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庸》(优秀课件)

合集下载

高中语文课件:《中庸》节选

高中语文课件:《中庸》节选
(2)诚之者,人之道也:朱熹注云:”诚之者, 未能真实无妄,而欲其真实无妄之谓,人事之当然 也。“指人生活在自然界中,应该学自然之理,遵 循自然之法则,真诚实在做人。
(3)不勉而中:指圣人不勉强而自能中节。 (4)择善而固执:选择好的行为,坚定地去做。
高二语文课件系列
(5)“博学之”句:朱熹言:“此诚之之目也。 学,问,思,辨,所以择善而为知,学而知也。笃 行,所以固执而为仁。利而行也。”博,多,各方 面。审,仔细审察。慎,谨慎,不粗心。笃,诚笃, 切实去做。
(6)弗能弗措也:弗,不。措,丢在一边,搁置。 (7)果能此道矣:果然能用这个方法去做。
高二语文课件系列
你主动查阅过吗?
本文分别节选自《中庸》哪几章? 第1段文字:第一章(纲领) 第2段文字:第二章(知人) 第3段文字:第三章(正心) 第4段文字:第四章(正心) 第5.6.7段文字:第二十章(治国)
高二语文课件系列
七.课文注释(一)
(1)天命之谓性:天,自然界。命,令。性,指 人性。意为:人性皆自然所赋予。
(2)率性之谓道:率,循。道,路,引申为人们 必须遵循生命准则。意指,人道当遵循人性之自然。
(3)修道之谓教:修,修养,品节。教,教化。 意为,人能修人道以教化于人。
(4)戒慎乎其所不睹:戒慎,警戒谨慎。睹,看 见。意为:君子对于做人的道理,虽不目睹,也要 警惕谨慎。
中庸之道的理论基础是天人合一。天人合一 的真实含义是合一于至诚、至善,达到“致 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唯天下至 诚,为能尽其性。能尽其性则能尽人之性; 能尽人之性,则能尽物之性;能尽物之性, 则可以赞天地之化育;可以赞天地之化育, 则可以与天地参矣”的境界。“与天地参” 是天人合一。

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中庸》节选课件

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中庸》节选课件

——《管子·修权》
赏读:这句话告诉我们:如果能精心地培育人才,巧妙如 神地使用人才,那么,从事大业就能得心应手。百年大计,教 育为本。知识经济时代,竞争的核心是人才的竞争。培养人才 是中华民族腾飞必经的门径。培养人才是长远之计,培养人才 也是不容易的。
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 ——《论语·泰伯》
主旨归纳
本文介绍了儒学中的中庸之道,主旨在于修养人性,其中 包括学习的方式: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 中庸所追求的修养的最高境界是至诚或称至德。文章教育人们 自觉地进行自我修养、自我监督、自我教育、自我完善,把自 己培养成为具有理想人格,达到至善、至仁、至诚、至道、至 德、至圣、合内外之道的理想人物,共创“致中和,天地位焉, 万物育焉”的“太平和合”境界。
至善的道德,并且坚守不渝。要广博地学习,要审慎地询问, 要谨慎地思虑,要明晰地辨析,要笃实地履行。有些东西不学 (也就罢了),(但只要)学了就要掌握,如果还不能学会,那就 不要放弃;要么不询问,询问了而没有听明白就不要停止询问; 要么不思虑,思虑了而未能彻底明白,就不停止思虑;要么不 辨析,辨析了仍不明晰那就不中止辨析;要么不去履行,履行 了但不够笃实,那么就不停止履行。别人一遍就行了,我(即 使)做它一百遍也要做好;别人用十倍的工夫就能成功,我用 一千倍的工夫。果真能够用这样的毅力追求中庸之道,那么即 使是愚蠢的人也一定会变得聪明,即使是柔弱的人也一定会变 得刚强。
件中的当事人或刑事案件中的自诉人、被告人查问 有关案件的事实
四、文言句式 1.道也者,不可须臾离也 2.是故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 3.恐惧乎其所不闻 4.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 5.诚者,天之道也
___判__断__句_ 介词结__构__后__置__句 介词结__构__后__置__句

中庸》课件

中庸》课件

中庸之道的主题思想是教育人们自觉地 进行自我修养、自我监督、自我教育、自我 完善,把自己培养成为具有理想人格,达到 至善、至仁、至诚、至道、至德、至圣、合 外内之道的理想人物,共创‚致中和天地位 焉万物育焉‛的‚太平和合‛境界。 这一主题思想主要体现在《中庸》第一章。
第一章
中和是天下的根本
【原文】天命之谓性(1),率性之谓道 (2),修道之谓教。 (1)天命:天赋。 2)率性:遵循本性,率, 遵循,按照。 【译文】人的自然禀赋叫做‚性‛,顺着本 性行事叫做‚道‛,按照‚道‛的原则修养 叫做‚教‛。
“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 谓之和。‛揭示了自我教育、自我约束、自 我监督的目标。‚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 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指出了自我教育 目标的重大意义。‚致中和,天地位焉,万 物育焉。‛是歌颂达到自我教育的理想目标 后的无量功德,也就是具备至仁、至善、至 诚、至道、至德、至圣的品德后的效应。中 和是自我价值的实现,致中和是社会价值的 体现。
所以有‚思孟学派‛的说法。后代因此而 尊称子思为‚述圣‛。不过,现存的《中 庸》,已经经过秦代儒者的修改,大致写定 于秦统一全国后不久。所以名篇方式已下同 于《大学》,不是取正义开头的两个字为题, 而是撮取文章的中心内容为题了。
早在西汉时代就有专门解释《中庸》的 著作,《汉书· 艺文志》载录有《中庸说》二 篇,以后各代都有关于这方面的著作相沿不 绝。但影响最大的还是朱熹的《中庸章句》,
【读解】好学近乎智,力行近乎仁。
这里把智、仁与真诚的修养结合起来了。 因为,真诚从大的方面来说,是事物的根 本规律,是事物的发端和归宿;真诚从细 的方面来说,是自我的内心完善。所以, 要修养真诚就必须做到物我同一,天人合 一。而要做到这一点既要靠学习来理解, 又要靠实践来实现。

国学课件《中庸》

国学课件《中庸》
dú yě
独也。
译文:
全国高级职业经理资质评价培训班
人的自然禀赋叫做“性”,顺着本性行事叫做 “道”,按照“道”的原则修养叫做“教”。 “道”是不可以片刻离开的,如果可以离开, 那就不是“道”了。所以,品德高尚的人在没有人 看见的地方也是谨慎的,在没有人听见的地方也是 有所戒惧的。 越是隐蔽的地方越是明显,越是细微的地方越 是显著。所以,品德高尚的人在一人独处的时候也 是谨慎的。
第九章 正 心(四)
zǐ yuē tiān xià guó jiā kě jūn yě jué lù kě cí yě
子曰:“天下国家可均也,爵禄可辞ě néng yě
白刃可蹈也,中庸不可能也。”
全国高级职业经理资质评价培训班
道也者,不可须臾离也,可离,非道也。
shì gù jūn zǐ jiè shèn hū qí suǒ bù dǔ
kǒng jù hū qí suǒ
是故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惧乎其所
bú wén mò xiàn hū yǐn mò xiǎn hū wēi gù jūn zǐ shèn qí
不闻。莫见现乎隐,莫显乎微,故君子慎其
君子之道费而隐。夫妇之愚,可以与知焉,
jí qí zhì yě suī shèng rén yì yǒu suǒ bù zhī yān fū fù zhī bú
及其至也,虽圣人亦有所不知焉。夫妇之不
xiào kě yǐ néng xíng yān jí qí zhì yě suī shèng rén yì yǒu suǒ
译文 孔子说:“天下国家 可以治理,官爵俸禄可以 放弃,雪白的刀 刃可以践 踏而过,中庸却不容易做 到。”
第十章 明 道(二)
Zǐ lù wèn qiáng zǐ yuē nán fāng zhī qiáng yú běi fāng zhī

《中庸》解读ppt课件

《中庸》解读ppt课件
《中庸》解读
提纲
• 一,《中庸》的作者 • 二,“中庸”释义 • 三,《中庸》的哲学基础 • 四,《中庸》的君子之行 • 五,《中庸》的学习思想 • 六,《四书》对当代教育的重要性
一,《中庸》的作者
• 1,孔子的“六经”:《诗》、《书》、《礼》、 《乐》、《易》、《春秋》
• 2,六经中的《礼》:《仪礼》、《周礼》、《礼 记》
• 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 • 对今天的启发: • 博学:学习的重要性 • 审问:老师、朋友的重要性 • 慎思: • 《论语》: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 明辨:是非 • 笃行:知行合一
六,《四书》对当代教育的重要性
1,中国教育为什么丢失了传 统文化?
• 1966年的“破四旧”:曲阜师范学 院“毛泽东思想红卫兵讨孔战士” 的实录:“由红卫兵和贫、下中 农组成的突击队,带着深仇大恨 到了孔林。他们抡起镢头、挥舞 铁锨,狠刨孔老二及其龟子龟孙 们的坟墓。经过两天的紧张战斗, 孔老二的坟墓被铲平,‘大成至 圣先师文宣王’的大碑被砸得粉 碎!孔老二的七十六代孙令贻的 坟墓被掘开了……孔林解放 了……在毛泽东思想的光辉照耀 下,获得新生了!
• 慎终追远
• (右图:四序堂祖 先牌位)
• 3,五达道与三达德
• 天下之达道五,所以行之者三:曰君臣也, 父子也,夫妇也,昆弟也,朋友之交也: 五者天下之达道也。知、仁、勇三者,天 下之达德也。
• 孟子的“五伦”:父子有亲、君臣有义、 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
• 人是人伦关系中的存在
五,《中庸》的学习思想
• 曾子:前505~前436,姓曾, 名参,字子舆,春秋末年鲁国 南武城(今山东嘉祥县)人。嘉祥 县城南20公里的玄武山下有曾 庙

十四、中庸之道 课件-2020-2021学年高二语文版选修《论语》

十四、中庸之道 课件-2020-2021学年高二语文版选修《论语》
斋戒的时候,一定改变平常的饮食;居住也一定搬移地方(不和妻妾同 房)。粮食不嫌舂得精,鱼和肉不嫌切得细。粮食霉烂发臭,鱼和肉腐 烂,都不吃。食物颜色难看,不吃。气味难闻,不吃。烹调不当,不吃。 不到该当吃食的时候,不吃。不是按一定方法砍割的肉,不吃。没有 一定调味的酱醋,不吃。席上肉虽然多,吃它不超过主食。只有酒不 限量,却不至醉。
让对立的双方互相牵制,互相补充, 这才是中庸之道的“适中”,这样才符合中庸之道。
孔子对“乡原”等人持怎样的态度?为什么?
子曰:“乡原,德之贼也。”
子贡问曰:“乡人皆好之,何如?”子曰:“未可 也。”“乡人皆恶之,何如?”子曰:“未可也。不如乡 人之善者好之,其不善者恶之。” “乡原”(被乡人视为忠厚朴实,实则同流合污,奉承媚 俗之辈)、“乡人皆好之”(不讲是非原则的好好先生) 和“乡人皆恶之”的人都是“道德破坏者”。
正确评价一个人,其实并不容易。孔子把握住了一个原则, 即不以众人的好恶评价为依据,而应以为人的善恶为标准。 听取众人的意见是应当的,也是判断一个人优劣的依据之 一,但决不是唯一的依据。他的这个思想对于我们今天识 别好人与坏人有重要意义。如果说小人是刺向仁德的“明 枪”,那么乡原就是射向仁德的暗箭。
面对“君子亦有恶乎”,师徒二人都坦言了自己的 观点,他们“恶”的原因又是什么呢?
“和”是在矛盾对立中遵循一定原则下统一调和。 “同”掩盖或否定事物的矛盾,只求表面整齐划一。 君子按一定的原则,有自己的思考,不盲目附和 和人和谐相处。 小人没有自己的见解,是不讲原则的一味求同。
以礼为前提的中和原则,符合中庸之道
“和” 是儒家所特别倡导的伦理、政治和社会原则。
《礼记·中庸》写道:“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 《论语疏证》写道:“事之中节者皆谓之和,不独喜怒哀乐之发一事 也。和今言适合,言恰当,言恰到好处。” 孔门认为,礼的推行和应用要以和谐为贵。

高中语文必修下册高考一轮古诗文复习精品课件 课标其他推荐篇目 54 中庸(节选)

高中语文必修下册高考一轮古诗文复习精品课件 课标其他推荐篇目 54 中庸(节选)
“凡事豫则立不豫则废言前定则不跲②。” (节选自《中.庸.》第二十章)
注①齐明盛服:齐(zhāi)明,斋戒沐浴,使身心洁净;盛服,仪容端庄整齐,穿着 庄重整齐的服装。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选出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 凡事A豫B则立C不豫D则废E言F前G定H则不跲 答案 CEH 解析 “豫则立”“不豫则废”句式上是相同的,所以应在“立”和“废”后面断开, 选C处和E处。“则”,连词表顺承,“则”前断开,选H处。
明辨之,笃行之 副词,坚定地,切实地 (2)笃 臣欲奉诏奔驰,则刘病日笃 形容词,严重
仆道不笃,业甚浅近 形容词,深厚
2.词类活用 (1)天地位焉___名__词__活__用__为__动__词__,各__安__其__位______ (2)人一能之,己百之_数__词__活__用__为__动__词__,做__一__次__,_做__百__次___
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C ) A.“体群臣也”中的“体”是“体恤”的意思,与《与妻书》“汝体吾此心”中的 “体”含义相同。 B.百工,中国古代主管营建制造的官员名称,以后沿用为各种手工业者和手 工业行业的总称。如韩愈《师说》里的“巫医乐师百工之人”。 C.“继绝世,举废国”中的“举”是“复兴”的意思,与《屈原列传》“举世混浊而 我独清”中的“举”含义相同。 D.《中庸》,原是《礼记》中的一篇,相传作者为孔子后裔子思,后经秦汉 学者修改整理,又被宋代学者提到突出地位上来。
“像斋戒那样使身心洁净,穿着庄重整齐的服装,不符合礼仪的事坚决 不做,这是为了修养自身。驱除小人,疏远女色,看轻财物而重视德行,这是 为了尊崇贤人。提高亲族的地位,给他们以丰厚的俸禄,与他们爱憎相一致, 这是为了亲爱亲族。让众多的官员供他们使用,这是为了敬重大臣。真心 诚意地任用他们,并给他们以较多的俸禄,这是为了体恤群臣。使用民役不 误农时,少收赋税,这是为了爱民如子。经常视察考核,按劳付酬,这是为了 招纳工匠。来时欢迎,去时欢送,嘉奖有才能的人,救济有困难的人,这是为 了优待远客。延续绝后的家族,复兴灭亡的国家,治理祸乱,扶持危难,按时 接受朝见,赠送丰厚,纳贡菲薄,这是为了安抚诸侯。凡是治理天下和国家 有九条原则,但实行这些原则的道理都是一样的。”

2020高中人教版语文选修中国文化经典研读第4单元 相关读物 《中庸》节选课件PPT

2020高中人教版语文选修中国文化经典研读第4单元 相关读物 《中庸》节选课件PPT

达到了“中和”,便是“中庸”了。
栏目导航
[质疑·手记] 预习完成后,请将你的疑问与“小伙伴们”探讨交流。 疑问 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疑问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疑问 3: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栏目导航
第 5 步 文言句式——特殊句式多留意 (1)诚者,天之道也;诚之者,人之道也。(判断句) 译文:诚__是__上__天__赋__予__人__的__道__理__,__而__努__力___达__到__“__诚__”__则__是__人__道__。 (2)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判断句) 译文:_中__,__是__人__人__都__有__的__本__性__。__ (3)是故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状语后置句) 译文:所__以__品__德__高__尚__的__人__在__没__有__人__看__见__的__地__方__也__是__谨__慎__小__心__的__。_ (4)恐惧乎其所不闻。(状语后置句) 译文:_在__没__有__人__听__见__的__地__方__也__是__有__所__警__戒__的__。__
“中庸”不是杨子的一毛不拔,不是墨子的“摩顶放踵利天 下”,而是所谓的“子莫执中,执中为近之”。这部书就像一个水 平仪,一把尺子,衡量世间万物。对或错,公平或不公平,甚至符 不符合道义,都能清晰得显露出来。

《中庸之道》课件

《中庸之道》课件

如何在日常生活中实践中庸之道
1
崇尚和谐
任何时间都应该做到对于身边的人事物持有
注重修身
2
和谐、不偏执的态度。
注重个人修身,明确自己的优势、不足,不
断进行自我调整与改进。
3
提高修炼水平
通过适当的方式提高修炼水平,例如冥想、
学习中庸文化

瑜伽、书法、园艺等。
深入了解中庸文化的精髓与思想,让它成为 自己精神世界的一部分。
中庸强调道德修养,即强调个人对 于自我的修养,以达到心灵的清静、 平和、从而达到身体的健康、和谐 及积极的人际关系。
世界各国的中庸思想传承
1
朝鲜
儒学与中庸思想相通,其中“中正仁义”与
日本
2
中庸思想相仿。
日本古代的“良寛之道”和江户时代的“诚心
诚意之道”皆有中庸思想的影子。
3
越南
越南传统文化中有“仁义礼智信”以及“君臣 父子夫妇之义”等与中庸思想相通之处。
孔子对中庸的阐释
中庸定义
孔子将中庸定义为一种能够把握度德而妙的生活方式,是一种既不偏向极端的思想体系。
中庸思想的价值
孔子认为中庸思想有助于维持个人与家庭的和谐,推动社会的进步与发展,并能在道德层面 上求得自我的完美。
修身与治国
孔子的中庸思想将个人的修身和治国两个方面紧密结合在一起。
中庸与道家思想的关系
中庸与儒家思想的区别
1 儒家思想
2 中庸思想
3 区别在实践
强调人的意识和道德品质, 主张以人为本,通过人的修 身来达到社会的和谐。
也强调修身,但相较于儒家 思想,中庸更加注重生活的 实际场景和达到和谐境界的 修炼方法,适用于个人的成 长和社会的管理。

七年级国学经典——第七课《中庸》

七年级国学经典——第七课《中庸》

第⑦课
中庸
《国学经典》七年级卷
第二单元
修身立志
正音释义
①预:事先有准备,预先。 ②凡事:无论什么事情。 ③跲(jiá):音夹,本意是绊倒。这里是理 屈词穷的意思。 ④困:困难,阻碍。
⑤疚:忧苦,内心痛苦。
⑥穷:这里指走投无路。
第⑦课
中庸
《国学经典》七年级卷
第二单元
修身立志
导读驿站
此句出自于《礼记· 中庸》,反映的是原因和结果的关 系。在毛泽东《论持久战》八八亦曾引用:“‘凡事豫则 立,不豫则废’,没有事先的计划和准备,就不能获得战 争的胜利。” 古人通过实践告诉我们,要想办任何事情,都要事先 有准备。做到这一点,我们离成功就不远了。
《国学经典》
《国学经典》七 年级卷 第二单元 修身立志
第⑦课
中庸
安徽亳州《国学经典》系列课件
第⑦课
中庸
《国学经典》七年级卷
第二单元
修身立志
Hale Waihona Puke 作品原文中庸
凡事豫则立,不豫则废。 言前定,则不跲; 事前定,则不困;
行前定,则不疚;
道前定,则不穷。
第⑦课
中庸
《国学经典》七年级卷
第二单元
修身立志
作者简介
《中庸》是一篇论述儒家人性修养的散 文,原是《礼记》第三十一篇,相传为子思 所作,是一部儒家学说经典论著。
道前定,则不穷。 去目的地之前就把路线确定好,就不会走投无路。
第⑦课
中庸
《国学经典》七年级卷
第二单元
修身立志
国学拾贝
●《中庸》是儒家学派的代表著作,朱熹将其与《大学》 《论语》《孟子》并称为“四书”,对封建社会中后期的元明清各代 产生了重大而深远的影响。 《中庸》主张处理事情不偏不倚,认为过犹不及,这是儒家核 心观念之。全书集中讲述性情与封建道德修养,肯定“中庸”是道德 行为的最高准则。

《中庸之道》课件01

《中庸之道》课件01
3
《中庸》的主题思想——
中庸的中心思想是儒学中的中庸之道,它的主要内容并非现代人所普 遍理解的中立、平庸,其主旨在于修养人性。
其中包括学习的方式: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 也包括儒家做人的规范如“五达道”(君臣也,父子也,夫妇也,昆弟 也,朋友之交也)和“三达德”(智、仁、勇)等。中庸所追求的修养 的最高境界是至诚或称至德。
13
和之中庸——
礼之用,和为贵。 知和而和,不以礼节之,亦不可行也。
孙钦善:礼的根本作用在于区别差异,但是片面强调差别,又容易 离心离德甚至分崩离析。因此儒家的礼治观点总是想让人们在等级 森严的前提下和睦相处,因此强调“礼之用,和为贵”。 李零:礼是处理差别的,通过差别,建立秩序,秩序就是和。和不 是平等,而是不平等,或曰以不平等求平等。真正的平等只是理想, 古人叫“大同”。孔子也梦想大同,但他知道,礼是大同讲不成了 才讲。所以他讲“君子和而不同”,和谐社会是小康,不是大同。
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民鲜久矣。 朱熹:中者,不偏不倚,无过不及之名。庸,平常也。 李泽厚:庸,用也。“中庸”者,实用理性也,它着重在 平常的生活中建立人间正道和不朽原则,此“人道”,亦 “天道”。 李零:中庸之道的“中”是标准和原则,不讲标准不讲原 则,根本不是中庸之道。
7
行之中庸——
师也过,商也不及。 过犹不及。 君子之于天下也,无适也,无莫也,义之与比。 钱穆:今日仕则过门不入,明日隐则箪瓢陋巷,无可无不可, 即义与之比。 在君子的行为上,中庸体现为既不要求他人与自己意见绝 对同一,又有独立见解,即待人处事中兼收并蓄。因此,“中行者” 善于协调各方面的关系,勇于进取而又考虑全局,为人正直而又 与人合作,能够实现节度精神与兼容精神的统一。

《中庸》(优秀)PPT课件

《中庸》(优秀)PPT课件

“好好先生”把原则、正义、 良心统统抛在了脑后,
其本质是坏的。
“好好先生”多了,将会造成严重后果:
正气得不到发扬和扶持,歪风邪气得不 到有效遏制,腐败分子为非作歹有机可 乘,是非分明、主持正义者受孤立、冷 落。这样发展下去,社会是很危险的。 因此,我们坚决反对做“好好先生”!
一乡的人都喜欢的人,比不上一乡中好人 喜欢、坏人讨厌的人,就是这个道理。
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
有弗学,学之弗能,弗措也;有弗问,问之 弗知,弗措也;有弗思,思之弗得,弗措也; 有弗辨,辩之弗明,弗措也;有弗行,行之 弗笃,弗措也。
人一能之,己百之;人十能之,己千之。果
能20此20/8/3道矣,虽愚必明,. 虽柔必强。
10
初步解读《中庸》
朱熹认为《中庸》是《四书》中最 难读懂的一部典籍,我们在学习时 候,会遇到一些难以理解的概念和 概念间的关系
③子曰:“中庸其至矣乎!民鲜能/ 久矣!”
④子曰:“道之不行也,我知之矣:知者 过之,愚者不及也。道之不明也,我知之 矣:贤者过之,不肖者不及也。人莫不饮 食也,鲜能知味也。”
⑤子曰:“好学近乎知,力行近乎仁,知耻 近乎勇。”知斯三者,则知所以修身;知所 以修身,则知所以治人;知所以治人,则知 所以治天下家国矣。”
司马徽不紧不慢地说:“好,你的话太好 了。”弄得他的妻子哭笑不得。
明哲保身,但求无过。
时下,像司马徽这样的“好好先生” 多得可以扎成堆,他们的“光辉形象” 大致是这么个模样:
爱栽花,不栽刺,时刻注意为自己开 退路、留后路,说违心话,办违心事, 该批评的不批评,该提醒的不提醒, 该揭露的不揭露;前怕狼后怕虎,遇 到矛盾绕道走,事不关己,高高挂起。
小组合作

《中庸》节选PPT课件

《中庸》节选PPT课件
二.《中庸》的主题思想
*
中国文化经典研读
中庸之道的主题思想是教育人们自觉地进行自我修养、自我监督、自我教育、自我完善,把自己培养成为具有理想人格,达到至善、至仁、至诚、至道、至德、至圣、合外内之道的理想人物,共创“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的“太平和合”境界。
三.《中庸》理论基础
*
中国文化经典研读
七.课文注释(七)
*
中国文化经典研读
诚者,天下道也:朱熹注云:”诚者,真实无妄之谓,天理之本然也。“言天道通行,四季昼夜,无一减差,最为诚实。可参见教材P37注18
诚之者,人之道也:朱熹注云:”诚之者,未能真实无妄,而欲其真实无妄之谓,人事之当然也。“指人生活在自然界中,应该学自然之理,遵循自然之法则,真诚实在做人。
不勉而中:指圣人不勉强而自能中节。
择善而固执:选择好的行为,坚定地去做。
3
2
1
4
1
“博学之”句:朱熹言:“此诚之之目也。学,问,思,辨,所以择善而为知,学而知也。笃行,所以固执而为仁。利而行也。”博,多,各方面。审,仔细审察。慎,谨慎,不粗心。笃,诚笃,切实去做。
2
弗能弗措也:弗,不。措,丢在一边,搁置。
修养自身,就能够达到美好的人格;尊重人,就不至于迷惑;爱护亲族,叔伯兄弟之间就不会有怨恨;敬重大臣,治理政事就不至于糊涂;体恤群臣,士就会尽力予以报答;爱护老百姓,老百姓就会受到勉励;劝勉各种工匠,财货就能充足;优待远方来的客人,四方就会归顺,;安抚诸侯,天下就会敬服。要做好这九项工作,就必须用至诚、至仁、至善的爱心去充分体现中庸的美好人格。做好这九项工作,事实上也就处理调节好了九种人际关系。调节这九种人际关系是使天下国家达到太平和合理想的重要保证。“九经”的提出,是对《尚书.尧典》的“克明俊德,以亲九族,九族既睦,平章百姓,百姓昭明,协和万邦”的太平和合理想与“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的太平和合理想的继承和发展。

《中庸》(节选)教学课件

《中庸》(节选)教学课件

研读中庸
子曰:好学近乎知,力行近乎仁,知耻近乎勇。知斯三者,
则知所以修身。知所以修身,则知所以治人。 知所以治人,
则知所以治天下国家矣。
孔子说:“喜欢学习就 接近了智,努力实行就接近了 仁,知道羞耻就接近了勇。知道这三点,就知道怎样修养 自己。知道怎样修养自己,就知道怎样管理他人。知道怎 样管理他人,就知道怎样治理天下和国家了。”
初识中庸

《中庸》的理论基础是“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大致是指, 人们通过自学修养,达到像美好善良的天一样造福人道合一 鬼神与圣人合一 天性与人性合一
内外合一 理性与情感合一
研读中庸
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 道也者,不可须 臾离也,可离非道也。是故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惧乎其所不闻。 天赋予人的就是本性,遵循本性而行动就是道,把道德修明,并在众人 中推广就是教。道,是不能片刻离开的;如果可以离开,就不是道了。因 莫见乎隐,莫显乎微。故君子慎其独也。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 此品德高尚的人即使在大家看不到的地方也谨慎检点,不敢疏忽,在大家 发而皆中节,谓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 听不到的地方,也恐慌惧怕,不敢怠惰。幽暗之中,细微之事,虽无踪迹 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
修养自身就能确立正道;尊崇贤人就不会思想困惑;亲爱亲族就不会 惹得叔伯兄弟怨恨;敬重大臣就不会遇事无措;体恤群臣,士人们就会 竭力报效;爱民如子,老百姓就会忠心耿耿;招纳工匠,财物就会充足; 优待远客,四方百姓就会归顺;安抚诸侯,天下的人都会敬畏了。
研读中庸
诚者,天之道也;诚之者,人之道也。诚者,不勉而中,不 天生真诚的人,不用勉强就能做到,不用思考就能拥有,自然而然 思而得,从容中道,圣人也。诚之者,择善而固执之者也。博学 地符合上天的原则,这样的人是圣人。努力做到真诚,就要选择美好的 目标执著追求。广泛学习,详细询问,周密思考,明确辨别,切实实行。 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有弗学,学之弗能,弗 措也;有弗问,问之弗知,弗措也;有弗思,思之弗得,弗措也; 有弗辨,辨之弗明,弗措也;有弗行,行之弗笃,弗措也。人一 要么不学,学了没有学会绝不罢休;要么不问,问了没有懂得绝不罢 休;要么不想,想了没有想通绝不罢休;要么不分辨,分辨了没有明确 能之,己百之。人十能之,己千之。果能此道矣,虽愚必明,虽 绝不罢休;要么不实行,实行了没有成效绝不罢休。 柔必强。

中庸之道PPT课件

中庸之道PPT课件
“狂”与“狷”是两种对立的品质。一是流于冒 进,进取,敢作敢为;一是流于退缩,不敢作为。 孔子认为,中行就是不偏于狂,也不偏于狷。人 的气质、作风、德行都不偏于任何一个方面,对 立的双方应互相牵制,互相补充,这样,才符合 中庸的思想。
“子温而厉,威而不猛,恭而安”是孔子的学生 对孔子的赞扬。“厉、猛”等都有“过”,而 “不及”同样是不可取的。孔子的这些情感与实 际表现,可以说正是符合中庸原则的。
对流水兴叹的同时,也给后人描述了这样 一种人生轨迹:“吾十五而志于学,三十 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 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论语·为政》)那么什么叫作不惑?于丹 教授解释是:人能够自觉按照中庸的理念 去思考、行事。有人认为人活到四十就会 圆滑、平庸、和稀泥,这就是中庸。同学 们,你的看法呢?让我们一起来学习十四 课《中庸之道》。
唐代有个文学家苏味道,官居相位,处事圆 滑,人称“苏模棱”。他对人传授其处世经, 叫作“处事不欲决断明白,若有错误,必贻咎 谴,但模棱以持两端可矣。”
(8)【活动】以小组为单位讨论“好好 先生”在现实生活的危害。
11.16、13.21章是对中庸思想的具体说明。子张 做得过分,子夏做得不足,那么两人都不好,所 以孔子对此二人的评价就是“过犹不及”。
三、章节梳理
6·29子曰:“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民鲜久矣。”
本章内容是中庸是一种道德(中德)。
【评析】中庸是孔子和儒家的重要思想,尤其作为一种道德观念, 这是孔子和儒家尤为提倡的。《论语》中提及“中庸”一词,仅此 一条。中庸属于道德行为的评价问题,也是一种德行,而且是最高 的德行。宋儒说,不偏不倚谓之中,平常谓庸。中庸就是不偏不倚 的平常的道理。中庸又被理解为中道,中道就是不偏于对立双方的 任何一方,使双方保持均衡状态。中庸又称为“中行”,中行是说, 人的气质、作风、德行都不偏于一个方面,对立的双方互相牵制, 互相补充。中庸是一种折衷调和的思想。调和与均衡是事物发展过 程中的一种状态,这种状态是相对的、暂时的。孔子揭示了事物发 展过程的这一状态,并概括为“中庸”,这在古代认识史上是有贡 献的。但在任何情况下都讲中庸,讲调和,就否定了对立面的斗争 与转化,这是应当明确指出的。

《中庸》论道德修养精讲课件

《中庸》论道德修养精讲课件

《中庸》原来是《礼记》中的一篇, 出于孔子的孙子述圣子思之手。与 《大学》一样,也认为修身是治国平天 一下的根本。独特之处把《大学》修 身八目中的“诚意”提了出来,以“诚” 为核心的道德修养理论。“诚”实相 当于道德信念和意志。缺少信念和意 志,是不可能进行真正的道德修养。 “完全以人的意识修养为中心”的华 人世界永恒经典。
(2)忠恕宽容(将心比心、互相谅解)
提出了“以人治人”,用自己的真诚忠 恕去感召人、感化人。忠恕之道,人们就会 相安无事。
“君子素其位而行,不愿乎其外。素富贵,行 乎富贵。素贫贱,行乎贫贱。君子无入而不 自得焉。正己而不求于人,则无怨。上不怨 天,下不尤人。”
君子只安于现在所处的地位,努力做好 他应该做的事,不希望去做本分以外的事。 什么境遇都能保持中庸之道安然自足。(安 分守己)
(1)中和“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 中节谓之和。”有喜怒哀乐却不表现出来, 被称作中;表现出来却能够有所节制,被称 作和。喜怒不形于色,高兴和恼怒都不表现 在脸色上。沉着有涵养,感情不外露。 平时能持中,一旦表现出来,就能中节,这 就叫和。和是天地之间的准则,人们应遵循 的道理,碰到各种情况表现恰到好处为和。 “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 达道也。”中,是稳定天下之本;和,是为 人处世之道。中是本来面目,和是具体表现 和结果。
(4)中庸之道,指不偏不倚,折中调和 的处世态度。中庸之道便是不偏不倚、恰 到好处、各安其所。通俗的解释,去两端, 取中间。 中庸是一种低调慎行的策略和处世方法。 和而不流、以德服人、至诚无欺、知足常 乐、取舍有道、适可而止、物极必反、兼 听则明、左右逢源、韬光养晦、大智若愚、 难得糊涂、刚柔并用、进退有度。
• “智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

《中庸之道》精品课件ppt

《中庸之道》精品课件ppt

(1•12) 儒家认为,礼的推行和应 用要以和谐为贵。但是,凡事 都要讲和谐,或者为和谐而和 谐,不受礼的约束也是行不通 的。这是说,既要遵守礼所规 定的等级差别,相互之间又不 要出现不和。
(1•12) 孔子既强调礼的运用以和 为贵,又指出不能为和而和, 要以礼节制之,可见孔子提倡 的和并不是无原则的调和,这 是有其合理性的。
(13•24) 子贡问曰:“乡人皆好之, 何如?”子曰:“未可 也。”“乡人皆恶之,何如?” 子曰:“未可也。不如乡人之善 者好之,其不善者恶之。” 何如:如何。(这个人)怎么样。 其:那些。
(13•24)
你对“乡人皆好之” 和“乡人皆恶之”的人是 怎么看的?
(13•24) 这章中孔子谈到了对于一 个人正确评价的标准,这个标 准是什么呢? 即不以众人的好恶为依据, 而应以善恶为标准。听取众人 的意见是应当的,也是判断一 个人优劣的依据之一,但决不 是唯一的依据。
孤高自守
遵循、遵从
调和 等同、苟同
破坏者
宣扬、述说
9、恶称人之恶者
10、恶居下流而讪上者
11、恶果敢而窒者 12、恶徼以为知者
毁谤
阻塞不通、固执
强取、掠夺、剽窃 揭发别人的隐私或过错
13、恶讦以为直者
解释下列加红的虚词
1、中庸之为德,其至矣乎! 取独,无义 句中语气词,无义 2、师与商也孰贤? 3、然则师愈与? 4、过犹不及
(13•23)
• 身心失和,就会阴阳失调,就是疾病; • 人伦失和,就会社会动乱,就是战争; • 气候失和,就会引发旱涝灾害。
文言知识复习 解释下列加红的实词 1、中庸之为德……民鲜久矣 缺少 胜过 2、然则师愈与? 3、无适也,无莫也
亲近
结交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③子曰:‚中庸其至矣乎!民鲜能 /久矣!‛
④子曰:‚道之不行也,我知之矣:知者 过之,愚者不及也。道之不明也,我知之 矣:贤者过之,不肖者不及也。人莫不饮 食也,鲜能知味也。‛
⑤子曰:‚好学近乎知,力行近乎仁,知耻 近乎勇。‛知斯三者,则知所以修身;知所 以修身,则知所以治人;知所以治人,则知 所以治天下家国矣。‛
明哲保身,但求无过。
时下,像司马徽这样的‚好好先生‛
多得可以扎成堆,他们的‚光辉形象‛ 大致是这么个模样: 爱栽花,不栽刺,时刻注意为自己开 退路、留后路,说违心话,办违心事, 该批评的不批评,该提醒的不提醒, 该揭露的不揭露;前怕狼后怕虎,遇 到矛盾绕道走,事不关己,高高挂起。
“好好先生‛把原则、正义、
2016/11.中庸之道就是折中主义吗?
[折中主义]把根本对立的立场、观 点、理论等无原则地调和在一起。 基本特点是或把矛盾的双方等同起 来,不分主次;或把矛盾的双方调 和起来不分是非,不要斗争。 (《新华词典》
把它看成“折中主义”是不妥 当的。
中庸并非是无原则的调和, 而是在一定的原则下寻求 矛盾各方的协调统一。
⑥凡为天下国家有九经。曰:修身也,尊贤也, 亲亲也,敬大臣也,体群臣也,子庶民也,来百 工也,柔远人也,怀诸侯也。
修身,则道立;尊贤,则不惑;亲亲,则诸父昆
弟不怨;敬大臣,则不眩;体群臣,则士之报礼 重;子庶民,则百姓劝;来百工,则财用足;柔 远人,则四方归之;怀诸侯,则天下畏之。
⑦诚者,天之道也;诚之者,人之道 也。诚者,不勉而中,不思而得,从容中道, 圣人也。诚之者,择善而固执之者也。博学 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
有弗学,学之弗能,弗措也;有弗问,问之 弗知,弗措也;有弗思,思之弗得,弗措也; 有弗辨,辩之弗明,弗措也;有弗行,行之 弗笃,弗措也。
人一能之,己百之;人十能之,己千之。果 能此道矣,虽愚必明,虽柔必强。
2016/12/7 涟源市行知中学 龙堂文 10
朱熹认为《中庸》是《四书》中最
难读懂的一部典籍,我们在学习时 候,会遇到一些难以理解的概念和 概念间的关系
①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 之谓教。道也者,不可须臾离也; 可离,非道也。
是故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惧乎其所 不闻。莫见乎隐,莫显乎微。故君子慎 其独也。
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 谓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 天下之达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 育焉。
②仲尼曰:‚君子中庸,小人反中庸。 君子之中庸也,君子而时中,小人之反中 庸也,小人而无忌惮也。‛
良心统统抛在了脑后,
其本质是坏的。
“好好先生‛多了,将会造成严重后果:
正气得不到发扬和扶持,歪风邪气得不 到有效遏制,腐败分子为非作歹有机可 乘,是非分明、主持正义者受孤立、冷 落。这样发展下去,社会是很危险的。
因此,我们坚决反对做‚好好先生‛!
一乡的人都喜欢的人,比不上一乡中好人
喜欢、坏人讨厌的人,就是这个道理。
“中庸”
适当 平衡 和谐
过犹不及 和而不同
是非分明
精 神 实 质
试从《论语》中找些例子,说 说孔子在自己言行中是怎样贯 彻中庸之道的。
过犹不及
子温而不厉,威而不猛,恭而安 乐而不淫,哀而不伤 君子矜而不争,群而不党 周而不比 事君数,斯辱矣
中国文化经典研读
第四单元 修齐治平
《中庸》节选
学习目标:
1.了解《中庸》有关文学常识; 2.通过诵读翻译,积累文言词句的基本 知识; 3.了解‚中庸之道‛的基本思想,探讨 这些思想的现实意义。
自主阅读《优化指导》 P35相关内容
《现代汉语词典》: ①儒家的一种主张。待人接物采取不 偏不倚,调和折中的态度。如,中庸 之道。 ②指德才平凡。如,中庸之才。
2.中庸之道在现在往往被人 理解为平庸和圆滑,或者说是 一种好好先生的处事原则,你 觉得这是否是孔子所说的中庸 之道?
好好先生
东汉时期,有个名叫司马徽的人,无论别人



和他讲什么事,不管是好是坏,他都回答 ‚好‛。 有人问他身体怎样,他说‚好‛。 有人说自己的儿子死了,他也说‚好‛。 他的妻子便责怪他:‚人家以为你有德行, 才把自己的噩耗告诉你,你怎么反倒说‘好’ 呢?‛ 司马徽不紧不慢地说:‚好,你的话太好 了。‛弄得他的妻子哭笑不得。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