皮肤病学中医概论

合集下载

中医皮肤病学入门

中医皮肤病学入门

中医皮肤病学入门中医皮肤病学入门中医皮肤病学是中医学的一个重要分支,它研究人体皮肤及其相关疾病的诊断、预防和治疗。

它以中医学的“五脏六腑”理论为基础,考虑肝、脾、肾、心、肺、胆、胰等内脏对皮肤的影响,将中医解剖学、生理学、药理学、微生物学及其他相关学科的常识与技术运用于皮肤病的诊断和治疗。

从历史上看,中医皮肤病学已经有了较为全面的发展,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就出现了《内经》、《外经》等经典著作,其中提出了对皮肤病的诊断方法和治疗技术。

汉代时,张仲景的《伤寒条辨》、《难经》、《金匮要略》,以及临床上治疗皮肤病的经验,增加了中医皮肤病学的研究内容,使得中医皮肤病学有了较大的发展。

随着中医学的发展,中医皮肤病学也在不断成熟和发展。

如20世纪70年代以来,中医皮肤病学逐步从经验性的临床治疗走向理论研究,形成了比较完整的理论体系。

它把中医解剖学、内外科学、微生物学、药理学、免疫学等学科的知识系统地融合在一起,为皮肤病的诊断和治疗提供了更加系统和完整的理论和方法。

中医皮肤病学入门,首先需要了解中医学的基本理论,如“五行”理论、“五脏六腑”理论、“三焦”理论等。

五行理论是中医学的核心,它把自然界的物质形态和活动归纳为五个基本属性:金、木、水、火、土,并以之描述自然界的变化。

“五脏六腑”理论是中医学的精华,它把人体疾病按照“脏”“腑”“气”“神”“经”的关系进行分类,从而指导治疗。

“三焦”理论则把人体的血液、精、气三者统一起来,认为它们是人体生命活动的根本,又是所有疾病的病因。

此外,中医皮肤病学还需要掌握肝、脾、肾、心、肺、胆、胰等内脏的功能、结构及其对皮肤的影响,以及皮肤病有哪些常见症状、诊断方法以及治疗技术,并学习中药、西药、针灸等治疗手段,以及中医皮肤病学的研究情况等知识。

总之,中医皮肤病学是中医学的一个重要分支,它以中医学的核心理论为基础,考虑肝、脾、肾、心、肺、胆、胰等内脏对皮肤的影响,运用解剖学、生理学、药理学、微生物学及其他相关学科的常识和技术,为皮肤病的诊断和治疗提供了系统的理论和方法。

中医皮肤性病学概论PPT文档共61页

中医皮肤性病学概论PPT文档共61页
40、人类法律,事物有规律,这是不 容远躺在泥坑里的人,才不会再掉进坑里。——黑格尔 32、希望的灯一旦熄灭,生活刹那间变成了一片黑暗。——普列姆昌德 33、希望是人生的乳母。——科策布 34、形成天才的决定因素应该是勤奋。——郭沫若 35、学到很多东西的诀窍,就是一下子不要学很多。——洛克
中医皮肤性病学概论
36、如果我们国家的法律中只有某种 神灵, 而不是 殚精竭 虑将神 灵揉进 宪法, 总体上 来说, 法律就 会更好 。—— 马克·吐 温 37、纲纪废弃之日,便是暴政兴起之 时。— —威·皮 物特
38、若是没有公众舆论的支持,法律 是丝毫 没有力 量的。 ——菲 力普斯 39、一个判例造出另一个判例,它们 迅速累 聚,进 而变成 法律。 ——朱 尼厄斯

中医皮肤病学

中医皮肤病学

03
中医皮肤病的治疗方法
内治法
药物治疗
根据病情需要,采用中药汤剂、 中成药等药物治疗,以调节机体 功能,达到治疗皮肤病的目的。
饮食调理
根据患者体质和病情,制定个性化 的饮食调理方案,以辅助药物治疗, 促进病情康复。
情志调护
关注患者的心理状态,通过心理疏 导、放松训练等方法,缓解患者的 焦虑、抑郁等情绪问题,提高治疗 效果。
案例三:银屑病的中医治疗
总结词
中医治疗银屑病以清热解毒、活血化瘀为主,注重内外兼治,疗效持久。
详细描述
银屑病是一种常见的慢性皮肤病,中医认为与血热、血瘀有关。治疗银屑病的中药多具有清热解毒、 活血化瘀的功效,如赤芍、丹参、桃仁等。此外,中医还通过针灸、拔罐等方法来缓解银屑病症状, 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中医皮肤病学
目录
• 中医皮肤病学概述 • 中医皮肤病的症状与诊断 • 中医皮肤病的治疗方法 • 中医皮肤病学在现代医学中的应用 • 中医皮肤病的案例分析
01
中医皮肤病学概述
定义与特点
定义
中医皮肤病学是一门研究皮肤疾 病的病因、病理、证候、诊断、 治疗和预防的中医学科。
特点
中医皮肤病学注重整体观念和辨 证论治,强调内外兼治和预防为 主,采用天然药物和针灸等非药 物治疗方法。
03
证候分类理论
中医将皮肤疾病分为不同的证候类型,如风热证、湿热证、血虚风燥证
等。中医皮肤病学根据不同的证候类型,制定相应的治疗方案。
02
中医皮肤病的症状与诊断
症状分类与表现
症状分类
中医皮肤病的症状主要分为实证和虚证两类。实证表现为红肿、疼痛、瘙痒等 症状,虚证则表现为皮肤干燥、脱屑、瘙痒等症状。

中医皮肤病学课件

中医皮肤病学课件
202X-12-21
中医皮肤病学课件
汇报人:
目录
• 中医皮肤病学概述 • 中医皮肤病学基础知识 • 中医皮肤病学治疗方法 • 中医皮肤病学典型病例分析 • 中医皮肤病学预防与保健
01
中医皮肤病学概述
定义与分类
定义
中医皮肤病学是一门研究皮肤疾病的病因、病理、症状、诊断及治疗的学科。 它结合了中医理论、临床实践和现代医学技术,形成了独特的理论体系和治疗 方法。
充足睡眠
保证充足的睡眠时间,有助于皮肤修复和再生。
放松心情
避免过度劳累和精神压力,保持心情愉悦,有助 于皮肤健康。
适量运动
进行适量的运动,增强身体免疫力,有助于皮肤 健康。
避免接触过敏原和刺激物
避免接触过敏原
避免接触过敏原,如某些药物、化妆品、洗涤剂等。
避免接触刺激物
避免接触刺激性强的物质,如强酸、强碱等。
详细描述
荨麻疹常表现为皮肤上出现大小不等的红色或白色风团,伴有瘙痒。中医认为荨麻疹与风寒湿邪有关,治疗宜疏 风散寒、祛湿止痒,可用麻黄桂枝各半汤加减治疗。同时,避免接触过敏原,保持皮肤清洁干燥。
银屑病
总结词
白疕,是一种常见的慢性炎症性皮肤病。
详细描述
银屑病常表现为皮肤上出现红色斑块,表面 覆盖银白色鳞屑,伴有瘙痒。中医认为银屑 病与血热、血瘀有关,治疗宜清热凉血、活 血化瘀,可用犀角地黄汤加减治疗。同时, 避免过度搔抓,保持皮肤清洁。
病机
中医认为皮肤病的发生与气血失和、脏腑功能失调有关。气血失和是皮肤病发生 的基本病机,包括气滞血瘀、气血两虚、气血不和等。脏腑功能失调也是皮肤病 发生的重要原因,如心火亢盛、肝气郁结、脾虚湿困等。
中医皮肤病学的诊断方法

中医外科之皮肤病资料整理

中医外科之皮肤病资料整理

中医外科之皮肤病资料整理一、皮肤病:是指人体皮肤及其附属器官的疾病。

二、辨证概要(一)辨自觉症状1.瘙痒:风痒、湿痒、热痒、虫痒、燥痒(虚痒)2.疼痛:热痛、瘀痛、寒痛3.灼热:热4.麻木:气血不畅、经络阻隔5.蚁走感:虫、气血不周⑴ 斑疹(macules):限局性的皮肤颜色改变。

① 红斑:热(风热、血热、湿热、热毒、血瘀)医学教育*网搜集整理② 紫斑:热毒、血瘀③ 白斑:气滞、气血不和④ 黑斑:肾虚、血瘀⑤ 褐斑:肝血虚、肾虚⑵ 丘疹(papules):高于皮肤的小丘形突起。

直径<0.5.① 小而密集伴瘙痒者:风热② 大而色红者:血热③ 紫色:热毒④ 皮色:瘀滞、风寒⑶ 疱疹(vesicles):有腔隙高出皮面的损害。

① 清:湿 . 浊:湿毒。

② 周围红晕、红斑上起水疱:湿热蕴结③ 血疱:血热⑷ 脓疱(pustules):高出皮面而含有脓液的疱。

湿热、热毒炽盛⑸ 结节(nodules):位于皮肤或皮下的实质性小团块。

直径>2cm,称肿块。

① 红色:血热蕴结、血瘀② 皮色:瘀滞、痰核⑹ 风团(wheals):皮肤上的局限性水肿隆起。

① 红色:风热② 白色:风寒2.继发损害(Secondary lesion)原发性皮损经过搔抓、感染、治疗和在损害修复过程中演变而成的皮损。

主要有鳞屑、糜烂、痂、抓痕、皲裂、色素沉着、苔藓样变、瘢痕等。

⑴ 鳞屑(scales):皮肤积聚的鳞片状皮屑。

急性病:余热不清。

慢性病:血虚生燥。

脂性:湿盛。

干性:血燥。

⑵ 糜烂(erosions):表皮破损后的浅在湿烂面。

愈后不留疤痕。

(溃疡:破损深达真皮或更深,愈后有瘢痕)白色:湿。

红色:湿热。

脓液:湿毒。

渗液淋漓:湿盛。

⑶ 痂(crusts):皮损处渗出液与脱落组织或与药物混合后干枯而结成的附着物。

脓痂:热毒。

血痂:血热、血瘀。

滋痂:湿热。

⑷ 抓痕(excoriations):搔抓引起的线状损害。

多为风盛或内热。

⑸ 皲裂(fissures):皮肤断裂出现的线形裂缝。

中医皮肤病学总论

中医皮肤病学总论

中医皮肤病学发展史
春秋战国时期,有了比较系统的理论著 作《内经》,论述了皮肤的生理及其疾 病发生的原因,如《灵枢》上记载“卫 气者,所以温分肉,充皮肤,肥腠理, 司开阖也。”在《百病始生篇》中又曰: “虚邪之中人也,始于皮肤,皮肤缓则 腠理开……故皮肤痛。”《素问·生气通 天论》载“汗出见湿,乃生痤疿……劳 汗当风,寒薄为皶 ,郁乃痤。”
中医皮肤病学发展史
公元二世纪,汉·张仲景著《金匮要略》 中较详细地叙述了皮肤病的治疗方法, 如《疮痛肠痛浸淫病脉证治第十八》中 记载“浸淫疮,黄连粉主之”,直到现 在还有临床治疗价值。公元五世纪末, 南北朝·龚庆宣撰《刘涓子鬼遗方》是我 国现存第一部外科学专书,其中有许多 治疗皮肤病的记载,尤其是应用水银软 膏外治皮肤病,要比国外早六个多世纪。
中医皮肤病学发展史
公元七世纪,隋·巢元方等撰《诸病源候论》对 皮肤病的论述已较完善,差不多将常见的皮肤 病均已列出,并对所列各种皮肤病的病因及发 病机理阐述亦较详细,如疣目、狐臭、丹毒、 各种癣类、夏日沸烂疮、冻烂疮、癞皲裂、雁 疮、风瘙瘾疹……等,并了解到漆疮是人体禀 性不耐,接触漆类物质所致;疥疮是由疥虫传 染而得,欧洲到18世纪才有关于疥虫的报告。
中医皮肤病学发展史
公元十世纪,宋·王怀隐等编才的《太平 圣惠方》对皮肤病的“风”颇有研究, 有治疗大风、风瘙瘾疹、白癜风、疠风 等各病的处方,目前用的搜风顺气丸就 出自该书。
中医皮肤病学发展史
公元十世纪,元·齐德之著《外科精义》, 特别重视整体观念,主张“以审病所以 然,而量其阴阳强弱以施疗。”认为 “治其外而不治其内,治其末而不治其 本”的方法是偏面的。公元十六世纪, 明·沈之问的《解围元薮 》、薛己的《疠 疡机要》等是麻风病的专著,对该病的 论述和治疗颇为详细。

皮肤病的中医论治

皮肤病的中医论治

皮肤病的中医论治皮肤病的中医论治第一节皮肤病的辨证皮肤病的辨证和内科病的辨证一样,同样是应用八纲、脏腑、气血津液、六经、卫气营血和三焦等辨证方法。

考虑到上述辨证方法在中医学教材中均有介绍,这里仅就皮肤病的自觉症状和皮肤损害的辨证方法简要介绍如下。

汗疱疹汗疱疹亦称出汗不良为见于掌跖部的一种复发性水疱性发疹。

病因学尚不明了。

由于本病常伴有多汗症,控制多汗有利于症状的缓解,故以往认为,系汗管口闭塞引起的汗液潴留所致。

实际上本病与汗管无关。

目前有人认为本病是一种湿疹样反应,精神紧张、情绪激动可能性是其诱发因素。

亦有认为本病偶为细菌、食物和药物的过敏反应。

临床表现本病夏日多见。

好发于手掌和手指侧面,有时见于指背末端,足底较少见。

损害为多数米粒大深在性水疱,呈半球形,略高于皮面,成群发生,对称分布。

早期水疱透明,以后可变混浊,邻近水疱相互融合后可出现豌豆大或更大的大疱,有灼热和瘙痒感,水疱不易破裂,常伴有手工艺足多汗。

少数因搔抓而引起继发性感染,致手足肿胀,疼痛,活动受限。

诊断根据发部位及水疱特点,倾向复发及有多汗等特点,不难诊断。

应与癣菌疹、手癣、接触性皮炎、剥脱性角质松解症等鉴别。

治疗原则为减少手足多汗,避免情绪激动,可适当用镇静剂如溴剂和安定等,抗组胺制剂亦可应用。

水疱性损害可用止痒收敛性洗剂如含酚炉甘石洗剂或用0.5%明矾溶液等湿敷或浸泡,也可用中药“苍耳子、蛇床子、甘草、明矾各15克,煎水泡手。

已经剥脱干燥疼痛者,也用外用2%水杨酸软膏或10-20%尿素霜。

对于重症顽固患者,可酌用强的松30毫克/日,分3次服,经数日症状缓解后,逐渐减量以至停药。

(一)自觉症状1、痒痒由多种原因引起,它是肾脏的一个主要症状,痒的常见原因有以下几种:(1)风邪多表现为干性皮损,遍体作痒,游走不定,有时是密集的小丘疹,抓破出血,随破随收。

(2)湿邪表现为水肿、小水泡、易渗出,向四周蔓延,病程长。

(3)热邪皮肤红肿、灼热。

皮肤病学中医概论共93页

皮肤病学中医概论共93页

卫气营血辨证
卫分证候——病之初起(荨 麻疹、药疹等)。
气分证候——邪正相搏,邪 正俱盛(急性湿疹、药疹)。
营分证候——正气不支,邪 气深入(药疹、红斑狼疮)。
血分证候——耗血动血(红 皮病)。
皮损辨证
皮损辨证是通过望诊与触诊等方法,了解皮 肤的异常状况。皮损是临床上对皮肤病进行 诊断,辨证的主要客观依据。 原发性损害 继发性损害
特点:湿为阴邪,其性粘滞重浊,病程缠 绵,病位多偏于下部。
外湿、内湿 临床表现:头身重、胸闷、口不渴、大便
粘滞不爽,小便涩滞不畅,皮肤起水疱、 丘疹、糜烂、渗液、瘙痒。舌苔腻,脉濡 或缓。 常见疾病:湿疹、足癣。
(五)燥证证候
特点:燥为阳邪,燥性干涸,易伤阴化热 临床表现:口鼻干燥,大便干结,小便短
八纲辨证
表证证候——风寒或风热所致的荨麻疹。
里证证候——皮肤疖、痈等阳性感染性皮 肤病,未经及时治疗,热毒传入营血。
寒证证候——冻疮、肢端动脉痉挛。
热证证候——丹毒、败血症出现的皮肤紫 癜。
虚证证候——系统性硬皮病、系统性红斑 狼疮。
实证证候——丹毒、痈、结节性红斑、带 状疱疹。
阴证证候——结核性皮肤溃疡。
原发性损害
1、斑疹(macules) 2、丘疹(papules) 3、水疱(vesicles) 4、风团(wheals) 5、结节(nodules) 6、斑块(plaques) 7、脓疱(pustules) 8、囊肿(kysitis)
1、斑疹
皮肤局限性色泽性改变,抚之不碍手。 红斑是热邪所致, 紫斑为气滞血瘀所致, 白斑为风邪外搏,气血失和所致, 黑斑多为肝郁气滞,肾气不足所致。
(一)风证证候
特点:风为阳邪燥烈,善行数变,起病 多突然,病位多偏上部。

中医基础知识探讨中医的皮肤病治疗

中医基础知识探讨中医的皮肤病治疗

中医基础知识探讨中医的皮肤病治疗中医作为中国传统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多年来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和独特的治疗方法。

在中医的理论体系中,皮肤病被归为“痈疽”范畴,既包括了痤疮、湿疹等常见皮肤病,也包括了寻常疣、白癜风等较为复杂的病症。

中医治疗皮肤病注重辨证施治,具有独特的优势。

本文将探讨中医的皮肤病治疗原理、常用方法及其疗效,以及需注意的问题。

一、中医皮肤病治疗原理中医治疗皮肤病的原理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辨证论治中医治疗皮肤病注重辨证施治,即通过仔细观察患者的全身症状、舌苔、脉象等,进行全面辨证,确定病症的具体病机,从而针对不同的病因病机采用不同的治疗方法。

2. 统一内外治疗中医认为皮肤病是内外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因此治疗时既要注重外部局部的治疗,也要关注内部的调理。

外治主要通过中药外用、针灸等方法,内治则需要服用中药来调理全身。

3. 调整阴阳平衡中医理论中,皮肤病多与阴阳失调有关,治疗皮肤病需要调整人体的阴阳平衡。

具体而言,可通过调整营卫、气血、津液等方面的平衡,提高免疫功能和自愈能力,达到治疗皮肤病的目的。

二、中医皮肤病治疗常用方法中医治疗皮肤病的方法多种多样,常用方法主要包括以下几种:1. 中药外用中医皮肤病治疗中,中药外用是常用的治疗方法之一。

根据不同的皮肤病症状,选择合适的中药进行外用,常见的外用方法有草药敷贴、药浴洗涤、中药熏蒸等。

中药外用可以直接作用于皮肤,发挥抗菌、消炎、镇痛等作用。

2. 中药内服中药内服也是治疗皮肤病常用的方法之一。

中药内服可以通过调理全身,改善体内湿热、血瘀等不平衡状态,进而起到治疗皮肤病的作用。

常用的中药有黄连、连翘、白术等,具体的用药方案需要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而定。

3. 针灸疗法针灸作为中医的独特疗法,在皮肤病治疗中也有一定的应用。

通过针刺特定的穴位,调整经络气血的流通,改善人体的阴阳平衡,从而达到治疗皮肤病的目的。

常用的针灸疗法有体针、耳针等。

三、中医皮肤病治疗的疗效中医治疗皮肤病有着独特的优势,疗效临床上得到了广泛认可。

中医理解皮肤病

中医理解皮肤病

中医理解皮肤病
中医对皮肤病的理解主要基于中医理论中的整体观念和辩证论治原则。

中医认为,人体是一个有机整体,皮肤是人体与外界环境接触的重要器官之一,其健康与否与人体内部的脏腑、经络、气血等密切相关。

在中医理论中,皮肤病的发生主要是由于人体内部的气血失调、脏腑功能失常、经络阻塞等因素导致的。

例如,中医认为,湿热内蕴、血热妄行、血虚风燥等都是导致皮肤病发生的重要原因。

中医治疗皮肤病的方法主要包括中药治疗、针灸治疗、推拿按摩等。

其中,中药治疗是中医治疗皮肤病的主要方法之一。

中医根据皮肤病的不同病因病机,采用清热解毒、凉血止血、祛风止痒、活血化瘀等不同的治法,选用相应的中药进行治疗。

此外,中医还注重预防皮肤病的发生。

中医认为,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饮食习惯、情绪状态等对于预防皮肤病的发生具有重要意义。

总之,中医对皮肤病的理解是基于中医理论的整体观念和辩证论治原则,强调人体内部的气血失调、脏腑功能失常、经络阻塞等因素与皮肤病的发生密切相关,治疗上注重个体化、综合性的治疗方法。

皮肤病学中医概论共93页文档

皮肤病学中医概论共93页文档

谢谢!
93
皮肤病学中医概论
51、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52、木欣欣以向荣,泉涓涓而始流。
53、富贵非吾愿,帝乡不可期。 54、雄发指危冠,猛气冲长缨。 55、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 池桑竹 之属, 阡陌交 通,鸡 犬相闻 。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
26、要使整个人生都过得舒适、愉快,这是不可能的,因为人类必须具备一种能应付逆境的态度。——卢梭

27、只有把抱怨环境的心情,化为上进的力量,才是成功的保证。——罗曼·罗兰

28、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孔子

29、勇猛、大胆和坚定的决心能够抵得上武器的精良。——达·芬奇

30、意志是一个强壮的盲人,倚靠在明眼的跛子肩上。——叔本华

中医皮肤性病学概论01

中医皮肤性病学概论01

主要致病因素
血虚风燥
—病久、体弱、脾失健运、 湿郁久而化热化火 伤阴血致 生风化燥。
致病特点: 慢性皮肤病、干燥、肥厚、粗糙、脱屑、瘙痒。 如神经性皮炎、老年皮肤瘙痒症。
主要致病因素
肝肾不足 —先天因素、后天因素
致病特点: 与甲、毛发、生殖生育有关,色黑、皮肤干燥、 萎缩、慢性过程。 脱发病、痤疮、黄褐斑。
皮肤真菌感染——抗真菌药 过敏性皮肤病——抗组胺药、皮质激素药 角化过度皮肤病——抗角化药
3 、外用药使用注意事项
注意控制感染:有感染时先抗感染,然后治疗原发 病。 用药宜先温和后强烈:儿童、面、外阴 用药浓度宜先低后浓:急性、慢性 随时注意药敏反应:一旦过敏立即停药
谢 谢 !
皮肤病性病概论
李光杰
定义
1.皮肤病——指发生于人体皮肤、粘膜 及皮肤附属器的疾病。 2.性传播疾病——是指通过性接触、类似性 行为及间接接触而传 染的 多种(感染,变态反应, 大疱--) 性病: 经典性病——梅毒,淋病,软下疳,性病性淋巴肉 芽肿,腹股沟肉芽肿。 性传播疾病(性病):经典性病,非淋菌性尿炎,
皮肤病的辨证
复习皮肤的结构、生理功能
[皮肤的结构]
表皮 真皮 皮下组织 皮肤附属器
总重量约占体重 16% ,总面积约 1.5~2 平方米
• 表皮
基底层——圆柱状细胞、有分裂能力,产 生新的表皮细胞,含有黑色素。 棘层——由 4 — 8 层多角形细胞构成。 颗粒层——由 2 — 4 层梭形细胞组成。 透明层——由 2 — 3 层扁平无核的细胞组 成,(仅见手掌足底) 角质层——最表面,有 4-8 层扁平、无 核、死亡的细胞组成。
苔藓样变:皮肤增厚、粗糙、皮纹加宽增深。
疤痕:溃疡愈合后形成的结缔组织增生性,萎缩性

中医皮肤病中医理论

中医皮肤病中医理论

第一章皮肤病的病因祖国医学对疾病的认识是从人体的完整统一性出发,认识疾病必须先审证求因。

皮肤病虽发于外,但其病因绝大多数是由于体内阴阳气血的偏盛与偏衰和脏腑之间机能活动的失调所致。

所以祖国医学经典著作中有“邪之所凑,其气必虚”、“正气内存、邪不可干”的记载。

又如《诸病源候论》载:“头面生疮系内热外虚,风湿所乘”。

“肺主气,候于皮毛,气虚则肤腠开,为风湿所乘,脾主肌肉,内热则脾气温,脾气温则肌肉生热也,湿热相搏,身体告生疮”。

这些都充分说明皮肤病与内脏的关系,也说明了古人早已开始认识内因是发病的根据,外因是发病的条件。

此外古人对一些细菌性、真菌性和皮肤寄生虫所引起的皮肤病亦早有认识,如《诸病源候论》记载:“癣之症状,皮肉隐疹如钱文,渐渐增长,或圆或斜,痒疼有匡廓,里生虫··一而癣内实有虫也”,等记载,这说明在公元七百多年时的隋朝我国医学虽然受科学条件限制不能分门别类的说出病原菌,但已确认某些皮肤疾病是由病原徽生物所引起。

总的来讲祖国医学对皮肤病病因的认识过去一般书籍记载均称三因学说,即内因、外因、不内外因,我们认为不内外因可分别归入内、外二因之中故提倡内外二因。

第一节内因一、七情:喜,怒、优、思、悲、恐、惊等情志变化,是人体对外界环境的一种生理反映,正常情况下一般说来是不会致病的,但如果情感过度兴奋或抑制,就会伤及五脏,造成五脏的病证,使五脏失调,而反映到皮肤表面发生皮肤病。

如《医宗金鉴外科心法》记载:“粟疮作痒属心火内郁,外感风邪”,这个病和现代医学所述之“.丘疹性湿疹”、“急性皮炎”相类似。

从这里我们可以理解古人所讲之“心”和我们现在所说的“心”不是一回事,不但包括现在的心,而且还包括大脑皮质在内,如心主神明就是这个意思。

因此心火内郁,实质上是与精神情绪变化有关。

所以说七情变化,主要是思想倩绪的过激或过度抑郁而引起的,这个因素在皮肤病的病因学上也确实占一定的位置,应当给以重视。

中医皮肤性病学复习资料

中医皮肤性病学复习资料

中医皮肤性病学复习资料概说1.皮肤病的主要病因有风、湿、热(火)、虫、毒、血瘀、血虚风燥、肝肾不足、情志、饮食、禀赋,各种病因所致皮肤病的特点。

2.原发性皮损包括:斑疹、丘疹、风团、疱疹、脓疱;继发性皮损包括:鳞屑、糜烂、溃疡、痂、抓痕、皲裂、苔癣样变、色素沉着。

热疮1.病因病机:风热壅阻肺胃,反复发作致阴虚内热。

2.强调内治及外治方法。

肺胃热盛证,治宜疏风清热解毒,方用银翘散加减;阴虚内热证,治宜养阴清热,疏风解毒,方用养阴清肺汤加味,脾肺气虚证,参苓白术散。

外治:疱破糜烂用清热解毒、燥湿收敛中药溶液湿敷。

蛇串疮1.病因病机:情志内伤,肝郁化火,或脾经湿热,感受毒邪。

2.强调内治及外治方法。

内治分肝火湿热证,治宜清泄肝火、利湿热毒,方用龙胆泻肝汤加减;脾虚湿蕴证,治宜健脾利湿、解毒止痛,方用除湿胃苓汤加减;气滞血瘀证,治宜理气活血止痛,方用柴胡疏肝散合桃红四物汤加减。

外治水疱未破用三黄洗剂、玉露膏;疱破糜烂用中药湿敷。

疣目:内治法:风热血燥证,养血活血,清热解毒,治候方;湿热血瘀,清化湿热,活血化瘀,马齿苋合剂、湿热血瘀证的辨证及方药。

各种外法,有推疣法、敷药法、熏洗法、挤疣法、结扎法、冷冻法、针灸疗法等。

扁猴:风热毒结,马齿苋合剂,毒瘀互结,桃红四物汤风疹:肺卫风热,银翘散;热入气营,白虎汤合清营汤。

水痘:风热夹湿,疏风清热,利湿解毒,银翘散;热毒夹湿,清热解毒,凉血利湿,清氲败毒饮手足口病:邪犯肺脾,疏风清热,清脾除湿,银翘散合泻黄散;湿热毒藴,清热解毒,泻脾化湿,清热泻脾饮风热疮(玫瑰糠疹)1.病因病机:血热受风,伤阴化燥。

2.强调内治及外治方法。

内治法:风热蕴肤证,治宜疏风清热止痒,方用消风散加减,风热血热证,治宜清热凉血,祛风止痒,方用凉血消风散加减。

外治用三黄洗剂、霜剂等。

黄水疮1.病因病机:暑湿交蒸,湿毒熏蒸肌肤。

2.强调内治及外治方法。

暑湿热毒证,治宜清暑化湿解毒,方用清暑汤加味;脾虚湿毒证,治宜健脾除湿,方用参苓白术散加减。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少,毛发焦枯,皮肤干燥,皲裂,瘙痒, 舌干,脉细涩。 常见疾病:银屑病,神经性皮炎,脂溢性 皮炎。
(六)火证证候
特点:火为阳邪,火性上炎,消灼津液, 迫血妄行,风湿热易于化火。
临床表现:发热、面红目赤,心烦多汗, 口渴引饮,小便短少,大便干燥,皮肤红 赤、灼热疼痛。舌红,脉数。
常见疾病:丹毒、过敏性紫癜、痈、疖。
卫气营血辨证
卫分证候——病之初起(荨 麻疹、药疹等)。
气分证候——邪正相搏,邪 正俱盛(急性湿疹、药疹)。
营分证候——正气不支,邪 皮病)。
皮损辨证
皮损辨证是通过望诊与触诊等方法,了解皮 肤的异常状况。皮损是临床上对皮肤病进行 诊断,辨证的主要客观依据。 原发性损害 继发性损害
2、丘疹(Papules)
局限性隆起实质性损害。直径小于 0.5cm,斑丘疹,丘疱疹,丘脓疱疹
斑块(plaques)——直径大于2cm,扁
平,隆起,浸润性 损害 色红,多属风热或血热,见于风疹、药物
疹。正常肤色或稍暗,属气滞或血瘀,见 于慢性湿疹。
3、疱疹(vesicles )
内含液体,高出皮面的损害,直径小于
第二章第一节 一、中医皮肤病常见病因
中医认识病因主要是根据各种疾病 的证候表现,通过分析、综合,推 断其发病原因。
“辨证求因”; “审因论治”。
中医皮肤病常见病因
常见病因可归纳为
六淫侵袭 虫毒所伤 饮食不节 血瘀痰饮 情志内伤 禀赋不耐 血虚风燥 肝肾不足
六淫侵袭
风邪 寒邪 暑邪 湿邪 燥邪 火邪
鳞屑(scales)
底红而干燥起屑为血热风燥,见于银屑 病初期;
底淡红而干燥屑多为血虚风燥,见于银 屑病后期。
结痂(scales)
脓痂多为热毒或湿毒,见于脓 疱疮、
血痂多为血热,见于瘙痒证, 浆痂多为湿热,见于湿疹。
糜烂(erosions)
红肿糜烂渗出为湿热,见于 湿疹,脓疱疮。
皮肤病概述
皮肤病定义:皮肤病是指发生于人 体皮肤、粘膜及皮肤附属器的疾病。
皮肤性病学的定义:临床中专门研 究皮肤病和性病的病因、发病机理、 发生发展规律、组织病理、症状、 诊断及防治的学科。
皮肤病概述
春秋时代:《五十二病方》《内经》—治疣、痤、 疬风。
汉 代:《金匮要略》—黄连粉治“浸淫疮” 清代:《诸病源候论》—疣,癣,疥、瘾疹。 唐 代 : 《 备 急 千 金 要 方 》— 丹 砂 、 矾 石 、
外治药的剂型:
3)溶液剂(煎剂):有清热解毒、收湿 止痒、去腐除臭、洁肤护肤等作用,常用 的有苦参汤、蛇床子汤、消炎止痒洗剂。
4)油剂:有润肤防裂、清热解毒等作用, 常用的有:青黛油、黄连油、甘草油。
5)酒剂(酊剂):有杀虫止痒、祛风活 血等作用,常用的有:补骨脂酊、10%金 粟兰酊、百部酊。
多为风寒外侵或血虚风燥, 见于手足皲裂、皲裂性湿疹。
萎缩(atrophia)
为气血不运之虚症,见于皮肤结 核,盘状红斑狼疮。
瘢痕scars
瘀血凝结不化所致,见于瘢 痕增生。
中医皮损辨证注意与西医部 分的皮肤病常见症状结合学 习
第三节
中医皮肤病常用治法
皮肤病的治法分为内治法和外治法
两大类。
特点:湿为阴邪,其性粘滞重浊,病程缠 绵,病位多偏于下部。
外湿、内湿 临床表现:头身重、胸闷、口不渴、大便
粘滞不爽,小便涩滞不畅,皮肤起水疱、 丘疹、糜烂、渗液、瘙痒。舌苔腻,脉濡 或缓。 常见疾病:湿疹、足癣。
(五)燥证证候
特点:燥为阳邪,燥性干涸,易伤阴化热 临床表现:口鼻干燥,大便干结,小便短
1)根据病情阶段用药 急性炎症皮损:
无糜烂渗液:粉剂、洗剂、乳剂、 有糜烂渗液:溶液湿敷
亚急性皮损:油剂 慢性炎症皮损:软膏
2)注意控制感染:有感染时先用 清热解毒、抗感染制剂控制感染, 然后再针对原来皮损选用药物。
3)用药浓度宜先低后浓:选用低 浓度制剂,根据病情需要再提高 浓度。一般急性皮肤病宜温和安 抚,顽固性慢性皮损可用刺激性 较强和浓度较高的药物。
内治法,即指内服法,即用药物通过 口服,经由消化器官吸收,以扶正祛 邪,调节机体气血阴阳,恢复健康的 治法;
外治法,是运用药物或有关治疗操作, 直接施于病者机体外表或病变部位, 以达到治疗目的的一种方法。
内治法
(一)祛风法 解表祛风 固表祛风 养肝祛风
内治法
(二) 清热法 清热解毒 清热凉血 清脏腑热 清肺泻胃 清热解暑
0.5cm,直径大于0.5cm称大疱(bullae )。
一般由风、湿、热、火、毒所致。见于湿疹、 疥疮、接触性皮炎。
大疱(bullae)为心火妄动,湿热毒甚,或脾 虚失运。见于天疱疮。
脓疱(pustules),疱内含有脓性分泌物,基 底部常有红晕,称为脓疱。多为热毒、湿毒 所致,见于脓疱疮。
4、风团(wheales)
水肿性损害,大小不一,出的快,消退 亦快,退后不留痕迹。
色白为风寒,色赤为风热,色暗为血瘀, 久不消退为气虚。见于荨麻疹类皮肤病。
5、结节(nodules)
圆形或椭圆型实质性损害, 深达真皮或 皮 下。直径大于2cm称肿块。
色紫红,按之疼痛为气血凝滞,见于结节 性红斑;
皮色不变,质地柔致为气滞、寒湿或痰核 结聚,见于瘰疬性皮肤结核。
阳证证候——小腿丹毒或痈破溃后形成的 溃疡。
脏腑辨证
心病证候——疖、痈、红皮病。
肝病证候——带状疱疹、阴囊湿 疹、瘙痒症等。
脾病证候——湿疹、口疮。
肺病证候——痤疮、酒渣鼻、脂 溢性皮炎。
肾病证候——黑变病、硬皮病、 红斑狼疮、黄褐斑。
六淫辨证
六淫
自然界的风、寒、暑、湿、燥、火 “六气”,如果出现太过或不及, 或非其时而出现其气,就可成为致 病的因素或条件,称为“六淫”。
水银、石膏治皮肤病。 明代:《外科正宗》《霉疮秘录》(梅毒专著)
《解围元藪 》(麻风病专著)。
建国以后 开始中医的高等教育,为中医的发展奠定
了坚实的理论基础。 改革开放后我国中医和中西医结合皮肤性
病学更是迅速发展。 纵观未来中医皮肤科发展的方向和趋势: 1、理论创新 2、学科的分化 3、研究的病种 4、中医特色 5、中西医结合的临床与实验研究
(一)风证证候
特点:风为阳邪燥烈,善行数变,起病 多突然,病位多偏上部。
外风、内风 临床表现:皮肤干燥、脱屑、瘙痒,或
有风团,皮损常呈播散、游走不定,发 病速、消退快,脉浮或弦。 常见疾病:荨麻疹、瘙痒病、风疹
(二)寒证证候
特点:寒为阴邪,易伤阳气,寒凝血瘀 外寒、内寒 临床表现:肢体青冷,水液清白,肿块
二、中医皮肤病常见病机
表里出入 阴阳失调 邪正盛衰 脏腑气血功能失常
第二节
中医皮肤病辨证要点
四诊
望诊
望皮肤损害 望黏膜损害 望舌 望毛发改变 望指甲损害
闻诊 问诊 切诊
辨证论治是中医学基本特点之一,中 医的辨证方法有多种,但根据皮肤 病的特点,可归纳为 八纲辨证、 脏腑辨证、 六淫辨证、 卫气营血辨证、 皮损辨证等。
八纲辨证
表证证候——风寒或风热所致的荨麻疹。
里证证候——皮肤疖、痈等阳性感染性皮 肤病,未经及时治疗,热毒传入营血。
寒证证候——冻疮、肢端动脉痉挛。
热证证候——丹毒、败血症出现的皮肤紫 癜。
虚证证候——系统性硬皮病、系统性红斑 狼疮。
实证证候——丹毒、痈、结节性红斑、带 状疱疹。
阴证证候——结核性皮肤溃疡。
头发的成片脱落。 情绪紧张可使瘙痒性皮肤病病情加
重。
禀赋不耐
禀赋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先天因 素。
先天禀赋在疾病的发生、发展有 十分密切的关联。
肝肾不足
肝虚血燥--筋气不荣--寻常疣(疣目) 肝经怒火郁结----血痣 肝血虚--爪甲失荣---指甲肥厚干枯; 肾精不足---发失所养---毛发易于枯脱。 肾虚--黑色上泛--面色变黑。
坚实、脱屑、皲裂,舌质淡,脉沉细。 常见疾病:冻疮,寒性脓疡、硬皮病。
(三)暑证证候
特点:暑为阳邪,易伤阳气,易耗气伤 津,常挟湿,挟热
临床表现:汗出、口渴、身重胸闷、食 欲不振或气促乏力,泄泻。皮肤红赤丘 疹或脓疱,痒痛相兼,舌苔黄腻或白 腻,脉滑或濡。
常见疾病:痱子、疖、脓疱疮。
(四)湿证证候
内治法
(九)润燥法 养血润燥
凉血润燥
外治法
外治法在皮肤病的治疗中,占有极其重要 的地位,而且是治疗许多皮肤病不可缺少 的重要措施。根据治疗操作的方式及配合 药物的情况可分为 药物外治法、 针灸法 其它疗法等。
药物外治法
1.皮肤病常见的药物外治法大致可归纳为 薄贴法、围敷法、敷贴法、熏洗法、 掺药法、药捻法、吹烘法、热敷法、 烟熏法、湿敷法、摩擦法、擦洗法、 浸漬法、涂擦法、蒸汽法、点涂法、 梳法、移毒法等18种。
继发性损害
鳞屑(scales)—是脱落的表皮细胞 浸渍(erosions)—皮肤变白,变软,起皱 糜烂(erosions)—表皮的破损,不留疤痕 溃疡(ulcers)—深达真皮或皮下的破损,会留疤痕 皲裂(fissures)—是皮肤的线性裂痕 痂皮(scales)—桨液,脓液,皮屑,细菌,药物等形成 疤痕(scars)—结缔组织,增生性,萎缩性 苔藓样变(lichenification)肥厚粗糙、皮纹加深、多角形丘疹 抓痕(scratch markes)—线性的表皮或真皮浅层损害疹。 萎缩(atrophia)—表皮或真皮萎缩
4)用药宜先温和后强烈:先用性质 比较温和的药物。尤其是儿童或 女性患者不宜采用刺激性强、浓 度高的药物。面部、阴部皮肤慎 用刺激性强的药物。
5)随时注意药敏反应 :一旦出现 过敏现象,应立即停用,并给于 及时处理。
针灸疗法
针灸疗法除一般体针疗法、艾灸外, 还有多种归属针灸疗法的方法。例 如梅花针疗法、三棱针疗法、耳针 疗法、火针疗法、挑刺疗法、穴位 注射疗法、穴位埋线疗法、划耳疗 法、割治疗法、放血疗法、拔罐疗 法、磁穴疗法、发泡疗法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