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文化概念辨析

合集下载

休闲度假旅游概述

休闲度假旅游概述

一、休闲、度假、旅游概念辨析度假一词由西方传入我国,在英语中常用“Vacation”表示。

指一段离家或离职去旅行或修养的时间。

度假在学术界的定义很多,往往与度假旅游或休闲度假一同使用。

(一)度假、休闲、旅游的联系与区别1.联系休闲是与工作相对的概念。

度假、旅游都是休闲的一种行为方式,度假是一种高级的旅游形态。

从概念所涵盖的范围来讲,休闲概念范围最大,其次是旅游,最后是度假。

休闲的概念范围最为广泛,凡是工作以外闲暇时间的一切活动都可以称作休闲。

旅游的概念范围比休闲要小,旅游是指人们离开自己惯常居住地,前往异地旅行以及在该地停留访问的活动[1]。

度假是旅游最高端的形态,其是指在一地较长时间较少流动性地进行休闲娱乐活动。

2.区别第一,度假者需要具备比休闲、旅游更高的经济水平。

经济学界认为,当人均GDP超过1 000美元,旅游形态主要以观光为主;人均GDP超过2 000美元,旅游形态逐渐向休闲转变;人均GDP超过3 000美元,旅游形态逐渐向度假升级[2]。

第二,一般意义上,度假在某一固定的地方需要花费相对较长的时间,因此度假比旅游、休闲耗时更长。

第三,度假是比休闲、旅游追求更高层次的身心放松、修养与精神愉悦。

第四,度假需要专业的设施设备和技术作支撑,度假比旅游、休闲更加专业化,例如高尔夫、滑雪、温泉等均需要专业的场地和设备[3]。

(二)休闲与度假联用在学术界,有许多学者将休闲与度假联用,例如以西方学者皮尔斯、理玻、斯传普为代表,其认为度假是游客利用假期,以消闲健身、社交娱乐、放松自我为目的的休闲方式,其主要是从休闲角度来定义度假。

国内学者以徐菊凤、王崧等学者为代表,其用休闲的角度定义度假,将度假视为一种在某地追求身心愉悦、健康休闲的活动,因此出现了“休闲度假”。

(三)旅游与度假联用以斯沃布鲁克等为代表的西方学者将度假视为一种旅游方式。

莫里森认为度假是一种获得心身放松愉悦、与人交往的旅游方式,是一种享乐式旅游。

旅游休闲与休闲旅游辨析

旅游休闲与休闲旅游辨析

旅游休闲与休闲旅游辨析浙江大学亚太休闲教育研究中心刘嘉龙高级经济师关于旅游休闲与休闲旅游问题,在理论界一直存在模糊认识,许多人误把旅游休闲等同于休闲旅游,或者把休闲旅游等同于旅游休闲。

笔者认为旅游休闲与休闲旅游尽管有着内在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但并不是文字的前后组合不同,而是在词义、表现、特征方面都有着显著的区别。

本文试从旅游休闲与休闲旅游词义入手,对旅游休闲与休闲旅游的表现、特征进行辨析,以期厘清旅游休闲与休闲旅游之间的关系。

一、旅游休闲的含义和特征。

旅游:“旅”是旅行,外出,即为了实现某一目的而在空间上从甲地到乙地的行进过程;“游”是外出游览、观光、娱乐,即为达到特定目的所作的旅行。

把“旅”和“游”合起来就是“旅游”。

但是,我们所说的“旅行”和“旅游”在词义上还是有差别的,“旅行”是指从一地到某地,去旅行的叫“旅客”;“旅游”特指一地到某地游览,有明确的游玩目的,去旅游的叫“游客”。

可见“旅行”和“旅游”的区别在于是否以“游玩”为目的,如果“旅行”的目的是办事(我们讲“出差”),那就不能叫“旅游”。

如果旅行的目的就是旅游,那么旅行和旅游的概念是一致的。

所以,旅行偏重于行,旅游偏重于游,不但有“行”,而且有游乐、观光等含义。

我国旅游出版社出版的《旅游概论》一书给旅游下的定义是:“旅游是在一定的社会经济条件下产生的一种社会经济现象,是人们以游览为主要目的的非定居者的旅行,和暂时居留引起的一切现象和关系的总和。

”休闲:是指从工作的压力中解脱出来,使个体能够以自己喜欢的、感到有价值的方式,去休息、消遣,培养与谋生无关的、自发地参加社会活动和自由活动的总称。

其本质就是从事职业活动以外恢复身心、发展自我、充实精神的生活体验。

“休”在《辞海》中被解释为“吉庆、欢乐”的意思。

“人依木而休”,《诗·商颂·长发》中释“休”为吉庆、美善、福禄。

“闲”通“娴”,具有娴静、思想的纯洁与安宁的意思。

把“休”和“闲”组合成“休闲”,其含义最早源自于土地的“休耕闲作”,现代汉语则多指从环境或精神的压力中解脱出来,使个体能够以自己喜欢的方式,去休息、消遣或自发地、自由的参加各种活动。

文化旅游相关概念辨析

文化旅游相关概念辨析

切 旅 游 活动 都是文 化 旅游 。 需要 指 出 的是 人们今 但
天 所讲 的文 化 旅游 , 绝非 是 这 种 广 义 上 的 文 化旅 游 ,
否则就完全没有必要再将文化旅游专门提 出来。
[ 稿 日期 3 0 81 -1 收 2 0 —O3
[ 作者简介] 任冠文 (9 4 ) 男。 1 5一 , 山西太原 人. 广西师 范大学 历史文 化与旅游学院教授 , 博士 。
不同的学者从不同的角度对文化旅游的概念有不同的理解与定义 , 这无 疑不利于文化旅游的发 展与研究。在分析文化 与旅 游、 旅游文化 、 旅游者 与文化旅游者、 文化资源、 文化旅游资源 、 文化 旅游 产品、 文化旅游环境等相关 概念 的基础上 , 出了 自 提 己的认识 , 为文化 旅游是指旅游者主要以消费文化旅游产品 , 认 体验与 享受旅游活动中的文化 内涵 , 而获得身心愉悦 的一 从
种 旅游 活 动 。 [ 键 词 ] 化 旅游 ; 念 辨 析 关 文 概 .
[ 中图分类号 ] 5 0 F 9
[ 文献标识码] A
[ 文章编号 3 6 43 8 (0 90 . 1 90 1 7 —7 4 20 ) 20 5. 4
文 化是 旅 游 的灵 魂 , 旅 游 业 赖 以 生 存 、 展 的 是 发 基础 , 已是学 界 的共 同认 识 。 实 上 , 游 本身 即是 这 事 旅
张岱 年先 生的 认识 是 比较 全面 的 , 讲 :凡超 越本 能 他 “
的、 人类有 意识 地 作用 于 自然界 和社 会 的一 切活 动及
其 结 果 , 属 于 文 化 ; 者 说 ‘ 然 的 人 化 , 文 都 或 自 即 化 。 [从这 一认 识来 看 , ”1 ] 尽管 不 同的人 对 旅游 有不 同 的解 释 , 就 离 开 常住 地 , 异 国他 乡短期 进 行 旅 行 但 到 和逗留, 以满 足 其精 神 、 物质 上 的某种 需要 的认 识 , 却

旅游文化

旅游文化

名词解释文化:是人类社会历史的精神与物质的整个复合体。

旅游文化:是一种生活方式文化,是一种文明形式所形成的生活方式系统,是旅游者这一旅游主题借助旅游媒介等外部条件,通过对旅游客体的能动的活动,碰撞产生的生活方式文化现象和生活方式文化关系的总和。

旅游主体:即旅游活动的主体、狭义上指旅游者。

旅游主题文化:是旅游主题在旅游过程中形成共有文化现象的综合。

人格:是个体在先天的基础上,在一定社会历史条件下,通过社会交往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带有一定倾向的稳定的心理特征的综合。

景观:凡是可以作为人类欣赏对象的自然的或人文的景物或现象称为景观。

地域文化:是一个由紧密联系,由具有因果联系的各个文化要素(语言、习俗、宗教、服饰等)整合而成的文化复合体。

文化转型:一种深层次的、根本性的文化变迁,与社会的变迁和人的变化。

旅游目的地:是旅游者前往旅游的国家或地区,能够使旅游者产生旅游动机并追求旅游客体。

旅游目的地形象:就是旅游者关于旅游地综合性、概括性的认识和印象,是旅游地内在的历史文化蕴含和外在特征的表现。

旅游介体:指向旅游主体提供各类旅游服务,帮助旅游主体顺利完成旅游活动的媒介。

旅游介体文化:指各类旅游介体在长期的旅游发展实践中形成并不断完善的共同文化理念、价值取向、行业精神、行业规范、行业氛围等方面的总和。

旅游客体文化:是指旅游文化系统中以旅游客体自身文化价值为基础,融合旅游课题的背景文化及来自旅游主题的文化审美投射等因素而形成的综合体。

简答题文化的综合性定义:文化的基本核心,包括由历史衍生及选择而成的传统观念,尤其是价值观念。

文化是包括各种外显或内隐的行为模式,它通过符号的运用使人们可得及传授,并构成人类群体的显著成就。

文化的要素:物质要素和层面、行为要素和行为方式、心理要素和精神层面。

文化的特征:创造性、时间性和空间性自由性、开放性、历史性、对象性。

学界对旅游文化概念的理解:旅游+文化说、总和说、民族文化说、主客体说、碰撞说。

旅游的概念

旅游的概念

本章复习
1、“旅游”一词的来源、内涵和概念。 2、旅游活动的属性。 3、现代旅游活动的特点及认识这些特点的 意义。 4、国际旅游活动和国内旅游活动的区别。 5、按旅游目的和活动内容划分的旅游类型 分别有哪些? 6、衡量旅游活动的标准。

目的地一般限于城镇及风景名胜地 几乎没有对旅游目的地及旅行时间的选择自由 公费,消费水平较高,对价格普遍不太敏感 不受气候和旅游季节影响 强调旅游设施和旅游服务的舒适方便乃至档次 商务旅游活动计划性强 人数相对较少,旅游时间较短,但出行次数频繁
6、购物旅游



购物旅游地一般有丰富的商品和低廉的价格,区位条 件优越,交通便利且景色优美。 旅游者以购物为主,对旅游目的地商品的质量和价格 较为敏感。 购物旅游一般没有旅游季节性。 旅游者旅游消费综合水平较高。

分时度假交换概念,就是当你某一年决 定不在你所购买的分时度假权的度假单 位居住时,你就可以用你的使用权去 “交换”全世界隶属于交换公司服务网 络的酒店中的任何一家的使用权。这是 分时度假最大的特色和引人之处。

因为世界上有超过100个国家的5000多家 酒店和度假村已加入分时度假交换联盟, 所以你所交换到的可能是纽约地处最繁 华的曼哈顿酒店,也可能是法国南部乡 村的一间公寓,还可能是地中海的一个 游艇。当然,这一切取决于你的意愿。
相同点:均有空间转换的含义,即异地性。 不同点:旅游强调愉悦的目的,旅行可指 所有目的。 旅行
旅游
2、旅游与游览(Sightseeing)、观光(Visit)


都强调观赏、审美的特点 游览、观光不强调异地行
旅游
游览、观光
3、旅游与休闲(Leisure)

旅游资源、旅游吸引物、旅游产品、旅游商品的概念及关系辨析

旅游资源、旅游吸引物、旅游产品、旅游商品的概念及关系辨析

些值 得 商 榷 的地 方 。 尤其 是 对 旅 游 吸引 物 的理 解 比较 宽泛 , 游 资 源与 旅 旅
游 产 品 的关 系梳 理 不够 清 晰 ,故本 文 试 图重 新 审视 这些 概 念 的 内涵 和差 异 , 并 进一 步 理顺 它们 之 间 的关 系 , 澄清 人 们 的模 糊 认 识 , 进旅 游 理 论 研 究 以 促
然 来 源 ”5 如 水 资 源 、 产 资 源 、 地 资 源 、 林 [, ] 矿 土 森 资源等 。因此 , 本 义来 说 , 从 资源具 有 天 然性 的特
征 。但 是后 来 又 出现 了人 力 资源 、社 会 资源 等说 法 . 子千 认为 这是 用 的 比喻义 , 宋 含有 可 开发利 用 的意思 . 宽泛 的意 义上 说 , 从 只要 具有 可 开发 利用
21 0 0年 7月
重庆文理学院学报 ( 会科学版 J 社 J u a fC o g igUnv ri rsa dS ine(oil ce csE io ) o r l h n qn iest o A t n ce cs ca ine dt n n o yf S S i
对 旅游 研究 的深 入 开展不 利 。一些 学者 已意识 到这 一 问题并 从不 同角 度进行 了探讨 . 如宋 子千 从旅 游 的被 吸 引性 特 征 出发分 析 了旅 游 资 源 的本质 以及与 旅 游 吸 引物 的关 系 [. 玉 明 、 卫 红 对旅 游 产 品 、 1王 ] 冯 旅游 商 品 的概念 和 产 品结
其 关 系的 理 解 存在 诸 多 分歧 。文 章 重 新 界 定 了这 些概 念 的 内 涵 , 分析 了它们 的差 异 , 并 最后 进 一 步 理 顺 了它们 之
间 的 关 系 。认 为旅 游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吸 引物 ( 包含旅 游 资 源 ) 一 部 分 转化 为旅 游产 品 。 游产 品 除 此 之 外 还 包括旅 游服 务 、 游 的 旅 旅

项目一(《旅游文化》教案)

项目一(《旅游文化》教案)

·年月日认识旅游(第1课时)【教学目标】认知目标:了解和掌握旅游的概念,理解国内和国际旅游的区别。

能力目标:培养和提高学生比较、判断的能力。

情感目标:帮助学生了解旅游,培养学生对专业的兴趣。

【重难点】重点:旅游的概念、旅游的类型难点:旅游概念、国内和国际旅游划分中的特例【教学过程】导入(5分钟):情境展示: 1、甲:暑假期间你干什么了?乙:我跟几个同学去杭州旅游了。

2、甲:你是做什么工作的?乙:我是搞旅游的。

3、甲:你是学什么专业的?乙:我是学旅游的。

思考:这三个情境中的“旅游”一词你认为有什么不同?我们《旅游文化》这本书所说的“旅游”一词,指的是哪种含义?讲授新课一、旅游的概念1、旅游的产生(5分钟)迁徙——旅行——旅游2、旅游的概念(13分钟)旅游是指人们为了休闲、商务和其他目的,离开自己的惯常环境,到另一个或者另一些地方去旅行和短暂停留,且不会导致定居和就业的一种活动。

判断一种行为是否属于旅游活动的标准:①一般意义上的旅游活动实际上指的就是旅游活动。

②旅游活动具有异地性。

(强调“常去”和“距离”两个方面)③旅游活动具有短期性,世界旅游组织规定暂时停留时间不超过一年。

④旅游活动不能引起定居和就业知识补充:世界(中国)旅游日、中国游圣——徐霞客随堂练习(5分钟)判断判断以下情况是否属于旅游,并说明理由1、去自家旁边的公园游玩2、坐2小时的车去离家120公里的单位3、高经理去香港开会,期间游览了迪士尼乐园4、小明去新加坡打工两年二、旅游的类型学生看书、思考:旅游是一种复杂的社会现象,形式也丰富多彩,那么旅游类型的划分方式有哪几种呢?(一)按照旅游区域划分(10分钟)1、国内旅游:是指一个国家(地区)的居民在其国家(地区)的境内所进行的旅游活动。

分为:地方性旅游、区域性旅游、全国性旅游。

注意:外国驻使馆人员,在我国境内的旅游活动,仍属于国内旅游。

2、国际国旅游:是指一个国家(地区)的居民跨越国界到另一个或几个国家(地区)所行的旅游活动。

文化旅游与旅游文化辨析_陈冬鑫

文化旅游与旅游文化辨析_陈冬鑫

2011年04月商业文化文化旅游与旅游文化辨析文/陈冬鑫摘 要:文化旅游与旅游文化有联系有区别。

文化旅游是一个感受的过程,旅游文化是一个认同的结果;文化旅游讲的是参与,旅游文化讲的是共享;文化旅游是有形的,旅游文化是无形的。

没有文化旅游就没有旅游文化。

关键词:文化旅游;旅游文化;参与;共享中图分类号:F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117(2011)04-0173-02旅游作为人们现代文明所形成的一种生活方式和文化现象,文化与旅游便结合在一起。

可以说,文化旅游是一个人生活方式的开放和拓展,旅游文化则是供人的精神和生命得到补充和完善。

由于文化旅游与旅游文化既相互联系又相互区别,一直在业界和学界争议不断。

正确界定文化旅游和旅游文化的关系,把握各自的特点,对于发展文化旅游,促成旅游文化具有重要意义。

一、思考文化旅游与旅游文化的视觉一般地讲,文化旅游是游客为了满足自身的文化需求,通过参与相关的旅游活动,享受精神上的愉悦的过程。

如,长城游是一个典型的文化旅游。

“不到长城非好汉”,不仅反映了游客感受中国灿烂的古代文明需求,也反映了享受精神上当一个好汉的心情。

旅游文化则是供游客共享的不同国家、不同区域旅游目的地物质文明、制度文明、精神文明的结果。

北京故宫文化是供人类共享的物质文化的代表;湖南的岳麓书院是中国古代著名的四大书院之一,是誉满海内外的著名学府,是古代中国教育制度文明的代表;河南、福建的少林文化为匡扶天下正义,视死如归的精神文明的代表等。

因此,文化旅游与旅游文化的联系和区别表现在:文化旅游是一个感受的过程,旅游文化是一个认同的结果;文化旅游讲的是参与,旅游文化讲的是共享;文化旅游是有形的,旅游文化是无形的。

没有文化旅游就没有旅游文化。

两者的关系如下图显示:二、文化旅游的参与性文化旅游是游客的文化需求引发的。

这种需求可分为两大类。

第一类是从文化旅游主体划分的源于文化休闲需求、文化修养需求、文化好求需求等。

旅游、旅游业和旅游学的认识与辨析

旅游、旅游业和旅游学的认识与辨析

旅游、旅游业和旅游学的认识与辨析王昆欣【摘要】旅游、旅游业与旅游学是三个各自不同而相互关联的概念。

但学界和业界对三者的界定与认识均尚欠明晰。

文章在前人研究基础上对三个概念、属性及研究方法进行了辨析与梳理。

认为三者具有不同的定义,分属不同的范畴,拥有不同的研究方法及研究对象。

但旅游业的产业属性、旅游学学科分支的构建与旅游的基本属性密切相关。

%Tourism,tourism industry and tourism science are three different concepts with mutual relations.However,the definition and cognition for them in the academic and industrial fields are not clear enough.On the basis of previous studies,this article does a great quantity discrimination and carding from three concepts,properties and research methods.This article believes they have different definitions,belong to different categories,and they have different research methods and research objects.Tourism industrial property and construction of tourism branch are closely related to the basic properties of tourism.【期刊名称】《旅游研究》【年(卷),期】2012(004)001【总页数】5页(P1-5)【关键词】旅游;旅游业;旅游学;认识与辨析【作者】王昆欣【作者单位】浙江旅游职业学院【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F590概念界定是一切学术研究的起点。

社会学视角下的旅游文化现象(一)

社会学视角下的旅游文化现象(一)

社会学视角下的旅游文化现象(一)摘要]本文是国家社科基金项目的阶段性成果之一。

文章从社会学角度,观察旅游文化现象,介绍了旅游社会学形成的渊源和研究的问题,探讨了旅游行为和社会变迁之间的相互关系。

文章认为,现代社会经济的发展和科学技术的进步,增加了社会成员的收入和闲暇时间,使多数社会成员把旅游消费作为日常生活的一部分。

同时,旅游者、旅游机构和旅游目的地之间的互动也影响社会政策,改变社会结构,引起社会变迁。

关键词]旅游消费;符号互动;社会变迁一、社会学为旅游研究开辟了新视角(一)旅游社会学形成的渊源1.国外对旅游的研究对旅游的科学研究起源于欧洲大陆。

1899年意大利学者D·波狄奥发表的《意大利外国旅游者的流动及其花费》一书,被认为是第一本有关旅游的学术著作;1933年英国学者F·奥格威尔在《旅游活动》一书中,用数学统计方法研究旅游活动,并从经济的角度确定了“旅游者”的科学含义;真正从社会学角度研究旅游始于20世纪70年代,耶路撒冷希伯莱大学社会学和社会人类学系学者埃里克·科恩发表的《从社会学角度看国际旅游业》,是一篇重要的旅游社会学论文,旅游社会学的研究由此形成。

1977年美国密执安大学商学院伯特·麦金托什和夏西肯特·格波特合着的《旅游学——要素·实践·基本原理》,其中旅游社会学的研究占有重要的位置,对旅游社会学的形成和发展起了很大作用。

2.国内对旅游的研究20世纪80年代中国也开展了旅游社会学的研究,主要研究旅游的人口构成、旅游的社会影响、旅游的社区开发和旅游的社会政策等问题。

(1)论文20世纪末,国内的学术期刊陆续刊登了一些旅游社会学方面的论文,如王宁的《旅游、现代性与“好恶交织”——旅游社会学的理论探索》。

文章揭示了旅游现象的社会学意义,提出从社会学角度研究旅游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作者认为旅游是现代现象,只有放在现代性这一大背景下才能得到更充分、恰当的解释。

生态旅游的内涵辨析

生态旅游的内涵辨析

生态旅游的内涵辨析
生态旅游的内涵包括:
①生态旅游是以大自然为基础,涉及自然环境的教育,解释和管理;
②生态旅游是在利用自然资源供人们观赏的同时,又对自然环境进行保护的一种活动
③生态旅游是指按生态学要求实现环境保护的生态项目;
④生态旅游是对环境保护及维护当地居民正常安适生活承担义务的旅行;
⑤生态旅游是以生态环境和生态类型与生态资源为主要旅游对象与活动形式,以欣赏大自然的风光,接受生态知识的科普教育或探索和研究生态科学为主要目的及内容的一种新型综合性旅游项目。

生态旅游的特征:
①天然性:生态旅游主要以自然景观为对象,生态景观包括自然生态景观与人文生态景观,其最显著特性就是天然性,一切都是天地造化,自然完美,与此对应的是生态景观与资源的不可替代不可再生性。

②高层次性:生态旅游不仅是单纯的到自然生态环境中去看一看,而是体现保护生态环境的意识和行动,在生态旅游中通过对环境的审美感觉,使人重新发现自然环境的意义和人在环境保护中的重大作用。

③可持续性:就是指生态景观,生态资源的永续利用。

④综合性:生态旅游的效益是综合性的,首先经济效益上,我国
的特色生态景观将成为经济效益的有利条件,社会效益上,生态旅游有助于人们寻找丰富多彩的符合个性的精神文化消费,创造良好的社会文化环境。

第2章 旅游的本体观

第2章 旅游的本体观
第二章 旅游的本体观

本章导读 旅游活动几乎伴随着人类的产生而产生,是一 种极其复杂的社会现象。要深入分析和理解这一 社会现象,首先必须回答旅游活动的内在本质和 外在特征是什么,究竟应该如何定义旅游这一概 念,其内涵与特征究竟包括哪些,如何科学地对 旅游活动进行分类等问题。因此,本章将对上述 有关旅游本体的理论问题逐一进行分析探讨。
5.旅游活动是一种非营利性的活动

旅游者外出旅游,无论是出于观光娱乐的目 的,还是出于情感体验的目的,都需要花费 一定的精力、体力和财力,而不会从旅游目 的地获得经济利益。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即 使“商务旅游”可以被认同,也只是其中 “游”的部分才属于旅游的范畴,而“商” 只是实现“游”的一种条件或手段。
4.旅游活动是一种短暂性的活动

旅游活动本质上是人们对日常生活环境的一 种暂时性“逃逸”,不管离开多远的距离, 总要回到原点,回归日常。因此,旅游活动 的时间不会过长。国际上公认的旅游停留时 间标准是,24小时以上,连续停留不超过12 个月;我国则规定连续停留时间最长不超过6 个月。旅游活动的短暂性使得它同迁徙、移 民等有着本质的区别。
3.旅游活动需要一定的交通基础设施、住宿、营 销系统、游憩(或康乐)和景区服务的支持,这 一切构成了旅游产业的基础;
4.旅游不仅仅是游客个人的一种休闲和游憩(或 康乐)的消费方式。从空间上看,旅游不仅仅是 客源地向目的地单向的人员流动,而是由客源地、 通道和目的地构成的一个完整的空间系统;
5.旅游整体的空间系统,不仅是一个经济 系统,更是一个文化系统和社会系统, 这是旅游目的地系统存在的理论基础。
(四)旅游的本质 旅游的本质是体验,是一种在异地进行的短暂 休闲体验活动。旅游的本质可以从不同的层面来 解读,其内涵包括: 1.旅游是一种异地性的体验; 2.旅游是一种短暂性的体验; 3.旅游是一种休闲性的体验; 4.旅游是一种综合性的体验。

城市文化与城市旅游文化辨析

城市文化与城市旅游文化辨析
黑河学院学报 2 0 1 3年第 3期( 2 0 1 3年 6月)
J O U R N A L O F H E I H E U N I V E R S I T Y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经济 管理研 究
d o i . 1 0 . 3 9 6 9 / j . i s s n . 1 6 7 4- 9 4 9 9 . 2 0 1 3 . 0 3 . 0 0 7
城 市 建 设 的未 来 。 关键词 : 文化 ; 城市文化 ; 城 市旅 游 文 化 ; 文化 特 征
中图分类号 : G1 2 7 ; F 1 2 7
文献标志码 : A
文章编号 : 1 6 7 4— 9 4 9 9 ( 2 0 1 3 ) 0 3— 0 0 3 1— 0 3
在 当今 文 化 事 业 大 发 展 的 环 境 下 , 无 论 学 者, 还 是 政府 , 对 城 市 文 化 和 城 市 旅 游 文 化 发 展 和建设 的关注都很高。作为第三产业的领头羊 , 和经 济增 长 的重要 环节 , 文化 发 展 是 当之无 愧 的 明星 。不 过 , 在建设发展 中 , 往 往 没 有 注 意 到 城 市 文化 与城 市旅游 文化 之 间 的不 同 , 不 能 正 确 规 划, 混淆 二 者 的性 质 和功 能 , 造 成 建 设 发 展 过 程 的混乱 。 因 此 , 有必要对 二者进一步 辨析 , 以 利 于城市 文化 和城市 旅 游文 化健 康发 展 。

管理者抓住城市文化的关键价值。 个城市的价值定位 , 应首先确定城市文化 的基本特征 。“ 任 一客体都具 有众多特性 , 人们 根 据 一群 客 体 所 共 有 的特 性 形 成 某 一 概 念 。这 些共 同特 性 在 心 理 上 的 反 映 , 称 为 该 概 念 的特 征, ” 是 事 物 可 供 识 别 的特 殊 的 征 象 或 标 志 。 城市 文化 特征 应该 考 虑 两 项基 本 内容 : 时 间 和空 间, 即历史性 和地 域性。无论精 神特征 , 还是社 会特 征 , 或者制 度特征 , 基 本 脱 不 出这 二 者 的范 畴。时间性包括古代 、 近代 、 现代 , 其 内涵历史性 则涵 盖 每 一 时 间 段 的文 化 创 造 。每 段 文 化 创 造 在城 市文 化 中 的地 位 不 同 。一般 说 来 , 早 期 历史 文化决定该城 市文化 的特征 , 最 具有文化价值 , 常 常成 为 城 市 文 化 的标 签 。空 间 包 括 自然 地 理 空 间和社 会地 理空 间 , 其 内涵 地 域性 体 现 在 独 特 的 自然地 域 风光 和 该 地 域 的独 特 地 理 位 置 在社 会 历史 发展 中所 形 成 的 区域 核 心 作用 。 因此 , 城 市 文化是 一种 原 生 文 化 。探讨 原 生 文 化 , 才 能更 为 准确地 定位 城市 文化 。 城市旅游文化虽然也称之为文化 , 但其实质 首 先不 是 文 化 , 是 一 种 商 业 行 为 。一 般 来 说 , 是 近现代工业 化之后 逐渐兴起 的以经 营为主的商 业活动 , 其后 , 为 满足游客文化需求 多样化 的客 观 规定性 , 促 使旅 游 目的 地必 须 具 有适 合 自身 发 展需要特点 的文化形 态。当它借助 于城市文化 时, 就 成 为 城 市 旅 游 文 化 。因 此 , 城 市 旅 游 文 化 的特 征 首 先 是 基 商 业 性 , 其 次 才 是 文 化 性 。 因

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融合发展研究综述

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融合发展研究综述

2019年11月下半月刊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融合发展研究综述李梦子 隋 鑫旅游依托文化得以发展,文化依托旅游得以传承。

步入新时代后,文化与旅游的融合发展成为未来旅游发展的新动向。

本文首先对文化旅游、文化旅游产业、文旅融合的概念进行辨析,其次从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的互动关系、融合模式、融合机制、融合路径4方面进行研究综述,旨在为相关研究提供借鉴。

引言2018年3月,我国成立文化和旅游部,自从文化与旅游部门合并后,学术界对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的融合发展展开了学术研究。

文化与旅游的融合发展无论对文化产业还是旅游产业的可持续发展都起到极为重要的作用。

一、文旅融合相关概念研究(一)文化旅游概念界定国内对文化旅游概念的研究起步较晚,国外学者对其研究较为丰富。

美国学者罗伯特·麦金托什(Robert McIntosh)最先对文化旅游进行概念界定,认为文化旅游是旅游的一个层面,旅游者可以从中获得他人的历史文化和历史文化遗产,进而了解他们的生活行为和思想活动。

美国学者维奈尔·史密斯(Valene L.Smith)对文化旅游概念进一步进行深入研究,认为文化旅游是文化的旅游产品层次,是人们记忆中的“生活场景”或“地方特色”。

早先研究中,国外学者基于包含与被包含的关系对文化旅游的概念进行摸索,开辟了文化旅游概念研究的先河,采用这种定义将文化旅游与一般旅游区分开来。

此后,一些学者从旅游动机的角度对文化旅游的概念进行深入分析,丰富了文化旅游的概念。

世界旅游组织从旅游动机的角度,将文化旅游定义为人们出于获取新的文化信息和体验的动机而引发的与旅游相关的一系列活动。

伊维特·赖辛格(Yvette Reisinger)将文化旅游定义为旅游者为获取新的文化体验经历而产生的旅游行为,包括遗产旅游、宗教信仰旅游等。

欧洲旅游与休闲教育协会(ATLAS)进一步明确了文化旅游的概念,从概念性(conceptual)和技术性(operational)两方面为文化旅游下了定义。

旅游地形象诊断四象限

旅游地形象诊断四象限

旅游地形象诊断四象限文化与旅游有着天然的、紧密的联系,遗产旅游(heritage tourism)、文化旅游(cultural tourism)、旅游文化(tourism culture)等一系列概念的出现和广泛使用,表明文旅融合既是一个全球性的实践问题,也是一个具有普遍性的理论命题,需要知行合一,明体方能达用。

披检文献,国内对文化与旅游关系的辨析,在现代旅游业兴起之时即已发轫。

1986年,经济学家于光远指出,旅游活动具有文化属性,“旅游业是带有很强文化性的经济事业,也是带有很强经济性的文化事业。

”进入20世纪90年代,中国旅游文化学会成立,并于1991年、1994年两次组织召开全国性主题研讨会,多角度论述了文化与旅游的基本关系,初步界定了“旅游文化”概念的内涵与外延,而且明确指出:“旅游是产业、是经济,但更要看到,旅游是文化,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组成部分……形态各异的文化体现,才是旅游业的灵魂。

”近20多年来,从文化视角研究旅游的学者和成果一直在稳定增长,使得“文化旅游”和“旅游文化”研究成为旅游学的重要分支领域,更具意义的是推进了“文化旅游”与“旅游文化”的分野——文化旅游特指出于文化动机、指向文化吸引物的旅游活动类型,可与自然旅游并举;旅游文化属于文化的范畴,是因旅游活动而产生和为旅游活动所整合的文化,既反映旅游现象发生的社会文化机理,更强调旅游系统对社会文化系统的影响。

2018年3月开始实施的新一轮国家机构改革,促成了文旅融合研究的再次兴盛。

稍加回顾就会发现,相关讨论有“三多三少”:一是政策解释多,理论探索少,迄今尚未形成指导实践的系统化理论思想;二是旅游学者关注多,文化学者参与少,研究成果多从旅游产业发展的视角切入,带有浓郁的器用色彩;三是概念歧义多,争鸣批评少,人们在不同的尺度上使用文化概念,自说自话,学界与业界缺乏交流与共识。

与此相应,研究者多强调时间维度上的当下,追求操作策略上的选择,成果集中于文化资源旅游利用一隅。

关于乡村旅游、农业旅游与民俗旅游的几点辨析

关于乡村旅游、农业旅游与民俗旅游的几点辨析

关于乡村旅游、农业旅游与民俗旅游的几点辨析关于乡村旅游、农业旅游与民俗旅游的几点辨析近年来,乡村旅游、农业旅游和民俗旅游逐渐成为旅游业的新热点。

乡村旅游、农业旅游和民俗旅游都具有一定的联系和相互关系,但又有各自的特点和内涵。

本文将对这三种类型的旅游进行辨析,探讨它们之间的区别和联系,以期更好地理解和推动这一发展趋势。

首先,乡村旅游是指人们前往农村地区进行休闲度假、观光旅游等活动。

乡村旅游的特点是以乡村地区的自然环境、风景名胜、乡土文化为主要旅游资源,强调接触自然、体验乡村生活和农耕文化。

乡村旅游不仅能够满足人们对乡村风景和田园生活的向往,还有助于农村经济的发展,带动农民增加收入,改善农村居民的生活水平。

而农业旅游,则是农村地区为吸引游客,通过开展农业观光、农耕体验、特色农产品推广等形式,将农业资源和农村生产活动纳入旅游服务体系。

农业旅游注重体验性和亲近感,游客可以在这里亲自动手,参与到农业生产中,感受农村的自然环境和农民的辛勤劳动。

农业旅游的发展既有助于农村地区农产品的推广和销售,也为游客提供了独特的旅游体验。

而民俗旅游,是指游客前往不同地区,了解和体验当地的传统文化、民俗风情等。

民俗旅游强调的是对传统文化的尊重和传承,使游客能够亲身感受到当地的传统习俗、节庆活动等。

民俗旅游有助于保护和传播地方独特的文化遗产,促进文化多样性的发展,增强游客的文化认同感和体验感。

乡村旅游、农业旅游和民俗旅游虽然有所区别,但又存在一定的关联。

乡村旅游和农业旅游都强调自然环境和农村生活的体验,两者可以相互融合,为游客提供更丰富多样的旅游体验。

例如,游客可以在乡村旅游中参观农田、采摘水果,并学习农耕知识,或者在农业旅游中饱览乡村的自然美景、参与乡村文化活动。

而民俗旅游与乡村旅游和农业旅游也有着密切的联系,游客可以在一次旅行中,既领略当地的自然风光,又了解当地的传统文化和民俗风情。

综上所述,乡村旅游、农业旅游和民俗旅游都是当前旅游业发展的新热点,它们在旅游业与农业、文化传承之间建立了紧密的联系。

第二章旅游的概念、性质及特点

第二章旅游的概念、性质及特点
20
实质上,游憩是包含休闲、旅游的一个 更为宽泛的概念,包含了休闲性游憩 (休闲)、非休闲性游憩(职业、社交 活动等);包含了有旅之游憩(旅游) 和无旅之游憩。 游憩
休闲 旅游
21
吴必虎先生曾建议将大学的“旅游系” 改为“旅游与休闲研究系”或“户外游 憩学系”。
也就是说,他认为仅从旅游的“旅”与 “游”研究旅游现象,是比较局限的, 应该将休闲、游憩纳入,以“大旅游” 概念进行综合研究。
不强调异地性 精神状态,偏向于静态的方式
18
在惯常环境进行观 光、娱乐、体育、 影视、戏曲等活动
休闲旅游
在异地进行商务、
公务、宗教、修 学或其它非休闲 性活动(探险、 考察等)过程中 所进行的游憩体 验活动
休闲 旅游
在异地进行观 光、娱乐、体育、 影视、戏曲等活动
19
4、旅游与游憩(Recreation)
22
{教学内容}
第一节 旅游的概念
第二节 旅游活动的属性
第三节 旅游活动的特点 第四节 旅游活动的类型 第五节 衡量旅游活动发展的指标
23
一、经济属性
旅游:间歇式消费 1、时间
日常生活:连续式消费
旅游:井喷式消费(非理性) 2、方式
日常生活:溪流式消费(理性)
3、高层次消费活动
24
二、休闲属性
案例:九寨沟风景区
41
{教学内容}
第一节 旅游的概念 第二节 旅游活动的基本属性 第三节 现代旅游活动的特点
第四节 旅游活动的类型
第五节 衡量旅游活动发展的指标
42
第四节 旅游活动的类型
一、按地理范围划分
1.国内旅游(domestic tourism):
①公民在本国国境范围内的旅游活动。 ②不属于所在国居民的长驻(1年以上)外国人在所在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旅游文化概念辨析究竟什么是旅游文化?一般的论述都是先分别解释“旅游”和“文化”,再合起来界定“旅游文化”。

那样绕得太远,并且绕到现在,也没绕出个大致公认的说法。

我们且来看看学术界一些比较有代表性的意见:1、交集说这一说法可以概述为旅游文化就是与旅游相关的文化,就是旅游与文化的交集,故名之为“交集说”。

这种观点在国内学术界发生较早并且发展也较为持久。

1990年召开的首届中国旅游文化学术研讨会上就有学者提出:“旅游文化是人类过去和现在所创造的与旅游有关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

或说,旅游文化是指与人类旅游活动紧密相关的精神文明与物质文明。

”“旅游文化是以一般文化的内在价值因素为依据,以旅游诸要素为依托,作用于旅游生活过程中的一种特殊文化形态。

是人类在旅游过程中(一般包括旅游、住宿、饮食、游览、娱乐、购物等要素)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的总和。

”1王德刚(1999)从强调旅游过程、旅游活动的角度对这一观点进行阐发:“旅游文化是在旅游活动和为旅游活动提供服务的过程中产生的。

因此,我们可以给旅游文化下这样的定义:旅游文化是以旅游活动为核心而形成的文化现象和文化关系的总和。

”2 2、交流说交流说的核心在于强调旅游文化的本质是一种文化交流。

这种说法最早见于1984年出版的《中国大百科全书·人文地理学》,该书对旅游文化作了如下解释:“旅游与文化有着不可分割的关系,而旅游本身就是一种大规模的文化交流,从原始文化到现代文化都可以成为吸引游客的因素。

游客不仅吸取游览地的文化,同时也把所在国的文化带到了游览地,使地区间的文化差异日益缩小。

”3这是目前所见国内学术界对旅游文化最早的定义,但它却比后起的定义更接近西方学界对于旅游文化的认知,它把重心落在了旅游者旅游行为所导致的文化空间的跨越和文化系统的交融上,反而要比后来90年代的学术界1冯乃康. 首届中国旅游文化学术研讨会纪要. 旅游学刊,1991(1).2王德刚. 试论旅游文化的概念和内涵. 桂林旅游高等专科学校学报,1999(4).大多把重心落在文化资源的梳理和文化知识的简介上要深刻得多。

这种观点在章海荣《旅游文化学》中再次得到比较明确的表述:“旅游文化是奠基于人类追求人性自由、完善人格而要求拓展和转换生活空间的内在冲动,其实质是文化交流与对话的一种方式。

”43、客体说与交流说形成对照的是客体说。

客体说把旅游文化理解为旅游资源文化、旅游对象文化。

周谦(1990)指出“旅游文化是指与自然风光、古迹遗址有关的历史掌故、民俗文化、文学艺术、传说故事及百科知识等。

”5虽然在理论表述上,明确把旅游文化等同于旅游客体文化的并不多,但在实际操作中,很多人心目中的旅游文化其实就是客体文化。

这一观点直接导致了不少“旅游文化”类课程或教材就是以分门别类地介绍文化知识为主,形同“导游基础知识”,其章节目录大致如:旅游历史文化、旅游宗教文化、旅游园林文化、旅游建筑文化、旅游服饰文化、旅游民俗文化、旅游文学艺术等。

假如旅游文化确实就4章海荣.旅游文化学.复旦大学出版社2004:17.是这样的体系,那么它还有作为一门学科单独存在的必要吗?旅游文化课程或教材讲授的园林、建筑、民俗之类知识内容跟单独的园林、建筑、民俗类课程有什么区别?是不是旅游文化的特点就是什么都涉及一点、但什么都不深入?客体说近年来又产生一个新的变种就是“产品说”,其核心是把客体由潜在的资源转为开发的产品。

桓占伟(2007)在对旅游文化的概念进行辨析之后,认为“旅游文化是广泛存在于旅游活动中的,由专业人员挖掘或设计出来,满足旅游者特定需要的物质文化与精神文化的产品。

”6产品说虽然仍以客体为重心,但毕竟融入了旅游开发的概念,使人至少可以看出一些理解旅游文化和一般文化的区别。

4、主体说与客体说相对应的是主体说,主体说的核心是强调旅游主体(旅游者)或广义的主体(旅游者及旅游服务者)在旅游文化概念中的中心地位。

其中,有偏重狭义主体(旅游者)的,如:谢贵安、华国梁(1999)提出旅游文化“人类在旅游活动中所创造形成的一切文化现象”;“是以旅游主体的本质完善为主线的综合性的文化样式,是旅游主体为了追求人性的自由和解放、塑造完善的文化人格及民族旅游性格,实现对自然的超越和回归,以及对社会的推进和发展,在旅游客体和旅游中介体的参与下,进行历史时段的永恒超越和文化空间的暂时跨越,所形成的各种文化事象及其本质。

”7也有强调广义主体(旅游者与旅游服务者)的,肖洪根(1994)对旅游文化有过非常独到的见解,他说:“旅游文化是以广义的旅游主体为中心,以跨文化交际为媒介,在丰富多样的旅游活动中迸发出来的、形式复杂广泛的各种文化行为表征的总和。

”8并进而指出这里“广义的旅游主体”就是指人,但“这里的人不仅首要地包括旅游者,也包括媒体中的各种旅游服务工作者以及卷入旅游活动、和旅游者有直接或间接的接触交往的接待地人民。

”9在广义主体的主张者中,马波(2001)的双主体(旅游者、旅游经营者)理论在学术界影响较大,其《现代旅游文化学》提出:“旅游文化是旅游者和旅游经营者在旅游消费或旅游经营服务过程中所7谢贵安、华国梁.旅游文化学.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15,17.8肖洪根.国内外旅游文化研究述评.华侨大学学报1994(1).反映、创造出来的观念形态及其外在表现的总和,是旅游客源地社会文化和旅游接待地社会文化通过旅游者这个特殊媒介相互碰撞作用的过程和结果。

”10其精髓在于凸显了旅游消费与旅游经营的双重主体都是旅游文化的创造者。

5、三体说三体说折中于主体说与客体说之间,即把旅游文化视为旅游主体、客体、中介体相互作用的产物。

这也是早期的观点之一。

90年的首届中国旅游文化学术研讨会就有学者提出“旅游文化是旅游主体、旅游客体和旅游媒体相互作用所产生的物质和精神成果。

潜在旅游者由于受至(旅游客体的吸引产生旅游动机,在旅游业的介人下实现了旅游,在旅游的过程中产生了欢快愉悦的心理状态和审美情绪。

旅游三要素中的任何一项都不能单独形成或构成旅游文化。

”11赵荣光、夏太生《中国旅游文化》也是沿着这一思路进行界定,认为“旅游文化是以旅游主体为重心,由旅游者和客体、媒体广大群体共同参与的运动状态的文化。

”12阳国亮在对旅游文化概念进行辨析10马波.现代旅游文化学.青岛出版社2001:3711冯乃康. 首届中国旅游文化学术研讨会纪要. 旅游学刊,1991(1).时也认为:“旅游文化是渗透于旅游主体、客体、中介体之中,贯穿于旅游全过程的文化要素及其适应旅游需要的转化形式。

”13姚昆遗《旅游文化学》的表述可以视为这一说法的集成:“旅游文化就是以一般文化的内在价值为依据,以吃、住、行、游、购、娱六大要素为依托,以旅游主体、旅游客体和旅游中介间的相互关系为基础,围绕旅游活动整个过程有机形成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总和。

”146、生活方式说与以上诸说不同的是魏小安、沈祖祥等人另辟蹊径,提出生活方式说,也就是说把旅游文化界定为生活方式文化。

沈祖祥《旅游文化学导论》提出:“旅游文化是一种生活方式文化,是一种文明形式所形成的生活方式系统,是旅游者这一旅游主体借助旅游媒介等外部条件,通过对旅游客体的能动的活动,碰撞产生的生活方式文化现象与生活方式文化关系的总和。

”15这个解释初看起来有些费解,旅游文化究竟是什么样的生活方式文化?其实,往前追溯的话,可以发现魏小安13阳国亮.论旅游文化学.广西民族大学学报2008(1)14姚昆遗、贡小妹. 旅游文化学. 旅游教育出版社2006:9(1987)在很早的时候就提出类似的说法:“旅游文化是通过旅游这一特殊的生活方式,满足旅游者求新、求知、求乐、求美的欲望而形成的综合性现代文化现象。

”16这么说来旅游文化就是“旅游”这么一种特殊的生活方式所形成的文化。

那么,旅游又是怎样的生活方式呢?它是与定居相对的生活方式。

章海荣(2004)的一段论述,或许可以作为注脚,他说“外出旅游脱离了久居地,也就必然会创造出另外一种非久居地的文化,这种文化(即)由承载着一定文化身份的主体进入另一文化区域却不长期居住的跨文化、间文化的流动的非定居文化。

旅游文化的反义词就是定居文化。

旅游文化的一切都可以从‘非定居’这一关键词的文化创造中得到解答。

”177、其他除以上诸说外,值得一提还有张国洪(1999)的场景说,他认为旅游及其相关要素应包括“⑴作为一种文化行为的旅游活动及其过程;⑵旅游行为所依托的旅游产品及服务;⑶旅游及其相关要素所处的特定场景及环境。

”因此,“旅游文化16转引自徐菊凤. 旅游文化与文化旅游:理论与实践的若干问题. 旅游学刊2005(4)是以旅游行为为核心、旅游产品为依托、旅游环境为背景的系统性的场景文化。

”18此外,还有徐菊凤试图折中中西旅游文化研究差异而提出的广义狭义说,她认为:“广义的旅游文化包括了文化在旅游中各方面各层次的体现,也指旅游与文化的所有关系,这是一个非常广谱的概念,类似于‘旅游与文化的关系’。

我国目前对于旅游文化的理解和西方对旅游社会学、文化人类学等的研究属于此类;狭义的旅游文化(tourist culture)是指由旅游者活动而引起的文化现象。

”19以上诸说,见解各异,代表了学术界在不同阶段、不同角度对旅游文化本质内涵的认识。

本书试图在融汇诸家之说的基础上,提出自己对于旅游文化的界定。

我们认为:旅游文化是以旅游活动为核心而形成的文化事象和文化关系的总和。

这个界定中的“文化事象”指向的是物,指文化资源与文化产品;“文化关系”指向的人,指由于旅游活动而导致的旅游者与当地人、客源地与目的地之间的文化遭遇、碰撞与融合等。

同18张国洪.旅游文化学:研究选位与学科框架.旅游学刊•基础理论与教育专刊1999时,这一界定强调“以旅游活动为核心”,也就是凸显了活动主体:旅游者、接待者、当地人共同构成的旅游活动主体。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