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列原著选读]复习思考题及答案整理
马列选读复习题
马列著作选编复习思考题(2013级硕士研究生、研究生班)1、简述《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的写作背景。
2、德国古典哲学和法国资产阶级哲学有何异同?3、恩格斯是如何阐述黑格尔辩证法的“合理内核”的?4、如何理解黑格尔哲学“革命的方面就被过分茂密的保守方面所窒息”?5、哲学基本问题及其意义是什么?6、费尔巴哈哲学唯物主义的基本内容及其局限性有哪些?7、费尔巴哈唯心主义宗教观和道德观的内容、实质是及其根源是什么?8、简述历史唯物主义基本原理。
9、学习《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有哪些?10、如何理解《资本论》的研究对象和研究目的?“我要在本书研究是,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以及和它相适应的生产关系和交换关系。
”马克思这句话告诉我们,《资本论》的研究对象是资本主义社会这个特定历史阶段的生产关系与交换关系。
对此应该如下理解:第一,《资本论》研究的是资本主义的生产方式。
第二,《资本论》研究的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是生产关系和交换关系。
第三,《资本论》所研究的生产关系和交换关系是同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相适应的。
第四,《资本论》研究对象的表述中没有把分配关系和消费关系单独表述出来。
《资本论》的最终目的是揭示现代社会的经济运行规律。
这些规律体现在商品、货币、资本、市场等相互关系中,表现在如下方面:第一,投资必然作为资本来经营。
第二,资本的生产经营追求价值增殖即利润必然展开竞争。
第三,资本竞争必然促进科学技术进步与应用。
第四,科学技术的进步与应用必然促进社会生产力发展。
第五,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必然推动现代社会向更高的阶段过渡11、试析商品价值量的决定和变动。
商品价值量的决定及其变动规律各种商品价值在质上是相同的,都是凝结在商品中的人类的一般劳动,因而各种商品的价值只有量的区别,商品价值的量就是有生产商品的劳动的量决定的,衡量劳动量的单位是劳动时间,所以商品价值量是由生产商品的劳动时间决定的。
《马原》复习思考题文档.doc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复习思考题1、什么是马克思主义及对它的理解?如果从它的创立者、继承者的认识成果来看,马克思主义就是由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而由其后各个时代、各个民族的马克思主义者不断丰富和发展的观点和学说的体系。
如果从它的阶级属性來看,马克思主义就是无产阶级争取自身解放和整个人类解放的科学理论,是关于无产阶级斗争的性质、冃的和解放条件的学说。
如果从它的研究对象和主要内容来看,马克思主义就是无产阶级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 是关于自然、社会和思维发展的普遍规律的学说,是关于资本主义发展和转变为社会主义以及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发展的普遍规律的学说。
如果从狭义上看,马克思主义就是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学说的体系。
如果从广义上看,马克思主义不仅指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学说的体系,而且还包括继承者对它的发展,即在实践屮不断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
马克思主义是一个完备而严密的科学理论体系。
它包含三个主要组成部分:马克思主义哲学、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
马克思主义哲学即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是关于自然、社会、思维一般规律的科学,是无产阶级及其政党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是整个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基础,是马克思主义最根本的理论特征。
理论基础政治经济学是研究资木主义生产关系和经济运动规律的科学,是马克思主义的理论论证的屮心环节,它对资本主义的发生、发展和灭亡作了最全面、最详细、最深刻的理论论证,因而是“马克思主义的主要内容”科学社会主义是关于无产阶级解放运动的性质、进程、条件以及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学说,是马克思主义的归宿点和落脚点。
2、马克思主义的木质特征。
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与革命性的统一科学性:对客观世界尤其是人类社会本质和规律的正确反映。
表现在:坚持世界的物质性和真理的客观性,力求按照世界的本来而H如实深刻地认识世界;力求全面地认识客观事物,并透过现象而深刻地揭示事物的本质和规律;口觉接受实践的检验,并在实践中不断丰富和发展。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著选读思考题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著选读思考题一、理解说明:1、从前的一切唯物主义(包括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的主要缺点是:对对象、现实、感性,只是从客体或者直观的形式去理解,而不是把它们当作人的感性活动,当作实践去理解……唯心主义却发展了能动的方面,但只是抽象地发展了,因为唯心主义当然是不知道现实的、感性的活动本身的。
(16分)答:(1)马克思这里是说他之前的旧唯物主义,其主要的缺点是脱离实践,把对象仅作为外在于人的实践的对象来理解,这实际上丢掉了人认识对象的基础和条件,只能像动物那样完全被动地来感性直观外在的对象,而不能能动地认识和改造对象。
(6分)脱离实践的所谓人的感性并不是现实的人的感性,只能是动物本能的感性,而人在其实践中所形成的感性则是可以上升至抽象思维和理性认识并在实践中能动地发挥指导作用的一种认识活动。
人只有在实践中才能形成他对于对象的认识并科学地理解这种认识活动。
(4分)唯心主义虽然看到了意识的能动作用,但由于其根本不理解这种能动作用只有在实践中才是现实可能的,于是便脱离实践把意识抽象地理解和夸大为一种外在于人和人的实践、无所不能的能动主体或实体。
这说明一切旧哲学的根本弊端都在于脱离实践、脱离实际,仅凭头脑的想象和观念来理解说明世界和认识对象。
(6分)2、人的思维是否具有客观的真理性,这不是一个理论的问题,而是一个实践的问题。
人应该在实践中证明自己思维的真理性,即自己思维的现实性和力量,自己思维的此岸性。
(12分)答:这段话的大意是:(1)人的思维和认识是否是反映对象实际的客观真理,不能靠认识和理论自身的说明来证明,因为理论本身无法说明这个问题。
从理论到理论,从观念到观念,从抽象思维到抽象思维,正是一切思辨哲学的本质特征。
(6分)(2)人只有在实践中才能形成他关于世界的认识,并把这种认识与他所实践和反映的对象相对照,不断地修正和发展自己的认识,从而使认识越来越符合客观实际,并在实践中发挥其指导实践、改造世界的能动作用,体现其主客观统一、相互转化的客观现实性和巨大的精神力量。
马克思复习思考题附答案
马克思复习思考题第一章1、哲学的基本问题及其内容是什么?哲学的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内容:其一,意识和物质、精神和自然界,究竟谁是世界的本原,即物质和精神何者是第一性、何者是第二性的问题;其二,“我们关于我们周围世界的思想对这个世界本身的关系是怎样的?我们的思维能不能认识现实世界?我们能不能在我们关于现实世界的表象和概念中正确地反映现实?”即思维能否认识或正确认识存在的问题。
2、列宁的物质定义及其在哲学史上的意义是什么?列宁的物质定义指出了物质的根本特性是客观实在性,坚持了唯物主义一元论的基本原则,同唯物主义和二元论划清了界限。
列宁的这一物质定义的意义在于1.它事指出物质是不依赖于意识的客观实在,同唯心主义划清了界限;2.它指出物质是可以被人们认识的,同不可知论划清了界限;3.它指出客观实在性是一切物质的共性,克服了旧唯物主义物质观的局限性。
3、实践及其基本属性和基本形式是什么?实践具有物质性、自觉能动性和社会历史性等基本特征。
实践的基本形式包括物质生产劳动实践、处理社会关系的实践和科学实验等。
4、为什么说实践是人的存在方式?人类的产生、生存和活动,都是以实践为基本方式和标志的。
首先,实践是人所独有的活动。
作为实践主体的人并非是纯粹生物学意义上的人,而是社会的人。
劳动时间不仅创造了人,形成了人类特有的本质,而且,只有在实践基础上,人类的本质力量才能得到充分的体现和确证。
其次,实践集中表现了人的本质的社会性。
人不仅在实践活动中把自己从自然界中提升出来,使自然界成为自己的对象,而且在改造自然的过程中,人发展着多方面的社会需要,也就有了丰富多彩的社会活动。
人的一切社会关系都是在实践活动中产生的,实践创造出了人为之人的一切特征,决定着人的本质的社会性。
最后,实践对物质世界的改造是对象性的活动。
人类必须依赖于自然界才能生存和发展,但自然界的天然状态并不完全适合于人,人类通过改造自然的实践来满足自身生存和发展的需要。
马克思的46道思考题及答案
马克思的46道思考题及答案马克思复习解答习题1、古希腊哲学、中国哲学、印度佛学是世界三⼤哲学传统。
苏格拉底、孔⼦、释迦牟尼、耶稣是⼈类四⼤圣哲。
2、哲学基本问题是什么?哲学基本问题的提出有何意义?答:(1)是思维(精神)和存在(物质)的关系问题;(2)物质和意识的关系问题是⼈类⼀切活动的核⼼内容。
物质和意识的关系问题是任何哲学都不能回避的问题。
物质和意识的关系问题是各种哲学派别相互论争的理论焦点。
3、物质的唯⼀特性是客观实在性;物质的根本属性是运动;物质的存在⽅式是运动;物质运动的存在⽅式是时间和空间。
4、电脑的出现和发展对⼈脑的冲击?电脑的出现和发展是⼀把双刃剑。
⼀⽅⾯,电脑的出现和发展极⼤地加快现代社会的发展,提⾼⼈们的⼯作效率,让⼈们的⼯作⽇益趋于便利、趋于智能化。
对⽣活⽅式产⽣了巨⼤影响。
它将⼈们带⼊了信息时代,为⼈们提供了处理、存储和传递信息的⼿段,给学习、⼯作带来极⼤⽅便。
也进⼀步促进思维⽅式的变⾰,电脑让地球成了地球村,扩⼤了⼈们的交往,开阔了⼈们的视野。
加速了信息在社会上的传播速度,让原本的潜规则也暴露⽆遗。
另⼀⽅⾯,它也加⼤了部分⼈的惰性,电脑的智能化有时远远超过与⼈所掌握的知识,使得⼀些⼈⼀味的指望电脑的便捷,⽽不思进取,在某种程度上说,电脑取代了他的⼈脑。
社会上的⼀些思想偏异分⼦,利⽤电脑⽹络传播不良信息,对社会的影响也不容忽视。
青少年沉迷⽹络荒废学业、⽹络犯罪的例⼦也⽐⽐皆是。
5、物质世界普遍联系原理对我国民族经济发展的启⽰。
答:(1)民族经济的发展必须⾛向世界。
(2)民族经济的发展必须注重内部各地区、各部门的统筹兼顾、协调发展。
(3)民族经济的发展必须与科技教育相联系,注重可持续发展。
(4)民族经济的发展必须保持⾃⾝的相对独⽴性,民族的才是世界的。
6、运⽤对⽴统⼀规律谈⼀谈你对“吃亏就是占便宜”的理解。
客观事物本⾝存在着两种既对⽴⼜统⼀的倾向,同⼀事物在不同时间、不同关系中存在着辩证关系,⽭盾在⼀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贯通、相互转化。
【免费阅读】马原思考题及详细答案
1.内涵是什么?(1)马克思主义是关于无产阶级和人类解放的科学。
(2)中国共产党和社会主义事业指导思想的马克思主义:它既包括由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基本方法,也包括经列宁对其继承和发展,推进到新的阶段,并由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等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将其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即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
2.马克思主义产生的社会历史条件是什么?(1)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为马克思主义产生提供了经济、社会历史条件。
(2)阶级基础:无产阶级反对资产阶级的斗争日趋激化,对科学理论的指导提出了强烈的需求。
3.马克思恩格斯是如何对人类文明成果进行批判、继承和创新的?(1)马克思恩格斯积极参加和指导工人运动的革命实践是马克思主义产生的重要条件。
(2)德国古典哲学、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和 19 世纪三大空想社会主义学说,则是马克思主义产生的最直接的理论来源。
4.为什么说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最根本的理论特征?(1)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是无产阶级的科学世界观与方法论。
(2)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也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科学体系的哲学基础。
5.怎样理解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是马克思主义最鲜明的政治立场?(1)这是由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本性决定的。
阶级性和实践性是根本特性。
(2)这是由无产阶级的历史使命决定的(3)是否始终站在最广大人民的立场上,是唯物史观和唯心史观的分水岭,也是判断马克思主义政党的试金石。
6.怎样理解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是马克思主义最重要的理论品质。
(1)这种品质是马克思主义理论本质的反映。
(2)这种品质是人类认识发展规律的具体体现。
(3)这种品质是理论创新的内在要求。
7.为什么说实现共产主义是马克思主义最崇高的社会理想?(1)马克思主义产生以前,人们期盼过宗教的或世俗的“救世主”,但从来没有过人类解放理论的真正阐述者。
马克思主义原理复习思考题(含答案)
马克思主义原理复习思考题(含答案)绪论部分一、单项选择题1.作为中国共产党和社会主义事业指导思想的马克思主义是指:A.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B.马克思恩格斯以及列宁学说的体系和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C.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学说的体系;D.马克思恩格斯和列宁的学说体系.2.马克思主义产生的经济社会条件是:A.资本主义固有矛盾的发展;B.资本主义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的矛盾;C.工人阶级与资本家阶级之间的阶级矛盾加剧;D.社会化大生产同生产资料资本家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的激化.3.马克思主义从产生到发展,表现出了强大的生命力的根源在于:A.马克思主义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B.马克思主义是以实践为基础的科学性和革命性的统一;C.马克思主义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D.马克思主义吸收了人类文明的优秀成果.4.马克思主义诞生的标志是:5.A.《共产党宣言》的发表;6.B.中国共产党的成立;7.C.十月革命的胜利;8.D.剩余价值的发现.5.全部马克思主义学说的核心和理论结论是:A.唯物史观;B.阶级斗争学说;C.科学社会主义;D.剩余价值学说.6.马克思主义新世界观创立的关键在于马克思确立了:A.剩余价值学说;B.阶级斗争理论;C.无产阶级历史使命学说;D.科学的实践观.7.列宁说:“马克思的哲学是完备的哲学唯物主义,他把伟大的认识工具给了人类,特别是给了工人阶级。
”对这段话理解不正确的是:A.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B.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是完备深刻而无片面性的学说;C.马克思主义哲学史终极真理、永恒真理;D.马克思主义哲学从根本上揭示了自然界、社会和思维发展的普遍规律8.马克思主义是科学,从根本上说在于它:A.以世界的一般规律为研究对象;B.始终严格地以客观事实为根据;C.提供了普遍适用的客观真理;D.形成了完整的理论体系。
9.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本质是:A.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的体现;B.一个以中国国情为基础的全新理论;C.用现成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指导解答中国的现实问题;D.用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指导中国革命和建设,并在这个过程中发展马克思主义。
马克思原理复习思考题及答案大全word精品文档33页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复习思考题绪论马克思主义是关于无产阶级和人类解放的科学一、单项选择题1.马克思主义理论从狭义上说是(C )A.无产阶级争取自身解放和整个人类解放的学说体系B.关于无产阶级斗争的性质、目的和解放条件的学说C.马克思和恩格斯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基本方法构成的科学体系D.关于资本主义转化为社会主义以及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发展的普遍规律的学说2.马克思主义理论从广义上说是(A )A.不仅指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学说的体系,也包括继承者对它的发展B.无产阶级争取自身解放和整个人类解放的学说体系C.关于无产阶级斗争的性质、目的和解放条件的学说D.马克思和恩格斯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基本方法构成的科学体系3.在19世纪三大工人运动中,集中反映工人政治要求的是(B )A.法国里昂工人起义B.英国宪章运动C.芝加哥工人起义D.德国西里西亚纺织工人起义4.马克思主义产生的阶级基础和实践基础( B )A.资本主义的剥削和压迫B.无产阶级作为一支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了历史舞台C.工人罢工和起义D.工人运动得到了“农民的合唱”5.马克思恩格斯进一步发展和完善了英国古典经济学理论是(C )A.辩证法B.历史观C.劳动价值论D.剩余价值论6.马克思把黑格尔的辩证法称为(A )A.合理内核B.基本内核C.精髓D.核心7.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成为东西方矛盾焦点和帝国主义政治体系最薄弱环节的国家是(D )A.德国B.奥地利C.中国D.俄国8.马克思主义生命力的根源在于(A )A.以实践为基础的科学性与革命性的统一B.与时俱进C.科学性与阶级性的统一D.科学性9.马克思主义最重要的理论品质是(D )A.吐故纳新B.科学严谨C.博大精深D.与时俱进10.马克思主义最崇高的社会理想(A )A.实现共产主义B.消灭阶级、消灭国家C.实现个人的绝对自由D.实现人权11.学习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根本方法(C )A.认真学习马克思主义的著作B.一切从实际出发C.理论联系实际D.实事求是二、多项选择题1.作为一个完整的科学体系,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三个主要组成部分是(BCD )A.马克思主义政治学B.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C.科学社会主义D.马克思主义哲学2.作为马克思主义产生阶级基础的19世纪三大工人起义是(BCD )A.巴黎公社B.1831年和1834法国里昂工人两次起义C.1838年在英国爆发的延续十余年的宪章运动D.1844年德国西里西亚纺织工人起义3.德国古典哲学的代表人物(BC )A.康德B.黑格尔C.费尔巴哈D.笛卡尔4.空想社会主义的最杰出的代表是(ABC )A.昂利·圣西门B.沙尔·傅立叶C.罗伯特·欧文D.托马斯·莫尔5.马克思恩格斯最重要的理论贡献是(CD )A.辩证法B.劳动价值论C.唯物史观D.剩余价值学说6.马克思主义科学性与革命性可以概括为(ABCD )A.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最根本的世界观和方法论B.致力于实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是马克思主义最鲜明的政治立场C.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是马克思主义最重要理论品质D.实现共产主义是马克思主义最崇高的社会理想7.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必须要分清(ABCD )A.哪些是必须长期坚持的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B.哪些是需要结合新的实际加以丰富发展的理论判断C.哪些是必须破除的对马克思主义错误的、教条式的理解D.哪些是必须澄清的附加在马克思主义名下的错误观点三、辨析题1.有一种观点认为,阶级性与科学性是不相容的,凡是代表某个阶级利益和愿望的社会理论,就不可能是科学的。
马列原著复习题及答案
马列原著复习题及答案一、选择题1. 马克思和恩格斯共同撰写的第一部著作是:A. 《共产党宣言》B. 《资本论》C. 《哲学的贫困》D. 《德意志意识形态》答案:A2. 马克思在《资本论》中分析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A. 政治制度B. 经济基础C. 文化形态D. 社会结构答案:B3. 列宁在《帝国主义是资本主义的最高阶段》中认为帝国主义的五个基本特征不包括:A. 垄断的形成B. 银行资本和工业资本的融合C. 资本主义国家之间的政治联盟D. 瓜分世界的资本输出答案:C二、填空题4. 马克思在《共产党宣言》中提出的著名论断是:“_________”。
答案:工人阶级没有祖国5. 恩格斯在《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中认为,家庭、私有制和国家是随着_________的发展而产生的。
答案:私有制三、简答题6. 简述马克思的剩余价值理论的基本观点。
答案:马克思的剩余价值理论认为,在资本主义生产过程中,工人的劳动创造了价值,但工人所获得的工资只相当于其劳动力的价值,而工人在生产过程中创造的超出其劳动力价值的那部分价值,即剩余价值,被资本家无偿占有,这是资本家获得利润的来源。
7. 列宁是如何论述帝国主义的经济基础的?答案:列宁在《帝国主义是资本主义的最高阶段》中论述了帝国主义的经济基础,认为帝国主义是资本主义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其经济基础包括资本输出、生产和资本的集中导致垄断组织的形成,银行资本和工业资本的融合形成金融资本,以及资本主义国家为争夺世界市场和原料产地而进行的瓜分世界。
四、论述题8. 论述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及其对社会发展的影响。
答案: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认为,物质生活条件是社会发展的决定性因素,生产力的发展是社会历史发展的根本动力。
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
这一原理对社会发展的影响表现在,它揭示了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指导人们在实践中推动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促进社会制度的变革,为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实现提供了理论基础。
马克思经典著作选读期末考试所有参考题总结(附答案)
《形态》部分1、《形态》是如何在历史的视域下,从“现实的人”出发来理解人的。
现实的人总是受到历史条件限制的,因而只能是历史的存在,而不是“纯粹的存在”。
唯物史观正是从现实的前提出发的。
它的前提是人,但不是某种处在幻想的与世隔绝、离群索居状态的人,而是处在一定条件下进行的、现实的、可以通过经验观察到的发展过程中的人。
人要受历史条件的制约,这是任何经验都无法推翻的基本事实。
这种制约大致上可分为两个方面:一是自然基础,包括人的生理条件和各种自然条件(地理环境等);二是历史基础,包括每一代人所必须面对的历史遗产和历史起点等。
这些限制总起来说就是生存条件,主要是物质生活条件。
人的生命只能在这些具体的制约中“冲动”,历史只能在这些具体的条件下“创造”,否则,就不是现实的人,而只是想象的、抽象的人。
在马克思看来,历史的绝对前提是:“人们为了能够'创造历史’,必须能够生活。
”马克思给“生活”所加的边注是:“地质学、水文学等等的条件。
人体,需要,劳动。
”就是说,地理环境、有生命的人以及他们为满足生存需要而从事的劳动构成了“生活”的基础。
作为唯物史观前提的“现实的个人”,处在自然和历史的交汇点上,是自然进化的终结和历史创造的开端,因而也就成为一切历史过程和社会关系的前提。
在其身上,浓缩着人和自然、个体和类的最简单、最基本和最普遍的关系,而任何撇开了这种关系的“人”的观念,只能导致把历史创造活动建立在想象的基础上。
可见,把握“现实的个人”这一概念,有两个关节点:一个是自然和历史,另一个是个体和类。
“现实的个人”不是“自然人”,他的生存条件连同他的本性(或“自然”)都是其实践的结果,因而他是历史的;然而“现实的个人”又不等同于“现存的个人”,或者说,“现存的个人”只是“现实的个人”的一种形态,它总是被历史超越的,而现实的个人则是一切历史活动的绝对前提,是不可能被历史所超越的。
同样,“现实的个人”不是“孤立的个人”,不是“唯一者”,而是必然与他人形成各种联系并因而总是属于一定社会形态的个人;“现实的个人”也不是没有个体性的共性人,而总是以有着非常具体个性的自主活动类型为其表现形式。
马列原著复习题及答案
马列原著复习题及答案一、单项选择题1. 马克思和恩格斯在1848年发表的哪部著作标志着马克思主义的诞生?A. 《共产党宣言》B. 《资本论》C. 《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D. 《反杜林论》答案:A2.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核心观点是什么?A. 唯心主义B. 唯物主义C. 形而上学D. 机械唯物主义答案:B3. 马克思在《资本论》中分析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哪个基本矛盾?A. 资本与劳动的矛盾B. 资本家与工人的矛盾C. 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D. 资本积累与资本消耗的矛盾答案:C二、多项选择题1. 马克思主义的三个组成部分包括以下哪些?A. 马克思主义哲学B.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C. 科学社会主义D. 马克思主义法学答案:ABC2. 马克思和恩格斯认为,无产阶级革命的最终目标是什么?A. 建立无产阶级专政B. 实现共产主义社会C. 消灭私有制D. 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答案:BC三、判断题1. 马克思主义认为,社会的发展是由经济基础决定的。
答案:正确2. 马克思和恩格斯认为,阶级斗争是推动社会历史发展的唯一动力。
答案:错误四、简答题1. 简述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观点。
答案:马克思主义认为人的全面发展是社会进步的重要标志。
它强调在物质财富极大丰富的社会条件下,每个人都能够根据自己的兴趣和才能自由地发展自己的能力,实现自我价值,而不是被社会分工所限制。
人的全面发展还包括精神和道德的发展,以及社会关系的和谐。
2. 阐述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基本矛盾的观点。
答案:马克思主义认为社会的基本矛盾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的矛盾,以及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之间的矛盾。
生产力的发展推动着生产关系的变革,而生产关系的变革又反过来影响生产力的发展。
同时,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有反作用。
社会的基本矛盾是社会发展的动力,推动着社会形态的更替。
五、论述题1. 论述马克思主义关于无产阶级革命和无产阶级专政的理论。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原理复习思考题及参考答案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原理复习思考题及参考答案1、什么是马克思主义?2、简述马克思主义三个主要组成部分及其来源。
3、如何理解马克思主义产生的历史必然性?1、什么是马克思主义?从狭义上说,马克思主义即马克思和恩格斯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学说体系。
从广义上说,马克思主义不仅指马克思和恩格斯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学说体系,也包括继承者对它的发展,既在实践中不断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
2、简述马克思主义三个主要组成部分及其来源。
马克思主义是一个完整而严密的科学理论体系,包括极为丰富的内容,几乎涵盖了全部社会科学的研究领域,其中,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是马克思主义的三个重要组成部分。
从根本上说,马克思主义是对人类一切文明成果的批判继承和创造发展,其中,德国古典哲学、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和英国、法国的空想社会主义是马克思主义的最直接的理论来源。
3、如何理解马克思主义产生的历史必然性?马克思主义产生于十九世纪四十年代。
它的产生不是偶然的,而是有其深刻的社会历史原因、自然科学前提和理论来源。
(1)社会历史原因:资本主义基本矛盾的尖锐化,以及无产阶级反对资产阶级斗争的需要。
17至18世纪,资产阶级革命在欧洲取得了胜利并确立了资本主义制度,随着资本主义的发展,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即生产社会化和生产资料的资本主义私人占有制之间的矛盾越来越尖锐。
这一矛盾的发展引起了周期性的经济危机。
怎么消灭经济危机?资本主义将向什么方向发展?马克思、恩格思在分析资本主义本质及其发展规律的基础上,提出为了适应社会化大生产的客观要求,必须废除资本主义私有制,建立社会主义公有制的论断。
由于无产阶级同资产阶级在根本利益上是对立的,所以,资本主义社会从一开始就存在着无产阶级反对资产阶级的斗争,这个斗争随着资本主义的发展经历了一个由自发到自觉的过程,从19世纪30年代起,无产阶级反对资产阶级的斗争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时期,当时在欧洲爆发了三大工人运动(法国里昂工人的起义、英国宪章运动、德国西里西亚纺织工人起义),这三大工人运动震撼了资产阶级的统治,表现了无产阶级打碎旧世界,创造新社会的决心。
《马列原著选读》复习思考题及答案整理
《马列原著选读》复习思考题及答案第二章正确世界观、人生观的发源地——《1844年经济哲学手稿》1.马克思在《手稿》中是怎样论述“异化劳动”和“共产主义”的?对此应作怎样的评价?答案:“异化劳动”概念是以对人的真正的、符合人的类本质的劳动的认可为其思想前提的。
在马克思看来,劳动应当是自由、自觉地,只有这样的劳动才是真正的人的劳动,关于劳动的学说也必须要以这种劳动为核心。
这是关于人的科学的一个基本要求。
现实中的以及资产阶级政治经济学中的“劳动”就是对这种劳动的“异化”。
在内容上,马克思的异化劳动理论包含以下四个方面:第一,工人同自己的劳动产品相异化。
马克思指出,在资本主义社会中,存在着这样一个基本事实,即工人生产的财富越多,他就越贫穷,也就是说,工人创造的商品越多,他自身就变为越廉价的商品。
第二,工人同自己的劳动相异化。
工人同自己的劳动产品之间的异化关系,决定了工人同自己的劳动过程之间的关系也必然是异化的。
在资本主义的经济现实中,由于劳动产品的异化,劳动过程对于工人来说也就成了一种外在的东西,一种不属于他自身的东西。
工人在自己的劳动中无法肯定自己的生存意义,相反,只能否定自己。
第三,人同自己的类本质相异化。
在马克思看来,人的本质就是要劳动,要自由自觉的劳动。
不允许人进行自由自觉的劳动,这是违反人的类本质的。
在资本主义社会中,这种情况恰恰就发生了。
第四,人同人相异化。
在《手稿》中,这第四个异化规定是从前三个异化中推论出来的。
在马克思看来,当一个人分别同自己的劳动产品、劳动活动和类本质处于异化、对立状态的时候,这些东西必然属于另外一个“他人”。
对马克思的异化劳动理论的评价如下:首先,从马克思哲学思想发展史的角度来看,异化劳动理论的提出无疑是马克思世界观成熟过程中的一个重要标志,它开启了马克思的理论视角向现实的经济生活领域深入的先河,为其以后的思想向历史唯物主义的不断发展奠定了基础。
同时,异化劳动理论又标志了马克思对费尔巴哈哲学观的一定程度上的克服和超越。
马原思考题及答案
马原思考题及答案1、什么是马克思主义?答:对于什么是马克思主义,从不同的角度,我们可以给出不同的回答:从创造者讲,它是由马克思和恩格斯共同创立(而由其继承者不断丰富和发展)的学说。
从阶级属性讲,它是无产阶级争取自身解放和整个人类解放的科学理论。
从研究对象和主要内容讲,它是无产阶级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是关于自然、社会和思维发展的普遍规律的学说,是关于资本主义发展和转变为社会主义以及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发展的普遍规律的学说。
2、为什么说马克思主义是时代的产物?答:马克思主义诞生在欧洲,产生于19世纪40年代,以《共产党宣言》的发表为标志。
它的产生有着深刻的历史根源、社会背景和阶级基础。
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在十八世纪末到十九世纪初的欧洲的一些主要国家已占统治地位,资本主义所固有的矛盾开始激化,导致周期性经济危机的爆发。
1825年,英国发生了世界历史上第一次的经济危机。
从此以后,这种危机便周期性地爆发。
这一事实不仅暴露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历史局限性,而且进一步表明,私有制社会发展到资本主义阶段已经到了极端。
这样蒙在社会关系上的面纱已被揭去,经济关系决定一切社会关系的事实也暴露在人们面前,社会发展的唯物辩证性质就比以前更加明显地揭示出来了。
这就为马克思主义的产生提供了社会条件。
随着资本主义的发展,无产阶级已开始作为一支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历史舞台。
1831-1834年法国里昂工人的武装起义,1836年英国的宪章运动,1844年的德国西里西亚纺织工人的起义,但都失败了。
无产阶级迫切需要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指导,马克思主义因此应运而生。
3、马克思主义创始人的成长经历(或者那些优秀品质)对我们有什么样的启示?首先,要在理论与实际相结合中学习和掌握马克思主义。
为此,我们要认真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用它来武装我们的头脑;同时,还要坚持和弘扬理论联系实际的学风。
其次,要自觉地把马克思主义作为行动的指南。
第一,在思想上自觉地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确立马克思主义的坚定信念,树立和坚定共产主义的远大理想。
《马克思主义原著选读》思考题
《马克思主义原著选读》思考题导论1、什么是马克思主义?恩格斯: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政党的世界观。
马克思的整个世界观不是教义,而是方法。
它提供的不是现成的教条,而是进一步研究的出发点和供这种研究使用的方法列宁指出:“马克思主义是马克思的观点和学说的体系。
”1950年,斯大林进而用涵盖面更广的四句话来概括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是关于自然与社会发展规律的科学,是关于被压迫和被剥削群众的革命的科学,是关于社会主义在一切国家中胜利的科学,是关于共产主义社会建设的科学。
从创立者、继承者的认识成果讲,马克思主义是由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而由其后各个时代、各个民族的马克思主义者不断丰富和发展的观点和学说的体系。
从阶级属性讲,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争取自身解放和整个人类解放的科学理论,是关于无产阶级的性质、目的和解放条件的学说。
从研究对象和主要内容讲,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是关于自然、社会和思维发展的普遍规律的学说,是关于资本主义发展和转变为社会主义以及共产主义和共产主义发展的普遍规律的学说。
其中,马克思主义哲学、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不可分割的三个主要组成部分。
从狭义上说,马克思主义即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学说的体系。
从广义上说,马克思主义不仅指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学说的体系,也包括继承者对它的发展,即在实践中不断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
2马克思主义创立的思想前提是什么?马克思恩格斯是如何批判继承先驱者的学说的?1、决定马克思主义产生的主要不是马克思恩格斯的个人智慧和才能,主要是他们所处的时代,即马克思主义是时代产物时代孕育了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的产生和发展又开辟了新的时代.⑴资本主义的经济发展为马克思主义的产生提供了经济、社会历史条件随着资本主义制度的确立和巩固,一方面促进了生产力的巨大发展和社会文明的进步。
⑵无产阶级的革命斗争,迫切需要科学理论的正确指导由于欧洲许多国家的情况进入资本主义高度发展的阶段,生产力、阶级斗争和科学均发展到了历史上未有过的水平,工业无产阶级成为历史发展的最伟大的动力,因而产生了马克思主义的唯物辩证法的宇宙观。
2011研究生《马列经典著作选读》复习思考题及答案
研究生《马列经典著作选读》复习思考题及答案仅供参考1、试述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异化劳动理论与历史唯物主义的关系。
答:理论界对两者之间的关系问题存在很多的争议,但不论两者的关系怎样,都不可以忽略双方各自的存在,都必须含有双方的互构与解析,从顺序看,《手稿》异化劳动理论在前,唯物史观在后。
由此一点,个人认为:(1)《手稿》异化劳动理论与唯物史观存在非零关系;(这个我不知道怎么答)(2)《手稿》异化劳动理论是马克思思想发展变化过程中的一个节点,对于其后唯物史观的创立肯定发生了影响,这种影响主要体现在:对异化劳动理论的阐释时基于现实中的特别是工人的劳动而展开的,这和历史唯物主义所强调的前提是一致的。
即把人看成是历史存在的前提,个人的生活和生产的需要时历史活动的起点。
在《手稿》中,马克思把人的本质归结为劳动,而唯物史观认为人的本质是社会关系的总和。
相比较两者只是一步之遥。
在马克思看来,异化劳动是人发展的否定阶段,人类历史的发展应该向着自由劳动阶段复归。
在《手稿》中,马克思认为只有通过共产主义运动,扬弃异化劳动才能实现人的解放,这为马克思唯物史观成熟的标志之作《德意志意识形态》关于共产主义学说的阐释具有重要的意义。
2、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的研究方法对我们有什么启示?答:1、马克思在<手稿>中给我们提供了正确处理以往思想遗产的科学方法.这个方法就是首先对它们的基本概念实行改造的方法.马克思在《手稿》中改造了:如对费尔巴哈、黑格尔的以及国民经济学的“人的本质”概念的改造。
2、《手稿》给我们提出了全面理解以往思想资料和现实社会生活的方法,也就是理论和本时代的社会实践相统一的批判继承方法。
马克思1843年到巴黎后,热情投身于工人阶级的理论活动,不仅专研法国各派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者的著作,而且重视非知识分子(如魏特林)在社会批判和社会理想方面对本时代的理论概括,从他那得到许多生动具体知识。
《马列经典著作选读》复习思考题
《马列经典著作选读》复习思考题1、如何认识马克思主义的当代价值?2、试述《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的异化劳动理论在科学世界观形成中的重大作用及其局限性。
3、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的研究方法对我们有什么启示?4、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马克思同旧唯物主义者对实践的理解有何不同?5、如何理解马克思在《提纲》中的论段:“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6、马克思在《提纲》中第一次把自己的哲学规定为“新唯物主义”,这种“新唯物主义”究竟新在哪里?7、结合马克思在《提纲》中对真理标准问题的阐述,谈谈实践标准在我国当代的发展。
8、试述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与《德意志意识形态》中关于人的发展学说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中的意义9、试述《德意志意识形态》中阐发的唯物史观的基本原理。
10、马克思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为什么把“现实的人”作为唯物史观的前提?11、为什么说生产力和交往形式的矛盾是唯物史观的核心?12、简述社会形态范畴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13、马克思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如何界定“意识形态”这一概念?14、黑格尔“凡是”命题中包含的辩证法的“合理内核”是什么?15、恩格斯是如何分析黑格尔哲学唯心主义体系和辨证方法之间的矛盾的?16、恩格斯在《费尔巴哈论》第一章中是怎样分析论述黑格尔哲学的,你学习后有什么收获和体会?17、恩格斯在《费尔巴哈论》中如何分析费尔巴哈唯物主义的意义和局限性?18、恩格斯在《费尔巴哈论》中是如何论述马克思哲学和德国古典哲学的关系的?从中能得到什么方法论启示?19、试分析马克思恩格斯创立历史唯物主义的方法。
20、恩格斯在《费尔巴哈论》中如何论述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创立是哲学史上的伟大变革。
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选读练习题及问题详解
第一章《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一、简答题1、如何理解“人的本质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这一论断?首先,人的本质是具体的、现实的、不是抽象的,它是由人的建立在实践基础上的社会关系所决定的。
(2分)其次,人的本质不是由他所处的某一种社会关系所决定的,而是由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决定的。
其中占主导地位的社会关系是生产关系。
(2分)最后,人的本质也不是凝固不变的,而是不断发展变化着的,是具体的历史的。
(1分)2、从前的一切唯物主义(包括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的主要缺点是什么?从前的一切唯物主义(包括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的主要缺点是:对对象、现实、感性,(1分)只是从客体的或者直观的形式去理解,(1分)而不是把它们当作感性的人的活动,当作实践去理解,(1分)不是从主体方面去理解。
(1分)唯心主义是不知道现实的、感性的活动本身的,能动的方面被唯心主义抽象地发展了,他们不了解革命的、实践批判的活动的意义。
(1分)3、简述对“旧唯物主义的立脚点是市民社会”这一论断的理解。
这句话是说旧唯物主义立足于对市民社会的直观,市民社会是指将私人利益关系作为总和的社会。
(1分)旧唯物主义以它为基础,用关于个人功利的观点来说明结成政治社会的必要。
(1分)新唯物主义不仅承认市民社会决定国家,而且认为人既在国家这个政治共同体中过着社会生活,又在社会关系中生活。
(1分)因此,“新唯物主义的立脚点则是人类社会或社会化的人类。
”(1分)其涵义是指历史唯物主义的立脚点是人的实践活动所创造的社会,或是一定社会关系所制约的从事实践活动的人。
(1分)4、简述《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的核心思想。
马克思以未展开的形式第一次将实践作为哲学理论的基本畴,(1分)提出了新世界观,特别是新唯物主义历史观的一些基本观点,(1分)指出了马克思主义哲学同一切旧哲学的根本区别,(1分)实现了哲学史上的伟大变革。
(1分)贯穿《提纲》的中心线索是实践观点,它是《提纲》的核心思想和灵魂。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马列原著选读]复习思考题及答案整理第三章“包含着新世界观的天才萌芽的第一个文件”——《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1.怎样理解《提纲》是“包含着新世界观的天才萌芽的第一个文件”?实践观点的提出在马克思世界观的发展史上具有什么样的重要意义?答案:对于马克思来说,《提纲》的转折是巨大的。
马克思首次提出了实践的世界观思维方法,这标志着马克思已经找到了解开困扰他思想的疙瘩的钥匙。
按照这种新的世界观,世界在本质上就是人的实践活动,人与外界客体在世界中是以实践的方式结合在一起的。
人类的社会历史既不是精神发展的历史,也不是事物客体的机械运动的历史,但它也不是对人类的精神、价值以及客观对象的抛弃,它是以人的实践的方式把上述主体与客体两方面的因素统一在一起的过程。
通过实践,人在改造外部对象的同时也改变了自己的生活、活动方式,从而体现了人作为主体的价值的不断实现。
在现实的社会生活中,这必然要通过生产关系的革命来完成,共产主义是人类主体价值的真正实现,而历史的意义也正是通过这样的方式表达出来的。
在这一理论维度上,实践又具有革命的批判的意义。
因此,随着实践世界观的诞生,便出现了一种新的精神即现实的、实践的人文精神,一门新的科学即关于社会历史的真正的科学。
在世界观维度上的实践的立足点为马克思得出生产力、生产关系的概念及其分析方法直接打通了道路。
2.与黑格尔、费尔巴哈的哲学世界观相比,马克思的《提纲》中以实践为基础的世界观的根本特点是什么?答案:费尔巴哈的哲学主要是用来批判宗教神学的。
在宗教中,神具有独一无二的自明性,费尔巴哈的哲学为了达到批判宗教的目的,用自然界和人代替了神的地位,因此,在费尔巴哈看来,外界事物和人即整个感性世界时独立自存的。
这就等于把现实世界看成了一个凝固的客体。
从思维方式的角度来看,这显然是直观的。
进一步来说,费尔巴哈理论的目的也并没有向他发出实践式思维的呼唤,作为对神性的批判,费尔巴哈只需指出神的观念是人的本质的异化就可以了。
费尔巴哈除了宗教批判之外,就是忙于建立他的爱的新宗教了,这就更不需要实践式的思维方式了。
因此,从这点也可以看出,费尔巴哈的世界观理论水平是其理论目的之必然。
在谈到唯心主义的观点时,马克思说它们“当然是不知道真正现实的、感性的活动本身的”。
这句话同样也点出了唯心主义世界观的根本特性。
当然,对此我们也不能作机械的理解。
唯心主义者不是不承认外界对象的真实存在,而是仅仅把对象看作是一种现象,他们认为,在现象的背后隐藏着的是它的本质即精神。
主观唯心主义者把这种精神理解为个体的主观精神,客观唯心主义者则把它理解为绝对的客观的精神。
黑格尔就是一位客观唯心主义者,在他看来,在作为现象的世界历史的背后存在一个世界精神,是它在推动着真实历史的前进。
既然如此,正像马克思所说的,他就当然不知道真正现实的感性活动即实践活动本身了3.马克思在《提纲》中是怎样理解人的本质问题的?与费尔巴哈的哲学人本主义相比,《提纲》在人性论上的理论特点是什么?答案:费尔巴哈的人性论是以哲学人本主义为思想基础的,在他看来,人的根本特性是他的直观存在性。
对人性的这种理解决定了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必然是半途而废的。
对宗教的批判是费尔巴哈唯物主义的主要运作场所。
与18世纪的唯物主义相比,费尔巴哈在宗教问题上的思想的确已经取得了很大的进步,他不再把宗教仅仅理解为无知和愚昧的产物,而是看到了宗教产生的世俗基础。
然而,费尔巴哈唯物主义思想的发展到此为止了。
在指出了宗教的世俗本质之后,费尔巴哈唯一能做的就是鼓吹一种“爱的宗教”,作为对现实世界的异化的修复,这是他的人性论之必然。
费尔巴哈没有也不可能从“世俗基础的自我分裂和自我矛盾”的角度来说明世俗基础本身异化的原因。
相比之下,马克思的人性论是以实践观为基础的,在现实实践活动中的人当然不可能只是一个感性的、直观的存在。
因此,在马克思看来,在指出了宗教异化的世俗基础之后,就是从实践关系的角度对世俗世界的自我分裂和自我矛盾作出科学的分析。
在这之后,实践本身的革命性、批判性特征决定了异化的世俗世界必然要“在理论上受到批判,并在实践中受到革命改造”。
马克思把人的本质视为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
对于这一思想,我们要从以下三个方面去理解:首先,人的本质是个体性和个体超越性的辩证统一。
在现实的实践活动中,人既是个体的又是社会的。
在这一问题上要反对以下两种倾向:一是完全脱离个人的倾向。
二是完全脱离社会的倾向。
其次,人的本质是现实性和潜在超越性的辩证统一。
任何一个个人都处在现实的社会关系之中,因而,在他的身上必然体现着当时社会关系的特征。
这就是人的本质的现实性的一面。
现实的社会关系本身是处在一个不断的发展更新过程之中的,并且,发展的根源还直接来自于它本身。
这就预示着人的本质中必然还同时拥有超越现实性的一面。
再次,人的本质是恒定性和变动性的辩证统一。
马克思的实践观点认为,人的本质既不是捉摸不定的,也不是固定、僵死的。
社会关系一方面具有恒定性,这是一个社会得以存在的基础。
另一方面它又具有变动性,这是社会得以发展,历史得以延续额基础。
历史的价值与意义也正是从人的本质的这种恒定性和变动性的辩证统一中体现出来的。
4.怎样理解马克思以实践为基础的科学世界观在党性与科学性的关系问题上的辩证统一?答案:新唯物主义是把与无产阶级利益直接相联的革命性视为自己的核心特征之一的。
这里实际上点出了新唯物主义的科学性与党性、世界观与方法论之间的辩证关系问题。
在马克思看来,唯物主义一旦深入到社会历史领域,那么,它只有与无产阶级的利益联系起来,把改变资本主义这一旧世界作为自己的基本理论任务,它才可能具有科学性。
这是唯物主义学说的科学性与党性的相互结合问题。
任何超越于这种党性之外的科学性都将是不可能的。
另外,如果不把改变世界作为自己的首要目标,不把唯物主义理解为一门改造世界的学问,那么,即使是在对世界的理解和解释的问题上,它也不可能得出正确的答案。
放弃改变世界的使命,就是放弃了实践的哲学观,没有了实践的观点,对世界的任何哲学解释都将是不科学的。
5.如何运用唯物辩证法研究马克思哲学的当代性问题?答案:当下的中国社会是一个复杂的社会有机体。
这从反面提醒我们以下这点的重要性,那就是什么是中国当代性问题的研究必须遵循马克思主义的方法,或者说,对马克思哲学与当代性对接模式的研究必须遵循马克思主义的方法,这一方法的核心就是唯物辩证法。
马克思当年之所以超越其他的思想家,从生产力生产关系矛盾运动的角度抓住当时资本主义社会的核心本质,一个重要的原因就在于他运用了彻底的唯物辩证法。
我们今天在分析马克思哲学与当代性对接的理论支点的时候也要采取这种方法。
那些凭着主观想象随意设置一个理论支点,并从这样的支点出发来解读马克思哲学的当代性的做法显然无法证明其所设置的理论支点是正确的。
因此,在探讨马克思哲学与当代性的对接模式之前,我们必须首先做一件事情,那就是运用唯物辩证法来研究一下中国当代性的内涵到底是什么。
第四章马克思主义哲学形成的标志——《德意志意识形态》1.为什么说“现实的个人”是历史唯物主义的前提?它与资产阶级自由派的“经济人”以及抽象人道主义的“自然人”的区别何在?答案:任何历史观的前提必须是人,因为历史只能是人的历史。
但是,现实的人总是受到历史条件限制的,因而只能是历史的存在。
唯物史观正是建立在这一设定的基础上,马克思在谈及此时写道:“这种观察方法不是没有前提的。
它从现实的前提出发,它一刻也不离开这种前提。
它的前提是人,是处在现实的、可以通过经验观察到的、在一定条件下进行的发展过程的人。
”说人要受历史条件的制约,这不是主观的杜撰,而是任何经验都无法推翻的基本事实。
这种制约大致上可分为两个方面:一是自然基础,另一个是历史基础。
这些限制总起来说就是生存条件。
生命只有在这些具体的制约中“冲动”,历史只有在这些具体的条件下“创造”,否则,就不是现实的人,而只是想象的、抽象的人。
毫无疑问,马克思关于“现实的个人”的论断首先针对着“思辨的个人”。
虽然,整个德国古典哲学在人的问题上有许多重大突破,但是在黑格尔那里,人被归结为“绝对精神”,这引发了青年黑格尔派的哲学批判运动。
显然,看起来很抽象的哲学批判,其实蕴含着变革现实的探索。
但是,他们却始终未能离开黑格尔哲学的基地。
黑格尔及青年黑格尔派的这种抽象只是非历史性的,也就是说这种个人不是在一定的历史条件下并通过一定的历史活动形成的,而是可以无条件地存在;从方法论上说,这类哲学都以某种“纯粹的人”(即“原人”)作为自己的分析起点。
另一种情况是资产阶级古典经济学家的论断。
他们的出发点不是“思辨的个人”,而是“经验的个人”。
这种“人”不是脱离物质生产活动、离群索居或沉溺在幻想中的“观念人”,而是处在现实的关系中(如“分工”和“交换”),从事现实经济活动的“经济人”。
当代实践表明,要证明马克思主义“现实的个人”同国民经济学的“经济人”根本不同并不容易。
随着时代的推移,“思辨的个人”早已退出了历史舞台的中心,而“经济人”却仍在扮演着我们这个时代的主角。
因此,发掘“现实的个人”对国民经济学“实证的个人”的批判意义,是当今时代的要求。
2.如何理解“一切历史的冲突都根源于生产力和交往方式的矛盾?”答案: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马克思认为,只要从现实的个人出发,也就是从人的生存方式(生产方式)出发,个人就必然要同自然、社会发生一定关系,形成有机整体,这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
因此,个人和自然、个人和他人的统一性问题只有在物质生产方式的基础上才能得到合理的解决。
由于人们必须通过和自然界的物质交换才能满足自己的生存和发展需要,因而进行这种物质变换的能力和方式必然是第一位的,它决定着人们的其他关系和活动。
因此,生产力的发展,是历史川流不息的源泉,是社会日新月异的动因。
由于生产力有一种不可遏制的、永不满足的发展势头,因而把任何一种社会关系或社会制度永恒化的企图都注定要落空。
生产力和交往形式矛盾运动规律的发现,使得当时最为令人困惑的两个历史之谜得到了合理的解决:一是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问题,另一个是人的本质和异化问题。
3.如何正确把握“异化”和唯物史观的关系?答案:如果说,在“异化劳动”的框架中对于资本主义的历史合理性难以做科学的分析的话,那么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着眼于生产力和交往关系的矛盾运动,马克思已能非常充分而准确地对资本主义的历史功绩,以至它如何为共产主义实践准备了条件这一难题加以分析。
他指出,科学共产主义的产生、现代无产阶级的解放都是以“生产力的普遍发展和与此有关的世界交往的普通发展为前提的”。
如果说,在“异化劳动”中由于马克思把“异化”归结为“人的自我异化”因而具有思辨色彩的话,那么在这里马克思已对“异化”的实质有了十分确切而实在的说明。