扬州慢》姜夔姜夔,字尧章,号白石道人,他是南宋中后期婉约派代表词人,其词词风清空骚雅,超逸空灵姜夔精于书画、擅长音乐、能诗善文,具有多方面艺术才能二、诵读品味1、学生自读,诵读是欣赏诗歌的第一步,下面请大家自读全词,注意品出感情基调,你觉得应该用什么样的语气语调来读?(悲,从哪些句子中读出来的?)2、指名朗读,学生评价,语调、语速、重音和停顿等,作肯定评价,如果有读得不好的地方,可范读一两句3、名家范读,(听录音朗读)听完朗读示范后,你是否深有启发呢?下面请大家再把词作有感情的自由朗诵一次然后我再请一位同学为大家作示范4、学生自读,5、指名朗读,教师评价6、全班齐读三、自主赏析理解品味诗歌,诵读是一个重要手段,通过诵读,大家对本词的感悟又加深一层,下面就请大家谈谈你读本词后的体会吧,你觉得哪些词句深深打动了你呢?它又好在哪里呢?(如语言,修辞,思想,表现手法……)下面我把全班同学按左右分两大组,每组按四人一小组讨论,确定一个发言者,然后用抢答的形式给大家分享本组的赏析成果(回答不完善的同组的同学可以补充)……小结:大家说得非常好,同学们的回答既让我们全面理解了这首词,又让我们接受了一次中国古典诗歌美的熏陶四、整体探究经典的诗歌总是能激起大家的欣赏欲望,下面我们根据大家讨论的内容,从整体上把握全词请大家四人一个小组讨论:1、上下阕给你印象最深的各是哪个字?为什么?(生讨论)上阕:空上阕主要写了扬州城今日的荒凉萧条景下阕:惊下阕主要想象杜牧重游感受及词人心中的悲凉之感情此时此地,此情此景,晚唐诗人杜牧是“重到须惊”,“难赋深情”而姜夔则是实实在在的触目惊心了杜牧尚且如此,我辈情何以堪2、上阕除了写今日扬州的荒凉,还写了什么时期扬州的景象?景物特点如何?板书:今日萧条昔日繁华上片由“名都”、“佳处”起笔,却以“空城”作结,对比鲜明,有昔盛今衰之感3、造成今日萧条的原因是什么?“胡马窥江”,南宋初年,金兵屡次南下,扬州遭惨重破坏本词作于孝宗淳熙三年(1176),这时距完颜亮南侵(1161)已有十五年,但扬州城依旧是四顾萧条,一片残破4、正因为昔日繁华的扬州如今一片萧条景象,作为一个关心国家前途的词人,由此牵动了诗人无尽的思绪,那么下片抒情,诗人抒发了什么情感?(联系小序及课文注释)姜夔在沉痛的叹息声中抒发了他对战争的厌恶与痛恨,也表达了对遭遇战乱的人民的同情,对昔日繁华的追忆和怀念,对今日山河残破的哀思板书:厌恶战争感慨今昔五、再读诗歌只有爱读多读善读优秀的词作,才能从古代文化传统中吸取丰厚的营养最后,在音乐声中,请大家跟我一起大声地饱含感情地诵读诗歌,体会词人的深沉感悟六、拓展延伸我们知道,南宋的文人中,把家国忧患作为创作的主旋律的,主要有辛弃疾和陆游,请回忆辛弃疾的《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体会这两首词风格、情感的不同(生讨论)一个豪放雄浑慷慨激昂一个含蓄婉转清幽冷隽一个为国土沦丧却报国无门而悲愤一个因遭遇战乱致繁华尽去而感伤(如有时间,自由背诵) 附板书设计扬州慢姜夔上阕下阕景情空惊今日萧条厌恶战争昔日繁华感慨今昔。
《扬州慢/姜夔》教学设计(黑龙江县级优课)语文教案
《扬州慢/姜夔》教学设计(黑龙江县级优课)语文教案第一章:课程导入教学目标:1. 引导学生了解《扬州慢》的背景知识,激发学生对诗词的兴趣。
2. 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和文学作品的热爱。
教学内容:1. 教师简要介绍姜夔及其创作背景。
2. 教师分享《扬州慢》的题目背后的意义。
教学活动:1. 学生自主阅读《扬州慢》原文。
2. 教师提问,引导学生关注诗词中的情感和意境。
教学评估:1. 观察学生在阅读过程中的兴趣和参与度。
2. 记录学生在讨论中的发言和思考。
第二章:诗词解析教学目标:1. 帮助学生理解《扬州慢》的诗意和情感。
2. 培养学生对诗词语言和意象的鉴赏能力。
教学内容:1. 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诗词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
2. 学生探讨诗词中的情感和主题。
教学活动:1. 学生分组讨论,分析诗词中的意象和修辞。
2. 教师提问,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诗词的意义。
教学评估:1. 观察学生在讨论中的合作和思考。
2. 记录学生在回答问题时的理解和表达能力。
第三章:诗词背诵教学目标:1. 帮助学生掌握《扬州慢》的词句和韵律。
2. 培养学生对古典诗词的欣赏和表达能力。
教学内容:1. 教师引导学生感受诗词的韵律和节奏。
2. 学生进行诗词背诵和朗读。
教学活动:1. 学生分组进行诗词背诵和朗读练习。
2. 教师提问,引导学生理解和表达诗词的意义。
教学评估:1. 观察学生在背诵和朗读过程中的准确性和流畅度。
2. 记录学生在回答问题时的理解和表达能力。
第四章:创意写作教学目标:1. 培养学生运用诗词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想法。
2. 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和想象力。
教学内容:1. 教师引导学生以《扬州慢》为灵感,进行创意写作。
2. 学生创作自己的诗词或故事。
教学活动:1. 学生进行创意写作练习,以《扬州慢》为灵感。
2. 教师提问,引导学生分享自己的创作思路和作品。
教学评估:1. 观察学生在创作过程中的投入和创造力。
2. 记录学生在分享时的表达和交流能力。
教学目标:2. 激发学生对后续学习的兴趣和期待。
姜夔扬州慢教学设计
•••••••••••••••••姜夔扬州慢教学设计姜夔扬州慢教学设计作为一名教学工作者,总不可避免地需要编写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是一个系统化规划教学系统的过程。
那么什么样的教学设计才是好的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姜夔扬州慢教学设计,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姜夔扬州慢教学设计篇1淳熙丙申至日,余过维扬。
夜雪初霁,荠麦弥望。
入其城则四顾萧条,寒水自碧,暮色渐起,戍角悲吟。
予怀怆然,感慨今昔,因自度此曲。
千岩老人以为有《黍离》之悲也。
淮左名都,竹西佳处,解鞍少驻初程。
过春风十里,尽荠麦青青。
自胡马窥江去后,废池乔木,犹厌言兵。
渐黄昏,清角吹寒,都在空城。
杜郎俊赏,算而今、重到须惊。
纵豆蔻词工,青楼梦好,难赋深情。
二十四桥仍在,波心荡、冷月无声。
念桥边红药,年年知为谁生!【教学目标】1、学习情景交融、虚实相济的写法;2、品味词中引用前人的词句的写作技巧;【教学重、难点】:1、学习《扬州慢》情景交融、虚实相济的写法;2、品味词中引用前人的词句的写作技巧及妙处;【授课方法】品读、欣赏【授课过程】一、引入新课正如我前面所讲的,每一时代有其独特的文学样式。
宋词代表了宋代文学的最高成就,在不同的时期有着不同的特点:北宋前期词坛以婉约词见长,中心人物是晏殊和欧阳修,后来范仲淹又开辟了词的意境并开启了豪放派词风,慢词圣手柳永拓展了词的篇幅并发展了婉约派词风。
北宋后期苏轼对词进行了彻底的革新开创了豪放派词风,周邦彦则成为此时婉约派之集大成者。
南宋前期辛弃疾、陈亮等继承了豪放词风并形成了爱国词派,李清照是此时的婉约派大家。
南宋后期出现了以姜夔为首继承了婉约派词风并发展为格律词派。
我们在以后的学习过程中将不断接触到他们的作品,今天我们学习姜夔的代表作《扬州慢》。
二、作者介绍姜夔,字尧章,号白石道人,饶州鄱阳(今江西波阳)人。
南宋婉约派的代表词人,一生未仕,飘泊江湖,依人作客,却绝不曳裾侯门,逢迎取合。
《扬州慢/姜夔》教学设计(黑龙江县级优课)语文教案
《扬州慢/姜夔》教学设计(黑龙江县级优课)语文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扬州慢》;(2)了解作者姜夔的生平和创作背景;(3)分析并掌握诗歌中的意象、意境和表现手法。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诗歌;(2)学会欣赏古典诗词,提高审美情趣。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作者对扬州历史的感慨和对百姓的同情;(2)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提高民族自豪感。
二、教学重点1. 《扬州慢》的字词解释和诗句翻译;2. 分析诗歌中的意象、意境和表现手法;3. 领悟作者的情感态度。
三、教学难点1. 诗歌中古代文化知识的理解;2. 诗歌意境的感悟和表现手法的鉴赏。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简要介绍作者姜夔的生平和创作背景;(2)激发学生兴趣,引导学生进入诗歌学习。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朗读《扬州慢》,感受诗歌的韵律美;(2)让学生结合注释,理解诗歌内容,体会作者情感。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分析诗歌中的意象、意境和表现手法;(2)分享讨论成果,进行全班交流。
4. 诗歌解析:(1)解析诗歌中的关键词语、句子;(2)分析诗歌的结构和修辞手法。
5. 情感体验:(1)让学生体会作者对扬州历史的感慨和对百姓的同情;(2)引导学生产生共鸣,培养爱国情怀。
6.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重点知识点。
五、课后作业1. 背诵《扬州慢》;2. 结合课下注释,翻译诗歌;六、教学评估1. 课堂表现评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等情况,了解学生的学习状态。
2. 作业评估:检查学生课后作业的完成情况,评估学生的学习效果。
七、教学策略1. 激发兴趣:通过引入相关的历史背景和文化知识,激发学生对《扬州慢》的学习兴趣。
2. 引导思考:提出问题,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和探索诗歌中的意象、意境和表现手法。
3. 多样化的教学活动:结合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等方式,丰富教学过程,提高学生的参与度。
《扬州慢/姜夔》教学设计(甘肃省县级优课)语文教案
《扬州慢/姜夔》教学设计(甘肃省县级优课)语文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扬州慢》。
(2)理解《扬州慢》的创作背景、作者姜夔的生平和创作风格。
(3)分析《扬州慢》的艺术特色,如韵律、意象、修辞手法等。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扬州慢》的意境和情感。
(2)学会欣赏古典诗词,提高审美情趣。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增强对诗词文化的传承意识。
二、教学重点:1. 《扬州慢》的字词解释和翻译。
2. 分析《扬州慢》的艺术特色和意境。
3. 理解和感受姜夔的爱国情怀。
三、教学难点:1. 《扬州慢》中的修辞手法和意象。
2. 姜夔的创作背景及其对作品的影响。
四、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PPT,包含《扬州慢》的原文、注释、译文和相关的背景资料。
2. 准备古典音乐或音频资料,以辅助学生更好地进入诗词的意境。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播放古典音乐,引导学生进入课堂氛围。
教师简要介绍姜夔的生平和创作风格,激发学生的兴趣。
2. 自主学习学生自主朗读《扬州慢》,结合注释理解诗句,对不懂的字词进行圈点。
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的疑问。
3. 合作探讨4. 情感体验教师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扬州慢》的意境和情感,体会姜夔的爱国情怀。
学生分享自己的感悟,进行情感交流。
5. 课堂小结6. 作业布置要求学生背诵《扬州慢》,并选择一首姜夔的其他诗词进行自主学习。
7. 板书设计《扬州慢》姜夔韵律:平水韵意象:扬州、慢水、败草、寒烟、夜雪修辞:比喻、拟人、对偶等六、教学反思:本节课结束后,教师应认真反思教学效果,包括学生的学习兴趣、参与度、理解程度等,以便对教学方法和内容进行调整。
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因材施教,提高教学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七、评价建议: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合作探讨等情况,了解学生的学习状态。
《扬州慢/姜夔》教学设计(甘肃省县级优课)语文教案
《扬州慢/姜夔》教学设计(甘肃省县级优课)语文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扬州慢》全文。
(2)了解姜夔的生平和创作背景,理解诗歌的题材和内容。
(3)分析诗歌中的意象、意境和表现手法。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扬州慢》的内涵。
(2)学会欣赏古典诗歌,提高审美情趣。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培养民族自豪感,增强弘扬民族优秀文化的意识。
二、教学重点:1. 诗歌的字词释义和句子翻译。
2. 诗歌意象、意境和表现手法的分析。
三、教学难点:1. 诗歌的深层含义和作者情感的理解。
2. 古典诗歌鉴赏能力的培养。
四、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扬州慢》的内涵。
2. 运用案例分析法,对诗歌中的意象、意境和表现手法进行详细解析。
3. 采用小组讨论法,激发学生之间的思维碰撞,提高课堂活力。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简要介绍姜夔的生平和创作背景,引导学生关注《扬州慢》的题材和内容。
2. 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朗读《扬州慢》,理解诗歌大意,体会诗歌的韵律美。
3. 合作探讨:分组讨论,分析诗歌中的意象、意境和表现手法,引导学生深入解读《扬州慢》的内涵。
4. 课堂讲解:针对学生在探讨过程中遇到的问题,进行详细讲解,解答学生的疑惑。
5. 情感共鸣:引导学生从情感角度欣赏《扬州慢》,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热爱。
6.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扬州慢》的艺术价值和人文内涵。
7. 课后作业:要求学生课后背诵《扬州慢》,并进行相关练习,巩固所学知识。
六、教学评价:1. 评价学生对《扬州慢》的朗读和背诵情况,检查学生对诗歌的字词释义和句子翻译的掌握程度。
2. 通过课堂讨论和练习,评估学生对诗歌意象、意境和表现手法的理解能力。
3. 关注学生在欣赏《扬州慢》过程中情感态度的变化,了解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热爱程度。
七、教学资源:1. 姜夔《扬州慢》原文。
《扬州慢》教学设计优秀3篇
《扬州慢》教学设计优秀3篇《扬州慢》教学设计篇一一、教学目的理解《雨霖铃》景中见情、以情带景、层层深入、尽情铺展和《扬州慢》今昔对比、抒发感慨的手法。
二、教法设计雨霖铃1、简介作者(略)。
2、诵读欣赏:默读、朗读、范读。
3、评析理解:学生参考注释,逐句评析,教师点拨。
“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
”写离别的季节、地点、时间、天气。
秋景、暮景,俱是悲景;听觉、形象、视觉形象,都隐透离情。
景中见情,绘出凄凉环境,定下全词基调。
“都门帐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
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
”由景及人,写出情人河边话别场面。
“无绪”表其心中悲苦,“催发”言其时间紧迫,“执手”状其难舍难分,“凝噎”见其离情郁结。
几句话形象地写出离别时之苦。
“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沈沈楚天阔”一笔点出痛苦原因:今后行程遥远,云水苍茫,难期再会。
把眼前之悲,引向未来之苦。
“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
”“伤离别”为全词之眼,上结别时情景,下启离后情怀,点明主旨,统摄全篇。
“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
”别后如何?从近处说,今宵酒醒时,晓风拂柳,残月照人,将更为凄苦。
此句情中带景,进一层渲染离情。
“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
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往远处说,则漫长岁月,流落江南,虽有“良辰好景”,不能成欢;虽有“千种风情”,无人可诉。
又进一层渲染离情。
全词以“伤离别”为主线,以时间为顺序,上阕写离别时,下阕写离别后,层层深入,尽情铺展;景句中有情字,情景中有景字,情景兼融,缠绵悱恻,正是柳词特色。
4.练习背诵,当堂检查。
扬州慢1、简介作者(看注释)。
2、解释小序:学生阅读、口译,并加订正。
重点了解“予怀怆然,感慨今昔”、“有《黍离》之悲”二句。
3、诵读欣赏(同前首)。
4、评析理解:“淮左名都,竹西佳处,解鞍少驻初程。
”不先写停留,却先写扬州曾是“名都”、“佳处”。
颂繁华,正是为写荒凉作好铺垫。
“过春风十里,尽荠麦青青”。
扬州慢/姜夔_教学设计_教案(共5则范文)
扬州慢/姜夔_教学设计_教案(共5则范文)第一篇:扬州慢/姜夔_教学设计_教案(共)教学准备1.教学目标1.把握本文语言特点。
2.体会由情到景,由景到情,景情并茂的艺术效果。
3.理解本文的抒情方式。
2.教学重点/难点理解本文的抒情方式3.教学用具多媒体4.标签教学过程●课前预习 1.阅读所发材料2.阅读课文,把握音节的停顿及语气等,并根据课文注释了解词作的大意。
一.诵读这是习词的第一步,通过直觉的感应去体验词的内涵。
这是古人传给我们的行之有效的学习方法,也是新的《教学大纲》对诗词教学的要求。
苏轼说:“旧书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
”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1.指名朗读〔注意两个层面:字正句顺;语感(语气、语速、节奏)〕[补充] 诵读的要领:平仄和押韵服从乐律的需要。
词牌不同,则平仄和押韵的规定不同。
①词的节拍不像诗那样整齐划一,诵读时要注意音节的停顿。
如“犹/厌言兵”、“算而今/重到须惊”、“年年知/为谁生”等。
………………节奏②词里的特殊句式,开头用一字领起,稍作停顿,其义直贯本句及下句,称“一字逗”,要读出提示语气。
如“过春风十里”的“过”;“尽荠麦青青”的“尽”;“自胡窥江去后,……”的“自”;“纵豆蔻词工,……”的“纵”;“念桥边红药,……”的“念”等。
………………语气③《扬州慢》的韵脚依次是程、青、兵、城、惊、情、声、生;这些字要读得短促而又清晰。
2.学生再读.(语速要缓慢、绵长,语调要低沉、悲吟)3.教师配乐范读.4.全班齐读。
二.整体感知1.提问:大家在读这首诗的时候情感上有种什么样的感觉?(指名或集体回答)——悲(悲凉、凄凉、凄冷等)2.提问:我请一个同学说说,你是从哪些地方(字、词、句)读出这种感受的?——尽荠麦青青、废池乔木、清角吹寒、空城、“二十四桥……为谁生”等。
3提问:刚才你所撷取的这些词语,诗人是从哪些感官来描写的呢?(用一个字概括)——景(色)、声4.提问:如果用词作中的一个词语来概括作者此时所见的扬州城,它应该是?(指名或集体回答)——空城(废池)5.这两个词哪一个更形象?——(略)(以上学生边回答边板书)青青荠麦废池乔木景——二十四桥空城无声冷月-眼前之景寂寞红药声――清角吹寒5.提问:诗人为何“解鞍少驻初程”?他心目中的扬州又是怎样的景象呢?(用词中词句回答)——(淮左)名都、(竹西)佳处6.扬州城自古以繁华富庶而闻名,你能从词中找出杜牧盛赞扬州的句子吗?——(出示摘录的杜牧及历代文人盛赞扬州的句子)“谁知竹西路,歌吹是扬州?”(唐•杜牧《题扬州禅智寺》)“春风十里扬州路,卷上珠帘总不如”(唐•杜牧《赠别》)“十里长街市井连,月明桥上看神仙,人生只合扬州死,禅智山光好墓田。
高二必修《姜夔扬州慢》教案最新9篇
高二必修《姜夔扬州慢》教案最新9篇《扬州慢》教学设计篇一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了解姜夔及其词风,培养学生自行阅读鉴赏中国古代作品的能力,体会作品的意境和内涵通过反复诵读,体会诗歌内涵,比较阅读,与辛弃疾《永遇乐》比较。
体会作者蕴涵在作品中的抚今追昔的哀思。
教学重点“黍离之悲”的解读。
教学难点对名句“二十四桥仍在,波心荡,冷月无声。
”的赏析教学方法吟咏,赏读结合,讨论、讲析相互结合学法设计问题探究法教学过程一、新课导入:“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箫?”这是唐代诗人杜牧的名句,吟咏了二十四桥的美景,几百年后,又有一位文人路过此地,化用了这一名句,写下了一首流传千古的词作,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南宋诗人姜夔的名作----《扬州慢》。
二、新课推进(一)预习检查1、作者简介2、背景简介:(二)整体感知1.提问:大家在读这首诗的时候情感上有种什么样的感觉?明确:悲(悲凉、凄凉、凄冷等)2.提问:从哪些地方(字、词、句)读出这种感受的?明确:尽荠麦青青、废池乔木、清角吹寒、空城、“二十四桥……为谁生”等。
3提问:刚才你所撷取的这些词语,诗人是从哪些感官来描写的呢?(用一个字概括)明确:色、声(以上学生边回答边板书)青青荠麦废池乔木景——二十四桥——眼前之景无声冷月寂寞红药声———清角吹寒(三)小序的分析1、序作为词的一个部分,起了什么作用?明确:交代了写作的时间和地点,介绍写作的背景和缘由,概括了写作的主旨。
2、小序中的“黍离”的来源所谓“黍离之悲”,即作品中的寄慨很深的家国之恨。
《诗经"王风"黍离》“彼黍离离,彼稷之苗。
行迈靡靡,中心摇摇。
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
悠悠苍天,此何人哉!”《诗序》中称:《黍离》,闵宗周也。
周大夫行役至于宗周,过故宗周庙室,尽为禾黍,闵宗周之颠覆,彷徨不忍去而作是诗。
”后来就用“黍离之悲”表示家国残破之痛。
)3、这段序中的内容,在词中都有相对应的词句。
扬州慢(姜夔)教学设计
扬州慢 (姜夔)教学设计1000字教学设计:扬州慢 (姜夔)一、教学目标1. 了解扬州慢的历史和文化背景;2. 理解扬州慢的音乐特点和表演形式;3. 学习并掌握《扬州慢》的演奏技巧和乐器演奏方法;4. 提高学生的音乐欣赏能力和表演能力;5. 培养学生对中国传统音乐的热爱和传承精神。
二、教学内容1. 扬州慢的历史和文化背景介绍;2. 扬州慢的音乐特点和表演形式;3. 《扬州慢》的乐器演奏方法和演奏技巧;4. 在老师的指导下,学生进行二重唱合奏和独奏表演。
三、教学流程1. 教师介绍扬州慢的历史和文化背景,让学生了解扬州慢所代表的地域文化;2. 教师播放扬州慢音乐,让学生聆听欣赏,感受其音乐特点和表演形式;3. 教师进行具体讲解,介绍扬州慢的音乐特点和表演形式;4. 教师演示二胡演奏技巧和乐器演奏方法,并与学生进行模仿练习;5. 教师指导学生进行二重唱合奏和独奏表演;6. 学生进行表演,相互欣赏和评价。
四、教学方法1. 欣赏法:通过播放扬州慢音乐,培养学生的音乐鉴赏能力,感受音乐的美;2. 讲解法:通过老师的讲解,让学生了解和理解扬州慢音乐的特点和表演形式;3. 练习法:通过模仿练习和表演,提高学生的演奏技巧和表演能力;4. 评价法:通过相互欣赏和评价,促进学生的改进和提高。
五、教学评价1. 学生的课堂表现和参与度;2. 学生的课后乐器演奏作业;3. 学生的二重唱合奏和独奏表演成果;4. 意见调查。
六、教学反思通过本次教学,学生增强了对扬州慢音乐的了解和热爱,培养了对中国传统音乐的传承意识和精神。
教学方法也比较丰富多样,能够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
但是在实际教学过程中,也需要更加注意学生的个别差异和教学效果的评估。
《扬州慢/姜夔》教学设计(黑龙江县级优课)语文教案
《扬州慢/姜夔》教学设计(黑龙江县级优课)语文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扬州慢》全诗;(2)理解诗中的典故、意象和修辞手法;(3)分析诗人的情感变化和创作背景。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诗文;(2)学会欣赏古典诗词,提高审美情趣;(3)运用诗词创作技巧,进行创作实践。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诗人对国家和民族命运的关心;(2)理解诗人在特定历史背景下的悲愤之情;(3)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和历史责任感。
二、教学重点1. 诗文内容的把握;2. 诗中典故、意象和修辞手法的理解;3. 诗人的情感变化和创作背景的分析。
三、教学难点1. 诗中典故、意象和修辞手法的鉴赏;2. 诗人的情感变化的把握;3. 创作背景对诗歌创作的影响。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简介姜夔及其《扬州慢》的创作背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2. 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朗读诗歌,结合注释理解诗文内容,体会诗人的情感。
3. 合作探讨:分组讨论,分析诗中的典故、意象和修辞手法,分享学习心得。
4. 课堂讲解:针对学生的讨论,进行讲解,解答疑问,深入剖析诗文内涵。
5. 情感体验:引导学生感受诗人在特定历史背景下的悲愤之情,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
6.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诗文的理解和情感体验。
五、课后作业1. 背诵《扬州慢》;2. 结合课内所学,分析其他相关诗词的艺术特色;3. 写一篇关于《扬州慢》心得体会文章。
六、教学策略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2. 运用案例分析法,以《扬州慢》为例,讲解诗文鉴赏方法;3. 采用情感教学法,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怀和历史责任感;4. 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展示相关历史背景和诗词创作场景。
七、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等情况,了解学生的学习状态;2. 作业完成情况:检查学生课后作业的完成质量,评估学生的学习效果;3. 心得体会:阅读学生的心得体会文章,了解学生对诗歌的理解和感悟。
姜夔--扬州慢 教案教学设计优秀6篇
姜夔--扬州慢教案教学设计优秀6篇《扬州慢》教案篇一【教学目标】1、理解宋词婉约派风格特点:情景交融、低沉伤感、讲究**2、掌握虚实结合写作方法3、体味伤古怀今情感及“清冷”意境4、与辛弃疾词《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比较阅读,体味豪放派与婉约派不同风格【教学重、难点】抓词眼“空城”,分析景物“清冷”特点,体味《黍离之悲》感情【教学设想】努力贯彻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学思想,指导学生对《扬州慢》进行个性化解读。
【教学步骤】一、导入语*有一个城市被称为“*的月亮城”,因为这里的月亮最多情,这里的月光最温柔,这里的月色最蒙胧,这个城市叫“扬州”。
正所谓“天下三分明月夜,二分无赖是扬州”。
800多年前,有一位年仅21岁的词人经过扬州时却有着不同的感受,别有一番滋味,这位词人叫姜夔,之后写下一首词叫《扬州慢》。
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这首别是一番滋味的词。
二、解题及背景介绍“慢”指慢曲,依曲调舒缓的慢曲填写词,一般比较长,同长调一样在91字以上。
本词是作者21岁路经扬州时有感而作的。
扬州在唐代繁华兴盛,是南北交通的枢纽,对外贸易的重要商埠。
但到了宋朝,由于女真族多次南侵,扬州屡遭战争洗劫,终于被弄得残破不堪。
这首词描绘了古城扬州的荒凉景象,指出了残败的原因,反映了作者的故国之思和对祖国前途的深切关心。
三、整体感知1、学生结合注释,**朗读词作。
2、师范读3、指导学生诵读(字音、节奏、情感)。
四、具体研习(一)研习序言1、词前小序交待了什么内容?交待了词作的时间(淳熙丙申至日),及眼前所见所闻扬州景色(夜雪初霁,荠麦弥望。
四顾萧条,寒水自碧。
暮色渐起,戍角悲吟。
)写作的缘由(感慨今昔),其他词人的评价(以为有《黍离》之悲也)2、词前小序的写作目的是什么?交待写作背景并为全词奠定“黍离”之悲的感情基调。
3、**:词人在一个冬雪初霁的夜晚,独自骑马路过扬州,看到了哪些景物,听到了哪些声音,产生了怎样的情感?请先找出体现词人情感的句子。
(完整版)姜夔《扬州慢》教学设计-公开课.docx
姜夔《扬州慢》教学设计方案一:借助《扬州慢》指导读词方法教学流程:一、导入1.因为喜欢一座城,所以为她写下一首歌,于是盐城有《盐城》,成都有《成都》,上海有《上海滩》,北京有《北京北京》,大理有《去大理》,大丰有《大丰》,扬州有《扬州慢》或许每个人的心中都有一个属于自己的扬州,那么扬州城在南宋词人姜夔的眼里又是怎样的一番情景呢?今天我们我们就来学习他的《扬州慢》。
二、方法指引《扬州慢》是一首词,我们拿到一首词,该如何读它呢?1.读准字音2.读出意思3.读出情感4.读出问题三、按上述四个“读”理解和分析词作。
(一)读准字音1.让学生自由朗读一遍词作,了解内容。
2.提人朗读,其他同学注意他的读音是否正确。
3.集体朗读,教者注意听其中不合拍的读音,结束后进行纠正和强调。
(二)读出意思1.根据书下注释、借助工具书,理解词意,圈出不懂的地方。
2.质疑讨论。
3.根据内容探讨下面的问题。
(1) 小序中交待了词作的()()()和千岩老人的()。
(2)词人进入扬州成,看到、听到、想到了什么?(三)读出情感和学生探讨如何读出方法:理解内容把握词作情感利用停顿、节奏、重读、轻读、语气语调等方法表达出来学生试读,师生评论,教者点拨。
听音频朗读,评价朗读者的处理方法。
(四)读出问题1.读了这首词,你有怎样的疑问?(学生质疑,师生探讨解答)2.老师的问题:(1)诗歌的本质是抒情。
这首词作者抒发的是“黍离之悲”,那么他是如何表达出这种情感的呢?(2)有人说,这首词里写了两个人的两座城。
请你解释一下这个结论。
(3)想象是创作和鉴赏必不可少的能力。
在这首词中作者只是设想一下杜牧“重到须惊”的心理,现在我们再往前一步,来一次穿越,如果南宋的姜夔在扬州城里遇见唐朝的杜牧,他们之间会有一场怎样的对话呢?请大家两人一小组,一个是“姜夔”,一个是“杜牧”,模拟一下。
四、拓展延伸问题:是谁令昔日繁华的扬州城如此残破?人们该如何面对这样的城市废墟?预设:(1)是金人的野蛮入侵,更是南宋王朝懦弱投降的结果(2)在姜夔所处的南宋时期,宋金局势相对“承平”,小朝廷偏安一隅,文恬武嬉,对金人铁蹄践踏下的扬州等地区不闻不问,抗战派呼声渐趋微弱,国家风雨飘摇,民不聊生,满目疮痍。
《扬州慢》优秀教案精选5篇
《扬州慢》优秀教案精选5篇《扬州慢》优秀教案篇一一.写作背景:这首词写于宋孝宗淳熙三年(1176)冬至曰,即金兵第二次南侵后的第十五年。
词前的小序对写作时间、地点及写作动因均作了交待。
姜夔因路过扬州,目睹了战争洗劫后扬州的萧条景象,抚今追昔,悲叹今曰的荒凉,追忆昔曰的繁华,发为吟咏,以寄托对扬州昔曰繁华的怀念和对今曰山河残破的哀思。
二.赏析词文:1.扬州的路上,词人心中的扬州是一幅怎样的图景?(用词中的话回答)淮左名都、竹西佳处、春风十里(繁华)2.进入扬州城,看到了怎样的图景?见到:荠麦青青、废池乔木犹厌言兵(拟人。
物尚如此,人何以堪!)、二十四桥、波心荡(以动写静)、冷月无声、红药听到:清角吹寒(以声写静)联想:重到虚惊,难赋深情;桥月仍在、玉人已无;花开依旧、人事全非扬州城已是“空城”(词眼)3.的想象与现时相比照,产生巨大反差,词人心中产生了怎样的感慨?昔盛今衰4.昔盛今衰的感慨,词人是借助何种表现手法抒发的?虚实相济。
5.解《扬州慢》词中杜牧诗句的引用?A.有很多咏扬州的诗作,犹以杜牧的几首最为著名。
状写扬州之繁华无出其右者。
B.在《扬州慢》中要表现扬州的昔胜今衰,化用杜牧诗句,一方面自己可省却许多笔墨,更重要的还可引发读者美好的回忆,反衬当今的萧条败落。
C.但他的追昔,主要怀念的是扬州的风月繁华与风流俊赏,这多少削弱了严肃的爱国主义的主题。
6.赏析“清角吹寒”中“寒”字的妙处。
“寒”字下得很妙,寒意本来是天气给人的触觉感受,但作者不言天寒,而说“吹寒”,把角声的凄清与天气联系在一起,把产生寒的自然方面的原因抽去,突出人为的感情色彩,似乎是角声把寒意散布在这座空城里。
听觉所闻是清角悲吟,触觉所感是寒气逼人。
7.“念桥边芍药,年年知为谁生?”花开依旧,人事已非,花开也不过徒增空城的感伤而已。
词情跌荡浓烈,增加了艺术感染力。
问得陡峭,问得奇特,无理而有情。
《扬州慢》教学设计篇二扬州慢姜夔[教学目标]1、初步了解宋词的特点。
《扬州慢(淮左名都)》教学设计
《扬州慢(淮左名都)》教学设计【教材分析】《扬州慢(淮左名都)》是南宋词人姜夔的代表作之一,选自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下册第一单元"振兴中华的时代强音"。
这首词以扬州为题材,上片写扬州繁华,下片怀古伤今,寄托了词人对昔日盛世的无限怀念和对时代的深沉思考。
作品语言清丽婉约,音韵和谐,意象形象生动,抒情与叙事结合,深刻表现了词人博大精深的家国情怀。
教学中要引导学生在感悟词的意境美的同时,体会词人的爱国情操和忧患意识,思考个人与国家、当下与历史的关系,培养家国情怀和使命担当。
【学情分析】高中学生正处于形成人生观、价值观的关键时期,他们思维活跃,勇于质疑,渴望探索未知,有较强的批判精神和社会责任感。
但部分学生感悟古典诗词的能力不足,对作品的思想内涵把握不够深入。
因此,教学中要注重引导学生在反复吟诵中感受作品的语言美、音韵美,在讨论分享中加深对作品主题的理解,同时要创设贴近学生生活的问题情境,引发情感共鸣,引导学生将个人理想融入国家富强、民族复兴的伟业,培养爱国主义情怀。
另外,要重视发挥多媒体的辅助作用,利用图片、音频、视频等将抽象意象形象化,帮助学生直观感受词所构建的意境。
【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目标(1)了解词人生平,掌握词的字词内涵,理解词的整体意思。
(2)把握词中意象的象征寓意,品析词的艺术特色。
2. 过程与方法目标(1)通过分析比较,理解作品怀古伤今、寄托兴亡的主题思想。
(2)通过合作探究,感悟词人忧国忧民的情怀,培养爱国主义情操。
(3)通过情境再现,在讨论分享中提升鉴赏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感悟词人忧国忧民的情怀,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爱国主义精神。
(2)关注现实生活,思考个人理想与国家前途的关系,树立使命担当。
【教学重点】1.理解词的怀古伤今、寄托兴亡的主题,品析作者忧国忧民的家国情怀。
2.赏析词的意象,体味"雨打芭蕉""暗淡轻黄"等意象营造的凄婉意境。
《扬州慢》优质教案教学设计
《扬州慢》教学设计教学目标(一)知识与能力目标1.理解常见诗歌意象的内涵,体会意境美2.掌握对比、虚实结合、用典和拟人等手法及其作用3.提高诗词的审美与鉴赏能力,并学会迁移运用(二)过程与方法目标1.创设情境,反复诵读,进入诗境,体悟意境美2.合作探究,从对比手法中理解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情感(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理解“黍离之悲”的内涵教学设想多媒体教学,创设情境,置身诗境,体会诗歌的意境美。
采用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让学生真正参与课堂,激发他们学习诗词的兴趣,培养他们解决问题的能力。
此外通过同类题材的课堂练习,巩固并强化诗词鉴赏方法。
教学重难点(一)重点:1.掌握对比手法,体会意境,理解作者思想情感2.理解“黍离之悲”的内涵难点:学习并掌握情景交融、虚实结合的写法及其作用教学方法情境教学法、合作探究法、问答法、诵读法教学安排一课时六、教学准备教学课件、朗诵视频及配乐、学案七、教学过程(一)新课导入情境导入(幻灯片自动播放扬州美景图和诗句,教师边讲解)扬州自古以来就是一座名都,也牵动了许多诗人的情怀和游兴。
唐代诗人王建有诗云“夜市千灯照碧云,高楼红袖客纷纷”;唐人徐凝也曾咏叹道:“天下三分明月夜,二分无赖是扬州。
”这座千古风流的扬州城,它的魅力和风情使无数人为之倾倒。
几百年后,到了南宋词人姜夔所生活的时代,扬州城又是一番怎样的景象呢?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扬州慢》。
(二)整体感知1. 齐读小序:小序在词中有何作用?预设学生回答:(师生共同梳理)交待了词作的时间(淳熙丙申至日),及眼前所见所闻扬州景色(夜雪初霁,荠麦弥望。
四顾萧条,寒水自碧。
暮色渐起,戍角悲吟),写作的缘由(予怀怆然、感慨今昔,因自度此曲),他人的评价(以为有《黍离》之悲也)。
(注意读音和字义的点拨)补充理解:“黍离之悲”:周平王东迁以后,周大夫行役路过西周故都,见旧时宗庙宫室遗址,黍稷茂盛,因悲周室颠覆,乃作《黍离》诗。
原文:“彼黍离离,彼稷之苗。
《扬州慢》 姜夔 教学设计
扬州慢姜夔教学目标:1、了解姜夔及其词作2、掌握本词情景交融、虚实相济的写法3、鉴赏本词用典的技法德育目标:体会词中的“黍离之悲”,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教学重难点:体会情景交融、虚实相济的写法教学方法:探讨、点拔法,比较法【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师生一起复习前几节课的内容,指出词分婉约、豪放。
重点复习婉约派词的特点,指出本词的作者也是婉约派的代表人物。
二、解题作者简介:引导学生结合注释介绍姜夔,教师稍作补充。
他一生未仕,精通音律,能自度曲。
所以他的词牌往往和词题是一致的。
扬州慢可以看出写的是扬州战后的景象,又是慢词,故称扬州慢。
三、学生自由朗读课文体会感情教师放录音,学生跟读,进一步体会本词传达的情感,讨论明确本词的情感基调(诗人为国家的残破以及人民的不幸而及其沉痛的心情)四、引导学生结合注释,进行探讨,把握本词的文意及结构问:本词的写作背景和缘由从哪儿可以找到?引导学生讨论明确:在小序中可以看出作者为何写这首词,以及写本词的目的,即抒发“黍离之悲”。
(要求学生找出有关词句)追问:作者是如何书法自己的“黍离之悲”的?(即本词的文意及结构如何)讨论明确:(结构示意)所见过春风十里,尽荠麦青青(萧条冷落)空城二十四桥明月所闻清角吹寒(凄清)所感杜郎须惊(难言之痛)对比手法“黍离之悲”冷月无声(凄清)桥边红药(感时伤乱)教师在和学生分析的过程中重点解决以下字词:霁,自胡马窥江去后,废池乔木,犹厌言兵,豆蔻词工,青楼梦好,难赋深情。
冷月,念桥边红药年年知为谁生。
五、引导学生研究探讨本词和前面的几首婉约词的不同要求学生结合前面的婉约派词来感受(文学史指出‘他的贡献主要在于对传统的婉约派词的表现艺术进行改造,建立起新的审美规范’)明确:语言由“俗”变雅,内容有开拓(如本词跳出了以往的词为表现个人的狭隘情感的范围,把国家和个人联系在一起),具体分析略。
六、要求学生进一步探究本词独特的写作技巧①明确:本词着重用了虚实相生的写作技巧具体分析:词的一开头,使用虚写“淮左名都,竹西佳处,”是作者想象中的昔日扬州繁华的景象。
《扬州慢》教案设计
《扬州慢》教案设计一、整体把握古典诗词是中华民族的瑰宝,作为高中生理应具备掌握和鉴赏古典诗词的能力。
这阙姜夔的《扬州慢》是宋词婉约派的代表作之一,语言清丽优美,多处化用古人诗句,文采斐然。
其词上阕写以繁华著称的扬州战后一片荒凉,以寄托作者的伤感;下阕联想曾在这里游览过的杜枚和他的佳句,以往昔的繁荣反衬今日的荒凉。
全词笼罩着一层淡淡的哀愁,表现了作者在目睹战乱后今非昔比的扬州而触景生情,那种深沉的爱国主义情怀对今天的学生有很大的激励作用。
二、教学目标1.领略宋词婉约派的风格特点;2. 体会情景交融的写法所表达出来的意境美;3. 理解作者在无奈而低沉的情调中所表达的家国忧思之情。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体会作者深刻的爱国情怀和低沉的感情基调是如何运用触景生情的手法表现出来的;2. 词中多处化用杜牧诗句所起到的作用。
四、教学方法1. 创设情境法2. 诵读法3. 比较法4. 讨论法5. 教学辅助法(播放课件和背景音乐)五、课时安排:1课时六、课前导读1. 作者生平作者姜夔字尧章,号白石道人,饶州鄱阳(今江西沈阳)人,早岁孤贫,后屡试不第,曾于颠沛流离中亲历家国破残之痛,在长期的豪门清客生涯中,与当时著名诗人、词人如杨万里、范成大、齐弃疾等,都有广泛文学交往。
他精熟音律,能自己谱曲,其词特点为风雅、清空、峭拔,是南宋后期婉约词派的主要代表作家,后来发展成为格律派。
2.作品背景此词写于作者初次来扬州之时,年仅二十二岁。
虽然扬州距金兵第二次占领已历时十六年之久,但姜夔看到的仍是战后的一片破败萧条景象,联想到扬州曾有的繁荣,忆起唐代杜牧关于扬州的佳作,他难抑心中的怆然,遂自创其曲,写下这首著名的词作。
词牌中“慢”是舒缓的意思,可见本词是曲调舒缓,宜于抒情的“慢词”。
(设计意图:由于高二的学生以前都曾接触过宋词,通过自学能了解作者和课文的概况。
教师课前布置了预习,则课上无需利用太多时间讲解,只需稍加点拨即可。
此设计遵循了语文教学节奏艺术。
《扬州慢/姜夔》教学设计(重庆市县级优课)
《扬州慢》教学设计一、【教材依据】《扬州慢》选自人教版2003高中语文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二、【设计思路】指导思想:新课程标准高中生语文学科核心素养1.注重诗词名篇、名句的背诵和积累,培养学生鉴赏诗词作品的浓厚兴趣。
2.在教师帮助下借助多样的教学资源,比如微课、字典、赏析文章等,读懂不太艰深的我国古代诗文。
3.学习鉴赏诗歌的基本方法,坚持“一课一得”,把诗词鉴赏中的对比手法作为本课的重点。
4.注重知识的迁移、运用和拓展,联系现实,学以致用。
设计理念:在新课程标准指导下,突出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性作用,合理运用教师的主导性作用,积要求学生着重学习鉴赏诗词的基本方法(诵读吟咏、整体把握、重点词句赏析、艺术方法的运用等),领略诗词的艺术魅力,积累一些诗词鉴赏的心得,感悟诗情。
教材分析:本单元在第一单元知人论世,整体把握的基础上,主要学习如何通过对古典诗歌中意象的把握,发挥想象,体会和品位中国古典诗歌特有的意境美。
这首诗表现了作者感时伤世的凄伤之情,诗意理解难度不大,重点在于诵读、想象,今昔对比中体会诗歌的意境美。
学情分析:学生为高二年级文科普通班学生,语文素养一般。
通过学习本单元,学生能够运用知人论世的方法理解作品内容、情感。
但是学生对具体句子理解不透彻且对句子中的艺术方法领悟较困难。
三、【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熟读全词并积累经典语句,体悟作者在词中表现的“黍离”之悲;2、品味语言,利用已学方法鉴赏全词;3、熟练掌握诗歌表达技巧中的对比手法。
过程与方法:1、诵读法,通过多样的朗读,感受语言,领悟诗情;2、自主、互助学习,理解诗词大意;3、小组合作探究,探讨艺术手法和情感。
情感与价值观:体会作者蕴涵在作品中的家国之痛。
现代教学手段:多媒体辅助教学——投影、音频、视频、微课等【教学重点】作品中运用层层对比的手法,推出昔盛今衰之痛。
【教学难点】词作中丰富的艺术手法,尤其是虚实结合的运用。
【教学方法】吟咏、讨论、讲授【学法设计】问题探究【教学准备】资源收集:对作者姜夔生平了解、结合时代背景了解扬州、名家赏析、对比衬托的微课等活动准备:给出预习资料链接(知人论世、读、背诵、品),学生提前预习。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提问:大家在读这首诗的时候情感上有种什么样的感觉?
明确:悲(悲凉、凄凉、凄冷等)
2.提问:从哪些地方(字、词、句)读出这种感受的?
明确:尽荠麦青青、废池乔木、清角吹寒、空城、“二十四桥……为谁生”等。
3提问:刚才你所撷取的这些词语,诗人是从哪些感官来描写的呢?(用一个字概括)
下阕抒情,运用典故,进一步深化了“黍离之悲”的主题,伤今怀古,抒发感慨:“杜郎俊赏,算而今、重到须惊。”,杜牧是最欣赏扬州的诗人,他歌咏扬州的诗篇,表现出了卓越的鉴赏水平.杜牧眼中笔下的扬州是何等的繁华绮丽,他又如何能想到曾经盛况至极的扬州会变成今日这般荒凉冷落,即使杜牧重回扬州也会愕然震惊的。作者在这里借杜牧来写自己内心的震撼.“纵豆蔻词工,青楼梦好,难赋深情。”杜牧才华横溢,但纵有赞美“豆蔻’芳华的精工丽词,纵有歌咏青楼一梦的绝妙才能,恐怕面对今日的扬州之景,也难有当年的兴致和情思了。杜牧当年写“娉娉袅袅十三余,豆蔻梢头二月初”,“十年一觉扬州梦,赢得青楼薄幸名”那样春风得意的文笔,也难以表达此时悲怆的心情。“二十四桥仍在,波心荡、冷月无声。”所谓物是人非莫过于此。“二十四桥仍在”而吹箫之人安在?杜牧曾有《寄扬州韩绰判官》一诗中写的“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箫?”的二十四桥仍然存在,可如今再也听不到美人吹箫的声音了,。作者徘徊亭边,凄冷的月光沉浸在水中,桥下江中波涛激荡,显得十分清冷、空寂。“桥”虽在而“玉人”不在,水波空自荡漾,唯有“冷月无声”当年遗踪全无,唯有满目萧瑟之景,满腔悲怆之情。“念桥边红药,年年知为谁生!”想那桥边的红芍药,现在已经无人有心情来欣赏它们了,可是它们还是一年一度地盛开着鲜艳的花朵,它们究竟是为谁生长为谁开呢?这桥边盛开的红芍药或许也曾是一景,让人流年往返。可是战乱之后,死的死去,生的逃亡,纵有留下的,恐怕也无赏花之雅兴了。花依然红艳,却无赏花之人,美景被白白辜负了。战乱让花不知为谁而生,那人呢?纵是满腹经纶才华横溢,却难免“年年知为谁生”的命运。
空城二十四桥明月
所闻清角吹寒(凄清)
所感杜郎须惊(难言之痛)对比手法
“黍离之悲”
冷月无声(凄清)
桥边红药(感时伤乱)
教师在和学生分析的过程中重点解决以下字词:
霁,自胡马窥江去后,废池乔木,犹厌言兵,豆蔻词工,青楼梦好,难赋深情。冷月,念桥边红药年年知为谁生。
五、引导学生研究探讨本词和前面的几首婉约词的不同
六、比较阅读《京口北固亭怀古》《书愤》和《扬州慢》:
我们知道,南宋的文人中,把家国忧患作为创作的主旋律的,主要有辛弃疾和陆游,请回忆《永遇乐.北固亭怀古》和《书愤》,想一想它们和《扬州慢》有什么不同。(生讨论,发言)
生:它们主题一样,风格不同,感觉辛弃疾和陆游的作品更悲壮一些。《扬州慢》的情调是衰凉而低沉的,它只是无奈的感慨、哀愁的叹息,却缺乏激昂亢奋的精神力量和博大的胸怀。这正是词人独特的风格,过去人谓之“清空”。[板书:清空]本词即是“清空”的代表作,它的胜人之处在于:词的情感蕴藉含蓄,少有豪壮激烈的情怀;词的语言、意象,不是色彩鲜丽或雍容华贵的,而是偏向于淡雅素净;词的意境,避免过于狭小逼仄或密集拥挤,而是疏朗开阔。
②引用前人诗句(杜牧)是本词的另一特色(引导学生和辛弃疾词作比)
明确:引用前人诗句是词中用典的又一种方式,引用的目的是加深词中意境,使人联想而寻于言外。(举例略)
拓展延伸:词中引用杜牧词的用处?
通过对比,抚今追昔,有力地表达了作者对扬州的昔胜今衰的感伤。
七、课堂小结并完成课后练习
附:板书设计所见 过春风十里,尽荠麦青青(萧条冷落)
扬州慢姜夔
教学目标:
1、了解姜夔及其词作
2、掌握本词情景交融、虚实相济的写法
3、鉴赏本词用典的技法
德育目标:
体会词中的“黍离之悲”,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
教学重难点:
体会情景交融、虚实相济的写法
教学方法:探讨、点拔法,比较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师生一起复习前几节课的内容,指出词分婉约、豪放。重点复习婉约派词的特点,指出本词的作者也是婉约派的代表人物。
在姜夔生活的年代里,南宋小王朝国势危弱,长江以北的淮河一带已成为荒芜的边地。但大多数的士大夫却只顾宴饮逸乐,不思恢复。在词人早期直至晚年的部分作品中,能针对这种情况,反映了一定的爱国精神和不满现实的思想,特别是晚年时,他那力主恢复,同情沦陷区人民的思想倾向较之早期作品有进一步的发展。姜夔的词,常有小序,提示写作缘由和主旨,大都语言精练,文笔优美,一散一韵,值得并读。
本词用语凝练精警,诗意含蓄,即景抒情,言有尽而意无穷。化用杜牧诗句信手拈来,浑然一体,不留斧凿痕迹。既揭示了战争给人民所造成的灾难,又对南宋王朝的偏安一隅有所谴责,是一首反映现实比较深刻的作品。词的上片主要是写景,以对比的手法表现古今之变,展现给我们的是一片萧索、空阔、冷落、荒凉的景象,让人不得不深思带来这种巨大反差的原因何在,引起人们对战争的思考。下片主要写情,作者并不直接写情,而是采用化入的方法将杜牧的诗句引入词中,今昔对比,含蓄的抒发了作者伤今怀古之情。这首词情、景结合的很好,可称的上慢词中的经典之作了,词中很多语句引发深思,引起共鸣,给人以美的享受。
四、引导学生结合注释,进行探讨,把握本词的文意及结构
问:本词的写作背景和缘由从哪儿可以找到?
引导学生讨论明确:
在小序中可以看出作者为何写这首词,以及写本词的目的,即抒发“黍离之悲”。(要求学生找出有关词句)
追问:作者是如何书法自己的“黍离之悲”的?(即本词的文意及结构如何)
讨论明确:(结构示意)
所见过春风十里,尽荠麦青青(萧条冷落)
姜夔(1155—1221),字尧章,自号白石道人,鄱阳(今江西波阳)人,南宋著名词人,音乐家。擅长写词,尤精通音律,著有《白石道人诗集》。其词作多咏物纪游,但也暗寓国家分裂、江河变异之慨。由于讲究音律和锤炼字句,其作品精工典雅,意韵谐婉,但也有用典过多,词意隐晦等特点。同时他的词常有小序,提示写作缘由和主旨,大都语言精练,文笔优美,一散一韵,值得并读。在南宋词坛上,姜夔、辛弃疾、吴文英鼎足而三,成为“清空”词派的代表作家,他的词留下了十七首当时用于演奏的古乐谱,对研究唐宋音乐极有价值。
3、这段序中的内容,在词中都有相对应的词句。请把这些对应的词句找出来。
明确:“余过维扬”对应:“过春风十里”
“荠麦弥望”对应:“尽荠麦青青”
“入其城则四顾萧条”对应:“废池乔木”
“戍角悲吟”对应:“清角吹寒”
4、序的最后一句:“千岩老人以为有《黍离》之悲也。”在词中,最能形象地表达这种悲情的句子是哪一句?-----(念桥边红药,年年知为谁生!)
具体分析:词的一开头,使用虚写“淮左名都,竹西佳处,”是作者想象中的昔日扬州繁华的景象。接着是虚实相结合的写法,“春风十里”是虚写,“尽荠麦青青”是实写,这对比鲜明的图景,自然有昔胜今衰的感慨!由此词人直抒胸臆,最后从听觉处渲染。
词的下片分两层,第一 层虚写,以杜牧的难赋深情杜郎须惊反衬出今日扬州的凄凉,后一层实写,写二十四桥明月,发出年年知为谁生的感慨。综观全词,有实有虚,有情有景跌宕生姿,情景交融。
要求学生结合前面的婉约派词来感受(文学史指出‘他的贡献主要在于对传统的婉约派词的表现艺术进行改造,建立起新的审美规范’)
明确:语言由“俗”变雅,内容有开拓(如本词跳出了以往的词为表现个人的狭隘情感的范围,把国家和个人联系在一起),具体分析略。
六、要求学生进一步探究本词独特的写作技巧
①明确:本词着重用了虚实相生的写作技巧
二、解题作者简介:引导学生结合注释介绍姜夔,教师稍作补充。他一生未仕,精通音律,能自度曲。所以他的词牌往往和词题是一致的。扬州慢可以看出写的是扬州战后的景象,又是慢词,故称扬州慢。
三、学生自由朗读课文体会感情
教师放录音,学生跟读,进一步体会本词传达的情感,讨论明确本词的情感基调(诗人为国家的残破以及人民的不幸而及其沉痛的心情)
《扬州慢》是姜夔早期的代表作,抒发作者路过扬州时对昔盛今衰悲凉痛惜的情绪。
三、分析小序
1、序作为词的一个部分,起了什么作用?
-明确:交代写作的时间和地点,介绍写作的背景和缘由,概括了写作的主旨。
2、小序中的“黍离”的来源
所谓“黍离之悲”,即作品中的寄慨很深的家国之恨。此词出自《诗经\"王风\"黍离》,后来就用“黍离之悲”表示对国家昔盛今衰的痛惜伤感之情”。)
慢:慢词,所谓慢词就是依曲调舒缓的慢曲填的词。可见本词是曲调舒缓,宜于抒情的“慢词”;它不同于“长调”,长调是就篇幅而言(91字作者及背景介绍:
中国文学史上,宋词和前代的唐诗,后代的元曲,都分别是代表一个时代的文学样式。宋词按时代分为北宋、南宋两个时期;按流派,习惯上又分为豪放、婉约两派。豪放派的代表作家是苏轼和辛弃疾,婉约派(也称格律派)在北宋的代表是柳永,在南宋的代表,前期是女词人李清照,后期则推姜夔。《扬州慢》便是姜夔的代表作。
空城二十四桥明月
所闻清角吹寒(凄清)
所感杜郎须惊(难言之痛) 对比手法
“黍离之悲”
冷月无声(凄清)桥边红药(感时伤乱)
扬州慢姜夔(设计二)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扬州是我国的历史文化名城之一,素有“淮左名都”之誉。远在公元前486年的春秋战国时期扬州就开始建城,至今已有2480余年的历史。自从隋代开凿运河之后,扬州成为了南北运输的要道,商贾云集,珠帘十里。 古代诗人曾用“春风十里扬州路”,“十里长街市井连”等诗句来描绘它的市容。同时扬州亦是旅游胜地,早在六朝时,就有“腰缠十万贯,骑鹤上扬州”之说。除此之外扬州自古以来,即为人文荟萃之地,唐代扬州更是名家林立。扬州的古代文明和灿烂文化,也牵动了帝王的情怀和游兴,隋炀帝三下扬州看琼花,康熙、乾隆六下扬州,给扬州留下了众多的历史古迹。晚唐大诗人杜牧一生致爱扬州,曾在此流连十年之久,这里有他无数的浪漫回忆,并留下“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箫?”的名句,几百年后,南宋时金兵两次侵犯扬州,又有一位文人路过此地,感慨今昔,化用了这一名句,写下了一首流传千古的词作,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南宋诗人姜夔的名作----《扬州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