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家讲坛--第九讲_老子与人际关系的智慧
百家讲坛《道德经》笔记
百家讲坛《道德经》笔记【老子饮食之道】1.为腹(生存条件)不为目(贪欲的)。
2.夏桀,商纣,灭亡都是爱好饮食、美色,听女色之言。
3.饮食之道:五味(酸苦辛咸甘)令人口爽(差错,辨不出美食的味道了)4.管仲死,齐桓公喜好美食,易牙把自己的孩子蒸了给他吃,最后齐桓公饿死。
5.饮食之道:味无味。
在无味中体味它的有味,在有味中体味它的无味。
6.孔子饮食:很讲究,但“饭素食,曲肱而枕之”7.老子“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8.和珅精通各族文字。
“天网恢恢,疏而不漏”“金玉满堂,莫之能守”“富贵而骄,自遗(wei)其咎”高管位置高了,心理不健康了。
【老子讲心理健康】1.“致虚极,守静笃”虚就是空,空就是通,通就是灵,灵就能动。
静就是清,清了就能明,明了就聪明。
2.诸葛亮: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3.大隐隐于市。
4.老子“吾所以有大患者,为吾有神,及吾无身,吾有何患”庄子“大块载我以形,劳我以生”人活着就得去奋斗,要奋斗就不会一帆风顺,哪里会没有痛苦和忧愁。
5.高学历高智商的人学的太多,思考太复杂,心理很浮躁。
6.婴儿,精之至,和之至。
精神焕发,一切平和。
【老子讲成功之道】1.“男怕选错行,女怕嫁错郎”成功要找到那条成功之道。
道这个东西是恍恍惚惚的,模模糊糊的。
有“象”“物”“精”“信:规律”2.老子“道无为而无不为”,有为,做好自己擅长和喜欢的一件事。
无为,研究所,把优秀的人都找来就不要管了,叫无为。
就像炒菜,炒的多了,自然就有味了。
“大道出口,淡然无味,视之不见,听之不到,用之不竭”3.孩子学习好,爱好学习,把学习当作玩。
4.越是贵重的东西,越要精雕细琢,越是大器晚成。
不要着急,不要盲动,不要拔苗助长。
大器早成,还要有大器晚成的理念告诫自己。
5.守柔则强。
贵柔,守柔。
婴儿,柔,才有无限的生机。
6.梁实秋翻译了莎士比亚全集,37年,真苦,没有报酬,没有鼓励。
7.功成身退。
范蠡,帮助越王勾践后身退。
百家讲坛目录(完整版)(2006年)
5月15日 正说清朝24臣之(7)多尔衮争夺大清帝位之谜(2) 纪连海
5月16日 正说清朝24臣之(8)多尔衮争夺大清帝位之谜(3) 纪连海
5月17日 正说清朝24臣之(9)多尔衮争夺大清帝位之谜(4) 纪连海
5月18日 (重播)正说清朝24臣之(9)多尔衮争夺大清帝位之谜(4) 纪连海
6月23日 汉代风云人物 吕后(7)皇子命运 王立群
6月24日 汉代风云人物 吕后(8)大封诸吕 王立群
6月25日 易中天品三国(18) 江东基业 易中天
6月26日 汉代风云人物 吕后(9)和亲匈奴 王立群
6月27日 汉代风云人物 吕后(10)荡平诸吕 王立群
6月28日 汉代风云人物 吕后(11)功过是非 王立群
5月9日 正说清朝24臣之(2)多尔衮与孝庄青梅竹马关系之谜 纪连海
5月10日 正说清朝24臣之(3)多尔衮争夺后金汗位之谜(1) 纪连海
5月11日 正说清朝24臣之(4)多尔衮争夺后金汗位之谜(2) 纪连海
5月12日 正说清朝24臣之(5)多尔衮争夺后金汗位之谜(3) 纪连海
5月13日 正说清朝24臣之(6)多尔衮争夺大清帝位之谜(1) 纪连海
5月1日 (重播)刘邦崛起之谜 易中天
5月2日 (重播)刘邦胜利之谜 易中天
5月3日 (重播)刘邦用人之谜 易中天
5月4日 (重播)刘邦对手之谜 易中天
5月5日 (重播)韩信身世之谜 易中天
5月6日 (重播)韩信功过之谜 易中天
5月7日 (重播)韩信成败之谜 易中天
5月8日 正说清朝24臣(1)之多尔衮与孝庄身世之谜 纪连海
1月1日 (重播)清十二帝疑案(二) 努尔哈赤(下) 阎崇年
老子智慧与人际交往的识人:知人者智
老子智慧与人际交往的识人:知人者智==================================这一讲,我们来谈谈在人际交往中首先有一个“识人”的问题,中国的老百姓以前有这样的谚语:“不识字好吃饭,不识人没饭吃。
”你看识人多重要!有的企业家还有这样的话:“用人不当,有业等于无业。
”你看问题多严重啊,不识人用错人把事业都毁掉了!因此“识人”在人际关系中是一个多么重要的问题。
那么老子能给我们现代人带来什么智慧呢?老子说:“知人者智。
”(第33章)老子说能认识别人,是一种心智、智慧。
一个人在人际关系中对于交际的那人、那些人不了解,就是缺少了人际交往中的心智、智慧。
既然是“智”,那么也有个智商的问题。
老子那个时候,没有智商的理念,今人智力有智商的说法,我们不妨将传统的东西加以现代的解读。
智商叫做IQ,就是指智力的商数,现在通用的是美国心理学家提出来的智商公式:实足年龄就是人的实际年龄,智力年龄是一个人通过智力测试后达到的年龄。
比如一个孩子10岁,但是他测试后能达到12岁孩子的智力水平,那么他的智商是120,这就是比较高的智商了。
因为研究结果和现代测试表明,人的平均智商大约为100。
这是一个比较聪明的孩子了。
智商是智慧的表现。
确实在“知人者智”这个智商上也有不同的,有的人特别厉害,智商很高。
有的人活了一辈子,事业不成功,人生很糟糕,就是老是跌在别人的手里,不识人。
我们来看历史上这方面智商特别高的人。
大家都知道,商代有个亡国之君叫商纣王,也有一个贤能智慧的大臣叫箕子;箕子是太师,还是纣王的叔父。
他真厉害啊,他的“知人者智”,那是达到了很高的境界了。
有一次箕子发现商纣王怎么用上象牙筷子啦?他心里边咯噔一下,他马上反应出来的是这下可坏了。
商纣王一旦用上象牙筷子,必定不再用他的陶器做的餐具了,因为他会瞧不起了啊,那多老土啊,和象牙筷子配不上了啊!那么他必定还会要求用上犀牛角、玉石做的杯子了,这才配对啊!再说,商纣王一旦用上犀牛角、玉石做的杯子了,他就一定不会再去吃豆呀、藿呀这一类普通的蔬菜了,一定要吃牦牛、大象、豹子胎那些精美食物了。
人际交往中的智慧(老子之道)
人际交往中的智慧(老子之道)在人际交往方面有许多理念、技巧、智慧,这里我们来谈谈交往的境界问题,做一次认识上的升华。
技巧与境界人际交往有个技巧问题,但是更有个境界问题。
老子教导人们在人际交往中、在人生的成功方面有一种大境界,一种理想的大境界,我们可以体味老子的教导,去自觉地追求这样的理想境界。
先来出个自由想象题目:如果你的孩子踢足球,不小心把人家的玻璃窗打碎了,作为父母的你该怎么处理人际关系?我们设想有很多方法,在现实生活中也常看到,比如:1.可能在没人看见的情况下,叫自己的孩子不声张,就算了。
2.让他不承认,或者用种种借口抵赖。
3.帮孩子一起向别人吵闹。
4.让孩子承认错误,父母掏钱买一块赔人家。
如此等等,一块玻璃窗是很小的事情,但是上面的处理,大家一看立刻就分出水平来。
美国前总统里根在幼年就发生过这样的往事。
他在11岁的时候,踢足球不小心打碎了邻居家的玻璃。
人家要索赔12.5美元,这些钱当时可以买125只鸡蛋。
里根向父亲承认错误后,父亲让他对自己的过失负责。
他为难地说:“我没有钱赔人家。
”父亲说:“这12.5美元借给你,一年后还我。
”从此他开始了艰苦的打工生活,经过半年的努力,还清了这笔欠父亲的钱。
里根后来回忆这件事时,说:通过劳动来承担过失,使我懂得了什么叫责任。
这种对过失的负责,使人一辈子刻骨铭心,对培养健全人格和成就大事业所起的作用是不可估量的。
(朱瑞芬《人生智慧海》,百花文艺出版社)这里的人际关系有父亲与孩子、孩子与他人、父亲与他人的三种关系,我想里根父亲的做法不是简单的一个处理的技巧问题了,而是在后面有一个境界问题了。
惟其不是一个小技巧,而是后面连着的是境界,所以产生出来作用和影响就大而深远。
我第一次读到这个故事后,同样也使得我刻骨铭心!我们再看看,当今的一些导向以及容易让人进入的误区。
今天人们很重视人际交往的问题,但是有许多的讨论、研究、对策、导向,往往只是停留在一些小技巧方面。
比如要处理好人际交往,有许多诀窍教你,我们来看一些内容:1.人际交往中目光要善良。
道德经老子哲学的智慧与启示
道德经老子哲学的智慧与启示道德经是中国哲学中的经典之作,由先秦时期的思想家老子所著。
它不仅是一部哲学著作,更是一本富有智慧和启示的指南。
本文将探讨道德经中所包含的智慧,并探讨它们对我们的现代生活的启示。
1. 万物无为而为,安静守道道德经中强调“无为而无不为”,是指万物按照自己的本性自然而然地运行,而非人为地干涉。
这一智慧告诉我们,人类应该学会放下过度的控制欲望,不要一味地追求功利和虚名,而要安静守道,顺应自然的规律。
这给我们的现代生活带来启示,提醒我们要重新审视我们的忙碌与追求,找回内心的宁静和平衡。
2. 柔弱胜于刚强道德经中提到“柔弱胜于刚强”,强调以柔克刚的智慧。
在现代社会,我们常常追求力量和权势,却忽视了柔和友善的力量。
这一智慧告诉我们,柔弱并不代表无能,反而是一种更高的智慧和力量。
通过以柔克刚,我们可以在人际关系、团队合作等方面取得更好的成果,同时也能够拥有更平和的内心。
3. 掌握自己的欲望道德经中提到“知足者富”,强调掌握自己的欲望。
在现代社会,我们常常追逐物质的满足,贪婪和不满足却让我们陷入困境。
这一智慧告诉我们,只有掌握自己的欲望,知足常乐,才能够真正拥有内心的富足。
这对于我们在现代社会中面临的物质诱惑和压力具有重要的启示。
4. 尊重自然和他人道德经中强调“大音希声,大象无形”,提醒我们尊重自然和他人。
在现代社会,我们常常追求个人幸福和利益,却忽视了与他人和谐相处,以及与自然界保持平衡。
这一智慧告诉我们,应该学会谦卑、尊重和包容,与他人和自然和谐相处。
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够享受真正的幸福和内心的宁静。
5. 简朴生活,追求道德道德经中提到“小国寡民”,强调简朴生活和追求道德。
在现代社会,我们常常陷入功利主义和浮躁的生活方式中,而忽视了心灵的滋养和道德追求。
这一智慧告诉我们,只有过简朴的生活,抛弃浮华的表象,才能够追求内心的安宁和道德的高尚。
道德经老子哲学中所蕴含的智慧给我们提供了珍贵的启示。
第九讲老子与人际关系的智慧
第九讲老子与人际关系的智慧篇一:从《论语》与《老子》谈大学生和谐人际关系构建从《论语》与《老子》谈大学生和谐人际关系构建【摘要】和谐的人际关系是支撑大学生发展和保持心理健康的重要条件。
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经典的《论语》和《老子》,蕴含着大量积极的人际交往理论,对于当代大学生构建和谐的人际关系有着重要的参考价值。
本文从道德、尊重、知人与自知、诚信与宽容、有为与守静以及语言美等多个方面,剖析了《论语》和《老子》关于如何建立良好人际关系的论述。
【关键词】《论语》;《老子》;大学生;人际关系;构建一、“德”是建立良好人际关系的基础大学生要建立持久、稳定、和谐的人际关系,没有良好的思想道德修养,是无法实现这一目标的。
因为,“德”的修养水平一方面决定了人际吸引力的大小,另一方面也决定着人际关系的发展方向。
对此,《论语》、《老子》首先认为,以“德”为本建立良好人际关系,是人际交往中的规律要求。
《论语》记载,子曰:“德不孤,必有邻。
”(《里仁》第二十五章)其意指有道德的人是不会孤单的,一定会有人愿意与他为伴。
孔子认定有道德的人绝不会孤军奋战,他必然会有志同道合的伙伴,而一个“必”字则道出这是社会中的一个普遍现象。
《老子》则认为:“天道无亲,恒与善人。
”(《德经》第八十一章)即天“道”对谁都没有偏爱,永远亲近、帮助有“德”的善人。
进一步讲,就是品德高尚的人,不但能获得人们的支持与拥戴,连上天也会永远护佑他,这是《老子》人类社会领域内的一条规律。
一个“恒”字表明了上述现象绝不是偶然的,而是有着内在的规律性。
为什么天道要护佑有德的善人呢?其原因在于“孔德之容,唯道是从。
”(《道经》第二十一章)意指那些有大德的人的行为举止,都是符合“道”的要求的。
既然这样,其获得天“道”的护佑而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就是一件很自然的事儿了。
篇二:老子哲学中的生存智慧老子哲学中的生存智慧摘要:老子是我国著名的思想家和哲学家,著有《道德经》,对后世影响深远。
道德经中的生活智慧与人际关系
道德经中的生活智慧与人际关系道德经是中国古代哲学家老子所著的一本重要著作,它以简洁的语言和深刻的思想对人生、社会和宇宙等问题进行了探讨。
作为一位资深学者,我对道德经中的生活智慧和人际关系进行了深入研究,并从中得到了一些有益的启示。
首先,道德经教导我们要以柔弱为美。
在现代社会中,人们常常追求权力和成功,认为强大和坚韧才是人生的关键。
然而,道德经告诉我们,柔弱和谦逊才是真正的力量。
在人际关系中,我们常常会遇到争斗和冲突,如果我们能以柔和的态度去面对这些问题,我们就能更好地处理它们。
与人为善,以和为贵,这是道德经中的一种智慧。
其次,道德经强调了无为而治的思想。
在现代社会中,我们常常追求忙碌和效率,认为只有不断地努力才能取得成功。
然而,道德经告诉我们,有时候,不做任何事情反而能够达到更好的效果。
在人际关系中,我们常常会面临选择和决策,如果我们能够冷静地思考,不急于行动,而是等待时机的到来,我们就能够更好地解决问题。
这种无为而治的智慧可以使我们更加从容和淡定地面对生活的挑战。
此外,道德经还强调了谦虚和谨慎的重要性。
在现代社会中,人们常常追求名利和虚荣,认为自己的利益至上。
然而,道德经告诉我们,谦虚和谨慎才是真正的智慧。
在人际关系中,我们常常会遇到自我中心和自私的人,如果我们能够保持谦虚和谨慎的态度,我们就能够更好地与他们相处。
道德经中的智慧告诉我们,不要过于自信和自大,要时刻保持谦虚和谨慎的心态。
最后,道德经还强调了自然和平衡的重要性。
在现代社会中,人们常常追求物质和享乐,忽视了自然和平衡的价值。
然而,道德经告诉我们,只有与自然和谐相处,我们才能够获得真正的幸福和满足。
在人际关系中,我们常常会面临竞争和争斗,如果我们能够保持平衡和和谐的态度,我们就能够更好地与他人相处。
道德经中的智慧告诉我们,要尊重自然和顺应自然的规律,这样才能够获得真正的幸福和成功。
总之,道德经中的生活智慧和人际关系对于我们的生活和工作都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道德经的伦理观与人际关系
道德经的伦理观与人际关系道德经是中国古代哲学家老子所著的一部重要著作,它对于伦理观与人际关系的探讨具有深远的影响。
作为一个资深学者,在对道德经进行研究的过程中,我深深感受到了其独特的思想和智慧。
在这篇研究心得中,我将从道德经的伦理观和人际关系两个方面进行论述。
一、道德经的伦理观道德经的伦理观主要体现在对于道德行为和道德修养的思考上。
其中,最为重要的是“无为而治”的思想。
道德经认为,人应该遵循自然的规律,不要过分干预和追求功利,而是要“无为而治”,即以无为的态度去面对事物,顺应自然的发展。
这种伦理观的核心是“无为而无不为”,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道德经还强调了“无为而无不治”的思想,即通过无为的方式去治理社会。
它提倡以温和、柔和的方式来处理事务,而不是采取强硬的手段。
这种伦理观对于人际关系的建立和维护具有重要的启示。
二、道德经与人际关系道德经对于人际关系的思考主要体现在“无为而和”和“无为而信”的观点上。
首先,道德经强调了人与人之间的和谐相处。
它认为,人们应该以无为的态度去对待他人,不要过分干涉和控制他人,而是要尊重他人的自由和独立。
只有在和谐相处的基础上,人际关系才能得到良好的发展。
其次,道德经强调了人与人之间的信任。
它认为,信任是人际关系的基石,只有建立在信任的基础上,人与人之间才能真正地相互理解和支持。
因此,道德经主张人们要以无为的态度去对待他人,不要过分怀疑和质疑他人,而是要相信他人的善意和能力。
此外,道德经还提出了“无为而无不利”的思想,即以无为的态度去处理人际关系,不要过分追求个人的利益和权力。
它认为,只有在无私无我、以和为贵的原则下,人际关系才能得到协调和发展。
总结起来,道德经的伦理观与人际关系密切相关。
它通过强调无为而治、无为而和以及无为而信的思想,提出了一种温和、柔和的处理人际关系的方式。
这种方式强调了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共生,强调了信任和尊重的重要性。
在当今社会,这种伦理观仍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对于建立和谐稳定的人际关系具有积极的指导意义。
揭示道德经对人际关系的启示
揭示道德经对人际关系的启示道德经是中国古代哲学家老子所著的一部重要著作,被誉为中国古代文化的瑰宝。
它以深邃的思想和简洁的语言,揭示了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作为一个资深学者,我深深被道德经对人际关系的启示所打动。
在这篇研究心得中,我将探讨道德经对人际关系的启示,并提出一些思考和建议。
首先,道德经强调了人际关系的平等和互惠。
在第二章中,道德经提到:“天地之间,其犹橐籥乎?虚而不屈,动而愈出。
”这句话意味着人与人之间应该像天地一样,互相倾听和尊重,保持平等的关系。
在现代社会中,我们常常看到权力和利益的不平等导致人与人之间的矛盾和冲突。
而道德经告诉我们,只有在平等和互惠的基础上,人际关系才能得到真正的发展和和谐。
其次,道德经强调了人际关系的包容和宽容。
在第六章中,道德经提到:“谷神不死,是谓玄牝。
”这句话意味着宇宙的包容性和无私性。
道德经告诉我们,人际关系应该像宇宙一样,包容和接纳不同的个体和观点。
现实生活中,我们常常面临着不同文化、不同价值观的碰撞和冲突。
而道德经提醒我们,只有通过包容和宽容,我们才能建立起和谐的人际关系。
此外,道德经强调了人际关系的谦逊和谦虚。
在第六章中,道德经提到:“谷神不死,是谓玄牝。
”这句话意味着宇宙的谦逊和谦虚。
道德经告诉我们,人际关系应该像宇宙一样,谦逊和谦虚。
在现代社会中,我们常常看到自私和傲慢导致人际关系的破裂和冲突。
而道德经提醒我们,只有通过谦逊和谦虚,我们才能建立起平等和和谐的人际关系。
最后,道德经强调了人际关系的自然和无为。
在第二章中,道德经提到:“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
”这句话意味着自然的无为之美。
道德经告诉我们,人际关系应该像自然一样,自然而然地发展和运行。
在现代社会中,我们常常追求功利和利益最大化,导致人际关系的紧张和不和谐。
而道德经提醒我们,只有通过自然和无为,我们才能建立起真正的人际关系。
综上所述,道德经对人际关系的启示是深远而有价值的。
它告诉我们,人与人之间应该保持平等和互惠的关系,包容和宽容不同的个体和观点,谦逊和谦虚地对待他人,以及自然和无为地发展和运行人际关系。
道德经中的人际交往与情感智慧
道德经中的人际交往与情感智慧作为一位资深学者,我多年来一直对中国古代哲学充满兴趣,其中《道德经》是我最为关注的一部作品。
《道德经》是中国古代哲学经典之一,被广泛认为是道家思想的重要代表,它不仅对于道家学说有着深远的影响,也对于人际交往和情感智慧提供了独特的思考。
在《道德经》中,人际交往被视为一种自然而然的过程,强调了人与人之间的和谐与平衡。
其中最为知名的是“无为而治”的思想,即通过放弃欲望和个人意志,追求自然的无为而达到和谐的状态。
这种观点对于人际关系的建立和维护有着重要的启示。
首先,道德经强调了“无为而治”的重要性。
在现代社会中,人们往往追求个人利益最大化,导致了人际关系的紧张和冲突。
然而,《道德经》告诉我们,只有放弃个人欲望和私利,才能真正实现与他人的和谐相处。
这种“无为而治”的理念,提醒我们在人际交往中要以他人为重,尊重他人的需求和感受,不要过分强调自己的利益,从而建立起互相尊重和信任的关系。
其次,《道德经》强调了“柔弱胜刚强”的原则。
在人际交往中,我们往往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困难和挑战,有时候我们会选择以强硬的态度去解决问题。
然而,《道德经》告诉我们,柔弱胜刚强,通过柔和的方式去处理问题,更能够达到和谐的结果。
这种柔弱胜刚强的原则,提醒我们在人际交往中要保持心态的平和和谦逊,不要过于自我主张,要善于倾听和理解他人的观点和意见,从而建立起良好的沟通和合作关系。
此外,《道德经》还强调了“无欲则刚”的智慧。
在现代社会中,人们往往对于物质欲望的追求过于强烈,导致了人际关系的扭曲和破裂。
然而,《道德经》告诉我们,只有放下欲望,才能真正实现内心的平静和宁静。
这种“无欲则刚”的智慧,提醒我们在人际交往中要减少对于物质的追求,注重精神层面的交流和共鸣,从而建立起真挚和深入的人际关系。
最后,《道德经》还强调了“无为而无不为”的境界。
在现代社会中,人们往往追求成功和成就,追求物质和权力的积累。
然而,《道德经》告诉我们,只有放下功利心和成就欲望,才能真正实现内心的宁静和自由。
道德经的伦理思想与人际关系
道德经的伦理思想与人际关系道德经是中国古代哲学经典之一,也是中国文化的瑰宝。
它以其深邃的思想和丰富的内涵,对中国人的思维方式和行为准则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作为一位资深学者,我对道德经的伦理思想与人际关系进行了深入研究,并得出了一些重要的心得体会。
首先,道德经强调了“无为而治”的理念。
这一理念强调个体在处理人际关系时应该保持谦逊和谨慎,不要过分干预和干扰他人的生活。
在现代社会中,人们常常面临着复杂的人际关系,而道德经的思想则提醒我们要保持内心的平静和宁静,不要过度干预他人的选择和行为。
只有在自己的责任范围内,才能够有所作为,否则过度干预只会引发矛盾和冲突。
其次,道德经强调了“无私”的价值观。
在处理人际关系时,道德经告诉我们要摒弃私欲和功利心态,追求无私的利益最大化。
这意味着我们应该以集体利益为重,不追求个人私利,而是关注整体的利益。
这样的伦理思想对于构建和谐的人际关系至关重要。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常常会遇到争夺资源和利益的情况,而道德经的思想则提醒我们要追求共赢,以合作和协商的方式解决问题,而不是采取对抗和争斗的态度。
再次,道德经强调了“无为而无不为”的境界。
这一境界要求我们在处理人际关系时要保持内心的平和和无私,不被外界的干扰和诱惑所动摇。
只有在这种境界下,我们才能够真正做到“无为而无不为”,即在无为的状态下做到最好。
这种境界对于人际关系的处理非常重要,因为只有在内心的平和和无私下,我们才能够真正理解他人的需求和感受,并做出恰当的回应。
最后,道德经强调了“无欲”的境界。
这一境界要求我们在处理人际关系时要摒弃功利心态和私欲,追求内心的平和和宁静。
只有在没有欲望的状态下,我们才能够真正理解他人的需求和感受,并做出恰当的回应。
这种境界对于人际关系的处理非常重要,因为只有在摒弃私欲的前提下,我们才能够真正关注他人的利益和福祉,从而建立起真正的互信和友谊。
综上所述,道德经的伦理思想对于人际关系的处理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最新-第九讲,老子与人际关系的智慧 精品
第九讲,老子与人际关系的智慧篇一:老子哲学中的生存智慧老子哲学中的生存智慧摘要:老子是我国著名的思想家和哲学家,著有《道德经》,对后世影响深远。
老子的主要哲学观点是返璞归真、清心寡欲,对现代社会有很大的指导意义。
现如今,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在不断提高的同时,生活节奏越来越快,压力也越来越大,为缓解压力,摆脱烦恼,有必要重温老子哲学,吸取其中的生存智慧,减轻生活压力,真正地提高我们的生活质量。
关键词:老子哲学;生存智慧;顺其自然;平常心1如何缓解社会矛盾和压力“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这是老子的世界观,即事物的存在是对立统一的,这就是矛盾。
自然万物都处于一个大矛盾之中,有其特定的规律,互相影响互相制约。
就社会而言,社会是由个人组成的,充斥着各种矛盾,在春秋战国时代,社会矛盾严重激化,在各种压力下,许多思想家出现了,都在思考同一个问题,即如何减轻社会的矛盾,缓解生存压力。
思考的角度不同,结果也不尽相同,所以那个时期涌现出一大批思想家。
其中,老子的贡献无疑是很大的。
“见素抱朴”、“道法自然”,在缓解社会压力等方面,老子的智慧体现为“自然”两个字,即保持自然的心态对待外物。
时代虽然不同,但矛盾依旧存在,在当前社会,老子“自然”的生活哲学对我们大有裨益。
自然主义是老子的哲学智慧,同时,老子又把它应用于生活中,从古至今,老子的这种“自然主义”对国人的各个方面都有着深远影响,是中华民族的大智慧。
随着人类文明的不断进步,尤其是进入现代化以来,世界格局缩小,全球一体化逐渐形成,西方思想对我国传统的思想观念及生活方式造成了很大的冲击,而各种高科技在推动社会发展的同时,也逐渐背离了自然的发展规律。
工业发展,经济进步,生活水平提高,各种繁华之后却隐藏着很大的危机,“物极必反,否极泰来”,事物是循环发展的,当前,回归自然、保护自然成了全世界的呼吁。
因为对大自然过度的索取遭到了应有的惩罚,环境污染、全球变暖、臭氧层空洞等一系列的问题,值得我们深思反省。
第九讲 老子与人际关系的智慧
第九讲老子与人际关系的智慧《老子》的智慧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
大家看就那么五千言,但是含金量特别高,好像一座挖了几千年的金矿到现在还是那么富有,永不穷尽。
在人际关系方面老子也有许多智慧是当代人可以借鉴的,这一讲先来总体上谈谈《老子》与人际关系的智慧,以后各讲再一一条分缕析。
民至老死不相往来一说到老子与人际关系的问题,大家马上会想起老子的名言:“小国寡民。
〞这就是说,国家要小,老百姓要少。
老子还说:“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第80章〕。
这是说:邻国很近,彼此可以互相望见,鸡鸣犬吠之声也互相能听到,但是大家彼此直至老死也不相往来。
大家要问了,老子不是要淡化人际交往、人际关系吗?那么还有什么智慧可以向他学习呢?我们来解读三层内涵。
第一层,先说老子心中的人际关系的理想境界。
现代人对于“小国寡民〞,“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的理念当然是不会赞同的。
但是换一个角度来看的话,那么我们可以发现老子的理念自有其内在的思路。
这就是老子发现,人类社会越向前发展,人际关系变得越来越复杂了。
这个道理,我们一想就通。
比如原始农业社会,那种自足的生活使得人际关系很简单,也很淳朴。
一旦商业发展了,人际关系就复杂了许多。
再比如说,发展到现代,有了上网这一信息交流方式,也使得人际关系多了许多以前从来没有的复杂东西。
老子在第80章中描写了心目中的一个理想的国家、社会、人际关系,我们可以称为“乌托邦〞、“伊甸园〞,或者是“世外桃源〞。
在这里充满着安适、恬淡、淳朴、简单、自足、平衡,人们不争,不斗,不你死我活,不恋名利,不贪财物。
其实,不仅老子这样美美地向往、描写过。
此后又有多少人这样向往、描写过,中国有,外国也有。
老子那个时代,正处在一个大动荡的时代,人际关系非常复杂,国与国之间的战争、国家内部政权的争夺,君王与臣子、大臣之间,统治者与百姓之间等等,有很多的矛盾,很复杂的人际关系。
大家去读老子的书,就发现他对于这方面的事情有许多论说。
12百家讲坛(老子)第十二讲老子智慧与人际交往中的竞争
第十二讲老子智慧与人际交往中的竞争大家都知道当今是一个竞争越演越烈的时代,什么都是竞争,从小到大,从求学到升学,从升学到找工作,从个人到单位,从商战到科研等等,无不充满着竞争。
那么在一个充满竞争的时代,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怎样来处理呢?老子也有发人深省的智慧。
当代人绷紧了竞争的弦如果让老子飘然来到当代,他大概会说:当代人啊,当代人,你们怎么啦,瞧瞧一个个绷紧了一根根竞争的弦啊,人人像上足了发条!怪不得你们人人都说活得好累啊!怪不得你们中间的一些人受不了,最后崩断了。
虽然我们是模拟老子的话,但是当代人就是这样啊!其实大家都体会到,在生活工作中绷紧了竞争的弦,绷得很紧,每个人就像上足了发条的钟表在铮铮铮地转着!商家、厂家不用说了,因为商品经济、市场经济的规律就是竞争。
只有通过竞争才能完成价值规律这一商品经济内在规律的全部运动过程。
于是他们处理人际关系满眼就是竞争:人才、资源、劳力、成本、质量、产量、信息、市场等,都是一些不可让的竞争。
在我们的生活里,职场竞争,上岗竞争,不行就下岗。
各行各业都是在竞争,优胜劣汰。
在现实社会与生活中,还看到人们争权、争利、争名,比位子、房子、票子、车子、孩子、妻子等等的竞争。
就连孩子还在妈妈肚子里就要开始为孩子将来的竞争做准备了,要补钙、补铁、补锌,还要补充维生素ABCDE,还要补音乐,补胎教,夫妻俩说啦,将来宝宝智商高可以竞争得胜利。
孩子出生了,在成长中也处在竞争的紧张氛围中。
妈妈说:现在竞争多厉害,孩子你不努力,将来工作都找不到!爸爸说:将来竞争更厉害,孩子你不从小学会竞争,将来你没有岗上!老师说:现在是知识爆炸时代,越进步竞争越激烈,你不选个重点小学,不上个重点中学,不考上好大学,你明天怎么去竞争啊?这些话没错,都是好话,但是给孩子幼小心灵的压力太大了,负担太重了。
他们的眼睛如果都戴上“竞争”这副“眼镜”来看人际关系,那会带来很大的负面影响。
他们每天在“竞争”的压力下生活,因此没了童年的欢乐,少了少年的欢笑,缺了成长的幸福,而是一天到晚忧心忡忡。
百家讲坛老子聪慧与交往的心灵淳朴
第十三讲老子聪慧与交往的心灵淳朴最近从媒体听到,有一个小学毕业生给同窗的留言,令我沉思。
这么写着:“祝你以后开宝马,住洋楼,吃海鲜,娶美女,包二奶,夜夜做新郎!”诸位想一想啊,这是什么话呀?什么味道啊!我还从媒体入耳到如此的事,有一个城市对中学生进行问卷调查,其中一个问题是你以为在现今社会做老实人吃亏吗?统计下来竟然有90%以上的学生以为做老实人吃亏。
这也再度发人深醒。
关于这两个具体问题大伙儿都会作出评判,不用我多说。
我从整体上想到一个问题,确实是在人际交往中不管是青青年仍是其他人群,都有个心灵向度的问题。
老子在这方面有许多的教诲与聪慧,我就来谈谈心灵向度中的淳厚朴实的问题,这在人际交往中很重要。
处厚不居薄咱们能够先来自己测试一下,在现实生活的人际交往中,关于下面的问题,你选择的是情愿仍是不肯意:你情愿与不老实的人交朋友吗?你情愿跟没有信誉的人作生意吗?你情愿在一个无赖的老板下面干活吗?你情愿娶一个不忠诚的妻子吗?你情愿嫁给一个骗子吗?你情愿你的父母是一个不清不白的人吗?你情愿把自己的小孩变得像痞子一样?一个正直的人大约都会毫不犹豫地说:谁情愿啊?谁都不肯意,除非是另类的人群!确实这是古往今来、古今中外一代又一代人心、人性、人道的取舍、选择、向背,是人类集体的正面选项。
固然咱们也不能不看到,人是最复杂的,因此也有负面的选择,比如曹操有句话大伙儿都很熟悉:“宁可我负天下人,不使天下人负我。
”那么老子怎么说的?老子说:“大丈夫处其厚,不居其薄。
”(第38章)什么叫处其厚?河上公注释:“'处其厚'者,处身于敦朴。
”老子说的是,在人际关系中大丈夫要处在敦厚、忠厚、淳厚中,而不要浇薄,也确实是不要居处在薄处。
这薄处确实是不讲信誉,不诚恳,不厚道。
有人会说了,这是对大丈夫来讲的,而不是关于小人、小丈夫而言的,我可算不上是一个大丈夫,这话对我有效吗?其实,若是咱们细细想一想,谁活着不想活得像个人样啊,谁不希望做一个大丈夫、伟丈夫啊!那么什么叫大丈夫?咱们来看孟子的话:“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道家的处世之道谈人际交往
道家的处世之道(一)“反者道之动”、“祸兮福所倚”的人生智慧道家的处世之道是在其“反者道之动”的辨证思维指导下建立起来的。
老子认为,任何事物的变化都是有规律可循的,这个规律就是“反者道之动”,即事物总是向着相反的方向运动,矛盾总是向着相反的方面转化。
譬如就祸福这对矛盾来说,两者就是处于相互转化之中的。
老子的名言是:“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
”意思是说,灾祸之中就包含着转化为幸福的因素,幸福之中也包含着转化为灾祸的可能。
汉代道家名著《淮南子》中讲的“塞翁失马,焉知非福”的典故,就是对老子这句话的很好说明。
(二)以无名求大名、以无用求大用的生存之道在道家看来,世俗社会所理解的名位都是短暂的、有限的,都是小名,是不可取的,贪图小名会带来不良后果,甚至会付出生命代价,所以他们主张“无名”,就是不好名、不图名。
但道家并非一概地反对“名”,他们所反对的是“小名”,岁追求的是“大名”,是能永恒存在的名。
道家认为,只有放弃对世俗小名的追逐,才能得到真正的大名,这就是以无名求大名的辩证法。
道家不仅主张“无名”,也主张“无用”,因为“无用”与“有用”之间也存在着辩证法。
庄子提出了“无用之用”的全生法。
他所说的“无用”是指无用于世、无用于他人;他所说的“大用”是指有大用于己,在他生活的那个战争连绵的时代,这个“大用”就是指保全性命。
今天引申开来,所谓“无用”,可理解为深沉含蓄、不事张扬、不着意求用于世,庄子认为这种态度最有利于保全自己,这就是他所说的“大用”。
(三)居卑不争、以柔克刚的竞争之道生活中充满了竞争,竞争中充满了辩证法。
有的人处处相争,却未必能处处得胜;有的人看似不争,却经常处于优胜地位。
道家深明于此,故主张居卑不争,辞让为怀。
所以从表面上看,道家确实给人一种与世无争的感觉。
但实际上,道家并非主张一味地退让不争。
相反,道家掌握了一种高超的竞争艺术,这就是不争之争的艺术。
老子提出了两种竞争艺术:一是争众人所不争者,即众人都不要的东西,自己却很看重;众人都想要的东西,自己却不去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二层,他不仅个人向往那种人际关系,又希望用这种淳朴、简单、惬意的人际关系来校正当时的以及此后的人际关系。他提醒大家,人类的人际关系本来并不像眼下这么复杂、难于梳理,曾经存在着一种理想的状态。人们是否可以反思一下,将自己调整一下?甚至人类全体是不是可以反思一番,将全体调整一番?这不是很深刻吗?
美国的著名教育家卡耐基就认为,人际关系是成功的最重要的因素。他是认为最重要的因素,而不是很重要的因素。他是怎么说的?他指出一个数字比例。他说:一个人事业的成功,只有15%是靠自己的专业技术,另外的85%要靠人际关系、处世技巧。
当然是否就是这样的比例,还是可以讨论的。比如我们中国有这么些词语,叫“本事”、“本领”等,都有个“本”字。什么意思?这是根本!这就说明要干工作,有饭碗,立足人世,人生成功,还是要有真能耐、真才能、真技术等等,这是根本。不过,话又要说回来,虽然我们可以考虑85%和15%这一比例是不是合适,但是总的观点是很启发人的,是发人深省的。我们经常看到很有本事、本领的人,专业水平很高,但是由于环境、个人的性格等因素的限制,有些人特别吃亏在人际关系的处理上,因此成绩往往比不上专业水平不如他的人。因此,我们是否可以这样说,不仅是一个人的事业,而且一个人的人生成功确实是要靠相当大比例的人际关系、处世的技巧来达到的。
你看每个人一生下来就在形成一张人际交往之网,而且随着人的成长不断地在编织这张网,所以每个人都处在一张巨大的人际关系网上。
这真用得着老子的名言:“天网恢恢,疏而不失。”(第73章)今天的人每听到这句话,先想到的就是“法网恢恢,疏而不漏”。其实这是演绎到法律上来的智慧说法。法网是天网中的一个小网,老子本来说的“天网”不是指法网,而是指一个很大很大的“道”之网,就是“道”的纲纪,也有学者认为这个“天网”是自然的范围。
第九讲 老子与人际关系的智慧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老子》的智慧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大家看就那么五千言,但是含金量特别高,好像一座挖了几千年的金矿到现在还是那么富有,永不穷尽。在人际关系方面老子也有许多智慧是当代人可以借鉴的,这一讲先来总体上谈谈《老子》与人际关系的智慧,以后各讲再一一条分缕析。
民至老死不相往来
老子那个时代,正处在一个大动荡的时代,人际关系非常复杂,国与国之间的战争、国家内部政权的争夺,君王与臣子、大臣之间,统治者与百姓之间等等,有很多的矛盾,很复杂的人际关系。大家去读老子的书,就发现他对于这方面的事情有许多论说。因此,老子对于历史、现实中的社会以及人际关系进行深刻的反思后,心中向往着已经远逝的远古的淳朴的社会、人际关系。这是第一层意思。
第三层,老子又从理想状态回到现实生活中来,给人们以人际关系方面智慧的教诲。国学大师钱穆曾经说过:“庄周是一玄想家。”他又说:“老子不然。老子乃一实际家,彼乃一切从人事形势利害得失上作实际打算。”因此我们看庄子,是庄周梦蝶,蝶化庄周,像是一只蝴蝶在现实与梦幻中飞呀飞。庄子一会儿又像是一鲲鹏,水击三千里,搏风九万里,逍遥游于长空蓝天。老子固然有他飘逸的仙风道骨的风采,然而读他的书时,又常常看到从书中走来一个小心翼翼、如履薄冰、如临深渊的一个脚踏实地的老子!
我们来解读三层内涵。
第一层,先说老子心中的人际关系的理想境界。现代人对于“小国寡民”,“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的理念当然是不会赞同的。但是换一个角度来看的话,那么我们可以发现老子的理念自有其内在的思路。这就是老子发现,人类社会越向前发展,人际关系变得越来越复杂了。这个道理,我们一想就通。比如原始农业社会,那种自足的生活使得人际关系很简单,也很淳朴。一旦商业发展了,人际关系就复杂了许多。再比如说,发展到现代,有了上网这一信息交流方式,也使得人际关系多了许多以前从来没有的复杂东西。
知道了这三层意思,我们来看老子关于人际关系的智慧,就不会先隔阂起来,而心中有个数了。
人际关系“天网恢恢”
人活在世上不是生活在一个人的世界里,人与人要交际,这就有了人际交往、人际关系。
大家可以想一想,自己一生要和多少人发生关系啊,有多少个角色啊!有家里的人际关系,有亲戚邻里的人际关系,一上学就有师生关系、同学关系,一工作就有单位里的人际关系,还有社会上的各种人际关系。还有啊,我们每个人活着还会和许多历史上的人有关系,比如,我们和几千年前的炎帝、黄帝有关系啊,都是炎黄子孙嘛,因此还有各种历史的人际关系等等。
人生活在世上,人际关系特别复杂。有的人把人际关系处理得很好,有的处理特别好,像活水流转路路都通,有的人就处理不好人际关系,有的甚至弄得很糟糕。这里有许多学问与智慧的。
《老子》给了我们许多人际关系的教诲,比如在人际交往中怎样识人、怎样定位、怎样言说、怎样慈、怎样善、怎样不争、怎样成功、怎样达到高境界,等等。这些宝贵的东西都值得我们好好研究的。
不过,你要处理好这张关系网还真不容易,有的人不会处理人际交往,搞得一团糟,那就苦不堪言。比如在家里和妻子关系不和,一出门与邻里关系不睦。你上班和领导关系紧张,与同事关系也紧张;下了班想和朋友聊聊,朋友关系又紧绷绷的。你真会觉得,唉,活得太累,太没有味道了!那么你能怪谁啊!当然除了你自身的一方,还有你交往的那一方也可以琢磨琢磨,不过细细地想来可能主要的还是自己一方的问题。
老子一方面向往那种“小国寡民”,“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的理想境界,但他是个大智者,当然又清醒地面对现实,当然也就要把现实中的人事关系琢磨研究得深透。比如老子是反对战争的,他的理想国中就提出来:“虽有甲兵,无所陈之。”这是什么意思?就是在这个国家里,虽然有铠甲兵器,但是根本没有陈列的必要,因为这里用不着打仗。这里对战争说不!但是那是理想状态,老子当时的生活中战争多得很,因此他也要精心研究。他说;“祸莫大于轻敌,轻敌几丧吾宝。”(第69章)因此大家可以想到,老子面对如此复杂的人际关系问题,他怎么会看轻人事,轻视人际关系的问题呢?如果不重视的话,不就又是“几丧吾宝”了?
《老子》还说过一个很睿智的道理:
天之道,其犹张弓与?高者抑之,下者举之;有余者损之,不足者补之。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人之道则不然:损不足以奉有余。孰能有余以奉天下?唯有道者。(第77章)
天之道是让事物平衡,人之道是相反。天之道是将有余的一方减少下来,补充给不足的一方,这就是平衡;人之道是将本来已经不足的一方还要减少下来,去补充给已经有余的一方。确实,在自然界里,我们就可以看到动态的生态平衡;在社会中可以看到贫富的不均衡。老子要人们效法天道。如果人们校正了这种人际关系,那么不是很好吗?这是第二层意思。当然现实中,老子的这种想法是很难做到的。
现在我们来看,“天网”既然是指一个很大很大的“道”之网,那么法律之“道”当然是“天道”的一个组成部分,因此说“法网恢恢,疏而不漏”是多么地生动。再说人际交往之“道”当然也是“天道”的一个组成部分,因此说人际关系的“天网恢恢,疏而不失”同样是生动的智慧演绎。
人际关系这张“天网”真是无穷的玄妙。它够广大够宽阔的了,它无处不在,无远不及,好像网眼很稀疏,但任何人不会失掉这个网,不会漏出这个网。
照我看来,表面上说法很多,但是在深层是趋归于一处的,那就是正因为是道,所以它是玄妙的、奥妙无穷的,又是主宰一切的,当然得道可以收到道的庇荫,因此道是个“宝”。
如果从人际交往关系来看,那么人际交往之道,就是人际交往中的规律、原则、方法等,是善人的一个宝。这就很深刻了!如果我们来听听老子的谈道是大有好处的。
刘邦也没有重用韩信,这使韩信很失望,于是他又逃跑了。但是萧何在与韩信的接触中发现韩信不仅是个人才,而且是个奇才,因此就有了“萧何月下追韩信”的著名故事。最后在萧何的劝说下,刘邦破格封韩信为大将。
刘邦开头只是看在萧何的情面上,想给韩信做个将领,也就很给面子了。萧何非常会处理人际关系,他了解韩信,也了解刘邦,所以对刘邦说:“即使你给他做个将领,韩信也一定不会留下来的。”刘邦说:“那就给他做个大将。”萧何非常厉害,说:“你大王向来傲慢,不讲礼节,如今如果封一位大将就像呼唤小孩似的,这样对待韩信是不行的。你应该选择良辰吉日,并且斋戒,在广场上设置高台,举行隆重的仪式,那才行。”刘邦照着做了。如果大家有机会到汉中去旅游的话,到汉中的南郊区就可以看到南北两个方形的土坛,期间相隔数十米,南面的坛前就有石碑“汉大将韩信拜将坛”,北面的台上建有亭阁。据说这就是当年的拜将坛,也称拜将台。
这样说来真有点玄,我们不妨来看看那个小小的围棋棋盘上的“网”。这里就有美妙的中国文化和中国智慧!
棋网原来是17乘以17,后来变为19乘以19,交织成361个棋位,这不就是一年的天数?当中有9个星点,叫势眼,有的人还认为表示9大行星。围棋盘长1尺2寸,就表示12个月。那么天在哪里啊?那个棋子是圆形的,就模拟为天,那个方形棋盘就好像大地,中国人说天圆地方嘛!还有啊,白子象征太阳,表示阳气,表示白昼;黑子就象征月亮,表示阴气,表示黑夜。
现在有一个新理念叫“超级成功者”,就是指那些蜚声国际的亿万富翁。有专家分析,这些超级成功者之所以能够成功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归功于他们具有很强的处理人际关系的能力,特别是觉察人们需求的能力,他们具有很强的博得周围人忠诚的能力。
这就启发我想到这样一个问题,可以延伸这位卡耐基的话接着说,那就是你越是有成就,事业做得越大,就越需要有更强的处理人际关系的能力,也就是说两者是一种正比例的关系。比如你开始的时候,与老婆开一个夫妻老婆店,你的人际关系就这么个范围。后来你发展为一个上千人的企业了,那人际关系的处理能力就非昔日可比了。比如后来你又发展为一个跨国公司了,那你的人际交往是那么地广泛和复杂,你的交际能力必须大大提升,否则你怎么能胜任呢?这不是成正比吗?
这里先来看看精通人际交往之道与不精通人际交往之道的人的成功与失败的例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