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五个典故的详细介绍和出处

合集下载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的五个典故及作用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的五个典故及作用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的五个典故及作用引言在中国古代文学中,有许多脍炙人口的典故,其中《永遇乐》是一首以北固亭为背景的诗歌,流传至今。

本文将探讨在《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提到的五个典故及其含义,进一步了解中国古代文化的深厚底蕴。

一、“迢迢牵牛星”"迢迢牵牛星"取自汉代时期流传下来的《琵琶行》中。

牵牛星,又称织女星,是中国传说中与城管星(即河鬼星)相对应的两颗星星,代表一年一度的七夕节。

这句诗描绘了两个情侣因为天河而被分隔的场景,意味着离别和思念。

二、“天津桥梁”"天津桥梁"指的是京杭大运河上的一座桥梁,位于天津市,为京杭大运河最重要的船闸之一。

这座桥梁是中国古代运河交通的象征,也是交流和联系不同地区的媒介。

三、“桃李春风一杯酒”"桃李春风一杯酒"这句诗来自唐代文学家杜甫的《月夜忆舍弟》。

"桃李"指的是学生,而"春风一杯酒"表示杜甫对年轻一代的期望和鼓励。

这句诗意味着友情和鼓舞人心的力量。

四、“绿水青山”"绿水青山"来自唐代文学家白居易的《赋得古原草送别》。

这个典故形容自然环境的美丽和宜人,鼓励人们保护自然资源,在诗歌中表现为对古原草地的留恋和珍惜。

五、“黄粱梦”"黄粱梦"来自唐代文学家杜牧的《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

这个典故源自《庄子·齐物论》,形容人们一夜之间的梦幻与虚无,警示人们珍惜现实的幸福与真实的生活。

结论通过对《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的五个典故的分析,我们揭示了这些典故的背后意义。

这些典故代表了中国文化的独特之处,传递了人们对爱情、友情、自然和现实生活的思考和感悟。

通过理解和欣赏这些典故,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中国古代文学和文化的丰富内涵。

对于保存传统文化、推动社会进步以及塑造个人价值观都具有重要意义。

让我们一起珍惜并传承这些宝贵的文化遗产,让它们激励我们走向更美好的未来。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用典解析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用典解析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用典解析一、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

1. 典故出处- 孙权,字仲谋,三国时吴国的君主。

他在京口(今江苏镇江)建立吴都,并且能够任用贤能,抵抗曹操等强敌,保据江东,成就霸业。

2. 用典意图- 词人登上京口北固亭,首先想到孙权这位英雄人物。

如今“英雄无觅”,表达了对英雄人物的崇敬和对英雄已逝、英雄业绩难以再现的感慨。

孙权这样的英雄在京口留下辉煌业绩,而如今南宋朝廷却偏安一隅,没有像孙权那样的英雄来抵御外敌,暗讽南宋统治者的昏庸无能。

二、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

1. 典故关联- 这一句紧承上句,“舞榭歌台”是孙权时期的繁华景象的象征,也是英雄业绩的一部分。

2. 表达效果- 曾经的繁华和英雄的风流事迹,都已经随着时间消逝,被历史的风雨所磨灭。

词人通过这种今昔对比,更深刻地表达了对南宋朝廷不思进取、不能继承英雄伟业的痛心。

三、斜阳草树,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

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

1. 典故人物及事迹- 寄奴即南朝宋武帝刘裕。

刘裕出身低微,他早年生活在京口的寻常巷陌之中。

后来他率领军队北伐,先后灭掉南燕、后秦等国,收复了洛阳、长安等地,“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形象地描绘了他当年北伐时的英雄气概和赫赫战功。

2. 用典目的- 刘裕也是京口的英雄人物,他以京口为起点,成就了一番伟大的事业。

词人在此用刘裕的典故,一方面是对刘裕英雄业绩的赞叹;另一方面,也是借古讽今,南宋统治者同样偏安江南,却不能像刘裕那样挥师北伐,收复失地,表达了对南宋朝廷的不满和期望。

四、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

1. 典故内容- “元嘉”是南朝宋文帝刘义隆的年号。

刘义隆好大喜功,他在元嘉年间,草率地发动北伐战争,想要效仿霍去病“封狼居胥”(霍去病在漠北之战中大破匈奴,封狼居胥山而还,这是古代武将的最高战功荣誉)。

由于准备不足等原因,北伐失败,宋军被北魏太武帝拓跋焘乘胜追击,刘义隆只落得“仓皇北顾”的下场。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2016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2016

用典的作用在唐以前诗歌中主要表现为增加 诗歌的容量,使诗典雅耐读,富于文采;在唐以 后的诗词曲中主要是怀古伤今,咏史言志。
理清这首诗的叙事、抒情线索
词中也有一条明显的叙事、抒情的线索:词人知道
这个地方在三国孙权时代曾经出现过繁华的景象,想去 探寻它的遗迹,然而没有见到,昔日的“舞榭歌台”已 经荡然无存,这使他感慨万千;可是他看到了在“斜阳 草树”掩映下的刘裕的故居,这时他的脑海中便浮现出
用典在增强了作品意蕴的同时,也给我们阅读造成了一 定的影响。有些时候要是不能正确理解其中典故的含义 就直接影响对整个作品的鉴赏。所以必须对作品中的
“典故”有个初步的理解,透过原来典故中的本意进而
理解出用典后所表达出的新的含义。一般而言,古诗词 中的用典要注意以下几种情形:
点化前人语句。点化不同于直接引用,而是将前人
再下一件事是北魏太武帝拓跋焘在长江边的瓜步山上 建行宫,词人借此表示:沦陷区的人民安于异族统治,不
迅速谋求恢复,后果将不堪设想。词人将这番意思艺术地
融入“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这幅图景里,颇能发人 深思。
最后用廉颇思赵一事表达了作者的悲愤之情,用它来
结束全词,不仅使抒情达到了高潮,而且集中地、鲜明地 再现了词人的自我形象。
一幅当年刘裕誓师北伐的图景来,他为刘裕“气吞万里
如虎”的形象而激动不已。
词的下片,一开始就是一幅令人沮丧的历史图景:宋 文帝元嘉年间王玄谟“草草”出兵北伐,遭到惨败。这是
词人回溯历史,意在汲取教训,不打无准备的仗。这是诗
词中常用的讽喻手法,因为当时执政的韩侂胄急于事功, 主张立即出兵,词人这样写,含有委婉劝阻的作用。
语句消化后用自己的话写出。 明用历史故事。在引用历史。比明用隐蔽,因为没有明白地指出

典故(22)卖弄的掉书袋

典故(22)卖弄的掉书袋

典故(22)卖弄的掉书袋
生活中,人们常把那些说话或写文章好引经据典、卖弄学问的人,称之为“掉书袋”。

北宋名将党进,大字不识一个,却喜欢附庸风雅。

有一次,党进朝见宋太祖时,突然来了兴致道:“臣闻上古,其风朴略,愿官家好将息。

”党进将宋太祖尊为“官家”,驴唇不对马嘴,丢丑出笑话。

之后随从问党进:“太尉何故忽念此二句?”
党进说:“我经常见那些读书人爱掉书袋,我今天也掉一两句,也要官家知道我读书来。


胸无点墨的党进倒也实诚。

南宋著名词人辛弃疾也被人“诟病”为“掉书袋”,主要是其词作中大量用典,有故意逞才卖弄的嫌疑。

比如,他那首相当有名的《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通篇运用了5个典故,分别是三国孙权、南朝宋武帝刘裕、宋武帝的儿子宋文帝刘义隆、北魏太武帝拓跋焘、廉颇的典故。

据说,岳飞的孙子岳珂对这首词曾评价道:“微觉用事多尔。

”什么意思呢?批评这首词题咏的历史人物、历史事件太多了,影响了对词的理解。

但和岳珂的观点不同,明代大才子杨慎认为,辛弃疾所有词中当以《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为第一,十分推崇。

永遇乐 京口北固亭怀古中五个典

永遇乐 京口北固亭怀古中五个典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五个典故的通俗解释一、孙权“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

”此句是怀念孙权的。

又从“无觅英雄孙仲谋处”句可见作者认为如今已没有孙权这样能保证让国家太平的国君了。

表达了对孙权的赞叹,表现他想抗金,收复中原的愿望。

隐含他对当时统治者偏安江南的不满。

二、刘裕“斜阳草树,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

相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

”这句是怀念刘裕的,他早年家贫,后来凭借自己的努力而当上东晋将领,并亲自率兵北伐,最终推翻了东晋王朝而自立为帝。

作为一个帝王,刘裕为了恢复中原,率兵北伐,气势好像猛虎一样,把盘踞中原的敌人一下子都赶回北方去了。

同样是一国之君,可我们的南宋皇帝呢?偏安江南,苟且偷生。

表达了作者对刘裕的赞叹和对统治者的惋惜。

体现了他主张北伐的观点。

三、南朝宋文帝刘义隆“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

”刘义隆想学前人“封狼居胥”(即北伐建功),而误听王玄谟之言,派王玄谟率兵草率北伐,结果被北魏太武帝拓跋焘打得狼狈不堪。

刘义隆好大喜功,草草北伐,赢得仓皇北顾。

作者主张打有准备的仗,反对草率北伐。

他借古讽今,其实在劝说宰相不要草率出兵。

四、佛狸祠“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

可堪回首,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烽火扬州路”写四十三年前,扬州一带抵抗金兵,战火纷飞,肯定是惨不忍睹的。

“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是写现在沦陷区人民安于异族统治,忘了国耻,忘了收复中原。

今昔对照,不堪回首体现了他对国运的担忧之情。

五、廉颇“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满怀爱国热情的辛弃疾一心为国效力,可他忠不为用,报国无门。

当年廉颇虽终不被重用,但尚有赵王想起,可如今自己呢?朝廷旱就没有起用的意思了。

表达了作者的悲愤之情,用它来结束全词,不仅使抒情达到了高潮,而且集中鲜明地再现了词人的自我形象。

女主人公刘兰芝美丽、聪明、勤劳,知书达礼。

诗的一开头,“十三能织素,十四学裁衣,十五弹箜篌,十六诵诗书……”的铺排,立即令读者对她产生这种印象。

理解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典故的含义

理解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典故的含义
明原义 称赞孙权在京口建立霸业,保卫了家园的英雄业绩。
抒情感 作者怀念赞叹英雄孙权,惋惜英雄不再,表达想抗金收复中原的愿望。讽刺南宋苟且偷安。
孙权 图片 三国鼎立形势展示
(2)刘裕
原文:斜阳草树,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
知典故
刘裕典故。寄奴,南朝宋武帝刘裕的小名。于京口起兵北伐,灭南燕、后秦、又废晋帝。建立刘宋政权。《南畿志》:“丹徒旧在镇江城南,宋武帝微时宅业。” ,史载刘裕出身贫寒,生活在偏僻小巷。生长于京口的刘裕,为了恢复中原,他几次大举北伐(时未称帝),收复洛阳、长安等地,成就了北伐之功业。
------赵王想起用廉颇,就派使者去看廉颇身体怎样。廉颇的仇人郭开给了使者很多钱,要使者诋毁廉颇。廉颇见了使者,为了表示自己身体好,就吃了1斗饭,十斤肉,并披挂上马。使者回报赵王说,廉颇虽老,胃口还好;但是坐了一会的工夫就拉了三回屎。赵王以为廉将老,就不召用。
明原义 英雄廉颇,虽年迈,但仍有远大抱负,愿为国效力虽,可不被重用,壮志未酬。
刘义隆图片展示刘义隆北伐出征图 拓跋焘饮马长江图
(4)佛狸祠
原文: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可堪回首,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
知典故 佛狸祠典故:南朝宋(不是南宋),元嘉年间宋文帝北伐军败,北魏太武帝拓跋焘率兵追至长江北岸瓜步山(在今江苏六合),打败南朝刘宋王玄谟军队后,在那里筑了一座行宫,后改为祠庙,称佛狸祠。佛狸是拓跋焘的小名。后来这里的百姓只把佛狸当作一位神祗来祭祀,而不会审查这神的来历。这所庙宇,南宋时犹存。
明原义 感慨如今南宋的江北各地沦陷已久,百姓在佛狸祠把佛狸当作一位神祗来祭祀,民俗就安于异族统治生活。忘记自己是宋室臣民。
抒情感
怒斥偏安,表达对南宋政权不图恢复中原的不满。

京口北固亭怀古5个典故

京口北固亭怀古5个典故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的五个典故《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的五个典故,是孙权的典故、刘裕的电故、宋文帝的典故、后魏太武帝的典故、廉颇的典故。

该词是辛弃疾登临北固亭,感叹报国无门的失望,凭高望远,写下的怀古名作。

全词豪壮悲凉,义重情深,表示出作者报效国家的强烈愿望和对宋室不能进用人才的慨叹。

1.英雄无觅孙仲谋处(孙权)(孙权击败曹操,建太平伟业)孙权他曾多次于此拒强敌于江北,但这样的英雄现在却不复存在了,就是连昔日的繁华与功业也都被岁月的风雨消磨殆尽。

这决不仅是对孙权一个人的评价问题,它已成为抗战派与投降派斗争的焦点之一。

所以在此引用孙权之典,不但是即景生情,而且是对南宋政权苟且偷生,偏安江左的极大不满,是对长期以来投降主和派的强烈谴责。

2.寄奴曾住(刘裕)(刘裕北伐收中原,气势如虎)“斜阳草树,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

相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

”这句是怀念刘裕的,他早年家贫,后来凭借自己的努力而当上东晋将领,并亲自率兵北伐,最终推翻了东晋王朝而自立为帝。

作为一个帝王,刘裕为了恢复中原,率兵北伐,气势好像猛虎一样,把盘踞中原的敌人一下子都赶回北方去了。

同样是一国之君,可我们的南宋皇帝呢?偏安江南,苟且偷生。

3.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

(刘义隆)(刘义隆北伐,因草率而败北)刘义隆是刘裕的不肖之子,好大喜功,冒险北伐,结果大败,北魏军一直追到长江边,几乎遭到覆灭的危险。

刘义隆只落得仓皇北顾,“北顾涕交流”。

这是多么惨痛的教训啊! “赢得”二字沉痛万分,悲愤之至。

这三句暗指南宋近事,隆兴元年(1163年)宋孝宗用张浚北伐,在符离集遭到大败。

作者希望当局接受历史教训,不要轻举妄动。

4.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

(拓拔焘)(拓拔焘击败宋文帝)当年刘义隆草率出兵,一败涂地,王玄漠被北魏太武帝拓跋焘一直追到长江边上。

“佛狸”是拓跋焘的小字,他在长江北岸的瓜步山上筑了一座行宫,后来就成了佛狸祠。

佛狸祠是侵略者武功的象征,而瓜步山下的同胞却早已忘掉这一点,在那里欢天喜地地祭社。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五个典故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五个典故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五个典故《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五个典故》北固亭位于今江苏南京市秦淮区北固山下,是中国古代文人墨客们的聚集地。

北固亭的名气源自宋代文学家辛弃疾的《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这首脍炙人口的词作。

这首词表达了词人对昔日的辉煌与如今的落寞之感,同时也蕴含着五个典故,为我们提供了很多的历史与文化启示。

第一个典故是“大江东去”,指的是长江的壮阔景象。

词中写道:“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

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

”这一景象提醒我们,长江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承载着中华民族的悠久历史和文化。

我们应该珍视长江这一自然奇迹,保护好我们的环境,推动生态文明建设。

第二个典故是“千古兴亡多少事”,词中写道:“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

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这段描写表达了词人对历史变迁的感慨。

历史是一本厚重的书,纪录了中华民族的起起伏伏。

我们要从历史中吸取智慧,珍惜现在的和平环境,为社会的稳定与发展做出贡献。

第三个典故是“乍暖还寒时候”,词中写道:“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项羽是楚汉战争中的重要人物,他选择了在此结束自己的一生。

在这个典故中,我们可以看到人物间的情感纠葛和选择的艰难,启示我们人生中要懂得珍惜和明智地把握每个机遇。

第四个典故是“黄鹤楼”,词中写道:“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黄鹤楼是古代江南地区最著名的楼阁之一。

这里提到的黄鹤一去不复返,引发了对时光流转和事物变迁的反思。

我们要珍惜眼前的美好与机遇,不断学习和进步,使自己能够与时俱进,不被时光遗弃。

第五个典故是“归去来兮辗转反侧”,词中写道:“青山不改,绿水长流,人却曾经许,小雨楼台。

”这段描写表达了对家乡的思念之情。

无论我们身在何处,家乡的呼唤总是如此强烈。

这个典故告诉我们,无论我们走到哪里,都应该心系家乡,牢记自己的根,传承家乡的精神,为家乡的发展尽一份力量。

综上所述,北固亭怀古五个典故为我们提供了很多的历史与文化启示。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五个典故的详细介绍和出处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①
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②,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③。

斜阳草树,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④。

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⑤。

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⑥。

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

可堪回首,佛狸祠下,二片神鸦社鼓。

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
[注释]
①京口:古城名,三国孙权曾在此建都,后迁建业于此置京口镇,故址在今江苏镇江市。

北固亭:一名北固楼,在镇江城北
的北固山上,下临长江。

南朝梁武帝时曾改名为北顾亭。

②孙仲谋:孙权,字仲谋,三国时吴国的君主,这两句是说:千百年来江山依旧,却无外寻找像孙权那样的英雄人物了。

③舞榭歌台:歌舞的楼台。

榭:高台上的建筑物。

风流:这里指英雄的业绩?这两句是说,当年的繁华盛况和英雄业绩都
随着时光的流逝,在风吹雨打中消失了。

④寻常巷陌:普通街巷。

寄奴:南朝宋武帝刘裕的小名,他生长在京口农家,后做了东晋的将领,出兵北伐,先后灭南燕、
后燕、后秦,一度收复洛阳,长安等地,官至相国,封守王,后推翻东晋,自立为帝。

这三句是说刘裕的住过的地方,现在已成了斜阳草树中的普通街巷。

⑤想当年三句:赞扬了刘裕亲北伐中原的气慨和成就。

⑥元嘉:刘裕的儿子,宋文帝刘义隆的年号(242—253)。

草草:指刘义隆北伐准备不足,草率出兵。

封:古代在山上筑坛
祭天的仪式。

这里指“封山”。

狼居胥:山名,一名“狼山”,在今内蒙古自,洽区西北郊。

汉代霍去病追击匈奴至狼居胥,封山而还,后来就把“封狼居胥”作为开拓疆土,建立战功的代称。

赢得:剩得,落得。

仓皇北顾,在仓皇败退牛,回头北望追兵,宋文帝有“北顾涕交流”诗句记此次失败,本想建立战功,结果却落得个大败而还,北顾追兵,仓惶失措。

⑦四十三年:此词写于开禧元年(1205)作者出守京口时,上距词人绍兴三十二年(1162)南归,已四十三年。

扬州路:指
今江苏扬州一带。

这三句是说:四十三年后的今天,登亭遥望扬州一带,当年抗金烽火,记忆犹新。

⑧可堪:犹“岂堪”、“那堪”,即怎能忍受得了。

堪,忍受。

佛狸祠:北魏太武帝拓跋焘率兵追击王玄谟,驻军长江北岸瓜步山(在今江苏六合东南)在山上修建一座行宫,后称佛狸祠白佛狸即拓跋焘的小名。

神鸦:飞来吃祭品的乌鸦。

社鼓:社日祭神的鼓乐声,旧俗立春后第五个戊日为春社;立秋后第五个戊日为秋社,这三句是说,人们忘记了过去的历史,竟在佛狸祠下迎神赛社,一片太平景象,真有不堪回首之感。

⑨廉颇:战国时赵国木将,善用兵,晚年被人陷害而出奔魏国,后秦攻赵,赵王想再
用廉颇,怕他已衰老,派使者去探看。

廉颇的仇人郭开贿赂了使者,要他回赵后说廉颇的坏话,使者回赵后,就捏造廉颇虽然年老,饭量还很大,但—刻儿工夫就拉了好几次屎。

赵王听后认为廉颇已经不中用了,便不去召他回赵。

事见《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这三句是说,作者是老当益壮,以廉颇自比,期望能得到重用,为国效劳,但又有谁来给予重视和关怀呢? [说明]
这是辛弃疾于开禧元年(1205)六十六年岁,任镇江知府时,登上京口北固亭后所写。

词人面对锦绣河山,怀古喻今,抒发志不得伸、不被重用的忧愤情怀,全词放射着爱国主义的思想光辉。

上片怀念孙权、刘裕。

孙权坐镇东南,击退强敌;刘裕金戈铁马,战功赫赫,收复失地,气吞万里。

对历史人物的赞扬,也就是对主战派的期望和对南宋朝廷苟安求和者的讽刺和谴责。

下片引用南朝刘义隆冒险北伐,招致大败妁历史事实,忠告朝郯胄要吸取历史教训,不要草率从事,接着用四十三年来抗金形势的变化,表示词人收复中原的决心不变,结尾三句,借廉颇自比,表示出词人报效国家的强烈愿望和对宋室不能进用人才的慨叹。

全词豪壮悲凉,义重情深。

词中用典贴切自然,紧扣题旨增强了作品的说服力和意境美。

杨慎在《词品》中说:“辛词当以京口北固亭怀古《永遇乐》为第一”,评价是中肯的。

本词运用了五个典故。

孙仲谋——怀念英雄,表达收复失地的理想。

寄奴——怀念古人,表现北伐决心。

佛狸祠——今昔对照,不堪回首。

元嘉草草,封狼居胥——借古讽今,批归纳全诗。

廉颇——自发感慨,不忘为国效力。

元嘉草草……仓惶北顾
文帝统治二十余年,府库充盈,器杖精良,国家日久无事,也正应了那句"无事生非"之语,恰巧又有彭城太守王玄谟迎合文帝经略中原之意,不时慷慨进言,勾起刘义隆一腔热血。

他对侍臣讲,"观玄谟所陈,令人有封狼居胥意。

"追慕汉朝霍去病伐匈奴,在狼居胥封山告天,以临瀚海的雄图伟业。

正如王夫之所言:"坐谈而动远略之雄心,不败何待焉?"南朝自东晋谢玄以北府兵击破苻坚,威振淮北;刘裕平广固,入长安,尽有河南之地,破姚兴,败拓拨嗣,也是倚仗北府兵。

接下来刘裕南返改朝换代,深觉自己的几个儿子没有盖世英才,听任王镇恶沈田子等人内哄关中。

文帝即位后,深惧权臣,连一个檀道济也容不得,大将凋零,原先北府兵老的老,少的少,青黄不接,已经没有战斗力。

攻略黄河以南之地后,宋军只想守住这些地方。

而河南恰恰是四战之地,攻易守难。

沿千里黄河屯戍置守,战线过长,每处即可轻松被击破。

黄河虽是天险,冬天结冰后就成平地,无船即可冲杀过来。

真正想攻败北朝,是要有一鼓作气进攻河北的雄
心。

元嘉八年第一次北伐时,北魏谋臣崔浩根据宋兵分布早已判定宋军不过是固河自守,没有北渡的想法。

宋朝只有青州剌史刘兴祖有远见,他上表进言,说应该进兵河北,堵塞太行山各个隘口,将北魏遏于山西之内,河北平定,河南自然归宋所有。

可惜的是,刘义隆比起刘裕要差得多,没有采纳这一良策,难怪拓拨焘不无轻蔑地讲:"龟鳖小竖,何能为也!"这位北魏太武帝拓拨焘是一代雄王,他击灭赫连勃勃的大夏国,平灭北燕,又亲自率军八击柔然,使得柔然极大削弱,西迁至欧洲,窜逃的败军后来成为威震欧洲的阿尔瓦人。

北伐未成,北魏大举反击。

秋高马肥之际,北魏铁骑不仅尽夺河南,还大举南进,直抵长江北岸。

十二月,魏王亲自到达建康对面的爪步山上,军鼓之声震天盖地,宋军各线溃退,建康城内居民都"荷担而立",值钱的东西都放在挑筐里,随时准备逃亡。

幸亏性命交关之际,南朝有薛安都、鲁方平、张畅、臧质,沈璞等血性男儿,战至流血凝肘而不退,保全了彭城、盱眙等重镇,坚壁清野,拖延到雨季,终于在付出巨大代价后,迫使魏兵北返。

史载:"魏人凡破南兖、徐、兖、豫、寿、冀六州,杀伤不可胜计,丁壮者即加斩截,婴儿贯于槊上,盘舞以为戏。

所过郡县,赤地无余,春燕归,巢于林木。

......自是邑里萧条,元嘉之政衰矣。

"
封狼居胥
原指汉大将霍去病登狼居山筑坛祭天以告成功之事。

《汉书·霍去病传》:“票骑将军去病率师躬将所获荤允之士,约轻齎,绝大幕,涉获单于章渠,以诛北车耆,转系左大将双,获旗鼓,历度难侯,济弓卢,获屯头王、韩王等三人,将军、相国、当户、都尉八十三人,封狼居胥山,禅于姑衍,登临翰海。

”颜师古注引张晏曰:“有大功,故增山而广地也。

”后用以指建立显赫武功。

生子当如孙仲谋
是曹操在一次和孙权交战后发出的感叹“生子当如孙仲谋”,三国演义里的。

“生子当如孙仲谋”,这是《三国演义》里曹操,指师南下,兵临濡须,遥望东吴战船,“各分队伍,依次摆列,旗分五色,军器鲜明”,不禁对年轻英俊、治军有方的孙权发出的赞叹。

这首词中“年少万兜鍪,坐短江南战未休。

天下英雄谁敌手?曹、刘。

生子当如孙仲谋。

”这是词人怀着崇敬的心情,对三国吴主孙权的赞扬。

而孙权也堪当此誉。

佛狸祠
“佛狸”是北魏魏文帝拓跋焘的小名,“佛狸祠”也就是他死后供奉他的庙宇的名字而已,没有什么特殊的典故含义。

寄奴
灭掉后秦的刘裕的小名,没啥特别的典故。

廉颇老矣,尚能饭否?
具体的故事出自《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记载,廉颇被免职后,跑到魏国,赵王想再用他,派人去看他的身体情况,廉颇之仇郭开贿赂使者,使者看到廉颇,廉颇为之一饭斗米,肉十斤,被甲上马,以示尚可用。

赵使回来报告王说:“廉颇将军虽老,尚善饭,然与臣坐,顷之三遗矢矣”赵王以为老,遂不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