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养老问题研究文献综述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农村养老保障研究文献综述

学生:曹文献指导老师:文先明

(2007级经济学院农业经济管理专业,学号b200700094)

一、问题的提出

近年来,我国农村老龄化速度不断加快,农村老年人的规模越来越大。据2000年我国第五次人口普查数据显示,全国农村65岁以上老年人超过5930万人,约占全国全部老年人口总数的70% 。农村60岁以上的老人已经超过农村总人口的10.92,高出城市1.24个百分点,进入了老年社会,并且中国农村老年人口规模还继续以每年3%的速度递增。农村目前的老龄化发展趋势状况所导致的直接后果之一便是农村养老需求加大,要实现广大农民群众生有所靠,老有所养的基本要求,维护社会安定,实现和谐社会,仅靠传统养老方式已经难以满足现实需求。

另外,从我国经济发展变化状况来看。改革开放以来,经济总量和人均经济的相关指标表明,我国正向工业化、现代化的目标快速迈进。但与此同时,我国在建设与市场经济发展相适应的社会保障体系方面,由于受“二元经济体制”的影响,社会保障体系建设主要集中在城市,农村的社会保障体系建设严重滞后,基本还是靠农民家庭和农村集体经济来提供农村最简单的社会保障。随着现代市场经济的发展,农村集体经济受到很大冲击,绝大部分农村的集体经济已全面萎缩,逐渐无力承担提供农村社会保障的责任。至此,农村的社会保障不仅没有随社会经济的发展向前迈进,反而不同程度地出现了倒退的情况,与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城市社会保障制度建设形成鲜明反差。农村社会保障制度建设滞后,不仅进一步扩大了城乡差距,加剧了城乡之间的不和谐,而且影响了社会经济的协调发展,尤其是限制了广大农村消费欲望的扩张,成为我国国内有效需求不足的重要原因。

可喜的是,为推动农村改革发展,中央已经在逐步加大支持农村的力度,尤其是中共十七届三中全会提出到2020年时要基本建立起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体制机制,认为在新形势下,按照中央关于农村改革和发展的战略目标,要不断加强农村制度建设、通过公共财政支农的积极效应和农村一系列的社会管理体制的改革,实现农民“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从而建立健全农村社会保障制度,有效激活农村各种生产要素,解放农村生产力,为建设新农村、推进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建设提供有力支撑。

根据以上所述:对于如何妥善解决中国数以亿万计的农民的养老保障问题,是基于经济持续稳步增长、国家稳定以及基本的公平正义的重大课题。为此,本文将对国内外对该问题的研究动态综述如下。

二、关于养老保障制度的相关理论

国内外养老保障理论诸多,尤其是自20世纪50年代起,出现了一批关于养老保障制度理论的经典文献,这是因为随着养老保障制度变成一种国家制度并在国民收入分配与再分配中占有了更大比重,它已越来越大地影响了经济增长

与社会稳定。一方面是规模不断膨胀的养老保障制度需要有雄厚的经济基础与合理的经济政策;另一方面也是社会秩序、国家政局和人民生活方式逐渐稳定后,经济平稳增长成为国家的头等任务所致。

(一)家庭养老理论

以家庭为核心的养老金制度不是政府成文法规约定的规则,它是一种非正式制度安排。在这种制度安排中,家庭承担着保障、再分配乃至储蓄的全部功能。下面以从几个角度对家庭承载养老职能的制度安排提出经济解释。

1.家庭内部的分工和交易机制

依照贝克尔的家庭生产理论,在生命周期的不同阶段,个人的时间价值不同。工作期的时间价值相对较高,而退休期的时间价值则会下降。假设家务劳动是时间密集型的,而工作活动是非时间密集型的。因而,老年人和年轻人将在家庭内部进行分工,当年轻人支付的养老费用等于老年人家务劳动的边际产出时交易达到均衡,此时家庭的总效用达到最大化。这样的均衡结果需要交易费用为零的假设,这在现实中是不可能存在的一种理想状况。同时将家庭养老理解为一种交易过程有时显得牵强。有些老人不一定承担家务劳动,一些劳动能力很低的老人所提供的家务劳动不足以交换足够的养老费用,而完全丧失劳动能力的老人更不具有交换的能力。

2.家庭内部的人力资本投资回报机制

当资本市场不能向人们提供适当的工具以平滑一生的消费时,人们在工作期储蓄以备老年之需的需求因为缺少可靠的储蓄和投资工具而得不到满足,此时儿女可能是一种相对可靠和有效的替代性投资工具,投资于儿女因而成为一种次优选则。人们年轻时将自己所得的一部分用于抚养儿女,可以看作是一种人力资本投资,年老时得到儿女的赡养则是此前投资的回报。人力资本回报理论将投资的范围扩展到家庭之外的整个社会。在社会经济水平不发达的条件下,个人的劳动生产率主要取决于个人的体力,此时儿子相对于女儿是一种更优良的投资工具,这就是“养儿防老”的逻辑。尽管国家制定了计划生育政策,我国农村的很多家庭仍有1个以上的孩子,并且往往采取各种办法保证有一个男孩,这也是“养儿防老”机制的一个例证。

3.家庭内部的代际合同

确保年轻人向曾投资于他们的老人支付“红利”,从经济学的角度必须存在这样一个家庭内部的代际合同,即:我养活我的老人,等我老了,我的儿女也会养活我。这样的代际合同以家庭成员之间的信任纽带为基础。从这个意义上,社会化的老年保障制度是工业化之后,信任关系从家庭内部扩展到社会,从特殊性扩展到普遍性,从而代际合同可以在全社会的范围内缔结的结果。

4.家庭外部的社会约束力支撑

意识形态(例如中国的忠孝观念)和社会舆论在维系家庭养老制度中的作用也不可低估。情感转移和家庭内普遍存在的利他主义也是客观存在的促使儿女赡养老人的重要因素。总体来看,可以说非正式的家庭养老安排是一种由强大社会约束力支撑的自愿行为。

(二)福利经济学理论

创立福利经济学的庇古认为人们的行为倾向是追求最大程度的满足,使人们得到满足的是物的效用,效用可以通过单位商品的价格进行计量。他认为影响经济福利的主要是国民收入的大小和国民收入在社会成员中的分配情况,国民

收入增加可以提高一国的总福利,减低国民收入不均的程度同样会提高一国的总福利,因为他认为实际收入的边际效用是递减的。他说:“在福利经济学中有两个命题,粗浅地说,即第一,对于一个人的实际收入的任何增加,都会使满足增大;第二,将富人的货币收入转移于穷人,会使满足增大。”他主张,通过国家的累进税政策,把富人缴纳的一部分税款转让给包括老年人在内的低收入者享用,以增加社会福利。与此同时,英国以韦布夫妇为首的费边主义者主张对老年、疾病、伤残等实行社会服务,以取代《济贫法》。当时执政的自由党政府参照庇古和韦布的理论,用增加税收的办法筹集社会福利基金,举办包括养老在内的福利事业。1941年英国坎特伯雷大主教所著的《公民与教徒》一书,用“福利国家”代替“权利国家’夕,认为改进人民福利是政府的责任。同年6月,剑桥大学的经济学家贝弗里奇的调查报告为政府采纳,从而确定了英国福利型社会保障制度的原则。1945年英国工党执政,以部分工业国有化和社会福利为纲领,先后施行了以养老为核心的社会保险、家庭补助、社会保健和工业伤亡等四种社会福利方案。

(三)“社会市场经济”理论

“社会市场经济”理论即德国的新经济自由主义,该理论认为经济的高效率和经济发展唯有依靠市场机制作用的充分发挥,在经济中必须有高度的竞争,因此反对垄断,反对政府对经济的直接干预,主张强化法制,构建良好的经济秩序,以为市场经济的正常运行创造良好的条件。经济发展了,会间接保障整个社会的福利。同时,认为要使市场竞争更为人道化,主张实行社会保障政策。A·米勒一阿尔马克提出要充分发挥市场竞争的作用,经济要按市场经济规则运行,同时扩大社会保障。所谓社会市场经济就是社会政策与市场经济的结合,更具体地说就是社会保障同市场经济的结合。但是该理论却反对福利国家制度。认为如果变成了福利国家,市场机制、自由竞争的社会被摧毁,人就会变得懒惰,从而会对经济效率和经济发展产生致命的损害,经济就会“瘫痪”,这样,也就谈不上任何福利了。也就是说社会保障只是满足人们的基本生活需要,并不是一切都依赖于社会保障。

(四)公共经济学理论

公共经济学将社会保障作为收入再分配问题来处理,之所以要建立社会(政府)保障制度是因为市场机制的缺陷。公共经济学认为政府应该通过举办公共医疗保健系统、医疗社会保险、工伤社会保险、残废保险、幸存者照顾计划以及社会救济等来构建一个灾害社会保险系统,保障每一个公民的基本生活。公共经济学更进一步研究了社会保险模式的选择、社会保障标准的确定、社会保障管理、社会救助的方式等多方面的问题,使社会保障的研究进到了一个更高的水平。

三、国外研究动态

国外学者对谁应该为老年人提供照料服务—家庭还是公共责任—给予了特别的关注。如Sussan.Hiliie等人的研究表明,家庭成员仍然是老年人生活照料的主要提供者。而且随着老年人寿命的延长,子女对父母的照料会越来越普遍。Xiaochun Qiao(2001)广泛分析了中国老龄化问题的原因和潜在影响,并针对农村地区提出了相应的政策选择。他认为,随着家庭小孩数量的减少和制度的变化,以及基础设施缺乏、贫困和劳动力流出等因素的影响,使得农村老龄化问题比城市更加突出,解决这一问题除了依靠农村家庭本身以外,还应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