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居民与聚落 第三节 聚落 精品教案 (中图版八年级上册)
八年级地理上册 第三章 第三节 聚落课件2 中图版
小结:聚落的形成分布条件主要有
• 地形平坦 • 水源充足 • 资源丰富 • 土壤肥沃 社会经济、文化条件对聚落也有影响,例如: • 交通便利
例1
为了便于防卫,古代雅典人 特意将卫城建在悬崖边。
例2
宗教城市梵蒂冈
随着经济技术水平的提高, 无论是城市还是乡村,他们与 外界的联系更密切了,对自然 环境的依赖相对减小,社会经 济、文化条件对聚落发展的影 响日益明显。
第三章 居民与聚落
第一课时
在出发前告诉我们这次旅行要 带着的学习目标:
1.知道聚落的定义和两种类型— 城市和乡村。 2.了解聚落的形成、职能、认识 城市和乡村的景观差异。 3.理解自然环境对聚落的影响。
旅行前的知 识准备:
1、聚落是人们 所。 文化条件 2、聚落的两种基本类型是 和 。 3、聚落的形成主要受 和 的影响。
乡村和城市有 什么差异?
乡村的房屋大 多低矮,散落 分布,周围是 大片农田。 城市里辆。
总结:
一般来说城市的出现晚于乡村的出 现。城市是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 物,是在乡村的基础上产生的。城市具 有乡村不具有的一些职能,例如城市具 有大规模的工业区和金融区。城市里的 居民主要从事工业、服务业;而乡村从 事农业,包括种植业、渔业、畜牧业、 林业。
水源丰富
Happy Ending
本次旅游已愉快结束,请同学们 回味旅游历程的同时,认真思考本次 旅游的有关知识内容,并完成好本节 有关的练习。谢谢!
乡村聚落
城市聚落
每个聚落都有自己的特色,具备不同的职能,形成不 同类型的聚落。乡村聚落里有 农村 牧村 渔村 林场
城市聚落中有 工业重镇 文化之城 商贸中心
房 道商学医有有有自 屋 路店校院无无无然 密高修的的的农果鱼景 集度筑多多多田园塘观 少少少 改 度 情 大高密较较较无 无无 大 况 变 集多多多 城 小低稀较较较 有有有小 市 少少少少
中图版地理八年级上册《第三节 聚落》教学设计4
中图版地理八年级上册《第三节聚落》教学设计4一. 教材分析《第三节聚落》这一节主要介绍了聚落的概念、类型、分布以及聚落与环境的关系。
教材通过丰富的图片和实例,使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聚落的特点和形成条件。
本节内容是初中地理八年级上册的教学内容,属于人地关系的基本概念之一。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本节内容之前,已经学习了地理基础知识,对地理概念有一定的理解能力。
但是,对于聚落的具体概念、类型和分布可能较为陌生。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通过具体的实例和图片,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聚落的相关知识。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理解聚落的概念、类型和分布,能够分析聚落与环境的关系。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图片和实例,培养学生的观察和分析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对人类居住环境的关注,提高学生对聚落与环境的关系的认识。
四. 教学重难点1.聚落的概念和类型的理解。
2.聚落与环境的关系的把握。
五. 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法、图片观察法和实例分析法进行教学。
通过提问引导学生思考聚落的概念和类型,通过观察图片使学生直观地了解聚落的分布,通过实例分析使学生深入理解聚落与环境的关系。
六. 教学准备1.图片资料:收集关于不同类型聚落的图片。
2.实例资料:准备一些关于聚落与环境关系的实例。
3.教学工具:投影仪、电脑等。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回顾之前学过的地理知识,如乡村和城市的概念,激发学生对聚落的学习兴趣。
2.呈现(10分钟)利用图片资料,呈现不同类型的聚落,如乡村聚落、城市聚落等。
让学生观察并思考:这些聚落有什么特点?它们之间有什么区别?3.操练(15分钟)让学生分组讨论,每组选择一个聚落类型,分析其与环境的关系。
讨论结束后,各组汇报讨论成果。
4.巩固(5分钟)通过实例分析,使学生更深入地理解聚落与环境的关系。
如分析我国南方的水乡聚落和北方的平原聚落,它们与环境的关系有何不同?5.拓展(5分钟)引导学生思考聚落的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关系,如何实现可持续发展。
中图版第3章第3节《聚落》教学设计
第3章《居民与聚落》第三节《聚落》(《中图版》)教学设计广东省佛山市第六中学郑璐教学设想:一、设计理念——在深入课改的大背景下,坚持“以生为本”,设计多样的活动让学生充分发挥主动参与的能力、相互合作的能力和自我学习的能力。
二、设计主体——在课标的指引下,大胆创新整合教材,以“学生身边的地理”入手,以小见大、由近及远,具体表现在:1、以学生熟悉的事物引入(让学生猜猜罗定一些地标的图片),引发学生亲切感和学习的兴趣——教学方法的改变。
2、由学生活动引入本课主体内容——让学生根据不同图片辨析乡村与城市聚落的差异,以小组合作的形式呈现答案;让学生通过观察不同地点房屋建筑特点,分析其与自然环境的关系;再分析形成聚落的条件和过程;最后讨论在经济发展过程中应注意对历史文化遗迹和聚落遗址的发展与保护,顺理成章、水到渠成——培养学生合作交往的能力、运用地理的观点分析问题的能力;等。
3、在教学过程中,注意引导学生将课本的知识和身边的历史文化名城——罗定的各种历史遗迹联系起来,营造一个熟悉的情景,并运用大量的图片引发学生的共鸣,使学生从中感受到地理与生活的密切关系,感受地理学科的魅力——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渗透。
在这些理念和思想的指导下,借助多媒体课件的帮助,本课的学习将由传统的教师讲授、学生接受变为教师与学生的互动学习,学生的自主学习为主体的课堂教学过程。
它体现了新课标的精神,更重要的是将学生的学习过程和学习效果放在了首要的位置,真真正正地体现“以生为本”的原则。
教学过程:教师活动学生活动备注(注解)引入新课:由“猜猜这是哪里?”并展示罗定和佛山的地标图片引入——这就是我们聚居和生活的场所——聚落。
提问:聚落有乡村和城市两种类型,通过观看图片,你能判断哪幅图是乡村?哪幅图是城市吗?学生纷纷猜测,引起关注和兴趣。
学生通过看图回答,达到认知辨别的效果引起学生兴趣,大胆猜测,活跃课堂气氛。
引发学生学习的兴致和培养仔细看图的习惯。
中图版地理八年级上册《第三节 聚落》教学设计2
中图版地理八年级上册《第三节聚落》教学设计2一. 教材分析《第三节聚落》是中图版地理八年级上册的一节内容。
本节课主要介绍了聚落的概念、分类、形成和发展的原因以及聚落与环境的关系。
教材内容丰富,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可以了解到不同类型的聚落特点,掌握聚落形成和发展的原因,以及聚落与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
二. 学情分析八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地理基础知识,对地理概念和地理现象有一定的认识。
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可能对一些抽象的概念和理论性的内容理解起来较为困难。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教师通过生动形象的语言、丰富的教学资源以及实际案例,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知识。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理解聚落的概念,掌握不同类型的聚落特点;了解聚落形成和发展的原因,以及聚落与环境的关系。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分析、讨论等方法,培养学生对地理现象的观察和分析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学生能够认识到聚落与环境的关系,增强对环境保护的意识。
四. 教学重难点1.聚落的概念及其分类。
2.聚落形成和发展的原因。
3.聚落与环境的关系。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设置生动的情境,让学生在实际情境中感受和理解聚落的概念和特点。
2.案例分析法:通过分析具体的聚落案例,让学生了解聚落的形成和发展的原因,以及聚落与环境的关系。
3.小组讨论法:引导学生分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六. 教学准备1.教学课件:制作精美的教学课件,帮助学生直观地了解聚落的概念和特点。
2.教学案例:收集相关的聚落案例,用于课堂分析和讨论。
3.教学素材:准备相关的图片、视频等素材,丰富教学内容。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图片或视频展示不同类型的聚落,引导学生关注聚落与环境的关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呈现(10分钟)通过教学课件,介绍聚落的概念、分类及其特点。
让学生了解聚落的定义,掌握不同类型的聚落特点。
3.操练(10分钟)分析具体的聚落案例,让学生了解聚落的形成和发展的原因。
中图版八年级地理上册:3.3 聚落 教案
聚落【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知道聚落是人们聚居和生活的场所,聚落有城市和乡村两种类型。
(2)举例说出聚落和自然环境的关系。
2.过程与方法运用图片描述城市景观和乡村景观的差别,使学生学会联系实际分析聚落的特点和影响因素。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本课学习,认识到保护传统聚落的重要意义,使学生树立保护世界文化遗产的意识。
【教学重点】1.观察不同地区聚落的差异,思考导致这种差异的原因;2.探究聚落与自然环境的关系。
【教学难点】保护传统聚落和世界文化遗产的重要意义,培养保护意识。
【教学方法】读图析图、讨论、对比、多媒体辅助。
【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情境导入播放图片。
提问:这两幅图片描述的是什么景观?这两幅图的共同点是什么?(学生回答)明确:这两幅图一幅是城市景观,一幅是乡村景观。
无论是城市还是乡村,都是人类的居住地。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与人类居住地有关的聚落。
二、新课学习明确:除此之外,世界上还有许多具备多种职能的大城市,如:东京、纽约、伦敦、巴黎、墨西哥城、北京和上海等。
(二)聚落与环境过渡:无论是城市还是乡村,其形成和发展都与其所在的地理环境有着密切关系。
1.地形影响地势低平的平原地区聚落规模比地势起伏较大的山地地区大得多。
为了避免洪涝的威胁,许多乡村建在高地上。
2.水源影响在干旱地区,由于水源的限制,乡村多建在水源充足且取水方便的地方。
如:塔里木河两岸聚落呈带状;沙漠地区聚落呈点状分布。
3.气候影响西亚热带沙漠地区房屋,这里的房屋墙壁厚,有利于隔热;窗小,有利于减小沙漠吹来的热风。
我国云南西双版纳的民居,傣家竹楼主要适应湿热多雨的气候特点,有利于防潮、通风。
拓展延伸:①我国黄土高原上的住所——窑洞。
窑洞利用黄土的直立性,冬暖夏凉,通风良好,采光面好。
②因纽特人的住所——冰屋。
受极地严寒的气候环境,因纽特人就地取材,建造冰屋。
③草原地区的住所——蒙古包。
草原牧民逐水草而居,而蒙古包易于拆迁搬运,因而成为牧民的主要生活场所。
中图版地理八年级上册《第三节聚落》说课稿6
中图版地理八年级上册《第三节聚落》说课稿6一. 教材分析《第三节聚落》是中图版地理八年级上册的一节重要内容。
本节内容主要介绍了聚落的概念、分类、形成和发展的因素以及聚落与环境的关系。
通过本节的学习,学生可以了解不同类型的聚落特点,理解聚落与环境的关系,培养学生的观察和分析能力。
二. 学情分析八年级的学生已经对地理学科有一定的认识和基础,但对于聚落的概念和形成发展的因素可能还比较陌生。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通过图片、案例等生动形象的方式,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知识。
同时,学生应该具备一定的观察和分析能力,能够通过观察图片、案例等材料,分析聚落的特点和与环境的关系。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理解聚落的概念、分类、形成和发展的因素,了解不同类型的聚落特点,理解聚落与环境的关系。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分析、讨论等方式,培养学生的观察和分析能力,提高学生运用地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学习聚落与环境的关系,培养学生对环境保护的意识,提高学生的地理素养。
四. 说教学重难点1.聚落的概念和分类。
2.聚落形成和发展的因素。
3.聚落与环境的关系。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采用问题驱动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和探索聚落的相关知识。
2.运用图片、案例等生动形象的教学手段,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知识。
3.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和分享,培养学生的合作和表达能力。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通过展示不同类型的聚落图片,引发学生对聚落的兴趣和好奇心,引出本节课的主题。
2.自主学习:学生通过阅读教材和查找相关资料,了解聚落的概念和分类。
3.课堂讲解:教师通过讲解聚落形成和发展的因素,引导学生理解聚落与环境的关系。
4.小组讨论:学生分组讨论聚落的特点和与环境的关系,分享自己的观点和发现。
5.总结与反思: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和收获,鼓励学生反思自己的学习过程和方法。
七. 说板书设计板书设计要简洁明了,突出重点。
八年级地理上册第三章居民与聚落本章整合课件中图版
本章整合
划分依据:主要按照肤色差异 黄种人:亚洲东部和东南部,美洲的原住居民 人种 分布 黑种人:非洲撒哈拉以南及美洲 白种人:欧洲、西亚、中亚、南亚、非洲的北部、美洲、大洋洲 人口分布不均 人口的分布 稠密区:亚洲东部、东南部和南部, 欧洲西部,北美洲东部 稀疏区:沙漠、雨林、高纬度、高原、山区 人种和人口 数量:70 亿(2011. 10.31) 人口的增长 增长速度加快 自然增长率 = 出生率-死亡率 人口增长过快的问题:资源、环境、经济和社会问题 人口问题 人口增长过慢的问题:人口老龄化、劳动力短缺 解决措施 汉语、英语、法语、俄语、西班牙语、阿拉伯语 世界上的主要语言 汉语使用人数最多,英语使用范围最广 语言和宗教 基督教:信徒最多,分布在欧洲、美洲、非洲和大洋洲 世界的三大宗教 伊斯兰教:信徒主要分布在亚洲西部和东南部、非洲北部和东部 佛教:创始于古印度,信徒主要分布在亚洲的东部和东南部 人们生活居住的地方称为聚落 城市和乡村 先有乡村聚落,后有城市聚落 聚落景观差异较大 聚落 聚落受自然环境影响大 聚落与环境 河流中下游平原,聚落密集;高山、荒漠,聚落稀疏 聚落的发展与保护 学习与探究—— 聚落发展与景观变化 随着历史的变迁,聚落的性质会发生变化 作为聚落景观的一种标志,地名一般不随着聚落规模和性质的改变而变化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聚落并不都会日益繁荣 ,有些会衰败消亡
解析
关闭
答案
专题一
专题二
专题一 语言与宗教 1.语言的分布:汉语是世界上使用人数最多的语言;英语是应用范 围最广的语言。 2.世界三大宗教 (1)基督教:欧洲、美洲、非洲、大洋洲;教堂(如巴黎圣母院)。 (2)伊斯兰教:亚洲的西部和东南部、非洲的北部和东部;清真寺; 教徒叫穆斯林。 (3)佛教:亚洲的东部和东南部;寺院(如白马寺);喇嘛教属于佛教 的一支。
中图版地理八年级上册《第三节 聚落》教学设计3
中图版地理八年级上册《第三节聚落》教学设计3一. 教材分析《第三节聚落》是中图版地理八年级上册的一节重要内容。
本节课主要介绍了聚落的概念、类型、形成和发展的因素以及聚落与环境的关系。
教材通过丰富的图片和案例,帮助学生了解不同类型的聚落,以及聚落的形成和发展受哪些因素影响。
教材还引导学生思考聚落与环境的关系,培养学生保护文化遗产和环境的意识。
二. 学情分析八年级的学生已经对地理有一定的了解,他们生活在一个特定的地域环境中,对周围的环境和聚落有一定的认识。
但他们对聚落的概念、类型和形成发展的因素以及聚落与环境的关系可能了解不深。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用生活中的实例来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知识。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理解聚落的概念,识别不同类型的聚落,了解聚落的形成和发展受哪些因素影响,以及聚落与环境的关系。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分析实例,学生能够运用地理知识解释聚落现象,培养学生的地理观察和分析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学生能够认识到保护文化遗产和环境的重要性,增强对地理学科的兴趣和热爱。
四. 教学重难点1.聚落的概念和类型。
2.聚落的形成和发展的因素。
3.聚落与环境的关系。
五. 教学方法1.观察法:学生通过观察实例,了解聚落的特点和类型。
2.分析法:学生通过分析实例,理解聚落的形成和发展的因素。
3.讨论法:学生通过讨论,探讨聚落与环境的关系。
4.案例分析法:学生通过分析具体的案例,深入理解聚落的特点和形成发展的因素。
六. 教学准备1.准备相关的图片和案例,用于教学展示。
2.准备问题,引导学生思考聚落与环境的关系。
3.准备作业,巩固学生对聚落的理解。
七. 教学过程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展示一些图片,如城市和乡村的图片,引导学生思考:什么是聚落?聚落有哪些类型?呈现(15分钟)教师呈现教材中关于聚落的定义和类型的内容,引导学生理解聚落的概念和不同类型。
操练(10分钟)教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分析聚落的形成和发展的因素。
中图版地理八年级上册《第三节聚落》说课稿3
中图版地理八年级上册《第三节聚落》说课稿3一. 教材分析《第三节聚落》是人教版地理八年级上册的一节内容。
本节课主要介绍了聚落的概念、类型、分布及其与地理环境的关系。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能够了解聚落的基本特征,分析不同类型的聚落及其与环境的关系,提高对人类居住环境的认识。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本节课之前,已经掌握了地理的基本知识,对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的关系有一定的了解。
但学生对聚落的概念、类型及分布可能较为陌生,需要通过实例来加深理解。
此外,学生可能对一些地理概念和地理现象的理解还存在困难,需要教师进行深入的讲解和引导。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理解聚落的概念,掌握聚落的类型和分布,分析聚落与环境的关系。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实例,学生能够运用地理知识分析聚落的特点及其与环境的关系,提高观察和分析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学生能够认识到人类居住环境的重要性,增强对环境保护的意识。
四. 说教学重难点1.重点:聚落的概念、类型、分布及其与地理环境的关系。
2.难点:聚落与环境的关系,学生对一些地理概念和地理现象的理解。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法、案例分析法、小组讨论法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主动探究。
2.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地图、图片等教学资源,帮助学生直观地理解聚落的概念、类型和分布。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通过展示不同类型的聚落图片,引导学生思考聚落的概念和特点。
2.新课导入:介绍聚落的定义、类型和分布,引导学生理解聚落与环境的关系。
3.案例分析:分析具体的聚落实例,让学生观察和分析聚落与环境的关系。
4.小组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总结聚落与环境的关系,并分享自己的观点。
5.知识拓展:介绍一些与聚落相关的地理现象,如城市化、乡村演变等,引导学生思考聚落与环境的变化。
6.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调聚落与环境的关系。
7.作业布置:布置相关的练习题,巩固学生对聚落的理解。
八年级地理上册 第三章 第三节 聚落教案4 中图版
第三节聚落1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了解聚落的概念及其基本类型。
2.运用地图,说出城市和乡村景观的差异。
3.理解聚落与环境的关系。
过程与方法:1.学会运用比较法分析人类聚居和生活的场所——聚落,了解城市景观和乡村景观的不同。
2.学会运用图片或说明材料,分析聚落与自然环境的关系。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懂得保护世界文化遗产的意义。
2.激发热爱家乡传统民居文化的热情。
【教学重点】1.城市景观和乡村景观的差别。
2.聚落与环境的关系。
3、保护世界文化遗产的意义。
【教学难点】环境尤其是自然环境对聚落的影响。
2重点难点【教学重点】1.城市景观和乡村景观的差别。
2.聚落与环境的关系。
3、保护世界文化遗产的意义。
【教学难点】环境尤其是自然环境对聚落的影响。
3教学过程3.1 第一学时3.1.1教学活动活动1【导入】创设情境导入新课教师活动:播放视频《黄梅宣传片》,配上背景音乐歌曲《黄梅飘香》.学生活动:欣赏视频,并从中理解聚落的概念。
设计意图:从学生生活地黄梅入手进行课前学境的创建,可以在课前营造出一种积极、主动地学习聚落的氛围。
活动2【活动】合作探究,学习新知合作探究,学习新知探究一:城市和乡村教师活动:1、先让学生描述学校所在地的乡村景观,再描述曾经去过的外地的城市景观。
2、出示城市景观和乡村景观图片,让学生分析、判断城市和乡村这两类聚落景观。
演示乡村到城市的演变过程。
3、出示城市和乡村图片,让学生分析比较城市与乡村的差异。
4、对城市和乡村内部进行分类,进一步引导学生从劳动生产方式的不同理解城乡内部的分类。
并欣赏不同职能聚落的特色。
学生活动:1、描述城市景观和乡村景观。
2、学生判断聚落类型。
3、让学生分成城市和乡村组别说出差异,完成“城市和乡村景观比较表”。
4、学生辨别不同的乡村聚落。
设计意图:将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与课本知识结合起来,使学生理解聚落的分类。
同时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与激情。
完成“运用图片描述城市景观和乡村景观的差别”的课标要求。
2019-2020学年八年级地理上册 第三章 第三节 聚落教案1 中图版.doc
2019-2020学年八年级地理上册第三章第三节聚落教案1 中图版1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知道乡村聚落和城市聚落是人类各种形式聚居地的总称。
2、理解聚落的形成和发展与自然环境的密切关系。
过程与方法1、运用图片描述城市景观和乡村景观的差别,以及各地民居建筑的差异。
2、通过教师示范分析与小组合作探究交流相结合的方法理解聚落的形成和发展与自然环境的密切关系,培养学生联系实际分析问题的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以典型事例的列举感受传统聚落是早先人类遗留给我们的重要文化遗产。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本节教学,使学生认识保护传统聚落的重要意义,培养学生保护和珍惜传统聚落的意识,并把这种责任和义务变成自己的自觉行动。
同时感受地理学科的审美情趣,激发孩子们的求知欲望和创新潜能。
2学情分析本节是八年级的内容,从学生的知识储备来看,学生已经学习了中国的区域地理部分,对自然环境与人类的活动关系有了初步的认识,为研究聚落与自然环境的关系打下了良好的知识基础。
同时有大部分的学生来自乡村,对自己生活居住地与自然环境的联系是比较了解的,有一定的感情基础。
同时学生的自主学习、合作交流等能力在八年级有了很大的提升。
3重点难点教学重点:比较乡村、城市聚落的景观差异;探究聚落与自然环境的关系。
教学难点:环境对聚落的影响4教学过程活动1【导入】活动一展示一幅夜景图片提问:灯光密集且明亮的地方代表的是城市还是乡村?为什么?你看见的城市和乡村是怎样的?(学生联系生活实际思考从身边的生活、经历出发个性化描述各自的感受。
)活动2【活动】活动二自主学习部分学生预习课本,完成导学案自主学习填空部分,并回答。
(2-3分钟)意图:学生已经逐步适应初中地理学习方法,能独立思考,有一定知识积累、分析归纳能力。
活动3【讲授】活动三一、城市和乡村1、在课件上展示大量人类生活聚居地的图片(使用学生熟悉的家乡图片),直接明确聚落的概念以及聚落的类型(城市、乡村)。
中图版地理八年级上册《第三节聚落》说课稿1
中图版地理八年级上册《第三节聚落》说课稿1一. 教材分析《地理八年级上册》第三节《聚落》是中图版初中地理教材的一节内容。
本节内容主要介绍了聚落的定义、分类、形成和发展的原因以及聚落与环境的关系。
教材通过丰富的图片和实例,使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聚落的特点和功能,培养学生的地理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
二. 学情分析八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地理基础知识,对于地形、气候等自然环境因素有一定的了解。
但是,对于聚落的概念、分类和形成发展的原因可能还存在一定的困惑。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注重引导学生从实际案例中认识和理解聚落的特点,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理解聚落的定义、分类、形成和发展的原因,掌握聚落与环境的关系。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实例和分析案例,培养学生的地理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对不同文化背景下的聚落的尊重和理解,增强学生对地理环境的保护意识。
四. 说教学重难点1.重点:聚落的定义、分类、形成和发展的原因,聚落与环境的关系。
2.难点:聚落形成和发展的原因,聚落与环境的关系。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法、案例分析法、小组讨论法等,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和思考。
2.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地图、图片等教学资源,结合实地考察和观察,增强学生对聚落的认识和理解。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通过展示不同地区的聚落图片,引发学生对聚落的兴趣和好奇心。
2.讲解聚落的定义和分类:引导学生了解聚落的定义和分类,并通过实例进行讲解和分析。
3.分析聚落形成和发展的原因:引导学生从自然环境和社会经济等方面分析聚落形成和发展的原因。
4.探讨聚落与环境的关系:引导学生观察和分析聚落与环境的关系,理解聚落与环境的相互影响。
5.案例分析:选取具体的聚落案例,让学生进行观察和分析,培养学生的地理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
6.小组讨论:学生分组讨论聚落的特点和功能,分享自己的观察和思考。
2019中图版地理八年级上册3.3聚落 学案精品教育.doc.doc
聚落学习目标1.了解聚落的主要形式,聚落的形成和发展。
2.能举例说明聚落的位置、形态、建筑与自然环境的关系。
(重难点)3.了解保护聚落方面的世界文化遗产的意义。
(重点)4.了解城市的发展过程,能够分析民居与自然环境和人类活动的关系。
5.树立人地协调发展的地理环境观。
重点和难点城市景观与乡村景观的差异及自然资源对聚落分布和建筑形式的影响自主合作探究知识点一:聚落的形态【自主学习】阅读课本聚落概念: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聚落的形式:聚落一般分为和两大类型。
按生产方式不同,乡村聚落可分为农村、牧村、渔村、林场等不同类型,人们分别从事耕作、放牧、捕鱼、伐木等生产活动。
按规模大小,乡村聚落包括规模较小的和规模较大的;城市聚落分为小城市、中型城市、大城市和特大型城市。
2、乡村聚落与城市聚落乡村居民主要从事,城市居民一般从事。
乡村人口,规模;城市人口,规模。
乡村建筑以为主,城市建筑以为主。
乡村空气,环境;城市环境。
3、城市聚落在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措施问题:解决措施:4、聚落的演化过程聚落不是固定不变的,它是在不断发展的。
→→→5、聚落形成与发展的主要因素①②③知识拓展★聚落的分布在一些河流中下游的平原地区,工农业生产比较发达,聚落比较密集在高山、荒漠地区,少有或没有聚落居民建筑风格与自然环境的关系世界各地的居民有着不同的建筑风格。
这些居民既能适应当地的自然地理环境,又与居民的社会经济生活密切联系。
寒冷地区的居民墙体厚实,屋内建有壁炉或火炕,窗户比较小,有的窗户还装有双层玻璃。
在冬天积雪较多的地方,屋顶大多高耸。
湿热地区的居民,墙体相对单薄,门窗开的较大,并建有较完备的排水系统。
气候干旱、降水少的西亚、北非和我国西北地区的居民屋顶大多是平顶,而降水多的地区,如中国的江南、赤道附近地区,居民屋顶多为尖顶,有利于雨水下泄。
有些地区的居民体现了就地取材的特色。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三章居民与聚落第三节聚落精品教案(中图版八年级上册)教学目标
1、能够运用图片描述乡村与城市的景观差异
2、能够举例说出聚落与自然环境的关系
3、懂得保护世界文化遗产的意义
教学重点
聚落与环境的关系
教学难点
环境对聚落的影响
教学方法
比较读图举例讲解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同学们,我们都知道,衣食住行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最基本的要求.在我们四川的一些农村地区,农民一生中有三大喜事:盖房子、娶妻子、生孩子。
可见,居住问题是人们日常生活中的一件大事。
本节课我们就来学习这一问题。
[新课教学]
第三节聚落(板书)
一城市和乡村
教师引导学生阅读第一自然段,并提问:
1.什么是聚落?
2.聚落分为哪两种类型?
学生回答后老师讲解:聚落是人类各种形式的聚居地的总称,也就是人民生活居住的地方。
这个词源于德文,意即居住地。
城市和乡村是两种基本的聚落类型。
一般来说,城市的
出现晚于乡村的出现。
城市是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是在乡村的基础上产生的。
据考古发现,世界上最早的城市出现于美索不达米亚平原,距今约6000年。
承转:根据人类社会的发展史可知,人类是先有乡村聚落,后有城市聚落。
那么,乡村是这样形成的呢?
老师指导学生看书63页第1、2自然段。
补充讲解:自然段。
补充讲解:人类为了生存,必定希望互助合作和共同生活,由此可以构成聚居。
最早的人类,为了躲避风雨,御寒免晒,逃避野兽的袭击,或凿木为巢,或洞居穴隐。
在漫长的采集和渔猎社会,人类经历过上百万年的穴居和逐水草而居的生活。
随着原始畜牧业和农业先后起源,出现了人类社会的第一次大分工,人类才开始进入分散的乡村聚落阶段。
最初人们居住的是一种半固定的原始棚舍。
当时的耕作方式落后,一旦地力衰竭,村落就需搬迁到新的适合耕作的地方。
随着农业生产水平的提高,乡村聚落逐渐稳定下来,规模和范围也在逐渐扩大,就形成了我们今天常见的乡村聚落。
承转:当乡村的规模不断扩大,人口不断增多,发展到一定程度时便形成了城市。
讲解:世界最早的城市大约出现在公元前5000年-公元前3500年这段时间,差不多与定居农业同时出现。
世界最早出现城市的地区,在城市出现之前农业已经有了很大的发展。
农业生产技术的创新产生了剩余产品,出现了闲余的劳动力。
这部分闲余的劳动力不再从事种植业,而以商品生产和交换为目的的手工业为主,于是乡村就演变成为集市。
随着商品生产和交换进一步扩大,集市便发展成为城市。
承转:城市是在乡村的基础之上发展起来的,那么它们有什么差异呢?
讨论:指导学生看教材第63页的两幅图,并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想一想城市和乡村在景观和职能上有什么不同?
学生分组讨论后,列表比较:城市和乡村之间的差异。
聚落类型
景观差异
主要职能房屋道路广场农田
乡村低矮稀疏土路无有以发展农业为主城市高楼密集马路有无工商业、服务业等
从上表中我们可以看出:城市和乡村之间不但景观上存在很大差异,而且主要职能也不相同。
这就是两者之间最根本的区别。
承转:无论是城市聚落还是乡村聚落都有自己的特色,具备不同的职能,从而形成不同类型的聚落。
指导学生看书65页的文字和景观图。
想一想,乡村聚落和城市聚落各自有哪些类型?自己所在地区的城市和乡村分别属于哪种类型?
学生回答后老师归纳总结:在乡村聚落里,既有农业村庄,又有牧民聚落,既有渔民之港,也有猎户之家。
在城市聚落里有的偏重工业,有的偏重文化教育,有的偏重贸易,因此被人们冠以“工业重镇”、“文化之城”、“商贸中心”等美名。
世界上还有许多具备多种职能的大城市,例如东京、纽约、巴黎、伦敦、墨西哥城等。
承转:无论是城市还是乡村其形成和发展都与其所在的地理环境有着密切的关系。
二聚落与环境
指导学生速读课本67、68页,并看图B、C、D、E、F思考:
1、聚落与环境到底什么关系
2、影响聚落的环境有哪些?
3、不同时期影响聚落的环境因素发生着怎样的变化?
学生回答后老师做总结:
1、聚落与环境要相适应。
比如,图B中的村落依河而建,是因为这是干旱地区,村落要建在水源充足且用水方便的地方。
图C中的村落为了避免洪涝的威胁,村落就建在高地上。
2、影响聚落的环境有自然环境(如地形、河流、土壤、气候条件等)和社会经济发展水平。
3、在人类经济和技术发展水平不高的阶段,自然环境对聚落环境的影响最为明显。
聚落多建在地形、气候等自然条件优越的地区。
世界上一些河流冲击平原地区,由于土壤肥沃,灌溉便利,所以农业生产发达,人口和聚落密集。
目前,世界上人口密集地区和大城市主要位于河流沿岸地区和冲击平原上。
在人类聚落发展的早期,社会经济和文化条件对聚落的影响相对较小,但是人们仍然考虑到这些因素的影响。
例如,人们建筑城堡时,都非常关注城堡的安全和防卫。
随着经济技术水平的提高,无论城市还是乡村,与外界的联系都更密切了,对自然环境的依赖相对较小,而受社会经济、文化条件的影响日益明显。
例如,大城市更容易出现在交通便利人文荟萃、商业发达的地区。
承转:在人类社会的发展过程中,有许多历史悠久的聚落被保存下来了,
这就是我们所说的传统聚落。
那么,我们对待传统聚落应持什么样的态度呢?
三保护传统聚落
对于传统聚落中开发与保护问题,有不同的观点。
以下是北京城市建设中关于四合院的不同观点和做法。
你的看法如何?
学生角色表演:请四位同学扮演四个不的角色,谈谈他们自己的看法。
角色1:北京城建局领导
角色2:北京某房地产开发商。
角色3:文化局局长
角色4:四合院的老住户
学生活动后老师引导:传统聚落是历史时期人类活动和自然环境相互作用的结果,它们从不同侧面记录了当时社会经济、政治、文化、民俗等信息。
如果不加以保护甚至任意破坏,将导致无法挽回的损失。
目前,世界各国都在大力保护具有民族特色的传统民居。
因此在乡村和城市的建设中,如何保护好聚落中有价值的纪念地、建筑群和遗址,处理好聚落发展与保护的关系,是全人类共同面临的问题。
为此,联合国科教文组织于1972年通过了《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
目前,有许多传统聚落比如世界文化遗产名录。
如:西班牙的古城托莱多(图H)、意大利水城威尼斯(图I)、中国云南丽江古城(图J)。
课堂小结:本节课我们学习了聚落的定义和分类,了解了聚落与环境的关系,同学们对传统聚落一定要有正确的态度。
作业:教材69 页的复习题
板书设计:
第三节聚落
一、城市和乡村
1、聚落的概念
2、聚落的分类
3、城市和乡村的差异
聚落类型
景观差异
主要职能房屋道路广场农田
乡村低矮稀疏土路无有以发展农业为主城市高楼密集马路有无工商业、服务业等
二、聚落与环境
1、自然环境对聚落的影响——渐弱
2、经济水平对聚落的影响——渐强
三、保护文化遗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