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科举考试前的用诗干谒情况
唐代干谒诗的类型
唐代干谒诗的类型唐代干谒诗是一种特殊的文学形式,常常被用来表达对皇帝或高官显贵的敬重和崇拜。
这种诗歌形式在唐代非常流行,与当时的官场文化和礼仪有着密切的关系。
本文将从干谒诗的起源、类型以及意义等方面进行探讨,以期更好地理解唐代干谒诗的文化内涵和历史价值。
一、干谒诗的起源干谒诗起源于《周礼》中的“干戚之礼”,是一种古代的朝贺礼仪。
在唐代,干谒诗开始流行,成为了一种文学形式。
唐代皇帝非常重视礼仪,每年都会接受来自全国各地官员的朝贺,而干谒诗便是其中的一种形式。
干谒诗的写作对象主要是皇帝和高官显贵,是一种表达崇敬和忠诚的方式。
二、干谒诗的类型干谒诗按照写作对象可以分为三种类型:皇帝干谒诗、宰辅干谒诗和尚书干谒诗。
1. 皇帝干谒诗皇帝干谒诗是写给皇帝的诗歌,通常是由朝贺的官员撰写。
这种诗歌形式要求用词恭敬、语言庄重,表达出对皇帝的崇敬和忠诚。
诗歌的内容通常包括对皇帝的赞美、祝福和对国家的繁荣昌盛的期望等。
2. 宰辅干谒诗宰辅干谒诗是写给宰辅的诗歌,通常是由下级官员或文人撰写。
这种诗歌形式也要求用词恭敬、语言庄重,表达出对宰辅的崇敬和忠诚。
诗歌的内容通常包括对宰辅的赞美、祝福和对国家的繁荣昌盛的期望等。
3. 尚书干谒诗尚书干谒诗是写给尚书的诗歌,通常是由下级官员或文人撰写。
这种诗歌形式同样要求用词恭敬、语言庄重,表达出对尚书的崇敬和忠诚。
诗歌的内容通常包括对尚书的赞美、祝福和对国家的繁荣昌盛的期望等。
三、干谒诗的意义干谒诗是一种表达崇敬和忠诚的方式,它反映了唐代的官场文化和礼仪。
这种诗歌形式不仅是官员们向皇帝和高官显贵表达敬意的方式,也是一种展示自己文学才华和修养的机会。
而对于皇帝和高官显贵来说,干谒诗则是一种展示自己权威和威严的方式,同时也是一种检验下级官员文学才华和忠诚度的手段。
干谒诗的文化内涵和历史价值不仅在于它反映了唐代的官场文化和礼仪,更在于它展现了唐代文人的文学才华和思想境界。
唐代是中国文学史上的黄金时期,有很多文学巨匠,如杜甫、李白、白居易等。
李白写的干谒诗
李白写的干谒诗
干谒诗是古代文人为推销自己而写的一种诗歌,类似于现代的自荐信。
以下是李白写的几首干谒诗:
1. 《上李邕》
大鹏一日同风起,扶摇直上九万里。
假令风歇时下来,犹能簸却沧溟水。
世人见我恒殊调,闻余大言皆冷笑。
宣父犹能畏后生,丈夫未可轻年少。
2. 《与韩荆州书》
白闻天下谈士相聚而言曰:“生不用封万户侯,但愿一识韩荆州。
”何令人之景慕,一至于此耶!岂不以有周公之风,躬吐握之事,使海内豪俊,奔走而归之,一登龙门,则声价十倍!所以龙蟠凤逸之士,皆欲收名定价于君侯。
愿君侯不以富贵而骄之、寒贱而忽之,则三千之中有毛遂,使白得颖脱而出,即其人焉。
3. 《赠从弟南平太守之遥二首》(其一)
少年不得意,落魄无安居。
愿随任公子,欲钓吞舟鱼。
常时饮酒逐风景,壮心遂与功名疏。
兰生谷底人不锄,云在高山空卷舒。
汉家天子驰驷马,赤军蜀道迎相如。
天门九重谒圣人,龙颜一解四海春。
彤庭左右呼万岁,拜贺明主收沉沦。
翰林秉笔回英眄,麟阁峥嵘谁可见?
承恩初入银台门,著书独在金銮殿。
龙驹雕镫白玉鞍,象床绮席黄金盘。
当时笑我微贱者,却来请谒为交欢。
一朝谢病游江海,畴昔相知几人在?前门长揖后门关,今日结交明日改。
爱君山岳心不移,随君云雾迷所为。
梦得池塘生春草,使我长价登楼诗。
别后遥传临海作,可见羊何共和之。
干谒诗的鉴赏
干谒诗一、词义理解1、《与于襄阳书》节选韩愈原文:岂上之人无可援、下之人无可推欤?何其相须之殷而相遇之疏也?其故在下之人负其能不肯谄其上,上之人负其位不肯顾其下。
故高材多戚戚之穷,盛位无赫赫之光。
是二人者之所为皆过也。
未尝干之,不可谓上无其人;未尝求之,不可谓下无其人。
愈之诵此言久矣,未尝敢以闻于人。
译文:难道是居于上位的人中没有可以攀援的人,居于下位的人中没有值得举荐的人吗?为什么他们互相等待那样殷切,而相逢的机会却那样少呢?其原因在于居于下位的人倚仗自己的才华不肯巴结地位高的人请求引荐,居于上位的人倚仗自己的地位不肯照顾地位低的人。
所以才学很高的人很多都为不得志而忧愁,地位高的人没有显耀的声誉。
这两种人的行为都是错误的。
没有去求取,就不能说上面没有引荐人;没有向下寻找,就不能说下面没有可以举荐的人。
我思考这句话已经很久了,没有敢把这句话说给别人听。
2、干谒:干,求;谒,拜谒。
干谒,有所求而请见。
二、干谒诗干谒诗是古代文人为推销自己而写的一种诗歌,类似于现代的自荐信。
唐时,一些文人为了求得进身的机会,往往写一些干谒诗,向达官贵人呈献诗文,展示自己的才华与抱负,以求引荐。
士子们写干谒诗,期求得到援引推荐,对象或为高官显贵,或为社会贤达,所以干谒诗大多表现出含蓄的美学特征,作者也常以比体为之。
行卷其实就是一种干谒行为,行卷之诗,从宽泛的意义上说,都可以视为干谒诗。
行卷,是古代科举习俗,也可称作一种科举文体。
知贡举等主试官员除详阅试卷外,有权参考举子平日的作品和才誉决定去取。
当时,在政治上、文坛上有地位的人及与主试官关系特别密切者,皆可推荐人才,参与决定名单名次,谓之“通榜”。
因此应试举人为增加及第的可能和争取名次,多将自己平日诗文加以编辑,写成卷轴,在考试前送呈有地位者,以求推荐,此后形成风尚,即称为“行卷”。
行卷之风与诸科中前途最好的进士科紧密联系,应明经等科则不须行卷。
由于进士科录取人数甚少,准备独特的题材从事行卷,是应举者的重要活动。
诗歌题材鉴赏——投赠干谒诗
。
(三)干谒四大类
自汉以来,历代都有,而在唐尤为壮观,不仅创作队伍
庞大,且数量可观。干谒诗产生的原因有很多,按照内容大
干
体可分为四类。不仅创作队伍庞大,且数量可观。
1、求取进士出身的干谒诗
谒
进士科是隋唐科举制度取士的科目之一。始于隋炀帝,至唐代特别受到
言
重视。因为进士科是常科,考取又最难,一般每次只取二三十人,仅是明经 科的十分之一,故此最为尊贵,地位亦成为各科之首。也因此,时人称进士
诗
人》《上包祭酒 》《寄高三十五书记》《送颜推
官游银夏谒韩大夫》
(二)识别意象助理解
• 干谒诗的目的很明确,就是向高位者、掌权者推销自己
干
,以期得到赏识,所以作者在诗作中常用“龙门”“折桂 ”“阡陌”“飞鸟”“良马”“凤凰”“蚂蚁”“漂萍”
谒
等意象来表情达意。
言
• 如①李白的《赠何七判官昌浩》中“老死阡陌间,何因 扬清芬”,借“阡陌”表达了不甘平庸,想得重用的豪气
志 诗
及第者“白衣公卿”。“缙绅虽位极人臣,不由进士者,终不为美。” 而 在唐朝,进士考试可以在考前公开推举,称作“通榜”。因此凡是应进士举 的人,常常将自己的作品送给朝中有文学声望的人看,希望通过他们宣扬自
高考诗鉴——干谒诗(学生)
诗歌鉴赏精练——干谒诗干谒诗是一种特殊的诗歌题材。
“干谒”在《古代汉语词典》中是“有所求而请见”的意思,是古代文人为推荐自己而写的一种诗歌。
一些文人为了求得晋升机会,会十分含蓄地写些诗作,呈献给达官贵人,借此展示自己的才华与抱负,以求引荐,类似于现代的自荐信。
作为一种带有明确请求、援引目的的诗歌题材,自汉代以来,历代都有这类诗歌出现,且在唐代尤为壮观,不仅创作队伍庞大,诗作数量也极多。
一、根据内容确定种类1.与科举考试相关的干谒诗(1)与常科考试相关的干谒诗常科考试是指每年定期举行的考试。
考试科目主要包括进士、明经等项目。
其中,进士科备受重视。
因为进士科是常科,考取又最难,一般每次只取二三十人,仅是明经科录取人数的十分之一,故进士科的地位居各科之首。
《唐摭言》中说:“缙绅虽位极人臣,不由进士者,终不为美。
”可见进士出身在当时的重要性。
在唐朝,进士考试可以在考前公开推举,称作“通榜”。
因此凡是应进士举的人,常常将自己的作品送给朝中有文学声望的人看,希望他们可以宣扬自己的文采,甚至直接将自己推荐给主考官,这就是“温卷”。
望洞庭湖赠张丞相孟浩然八月湖水平,涵虚混太清。
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
欲济无舟楫,端居耻圣明。
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
(2)与制举考试相关的干谒诗制举考试是唐代科举考试的重要组成部分。
考试科目、考试时间都不固定。
制举一旦登第即可授官,具有举士与选官的双重作用。
正因为制举是登上仕途的捷径,进士及第的举子、现任官员等纷纷应制举,制举颇受文人青睐。
当时参加制举考试的人多采用“上启陈诗”的方式请求提拔,干谒活动颇为兴盛。
赠翰林张四学士杜甫翰林逼华盖,鲸力破沧溟。
天上张公子,宫中汉客星。
赋诗拾翠殿,佐酒望云亭。
紫诰仍兼绾,黄麻似六经。
内分金带赤,恩与荔枝青。
无复随高凤,空余泣聚萤。
此生任春草,垂老独漂萍。
倘忆山阳会,悲歌在一听。
2.与授官和调选相关的干谒诗(1)有关铨选、守选的干谒诗唐代是一个将“举士”和“选官”严格区分开的朝代,举士与选官分属不同部,各有自己的机制和程序。
投赠诗与干谒诗
接下来诗人笔锋一转,就写到请求援引的题 旨上:“阳和”句是说:虽有和暖的太阳,毕竟 无法使自己的穷途落魄之恨消散。“霄汉”句说: 但我仰望天空,我还是时时刻刻倾向着太阳(指 当朝皇帝),意指自己有一颗为朝廷做事的衷心。 “献赋”句说:十年来,我不断向朝廷献上文赋 (指参加科举考试),可惜都没有得到知音者的 赏识。“羞将”句说:如今连头发都变白了,看 见插着华簪的贵官,我不能不感到惭愧。意思说 得很清楚,但言语含蓄,保持了一定的身份。
• 面对浩瀚的洞庭湖,自己意欲横渡,可是没有船只; 生活在圣明的时世,应当贡献出自已的力量,但没 有人推荐,也只好在家闲居,这实在有愧于这样的 好时代。言外之意希望对方予以引荐。“楫”,船 上的桨,这里也是借指船。“端居”,闲居;“圣 明”,圣明之时,这里指太平时代。最后两句,说 自己坐在湖边观看那些垂竿钓鱼的人,却白白地产 生羡慕之情。古代俗语说,“临渊羡鱼,不如退而 结网。”诗人借了这句谚语来暗喻自己有出来做一 番事业的愿望,只怕没有人引荐,所以这里说“徒 有”。希望对方帮助的心情是在字里行间自然流露 出来的。
此诗当作于公元733年(唐玄宗开元二十一年)。 当时孟浩然西游长安,张九龄任秘书少监、集贤院学 士副知院士,二人及王维为忘年之交。后张九龄拜中 书令,孟浩然写了这首诗赠给张九龄,目的是想得到 张九龄的引荐。 张丞相即张九龄,也是著名的诗人,官至中书令, 为人正直。孟浩然想进入政界,实现自己的理想,希 望有人能给予引荐。他在入京应试之前写这首诗给张 九龄,就含有这层意思。 诗的前四句写洞庭湖壮丽的景象和磅礴的气势,后 四句是借此抒发自己的政治热情和希望。
龙池:唐玄宗登位前王邸中的一个小湖,后王邸改为兴庆宫,玄宗常在此 听政,日常起居也多在此。 阳和:指二月仲春,与开头二月相应。霄汉:指高空。长怀:一作“长 悬”。
唐代干谒诗趣谈
唐代干谒诗趣谈唐代干谒诗趣谈--洞房昨夜停红烛,待晓堂前拜舅姑。
妆罢低声问夫婿,画眉深浅入时无?这是唐代诗人朱庆余写的一首七言绝句《闺意献张水部》。
乍一看,这似乎是一首描写新婚夫妇在闺房中打趣逗乐的爱情诗;可是,一看诗的题目便会产生疑惑:描写闺房情趣的诗为什么要献给张水部?张水部是何许人也?一查有关史料才知道,原来这是一首具有表里双层意蕴的干谒诗。
所谓干谒诗,是指诗人因对某一显达人物有所企图或要求而写的诗。
唐穆宗长庆年间,青年诗人朱庆余从他老家浙江绍兴来到京城长安参加科举考试。
在“以诗取士”的唐代,凡是诗写得好又有名人推荐的考生,“登科入仕”就大有希望。
朱庆余虽然觉得自己的诗写得不错,却不知道能否受到主考官的赏识,因而很想得到当时担任水部员外郎的著名诗人张籍的指教和推荐。
为此,他一到长安便将自己写的几十首诗稿全部献给张籍。
然而,过了一段时间却不见回音。
于是,他便写了题为《闺意献张水部》这首诗献给张籍。
因为这首诗是临近考试的时候写的,所以又名《近试上张水部》。
朱庆余在《闺意献张水部》这首诗中,没有把自己对张籍的企求直接端出来,而是采取隐喻的手法,将所企求的事项巧妙地隐于形象描绘之中。
即把“舅姑”(公公婆婆)比作主考官,把自己比作即将拜见公婆的新娘子,把张籍比作“夫婿”(新郎官)。
全诗以新郎官审视新娘子的装束打扮,比喻诗坛名家对青年诗人写的诗歌进行鉴赏。
因而本诗的最后两句,其表层意蕴是新娘子梳妆打扮完毕悄声问身边的丈夫:“你看我画的眉毛是深啦还是浅啦?我这样的装束打扮合不合时髦?”其里层意蕴则是:“张水部大人,您看我写的诗到底行不行?我的诗歌创作水平究竟怎么样?我的诗合不合主考官的口味?”言外之意是:“我有没有可能金榜题名,进士及第?”全诗构思奇特,比喻新鲜贴切,虽然只有短短四句,却含意丰富,耐人寻味,具有很强的艺术魅力。
唐代著名诗人孟浩然也写过一首题为《望洞庭湖赠张丞相》的干谒诗:八月湖水平,涵虚混太清。
干谒诗 5首
干谒诗赏析干谒诗是古代文人为推销自己而写的一种诗歌,类似于现代的自荐信。
一些文人为了求得进身的机会,往往十分含蓄地写一些干谒诗,向达官贵人呈献诗文,展示自己的才华与抱负,以求引荐(一)秋夕读书幽兴·献兵部李侍郎岑参年纪蹉跎四十强,自怜头白始为郎。
雨滋苔藓侵阶绿,秋飒梧桐覆井黄。
惊蝉也解求高树,旅雁还应厌后行。
览卷试穿邻舍壁,明灯何惜借馀光。
(1)诗中颔联写景有何作用?(3分)(2)简析诗歌颈联的妙处。
(4分)(3)诗歌尾联用了什么典故?表达了作者怎样的心愿?(4分)试题答案:(1)描写了秋夕读书的清幽环境,照应题目,烘托了岁月蹉跎的感伤之情,为下文言志抒情作铺垫。
(3分)(2)触景生情,以“惊蝉”和“旅雁”自比,含蓄地表达了诗人仕途上进的愿望。
(4分)(3)凿壁偷光(1分),希望得到李侍郎提携(2分)。
赏析这首诗当作于广德元年(763)秋始为祠部员外郎时,是岑参因官职低微而转求从军的干谒之诗。
诗题《秋夕读书幽兴,献兵部李侍郎》表现了诗人于秋夕读书之时产生的微妙感觉。
“夕”是个值得玩味的词。
“夕”表示时间,指的是夜晚,如“除夕”是指大年三十晚上。
杜牧《秋夕》诗:“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
天阶夜色凉如水,卧看牵牛织女星。
”也是指夜里看星星。
这首诗中和读书相关联的是“览卷试穿邻舍壁,明灯何惜借馀光”,这两句诗用了匡衡凿壁引光的典故,自然这也是夜晚。
也有人认为“明灯何惜借馀光”是用了“余光”的典故。
《史记·樗里子甘茂列传》:“臣闻贫人女与富人女会绩,贫人女曰:我无以买烛,而子之烛光幸有余,子可分我余光,无损子明而得一斯便焉。
”也有一定道理。
但匡衡凿壁便有“借光”的意思了,后句是申明前句之意,而不必叠床架屋,再用一个典故了。
审视岑参此诗的意思,其“幽兴”便是由读书借光联想到升迁靠关系了。
诗人先写自己“四十”始“为郎”有自伤身世之感。
接着一句“雨滋苔藓侵阶绿,秋飒梧桐覆井黄”,使他悟到,没有外力的作用,没有他人的提携,要想使自己的政治理想得以实现,几乎是不可能的!因此只有走“干谒”这条道路了。
干谒诗----有一种你不熟悉却经常考到的诗歌题材
干谒诗----有一种你不熟悉却经常考到的诗歌题材导言【提示】这类诗歌不是那种典型的山水田园、边塞、怀古那种,学生一般都不熟悉,高考却常考!干谒言志诗,简称干谒诗——妆罢低声问夫婿,画眉深浅入时无干谒言志诗是古代文人为推销自己而写的一种诗歌,类似于自荐信。
一些文人为求得进身机会(科举登第、入仕、入幕等),十分含蓄地写一些诗歌,向达官贵人呈献诗文,展示自己的才华与抱负,以求引荐。
常见标题标题中往往含有“奉呈”“奉赠”“投赠”“献”“上”显贵的官名(姓)等字眼。
常见意象诗风不同,意象不定。
朱庆余的温婉含蓄,多生活类意象;孟浩然的恳切朴素,多阔大类意象……常见情感①对自己才华的昂扬自信;②积极入仕的急切心情;③对推荐者的赞美;④潇洒旷达,傲视权贵的态度;⑤贫贱骄人,悲愤难鸣的心情;⑥命运多舛、出身寒微、无所依托的苦闷。
常用技法①比喻。
登龙门、折桂喻登第,落羽比喻落第,飞鸟、良马喻己。
②对比。
孤鸿燕雀相比,衬托高洁之志;凤凰与蚂蚁相比,显示双方地位悬殊。
③双关。
干谒诗大都具有表里双层意蕴,其表层意蕴常取自比喻性的意象或描述性的意象;而里层意蕴则取自象征性的意象。
④借景抒情。
借四海升平之景表达对显贵的赞美。
链接教材《望洞庭湖赠张丞相》(孟浩然)想不到吧,这是干谒诗。
[链接高考]2.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2)题。
投长沙裴侍郎杜荀鹤此身虽贱道长存,非谒朱门谒孔门。
只望至公[注]将卷读,不求朝士致书论。
垂纶雨结渔乡思,吹木风传雁夜魂。
男子受恩须有地,平生不受等闲恩。
[注]至公:科举时代对主考官的敬称。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诗人表示,虽然自己的社会地位低下,但对儒家思想的信奉坚定不移。
B.“朱门”“孔门”分别代指世俗的权势与精神的归依,形成鲜明的对比。
C.诗人希望自己能凭借真才实学通过正常渠道进身,而不愿去寻找捷径。
D.诗人表达了自己对待恩惠的态度,不随便接受别人的恩惠,受恩必报。
漫话唐人干谒诗
漫话唐人干谒诗作者:陈洪茂来源:《中学语文(学生版)》2006年第11期唐朝建立后,社会逐渐稳定,经济富裕,国力强盛,给人们搭建了一个大济苍生、施展抱负的平台。
当时,人们实现理想的途径一是建立军功,一是参加科举考试。
“悔教夫婿觅封侯”(王昌龄《闺怨》),连妇女也“教夫婿觅封侯”,勇于承担社会责任,建功立业;更不用说“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杜甫《奉赠韦左丞丈二十二韵》)的出入科场的诗人了,他们希冀出官入仕,实现理想。
而当时考卷不糊名,所以诗人的名声、权要的赏识就显得很重要。
白居易《见尹公亮新诗偶赠绝句》云:“袖里新诗十首余,吟看句句是琼踞。
如何持此将干谒,不及公卿一字书?”有清词丽句,还不如有权者的一纸便条,即使才高也需他人帮,因此“朝扣富儿门,暮随肥马尘”(杜甫),积极干谒权门,出现了不少广为人知的干谒诗。
王维《献始兴公》:“宁栖野树林,宁饮涧水流。
不用食梁肉,崎岖见王侯。
鄙哉匹夫节,布褐将白头。
任智诚则短,守仁固其优。
侧闻大君子,安问党与仇。
所不卖公器,动为苍生谋。
贱子跪自陈:可为帐下不?感激有公议,曲私非所求。
”“始兴公”是张九龄的封号。
此诗可以说道出了天下士子干谒的共同心理:自己怀抱才德,只是希望遇到为人正直、秉公办事的人,得到公正、公平的对待,如果苦苦巴结王侯,那就失去了“匹夫节”。
因此干谒诗“第一不可太自贬身份,措辞总要不卑不亢,又不能十分露出一种寒乞相,也不可过分颂扬对方”(喻守真《唐诗三百首详析》),还要有一份羞耻之心,有几许清高之气,如果像某些人“跑官要官”,还自诩毛遂自荐,恬不知耻,只会遭人唾弃。
孟浩然西游长安时也给丞相张九龄写了一首干谒诗《临洞庭湖赠张丞相》,期求得到援引荐举:“八月湖水平,涵虚混太清。
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
欲济无舟楫,端居耻圣明。
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
”诗的前四句描写洞庭湖的壮景,突出八百里洞庭辽阔浩翰、波翻浪涌的气势。
后四句由景生情,言明心迹:想渡湖而无舟楫,想出仕却无人荐引,圣明时代却闲居,心感愧耻;只能在岸边看别人垂钓,多想一展自己的身手啊。
浅谈唐代干谒诗对自荐求职的启示
浅谈唐代干谒诗对自荐求职的启示戈冬莹【摘要】干谒是古代文人为增加入仕希望 ,向权贵引荐自己的一种活动.至唐时,随着科举制的兴起蔚然成风.其本质上与现代职场自荐求职相类 ,故而在自荐求职方面 ,唐人的干谒诗能给我们带来一些有益的启示 :首先 ,妙笔生花 ,别具一格 ,用语把握分寸 ,求变求新;其次,才调无轮 ,不断充实自己 ,同时勇于露才扬己;最后 ,要拘容敛态,谦卑有法.%Ganye was done by ancient scholars in the hope of seeking for a position in the government . It was prevailing in the Dang Dynasty with the increasing popularity of the imperial examination system .In nature ,it was similar to job hunting in modern society .Therefore ,the Ganye Poems shed some enlight-ment on us in the followingaspects :first ,have a golden touch ,using special yet appropriate expression , seeking novelty ;second ,fulfilling yourself and never miss the chance to show your talent and skill ;last , behave well and be respectful .【期刊名称】《武汉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学报》【年(卷),期】2015(027)004【总页数】4页(P66-68,74)【关键词】干谒;干谒诗;唐诗;自荐求职;自我营销【作者】戈冬莹【作者单位】江苏师范大学文学院江苏徐州221116【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I207.22干谒,《辞海》意为“有所干求而请见”,它是古代参加进士考试的文人为寻求入仕途径,转而向当朝达官显贵或盛名在外之人呈送书信或文学作品,以期获得其援引与提携,增加入仕希望的活动。
李白的干谒与干谒诗
李白的干谒与干谒诗韩括(西北师范大学文学院,兰州730070)摘要:本文从考察李白的干谒行迹入手,归结出三个比较集中的时期:年轻在蜀中时期,隐居安陆到二入长安前期,晚年安史之乱前期到流放夜郎时期。
从中看李白一生干谒的原因,从而得出李白的干谒诗在自喻和结尾上的特点,以及李白在精神上平交王侯的独立性。
关键词:李白;干谒;干谒诗中图分类号:I222.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3958(2008)02-0063-03收稿日期:2007—11—132008年第2期(总第102期)No.2,2008General.No.102JournalofQiqiharJuniorTeachers’College齐齐哈尔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作者简介:韩括(1984———),男,黑龙江省齐齐哈尔人,西北师范大学2006级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中国古代文学。
一在中国的古代社会,干谒始终与文人的求士相伴相随,在初盛唐尤其如此,文人们将干谒视为人生的必由之路,他们终其一生上书行卷,献诗权门。
立志大济苍生、功成身退的李白则更是对干谒情有独钟:从年轻时在蜀中于路中投刺谒见苏颋,到中年在安陆时向李长史、裴长史的先后上书,在长安时与玉真公主的来往,直至出宫廷后至晚年时的四处干求。
但李白在对干谒王侯孜孜不倦的同时,又保持着尊严的独立,精神的平衡,散发着平交王侯、傲视权贵的意气。
李白终其一生都在干谒,归结起来比较集中于三个时期:年轻在蜀中时期,隐居安陆到二入长安前期,晚年安史之乱前期到流放夜郎时期。
蜀中时期李白在《与韩荆州书》中说“白陇西布衣,流落楚、汉,十五好剑术,遍干诸侯”①,早年在蜀中之时李白便开始干谒。
李白少时曾隐居于大匡山读书,他在《上安州裴长史书》中说:少长江汉,五岁诵六甲,十岁观百家,轩辕以来,颇得闻矣。
常横经籍书,制作不倦,迄于今三十春矣。
……又昔与逸人东岩子隐于岷山之阳。
白巢居数年,不迹城市,养奇禽千计,呼皆就掌取食,了无惊猜。
第二讲唐代的干谒之风与杜甫的干谒诗
唐代的干谒之风与杜甫的干谒诗“干谒”,《辞海》释为“有所干求而请见”。
它是古代文人为寻求入仕门径而向当朝达官贵人或有名望者呈送书信、进献诗文赋作,以求援引的行为方式。
钱穆《记唐文人干渴之风:“唐代士人干渴之风特盛”,“唐人干渴之风,实至晚而弥烈”。
葛晓音《论初盛唐文人的干渴方式》:“在中国封建社会中,无论统治阶级取士的制度有多少变化,干渴始终与文人求仕相伴随。
然而哪一个时代都不如初盛唐的干渴兴盛。
”张玉璞《论盛唐干渴文》:“干渴之风盛行于盛唐,是一种特殊的社会现象。
”陈雅贤《唐代干渴诗文研究》:“自初唐之时始萌,至晚唐则臻于极盛。
”一、唐代的干谒之风1、干谒的渊源起源于汉代葛晓音《诗国高潮与盛唐文化》:“干渴求仕是荐举辟召的取士制度所造成的一种社会行为。
从汉代起,干渴的风气便与荐举取士的制度一起产生了。
”2、唐代干谒之风盛行的背景(1)唐代的选士制度科举与荐举并行,两者都允许甚至鼓励自我推荐。
科举士子向州县官和考功员外郎上书行卷;“唐之举人,先借当世显人以姓名达之主司,赵彦卫《云麓漫钞》卷八载:然后以所业投献。
逾数日又投,谓之温卷……至进士则多以诗为蛰,今有唐诗数百种行于世者是也。
”荐举玄宗诏令荐贤不避亲、文武高才者自举。
与科举相平行的荐举,是指在官员或权贵的荐送下,朝廷不经考试而直接录用人才太宗时马周西游长安,经中郎将常何的荐举入仕为朝官,终于青云直上而致宰相。
当时,“帝以常何举得其人,赐帛三百匹”(《旧唐书·马周传》)。
《新唐书·方技传》载,蓟州人师夜光“少为浮屠,至长安,因九仙公主得召见温泉。
帝奇其辩,赐冠带,授四门博士,赐绯衣、银鱼、金缯千数,得侍左右如幸臣’,”。
唐代有向朝廷上书、献赋或献诗而入仕一途,其间往往需要有权人物的举荐。
第二讲__干谒诗
二、唐代干谒诗的风格类型
《东都望幸》 章碣
懒修珠翠上高台,眉月连娟恨不开。 纵使东巡也无益,君王自领美人来。
章碣(836—905年),唐代诗人,字丽山。 章碣首创“变体诗”。在律诗中,一变通 常只需偶句押韵的格律,要求偶句、单句 平仄声各自为韵。一时赶时髦者竞起效仿。 有《章碣集》一卷传世。
高湘
邵安石
三、唐代的干谒文
李白《与韩荆州书》
君侯制作侔神明,德行动天地,笔 参造化,学究天人。幸愿开张心颜, 不以长揖见拒。必若接之以高宴, 纵之以清谈,请日试万言,倚马可 待。
三、唐代的干谒文
员半千《陈情表》
若使臣平章军国,燮理阴阳,臣不如稷 契;若使臣十载成赋,一代称美,臣不 如左太冲;若使臣荷戈出战,除凶去逆, 臣不如李广。
若使臣七步成文,一定无改,臣不愧子 建;若使臣飞书走檄,援笔立成,臣不 愧枚皋;陛下何惜玉阶前方寸地,不使 臣披露肝胆,抑扬辞翰。
三、唐代的干谒文
员半千《陈情表》
请陛下召天下才子三五千人,与臣同试 诗策判笺表论,勒字数,定一人在臣先 者,陛下斩臣头,粉臣骨,悬於都市, 以谢天下才子。
望陛下收臣才,与臣官,如用臣刍尧之 言,一辞一句,敢陈於玉阶之前。如弃 臣微见,即烧诗书,焚笔砚,独坐幽岩, 看陛下召得何人,举得何士。
一、唐代文人干谒的类型
2、围绕铨选、调迁的干谒诗
唐代是一个将“举士”和“选官”严格 区分开来的朝代,举士与选官分属不同 机构,各自运行自己的一套机制和程序。 举士由尚书省的礼部负责,选官由吏部 负责。 士子经礼部试及第,成为进士,仅取得做 官资格;至於正式授官,须再经吏部释褐 试,中式者授以官职,不及格者须过三年 再试.释褐试的标准有四:即身,言,书,判 . 杜甫《三大礼赋》、《敬赠郑谏议十 韵》、《奉赠鲜于京兆二十韵》、《敬 赠郑谏议十韵》
西郊古诗杜甫原文翻译
西郊古诗杜甫原⽂翻译西郊古诗杜甫原⽂翻译 《西郊》是唐代诗⼈杜甫的作品之⼀,传达出诗⼈闲适愉悦之情。
西郊古诗杜甫原⽂翻译,我们来看看。
西郊 朝代:唐代 作者:杜甫 原⽂: 时出碧鸡坊,西郊向草堂。
市桥官柳细,江路野梅⾹。
傍架齐书帙,看题减药囊。
⽆⼈觉来往,疏懒意何长。
翻译:闹市之中,有⼀座桥,⾼⾼耸起,两岸垂柳依依。
沿着江边⼩路漫游,⼀路梅⾹扑⿐⽽来。
“市桥”是视觉之美,“梅⾹”是嗅觉之美。
“官柳”并⾮官家所栽之柳,⽽是公众观赏之柳。
传达出诗⼈闲适愉悦之情。
基本介绍基本介绍 杜甫(公元712年-公元770年),字⼦美,⾃号少陵野⽼。
汉族,祖籍襄阳,河南巩县(今河南省巩义)⼈。
唐代伟⼤的现实主义诗⼈,与李⽩合称“李杜”。
为了与另两位诗⼈李商隐与杜牧即“⼩李杜”区别,杜甫与李⽩⼜合称“⼤李杜”,杜甫也常被称为"⽼杜"。
杜甫在中国古典诗歌中的影响⾮常深远,被后⼈称为“诗圣”,他的诗被称为"诗史"。
后世称其杜拾遗、杜⼯部,也称他杜少陵、杜草堂。
杜甫创作了《春望》、《北征》、《三吏》、《三别》等名作。
759年杜甫弃官⼊川,虽然躲避了战乱,⽣活相对安定,但仍然⼼系苍⽣,胸怀国事。
虽然杜甫是个现实主义诗⼈,但他也有狂放不羁的⼀⾯,从其名作《饮中⼋仙歌》不难看出杜甫的豪⽓⼲云。
杜甫的思想核⼼是儒家的仁政思想,他有“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宏伟抱负。
杜甫虽然在世时名声并不显赫,但后来声名远播,对中国⽂学和⽇本⽂学都产⽣了深远的影响。
杜甫共有约1500⾸诗歌被保留了下来,⼤多集于《杜⼯部集》。
⼈物⽣平⼈物⽣平 家世背景家世背景 杜甫出⾝于京兆杜⽒,乃北⽅的⼤⼠族。
其远祖为汉武帝有名的酷吏杜周,祖⽗杜审⾔。
杜甫与唐代另⼀⼤诗⼈即“⼩李杜”的杜牧同为晋代⼤学者、名将杜预之后。
不过两⽀派甚远,杜甫出⾃杜预次⼦杜耽,⽽杜牧出⾃杜预少⼦杜尹。
杜甫青少年时因家庭环境优越,因此过着较为安定富⾜的⽣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唐朝科举考试前的用诗干谒情况
让我们先看看下面这首著名的七绝:
闺意上张水部朱庆馀
洞房昨夜停红烛,待晓堂前拜舅姑。
状罢低声问夫婿,“画眉深浅入时无?”
在这首诗中作者自比新娘,将张籍(张水部)比喻为新郎,将主考官比作舅姑(公婆)。
因此从作者写这首诗的本意看,应该解释为:最近即将参加进士科考试,考完后卷子就要由主考官评阅了。
我虽然有信心考好这次试,但是还要向您请教,不知我写的诗文是否适合主考官的口味。
从这个内容看,这首诗应该用另一个题目“近试上张水部”更加贴切。
张籍读了这首诗后,立即写了一首七绝,作为自己的回答。
酬朱庆馀张籍
越女新状出镜心(新),自知明艳更沉吟。
齐纨未是人间贵,一曲菱歌敌万金。
从这首答诗可以看出,张籍对朱庆馀的诗文是多么的欣赏。
诗的意思是:你象刚状扮好的越地美女一样出现在镜湖湖心,自己知道非常明媚艳丽还有点犹豫不定。
其实你何必不放心,即使是穿着齐纨(山东所产的细绢,以质佳著名)的浓妆美女,也并不值得珍贵,最可贵的是越女的风韵天然,歌喉宛转。
她唱的一曲菱歌(指朱的诗文)才是万金不换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